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明清名词解释
前七子:指明弘治、正德年间倡议复古运动的文学家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其中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他们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认为秦汉以后无文,盛唐以后无诗,并认为古代诗文都有一种方法,今人要按这种法则模拟。这种复古主张使人们知道除当时的台阁体和八股文之外,还有优秀的古代文学,以打击台阁体、八股文有一定的作用。但他们盲目尊古,有其片面性;模拟剽窃,把文学创作引进了一条死胡同。后来李梦阳、何景明都认识到这是一条错误的道路,写了一些有现实意义的作品。
后七子:指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复古派文学家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其中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他们的文学主张与前七子相似,认为“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明史·李攀龙传》引),“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王世贞《世苑卮言》)在创作上以模拟剽窃为能,有的甚至篇篇模拟,字字模拟。七子之间,互相标榜,声势很盛,影响也很大。
唐宋派:明代散文流派之一。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他们主张作文应学习唐宋古文的法度,因而被称为“唐宋派”。他们反对复古派的雕章琢句,模拟剽窃,要求真实自然,要有自己的面目。在创作上,归有光把生活琐事引入到“载道”的古文中来,写出了一些面目清新的作品。
公安派和三袁:明代的一个文学流派。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为首,号称“三袁”。因三袁是公安(在今湖北)人,故名。他们猛烈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认为文学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反对贵古贱今和模拟古人。袁宏道还提出了“性灵说”,强调自然天真,重视妇人孺子的真声和赤子婴儿的自然之趣。这种理论对清代郑燮的散文和袁枚的诗论都有影响。他们的散文创作打破了传统古文的陈规定局,多能流露个性,语言洁净,不事雕琢。但题材狭窄,多数作品只是写风景名胜和闲情逸致,思想比较贫弱。
明清文学流派名词解释
1公安派
明代后期,明神宗万历年间以袁宏道及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三人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因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中道。这一派作者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他们所持的文学主张与前后七子拟古主义针锋相对,他们提出“世道既变,文亦因之”的文学发展观,又提出“性灵说”,要求作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能直抒胸臆,不事雕琢。公安派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游记、尺牍、小品也很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泼诙谐,自成一家。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消极避世,多描写身边琐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因而创作题材愈来愈狭窄。1.反对剿袭,主张通变。 2.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3.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
2桐城派:
桐城派,即桐城文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魁、姚鼐均系安徽桐城人,故名。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他们的许多散文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桐城派的文章,在思想上多为“阐道翼教”而作;在文风上,是选取素材,运用语言,只求简明达意、条例清晰,不重罗列材料、堆砌辞藻,不用诗词与骈句,力求“清真雅正”,颇有特色。桐城派的文章一般都清顺通畅,尤其是一些记叙文,如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是著名的代表作品。
3竟陵派
明代后期文学流派。以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因此得名。又称竟陵体或钟谭体。
竟陵派认为“公安”作品俚俗、浮浅,因而倡导一种“幽深孤峭”风格加以匡救,主张文学创作应抒写“性灵”,反对拟古之风。竟陵派创作特点:刻意雕琢字句,求新求奇,语言佶屈,形成艰涩隐晦的风格。竟陵派与公安派一样在明后期反拟古文风中有进步作用,对晚明及以后小品文大量产生有一定促进之功。然而他们的作品题材狭窄,语言艰涩,又束缚其创作的发展。4唐宋派:
明清封建专制名词解释
明清封建专制名词解释
明清封建专制是指明朝和清朝时期的君主专制制度。在明清时期,君主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力,所有官僚和百姓都要无条件服从君主的命令。这种统治方式被称为君主专制,君主的决策和命令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不受任何制约和挑战。
明清时期的封建专制制度实行中央集权,地方各级官僚机构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需服从中央组织的管理和命令,没有独立自治的权力。这种中央集权的管理模式使得国家能够更好地掌控地方资源,统一调配人力物力,提高行政效率。
专制主义是指国家政权掌握在少数几个人的手中,与民主制度相对立。在明清时期,专制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皇帝的权威达到了顶峰,国家政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
总之,明清封建专制是明朝和清朝时期实行的君主专制制度,这种制度使得君主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力,实行中央集权管理,国家政权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明清文学名词解释(详细版)
明代名词解释
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它是在民间说话艺术中“讲史”一家中发展演变而来的。由于所讲历史事件年代长、人物多、事件复杂,不可能一次讲完,需要分若干次才能讲完,因此,第讲一次使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这就相当于后来章回小说的一回。这种分卷分目的形式在章回小说发展初起期的范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等作品中已大体形成,如全书分若干卷,卷中分若干节,节前有简单目录。结构上前回与后回保持连续性。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登峰造极之作是《红楼梦》,它标志着章回小说最完美的形式和最高的艺术成就。
历史演义:历史演义是指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地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英雄传奇小说:这类小说的特点有历史上的一时故事生发开来,反映生活内容,从纵向看不如历史演义那么长,但从横向看,却比历史演义反应的生活面邀广阔得多,几乎涉及到各个阶层的人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描写市井细民的生活,在描写中又有较多的艺术创造和虚构。
神魔(怪)小说:中国古代小说从作品内容的主要特点来分类,有历史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狭义公案小说等名称。神魔小说又称神话小说,主要通过幻想中的神魔鬼怪来反映社会现实。在明代后期,形成热潮,它们是在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想主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说经话本和“灵怪”“妖术”“神仙”等小说话本的影响,吸取了道家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后产生的,主要特征是尚“奇”贵“幻”,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并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西游记》是其艺术代表。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5(明清前期)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5(明清前期):
8、明清(前期)
明太祖
(1328-1398年)即朱元璋。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少时贫苦,在皇觉寺为僧。1352年参加郭子兴部红巾军,郭死后统率其部。1356年攻下集庆(今南京市),称吴国公。这时他采纳了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实行屯田,扩充了自己兵力。1364年消灭陈友谅势力,改称吴王。1367年消灭张士诚的割据势力后,派兵北取中原。1368年在应天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同年攻克大都推翻元朝统治。他在位期间(1368-1398年)•,丈量田亩,均平赋役,兴修水利,推行屯田,并改革工匠服役制度,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改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加强皇权,以巩固中央集权。他在位时分封诸王,对官僚大量赐田,加剧了土地兼并,使广大农民遭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大诰》
《大诰》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写定的刑典,包括《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三部分,统称《御制大诰》。洪武中期,官吏贪赃枉法、豪强兼并、脱避粮差日趋严重。朱元璋为维护统治,遂将「官民过犯」典型案例辑录成册,仿周公《大诰》之制,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冬刊布《大诰》七十四条。十九年春刊布《大诰续编》八十七条,十九年冬刊布《大诰三编》四十三条,颁行天下,诰诫臣民。《大诰》所列罪案中惩处贪污罪案占全部罪案的一半左右。次者为惩治侵占钱粮和豪右逃避粮差的罪案。《大诰》惩刑律极为严酷,超出《大明律》标准,诛杀者以贪官污吏、害民豪强为主。明太祖规定《大诰》每户一本,家传人诵,学校课士和科举策试也以《大诰》为题。
中国史考研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史考研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史考研名词解释大全如下:
史前时代:人类出现到夏朝建立这段时期。
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
新石器时代:人类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
仰韶文化: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因首次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夏商西周:夏、商、西周这三个时代。
春秋战国:春秋和战国这两个时期。
秦汉:秦朝和汉朝这两个朝代。
魏晋南北朝: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这四个时期。
隋唐五代:隋朝、唐朝和五代十国这四个时期。
宋元明清:宋朝、元朝、明朝、清朝这四个朝代。
古代文学史明清部分名词解释考研复习
明代文学主要名词解释整理
1吴中四杰:明初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因四人都居吴中而得名,其中
高启和杨基的成就较大。
2台阁体:明代前期出现的文学流派,以当时的台阁重臣“三杨” :杨士奇,杨溥,杨荣为代表,诗歌创作内容主要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诗风雍容华贵,典雅
工丽。但是内容较贫乏,显得矫作。
3章回小说:明代产生的中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产生,
也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特点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故事连接,
段落整齐。
4历史演义小说:古代小说的类型之一,“历史演义”就是运用通俗的语言,将战
争兴废,朝代兴衰等话题为历史基干题材,组织形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达一
定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念和美学观念。历史演义小说从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在创作过程中会融入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生活体验。特点:在以史实为依据的基
础上进行艺术的加工和创造,既有纪实的成功,也有艺术的想象和虚构。例如《三国志章回演义》
5 拟话本:指文人模仿话本形式创作编写的小说。明代文人对话本进行加工编辑,
进而进行模仿话本的写作,出现了大量供案头阅读的文人创作的话本,称拟话本。
6 三言二拍:三言:明代作家冯梦龙编写的《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
明言》这三部小说集。“二拍”:明代拟话本小说集,作者是凌濛初,是《初刻拍
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7 前七子:明代以李梦阳为核心的文学创作群体,成员总共有:李梦阳,何景明,
王九思,康海,边贡,徐祯卿,王廷相。
8 後七子:明代中期继前七子之后出现的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文学复古群体,
明清文学名词解释
明清文学名词解释
明清文学是指明代和清代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活动。明代文学特色是文风豪放,注重个性表达;清代文学特色是文风严谨,注重修辞技巧。
1. 明清文学:明代和清代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活动的总称。
2. 总集:指收集某个作家的全部作品的文集,如明代冯梦龙的《唐伯虎点秋香总集》。
3. 诗词:指古代汉族文人用来抒发情感、描绘景物的诗歌形式。明代和清代的诗词创作达到了高峰,代表作家有杨基、杨慎、袁宏道等。
4. 骈文:指长度和格律上有一定规定的文体,以七绝骈文和对仗工整为特点。明代骈文代表作家有杨基、杨慎、沈德潜等。
5. 戏曲:指戏剧性质的文学作品,有京剧、评剧、越剧等不同地方戏曲。明代和清代戏曲得到迅速发展,代表作品有《西华山》、《京剧曲谱》等。
6. 小说: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学体裁。明清时期的小说产生了许多经典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
7. 诗话:指关于诗歌创作和批评的论述和评论。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文人撰写的诗话,如苏轼的《东坡志林》、袁宏道的《诗林广记》等。
8. 词曲:指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题的短诗或歌曲。明清时期的词曲成就显著,代表作家有杨基、纳兰性德、杨慎等。
中国古代名词解释(唐宋元明清)
唐朝名词解释:
贞观之治:唐太宗在位年间,政治清明,社会较为安定,经济发展较快,史称“贞观之治”。李世民勤于政事,励精图治,重视选官用人,注意纳谏,同时也重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从而诞生了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开年年间,唐玄宗先后任命一大批能干的官员,通过裁汰冗官,整顿吏治,抑制食封贵族等措施,是开元年间,政治清明,政局稳定,社会经济加速发展,推动了教育文化的繁荣,成为了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末期爆发的一场反唐叛乱。玄宗天宝十四年,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谋杀奸臣杨国忠为名起兵叛唐,叛乱经历八年,在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的艰苦努力下,终于成功平叛,此后大唐王朝在没有昔日的繁荣,成为了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藩镇割据:唐中叶以后,为防守边疆,玄宗时大量扩充防戊军镇,设立节度使,他们的权力高度集中,而安史之乱后,为了平定叛乱,内地也设立了许多节度使,从而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到了北宋统一,才结束这一局面。
朋党之争:唐后期两种不同官僚之间的争权夺利斗争。牛党以牛僧儒,李宗闵为首,代表庶族地主,李党以李德裕为首领,代表
士族地主。这次派别斗争,从准备到开始约40余年,两党在斗争过程中都勾结宦官作为后台,使唐后期的政治更加腐败。
宦官专权:唐中叶以后,朝中宦官的权力不断上升,在宦官掌握中央禁军军权后,他们连皇帝的废立生杀都操纵着,宦官专权威胁到了皇权,也引起了朝臣的反对,但各种反宦官的手段都是一一以失败告终,到903年,才被朱温一举消灭。
三省六部制:三省之名存于魏晋时,隋唐时正式成为中央政府最高机构。由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组成。尚书省下还有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中书省为决策机构,门下省为审议机构,尚书省为行政机构,三省互相牵制,对防止权臣篡位,稳定政局,维护统一都起到积极作用。
明清史名词解释
明清史名词解释
明清史是中国历史中一个重要的时期,发生了许多重要事件和出现了许多重要人物。以下是明清史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解释:
1.永乐大典:明朝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大型百科全书,全书共22937卷,约3.7亿字,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内容最全的百科全书。
2.仁宣之治:明朝仁宣二帝在位期间,国家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明朝历史上的一段黄金时期。
3.土木堡之变:明朝正统年间,英宗皇帝在土木堡之役中被俘虏,明朝军队大败,后英宗被释放回朝。
4.弘治中兴:明朝弘治年间,孝宗皇帝在位期间,整顿吏治,改革税制,重视教育,国家经济和社会得到全面发展。
5.嘉靖大礼议:明朝嘉靖年间,为了确定正统皇帝的地位,发生了长达三十余年的大礼议之争,最终嘉靖皇帝成功确定了自己的正统地位。
6.东林党争:明朝末期,东林党和阉党之间长期的政治争斗和权力斗争,对明朝的灭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繁荣,一些工商业者积累了大量财富,形成了资本主义萌芽。
8.抗清斗争:明朝灭亡后,一些忠于明朝的官民进行了长期的抗清斗争,其中最著名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
9.大顺政权: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建立了大顺政权,但不久后被清朝军队击败。
10.南明政权:明朝灭亡后,南方的明朝官僚和地方势力建立了多个小政权,统称为南明政权,它们与清军进行了长期的抵抗。
以上是明清史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解释,了解这些名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明清时期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状况。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元明清)部分
一、元代名词解释
1、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于北宋末年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称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它以南方民间曲调和方言来演唱,改折为出,改末为生,一出之中不限一个宫调和一韵,不必一人独唱到底。以管乐伴奏,曲调轻柔婉转,曾因受到元杂剧的冲击,一度衰落,后复兴,为明清传奇的产生提供了艺术基础。
2、元杂剧: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样式而形成的戏曲艺术,并在唐、宋以来词曲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3、散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同,经过长期酝酿,到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和少数民族的乐曲,于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金元时在北方流行,故散曲又称北曲。它包括小令、套数两种主要形式。
4、关汉卿:字汉卿,号已斋叟。是元杂剧最优秀的代表作家。他亲自参加戏剧演出实践,并以毕生精力从事杂剧创作,写出大量符合戏剧艺术特征的典范作品;不仅在一剧四折、一人主唱等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而且在戏剧的布置结构、情节安排和语言运用方面意匠经营,在草创阶段为杂剧体制的完备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代表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现存18部。
5、四大南戏(荆拜刘杀):是元末明初南戏的代表作,简称“荆、刘、拜、杀”。是《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四部南戏
的合称。这四部戏体现着南戏的发展变化,“四大南戏”中的三个剧本都有传说中的作者,表明文人在南戏写定过程的作用。这些剧本既贴近民间,又显示出文人对南戏写作的渗透,提高了南戏在曲坛的地位,尤其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对后来的南戏、传奇创作影响深远。与《琵琶记》一起,提高了南戏在曲坛的地位,彰显着南曲创作的生命力。
古代文学明清名词解释
前七子:明中期,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包括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等人的文学群体。他们主张文统,反对宋代以来的文学和理学。他们的文学口号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提出以汉魏古诗和盛唐律诗为取法对象,矛头主要指向茶陵派和性气诗派,希望借复古达到反映现实及强调诗歌审美特征的目的。
后七子:是指嘉靖、隆庆时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在内的文学群体。基本主张与前七子相似,但内部风格并不统一。领袖李攀龙以文坛领袖自封,目中无人,作诗多取前人诗句稍加改动,成就最高者是王世贞。
唐宋派:是出现在明代嘉靖年间以反拨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与归有光。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时期以理学为主导的“文道合一”传统。
公安派:明中后期,以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是李贽的文学革新思想在诗文领域的突出表现。“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因为他们是湖广公安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又称“公安三袁”。公安派的核心口号“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反对复古模仿,亦反对道统。主张以性情为诗文,清新自然的风格。但公安派的追随者因为文才不足,往往使作品流于粗糙,直白。
竟陵派:明后期,以其首领钟惺和谭元春都是湖广竟陵人而得名。他们用古人的词采来匡正公安派末流的粗糙与直白。他们不满于公安派浅易的风格,提倡“幽深孤峭”风格,为此他们不惜在诗中用怪字、押险韵,把不同的句式凑在一起,故意破坏语言的自然之美,所以他们的作品显得佶屈聱牙,令人费解,给人以刁钻古怪的感觉。其作品往往刻意追求新奇,结果反而似通非通,幽塞寒酸。
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第一篇: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元明清名词解释
临川四梦: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前两个剧本是儿女风情戏,后两个是社会风情剧。因“四剧”皆以虚幻的纪梦方式,表现现实人生,故名之。“临川四梦”是作者以戏剧形式表现出自己对人性、人生极其意义的思考。汤显祖所重的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真情”,二是“矫情”。《牡丹亭》是“临川四梦”影响最大,并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地位的一部传奇。
“岭南三大家”:屈大均、陈恭尹和梁佩兰是清代初年岭南著名诗人,他们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被誉为“岭南三大家”。
诸宫调:所谓“诸宫调”,指取向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首尾一韵的短套,再用不同宫调的短套联结成长篇的说唱体文学形式,它由韵文与散文两部分组成,采用歌唱与说白相间的方式演说故事,基本上属于叙事体,但它的唱词中有接近代言的成分,对戏剧艺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元杂剧:元杂剧有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主要特点:
1.由“四折一楔子”构成;2.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
3.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
4.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它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金入元的文人。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古代文学史(明清文学)名词解释
明清文学史部分名词解释
1、台阁体:出现于明朝永乐至成化年间,主要人物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博,官至
大学士,同时期大多数高级官僚的创作都可以归属这一流派。其形式以诗歌为主,散文也可以包容在内。
2、八股文:八股文就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艺、制义、时艺、时
文、八比文。其体源于宋元的经义,而成于明成化以后至清光绪末年始废。
3、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中心、包括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的文学
群体。前七子皆为弘治间进士,属少年新进,以才气自负。其文学主张为①对宋代诗文及
理学痛打抨击②倡导文学应表达真情实感,称赞民间歌谣③主张遵循古人诗文法度格调,追求所谓“高格”。④在诗歌方面,主张古体以汉魏为楷模;近体则以诗歌为榜样;在散文方
面推崇秦汉。
4、后七子:指前七子之后,在嘉靖、万历年间出现的一个文学群体,他们以李攀龙,王世
贞为领袖,包括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七人。主张:在学古的过程中特别对
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进一步结合才思来谈格调,重视“法”准则,重视作
家的思想感情在创作中的主导作用。但过分注重对古体的揣度模拟。
5、唐宋派:明代嘉靖年间的文学复古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
人。
在创作主张上强调文以明道,提倡直抒胸臆,反对模拟、剽窃。但其真正推崇的是宋代理学
而非文学。
6、吴江派:明代戏曲文学流派。其领袖人物是吴江人沈璟,沈璟戏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要求
作曲“合律依腔”,语言“僻好本色”。
10、公安派:在晚明文学领域,公安派是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派别,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其中袁宏道的影响尤为突出,是公安派的首要人物。因他们是湖北
明清历史名词解释
二、名词解释
l.鱼鳞图册:简称图册。南宋以后官府为征派赋役而绘制的土地簿册。南宋行经界法,有些地区按保甲绘制地形图,标出各户占有田地名称、顷亩、四至以及公共池塘、沼泽、山丘等,存于官府备查。因图上所绘田亩,依次排列,呈鱼鳞状,故名。随税粮多寡规定粮区,每区设大粮长四人,使集里甲耆民,丈量田亩并绘制鱼鳞图,其法与南宋时接近而略详,有总图、分图,且依县、州、府分别汇集成册,浙江布政司首先编造成功,遂推广各地。后历时稍久,图册所记已与实际情况有所不符,故
?113?
自明中叶至清常加修订。清成丰年间损坏很多,至同治五年苏南地区还曾重造。是为官府摊派赋税的重要依据。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明清时期的赋役征收的基本制度,在回答此类名词解释的时候,一定要全面厘清制度的来龙去脉。另外,考生要了解:配合鱼鳞图册的是皇册。
2.锦衣卫;皇帝的侍卫机构。前身为朱元璋即吴王位时所设的拱卫司。洪武二年(1369年)改设亲军都督府,十五年设锦表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朱元璋为加强专制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活动,且不经司法部门,成为皇帝的
耳目爪牙,监视和镇压全国官吏和民众。锦衣卫长官为指挥使,常以勋戚都督担任。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明朝的一种特殊的控制形式。考生要将锦衣卫和厂卫结合复习,注意其背景、影响等。
3.靖难之役:明太祖分封诸子为王。各王拥有卫甲士3000人至1.9万人不等,北边各王握有兵权,势力更大。惠帝即位后,为了解除诸王“尾大不掉”所带来的威胁,采用齐泰、黄子澄之策,先后废削了周、齐、湘、代、岷等内地诸王。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于北平,以讨伐齐、黄为名,号称“靖难”。建文四年,燕兵破京师,惠帝死于宫中(一说逃亡)。燕王即位,是为成祖,历时四年(1399~1402年)的内战结束。
明清文学名词解释
明清文学名词解释
明清文学指的是明朝和清朝时期的文学作品及其相关文学活动。它包括了各类文学体裁,如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明清文学继承了宋元文学的传统,在吸收各种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貌。下面是对明清文学中的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1. 诗词:诗和词是明清文学中最重要的文学形式,也是古代文学的继续。诗的表达方式简练、抒情,注重音韵、节奏和意境的构建;词则较为流畅、抒情,多用于写爱情和感情。诗人如杨慎、杨宪益、吴文英等在明代,袁枚、袁钟、纳兰性德等在清代,都有独立的创作和成就。
2. 散文:明清散文,以文人观点对社会、人生、自然等进行叙述和思考,体裁较为自由灵活。明代的散文以杨慎为代表,杨慎的散文继承了唐宋散文的传统,他的代表作《五柳先生传》受到了后世的广泛推崇。清代的散文则以袁枚为代表,他的散文作品《黄粱梦》、《云谷寺》等展现了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思考。
3. 小说: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鼎盛时期,其中主要包括完形小说和章回小说两大流派。完形小说如冯梦龙的《喻世明言》、李贽的《阅微草堂笔记》等,通过一系列具有寓意的故事来进行批判和讽刺;章回小说如《红楼梦》、《水浒传》等则将故事安排在一定的章回次序中,展现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情节。
4. 戏曲:明清时期的戏曲活动极为繁荣,有文人雅集和民间戏曲两个方面。文人雅集戏曲主要是士人间的供玩娱乐,以典故、文学成语为材料进行创作演出;民间戏曲则更注重故事情节和表演技巧,包括了京剧、评剧、越剧、梨园戏等各种剧种。
5. 诗词鉴赏和理论:明清时期诗词的创作和鉴赏蓬勃发展,兴起了许多有影响力的文学理论家和鉴赏家。如明代的杨影和和清代的孔尚任等,他们的理论和鉴赏活动使诗词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并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诗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台阁体:
台阁主要指明初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台阁体”是以当时馆阁
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题材上“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流行的原因跟作家的生活遭际有关,他们身居要职,处境优裕;还有当时政权稳定,国力逐趋强盛,另外当时全国实行整饬政策。代表作品是杨士奇《东里诗集》,杨荣《随驾幸南海子》。
2.茶陵派弘治年间,在台阁体造成文学萎靡不振的局面情况下,李东明等人发动了对台阁体文学的冲击以此来重振文坛而形成的诗歌流派,茶陵派以李东明为主,主要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石珤、鲁铎等人;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声调节奏等法度的掌握;代表作是李东阳的《茶陵竹枝歌》。
3.前七子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为核心的文学群体,其他成员有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创作上重视市政题材,民间生活;他们扫除台阁体的无病呻吟,但拟古形式为主,缺乏创造性,他们以复古自命,实质上时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代表作:李梦阳的《禹庙碑》《梅山先生墓志铭》、李攀龙的《太华山记》。
4.后七子
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较前七子更绝对。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5公安派
晚明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所以称作“公安派”,他们文学主张提倡“性灵说”,反对拟古蹈袭,创作上注重有感而发、直写胸臆,写作态度信手写成、随意而出。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代表作品袁宏道《叙小修诗》,袁宗道《论文》,袁中道《感怀诗五十八首》。
6.竟陵派
晚明时期,继公安派之后,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两人均为湖北竟陵人,因名竟陵派。重“真诗”,重“性灵”,重视作家个人情性流露,看重向古人学习,追求幽深奇僻、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代表作品是二人编选的《诗归》。
7.梅村体
清初,吴伟业的七言歌行在继元、白诗歌的基础上,自成一种具有艺术个性的“梅村体”,以怆怀故国和感慨身世荣辱为主,又突出叙事写人,多了情节的传奇化,它以任务命运浮沉为线索,叙写实事,映照兴衰,组织结构,设计细节,极尽俯仰生姿之能事;代表作《圆圆曲》。
8.神韵派
清代诗歌流派,王士禛创立,其他成员有吴雯、洪昇、宗元鼎,该诗派论诗以“神韵”为宗,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为最高境界,要求其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尽而意不尽的特点。代表作品是王士禛《真州绝句》。
9.格调派
清代中叶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是沈德潜、倡导格调说,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实际上是让诗歌为封建政治和伦理道德服务;尊唐抑宋,使诗歌“去淫滥抑归雅正”,起到“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的教化作用。
10.肌理派
清代中叶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是翁方纲,论诗提倡肌理说,主张“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
必以肌理为准”,“肌理”二字用来论诗包括义理与文理,义理为“言有物”,指以六经伟代表的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思想与学问,文理为“言有序”,指诗律,结构,章句等作诗之法。11.性灵派
清代中叶诗歌流派,主要代表诗人是袁枚,其他的还有赵翼、蒋士铨、舒位、王昙、孙原湘;论诗提倡性灵说,他们反对形式主义,反对拟古主义,主张把真实感受和诗人的个性生动地变现出来,但忽略了诗歌的社会性。代表作品袁枚的《马嵬》。
12.常州词派
清词流派。继阳羡派,浙西派以后起而代之的词派,创立于嘉庆;常州词人张惠言所开创,故名。后周济加以发展。论词反对浙西词派注重格律、技巧而寄兴不高,提出要依据“温柔敦厚”的“诗教”,强调寄托,解前人词时力图从中寻求“微言大意”,流于穿凿附会。作品意旨较为隐晦。对清末词坛颇有影响。代表作品是张惠言《木兰花慢》和周济《蝶恋花》。13.浙西词派
清代词派,其创始者朱彝尊及主要作都是浙江人,故称之,该词派其他主要作家还有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登岸、龚翔麟。他们竭力推崇姜夔、张炎,该词派标举清空醇雅风格,蕴藉空灵,独具机杼,韵律和谐。代表作品朱彝尊《高阳台》。
14.阳羡词派
清代前期词坛流派。开山作家是陈维崧,成员还有万树。蒋景祁、史唯园、陈维岳。词效法苏轼、辛弃疾;气魄豪健,抒写身世和感怀吊古德作品尤为出色。代表作品《贺新郎’纤夫词》。
15、唐宋派
明代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为代表的另一文学复古流派;该文学派别将里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在创作主张上,强调文以明道,提倡直抒胸臆,反对模拟,剽窃。代表作品是归有光《项脊轩志》,唐顺之《答廖东雩提学》等。
16、晚明小品文,代表了晚明散文所具有的时代特色,重要作品作家有张岱《西湖七月半》,袁宏道《西湖二》、《天池》,袁中道《游荷叶山记》
17.桐城派
是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派别,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因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其理论主张主要为“义法”,“雅洁”,“义理、考据和词章”等等;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代表作是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
18.明清传奇:“传奇”一词,本是唐人小说的概称“唐传奇”,后人借用它当作戏曲的名称。明清是在宋元南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不同于杂剧的戏剧体制。
19.三言二拍: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三言标志着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包括了就奔到会辑和新著的创作。每集40篇,共120篇凌濛初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二拍是一部个人的白话小说创作专集,标志着中国短篇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才子佳人小说:清代小说名,公100回,又名《恶姻缘》。勾勒了一个冤冤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思想内容不高。书中对风俗的描写,对世态人情的把握,体现了作者写实手法的高明。
21.临川四梦:明代作家汤显祖的传奇有《紫钗记》《牡丹亭还魂记》《南柯梦记》《邯郸梦记》,代表了作者戏剧创作的全貌,其中又均与梦有关,故而合称“临川四梦”。
“临川四梦”是作者以戏剧形式表现出自己对人性、人生极其意义的思考。汤显祖所重的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真情”,二是“矫情”。“临川四梦”中的前二梦写的上男女青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