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 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汇总

合集下载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及四区划定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及四区划定
包括人口结构及分布、各项城市设施的分布 及容量,应与居民需求之间互相适应 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相应的就业结构, 都将影响城市用地的功能组织和各种用地的 数量结构。
2.3城市用地的经济评价
城市用地的经济评价的基础是对城市土地基本特 征的分析。城市土地除具有土地资源的共性以外,还 有其特殊性。 一是承载性。城市土地是接纳城市生产、生活各项活动 和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载体,为城市各项建设和经 济社会活动提供场所。这是城市土地最基本的自然属 性。 二是区位。经济地理位置,即与周围经济环境的相互关 系,包括有形的区位(如就业中心、交通线路、基础 设施条件等)和无形的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社会 文化环境等)。
Part1
城镇用地适用性评价
城镇用地适用性评价
1、评价内容 2、评价方法 3、评价结果
1、评价内容
1.1 地质条件 建筑地基 滑坡与崩塌 冲沟 地震
1.3 气候条件 太阳辐射 风向 温度 降水与湿度
1.4 地形条件 1.5 植被 1.6地上地下的自然资源
1.2 水文条件 水文条件 水文地质条件
适建区
范围:适建区指城市规划建设区、工矿区,农村居民点 等稳定且适宜进行集中建设的区域以及土地整理后新 划定的可建设区域。主要分布于金庭镇区东南部平原, 也是今后金庭镇主要发展方向,以及东北部长沙路沿 路区域。 措施: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实现有序开发;发挥交通 引导作用,实现集约发展;坚持节约用地,在保护生 态环境的前提下确定合理的开发强度。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0.28
0.09 0.06 0.07 0.18 0.155
居住氛围 地形适宜性
— 地形高程
地形坡度
0.155
单因素适宜性评价分级
1、交通便捷性评价
评价因子 交通便捷性 分类 距省道0-500米,或距县道0-250米 分级 5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距省道500-1000米,或距县道250-500米
距省道1000-1500米,或距县道500-1000米 距省道1500-3000米,或距县道1000-2000米 距省道3000-5000米,或距县道2000-5000米
坡度30-40度 坡度40度以上
3
2 1
实验五 实验五
操作项目名称: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方案内容包括:
单因子适宜性评价分级
栅格叠加运算
划分适宜性等级
生成结果包括:
单因子评价分级结果图
栅格叠加运算后得到的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图
4
3 2 1
4、地形适宜性评价
1)地形高程评价
评价因子 地形高程 分类 高程200-220米 高程220-240米 高程240-260米 高程260-300米 高程300米以上 分级 5 4 3 2 1
2)地形坡度评价
评价因子 地形坡度 分类 坡度0-7度 坡度7-15度 分级 5 4

实验三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汇总

实验三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汇总

实验三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汇总

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

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项前期重要工作,包括工程地质、经济以及生态

如何利用GIS经行多因子的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

1.确定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的因子及其权重;

对各个单因素做适应性评价,统一分级成1-5级,并且转换成栅格数据;

对所有的单因素评价的栅格数据做叠加操作,每个栅格代表的地块将得到一个综合的评

对综合后的栅格数据评价值进行重新分类定级。

本实验的研究区为某个山区的小城镇,数据包括矢量数据库(评价基础数据.mdb)

适宜性评价分为两大类:生活区的用地适宜性评价和工业区的用地适宜性评价,

因子权重

0.28

滨水环境 0.09 远离工业污染 0.06

0.08

0.18

高程 0.155

0.155

首先对各个单因素做适宜性评价,统一分级成1-5级,并转换成栅格数据;

经行栅格数据的加权叠加运算,每个栅格代表的地块将得到一个综合评价值;

最后,对综合后的栅格数据重新分类定级,得到居民生活区的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值。

分类分级

距离省道0-500m

0-250m 5

500-1000m

250-500m 4

1000-1500m

500-1000m 3

1500-3000m

1000-2000m 2

3000m以上

2000m以上 1

添加道路图层,打开属性表,按属性选择,在对话框中点击“获取唯一值”,然后“类型

省道”或“类型=县道”。

分析工具——领域分析——多环缓冲区,对话框如下:分别建立省道和县道的多环缓冲

分析工具——叠加分析——联合,输入要素为省道缓冲区和县道缓冲区两个数据,联合

,在属性表中添加字段“评价值”,类型为文本,并进行字

城市用地分类及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分类及适用性评价

(三)城市用地评定分类
(四)城市用地评定方法
地形坡度 地基承载力 地下水位 洪水淹没程度 工程地质条件 其它
图层叠加
(四)城市用地评定方法
(四)城市用地评定方法
(四)城市用地评定方法
(五)城市用地评定成果
1、用地评定图 2、文字说明书
(五)城市用地评定成果
三、城市用地选择 (一)定义
确定城市各行政单位(如市区、 郊区、市、区、县、乡、镇等)
的界限和性质
(2)用途区划
按照所确定的土地利用功能和 性质,对土地用途进行划分, 如工业用地、绿化用地、居住
用地等
一、城市用地概述
(三)城市用地区划
2、类型 (3)权属区划
对地产或房产的所有权所做的 区划,如国有土地、集体土地
和地籍区划等
(4)地价区划
护带,其上不宜布置要求较高的建筑及设施
3、建筑不宜连绵成片,应留适当的防火间隔,水库不 宜在强震区的上游
2、水文及水文地质
(1)水文条件
对城市水源、水运交通、河岸 冲刷和泥沙淤积具有重要影响
2、水文及水文地质
(1)水文条件
修水闸后,下泄水量减小,江底冲刷 消弱,潮汐带来的泥沙淤积河床
(2)水文地质条件
(2)交换价值
可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具体表 现为地价、租金或费用等,2009
年全国土地出让价16000亿元

《城市用地分类及适用性评价》教案

《城市用地分类及适用性评价》教案

《城市用地分类及适用性评价》教案

教案标题:城市用地分类及适用性评价

学科:地理学

年级:高中

目标:

1.了解城市用地分类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

2.掌握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通过案例分析,能够对特定城市用地进行合理的分类和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15分钟)

1.通过图片或实地参观等方式,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城市用地分类

及适用性评价的兴趣;

2.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城市用地为什么需要分类和评价?分类和评价

的目的是什么?

二、知识讲解(30分钟)

1.城市用地分类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

a.解释城市用地分类的意义:便于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

b.介绍城市用地常见的分类方法,如按用途划分、按等级划分等。

2.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a.介绍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的意义:为城市土地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b.阐述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的基本原理,如综合评价法、权重法等;

c.结合案例,介绍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的具体方法,如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

三、案例分析(35分钟)

1.选取一个具体城市,以一些地区为例进行城市用地分类及适用性评价的案例分析;

2.指导学生收集地理、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数据和信息;

3.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对该地区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分类和评价;

4.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分类和评价结果,并进行讨论。

四、总结(15分钟)

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城市用地分类和适用性评价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引导学生思考:城市用地分类和适用性评价的局限性和发展方向;

3.提问鼓励学生思辨:如何通过合理的城市用地分类和评价,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第四章。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4.2、1交通便捷性评价

1。计算省道与县道得缓冲区

(1)打开ArcMap,导入数据-—-评价基础数据

(2)右键单击道路图层,打开属性

表,点击表对话框得工具条上得表选项,选择“按属性选择”。

(3)选择上部列表框中得“类型"字段,单击“获取唯一值”。

(4)点击下部输入框,双击类型字段,单击= 按钮,再双击“省

道”

(5)点击应用,可以发现所有“类型”字段值为“省道”得要素被选

中。

缓冲区分析

(6)在目录面板中,打开邻域分析---——多环缓冲区。

(7)设置“输入要素"为“道路”,设置“输出要素”为分析过程数据————-省道缓冲区。

(8)设置距离,分别为1000、1500、3000、5000米缓冲距离。设置缓冲区单位为‘米’、

(9)在字段名输入“离省道距离",该字段用来记录缓冲多边形得名

称。

(10)点击确定后开始计算缓冲区,完成后如下图所示、

相同方法,计算县道缓冲区

,

其中设置缓冲距离为250、500、1000、2000、5000米。设置字段名为“离县道距

离”。得图

2.综合省道缓冲区与县道缓冲区

(1)联合叠加“省道缓冲区”与“县道缓冲区",在目录中,打开叠

加分析——--联合。

(2)点击“联合"对话框,设置“输出类要素"为“分析过程数据—-—-—交通便捷性评价"、点击确定。

(3)打开上一步生成得“交通便捷性评价”属性表

。添加短整型类型得“评价值”字段

(4)右键点击“评价值”字段,在弹出菜单中选择“字段计算器”

(5)选择“VB脚本”。勾选“显示代码块”,在“预逻辑脚本代码”栏中输入:如下图

第11章-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

第11章-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
49
(2)风象: 由风向和风速组成,表示风向最基本的一个特征指
标叫风向频率。风向频率一般是分8个或16个罗盘方 位观测、累计某一时期内(一季、一年或多年)各个 方位风向的次数,并以各个风向发生的次数占该时期 内观测累计各个不同风向(包括静风)的总次数的百 分比来表示。表示风速是按每个风向的风速累计平均 值来表示的。根据城市多年风向观测记录汇总所绘制 的风向频率图和平均风速图叫风玫瑰图。
(1)城市用地的归属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 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农民集体所 有制”;“城市市区的土地属国家所有”。
(2)城市用地的管理
“国务院土地管理部门统一负责全国土地的管理和监督 工作”,设置县级以上的土地管理机构,行使管理职能。 在城市建设用地管理方面,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 总体规划相衔接,通过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土地管理相协 调的过程,合理有效地利用城市土地,推进城市的建设和 发展。
• 水对北方地区或土地资源对山区城市的制约
• 地形地貌对城市形态的制约
兰州、江南水乡
• 山区城市的道路系统
l 自然条件的改变影响城市的衰落
• 丝绸之路的兴衰影响敦煌、嘉峪关
• 陇海铁路影响沿线
• 大运河的兴衰
• 矿产资源的发现和枯竭
14
远去的城市—玉门
15
4、城市对自然环境的反作用 • 用地结构变化,地面植被被破坏 北京西山的森林元明清被砍伐,风沙很大 • 城市能量释放,形成“热岛效应” 大城市的“热岛效应” • 超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 上海、天津、太原的地面沉降, • 城市污染,影响全球生态环境 – 废气、污水、固体废弃物、噪音电磁波 • 城市发展,影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城区下面的煤矿不能开采

土地潜力评价与适宜性评价

土地潜力评价与适宜性评价
土地潜力评价与适宜性评价土地潜力评价与适宜性评价以新乡市为例一市域概况二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地利用现状与潜力三土地利用发展机遇四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类型面临的形势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特点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土地潜力评价系统自然要素自然要素1新乡市位于河南省北部紧邻省会郑州是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城市和新郑漯京广和新焦济南太行两大产业发展带的交汇点处于承接郑州与豫北经济板块的枢纽地位区位优势非常明显



公顷
占建筑 67.9%
用地比

16.0%
16.1%
建筑用地各类型占地量
建筑用地类型占全市用地百分比
一级地类
农 用 地
建 设 用 地
其 他 土 地
二级地类 耕地 园地 林地 草地
其他农用地
城乡建设用地
交通水利用地 其他建设用地
水域 滩涂沼泽
未利用土地 总计
合计
三级地类
小计 水田 水浇地 旱地
合计
2005年
面积
比重
569356.05
69.02
454255.61
55.06
11302.40
1.37
56711.76
6.87
29.31
0.00
47056.98
5.70
125125.47
15.17
106909.31

3、第三章 城市用地分类与评价(基础之二 自然环境与城市用地)

3、第三章 城市用地分类与评价(基础之二 自然环境与城市用地)
第三章 城市用地分类与评价 (基础之二 自然环境与城市用地) 第一节 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一、城市用地
1、城市用地 urban land
城市用地是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 的土地的统称。包括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列入 城市规划区范围而尚待开发利用的土地。泛义的城市用 地还包括城市规划区内的非建设用地。
2、城市用地的属性
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法律属性
第三章 城市用地分类与评价 (基础之二 自然环境与城市用地) 第一节 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一、城市用地
3、城市用地的归属和管理
(1)归属:城市市区土地属国家所有;国有土地和 集体土地,可以依法给单位或个人使用。
(2)管理:国务院土地管理部门统一负责全国土地 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第三章 城市用地分类与评价 (基础之二 自然环境与城市用地) 第一节 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二、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1、城市与自然环境
作为基本立地条件,影响城市生成与发展:职能、 空间形态、工程建设等。
2、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1)地质条件 建筑地基、滑坡与崩塌、冲沟、地震、矿藏

1)土质与地基承载力 2)地形条件:平地常要求不小于0.3%的坡度; 3)滑坡与崩塌; 4)冲沟; 5)地震——以下是城市规划中的防震措施: 在震区建设城市时,应制定各项建设工程的设防标准; 强震区一般不宜建设城市; 建筑不宜连绵成片,尽量避开断裂破碎地段; 地震断裂带上可设置绿化带,不能布置城市主要交通干道; 考虑震后疏散救灾等问题; 城市的上游不宜修建水库。 6)岩溶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城市规划对城市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土地是城市规划的重要载体。城市用地评价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建设条件及用地的经济性评价三个方面。其中,每一方面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进行城市用地评价必须用综合的思想与方法。

1城市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三个方法

1.1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自然环境条件与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密切相关。它不仅为城市提供了必需的用地条件,同时也对城市布局、结构、形式、功能的充分发挥有着很大的影响。城市建设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主要包括工程地质、水文、气候与地形等方面的内容。

1.2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价

1.2.1布局结构包括城市各功能部分的组合与构成是否合理,对城市生态环境是否有影响;城市用地布局结构能否适应今后发展的要求;现有环境污染源对用地布局结构会有什么影响;城市内外交通布局结构是否协调;城市用地结构与各项用地指标比例是否表达城市性质的要求等。

1.2.2市政与公共服务设施包括道路、桥梁、给水、排水、

供电、煤气等管网、厂站及公共绿地的分布与容量是否合理,对城市环境有无影响,是否有利于城市防灾;商业服务、文化教育、邮电、医疗卫生设施分布、配套是否合理,质量是否合格等。

1.2.3社会经济构成包括人口结构及分布、各项城市设施的分布及容量,应与居民需求之间互相适应;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与相应的就业结构,都将影响城市用地的功能组织与各种用地的数量结构。

此外,在选择城市用地时还要考虑有较好的工程准备条件(如平整土地、防洪、改良土壤、降低地下水位、制止侵蚀、防止滑坡与冲沟的形成等)与外部环境条件(如与周围城镇的经济联系、资源的开发利用、交通运输条件、供电与供水条件等)。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案例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案例

1992年5月,第一次到黄土坡考察的崔政权对 随行县领导说的一句话简直如晴天霹雳: “巴东新县城建到了一个滑坡体上。这一带 决不能再建设。另外,白土坡存在的地质问 题也很多,也不能作县城新址。”他向巴东 推荐了云沱、西壤坡一带方案。崔政权的意 见引起湖北省有关部门的重视,省人民政府 召开专家论证会,并将新县城扩大到云沱、 西壤坡一带。
源自文库
但1.8亿元的投资,当地政府哪能说放弃就放弃?在 对云沱、西壤坡一带论证的同时,黄土坡的建设一 刻未停。1993年崔政权再次来到黄土坡,看见二道 桥沟一带正在开挖的巴东宾馆等建筑物的地基已呈 现出滑坡体,崔政权立即阻止道:“二道桥沟一带 的建设赶快停下来,千万别再搞了,否则要出事!” 崔政权走后,巴东黄土坡的工程依然进行着。转眼 到了1995年初,崔政权心急如焚,再次呼吁在黄土 坡一带要严格控制建设规模,已建好的地方要搞好 排水设施。后一点建议当地采纳了,他们仅仅花了 半个月时间突击搞排水设施,其他的照搞不误。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也许巴东人并不了解, 在崔大师“神机妙算”的背后是多少岁月的 颠簸、跋涉,是多少日夜的冥思苦想,是他 千锤百炼后对三峡库区地质环境的了如指掌。 惊诧、信服、感恩,又何止一个巴东,在秭 归,在巫山,在奉节……,到处都流传着崔 大师为当地人民指点迷津、排忧解难的动人 故事。
1991年9月到1996年11月,崔政权在选址上为 三峡库区新城建设避免了20余亿元损失。他 带领同志们以国内外地质界从未有过的速度, 完成了三峡库区迁建新址选择和地质论证初 勘、详勘报告1000余万字、图纸10000余张。 这一个个字、一张张图都凝结着崔政权的心 血和智慧。

第11章 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完整版)

第11章 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完整版)
>25% <1
百年洪水位 没有不利 非农田用地
以上
情况
20年~50年 有局部不 限制条件不 洪水位以上 利情况 严重
10年洪水位 以下
有较大冲 有其他限制 沟、滑坡、条件,如有 岩溶等不 矿产、文物、 利地质 水源地等
(五)城市用地评定成果
1、用地评定图 2、文字说明书
兰州理工大学 城市规划专业
4 城市用地的选择
第11章 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
第1节 城市用地概述 第2节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第3节 城市用地的分类与用地构成
第1节 城市用地概述
1 城市用地的概念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资源,是人类社会 活动的基本载体。
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 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 需要的空间。
为了减轻工业排放的有害气体对居住区的危害,一般 工业区应按当地盛行风向位于居住区下风向。
温度——纬度每增加一度,气温
降低 1.5度,气温经向变化由 海陆位置不同所引起。
气温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影响 表现在:地区气温日较差,年 较差大,给建筑、工程的设计 施工带来影响。工厂选址,影 响工业工艺的适应性与经济性。
2.4 地形条件
从自然地理宏观划分地形,大体有山地、丘陵、平原三类。 地形条件对规划与建设的影响: 影响城市规划的布局、平面结构和空间布置 地面的高程和用地各部位之间的高差是对制高点的利用、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实验报告心得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实验报告心得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实验报告心得

摘要:

为了评估城市土地用作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程度,以南宁市为例,识别市域内可用于进行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和生态敏感、脆弱、必须重点保护的区域。应用了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采用ArcMap空间分

析软件,综合考虑了水域、保护区、用地现状、地形地貌、工程地质等多项因子,并对不同因子赋予不同的权重进行叠加得到适宜性评价,为合理有效地安排土地资源的用途提供了重要依据说明了GIS用于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具体操作流程,并对GIS在城市规划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GIS:用地适宜性评价;建设用地

1、引言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工作内容,是土地合理利用的第一步。在建设用地的分析选择中,我们需综合考虑各种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且有些条件并不能具体的量化,由于影响因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致使传统的用地适宜性评价多采用定性分析或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这使得评价过程中带有较大的主观性。为了更好地为城市总体规划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本文尝试将GIS技术引入城市规划工作中,以期为用地适宜性评价提供一种客观定量的分析方法。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指对其中一区域内的土地进行综合评价,以确

定其适宜用于何种建设活动的一种方法。该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科学合理地

规划利用土地资源,以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并保护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下面将从评价的目的、方法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评价的目的:

评价的方法:

1.数据收集:对相关地理、气候、地质、土壤、环境质量等数据进行

收集和整理。

2.指标体系建立:建立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社会和环

境等方面指标,并赋予不同指标不同的权重。

3.评价模型建立:选择适宜性评价方法,如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法等,建立评价模型,进行土地适宜性分析和评价。

4.评价结果分析与验证: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验证,探讨评价结果

的可行性,并进行评价结果的后续优化和调整。

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环境、土壤质量等。如土壤质量好、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区更适宜用于农业或工业建设。

2.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情况等。如经济发达的地区适宜开发商业用地,交通便利的地区适宜发展居住

用地。

3.环境因素:包括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能力等。如环境敏感地区适宜进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地区不宜用于建设。评价结果的应用:

1.土地规划:评价结果可以为土地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确定土地的用途和开发强度,合理布局不同类型的用地。

2.土地利用:评价可以确定土地的适用性和限制性,引导土地利用的方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土地整治:评价结果可以为土地整治提供参考,指导土地的整合和改造,提高土地的品质和效益。

城市用地分类及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分类及适用性评价

公共设施用地 0.2%20%
项目 铁路用地 港口用地 机场用地
绿地
坡度 0-2% 0.2%-5% 0.5%-1% 可大可小
三城市用地评定分类 1、一类用地
指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能适 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要或只需稍 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
ຫໍສະໝຸດ Baidu
三城市用地评定分类 2、二类用地
影响建筑的朝向、间距、遮阳 设施等
通过风向频率图和风速图,分析盛 行风向、最小风频风向和静风频率
3、气候条件 2盛行风向
全年只有一个盛行风向且相对风 向频率最小,工业区放在虽小风
频上风向,居住区在下风方向
全年拥有 两个盛行 风时,避免 工业区在 上风向,一 般将工业 和居住区 布置在盛 行风两侧
3、气候条件 3局地环流
3、气候条件 3局地环流
3、气候条件 3局地环流
3、气候条件
4温度和降水
※ 根据气温考虑城市的降温、采暖和能源消耗 ※ 工程选址考虑工业工艺对气温条件的适应性
※ 通过城市人口与建筑密度控制、绿地建设和水 面等开敞空间布置减小城市热岛
※ 对于暴雨洪灾频率较高地区要注重城市排水设 施布置
4、地形条件
1、地质条件
1建筑地基
重点在城市用地选择和工程 建设有关的工程地质分析
1、地表物质组成 2、地质构造特征

土地适宜性评价分析报告

土地适宜性评价分析报告

适宜性分析是城市规划中经常用到的。其应用范围基本分为5 大类: 一是城市建设用地的评价, 二是农业用地的评价, 三是自然保护区或旅游区用地的评价, 四是区域规划和景观规划,

五是项目选址以及环境影响评价。其中,最常用到的是城市建设用的适宜性评价。适宜性评价即根据各项土地利用的要求, 分析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适宜性,确定区域开发的制约因素, 从而寻

求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合理的规划方案。合理确定可适宜发展的用地不仅是以后各项专题规划的基础,而且对城市的整体布局、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在进行适宜性分析评价时需要考虑的影响因子有很多,生态方面的,经济发展方面的等等都有,不过通常情况下,适宜性分析主要考虑的是生态方面的限制性因素,如与水源,生态敏感地的距离,坡度高程等因素,所以通常意义上的适宜性评价可以狭义的理解为是生态适宜性评价。

不同尺度下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其侧重是不同的,如果是大尺度的评价,可以进行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如果具体到城市内部,可以进行居住用地工业用的适宜性评价。具体选用什么指标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确定。

需要注意的是,适宜性评价有两种。一种是在规划前期对区域的适宜性评价,为确定城市布局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是规划的重要依据。另一种是对规划方案或是现有的情况进行适宜性评价,评价这个方案或是现状是不是适宜的。显然,第一种意义更大一些。这两种评价所采用的指标也是不同的,各有侧重。但目前的很多论文中,经常讲这两者混淆,一般情况下,总规或一些规划的前期分析多用第一种方法,规划的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多用第二种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三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

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项前期重要工作,包括工程地质、经济以及生态环境。本实验涉及一部分指标体系

实验目的:如何利用GIS经行多因子的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

实验原理:1.确定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的因子及其权重;

2.对各个单因素做适应性评价,统一分级成1-5级,并且转换成栅格数据;

3.对所有的单因素评价的栅格数据做叠加操作,每个栅格代表的地块将得到一个综合的评价值;

4.对综合后的栅格数据评价值进行重新分类定级。

实验数据:本实验的研究区为某个山区的小城镇,数据包括矢量数据库(评价基础数据.mdb)以及地形栅格数据(高程、坡度)。

关于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很多,指标体系也不相同。本实验主要采用钮心毅、宋小冬的研究,适宜性评价分为两大类:生活区的用地适宜性评价和工业区的用地适宜性评价,包括了各自的交通、市政、绿地等。

不同类型的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准则也是不一样的,例如生活区的用地适宜性评价更加关注的是城市中心区的可达性、环境适宜性等,但是工业区用地适宜性评价更关注交通快捷性、土地成本、环境影响等。

实验步骤

层次分析法

1.首先对各个单因素做适宜性评价,统一分级成1-5级,并转换成栅格数据;

2.经行栅格数据的加权叠加运算,每个栅格代表的地块将得到一个综合评价值;

3.最后,对综合后的栅格数据重新分类定级,得到居民生活区的用地适宜性综

合评价值。

单因素适宜性评价分级

交通便捷性评价

,然后“类型添加道路图层,打开属性表,按属性选择,在对话框中点击“获取唯一值”1. 。县道”省道”或“类型==分析工具——领域分析——多环缓冲区,对话框如下:分别建立省道和县道的多环缓冲2. 区。

3.分析工具——叠加分析——联合,输入要素为省道缓冲区和县道缓冲区两个数据,联合完成命名为“交通便捷性评价”,在属性表中添加字段“评价值”,类型为文本,并进行字段计算。

value=0

if [离省道距离]=500 or [离县道距离]=250 Then

value=5

elseif [离省道距离]=1000 or [离县道距离]=500 Then

value=4

elseif [离省道距离]=1500 or [离县道距离]=1000 Then

value=3

elseif [离省道距离]=3000 or [离县道距离]=2000 Then

value=2

elseif [离省道距离]=5000 or [离县道距离]=5000 Then

value=1

end if

4.将交通便捷性图层进行矢量转栅格操作:转换工具——面转栅格——交通便捷性评价——评价值——交通评价——相元10

5.打开研究范围图层,在面转栅格框中打开环境——处理范围——图层研究范围

环境适宜性评价

(1)添加河流和溪流图层数据

(2)建立河流缓冲区和溪流缓冲区:分析工具——邻域分析——多环缓冲区

联合完成命名为“滨)分析工具——叠合分析——联合:输入要素为溪流缓冲区和河流缓冲区,(3水环境评价”。

(4)在“滨水环境评价”图层属性表中添加字段“评价值”,类型为文本,并进行字段计算。

value=0

If [离河流距离]=250 or [离溪流距离]=100 Then

value=5

elseif [离河流距离]=500 or [离县道距离]=200 Then

value=4

elseif [离省道距离]=5000 or [离县道距离]=5000 Then

value=3

end if

(5)将图层进行矢量转栅格操作:转换工具——面转栅格——滨水缓冲区——评价值——滨水评价——像元10;打开研究范围图层,在面转栅格框中打开环境——处理范围——图层研究范围。

2.远离工业污染的评价

(1)分析工具——领域分析——多环缓冲区,命名为”工业缓冲区“

。”2“工业缓冲区得到操作,更新利用工业图层对工业缓冲区进行)分析工具——叠加分析——更新:2

(.

(3)在“工业缓冲区2”图层属性表中添加字段“评价值”,类型为文本,并进行字段计算。

value=0

If [离工业区距离]=100 or [离工业区距离]=0 Then

value=1

elseif [离工业区距离]=200 Then

value=2

elseif [离工业区距离]=1000 Then

value=3

elseif [离工业区距离]=5000 Then

value=4

end if

3.森林环境评价

森林环境评价标准

(3)分析工具——领域分析——多环缓冲区,命名为”森林缓冲区“

。”2“森林缓冲区得到操作,更新利用工业图层对工业缓冲区进行)分析工具——叠加分析——更新:4

(.

(3)在“森林缓冲区2”图层属性表中添加字段“评价值”,类型为文本,并进行字段计算。

value=0

If [离森林距离]=500 or [离森林距离]=0 Then

value=5

elseif [离森林距离]=1000 Then

value=4

elseif [离森林距离]=5000 Then

value=3

end if

(4)将图层进行矢量转栅格操作:转换工具——面转栅格,选择输入要素“森林缓冲区2”选择“评价值”,命名为“森林评价”,像元改为10;打开研究范围图层,在面转栅格框中打开环境——处理范围——图层研究范围。

城市氛围评价

(1)在居民点属性表中选中“城镇”一栏,进行镇的多环缓冲区操作,并进行更新。

(2)在居民点属性表中选中“村庄”一栏,进行村的多环缓冲区操作,并进行更新。

(3)将更新后的镇缓冲区2和村缓冲区2进行联合操作,命名为“城市氛围评价”并对此经行裁剪。输入要素“氛围评价”,裁剪要素“研究范围”。

在属性表中添加“评价值”字段。

value=0

if [离镇距离]=250 or [离镇距离]=0 Then

value=5

]=0 The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