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的导学案
咏怀古迹导学案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
【教学目的】
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1课时
预习案
1、学生齐读,请学生结合注释,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诗歌主要内容。
问题探究案
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
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3、讨论: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4、讨论: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5、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
6、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7、“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8、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
课外拓展
同样是咏叹王昭君,杜甫写了《咏怀古迹》(其三),李白则写了《王昭君》,比较阅读,说说两诗在风格上有怎样的不同。
王昭君
李白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画图,死留青冢使人嗟。
【注释】汉代长安附近的月亮,月光照着昭君。一走上去玉门的道路,从此去向天涯再也不会归来。汉代的月亮还是从东海出来,可昭君嫁到西方没有回来的日子。长年严寒的燕支山只有雪当作花,美丽的昭君憔悴了,湮没在胡地的风沙中。活着时她没有黄金送人,致使画师将她画丑。死后留下了青冢使人叹息。明确:同样以王昭君的不幸遭遇为题材,李白和杜甫这两首诗各有特色,基本上能体现两人不同的艺术风格:李诗飘逸,杜诗沉郁。两人都对王昭君的不幸充满了同情,但杜诗不只停留在同情惋惜这一步,还进一步表达了沉郁怨愤之情。诗一开始,就似有千钧之力,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之势,以致古人说:“昔人评…群山万壑‟句,颇似生长英雄,不似生长美人。”李诗第二联是“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而杜诗则更沉郁,“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生前寥落,死后孤寂,写得何等入骨。最后两联,两诗都写出了凄婉的氛围,而杜诗中因为用了“空归”、“月夜魂”、“千载”、“分明”等词语,就更显得凄凉。
咏怀古迹(其三)-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培养学生发现、欣赏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的能力;
3.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尊重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古代建筑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2.通过阅读古诗词,使学生了解古代建筑的文化含义和历史意义。
三、教学难点
1.让学生在古代建筑中发现文化遗产的价值;
2.深入理解古代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2.阅读、欣赏、分析诗词的方法;
3.语言表达、思维飞跃的方法。
五、教学流程
1.导入
教师通过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及建筑的分类,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培养学生了解和欣赏古代建筑的能力。
2.阅读
将屈原的《离骚》中的“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这段文字分组让学生进行阅读和讨论。将古代建筑和诗词联系起来,了解古代建筑的文化意义。
3.小组合作学习
课堂上将学生分若干小组,让每组选择一座历史建筑进行深入研究。要求学生在掌握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结构等基本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走访和相关文献查阅,掌握更多的建筑文化知识。要求学生能够合理分工,充分发扬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完成小组课题的设计和论文的撰写。
4.作品展示
小组课题完成后,课堂上进行作品的展示和分享。展示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报告等形式介绍所选建筑的建筑结构、历史背景、文化含义等相关信息,并讲述每个小组的研究过程和撰写论文时遇到的问题。同时,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互动问答,以检验课堂教学效果。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
教
学
设
计
省剑阁何玉鑫
二〇一九年十一月十五日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反复诵读,抓住诗歌意象,体会诗歌的节奏和大意。
2、通过老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学会抓住关键词鉴赏诗歌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诗歌语言和意象。
2、体味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掌握诗中所用的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理解诗人的深沉怨恨、沉郁顿挫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2.以提问法为主,启发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3.以讲授法、讨论法为辅,让学生理解领悟诗歌情感,明确表现手法。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汉元帝年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的踏上征途,走进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之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历史的青冢里;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经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假设奔驰的山林间,遥想八百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二〕出示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味诗歌的情感。
2.学会抓住关键词鉴赏诗歌。
3.掌握咏古诗的欣赏方法和步骤。
〔三〕自主学习检测
1.冢
2.万壑〔hè〕朔〔shuò〕漠青冢〔zhǒng〕论〔lun二声〕
〔四〕诵读诗歌
1、自由读。
2、哪些词语需要特别注意?
3、抽学生读、注意节奏2212,押韵的字要重读。
4、再抽学生读、增加背景音乐读、全班齐读。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
【知识储备】
一、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后人又称其为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杜甫的诗歌广阔的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过程中的社会面貌;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重大事件,各阶级阶层的动态、思想和他们之间的矛盾。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诗风格以“沉郁顿挫”为主,共有1400多首诗歌被保留下来,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2、写作背景
这组诗共五首,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本课选读的是第三首。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皇帝却不分忠佞,对他无故贬斥。杜甫当时正“漂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不像王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他寄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报负。诗人着重表现了昭君的千古之怨,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寄寓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
二、知识链接
古体诗:乐府诗等
诗歌近体诗律诗五言律诗
七言律诗
绝句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
七言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成熟于杜甫。律诗要求字数整齐划一、每首有四联(即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律诗的每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称为“颈联”,七八句称为“尾联”。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教案标题: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
1. 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咏怀古迹其三》。
2. 探讨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4. 进行创作活动,让学生写一首自己的咏怀古迹的诗歌。
教学步骤:
引入活动:
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古代文学作品和相关历史知识。
2.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主体活动:
3. 分发《咏怀古迹其三》的诗歌文本,让学生自主阅读,并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4. 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同时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与古代文化和历史的联系。
5. 教师解读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6. 分组活动,让学生选择一个古迹,通过调研和讨论,了解该古迹的历史和文
化背景。
7.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的表达方式,创作一首咏怀古迹的诗歌。
总结活动:
8. 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诗歌,互相欣赏和评价。
9. 教师进行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10.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教学资源:
1. 《咏怀古迹其三》的诗歌文本。
2. 相关古代文化和历史的资料。
3. 小组讨论和创作活动的分组材料。
评估方式:
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的参与度和质量。
2. 学生创作的咏怀古迹诗歌的创意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
郭旺焕
【教学目的】
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点拨-研讨式。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
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
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
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
哀怨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
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咏怀古迹》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整体感知
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怨恨)
四、赏析诗歌
【点拨之一】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
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
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咏怀古迹(其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材是《咏怀古迹(其三)》,作者为冰心(1900-1972),北平人,本名谢婉莹,以小说、剧本、诗歌等文学作品著称。她的作品往往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深刻描绘人物性格和心理。本课文写作于1945年,反映了当时临清市的状况。
本课文是一篇抒情诗,通过对古建筑的赞美,表达了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敬仰之情。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方式,上半部分是对临清城有名的四处古迹的描述,下半部分则是对民族精神的赞美和反思。文章语言优美,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冰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对古建筑和文化遗产的态度。
(2)认识临清市的四大古迹:孔子故居、开元寺、帝王陵、泰山祠,并了解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3)掌握抒情诗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学习运用音韵美和节奏感来表达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朗读、诵读、讨论、仿写等,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提高其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文化自信,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他们懂得珍惜和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建筑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增强文化自信。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提高文化素养。
咏怀古迹其三完整版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完整版教案
这是咏怀古迹其三完整版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咏怀古迹其三完整版教案第1篇
【教学目的】
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
点拨-研讨式。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1.题解
看到《咏怀古迹》这个题目。“咏怀”二字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咏史诗。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类,是以历史为客体来抒写主体情志的诗歌。咏史诗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咏史诗下个定义的话,那么凡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
人怀抱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诗。咏史诗发端于秦汉时期,而唐代是咏史诗创作的成熟与繁荣期。(以历史为题材的诗歌,有很多种名称,诸如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有的还直接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标题)
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
一、导语设计:
1、情景导入:
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朝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板书诗题)
二、知识积累:
1、题解
看到标题我们应该猜得出来,《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
师:首先我们来回想一下,诗歌可以分为哪些类
生:咏史怀古诗、思乡怀人诗、羁旅行役诗、宫怨闺怨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
师:请同学们来看题目,从“咏怀”这二字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诗属于哪一类(此处教者手指黑板,然后面对学生发问,速度稍慢,并以此稳定情绪)
生:咏史怀古诗。
师:什么样的诗歌是咏史怀古诗呢
生: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喻今,或借古讽今而写的诗歌。简单说就是借古人古迹来抒发自己的胸怀。(以历史为题材的诗歌,有很多种名称,如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有的还直接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标题)
师:那同学们想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咏史怀古诗
生:元代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永怀古迹其三导学案优质课
《咏怀古迹》(其三)
班级:姓名:编号:
【学习目标】
1.学会围绕诗中关键词把握诗歌容主旨的法。
2.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技巧及法。
【学习重难点】
1.品读诗句,理解容,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法。(重点)
2.体会杜甫借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难点)
【评价任务】
1.通过赏析诗中的词、句等,能分析出诗歌的容及主旨。
2.能总结归纳并运用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技巧及法。
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昭君,感受昭君。
【问题导学】
1.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容?(复述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词语。
2.谁在“怨恨”?其“怨恨”的容是什么?这种“怨恨”到底是怎样造成的?
3.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写昭君的悲剧。
4.
【归纳整理】
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技巧及法:
【达标检测】
1.下面对《咏怀古迹(其三)》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全诗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用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教案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文化
用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教案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文化。
1、教学目标
本节课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唐朝时期的历史背景,了解进士科的考试制度,学习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的诗歌知识,掌握古诗文的解读技巧,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激发他们对历史与文化传承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2、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2.1、教学内容
(1)唐朝的历史背景。通过讲解唐朝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政治、经济、文化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2)进士科的考试制度。介绍唐朝进士科的考试制度,如何录取进士,为什么要进行科举考试等,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教育制度。
(3)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讲解这首诗歌的背景、结构、内容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并结合历史知识分析诗歌的内涵与意义。
(4)古诗文解读技巧。学会运用古诗文解读技巧,如字词解释、上下文联想、典故辨析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的内涵,增强他们的文学素养。
2.2、教学方法
(1) 讲授教法。通过讲述唐朝的历史背景、进士科的考试制度等,让学生解相关知识。
(2)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为小组,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
(3) 课堂讲解。结合历史知识,讲解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的诗歌结构、意义等内容,帮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这首诗歌。
(4) 组织学生实践。通学生模拟科举考试,让他们更加深入了解文化教育制度,增强他们对历史的感性认知。
3、教学重点与难点
3.1、教学重点
(1) 掌握杜甫《咏怀古迹(其三)》这首古诗的诗歌韵律、结构、意义等内容。
《咏怀古迹(其三》的导学案
年级: 高一班级:________ 学生姓名:科目:制作人:语文组
课题:鉴赏《马嵬》
一、学习目标:1、读懂该诗,感受诗歌的情感,并能赏析诗歌写作技巧。
2、背诵此诗。
二、自学指导与检测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精选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精选
教案内容:
一、教学内容
本课教材为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咏怀古迹其三》。本诗是唐代诗人杜甫为其好友李白所作,通过对李白墓地的描写,表达了对李白才情的赞赏和对李白悲惨命运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
1. 能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李白的敬仰之情。
2. 能够领悟诗歌的表达技巧,体会诗歌的意境。
3. 能够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诗文内容的理解,诗歌表达技巧的领悟。
难点:诗中意象的把握,作者情感的体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
1. 情景引入:
播放古典音乐,让学生闭目聆听,想象自己置身于山水之间,感受诗人的创作情境。
2. 自主学习:
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课堂讲解:
讲解诗文背景,解析诗文内容,分析诗歌表达技巧。
4. 互动交流: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5. 例题讲解: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6. 随堂练习:
让学生现场创作一首咏物诗,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7. 课堂小结:
8. 作业布置:
让学生课后背诵诗文,并完成练习册相关习题。
六、板书设计
1. 板书诗文《咏怀古迹其三》。
2. 板书诗人杜甫及其简介。
3. 板书诗文内容结构,突出诗歌表达技巧。
七、作业设计
1. 背诵诗文《咏怀古迹其三》。
2. 完成练习册相关习题。
3. 写一篇关于《咏怀古迹其三》的读后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 课后反思:
本节课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掌握情况如何,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需要改进的地方。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
的《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作品,通过对
昭君墓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昭君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命运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咏怀古迹(其三)》的背景和意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学会如何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学会如何运用诗歌表达自己
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昭君的画像和简介,引导学生对昭君产生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咏怀古迹(其三)》,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课堂讲解:
a. 讲解诗文背景,解释诗中的生僻词语。
b.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c. 讲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如“诗中‘落日’的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诗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就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
板书内容:《咏怀古迹(其三)》
板书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
意象:落日、荒草、昭君墓
情感:对昭君的敬仰、对命运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