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1)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1)
9. 图式 :过去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结构。可
以是语言材料的,也可以是视觉材料的或其他具体材料的。 10. 社会印象 :通过人们对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
形象。包括对认知对象外表的记忆和人的行为,人格,情绪特征的记忆,具有综合性和 完整性。
a. 寻找意义,有意义的印象, “中心品质的影响” :中国:两性关系 西方:诚信
b. 注重显著性信息 中国人:以貌取人
负向效果: 是指人们对他人形成印象过程中, 消极信息的作用往往大于积极信
息的作用 (3)对信息进行类别化 产生刻板印象:人们对某个群体形成概括固定的看法
(4)运用图式 功能: 帮助人们提取信息; 加快信息加工速度, 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填补社
▲戈登认为,父母态度与儿童控制点密切相关,娇宠儿 童常具有外控特征; 内控倾向的儿童其父母更为和蔼有教
养,更为民主和讲道理。
b
.家庭氛围,▲专制家庭和民主家庭,专制家庭中的孩
子爱吵架, 人缘不好, 对奖励和惩罚漠不关心。 民主家庭
中的孩子天真活泼, 有上进心, 有人缘不爱吵架▲自由度
小的家庭的孩子缺乏上进心, 畏缩,人缘不好▲惩罚和严
15. 认知启发
答:人加工信息的能力有限, 在认识他人时常不对所有信息进行感知, 明显对形成判断最必要的信息。
而操近路感知那些最
1 )表征性启发:人们根据当前的信息,事件,与其认为的典型信息,事件相似程度进
行判断。 2)获得性启发:人们根据某种信息更容易在心里想起来的程度进行判断的方法。 3)锚定启发:人们进行判断时先抓住某个锚定点开始,然后逐渐调整最终得出一个结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社会中的自我名词解释:(1)焦点效应-—自我为中心人类往往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人们对自己的关注程度。
例子:美国心理学家的实验,发现穿美国之鹰的运动衫,40%的被试同学确信其他同学会记住自己衣服上的字,事实上,仅10%的人会记住。
(2)透明度错觉我们总能够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的情绪,并且认为其他人也可以察觉到。
实际上注意到我们的人比我们认为的要少。
(3)自我防御机制指人们在面对挫折和焦虑时其启动的自我保护机制,它主要是通过现实的歪曲来维持心理平衡。
主要的方式有:隔离、升华、压抑、否认。
这种压抑是自我的一种全然潜意识的自我防御功能,有意无意间使用的各种心理上的调整。
(4)图式:由Tayloy 和 Crocker提出,它是指一套组织好的、结构化的认知现象。
它包括对所认知事物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事例。
通过简化和组织来帮助我们处理复杂的信息。
帮助我们记忆组织细节,加快处理时间,补充缺失的信息,解释和评估新信息.自我图式:是人们对自己所形成的认知结构,是我们用来组织和指引与自己有关信息的一套自我概念.你可能认为自己聪明、有同情心、以及乐于帮助他人。
这些都是自我图式的概念。
个人图式:指我们对某一特殊个体的认知结构。
比如我们对毛泽东的认知图式就是:领袖、伟大团体图式:角色图式:剧本:(5)虚假普遍性:为了进一步增强我们的自我形象,我们常常表现出一种奇怪倾向:过分地高估或低估他人会像我们一样思考和行事的程度,在观点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他人对我们观点的赞成度以来支持自己的立场。
这种现象称“虚假普遍性”例如:当某个人对别人说谎后,他便觉得其他人也是不诚实的。
如果我们赞成某种观点,我们会以为别人也持同样的观点;任务失败时,我们把失误看成正常的,从而让自己安心。
虚假普遍性的原因:我们归纳结论来自于一个有限的个体样本.既然缺乏其他信息,因此就用我们自己的内心投射。
减少这种虚假普遍性可以从他人外界反应来推断。
2022年《社会心理学(一)》考前复习题库及答案
2022年《社会心理学(一)》考前复习题库及答案试题1一、单选题: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良好人际关系原则的是(C)。
A、相互性原则B、平等性原则C、强化原则D、交换性原则2、刻板印象具有(D)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
A、消极B、破坏性C、概括定型D、社会适应3、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围绕(D)的哲学争辩。
A、社会分层B、本能和教育C、遗传和环境D、人性4、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B)很重要,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以其为根据来完成的。
A、印象形成B、第一印象C、信息加工D、印象管5、霍兰德(E. P. Hollander,1976)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B)等三个阶段。
A、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与哲学思辨B、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C、哲学思辨、实证分析与经验描述D、实证分析、经验描述与哲学思辨6、社会行为是人对(B)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A、周围环境B、社会因素C、现实生活D、即时情境7、美国心理学家罗特(J. Rotter)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是(A)理论。
A、控制点B、稳定性C、可控性D、内外因8、在斯坦伯格(R. Sternberg,1988)的爱情三角形中,一见钟情属于(C)。
A、迷恋爱B、愚蠢爱C、浪漫爱D、空洞爱9、我国的劳动教养和劳动改造制度是一种(C)的机制。
A、终身社会化B、继续社会化C、再社会化D、早期社会化10、受(A)的影响,个体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
A、图式B、自我意识C、遗忘曲线D、印象11、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予以肯定与支持。
这一现象说明了(B)。
A、人际关系的相互性原则B、人际关系的自我价值保护原则C、人际关系的交换性原则D、人际关系的平等性原则12、在海德的P-O-X态度转变模型中,O代表(C)。
A、个体B、环境C、他人D、另一对象13、(B)是指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最新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人,既指个体也包括群体。
社会心理和社会犯罪行为则所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队源自于社会规范、群体压力、自我暗示、他人建议等社会影响所作出的内锥果和表征反应。
变量:指在性质、数量上可以变化、操纵或测量的条件、现象或特征。
效度:是指所测结果符合该测量的目的的程度,或说在测量被测对象时所具有的真确度。
信度:指一个测量所测出分数的稳定性或可靠性,亦即为测出的分数的可重复性。
研究者偏向:指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期望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在与被试者的相互作用中,并影响被试者在实验中的表现,从而使实验结果产生偏差。
被试者偏向:指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希望可以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在与被试者的相互作用中,并影响被试者在实验中的整体表现,从而并使实验结果产生偏差。
操作性定义***实验室实验法***二、简述题:1、详述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因果关系和有关关系a两个变量间的两种关系b相关关系只是指两个变量的值一同变化;当数值一同增加或一同减少时,其为正相关;当一个数值增加而另一个数值减少时,其为负相关。
c因果关系则指一个变量是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原因。
d有时有关关系中存有着因果关系,但有关关系并不必然就存有因果关系。
2、详述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的差异a内在效度指研究结果反映所要测量的心理差异的程度,减少或消除人为性或无关干扰的程度。
b外在效度指研究结果的归纳程度。
归纳程度低,则外在效度低。
c一般来讲,实验室研究内在效度低,外在效度高;现场实验则恰好相反。
3、比较实验室实验法与现场实验法的好坏㈠实验室实验实验室实验是在特定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能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很高程度的控制,能最大限度地突出重要因素,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优点:一就是实验者可以最小程度地掌控毫无关系变量的影响;二就是随机精心安排被试消解被试间差异的影响,从而暴露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_普通用卷
社会心理学课程一单选题 (共55题,总分值55分 )1. 谨小慎微、敏感多疑、拘谨呆板、优柔寡断、心胸狭窄、求全责备、顾虑重重、自我克制、苛求自己、责任心过重、好玄想等这些特征是()的表现。
(1 分)A. 癔病性人格B. 强迫人格C. 反社会型人格D. 分裂人格2. 人们心目中向往的群体,该群体的规范往往成为约束他们行为的标准,社会心理学中讲这样的群体称之为()。
(1 分)A. 小群体B. 正式群体C. 参照群体D. 内群体3. 下列心理学家中()对奥尔波特过分强调个体心理的研究做了一些纠正,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提出生活空间、场等概念。
(1 分)A. 谢里夫B. 海德C. 勒温D. 弗里德曼4. 考托瑙对经济心理研究的集中体现是《经济行为的心理分析》,他认为经济心理研究的重点应该是()。
(1 分)A. 经济行为B. 决策行为C. 心理预期D. 非理性行为5. 下列哪位社会心理学对性别差异做过出色的跨文化研究?(1 分)A. 奥尔波特B. 霍尼C. 米德D. 海德6. 以精神分析法研究经济心理学的是()。
(1 分)A. 考托瑙B. 拉扎斯菲尔德C. 阿尔布D. 迪希特7. 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的横向结构属于()。
(1 分)A. 差序格局B. 团体格局C. 交换格局D. 情感格局8. 自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开始进行系统的社会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标志着社会心理学开始由强调群体的层面转向侧重个人层面的研究。
(1 分)A. 罗斯B. 迪希特C. 墨菲D. 奥尔波特9. 下列心理学家中被认为是经济心理学的创立者的是()。
(1 分)A. 弗洛伊德B. 冯特C. 塔尔德D. 阿尔布10. 城市中的人经常被众多的刺激所轰炸,使他们倾向独善其身以避免被信息淹没,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
(1 分)A. 从众B. 旁观者效应C. 移情D. 城市过载11. 斯腾伯格提出了爱情三元论,其中的三元分别指的是()、激情和承诺。
社会心理学总复习(附答案)
《社会心理学》复习题(一) 人的社会化1.个体的社会化有( B )素质的基础。
A.性别 B、生物遗传 C、个性 D、能力2.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C)的过程。
A、截然相反B、互不相关C、辩证统一D、互为矛盾社会化与个性化过程是伴生的,相互影响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对于个人的发展而言,个性化与社会化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社会化保证了人类社会连续与文化的传承,个性化使得个人可能具有超越现实而又改善现实的独特性与创造性.一个社会如果只允许社会化的存在而扼杀个性化,它就可能长期在一种水平上简单重复.另一方面,如果社会过分强调个性化而忽视社会化,那么这个社会将可能陷入混乱.3.下面哪一项属于从横向的角度划分社会化(A)A、性别角色社会化B、发展社会化C、反向社会化D、再社会化横向划分-------社会化的内容(1)习得基本生活常识(2)内化社会的行为规范(3)掌握劳动的职业技能(4)政治社会化(5)性别角色社会化4.下面哪一项属于预期社会化(D)A、语言学习B、罪犯改造C、成人教育D、岗前培训未来角色的非正式学习称为预期社会化,这是社会化中最基础、最一般的部分。
5.个体对(A)的知觉和认知被称作自我意识。
A、自己存在状态B、自己健康状况C、他人对自己评价D、自己社会化状态自我意识也称自我,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等)、认识自己的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智力、性格、气质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的认识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其中第二个“吾”可以看作是(B)A、主我B、客我C、超我D、自我米德认为,自我可以分为作为意愿与行为主体的“主我”和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的“客我”。
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
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同时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
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社会心理学》备考复习重点资料-精
社会心理学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一)侧重心理学的定义1、F.H.奥尔波特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2、G.W.奥尔波特的定义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3、侧重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的特点:(1)重视从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入手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
(2)重视采用心理学的实验法研究社会心理学。
(二)侧重社会学的定义1、艾尔乌德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
2、侧重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的特点(1)除了从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外,还重视从社会与群体(社会组织、社会规范和社会群体)角度入手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
(2)除了实验研究的方法,还重视采用社会学的社会问卷、社会调查等社会科学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一)社会行为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的行为,如合作与竞争,吸引与拒斥,助人与侵犯等。
勒温认为,行为是个体及其情景的函数,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即:B=f (P,E)(二)社会心理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环节,如社会态度、权力动机等。
社会刺激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一)个体层面(二)人际层面(三)群体层面(四)社会层面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美国学者霍兰德划分为哲学思辨阶段、经验描述阶段和实证分析阶段三个阶段,分别与启蒙期、形成期和确立期相对应。
一哲学的思辨阶段(一)基本特征:根据哲学思辨和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基本理论孕育于哲学之中。
(二)两种观点1、柏拉图与苏格拉底的观点他们认为,人性虽无法完全摆脱生物遗传的控制,但却深受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教育和社会能改变人性。
德国的康德和法国的卢梭进一步发展了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指出只因有缺陷的社会才使人趋向邪恶,故应当首先改变社会才能改变人。
2、亚里斯多德的观点他认为,人性主要由人的生物本能的力量所决定。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
一,单选1.心理学是当今人文社会科学中的E.核心学科2.勒温与其学生所进行的领导方式研究,提出了“( A团体动力学)”的理论框架。
3.( E 勒温)是当代社会心理学的主要奠基者。
4.勒温与玛格丽特进行的( C食物习惯)研究,是一种经典的源于生活并且作用于生活的研究。
5.当代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弗利兹·海德一向以( D朴素心理学)而闻名于世。
6.( A 勒温)与其学生所进行的领导方式研究,提出了“团体动力学”的理论框架。
7.“人,认识你自己“是当代心理学所公认的心理学( E源头)。
8.对于“什么是社会心理学”最能经典的回答,是由( A阿尔波特)作出的。
9.( A社会心理学)致力于理解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及其本质和起因。
10.( B科学性)是社会心理学的第一特性。
11.在格尔登·阿尔波特的经典定义中,社会心理学主要表现为对( E个体行为)的研究。
12.心理学是以( B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所建立的第一所心理实验室为开端的。
13.( E社会心理学)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对社会情境中的人的行为的研究上。
14.一般将( C1908-1924 )年这一段时间作为社会心理学的初现时期。
15.1908年,麦独孤和罗斯分别出版了取名为( A 《社会心理学》)的专著。
16.( B麦独孤)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社会心理学的。
17.( E罗斯)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社会心理学的。
18.冯特将自己最后20年的研究取名为“( D民族心理学)”。
19.( E弗罗德·阿尔波特)于1924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曾被广泛用于大学教科书20.( D乔治·米德)的《心理、自我与社会》被认为是社会心理学中互动理论的奠基之作。
21.( A约翰·杜威)立足于社会现实,提倡一种心理学的社会实践。
22.( B墨菲)是最早研究人格问题的社会心理学家。
23.( E弗洛伊德)从精神分析的角度,从事特殊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知觉: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性印象。
其中主要指人际知觉,对各种担负社会角色并具有个性色彩的人,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对群体所建立的最初印象或概念。
通常是关于对象的外表特征的认识。
社会知觉偏差:(1)首因效应:与人接触时(特别是首次接触时),首先被反应的信息,对形成人的印象所起的作用叫首因效应(最初效应、第一印象);(2)近因效应:是指最新或最后的印象对人的认知活动具有的强烈影响(首因效应一般发生在与陌生人交往中,近因效应一般发生在相互熟悉的人之间)。
(3)预言自动实现效应(期望效应):起初,只是一个预言(不一定是事实),但是由于个体或群体都预期这一预言将会实现,所以他或他们的行为就会因此显示出某种倾向性,而正是这种倾向性致使该预言确实得以实现。
从表面上看,是预言准确,但实际上是由预言引发的心理作用,再导致其心理或行为上的倾向性,从而使原先并无必然性的一个预言最终真的自动实现了。
印象管理: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
社会知觉:关于我们如何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及如何对他们作出推论的研究。
归因:人们从可能导致自己和他人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归因理论:对人们解释自己及他人行为的起因的方式的描述。
一致性信息:这类信息指对相同的刺激,其他人做出与行为者相同行为的程度。
独特性信息(特异性):指某个行为者对于不同刺激作出相同反应的程度。
一贯性信息:在不同时间和环境下,某项行为出现于同一行为者和同一刺激之间的频率。
自利归因:将某人的成功归功于内部、性格因素,将失败归咎于外部、情境因素。
自我概念:自我的内容,即我们对于自己是谁这个问题的了解。
自我知觉:以自我为思考对象的行为。
内省:往内心深处探索,并检视自己的想法、感受和动机。
自我调控:个体控制和指导自己行为的方式。
印象整饰:也称印象管理,指行为者透过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的行为表达,试图控制和操纵知觉者对自己形成良好印象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考试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填空: 1.5’*10=15’二、单选: 1.5’*20=30’三、名词解释:3’*5=15’四、简答:6’*5=30’五、论述:10’*1=10’1.社会心理学:(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是试图理解和解释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是如何受到他人实际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的一门学科。
2.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社会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带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同时兼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
3.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1)研究心理或行为的发生、发展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学科本成为基础心理学;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应用于人们实际生活问题或社会问题研究的学科被称为应用心理学2)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条主干3)社会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两大支柱。
4.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内容)可分为四个层面:①个体层面(社会化、自我感念、人生发展、社会认知等)②人际层面(人际关系及发展、人际交往、竞争与合作等)③群体层面(群体及其发展、群体规范与压力等)④社会层面(社会变革心理、现代化心理等)5.社会心理学的实验研究:1)实验室实验2)自然实验3)模拟实验6.社会心理学的“独立日”——1908年7.美国心理学家霍兰德对社会心理学发展历史的划分:①哲学思辨阶段(孕育期)②经验描述阶段(初创阶段)③实验分析阶段()1.社会化定义:在特定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认可的行为方式。
2.自我概念:自我意识,也称自我,自我概念,是人们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3.自尊:是指个人对自我价值和自我能力的情感体验,属于自我系统中的情感成分,具有一定的评价意义。
4.自我监控:个体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调整自己的动机与行动,以达到所预定的模式或目标的自我实现的过程,是一种人格特征。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按章节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2、社会化: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互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3、继续社会化:成人期个体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继续学习社会知识、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的过程4、再社会化:有意改变原有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建立新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的过程5、社会角色: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6、角色丛:众多角色集中到一个人身上,这种情况成为角色丛7、角色紧张:在角色丛中,每个角色都要求扮演着去按照自身的行为规范履行行为,从而出现的顾此失彼的现象8、角色冲突: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的角色期望发生冲突的情境9、图式:关于某一概念或刺激的一组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10、空间距离:显示交往双方在物理上的接近程度11、态度: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三要素是认知、情感、行为倾向12、人际沟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13、假相倚沟通:沟通着按照自己预先制定的计划,按照自己的遗愿而不顾及对方反应的沟通14、非对称性沟通:一方只按照自己预定的计划,而另一方则根据别人的反馈来调节自己的言行15、反应性相倚沟通:沟通双方都以对方的行为作为自己行动的依据,做出相应的反应,而不是按照原来的计划进行沟通16、彼此相倚沟通:沟通双方一方面以自己的计划同对方沟通,另一方面又考虑对方的反映来调节自己的言行的沟通行为17、社会促进: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促进其活动的完成,提高其活动效率的现象18、社会抑制: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干扰其活动的完成,抑制其活动效率的现象19、感染:个体对某心理状态无意识、不自觉、非强制地屈从20、暗示:无对抗条件下,人们对刺激和信息迅速无批判的接受,并据此做出反应21、时尚:一定时期内在社会上某个群体中普遍流行的某种生活方式。
社会心理学部分知识点
(一)社会思维1.自我(1)自我的含义:即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知,包括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①主我与客我:詹姆斯。
②镜我:米德。
③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罗杰斯。
(2)自我的结构: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
其中,社会自我是自我的核心。
(3)自我的功能:保持个体内资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4)自我的形成与发展:①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自尊和自信是自我的两个主要成分。
②米德认为有三模仿(玩耍)、游戏和博弈三个阶段。
(5)与自我相关的概念:自我图式;自我关联效应;巴纳姆效应;自我增强(主要有六种方式:向下的社会比较,选择性遗忘,有选择地接受反馈,缺陷补偿,自我防御性归因,自我设障)。
2.归因(1)归因的定义: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归因的原则:共变原则;排除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凯利认为,协变原则最全面)。
(3)归因的理论:①海德的朴素心理学:个体行为原因有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种,归因遵循共变原则和排除原则。
②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论:当人们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与其内在属性相一致时,就是在进行对应推断。
琼斯和戴维斯认为,在进行对应推断时,需要考虑行为的非期望性与非顺从性、行为的自由选择性两个条件。
当他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且具有低的社会合意性时,人们最可能做出这样的结论。
③Kelley的三维理论:行为者、客观刺激物和行为者所处情境或关系,是人们归因的三种形式。
在具体归因时,需要考虑三方面的信息:区别性信息、一致性信息、一贯性信息。
(4)归因偏差:基本归因错误;自利偏差,又称自我服务偏差,印象管理理论可以对其解释;自我贬损;习得性无助,塞利格曼。
今天这两部分内容只是对社会思维先做一个大概的了解,后续还有更多的理论和知识点要涉及,建议考生把这部分内容列一个表格,做一个简单系统的梳理,会容易记忆得多。
电大-《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1.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
2.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实验室)与(现场)。
3.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访谈法),另一种是(问卷法)。
4.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5.再社会化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形式:一是(强制性的),二是(非强制性的)。
6.角色冲突的类型可分为两大类:(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7.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规范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
8.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9.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即自我概念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10.根据希金斯(Higgins,1987)的自我差距理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理想的自我)与(应该的自我)。
11.琼斯与戴维斯(JonesDavis,1965)提出的对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常假设他人的内在(品质)与他们的外在(行为)相对应。
12.言语之外的一些行为,如(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等却很难被人有意识地加以控制,从而能更真实地揭露人们内心的想法、情绪、性格等。
13.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个人的(亲身经历);二是(社会学习)。
14.伍德(Wood,1989)把社会比较的方式分为(向上比较)、(相似比较)与(向下比较)三种.15.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把行为的原因分为三种,即(行动者)、(行动者知觉的对象)和(行动产生的环境)。
16.根据认知失调理论,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有(改变认知)、(改变行为)和(增加新的认知).17.社会认知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18.凯尔曼指出,态度的改变要经历(服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19.人际关系具有个体性、(直接性)和(情感性)三个特点。
整理2019年秋《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
社会心理学(本)期末重点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B )1、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推断他也具有其他相似或相互关联的特征,这种现象属于。
A.宽大效应B.晕轮效应C.近因效应D.首因效应( D ) 2 、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对象的各方面特征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这属于社会认知特征的。
A、选择性B、易出偏差性C、双向性D、整体性(B)3、凯尔曼(H.Kelman)于1961 年提出了有关态度改变的。
A.学习理论B.三阶段理论C.社会判断理论D.功能理论( C )4、由于受到外界压力,个体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点和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叫做。
A、顺从B、从众C、服从D、同化( D )5、当群体成员在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时出现互相推诿扯皮的情况,这是一种现象。
A、从众B、社会影响C、社会抑制D、社会惰化( D )6、三度归因理论(cube theory)是由提出来的。
A. 库利B.海德C.维纳D.凯利( C )7、态度改变的方法有很多,其中,通过劳动来改变好逸恶劳的态度属于A、劝说宣传法B、角色扮演法C、活动参与法D、团体影响法( B )8、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强调,在观察学习中,抽象认知能力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A.伯克威茨B.班杜拉C.米勒D.多拉德( B )9、新官上任要点好“三把火”,踢好“前三脚”,体现的是。
A、近因效应B、首因效应C、晕轮效应D、宽大效应( A )10、也叫小群体意识,指的是为了维护群体表面上的一致,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所有解决办法作出实事求是且准确的评价,从而导致了错误决策的现象。
A、群体思维B、群体压力C、群体极化D、群体决策( D )11、阿希的三垂线实验证明了现象的存在。
A 、模仿B、暗示C、服从D、从众( C )12、当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件事情时,出现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称之为。
A、去个性化B、觉醒降低C、社会惰化D、社会影响( D )13.一些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从分析人际关系中双方得到的报酬和付出的代价入手,更加能清楚地说明人际关系的本质。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变化发展的科学。
2.个人知觉:当人们刚刚认识一个人的时候,总是要根据有限的信息对这个人形成印象的这个过程。
3.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结成的心理关系,它表现在人们对他人的影响与依赖。
4.睡眠者效应:这种低威信来源信息一段时间后态度改变作用比先前更大的现象。
5.社会支持:二、选择题:1.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指对他人知觉的一种偏差倾向。
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有个良好的印象之后,就会认为这个人的一切都好;反之也一样,如果被认定是坏的,那么他就被消极的光环所笼罩,这种效应称为晕轮效应。
】[p38]2.利他效应:[p77]3.归因的折扣原则:【折扣原则是凯利(1972年)提出的。
他指出:“如果也存在其它看起来合理的原因,则某一原因在引起某一特定效应上的作用上就被折扣了。
】4.社会学习论的主要理论假设:[ p17]5.印象形成过程:[p36]【一、印象与印象形成的概念印象指人在最初遇到新的情境时,以自己旧有经验为基础,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成的对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
二、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选择自然特征上,通常是根据性别、种族和外表吸引力将人们归类;社会特征上,是根据人们所属的群体和社会角色来归类;心理特征上,则按照具有社会评价意义的人际关系特征和智力特征来对人们进行归类。
(一)自然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1.社会刻板印象2.晕轮效应(二)社会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三)心理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三、概化印象的形成安德森发现,人在获得各种信息的同时,会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将各种具体信息综合起来,以形成一个总的印象或概念。
不同的印象形成模式:(一)加法模式(二)平均模式(三)加权平均模式(四)中心品质】6.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阿希(1946)曾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做过一个实验。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1—5)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1,¥概念: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团体在社会互动过程中,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2,社会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的一门基础性分支学科,其母体是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1)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由社会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个体和团体心理活动它反映了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对社会行为产生了导向作用,并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社会心理师社会情境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变量。
社会心理活动不仅与个体所处的即时情境有关,而且与其过去形成的经验以及个体的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
(2)二者的主体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社会行为:外显的、客观存在的比较容易观察**社会心理:内隐的、属于个体的主观世界、不能直接观察3,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1)F。
H.奥尔波特(1924)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2)G.W。
奥尔波特(1954)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4,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1)艾尔乌德(1925)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强调群体行为,以及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5,我国学者有关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吴江霖(1982)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心理活动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2)潘菽(1983)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一切社会活动中所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科学(3)沙莲香(1987)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的基本过程及其变化发展的条件和规律的具体科学(4)周晓虹(1997)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文化和完整的人格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反应6,两个方面的社会心理学特里安德斯等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调节作用的一门学科7,社会心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3)社会心理学和普心的关系*对象、范围普心研究个体心理形成的一般形式、过程及一般规律:社会心理不仅研究个体在社会中的心理,也研究群体心理*角度与侧重普心注重研究一般形成过程,条件,机制;社会心理学注重社会环境中的地位、角色和影响*研究方法普通心理学强调实验室法:社会心理学则根据具体情况使用多种研究方法(4)社会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的关系*共同点**研究对象是共同的,人的心理活动作为研究重点,研究人的微观层面**在学科理论研究上,有共同的理论假设*差异点**人格心理学关注的是个体的内部功能以及个体间的差异,社会心理学研究更关注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行为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人格心理学强调观察法、测量法等的运用:社会心理学重视现场实验研究,心理测量法,观察法等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5)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关系*对象、范围社会学研究社会生活中的全部事实极其本质,结构及个现象之间的关系;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及群体在相互交往中产生的一些社会知觉、态度、情绪变化,仅是社会生活中的部分事实*角度与侧重社会侧重宏观分析,探讨一个问题与社会制度、经济基础等的关系;社会心理学侧重微观分析,注重一个问题与社会心理的关系*研究方法社会学侧重社会调查;社会心理学有多种研究方法8,有关社会心理学定义的若干规律性认知(1)首先,长期以来社会心理学家有其学科对象的争论,焦点并不在是否研究社会行为上,而是在怎样研究社会行为上。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社会心理学复习笔记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溯源、对象与方法第一节产生与发展三时期:①思辨期,早期积累;②经验描绘期,孕育、成型;③试验期,成熟独立发展第二节研究什么?1、研究对象:研究人(包括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的交互作用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及其从属的社会行为2、社会行为VS社会心理社会行为:由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的行社会心理:由社会因素引起,直接或间接的反映社会事务及社会关系并对社会行为产生导向作用、对社会发生影响的心理活动3、社会情境←→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三元图)4、个体心理VS群体心理个体心理:是头脑的机能,是外部世界的主观印象群体心理:普遍存在于全体或大部分成员头脑中,反应群体特点和特定社会关系的共同心态或占优势的心理倾向社会交互作用VS交往:社会交互作用,指人和社会(包括社会成员,群体及社会事务)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现象交往:人与人之间的人际接触,以及由此形成或潜存在其中的人际关系第三节怎样研究?方法原则:①客观原则;②宏观微观结合原则;③交往原则;④人道原则S SˊO(三元图)第三章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第一节社会化的概念(What、基本目标、社会化与个性化)6、社会化:人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与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原因:学习潜力、独有语言;本质:社会经验的传递;特点:连续不断、终身7、个性化: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独特性的过程。
第二节社会化的心理机制一、角色引导机制角色:一定社会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相应的内在心理状态问:中国...差别...统一...?答:其一,从角色理论来说,儿童与青少年的学生角色,是其自我同一性的核心。
相应的学校社会的接纳与承认,是他们自我价值的核心构成部分。
(社会认可从来都是人们自我价值的重要来源。
无论是儿童、青少年还是成人,对于社会接纳与承认的看重和对于偏离社会和被社会抛弃的焦虑与恐惧,直接成了人么隶属于和认同于社会的心理动力,成了他们自觉不自觉的与社会现状或基本倾向保持一致的心理原因。
社会心理学第二版金盛华主编复习资料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研究方法:2.观察法(observation method):指通过有目的、有组织的直接观察,收集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的各种非语言资料,从而分析、判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
分类:参与观察(公开与隐蔽)与非参与观察(前者研究人员为参与者,后者为旁观者)3.观察法的主要优点在于它的现实性。
它主要研究在现实生活条件下发生的过程,没有研究者人为安排的场面;而且这种研究可以在长时间内进行,因而能够得到有关行为发生顺序和发展过程的资料。
4.观察法的主要缺点是:第一,由于对自变量缺乏控制,所以难以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第二,在使用观察法时,如果被观察者意识到他们正在受到观察,那么行为表现就有可能不同,使得观察结果不够真实;第三,观察者自身的主观愿望易于影响观察过程及观察结果。
5.实验法(experiments method):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系统地操纵一个或多个变量,对额外变量进行控制(使其对所有被试保持常数,消除可能使结果出现误差的方面和挑选条件相同或近似的被试者),并观察这种操纵对其他变量的影响,从而发现因果关系的一种方法。
分类:实验室实验、模拟实验、自然(现场)实验6.调查法(survey method)又称询问法。
它的基本做法是研究者拟定一系列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要求他们作出回答,然后整理所获得的资料,从中得出结果。
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访谈法(interview method),另一种是问卷法(questionaire method)。
访谈法是研究者亲自访问被调查者,向他们直接提问,并对回答作出记录;问卷法则是以书面形式向被调查者提问,让他们填写问卷。
7.采用调查法进行社会心理学研究时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要注意研究范围,有针对性地设计出一套问题。
第二,要注意对被调查对象的取样问题。
取样正确,才能保证结果有代表性。
8.调查法的优点在于直截了当,针对性强,比较省时省力,收集的信息量较大。
四川自考《社会心理学》(大纲)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一、考核知识点(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二、考核要求:(一)识记1、“大五”人格理论: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愉悦性、公正严谨性2、生活的意义是什么:①能够自主②能力③关系④自尊3、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这个定义是我们认为最全面的。
4、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①个体过程②人际过程③团体过程5、学派时期是心理学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其中最有影响的流派有三个: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
它们在美国分别是第一、第二、第三势力。
6、人本主义性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人本主义是马斯洛和罗杰斯在批评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基础上,借鉴了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而创立的一个心理学流派。
7、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①早期状况②起步阶段③发展阶段④反思阶段⑤大发展阶段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一、考核知识点(一)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二、考核要求一、识记1、学习理论的特点:①它假定行为主要由个人过去的学习经验而来②该理论倾向于将行为的原因归于外在环境,而忽视个人对环境的主观感受。
③学习理论通常只想解释外显的行为,而非主观的心理状态。
第三章社会认知一、考核知识点(一)个人知觉(二)自我知觉(三)社会认知(四)归因问题二、考核要求(一)识记1、第一印象: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叫做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中最重要的、最有力的是评价。
2、个人知觉中的偏差:晕轮效应,与晕轮效应相对的是负晕轮效应,也叫作扫帚星效应。
3、非言语线索一般包括:①人际距离②身体姿势③目光接触4、自我图式:Markus 和Wurf用自我图示来说明个体的自我概念,并用它指称一个人对自己的特殊信念。
5、自我提升:也叫作自我美化,它是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
6、图式:它是指一套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包括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些特殊的事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科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下,个体与群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2.参照群体:个体从心理上把自己列入与之对照,并在评价,态度,行为及价值观形成之上接受其影响的群体。
3.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4.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是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体验和控制。
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
5.社会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6.镜像自我:依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形成自我概念。
7.角色采择:依据镜像自我,按照别人的期望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并塑造自己。
8.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人们(包括自己个他人)的社会信息作出感知,推断的过程。
包括对他人的认知,对自己的认知,对人和人关系的认知。
9.图式:过去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结构。
可以是语言材料的,也可以是视觉材料的或其他具体材料的。
10.社会印象:通过人们对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
包括对认知对象外表的记忆和人的行为,人格,情绪特征的记忆,具有综合性和完整性。
11.印象管理: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或控制别人形成对自己印象的过程。
即有意识地留给别人一定的印象。
12.社会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13.侵犯: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
指有意伤害别人,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14.利他行为: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助别人当做唯一目的且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
15.人际交往: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
16.群体:当个人按某个特征结合在一起,并进行共同活动相互交往时,才形成了群体。
简答论述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答:1)个体社会心理和行为,主要研究特定生活条件下的个体,考察影响个体心理和行为特征形成的社会因素有哪些,它们是通过什么途径发生作用的,发生了怎么的作用,怎么发生作用。
①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②人的社会动机③社会认识④社会态度和社会改变2)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研究的是社会情境中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或者多个个体的关系,讨论人与人之间如何产生吸引,有什么样的影响因素,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①人际关系→认知,功能,改善②人际沟通→类型,功能,程序,效果③人与人之间社会行为是如何发生的3)群体心理,研究群体成员,群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①群体对群体成员行为的影响②群体领导人的地位和作用③群体领导人的领导行为④大众群体心理,民族心理4)应用社会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史社会心理学的分支,是把社会心理学的方法,理论与原则运用于对社会问题的理解与解答的应用科学。
①环境社会心理学②人与生活环境的相互作用③自然灾害对人的社会心理的影响2.社会交换论答:根据经济学规律提出的,这一理论认为,社会行为是相互强化的结果,人的特定行为受到的强化越多,这一行为就会越多的被表现出来。
交换中,人得到的越多,就会更多的重复这样的交换。
后果=报偿-代价。
3.认知理论答:1)场论与群体动力学▲心理动力场:认为部门与整体之间存在心理关系,人们可以对部门进行整合,即可以通过心理场来进行,心理场包括环境与个体两个方面。
人的各种行为都是通过心理动力场来发挥作用的。
2)认知相符理论①认知相符(平衡)论:以认知趋向一致的状态来解释心理活动及行为变化②认知失调说:人的行为总是一定认知和信息,当人脑中出现两种相反认知或信息时则会不愉快,而激发人去解决这种不协调。
③认知一致性理论:探讨与预测人接受信息后,为保持内部一致性而调整原有态度的理论④认知——情感理论:强调认知与情感相符合,它们是相互影响的。
4.人际行为的三维理论答:1)美国心理学家伦茨认为,每个个体都有人际交往的建立一定人际关系的需要。
2)三维理论:a.人与人之间“包容”的需要,即希望从交往中与他人建立和谐关系b.人与人之间“控制”的需要,即在“权利”的基础上希望对他人作出某种良好的调节作用c.人与人之间“感情”的需要,即在“友爱”的基础上与他人建立并维系某种良好关系。
5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原则答:1)客观性原则:实事求是2)宏观与微观相统一原则3)交往原则4)人道原则:①被试者必须是自愿参加的②不能让被试者去做风险大的事③研究者要进行“风险——获益分析”即在研究中让被试承担的风险与通过研究获得的利益平衡。
6社会心理学形成时期的三大直接来源答:1)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有一种“超个体的灵魂”的实体存在,它从属于叫做民族的“超个体的整体”。
2)法国的群众心理学:以群众的心理作为研究对象,对群众和公众时尚,风俗,舆论,传说等社会现象所表现出来的共同行为进行研究。
3)英国的本能心理学:从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出发,探讨了个体行为的动力问题,并将这种动力归结为本能7.社会化的特征答:1)以遗传素质为基础2)具有独特的个性3)具有普遍的共性4)具有能动性5)贯穿人生全程8.社会化的内容与类型答:内容:▲政治社会化▲民族社会化▲法律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类型:★早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再社会化★反向社会化8.社会化的途径答:1)社会教化:是指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①社会教化的共同内容:a.教授基本生活技能b.教导行为规范c.培养社会角色d.树立面向未来的社会目标②社会教化的类别:a系统的正规教育(学校,劳教所) B非系统非正规的教育(家庭,习俗)2)个体内化:个体必须接受社会影响,并把外部现实或客观现实转化为内部现实或主观现实,这个过程称为个体内化①替代性强化(模仿学习)②认知加工:个体通过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加工,把现实世界内化的过程,并从中建立联系③角色扮演:扮演真实角色;扮演假象角色;暂时充当某一角色④主观认同:个体主观上把自己属于某一个体或群体,并在行为模式上向其看齐的过程。
⑤自我强化:指个体在某项活动中达到自定的标准而获得精神满足9.影响社会化的因素答:1)社会文化,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不同时期,不同阶级,不同民族和不同地点,都会使文化带上时代特点,民族特点,阶级特点和地区特点。
因此,不同的文化因素对个体的社会化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2)家庭,①家庭的社会教化功能,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而建立起来的群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②家庭影响的研究:a.父母态度,父母与孩子之间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接受——拒绝,二是支配——服从,两种基本要素都程度不同地存在于父母与孩子的相互作用中,可以组成二维坐标系统。
鲍姆林德将父母态度分为三种:专断型,随意型,权威型。
▲控制点:人们认为自己对周围环境和个人行为结果的控制程度。
▲戈登认为,父母态度与儿童控制点密切相关,娇宠儿童常具有外控特征;内控倾向的儿童其父母更为和蔼有教养,更为民主和讲道理。
b.家庭氛围,▲专制家庭和民主家庭,专制家庭中的孩子爱吵架,人缘不好,对奖励和惩罚漠不关心。
民主家庭中的孩子天真活泼,有上进心,有人缘不爱吵架▲自由度小的家庭的孩子缺乏上进心,畏缩,人缘不好▲惩罚和严厉程度高的家庭中的孩子不体谅别人,麻木不仁,优柔寡断▲父母与孩子的亲密程度,没有显著差异▲父母对孩子教育各自承担的责任,没有显著差异▲兄弟姐妹间的亲密程度高的家庭孩子很少有嫉妒心,不爱吵架,行为不放纵,合作性强,诚实,情绪稳定,讲道理。
③父母的文化素养,相关④父母的教养方式,显著相关⑤父母的冲突,显著相关3)学校的社会教化功能:▲教师▲同学▲校规校纪▲责任义务4)大众传播媒介:▲网络▲广播▲图书,杂志,报纸等10.自我意识的成分答:1)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
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2)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
自尊心和自信心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
3)自我控制:对行为,思想的控制。
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
11.自我意志的发生与发展答:1)人——我知觉分化:①3个月分化性微笑②7——8个月关心镜中形象③10个月主动看镜中自己并与之玩耍④2岁确定镜中的形象是自己2)有关自我词的掌握:①6——8个月对直接身体有了连续感觉②1岁半听到别人叫自己名字知道是谁③2岁左右会使用自己的名字知道是在叫自己④3岁时会用第一人称“我”称呼自己(自我意识的建立)12.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答:1)产生社会知觉:是关于他人和自我所具有的属性的一种整体性知觉2)社会印象形成:通过社会知觉形成的直接的认知在头脑中保留下来3)进行社会判断:在社会知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认知(一)对他人的知觉(1)内容:a.对他人情感,情绪的判断b.对他人人格的判断方法:时间考验,利益考验,危难考验,世态炎凉考验(2)过程(如何对他人产生社会知觉)a.寻找意义,有意义的印象,“中心品质的影响”:中国:两性关系西方:诚信b.注重显著性信息中国人:以貌取人负向效果:是指人们对他人形成印象过程中,消极信息的作用往往大于积极信息的作用(3)对信息进行类别化产生刻板印象:人们对某个群体形成概括固定的看法(4)运用图式功能:帮助人们提取信息;加快信息加工速度,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填补社会认知者所需信息13.贝姆的自我知觉理论答:1)个体对自己态度,情感和其他内在状态的认识,部分是根据他们自己外显行为或该行为发生的环境而推断出来2)在某种程度上,内在线索是微弱的,模糊的。
因此个体要站在外部观察者的角度依据外部线索推断人的行为。
如果个体没有受环境的引诱和约束,自由地做出自己的行为,该行为就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个体。
14.印象形成的主要法则答1)累加法则:指我们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各种品质相加,求其和,以此形成对他人的总体看法。
2)平均法则:指我们把认知到的有关他人的特征信息相加,然后再算平均值,以此平均值为基础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3)加权平均法则:人们在平均化所有特质的同时,给他们认为更重要的特质以更高的权重。
15.认知启发答:人加工信息的能力有限,在认识他人时常不对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操近路感知那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必要的信息。
1)表征性启发:人们根据当前的信息,事件,与其认为的典型信息,事件相似程度进行判断。
2)获得性启发:人们根据某种信息更容易在心里想起来的程度进行判断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