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其一) 优秀教案
观书有感其一课堂实录
观书有感其一课堂实录
(原创版)
目录
1.观书有感其一课堂实录的背景和目的
2.课堂实录的具体内容和亮点
3.观书有感其一课堂实录的启示和影响
正文
观书有感其一课堂实录是一篇记录课堂活动的文章,旨在分享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
这种记录方式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反思课堂行为,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实录的具体内容和亮点如下:
首先,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会适时提醒学生注意关键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其次,课堂实录中展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鼓励学生提问,耐心解答学生的疑问,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此外,课堂实录中还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关注。
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帮助每个学生发挥潜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观书有感其一课堂实录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和影响。
首先,我们应该重视课堂实录这种记录方式,将其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其次,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总之,观书有感其一课堂实录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生机的课
堂,让我们从中学到了很多有益的教育教学经验。
《观书有感》教案3篇【整合汇编】
《观书有感》教案3篇《观书有感》教案篇1《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一、概述《观书有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
诗中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譬喻读书的体会的。
作者以喻明理,理寓象中,将感想议论化为生动形象,既富理趣,又有诗情。
本诗的教学有三大版块组成:一是诵读积累;二是感悟领会;三是拓展延伸。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了读准字音、感知诗意、理解诗句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探讨方塘的清澈和读书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生是宜兴市新建小学六(1)班的同学;2、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积累,语言感悟能力较强;3、学生思维较活跃,有过小组合作探究的经验,能积极参与讨论,探究的能力比较强;4、学生学习过很多哲理诗,对古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有了一定的理解;5、学生能根据提示、创设的情境来诵读古诗,并有了一定的韵味。
四、教学策略1.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a.学生通过朗读古诗,在其他同学的帮助或教师的提示下理解字词以及诗句的意思;b.通过同桌讨论和教师对重点词句的点拨,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并和全班同学交流(问题解决)。
2.自主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拓展资料讨论,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积累诗句,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
五、教学环境和资源准备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PPT课件、打印的拓展资源六、教学过程预设:(一)品读名句初识作者1、出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学生读3、你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4、简介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观书有感》,使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读书的感悟。
3. 学会欣赏古诗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读书的感悟。
2. 学会欣赏古诗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难点:1. 诗句的理解与感悟。
2.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内容、作者简介、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观书有感》诗文文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诗文的兴趣。
2. 学生分享对图片的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图片与诗文的关系。
二、作者简介(5分钟)1. 教师介绍作者朱熹,包括其生平、著作等。
2. 学生了解作者背景,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三、诗文解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 学生自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
3. 教师逐句解析诗文,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4. 学生分享对诗句的感悟,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对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所学诗文,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学生书写课后感悟,加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反思: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案(六)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观书有感》,使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读书的感悟。
3. 学会欣赏古诗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对读书的感悟。
2. 学会欣赏古诗词,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难点:1. 诗句的理解与感悟。
2.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内容、作者简介、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观书有感》诗文文本。
教学过程:六、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2.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
《观书有感》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观书有感》,使学生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文的基本主题和情感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提升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观书有感》,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从诗文中汲取智慧,提升自身修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介绍作者朱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诗文的创作背景,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2.2 诗文内容分析分析诗文的主题、情感、意象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的意义和价值。
2.3 诗文鉴赏方法教授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欣赏和理解诗文。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诗文的学习兴趣。
3.2 诗文朗读与翻译组织学生朗读诗文,对诗文进行逐句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3.3 内容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诗文的主题、情感、意象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悟。
3.4 诗文鉴赏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对诗文进行鉴赏实践,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和理解诗文。
3.5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问答、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表现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了解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提供相关诗文的文本资料、作者生平介绍、古典诗歌鉴赏方法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观书有感》。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诗文的内涵和外延。
6.2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文的图像、音频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6.3 创设互动学习环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第七章:教学实施步骤7.1 课前准备提前准备好教学资料,布置学生预习诗文,了解作者背景和诗文内容。
《观书有感》教案(21篇)
观书有感教案(21篇)一、教案概述主题观书有感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2.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3.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4.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适用对象中学生(初中和高中)教材准备1.各类书籍:小说、散文、诗歌等;2.纸和笔供学生书写。
二、教案内容第一篇:《读《红楼梦》有感》1. 教学目标通过读《红楼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2. 教学准备《红楼梦》一本。
3. 教学步骤1.学生阅读《红楼梦》,思考并记录自己的感受;2.学生讨论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感受;3.学生撰写《读《红楼梦》有感》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4.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作文;5.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第二篇:《读《西游记》有感》1. 教学目标通过读《西游记》,引导学生思考人性、友情和勇气等主题,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2. 教学准备《西游记》一本。
3. 教学步骤1.学生阅读《西游记》,思考并记录自己的感受;2.学生讨论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感受;3.学生撰写《读《西游记》有感》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4.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作文;5.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第三篇:《读《水浒传》有感》1. 教学目标通过读《水浒传》,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团队精神,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2. 教学准备《水浒传》一本。
3. 教学步骤1.学生阅读《水浒传》,思考并记录自己的感受;2.学生讨论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感受;3.学生撰写《读《水浒传》有感》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4.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作文;5.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第二十一篇:《读《平凡的世界》有感》1. 教学目标通过读《平凡的世界》,引导学生思考生活、梦想和责任等主题,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2. 教学准备《平凡的世界》一本。
3. 教学步骤1.学生阅读《平凡的世界》,思考并记录自己的感受;2.学生讨论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感受;3.学生撰写《读《平凡的世界》有感》的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4.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作文;5.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观书有感》这篇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进行文学鉴赏。
培养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智慧和启示,提升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观书有感》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简要概括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2.2 课文解读: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文体特点。
解读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3 课文翻译:让学生翻译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和句子。
引导学生理解古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故事或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和自己的阅读体验。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3.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分享。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进行文学鉴赏。
3.4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
4.2 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写作过程和成果。
4.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讨论过程和成果。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分析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优缺点。
5.2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背诵《观书有感》的诗文。
2. 能够分析并描述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 能够解读并欣赏诗中的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 通过分析、比较等方式,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
3. 通过创作、展示等方式,发挥个人想象力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培养对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的尊重和传承。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作者朱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文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2 诗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
2.3 诗文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解读诗文的深层含义。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文的韵律和节奏,培养语感和表达能力。
3.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培养思考和交流能力。
3.3 分析法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的深层含义,培养分析和解读能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作者和诗文背景,引起学生对诗文的兴趣和关注。
4.2 朗读诗文让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和节奏。
4.3 解析诗文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解读诗文的深层含义。
4.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4.5 创作展示让学生根据诗文内容进行创作展示,发挥个人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五章:作业设计5.1 背诵诗文要求学生背诵诗文,加深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5.2 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诗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发挥个人想象力和创造力。
5.3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深入了解诗文的背景和相关知识。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6.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诗文背诵、写作练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
《观书有感》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观书有感》的诗文。
能够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升学生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并背诵《观书有感》诗文。
难点:分析诗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比较法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问题导入:“你们觉得读书有什么好处?”让学生思考并发表意见。
2. 讲解:讲解《观书有感》的诗文背景、作者简介、诗句意义等。
3. 阅读与讨论:让学生阅读诗文,并分组讨论诗中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4. 欣赏与背诵:引导学生欣赏诗文,感受其意境,进行背诵。
5. 写作练习:让学生以《观书有感》为灵感,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观书有感》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使之更符合学生的需求。
3. 教学收获:通过本节课,学生对《观书有感》的诗文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欣赏,提高了古诗文的鉴赏能力。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也有所提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讨论和写作等环节,评估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2. 作业与测试:评估学生的作业和测试成绩,检验他们对《观书有感》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3. 小组合作:在讨论环节中,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诗文文本:《观书有感》的原文及其注释版,用于学生阅读和理解。
2. 相关背景资料:关于作者和诗文背景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3. 写作纸张和文具:为学生提供写作所需的纸张和文具。
八、教学进度安排1. 导入与讲解:1课时2. 阅读与讨论:1课时3. 欣赏与背诵:1课时4. 写作练习:1课时5. 教学反思:0.5课时九、课后作业1. 背诵《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教案
《观书有感》教案【精华】《观书有感》教案四篇《观书有感》教案篇1《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一、概述《观书有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
诗中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譬喻读书的体会的。
作者以喻明理,理寓象中,将感想议论化为生动形象,既富理趣,又有诗情。
本诗的教学有三大版块组成:一是诵读积累;二是感悟领会;三是拓展延伸。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了读准字音、感知诗意、理解诗句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探讨方塘的清澈和读书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生是宜兴市新建小学六(1)班的同学;2、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积累,语言感悟能力较强;3、学生思维较活跃,有过小组合作探究的经验,能积极参与讨论,探究的能力比较强;4、学生学习过很多哲理诗,对古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有了一定的理解;5、学生能根据提示、创设的情境来诵读古诗,并有了一定的韵味。
四、教学策略1.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a.学生通过朗读古诗,在其他同学的帮助或教师的提示下理解字词以及诗句的意思;b.通过同桌讨论和教师对重点词句的点拨,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并和全班同学交流(问题解决)。
2.自主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拓展资料讨论,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积累诗句,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
五、教学环境和资源准备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PPT课件、打印的拓展资源六、教学过程预设:(一)品读名句初识作者1、出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学生读3、你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4、简介朱熹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通用8篇)
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上册《观书有感》教学设计篇1教学要求:1.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想象《观书有感》描绘的景象。
2.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二、学习《观书有感》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出示自学提纲:a.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b.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c.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
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而准确理解一些词语。
鉴:镜子。
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
渠:它,指方塘。
如许:如此。
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边读边理解边想象。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学生自由练读。
(读中领悟: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些清澈那样,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3)指名读后练习背诵。
(4)积累忆诵:劝学的词语或名言其他古诗句三、学习本课生字。
1.记忆字形,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聿”“鉴”“徘徊”这几个字的。
你认为哪个容易写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2.练习正确书写。
四、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由学生推荐课外自学的古诗。
3.收集的成语、名言、古诗。
准备张贴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
教学后记本课的两首诗都是围绕读书生发出的一定的道理,在朗读的过程中,一些学生能大体领悟,还有一些同学生也能由此生发出新的感悟,如书要多读,就像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观书有感课堂教案
观书有感课堂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观书有感”的含义,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情感,提高阅读兴趣。
3. 引导学生学会从阅读中获取启示,提升自身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观书有感”的概念。
2. 学会从阅读中获取启示,提升自身素养。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书籍,从中获得启示。
2. 如何培养学生长期的阅读兴趣。
四、教学方法1. 讨论法:引导学生就阅读中的感悟进行交流。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书籍,让学生体会阅读的乐趣。
3. 任务驱动法: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教学内容1. 导入:介绍“观书有感”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2. 主体部分:(1)分享阅读感悟:让学生谈谈自己阅读过的书籍,以及从中获得的启示。
(2)案例分析:分析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书籍,引导学生感受阅读的魅力。
(3)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就阅读中的感悟进行交流,分享彼此的收获。
(4)任务布置: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5)总结提升:教师总结学生的阅读感悟,强调阅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深入理解书籍,获取启示。
2. 教学内容与活动:(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书籍,如《红楼梦》、《西游记》等,让学生感受经典的魅力。
(2)学生分组讨论,就阅读中的感悟进行交流,分享彼此的收获。
(3)教师总结学生的阅读感悟,强调阅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3. 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收获,激发他们对阅读的热爱。
七、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引入经典书籍和生动有趣的案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培养习惯: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养成定期阅读的好习惯。
3. 引导思考: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书籍中的内涵,从而获得启示。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他们的阅读感悟。
观书有感教案[001]
观书有感教案[001]教材信息本次阅读的教材为《红楼梦》,作者是清代作家曹雪芹。
阅读内容概述在本次阅读中,我着重体会了小说中的情节和寓意,并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进行了深入地分析。
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作品中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阅读心得体会情节与寓意的体会在《红楼梦》中,小说的情节曲折复杂,但却能把读者带入到情节中去,深刻地体会到故事人物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感受。
在小说中,曹雪芹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在描述极致的幸福和痛苦中,体现了一种淡淡的哲理。
通过对几个主要人物的人生经历和命运进行深入的剖析,揭示了大眾生活中的悲欢离合、荣辱浮沉,以及人生的苦短和无常,传递出了一种不可言说的哀愁和社会现实的反思。
人物形象与情感表达的剖析在《红楼梦》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同时也可以深刻体会到幸福和痛苦的情感表达。
比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形象都呈现出新时代女性的思想和行为特征,同时也展现出了不同贵族家庭之间的家教和家族命运。
在这些主要人物的命运和感情变幻中,读者深深感受到了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和制约,这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一种探显和启示。
社会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的反思《红楼梦》是一部关于爱情、家族命运的现实主义小说,同时也是一部关于封建礼教、宦官官场和贵族特权的反映。
在小说中,作者运用各种文学表现手法,以探讨社会问题与人性之间的关系,从而传达了一种人文主义的价值观。
同时,在小说中,读者还可以发现作者对于文化风俗的精心描绘和运用,如腐朽封建的生活方式、艳丽的诗词歌赋、精美的绸缎刺绣等,构成了一幅绚烂多彩、缠绵悱恻的清代人文画卷。
总结通过这次阅读,我对《红楼梦》的人物形象、情感表达及社会历史背景的深入剖析,更深入地体验了这部经典古代小说的艺术魅力和社会意义,也更加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延续与发展。
因此,我认为阅读经典是学习文化知识和人文思想的必要途径,同时也是提高个人修养和自身素质的不可或缺的过程。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1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漂亮风光,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讲解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吸取新学问的重要性。
4、造就独立鉴赏诗词的实力,形成特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漂亮风光,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设计特色:1、教学建立在对诗的正确的多元解读的根底上,教学设计考虑到学生的不同表现,呈现出多种动态生成的教学预设。
2、运用多种方法敏捷理解诗句的意思,如在读与画中理解,在将渠改为你、我、他的语言运用中加深理解,在有与没有源头活水的比照中理解等。
3、对诗句的活学活用与理解联系在一起,如师生共同合作将诗句改为半亩方塘锅底开,垃圾杂物共徘徊。
问渠那得浊如许,为无源头活水来。
4、对教学时机的才智把握,如将朱熹是南宋理学家、宋诗讲理的学问点、问我〔朱熹〕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以及开卷有益方面的名言与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的理解奇妙对接。
5、板书的四次改变是诗的解读,也是诗的缔造。
预习积累:书籍鼓舞了我的才智和心灵,它协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假如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
高尔基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腹有诗书气自华。
苏轼一本书像一艘船,带着我们从狭獈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袤的海洋凯勒【教学过程】一、观塘1、导入:学唐诗通常要到达正确诵读、解意、悟境,今日我们学的一首宋诗,简介朱熹:南宋,理学,宋人最重讲理。
宋诗特点常借景〔物〕寓理。
要做到诵读、解意、悟理,有信念做好这几点吗?先自学,要求做到:读正确、通顺,读出节奏。
2、检读。
〔相机点拨古诗的韵味压韵,再读。
〕3、自学尝试理解意思,读出画面。
要求:〔1〕、一句一句地读想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字词可以查工具书,没有工具书可以猜猜看。
2023年《观书有感》教案14篇
2023年《观书有感》教案14篇《观书有感》教案1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一》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
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__选自《朱文公文集》(《四部丛刊》本)。
朱熹(1130~1200),儒家称朱子,字元晦,江西婺源(现在属江西省)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半亩方塘(方塘:方形的水塘。
在中国古代对方形的蓄水坑,称塘;对圆形的蓄水坑称池。
)一鉴开(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鉴,镜子。
古时候,镜子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
)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将书比作半亩方塘,因为书是长方形的,所以说“半亩方塘一鉴开”以镜子作比,形容方塘极其清澈。
“天光”、“云影”比喻书中的内容,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写出了清澈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
问渠(渠:它,指水塘。
)那(那:同“哪”,怎么。
)得清如许(如许:如此,这样。
)为(为:因为。
)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译文: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
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
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暗含哲理。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观书有感(其一)优秀教案
观书有感(其一)优秀教案观书有感【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会写“鉴”“徘徊”。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知识竞答,揭示课题同学们,听说你们很爱看书,我想考考你们,请说出这首诗的作者,好吗?(出示幻灯片)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同学们说的真好。
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
自古以来,中华大地,文人辈出,宋朝的朱熹就是其中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出示有关朱熹的资料。
朱熹一生勤奋读书,还注意思考。
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课题)二、学习古诗,领会诗意1.自学古诗自学要求:(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2)理解诗中每个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4)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1)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出示全诗,指读)(2)说说诗句中不理解的词语。
学习古诗,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组词,借助图画)(3)引导学生理解一、二句诗意“鉴”是个生字,遇到生字,不理解,我们要查查字典。
出示字典中的字条:①镜子(古代用铜制成)。
②照。
③观看,审察。
你认为应该选哪条意思?为什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字解)师:怎么写?(板书,学生跟着书空)古代镜子是用铜制成的,所以底下是“金”。
铜镜不用时常常用布盖着,用时打开。
这里的“开”理解为打开。
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理解诗句,说诗句意思时,可以用上这些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
)师: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可见池塘里的水怎样?(用比喻突出水的清澈透明。
观书有感教案一
观书有感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很多关于读书的名言,大家还记得吗?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关于读书的古诗——观书有感。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首先,我们来知诗人。
3.接下来,谁能把诗题解释一下?二.品析诗句理解诗意1. 首先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的自学任务,初步自学这首诗.【任务一】1)反复诵读, 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味;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4)不懂的地方学生可以互相交流。
2.学生诵读,自主学习。
3. 展示交流1)检查诵读(1)你能声音响亮,准确清楚地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吗?(2) 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谁又能读出这七言绝句的节奏来呢? (3)这首古诗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所以这句要读出问的语气,我们一起来!2)品读一二句.(1)你知不知道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景物呢?方塘就是指?多大的方塘?这是怎样的半亩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来回答?(2)浏览全诗,哪几句描绘了它的清(3) "鉴"是个生字,什么意思?(镜子)古人用的是铜镜,不用时,用软布把镜面遮住, 用的时候再把它打开,这就是——一鉴开.(4)"天光云影共徘徊" “徘徊”什么意思?(5)池塘优美的景色,让人非常喜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来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6)美读,背诵3)品读三四句.(1)诗人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翻译一下,他有什么疑问?(2) “渠”这里是指什么?现在生活中指什么?这就是古今意的不同。
《观书有感》教案
《观书有感》教案《观书有感》教案(13篇)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观书有感》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观书有感》教案1教学目标1. 能根据注释读懂诗句,了解诗歌的大意。
2. 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背诵《观书有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了解大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赞美书的名言警句。
学生:课前查阅《观书有感》的资料及朱熹和狄金森的简介。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引入课文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都喜欢读书,他们的作品也体现了他们对书的赞美。
今天我们将一同领略古诗和现代诗的不同魅力。
一首是(生)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一首是(生)美国女作家狄金森的《神奇的书》。
二、初读解词义,诗句脉络清1. 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 抽读正音。
注意亩徘徊渠的读音。
3. 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运用工具书、诵读、联系上下诗句、看注释等)。
4. 运用喜欢的方法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先小组再全班汇报。
师生重点交流鉴徘徊渠等字词。
5.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一鉴开:像一面打开的镜子。
(比喻)徘徊:来回移动。
(动作理解)渠:它,水塘。
清如许:如此清澈。
6.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7.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仿佛看到哪些景物。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三、设疑品诗句,寓意跃纸上1.教师设疑问难。
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2.发挥想象,理解释疑。
诗人身处何地?在做什么?(当时诗人在读书,有一个地方看不明白,看到了池塘边的景色后恍然大悟,就写下了《观书有感》这首诗。
)看到了什么景色?(看到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天光和云影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闪耀浮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书有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会写“鉴”“徘徊”。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
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知识竞答,揭示课题
同学们,听说你们很爱看书,我想考考你们,请说出这首诗的作者,好吗?(出示幻灯片)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同学们说的真好。
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
自古以来,中华大地,文人辈出,宋朝的朱熹就是其中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出示有关朱熹的资料。
朱熹一生勤奋读书,还注意思考。
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学习古诗,领会诗意
1.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诗中每个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4)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出示全诗,指读)
(2)说说诗句中不理解的词语。
学习古诗,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组词,借助图画)
(3)引导学生理解一、二句诗意
“鉴”是个生字,遇到生字,不理解,我们要查查字典。
出示字典中的字条:①镜子(古代用铜制成)。
②照。
③观看,审察。
你认为应该选哪条意思?为什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字解)
师:怎么写?(板书,学生跟着书空)古代镜子是用铜制成的,所以底下是“金”。
铜镜不用时常常用布盖着,用时打开。
这里的“开”理解为打开。
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理解诗句,说诗句意思时,可以用上这些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
)
师: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可见池塘里的水怎样?(用比喻突出水的清澈透明。
)水的清澈透明,还表现在哪里?
“徘徊”是什么意思?(来回地走。
)
借助图画,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板书:景),老师非常喜欢喜欢这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这两句诗。
(配乐读)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描绘)
师:多美的景色呀!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动,也就是——活水)
(4)那后面两句诗你能理解吗?我们先来读一读。
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
“渠”是什么意思?(出示幻灯片:渠在字典中的解释)
哪得,怎么会。
如许,这样。
清如许,这样的清澈。
为,是因为。
3.运用“连、调、添”等方法,把诗意连起来说说。
先说给自己的同桌听听。
4.谁能读好这首诗?(配乐朗读)
5.背诵这首诗。
三、理解哲理
1.引导学生质疑。
这首诗学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呢?
引出:这首诗写的明明是池塘的水,可是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
池塘的水和读书有着
怎样的联系呢?
只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水才能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有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我们才能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指答。
四、总结延伸
1.原来朱熹写方塘的景色,就是为了说明读书的道理啊!这样的诗就叫说理诗。
朱熹先生这首优美的诗,用池塘的水来比喻读书,通过比喻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能接受他的观点,像这样的方法我们称它为借景喻理
2.出示: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如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你觉得这两首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前两句都是写景,后两句是感受)
3.同学们想想,你还能举出一些跟这些诗相似的说理诗吗?(学生回答)
苏轼《题西林壁》
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
叶绍翁《游园不值》
陆游《游山西村》
4.总结:
这首诗中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两句诗更是脍炙人口,千年不衰,成为千古名句。
(背一背这两句)这两句现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五、朱熹还有一首鲜为人知的《观书有感》:
出示《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指导理解:艨艟:古代的一种战船。
向来:从来,一向。
一毛轻:轻如一根羽毛。
自学,说说诗句的意思,想想诗所说明的道理
六、名句活用
1.我们学习古诗不仅是为了积累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更重要的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会运用。
下面就是运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的例子。
例:我们熟悉的作家杨红樱阿姨在介绍她的写作经验时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
活水来。
正是因为我喜爱读书,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并留心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各种事物,所以我的文章内容才丰富多彩、真实具体。
”
思考:这里的“源头活水”指什么?“清如许”呢?
你也模仿例子写一段话,用上这样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