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ⅠⅡⅢ》课程教学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史ⅠⅡ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发展规律,进行必要的基本训练,提高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为今后胜任古文的教学与研究打好基础。
The course aims to enable students to be familiar with the development ven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to understand the basic theory and law of development,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on and appreciation ability in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reading,to cultivate better a aesthetic ability and humanistic literacy,to lay
a better foundation for further teaching and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2.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之关联
(1)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轨迹,熟悉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各个阶段的重要作家、重要作品以及一些重要的文学现象,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发展规律。
课程教学目标2:使学生具备阅读和鉴赏中国古代文学各种文体作品的能力,为今后胜任古诗文教学和古代文学研究打好基础。
课程教学目标3: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使学生具备较为深厚的人文底蕴。
(2)本课程主要支持的毕业要求指标点
毕业要求指标2-2:具有丰富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有积极的情感和乐观的精神。
毕业要求指标3-1:系统扎实地掌握语言和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其发展历史和前沿问题,能够应用学科知识体系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解释语言和文学现象。
毕业要求指标3-3:了解基本的学习科学的相关知识,能够将其综合应用于教育实践中。
(3)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矩阵关系(参见表1)
表1 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的矩阵关系
3.课程各章对教学目标的支撑及学时安排(参见表2)
本课程内容分三个阶段(二秋、二春、三秋三个学期)进行教学,理论教学共112个学时,各教学章节、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及学时安排如下:
表2 课程各章对教学目标支撑及学时安排一览表
本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学方法,同时适当布置课外学习任务和课后作业,适当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以达到符合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教学目的。
表3 课程毕业要求、教学目标和达成途径
(1)建议教材:
袁世硕陈文新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3月第1版。
沈松勤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8月第1版。
(2)主要参考文献:
游国恩、季镇淮、萧涤非、费振刚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2版。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学史》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作品选注》中华书局,2007年。
郭预衡主编《中国文学史长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孙康宜等《剑桥中国文学史》三联书店,2013年。
郑振铎著《中国俗文学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罗宗强、陈洪《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8年8月版。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
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新版
朱渊清《中国出土文献与传统学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3)课程网站本课程推荐课外学习参考网站:
http:///(国学网)
http://./404/(北大中文系网)
http:///video/av/(复旦大学古代文学史公开课视频网)
6.学生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本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考试、考查)组合而成,采用百分制。
(2)成绩构成及考评细则(参见表4、表5)
表4 成绩组成、考核/评价环节、分值、细则和对应的教学目标
X<60
(3)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评价依据及方法(参见表6)
表6 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评价依据及方法
对于教学目标1:主要评价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轨迹的了解,古代文学重要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熟悉,对于古代文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发展规律的掌握,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掌握。
由于卷面题目较容易反映学生相应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故期末卷面综合测试的权重相对较大。
对于教学目标2:主要评价学生阅读和鉴赏中国古代文学各种文体作品的能力,评价学生是否能正确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能力,相对比较难从卷面题目去考核学生,故更侧重交流式的课堂互动去评价学生,平时成绩的权重相对较大。
对于教学目标3,主要评价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需要通过卷面考试、互动交流等多种方式去评价学生,故期末测试成绩和平时成绩都占有相对较大的比重。
7. 持续改进
本课程根据期末成绩、课堂表现、课后作业情况、期中考核情况、各教学目标评分值情况和学生、教学督导等反馈,及时对教学中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并在下一轮课程教学中改进提高,确保相应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
二.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史Ⅰ》
(二秋、第三学期):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共48学时,每周3学时)
第一章绪论(1课时)
1.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的内容、性质及特点;了解本学期内容:了解中国文学的源头,先秦文学的发展脉络。
2.主要内容:
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的内容、性质及特点;介绍本学期内容:先秦文学的发展脉络;介绍中国文学的起源。
3.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4.阅读材料
袁世硕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总绪论及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论、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王瑶主编《中国文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宇文所安主编《剑桥中国文学史》之上卷《导言》,三联书店,2013年。
褚斌杰、谭家健主编《先秦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
5.思考作业题
谈谈中国文学史的演进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