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 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汇总

合集下载

实验三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汇总

实验三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汇总

实验三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汇总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项前期重要工作,包括工程地质、经济以及生态如何利用GIS经行多因子的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1.确定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的因子及其权重;对各个单因素做适应性评价,统一分级成1-5级,并且转换成栅格数据;对所有的单因素评价的栅格数据做叠加操作,每个栅格代表的地块将得到一个综合的评对综合后的栅格数据评价值进行重新分类定级。

本实验的研究区为某个山区的小城镇,数据包括矢量数据库(评价基础数据.mdb)。

适宜性评价分为两大类:生活区的用地适宜性评价和工业区的用地适宜性评价,因子权重0.28滨水环境 0.09 远离工业污染 0.060.080.18高程 0.1550.155首先对各个单因素做适宜性评价,统一分级成1-5级,并转换成栅格数据;经行栅格数据的加权叠加运算,每个栅格代表的地块将得到一个综合评价值;最后,对综合后的栅格数据重新分类定级,得到居民生活区的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值。

分类分级距离省道0-500m0-250m 5500-1000m250-500m 41000-1500m500-1000m 31500-3000m1000-2000m 23000m以上2000m以上 1添加道路图层,打开属性表,按属性选择,在对话框中点击“获取唯一值”,然后“类型省道”或“类型=县道”。

分析工具——领域分析——多环缓冲区,对话框如下:分别建立省道和县道的多环缓冲分析工具——叠加分析——联合,输入要素为省道缓冲区和县道缓冲区两个数据,联合,在属性表中添加字段“评价值”,类型为文本,并进行字离省道距离]=500 or [离县道距离]=250 Then离省道距离]=1000 or [离县道距离]=500 Then离省道距离]=1500 or [离县道距离]=1000 Then离省道距离]=3000 or [离县道距离]=2000 Then离省道距离]=5000 or [离县道距离]=5000 Then将交通便捷性图层进行矢量转栅格操作:转换工具——面转栅格——交通便捷性评价—10打开研究范围图层,在面转栅格框中打开环境——处理范围——图层研究范围滨水环境评价分类分级距离河流0-250米,距离溪0-100米 5250-500米,距离100-200米 4500米以上,距离200米以上 31)添加河流和溪流图层数据2)建立河流缓冲区和溪流缓冲区:分析工具——邻域分析——多环缓冲区3)分析工具——叠合分析——联合:输入要素为溪流缓冲区和河流缓冲区,联合完成命名为“滨。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是为了合理规划城市发展,科学利用土地资源而进行的一项工作。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城市用地的土地条件、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不同用地的适宜程度,为城市用地的规划、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土地条件、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四个方面。

土地条件是评价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土地类型、土质、地貌地貌等因素。

土地类型分为农田、居民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等。

土质是土地微底质的构成,决定着土地的质量。

地貌则是地面的形态、起伏、坡度等因素,影响着土地的利用方式。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评价,可以确定不同用地的适宜程度。

自然环境评价主要包括水资源、气候、地质等因素。

水资源是城市生活、农业和工业生产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因此评价城市用地是否适宜考虑到水资源的丰富程度。

气候因素主要是考虑城市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否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和人们的居住。

地质也是评价的一个因素,主要是考虑到地震、地质灾害等自然因素对城市用地的影响。

社会经济评价是评价城市用地适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考虑城市用地是否能够满足人们的社会和经济需求。

比如,商业用地是否能满足人们购物、娱乐等需求,工业用地是否能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等。

生态环境评价是评价城市用地适用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在评价过程中,要考虑到城市用地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否会破坏生态平衡。

比如,工业用地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居住用地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等。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是一项复杂而综合的工作,需要运用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

评价的结果将为城市用地的规划、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评价结果还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制定合理的城市用地政策,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第四章.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之五兆芳芳创作(1)打开ArcMap,导入数据---评价根本数据(2)右键单击道路图层,打开属性表,点击表对话框的东西条上的表选项,选择“按属性选择”.(3)选择上部列表框中的“类型”字段,单击“获得唯一值”.(4)点击下部输入框,双击类型字段,单击= 按钮,再双击“省道”(5)点击应用,可以发明所有“类型”字段值为“省道”的要素被选中.缓冲区阐发(6)在目录面板中,打开邻域阐发-----多环缓冲区.(7)设置“输入要素”为“道路”,设置“输出要素”为阐发进程数据-----省道缓冲区.(8)设置距离,辨别为1000、1500、3000、5000米缓冲距离.设置缓冲区单位为‘米’.(9)在字段名输入“离省道距离”,该字段用来记实缓冲多边形的名称.(10)点击确定后开始计较缓冲区,完成后如下图所示.相同办法,计较县道缓冲区,中设置缓冲距离为250、500、1000、2000、5000米.设置字段名为“离县道距离”.得图(1)联合叠加“省道缓冲区”和“县道缓冲区”,在目录中,打开叠加阐发----联合.(2)点击“联合”对话框,设置“输出类要素”为“阐发进程数据-----交通便捷性评价”.点击确定.(3)打开上一步生成的“交通便捷性评价”属性表.添加短整型类型的“评价值”字段.(4)右键点击“评价值”字段,在弹出菜单中选择“字段计较器”.(5)选择“VB脚本”.勾选“显示代码块”,在“预逻辑脚本代码”栏中输入:如下图(6)在评价值栏中输入“value”.(7)点击确定,评价计较完成后,按照“评价值”字段,对“交通便捷性评价“图层作类别符号化后得结果.(1)在目录面板,打开“转栅格-----面转栅格”.(2)设置“输入要素”为“交通便捷性评价”.设置“值字段”为“评价值”字段.(3)设置“输出栅格数据集”为“用地适宜性评价-----交通评价”.(4)设置“像元大小”为10,这是每个栅格的边长.(5)设置栅格数据的规模.点击“情况….”按钮,展开“处理规模”项,设置“规模”项为“与图层研究规模”相同,点击确定.(6)软件未许可,没有得出结果.一、滨水情况评价(1)为“河道”类要素作“多环缓冲区”阐发,计较设置“输出要素”为“阐发进程数据-----河道缓冲区”设置缓冲距离为250、500、5000,设置“字段名”为“离河道距离”,勾选“仅外部多边形”.(1)为“溪流”类要素作“多环缓冲区”计较,设置“输出要素”为“阐发进程数据----溪流缓冲区”,设置缓冲距离为100、200、5000米,设置“字段名”为“离溪距离”.联合上述两个输出的要素类,输出要素类为“阐发进程数据----滨水情况评价”.为“滨水情况评价”要素类添加“短整型”字段“评价值”,然后打开该字段的字段计较器选择“VB脚本”,勾选“显示代码块”,在“预逻辑脚本代码”栏中,输入在“评价值”栏中输入“value”,点击确定,得打开“转栅格-----面转栅格”.(面转栅格做不了)设置“值字段”为“评价值”字段,用该字段的值构建栅格数据,设置“输出栅格数据集”为“评价根本数据----用地适宜性评价---滨水评价”,设置“单元大小”为10,设置栅格数据的规模为“与图层研究规模相同”.最终的“滨水评价”.4.2.2计较产业区的缓冲区(1)为“产业”要素类作“多环缓冲区”计较,设置“输出要素”为“阐发进程数据-----产业缓冲区”100、200、1000、5000,设置字段名为“离产业距离”,勾选“仅外部多边形”.(2)启动“叠加阐发----更新”东西,设置“输入要素”为“产业缓冲区”,设置“更新要素”,为“产业”.设置“输出要素类”为“阐发进程数据-----产业缓冲区2”点击确定.(3)(更新做不了)打开“产业缓冲区2”的属性表,我们可以看到多了两行记实,这就是那两个产业区.用“字段计较器”设置这两行记实的“离产业距离”字段的值为“0”,代表它们位于产业区规模内.(4)为“产业缓冲区2”要素类添加“短整型”字段“评价值”,然后打开该字段的“字段计较器”,设置“字段计较器”.选择“VB”脚本,勾选显示代码块,在预逻辑脚本代码栏中,输入.在评价值栏中输入“value”,点击确定.(5)转换成栅格数据.打开“转栅格-----面转栅格”.设置“值字段”为评价值字段,设置“输出栅格数据集”为“用地适宜性评价-----产业评价”设置单元大小为“10”,设置栅格数据的规模为“与图层研究规模相同”.其评价的根本步调与远离产业污染评价的步调基底细同.最终得“森林评价”.(1)对镇作缓冲区阐发.选择“居民点”要素类中的类型为“城镇”的要素.(2)对居民点作“多环缓冲区”计较,设置输出要素为“阐发进程数据-----镇缓冲区”设置缓冲距离为250、500、1000、2000、5000米.设置字段名为“离镇距离“.(3)用居民点要素类更新叠加(做不出)“镇缓冲区”,输出为“阐发进程数据------镇缓冲区2”.(4)对村作缓冲区阐发.选择居民点要素类中的“类型”为“村庄”的要素.(5)对居民点作“多环缓冲区”计较,设置输出要素为“阐发进程数据---村缓冲区”,设置缓冲距离为250、500、5000米.设置字段名为“离村距离”,勾选仅外部多边形.(6)用居民点要素类更新叠加“村缓冲区”,输出为“阐发进程数据-----村缓冲区2“.(7)联合叠加“镇缓冲区2和村缓冲区 2 ”.输出为“阐发进程数据----城市空气评价”.(8)综合评价.为“城市空气评价”要素类添加短整型字段“评价值”,然后打开该字段的“字段计较器”.选择“VB”脚本,勾选显示代码块,在预逻辑脚本代码栏中输入代码.在评价值栏中输入“value”,点击确定.(9)转换成栅格数据.具体办法与之前相同.设置“输出栅格数据集”为“用地适宜性评价----城市评价”.(1)对地形高程的评价.下面利用空间阐发扩展模块的“重,进行分级.(2)打开重分类东西,设置输入栅格为高程.(3)设置重分类字段为“value”.点击按钮“添加条目”,重分类栏中新添了一行.点击该行的“旧值”列,该单元格进入编辑状态输入“200----240”.在“新值”列中输入 5.类似的输入“220---240”,“240---260”,“260---300”,“300----600”各行.(4)设置输出栅格为“用地适宜性评价----高程评价”.(5)点击“情况…..”按钮,展开“处理规模”项,设置规模为“与与图层研究规模相同”,点击确定.(6)点确定开始重分类,分类结果如下图所示:对地形坡度的评价与对地形高程的评价中的“高程”重分类步调相似,利用栅格“重分类”东西,对“坡度”栅格数据进行分级得到的结果数据为“用地适宜性评价----坡度评价”.(1)打开叠加阐发----加权总和.(2)设置加权总和对话框如下图所示:将之前生成的所有单因素评价图参加“输入栅格”.依照表4-2设置各因素的权重.设置“输出栅格”为“用地适宜性评价---适宜性评价”.(3)点击确定.由于中间步调有的做不出,所以无法得出最后结果.。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城市规划对城市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土地是城市规划的重要载体。

城市用地评价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建设条件及用地的经济性评价三个方面。

其中,每一方面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

进行城市用地评价必须用综合的思想与方法。

1城市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三个方法1.1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自然环境条件与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密切相关。

它不仅为城市提供了必需的用地条件,同时也对城市布局、结构、形式、功能的充分发挥有着很大的影响。

城市建设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主要包括工程地质、水文、气候与地形等方面的内容。

1.2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价1.2.1布局结构包括城市各功能部分的组合与构成是否合理,对城市生态环境是否有影响;城市用地布局结构能否适应今后发展的要求;现有环境污染源对用地布局结构会有什么影响;城市内外交通布局结构是否协调;城市用地结构与各项用地指标比例是否表达城市性质的要求等。

1.2.2市政与公共服务设施包括道路、桥梁、给水、排水、供电、煤气等管网、厂站及公共绿地的分布与容量是否合理,对城市环境有无影响,是否有利于城市防灾;商业服务、文化教育、邮电、医疗卫生设施分布、配套是否合理,质量是否合格等。

1.2.3社会经济构成包括人口结构及分布、各项城市设施的分布及容量,应与居民需求之间互相适应;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与相应的就业结构,都将影响城市用地的功能组织与各种用地的数量结构。

此外,在选择城市用地时还要考虑有较好的工程准备条件(如平整土地、防洪、改良土壤、降低地下水位、制止侵蚀、防止滑坡与冲沟的形成等)与外部环境条件(如与周围城镇的经济联系、资源的开发利用、交通运输条件、供电与供水条件等)。

1.3城市用地的经济评价的基础是对城市土地基本特征的分析。

城市土地除具有土地资源的共性以外,还有其特殊性。

一是承载性。

城市土地是接纳城市生产、生活各项活动与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载体,为城市各项建设与经济社会活动提供场所。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实验报告心得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实验报告心得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实验报告心得
摘要:
为了评估城市土地用作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程度,以南宁市为例,识别市域内可用于进行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和生态敏感、脆弱、必须重点保护的区域。

应用了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采用ArcMap空间分
析软件,综合考虑了水域、保护区、用地现状、地形地貌、工程地质等多项因子,并对不同因子赋予不同的权重进行叠加得到适宜性评价,为合理有效地安排土地资源的用途提供了重要依据说明了GIS用于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具体操作流程,并对GIS在城市规划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GIS:用地适宜性评价;建设用地
1、引言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工作内容,是土地合理利用的第一步。

在建设用地的分析选择中,我们需综合考虑各种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且有些条件并不能具体的量化,由于影响因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致使传统的用地适宜性评价多采用定性分析或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这使得评价过程中带有较大的主观性。

为了更好地为城市总体规划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本文尝试将GIS技术引入城市规划工作中,以期为用地适宜性评价提供一种客观定量的分析方法。

用地适宜性评价

用地适宜性评价

GIS实验报告——金川县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用地评价一、引言Introduction1、1项目背景金川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州西南部,东南距省会成都424公里,离阿坝州州府马尔康91公里。

金川县地处川西北生态经济区中心地带,阿坝州南部综合经济区重要板块,位于大渡河上游,大金川河旁,省道211经过县城。

此次金川县城市总体规划重点就是对金川县城得城市发展方向做出判断。

1、2定义需GIS解决得问题金川县城沿大金川河发展,周边山地丘陵地形复杂,城市位于槽谷地带。

随着金川县社会经济得高速发展,现状用地已经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

在本次实验报告中,将运用GIS得科学分析方法,对像金川县城这样处于得复杂山地地形与河流谷地得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做出较为理性得评价。

1、3确定实验得目标或者需验证得假设本次实验得目标就是:整理分析各项对于建设用地选择有影响得评价因子,运用GIS得数据管理能力,综合评价城市建设用地得选择方向。

改变以往规划环节中依靠感性得设计方法,为项目提供科学数据分析与可视化设计流程,并以此为依据,对建设用地进行反向论证,不断优化设计,提高规划得科学性。

1、4研究区域本次实验得研究目得就是进行建设用地选择,因此研究区域范围较小,主要包括:大金川河两侧用地面积较大且较为平缓得地带。

(沿大金川河,金川老城区南部,老城区北部、老城区东部)二、方法Methods2、1前期资料整理根据实验目得提取实验所需要得各项要素,并将提取出来得要素整理为便于实验操作文件格式,祛除多余冗杂得信息,减少无效数据得干扰,提高实验效率。

本次实验报告得地形CAD较为复杂,老城区部分由于城市建设情况,而缺乏高程赋值得等高线,故此次实验以高程点为基础,选择所有得高程点;原位粘贴到“0金川县高程点、dwg”文件;将研究区域内得河流及泥石流槽描边并单独放入“0河流、dwg”文件;将老城区及周边建设用地现状描绘整理到“0建设用地现状、dwg”文件;将提供得地质灾害报告中得地灾评价整理到“0地灾评价、dwg”文件中;最后,将整个研究区域得边界线描出整理到“0地形边界线、dwg”文件中,方便出图。

土地适宜性评价分析报告

土地适宜性评价分析报告

适宜性分析是城市规划中经常用到的。

其应用范围基本分为5 大类: 一是城市建设用地的评价, 二是农业用地的评价, 三是自然保护区或旅游区用地的评价, 四是区域规划和景观规划,五是项目选址以及环境影响评价。

其中,最常用到的是城市建设用的适宜性评价。

适宜性评价即根据各项土地利用的要求, 分析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适宜性,确定区域开发的制约因素, 从而寻求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合理的规划方案。

合理确定可适宜发展的用地不仅是以后各项专题规划的基础,而且对城市的整体布局、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在进行适宜性分析评价时需要考虑的影响因子有很多,生态方面的,经济发展方面的等等都有,不过通常情况下,适宜性分析主要考虑的是生态方面的限制性因素,如与水源,生态敏感地的距离,坡度高程等因素,所以通常意义上的适宜性评价可以狭义的理解为是生态适宜性评价。

不同尺度下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其侧重是不同的,如果是大尺度的评价,可以进行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如果具体到城市内部,可以进行居住用地工业用的适宜性评价。

具体选用什么指标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确定。

需要注意的是,适宜性评价有两种。

一种是在规划前期对区域的适宜性评价,为确定城市布局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是规划的重要依据。

另一种是对规划方案或是现有的情况进行适宜性评价,评价这个方案或是现状是不是适宜的。

显然,第一种意义更大一些。

这两种评价所采用的指标也是不同的,各有侧重。

但目前的很多论文中,经常讲这两者混淆,一般情况下,总规或一些规划的前期分析多用第一种方法,规划的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多用第二种方法。

在方法上,适宜性分析采用的理论方法是数学概念中的多准则多目标评价,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多因子权重叠加,此外,对上面提到的第二种情况,多使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其核心是计算单个指标的隶属度。

在技术实现上,适宜性分析采用GIS技术。

GIS具有强大的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并能对分析结果给予直观显示,为具有空间属性特征的用地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是指对城市用地进行评估,确定最适合的利用方式和用途。

它可以提高城市用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的意义、方法和案例。

意义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的意义在于:1.优化城市规划。

通过评估城市用地的适用性,可以确定最合适的用地类型和规模,避免浪费土地资源。

同时,可以考虑城市的未来发展,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保护环境、减少污染。

评估城市用地适用性时需要考虑土地与环境的关系,如地形、土壤、气候、水资源等因素。

合理利用土地,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减少污染。

3.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可以通过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方法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的方法可以分为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两种。

定量评价定量评价是通过数据分析、模型计算等方式,对不同用地类型进行评估和比较。

其主要步骤包括:1.收集相关数据。

包括地形、土壤、水资源、气候等数据。

2.制定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应该考虑土地利用类型、市场需求、环境保护等各种因素。

3.评价标准。

制定不同用地类型的评价标准,包括评分标准、划分标准等。

4.建立模型。

建立适用性评价模型,根据评价指标和标准计算适用性得分。

5.评估结果分析。

根据得分,比较不同用地类型、场地的适用性,并确定最适用的用地类型。

定性评价定性评价是利用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等方式,对不同用地类型适用性进行评价和比较。

定性评价的主要步骤包括:1.收集相关信息。

包括市场需求、环境保护要求等详细信息。

2.专家咨询。

邀请专家对不同用地类型适用性进行评价和比较。

3.问卷调查。

可以结合问卷调查,收集公众对不同用地类型的看法和建议。

4.得分计算。

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对不同用地类型进行适用性评价得分计算。

5.分析和比较。

通过得分,对不同用地类型进行比较分析,并确定最适用的用地类型。

案例以下是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的一个案例:当阳市规划局对当阳市某区域的城市用地进行了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分类及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分类及适用性评价

确定城市各行政单位(如市区、 郊区、市、区、县、乡、镇等)
的界限和性质
(2)用途区划
按照所确定的土地利用功能和 性质,对土地用途进行划分, 如工业用地、绿化用地、居住
用地等
一、城市用地概述

(三)城市用地区划
2、类型 (3)权属区划
对地产或房产的所有权所做的 区划,如国有土地、集体土地
和地籍区划等
(4)地价区划
(三) 城市用地选择程序
地质、水文、气候、 用地 自然 地形、生物、其他 评定 条件

地 建设
技术经济条件
综用城 合地市
条件

城市现状条件
评选布 价择局

其他 社会、经济、文化、
条件
生态、其他
(四) 城市用地选择方案
(四) 城市用地选择方案
城市用地选择方案比较
方案1
1、在一级阶地上,易受洪水威胁 2、地震时砂土液化严重 3、县城南部为雷击区,不安全 4、虽可与原县城结合建设,但该城
二、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二)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二)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1、地质条件
(1)建筑地基
重点在城市用地选择和工程 建设有关的工程地质分析
1、地表物质组成 2、地质构造特征
类别
碎石(中密)
角砾(中密)
粘土(固态)
粗砂、中砂(中 密)
细砂(稍湿) (中密)
承载力(t/m2)
类别
40-70
细砂(很湿)(中密)
(三)城市用地评定分类
(四)城市用地评定方法
地形坡度 地基承载力 地下水位 洪水淹没程度 工程地质条件 其它
图层叠加
(四)城市用地评定方法
(四)城市用地评定方法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及四区划定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及四区划定

Extended Learning
α-乳白蛋白 α-Lactalbumin β-乳球蛋白 β-Lactoglobulin 血清白蛋白 Serum albumin 溶菌酶 Lysozyme 免疫球蛋白 Immunoglobulins
饱和脂肪酸 Saturated fatty acids 棕榈酸(软脂酸、十六烷酸)Palmitic acid 硬脂酸(十八烷酸)Stearic acid 单不饱和脂肪酸 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 棕榈油酸 Palmitoleic acid 油酸(十八稀酸)Oleic acid 顺式-9-二十碳稀酸 Gadoleic acid 多不饱和脂肪酸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维生素B12 (氰钴胺) 烟酸(烟酰胺) 叶酸 泛酸 维生素C(抗坏血酸) 生物素
Vitamin B12(Cyanocobalamin) Niacin(Niacinamide) Folic Acid Pantothenic Acid Vitamin C(Ascorbic acid) Biotin
钠 钾 铜 镁 铁 锌 钙 磷 碘 氯 硒 胆碱 锰 肌醇 牛磺酸 左旋肉碱 核苷酸
左旋肉碱酒石酸盐 L-Carnitine Tartrate
α-乳糖,α-乳糖一水合物,β-乳糖
醋酸维生素A Vitamin A Acetate 类胡萝卜素 Carotenoids 维生素D2(麦角钙化醇) Ergocalciferol dl-α-醋酸生育酚 dl-α-Tocopherol Acetate 盐酸硫胺素 Thiamine Hydrochloride 盐酸吡哆醇 Pyridoxine Hydrochloride 吡哆醛 Pyridoxal 吡哆胺 Pyridoxamine B12钴胺素 Cobalamin 维生素B3 Folate D-泛酸钙 Calcium D-Pantothenate L-抗坏血酸钠 Sodium L-Ascorbate D-Biotin

用地适宜性评价实验报告

用地适宜性评价实验报告

本科生实验(实习)报告学院:学年学期:学年学期课程名称: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应用学时数: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教务处印制资源与环境学院实验(实习)报告专业班级:专业级学号:课程名称: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应用指导教师:实验时间:成绩:第四章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启动Arcmap加载练习数据,自定义-拓展模块-spatial analyst。

4.2单因素适宜性评价分级4.2.1交通便捷性打开道路图层属性表,在表选项弹出菜单选择打开属性表,按属性选择类型=省道。

在工具箱中打开多环缓冲区构建离省道距离的多环缓冲区。

同上述操作输出要素离县道距离的缓冲区,如图。

利用工具箱中的联合工具综合省道缓冲区和县道缓冲区,输出要素类交通便捷性评价。

在要素类交通便捷性评价的属性表中添加短整型评价值字段,打开字段编辑器,输入如图代码,让评价值等于自定义变量value,使得value值由离省道距离和离县道距离决定。

利用工具箱中的面转栅格,设置像元大小为10,在环境设置中设置范围为与图层研究范围相同,转换为和研究范围一致的栅格图像。

4.2.2环境适宜性计算河流缓冲区,勾选仅外部多边形,计算溪流缓冲区,联合叠加输出滨水环境评价要素类,编辑代码综合评价,转换成栅格数据步骤同上。

计算工业区缓冲区,勾选仅外部多边形,利用工具箱更新工具更新叠加,设置多出来的记录离工业距离字段为0,编辑代码综合评价,转换成栅格数据步骤同上。

森林环境评价步骤同工业污染评价。

4.2.3城市氛围评价对居民点图层中的城镇和村庄要素做缓冲区并更新叠加,联合叠加得到城市氛围评价,编辑代码综合评价,转换成栅格数据步骤同上。

4.2.4地形适宜性评价打开工具箱重分类工具,应提前加载,设置如图数据进行高程重分类得到高程评价,同步骤进行坡度评价。

4.3栅格叠加运算利用工具箱加权总和工具,设置如图权重,得到适宜性评价。

4.4划分适宜性等级对适宜性评价图进行重分类,得到适宜性评价分级。

用地适宜性评价

用地适宜性评价

GIS实验报告——xx县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用地评价一、引言Introduction1.1项目背景xx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州西南部,东南距省会成都424公里,离阿坝州州府马尔康91公里。

xx县地处川西北生态经济区中心地带,阿坝州南部综合经济区重要板块,位于大渡河上游,大xx河旁,省道211经过县城。

此次xx 县城市总体规划重点是对xx县城的城市发展方向做出判断。

1.2定义需GIS解决的问题xx县城沿大xx河发展,周边山地丘陵地形复杂,城市位于槽谷地带。

随着xx县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现状用地已经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

在本次实验报告中,将运用GIS的科学分析方法,对像xx县城这样处于的复杂山地地形和河流谷地的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做出较为理性的评价。

1.3确定实验的目标或者需验证的假设本次实验的目标是:整理分析各项对于建设用地选择有影响的评价因子,运用GIS的数据管理能力,综合评价城市建设用地的选择方向。

改变以往规划环节中依靠感性的设计方法,为项目提供科学数据分析和可视化设计流程,并以此为依据,对建设用地进行反向论证,不断优化设计,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1.4研究区域本次实验的研究目的是进行建设用地选择,因此研究区域范围较小,主要包括:大xx河两侧用地面积较大且较为平缓的地带。

(沿大xx河,xx老城区南部,老城区北部、老城区东部)二、方法Methods2.1前期资料整理根据实验目的提取实验所需要的各项要素,并将提取出来的要素整理为便于实验操作文件格式,祛除多余冗杂的信息,减少无效数据的干扰,提高实验效率。

本次实验报告的地形CAD较为复杂,老城区部分由于城市建设情况,而缺乏高程赋值的等高线,故此次实验以高程点为基础,选择所有的高程点;原位粘贴到“0xx县高程点.dwg”文件;将研究区域内的河流及泥石流槽描边并单独放入“0河流.dwg”文件;将老城区及周边建设用地现状描绘整理到“0建设用地现状.dwg”文件;将提供的地质灾害报告中的地灾评价整理到“0地灾评价.dwg”文件中;最后,将整个研究区域的边界线描出整理到“0地形边界线.dwg”文件中,方便出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三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
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项前期重要工作,包括工程地质、经济以及生态环境。

本实验涉及一部分指标体系
实验目的:如何利用GIS经行多因子的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
实验原理:1.确定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的因子及其权重;
2.对各个单因素做适应性评价,统一分级成1-5级,并且转换成栅格数据;
3.对所有的单因素评价的栅格数据做叠加操作,每个栅格代表的地块将得到一个综合的评价值;
4.对综合后的栅格数据评价值进行重新分类定级。

实验数据:本实验的研究区为某个山区的小城镇,数据包括矢量数据库(评价基础数据.mdb)以及地形栅格数据(高程、坡度)。

关于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很多,指标体系也不相同。

本实验主要采用钮心毅、宋小冬的研究,适宜性评价分为两大类:生活区的用地适宜性评价和工业区的用地适宜性评价,包括了各自的交通、市政、绿地等。

不同类型的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准则也是不一样的,例如生活区的用地适宜性评价更加关注的是城市中心区的可达性、环境适宜性等,但是工业区用地适宜性评价更关注交通快捷性、土地成本、环境影响等。

实验步骤
层次分析法
1.首先对各个单因素做适宜性评价,统一分级成1-5级,并转换成栅格数据;
2.经行栅格数据的加权叠加运算,每个栅格代表的地块将得到一个综合评价值;
3.最后,对综合后的栅格数据重新分类定级,得到居民生活区的用地适宜性综
合评价值。

单因素适宜性评价分级
交通便捷性评价
,然后“类型添加道路图层,打开属性表,按属性选择,在对话框中点击“获取唯一值”1. 。

县道”省道”或“类型==分析工具——领域分析——多环缓冲区,对话框如下:分别建立省道和县道的多环缓冲2. 区。

3.分析工具——叠加分析——联合,输入要素为省道缓冲区和县道缓冲区两个数据,联合完成命名为“交通便捷性评价”,在属性表中添加字段“评价值”,类型为文本,并进行字段计算。

value=0
if [离省道距离]=500 or [离县道距离]=250 Then
value=5
elseif [离省道距离]=1000 or [离县道距离]=500 Then
value=4
elseif [离省道距离]=1500 or [离县道距离]=1000 Then
value=3
elseif [离省道距离]=3000 or [离县道距离]=2000 Then
value=2
elseif [离省道距离]=5000 or [离县道距离]=5000 Then
value=1
end if
4.将交通便捷性图层进行矢量转栅格操作:转换工具——面转栅格——交通便捷性评价——评价值——交通评价——相元10
5.打开研究范围图层,在面转栅格框中打开环境——处理范围——图层研究范围
环境适宜性评价
(1)添加河流和溪流图层数据
(2)建立河流缓冲区和溪流缓冲区:分析工具——邻域分析——多环缓冲区
联合完成命名为“滨)分析工具——叠合分析——联合:输入要素为溪流缓冲区和河流缓冲区,(3水环境评价”。

(4)在“滨水环境评价”图层属性表中添加字段“评价值”,类型为文本,并进行字段计算。

value=0
If [离河流距离]=250 or [离溪流距离]=100 Then
value=5
elseif [离河流距离]=500 or [离县道距离]=200 Then
value=4
elseif [离省道距离]=5000 or [离县道距离]=5000 Then
value=3
end if
(5)将图层进行矢量转栅格操作:转换工具——面转栅格——滨水缓冲区——评价值——滨水评价——像元10;打开研究范围图层,在面转栅格框中打开环境——处理范围——图层研究范围。

2.远离工业污染的评价
(1)分析工具——领域分析——多环缓冲区,命名为”工业缓冲区“。

”2“工业缓冲区得到操作,更新利用工业图层对工业缓冲区进行)分析工具——叠加分析——更新:2
(.
(3)在“工业缓冲区2”图层属性表中添加字段“评价值”,类型为文本,并进行字段计算。

value=0
If [离工业区距离]=100 or [离工业区距离]=0 Then
value=1
elseif [离工业区距离]=200 Then
value=2
elseif [离工业区距离]=1000 Then
value=3
elseif [离工业区距离]=5000 Then
value=4
end if
3.森林环境评价
森林环境评价标准
(3)分析工具——领域分析——多环缓冲区,命名为”森林缓冲区“。

”2“森林缓冲区得到操作,更新利用工业图层对工业缓冲区进行)分析工具——叠加分析——更新:4
(.
(3)在“森林缓冲区2”图层属性表中添加字段“评价值”,类型为文本,并进行字段计算。

value=0
If [离森林距离]=500 or [离森林距离]=0 Then
value=5
elseif [离森林距离]=1000 Then
value=4
elseif [离森林距离]=5000 Then
value=3
end if
(4)将图层进行矢量转栅格操作:转换工具——面转栅格,选择输入要素“森林缓冲区2”选择“评价值”,命名为“森林评价”,像元改为10;打开研究范围图层,在面转栅格框中打开环境——处理范围——图层研究范围。

城市氛围评价
(1)在居民点属性表中选中“城镇”一栏,进行镇的多环缓冲区操作,并进行更新。

(2)在居民点属性表中选中“村庄”一栏,进行村的多环缓冲区操作,并进行更新。

(3)将更新后的镇缓冲区2和村缓冲区2进行联合操作,命名为“城市氛围评价”并对此经行裁剪。

输入要素“氛围评价”,裁剪要素“研究范围”。

在属性表中添加“评价值”字段。

value=0
if [离镇距离]=250 or [离镇距离]=0 Then
value=5
]=0 Then
离村距离]=500 or [离镇距离elseif [
value=4
elseif [离镇距离]=1000 or [离村距离]=2500 Then value=3
elseif [离镇距离]=2000 or [离村距离]=500 Then value=2
elseif [离镇距离]=5000 or [离村距离]=5000 Then value=1
end if
地形适宜性评价
1.地形高程评价
高程数据是栅格数据,反映的是区域的地形高程的分布情况。

工具——重分类——重分类,命名为“高对“高程”数据进行重分类操作:Spatial Analyst
程评价”。

2.地形坡度的评价
地形坡度的评价标准
栅格叠加的运算对所有的单因子评价进行叠加总和,命名为“适宜性评价”划分适宜性等级根据前面得到的综合评价图里的评分值情况,进行适宜性等级的重新分类:适宜性等级分类的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