“研究蚕的一生”自然长周期探究活动汇报

合集下载

蚕的相关研究报告

蚕的相关研究报告

蚕的相关研究报告

蚕是一种重要的农业昆虫,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业害虫之一。由于其生长迅速、繁殖能力强,给农田和果园带来巨大的损害,因此对蚕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是对蚕的相关研究的报告。

蚕的种类和生态习性是我们研究蚕的重要内容。蚕分为家蚕和野蚕两种,其中家蚕是人工饲养的品种,根据其食物的不同,又可分为多种不同的亚种。野蚕则分布广泛,主要栖息在树木上。蚕的生命周期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其中幼虫阶段是其生命周期中最关键的阶段。研究蚕的生态习性和生命活动周期有助于掌握蚕的繁殖规律和适宜的饲养方法。

蚕的饲养技术也是蚕研究的重要内容。饲养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蚕的生长和繁殖情况。首先,饲养蚕要选用适宜的饲料。家蚕以桑叶为食,因此要选择新鲜的桑叶作为主要饲料。其次,饲养环境要注意温度和湿度的控制。蚕对温度和湿度要求较高,要保持稳定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蚕的生长。此外,蚕的饲养要注意卫生防病。饲养容易受到疾病的侵害,要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确保蚕的健康生长。

蚕的经济价值也是蚕研究的重点之一。蚕不仅可以提供丝绸,还可以提供丰富的蛋白质和其他有机物质。由于丝绸是一种高档的纺织品,在纺织业和服装业的应用广泛,因此蚕的经济价值十分巨大。研究蚕的生产和加工技术,可以提高丝绸的产量和质量,推动丝绸产业的发展。

此外,对蚕的基因研究也是蚕相关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蚕的基因具有特殊的功能,研究蚕的基因可以为蚕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基础,提高蚕的生产性能和抗逆性能。例如,研究蚕的抗病基因可以为蚕的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提高蚕的抵抗力。

蚕宝宝探究实验报告

蚕宝宝探究实验报告

蚕宝宝探究实验报告

探究蚕宝宝的生命周期和蚕丝的生产过程。

实验材料:

蚕宝宝、蚕蛹、蚕蛾、桑叶、蚕盒、显微镜、放大镜、相机、放大镜、笔和纸。

实验步骤:

1. 准备蚕宝宝和蚕蛹。确保蚕宝宝和蚕蛹的数量足够,以便观察和记录。

2. 准备桑叶或桑叶粉末作为蚕宝宝的食物。

3. 将蚕宝宝放入蚕盒中,并给予足够的桑叶作为食物。

4. 观察和记录蚕宝宝的生长和变化。使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蚕宝宝的身体结构和变化。

5. 观察蚕宝宝蜕皮的过程。记录蚕宝宝蜕皮前后的变化。

6. 观察蚕宝宝蛹化的过程。记录蚕宝宝蛹化前后的变化。

7. 观察蚕蛾从蚕蛹中孵化出来的过程。记录蚕蛾孵化后的外观和行为。

实验结果:

观察蚕宝宝的生命周期,我们可以看到它经历了蛹化和蛹化过程。

蚕宝宝最初孵化出来是小小的幼虫,身上有细小的毛发。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不断吃桑叶长大,同时也会蜕皮。每一次蜕皮后,蚕宝宝的身体会出现变化,体形也会变大。蚕宝宝蜕皮的次数可以由实验中观察到的结果来判断。

蚕宝宝在生长过程中会经历几个阶段,包括幼小期、壮大期、蛹化期。蚕宝宝达到壮大期后,开始蛹化。蚕宝宝在蛹化前会用丝线把身体牢固地固定在支架上,然后形成蚕蛹。

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可以观察到蚕蛹从外壳中孵化出来,成为成年蚕蛾。蚕蛾的身体是柔软的,有羽毛状的触角和透明的翅膀。蚕蛾通过振动翅膀来传播花粉,同时也会寻找雌雄两性配对。

实验结论:

蚕宝宝的生命周期经历了幼小期、壮大期、蛹化期,最终成为成年蚕蛾。

蚕宝宝的生长是需要食物供应的,它们以桑叶为食。同时,蚕宝宝也会经历蜕皮的过程,在每一次蜕皮后身体会有相应的变化。

见证蚕的生命蜕变(科学综合实践报告)

见证蚕的生命蜕变(科学综合实践报告)

见证蚕的生命蜕变

---学院路小学三年级45班养蚕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一、问题提出: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以指导学生理解动物的生命周期为目的,让学生亲历养蚕的全过程,了解蚕从卵孵化,经过生长变化成蛾,然后产出卵,最后死亡这个生长变化的生命全过程。“养蚕”是一项既能激发学生创造兴趣,涉及科学知识领域宽,又易于学生动手操作,调动家庭亲情的综合性实践活动。选择养蚕为学生体验活动,我们考虑到养蚕活动的可操作性强。首先,三年级45班的孩子们生活在城市,从未养过蚕,他们对于养蚕感觉新鲜、好奇,认可率很高,很喜欢这项科学实践活动,能积极主动投入到其中。其次,选择养蚕作为学生综合实践体验活动,还考虑到孩子们刚好生活在城乡结合地带,家附近能够找到桑叶。最主要的是考虑到蚕儿虽小,但在长达近两个月的养育过程中孩子们需要学习的科技知识却相当丰富。他们通过养蚕能够了解动物生命丰富的形态变化,了解形态变化中不同特点。这项养蚕活动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孩子们仔细观察、动手实践的水平,让他们在课外实行有目的的、系统的、持久的观察和实验,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他们较长时间观察、记录蚕宝宝的生长与变化,用观察、测量、记录等各种方法实行研究,持续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在学校、家庭的教育合作中,培养起适宜孩子们成长发展的团结合作氛围。我们希望通过养蚕的一系列的活动,既提升孩子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在养蚕中培养科学探究精神,也能让他们感悟到生命的伟大,懂得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特别是这次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将与班上的语文老师一起合作,指导孩子们将观察到的蚕宝宝生长变化过程,以及内心的真实体会,用日记的形式即时写下来,对提升孩子们的写作水平将会有很大的协助!

数学关于蚕的研究报告

数学关于蚕的研究报告

数学关于蚕的研究报告

蚕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研究报告将围绕蚕的生命周期、繁殖方式、影响因素以及蚕丝的应用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蚕的生命周期

蚕的生命周期一般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蚕的卵白色,大约为1.5毫米左右。在适宜的温度下,卵经过10-14

天的孵化,孵化后的幼虫称为蚕蛹。蚕蛹有黑色头和体,体型呈圆柱形,体长约为3-4毫米。在5天左右,蚕蛹将自己包裹

在丝茧中,进入蛹化阶段。蚕蛹经过12-20天的蛹化,最后孵

化为成虫。

二、蚕的繁殖方式

蚕的繁殖主要通过交配来实现。蚕的雌性成虫释放出性信息素,吸引雄性成虫前来交配。雌性成虫会释放出一种类似于气味的化学物质,从而吸引雄性成虫。这种交配行为一般发生在夜间。

三、蚕繁殖的影响因素

蚕的繁殖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和饲料等。适宜的温度范围是20-30摄氏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

蚕的生长和繁殖产生不利影响。湿度应保持在70-80%之间,

过低会导致丝茧干裂,过高则易引发病害。光照对蚕的繁殖影响较小,但适宜的光照能提高蚕的活动性。饲料选择对蚕的繁

殖和丝绸产量也有重要影响。

四、蚕丝的应用

蚕丝是蚕在蛹化阶段产生的丝线,是一种质地柔软、光滑、透气性好的纤维。蚕丝广泛应用于纺织、医疗和化妆品等领域。在纺织方面,蚕丝被用于生产高级丝绸面料,其光泽和手感都非常好。在医疗方面,蚕丝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被用来制作缝合线和人工血管等医疗器械。在化妆品方面,蚕丝提取物被用于护肤品,具有滋润、保湿的功效。

总结:蚕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研究蚕的生命周期、繁殖方式和影响因素对于提高蚕丝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蚕丝的应用领域广泛,为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贡献。希望通过本研究报告能够更好地了解蚕和蚕丝的重要性。

【原创】《蚕的生长与生活习性》课题研究心得

【原创】《蚕的生长与生活习性》课题研究心得

【原创】《蚕的生长与生活习性》课题研究心得蚕是鳞翅目的昆虫,丝绸的主要原料来源,在人类经济生活及文化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原产中国,华南地区及台湾俗称之蚕宝宝或娘仔。

茧是由一根300-900米长的丝织成的。现如今我国茧丝绸产量与出口量均占世界总量的70 % 以上, 已成为可以主导世界茧丝价格走势的茧丝绸大国。

蚕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这4个阶段。蚕以卵繁殖,蚕卵看上去很像粒细芝麻,宽约1毫米,厚约0.5毫米。一只雌蛾可产400~500粒蚕卵。1700~2000粒蚕卵重约1克,直径0.2cm。蚕卵的颜色,刚产下时为淡黄色或黄色,经1~2天变为淡赤豆色、赤豆色,再经3~4天后又变为灰绿色或紫色,便不再发生变化,称为固定色。蚕卵外层是坚硬的卵壳,里面是卵黄与浆膜,受精卵中的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不断摄取营养,逐渐发育成蚁蚕,它从卵壳中爬出来,卵壳空了之后变成白色或淡黄色。蚕从蚕卵中孵化出来时,身体的颜色是褐色或黑色的,极细小,且多细毛,样子有点像蚂蚁,所以叫蚁蚕。到了龄期,表示蚕宝宝处于某一个发育阶段。从蚁蚕到第一次蜕皮为第一龄;眠起后进入第二龄;再次蜕皮后进入第三龄;第三次蜕皮后进入第四龄,第四次蜕皮又称大眠。大眠后就进入第五龄,五龄的蚕宝宝长得极快,体长可达6~7cm,体重可达蚁蚕重量的1万倍左右。

蚕在身上藏着更多知识等着我们去学习。只有更好的了解,才能更好的去饲养。

蚕以卵繁殖。蚕卵看上去很像粒细芝麻,宽约1毫米,厚约0.5毫米。一只雌蛾可产400~500粒蚕卵。1700~2000粒蚕卵重约1克,直径0,.2cm。蚕卵的颜色,刚产下时为淡黄色或黄色,经1~2天变为淡赤豆色、赤豆色,再经3~4天后又变为灰绿色或紫色,便不再发生变化,称为固定色。

养蚕课题研究报告

养蚕课题研究报告

养蚕课题研究报告

1. 引言

蚕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对于丝绸产业起着关键的作用。养蚕课题研究旨在探索蚕的生长发育规律、繁殖方式和优化养蚕技术,以提高蚕的产糊质量和丝绸的产量。本文将从蚕的生命周期、蚕的营养需求和环境适宜性等方面进行详细研究和分析。

2. 蚕的生命周期

蚕的生命周期是从卵孵化开始,通过蛹化而转变为成虫。在整个生命周期中,蚕经历了4个主要阶段:卵、幼虫、蛹和成虫。蚕的寿命约为30-35天。

2.1 卵阶段

蚕的一生最早的阶段是卵阶段。母蚕一般在桑叶上产卵,并用一种特殊的物质将卵黏附在桑叶上。卵的外观为白色或黄色,并具有椭圆形状。卵期一般为8-10天,具体取决于环境温度。

2.2 幼虫阶段

幼虫阶段是蚕生命周期中最关键的阶段,这是蚕进行摄食和生长的阶段。在幼虫阶段,蚕通过蜕皮来适应身体的生长。蚕分为5个龄期,每个龄期之间会有蜕皮的过程。幼虫的食量和生长速度会随着龄期的增长而逐渐增加。

2.3 蛹阶段

当幼虫长到一定体积后,它会从最后一次蜕皮后变成一个蛹。蛹的外观为呈椭圆形的棕色囊状结构。在蛹的内部,幼虫会进行身体组织的重构和发育,最终形成成虫的形态。

2.4 成虫阶段

在蛹化后的8-10天内,成虫会从蛹中钻出并开始进行交配和产卵。成虫的外观为纤细的、有光泽的、浅棕色的昆虫。在成虫的寿命中,雄蚕和雌蚕之间会进行交配,雌蚕会产下大量卵并固定在适宜的地方。

3. 蚕的营养需求

蚕的健康发育需要合理的营养供应。下面我们将讨论蚕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所需的营养成分。

3.1 卵阶段

在卵阶段,蚕主要依靠母蚕在产卵前储存的营养物质来满足需求。这些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

蚕的观察和研究活动方案

蚕的观察和研究活动方案

蚕的观察和研究活动方案

一、引言

蚕是丝绸产业中的重要家畜,对于了解蚕的生态习性、生命周期以及蚕丝的生产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提出一项关于蚕的观察和研究活动方案,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蚕的生活习性和产丝过程。

二、活动目标

1.了解蚕的生态习性和生命周期;

2.掌握蚕的饲养技术和环境要求;

3.熟悉蚕丝的生产过程和应用领域。

三、活动准备

1.蚕卵:准备新鲜的蚕卵;

2.蚕室:搭建蚕室,保持温湿度适宜;

3.蚕食:准备桑叶或人工饲料,供蚕食用;

4.观察工具:准备放大镜、显微镜等观察工具。

四、活动步骤

第一阶段:孵化期观察

1.孵化:观察蚕卵孵化过程;

2.幼虫观察:观察幼虫对食物的反应和行为。

第二阶段:蛹化期观察

1.幼虫蛹化:观察幼虫蛹化的过程;

2.蛹化后观察:观察成蛾后的行为和生理特征。

第三阶段:产丝过程观察

1.幼虫产丝:观察幼虫产丝的方式和数量;

2.蚕丝提取:观察蚕丝的提取过程。

五、活动评估

1.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完成活动表格;

2.学生撰写关于蚕的观察和研究报告;

3.学生展示观察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六、活动延伸

1.可与丝绸生产厂家联系,参观实地丝绸生产过程;

2.可进一步探讨蚕丝的应用领域和丝绸文化的影响。

以上是关于蚕的观察和研究活动方案,通过本次活动,学生将深入了解蚕的生态习性和生命周期,增进对丝绸产业的了解和认识。

研究报告蚕

研究报告蚕

研究报告蚕

蚕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昆虫,常用来养殖蚕丝和提取蚕茧中的丝线。以下是关于蚕的研究报告。

一、蚕的生物特征:

1. 蚕是翅目昆虫中的蚕蛹科动物,具有完全变态的生活史。

2. 蚕的幼虫身体呈长条状,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体色多为白色或浅黄色。

3. 蚕的头部有一对复眼和一对触角,用于感知食物和环境。

4. 蚕的胸部有三对腿和五对呼吸孔,用于行动和呼吸。

5. 蚕的腹部具有丝腺,可分泌丝液用于编织茧。

二、蚕的生命周期和繁殖:

1. 蚕的生命周期一般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2. 蚕的繁殖方式为交尾,雄蚕通过性信息素吸引雌蚕,交配后雌蚕产卵。

3. 蚕的卵外观呈白色圆形,经过一段时间的孵化孵化成幼虫。

4. 蚕的幼虫期一般为25-30天左右,此阶段是蚕生长最快的阶段,吃饱丝腺发达。

5. 蚕的蛹期一般为10-14天,蚕幼虫在茧内蜕皮变蛹,进行形态转变。

6. 成虫阶段为蚕的终生阶段,主要用于繁殖和生产丝线。

三、蚕丝的获取和利用:

1. 蚕丝的获取主要通过晒茧、蒸茧等工艺,蚕丝具有优良的柔韧性和光泽度,被广泛用于丝绸制造。

2. 蚕丝的开发利用可以生产丝绸、纺织品、衣物、家居用品等

产品,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3. 蚕丝具有较好的保温性和触感,适合制作冬季服装和床上用品。

4. 蚕丝也被应用于医疗领域,如制作医用缝线和绷带等。

总结:蚕是一种宝贵的昆虫资源,其生物特征和生命周期对养殖和利用蚕丝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蚕的研究可以促进蚕丝产业的发展和创新应用,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蚕的一生中班科学教案反思

蚕的一生中班科学教案反思

蚕的一生中班科学教案反思

在中班科学教育中,学生们探索生物的一生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曾经设计了一节关于蚕的一生的科学教案,现在我来对这个教

案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做出改进。

首先,我要称赞这个教案对学生的参与性和互动性进行了很好的考虑。我将学生分成小组,并给每个小组分配了不同的任务。其中一个

小组观察和记录蚕的生长过程,另一个小组负责照料蚕,还有一个小

组进行蚕茧的收集和分析。这样的分工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感,并且

能够积极学习和探索。

此外,我在教案中安排了一次户外实地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自去观

察和了解蚕的生长环境。这样的体验式学习非常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

记忆。他们可以亲身感受到蚕的生活环境,观察到蚕的行为和特征,

进一步加深了对蚕一生过程的理解。

然而,尽管这个教案有很多优点,但我也意识到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我在教案中没有明确规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和预期成果。虽然学

生在小组合作中有了很好的参与度,但缺乏明确的目标会导致学生的

注意力分散,难以集中精力完成任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

重设定学习目标,明确学生的任务和预期结果。

其次,我在教案中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资源和材料。虽然学生通

过观察蚕的生长过程和实地观察活动获得了一些数据和信息,但我没

有提供其他相关的图书或图表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蚕的一生过程。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准备更多的资源和材料,例如图片、书籍或视

频等,以便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了解蚕的一生。

最后,我在这个教案中也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虚拟学习需求。我

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学生更喜欢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电

蚕的研究报告三年级

蚕的研究报告三年级

蚕的研究报告三年级

蚕的研究报告

引言:

蚕是一种昆虫,是家蚕科动物的统称,通常指的是家蚕(学名:Bombyx mori)。家蚕被广泛饲养用于丝绸的生产,丝绸又是

中国古代的一大发明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文化意义。因此,研究蚕对于我们了解丝绸的生产过程以及蚕的习性和生长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方法:

在这次研究中,我们观察了蚕的生长过程,并进行相应的记录和测量。我们在实验室里放置了10只幼蚕,并提供了足够的

桑叶作为它们的食物。我们每天观察幼蚕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下它们的体重和体长的变化。

结果:

经过30天的观察,我们得出了以下结果:

1.蚕的体重在每天的观察中逐渐增加。在观察的第一天,蚕的

平均体重为0.1克,而在观察的最后一天,平均体重增加到了

3克。

2.蚕的体长也在每天的观察中逐渐增加。在观察的第一天,蚕

的平均体长为1厘米,而在观察的最后一天,平均体长增加到了8厘米。

3.蚕的喂食量也在不断增加。在观察的最初几天,蚕每天大约

吃掉5片桑叶,而到了观察的最后几天,每天吃掉的桑叶数量增加到了30片。

讨论:

通过观察和记录蚕的生长情况,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蚕是一种快速生长的昆虫,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它们的体重和体长能够迅速增加。我们猜测,这是因为蚕吃下的桑叶中富含丰富的营养物质,并且能够有效地消化和吸收这些营养物质。此外,蚕还需要充足的水分和适宜的温度来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

结论:

蚕是一种快速生长的昆虫,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食物和适宜的环境条件来饲养和培育。我们对蚕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和习性,并且对我们了解丝绸的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探究蚕的生长变化教案

探究蚕的生长变化教案

探究蚕的生长变化教案

一、活动目的与意义

在这个科技时代,孩子的生活也越来越依赖科技,科学知识也在孩子早期的教育中就培养起来。蚕的生长变化教学活动是中小学常见的科学教育活动之一,它可以引导孩子对自然界进行观察和探究,了解生命的生长过程,培养观察力、探究能力和科学知识。

二、预备知识

根据不同阶段的活动内容,预备知识也有所不同。但是在进行探究蚕的生长变化之前,能够了解一些基本的蚕的知识可以使得教学活动更加顺利。

蚕的生长过程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同时还需要知道蚕的饲料是桑叶,同时也了解到在蚕的各个生长阶段需要的饲料也是不同的。

三、活动流程及方法

1、引导学生认识生长变化的特点

这一步骤主要是说明不同阶段蚕的生长时间和特点的差异,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在大屏幕上展示,引导学生看到蚕在不同时间上和不同生理特点上的差异。

2、了解和观察蚕的不同生长阶段的特点

学生需要在实验室内实地观察到蚕在不同生长阶段时的行为、外观等特点,深化对不同生长阶段生物学差异的认识。

3、调查蚕的生长、饲料和环境对它们的影响

学生需要分别在实验室和户外进行观察,观察到不同的生长阶段中,蚕在悬幕、喂食和环境变化下的生存状态和能力。

4、进行数据采集和实验设计

在对观察数据进行总结分析之后,学生可以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实验的设计,制定控制条件,和实验观察条件。

5、分析和探讨结果

学生需要根据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和探讨,并结合生物学原理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回答自己关于蚕生长变化的问题。

四、教学难点与解决方法

1、学生能力不同,对探究蚕生长变化的时间和认知层面有差异。

见证蚕的生命蜕变(科学综合实践报告)

见证蚕的生命蜕变(科学综合实践报告)

见证蚕的生命蜕变

---学院路小学三年级45班养蚕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一、问题提出: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以指导学生理解动物的生命周期为目的,让学生亲历养蚕的全过程,了解蚕从卵孵化,经过生长变化成蛾,然后产出卵,最后死亡这个生长变化的生命全过程。“养蚕”是一项既能激发学生创造兴趣,涉及科学知识领域宽,又易于学生动手操作,调动家庭亲情的综合性实践活动。选择养蚕为学生体验活动,我们考虑到养蚕活动的可操作性强。首先,三年级45班的孩子们生活在城市,从未养过蚕,他们对于养蚕感觉新鲜、好奇,认可率很高,很喜欢这项科学实践活动,能积极主动投入到其中。其次,选择养蚕作为学生综合实践体验活动,还考虑到孩子们刚好生活在城乡结合地带,家附近能够找到桑叶。最主要的是考虑到蚕儿虽小,但在长达近两个月的养育过程中孩子们需要学习的科技知识却相当丰富。他们通过养蚕能够了解动物生命丰富的形态变化,了解形态变化中不同特点。这项养蚕活动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孩子们仔细观察、动手实践的水平,让他们在课外实行有目的的、系统的、持久的观察和实验,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他们较长时间观察、记录蚕宝宝的生长与变化,用观察、测量、记录等各种方法实行研究,持续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在学校、家庭的教育合作中,培养起适宜孩子们成长发展的团结合作氛围。我们希望通过养蚕的一系列的活动,既提升孩子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在养蚕中培养科学探究精神,也能让他们感悟到生命的伟大,懂得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特别是这次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将与班上的语文老师一起合作,指导孩子们将观察到的蚕宝宝生长变化过程,以及内心的真实体会,用日记的形式即时写下来,对提升孩子们的写作水平将会有很大的协助!

蚕的研究

蚕的研究

蚕的研究

长沙理工大学子弟学校卢向

一、问题发现

每年春天,当嫩绿的桑叶刚刚长出来时,许多同学都不知从哪弄来一些蚕宝宝,用小纸盒装着带到学校来。一下课,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地从抽屉里端出小纸盒,小心翼翼地喂桑叶,不知疲倦地观察着,不厌其烦地向周围的同学介绍着他的小宠物,兴高采烈地与同为养蚕人的同伴交流着经验。养蚕的同学那神气的样子让众多围观的同学羡慕不已,只想向他要一条两条的。是啊,蚕宝宝是孩子唯一可以带进校园的宠物,不用害怕传染疾病,也不用害怕会伤害同学,同时,养蚕不增加孩子的经济负担,因为江南地区本来就有养蚕的习惯,桑树随处可见,摘一袋放到冰箱里,可以吃两个星期呢!通过养蚕,让孩子了解了蚕一生坎坷的经历,从吐丝结茧、化蛹成蝶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特别是孩子在深夜读书时或一人独处时,听着蚕吃桑叶的沙沙声时,该是多美的一种享受啊!看着蚕津津有味地吃着桑叶,它们那勤奋的样子,不正是孩子一生都要具备的品质吗?还有,栽桑养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著名的丝绸之路成为我们引以为豪的象征,即使是现在,我国出口创汇最大的产业仍是蚕业,我国蚕茧产量占世界的70-80%,因此了解蚕还能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呢!我想,养蚕不仅可以给孩子的生活增加很多乐趣,提高孩子的洞察力,动手能力,研究实践能力,还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让孩子富有爱心,更有责任感,真是一举多得的事啊!于是,我决定带孩子们一起走近蚕的身边,通过养蚕来了解蚕的有关知识,研究蚕的相关课题。果然不出我所料,孩子们对这个主题非常感兴趣,于是,我们就一起确立了这样一个主题。

养蚕探究昆虫奥秘实验报告

养蚕探究昆虫奥秘实验报告

养蚕探究昆虫奥秘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观测蚕的成长历程,推断蚕儿生长昀需要

实验准备:

准备的东西: 1、蚕室:一种透明的塑料方形盒子.

2、蚕具:一种小棍子(引导蚕儿进行运动)、一瓶酒精消毒液

3、桑叶:要新鲜(放于冰箱保鲜)

实验过程记录

4月5日

蚕宝宝一送来,我就较好奇地看着它,但是,我发现蚕宝宝不常常动,查阅有关资料才懂得,这是蚕要脱皮了,过了几种小时,蚕宝宝终于把皮脱下来了,又继续吃桑叶了。

4月10日

我中午放学一回到家就立即跑去看蚕宝宝,它们呆在盒子里一动不动,本来盒子里没有桑叶了,它们应当是饿了,我立即去冰箱拿桑叶,蚕儿的皮肤皱皱的,看着它们津津有味地吃着桑叶,不一会儿,它们就咬出了像瓶盖大小的圆洞。

4月11日

我看蚕宝宝的时候,发现蚕儿并没有津津有味地进食,而是又像原先脱皮那样一动不动地呆在盒子里,我可着急了,立即观测一下盒子周边的状况,和之前的蚕宝宝的住所做个对比,忽然,我发现盒子的底部有些小水滴,本来我把带水分的桑叶直接拿到了盒子里了,我

上网查了查,本来蚕儿吃了带水分的桑叶会拉肚子的,我真庆幸,我趁早发现了,并且从中我又增长了见识。

4月12日

蚕儿在慢慢长大了,目前的它们已经接近2厘米了,我看见几团黄黄昀东西在桑叶上,我好奇地用棍子翻了翻,本来它们又像之前那样---要脱皮了。

4月13日

我把蚕儿放在盒子里,并用小棍子去动动她们,看着它们争先恐后地咀嚼着桑叶,我似乎觉得我也正在嚼着桑叶,如果你仔细听还可以听到它们吃东西的声音呢。

4月15日

蚕宝宝越来越大了,最大的有一支铅笔那么宽。但是,不幸昀是我看见有几只蚕又一.动不动地呆在盒子里了,这次更伤心的是无论我怎么用小棍子动她们,它们还是一动不动,最后我得出成果,它们死了,我伤心之余百思不得其解。

蚕的一生主题研究报告

蚕的一生主题研究报告

蚕的一生主题研究报告

一、引言

蚕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和文化意义的昆虫。它的主要经济用途是生产丝绸,而且蚕丝也在医药、化妆品和食品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因此,研究蚕的一生主题对于了解蚕的生长发育、繁殖和丝绸生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蚕的一生主题

蚕的一生主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生长发育、繁殖和生产丝绸。

1. 生长发育

蚕从卵孵化出来后,经历了若干个蜕皮期,最后变成成虫。在这个过程中,蚕经历了不同的生理和形态的变化,如体长增长、体重增加和器官发育等。研究蚕的生长发育可以揭示其生理生态特征和蜕皮调控机制等。

2. 繁殖

蚕的繁殖过程包括交配、产卵和孵化等阶段。蚕的交配方式是雌雄交配,研究其交配行为和交配对策可以了解交配模式和性选择等特征。另外,蚕的产卵与孵化过程也是重要的研究内容,可以揭示蚕的生殖生态习性和卵孵化适应性等。

3. 生产丝绸

蚕的丝绸生产是蚕的一项重要经济用途。研究蚕的丝腺分泌和丝绸产量等特征可以提高蚕的丝绸产量和质量。此外,研究蚕丝的结构与性质也可以为丝绸的加工和应用提供参考。

三、研究方法

研究蚕的一生主题可以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如实地观察、实验室实验和分子生物学等。

1. 实地观察

实地观察是研究蚕的一生主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通过观察蚕丝斑、蚕的生长和发育过程等来了解蚕的生物学特征和生态习性。

2. 实验室实验

实验室实验主要包括蚕的饲养和培育,可以控制环境因素和遗传背景,从而研究蚕的生长发育、繁殖和丝绸生产等方面的问题。

3. 分子生物学

蚕的一生主题研究也可以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如基因测序和表达分析等来揭示蚕的基因组和基因调控网络等。

蚕的一生——蚕生命周期研究活动日志

蚕的一生——蚕生命周期研究活动日志
不 是 所 有 的 蚕 都 要 蜕 四 次 皮 后 才 结茧 , 有 的 蚕 蜕 三 次 皮 后 就 结 茧 了 。 有
五龄蚕身体较壮 , 食量大 , 每 天 要 吃 很 多桑 叶 , 晚上吃 得 更多 。 蚕 食 量 越 来 越 大 了 ,每 天 都 在 疯
狂地吃 , 身 长 已 经 达 到 6厘 米 了 , 身 上
外层 是坚 硬 的 卵壳 , 呈紫 色 。 蚕 卵颜色 变 了 , 里 面 好 像 有 一 条 小
要 裂开 了 。它们 又要 蜕皮 了。第 三次 蜕
皮后 , 它 们 就 是 四 龄 蚕 了 。 四 龄 蚕 的 头
部 和身体 差 不多 大 。
许 多 蚕 因 为 蜕不 下 皮 ,
虫 子躺在 边缘 。蚕 要 出 生了 !
色 的 , 一 两 天 后 变 为 赤 豆
色 , 再 过 三 四
找 到 合 适
的环 境 后 , 蚕 开
天, 变成 灰 绿色 或紫 色 , 之 后不 再 变化 。
. , : :
始结茧 了。蚕 结 茧大约 需要 2 ~ 3
天。
蚕 蛾 相继 死去 。 蚕 的 生命 周期长 短 不一 , 最短的 4 6天 , 最长的 6 O天 。
l l 0
晚上 , 一 只蚕 身体 颜 色 变 了 。它 躲 在角 落 里 , 伸 长脖 子张 望 。 过 了一 会儿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蚕的一生”自然长周期探究活动汇报

海桐小学褚兰兰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是当前小学自然教师应该关注的。开展小学自然长周期探究活动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2006年起,我带领学生们就“植物的向光性”、“蚕的一生”等课题展开过一些小小的研究。接下来我就以“蚕的一生”的课题研究为例,谈谈本校开展长周期探究活动的情况。

一、内容选择

三年级自然课中有“家蚕的一生”这一内容,学生们普遍对蚕的生长充满了好奇。他们有许多疑问,比如: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蚕卵孵化的快慢?除了桑叶,蚕宝宝还喜欢吃什么?雌雄蚕蛾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蚕茧的颜色会不一样……

大家有许多猜测,但这只不过是猜测,我们决定就蚕的一生来展开研究。

二、制定方案

2007年2月我在三(1)、三(3)班挑选了一部分对自然探究活动特别感兴趣的同学,成立了蚕宝宝研究小组并确立了总课题。

通过学生们讨论,我们决定把一个个小问题转化成一个个小课题,以小组的形式制定研究方案,分三个阶段进行实施:

⑴第一阶段: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蚕卵孵化的快慢?

✓温度小组:研究温度的高低是否会影响蚕卵孵化的快慢?

✓光照小组:研究光照的多少是否会影响蚕卵孵化的快慢?

✓湿度小组:研究湿度对蚕卵孵化的影响?

✓生活环境小组:研究生活环境对蚕卵孵化的影响?

⑵第二阶段:不同的食物对蚕的生长发育的影响?

⑶第三阶段:为什么蚕宝宝结的茧颜色不一样?

这次探究小组的成员中有4位曾在2006年研究过“植物的向光性”。对于如何制定研究方案,如何在活动过程中进行记录,如何总结,他们比其他的一些队员显得更有经验。因此在第一阶段的研究中,我让他们分别担任了温度小组、光照小组、湿度小组、生活环境小组的组长。组员则是在组长招募、学生自愿结合的基础上,由我进行适当的调整,尽量使每个小组的成员能发挥最大作用,小组成员间能优势互补。

我还在研究过程中,将权力下放,由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讨论怎么设计本小组的实验,实验记录表怎么设计,记录哪些方面,怎么记录,需要什么材料,由谁准备这些材料,什么时间开始活动等。

三、活动实施

⒈对时间的安排(以第一阶段为例)

第一阶段有四个小组,共16位学生,分别来自三年级不同的班级。其中除4位学生以外,其他12位学生都是第一次参加长周期探究活动,再加上我们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活动,这么多同学一起来进行,显然不合适。

于是在2007年2月~3月,在自然气温比较低还不适宜蚕卵自然孵化的情况下,我带领温度小组的同学先行实验。当时采用放取暖器旁、放室温下、放暖房、放学生口袋中,放冰箱中等多种方式研究温度对蚕卵孵化的影响。由于平时我和学生都要上课,我们约定利用每天早晨,课间和中午的时间进行活动,由我督促他们完成实验记录表和日记,并由我或学生用照相机拍下每一次的实际活动情景。

在温度组率先实验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同学也显得非常激动与好奇,他们急切地盼望着自己小组也能马上进行实验。在2007年3月~4月,其他几个小组又分别针对光照、湿度、生活环境是否影响蚕卵的孵化分别展开研究。有了先前观摩温度小组活动的经验,光照小组、湿度小组、生活环境小组的同学们在组长的安排下,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记日记,一切显得有条不紊。我们第一个阶段的活动尽管有四个组,但由于时间上安排合理,保证了活动井然有序的进行,同时也为第二、第三阶段的研究开了一个好头。

⒉对学生活动的指导(以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为例)

⑴扶

通过第一阶段的初步实践,组员们的思维更开阔了,在组长的带领下,学生们把同样大小的蚁蚕平均分成几份,分别喂食桑叶、桑椹、莴笋叶、青菜叶、青草、大白菜等不同的食物来研究食物对蚕的生长发育的影响。

我给学生提了几个观察要求:

✓观察蚕宝宝的活动情况;

✓看各种叶子上的小洞;

✓看叶子上的屎。

通过每天仔细的观察,学生有了发现:

✓莴笋叶上有一些小洞,蚕宝宝的活动情况还好,有一些黑色的屎,几天以后大部分蚁蚕都死掉了,说明蚁蚕并不像三龄、四龄蚕那样喜欢吃莴

笋叶。

✓给蚁蚕喂桑葚,桑椹上看不见小洞洞,但能看见纸上有蚕的屎。几天以后大部分蚁蚕都死掉了。

✓给蚁蚕喂桑叶,可以看见桑叶上出现好多大的洞,而且蚕的屎很多很多。

显然,桑叶是它们喜欢的食物。

✓给蚁蚕喂青菜叶,青菜叶上面有一两个小洞,有少量的屎。几天以后大部分蚁蚕都死掉了。

✓给蚁蚕喂青草,青草上没有小洞,也没有蚁蚕拉的屎,几天以后大部分蚁蚕都死掉了。这说明蚕是不喜欢吃青草的。

✓给蚕喂大白菜,大白菜上有一些小洞,蚕比其他盒子里的蚕明显要黄,说明蚕在非常饥饿的时候吃过大白菜。几天以后大部分蚕都死掉了。这

也说明了大白菜不是蚕的最佳食物。

在研究蚕宝宝喜欢吃的食物时,同学们有了意外的发现:在实验室养了一个月的蚕竟然比同学在家养了两个星期的蚕个头小得多。当时,大家都非常惊讶甚至有些不敢相信。为了证实实验室的蚕生长缓慢,我提醒学生:我们实验室最早孵出的蚁蚕,我曾送了一半给体育老师,其余的放在实验室饲养。学生们在我的提醒下,就请求体育老师沈老师把她养的蚕宝宝带来。果然沈老师的蚕宝宝很大,比我们的蚕宝宝大的多。同学们不得不相信是实验室的蚕出了“问题”。

在组长的安排下,他们自发开了讨论会,有的同学预测实验室的蚕可能没有吃饱;有的同学认为跟光照有关;还有的同学预测是实验室的环境不好。当有学生大胆提出预测时,便有学生进行反驳,甚至最后吵起架来,企图以言论来说服对方。而我也时刻关注着他们的争论,最后提醒他们:可用事实来说明,可以采用学校和家里的对比实验或查资料的方法。

学生在我的点拨和启发下,进行了实验。在排除食量和光照的原因后,由丁海婷和王语语同学把实验室的一部分蚕宝宝带回家去做对比实验,部分同学上网查资料,在实验室中寻找原因。最终发现并证实了原来是实验室里的一些化学药品,由于时间长了,造成了空气污染引起的。处理掉化学药品之后,蚕宝宝都能正常生长。

由于学生的个体知识水平、思维水平的差异,有时在探究过程中还容易出现漫无目的的“探究”。通过老师适时适当的指导,可以帮助学生选择科学的研究方法,并在探究活动中有所收获。第二阶段的研究,学生发现了蚕宝宝最喜欢吃的食物是桑叶,而空气污染会影响蚕宝宝的生长发育,甚至令它死亡。因此,要养好蚕宝宝,就要注意通风换气,并且给蚕宝宝喂足够的桑叶。

⑵由扶到放

在第三阶段,我们主要研究为什么蚕宝宝结的茧颜色不一样?同学们选择并饲养了四个品种的蚕宝宝,身体白色没有括号的“小”蚕,身体灰白有括号的“小”蚕,有括号的“大”蚕,粉红色的“大”蚕,我们还在网上查到了一种叫“天蚕”的蚕。

实验发现:不同品种的蚕结出的蚕茧的颜色不一样。有同学认为蚕宝宝吃了不同品种的桑叶也会影响茧的颜色,于是他们又选择黄色蚕茧的蚕,分成几份,用不同的桑叶喂养。

进行这个实验时已临近2007年暑假,在之前几个月的实验过程中,学生们注意观察倾听表达,动手动脑。他们一直全身心地投入在实验探究中,这样的探究并没有因为学期结束而结束,这种探究的精神和热情一直延续。在暑假里,同学们将黄色蚕茧里孵出的蚁蚕带回去饲养。由蒋天翼、朱宋燕喂剪刀桑叶、王语语喂圆边桑叶、罗晓煜喂莴苣叶,我提醒大家一定要坚持喂自己选择的那种食物。

这个过程,是学生的自主探究,也是逐渐摆脱老师具体指导的过程。他们在暑假中写观察日记,认真观察蚕的变化。通过实验,同学们更加确定:蚕茧颜色不仅和蚕宝宝的品种有关,也和它们的食物有关,蚕茧色主要来自桑叶的色素,因品种不同,对色素的吸收不同,茧的颜色也不同。

在这次实验后,又使同学们有了新的思考:如果把不同品种的蚕蛾放在一起,它们会交配吗?它们生下来的蚕宝宝会是什么样子的?

四、活动总结

学生良好记录习惯的形成也非一日之事,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提高学生信息记录、整理的能力是个漫长的过程。在此次探究活动中,我指导学生正确的观察,真实的记录,当学生懒于记和漏记的时候,我提醒和督促他们,当学生记录完成,我会认真批改他们的日记,圈出他们在记录中出现的错别字。

当一个阶段研究结束时,学生已有一份完整的原始资料,其中包括实验方案与计划,研究小组成员名单,活动过程记录,实验记录表,以及小论文和照片等。这些材料由每组组员分别输入电脑,形成电子文档,分门别类集中到实验室的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