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十年戏剧概述
20年代的戏剧创作成就教学课件
丁西林(1893-1974)中国剧作家、物 理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丁燮林。江 苏泰兴人。1923年发表处女作《一只马 蜂》。抗战开始后,随研究所西迁昆明。 1940年到香港。香港沦陷后,携眷逃出, 在广州遭汪伪软禁。抗战胜利后,于 1947年初辞去物理研究所所长职务,赴 山东大学任教。1948年曾去台湾大学任 理学院院长职务5个月。9月仍回山东大 学执教。1949年9月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1974年4月4日逝世。
《三块钱国币》剧照1939年
《妙峰山》:
“土洋结合”而又不伦不类的“王 老虎”形象,寄寓了作家的理想;将中 国传统的侠义性格与英国式的豁达、幽 默的绅士风度相结合,以建立现代中国 人的新风范。妙峰山是作家理想中“现 代中国”的雏形与象征。这反映了“抗 战”与“建国”并提的社会思潮。
丁氏“幽默喜剧”的特色:
后期剧作在写实中渗透较多的 浪漫色彩:剧情带有传奇性,追求 主观抒情和诗意诗境,戏剧结构散 文化,创造了话剧加唱的形式。实 质上更近于抒情写意剧。
田汉戏剧创作的特点:
思想内容上——感应着时代思想解 放与个性解放的节拍
1.关注社会现实,揭露社会黑暗
2.着力表现人们面对现实的苦闷、 思索,以及对光明的追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郭沫若“三个叛逆的女性”
《卓文君》、《王昭君》《聂嫈》
创作动机:“借古人的骸骨来,另 行吹嘘些生命进去”,与“妇女解 放”的时代主题相契合。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框架整理)
研究架构图
第一编第一个十年(一九一七~一九二七年)文学思潮与运动(一)
表1:文学革命进程表
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2:文学革命的成果
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3: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创作潮流
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表4: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创作趋向
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各类文学创作(一)
表5:第一个十年各类文学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
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一)
表6:第一个十年文学名家及其影响
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第二编第二个十年(一九二八~一九三七年六月)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表7:三零年代文艺发展的基本线索
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8:自由主义对左翼文学的批评声浪
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各类文学创作(二)
表9:第二个十年各类文学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
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二)
表10:第二个十年文学名家及其影响
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第三编第三个十年(一九三七年七月~一九四九年九月)文学思潮与运动(三)
表11:战争下的文学发展概况
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11:四零年代几次重要的文学论争
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各类文学创作(三)
表12:第三个十年各类文学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第一章绪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历史发展进程及本质特征
中国现代文学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为开端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文学。
它包括在此期间发生的文学运动、文学争论、文艺思潮和在此期间出现的文学社团、文学流派以及所有不同类型作家的创作。
这30年的文学史,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长河中是极为短暂的一瞬,但它的意义却不是能用时间来衡量的。它是整个中国文学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转折点,显示出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深深“断裂”体现出中外文化的猛烈“碰撞”。
中国现代文学所具有这种纵横交叉、承前启后的历史特质,是中国以往任何一段文学史难以相比的。
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内容体现于它大致经历的三个发展时期,即“三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1917—1927),通常又叫“五四”时期的文学,因为“五四”文学革命是这一阶段的重要内容。
它是现代文学开拓与奠基的阶段。鲁迅、郭沫若等一批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及其现代文学奠基作家,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等最初一批重要的社团流派,都出现在这一阶段。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事情是中国新文学的序幕正式拉开,即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分别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
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李大钊等人积极响应文学革命的主张,推进文学革命的发展。
“十月革命”的炮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的爆发,把文学革命运动迅猛推向了高潮。
与此同时,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
第十四章 30年代戏剧
•
•
(3)《上海屋檐下》的艺术特色
• ①取材于平凡的日常生活。《上海屋檐下》写五户十 几口人拥挤在一栋极普遍的弄堂房子里。但能从平凡 中透露出时代的风云。 • ②刻画普通而平凡的小人物。剧作刻画得最光彩的是 一批小市民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 ③结构情节的平易朴实。剧作没有离奇曲折的情节。
• 《上海屋檐下》在同一舞台空间里,同时展开五家人 家的悲喜剧,在充满人情味的剧作中,充分显示了夏 衍简约、谨严、含蓄的艺术风格。
2、夏衍30年代的代表作《上海屋檐下》
• (1)主要内容: • 《上海屋檐下》写30 年代抗战前夕,一群 生活在上海这个畸形 都市的小人物的悲惨 遭遇和他们的喜怒哀 乐,揭露了白色恐怖 下的黑暗现实,暗示 出雷雨将至的光明前 景。
(2)《上海屋檐下》的人物形象及意义
• ① 林志成:他善良、软弱。在工厂不满老板,又不敢 反抗,生活得压抑、痛苦。后在匡复精神感召下,终于 觉醒,不惜丢掉饭碗,摆脱了被人看作狗的屈辱生活。 ② 匡复:是剧中有理想、有毅力的勇敢坚强的革命者 形象。“四.一二”被捕入狱,获释回家却发现妻子和朋 友林志成同居,处于尴尬境地。心中的失望、痛苦自不 待言。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毅然克服了个人生活的创 伤,走出家门,重新投入轰轰烈烈的革命洪流。 林志成和匡复形象,体现了作品“从小人物的生活中反 映这个大的时代,让当时的观众听到将要到来的时代的 脚步声”的题旨。
现代文学三十年之戏剧
戏剧
第一个十年
一、文明新戏: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和诞生
1、话剧的传入
1866年,上海西人业余剧团和上海兰心剧院。
约1899年后,教会学校学生业余演出和“文友会”。
2、春柳社和“文明新戏”
1907年2月,留日学生(李叔同、曾孝谷、陆镜若、欧阳予倩)于东京演出《茶花女》第三幕。后又公演五幕剧《黑奴吁天录》。
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自觉探讨与创造之始。《演艺部专章》:本社以研究新派(演艺)为主。注重表演的“写实性”,翻译改编外国的剧作。
3、进化团和“天知派新剧”
1910年底,第一个职业性的新剧团体。任天知、汪仲贤、欧阳予倩、陈大悲。
“天知派新剧”创造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早期创作与演出模式,重教化功能,开“广场戏剧”先河。追求现场宣传鼓动效果,强调即兴表演,角色类型化。
《血蓑衣》《东亚风云》《新茶花》
4、新剧公会和“甲寅中兴”
1914年,新民社、民鸣社、开明社、文明社、春柳社等组成。
职业化和商业化。“家庭戏”为主,突出娱乐性和表现性,题材倾向和审美情趣世俗化,但艺术粗糙。《恶家庭》。
5、学生业余演剧
南开学校和清华学校学生对话剧艺术的探讨注重剧本创作,较健全的演剧体制。《新村正》《贫民惨剧》。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建设西洋式新剧”的战略选择
1、“旧剧评议”
对传统旧戏的猛烈攻击。主要指向儒道封建性内容,同时批判传统戏剧观念、非写实的艺术表现形式,要求建立新的戏剧观,建设“西洋式的新戏”。
传统戏曲(小说)文学史地位的提高“中国戏曲”课程。
2、翻译改编和“易卜生专号”
①战略部署胡适、傅斯年。宋春舫的“欧洲戏剧”课程(1916,北大)
现当代文学第二个十年的其他作家
1、中国诗歌会的前驱诗人—殷夫
1929年4月12日写《别了,哥哥》,《1929年的5月 1日》正面反映工人阶级自觉斗争的最初尝试。 诗集《孩儿塔》收集了他1929年以前的诗作,鲁 迅为之写序,作高度评价。
二、与中国诗歌会同时的诗人们
1、艾青 1936年出版诗集《大堰河》,产生巨大反 响。 2、田间 受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影响,带来特异 风格。先后出版《未明集》《中国牧歌》《中国 农村的故事》。诗歌充满激情节奏短促。 3、臧克家 1932年开始在《新月》月刊上发 表新诗,1933年自费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 引起文坛的注目,又出版了《罪恶的黑手》 《自己的写照》等集 。被称为“农民诗人”。
二、艺术风格
1、湘西秀丽景色和纯朴民俗的诗意描绘。它既构 成了边城人生存的背景,又成为“边城”世界不可 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2、人物性格单纯。侧重描写人物的纯朴和率真性 格,展示真善美的人物内心世界。 3、诗化的结构与语言。淡化情节,抒情性强,语 言古朴简约,在平淡自然的语调中传达出一种优美、 和谐并跳动着热情与爱的情感内涵。 “诗化小说”
作品有《少年飘泊者》、《短裤党》、《野祭》、 《冲出云围的月亮》等。如洪灵菲、阳翰生、胡 也频等。 2、柔石、叶紫、沙汀、艾芜(代表作有《南行 记》、《南国之夜》等。主要写南国边地人民的 生活传奇、异国流浪生活,表现在特定环境和时 代的流民生活)、吴组缃等。
现当代文学之第二个十年诗歌、散文、戏剧
这,就是你弟弟的前途,
这前途满站着危崖荆棘,
又有的是黑的死,和白的骨, 又有的是砭人肌筋的冰雹风雪。 但他决心要踏上前去, 真理的伟光在地平线下闪照,
死的恐怖都辟易远退,
热的心火会把冰雪溶消。 别了,哥哥,别了, 此后各走前途, 再见的机会是在, 当我们和你隶属着的阶级交了战火。
四、臧克家(1905—2004)
这曾是他唯一的美梦。
• 其二:民族化的象征主义
• 古典韵味与现代情绪
• 戴望舒作为现代派诗人,一个最突出特色
和意义就是把古典诗歌和西方现代主义诗 歌融为一体,创作出一种具有浓郁民族审 美意味的象征主义风格。
可知怎的旧时的欢乐 到回忆都变成悲哀, 在月暗灯昏时候, 重重地兜上心来, 啊,我底欢爱!
• 4.这一诗派的创作适应那个慷慨悲歌时代的要求, 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扩展了新诗的美学风格, 缺失是容易忽视诗歌本身的艺术特质和创作个性,
成为宣传的传声筒。
“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 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爱的大纛dao, 也是对于摧残者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 静穆悠远之作,都无需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
•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பைடு நூலகம்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她丁香般的惆怅。
三个十年的戏剧
• 小剧场话剧与第一个十年戏剧家们的成长
(左):欧阳予倩1925年《打鱼杀家》剧照 (右):欧阳予倩30年代在上海
(左):最早提出“话剧”一词的洪深20年代归国前 (右):30年代洪深在上海戏剧协社
• 南国社 1927年 田汉创办 欧阳予倩、洪深等大师参与
发展小剧场话剧 作品往往带有感伤成分和浪漫色彩
故事情节。所以通过戏剧冲突来推动情节发展、塑
造人物形象、加强戏剧性、展现戏剧主题,就成了 戏剧必需的表现手段。主题的集中与冲突的尖锐被 视作戏剧重要的特点。 • 要想合理而高效地展现戏剧冲突,戏剧的结构技巧
十分重要。
• 戏剧语言包括台词(即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 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它是性格化的,是富有动作 性的,即人物的语言会刺激对话的双方有所行动,会展现 他们内心(包括自身)的情感冲突与交锋,能推动情节发 展。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潜台词(即 是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 意现象)等等。 • 舞台说明: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
《日出》
审美目标由传奇和变态转向平凡和常态,由“太象戏”转向 简洁的世相勾勒;由回顾式的过去与现在“两种戏剧”的交织, 转为由几个场面穿插展示的散点“横截面”的结构;主题转为了 社会悲剧与性格悲剧。
“损不足以奉有余” 陈白露、李石清、金八、方达生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二个十年小说
描与抒情相结合的对话,表现出取精用宏,文字精密而又流动
的叙事风格。
艾芜
• 《南行记》最突出的短篇,以受过新文化洗礼的知识 者的眼光,审视南国边地、异域的底层生活和自然风 物。主要写了两种人物及其特点:“我”的顽强的生 存意志;坚韧不拔的向上、向真、向善、向美的人生 态度;被抛出正常生活轨道的野性男女的生存挣扎, 从锈蚀的灵魂中淘洗出人性美的真金。《人生哲学中 的一课》 《山峡中》
鲁迅在《〈二月〉小引》里称萧涧秋既不是时代的弄潮儿,也不是山中的隐者, 而是徘徊海滨而为浪花所沾湿的狼狈者。小说以细腻的心理笔触和深沉的抒情笔调, 描写了萧涧秋来到芙蓉镇后,帮助文嫂彩莲孤儿寡母引来议论并上吊,陶慕侃是个人
才教育主义,陶岚(校长妹妹)是个个性解放主义者。三个女性,其情感、理性、潜
意识的复杂性,这中间有着一个极想作为的知识者无力改造混浊社会的悲哀,也有着 一个抑郁、悲观的青年对纯真情感的寻求。
19303文学与政治兼有的社团革命现实主义小说从幼嫩到相对成熟形成很大的影响文学与政治兼有的社团革命现实主义小说从幼嫩到相对成熟形成很大的影响一文艺的政治化和文艺与工农大众与革命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二如果从审美思潮的转变角度来理解的话五四时期的阴柔彷徨个体自由的狂飙突进之美三十年代则是激烈阳刚群体解放之路的探寻之美由对封建文化思想的破坏的追求到时代阶级斗争的文化的建立未来世界的理想化想象和叙事
中国现当代文学之 第二个十年的小说创作概览
4.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特点(重点)
(1)题材上:主要是对病态、畸形、 没落的都市生活的表现,表现人的精 神的寂寞和肉体堕落,善于从人的内 心深层次去表现人的痛苦与生存状态。 (2)人物上:注重人物的心理、幻觉 和潜意识描写,以人的直觉去把握社 会生活,表现人的深层次的隐秘心理。
(3)在艺术表现上:a.采用多种西方
的现代派手法,突出“感觉”,把客 观对象主观化,进行主观感情的投射, 使对象生命化和个性化。b.在形式、 技巧等方面有所创新,大量使用夸张、 变形、魔幻、荒诞、蒙太奇、意识流、 心理分析等手法进行现实创作;c.结 构上多线并进,跳越性大,常常使用 内在视角进行叙述;
1931193119111911194219421907190719881988竹林的故事竹林的故事长篇小说长篇小说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传落日光落日光野野最后的幸福最后的幸福长长途途上帝的儿女们上帝的儿女们等等紫丁香紫丁香流行性感流行性感冒冒七颗心的人七颗心的人第二代海派第二代海派19281928991932193255303019051905194019401912191219401940194019402828跑马厅屋顶上跑马厅屋顶上风针上的金马向着红月亮撒风针上的金马向着红月亮撒开了四蹄
一月十号
我把所有的心计都放在这上面,好象 同什 么东西搏斗一样。我要那样东西,我还不 愿去取得,我务必想方设计让 他自己送来。 是的,我了解我自己,不过是一个女性十 足的女人,女人只把 心思放到她要征服的 男人们身上。我要占有他,我要他无条件 的献上他的心 ,跪着求我赐给他的吻呢。
中国戏剧的发展史概述
中国戏剧的发展史概述
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起源于原始歌舞。
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踏摇娘》等。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宫廷,得到了更⼤的发展;民间⼜出现了'俗讲'和'变⽂'等通俗说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出现了'⾦院本',南⽅出现了'南戏'。元代,北⽅形成'北杂剧',南⽅南戏进⼀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2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
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带的民间。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民间⼩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以体制庞⼤、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剧⽬多表现民间故事。
3中国戏曲的第⼀个繁盛期——元杂剧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种重要时期,它以其元曲闻名于世,⽽元曲中影响最⼤的是北杂剧(亦称元杂剧)。北杂剧之⽂学,以质朴⾃然胜,后世戏曲⽂学⽆有出其右者;关(汉卿)、王(实甫)、⽩(朴)、马(致远)等杂剧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代之⽂学。北杂剧的表演则显⽰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息。
4中国戏曲的第⼆个繁盛期——明清传奇
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其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剧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其剧本⽂学曲词典雅,体制庞⼤,名篇佳作不胜枚举,表演上则⽇趋成熟,多⽤昆曲演唱。
第二个十年小说
第二个十年小说
政治和商业对文学的影响明显,因而形成了三大派别
左翼,京派和海派
左翼拥抱政治,海派拥抱商业,京派两个都远离。
左翼从一开始的幼稚,到后来的讽刺和剖析小说,日渐成熟。除此之外还有丁玲和萧红的创作
京派的总体特点是文化保守主义,其代表有废名和师陀,还有萧乾林徽因
海派则是立足于上海图书市场,最重要的是新感觉派,代表是施蛰存
|左翼小说
左翼小说以左联的创作为核心,其并非是一个纯文学派别,而是一个政治文学性兼有的团体。其成熟时期的核心是以矛盾为首的现实主义社会剖析小说,其中张天翼和沙汀带有讽刺文学的特点,吴组缃和叶紫的一般现实主义小说,还有艾芜、萧红的抒情小说。其未成熟时期
有所谓革命罗曼蒂克的小说,其代表是蒋光慈,柔石和胡也频,我觉得巴金也属于此行列。
①左联准备期间的小说和革命浪漫主义小说
左联成立以前以太阳社为代表的小说鼓吹革命,不过有概念化的通病,还具有“革命+恋爱”的主题。后来在这一框架内不少青年作家得以突破自我,走向成熟,其题材从写小资产阶级青年知识分子革命和恋爱,变为直接表现工农领袖领导的革命风云。一般认为丁玲的《水》标志着对概念化的“普罗文学”,也即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的突破,而瞿秋白等五人为华汉的《地泉》作序,则开始批判革命的罗曼蒂克倾向。
蒋光慈,在五卅时就写出了中篇《少年漂泊者》,27年完成《短裤党》,之后有《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其作品是典型的革命罗曼蒂克文学,背景是时代斗争和重大事件,宣传性极强,但是作品水平不高。从《丽莎的哀怨》开始,蒋光慈开始力图写出更加复杂的人物,后期有《咆哮的土地》,转向写实和农村革命题材,在各方面都有所突破。不过其英年早逝。
第十现当代戏剧
1928年升人南开大学政治学系,第二年转至清华 大学西洋文学系,广泛接触欧美文学,同时也陶 醉于中国传统戏剧艺术。1934年在天津河北女子 师范学校任教。1936年在南京戏剧专科学校任教 。
抗战开始后,曹禺随校迁至四川,同时编辑戏剧 刊物,并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和电影 厂编剧等职。1946年赴美国讲学,翌年初回国, 任上海文华影业公司编导。1949年后,历任北京 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 中央戏剧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等 职。
(二)老舍《茶馆》(节选)
1.老舍生平及其戏剧创作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老舍”是其主要笔名。出生于北京贫困的满族家 庭。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1924—1929 年,在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汉语教师。1930 年回国受聘任教于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
1934年夏起,在青岛山东大学任教。抗战开始后 ,老舍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总务部主任。 1946年,与曹禺同赴美讲学并写作。新中国成立 后,老舍回国,历任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国文联 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1966年“文化大 革命”开始不久,老舍因被迫害而投水自尽。
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大批及时反 映时代潮汛的作品接连诞生,《于无声处》《丹 心谱》《报春花》等。与此同时,《曙光》《陈 毅市长》《彭大将军》等表现“文化大革命”中 受迫害的老一辈革命家的剧作,也激发了民众对 革命人物的怀念之情。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21******* 021*******
课程名称:中国现代文学
学时/学分:64/4
先修课程:
适用专业:秘书学
开课教研室: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文学院秘书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从1917年“五四”文学革命到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召开这32年间,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文学发展的主要成就和历史过程。
2.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的美学的观点、方法,分析和评价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作品;全面系统地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发展的基本概况以及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使学生感受在中国现代社会历史的发展中中国人民在现代化过程中的艰难求索的历程,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格构成,从而受到积极的思想和情感熏陶;提高学生阅读、评析各类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研究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的能力,能够写出符合学位要求的现代文学研究论文。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理论课时为:第三学期32学时,第四学期32学时。
实践环节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表达、沟通能力,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的努力方向之一。
1.课堂讨论:教学过程中,每学期安排一定课时的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将老师讲授与学生讨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启发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促进学生有重点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课后制作多媒体课件,将课程中的背景材料、实物图片和资料,以及各种音像材料,运用幻灯、录像等方式制成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国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二个十年(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奏)第九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1.第二个十年显著的特征:<1>“五四”所开启的有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了,文学主潮随着整个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的政治化;<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初步的运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此后二三十年间文坛的面貌;<3>左翼文学兴发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颉颃互竞,共同丰富着30年代的文学创作。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在成立大会上鲁迅做了后来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3.“左联”的功绩:<1>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2>自觉加强了与世界文学的,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3>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左联”成立后,先后出版的刊物有《拓荒者》、《萌芽月刊》、《北斗》、《文学周报》、《文学导报》、《文学》半月刊等。4.京派的理论特点: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朱光潜、沈从文等)5.30年代中国社会的大变动,形成了这一时期“左翼”、“京派”、“海派”三大文学派别之间的对峙与互渗第十章 茅盾1.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2.“社会剖析小说”: 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的创作方法,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突现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的写法,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因而影响深远。以茅盾为首的这一类小说,近年来被称为“社会剖析小说”。3.《子夜》的主题: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压迫下,在世界经济恐慌的影响下,在农村破产的环境下,为要自保,使用更加残酷的手段加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因此引起了工人阶级的经济的政治的斗争,当时的南北大战,农村经济破产以及农民暴动又加深了民族工业的恐慌。 4.《子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它显示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伟大实绩。真实地再现了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历史面貌,描绘了当时社会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揭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命运,回答了时代提出的问题。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社会背景最广阔、思想内容极深刻的革命现实主义巨著,它以丰满的典型形象、完美的艺术表现形式,为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创作开辟了道路、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将
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记包括专题流派整理
中国现当代文学笔记(包括专题流派整理)
第一章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轮廓与总体特征
第一节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根本特点
一、现代文学发展的三个十年
(一)第一个十年(1917—1927)的文学发展
识记:(1)第一个十年的文学通常又叫“五四”时期的文学。(2)“五四”时期文学的基本特征。(3)“五四”时期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作品。(4)1921年以后涌现出的文学刊物和新文学社团。
(二)第二个十年(1928—1937)的文学发展
识记:(1)第二个十年的文学通常又叫左翼时期的文学。(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者及其理论主张。(3)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的主要参与者及其论争的焦点。(4)左翼时期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作品。(5)30年代出现的主要文学流派。
(三)第三个十年(1938—1949)的文学发展
识记:(1)第三个十年的文学通常又叫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这一时期以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为界,分为两个阶段:抗战初期的文学与解放战争时期文学。(2)抗战初期以街头诗、独幕剧等为代表的文学创作实践。(3)解放区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作品。(4)国统区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作品。(5)现代文学阶段结束和当代文学阶段开始的标志。
二、现代文学的根本特点
识记:现代文学的根本特点。
第二节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其重要特色
一、当代文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十七年文学
识记:(1)“十七年文学”是指从1949年到1966年“文革”开始前这段时期的文学。(2)“十七年文学”的基本特征。(3)“十七年文学”代表性的作家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衍:《赛金花》《秋瑾》《上海屋檐下》
❖ 善写普通知识分子与小市民平凡的人生,从 “几乎无事”的日常生活中发掘内在的悲剧 性与喜剧性。
❖ 把上海小市民的生活搬上了戏剧的舞台。
❖ 以取材的平凡性、构思的朴素性与内在思想 的深刻性,构成了夏衍创作的鲜明特色。
《上海屋檐下》赋予“黄梅天气”以多层象征 意义;人物;结构主线与副线;作者态度
复习思考题
1、简述30年代话剧运动的概况。 2、试评夏衍《上海屋檐下》的思想艺术特点。 3、简评田汉从20年代到30年代创作的转向。
❖ 李健吾《这不过是春天》;不追求对现实生 活的深刻反映,而醉心于对人性的剖析。
❖ 袁牧之独幕剧《一个女人和一条狗》 ❖ 宋之的:《武则天》 ; ❖ 陈白尘的《太平天国》第一部《金田村》
三、第二个十年的散文
1、鲁迅杂文 2、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 “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两脚踏
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3、左翼作家的“鲁迅风”杂文和其他散文 4、“京派”与开明同人的散文 5、报告文学与游记
二、职业化、营业性“剧场戏剧”的确立与夏 衍、李健吾的创作
1934年《雷雨》发表,将文学性与舞台性高度 统一,它既是精美的戏剧艺术,又可以取得商业性 的演出效果。使中国话剧“从幼稚期进入成熟期”。
❖ 三大演出:《赛金花》(夏衍)、《大雷雨》(奥斯特 洛夫斯基)、《日出》。
❖ 四大剧目:《罗米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武 则天》(宋之的)、《太平天国》第一部《金田村》 (陈白尘)、《原野》。
❖ 田汉、洪深、欧阳予倩被称为中国话剧的三个奠基 人。
4、“农民戏剧实验”: “北方剧坛泰斗”熊 佛西主持,有“南田北熊”之称。
熊佛西“农民戏剧”实验主要包括:
❖ 提供农民能够接受与欣赏的剧本。 ❖ 培养农民演员 ❖ 建立适应农民戏剧要求的“剧场”——“露天剧
场”。
❖ 探讨“观众与演员混合”的新式演出方式。
第十五章 第二个十年戏剧概述
教学目的: ❖ 了解第二个十年戏剧各流派的活动和戏剧
发展过程; ❖ 掌握夏衍戏剧的百度文库点和思想内容。
一、走向大众:无产阶级戏剧、红色戏剧、国防戏剧 与农民戏剧的倡导
1、“无产阶级戏剧” 2、“红色戏剧”运动 3、“国防戏剧” ❖ 田汉《回春之曲》
❖ 白薇《打出幽灵塔》
❖ 洪深代表作《鸡鸣早看天》、《农村三部曲》(包 括《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