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移动支付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影响因素研究
文献综述电子商务消费者使用移动支付影响因素研究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成果李林和陈吉慧(2010)在《移动支付需建立全新的商业模式》中认为移动支付在日本、韩国发展比较成熟,日本移动支付业务商业模式是以运营商为核心商业模式,而韩国主要使用以银行为核心的商业模式。
文献中概况了移动支付在各个地区的发展状况。
师群昌和帅青红(2009)在《移动支付及其在中国发展探析》中认为目前,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的情况来看,移动支付主要集中在电子产品的购买、公共事业费用的缴纳等小额交易方而,具有的形式主要有通过电话费进行扣除缴纳和手机号码与银行绑定或第三方支付账号绑定的方式缴纳。
分析了国内移动支付的主要形式。
兰静(2010)在《移动电子商务支付模式及应用探析》中认为移动支付的业务范因包括公共交通、乎机购票、乎机银行激费和POS机支付等,此项应用在口韩、欧关等国家已得到广泛应用。
中国现今仍处十移动支付应用的初级阶段。
指出了三种支付的方式:1、手机钱包,在可识别的读卡器上刷乎机即可减掉相应消费费用。
2、WAP支付,可运行十各种无线网络之上。
3、手机客户端支付,一般是提供某种服务,象订票系统、订餐系统、手机线上游戏、酒店订房等。
文章从技术的角度指出了移动支付的发展状况,以及移动支付现有的几种方式。
胡君(2009)在《中国移动支付产业商业模式研究》指出了移动支付的几种的技术1、SMS:SMS分上行、下行两种通道,用户使用短信发送到指定特服号完成支付。
2、WAP:这种方式是通过手机内嵌的WAP浏览器访问网站,来实现移动支付的流程。
3、STK:这种模式是使用银行提供的STK(SIMToolKit,用户识别应用开发工具)卡替换客户的SIM卡事先在STK卡中存储银行的应用前端程序和客户的基本信息客户使用该卡完成银行交易业务4、红外/射频5、基于GSM用SSD的实现方式6、Java/BREW。
文章的中间部分介绍了那些新的形式的支付,让读者明白支付方式的各种不同。
关于移动支付国内外研究述评
论文关键词:移动支付文献研究论文摘要:本文回顾了现有移动支付的国内外研究文献,总结了这一新兴领域的研究现状,并指出目前的研究差距,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移动支付业务涉及面广泛,产业链成员的合作、竞争、替代关系,决定了移动支付产业链的复杂性与多变性。
本文以移动支付产业链与商业模式为主线,对移动支付服务产业的参与者、竞争者和其他影响因素进行分类研究。
移动支付是使用移动设备(如移动电话、智能手机、PDA),利用无线和其他通信技术来支付货物、服务和账单。
移动设备可用于多种付款情况,如购买数字产品(铃声,新闻,音乐,游戏等)和实物产品、公共交通(公共汽车、地铁、出租车等)、票务(电影、演出、展览等)、公共事业缴费(水、电、煤气、有线电视等)、现场消费(便利店、超市等)。
移动支付可以在移动设备、自动售货机、票务机、POS机等多种移动与固定终端上实现。
移动支付作为电子支付的先进方式,正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发展,是个具有巨大潜力的产业。
移动支付对于用户具有便捷、快速的特点,伴随移动终端普及率的不断提升,移动支付有着广泛的用户基础。
但移动支付的深层次应用还处于初探阶段,还有较多的问题有待解决。
移动支付业务涉及面广泛,是一个融合众多相关行业的新产业,移动支付产业链成员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决定了移动支付产业链的复杂性与多变性。
伴随着移动支付产业的萌芽与发展,学者们开始涉足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并随之深入。
本文全面梳理近10年的研究成果,帮助研究者了解移动支付领域的研究概貌,从历史研究中学习并把握未来的研究方向。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Tomi Dahlberg在《移动支付研究的过去、现在、将来——文献回顾》一文中对移动支付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对ProQuest Direct,EBSCO Business Source Premier,Science- Direct,IEEE Xplore,ACM Digital Library,AIS eLibrary,M-lit online bibliographical database dedicated to mobile business literature,Google Scholar for academic conference papers等数据库进行了搜索,共找到1999年至2006年期间发表的73篇学术论文(其中会议论文57篇、研究期刊论文16篇;理论研究为43篇,实证研究30篇)。
关于移动支付过去,现状,未来的文献综述外文翻译
毕业论文(设计)外文翻译一、外文原文标题:Past,present and future of mobile payments research: A literature review 原文:The mobile payment services markets are currently under transition with a history of numerous tried and failed solutions, and a futu of promising but yet uncertain possibilities with potential new technology innovations. At this point of the development, we take a look at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mobile payment services market from a literature review perspective. We review prior literature on mob payments, analyze the various factors that impact mobile payment services markets, and suggest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in the still emerging field. To facilitate the analysis of literature, we propose a framework of four contingency and five competitive force factor and organize the mobile payment research under the proposed framework. Consumer perspective of mobile payments as well as technic security and trust are best covered by contemporary research. The impacts of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on mobile payments, as well comparisons between mobile and traditional payment services are entirely uninvestigated issues. Most of the factors outlined by framework have been addressed by exploratory and early phase studies.Mobile phones have transformed telephony profoundly. They are equipped with functionalities which surpass telephony needs, and which inspire the development of value-added mobile services, the use of mobile phones as access devices, and mobile commerce in general. The number of mobile phones in use far exceeds any other technical devices that could be used to market, sell, produce, or deliver products and services toconsumers. These developments open lucrative opportunities to merchants and service providers.Purchased products and services have to be paid for. Initially, fixed-line telephony billing systems were modified to charge mobile telephony. Later, mobile telephony billing systems were introduced, and used also to charge various mobile services when such services emerged. Yet, payments based on billing systems have several limitations. These include comparatively high payment transaction fees, merchant and service provider complaints about unfair revenue sharing, and the necessity to provision services to billing systems [66,80]. In some areas, such as the European Union, credited payment services to third parties require a (limited) credit institution license. The lack of suitable pay-ment instruments has for a long time been regarded as a factor that hampers 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commerce.Mobile payments are payments for goods, services, and bills with a mobile device (such as a mobile phone, smart-phone, or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PDA)) by taking advantage of wireless and othe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Mobile devices can be used in a variety of payment scenarios, such as payment for digital content (e.g., ring tones, logos, news, music, or games), tickets, parking fees and transport fares, or to access electronic payment services to pay bills and invoices. Payments for physical goods are also possible, both at vending and ticketing machines, and at manned point-of-sale (POS) terminals.A mobile payment is carried out with a mobile payment instrument such a mobilecredit card or a mobile wallet. In addition to pure mobile payment instruments, most electronic and many physical payment instruments have been mobilized. Furthermore, mobile payments, as all other payments, fall broadly into two categories: payments for daily purchases, and payments of bills (credited payments). For purchases, mobile payments complement or compete with cash, cheques, credit cards, and debit cards. For bills, mobile payments typically provide access to account-based payment instruments such as money transfers, Internet banking payments, direct debit assignments, or electronic invoice acceptance.In the early 2000s, mobile payment services became a hot topic and remained so even after the burst of the Internet hype. Hundreds of mobile payment services, including access to electronic payments and Internet banking, were introduced all over the world. Strikingly many of these orts failed. For example, most, if not all, of the dozens of mobile payment services available in EU countries and listed in the ePSO database in 2002 [5] have been discontinued. To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better mobile payment services,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lessons of his history by learning what previous studies have discovered about mobile payments and about the mobile payment services markets, as well as what issues have remained unanswered.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summarize findings from past mobile payments research, and to suggest promising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There are a number of factors that highlight the significance and usefulness of such a literature review. Firstly, the field has seen a growing number of publications, yet a thorough review of existing work is missing. The lack of published literature reviews impedes the progress in the field; review articlesare critical to strengthening an area as a field of study [88]. Secondly, research so far seems fragmented, and lacks a roadmap or an agenda. Reviewing existing literature not only leads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tate of the research in the field, but it also discerns patter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eld itself. Finally, a synthesis of existing findings allows researchers not to repeat similar work, and discover important gaps. In other words, it closes areas where a plethora of research already exists, and at the same time uncovers those areas where research is lacking [88].Another contribution of this literature review is the proposed theoretical framework, around which the review is organized. Webster and Watson [88] recommend that the best reviews need to be conceptually structured, and based on a guiding theory. Our framework provides a guiding structure that allows us to effectively accumulate knowl edge, and to interpret previous findings. Because the frame work itself aims to explain relevant factors in the mobile payment services market, basing the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framework ensures that the review is comprehensive and holistic, and reveals research gaps that could otherwise be overlooked. The framework not only helps to explain the existing body of knowledge on each factor of the frame work, but, more importantly, it also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mobile payment services market, illustrating how the various perspectives and research findings fit together as part of the big picture.The framework used for the review of literature applies two guiding theories. They are the five forces model developed by Porter [68], and the generic contingency theory which emerged from the work of Lawrence and Lorch Perrow and Thompson [81]. The framework is used to classify past research, to analyze research findings of classifiedstudies, and to propose meaningful research qu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for each factor.The prime actors in the mobile payment services market are mobile payment service providers and their customers. Various parties assuming these roles in the market include consumers, merchant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telecom operators. Additional parties, typically vendors of hand sets, software, networks and other technologies may also be involved. The power and the interests of these parties impact how technologies and other resources are orches trated into mobile payment services, and how these services are ored to and used by the market. Moreover, mobile payment services compete for the attention of customers and other parties against physical and electronic payment services. Mobile payment services are a natural choice to pay for mobile services. Yet, to succeed, mobile payment services may have to offer added value and be available for other relevant payment environments as well.Porter’s [68] competitive factors strategy model, or the five forces model, describes both the key role of a mobile payment service provider, and other market factors. The model applies insights from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y to analyze the competitive environment on the level of business units [3], and relates the average profitability of the participants in an industry to competitive forces [30]. The basic proposition is that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mainly depends on the industry structure. According to Pearce and Robinson [65] and Johnson [29], the strengths of Porter’s model are that it provides one simple approach to analyze industry structure, identify and determine the attractiveness of an industry, reveal insights on profitability, inform important decisions about whether to leave or enter industries or sectors, and develop strategic optionstoimprove relative performance in the industry or influence relative position in the industry. As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management tools for strategic industry analysis [3], the model has been applied by numerous practitioners and academics [30]. The above arguments suggest that the model is well suited to guide the classification of literature on the mobile payments services markets.In addition to the competitive forces within the mobile payments services markets, other factors are believed to impact these markets as well, for example, technology and standards, regulatory activities and legislation, estab lished purchase and payment habits, or national economy infrastructures. If we regard a mobile payment services market as the unit of analysis (organization), these other factors become contingency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unit but are beyond the influence and control of that unit, as defined in the contingency theory. Contingency theory therefore is also well suited to classify mobile payments research and to capture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which are characteristic to the mobile payment services markets .The roots of contingency theory are typically seen in open systems theory and in Cyert–Simon–March stream of theory (e.g., [23,89]). Contingency theory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especially technology, on the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s, and suggests that there is no single best way to manage or organize. The identification of contingency factors is one typical research theme. In addition to technology, other typical contingency factors include cultural, social and economic factors. In the context of mobile payment services markets, it is natural to include regulation, jurisdic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factors too because financial services andtelecommunication are among the most regulated industries, and the use of standards is characteristic to telecommunication.Two features of contingency theory make it useful for our purposes. Contingency theory is described as a mid range theory which falls between two extreme views [21,89]. According to one extreme view, it is possible to find universally true theories, whereas the other one claims that each unit of analysis is unique and has to be analyzed based on situational factors. Contingency theory postulates that environmental factors are important but also that the impact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are systematic, rather than entirely situational. The contingency approach is useful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mobile payment research, since, for example, mobile payment services dier between markets, such as Japan, various European countries, or the USA, but they do so in systematic ways, for instance due to dierences in payment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regulation, laws, or habits.The other useful feature of contingency theory is the ‘‘environment – strategy –performance’’ link [21]. T he theory claims that the environment, such as the amount and type of regulation, impacts the structure of the organization, by, for example, influencing which entities have incentives to become mobile payment service providers. This, in turn, impacts performance, such as adoption interests of merchants and consumers. Another example is that enhanced technology makes it possible to provide enhanced services, which in turn increases interest toward the services. The resulting framework is presented in Fig. 1. The framework is multi-faceted since it includes both market factors and contingency factors. The inner facet of the framework, that is competitive factors, describes the five main competitive forces of the mobile payment services markets. Theouter facet of the framework includes contin gency factors, that is, technological, social/cultural, commercial, and legal/regulatory/standardization.In addition to the theoretical basis described above, the framework has also been influenced by research models proposed in earlier studies [10,28,27]. Jayewardene and Foley [28] proposed that changes in technological, cultural, commercial and legal factors, together with the competitive forces of financial services market, drive financial services development. Javalgi and Ramsey [27] suggested tha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elecommunication, social/cultural commercial, and government/legal factors impact the diusion of global eCommerce. Dahlberg and Mallat [10] combined these two models to describe factors which characterize mobile payment services markets and impact the diusion of these services.We stress that the framework can be used as a metamodel to classify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as a research model to examine the die rent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mobile payments services market. The framework is useful for these purposes because: (1) it is based on guiding theories, is conceptually sound, and draws from previous research; (2) it helps to bring clarity to the multiple topics and to the vague, conflicting terminology present in professional and academic mobile payment literature; and (3) it shows clearly what factors impact the mobile payments services market and services development, another issue in need of clarity.出处:Tomi Dahlberg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7 (2008) 165–181二、翻译文章标题:关于移动支付过去,现状,未来的文献综述译文:手机已经深刻地改变了电话史,他们具备的了普通电话所不具备的很多功能,比如说激励增值移动服务发展,作为接入设备使用的移动电话,以及通用移动商务的使用。
手机支付方式移动网络论文-移动网络论文-计算机论文
手机支付方式移动网络论文-移动网络论文-计算机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目前手机支付主要采用的技术方案1RFSIM卡RFSIM卡是一种双面智能卡(RFID卡和SIM卡)。
是目前中国移动采用的支付方式,这种支付方式对于消费者来说,更换的成本比较低,只需要将SIM卡更换为RFSIM卡,就可以在相应的POS机上进行消费。
这种卡采用的是RFID技术,可实现中近距离无限通信,它通过更换手机SIM卡就可以实现通信,使用的频率是2.4G,通信距离可以在10-500cm之间进行自动调整,单项支持100M。
RFID技术在同学领域中的应用和开发尚处在初级阶段。
但RFID作为一种新的识别技术,其“标记”功能已备受通信业者的注意。
以NTTDoCoMo、SKT、诺基亚为首的一些通信业者都在考虑如何将RFID技术与传统的通信系统相融合,并且已取得了一些进展。
RFID技术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因应用不同其组成会有所不同,但基本都由电子标签、阅读器和数据交换与管理系统3大部分组成。
RFID技术工作原理如下所述:将准备发送的信息先进行编码后,再将编码后的信息加载到某一频率的载波信号上通过阅读器的天线向外发送。
当电子标签进入到阅读器工作的有效区域并接收到信号后,有置于标签内的芯片点了对该信号进行调制、解码、解密等工作,然后在对信息中包含的请求、密码、权限等相关信息进行判断。
如果为读命令,则控制逻辑电路从存储系统中读取需要的相关信息,并经过加密、编码、调制后通过标签内的天线发送给阅读器,阅读器接收到这些信号后在进行解调、解码、解密,然后在传送到中央信息系统进行处理;如果为修改信息的写命令,则除了上述工程外,相关的控制逻辑还会通过引起内部电荷泵提升工作电压的方式来擦鞋EEPROM中的内容,但当判断出对应的密码和权限不符时,贼会返回错误提示信息。
RFID与电信业的融合并非仅是简单的技术问题,其实质还在于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如何通过技术的发展相互结合、共同促进。
移动商务综述--移动支付
移动电子商务中移动支付的文献综述引言: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移动支付成为网络交易的主要手段。
目前我国的移动支付仍然处在高速发展初期,新模式、新技术不断涌现。
国家对移动支付持鼓励的态度。
对移动支付进行文献综述有利于我们在参考大量文献的情况下,更深入的学习和利用移动支付,这是当代学生应该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
正文:移动支付,是指由移动运营商、移动应用服务提供商和金融机构共同提出的、构建在移动运营支撑系统上的一个移动数据增值业务应用。
通常的移动支付所使用的终端是手机、掌上电脑、个人商务助理和笔记本电脑。
移动支付最大的优点在于方便、快捷、安全。
在对文献的研究过程中,我下载了10余篇有关移动支付的文献。
其中8篇中文,2篇外文。
研究的方向主要是移动支付的发展历程,概括起来包括既国内的早期、中期、现在和未来的状况,也包括国内和国外的移动支付的发展历程。
一:国内的移动支付主要的几个阶段:(1)早期的艰难发展:移动支付业务90年代初期在美国出现,随后在日本和韩国出现并得到了迅速发展。
我国移动支付虽然起步较晚,但也发展迅速。
我国的移动支付最早出现在1999年,由中国移动与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金融部门合作,.在广东等一些省市开始进行移动支付业务试点。
但很遗憾,由于这新兴技术在其本身技术,消费者的观念,市场的效应等原因上,最终未能取得成功。
但它打开了移动通讯和金融结合的大门,为电子支付的发展开了个很好的头。
(2)中期的动荡发展:2002年以后,中国银联分别和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合作,在海南,广东、湖南等地开展了移动电子支付业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004年开始,给予试点的成功,银联开始向全国推广。
2006年,中国移动公司在厦门启动了中国首个近距离通信手机支付,拉开了我国的移动支付的发展序幕,我国移动支付正式进入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
(3)现在的成熟发展:目前,我国的移动支付产业已形成了较完备的价值链。
广大招商银行、各主要通信运营商以及众多的第三方支付服务组织都积极参与进来,有力的促进了我国移动电子支付产业的发展。
我国移动支付现状及发展
我国移动支付现状及发展
摘要
随着新技术的引入和发展,移动支付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受欢迎的支付方式。
本文分析了我国移动支付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指出了移动支付显著的发展优势,以及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本文从技术、市场、安全等多个方面分析了移动支付的现状及发展。
随着技术的发展,移动支付将成为一种重要的支付方式。
关键词:移动支付,市场,安全,发展
1引言
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快捷、便捷支付服务的日益增长的需求,移动支付服务已经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移动支付是一种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联机支付方式,包括银行卡、信用卡和电子支付等,是用户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实现支付的一种重要方式。
移动支付的出现改变了遍布国内外的支付方式,给社会带来了重要的经济效益。
随着当今社会快节奏发展以及科技的持续进步,移动支付技术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2024年我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达到了3.35亿,同比增长了20.6%,实现支付金额9100亿元,同比增长43.4%。
移动支付毕业论文
移动支付毕业论文移动支付毕业论文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移动支付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移动支付是指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支付交易的方式,它不仅提供了便捷快速的支付方式,还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
本文将从移动支付的定义、发展背景、影响和未来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移动支付的定义及背景移动支付是指通过移动终端设备进行支付的方式,包括手机支付、二维码支付、NFC支付等。
与传统的现金支付和银行卡支付相比,移动支付具有更高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移动支付的出现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支付操作。
移动支付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07年苹果公司推出的第一代iPhone。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开始逐渐习惯使用手机进行各种操作,包括支付。
同时,移动支付还受益于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各大互联网公司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支付产品,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等。
这些支付产品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移动支付的发展。
二、移动支付的影响移动支付的出现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移动支付提供了更加便捷快速的支付方式,人们不再需要携带大量的现金或银行卡,只需一部手机就可以完成支付。
这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还减少了盗窃和抢劫的风险。
其次,移动支付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
过去,人们购物时需要亲自前往实体店铺,现在只需通过手机就可以实现在线购物和支付。
这种便捷的消费方式使得人们更加倾向于线上购物,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此外,移动支付还提供了更多的支付选择。
传统的支付方式主要包括现金支付和银行卡支付,而移动支付则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如手机支付、二维码支付、NFC支付等。
这些支付方式的出现,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支付需求,提高了支付的灵活性和便利性。
三、移动支付的未来趋势移动支付的发展前景广阔,未来将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首先,移动支付将继续向更多领域渗透。
目前,移动支付主要应用于零售、餐饮等行业,未来将扩展到更多领域,如医疗、教育、交通等。
手机移动支付文献综述
手机移动支付的研究1引言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移动支付已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
继上个世纪互联网技术引发“信息革命”之后,如今物联网又将再一次改变我们的生活。
顾名思义,物联网即把一切物品都通过传感器接入互联网,实现监控、跟踪、信息交互等功能。
通过手机等数码随身物品把银行卡与商家POS机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个新的领于: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也称手机支付,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
[1]整个移动支付价值链包括移动运营商、支付服务商、应用提供商、设备提供商、系统集成商、商家和终端用户。
移动支付主要分为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两种,近场支付就是用手机刷卡的方式坐车、买东西等,很便捷。
远程支付是指通过发送支付指令或借助支付工具进行的支付方式。
而在这两种支付方式中手机支付存在着很重要的地位。
2010年4月工信部科技司在“2010第二届中国移动支付产业论坛”上透露,工信部有关部门正在着手小额手机支付标准的研究制订工作。
继卡类支付、网络支付后,手机支付俨然成为新宠。
因此,我从手机支付方面着手,了解其支付方式、发展影响因素等,并对其作出以下总结与建议。
2手机支付方式手机支付是一项跨行业的业务,是电子货币与移动通信业务相结合的产物。
移动支付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1)手机钱包,又称为“小额移动支付”。
该方式实施较容易,是目前国外较普遍采用的方式。
手机钱包的特点是以客户的话费账户或是关联客户的银行卡账户进行消费购物。
(2)手机银行,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将客户的手机连接至银行,通过手机界面直接完成各种金融理财业务。
(3)第三方手机支付,是在移动运营商和商业银行间加入了第三方,例如中国银联。
它可以实施“一点接入,多点服务”的功能。
由于有第三方的介入,银行和电信运营商间在技术、业务等方面更易协调。
因此,第三方手机支付被认为更具有发展前途。
[2]为了使手机支付受到的局限缩小,开发了Paypal这一设备,它是一个可以插入iPhone耳机插孔的小型读卡器,可以与手机上安装的Paypal Here应用程序配合使用。
手机支付改变商业模式文献综述
手机支付改变商业模式文献综述2011级会计专业万雅修20111702630孙海慧20111702705曾启程20111702721王爱华20111702727阮若颖20111702728彭霞20111702730陈丽芳20111702731摘要手机支付是通信技术发展与金融服务创新的产物,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今天,手机支付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介绍了手机支付的基本概念、支付方式、支付分类、支付范围以及支付基础,从手机支付的发展为切入点,分析了手机支付在当今的社会中对各方的影响。
以手机支付的银行、运营商、第三方支付模式以及这几种方式对商业模式的改变为重点,对整个手机支付改变商业模式做了较为细致的分析。
关键词:手机支付商业模式银行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前言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新技术应运而生,这其中就包括支付手段的创新。
常规的支付手段主要是现金付款,银行卡支付、邮局付款等,无法实现在移动过程中的支付,近年来,随着手机用户的不断增加,一种新型的支付方——移动支付正在得到广泛应用。
利用手机或其他便携工具进行支付,具备轻巧、方便、快捷、时尚的特点,因此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利用移动支付可以轻松进行理财和交易,摆脱原先只有在一台固定电脑上才可以完成网上支付的局限,不仅给人们带来一种新的支付选择,而且增添了生活的乐趣。
同时移动支付给银行和运营商、第三方机构带来巨大商机,使它们可以利用移动支付拓展服务范围,拓宽其利润来源渠道,增强市场竞争力。
一、手机支付简介(一)基本概念手机支付也称为移动支付,简而言之,就是允许移动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作为新兴的电子支付方式,手机支付带来消费者全新的支付体验,而且方便、快捷,其应用领域现在一般包括充值、缴费、小商品买卖、银证业务和网上服务等。
(二)支付方式1.手机话费支付费用通过手机账单收取,用户在支付其手机账单的同时支付了这一费用,在这种方式中,移动运营商为用户提供了信用,但这种代收费的方式使得电信运营商有超范围经营金融业务之嫌,因此其范围仅限于下载手机铃声等有限业务,交易额度受限。
智能手机移动支付的发展与应用
智能手机移动支付的发展与应用近年来,随着移动支付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智能手机进行支付。
智能手机移动支付是一种便捷、快速、安全的支付方式,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本文将梳理智能手机移动支付的发展历程和应用现状,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智能手机移动支付的发展历程智能手机移动支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的日本。
2004年,日本运营商NTT DoCoMo推出了一款名为iMode的移动支付系统,使之成为全球第一家推出移动支付的运营商。
由于支付系统的发展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因此支付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
不过,在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完善下,移动支付市场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智能手机移动支付在中国的普及始于2014年。
当时,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两家支付巨头在互相竞争中持续发展,从最初的转账支付,到现在的线下扫码支付和持卡人线上交易(HCE),不断推陈出新。
随着移动支付的推广和便利程度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使用移动支付进行生活中的各种消费,逐渐形成了一种“移动支付为先”的趋势。
二、智能手机移动支付的应用现状随着智能手机移动支付的普及,其应用场景也变得越来越广泛。
目前,智能手机移动支付的应用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线下支付可以在超市、商场、餐厅等各类商家使用智能手机进行支付。
买家只需将手机中的支付应用打开,扫描商家提供的二维码即可完成支付。
这种支付方式不需要使用硬币或者纸币,也不需要刷银行卡,更加方便和简单。
2. 线上支付通过智能手机,在网站、APP、微信小程序等平台上完成商品购买、充值、缴费等操作。
消费者只需使用支付宝、微信支付、银联云闪付等支付手段,即可完成相应的支付操作。
3. 转账支付智能手机移动支付还可以用于转账支付,这也是最早出现的支付方式之一。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都提供了转账功能,甚至可以无需联网直接在两个手机之间完成转账操作。
三、智能手机移动支付的未来发展趋势智能手机移动支付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升级,智能手机移动支付的未来发展趋势可能包括以下几点:1. 安全智能手机移动支付市场对于支付安全问题高度重视。
手机支付的发展与安全性研究
手机支付的发展与安全性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普及,手机支付已成为一种方便快捷的支付方式。
然而,随之而来的还有安全性问题。
本文将探讨手机支付的发展与安全性研究。
一、手机支付的发展1. 初期发展手机支付作为一种移动支付方式,最早出现在2000年代初期。
当时,手机支付主要是基于短信的支付模式,用户通过发送短信来完成付款。
此时的手机支付终端非常局限,只能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使用。
2. 二次发展2011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支付开始进入二次发展阶段。
这时,手机支付采用的是NFC(近场通信)技术,用户只需将手机靠近支付终端即可完成支付。
此时的手机支付方便快捷,不需要接通数据,因此安全性较低,易受到黑客攻击。
3. 面部识别技术的应用随着面部识别技术的应用,手机支付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
面部识别技术是指通过人脸图像的获取、处理和比对,对身份进行识别的技术。
目前,许多手机支付平台已经开始应用面部识别技术,将其作为一种安全性更高的支付方式。
二、手机支付的安全性1. 支付密码支付密码是手机支付的第一道安全屏障,但支付密码可能被黑客破解,因此不能完全依靠支付密码确保支付安全。
2. 生物特征技术生物特征技术是指通过检测人体生物特征来验证身份的技术,包括指纹、虹膜、面部识别等。
此种技术可免去输入密码等传统支付方式的复杂流程。
然而对于虹膜、面部识别技术等,由于这种技术需要收集到个人敏感信息,安全性依然存在争议。
3. 绑定银行卡用户首先要绑定自己的银行卡,支付过程中的交易也经过了银行的风控系统检查,如果有异常交易银行系统会第一时间报警。
然而假冒银行让用户误输入银行卡密码,或者将银行卡信息泄露,则仍然可能造成用户经济损失。
三、安全性研究的发展趋势1. 数据加密技术随着黑客攻击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机支付平台正在采用更安全的数据加密技术来防范黑客攻击。
采用更强的加密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用户的隐私信息,提高支付的安全性。
2. 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可以实现支付过程的智能化,还可以对账单等信息进行智能分析,发现异常支付情况,确保交易的安全性。
手机支付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
手机支付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第一章前言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手机支付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过去几年中,手机支付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些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为商家们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深入探讨手机支付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
第二章手机支付技术的发展现状1. NFC支付技术NFC支付技术是目前手机支付技术中最为成熟的一种技术。
NFC支付技术采用近场通讯技术实现支付,消费者只需要在结算时将手机靠近POS机即可完成支付。
目前,大多数银行都已经推出了NFC支付的功能,以提高用户的支付速度和便利性。
2. 手机应用程序支付手机应用程序支付是指用户通过手机上的应用程序完成支付。
用户可以在手机应用商店下载支付应用程序,绑定银行卡进行支付。
目前,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是手机应用程序支付的领先者,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
3. 二维码支付技术二维码支付技术是指商家生成二维码,用户通过手机上的扫码应用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二维码支付技术的优势是不需要购买POS机,可以较为灵活地在各种场所使用。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也都推出了二维码支付功能。
第三章手机支付技术的未来发展1. 人脸支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脸支付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技术趋势。
用户只需要通过手机摄像头进行拍照,即可完成支付。
这种支付方式简单、快速,无需使用密码或者指纹等支付方式,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2. 跨境支付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跨境支付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目前,Paypal和万事达卡等机构已经在跨境支付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跨境支付的成本将进一步降低,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更多的便利。
3. 区块链支付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技术,具有高度安全性和防篡改特性。
未来,区块链技术将会被应用在手机支付领域,并与其他技术结合,为支付行业带来巨大的变革。
第四章结语手机支付技术的发展势头不可阻挡,未来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快速和多样化。
移动支付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状况分析
移动支付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状况分析移动支付技术是指通过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来完成支付的一种数字化支付方式,它以其便捷、快速、安全等优势,正在逐步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移动支付市场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本文将对移动支付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行业和用户提供一些参考。
一、移动支付技术的应用状况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加快,移动支付技术逐渐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目前,移动支付技术主要分为三种方式,即基于短信的支付、基于应用程序的支付和基于网页浏览器的支付。
其中,基于应用程序的支付方式在市场上得到了普及和应用,其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实现实时核算,方便快捷。
在移动支付的应用方面,主要包括线下商业场景和线上电商场景。
在线下商业场景中,移动支付主要应用于超市、商场等各类实体店面,消费者通过扫描二维码、NFC等方式来完成支付。
而线上电商场景中,移动支付则广泛应用于各类电商平台,消费者通过手机应用来进行支付,如京东、淘宝等。
二、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状况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状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来看,移动支付技术的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在不断增长,各大互联网金融公司和互联网公司也在不断扩大自己的支付平台。
近年来,随着众多互联网公司的进入,移动支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互联网公司占据了移动支付市场的主体地位,还有一众小众品牌如华为、苹果、快付通、钱包等企业也加入了移动支付领域。
在移动支付市场竞争激烈的同时,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市场的创新发展,比如语音支付、动态二维码支付、指纹识别等技术的应用,都给用户带来了更加快捷、便捷、安全的移动支付服务。
当前,移动支付技术正面临一系列挑战和机遇。
在安全问题上,各大支付平台都在不断完善自己的安全措施,如支付密码、指纹识别、验证码等应用,保障了用户资金安全。
然而,支付诈骗、数据泄露等安全问题仍然是移动支付技术面临的难题。
针对移动支付的国内外研究述评
移动支付按照支付场景可以分为线上支付和线下支付。线上 支付是指通过网络购物、应用内购买等场景进行的支付;线 下支付则是指在实际生活中,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NFC等 技术完成的支付。
移动支付特点
便捷性
移动支付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 捷的支付方式,无需携带现金 或银行卡,只需一部手机即可
完成支付。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回顾和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搜集与移动支付相关的国内外文献,对其进行分类、归纳和总结,同时结 合专家评价意见,对移动支付的研究成果进行全面评估。
02
移动支付概述
移动支付定义
移动支付定义
移动支付是指通过移动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进行支 付的一种新型支付方式。它基于互联网技术,利用移动通信 网络完成支付过程。
移动支付的安全问题
尽管移动支付带来了诸多好处,但其安全性问题也备受关注,如 账户被盗、支付信息泄露等。
研究意义
通过对移动支付的国内外研究进行述评,深入了解其发展现状、 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通过对移动支付的国内外研究进行全面梳理和评价,揭示其发展动态、研究热点和存在问题,为进一步推动移 动支付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移动支付的技术 标准和互操作性
国外学者对移动支付所涉及 到的技术标准、互操作性、 标准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 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
移动支付的消费 者接受度
国外学者对移动支付在不同 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接受度 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影 响消费者接受度的因素。
移动支付的法律 和监管政策
国外学者对移动支付涉及到 的法律、监管政策等方面进 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相应 的政策建议。
文献综述 移动支付综述
移动支付综述摘要:在互联网成主角的今天,在以3G为潮流的今天,在4G即将登场的今天,移动支付成为移动营运商的盈利来源之一,同时移动支付作为当下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给人们生活生产带来便捷的同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也存在着很大的潜在市场。
移动支付是要是指使用无线通讯手段,即一方使用无线终端发起,支付移动金额给另一方的行为。
现在,移动支付在日本、韩国和其他欧美发达国家扮演者越来越重要、不可替代的的角色,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利润。
关键词:移动支付发展现状移动手机1引言移动支付(Mobile Payment),是指使用手机、PAD、笔记本电脑以及其他移动通信终端和设备,无限银行转账,支付,购物和其他商业交易,也成为手机支付。
当前电子商务通过互联网和有线网络购物,顾客必须支付现金或在指定的机器上付款,使用诸多不便。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支付技术的迅速发展,金融支付系统中有线将向无线,移动电子支付过渡,广泛的业务需要,使手机支付成为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庞大产业。
[1]整个移动支付价值链包括移动运营商、支付服务商(比如银行,银联等)、应用提供商(公交、校园、公共事业等)、设备提供商(终端厂商,卡供应商,芯片提供商等)、系统集成商、商家和终端用户。
简单的说,移动支付是指交易双方为得到所需的产品和服务,通过无线网络购买试题或虚拟物品以及各种服务的一种新型支付方式。
移动支付时限了用户通过手机进行现金划转和支付功能,既可以为移动营运商创造增值收益,又可以增加银行中间业务收入。
这些,已经成为移动增值服务的亮点,都是我们要发展移动支付的原因所在。
2移动商务的发展2.1移动商务的优势在了解和学习移动支付的相关内容之后,我们不难看出移动支付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支付灵活便捷。
用户只要申请了移动支付功能,便可足不出户完成整个支付与结算过程,不受时间、地点等因素的约束,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交易;2、交易时间成本低,可以减少往返银行的交通时间和支付处理时间;3、利于调整价值链,优化产业资源布局。
毕业论文:移动支付模式研究
毕业论文移动支付模式研究文论天下出品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在手机上浏览商品并选择购买,因此移动支付方式逐渐被人们依赖。
人们使用手机购买各种商品,导致他们付出的金额有所不同,有的是大额支付,有的则是小额支付,移动微支付的方式也就渐渐产生。
微支付是互联网上进行一些小额的资金支付。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传统网络微支付对于较小信息量传输,较低管理和存储需求,即时速度和效率要求高的特质产生了变化。
移动互联微支付拥有更加成熟的支付环境和用户习惯,而此微支付的需求已经涉及到多个层面,即CP快速接入,用户快速使用,过程安全快捷。
微支付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不仅仅代表小额资金,还是轻便、快捷、安全支付的代名词。
随着3G/4G商用进程的日益推进,从日韩到欧洲,移动微支付业务的发展步伐在不断加快,成为移动运营商十分看好的业务增长点。
在中国,移动运营商也在积极推广移动微支付业务。
如今,用手机不仅可以缴费、投保,还可以购买机票、电影票等,移动微支付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本文的研究成果为推动我国移动支付体系的创新发展、实现支付手段的便利性与多样化,以及促进以支付为纽带的产业链整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移动支付支付模式模式研究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Internet,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used to on the phone browse merchandise to choose and purchase, so the mobile payment gradually by the people rely on. People use mobile phones to buy a variety of goods, cause them to pay the amount of different, some large payment, while others are micro payment, mobile micro payment way also gradually.Micro payment is on the Internet were some small amounts of money payment. With the rise of the mobile Internet and traditional network micro payment for a smaller amount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low management and storage requirements, instant speed and efficiency of demanding characteristics have changed. Mobile Internet micro payment has more mature payment environment and user habits, and the micro payment demand has been involved in multiple levels, namely CP fast access, fast user, process safety fast. Micro paym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Internet, not only on behalf of the small amount of money, or light, fast and secure payment of the pronoun.With the process of commercial 3G / 4G is to promote, from Japan and Korea to Europe, mobile micro payment business development pace continues to accelerate and become mobile operators is very optimistic about the business growth. In China, mobile operators also actively promote mobile micro payment service. Today, the mobile phone is not just a payment, insurance, can also purchase tickets, movie tickets, and so on, mobile micro payment to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widely.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is paper provid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bile payment system, realizing the convenience and diversification of the means of payment, and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the industry chain as a link.Keywords Keywords mobile payment model目录第一章绪论 1一、研究背景 1二、研究意义 2三、研究内容 2四、研究方法 3 第二章相关理论概述 4一、移动微支付的定义及特点 4二、微支付模式的相关概念 5 第三章移动微支付模式的分析 7一、基于账号的移动微支付系统7二、基于代币的移动微支付系统模型9 第四章国内移动微支付模式与国外移动微支付模式对比分析13 第五章移动微支付模式相关案例分析18 第六章结论21 参考文献22第一章绪论一、研究背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在手机上浏览商品并选择购买,因此移动支付方式逐渐被人们依赖。
移动支付作文素材
移动支付作文素材移动支付,作为一种便捷、高效的支付方式,正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使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移动支付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也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首先,移动支付的便捷性让人们受益匪浅。
传统的支付方式需要携带大量的现金或者银行卡,而移动支付则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即可完成各种支付操作。
无论是购物、交通、餐饮还是生活缴费,只要有网络信号,移动支付就能轻松完成,省去了排队等待的时间,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其次,移动支付的安全性也是人们选择的重要原因。
相比于传统的支付方式,移动支付采用了多重加密技术,确保了交易过程的安全性。
而且,移动支付还可以通过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高科技手段进行身份验证,进一步提升了支付的安全性,让人们更加放心地使用移动支付。
此外,移动支付还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优惠。
通过移动支付,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查看账单、交易记录,管理资金,实现资金的流动和管理更加灵活。
同时,各种优惠活动、折扣券、积分奖励也让人们在支付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实惠,提升了消费体验。
然而,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比如,网络安全问题、个人信息泄露等,都需要得到更加严密的保护。
同时,一些老年人、农村地区的人们对移动支付的接受程度还不够高,需要更多的普及和教育。
总的来说,移动支付作为一种新型的支付方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改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移动支付会变得更加安全、便捷,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让我们共同期待移动支付的未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惊喜。
移动支付技术的应用研究
移动支付技术的应用研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移动支付逐渐成为了现代支付方式的主流。
移动支付在传统的现金、银行卡支付方式之外,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支付方式,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好的体验。
移动支付技术的应用研究,不仅有利于推动移动支付技术的进步,还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社会订单的发展。
一、移动支付技术的概述移动支付技术指的是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进行支付的技术。
移动支付技术通常采用的是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如NFC技术、蓝牙等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如二维码支付等方式,实现了快速、便捷、安全的支付方式。
相比传统的现金、银行卡支付方式,移动支付可以快速完成支付,避免了携带现金或者银行卡的繁琐和安全隐患,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二、移动支付技术的应用领域1. 生活缴费领域生活缴费领域是移动支付技术最先应用的领域之一,如水电等公共事业缴费、话费充值等服务,通过移动支付技术实现了在线缴费和充值,改变了人们线下缴费和充值的方式,大大提升了效率。
2. 线上购物领域移动支付技术也在线上购物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比如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支持多种移动支付方式,如微信支付、支付宝付款和银行卡付款等,提供了更快捷、便利的支付方式,方便消费者随时随地进行购物。
3. 餐饮领域餐饮领域也是移动支付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
如可以通过手机扫码进行点餐和支付,不仅方便了消费者,也方便了餐厅管理和结算,缩短了等待时间,提高了效率和顾客满意度。
4. 旅游领域旅游领域也在使用移动支付技术。
在旅游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移动支付方式预订机票、酒店、租车等服务,使得旅游过程更加便捷、智能化,提高了旅游的质量和效率。
三、移动支付技术的优势1. 便捷移动支付提供了随时随地、快捷便利的支付方式,遵循“时尚、生活、无处不在、安全”的价值观,为用户提供了更加灵活的支付方式,方便了消费者的生活。
2. 安全移动支付技术采用了多种安全技术,如指纹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验证码等技术等,保障了用户的支付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机移动支付的研究1引言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移动支付已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
继上个世纪互联网技术引发“信息革命”之后,如今物联网又将再一次改变我们的生活。
顾名思义,物联网即把一切物品都通过传感器接入互联网,实现监控、跟踪、信息交互等功能。
通过手机等数码随身物品把银行卡与商家POS机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个新的领于: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也称手机支付,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
[1]整个移动支付价值链包括移动运营商、支付服务商、应用提供商、设备提供商、系统集成商、商家和终端用户。
移动支付主要分为近场支付和远程支付两种,近场支付就是用手机刷卡的方式坐车、买东西等,很便捷。
远程支付是指通过发送支付指令或借助支付工具进行的支付方式。
而在这两种支付方式中手机支付存在着很重要的地位。
2010年4月工信部科技司在“2010第二届中国移动支付产业论坛”上透露,工信部有关部门正在着手小额手机支付标准的研究制订工作。
继卡类支付、网络支付后,手机支付俨然成为新宠。
因此,我从手机支付方面着手,了解其支付方式、发展影响因素等,并对其作出以下总结与建议。
2手机支付方式手机支付是一项跨行业的业务,是电子货币与移动通信业务相结合的产物。
移动支付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1)手机钱包,又称为“小额移动支付”。
该方式实施较容易,是目前国外较普遍采用的方式。
手机钱包的特点是以客户的话费账户或是关联客户的银行卡账户进行消费购物。
(2)手机银行,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将客户的手机连接至银行,通过手机界面直接完成各种金融理财业务。
(3)第三方手机支付,是在移动运营商和商业银行间加入了第三方,例如中国银联。
它可以实施“一点接入,多点服务”的功能。
由于有第三方的介入,银行和电信运营商间在技术、业务等方面更易协调。
因此,第三方手机支付被认为更具有发展前途。
[2]为了使手机支付受到的局限缩小,开发了Paypal这一设备,它是一个可以插入iPhone耳机插孔的小型读卡器,可以与手机上安装的Paypal Here应用程序配合使用。
商家可以通过在屏幕上输入商品或服务价格交给顾客,顾客可以选择添加适当的小费,完成签名并输入接受电子收据的手机号码就可以完成交易,整个过程与传统的消费刷卡差不多,不同的是商户不再需要银行核发的专用刷卡终端。
它还提供更方便的信用卡扫描方式,可以利用iPhone的照相机读取信用卡号。
目前,Paypal已经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香港提供这项业务,不久将会在更多地方推广。
[3]3竞争与市场3.1我国移动支付的竞争现状(1)移动运营商把移动支付作为争夺市场的营销热点。
[4]在我国,无论是移动还是联通都把移动支付业务作为增值服务来争夺市场的营销热点,一次增强和巩固其在移动通信领域的竞争优势。
(2)商业银行积极参与移动支付的应用。
各银行积极与运营商、商户合作推出银行账号与手机绑定,并将其作为特色服务,打造移动服务品牌。
目前,银行推出的手机银行业务中,以行内转账、查询业务居多,支付的业务份额相对较少。
(3)第三方移动支付服务供应商从提供新服务中寻求商机。
它可以利用自己作为移动运营商与商业银行的桥梁和纽带的身份,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把整合的资源有效地运作在自己提供的支付平台上,提供专业化的移动支付服务。
3.2日韩手机支付与国内移动支付市场对比中国手机支付普及率低,业务渗透仅超过移动通信用户数的20%;信用体系缺乏,尚未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商业模式不清晰,各方利益难均衡。
[5]目前,我国对移动支付业务的监管机制不甚完善,政策引导和监管力度还未完全到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移动支付产业的健康发展。
而日韩手机支付业务增长势头强劲,截止2008年,日本有超过5000万的手机用户使用手机钱包业务,预计到2013年,该用户数将达7亿;同样,在韩国手机支付用户数已经超过2000万,接近国民总数的50%;日韩移动支付体系趋于完善;当地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强。
那么,是什么使得日韩移动支付与我国有这么显著的差异呢?日韩移动用户数量增长迅速,保证了有效的用户基数,使得日韩移动支付业发展速度快,普及率高,运用面积广,日韩移动运营商的积极推动,银行对移动银行业务的高度重视,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使得各终端匹配值较高,业务模式统一,有助于手机支付业横向发展;日韩政府对移动业务的重视和支持,在政策上采取鼓励的态度,推动了行业内的整体发展,以及产业上下级的系统化整合。
在移动支付市场上,日韩企业是先行者。
参考日本经验,将手机在线支付和银行卡绑定,可以在手机支付时方便很多,减少不少繁杂的步骤。
拓展业务种类也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进行商家选择和激励策略。
当然,培养消费者的手机支付这一消费习惯,可以排除消费者对于业务的疑虑。
4机遇与挑战4.1机遇6月7日,渗透·整合·共赢——“中国移动互联网研讨暨蓝皮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我国首部移动互联网蓝皮书——《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12)》在大会上正式发布。
蓝皮书指出,随着移动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平板电脑的热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门已经开启。
“移动改变生活”已不再是一句简单的广告词和口号,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移动互联网用户群、世界最大的移动终端产能,移动互联网正潜移默化地融入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6]便民利民,满足多样化支付需求。
用户的认可是移动支付的发展动力。
中国有近2.5亿的手机用户和4亿银行卡,面对这样一个充满诱惑的市场,无论是电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银行还是商家都会砰然心动。
“蛋糕”虽然美味,分食蛋糕的人却也不少。
它涉及到移动运营商、设备厂商、系统集成、银行金融机构、商家和用户多方面的利益。
这是一个不同于其他增值数据业务的新产业链。
用手机完成原本需要在Internet上实现的消费对于许多人来说已经不算很新鲜了。
大多数的手机用户已经在潜移默化地接受这种消费方式的转变,而随着移动运营商、银行和零售商的联手,手机开始被赋予了更多支付工具的意义,除了电子邮箱、游戏点卡这些虚拟物品,可口可乐、地铁票这些实物也只需摁几下手机键盘就能买到。
[7]像美国在移动支付已经受到了大量的关注,但还没有在美国广泛采用。
Hayashi检查壁垒限制了起飞的移动支付在美国。
从中可知,更大的便利和增强的能力来监控存款可能鼓励消费者采用移动支付店内购买,而最初的缺乏商业承兑汇票可能阻止收养。
对消费者的影响采用成本、安全性和有针对性的营销并不那么明显,也将依赖于使用移动支付技术,以及它是如何实现的。
而使用一个类模型的钱和支付系统来通知分析“移动银行”的环境中快速扩张的m - pesa,一个新的技术在肯尼亚,允许通过手机支付(即使没有任何访问一个银行账户),目前已覆盖接近38%的肯尼亚成年人。
所以,手机支付在国际舞台上也是很闪亮的一颗星,深受消费者喜爱。
4.2挑战移动支付的外部环境较为复杂。
在商场或饭店消费使用移动支付时,有时需要输入密码完成消费,但商场饭店人员聚集,这样输入密码的安全性令人担忧。
移动支付的内部环境不断恶化。
随着智能手机普及率越来越高,手机病毒也越来越多,各种恶意的插件层出不穷。
手机支付目前还没有一个机构推出统一的安全标准,各家企业各自采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安全设置,推出了多种安全标准,这给用户带来了很大不便,也正是各家企业安全标准的不同给了黑客可乘之机。
自电子银行诞生以来,支付安全性一直是用户关系的又要问题,也是手机移动支付健康发展的最基层环节。
移动互联网时代中,手机不再是简单的通话工具,智能手机上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电话号码,而是越来越多地储存着个人资料、网络账户和密码、银行卡信息和支付资料,相对传统的功能手机,这些隐私信息一旦泄露,很容易被他人利用,造成盗用机主名义完成相关支付,最终会严重威胁到用户的财产安全。
国内各方博弈导致局面混乱,降低消费者可信度。
在我国,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移动运营商这几方并不存在某一方在移动领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即意味着各方都可以在移动支付领域分一杯羹。
银行和电信运营商等属于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均希望在移动支付市场中占据核心地位,掌控产业链的利益分配,由此存在难以调和的利益冲突。
激烈的多方博弈导致我国目前的移动支付市场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
混乱的格局导致消费者和企业对移动支付信任的缺失。
盈利及成本因素,追求利润最大化始终是各方的最终目的,从目前情况来看,各方仍存在盈利模式及成本问题。
移动设备的风险因素,移动支付环境具有开放性,移动设备具有易损坏性,手机用户权限具有风险性。
安全性问题,受到信息隐私安全问题、无线网络安全性问题、病毒等入侵造成的安全威胁的影响。
5总结与建议为加快我国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针对手机支付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创新商业模式,实现产业共赢。
(2)正确定位,积极开发市场。
(3)强化技术支撑,确保交易安全。
(4)加强行业协同,规避政策风险。
(5)利用新技术,抢占新市场。
全国各地对于手机支付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
这一新兴产业将受到广大商家及消费者的密切关注。
而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的创新意识的不断增强,手机支付的方式将更加便利、新颖;随着法制社会的不断加强,执法力度的增大,手机支付的安全得到更好的保障。
手机支付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当然,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假以时日,当手机支付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都得到妥善解决之后,这种新型的支付方式将以最快的步伐向我们走来。
参考文献:[1]《我国移动支付的影响因素分析》,作者:赵兰刊名:中国商贸出版日期:2012 期号:第13期页码:134-135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信息工程学院[2]《手机支付的几种方式》,刊名:中国新通信出版日期:2009 期号:第8期页码:49[3]《面向小型商户的移动支付系统》,刊名:高科技与产业化出版日期:2012 期号:第5期页码:17[4]《我国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移动支付问题研究》,作者:岳云康刊名:中国流通经济出版日期:2008 期号:第1期页码:40-43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山西太原核刊:中文核心期刊[5]《日韩手机支付与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对比》,刊名:互联网周刊出版日期:2012 期号:第3期页码:31[6]《移动支付:机遇与风险并存》,作者:君君刊名: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出版日期:2012 期号:第7期页码:49-50 核刊:中文核心期刊[7]《移动支付_问题与希望并存》,作者:崔澎刊名:电子商务世界出版日期:2003 期号:第10期页码:75-78 作者单位:本刊记者[8]《移动支付的监管策略》,作者:冉俊刊名:武汉金融出版日期:2012 期号:第7期页码:66-68 核刊:中文核心期刊[9]《物联网时代移动支付安全策略》,作者:任国威;刘丽娜刊名:制造业自动化出版日期:2011 期号:第16期页码:108-109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核刊:中文核心期刊[10]《移动支付:离“刷手机”还有多远》,刊名:科技风出版日期:2012 期号:第3期页码:3-4[11]《Mobile Payments:What’s in It for Consumers?》,作者:Hayashi 社长《堪萨斯城联邦储备银行经济评论》 2012年第1季度 v . 97 国际空间站页码:35 – 66 [12]《Monetary Theory and Electronic Money: Reflections on the Kenyan Experience》,作者:杰克,威廉;苏瑞,Tavneet;汤森罗伯特《里士满联邦储备银行经济季刊》 2010年第1季度 v . 96 国际空间站页码:83 -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