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目标的制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设各种机会,为不同状态和水平的学 生提供适合他们最佳发展的教学条件, 让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的每一分钟里都 积极有效地参与学习,达到各得其所的 目标。例如《一次函数的图像》的过程 方法目标可制定为:①经历描点法绘制 函数图像的过程,探究一次函数的图像 及其性质;②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推 理等探究活动了解一次函数图像的分布 及其与正比例函数图像的关系;③通过 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研究,体会数 形结合在问题解决中的应用,并能运用 它们解决相关的函数问题。
3. 可操作性原则 目标具体、可行,才具有可操作性。 要用可以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动词来描述 教学目标,这个动词必须指出一个动作, 应避免使用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的 词。较为适应的词如“写出”“列举”“比 较”“分类”“从几个项目中选出”等。 例如《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中有一个目 标是“培养运动变化的观点”,它是内 在心理的变化,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 只能列举一些反映内在心理变化的行为 的例子,通过对这些具体行为的观察, 来判断学生是否培养了运动变化的观 点。可表述为:①通过两圆在运动时, 两圆公共点的变化,体会运动变化。② 通过两圆在运动时,两圆圆心距和半径 之间关系的变化,进一步体会运动变化。
通常情况下,如果教学内容是数学 事实,教学目标的要求多为了解;教学 内容为数学概念,教学目标的要求多为 理解;教学内容为数学原理,教学目标 要求多为掌握;如果教学内容是解决实 际问题,教学目标要求多为运用。这样,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教学目标的制定 更易操作。
2. 学情分析 分析学生对现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如 何,与教学目标的要求有多少差距,这 样通过确定学生的具体情况,将学习任 务合理分解到教学目标的子项中,落实 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比如小学低年 级学生他们比较积极但不稳定,知识和 思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数学生操作、 口述、思考不能很好地有机结合,缺乏 有序性和准确性。而初中学生认知的目 的性、持久性、精确性和概括性明显比 小学生加强,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加强, 但水平还不高。学生认知水平在不同阶 段的特点,也是教学目标制定时所要认 真考量的。 目标就是方向,有了方向,才可能 进行有效劳动。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教 学设计的重中之重,科学地制定每节课 的教学目标 , 真正做到课堂上心中有目 标,手中有方法,眼中有学生,必定会 有较高的课堂教学效率和较好的课堂教 学效果。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 油槐初级中学)
72
教学探蹊
JIAOXUETANXI
浅谈教学目标的制定
薛锋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 点,它决定着教学行为。教学目标的有 效制定是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基础,是 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体现。因此,必须十 分重视教学目标制定这项工作。
一、教学目标制定的原则
1. 整体性原则 学科的知识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从学科整体的角度 把握目标要求,不能孤立地就学段、课 时设计目标,更不能与总目标相悖。还 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 学科整体要求,使各课时教学目标之间 有机地联系。 另外教学目标要求的三个维度是一 个有机整体,不能割裂开来。例如《一 次方程组的应用》一课的教学目标可制 定为:①掌握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思想 与一般步骤,学会利用一次方程组解决 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知识技能)② 体验方程思想是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 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 数学的价值。(过程与方法)③在与世 界园艺博览会有关的实际问题情境中, 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 2. 层次性原则 课程标准中知识技能目标分为了 解、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四个层次,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体现这种由浅到深的 认知水平。另外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 差异、个性特点和达标差距,按不同层 面学生的不同情况,将统一的教学目标 进行重新设计,或提高难度,或降低要 求;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实施分 解,设计坡度,设计不同的问题和练习。 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于各 层次学生都具有挑战性,采用多种方式、
二、教学目标制定的步骤
1. 吃透教材 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深入体会教材 的编写意Leabharlann Baidu、目的要求,掌握教材的内 涵和外延。如教材《两圆的公切线》一 节,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两圆的公切 线既是圆的切线的判定和性质的应用, 又是研究圆与圆位置关系时的一种常见
情况,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继续渗透化未 知为已知的转化思想。同时,通过创设 情境,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进一步渗 透应用意识。不论在培养学习方法上, 还是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等方面 都起到重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