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三 文言特殊句式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特殊句式+课件
定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 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 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 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 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
文言文句式: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倒装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齐策》)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 说》)
2
、
用
副
词
“乃”“则”“即”“皆”“耳”“亦”
表判断。
⑴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⑵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⑷⑶梁此则父岳即阳楚楼将之项大燕观。也。 ⑸环滁皆山也。 ⑹此亡秦之续耳。
3.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和代 词“是”的区别)
陈胜者,阳城人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亚父者,范增也。
② “......,......也。”判断句中,有时 “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 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 治通鉴》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⑷⑸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⑹古之人不余欺也! ⑺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 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文言特殊句式
课堂练习
1、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是( ) A、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C项“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结构作主语
2、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
A、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佃农)以居之。 B、村中少年好事(游手好闲)者驯养一虫。 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B项 B、有事而不告我,必不捷矣。(遇《到左事传不告·诉襄我公,结二果十一定八不年会》成)功
C 、 不 我 知 者 , 谓 我 士 也 骄 ( 《 诗有人经对·我桃不有了解园,》说)我士人傲慢太骄狂
D、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孟子·滕文公子》
即使小孩到市场上(买东西),也没有人欺骗他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二、被动句
1、用介词“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2、用“见”“见……于……”表被动。 3、用“为”“为……所……” 表示被动。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1、用介词“于”表被动
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2、用“见”“见……于……”表被动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C 项 C.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会担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指文言文中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主谓倒置句等七种句式。也有人将后面的四种句式归纳统称为倒装句。
之所以将上述七种句式称为特殊句式,是因为这些句式与现代汉语的句式特点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熟悉和了解这些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文言句式特点,有助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一)判断句
现代汉语中,主要依靠主谓之间的判断动词"是"来构成判断句。这种判断句的形式在文言中只是极个别的现象,一般都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来表示判断。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 主语后面用"者"表提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者,……也)。
例1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石钟山记》)
2. 主语后面没有"者",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也)。
例3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
例4 生,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3. 谓语后面连用"者""也"表示判断(……者也)。
例5 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毛遂自荐》)
例6 是必射雕者也。(《李将军列传》)
4. 用"为""乃""则""即""诚""非""素""皆"来表示判断。
例7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例8 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例9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例10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o项羽本纪》)
例11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例12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例13 且相如素贱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文言特殊句式 (共135张PPT)
2014年新课标2卷 5、把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 人,后渐添注,或一仓十余人,文力 请裁汰。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 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
•
(《韩文传》)
译:淳安公主受赐田地有三百顷,又 想强夺任丘老民众的产业,因韩文尽 力相争才停止。
6、2014年四川卷 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 与刘孝绰见重当世。 《梁书 王筠传》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 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译: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 上的原因啊。”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
2018年 天津三卷 (《吴起列传》) 翻译下列句子:
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2分)
译:两者都具备的,大概就是我的朋友 杨君吧?
连接高考
2018年全国2卷 (《王涣传》) 给划线句子断句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 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 某些特殊的句式。
【点击考纲】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判断句、被动 句、宾语前置和成分省略。
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熟记解考纲中说明的“判 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和成分省 略。”这四种特殊句式的常见形式。 2、掌握这四种特殊句式在高考中的 考查形式。 3、掌握这四种特殊句式在翻译和断 句题中的解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专题复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指导与训练(三)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
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语序:主谓宾是主干,定语藏在主宾前,谓语一看着了急,前状后补巧打扮。
(定语)主语 +〔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示例:﹙高中﹚学生〔应努力〕学〈好〉﹙语法﹚知识。
可以说,与通常顺序不一样的句子,就属于倒装句。文言文中常见的倒装句有: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即谓语前置)。从语法功能上讲,前置的倒装句主要起强调的作用,而后置的倒装句则是古人的语言习惯。翻译这类句子,就要理顺表达顺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宾语前置
一、宾语前置句的定义
所谓宾语,就是动词所涉及的对象。在现代文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的。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动词谓语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
二、宾语前置句的分类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前置或介词宾语前置。
典型例句
⑴大王来何操?
⑵沛公安在?
⑶而今安在哉?
⑷豫州今欲何至?
⑸君何以知燕王?
(6)微斯人,吾谁与归?
(7)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补充: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格式:宾十介十动
典型例句
(1)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2)一言以蔽之。
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3)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
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地作战的。(1)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
考点三文言特殊句式
考点三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的格式
在现代汉语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用判断词“是”或“就是”、“正是”等,来联系,如:“我是中国人。”而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也常常借助于一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的语气。文言文中的判断句的种类比较多,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用助词“者”表提顿,谓语后用语气词“也”煞尾,“……者,……也”式表判断。如: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陈胜者,赵之良将也。(《陈涉世家》)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4)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5)(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只在主语后用“者”表提顿。“……者,……”式表判断,如:
(1)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柳敬亭传》)
(2)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论贵粟疏》)
(3)方柯者,中国之人。
3.只在谓语后用“也”煞尾。“……,……也”式表判断,如:
(1)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3)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4)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6)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考点
文言文特殊句式考点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判断的典型格式。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廉颇是赵国的优秀将领”(2)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是”。
例如:“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译文:“项脊轩是原先的南阁子”(3)主句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中的“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例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柳敬亭传》)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译文:“现在人家才是菜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
“汝是大家子。”(《孔雀东南飞》)译文:“你是大户人家的公子”
(5)用“即”“乃”“则”“皆”“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例如:①“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译文:“就是现在聚集埋在坟墓里的五个人”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第一部分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
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文言特殊句式(三中)
实战演练
1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
A神仙之说,所谓为蛇
画足。 B蔺相如者,赵人也。
(C)
C然是说也,余犹疑之。
D其人勇士。 A其南陵,夏后皋之 墓也。
B庭中始为篱。
C灭六国者六国也。
D夫天者,人之始也。
(B)
实战演练
12、“则”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如此则荆吴之势强。 B故木受绳则直。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官吏喊叫的声音 是那样凶,老妇啼哭的情形是那样凄苦! )
4.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
无乃……乎(恐怕、只怕)、 不亦……乎(不是……吗)、 得无……乎(难道……吗)、 孰与、孰若……乎(跟…… 相……) 何……为(为什么……呢)。 何……之有(有……呢) 如: 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四、倒装句 3、定语后置
4)、中心词+数(量)词 铸以为金人十二。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
欲与亚父。 项羽兵四十万,沛公兵十万。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四、倒装句 4、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置于谓语部分后 标志:介词“于、以、乎”
一、判断句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 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完美版)
(二)依上下文关系划分 1.承前省。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2.蒙后省。如: 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对话省。如: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蔺列传》)
3.“于……”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外欺于张仪。
(三)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 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孟子》) ③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④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
3.省略动词宾语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省略介词宾语──介词“与”“以”“为”的宾语常省略。 ①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5.省略介词──介词“于”“以”常省略。 ①置人所罾鱼腹中 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三种: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宾语为代词时,宾语一般会前置。 例如:
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高考语文-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倒装句
一.【类型】
(1)宾语前置句(2)定语后置句(3)谓语前置句(4)介词结构后置句
二.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样就形成了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当宾语,宾语前置
“谁、孰、何、曷、害、奚、安、焉、胡”等疑问代词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
(1)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译文:我欺骗谁?欺骗天吗?(2)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译文:王者是指谁?指文王呢。
(3)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译文:它将要往哪里去呢?
(4)何由知吾可也?译文: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
(5)汝安从知之?(《汉书·黥布传》)译文:你从什么地方了解他呢?(6)胡为至今不朝也?(《战国策·齐策四》)译文:为什么到现在还不让他上朝呢?
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未、毋、无、莫、非、否”等等否定词。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译文: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担心不了解别人。
(2)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五蠹》)译文:我有年老的父亲,我若死了,没有谁养活他。
(3)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译文: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
(4)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译文:七十岁的老人穿绸吃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做到这样却不
能成为王的,没有这种事情呢。
3.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的格式
在现代汉语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用判断词“是”或“就是”、“正是”等,来联系,如:“我是中国人。”而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也常常借助于一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的语气。文言文中的判断句的种类比较多,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用助词“者”表提顿,谓语后用语气词“也”煞尾,“……者,……也”式表判断。如: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陈胜者,赵之良将也。(《陈涉世家》)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4)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5)(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只在主语后用“者”表提顿。“……者,……”式表判断,如:
(1)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柳敬亭传》)
(2)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论贵粟疏》)
(3)方柯者,中国之人。
3.只在谓语后用“也”煞尾。“……,……也”式表判断,如:
(1)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3)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4)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6)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7)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陶渊明《桃花源记》)
(8)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4、在谓语后“者也”连用。,“……,……者也”式表判断,如: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弈秋》)
5.“者也”都不用。如:
(1)(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信陵君窃符救赵》)
(2)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3)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超过,胜过)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赤壁之战》)
6.谓语前用副词“乃”“即”“必”“则”“悉”、“本”“诚”“皆”“亦”“素”等表示肯定判断,加强肯定语气。如: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臣乃市井鼓刀(动刀做声,谓宰杀牲畜)屠者。(《信陵君窃符救赵》)
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2)吟鞭东指即天涯(《已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呤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即今之傫(lě)i然(聚集的样子)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3)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5)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8)予购三百盆,皆病者。(《病梅馆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9)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只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五十步笑百步》)
(10)且相如素贱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7.用动词“是”“为”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3)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4)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注意: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是”,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 (5)中峨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6)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7)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8.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4)拾视之,非字而画。(《促织》)
(5)予本非文人画士。(《病梅馆记》)
二、疑问句的格式
文言中的疑问句,一般要用疑问代词或疑问语气词提出问题。
(一)用疑问代词的(谁、何、曷、胡、安、孰、焉、奚、盍、盖等),例如:
1、谁为哀者? (张溥《五人墓碑记》)
2、“为何人哉?”
3、“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4、独五人之激檄,何也? (同上)
5、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同上)
6、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蜀道难》)
7、“又安敢毒耶?”(《捕蛇者说》
8、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司马迁《鸿门宴》)
9、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韩愈《师说》)
10、且焉置土石? (《列子•愚公移山》)
11、“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庄子•外篇•秋水》
12、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讲求)礼义哉?《齐桓晋文之事》
13、以小易大,彼恶知之。(《齐桓晋文之事》)
14、则盍(通“何”)反(通“返”)其本(王道)矣。(《齐桓晋文之事》)
15、盖(通“盍”,意思是“何不”)亦(助词,加强反问的语气)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疑问语气词的(乎、欤、耶、哉、为等),例如:
1、“尔亦知射乎?”(《卖油翁》)
2、壮士,能复饮乎? (司马迁《鸿门宴》)
3、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4、“月明星稀,乌雀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赤壁赋》)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6、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
7、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五人墓碑记》)
8、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史伶官传序》)
9、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询《六国论》)
10、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1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哉?(《晏子春秋•内篇第五》)
12、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13、蹈死不顾,亦曷(通“何”)故哉?(《五人墓碑记》)
14、独五人之皦皦,何也?(《五人墓碑记》)
15、何辞为?——为什么还要告辞呢?
三、被动句的格式
汉语的叙述句根据主语同谓语之间的施事受事关系可以分成两类:
第一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生者,即施事者,如“我写字”。
第二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如“他被人踢了一脚”。文言里的被动句,常借助于一定的介词、助词、助动词来造成被动的格式。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1)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五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