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ⅠⅡ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2》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2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2)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
课程学分:3 学分
课程总学时:48 学时,其中讲课:48 学时
课程性质:必修
开课学期:第2学期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1)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教材:《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袁行霈主编,2005年
开课单位:语言文化学院中文系
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
本课程属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是中文系学生基本素养形成的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研究古代文学创作与发展的历史;研究古代文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内容及其繁荣发展的情况和艺术规律,说明重要作家作品和当时社会的关系,及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介绍、评价历史代表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活动。分析代表作品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使学生掌握对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认识。对我国古代文学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规律有较为全面、系统的认识,并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作出科学评价。培养和提高学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独立阅读、分析、评价古代文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以及审美素质,为发展民族新文化做出贡献。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1、建安文学(4学时)
(1)了解建安诗歌的基本特征;
(2)掌握曹操、曹植、曹丕的作品及其艺术风格;
(3)理解“建安七子”及蔡琰的创作概貌;
(4)了解建安的时代特征。
重点:曹植诗歌风格及其艺术成就。
中国古代文学Ⅰ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Ⅰ》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中国先唐文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内容、情况和艺术规律,认识代表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活动和主要成就,了解历史上出现的各种文学现象,及其与社会诸因素的相互联系。
能力目标是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我国先唐文学的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我国古代文学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文言阅读水平,借助旧注能顺利读懂各种类型的作品。最终使学生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运用文学理论,独立地分析评述古代的作家作品,把握其思想与艺术的基本特征。
素质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完整学习之后能使学生提升境界,历经陶冶后情操高尚化,艺术修养及文学鉴赏能力显著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及自豪感沁入骨髓。
三、教学章节与学时安排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一)理论教学内容
1. 第一编先秦文学总绪论
第一节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
第二节中国文学的演进
第三节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主要教学方法:教师教授法、多媒体演示法、朗读法、讨论法重点:文化本位;中国文学的源头;
难点: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2. 绪论
第一节中国文学的源头
第二节先秦文学的形态
第三节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第四节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主要教学方法:教师教授法、多媒体演示法、朗读法、讨论法重点:先秦文学的形态
难点: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3. 第一章中国神话
第一节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第二节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
第三节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主要教学方法:教师教授法、多媒体演示法、朗读法、讨论法
重点:中国文学的源头;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
《中国古代文学史及作品选Ⅰ》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及作品选Ⅰ》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06Z051043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及作品选 I 英文名称:History & Writings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I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总学时: 72 学分: 3
适用对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二年级学生先修课程: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主要内容是中国先秦至两汉时期以汉语为载体的文学发展历程中有代表性的文学现象及文学作品。
文学史研究有三个层面,文学创作是文学史的主体。文学本位要求“把文学当成文学来研究”,文学与历史、政治、社会状况、哲学思想等有密切联系,会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但正如文学不能支配政治,也不能用政治、哲学来支配文学。
文学史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史学、文化学、文学鉴赏与文学传媒关系密切。
文学史范畴可以看作一个二元座标(西方式的精确分析方法也是体现事物本质的一条路子)。如果说把历时性表现看作一个树形图,那么共时性的表现可以看作一个同心圆,而其座标(值)是不必要归于一统的。这个座标可以是不同的研究视角,也可以是文学史研究者本身的个性视角。后者被认为更接近于文学的本质,在教材中是从“史观”的角度表述的。
史家笔法对文学史写作的影响:客观地、线性地将文学作品及现象排列起来——即描述式的语言,并不困难,贯穿作者的主观认识与评判,有真知灼见——即评价式的语言,才是可贵的。史学的方法当中,抑扬褒贬,从事实中提炼发展规律与真理是文学史写作与学习当中最应借鉴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确定的六门主干课之一,作为一门基础的、传统的学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乃至整个人文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程的任务:
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的基本状况,掌握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从文学层面了解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
2、使学生具有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较准确地把握其思想内容与基本艺术特征.
3、使学生掌握一般研究方法,具有借助文献独立地分析、评论作家与其作品,认识与把握文学史现象,能够写出具有一定观点的、符合基本学术规范的、文字流畅的学术论文.
4、使学生能将古代文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培养良好的人文修养.
三、课程基本要求
理论和知识方面:讲授中国古代三千年文学发展史的基本过程,包括各主要阶段的主流文学思潮与创作倾向、主要文体演变史、各时期重要代表作家与作品,以与基本的文学理论知识.要求讲授清晰、准确、生动,达到宏观概括与微观深入相结合,以与历史同情与当下理解相结合.
能力和技能方:能够将以上内容与具体作家、作品的认识与阅读相结合,进行独立的分析与鉴赏,具有一定的判断与研究能力;具备本学科普遍认可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全日制本科毕业生的专业标准,能够出色完成中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任务,以与较好适应与中国语言文学相关的其他工作岗位的要求.
四、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在三年六个学期内完成,每学年90学时,上学期安排54学时,下学期安排36学时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纲要
《中国古代文学》Ⅰ课程教学纲要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学时与学分
课程代码:1301 开课专业:0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开课学期:第四学期开课课程总学时:68学时,其中课堂讲授:66学时,课堂讨论:2学时学分:4学分
(二)课程性质:
本课程在学科体系中属于主干课、必修课。
(三)教学目的:
本课程旨在借助对作家、作品,对文学发展史及本专业学术前沿状况的评述,使学生把握中国先秦文学的演变历程及其特色。从而,培养学生阅读、鉴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进而提高写作能力,提高其文学鉴别和审美水平。在教学中,注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应在学生修完古代汉语和文学理论课以后开课,因为它们都是本课程的基础课。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本课程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和中国古代文学史两大部分,二者既相对独立,又彼此相辅相成。本课程采用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授课者既要讲历史的文学,又要讲文学的历史。作品是史的基础,而史又是作品的座标定位。空讲史是天马行空,只讲作品是瞎子摸象。
授课者在讲授时,应立足于文学本位,运用史学的思维,采取美学和文化学的大视角,关注文学作品的当代性,古为今用。
只有准确把握作品和文学史的这一微观与宏观的辩证关系,才能驾御好教材,处理好授课内容。
具体说来,其操作过程,大致如下:
就其通常的情况而言,授课时,应先作要言不烦、提纲挈领的文学发展史的概述,随后,再作作品的讲读。讲读与概述,二者应水乳交融,具有极强的因果内在联系。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一)(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Ⅰ)
课程编号:182132
总学时数:48学时讲课学时:48学时
学分:3学分
先修课程:古代汉语
教材:《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参考书目:章培恒、骆玉明编著,《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通过系统地介绍先秦两汉时期重要的作家、作品,包括《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汉乐府民歌、《史记》、《汉书》等,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学的发端及此期文学的基本发展状况,了解中国古代早期的文化遗产。并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古代文学知识,增强古代文学修养,提高鉴赏和利用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和进一步的深造打下一个较好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是培养具有深厚文学功底的中文人才的专业课程之一。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必要的古代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鉴赏与评论的方法,为今后从事文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求必须了解先秦两汉文学史上的主要文学现象,能够通过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勾勒出文学史发展的脉络。能够将文学现象放在文学史中加以关照,了解其在文学史上的价值。能
够在课本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
《中国古代文学(一)》授课课时分配表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十五章。
第一章:总绪论
中国古代文学史3 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3课程教学大纲
(理论课程)
◆课程编号:010011
◆课程英文名称: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3
◆课程类型:☐通识通修☐通识通选√学科必修☐学科选修
☐跨学科选修
☐专业核心☐专业选修(学术研究)☐专业选修(就业创业)
◆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古典文献专业二年级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1、中国古代文学史2
◆总学分:4
◆总学时:68
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
通过讲授使学生基本掌握元明清段重要的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
二、教学方式与方法
教师讲授结合课堂讨论。
三、教学知识点提示
(一)教学重点
对重点作家与作品分析论述。
(二)教学难点
对重点作家与作品进行举一反三分析论述。
四、学时分配计划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一)教材
1、《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袁世硕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二)教学参考书
1、《中国文学史》【日】前野直彬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中国戏剧史长编》周贻白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3,《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著中华书局2010年版
4、《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夏志清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剑桥中国文学史》孙康宜、宇文所安主编三联书店2013年版
6、《元曲选》中华书局1989年版
7、《六十种曲》中华书局1958年版
8、《现代中国文学史》钱基博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六、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考核类型】√考试 考查
【考核方式】☐开卷(Open-Book)√闭卷(Close-Book)☐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史ⅠⅡ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发展规律,进行必要的基本训练,提高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为今后胜任古文的教学与研究打好基础。
The course aims to enable students to be familiar with the development ven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to understand the basic theory and law of development,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on and appreciation ability in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reading,to cultivate better a aesthetic ability and humanistic literacy,to lay
a better foundation for further teaching and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2.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之关联
(1)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轨迹,熟悉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各个阶段的重要作家、重要作品以及一些重要的文学现象,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发展规律。
课程教学目标2:使学生具备阅读和鉴赏中国古代文学各种文体作品的能力,为今后胜任古诗文教学和古代文学研究打好基础。
课程教学目标3: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使学生具备较为深厚的人文底蕴。
(2)本课程主要支持的毕业要求指标点
毕业要求指标2-2:具有丰富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有积极的情感和乐观的精神。
毕业要求指标3-1:系统扎实地掌握语言和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其发展历史和前沿问题,能够应用学科知识体系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解释语言和文学现象。
毕业要求指标3-3:了解基本的学习科学的相关知识,能够将其综合应用于教育实践中。(3)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矩阵关系(参见表1)
表1 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的矩阵关系
3.课程各章对教学目标的支撑及学时安排(参见表2)
本课程内容分三个阶段(二秋、二春、三秋三个学期)进行教学,理论教学共112个学时,各教学章节、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及学时安排如下:
表2 课程各章对教学目标支撑及学时安排一览表
本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学方法,同时适当布置课外学习任务和课后作业,适当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以达到符合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教学目的。
表3 课程毕业要求、教学目标和达成途径
(1)建议教材:
袁世硕陈文新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3月第1版。沈松勤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8月第1版。(2)主要参考文献:
游国恩、季镇淮、萧涤非、费振刚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2版。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学史》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中华书局,2007年。
郭预衡主编《中国文学史长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孙康宜等《剑桥中国文学史》三联书店,2013年。
郑振铎著《中国俗文学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罗宗强、陈洪《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8年8月版。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新版
朱渊清《中国出土文献与传统学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3)课程网站本课程推荐课外学习参考网站:
http:///(国学网)
http://./404/(北大中文系网)
http:///video/av/(复旦大学古代文学史公开课视频网)
6.学生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本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考试、考查)组合而成,采用百分制。
(2)成绩构成及考评细则(参见表4、表5)
表4 成绩组成、考核/评价环节、分值、细则和对应的教学目标
X<60
(3)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评价依据及方法(参见表6)
表6 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评价依据及方法
对于教学目标1:主要评价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轨迹的了解,古代文学重要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熟悉,对于古代文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发展规律的掌握,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掌握。由于卷面题目较容易反映学生相应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故期末卷面综合测试的权重相对较大。
对于教学目标2:主要评价学生阅读和鉴赏中国古代文学各种文体作品的能力,评价学生是否能正确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能力,相对比较难从卷面题目去考核学生,故更侧重交流式的课堂互动去评价学生,平时成绩的权重相对较大。
对于教学目标3,主要评价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深厚的人文底蕴。需要通过卷面考试、互动交流等多种方式去评价学生,故期末测试成绩和平时成绩都占有相对较大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