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化学笔记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下册化学笔记整理

九年级下册化学笔记整理

九年级下学期化学重要知识点总结归纳1

一、金属矿物:

1、金属在自然界的存在方式:以单质(Ag和Au)和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2、常见的`金属矿物:磁铁矿(Fe3O4)、赤铁矿(Fe2O3)

二、金属的冶炼:(以CO还原Fe2O3为例)

1、实验原理:Fe2O3 + 3CO==2Fe + 3CO2

2、实验现象:红色粉末变黑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尖嘴玻璃管有淡蓝色火焰。

3、含杂计算:将混合物质量转换成纯净物再计算。(纯净物质量=混合物质量×质量分数)

三、金属资源的保护

1、铁生锈条件:铁制品与空气、水(或水蒸气)同时接触。

2、防止铁生锈的措施:在铁制品表面涂油、刷漆、镀耐磨耐腐蚀的铬或制造耐腐蚀的合金等。

3、保护措施:

①防止金属腐蚀;

②回收利用废旧金属;

③合理有效地开采矿物;

④寻找金属代用品;

九年级下学期化学重要知识点总结归纳2

常见的酸和碱

1、酸:由H+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如:H2SO4 、HCl 、HNO3、

H2CO3 等。

2、碱:由OH—和金属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如:KOH 、 NaOH 、 Ca(OH)2、 Al(OH)3等。

3、酸碱指示剂:紫色石蕊和无色酚酞能使酸碱溶液显不同的颜色,叫做酸碱指示剂。可用于检验酸碱溶液。①石蕊遇酸变红色,遇碱变蓝色;②酚酞遇酸不变色,遇碱变红色。

一、常见的酸

1、盐酸(HCl):①物性: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易挥发的液体(打开瓶盖在空气中形成白雾、质量减轻、质量分数减小);②用途:除锈、制药、胃酸帮助消化等。

2、硫酸(H2SO4):

①物性:无色无味、粘稠油状液体,不易挥发,具有吸水性(打开瓶盖,能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质量增加、浓度减小)。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一和课题三知识点总结笔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一和课题三知识点总结笔记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一、金属材料

一、几种重要的金属:

●金属材料: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纯金属90多种,合金几千种。

●人类历史与金属的使用:

石器青铜器铁器铝钛

使用历史从早到晚:铜>铁>铝;年产量从高到低:铁>铝>铜

●金属的物理性质

⏹在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大多数金属呈银白色,铜紫红色,

金黄色);

⏹导电性、导热性、熔点较高、有延展性、能够弯曲、硬度较大、密度较大。

●金属之最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铝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钙

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导电性、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

熔点最高的金属——钨熔点最低的金属——汞

硬度最大的金属——铬密度最大的金属——锇密度最小的金属——锂

●金属的应用

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这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在考虑物质的用途时,还

要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

铜、铝——电线——导电性好、价格相对便宜钨——灯丝——熔点高

铬——电镀——硬度大Zn——干电池负极铁——菜刀、锤子——硬度大

汞——体温计液柱 银——保温瓶内胆

二、合金: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制得的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金属

金属 + 合金 物理变化,合金是混合物。

非金属 熔合 (有金属特征) 金属氧化物不是合金。

● 合金的形成条件:一种金属的熔点不能超过另一种金属的沸点。 ● 合金的优良性能:

合金的硬度一般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硬度大,抗腐蚀性强, 合金的熔点一般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熔点低。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笔记(史上最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笔记(史上最全)
5.如果弹簧夹未夹紧,或者塞塞子的动作太慢,测量结果会偏大。
6.在集气瓶底加水的目的:吸收有毒的五氧化二磷。
7.不要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原因:木炭和硫燃烧尽管消耗气体,但是产生了新的气体,气体体积不变,容器内压强几乎不变,水面不会有变化。
8.如果预先在集气瓶内放入氢氧化钠溶液,就可以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进行实验。
c.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必须朝向手心处【防止药液洒出腐蚀标签】;
d.倒完液体后,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标签朝向外面【防止药品潮解、变质】。
2.取用不定量(较少)液体——使用胶头滴管
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的):
a.应在容器的正上方垂直滴入;胶头滴管不要接触容器壁【防止沾污试管或污染试剂】;
第一节空气
一、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
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实验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有:2Hg+O2 2HgO和2HgO 2Hg+O2↑。
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
【实验原理】4P+5O2 2P2O5
【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弹簧夹关闭。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
4.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
五、液体药品的取用
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中。广口瓶、细口瓶等都经过磨砂处理,目的是增大容器的气密性。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梳理笔记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梳理笔记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梳理笔记

九年级的化学,既是现在的初级中学的学生应该学习的基本化学知识,化学是研究一项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梳理内容,欢迎使用学习!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梳理

1溶液知识点

1.酸、碱、盐的溶液能导电,因为溶液中有较多自由移动的离子;蔗糖溶液、酒精溶液等不能导电,因为溶液中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2.溶质可以有多种,溶剂只能一种。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溶质。同样,溶剂也有固体、气体、液体状态。比如洁净的空气,其溶质、溶剂都是气体。

3.物质溶解于水时,通常伴有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可以用手触摸感知,也可以借助温度计测量。

(1)有些物质溶解时会使溶液的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

(2)有些物质溶解时会使溶液的温度降低,如:硝酸铵;

(3)有些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不大,如食盐、蔗糖。

4.同一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度要大。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只是不能溶解该物质,但是还能溶解其他易溶物。

5.配制一定质量、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分为两种情况

(1)固体溶质配溶液:

步骤:①计算②称量③溶解(④装瓶贴标签)。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2)浓溶液稀释:

步骤:①计算②量取③稀释(④装瓶贴标签)。

仪器: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注意:需要选择与回答时,一定要先辨别是上述两种配制中的哪一种,进行有针对地回答。

(3) 分析所配制溶液浓度偏大或者偏小的原因

固体溶质配溶液时浓度偏小的可能原因: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笔记(史上最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笔记(史上最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笔记(史上最全)

初三化学总复习笔记

目录

绪言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应用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第九单元溶液

第十单元酸和碱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常见物质的俗名

常见的化学方程式

常见反应的现象

常见物质的颜色、气味

多功能瓶

除杂

鉴定

绪言

l 化学的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l 目前人类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但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3000万种。

l 到了近代,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的概念。

l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l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第一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l 石墨变金刚石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l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指的是物理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了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性)。

第二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蜡烛

l 石蜡不溶于水,石蜡密度小于水。

l 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分三层,包括外焰、中焰和内焰。

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发现两端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l 点燃蜡烛后,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蜡烛燃烧产生水;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

l 熄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凝固的石蜡蒸气。

人教版初三化学九年级下册复习资料知识点总结笔记

人教版初三化学九年级下册复习资料知识点总结笔记

人教版初三化学九年级下册复习资料知识点总结笔记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考点梳理】

考点1:金属材料

1.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两类。

金属属于金属材料,但金属材料不一定是纯金属,也可能是合金。

2.金属制品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铁、铜、铝及其合金是人类使用最多的

金属材料。

考点2:金属材料的发展史

根据历史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金属材料的发展过程。

商朝,人们开始使用青铜器;

春秋时期开始冶铁;

战国时期开始炼钢;

铜和铁一直是人类广泛应用的金属材料。在100多年前,又开始了铝的使用,因铝具有密度小和抗腐蚀等许多优良性能,铝的产量已超过了铜,位于第二位。

人类使用金属的历史经历了由青铜器——铁器——铝——合金及多种金属材料的过程。

考点3 :金属的物理性质

1.共性:

(1)常温下,大多数金属都是固体。(汞是液体)

(2)大多数金属是银白色,具有金属光泽。

(3)大多数金属能够导电、导热。

(4)大多数金属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2.一些金属的特性:

(1)铁、铝等大多数金属都呈银白色,铜呈紫红色,金呈黄色;

(2)常温下大多数金属都是固体,汞却是液体;

(3)各种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密度、熔点、硬度等差异较大;

金属之最:

(1)铝: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2)钙: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3)铁: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铝>铜)。

(4)银: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铜>金>铝)。

(5)铬:硬度最高的金属。(6)钨:熔点最高的金属。

(7)汞:熔点最低的金属。(8)锇:密度最大的金属。

(9)锂:密度最小的金属。

九年级下册化学酸和碱笔记

九年级下册化学酸和碱笔记

九年级下册化学酸和碱笔记

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第一篇示例:

九年级下册化学酸和碱笔记

一、酸和碱的基本概念

1. 酸的特征:酸是一类会向水中释放氢离子(H+)的化合物,通常呈酸性味道,能使蓝色石蕊试液变红。

2. 碱的特征:碱是一类会向水中释放氢氧根离子(OH-)的化合物,通常呈苦碱味,能使红色石蕊试液变蓝。

二、酸的分类

1. 强酸和弱酸:强酸指溶解度很高的酸,反应活性较强,如盐酸、硫酸;弱酸指溶解度较低的酸,反应活性较弱,如醋酸、柠檬酸。

2. 无机酸和有机酸:无机酸即无机化合物水合的酸,如硫酸、盐酸;有机酸即有机化合物水合的酸,如乙酸、柠檬酸。

1. 强碱和弱碱:强碱指溶解度很高的碱,反应活性较强,如氢氧

化钠、氢氧化钾;弱碱指溶解度较低的碱,反应活性较弱,如氨水、

碳酸氢铵。

2. 饱和碱和弱碱:饱和碱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无法再溶解的碱,如氢氧化铜、氢氧化铁;弱碱指只能部分溶解的碱,如氨水、氢氧化铁。

四、酸碱反应

1. 酸与碱反应:酸和碱在适当条件下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过程称为酸碱中和反应。

2. 酸碱中和反应的特征:在酸碱中和反应中,酸的氢离子和碱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同时生成盐。

五、酸碱指示剂

1. 酸碱指示剂的作用:酸碱指示剂是与酸碱中和反应相关的一类物质,能够根据溶液的酸碱性质而改变颜色,用于检测酸碱溶液的酸碱性。

2. 常见的酸碱指示剂及颜色变化:酚酞(红色→无色)、甲基橙(红色→黄色)、溴甲酚绿(黄色→蓝色)等。

六、常见的酸和碱

1. 常见的酸:盐酸、硫酸、硝酸、醋酸等。

2. 常见的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碳酸氢铵等。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笔记(史上最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笔记(史上最全)
b.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时若仰视,则读数偏低;读数时若俯视,则读数偏高——倒液体时仰视,则量取的液体偏多;倒液体时俯视,则量取的液体偏少】。
六、物质的加热
1.使用酒精灯时的注意事项(括号内为操作的目的)
a.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防止失火】;
d.如果加热液体,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沸腾时溅出伤人】;
e.加热时先预热,使试管在火焰上移动,待试管均匀受热后,再将火焰固定在盛放药品的部位加热【防止试管炸裂】。
f.试管底部不能和酒精灯的灯芯接触【防止试管炸裂】;
g.烧得很热的试管不能用冷水立即冲洗【防止试管炸裂】;
h.加热时试管不要对着有人的方向【防止液体沸腾时溅出伤人】。
6.称量干燥的固体物品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二、仪器的连接
1.把玻璃管插入带孔橡皮塞:先把要插入塞子的玻璃的一端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转动,使它插入。
2.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先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把玻璃管插入胶皮管。
初三化学总复习笔记
绪言
化学的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目前人类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但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3000万种。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知识点总结笔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知识点总结笔记

课题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一、中和反应:

引入:我们前面已学过常见的酸和碱,如果把酸和碱混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可实验操作)

学生倾向:1、不反应;2、反应但无明显现象。

●定义: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1、因为强酸和强碱反应,一般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为了观察反应是否发生,需要借助酸碱指示剂。【若生成沉淀、冒出气泡、沉淀溶解消失、溶液颜色变化等则例外,如Ba(OH)2+H2SO4=BaSO4↓+2H2O 】

2、实验探究:

●如图所示,在烧杯中加入5ml稀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用滴管慢慢滴入

稀盐酸,

并不断搅拌溶液,至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为止。(中和反应放热)

在烧杯中加入氢氧化钠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稀当酚酞溶液由红色刚刚变成无色

溶液再滴几滴酚酞溶液盐酸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说明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做上述实验时,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忘记滴加酚酞溶液,实验结束后再滴加酚酞溶液

时,发现

酚酞溶液不变色,则可能有两种情况:a、酸碱溶液恰好完全中和反应;b、盐酸过量。

●在判断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完全中和反应时,为什么使用无色酚酞溶液而不用紫色石蕊溶液作

指示剂,并且是向碱溶液里面加入酸溶液?

向碱溶液中加入酸溶液蓝色→紫色

A紫色石蕊溶液

向酸溶液中加入碱溶液红色→紫色

向碱溶液中加入酸溶液红色→无色

B无色酚酞溶液

向酸溶液中加入碱溶液无色→无色

紫色石蕊溶液可以用于鉴别酸性、碱性、中性溶液,但不能用于判断强酸、强碱溶液完全中和反应

的状态,因为碱溶液里加入酸溶液或酸溶液里加入碱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呈中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笔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总结笔记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一、空气

一、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

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

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实验中涉及

的化学方程式有:

2Hg+O22HgO、 2HgO2Hg+O2↑

二、模拟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原理】用红磷与空气反应,消耗瓶内氧气使气压减少,通过

测定进入集气瓶的水的体积

得知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因为生成的P2O5有腐蚀性,实

验在通风橱中进行。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弹簧夹关闭。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

上记号。

【实验步骤】

①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③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实验现象】

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黄色火焰,放热;

②待红磷熄灭、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着导管倒吸进入

集气瓶中,水位上升约占原来空气体积的1/5。

【实验结论】

①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4P+5O22P2O5

②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注意事项】

1.实验成功的关键:a红磷稍过量。(目的:为了完全消耗瓶内氧气)b装置气密性要良好。

2.导管中要注满水。否则当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有一部分水残留在导管中测量结果偏小。

3.待红磷熄灭、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

A熄灭——红磷熄灭,说明氧气已消耗完;

B冷却——红磷燃烧放热,瓶内气体受热膨胀,过早打开测量结果偏小。

4.在集气瓶底装水的目的:吸收有腐蚀性的白烟五氧化二磷,并加快集气瓶冷却。

5.不能用铁或铝代替红磷,铁、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不能用木炭或硫代替红磷,此实验要求生成物

沪教版 九年级 化学 第1--6章经典笔记

沪教版 九年级 化学 第1--6章经典笔记

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笔记)

9.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

⑴用的药品是红磷,

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P + 5O

2点燃2P

2

O

5

⑶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会沿导管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五分之一的体积。

⑷若测得的气体体积小于1/5,原因可能是:

①容器的气密性不好;②红磷不足;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⑸此实验中红磷必须足量,目的是:充分耗尽集气瓶内的氧气。

⑹实验思考:a.该实验为什么不使用碳、硫、铁或者是镁?

答:碳、硫燃烧会分别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气体,占据了锥形瓶中一部分体积,不易形成气压差,水不易进入集气瓶,从而使测得的结果偏小。

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无法消耗氧气;

镁虽然在空气中能与氧气发生燃烧,生成固体氧化镁,但同时金属镁还能在空气中与氮气发生反应,生成氮化镁,使得测得结果偏大。

⑺该实验中,证明了氮气的什么性质?

答:氮气不支持燃烧,本身不燃烧;无色无味,难溶于水。

⑻验证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实验。所选择的的药品须符合以下条件:

①药品只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②药品反应后的产物不能是气体物质。

10.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

氮气(N

2)占78%、氧气(O

2

) 占21%、稀有气体(包括氦气、氖气等)占0.94% 、

二氧化碳(CO

2

)占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

11.镁带燃烧实验:

⑴操作:用坩埚钳夹持镁带,用酒精灯外焰加热,放在石棉网上方燃烧。

⑵实验现象是: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热,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Mg+O2点燃2MgO

九年级下册化学酸和碱笔记

九年级下册化学酸和碱笔记

九年级下册化学酸和碱笔记

一、酸

1. 定义: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2. 分类:

含氧酸:如 H₂SO₄、H₂CO₃

无氧酸:如 HCl、H₂S

3. 酸的性质:

与指示剂反应: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使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与活泼金属反应:如 Fe + H₂SO₄ = FeSO₄ + H₂↑

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如 Fe₂O₃ + 6HCl = 2FeCl₃ + 3H₂O

与碱反应:如 NaOH + HCl = NaCl + H₂O

与某些盐反应:如 AgNO₃ + HCl = AgCl↓ + HNO₃

4. 浓硫酸的特性:

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二、碱

1. 定义: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2. 分类:

可溶性碱:如 NaOH、Ba(OH)₂、KOH

不溶性碱:如 Mg(OH)₂、Cu(OH)₂、Fe(OH)₃

3. 碱的性质:

与指示剂反应: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如 CO₂ + Ca(OH)₂ = CaCO₃↓ + H₂O

4. 氢氧化钠的俗名、性质及用途。

5. 氢氧化钙的俗名、性质及用途。

三、盐

1. 定义: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2. 盐的分类:正盐(不含酸式盐和碱式盐)和酸式盐(NaHCO₃)、碱式盐(Cu₂(OH)₂CO₃)。

3. 盐的性质:

盐与金属反应:如 Fe + CuSO₄ = FeSO₄ + Cu

盐与碱反应:如 CuSO₄ + NaOH = Cu(OH)₂↓ + Na₂SO₄

盐与盐反应:如 NaCl + AgNO₃ = AgCl↓ + NaNO₃

九年级化学学霸手写笔记

九年级化学学霸手写笔记

九年级化学笔记

第一部分

1、碳素钢可分为三种: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

2、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

(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

(2)磁铁矿(Fe3O4);

(3)菱铁矿(FeCO3)。

3、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平炉。

4、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5、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

(1)升温。

(2)加溶剂; (注意: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升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

(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

(2)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8、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9、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

(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

(3)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10、CO2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11、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

12、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13、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14、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九年级下册化学笔记

九年级下册化学笔记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金属材料

1. 纯金属:纯净物;K Ca Na Mg Al

金属材料

合金:混合物;生铁、钢、黄铜等。

金属材料利用的早晚:

⑴早晚顺序:Cu(商)、Fe(春秋战国)、Al(100多年前)

⑵影响因素:

①金属的活动性②冶炼的难易程度

☆注意:与地壳中金属含量无关。

金属的物理性质

共性

⑴常温下,大多是,固体

⑵有金属光泽,大多是,银白色

⑶导电性、导热性

⑷延展性

⑸密度、熔、沸点较高

特性

⑴常温下,汞是液体。

⑵铜:(紫)红色;金:黄色;铁粉:黑色。

⑶P3表8-1

⑷P4 资料卡片金属之最

三、性质与用途的关系(P4 讨论)

决定用途的因素(熟读)

性质决定决定用途例子

⑴导电性制电线、电缆

⑵导热性做炊具

⑶延展性拉丝、压片、制成箔。⑷有金属光泽做装饰品

生活中的金属

⑴温度计:汞 Hg

⑵壶胆:银Ag

⑶照明弹:镁 Mg

⑷暖气片:铝 Al ⑸干电池负极:锌 Zn

合金(P4)

定义: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制得的具有金属特征的合金。

注意:

⑴所有的合金都是混合物。

⑵①金+金②金+非加热熔合

⑶两种金属形成合金的条件:

一种金属的熔点不能高于另一种金属的沸点(在某一温度范围内,两种金属都处于液态)。

合金的性能:

⑴硬度大

⑵熔点低

⑶抗腐蚀性能好

常见合金

生铁:2%-4.3%

钢:0.03%-2%

⑵P6 表8-2

⑶钛和钛合金 P6 图8-6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

与氧气反应点燃

1. 2Mg+O2=2MgO 3Fe+2O2 Fe3O4

4Al+3O2=2Al2O3

2Cu+O2 2CuO

“真金不怕火炼”: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笔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全册笔记

科学目录

绪言 (1)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4)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10)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14)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18)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21)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应用 (25)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28)

第九单元溶液 (32)

第十单元酸和碱 (35)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40)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44)

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47)

常见物质的俗名 (48)

常见的化学方程式 (48)

常见反应的现象 (52)

常见物质的颜色、气味 (54)

多功能瓶 (55)

除杂 (56)

鉴定 (56)

绪言

●化学的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目前人类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但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3000万种。

●到了近代,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的概念。

●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第一节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石墨变金刚石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指的是物理变化。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第二节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蜡烛

●石蜡不溶于水,石蜡密度小于水。

●蜡烛燃烧时的火焰分三层,包括外焰、中焰和内焰。

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发现两端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

●点燃蜡烛后,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蜡烛燃烧产生水;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石灰

九年级化学学习笔记:九年级化学学习笔记-科粤版第六章

九年级化学学习笔记:九年级化学学习笔记-科粤版第六章

第六章金属

第一节金属材料的物理特性

1.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

2.金属的物理性质

在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大多数金属呈银白色,铜呈紫红色,金呈黄色);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熔点较高、能够弯曲、硬度较大、密度较大。

3.金属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铝

(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钙

(3)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铁>铝>铜)

(4)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银>铜>铝>铁)

(5)熔点最高的金属——钨,熔点最低的金属——汞

(6)硬度最大的金属——铬,硬度最小的金属——铯

(7)密度最大的金属——锇,密度最小的金属——锂

(8)延展性最好的金属——金

4.金属的分类

黑色金属:通常指铁、锰、铬及它们的合金。

有色金属:通常是指除黑色金属以外的其他金属。

5.金属的应用

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这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在考虑物质的用途时,还需要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

种因素。

6.合金

合金是由一种金属跟其他金属或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

特性的材料。

注意:(1)合金是几种成分加热熔合而成的,既不是简单的混合,也不是相互化合;(2)合金中的元素以单质的形式存在;(3)合金属于混合物;(4)合金具有金属特性,如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7.合金的特性

合金和组成它们的纯金属相比,具有以下性能:(1)熔点更低;(2)强度和硬度更大;(3)抗腐蚀性能更好。由于合金的种类远多于纯金属,性能也更优越,因此,合金的用途更广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2课时)

四、金属活动性

1.金属活动性顺序表(P12)

2.应用:(P12)

⑴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由强到弱。

⑵H前金属与酸反应生成H2

①H前金属不包括K、Ca、Na

②这里的酸是指盐酸和稀硫酸。

(不包括浓硫酸和硝酸)

③Fe与酸反应生成+2价的亚铁

⑶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与后面的金属盐溶液反应(强制弱)

3.金属活动性强弱判断的依据:

⑴与O2反应的条件(难易)和剧烈程度

⑵金属能否与酸反应及反应的剧烈程度

⑶金属与盐溶液间的置换反应。

4.练习:

⑴Fe+HCl

⑵Mg+HCl

⑶Cu+HCl

⑷Ag+HCl

⑸Fe+CuSO4

⑹Cu+FeSO4

⑺Cu+AgNO3

⑻Ag+Cu(NO3)2

五、考点 (一)金属与酸(稀盐酸、稀硫酸)反应 1.金属活动性越强,与酸反应越剧烈,反应速率越快。 2.等质量的+2价金属,与足量的酸反应,相对原子质量越小,产生氢气的质量就越大;相对原子质量越大,产生氢气的质量就越小。 乙:强大(优先判断先到拐点的) 丙:小强 3.足量的不同种H 前金属,与等质量的同种酸反应,反应速率不同,最终生成氢气的质量相同。

金属活动性:a>b (二)、两种金属的活动性比较 1.“一金一盐”法: 2.“两金一酸”法:(至少一种是H 前金属) 练习: 实验比较Fe 和Cu 的活动性 (三)、三种金属活动性的比较 1.“两边金属中间盐” 2.“中间金属两边盐”

3.与酸 能否反应,反应的剧烈程度 练习: 设计实验比较Fe 、Cu 、Ag 的金属活动性 (四)金属与混合盐溶液反应 1.金属与混合盐溶液反应,反应有先后;且活动性相差最大的先反应。

【例1】向AgNO3、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Fe 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

⑴如果有气泡产生,滤液中含有的金属阳离子是 ; 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 。 ⑵如果没有气泡产生,滤渣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

【例2】某化学小组用一定量AgNO3和Al(NO3)3的混合溶液进行 了下图实验,已知溶液甲呈蓝色。 (1)向固体乙上滴加盐酸时 (填“有”或“没有”)气泡产生。 (2)溶液甲中一定含有哪些溶质?(写化学式) (3)请写出该实验过程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课题 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

反应时间

丁 氢 气质量

保护

金属的存在:

1. 单质:少数不活泼金属,如Au、Ag(P14 图8-15、16)存在形式

化合物:其他金属都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常见的金属矿石(P15图8-17)

⑴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

⑵磁铁矿主要成分是Fe3O4

铁的冶炼(P16 图8-20)

3CO+Fe2O3 2Fe+3CO2

(基础训练P97 15)

三、高炉炼铁(P16 图8-21)

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空气

设备:高炉

炉内化学反应(P16 图8-21):C+O2 CO2 (放出大量热,提供能量)

CO2+C 2CO (制取CO)

3CO+Fe2O3 2Fe+3CO2(生成生铁)

CaCO3 CaO + CO2↑

(形成炉渣)

CaO + SiO2 CaSiO3

焦炭的作用:①提供能量②制取CO

石灰石的作用:将矿石中的SiO2转变成炉渣。

四、含杂质的计算

1.公式

纯度= ×100%

m(纯)= m(不纯)×纯度

m(不纯)= m(纯)÷纯度

2.P17 例题

五、金属资源的保护

1.铁生锈(P17探究 P18 图8-23)

⑴铁生锈条件:铁与水、氧气同时接触。

⑵影响铁生锈的因素:

①湿度越大,越易生锈

②温度越高,越易生锈

③在酸性条件下,更易生锈

高温

高温

高温

高温

高温m(不纯)m(纯)

高温

④在食盐溶液中,更易生锈防锈方法:(隔水隔氧)

⑴涂油、刷漆

⑵镀金属

⑶烤蓝

⑷制成不锈钢

金属资源保护(P18-19)

⑴防生锈

⑵严禁乱采矿

⑷回收利用

⑶金属代替品

⑴⑵⑶

1. 2. 3. 4. 5.①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2课时)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P29 探究)

溶解时,放热的物质有:NaOH固体、浓硫酸、氧化钙

溶解时,吸热的物质有:硝酸铵(NH4NO3)

溶解时,温度不变的是:NaCl固体等。

练习:

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探究物质溶解是吸热还是放热,若出现U 形管中红墨水液面左管降低右管升高,则试管中加入的物质可以是()

A.NH4N03固体;B.浓硫酸;C.NaOH固体;D.CaC03固体.

乳化现象(P30)

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了解)

特点:不均一、不稳定、易分层

常见乳浊液:油水混合物、牛奶

乳化现象: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了解)

洗涤剂的作用:乳化作用。

利用洗涤剂的乳化作用除去油污;汽油溶解油污除污。

悬浊液(了解)

1.定义: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特点:不透明、不均一、不稳定,易分层

常见悬浊液:泥水、石灰浆、修正液

课题2 溶解度(第1课时)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P34)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前提条件:

⑴一定温度

⑵一定量的溶剂

3.注意:

⑴当改变温度或溶剂的量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⑵只有指明“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溶剂里”,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义。

⑶某溶质的饱和溶液,在该温度下,不能再溶解该溶质;但是,还可以溶解其他溶质。

Eg:蔗糖的饱和溶液,并不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所以,还可以溶解氯化钠。

⑷稀溶液,浓溶液是指一定溶剂里溶质的多少。

⑸浓稀是相对的,与饱和、不饱和无关。

4.判断溶液是否是某溶质的饱和溶液的方法:

⑴若溶液底部有不溶解的溶质,则溶液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⑵在一定温度下,向该溶液里,加入少量溶质,若不能继续溶解,说明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反之,则是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饱和”和“不饱和”的相互转化

(一般)

①增加溶质②蒸发溶剂③降低温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