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设计作品
贝聿铭建筑作品集
中央车站双曲面大楼纽约州,纽约1954—1956(未建)
圆形螺旋公寓纽约州,纽约1948—1949(未建)
路思义纪念教堂中国台湾,台中,东海大学1956—1963 pic 7
里高中心科罗拉多州,丹佛,1952—1956 pic1
里高中心科罗拉多州,丹佛,1952—1956 pic5
里高中心科罗拉多州,丹佛,1952—1956 pic4
里高中心科罗拉多州,丹佛,1952—1956 pic3
基普斯湾广场纽约州,纽约1957—1962 pic 1
法庭广场科罗拉多州,丹佛, 1960 pic 1
法庭广场科罗拉多州,丹佛, 1960 pic 5
法庭广场科罗拉多州,丹佛, 1960 pic 4
法庭广场科罗拉多州,丹佛, 1960 pic 3
法庭广场科罗拉多州,丹佛,1960 pic 2
Government Center Urban Renewal Plan Boston, Massachusetts Planning completed 1961.jpg
Government Center Urban Renewal Plan Boston, Massachusetts Planning completed 1961.jpg
路思义纪念教堂中国台湾,台中,东海大学1956—1963.jpg(154.58 KB, 下载次数: 5)。
卢浮宫扩建工程——玻璃金字塔
• 在拿破仑大厅仰视675片钻石状 的玻璃,因为室内外光线之亮 度的差异,玻璃几乎视而不见, 确实做到了贝氏追求的目标, 更可贵的是能从地下室体会户 外,欣赏罗浮宫优雅的建筑, 让内外相边接,着实创造了划 时代性的室内空间设计。
功能
• 而罗浮宫美术馆是第三次的同 样构想展现,有420席次的多功 能礼堂,加上为孩童暨团体所 设计的简介室,会议室等,使 拿破仑厅成为一个真正服务大 众的场所,由大厅向西的通道 可到达地下停车场,二层地下 停车场可容一百辆大巴士与六 百辆汽车,因为来罗浮宫美术 馆的人有25%是乘巴士的外国 观光客,所以大巴士停车空间 占了很大比例。
内部细节
•
•
楼梯
其不锈钢的螺旋形楼梯,令人不禁想 到贝氏所有美术馆中具雕塑性格的楼梯, 不过这次他没有再用混凝土,而是选用更 “科技性”的建材。看似十分单纯的不锈 钢楼梯,其实大不简单,没有支柱,全以 楼梯本身的螺旋形特性来支撑,而且楼梯 高度达29英尺,高度的考验相当惊人。同 时为了美观,不锈钢板的厚度即不能过厚, 不过虽然有这些困难限制,贝氏依然很成 功地创造了一座优雅的楼梯,达到贝氏一 贯的空间焦点效果,在螺旋梯的中央有一 个圆座,许多人不明究里,甚至误认为是 一个没有人的询问服务台,事实上那是服 务残障人士的动力电梯,当使用时,电梯 厢才会浮现,上下变动的电梯厢就像一件 “现代化的雕塑”,时隐时现,上上下下, 更增添了大厅的空间的趣味。
玻璃金字塔周围是另一方正的大水池,水池转了45 度,在西侧的三角被取消,留出空地作为入口广场, 以三个角对向建筑,构成三个三角形的小水池,
草图
玻璃金字塔是新罗浮宫美术馆的大门, 人们可藉电扶梯从广场到达拿破仑厅, 拿破仑厅可视为一个“迷你美术馆”, 因为其设计暨管理方式完全与美术馆 的展览空间分离,是一个可以独立营 运的空间,正方形的拿破仑厅四个直 角正对着各方位的通道口,在大厅的 周边,有一个可容百人的餐厅,二个 自助餐厅,书店与商店是另外一个特 色,由大厅向西的通道可到达地下停 车场
贝律铭设计的建筑
贝律铭设计的建筑
贝聿铭是一位著名的华裔建筑师,他的设计作品遍布全球。
以下是一些贝聿铭设计的著名建筑: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位于美国华盛顿特区,是贝聿铭的代表作之一。
香山饭店:位于中国北京,是贝聿铭在中国的设计作品,体现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位于法国巴黎卢浮宫,是贝聿铭最著名的设计之一。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位于卡塔尔多哈,是贝聿铭晚年的设计作品之一,体现了对伊斯兰建筑的深入研究。
贝聿铭建筑艺术赏析
贝聿铭建筑艺术赏析贝聿铭(Ieoh Ming Pei),一位享誉全球的华裔建筑师,以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和创新的建筑理念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融合了东方与西方的元素,具有独特的审美和艺术价值。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贝聿铭的建筑艺术进行赏析。
贝聿铭的作品以其简洁而富有力量感的设计风格而著称。
他善于利用几何形状和线条,创造出独特的建筑形态。
例如,他设计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座玻璃金字塔以其简约的外观和优雅的线条,将传统的卢浮宫与现代的建筑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它不仅成为卢浮宫的标志性建筑,也成为贝聿铭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还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融合。
他尊重自然和文化的特点,并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周边环境的要素。
例如,他设计的香港文化中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座建筑坐落在香港维多利亚港的海滨地区,其设计灵感来源于海浪的起伏和流动。
建筑外观的曲线和光滑的表面与周围的海洋景观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和谐而舒适的氛围。
在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他对材料的巧妙运用。
他善于使用混凝土、钢铁和玻璃等现代建筑材料,将其与传统建筑元素结合起来。
例如,他设计的中国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座建筑的外观犹如一对倒置的“V”字形,由两座巨大的钢铁框架构成。
这种独特的设计不仅赋予建筑独特的外观,也展现了贝聿铭对材料的创新运用。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还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他的建筑设计不仅追求美感,也注重建筑的实际使用效果。
例如,他设计的德国柏林银行总部大楼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座建筑结合了银行的功能需求和当地的城市规划,创造出一个既实用又具有艺术价值的建筑。
贝聿铭通过合理的空间规划和创新的设计,将建筑与周围的城市环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总的来说,贝聿铭的建筑作品展现了他独特的设计风格和创新的建筑理念。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美感和艺术价值,也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融合和功能性的实用性。
通过赏析贝聿铭的建筑艺术,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欣赏他对建筑的独特贡献,同时也能够启发我们对建筑艺术的思考和理解。
贝聿铭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分析
贝聿铭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分析
贝聿铭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分析
玻璃金字塔通体透明使遮挡降到最低既是卢浮宫广场的中心又有明确的指向性玻璃金字塔的功能流线分析玻璃金字塔是新卢浮宫美术馆的大门人们可藉电扶梯从广场到达拿破仑厅拿破仑厅可视为一个迷你美术馆因为其设计暨管理方式完全与美术馆的展览空间分离是一个可以独立营运的空间人们不必购票就可以享受这阳光饱满的大空间拿破仑厅有两层人们通常都是先抵达大厅其中不锈钢的螺旋形楼梯令人不禁想到贝氏所有美术馆中具雕塑性格的楼梯不过这次他没有再用混凝土而是选用更科技性的建材
最后由密特朗总统出面,邀请世界上十五个声誉卓著的博物馆馆长 对应征的设计方案遴选抉择。结果,有十三位馆长选择了贝聿铭的设计 方案。
1983年7月27日,贝聿铭被法国政府任命为“大罗浮宫计划”的设 计师。他设计用现代建筑材料在卢浮宫的拿破仑庭院内建造一座玻璃金 字塔。不料此事一经公布,在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认为这样会破 坏这座具有八百年历史的古建筑风格,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但 是密特朗总统力排众议,还是采用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
贝聿铭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分析
自1989年建成以来,玻璃金字塔逐渐成为卢浮宫的标志性建筑,挑剔 的法国人也慢慢接受并称赞这一建筑创举。玻璃金字塔成为卢浮宫中与《 蒙娜·丽莎》画像和断臂维纳斯雕塑相提并论的观赏热点。据说,三分之 二的游客宁肯挤在玻璃金字塔前排长队,也不愿从游客相对较少的另外两 个入口进馆参观。
贝聿铭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分析
贝聿铭卢浮宫金字塔艺术解析
贝聿铭——建筑界中的“钻石”中文名贝聿铭外文名Ieoh Ming Pei国籍美国出生地中国广州出生日期1917年4月26日职业建筑师艺术家毕业院校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主要成就获普利兹克奖代表作品香港中银大厦;北京香山饭店;日本美秀美术馆;苏州博物馆,卢浮宫金字塔配偶卢爱玲祖籍苏州贝聿铭生于中国广州,1935年加入美国籍,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
贝聿铭的作品没有华丽奇特的外表,他以构思严密、设计精心、手法完全著称于世。
建筑界人士普遍认为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化,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
他在设计中既引入了许多中华传统建筑的符号,又使用现代建筑的材料和结构。
贝聿铭一生作品丰富,每每新作出世,总是能得众人的瞩目。
代表作有波士顿基督教科学教会中心、康乃尔大学赫伯特约翰逊艺术博物馆、国家美术馆东馆、约翰.肯尼迪图书馆、北京香山饭店、香港中国银行等。
这些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的建筑作品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
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
1988年设计的法国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的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他所获得的重要奖项包括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院金奖和1983年第五届普里茨克建筑奖,被世人美誉为现代主义的泰斗,为华人在现代设计界争得一席之地。
下面我主要介绍卢浮宫的金字塔的设计理念以及特点光是建筑的色彩,“让光线来作设计”。
巴黎卢浮宫金字塔作品中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入口把大量的光线引入死气沉沉的博物馆,让过去的历史晒晒今天的太阳。
透过透明的玻璃,投射在空间与墙体、地面上,形成光的庭院。
“光很重要,没有了光的变幻,形态便失去了生气,空间便显得无力。
”光是贝聿铭在开始一项建筑时首先考虑的问题。
钻石般的材质——玻璃由于玻璃自身的特性——透明、反射,并且玻璃透明不至于遮挡减损原建筑物的立面,不仅符合贝氏对阳光的追求,更能够从视觉上以及空间原理上使得原有的建筑群不会被削弱,并且能使设计者的建筑思想得到充分表现,加上光线和人的运动,整个空间被赋予了活力。
日本美秀美术馆
贝聿铭设计作品:美秀美术馆 (Miho Museum)人气:4020次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位于日本滋贺县甲贺市信乐町的自然保护区山林间,1991年小山美秀子委任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Ieoh Ming Pei)为其设计了这座私人艺术品博物馆。
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特别之处在于:首先它远离都市,位于一个原始山林的深谷,为了尽可能地将自然环境保留和复原,设计时着重要考虑的是如何攻克这险恶山势,并解决好道路的通畅,于是贝聿铭(Ieoh Ming Pei)先在山林间开辟出一条道路,然后在两座山的山谷之间兴建一座吊桥和隧道通向美术馆。
其次由于当地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此美术馆在兴建之初,便受到方方面面的严格限制。
于是贝聿铭(Ieoh Ming Pei)将建筑的80%都埋藏在了地下,但它并非是一座真正的地下建筑,原因是开挖地下空间是非常昂贵且缓慢的工程,同时对自然环境破坏严重。
于是贝聿铭(Ieoh Ming Pei)采取了先盖房子后填土的方法,最后种上与原始山林相适应的树木,这样再保证不破坏环境的同时让建筑与环境天然合一。
这一设计清楚体现了贝聿铭(Ieoh Ming Pei)的设计观:建造一座地上的天堂。
他第一次来到这个地方时,便很激动地说:“这就是桃花源!”贝聿铭设计作品:美秀美术馆 (Miho Museum)贝聿铭设计作品:美秀美术馆 (Miho Museum)贝聿铭设计作品:美秀美术馆 (Miho Museum)贝聿铭设计作品:美秀美术馆 (Miho Museum)贝聿铭设计作品:美秀美术馆 (Miho Museum)贝聿铭设计作品:美秀美术馆 (Miho Museum)贝聿铭设计作品:美秀美术馆 (Miho Museum)贝聿铭设计作品:美秀美术馆 (Miho Museum)日本美秀美术馆设计者:贝聿铭美秀美术馆,日文说明书上写的是“MIHO美术馆”,英文名为“MIHOMUSEUM”。
贝聿铭经典十幅作品分析课件
德国历史博物馆是贝聿铭在德国的第一
件作品,现代风格的楼体和玻璃螺旋楼梯与 周围的古典建筑形成鲜明对比,引人注目。 螺旋式楼梯的玻璃中心柱蜿蜒在三个楼层之 间,看上去就像是一个透明的蜗牛壳。在每 一个楼层,走廊就像露台一样伸进雄伟的玻 璃大厅,每一个玻璃大厅的圆顶以巨大的弧 形凸出,在平时一般被遮挡住的大楼的整个 边上形成了拱形。德国历史博物馆的设计是 贝聿铭将巴洛克式的古典建筑风格同现代建 风格相结合,从而表现出历史与未来的结 合。
美秀美术馆别具一格之处在于,除了它远离都市之外,建筑的80%
分都埋藏在地下,但它并不是一座真正的地下建筑,它建在一座山头上, 如果从远处眺望的话,露在地面部分屋顶与群峰的曲线相接,好像群山
律动中的一波。它隐蔽在万绿丛中,和自然之间保持应有的和谐。
苏州博物馆在整体布局上,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世界文化遗产
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所占有的地形是使建筑师们颇难处理的不规则四边
形。为了使这座建筑物能够同周围环境构成高度谐调的景色,贝聿铭创造性地把不 同高度,不同形状的平台、楼梯、斜坡和廊柱交错相连,给人以变幻莫测的感觉。 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二是空间处理 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这些特色在「东馆」的设计中 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拙政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融会贯通。建筑风格和形式上具 有强烈的“中而新,苏而新”的特点。
香山饭店——建筑采取了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它与周围的水光山
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具有中国古典建筑的传统特色,融中国古典建 筑艺术、园林艺术、环境艺术为一体。
肯尼迪图书馆是一座倚海矗立,黑白分明的现代化建筑。是一套几
何图形的组合,一个圆台形体,一个似长方形,似三角形的竖体,一个横 长条体。建筑主体上有一块大面积突出的黑色玻璃幕墙,镶嵌在全白建筑 正面上,整座建筑造型独特简洁,反差分明。图书馆并非在同一水平线上, 一些空间低于地面,使建筑中最动情的因素留于地表。
贝聿铭罗浮宫玻璃金子塔赏析 (1)
贝聿铭罗浮宫玻璃金子塔赏析贝聿铭设计建造的玻璃金字塔,他在建筑中借用古埃及的金字塔造型,采用了玻璃材料,金字塔不仅表面面积小,可以反映巴黎不断变化的天空,还为地下设施提供了良好的采光,创造性地解决了把古老宫殿改造成现代化美术馆的一系列难题,取得极大成功,享誉世界。
这一建筑正如贝氏所称:"它预示将来,从而使卢浮宫达到完美。
" 塔高21米,底宽30米,四个侧面由六百七十三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总平面面积约二千平方米。
塔身总重量为200吨,其中玻璃净重105吨,金属支架仅有95吨。
换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行家们认为,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设计之初:八十年代初,法国总统密特朗决定改建和扩建世界著名艺术宝库卢浮宫。
为此,法国政府广泛征求设计方案。
应征者都是法国及其它国家著名建筑师。
最后由密特朗总统出面,邀请世界上十五个声誉卓著的博物馆馆长对应征的设计方案遴选抉择。
结果,有[1]十三位馆长选择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
他设计用现代建筑材料在卢浮宫的拿破仑庭院内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
不料此事一经公布,在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
人们认为这样会破坏这座具有八百年历史的古建筑风格,「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
但是密特朗总统力排众议,还是采用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
当密特朗总理以国宾的礼遇将贝聿铭请到巴黎,为三百年前的古典主义经典作品卢浮宫设计新的扩建时,法国人对贝聿铭要在卢浮宫的院子里建造一个玻璃金字塔的设想,表现了空前的反对。
在贝的回忆里,在他投入卢浮宫扩建的13年中,有2年的时间都花在了吵架上。
当他于1984年1月23日把金字塔方案当作“钻石”提交到历史古迹最高委员会时,得到的回答是:这巨大的破玩意只是一颗假钻石。
当时90%的巴黎人反对建造玻璃金字塔。
创作始末:人们一直小心翼翼地避免把古迹变成艺术大市场,而贝聿铭却希望“让人类最杰出的作品给最多的人来欣赏”。
贝聿铭主要建筑作品范例分析
荣誉与奖项
评价与争议
尽管备受赞誉,中银大厦也引发了一 些关于其与周围环境关系的争议。
中银大厦获得了多项国际建筑奖项, 如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奖。
04
范例分析:法国卢浮宫金字塔
设计理念与背景
贝聿铭受法国总统密特朗邀请,为卢浮宫改造设计一座玻璃 金字塔。他希望通过现代设计语言,将古典与现代相结合, 为卢浮宫增添新的活力。
尽管存在争议,但法国卢浮宫金字塔无疑是贝聿铭的杰作之一。它不仅展示了贝 聿铭对现代主义建筑的独特见解,也为法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贡 献。
05
范例分析:苏州博物馆
设计理念与背景
设计理念
贝聿铭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时,秉持着 “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旨 在将传统与现代元素融合,同时保持 与苏州古城风貌的协调。
06
总结与启示
贝聿铭建筑作品的共性特点
创新性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在形式、结构和材料方面都展现出独特 的创新性。他善于运用几何图形和自然光线,创造出令人 惊叹的空间效果。
文化融合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尤其是与当地 文化的结合。他通过巧妙的设计,使建筑成为文化交流的 桥梁。
可持续性
在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的今天,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也展现出 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他运用自然通风、采光等设计,降 低能耗,实现绿色建筑。
背景
苏州博物馆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苏 州,是收藏、展示、研究苏州历史、 文化、艺术的重要场所。贝聿铭受邀 设计新馆,以回应苏州传统园林的精 髓和现代建筑的创新。
建筑特色与风格
特色
苏州博物馆以“山水诗画、园林之城 ”为设计主题,巧妙地将山水、诗、 画、园林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建 筑中,展现了独特的东方美学。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赏析
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 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与拙政 园和太平天国忠王府毗邻。 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 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 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 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 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 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 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 的统一色彩和纹理。
苏州博物馆
主要作品
■1998年 - 摇滚音乐名人堂,俄亥俄州 克利夫兰 ■2002年 - 2006年,苏州博物馆,中国江苏苏州 ■2004年 - 中国驻美大使馆,华盛顿特区 ■2006年 - 澳门科学馆,中国澳门 ■2006至08年 -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卡达杜哈 ■2010年2月11日,伦敦将为一个人专门举行颁奖典礼——93岁的贝聿铭获英 国皇家金质奖章。他偏爱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他设计的建筑,一座都没 倒
香港中银大厦
中银大厦设计灵感源自竹子的 “节节高升”,以平面为例,大 楼是一个正方平面,对角划成 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的高 度不同,如同节节上升的竹子, 象徵著力量、生机、茁壮和锐 意进取的精神,对于银行而言, 其中的含意也不言而喻。
香港中银大厦
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贝聿 铭采用了严格的“模数 制” ,所有的模数都基于 装修,所以在设计中采用 了以建筑面作为设计面, 结构后退这样一个方式: 主要空间的轴线都与装修 线对齐,而与结构没有任 何直接的关系。
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 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 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 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 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 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 新的几何效果。玻璃屋 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 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 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 观者提大型玻璃金字塔 的南北东三面还有三座 五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 作点缀,与七个三角形喷 水池汇成平面与立体几 何图形的奇特美景。人 们不但不再指责他,而 且称“卢浮宫院内飞来 了一颗巨大的宝石”。
贝聿铭建筑经典设计:日本美秀美术馆(MihoMuseum)
贝聿铭建筑经典设计:日本美秀美术馆(MihoMuseum)日本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位于日本滋贺县甲贺市,珍藏来自于日本、中国、中亚、埃及、希腊、罗马等古文明的艺术品。
由美国建筑师贝聿铭联同日本纪萌馆设计室共同设计。
总面积为一万七千平方米的部分,因环境保护因素大约只允许两千平方米左右的建筑部分露出地面,实用面积为9241平方米。
1997年11月竣工。
美术馆每一部分均体现了建筑家打破传统的创新风格,由外型崭新的铝质框架及玻璃天幕,再配上Magny Dori 石灰石,及专门开发的染色混凝土等暖色物料;还有展览形式及存放装置,都充分表现出设计者匠心独运的智慧。
它隐蔽在万绿丛中,和自然之间保持应有的和谐。
贝聿铭向我们展现的是这样一个理想的画面:一座山,一个谷,还有躲在云雾中的建筑,许多中国古代的文学和绘画作品,都围绕着一个主题:走过一个长长的、弯弯的小路,到达一个山间的草堂,它隐在幽静中,只有瀑布声与之相伴……那便是远离人间的仙境。
美秀美术馆由巨大的北馆和南馆构成,南馆专门展示世界古代美术品,例如埃及、西亚、希腊、罗马、南亚和中国,北馆主要以日本美术为中心,有时也举办企划与特别展览。
它建在一座山头上,如果从远处眺望的话,露在地面部分屋顶与群峰的曲线相接,好像群山律动中的一波。
到达此地山高路险,这正是那些寻道者的旅途。
在美术馆建设中,还专门建造了隧道和直通馆址的公路。
沿坡路行不到百米,44根银线放射状地向天空展开,经过一个大半的椭圆形架再紧必。
原来这些钢丝是在山谷之间吊起一座非对称地长120米的吊桥。
桥的另一端便是美术馆的正门。
美秀美术馆别具一格之处在于,除了它远离都市之外,最特别的是建筑80%分都埋藏在地下,但它并不是一座真正的地下建筑,而是由于地上是自然保护区,在日本的自然保护法上有很多限制而采取为要保护自然环境及与周围景色融为一体的建造方式。
这一设计清楚体现设计者贝聿铭的概念:创造一个地上的天堂。
贝律铭著名建筑作品简介
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
「东馆」的地理位置十分显要。它东 望国会大厦,西望白宫。而它所占有 的地形却是使建筑师们颇难处理的不 规则四边形。为了使这座建筑物能够 同周围环境构成高度谐调的景色,贝 聿铭精心构思,创造性地把不同高度, 不同形状的平台、楼梯、斜坡和廊柱 交错相连,给人以变幻莫测的感觉。 阳光透过蜘蛛网似的天窗,从不同的 角度射入,自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这 座费时十年,耗资近亿美元建成的 「东馆」,被誉为“现代艺术与建筑 充满创意的结合”。
美秀美术馆
美秀美术馆是日本人小山美秀子为藏品所 建。贝聿铭在日本设计的60米高的钟塔和 在法国设计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打动了小 山美秀子,于1990年委托贝聿铭设计美术 馆。鉴于业主对建筑师的完全信任,一切 均尊重设计者的意见,不惜花费250亿日元 的总造价建成这座人间的天堂。
贝聿铭向我们展现的是这样一个理想的画 面:一座山,一个谷,还有躲在云雾中的 建筑,许多中国古代的文学和绘画作品, 都围绕着一个主题:走过一个长长的、弯 弯的小路,到达一个山间的草堂,它隐在 幽静中,只有瀑布声与之相伴……那便是 远离人间的仙境。到达此地山高路险,这 正是那些寻道者的旅途。
在这座大型玻璃金字塔的南北东三面还 有三座五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作点缀, 与七个三角形喷水池汇成平面与立体几 何图形的奇特美景。人们不但不再指责 他,而且称“卢浮宫院内飞山饭店 的设计工作。他以一贯的认真细致的作 风,不但多次到香山勘察地形、攀登峰 顶、俯览周围环境。而且不辞劳苦地走 访了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承德等 地。考察当地的大建筑和园林。最后采 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 使它与周围的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 一体。因此,这座新建的香山饭店,外 貌似很普通,就像一个内秀的姑娘,初 看似乎貌不惊人,但是愈看就愈会感到 她轻妆淡抹的自然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聿铭设计作品——苏州博物馆[日期:2010-04-08] 来源:家天下作者:发表评论(0) 打印由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与拙政园和太平天国忠王府毗邻,设计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包括拆迁在内总投资3.38亿元。
设计完工后的博物馆将收藏这个有着2500年历史的苏州城的宝物,建筑不仅弥补了古物无收藏之地之苦,同时也成为苏州著名的传统而不失现代感的建筑。
博物馆包括一个占地7000平方米的展览馆,一个容纳200个座位的礼堂,一个古物商店,行政办公室以及文献资料图书馆和研究中心,另外还有一个空间用作储藏,以及一些中国园林。
“在整体布局上,博物馆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拙政园、忠王府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新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
然而,新的屋顶已被科技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奇妙的几何效果。
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
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
光线的层次变化,让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
新馆与拙政园相互借景、相互辉映,它将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的现代化延续。
许多人反映,看新馆设计,越看越有味道,会感到一种震撼心灵的效果。
新馆分为3部分:中心部分是入口处、大厅和博物馆花园;西部为展区;东部为现代美术画廊、教育设施、茶水服务以及行政管理功能区等,该部分还将成为与忠王府连接的实际通道。
博物馆于2003年11月奠基开工,于今年10月6日正式对外开放。
设计风格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
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
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形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
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肌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
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
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
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
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过去的木梁和木椽构架系统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
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
馆建筑与创新的园艺是互相依托的,贝聿铭设计了一个主庭院和若干小内庭院,布局精巧。
其中,最为独到的是中轴线上的北部庭院,不仅使游客透过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
据说,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的设置是最让贝聿铭煞费苦心的。
主庭院东、南、西三面由新馆建筑相围,北面与拙政园相邻,大约占新馆面积的1/5空间。
这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
山水园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北墙之下为独创的片石假山。
当问及为何不采用传统的太湖石时,贝聿铭曾说过,传统假山艺术已无法超过。
一辈子创新的大师,不愿步前人的后尘。
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
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一体。
这种在城市肌理上的嵌合,还表现在东北街河北侧1—2层商业建筑的设计,新馆入口广场和东北街河的贯通;亲仁堂和张氏义庄整体移建后作为吴门画派博物馆与民族博物馆区相融合,保留忠王府西侧原张宅“小姐楼”(位于补园南、行政办公区北端)作为饭店和茶楼用等;新址内惟一值得保留的挺拔玉兰树也经贝先生设计,恰到好处地置于前院东南角。
展馆分布该馆地块分为三部分。
中心部分是入口处、大厅和博物馆花园;而西部为展区;东部为现代美术画廊、教育设施、茶水服务以及行政管理功能等,该部分还将成为与忠王府连接的实际通道。
忠王府将恢复成原貌。
由于忠王府难以在现有的结构下提供合适的展览空间,它将被用作展示其丰富建筑遗产的橱窗以及那些通常无需高档展示空间的艺术品,诸如家具和雕塑等。
大厅是博物馆的核心,位于入口的前庭与博物馆花园之间。
这个拥有八个角的大厅是通过对传统的苏州建筑和中国建筑要素的几何形状转变以及重新诠释设计出来的,它是所有参观者的导向并为去博物馆所有展区提供通道。
参照国际通行惯例,临时性的展区设在人流路线的入口处。
除了字画、双塔瑰宝、明清瓷器和苏州工艺美术品展区外,还将布置特色家具展区,以强调苏州丰富的艺术和文化传统。
在人流路线的终点处,也就是在它的花园庭园处,将安排一个宋代书斋的复制品,主要展示当年的工艺品和家具。
字画展区设在自然采光的八角型大厅的二楼,高高的墙面为展示字画长卷提供了背景上的便利。
现代美术作品设在博物馆花园东边的一个特别展区里。
展区由1.35米的模块组合而成,为布展提供了灵活性。
这些模块外饰简洁优美,地面铺设地板,踢脚,木质框架墙体和白色涂料。
还有一个灵活的展示窗系统,专门展示那些大小不一的工艺品。
由于地块的大小、高度的限制以及博物馆设计规划的要求,相当一部分的博物馆功能空间安排在地下室。
游人可以通过室内荷花池上方的悬臂楼梯到达地下室。
新石器时代和吴文化文物的展厅,影视厅、多功能厅、卫生间,藏品储藏库,各种行政管理和博物馆内部用房,机械设备用房、停车库以及装卸区域都安排在地下室。
馆藏文物该馆陈列面积2200平方米。
该馆藏品1.5万多号,以古代书画、瓷器、工艺、出土文物和革命文物为主,其中一级品247件,图书资料7万多册,碑刻拓本2万多件。
书画藏品中有宋至明清名人作品,如元赵孟頫书《兰亭序》卷、王蒙《竹石图》轴,明吴门四大家沈周、文征明、唐寅、祝允明及清初石涛、八大山人、“四王吴恽”、扬州八怪等人作品;瓷器有五代越窑青瓷莲花碗、元釉里红蓝地白花盏托、明正德釉里红白鱼暗花盘等;出土文物有吴江梅埝良渚文化漆绘黑陶罐、虎丘塔和瑞光塔发现的唐宋经卷、嵌螺甸漆经盒、檀龛宝相、丝绸刺绣、真珠舍利宝幢、彩绘四天王像内木函等。
展览情况新馆西部主展区和东部次展区的文物展示面积共有3600平方米,分布着各具特色的大小展厅32间,文物展品上起远古时代,下至明清及近现代,多为历代佳作和精品。
展区设有“吴地遗珍”、“吴塔国宝”、“吴中风雅”、“吴门书画”这4个富有苏州地方特色的系列常设展览。
其中位于地下一层的“吴地遗珍”系列包括史前陶器、玉器等主题展室。
地面一层的“吴塔国宝”系列包括虎丘云岩寺塔佛教文物和瑞光寺塔佛教文物两个主题展室等。
该馆基本陈列《苏州历史陈列》,展示苏州自2万年前旧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社会发展历史概貌,尤其对春秋吴王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建城2500年以来,出现在春秋、唐宋、明清历史时期3个经济文化发展高峰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等有较多的反映。
位于新馆东部的现代艺术厅展出了绘画大师赵无极、现代艺术家蔡国强和徐冰的作品。
赵无极的18幅“抒情抽象派”代表作、蔡国强的纸本火药画《吴王剑》以及徐冰的装置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等视角独特、充满创意的作品,给参观者带来了一场现代艺术盛宴。
科研情况该馆编辑出版了《苏州博物馆藏画集》、《明清工商业碑刻集》、《苏州文物资料选编》、《吴文化资料选辑》(二辑)、《丹午笔记》等资料23种。
贝聿铭设计作品——苏州博物馆[日期:2010-04-08] 来源:家天下作者:发表评论(0) 打印苏州博物馆新馆造型独特、设施先进、功能齐全,新馆将成为展示苏州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崭新标志性建筑,成为展示苏州文化的重要平台和高雅的教育、休闲、文化消费场所。
下面我从六个方面简要的介绍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情况。
一、良好的馆舍位置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齐门路以东、东北街以北的地块上,紧邻苏州博物馆老馆忠王府,这样一个选址文化底蕴深厚,内容集中,内涵深刻,充满着古今融合,汇通发展的历史眼光和人文精神,是建立在对所在区域文化遗产的深刻理解、慎重把握和科学决策的基础上的,是经过反复的比较,多方的论证、层层的审批,甚至经过了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的最终评审才确定的,因而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第一,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成使拙政园历史街区更具文化休闲品位,博物馆新馆将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的现代延续,体现了保存和发展一种整体文化的设想。
第二,在苏州博物馆老馆忠王府旁建设新馆,新馆老馆相得益彰,这种“双面绣”的设计理念将两者融合成一个共生态的统一体,不仅有利于节约投资,有利于博物馆本身功能的充分发挥,更有助于表现文化遗产在历史和现实间联系和发展的和谐美感。
第三,由于历史原因,该地区已形成文化核心区域,加建新馆,有助于发挥旅游景点集中的联动效应,彰显名城特色,提升古城优势。
二、独特的建筑风格在这个有着众多著名古典建筑的“文化圣地”建一座21世纪的新馆建筑,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将现代与传统相融合,贝聿铭用“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的理念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新馆建筑和相伴的忠王府古建筑妙相辉映,总建筑面积26500平方米,其中忠王府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地面一层为主,局部二层;新馆建筑面积19000余平方米,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也是以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
修旧如旧的忠王府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新馆建筑珠联璧合,从而使新的苏州博物馆成为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
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
新馆正门对面的步行街南侧,为河畔小广场。
小广场两侧按“修旧如旧”原则修复的一组沿街古建筑,古色古香,成为集书画、工艺、茶楼、小吃等于一体的公众服务配套区。
新馆建筑在高低错落的新馆建筑中,用颜色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面以及其下白色墙体周边石材的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肌理相融合,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