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幸福观的差异
论东西方爱情观差异
论东西方爱情观差异受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影响,中国式的爱情婚姻极少数是完美理想化的,一度走向迷失,走向茫然。
本人试图从中西方文化与宗教信仰差异,来探讨中西方的爱情观差异。
由古希腊柏拉图式的爱情演变到近代的骑士爱情,独立、个性解放成为现代西方爱情婚姻的追求主题。
爱情与婚姻的统一,坚持独立、自由,他们互相信任,互相尊重;西方绝大多数人信仰基督教,他们认为婚姻是神圣的,经过神祝福的婚姻是不可以轻易解散的,他们彼此忠诚;宗教的信仰使他们认为人是有罪的,人活着就是为了赎罪,他们的祈祷方式经常带着忏悔或者感恩,将这份感恩的心带入生活,带入婚姻,他们的婚姻注入更多的是宽容与爱,付出得多,索取得少!而中国式的祈祷与祷告与西方恰恰相反,他们很少是忏悔或感恩,而是索取,如:求平安、求富贵、求升官、求发财……无止境的索取与无法满足的现实相互矛盾,相互冲突,信仰便会陷入盲目,迷失方向。
文化的失衡对整个信仰系统产生非常大的冲击力,继而自暴自弃或行为极端、道德平台失衡。
封建理学要求女人三从四德,要求女人从一而终,要求女人做贞女烈妇,逆人性反人道,却大行于世几千年。
事实是,封建时代男尊女卑,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必须从一而终,不平等是显而易见的,不自由、不民主是显而易见的。
汤显祖的《牡丹亭》问世以来,被视为反道学的经典,受到离经叛道者的推崇,杜丽娘成为几代女性追求的楷模。
剧本的大团圆结局,虽为批评家所诟病,却没有提出问题的实质。
柳梦梅“掘墓开棺”,显示了男性的勇气;皇帝颁旨,代表了男性的权威,无一不在昭示着女性对男性的依赖性和崇拜感。
潜性“贞节”压迫以“有情人终成眷属”结局,披枷戴锁的杜丽娘心存感动,“人格畸形融入女性自传”。
杜丽娘的丫环春香,向杜夫人自请为妾,杜夫人兴高采烈,这飞来之笔亦为“人格畸形融入女性自传”的又一例证。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男人拥有娇妻和美妾,而两个共侍一夫亲如姐妹,轮番侍寝,共同持家,繁衍子嗣,千篇一律。
追求幸福的美国人和讲究安全感的中国人有何差异?
追求幸福的美国人和讲究安全感的中国人有何差异?随着世界变化,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变得越来越明显,其中,在幸福观和安全感上,美国和中国两个国家有非常大的不同。
1. 幸福观美国人对幸福的追求更为强烈,他们非常重视自由和个人权利,经常选择追求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追求自己的梦想。
因此,在美国,人们往往更加乐观和开朗,拥有更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
相反地,中国人普遍注重家庭和亲情,以自己的责任和家庭的责任为重。
他们认为传统的美德和社会责任是幸福的基础,因此经常会为了家庭而牺牲自己的兴趣和愿望,并且更注重民族和家庭的兴旺。
因此,在中国人的幸福观中,和谐和平静的家庭生活才是建立幸福的基石。
2. 生活方式美国人和中国人之间在生活方式方面的差异也非常明显。
在美国,人们更注重个人的独立和自由。
他们经常选择出门旅游、体验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享受生活,为自己的生活增添更多色彩。
他们的社交圈子非常广泛,许多人习惯和不同背景的人交往,他们认为独立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会使生活更加有趣和富有成就感。
相对而言,中国人更注重传统文化和家庭生活的平稳安全。
他们经常选择在家庭中度过大部分的时间,重视保护家庭的安全和稳定,从而减少产生不必要的风险。
此外,中国人传统的节日和文化活动也非常重要。
3. 教育观念教育观念的不同也是美国和中国之间差异的反映之一。
在美国,教育被赋予特别重要的意义。
美国人通常相信自己的教育可以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和薪水,并认为良好的教育可以成为实现人生目标的基础。
因此,美国家长几乎会为自己的孩子选择最好的教育资源。
同时,大学文凭对于就业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与此相反,中国人对教育的看法则更多地关注实用性和为家庭服务的意义。
对于他们来说,教育更多地被视为一种社会契约和责任,许多人选择好好完成他们的义务。
因此,在中国,人们更注重家庭的期望,并从学校的教育中汲取知识和技能来服务自己的家庭。
结论因此,追求幸福的美国人和讲究安全感的中国人,无论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方面还是教育观念上,都有明显的不同。
中西方婚姻观差异
• .Noisy wedding is the climax of wedding, the bride and groom first to wait for the wedding, the groom and guests on the outstanding hospitality, Jiujufanbao, in a lot of the groom greeted came to the wedding. everybody started Noisy wedding, the bride and groom all stirred up trouble in the next game…… do all this in a whole wedding laughter ended.
• 双方家长坐在上堂,而 新郎新娘在下堂成婚. 整个婚礼由司仪主持, 在他的指挥下,新郎新 娘一拜天地,下拜高堂, 然后夫妻对拜,送入洞 房
• 闹洞房是婚礼的高潮,
新娘先回洞房等待新 郎,而新郎就在外招待 客人,酒足饭饱后,新郎
在一大堆人的簇拥下 来到洞房.众人就开始 闹洞房了,新郎新娘在
大家的起哄下做各种 游戏……这样整个婚
中国人结婚的目的
• 《礼记昏义》说:“合两性之好,上以事宗庙, 而下以继后世也。”就是说,中国传统的婚姻目 的是:一是通过联姻合两大家族之优势,扩大亲 属同盟,即“结缘”;二是为了男性家庭继承家 庭的血统,传宗接代,即“继统”。
• 当然,在现今的中国社会中,这种传统的婚姻目 的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男女青年往往选择“爱情 至上”的婚姻。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极富传统的 社会,要使爱情变为婚姻的主要目的,仍然不是 一件简单的事情。
25%
甜蜜预约 彼此相爱
中西方幸福理念对比研究及启示
中西方幸福理念对比研究及启示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那么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又如何不同呢?本文将介绍中西方幸福理念的对比研究及其启示。
一、中西方幸福理念的差异1. 西方幸福理念西方幸福理念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认为,在追求人生幸福时,需要追求快乐、荣誉、美德等方面的平衡。
之后,西方幸福理念逐渐成为了追求物质财富、社会地位和自由的一种观念。
在当代,一些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认为,幸福感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感受,并与个人的情感、主观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等有关,而这些因素通常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健康状况、经济状况、社交关系和文化价值观等。
2. 中国幸福理念中国古代文化中,人们对于幸福感的追求更偏重于“和谐”的概念。
例如道家主张“和谐无为”,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心灵和谐等等。
在现代中国,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致富成为了人们追求幸福的一个重要方面。
同时,文化的变迁带来的观念变化也在影响幸福理念的转变。
例如,年轻人开始更关注自我实现和个性的表达,而不是受传统的「三从四德」约束了。
二、中西方幸福理念的启示1. 幸福感是多方面的无论是西方幸福理念还是中国的幸福理念,都体现出了幸福感是由多方面维度组成的。
我们要不断追求平衡和完善。
2. 持续的经济增长并不能带来幸福感虽然物质条件的改善是实现幸福感的一种因素,但是,过分追求物质上的成功,却可能失去内心的平衡感和意义感。
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探索和维护平衡,以保持精神上的满足感。
3. 文化差异导致不同的幸福理念不同的文化传统,会导致不同的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进而产生不同的幸福理念。
我们应该尊重不同的文化,并通过比较了解它们之间的不同和相似之处。
这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4. 人际关系和社交互动对于幸福感的重要性人类是社会动物,人际关系和社交互动对于我们的幸福感来说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寻找和谐、理解和共同发展的方式,以创造更美好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充实感。
中西方婚恋观及婚礼习俗的差异程文娟
西方
西方人的婚姻目的:其一是坠人 爱河的恋人希望恋情有个完满的 结果;其二, 寻找长久的异性生 活伴侣,从而使自己在生理上心 理上的需要得到满足。西方社 会 一向注重个人独立性的培养,因 此,西方人的自我中心意识和独 立意识极 强。在个人主义极为流 行的西方社会中,结婚只是两个 个体的结合。而结婚的基 础是爱 情和两性相悦。在他们看来:没 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 低质量的 婚姻。 因此,我们说西 方人的结婚,是个人的权利;中 国人的结婚,更像是对家 庭的一 种义务。
西方
西方人表达爱情的方式则显得直 接、开放。有时甚至是异常狂热、 不顾一切 的。人们可以公开谈论 自己的感情,社会舆论对此也予 以容忍和支持。人们在个 人生活 中对自己倾心的对象往往公开表 露爱意,而没有太多道德上的顾 忌。经 常是第一次见面眼光就离 不开对方,或者当夜就携琴在姑 娘窗外弹奏,倾吐衷 肠。
西方
而西方,次序却是完全颠倒的。 西方人以性爱为基础,然后是婚 姻,最后才 是生育。
他们认为性 是生理要求,恋爱中的情侣发生 性关系是亲密的表现,属正常现 象。
爱情维持的时间
东方
在我们中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 。 会认为爱情只是一时的,没有婚姻 来的 可靠,恋爱关系确认后的一段时间里就 会选择结婚。夫妻双方确立关系,从 此 长相厮守,白头偕老。中国人的爱情是 与亲情相融合的。
对性的看法
东方
中国的传统观念不仅羞于谈爱情, 。 更是耻于谈性。中国的传统婚姻是 以 生育为基础,然后是婚姻,最后 才是性爱。在中国,没有性爱,婚 姻照样是婚 姻,但没有生育,婚姻 就很难维持。中国的传统观念是绝 对反对非婚性行为的。
中西方婚恋观念的差异
中西方婚恋观念的差异我很喜欢的演员Johnny Depp(约翰尼·德普)的百度百科上,妻子一栏上的名称是Vanessa Paradis——某法国玉女歌手。
因为她,德普结束了浪子的生活,开始变成一个居家好男人,曾以颓废形象定格银幕他开始以慈父形象出现在各类报刊杂志,推着婴儿车,拿着尿布,经常出入各种社交派对。
他们之间有2个孩子,他在左上臂的内侧纹了3颗心,分别代表着Vanessa Paradis、女儿Lily-Rose和儿子Jack。
但实际上这是错误的,V anessa Paradis并不是他的妻子,他们俩没有结婚。
这不奇怪,因为西方人把恋爱和婚姻看成两码事,恋爱的时候是不会首先想到婚姻的。
虽然他们对恋爱很开放,合得来就在一起,不行就分开,但是对婚姻他们其实很慎重。
如果没有觉得自己深深爱上对方,没有觉得要和某人在一起一辈子,即使40、50岁也不会考虑去结婚。
所以在西方电影中,当男人像女人求婚时,女人就会又惊讶又兴奋。
对于西方人来说,爱情至上,男人为了爱情可以牺牲一切,女人为了爱情也会舍弃一切。
据美国著名的公众意见专家路易斯哈里斯的统计,“83%的美国男女认为,爱情乃是男人和女人结婚的第一位的,必不可少的动力。
更有90%的美国人相信,维持美满婚姻的首要条件也是爱情。
”这就是爱情至上。
两性的选择与婚姻,完全是以爱情为基础,而不论出身、门第、年龄、社会地位和其它考虑。
而中国人则不同,中国人的婚嫁是有日程表的。
如果是20大几了没有对象,就开始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坐不住了。
一般来说,谈恋爱为的是直奔主题去结婚。
相识一年后,如发现对方没有严重生理心理缺陷,经济条件也不差的话,就考虑结婚。
如果对方说没有感觉不想结婚,就是谁是爱情骗子伤害了谁。
中国的婚姻并不以爱情为基础,婚姻可以没有爱情,而爱情也不一定能够保证婚姻的实现。
“有情人终成眷属”,那毕竟是人的理想。
对于一般人来说,男女结合,只是为了生存的需要;女人嫁男人,是为了找一个生活依靠;男人找女人,也要考虑政治、经济、出身、门第等各方面的因素,考虑对自己未来前程的影响。
北欧国家和中国的幸福感有何异同?
北欧国家和中国的幸福感有何异同?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幸福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
既然是指标,那么就会涉及到指标的比较,这里我们就将目光聚焦到北欧国家和中国。
北欧国家以其高福利、高人均收入和优质的医疗、教育服务著称;而中国则有着快速的发展速度和令世界瞩目的经济实力。
那么,这两个地方的幸福感到底有何异同呢?一、北欧国家和中国的幸福感来源有所不同北欧国家的幸福感主要源于国家的公共服务好,包括良好的医疗保健、优质的教育服务和可靠的社会安全网。
北欧国家对于民众的福利十分关心,并且投入大量财力和精力来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另外,北欧国家的社会基础相对比较稳定,政府有着良好的治理能力和公共信任度,这也是提升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而中国的幸福感主要源于经济发展,给予民众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满足人们的自我实现需求。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特别是近年来国内经济的不断增长,保障居民生活质量的政策也得到了严格的约束与实施,对于一线的城市居民来说,与北欧国家居民的生活质量甚至有些相似甚至稍好。
二、北欧国家和中国的价值观有所不同在价值观方面,北欧国家强调个人的自由、平等和社会责任感。
人们往往有着较高的公共意识、环保意识、社会公正感、人文关怀等多种受教育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有着长期的历史传承和社会环境教育积淀,在北欧国家内部人们受到了很好的塑造和培养。
这种价值观推动了社会公正、人际关系良好、社会安全、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健康生活方式等等好的事情。
而中国的价值观则注重在家庭、工作和社会环节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在中国,人们广泛尊重并强调家庭、友谊和共同居住地的联系,通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些要求全面剖析并呈现出一种崇高的民族文化,这种文化然后转化为政策性要求,以书面的形式和实际的行动来深入推进。
在中国,尊重认真工作和社会关系,具有很强的恢弘气度和生命力,这个是中国的文化和表现形式的又一个表现。
三、北欧国家和中国的人际关系差异在人际关系上,北欧国家和中国也有明显的不同。
中西方文化对幸福的看法
中西方文化对幸福的看法从古希腊到近代,西方幸福观经历了从快乐到合理、为信仰上帝而禁欲到追求个人欲望满足为原则的演绎过程。
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是儒家的道义论幸福观。
国家的兴亡牵动着整个民族的利益。
对个人而言表现为栖牲和付出。
中国讲仁义,西方重实利。
古代伟大思想家孔子把幸福看作是高于任何物质生活和境遇本身、超越富贵贫贱之上的一种心理体验。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孔子看来,幸福与物质的丰裕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采取“不义”即不道德的方法获得富贵,那不是真正的幸福,是不值得人去追求的。
传统儒家幸福观主张德福一致,认为道德与幸福内在融于一起。
儒家强调美德对于幸福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美德,就不可能获得幸福,人生的幸福体现在个人的善行之中,人们不断提升个人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
而为了修炼美德,就不能执着于物质生活的享乐之中,即便是“一箪食,一瓢饮”,只要能够修得高尚的品德,这样的苦行精神也是值得赞颂的。
在儒家那里,幸福只是道德的伴随物或附属物,并不具有完全独立的意义,一个人有了美德,幸福也就随之产生。
传统儒家幸福观主张仁爱幸福。
这一观点与德福一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因为美德要求人们不能只注重个人的幸福,而应当将个人的幸福融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和整体之中。
在西方,第一个把快乐和幸福称之为目的的哲学家是德漠克利特。
德漠克利特认为,“快乐和不适”构成了应该做和不应该做事情的标准。
而这种快乐主要是指精神快乐,灵魂的安宁。
显然,德漠克利特是不绝对反对人们对物质的享受的。
这是理性主义的幸福观,是他那个时代的中等奴隶主阶级要维护现状的思想的集中体现。
后来伊壁鸿鲁,把幸福和快乐联系起来,继承发展了德漠克利特的理性主义幸福观提出“快乐论”从公元五世纪至十五世纪,历史上称为欧洲的中世纪。
在此期间,古希腊哲人们的合理的幸福观被禁欲主义的幸福观所代替。
然而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在经历了漫长的沉寂之后,这种反人性的禁欲主义幸福观最终被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先驱们所冲破。
不同文化对于幸福的定义和追求方式有哪些差异?
不同文化对于幸福的定义和追求方式有哪些差异?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幸福有着不同的定义和追求方式。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文化差异:一、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认为幸福是一种拥有物质财富和个人自由的状态。
他们追求经济舒适、个人独立和自由,相信通过努力工作和获得成功,可以实现个人价值和生活目标。
相比之下,东方文化中的幸福注重内在感受和精神追求。
人们追求和谐与平衡,注重家庭、社会和人际关系,强调互相支持和关心,从而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和支持。
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做出有意义的贡献,也被认为是幸福的一部分。
二、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幸福观念差异在西方文化中,幸福常常被定义为个人满足感。
然而,无论是否追求财富和成功,个人之间的竞争和压力数不胜数,这种竞争无形之中也带来了社会的不平等和分歧。
相比之下,在东方文化中,幸福是一种与众同乐的感受。
重视和谐、包容和彼此关心的生活方式,让人们在互相支持的环境中感受到了更多的幸福。
同时,东方文化对于家庭、社区和整个社会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视,人们常常在这些社会组织中获得自己所需的支持和帮助。
三、不同文化之间的幸福观念差异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也影响了人们对于幸福的理解。
比如,西方社会追求个人自由和独立,而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压力,让个人能够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梦想。
而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富裕和稳定则被视为幸福的必要条件。
总之,在全球化、信息化和文化融合的今天,随着世界各地人们生活方式和经济条件的快速变化,我们也有必要去了解和传承不同文化之间的幸福观念,以便更好地应对和适应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
从东到西的人们的幸福感有何差异?
从东到西的人们的幸福感有何差异?一、文化差异东方和西方文化差异巨大,因此人们对于幸福感的定义和追求方式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1. 价值观差异东方文化注重集体和谐,强调个人责任和顺从; 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人价值和个人追求。
东方人更注重家庭和社会的认可,西方人则更追求自我实现和个人成就。
这种不同的价值观往往会导致对幸福感的不同追求。
2. 社会关系差异在东方文化中,社会关系的重要性被极大地强调,人们更注重亲情和友情。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独立和个人权利更受重视。
这使得东方人更依赖他人而获得幸福感,而西方人更注重自我实现和自主决策。
二、经济差异经济状况是人们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东西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因此人们的幸福感也有所不同。
1. 基本生活保障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社会福利体系相对完善,基本生活保障较高,人们在物质上享受较多。
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及东方一些较为贫困的地区,人们的物质条件相对较差,缺乏基本生活保障,这会给人们带来较大的幸福感差异。
2. 收入差距东西方存在着较大的收入差距,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地区。
在这些地区,贫富差距较大,社会阶层分化严重,人们的幸福感往往受到收入差距的影响,贫困人群的幸福感相对较低。
三、生活方式差异东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也存在差异,从而影响到其幸福感的差异。
1. 工作生活平衡东方人普遍以工作为重,追求事业成功。
而西方人更加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追求工作与家庭、娱乐的和谐统一。
这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导致不同的幸福感体验。
2. 休闲与娱乐东西方对待休闲和娱乐的态度也存在差异。
东方人往往较为节制,追求精神满足和内在平静,注重内心的安宁。
而西方人则更追求刺激和兴奋,追求外在的刺激和感官享受。
四、社会制度差异东方和西方的社会制度也存在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感。
1. 政治制度东方国家多以集权制度为主,个人权益受到一定限制,可能会带来一定的不满和幸福感下降。
而西方国家普遍采取民主制度,个人权益相对更受保障,人们的幸福感也相对较高。
在中国和其他国家,理解“幸福”的定义和重要性有什么差异?
在中国和其他国家,理解“幸福”的定义和重要性有什么差异?幸福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东西,但是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国家,对幸福的定义和重要性也存在差异。
接下来,我们来深入了解中国和其他国家对幸福的不同认知。
一、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幸福观念不同发达国家对于幸福的定义,往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而中国更注重物质层面的丰富和稳定。
这主要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有关。
在中国多数人的观念中,幸福往往与物质财富密切相关,人们常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因此,中国人更追求繁荣和富裕,将物质积累作为幸福感的保障。
二、不同国家对于幸福的价值观偏好不同每个国家对于幸福的价值观偏好也不尽相同。
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认为幸福就是追求个人自由和尊严;而在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则更侧重于群体福利、集体主义,追求协调一致的社会关系。
在拉丁美洲,则强调社区、亲密关系等因素对于幸福的贡献。
三、不同国家的文化因素也影响着幸福的定义文化因素是影响不同国家对于幸福的定义和重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文化强调稳重、节制,而西方文化则更为强调个性、活力和自由。
这种差异也延伸到了人们对于快乐和满足的认知上。
中国人通常更注重内心平和、踏实,而西方人更注重亢奋和刺激。
四、经济状况和社会环境对于幸福的影响经济繁荣和社会安定是幸福实现的基础。
当人们生活在一个经济富裕和社会安定的环境中时,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也会随之提高。
例如,挪威、丹麦、瑞典等北欧国家被评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这与这些国家的经济繁荣、社会福利和政治稳定等因素密切相关。
五、个体认知和人际关系也影响着幸福感幸福感不仅受到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还与个人认知和人际关系密切相关。
人们会根据自己的认知和期望来评价幸福的实现程度,而受到经历和环境的影响,个人认知也可能存在差异。
此外,良好的人际关系、亲密的家庭关系、友好的社交网络等都能增强人们的幸福感。
总结:不同文化、不同国家对于幸福的定义和重要性存在差异,这反映了各自文化、社会和经济情况的不同。
中英居民主观幸福感比较研究
中英居民主观幸福感比较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比较中英两国居民的主观幸福感,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两国居民在生活质量、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感受,揭示两国居民在主观幸福感上的异同。
本文将首先介绍主观幸福感的定义及其重要性,然后概述中英两国在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差异,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背景。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将采用问卷调查、文献综述和统计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两国居民关于主观幸福感的数据,并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式进行分析。
问卷调查将涵盖个人基本信息、生活满意度、情感状态、社会支持等多个方面,以全面了解两国居民的主观幸福感状况。
本文期望通过比较中英两国居民的主观幸福感,为两国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促进两国居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本文也期望通过这一研究,增进中英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和友谊,推动两国在文化交流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合作。
二、文献综述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作为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涵盖了人们对自身生活的情感与认知评价。
自从20世纪50年代这一概念被提出以来,它已成为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中英两国居民在主观幸福感方面的差异及其背后的文化、社会和经济因素。
在中国的文献中,主观幸福感多与传统文化价值观、家庭观念、社会地位等因素紧密相连。
例如,中国文化强调“家”的重要性,家庭和睦、子女孝顺等往往是评价个人幸福感的重要指标。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财富的增加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不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即使在物质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精神层面的追求和满足同样重要。
相较之下,英国的文献则更多地从个人主义、自由平等的社会价值观出发,探讨居民的主观幸福感。
在英国,个体的自由、独立和选择被认为是幸福的关键。
英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较为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物质条件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中西幸福观之比较
2008年第3期山东社会科学N o.3总第151期SHANDONG SOC I AL SCIENCES GeneralN o.151中西幸福观之比较¹张静(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基础部,山东济南250014)[摘要]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中西方思想家的幸福观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倾向,并由此影响了中西方的生活心理和生活方式。
本文从伦理思想发展史的角度,对中西方幸福观念及其实现的途径加以比较,并进行了恰当的评价。
[关键词]中西方幸福观;实现途径;异同[中图分类号]B8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08]03)0064)05幸福,是人类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种重要现象,也是人类生活所不断追求的目的和理想。
由于幸福和人生、社会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所以古往今来的伦理学家们都把它作为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什么是幸福?达到幸福的途径是什么?幸福与道德有什么样的关系?古代中西方思想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中西方思想家的幸福观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倾向,并由此影响了中西方的不同的生活心理和生活方式。
今天,我们从伦理思想发展史的角度,对中西方幸福观念极其学说加以比较,并予以恰当的评价,对于建设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幸福理论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将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西方幸福观念之异同在中西方古代伦理思想史上,关于什么是幸福的问题,不下百种解答。
在中国,有5尚书#洪范6中的/五福0说,有儒家的道德幸福论,有5列子6的纵欲主义幸福论,以及以王充、吕坤为代表的命定或气运幸福说,等等。
在西方,有梭伦的幸福说,有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等人的自然主义幸福论,有柏拉图的追求理念的幸福论,有斯多葛派的顺任本性的幸福说,有亚里士多德的现实主义幸福论,有十七、十八世纪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的幸福观,有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幸福论等等。
在宗教方面,中西方的幸福观念也不尽相同,西方有所谓进天国、见上帝的幸福,中国则有长生不老、成仙、成佛、普渡众生的幸福。
中西方文化对幸福的看法
中西方文化对幸福的看法从古希腊到近代,西方幸福观经历了从快乐到合理、为信仰上帝而禁欲到追求个人欲望满足为原则的演绎过程。
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是儒家的道义论幸福观。
国家的兴亡牵动着整个民族的利益。
对个人而言表现为栖牲和付出。
中国讲仁义,西方重实利。
古代伟大思想家孔子把幸福看作是高于任何物质生活和境遇本身、超越富贵贫贱之上的一种心理体验。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孔子看来,幸福与物质的丰裕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采取“不义”即不道德的方法获得富贵,那不是真正的幸福,是不值得人去追求的。
传统儒家幸福观主张德福一致,认为道德与幸福内在融于一起。
儒家强调美德对于幸福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美德,就不可能获得幸福,人生的幸福体现在个人的善行之中,人们不断提升个人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
而为了修炼美德,就不能执着于物质生活的享乐之中,即便是“一箪食,一瓢饮”,只要能够修得高尚的品德,这样的苦行精神也是值得赞颂的。
在儒家那里,幸福只是道德的伴随物或附属物,并不具有完全独立的意义,一个人有了美德,幸福也就随之产生。
传统儒家幸福观主张仁爱幸福。
这一观点与德福一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因为美德要求人们不能只注重个人的幸福,而应当将个人的幸福融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和整体之中。
在西方,第一个把快乐和幸福称之为目的的哲学家是德漠克利特。
德漠克利特认为,“快乐和不适”构成了应该做和不应该做事情的标准。
而这种快乐主要是指精神快乐,灵魂的安宁。
显然,德漠克利特是不绝对反对人们对物质的享受的。
这是理性主义的幸福观,是他那个时代的中等奴隶主阶级要维护现状的思想的集中体现。
后来伊壁鸿鲁,把幸福和快乐联系起来,继承发展了德漠克利特的理性主义幸福观提出“快乐论”从公元五世纪至十五世纪,历史上称为欧洲的中世纪。
在此期间,古希腊哲人们的合理的幸福观被禁欲主义的幸福观所代替。
然而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在经历了漫长的沉寂之后,这种反人性的禁欲主义幸福观最终被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先驱们所冲破。
西方人和中国人的不同婚姻观
西方人和中国人的不同婚姻观西方人的婚姻观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
因为他们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同时婚姻不属于道德问题。
一个人有权选择和他/她最喜欢的人生活在一起,一旦发现现有的婚姻是一个错误,他/她有权作第二次选择。
如果夫妇一方爱上了第三者,任何一方都不会受谴责。
在他们看来:强迫两个不相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是残忍的。
中国的传统婚姻观,一般都讲百年好合,一定终身。
问题是,在现实生活中,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家庭中出现裂缝甚至解构的也为数不少,小问题可以调解,大问题象原则性的问题,就难说了,硬撑着,于己于人都未见得是好......西方式的的婚姻观,就不一样了,在建立家庭之前后,都始终讲究一个“情”字,有“情”便合在一起,无“情”便分开......在西方人眼里,爱就是爱,很简单。
而且西班牙中产阶级对婚姻的态度是很认真的。
中国会这么“开放”,让杰斯相当吃惊。
杰斯认为流行音乐不仅仅是旋律必须优美,内容也应当健康,它应该宣扬一些值得提倡的男女情怀。
如果每个新娘在“明天将成为别人的新娘”的时候,还可以“最后一次想别的男人”,是一件让新郎无法接受的事,这样的婚姻将来怎么可能长久。
如果这样的歌曲能广泛流行和传唱,社会的文明度怎么可能提高?如果每个人的行为都像《心雨》那样,家庭怎么可能和谐?家庭是社会的一分子,家庭不和谐,社会就会堕落。
这就是一个西班牙人对中国流行歌曲的看法。
各位在继续往下看的时候,可否先在心里想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个男人,正在参加一个重要的比赛,这时候,你妻子生孩子了,你会退出比赛,赶去陪妻子生孩子吗?如果你是一个女人,你觉得你老公这个时候应该回来吗?想好的话,就请带着你自己的回答继续往下看吧。
不久前,全世界的NBA球迷们都在津津乐道一件事情,火箭队的头号球手麦迪在火箭对爵士的比赛中途突然退场,致使火箭队输给了爵士队。
麦迪中途离开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在火箭对爵士上半场比赛还没有结束的时候,麦迪一位助手打电话给火箭新闻主管内尔松,说小麦的未婚妻哈里斯腹痛难忍,被送往医院生产,他们的儿子即将诞生。
浅谈现代中美婚姻观念的差异
浅谈现代中美婚姻观念的差异摘要二十一世纪的中美两国是世界上的两个超大的经济体,且属于不同的政体,中美两国的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导致彼此的婚姻观存在诸多差异。
中国受封建儒家思想影响比较深,而美国则是受外来思想比较严重。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美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而且互补性很强。
本文着重从中美两种文化根源的角度,阐述了中美婚姻观念的不同之处,拓展了人们的认识空间。
关键词:婚姻观念差异文化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re the two large economies in the world,they are different form of government ,leading to under differe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of the two countries to each other's views on marriage,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Confucianism has been the ideology occupy the field of the orthodox position of the Chinese culture is undergoing extensive and profound impact.Foreign thoughts affect deeply in America's marriage ideas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in recent years,.Sino-U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becamemore and more frequently,also Both Countries are highly complementary in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sThis essay illust rates some dif ferent view s betw 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marriage ideas in details based on the source of the cultures and thus enlarges eye sight s of people.Key words: marriage ideas;comparison;culture;追溯到原始社会,就有了所谓的婚姻。
中西方婚姻家庭观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西方婚姻家庭观篇一:中西婚姻家庭观差异中西婚姻家庭观差异中国婚姻家庭观中国婚姻传统历来就是父母做主,子女的婚姻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子女在选择结婚对象时,父母也理所当然的拥有决定权。
无论子女多大,如果依然单身,父母会认为自己的义务还没有完成。
分析原因,我认为源于中国的父亲单系制度,就是说中国世袭以男子算的,女子出嫁后也就是出家,进入另外一个家族,娶进的媳妇要融入新的家族,处理婆媳、妯娌等众多的关系,好的儿媳妇不仅是儿子的福气,也为整个家掌脸。
所以说选择子女的婚姻选择权在父母,尤其是男子,女子因加入外族选择的慎重性减弱。
这种婚姻意识传统在现代社会中无法消除,也不可能消除,电影泰坦尼克号中为爱情不顾一切,在中国也许只能在幻想中存在。
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中,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隔代教育,夫妻外出挣钱务工,自己的孩子交给父母教育,明显大家庭观的表现。
但是也忘记了传统教育中重要的一点——养不教父之过。
西方婚姻家庭观西方社会是重视个人的社会,家是短暂性的抚育社群,子女到能自立的时候,就另立门户建立自己的生育社群。
而在西方的婚姻传统中,也是非常的自由,提倡自由恋爱,婚姻自由,一般情况下父母是不干涉子女的选择。
中国讲究门当户对,西方则主要重视感情。
在婚后,中西婚姻生活中最大的差别,是中国的婚姻家庭注重"柴、米、油、盐",而西方则更重视夫妻间的情感交流,沟通以及性生活的质量。
在教育方面,有一部分中国的家庭一般把孩子给父母来抚养,而在西方的家庭一般把孩子留在自己的身边,他们认为教育下一代是自己应尽的责任。
篇二:中西方婚姻观念比较中西方婚姻观念比较汉语1001蔡亮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婚姻就好比桥梁,沟通了两个全然孤寂的世界。
——基尔·凯丝勒由于文化、历史、宗教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在婚姻观念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爱情和婚姻实质是一个民族深层文化的体现,反过来文化背景的差异又影响限制着一个民族的恋爱方式和婚姻习俗。
中西婚姻爱情观差异ppt
——以女星沈丹萍与德国丈夫乌韦跨国婚姻为例
1.背景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各国交流频繁。世界各国的 文化趋于融合,由此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变 化。从保守,传统逐渐走向开放,过去难以接受的事 情也能够试着容忍。 不过,从许多跨国婚姻可以看出,跨国婚姻中夫妻 两人更容易产生争吵和矛盾。首当其冲的原因就是中 西方婚姻爱情观的差异。下面我们以一个跨国婚姻案 例加以说明。
“他们对这一人种不了解,存 在很多偏见。还会问我许多 funny questions such like‘他 们一年洗一次澡吗?’让我哭 笑不得。” ”他们担心Fabrice只是玩玩而 已,说不定什么时候会突然离 开中国了,所以感到很不放心。
5.跨国恋离婚现象
• • 在跨国婚姻大幅增加的同时, 此类婚姻的离婚率也比较高, 而且近年已高于结婚增长速度。1990年至1995年, 其结婚对数 增长2.4 倍, 而离婚对数则增长2。8倍。 • 有资料显示,加拿大人和中国人结为夫妻的, 离婚率为60%。 1997 年, 日本丈夫和中国妻子离婚的占结婚人数的30%, 日本 妻子和中国丈夫离婚的占结婚人数的35% 。 • 导致跨国婚姻离婚率上升的原因除了骗婚现象、年龄过于 悬殊、目的性结婚外,还有主要的原因是不适应批次文化的差 异。 •
8
•
求稳与求变
中国人追求“稳”,在稳中求发展是中国人的 传统思想。 希望按照婚姻该有的生活进行。沈丹 萍跟大多数东方女性的想法一样,婚后应该在家烧 饭、打扫、带孩子、整理屋子等等。而乌韦则不这 么认为,他坦言家务可以不做,两人之间的爱情最 重要。 西方人爱冒险,追求突破,是外张性的文化, 求变,求动,是他们的精神动力。因此他们不怕变 化,他们努力适应于变化。乌韦随沈丹萍从德国别 墅搬回北京38平米的屋子,刚进去,就急着找杯子 喝香槟庆祝。这种毫不惧怕变化的态度让“求稳” 的沈丹萍感到又气又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