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物理模型系列之对象模型专题15分子模型学案
专题15 分子模型-高考物理模型系列之对象模型(解析版)
模型界定本模型主要归纳分子大小与排列方式、分子的运动、分子力及其表现以及物体的内能问题. 模型破解 1.分子动理论(i)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物质由大量分子组成,而分子具有大小,它的直径数量级是10-10m,一般分子质量的数量级是10-26 kg .分子间有空隙.阿伏伽德罗常数:l 摩的任何物质含有的微粒数相同,这个数的测量值为N A = 6.02×1023mol -1.阿伏伽德罗常数是个十分巨大的数字,分子的体积、质量都十分小,从而说明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①估算分子大小或间距的两种模型.(a )球体模型:由于固体和液体分子间距离很小,因此可近似看成分子是紧密排列着的球体,若分子直径为d ,则其体积为:336134d R V ππ==.(b )立方体模型:设想固体和液体分子(原子或离子)是紧密排列着的立方体,那么分子的距离(即分子线度)就是立方体的边长L ,因此一个分子的体积就是3L V=.对固体和液体,可以近似地认为分子是一个挨一个紧密排列在一起的.处理固、液体分子的大小,可应用上术两种模型之一.若考查气体分子间距,由于在一般情况下气体分子不是紧密排列的,所以上述模型无法求分子的直径,但能通过上述模型求分子间的距离.②常见微观量的求解表达式(说明:M 为摩尔质量,ρ为物质密度,V mol 为摩尔体积) (a )1个分子的质量:m=M/N A .(b )1个分子的体积或占有的空间体积:V=V mol /N A . (c )1摩尔物质的体积:V mol =M/ρ. (d )单位质量中所含分子数:n=N A /M. (e )单位体积中所含分子数:n′=ρN A /M. (f )分子间距离(分子直径):36AmolN V dπ=(球体模型),3AmolN V d =(立方体模型)."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用油酸的酒精溶液在平静的水面上形成单分子油膜,将油酸分子看作球形,测出一定体积油酸溶液在水面上形成的油膜面积,用d=V/S 计算出油膜的厚度.这个厚度就近似等于油酸分子的直径,其中V 是油酸酒精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例1.若已知阿伏加德罗常数、物质的摩尔质量、摩尔体积,则可以计算出 A .固体物质分子的大小和质量 B .液体物质分子的大小和质量 C .气体分子的大小和质量D .气体分子的质量和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答案】ABD例2.在“用油膜法测量分子直径”的实验中,将浓度为η的一滴油酸溶液,轻轻滴入水盆中,稳定后形成了一层单分子油膜.测得一滴油酸溶液的体积为V 0,形成的油膜面积为S ,则油酸分子的直径约为 ▲ ;如果把油酸分子看成是球形的(球的体积公式为316V d π=,d 为球直径),计算该滴油酸溶液所含油酸分子的个数约为多少.【答案】2236V S n πη= 【解析】:油酸分子的直径SV S V d0η==.可认为该滴油酸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等于组成它的所有油酸分子体积的总和:300)(61S V n V ηπη=得2236V S n πη=.模型演練1.已知潜水员在岸上和海底吸入空气的密度分别为 1.3kg/3m 和2.1kg/3m ,空气的摩尔质量为0.029kg/mol ,阿伏伽德罗常数A N =6.0223110mol -⨯。
高中物理模型解题教案
高中物理模型解题教案
目标:学生能够根据物理模型解题方法,解决高中物理中的困难问题。
教学重点:物理模型解题方法的掌握;应用物理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能够灵活运用物理模型解决不同类型的物理问题。
教学准备:课堂教学用具,课本,习题集。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物理模型解决问题。
2. 提出问题:给学生提出一道困难的物理题目,让学生尝试用传统的物理方法解题。
3. 引入物理模型:向学生介绍物理模型解题方法,并解释其原理及应用范围。
4. 实例分析:给学生展示一个利用物理模型解题的实例,让学生看到解题方法的实际应用。
5.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利用物理模型解决几道不同类型的物理问题。
6. 总结与归纳:总结物理模型解题方法的特点和步骤,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
7. 巩固练习:布置一些相关的习题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8. 综合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评估学生对物理模型解题方法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注重物理模型的建立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物理
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解题过程中感受到
物理知识的魅力和实用性。
高中物理模型及其应用教案
高中物理模型及其应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物理模型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常见的物理模型及其应用;
3. 能够运用物理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物理模型的概念和作用;
2. 常见的物理模型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
1. 具体物理模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融合不同物理模型来解决复杂问题。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物理模型的照片或视频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猜测这些模型的功能及应用。
2. 学习:介绍物理模型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物理模型以及物理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3. 实践:让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认识常见的物理模型及其应用,例如比例模型、几何模型、数学模型等。
4. 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组讨论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然后尝试利用不同的物理模型来解决这个问题。
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思考物理模型的概念和应用,以及如何运用物理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六、课后作业
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思考物理模型对科学研究的意义;
2. 自选一个实际问题,尝试运用物理模型进行建模和解决;
3. 完成相关练习题。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物理模型的概念和作用,让学生了解了物理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通过实践和讨论,让学生掌握了常见的物理模型及其应用。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激发了学生对物理模型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物理模型的概念和应用,并能够灵活运用物理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学案第二章第二节分子立体结构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学案)【学习目标】1、熟悉共价分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2、初步熟悉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3、能用VSEPR模型预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理解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和分子空间构型间的关系。
4、熟悉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5、进一步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6、能按照杂化轨道理论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7、进一步增强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重点知识】:分子的立体结构;利用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杂化轨道理论模型预测分子的立体结构。
【回顾思考】1 举例说明什么叫化学式?2 举例说明什么叫结构式?3 举例说明什么是结构简式?4 举例说明什么是电子式?5 举例说明什么价电子?(第一课时)一、形形色色的分子【阅读讲义】认真阅读讲义35到37页“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处。
在阅读进程中勾出你以为重要的句子、词语、规律等,如发现新问题请写在讲义中相应地方。
认真读图2-8、2-9、2-10、2-11、2-12和36页的知识卡片等去熟悉分子的多样性,自己动手制作几种分子的模型体验分子的空间构型。
然后思考下列问题。
【阅读思考1】完成下表1、原子数相同的分子,它们的空间结构相同吗?2、请你利用身旁的易患材料参照讲义35、36页内容制作CO2、H2O、NH3、CH2O、CH4分子的球辊模型(或比例模型);并用书面用语描述它们的分子构型。
3、你如何理解分子的空间结构?4、写出CO2、H2O、NH3、CH2O、CH4的电子式;5、观察上述分子的电子式,分析H、C、N、O原子别离可以形成几个共价键,你知道原因吗?6、如何计算分子中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成σ键电子对、未成键电子对)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阅读讲义】认真阅读讲义37到39页“三、杂化轨道理论简介”处。
在阅读进程中勾出你以为重要的句子、词语、规律等,如发现新问题请写在讲义中相应地方。
认真读图2-15、表2-4、2-5,对比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和分子构型。
高考物理模型知识点总结
高考物理模型知识点总结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物质、能量和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和运用多种模型来解释和预测自然现象。
下面将对高考物理模型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应对高考。
一、粒子模型粒子模型是描述宏观物质行为的基础,它假设物质由微观的粒子组成,可以看作是一些实际物质在特定条件下简化而得的模型。
在物理学中,常用的粒子模型有质点模型和准质点模型。
质点模型假设物体无限小、没有形状和体积,只有质量和位置。
通过质点模型可以解释机械运动、碰撞、受力等问题。
准质点模型是质点模型的一种延伸,它认为物体在具有分子结构的条件下,可以近似看作由质点组成的。
准质点模型广泛应用于热学问题、电学问题和物态变化等领域。
二、简谐振动模型简谐振动模型是描述周期性振动的一种模型,在物理中有广泛的应用。
简谐振动包括了弹性势能和动能之间的转化。
在动力学平衡位置附近,物体受到的力可以近似表示为与位移成正比的力,即恢复力。
这种情况下,物体的振动可以用简谐振动模型进行描述。
简谐振动模型常用于描述弹簧振子、摆钟等。
三、电路模型电路模型是描述电流和电压分布的一种模型。
在电路中,电流通过导线流动,而电压代表电荷在电路中的移动能力。
电路可以采用电路图的形式来进行表示。
其中,电阻用符号表示,电源和电压表用直线段表示,导线用直线表示。
电路模型常用于解决电阻的并联和串联问题,以及与电阻并联的元件的工作原理等问题。
四、光学模型光学模型是解释光的传播和反射折射的理论依据。
光学模型包括了几何光学模型和波动光学模型。
几何光学模型假设光是由一条直线构成的,用于描述光的透射、反射等现象。
几何光学模型中,光线在光学器件表面的传播方式可以用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来描述。
波动光学模型基于光是一种波动现象的假设,用于描述光的干涉、衍射等现象。
波动光学模型常用于解决光的单缝、双缝干涉问题,以及杨氏双缝实验等。
五、力学模型力学模型是描述力学运动的一种模型,其中包含了牛顿力学模型和相对论力学模型。
高中化学分子立体模型教案
高中化学分子立体模型教案
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制作分子模型来深入理解分子结构和立体构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无
教学方式:实验教学
教学内容:
1.简介分子立体模型的作用和意义,引导学生探讨分子结构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
2.介绍几种常见的分子结构表达法,如平面式、空间式、虚线式等。
3.分组学生,每组选择一种分子结构式,准备所需材料(氢原子、氧原子、碳原子、氯原子等原子模型)。
4.根据所选分子结构式,组装对应的分子立体模型,并观察分子的空间构型。
5.展示不同分子的立体模型,让学生比较不同分子结构的立体构型与性质。
6.总结本次实验的结果,让学生思考分子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掌握分子结构的立体构型。
难点:理解分子结构的立体构型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
教学评估:
1.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观察记录和讨论表现。
2.完成实验报告,对不同分子的立体构型和性质进行比较分析。
3.课堂讨论,检验学生对分子结构和性质之间关系的理解程度。
拓展延伸: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分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探究分子构型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学生还可以尝试利用分子模型来预测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反应方式,加深对化学实验的理解和兴趣。
备注:
学生在实验操作中需小心谨慎,注意安全规范,避免发生意外情况。
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需监督学生的操作,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物理模型构建学案
构建物理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一:物理模型1. 对象模型:条件模型:过程模型:二:审题理解关键词,挖掘隐含条件,借助示意图,排除干扰条件分析临界状态三、 过程与方法(1)按照对象模型,条件模型,过程模型的步骤建立物理模型(2)按照关键词,隐含条件,示意图等步骤审题(3)按照审题,建模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并联系实际提出优化方案。
例题1:一间新房即将建成时要封顶,考虑到下雨时落至房顶的雨滴能尽快地淌离房顶,要设计好房顶的坡度,设雨滴沿房顶下淌时做无初速度无摩擦的运动,那么图中所示四种情况中符合要求的是( )例题2:(2004)25. (22分)下图是某种静电分选器的原理示意图。
两个竖直放置的平行金属板带有等量异号电荷,形成匀强电场。
分选器漏斗的出口与两板上端处于同一高度,到两板距离相等。
混合在一起的a 、b 两种颗粒从漏斗出口下落时,a 种颗粒带上正电,b 种颗粒带上负电。
经分选电场后,a 、b 两种颗粒分别落到水平传送带A 、B 上。
已知两板间距d m 1.0=,板的长度l m 5.0=,电场仅局限在平行板之间;各颗粒所带电量大小与其质量之比均为kg /C 1015-⨯。
设颗粒进入电场时的初速度为零,分选过程中颗粒大小及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计。
要求两种颗粒离开电场区域时,不接触到极板但有最大偏转量。
重力加速度g 取2/10s m 。
左右两板各带何种电荷?两极板间的电压多大?例题3:(05全国Ⅰ卷23 )原地起跳时,先屈腿下蹲,然后突然蹬地。
从开始蹬地到离地是加速过程(视为匀加速),加速过程中重心上升的距离称为“加速距离”。
离地后重心继续上升,在此过程中重心上升的最大距离称为“竖直高度”。
现有下列数据:人原地上跳的“加速距离”d1=0.50m , “竖直高度”h1=1.0m;跳蚤原地上跳的“加速距离”d2=0.00080m , “竖直高度”h2=0.10m 。
假想人具有与跳蚤相等的起跳加速度,而“加速距离”仍为0.50m ,则人上跳的“竖直高度”是多少?例题4(2008)23.风能将成为21世纪大规模开发的一种可再生清洁能源。
专题15 分子模型-高考物理模型法之对象模型法(解析版)
模型界定本模型主要归纳分子大小与排列方式、分子的运动、分子力及其表现以及物体的内能问题. 模型破解 1.分子动理论(i)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物质由大量分子组成,而分子具有大小,它的直径数量级是10-10m,一般分子质量的数量级是10-26 kg .分子间有空隙.阿伏伽德罗常数:l 摩的任何物质含有的微粒数相同,这个数的测量值为N A = 6.02×1023mol -1.阿伏伽德罗常数是个十分巨大的数字,分子的体积、质量都十分小,从而说明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①估算分子大小或间距的两种模型.(a )球体模型:由于固体和液体分子间距离很小,因此可近似看成分子是紧密排列着的球体,若分子直径为d ,则其体积为:336134d R V ππ==.(b )立方体模型:设想固体和液体分子(原子或离子)是紧密排列着的立方体,那么分子的距离(即分子线度)就是立方体的边长L ,因此一个分子的体积就是3L V=.对固体和液体,可以近似地认为分子是一个挨一个紧密排列在一起的.处理固、液体分子的大小,可应用上术两种模型之一.若考查气体分子间距,由于在一般情况下气体分子不是紧密排列的,所以上述模型无法求分子的直径,但能通过上述模型求分子间的距离.②常见微观量的求解表达式(说明:M 为摩尔质量,ρ为物质密度,V mol 为摩尔体积) (a )1个分子的质量:m=M/N A .(b )1个分子的体积或占有的空间体积:V=V mol /N A . (c )1摩尔物质的体积:V mol =M/ρ. (d )单位质量中所含分子数:n=N A /M. (e )单位体积中所含分子数:n′=ρN A /M. (f )分子间距离(分子直径):36AmolN V dπ=(球体模型),3AmolN V d =(立方体模型)."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用油酸的酒精溶液在平静的水面上形成单分子油膜,将油酸分子看作球形,测出一定体积油酸溶液在水面上形成的油膜面积,用d=V/S 计算出油膜的厚度.这个厚度就近似等于油酸分子的直径,其中V 是油酸酒精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例1.若已知阿伏加德罗常数、物质的摩尔质量、摩尔体积,则可以计算出 A .固体物质分子的大小和质量 B .液体物质分子的大小和质量 C .气体分子的大小和质量D .气体分子的质量和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答案】ABD例2.在“用油膜法测量分子直径”的实验中,将浓度为η的一滴油酸溶液,轻轻滴入水盆中,稳定后形成了一层单分子油膜.测得一滴油酸溶液的体积为V 0,形成的油膜面积为S ,则油酸分子的直径约为 ▲ ;如果把油酸分子看成是球形的(球的体积公式为316V d π=,d 为球直径),计算该滴油酸溶液所含油酸分子的个数约为多少.【答案】2236V S n πη= 【解析】:油酸分子的直径SV S V d0η==.可认为该滴油酸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等于组成它的所有油酸分子体积的总和:300)(61S V n V ηπη=得2236V S n πη=.模型演練1.已知潜水员在岸上和海底吸入空气的密度分别为 1.3kg/3m 和 2.1kg/3m ,空气的摩尔质量为0.029kg/mol ,阿伏伽德罗常数A N =6.0223110mol -⨯。
高中物理全套模型解题
高中物理全套模型解题
1.运动学模型: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斜抛运动等基本运动模型,以及相对运动、相对速度等相关概念。
2. 力学模型:包括牛顿定律、摩擦力、弹性力、重力、万有引力等力学模型,以及应用力学模型解决各种物理问题。
3. 热学模型:包括热力学基本概念、热力学定律、热传导、热扩散、热辐射等热学模型,以及应用热学模型解决各种物理问题。
4. 光学模型:包括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干涉、光的衍射等光学模型,以及应用光学模型解决各种物理问题。
5. 电学模型:包括电势、电场、电荷、电流、电阻、电容等电学模型,以及应用电学模型解决各种物理问题。
6. 声学模型:包括声波的传播、声波的反射、声波的折射、声波的干涉、声波的衍射等声学模型,以及应用声学模型解决各种物理问题。
以上是高中物理全套模型解题的内容,通过掌握这些模型,能够更好地解决各种物理问题,提高物理学习成绩。
- 1 -。
(完整版)高中典型物理模型及方法(精华)汇总,推荐文档
与运动方向和有无摩擦(μ 相同)无关,及与两物体放置的方式都无关。
平面、斜面、竖直都一样。
只要两物体保持相对静止 记住:N= m 2F 1 + m 1F 2(N 为两物体间相互作用力),m 1 + m 2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的分子 m 1 F 2 和 m 2 F 1 两项的规律并能应用⇒ N =m 2Fm 1 +m 2F m 1 m 2m A (m B g ) + m B FF=m 1 + m 2F= m 1 (m 2 g ) + m 2 (m 1gsin )m 1 + m 2F= m 1 (m 2 g) + m 2 (m 1g)m 1 + m 2m 1 + m 2m 2 F 讨论:①F 1≠0;F 2=0F=(m 1+m 2 )a N=N=m 2am 2m 1 得② F 1≠0;F 2≠0 m 2F 1 + m 1F 2 N=m 1 + m 2( F 2 = 0 就是上面的情况) 高中典型物理模型及方法(精华)◆ 1.连接体模型:是指运动中几个物体或叠放在一起、或并排挤放在一起、或用细绳、细杆联系在一起的物体组。
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整体法和隔离法。
整体法是指连接体内的物体间无相对运动时,可以把物体组作为整体,对整体用牛二定律列方程隔离法是指在需要求连接体内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如求相互间的压力或相互间的摩擦力等)时,把某物体从连 接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F 1>F 2m 1>m 2 N 1<N 2(为什么)N 5 对6= m F (m 为第 6 个以后的质量) 第 12 对 13 的作用力 N 12 对13= (n -12)m FMnm◆ 2.水流星模型(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是典型的变速圆周运动)研究物体通过最高点和最低点的情况,并且经常出现临界状态。
(圆周运动实例) ①火车转弯②汽车过拱桥、凹桥 3③飞机做俯冲运动时,飞行员对座位的压力。
④物体在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汽车在水平公路转弯,水平转盘上的物体,绳拴着的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绕绳的一端旋转)和物体在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翻滚过ft 车、水流星、杂技节目中的飞车走壁等)。
2019年高三二模高三物理模型
建立物理模型【典型易混的物理模型】1、弹簧、弹性绳子、绳子、轻杆、内侧轨道、外侧轨道、光滑管子、小环套在光滑大环上……2、匀强磁场、随时间均匀减小的匀强磁场、沿x轴方向均匀减小的磁场。
3. 理想的物理学对象模型:质点、点电荷、理想气体、理想弹簧、细绳、轻杆(不计质量)、光滑平面、光滑斜面、光滑导轨、……4. 物理学解题模型:绳与杆模型、弹簧模型、滑轮模型、斜面模型、等时圆模型、类单摆模型、类平抛模型、简谐运动模型(对称性)、等效电源模型、线框在磁场中的运动模型、……5. 理想的物理学过程模型: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竖直上抛运动、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简谐运动、理想单摆、等温变化、等容变化、等压变化、……【高中物理中涉及到的科学思想方法】1、理想化的方法:理想化物理模型;理想化物理过程;理想实验:伽利略的斜面实验。
2、控制变量:牛顿第二定律的证明,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3、等效替代:力、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求等效电阻,平均速度等。
4、科学假说:爱因斯坦的光子说,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等。
5、类比法:电场强度与重力场强度,平抛与类平抛规律的形式类似,解决问题的方法类似6、对称思想:质量均匀分布的球壳对球内任一质点的引力为零。
7、外推法:查理定律外推得到绝对零度。
8、守恒的思想:自然界普遍遵循的规律,如物质守恒、能量守恒等。
9、归纳法: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概括。
10、演绎:从一般到个别的逻辑推理。
例1. 在如图所示的四图中,AB、CD均为轻质杆,各图中杆的A、C端都通过铰链与墙连接,两杆都在B处由铰链相连接.图中的AB杆可以用与之等长的轻绳代替的有(ACD );图中的BC杆可以用与之等长的轻绳代替的有( C ).例2. 如图所示,固定在小车上的支架的斜杆与竖直杆的夹角为θ、在斜杆下端固定有质量为m 的小球,下列关于杆对球的作用力F 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D )A. 小车静止时,F mg =sin θ,方向沿杆向上B. 小车静止时,F mg =cos θ,方向垂直杆向上C. 小车向右以加速度a 运动时,一定有F ma =/sin θD. 小车向右以加速度a 运动时,F ma mg =+()()22,方向斜向右上方,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α=arctan(/)a g例3.如图所示,杆BC 的B 端铰接于竖直墙上,另一端C 为一滑轮。
高中物理模型概括总结教案
高中物理模型概括总结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高中物理中常见模型的概念和特点。
2. 理解不同模型在解释物理现象和预测物理规律中的作用。
3. 能够运用模型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掌握常见的物理模型,包括力学模型、电磁模型等。
2. 难点:理解模型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三、教学内容1. 物理模型的概念和分类2. 力学模型:牛顿力学、运动学模型3. 电磁模型:库仑定律模型、麦克斯韦方程模型4. 粒子物理模型:标准模型四、教学方法1. 讲解与示范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解各种模型的特点和应用。
2.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验观察,帮助学生理解模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出物理模型的概念。
2. 讲解:分别介绍力学模型、电磁模型和粒子物理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3. 练习:让学生完成一些模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练习。
4. 实验:设计一个与物理模型相关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进行操作和观察。
5.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展示他们对物理模型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是否能够理解物理模型的概念。
2. 练习成绩:学生是否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模型分析和解决问题。
3. 实验报告:学生是否能够准确描述实验内容和结果,是否能够对实验中的模型应用进行分析。
七、教学反思本教案设计在培养学生对物理模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上较为成功,但在实践操作和实验设计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需要继续调整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物理模型高中讲解教案
物理模型高中讲解教案
主题:物理模型
目标:了解物理模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掌握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和步骤。
一、引入
讲解老师通过展示一个玩具飞机模型,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个玩具飞机可以在空中飞行?引导学生探讨物理模型的作用和意义。
二、基本概念
1. 什么是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是对现实物体或现象进行简化和抽象的表示,用于理解和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
2. 物理模型的种类:几何模型、数学模型、等效模型等。
三、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和步骤
1. 确定问题:明确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2. 建立假设:对问题进行简化和理想化的假设。
3. 设定参数:确定需要考虑的变量和参数。
4. 构建模型:根据假设和参数,建立数学模型或几何模型。
5. 验证模型:通过实验或观察,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6. 修改和改进:根据验证结果,对模型进行修改和改进。
四、案例分析
老师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演示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和步骤,如通过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模型。
五、概括与总结
总结物理模型的定义、种类、建立方法和步骤,并强调物理模型在理解和解决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六、课堂练习
请学生思考一个实际问题,并尝试建立一个简单的物理模型来解决问题。
七、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或实际问题,尝试建立一个物理模型,并写一份简单的实验报告。
八、反馈与评价
根据学生的作业和参与情况,进行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物理模型的相关知识。
高中物理模型技术教案全套
高中物理模型技术教案全套一、教学目标:1. 了解物理模型的定义和作用;2. 掌握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和技巧;3. 能够利用物理模型解决问题;4.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二、教学内容:1. 物理模型的概念和分类;2. 物理模型的建立方法;3. 物理模型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4. 实际案例分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物理模型的建立方法;2. 物理模型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示范讲解法:通过实际操作展示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2. 交互式教学法:利用互动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物理模型的应用;3. 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的方式展示物理模型的作用和应用。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物理模型的概念和分类,引导学生思考物理模型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第二步:讲解(15分钟)教师讲解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掌握建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
第三步: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提供一个实际问题,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利用物理模型解决问题。
第四步:实验演示(30分钟)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展示物理模型在实验中的应用,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第五步: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物理模型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案例分析和实验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其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2. 实验操作: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实验结果,评价其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3. 作业评估:布置相关作业,检测学生对物理模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自主设计一个物理模型,并进行实际操作;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运用物理模型解决实际问题;3. 参与物理建模比赛,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和实践能力。
八、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如投影仪、示波器、万用表等;2. 实验材料:如线圈、磁铁、弹簧等;3. 教学软件:如模拟物理实验软件。
高中物理模型整理教案及反思
高中物理模型整理教案及反思
主题:高中物理模型整理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理模型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物理模型的构建和应用方法。
3. 能够运用物理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1. 物理模型的定义和分类。
2. 常见的物理模型及其应用。
3. 构建和使用物理模型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物理模型的分类及应用。
难点:如何灵活运用物理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介绍模型飞机和真实飞机的关系引入物理模型的概念。
2. 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类型的物理模型,并就其特点和应用进行汇报。
3. 实践:让学生在实验室中使用比例尺模型进行模拟实验,观察和记录数据。
4. 深化: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物理模型的优缺点,并讨论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总结:对物理模型的应用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其他问题。
教学反思:
在本次课程中,我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和实践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物理模型的概念和应用。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物理模型的构建和使用方法掌握不够,导致实
验结果不够准确。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物理模型的实际操作指导,提升
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我还需要结合更
多实际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对物理模型的深入理解。
通过不断反思和改进,我相信我的教学水平会得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有所提升。
【反思结束】。
高中物理模型法教案
高中物理模型法教案
课题:光的折射与透镜成像
教学目标:
1. 了解折射和透镜成像的基本原理;
2. 掌握光的折射定律和透镜成像规律;
3. 能够运用模型法解决与光的折射和透镜成像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折射定律的理解和透镜成像规律的掌握;
难点:理解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运用模型法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介绍光的折射和透镜成像的基本概念,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折射定律的表达式和含义;
2. 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分类;
3. 演示实验:透镜成像示意图。
三、模型法解题(20分钟)
1. 通过一些具体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运用模型法解决光的折射和透镜成像问题的方法;
2. 练习时间,让学生自主完成若干相关练习。
四、思维拓展(10分钟)
提出一些思维拓展题目,让学生通过拓展思考,进一步巩固知识点。
五、课堂讨论(5分钟)
学生就思维拓展题进行讨论,及时解答疑惑。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包括练习题和思考题,巩固本节课内容。
教学案例及评价:
本课以折射和透镜成像为主要内容,通过模型法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练习,对知识点的掌握效果较好。
(注:以上为一份高中物理模型法教案范本,具体教学过程和内容可根据实际课堂情况做适当调整。
)。
2019高考物理 模型系列之对象模型 专题05 弹簧模型学案
专题05 弹簧模型一、模型界定本模型是由弹簧连接的物体系统中关于平衡的问题、动力学过程分析的问题、功能关系的问题,但不包括瞬时性的问题。
由弹性绳、橡皮条连接的物体系统也归属于本模型的范畴.二、模型破解1.由胡克定律结合平衡条件或牛顿运动定律定量解决涉及弹簧弹力、弹簧伸长量的问题。
(i )轻质弹簧中的各处张力相等,弹簧的弹力可认为是其任一端与所连接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ii )弹簧可被拉伸,也可被压缩,即弹簧的弹力可以是拉力也可以是推力(当然弹性绳、橡皮条只能产生拉力)。
(iii )弹簧称只能被拉伸,对弹簧秤的两端施加(沿轴线方向)大小不同的拉力时,其示数等于称钩一端与物体之间的拉力大小。
(iv )有时应用x k f ∆=∆比应用kx f =更便于解题。
(v )定性比较同一弹簧的形变量大小时也可从弹性势能大小作出分析。
例1.如图1所示,四个完全相同的弹簧都处于水平位置,它们的右端受到大小皆为F 的拉力作用,而左端的情况各不相同:①中弹簧的左端固定在墙上。
②中弹簧的左端受大小也为F 的拉力作用。
③中弹簧的左端拴一小物块,物块在光滑的桌面上滑动。
④中弹簧的左端拴一小物块,物块在有摩擦的桌面上滑动。
若认为弹簧的质量都为零,以l 1、l 2、l 3、l 4依次表示四个弹簧的伸长量,则有A. l l 21>B. l l 43>C. l l 13>D. l l 24=【答案】D例2.如图所示,A、B两物体的重力分别是G A=3 N,G B=4 N,A用细绳悬挂在天花板上,B放在水平地面上,连接A、B间的轻弹簧的弹力F =2 N,则绳中张力T及B对地面的压力N的可能值分别是A.7 N和2 NB.5 N和2 NC.1 N和6 ND.2 N和5 N【答案】BC【解析】当弹簧是处于被拉伸的状态时,分析A物体的受力由平衡条件可知绳中张力T=G A+F=5N,分析B物体的受力由平衡条件地面对B的支持力N=G B-F=2N。
2019高考物理 模型系列之对象模型 专题01 质点模型学案
专题01 质点模型模型界定本模型中只针对研究对象为质点的问题或需要通过从对象中提取或简化而使问题获得解决的方法模型破解1.质点---理想模型理想模型是为了便于研究而建立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实际的物体都是具有多种属性的,例如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体积和内部结构,具有一定的质量等.但是,当我们针对某种目的,从某种角度对某一物体进行研究时,有许多对研究问题没有直接关系的属性和作用却可以忽略不计.对于具有一定质量的物体,我们假设其质量集中在物体的质量中心,便抽象出质点模型.2.实际物体可以抽象为质点的条件(i)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问题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这时即使实际尺寸很大的物体如星球也可当质点处理,但并不是实际尺寸小就一定可以看作质点,如在研究地球对地面上物体的万有引力时可将物体看作是质点,再如乒乓球虽然小,在研究它的旋转对运动的影响时,却不能看成质点。
(ii)物体上的各点运动情况都相同的,所以研究它上面某一点运动规律就可以代替整体运动情况,这种情况下物体也可当质点处理,不过是取该物体上的一点来研究,并不一定是不计物体大小,如火车过桥。
(iii)转动的物体只要不要研究它的转动,也可以看成质点。
例如一个乒乓球运动员发出一个弧圈球,如果另一个运动员要确定回球时拍子触球位置就不能把乒乓球看成质点,但是如果研究它在空中运动的时间仍可以把它质点。
当研究物体的转动和变形运动时,虽然不能将物体整体简化为一个质点,但是,质点模型仍可发挥作用.例如,我们可将整个物体分割成许多微小部分,小到每一部分的转动和变形运动都可以忽略,因此,这一微小部分可视为质点.这样,物体就可以当作许多质点的集合体处理.这种做法的实质就是将复杂的事物分解成为若干个比较简单的事物.3.非质点问题中质点模型的建立(i). 提取质点若物体各部分的运动情况相同,则可在物体上适当位置取一质点,将物体的运动转化为该质点的运动。
例1. 某人站在高楼顶拿住细杆的上端使之与楼顶同高,让杆自然悬垂,使杆从静止释放自由下落,某层楼内有一个人在室内用摄像机恰巧摄下了细杆通过窗口的过程,并从录像中发现细杆出现在窗口的时间t =1s,若该窗口高度,窗口上沿到楼顶距离,试问杆的长度L为多少?2【答案】13m(ii). 置换质点若物体不能看作质点,但作为参考系的静止物体可看作质点时,可通过转换参考系将问题转化为质点的运动.例2. 一辆汽车匀加速通过路边一线杆,若车头通过线杆时的速度为V 1=1m/s,车尾通过线杆时的速度为v 2=7m/s,则车身中点通过线杆时的速度为 .【答案】 5m/s【解析】:本题中汽车不能看作质点,但路边线杆的宽度相对汽车长度可以忽略,可将线杆看作质点.以汽车为参考系,线杆从车头向车尾匀加速通过汽车,设经过车身中点时的速度为v,加速度为a,车身长度为2x,则由车头到车身中点ax v v 2212=-,由车身中点到车尾ax v v 2222=-,两式联立有sm v v v /522221=+=,即车身中点经过线杆时的速度为5m/s.模型演练1.如图所示,具有圆锥形状的回转器(陀螺),绕它的轴在光滑的桌面上以角速度快速旋转,同时以速度v向左运动,若回转器的轴一直保持竖直,为使回转器从桌子的边缘滑出时不会与桌子边缘发生碰撞,速度v至少应等于(设回转器的高为H,底面半径为R,不计空气对回转器的作用)()A. B. C. D.D【答案】当连续体内有空隙时,可将空隙用原物质填充起来,取填充处的部分为质点进行研究.例3. 试管中装入血液,封住管口后,将此试管固定在转盘上,发现试管中有一小气泡,如图所示,当转盘以一定角速度旋转时,气泡相对于试管将如何运动?【答案】气泡将向转盘内侧运动3模型演练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小车上水平放置一密闭的装有水的瓶子,瓶内有一气泡,如图1所示,当小车突然停止运动时,气泡相对于瓶子将A.向前运动 B.向后运动C.无相对运动 D.无法判断【答案】【解析】:设想水充满整个瓶子,当小车突然停止运动时,瓶内的每一部分水立即面周围水的作用下减速而停止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5 分子模型模型界定本模型主要归纳分子大小与排列方式、分子的运动、分子力及其表现以及物体的内能问题. 模型破解 1.分子动理论(i)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物质由大量分子组成,而分子具有大小,它的直径数量级是10-10m,一般分子质量的数量级是10-26kg .分子间有空隙.阿伏伽德罗常数:l 摩的任何物质含有的微粒数相同,这个数的测量值为N A = 6.02×1023mol -1.阿伏伽德罗常数是个十分巨大的数字,分子的体积、质量都十分小,从而说明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估算分子大小或间距的两种模型.(a )球体模型:由于固体和液体分子间距离很小,因此可近似看成分子是紧密排列着的球体,若分子直径为d ,则其体积为:336134d R Vππ==. (b )立方体模型:设想固体和液体分子(原子或离子)是紧密排列着的立方体,那么分子的距离(即分子线度)就是立方体的边长L ,因此一个分子的体积就是3L V=.对固体和液体,可以近似地认为分子是一个挨一个紧密排列在一起的.处理固、液体分子的大小,可应用上术两种模型之一.若考查气体分子间距,由于在一般情况下气体分子不是紧密排列的,所以上述模型无法求分子的直径,但能通过上述模型求分子间的距离.常见微观量的求解表达式(说明:M 为摩尔质量,ρ为物质密度,V mol 为摩尔体积) (a )1个分子的质量:m=M/N A .(b )1个分子的体积或占有的空间体积:V=V mol /N A . (c )1摩尔物质的体积:V mol =M/ρ. (d )单位质量中所含分子数:n=N A /M. (e )单位体积中所含分子数:n′=ρN A /M. (f )分子间距离(分子直径):36AmolN V dπ=(球体模型),3AmolN V d =(立方体模型).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用油酸的酒精溶液在平静的水面上形成单分子油膜,将油酸分子看作球形,测出一定体积油酸溶液在水面上形成的油膜面积,用d=V/S 计算出油膜的厚度.这个厚度就近似等于油酸分子的直径,其中V 是油酸酒精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例1.若已知阿伏加德罗常数、物质的摩尔质量、摩尔体积,则可以计算出 A .固体物质分子的大小和质量 B .液体物质分子的大小和质量 C .气体分子的大小和质量D .气体分子的质量和分子间的平均距离 【答案】ABD例 2.在“用油膜法测量分子直径”的实验中,将浓度为η的一滴油酸溶液,轻轻滴入水盆中,稳定后形成了一层单分子油膜.测得一滴油酸溶液的体积为V 0,形成的油膜面积为S ,则油酸分子的直径约为 ▲ ;如果把油酸分子看成是球形的(球的体积公式为316V d π=,d 为球直径),计算该滴油酸溶液所含油酸分子的个数约为多少.【答案】20236V S n πη=【解析】:油酸分子的直径SV S V d0η==.可认为该滴油酸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等于组成它的所有油酸分子体积的总和:300)(61S V n V ηπη=得20236V S n πη=.模型演練1.已知潜水员在岸上和海底吸入空气的密度分别为 1.3kg/3m 和2.1kg/3m ,空气的摩尔质量为0.029kg/mol ,阿伏伽德罗常数A N =6.0223110mol -⨯。
若潜水员呼吸一次吸入2L 空气,试估算潜水员在海底比在岸上每呼吸一次多吸入空气的分子数。
(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答案】3×1022【解析】:设空气的摩尔质量为M ,在海底和岸上的密度分别为ρ海和ρ岸,一次吸入空气的体积为V ,则有∆n =()VMρρ-海岸N A ,代入数据得∆n =3×10222.某同学在进行“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的实验前,查阅数据手册得知:油酸的摩尔质量M=0.283kg·mol -1,密度ρ=0.895×103kg·m -3.若100滴油酸的体积为1ml ,则1滴油酸所能形成的单分子油膜的面积约是多少?(取N A =6.02×1023mol -1.球的体积V 与直径D 的关系为316V D π=,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答案】21101m S⨯=2.已知气泡内气体的密度为1.29kg/3m ,平均摩尔质量为0.29kg/mol 。
阿伏加德罗常数A 23-1N =6.0210mol ⨯,取气体分子的平均直径为-10210m ⨯,若气泡内的气体能完全变为液体,请估算液体体积与原来气体体积的比值。
(结果保留以为有效数字) 【答案】401101-⨯=V V (45102~109--⨯⨯都算对)【解析】:设气体体积为0V ,液体体积为1V 气体分子数A N mV n 0ρ=, 631d nV π=(或31nd V =)则A N d m V V 3016πρ= (或A N d m V V 301ρ=) 解得401101-⨯=V V (45102~109--⨯⨯都算对) 4.设想将1 g 水均分布在地球表面上,估算1 cm 2的表面上有多少个水分子?(已知1 mol 水的质量为18 g ,地球的表面积约为142510m ⨯,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答案】3710⨯ (6×103—7×103都算对)(ii)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两个实验基础 (a )扩散现象扩散现象是分子的运动,自发进行时总是从浓度大向浓度小处扩散,而且扩散快慢与物质的状态、温度有关.(b )布朗运动布朗运动是悬浮的固体颗粒的运动,不是单个分子的运动,但是布朗运动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分子热运动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温度是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的标志.(iii)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分子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这两个力的合力就是分子力.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但斥力变化得更快些.当分子间距离r=r0时(r0的数量级为10-10m)引力和斥力相等,分子力为0当分子间距离r<r0时,随分子间距离的减小,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增大,但斥力增大得快,故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距离的减小伴随着表现出越来越大的斥力.当分子间距离r>r0时,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引力和斥力均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故随着分子距离的增大,分子力表现为引力.当分子间距离超过分子直径10倍时,可以认为分子间作用力为0.④分子力与物质“三态”的关系固体分子间的距离小,分子之间的作用力表现明显,其分子只能在平衡位置附近做范围很小的无规则振动.因此,固体不但具有一定的体积,还具有一定的形状.液体分子间的距离也很小,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也能体现得比较明显,但与固体分子相比,液体分子可以在平衡位置附近做范围较大的无规则振动,而且液体分子的平衡位置不是固定的,是在不断地移动,因而液体虽然具有一定的体积,却没有固定的形状.气体分子间距离较大,彼此间的作用力极微小,可认为分子除了与其他分子或器壁碰撞时有相互作用力外,分子力可忽略.因而气体分子总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直到碰撞时才改变方向.所以气体没有一定的体积,也没有一定的形状,总是充满整个空间.例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A.当分子间的距离增大时,分子间的引力变大而斥力变小B. 布朗运动反映了悬浮在液体中固体颗粒分子的无规则运动C. 气体对器壁的压强是由大量气体分子对器壁频繁碰撞而产生的D. 随着低温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使温度逐渐降低,并最终达到绝对零度【答案】C2.分子与物体的内能 (i)分子动能分子做热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叫做分子动能. ①无论温度高低,分子的动能不会为零. ②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③物体所含分子的总动能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分子的平均动能(即物体的温度),二是物体所含分子的数目A N Mm N .(ii)分子势能因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而具有由分子间相对位置所决定的能量,叫做分子势能.①微观上,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有关.②宏观上,分子势能与物体的体积有关.大多数物质是体积越大,分子势能也越大;也有少数反常物质(如冰、铸铁等),体积大,可能分子势能反而小.③分子力做功与分子势能变化的关系分子力做功是分子势能变化的量度,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分子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分子势能变化量就等于分子力所做的功的量.(a).当r<r 0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r 增大,斥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 r 减小,斥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 (b).当r>r 0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r 增大,引力做负功,分子势能增加;r减小,引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少.(c).当r=r0时,分子间作用力合力为零,但此时分子势能不为零而为最小值.(iii)物体的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的热运动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①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和体积有关,还跟物体所含的分子数有关.②物体做机械运动具有的机械能对物体的内能没有贡献.③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④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a)做功:体现了其他形式的能和内能之间的转化.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b)热传递:自发进行的热传递,其条件是要有温度差,其规律是高温物体放出热量,低温物体吸收热量,最终达到温度相等,热传递过程结束.例4.分子甲和乙相距较远(此时它们的分子力近似为零),如果甲固定不动,乙逐渐向甲靠近越过平衡位置直到不能再靠近.在整个过程中()A.先是乙克服分子力做功,然后分子力对乙做正功B.先是分子力对乙做正功,然后乙克服分子力做功C.两分子间的斥力不断减小D.两分子间的引力不断减小【答案】B例5.(1)远古时代,取火是一件困难的事,火一般产生于雷击或磷的自燃.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出现了“钻木取火”等方法.“钻木取火”是通过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把转变成内能.(2)某同学做了一个小实验:先把空的烧瓶放入冰箱冷冻,一小时后取出烧瓶,并迅速把一个气球紧密地套在瓶颈上,然后将烧瓶放进盛满热水的烧杯里,气球逐渐膨胀起来,如图所示.这是因为烧瓶里的气体吸收了水的,温度,体积 .【解析】:(1)“钻木”的过程是做功的过程,是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要想“取到火”,必须使温度升高到木头的燃点.(2)烧瓶里的气体吸收热量后,由热力学第一定律知,气体的内能增加,因而温度升高,体积增大.模型演練5.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当分子间距离增大时,分子间作用力减小,分子势能增大B .已知某物质的摩尔质量为M ,密度为ρ,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 A ,则该种物质的分子体积为0AMV N ρ= C .自然界发生的一切过程能量都是守恒的,符合能量守恒定律的宏观过程都能自然发生 D .液体表面层分子间距离大于液体内部分子间距离,液体表面存在张力 【答案】D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