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社会——贝克
风险社会学代表人物:乌尔里希·贝克人物简介
风险社会理论的贡献
• 提出了风险社会这一概念,为研究现代社会中的风险和 不确定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 为全球化、生态危机和社会不平等等问题的研究做出了 贡献
风险社会理论的局限性
• 风险社会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结构和历史背景 对风险的影响 • 风险社会理论在应对全球性风险方面的具体策略和建议 尚不完善
与其他社会学流派的关系
• 风险社会学与后现代社会学关注的问题有所重叠,如对 现代性和全球化的批判 • 风险社会学与生态社会学、科技社会学等关注的问题密 切相关,如生态危机和科技风险
03
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观点
风险社会的定义与特征
风险社会的定义
• 强调现代社会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 指出风险是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02 社会学领域的重要学者
• 影响了许多社会学理论和研究 • 为全球化、生态危机和社会不平等等问题的研究做出了 贡献
03 公众启蒙和民主参与的倡导者
• 强调公众在风险治理中的作用 • 提倡民主参与和公众启蒙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中的重要性
02
风险社会学的理论发展
风险社会学的起源与演变
风险社会学的起源
• 20世纪70年代,随着工业化和科技的发展,社会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 • 社会学家开始关注风险和不确定性对社会的影响
• 风险社会的治理 • 提倡民主参与和公众启蒙在风险治理中的作用 • 强调跨国合作和全球治理的重要性
• 风险社会的挑战 -如何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全球性风险 • -如何实现风险治理中的民主参与和公众启蒙
04
乌尔里希·贝克的理论应用与实践
风险社会学在国际社会政策中的应用
风险社会学对国际难民政策的影响
• 强调全球性风险对难民潮的影响 • 提倡国际社会共同应对难民问题
风险社会读后感
风险社会读后感在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一书中,作者提出了风险社会的概念,探讨了现代社会中不断增加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这本书让我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反思了自己在这个风险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
在风险社会中,风险不再是自然灾害或传染病这样的自然现象所带来的,而是由科技、工业和现代化社会所产生的。
例如,核能事故、化学品泄漏、环境污染等问题,都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副产品,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这些风险不仅影响着个体的生活和健康,也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构成了威胁。
贝克指出,风险社会的特点之一是风险的社会化。
这意味着风险不再是个体所能控制和承担的,而是由整个社会共同承担的。
在这样的社会中,政府、企业和公民都要承担起管理和减轻风险的责任。
然而,由于风险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往往导致各方在风险管理上存在分歧和冲突。
这就需要建立起一种多元化的风险治理机制,让各方能够共同参与、协商和决策,以应对风险社会带来的挑战。
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风险社会的风险”,即在应对风险时所产生的新的风险。
例如,为了解决某种风险而采取的措施可能会导致其他方面的风险增加,或者在应对风险时可能会产生新的不确定性。
这种“风险的风险”使得风险社会的治理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需要更加全面和系统的考虑。
在风险社会中,个体也面临着更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例如,就业不稳定、社会保障不足、环境污染等问题,都给个体的生活和发展带来了影响。
在这样的情况下,个体需要更加注重自身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以更好地应对风险社会带来的挑战。
总的来说,贝克的《风险社会》一书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增加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引起了我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思考和反思。
在风险社会中,我们需要更加重视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同时也需要建立起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的风险治理机制,以应对风险社会带来的挑战。
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更加安全、稳定和可持续的社会。
“风险社会”视角下的社会问题
“风险社会”视角下的社会问题在“风险社会”视角下,社会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且深刻。
风险社会是由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于20世纪末提出的一个理论概念。
它强调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风险,这些风险源自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问题的恶化以及全球化的推进。
在这个视角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深刻的社会问题。
首先,风险社会下的社会问题之一是全球气候变化。
随着工业化、农业发展和能源消耗的增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加,导致地球气候的变暖。
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干旱、飓风等)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活、生存和经济带来重大威胁。
这不仅影响到生态环境、动植物物种的生存状况,还可能导致资源短缺、粮食安全问题以及人类的健康问题。
其次,风险社会下的社会问题还包括食品安全。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贸易的发展,食品供应链越来越复杂,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转基因技术、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等成为人们担忧的焦点。
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社会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食品安全问题的爆发会引发大规模的社会关注和舆论压力,对食品行业和政府监管机构造成巨大的挑战。
此外,社会问题还包括网络安全。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繁荣,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重。
网络犯罪、个人隐私泄露、网络诈骗等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巨大风险。
同时,网络安全威胁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包括了政府系统、企业机密以及个人信息等。
网络安全问题的爆发不仅会导致直接的财产损失和个人隐私泄露,还可能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重大影响。
综上所述,在“风险社会”视角下,全球气候变化、食品安全和网络安全等问题成为现代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
这些社会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和生存带来了不确定性和风险,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应对和解决。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在“风险社会”下,我们也能够通过科技创新、政策制定和社会参与来减少环境风险、保障食品安全和加强网络安全,为人类的未来创造更加可持续和安全的社会。
第九章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
思考题
➢ 1.简述第二现代性理论及其在风险社会理论 中的地位。
➢ 2.风险、风险社会及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 3.风险社会与工业社会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 4.简析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的贡献。 ➢ 5.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对于认识我国目前的
社会现实有何积极意义?
三、基本内容:从工业社会到(世界)风险社会
贝克是在“建构论的实在论”认识论基本预设 和“既是……又是……”分析模式以及第二现代性 或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开展风险以及风险社会 的研究,揭示了风险与风险社会所具有的“现代 性”本质与“混合性”特征。
第三节 简要评论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丰富而独特、艰涩而 深邃,是当代少有的、极富原创性与启发 性的社会理论之一。在一定意义上,贝克 比吉登斯更敏锐、更准确地把握到了当代 世界所发生的重大变迁的实质,贝克也因 此堪称“西方社会理论大师”。
第九章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
第一节 贝克的生平与主要著述 第二节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 第三节 简要评论第一节 贝克的生 Nhomakorabea与主要著述
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1944— ), 德国慕尼黑路德维格-马克西来利安大学的 社会学教授,德国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 风险社会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全球化 理论的专家。
第二节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
一、认识论基本预设与分析模式
在《风险社会》中贝克在一种新的认识论 基本预设与分析模式的支配下,创建了 “第二现代性或现代化”理论,并在此基 础上进一步建构了风险社会理论。
二、理论基础:第二现代性或现代化理论
贝克的《风险社会:走向一种新的现代性》 的标题已经向我们昭示了这样一种观点, 即我们并没有进入所谓的“后现代世界”, 我们仍然生活在现代世界中, 因为现代性 并没有像有些后现代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 被后现代性所取代或已经终结,它在当今 已经具有了一种新的形式。
后现代社会理论梳理--贝克
在四个阶段中,关于风险的争论经历了从专家和公众对技术和环境的关注到对社会的制度基础的关注的转变。这意味着风险不再是发生在局部领域中的问题,相反,它使人类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并带来了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换言之,在发达的现代化国家,工业生产的无法预测的后果转变为全球的生态困境,而这本来就不是一个所谓的环境问题,而是工业社会本身的一种意义深远的制度性危机。
(三)风险社会的理论要素
1.风险社会的焦点
贝克指出,从总体上说,风险社会指的是世界风险社会。就其轴心原则而言,它面临的挑战是现代文明制造的危险,它们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无法从社会的角度加以限定。因此,第一次的、工业现代性的基本状况和原则——阶级对立、民族的国家地位以及线性的、技术经济理性与控制的想象等,均被绕过和废除了。
2)风险概念扭转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系。
贝克指出,作为对未来的威胁和诊断,风险拥有并发展出一种与预防性行为的实践联系。风险意识的核心不在于现在,而在于未来。在风险社会中,过去失去了它决定现在的权力,它作为当下的体验和行为之原因的位置被将来所替代,即被那些并不存在的、被建构和虚构的东西所替代。
3)风险陈述不仅仅是事实的陈述,也不仅仅是价值的陈述。
这一广义上的风险概念表明了人们创造了一种文明,以便使自己的决定将会造成的不可预见性的后果具备可预见性,从而控制不可控制的事情,通过有意采取的预防性行动以及相应的制度化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施战胜种种副作用。这种体现了控制要求的风险概念是以空间、时间和社会方面的明确界定的后果为前提的,这就是阶级社会的风险性质。由于阶级社会的风险及其后果是限于某个区域的,即只涉及有限的人员范围和有限的地区,因而也就可以通过保险手段予以地域。与此同时,阶级社会的风险是通过我们的感知可以明确感觉到的。
贝克风险社会与中国
贝克风险社会与中国在当今全球化时代,风险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由于科技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的加剧以及市场经济的扩张,风险在社会中变得越来越普遍和复杂。
这使得人们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因此风险社会的概念应运而生。
贝克(Ulrich Beck)是对风险社会进行了广泛研究的德国社会学家。
他认为,现代社会的风险是一种社会构建的过程,并且这些风险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全球化和复杂化。
在贝克看来,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风险的增长和扩散。
贝克用"风险社会"这个概念来描述这种现象,意味着风险不再是一个可被忽视的因素,而是成为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对于中国而言,风险社会的概念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经济大国,中国在经济、环境和社会领域都面临着各种风险。
例如,中国的经济增长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伴随着贫富差距增大、劳工权益受损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此外,中国还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这些问题对人民的健康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风险。
然而,贝克风险社会理论并不是对风险的无尽担忧,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风险的可能性和后果。
对于中国而言,了解风险社会的概念有助于发展更加有效的风险管理和应对策略。
这包括建立健全的法律和制度、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加强公众参与和民主决策等。
通过这些努力,中国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风险,保护人民的权益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贝克风险社会理论对于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当今复杂的风险环境,中国需要不断提升风险管理和应对能力,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更好地应对风险挑战,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贝克风险社会与中国在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中,他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风险社会和次型风险社会。
风险社会是指由于科技进步、环境污染、全球化等原因,风险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一个方面。
次型风险社会则是指在风险社会的基础上,由于现代化进程的深化,风险变得复杂化、全球化和难以预测。
风险社会与反思性现代化——评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
风险社会与反思性现代化——评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风险社会与反思性现代化——评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是一本后现代理论的代表作, 作者将后现代社会诠释为风险社会, 即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所带来的“潜在的副作用”使人类社会逐渐进入一个风险社会。
乌尔里希·贝克是一位关注风险社会、生态启蒙、生态政治和全球化的社会学家, 他既是现实主义者又是建构主义者, 是“建构主义的现实主义者”“反思的现实主义者”。
贝克今年九月访华, 出席在上海举行的“全球时代的权力与反权力”的会议, 他指出当前全球化存在普遍主义和民族主义, 并以欧盟的经验提出世界公民主义降低社会风险。
可以看出贝克从1986 年《风险社会》出版到今天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的乌托邦”全球的风险社会, 一直在致力于现代社会的研究, 也可以看到社会学大师思想的前瞻性和创新性。
一、《风险社会》的整体结构《风险社会》全书探讨的就是有关工业社会的“反思性现代化”。
作者力图以“社会学上受到启发和得到的训练的思想来把握和概念化这些当代精神中的不安全感”〔1〕, 以社会学的研究框架来研究当代精神中的不安全感。
书的第一部分: 风险社会概况, 是从整体上对作者认为的后工业社会——风险社会进行论述。
第二部分: 社会不平等的个体化,是从个体角度说明生活形式和传统的消亡, 个体所面临的风险。
前两部分是对有关工业社会的反思性现代化过程的指导性理论观念得到两条论证路线。
第三部分: 反思性现代化, 通过(1)“个体化进程在理论上被概念化为反思性的产物, 在其中, 福利国家所保护的现代化进程使得那些构建后工业社会的生活方式解传统化”(2)“现代化进程的反思性也可以通过财富生产和风险生产的关系得到说明。
”〔2〕将两条论证路线相互联系。
通过全书的结构可以清楚的看到作者试图超越宏观与微观、整体与个体的二元对立, 进行微观——宏观、能动性——结构的整合形成理论综合的努力。
《风险社会》读后感
《风险社会》是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于1986年出版的一部著作,该书主要探讨了现代社会中风险的本质、来源和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后,我有以下几点感悟:1. 风险社会的形成:在现代社会,由于科技的发展、全球化的推进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
这些风险不仅包括传统的战争、疾病等,还包括新型的风险,如核泄漏、生物恐怖主义等。
这些风险使得我们的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也使得我们对未来的预测变得越来越困难。
2. 风险的多元化:在风险社会中,风险不再是少数人的问题,而是全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
这种风险的多元化使得我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仅仅依靠政府或者某个组织来应对风险。
相反,我们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应对风险。
3. 风险的个人化:在风险社会中,个人不仅要承担传统的社会责任,还要承担起应对风险的责任。
这意味着个人需要更加关注自己的安全,更加关注自己所面临的风险。
同时,个人也需要学会如何应对风险,如何在面对风险时保持冷静和理智。
4. 风险的不确定性:在风险社会中,风险的不确定性成为了一个显著的特点。
这意味着我们很难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也很难预测某个风险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在面对不确定性时保持警惕,时刻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
5. 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在风险社会中,风险管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我们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以便在面对风险时能够迅速作出反应,减轻风险带来的损失。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风险管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全社会的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
《风险社会》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现代社会中风险的本质和特点,也让我意识到了应对风险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风险管理,努力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为构建一个更安全、更和谐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风险社会 贝克读书笔记
《风险社会》是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于1986年出版的一部重要著作。
这本书探讨了现代社会中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问题,并提出了“风险社会”这一概念。
以下是贝克在《风险社会》中的一些重要观点和读书笔记:1. 风险社会的定义:贝克认为,传统的工业社会已经转变为风险社会。
风险社会是指在现代化进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变迁带来的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问题的社会。
2. 风险的社会化:贝克指出,风险不再是个体的私事,而是社会问题。
在风险社会中,风险不再由个人自主承担,而是由整个社会共同面临和应对。
3. 风险与不平等:贝克认为,风险社会中的风险分布不均,不同社会群体面临的风险不同。
强调了风险在社会中的不平等性,以及对社会公正和公平的影响。
4. 环境风险:贝克关注环境问题在风险社会中的重要性。
他指出,人类活动所带来的环境破坏和生态危机是风险社会中最严重的风险之一。
5. 风险意识与政治行动:贝克认为,风险社会需要人们具备风险意识,并采取积极的政治行动来应对风险。
他强调了公民参与和民主决策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
贝克的《风险社会》对于理解现代社会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他引入了“风险社会”概念,提出了新的社会学视角,并对风险社会的特征、机制和应对策略进
行了深入分析。
这本书对于社会学、环境学、政治学等领域的研究者和学生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贝克_风险社会_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贝克“风险社会”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刘 莹 1986年,德国著名学者乌尔里希・贝克在其德文版的《风险社会:迈向一种新的现代性》一书中首次使用“风险社会”(risk s ocie2 ty)的概念,用来描述当今西方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从社会学层面反思、批判现代性出现以来风险因素日益突出的社会现象。
随后,贝克又发表了《全球风险社会》等著作①,形成了他关于风险社会理论的基本框架。
近年来,这一理论在社会理论界、政策研究界和公众中的影响与日俱增。
本文将着重探讨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内涵及其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一、“风险社会”的内涵及其特性风险(risk),不同于“损失”或“冒险”,指的是依未来的可能性来计算损失。
“风险”的概念,最早起源于17世纪海上保险业中估算帆船驶入未标明水域的可能损失,后来用在银行业务或投资上,用于对投资可能结果的计算。
现代资本主义正是通过精确计算未来得失、风险大小,来赚取更多的金钱。
福利国家基本上也是一种风险管理系统,其用意是当个体在遭遇意外伤害、疾病、失业或年老时,能免受其害。
在人类社会发展早期并没有“风险”的概念,而只有“危险”。
20世纪80年代,贝克在他提出的风险社会理论中赋予“风险”一词新的涵义,他指出:“风险是个指明自然终结和传统终结的概念。
或者换句话说:在自然和传统失去它们的无限效力并依赖于人的决定的地方,才谈得上风险。
风险概念表明人们创造了一种文明,以便使自己的决定将会造成的不可预见的后果具备可预见性,从而控制不可控制的事情,通过有意采取的预防性行动以及相应的制度化的措施战胜种种(发展带来的)副作用。
②”他认为风险是一个很现代的概念,当人们进入工业化社会后,有了理性思考能力,认为能够以人为的方式介入自然界与社会生活,才有了现代风险的概念。
但是,人们为了处理可能的困境不惜使用各种方式,其结果却在解决前一个问题之时,产生了另外一个问题,这就是一种“风险”。
贝克将“风险”定义为:处理因现代化本身所引起的危机(hazards)与不安全(insecu2 rities)的一套系统方法。
贝克《风险社会》的主要内容
贝克《风险社会》的主要内容1986年,乌尔里希•贝克出版了《风险社会》一书,他将现代社会解释为风险社会,标志着风险社会理论的诞生。
该书的主要内容有:第一部分为“生活在文明的火山上:风险社会概观”,文章一开始就开宗明义,直接提出了现代社会面临的各种风险,认为现代社会就是一个风险四伏的社会。
“在发达的现代性中,财富的社会生产系统地伴随着风险的社会生产”[1] ,“在现代化进程中,也有越来越多的破坏力被释放出来,即便人类的想像力也为之不知所措”。
[2] 接着,贝克分析了风险产生的原因并讨论了现代社会财富分配和风险分配逻辑的可笑性。
指出现代社会财富的制造者在制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也制造大了风险,制造的财富分配于内部,而其制造的风险却让整个社会来承担。
对于这些风险的界定,科学对理性的垄断打破了,夹杂了更多的政治成分和利益成分。
即使是人们所依赖知识,也能以界定社会风险,“关于风险,不存在什么专家”[3]。
而且,受知识的域限,越来越多的风险至今还没有被人类所认识到。
在贝克看来,现代社会的某些风险随时会对人类造成致命的威胁,“换言之,定时炸弹在滴答作响。
在这个意义上,风险预示一个需要避免的未来”[4]。
更糟糕的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步步加快,风险也正在全球化,并发生着循环。
这就造成了风险不仅威胁着风险的制造者,也威胁着无辜者。
“那些生产风险或从中得益的人迟早会受到风险的报应。
风险在它的扩散中展示了一种社会性的‘飞去来器效应’,即使是富裕和有权势的人也不会逃脱它们”,[5]“社会风险的循环可以总结如下:在现代风险的屋檐之下,罪魁祸首与受害者迟早会同一起来”。
[6] 贝克进一步揭示道,当风险社会的制造者━━发达国家认识到以生态掠夺为代价的现代工业具有的一系列风险之后,便将危险的工业转移到了不发达国家,形成了新的国际不平等。
“危险的工业已经转移到低工资的第三世界国家。
这不是巧合。
在极端的贫困和极端的风险之间存在系统的‘吸引’。
第五讲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研究生)
第五讲贝克一、贝克其人及其主要著作1、个人简介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德国社会学家,德国慕尼黑大学社会学教授,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英国社会学杂志百年访问教授。
贝克1944年5月15日出生于斯武普斯克市的波美拉尼亚镇[④]。
1966年,贝克进入弗赖堡大学(Freiburg)学习法律,但在第二学期,他就转到慕尼黑大学(Universität München)主修社会学、哲学、心理学和政治学。
1972年,贝克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PhD),并留校任职。
1979年,晋升为讲师。
1979年—1981年,贝克担任明斯特大学(M ünster)教授,1981年—1992年,担任班贝格(Bamberg)大学教授。
自1992年起,贝克开始在慕尼黑大学任社会学教授,并任慕尼黑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1997年,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聘请贝克为英国社会学杂志百年访问教授。
1980年以来,贝克一直担任《社会世界》(Soziale Welt)杂志的编辑。
目前发表文章150多篇,著有多本著作。
1995年至1997年,贝克曾担任德国未来委员会的委员[⑤]。
1999年至2006年,贝克担任的德国研究协会(DFG)自反性现代化研究项目的负责人。
贝克获得众多国际奖项和荣誉,如1997年,获得慕尼黑市文化荣誉奖,1999年,获德—英论坛奖,2006年和2007年,贝克分别被意大利的马利拉塔大学和西班牙马德里联合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头衔。
2、代表著作《风险社会》、《什么是全球化》、《风险社会及其超越—社会理论的批判性争论》、《个体化—制度化的个人主义及其社会和政治后果》、《全球的美国—全球化的文化后果》等等。
二、风险社会理论贝克(U. Beck)是一位特别关注风险社会、生态启蒙、生态政治和全球化的社会学家。
他的《风险社会》一书于1986年在德国出版,接着于1991年出版了英文版;他又于1999年出版了另一本英文版论著《世界风险社会》。
风险社会第七章读书笔记
《风险社会》第七章读书笔记在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第七章中,他深入探讨了全球化与风险社会的内在关联。
贝克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风险社会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由于人类实践所导致的全球性风险占据主导地位,使得各种全球性风险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威胁。
首先,贝克对风险社会的形成背景进行了概述。
他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人类社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人类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使得人类社会进入了风险社会阶段。
在这个阶段,现代风险在本质、表现形式和影响范围上与传统风险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现代风险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并且往往超越了传统民族国家的疆界,对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其次,贝克分析了现代风险的特性。
他认为,现代风险与传统风险的根本区别在于,现代风险具有高度复杂性和全球性。
这种复杂性表现在,现代风险的产生往往与科技发展和全球化紧密相连,使得人类对风险的认知和控制能力大大降低。
同时,现代风险的全球性表现在,任何一个地区发生的风险事件都可能对全球产生影响,使得全球范围内的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着同样的风险。
接着,贝克进一步阐述了全球化与风险社会的内在联系。
他指出,全球化的发展加速了风险的扩散和放大,使得风险的影响范围更加广泛。
同时,全球化也使得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深,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风险事件往往会影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这种相互依赖关系使得风险社会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测。
最后,贝克对风险社会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他认为,随着科技和全球化的发展,风险社会将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提高风险意识和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来应对这个挑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现代风险,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加安全的环境。
总的来说,《风险社会》第七章对全球化与风险社会的内在关联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现代风险的复杂性和全球性。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名言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名言
以下是乌尔里希·贝克在《风险社会》中的一些名言:
- “阶级社会的推动力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我饿!风险社会的集体性格则可以用另一句话来概括:我怕!”
- “我们生活在文明的火山上,风险威胁的潜在阶段已经接近尾声了,不可见的危险正在变得可见。
”
这些名言反映了乌尔里希·贝克对于风险社会的思考和警示,他认为在风险社会中,人们面临的风险来自于内部的决策,而不是外部的自然因素。
这些名言也提醒人们要重视风险,积极应对风险,以降低风险对社会和个人带来的影响。
风险社会——贝克
风险社会——贝克【德】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新图C91/1571、风险的概念直接与反思性现代化的概念相关。
风险可以被界定为系统地处理现代化自身引致的威胁和不安全感的方式。
风险,与早期的危险相对,是与现代化的威胁力量以及现代化引致的怀疑的全球化相关的一些后果。
它们在政治上是反思性的。
(P19)2、暗含的因果关系常常维持着或多或少的不确定性和暂时性。
因此,我们甚至在风险的日常意识中,都是在处理一种理论的进而是科学化的意识。
(P27)3、即便在风险穿着数字和公式的外衣无声无息地接近我们的地方,它仍旧在根本上是局部化的,是值得去过的生活的受伤形象的数字浓缩。
这些观念必须再度获得信仰,就是说,它们不能像那个样子被经历。
在这个意义上,风险是客观化的乌托邦的消极意象,在那里,人类(或者还会剩下什么)在现代化进程中被保护和恢复。
(P27)4、就此而言,风险社会控制了冲突和一致的新的源泉。
消除短缺的位置被消除风险所代替。
即使仍旧缺乏旨在消除风险的政治组织的意识和形式,你仍可以说风险社会通过它释放的带来威胁的动力而削弱了民族国家以及那些军事同盟和经济集团的边界。
阶级社会能够被组织为民族国家,风险社会则带来了“危险社区”,它最终只能被组织为联合国。
(P54)5、首先,风险的科学化程度在增加;其次,并与之相互联系,与风险的交往在增长。
对现代化危险和风险的证明远不仅仅是批判,它也是一种首要的经济发展要素。
在风险生产的过程中,“需要”被明确地去掉了它们最后的自然因素的支撑,并进而去掉它们的有限性和可满足性。
(P65)6、在西方福利国家,反思性现代化消解了工业社会的传统参数:阶级文化和意识、性别和家庭角色。
对具有身份特征的社会阶级的“脱离”,结合着一种对性别身份的“脱离”,这首先表现在妇女变化了的状况上。
(P108)7、个体化的存在通过很多定性访谈和研究已经在经验上得到证明,它们都指向了一个核心的关注点:对控制个人自己的财富、时间、生活空间和身体要素。
西方社会学理论(当代):第七讲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
风险研究概述
● 20世纪50年代。关注核能使用过程中的潜在风 险,讨论如何安全地使用核能、如何控制和评估 和能给人们带来的风险。争论的主体是专家,公 众被排除在外。
● 20世纪60年代。人们开始关注各种社会风险, 环境问题和核能问题仍是讨论焦点。争论的主体 由专家和公众的声音。
• 按照贝克的说法,这是一种“组 织化的不负责任”。形成破坏性 循环的各个部门,事实上也难以 单独承担责任。
全球化
● 全球化内涵。
全球事务网络相互牵连、相互发生影 响的发展现象,是跨国的、跨区域的社会 网络性发展,它所产生的效应应归结于各 区域的政治、经济、科技或文化等因素, 最后也反过来影响并冲击各个区域。
科技只具有正面作用,同样相伴而生的 是它的负面危害。
● 风险的分配逻辑。
一方面,风险正在消除阶级、贫富之间的等级 区分,淡化阶级、民族、人类和自然的界限, 使所有阶层都面临着同样的风险与威胁;
另一方面,风险分配与工业社会或阶级社会 的财富分配机制仍然存在着相当程度的重叠: 财富在上层聚集,风险在下层聚集。
风险社会
● 风险的来源。
现代工业化文明在不遗余力地利用各种科 技手段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处处产生和遗 留了不可胜数的“潜在的副作用”,当这 些副作用变得明显可见,并将当代社会置 于一种无法逃避的结构情境时,风险社会 也就登上了历史舞台。
风险的来源不是基于无知的、鲁莽的行 为,而是基于理性的规定、判断、分 析、推论、区别、比较等认知能力, 它不是对自然缺乏控制,而是期望于 对自然的控制能够日趋完美。
● 风险全球化。
当代世界的风险,根本就无视国 界,也不是任何单一国家所能防范和 消除的,根据风险分配的逻辑,所有 的国家最终都将面临同样的境况。比 如,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水资源 短缺、核子和生化武器的大规模破坏 等等。
乌尔里希贝克2014
第六章 劳动的解标准化
• 标准化的充分就业系统→灵活多元的不充分 就业系统
• 直到20世纪70年代,“终身的全职工作” 仍旧是工厂里以及生涯过程中规划和利用 劳动力的时间组织标准。
第二章 风险社会中的知识政策
知识局限性: 1.科学坚持因果关系的严格验证 2、单一因果关系 3、毒害可接受值的确定(允许毒害继续存在) “人们在文明风险地位上不仅受到单个污染物威 胁,而且整体地受到威胁。强迫人们通过单个污 染物的可接受值表格去回答有关他们的整体危险 的问题,就等于是对不再仅仅是潜在危险的结果 的集体嘲弄。”(P80)
第一章 财富分配的逻辑与风险分配的逻辑
⑷你可以拥有财富,但必定会受风险的折磨,风险是 文明强加的。 ⑸社会地认识风险,像清楚地表现在有关森林破坏的 争论中的那样,包含一种特殊的政治爆炸力。 避免和管理这些风险可能包括对权力和权威的再认识。
第一章 财富分配的逻辑与风险分配的逻辑
现代化风险的知识依赖: 社会财富,就是处理人们所需求的稀缺物品如消费 品、收入、教育机会和财产等。像教育、收入等东 西是可以为个人所经验的消费品。 风险是现代化的附带问题,必须被消除或者否定并 且加以再诠释。风险和危机的存在 和分配主要是通 过论证来传递的。
第一章 财富分配的逻辑与风险分配的逻辑
安全和预防性法规没有充分建立。 “资方可以制定严格的安全条例,知道它们无法施 行,却硬说条例得到遵守。通过这种方式,资方使 自己保持清白,廉价地和问心无愧地把事故和死亡 责任推卸给人们对危险在文化上的无知。”(P47) 风险的倍增促使世界社会组成了一个危险社区。 “飞去来器效应”精确地打击那些富裕的国家,它 们曾经希望通过将危险转移到国外来根除它们,却 因此不得不进口廉价的食物。杀虫剂通过水果、可 可、茶叶回到高度工业化的故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新图C91/1571、风险的概念直接与反思性现代化的概念相关。
风险可以被界定为系统地处理现代化自身引致的威胁和不安全感的方式。
风险,与早期的危险相对,是与现代化的威胁力量以及现代化引致的怀疑的全球化相关的一些后果。
它们在政治上是反思性的。
(P19)2、暗含的因果关系常常维持着或多或少的不确定性和暂时性。
因此,我们甚至在风险的日常意识中,都是在处理一种理论的进而是科学化的意识。
(P27)3、即便在风险穿着数字和公式的外衣无声无息地接近我们的地方,它仍旧在根本上是局部化的,是值得去过的生活的受伤形象的数字浓缩。
这些观念必须再度获得信仰,就是说,它们不能像那个样子被经历。
在这个意义上,风险是客观化的乌托邦的消极意象,在那里,人类(或者还会剩下什么)在现代化进程中被保护和恢复。
(P27)4、就此而言,风险社会控制了冲突和一致的新的源泉。
消除短缺的位置被消除风险所代替。
即使仍旧缺乏旨在消除风险的政治组织的意识和形式,你仍可以说风险社会通过它释放的带来威胁的动力而削弱了民族国家以及那些军事同盟和经济集团的边界。
阶级社会能够被组织为民族国家,风险社会则带来了“危险社区”,它最终只能被组织为联合国。
(P54)5、首先,风险的科学化程度在增加;其次,并与之相互联系,与风险的交往在增长。
对现代化危险和风险的证明远不仅仅是批判,它也是一种首要的经济发展要素。
在风险生产的过程中,“需要”被明确地去掉了它们最后的自然因素的支撑,并进而去掉它们的有限性和可满足性。
(P65)6、在西方福利国家,反思性现代化消解了工业社会的传统参数:阶级文化和意识、性别和家庭角色。
对具有身份特征的社会阶级的“脱离”,结合着一种对性别身份的“脱离”,这首先表现在妇女变化了的状况上。
(P108)7、个体化的存在通过很多定性访谈和研究已经在经验上得到证明,它们都指向了一个核心的关注点:对控制个人自己的财富、时间、生活空间和身体要素。
换言之,人们要求发展他们自己的生活观念并且能够据以行动的权利。
无论这些要求如何可能是错觉和意识形态,它们都是不能忽略的现实。
(P113)8、学校教育意味着选择和规划自己的教育生活过程。
受过教育的人成为他们自己的劳动境况的生产者,并且这种方式成为他们自己的社会生涯的生产者。
受过教育的人将对境况的反思性知识与现代性前景结合起来,并且以这种方式变成反思性现代化的一个动因。
(P115)9、阶级不会仅仅因为传统的生活方式衰微就消失,结果,社会阶级从地区性的和特殊性的束缚和限制中解放出来。
公司和工作场所都失去了作为冲突和认同形成的场所的意义。
新的社会纽带形成和冲突发展的源泉出现了。
它们首先存在于可归因的人种、种族、民族、性别、年龄等等的差别中;其次存在于新的和变化着的分化中,这些分化产生于社会关系和私人生活与认同方式领域里的反思性中,因而,内在于持续存在的社会不平等中的新的生活方式和群体认同开始出现。
阶级社会的终结不是某种激烈的革命。
(P121)10、走向一种个体化雇员社会——个体化过程剥夺了社会认同的阶级差别(社会群体在自我理解和与其他群体的关系上都失去了他们的独有特征,它们也失去了它们独立的认同和成为一个成长性政治势力的机会),不平等绝没有消失(它们仅仅是以社会风险的个体化形式被重新界定了),为了应付社会问题,人们被迫组成政治和社会的联盟(然而这些不一定遵循如阶级模式这样的单一的模式,与其他所有的私人化生活隔离开的私人化生活的孤立,可以被异质化的社会和政治的事件和发展所击碎),永久的冲突倾向于依据可归因的特征而出现,这些特征现在和以往一样无可否认地和歧视联系在一起。
(P123)11、性别特征的归因是工业社会的基础,而某些传统的遗留不容易加以驱除;使人脱离阶级文化的个体化的动力,并没有在家庭的大门前停住脚步;在所有男女共同生活的模式中(婚前、婚姻、婚后),世纪的冲突爆发了。
(P127、128)12、生涯结构、生活阶段的替续已经被不断增长的生活期望所转变了;现代化,特别是在二战后这个阶段,重构了家庭劳动,一方面,家庭劳动的社会孤立决不是一种固有的结构性特征,而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即生活世界解传统化的结果,在个体化过程之后,核心家庭加深了它们的边界,并且一种“孤立的生活”形成了,它依据保留下来的责任(阶级文化、邻里和熟人)来自我管理,只有以那种方式,家庭主妇的生活才是典型的孤立的工人的生活,另一方面,技术自动化的过程延伸进家庭劳动;如果母性仍旧是与传统女性角色的最牢固的联系纽带,就很难过分估价避孕和计划生育措施以及为了使妇女摆脱传统的要求而合法地终止妊娠的可能性的重要意义;不断增长的离婚表明了婚姻和家庭供养的脆弱之处;教育机会的平等——它同样是青年妇女强烈的职业动机的一种表达——趋向于同一个方向。
(P134、135)13、当它们进入实践时,科学便面临它们自身客观化的过去和现在——科学自身是它们要去加以分析和解决的现实和问题的产物与生产者。
在实践和公共领域中,科学面对的将不仅仅是对它们的失败的平衡,而且是对它们的成功的平衡,也就是对它们没有信守的承诺的反思。
(P191)14、当科学越来越分化的时候,有条件的、不确定的和分离的细碎后果在增长并变得不可能加以研究。
(P192)15、由于科学产生自身的过度复杂性,在走向方法论的制度化的道路上,科学被一种隐含的对其认知实践的封建化所威胁。
(P207)16、随着工业社会的全球化,两个彼此对立的组织社会变迁的过程相互贯穿起来:政治上的代议制民主的建立,以及在“进步”和“理性化”的合法化保护伞下非政治和非民主的社会变革的确立。
(P227)17、在70年代,相对于经济体系的原则和利益的政治体系的“相对自主性”的主要历史证据,是由西欧战后的社会福利国家的扩张所提供的。
(P232)18、福利国家计划借以实行的法律和行政手段,并不构成一种被动的媒介,事实上也并非没有任何特性。
相反,它们与隔离事实、规范化和监视的实践——福柯将它们的具体化和主观化力量追溯到日常交往的最微小的分支上——相联系……简言之,目标与方法间的矛盾是福利国家计划本身所固有的。
(P233)19、伴随着专业化民主的模式,新的政治文化的形式正在变成现实,在其中,异质的亚政治中心,基于已有的宪法权利而对于政治上形成并推行的决策拥有某种影响。
(P240)20、我们可能会知道,数量上的少数(比如相关的“抗议群体”)不能被当做捣乱者和流氓而清除。
他们所表达的不满拥有一种指示价值。
它表明着……一种社会价值和规范的彻底变化,或者以前不为我们所知的社会群体的分化。
既有的政治组织至少要像对待选举日那样严肃的对待这些信号。
一种新的政治参与形式正宣告出现。
(P250)21、科学诊断的仪器、心理诊断的理论和术语大量增加,而一种现在更加深入人类身体和心灵“深层”的科学旨趣已经与治疗能力脱离开,并逐渐开始责备它“拖后腿”。
(P252)22、当不安全感和风险增加的时候,雇主对于灵活性的兴趣就在增加——这是一直存在的要求,但一方面因为政治文化和技术发展的相互渗透,另一方面因为工作的电子化组织的可能性、生产和市场波动的发展性,而变得紧迫起来。
标准化大规模生产的组织前提开始崩溃了。
(P272)23、决定性的要点是,对“巨大组织”及其标准化约束、命令要求等等的背离,与工业生产的根本原则——利益最大化、所有权关系和支配性利益——并不冲突,倒不如说是被它们所加强。
(P273)24、不是所有的工业体系支柱——工厂范式、生产部门的轮廓、大规模生产形式以及工资劳动在时间、空间和法律上的标准化——突然之间以跨领域的方式遭到松懈和消除。
然而,仍旧存在一种劳动和生产的系统转化,它使工业社会的经济组织形式与资本主义的强制联合进入到它的大约延续一百年的短暂历史过渡阶段的相对语境中。
(P274)25、运作行为是在一种其程度前所未有的合法化压力下进行的。
它需要新的与经济行为无关的政治和道德维度。
工业生产的道德化——反映着运作对政治文化(它们在其中进行生产)的依赖性——将会成为今后最有趣的发展状况之一。
它不仅基于外在的道德压力,而且基于对立的利益(也包括那些社会运动的利益)借以组织自身的强度和效率,基于向敏感度不断增加的公众表现其利益和观点的技巧,基于风险界定的市场意义,基于工厂间的相互竞争。
(P275)26、对于在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替代形式来说,并不是必然走上单向的社会失范道路。
同样可以想象的是,避免了代议制集权主义并创造了较具强制性理由的新的相互控制的中间形式。
(P286)27、未来规划的出发点是政治的解放,这就是说,主流政治、附属政治、亚政治和替代政治的光谱在彻底分化的社会中发达民主制的状况下出现了,我们对此的评估是,即使为了民主化的要求,政治缺乏核心的状况也不能再被颠倒过来。
(P287)28、政治必须跟得上历史地进行的自我限制。
政治不再是惟一的甚或核心的对政治未来作出安排决策的领域。
(P289)29、现在,我们必须知道,即便在最偏远的角落里,终身全职工作的形式也在被各种各样的巩工作时间的灵活方式所打破。
(P173)30、在盛行的全职工作就业体系中,失业依照一种清晰的、黑白分明的就业和失业模式进行分配。
在当前的危机处境下,工作时间政策的隐蔽益处作为一种服务于组织及其被探究的优点和缺点的解救者而被宣扬。
(P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