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0课《青山不老》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第20课《青山不老》教案+课后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第20课《青山不老》教案+课后习题附答案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文章层次井然,内容清晰。

课文先描写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喻示老人绿化山林、改造山沟所取得的成绩;接着作者从两方面补充介绍了山林改造的背景状况:通过山沟的大环境(即自然条件)的恶劣险峻,来衬托改造山林的艰难困苦;通过老农生活条件的简陋艰辛,突出老农植树造林的难度之大、态度之坚决;通过村干部的补充介绍、老农的陪同参观,展现了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成绩;最后以作者自身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意旨。

课文语言简练、生动,借助比喻、拟人等表现方式,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错落有致的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展示的还有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老农的勇敢和所创造的巨大生态价值。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从这位普通的山野农夫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拓宽学生的认识角度;二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作者介绍】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

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并用另一个读音组词。

记载.(zǎi zài)险恶.(wùè)归宿.(sù xiù)不禁.(jīn jìn)二、把词语补充完整。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青山不老》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青山不老》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青山不老》教案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关注。

教学重点:了解《青山不老》的故事内容和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故事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PPT、图片展示。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5分钟)1. 引入故事:老师可以通过简单的问答,让学生了解一些传统文化,如“你们知道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吗?”、“你们知道传统的中秋节是怎样过的吗?”等等。

2. 介绍本课故事的背景:告诉学生本课故事的名字是《青山不老》,是一个讲述了一个男孩通过一场宝剑比赛,最终得到了宝剑的故事。

Step 2 学习新课(15分钟)1. 阅读原文:让学生认真阅读故事的原文,并对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解释和讲解。

2. 细读原文:老师可以适时提问,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情节和意义,如“男孩是怎样通过宝剑比赛得到宝剑的?”,“为什么男孩会变得年轻?”等等。

Step 3 学习文化知识(15分钟)1. 讲解故事与传统文化的联系:通过图片和简单的解释,让学生了解到故事中的宝剑和仙草、长寿的象征意义,以及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

2. 辨析句子中的成语:通过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发现故事中出现的成语,并解释其含义和用法。

Step 4 总结和评价(5分钟)1. 小结故事的内容:让学生简单总结一下故事的内容,并回答问题“故事讲述了什么样的传统文化?”2. 评价学习效果:通过个别或整体询问学生,评价他们对故事和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

Step 5 课堂延伸(5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他们喜欢的传统文化元素,并通过小组展示的方式来分享。

2. 课外拓展: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作文,或者从家里带来一件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物品进行展示。

Step 6 课堂结束(1分钟)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总结和鼓励,鼓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学习。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青山不老》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青山不老》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青⼭不⽼》是⼀篇略读课⽂,作者⽤清新的笔触讲述了⼀位⼭野⽼农⾯对恶劣的⾃然条件和艰苦的⽣活条件,义⽆反顾地投⾝到植树造林的⼯作中,⽤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绿洲,实现了⾃⼰的⼈⽣价值,造福了后代。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学六年级上册语⽂第20课《青⼭不⽼》课⽂原⽂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在⼭沟⾥,⼭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的波浪,风⼀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我知道这条⼭沟所处的⼤环境。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风常来肆虐的地⽅,是⼲旱、霜冻、沙尘暴等与⽣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过去,这⾥风吹沙起,能⼀直埋到城头。

当地县志载:“风⼤作时,能逆吹⽜马使倒⾏,或擎之⾼⼆三丈⽽坠。

”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我对⾯这个⼿端⼀杆旱烟袋的瘦⼩⽼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我还知道这个院⼦⾥的⼩环境。

⼀排三间房,就剩下⽼者⼀⼈。

⽼⼈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粮扛上铁锹进沟上⼭;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

六⼗五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离世。

他可敬的⽼伴,与他风⾬同⾈⼀⽣;⼀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他已经⼋⼗-⼀岁,知道终有⼀天⾃⼰也会爬不起来。

他的⼥⼉三番五次地从城⾥回来,要接他去享清福,他不⾛。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就是⽣命的归宿。

他敲着早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五年啊,绿化了⼋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林业收⼊资助每户村民买了⼀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爬不起来为⽌。

在屋⾥说完话,⽼⼈陪我们到沟⾥去看树。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洼⼭腰。

看不见它们的根,⼭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

这⼭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层层的树形成层层的梯。

小学语文部编六年级上册第20课《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

小学语文部编六年级上册第20课《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

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0课《青山不老》优秀教学设计《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青山不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独立阅读课文。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现实和过去互相比照,叙述与描写互相辉映,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定决心。

教学目标:1.自读课文,理解“肆虐、盘踞”等词语的意思。

2.抓住文中关键语句,了解奇迹及其创造奇迹的条件,理解课文“青山是不会老的”等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文章主旨。

3.揣摩文中描写环境及事例的语句,领悟表达方法。

4.拓展阅读,学习抓住关键句提炼文章主旨。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

课前准备:课前导学单、拓展阅读类文教学过程:一、了解作者,导入新课1.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收集梁衡的资料,你们收集了吗?老师也收集了,谁来读一读。

(出示资料)2.1983年梁衡担任《光明日报》记者时,采访了一位山野老农,听了这位老者的故事,他曾激动地写下这样一段话,一起读:(出示文字)“我对他怀有无尽的敬仰。

这个平凡的人让我领悟到一个伟大的哲理:青山是不会老的。

”3.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老者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第19课。

二、自学检测,学习词句1.谁来读读这些词句。

出示一:肆虐盘踞记载出示二:风雨同舟日月同辉师: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比如:同舟共济、同甘共苦、休戚与共出示三: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师:这句话讲述的是我国大西北的恶劣环境。

能使牛马倒行,或掀起二三丈高,说明风非常大。

(出示图片)三、抓关键句,感知奇迹1.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一位81岁的老人却创造了“奇迹”。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青山不老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内容】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本:16《青山不老》(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并对肆虐、盘踞、淤泥等词语有一定的认识。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叙事顺序,掌握关键句词的用法。

3、培养一定速度的默读方法并学习浏览的阅读方法。

过程与方法:1、以恰当的速度默读和略读课文2、能用多种方法(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利用生活经验等)理解词句和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3、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以及口头和书面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4、联系实际生活,展开联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3、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感悟老人对家乡的情感和伟大的精神,以及深化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沟通和认同。

【教学工具】课件pocomaker【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件导入1、讨论:学生自由简单阐述对我国环境破坏的认识,进而推入对土地沙化的了解。

3分钟。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给以最大的空间,让学生……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为学生展现现实、感性的土地沙化状况,从而挖掘文章创作的特殊的社会背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分钟。

师:看完这个短片,你们有什么心得体会可以一起来交流一下吗?是的,风沙防治刻不容缓,社会各阶层也日益增加对沙化的关注,而那些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晋西北,探望一位为环保事业无私奉献的老人。

(板书:青山不老)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1、默读文章,同时并不提前浏览文章的“阅读提示”(培养学生的自我独立理解的能力),注意控制好时间。

第20课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第20课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有趣的游戏不但给我们带来了快乐,还让我们有了互相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这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就是“我说你做”。

通过游戏,学生在说话和听话的过程中进行交流,在相互的交流中学会表达,学会倾听。

《青山不老》文章语言生动美,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的故事。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在读中思考、感悟。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其主动性,让他们自主阅读、理,最后读写结合,进行能力迁移,情感升华。

但是这篇课文语言虽然生动,但距离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不易理解。

尤其是我们南方农村的学生对防风护林带、林网等。

【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1)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2)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青山不老》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青山不老》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青山不老》教案教学目标:1. 熟读课文《青山不老》,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运用修辞手法丰富语言表达。

3.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欣赏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语言特点。

2. 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1. 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丰富语言表达。

2. 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想象力。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黑板、粘贴纸、彩色笔。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出示一些描绘自然景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欣赏之情。

然后提问学生他们最喜欢的一种自然景物是什么,为什么喜欢它。

Step 2:预习导入(5分钟)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或讲解前几课的内容,回顾并复习上一节课的知识。

然后带领学生猜测课文的内容和标题。

Step 3:课文学习(25分钟)1. 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青山不老》。

2. 教师与学生共同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和短语,并解释课文中的一些难点词语和句子。

3. 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美。

4. 分组合作,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5. 了解辞藻和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拟人等,并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例子。

Step 4:课文拓展(10分钟)1. 让学生回答问题,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 调查自己身边的自然景物,写一段描写它们的话。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想象一下自己变成了一种自然景物,用想象出的事情写一篇短文。

Step 5:课堂小结(5分钟)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回答课堂小结的问题。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1. 完成课后习题。

2. 仿写一篇以自然景物为主题的短文。

以上就是我为您准备的《青山不老》教学案。

如有需要,请参考并使用。

20《青山不老》 教学设计-语文六年级上册(部编版)

20《青山不老》 教学设计-语文六年级上册(部编版)

20*青山不老板块一资料导入,了解背景1.资料导入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0课《青山不老》。

(板书课题)你们知道“晋”是哪个省的简称吗?(生反馈)对,“晋”就是山西省的简称。

(课件出示地图)晋西北在山西,与内蒙古、陕北风沙区毗邻,自然条件恶劣。

山西地处沙漠化扩展前沿,而晋西北土地沙漠化日益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

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

师:上课之前,先看一段视频,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的视频)生:我看到了恐怖的沙尘暴天气,想到了黄沙漫天、荒无人烟、穷山恶水、土地沙漠化的画面。

师:这就是以前的晋西北,黄沙漫天,土地沙漠化非常严重。

(课件出示沙漠化图片)再来看这一幅图,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课件出示绿意盎然的山林图)生1:树木茂密。

生2:生机勃勃。

生3:绿树成荫。

2.认识人物师:这两幅图都是来自中国晋西北的风光,为什么有如此大的不同呢?这绿意盎然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着的追求,是他为一块块黄土披上了绿衣,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位老人吧!(课件出示老人图片)师:这位种树老人就是作者梁衡多年前在晋北神池县采访时遇到的一位叫高富的农民。

高富组织了7个平均年龄65岁的人,成立了一支老年植树队,防风治沙,共打起36座坝,绿化了8条沟,为集体创造了惊人的财富。

高富觉得自己生命的价值就是种树。

他用15年的时间把飞沙走石的荒地变成了翠色欲滴的绿洲(课件出示图片),留给子孙后代宝贵的财富,真是可歌可泣!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了解这位老人的故事,感悟这位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义!请你跟着老师读课题:青山不老。

(生跟读)3.了解学习目标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看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1.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老人创造的奇迹。

4.了解作者师:请大家跟老师一起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梁衡。

青山不老-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小学)教案

青山不老-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小学)教案

青山不老-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小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听懂、朗读和理解《青山不老》这篇古诗。

2.能够理解“青山不老,绿水长存”的含义。

3.能够感受到古诗蕴含的爱国情怀和崇尚自然的思想。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小短文表达对青山、绿水的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真实理解“青山不老,绿水长存”的含义。

2.感受这篇古诗所蕴含的爱国情怀和崇尚自然的思想。

三、教学难点1.了解古诗背后的文化内涵。

2.能够应用自己所掌握的语文知识,写出与古诗相关的篇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两分钟时间介绍古诗《青山不老》以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 深入理解古诗•讲解“青山不老,绿水长存”的含义。

•分段解释每一句话表达的意思。

•感受这篇古诗所蕴含的爱国情怀和崇尚自然的思想。

3. 朗读练习•教师先进行一遍朗读,然后逐句、逐段让全班同学朗读。

•通过朗读,让学生更好地记忆古诗内容。

4. 听写练习•将古诗分段,逐句听写。

5. 创作练习•分组活动,让学生结合古诗内容,写一篇与青山、绿水相关的篇章。

•鼓励学生写得真实、有感情、有色彩。

6.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古诗内涵。

•鼓励学生日常生活中要多关注自然,多关注身边的青山绿水,懂得爱护自然环境。

五、教学评估•学生个人口头表达•学生小组作品评比•期中考试阶段,将会有一道有关本节课程内容的选择题。

六、教学反思本次教学设计设计了多种方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多个方面都能够进入内容,在深入理解古诗的过程中,集合了朗读、听写和练习创作的多个环节,鼓励学生在课下也要多进行创作和思考,提升语文素养。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青山不老》教案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青山不老》教案设计

19.*青山不老【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知道很多人在为保护家园而默默地奉献着。

4.通过大、小环境和老人创造的环境的对比,体悟“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教学重难点】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出示图画,激情导入1.课件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2.师:同学们,瞧,参天的杨柳,劲挺在山洼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

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的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着的追求。

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

同学们,你们想认识他吗?(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并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2.课件出示重点词,指名读、齐读。

3.师:自由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五个,用这五个词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扛上肆虐盘踞绿洲归宿奇迹宏伟价值命运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

老人绿化造林,执着地坚守着大山。

从他的事迹中,用一个词语概括你受到的震撼。

(奇迹)2.感“奇迹”。

课件出示: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找出相关句子,齐读)3.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学生之间交流相关内容。

(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自由读课文并进行概括。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学习第2自然段)联系课文,结合资料和图片,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2)出示: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

(学习第3自然段)交流分享:概括老人创造的奇迹,以及自己对老人的看法。

新部编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青山不老》教案设计

新部编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青山不老》教案设计

新部编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青山不老》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 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 体会并学习文章所表达的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方式,理解文章的主旨。

-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环保和绿化的重视,培养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

- 引导学生认识到坚持和毅力对于实现目标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文章的主旨,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2. 难点:体会课题“青山不老”的含义,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课文相关图片、视频等。

- 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一段关于环保和绿化的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谈话导入: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我们的环境,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环保和绿化的文章——《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课文大意。

2.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并尝试理解其含义。

三、深入探究,理解主旨1. 分组讨论:- 老农为什么要改造山林、绿化家园?- 老农在改造山林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 “青山不老”的含义是什么?你如何理解?2.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全班交流。

3. 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1.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一个环保志愿者,你会如何参与到环保和绿化的行动中来?2. 分享学生的环保故事和行动,激发学生的环保热情。

3. 强调坚持和毅力对于实现目标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 提醒学生注意环保和绿化的重要性,呼吁大家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

部编六上第20课《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部编六上第20课《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部编六上第20课《青山不老》教学设计《青山不老》教学方案1课时【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说出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体会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目。

【教学重点】说出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目。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谈话导入:在祖国的晋西北,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用自己的方式深深地珍爱着他生活的那方水土。

现在我们跟随记者梁衡走访一位晋西北的农民,在课文《青山不老》中了解他的故事。

2.揭题,板书课题。

(板书:青山不老)3.作者简介。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

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曾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出版有散文集《只求新去处》《人杰鬼雄》《名山大川感思录》《觅渡》等。

设计意图:链接专题,揭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期待。

二、整体感知听读任务1.听读课文,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标注出来,尝试自己解决字音问题。

巩固容易读错的字音。

(随文识字)粼lín虐nüè踞jù载zǎi擎qíng锹qiāo劲jìng拄zhǔ2.快速浏览课文,填写老人信息卡片。

釆访地点:采访对象:性别:年龄:主要外貌特征:感人事迹:预设:釆访地点:晋西北山沟的一个小院采访对象:一位山野老人性别:男年龄:81主要外貌特征:瘦小感人事迹:一位山野老人在干旱、霜冻、沙尘暴肆虐的晋西北,十五年内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创造了一片青山。

3.综合卡片信息,梳理主要内容。

预设:课文讲述了晋西北的一位山野老人为了守住那方水土,植树造林十五年,创造了一片青山的事迹。

教师小结:本文可以釆用“人物+事件”的方式来概括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初读正音,扫清阅读障碍。

借助人物信息卡片的形式,引导学生提取文中与老人相关的重要信息,学习梳理这些信息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在阅读实践中不断锤炼整体感知能力。

统编版小学语文《青山不老》教案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青山不老》教案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青山不老》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青山不老》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

课文语言质朴、简练,通过描述老人改造山林的事迹,展现了老人执着坚守、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同时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在本单元中,《青山不老》是对单元主题“保护环境”的深入阐述。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到人类在保护环境中的重要作用,感受到平凡人物在改变环境方面所蕴含的巨大力量。

这篇课文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也有着重要意义,如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以及对文中描写手法的学习等。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初步的理解和分析。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也接触过一些描写人物的文章,对通过事件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青山不老》这样富有深刻内涵、语言较为含蓄的文章,学生在理解老人精神境界的深度上可能会存在困难,在体会文中一些含义深刻语句的含义时也可能会有所欠缺。

同时,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以及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并进行迁移运用等方面,仍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中描写老人植树造林事迹的相关语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阅读、圈点批注、小组讨论等方式,体会文中老人的精神品质。

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并能在自己的习作中尝试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体会老人执着坚守、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以及创造奇迹的艰辛历程,感受老人的精神品质。

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0课《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0课《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0课《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青山不老》是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语言简练、生动,将山沟里绿树成荫、枝繁叶茂的情景表现得栩栩如生,如在眼前,同时展示的还有老农为创造出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从侧面表现老农的勇敢、默默奉献和创造出的巨大生态价值。

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能说出老人在什么环境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通过阅读,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体会“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学重点能说出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目。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学1.谈话导入:2009年,国家举行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出人意料的是晋西北一位默默无闻的山野老农获得许多人的提名。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记者梁衡一起去采访他,在课文《青山不老》中了解他的故事。

2.板书课题。

3.检查预习:出示词语,开火车读。

交流“如臂如股”的意思。

汇报信息卡片。

结合卡片,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理念:借助人物信息卡片的形式,引导学生提取文中与老人相关的重要信息,更准确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在阅读实践中不断锤炼整体感知的能力。

二、导学活动一:感受“奇迹”老人究竟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呢?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相关语句。

(1)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①你从哪里看出这是了不起的奇迹?②联系比较:三千七百亩林网相当于多少个我们的学校?③指导朗读。

(2)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光。

①读着这样的词语,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哪些词语?②指导朗读。

活动二:体会环境艰苦默读课文,结合泡泡提示思考:老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奇迹?用波浪线画出关键词句。

(1)大环境的险恶。

①关注地理环境。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20青山不老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20青山不老教案

19*青山不老教学目标1.认识“粼、虐、踞、载、擎、锹、淤、杖”,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理解课题“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造福子孙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课文所描写的意境,让有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教学准备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一、出示图画,激情导入。

1.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师:瞧,同学们,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

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

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

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

同学们,想认识他吗?2.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3.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

(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2)教师出示重点词,学生进行练习。

(3)肆虐盘踞淤泥劲挺荡漾绿洲风雨同舟三番五次不紧不慢如臂如股谁来读一读这些词?指名读,纠正或表扬——齐读。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创造了一篇绿洲,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子孙后代。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1.抓“奇迹”。

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

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

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出示: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呀?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2.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找出来进行交流。

(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

预设:(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20青山不老(教案)

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20青山不老(教案)

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0课《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青山不老》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3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

它是当代作家梁衡的一篇叙事性散文,记叙了一位山野老农用15年的时间在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的晋西北创造了一片绿洲的故事,由衷地赞美了老人保护自然、守护地球、与青山共存的精神。

本文故事感人,观点鲜明。

课文第1、4、5自然段写老人植树造林,创造了一片绿洲的奇迹;第2、3自然段,写了山野老农创造奇迹的艰苦条件;第6、7自然段则是表达作者看到老人创造奇迹后自身的心灵感触——老人的精神是不会老的,点明了文章主旨。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落实到散文阅读时,主要是通过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所以,根据阅读提示,本文学习有三个内容:能够抓住关键句说出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能够通过关键句,体会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目。

【学情分析】已知: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自主学习能力,能够读懂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已有了一定的阅读策略储备,能够在阅读中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本单元前两篇课文学习中,学习了“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的方法,能通过关键词语、关键句子把握作者的观点。

未知:晋西北的气候和环境,对于学生而言,由于地理的阻隔,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

老师可借助视频、图片等直观的辅助工具,引导理解;也可以拓展其他环境守卫者的故事进行阅读,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说出老人在险恶的自然环境下,创造了防风林网的奇迹。

2.体会课文以“青山不老”为题的用意。

【教学重点】说出老人在险恶的自然环境下,创造了防风林网的奇迹。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以“青山不老”为题的用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课件学生录音音频视频【教学过程】板块一:大脑运动操一、回顾学习,谈话导入。

我们人类生活在大地上,是地球中的一个群体;大地慷慨地给予我们人类各种自然资源,滋养着我们,我们的生命成长离不开它。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青山不老》精品教案【最新】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青山不老》精品教案【最新】

19*青山不老【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说出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青山不老”为题目。

【教学重难点】说出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在我们祖国的晋西北,有一位老人用自己的方式,深深地珍爱着他生活的那方水土。

这节课我们跟随记者梁衡,去走访一位晋西北的农民,在课文《青山不老》中了解他的故事。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引导质疑:读了课题,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4.梳理问题:为什么说“青山不老”?我们带着问题来阅读课文。

【设计意图】教师以谈话的形式设置悬念,导入课题,引发阅读期待。

接着又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并梳理核心问题引导阅读,体现以疑促学、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

板块二初识老人,了解故事1.默读课文,思考: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填写信息表。

课件出示:3.预设:课文讲述了晋西北的一位山野老人为了守住那方水土,植树造林十五年,创造了一片青山的事迹。

4.小结:本文可采用“人物+事件+关键词”的方式来概括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采用人物信息卡片的形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整体感知的阅读能力,又教给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板块三聚焦“环境”,感受“奇迹”1.课件出示学习提示,明确学习任务。

课件出示:·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用“__”画出相关句子。

·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用“”画出相关语句。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点拨:运用“有目的地阅读”的策略,思考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应重点关注哪些语段。

3.引导交流: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板书:奇迹)课件出示: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20课青山不老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20课青山不老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20课青山不老20《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能提出问题。

2.利用导读来学习课文,能捕捉到文中重要的信息,并解决提出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出课题。

1、板书“青山”,“青山”让你联想到了什么?(指名两位学生)2、板书“不老”,连起来读读,是什么意思?(指名一位学生)3、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再次齐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⑴、认真快速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划出你认为比较难读的句子。

⑵、读了课文后,你对“青山不老”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同时产生了哪些问题?2、反馈交流。

⑴、交流比较难读的句子。

⑵、交流你对“青山不老”的新认识。

预设点:A、提到老人:老人的作用,因为老人的存在,青山永远郁郁葱葱;(提到课文的主人公)B、提到中心:青山喻老人,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艰辛和决心的精神)如青山,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没有因为生命的终结而消失。

(表扬:你很会读书,通过一次读书就领悟到了课文的中心)C、提到老人生活的环境很险恶。

⑶、提出质疑。

预设点:A、词语的理解:土炕、晋西北(在山西,通常指的是保德、河曲、偏关三县,它们隶属于忻州市,隔黄河、长城与陕西、内蒙古相望)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

文中指西伯利亚大风经常吹刮,给当地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损失。

)、盘踞(非法占据。

文中指经常受到干旱、霜冻、沙尘暴的迫害。

)、如臂如股、劲挺(坚强有力地挺立着。

文中指在山洼、山腰里的杨树、柳树挺立着,生命力非常旺盛)、淤泥(河流、湖沼、水库、池塘中沉积的泥沙。

文中指树下堆积的泥土)归宿(人或事物的最终的着落。

文中指青山是老人生命的终结地)荡漾:(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文中指老人的院子里到处充满着绿色,到处被植被所围绕。

(当场解决)B、句子的理解:★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青山不老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以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总目标,正确把握语文的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因此,本教学过程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小组讨论来学习课文。

教学中我设计了“品读奇迹——感受环境——品析老人”三个层次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挖掘,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和绿色山林的视频课件。

学生准备:1.预习、自学课文。

2.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状况的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质疑,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图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你感受到
了什么?(学生回答)相机介绍: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

2.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片,对比引导学生反思这里的一些地方现在
已经不同了,这回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茂密的山林,如诗如画的山林。

)
3.引发质疑:这样的改变简直就是一个奇迹,看到这样的奇迹,你有什么
疑问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是谁创造了这个奇迹?)
4.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梁衡走进晋西北,在课文《青山不老》中寻找答案。

(板书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感受两幅不同的图画,旨在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
问题,提出问题,同时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问题的积极性。

二、自由读文,自主学习
1.出示自学提示:
(1)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

(2)谁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造的?(找出相关的段落用笔画出相关语句。

)
2.学生自主读文,结合自学提示展开自学。

3.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明确要求,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
方法。

三、检测自学,突破字词
1.抽生读词语:
肆虐盘踞险恶绿洲治理劲挺荡漾领悟宏伟归宿如臂如股风雨同舟三番五次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用重点词语概括。

2.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交流学习生词和文章的主要内容,为深入解析课文奠定基础。

四、以文入情,品读“奇迹”
1.过渡:青山为证,绿树为凭。

老人绿化造林,执着地坚守着大山。

那么,这位老人究竟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指名学生汇报:
(1)出示: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①引导学生想象:一亩约六百六十七平方米,一间教室五十平方米,三千七
百亩相当于几个我们教室那么大?四万九千多个。

可见有多大啊!从老人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的感受?
②这么浩大的工程,老人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多么令人敬佩啊!带着这种“了不起”的感情,齐读。

(2)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老人创造的这一奇迹呢?
①出示:窗外是参天的杨柳。

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

我们盘腿坐在土
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
粼粼的波光。

②这景色美吗?这个比喻句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想象,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
③指导朗读: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心情读此段?(赞美、欣喜)齐读。

④出示句子: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看不见它们的根,
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

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⑤是啊,这是一片美丽、充满生机、绿意盎然的青山。

这还是一片怎样的青山?(坚强、勇敢、生命力顽强。

)
⑥齐读,读出勇敢、坚强的语气。

⑦小结:是啊,这不仅是一片美丽的青山,更是守住这方水土的青山,守住
人们生存希望的青山!
设计意图:充分让学生来感悟文本,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特别注意在学生
感悟后的悟读深化,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直接交流。

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让学生感受“奇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感悟、朗读能力,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与主动性。

五、再读课文,感受“环境”
过渡: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
1.了解大环境。

(1)让学生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

(2)出示:“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

(3)让学生想象:如果当时你在这情景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这真是让人
感到恐惧。

)
(4)这位瘦小的老人,在如此险恶的地方,竟创造了这块绿洲,这是多么了
不起的奇迹啊!
2.学习第3自然段,了解小环境。

(1)院子里的小环境是怎样的?
(2)尽管老人生活条件艰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奋斗者相继离世,这位平凡
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依然不懈地努力进行改造,是
什么支撑老人在这里植树造林,守候一生呢?
(3)出示:“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引
导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大小两个环境,对比绿意盎然的山林景观,促使学生在头脑中深刻地感受老人绿化山林、改造山沟所取得的成绩,对奇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六、课文回顾,品析老人
1.作者对老人有什么看法呢?从文中找出来,齐读课文第6、7自然段。

2.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
就是他生命的价值。

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生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
3.“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实际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
4.“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5.人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全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
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是啊,老人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是老人执着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

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这
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6.“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还有什么是不老的?
7.同学们,这位老人十五年如一日地植树造林,造福后代,他的精神永垂
不朽,学到这里,相信大家又有很多的话想对这位老爷爷说吧,赶快拿起笔来写写吧!
课件出示:我想( )地对这位老爷爷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着这片树林,我想大声地告诉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学生积蓄了一节课的情感在这里喷薄而出,深深的敬意、信誓旦
旦的承诺……相信会源源涌出。

这样的设计,既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
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七、拓展总结,升华感受
引导学生反思: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老人的生命与青山同在,青山是他的丰碑;老人的精神与日月同辉,日月是
他的奖章,有这样的精神,青山还会老吗?(不会。

)齐读最后一句话:青山是不会老的。

设计意图:在深入理解老人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定信念,以
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话,起到升华情感的作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我紧紧抓
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青山不老”的含义是什么?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并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

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2.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上以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老
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
的?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的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
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3.重视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
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理解概括,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