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古代律令语言中的词汇比较
中日同形异义词的比较研究

中日同形异义词的 认知语言学研究
同形异义词:指在两种语言 中形式相同但意义不同的词
认知语言学:研究语言与认 知之间的关系
认知语言学理论:从认知的 角度解释语言现象
同形异义词的认知语言学解释: 从认知的角度解释同形异义词 的产生和发展
语言学研究:通过比较中日同形异义词,探讨语言学中的认知规律和特点 跨文化交流: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日同形异义词,促进跨文化交流 语言教学:在语言教学中,通过比较中日同形异义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
翻译研究:在翻译研究中,通过比较中日同形异义词,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中日同形异义词的 教学与翻译
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日同形异义词的含义和用法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日文化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同形异义词的定义:指在两种语言中具有相同形式但意义不同的词汇 教学策略:通过比较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同形异义词的含义和用法 翻译技巧:根据语境和语义,选择合适的词汇进行翻译 实例分析:列举一些典型的中日同形异义词,分析其在翻译中的应用
词性不同:中日同形异义词在词性上也有所不同,如“汤”在中文中意为热水,而在日语中意为汤。 搭配不同:中日同形异义词在搭配上也有所不同,如“丈夫”在中文中意为丈夫,而在日语中意为结实。
同形异义词:指在中日两种语言中,字形相同但意义不同的词
语义比较:比较中日同形异义词在语义上的异同
关联性:中日同形异义词在语义上的关联性,如词义相近、相反等
教学策略: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同形异义词的含义和用法 翻译策略:根据语境和语义,选择合适的词汇进行翻译 跨文化交流:通过中日同形异义词的比较,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词汇积累:鼓励学生积累中日同形异义词,提高词汇量
中日汉字词汇的对比——基于《说文解字》

2 0 1 5 年 第1 4 萁 目
青 年 时 代
Y O U T H T I M E S
的 相 通 之 处 与 变化 之 处 。
关键 词 : 《 说文解字 》; 中日汉字 ; 语 义 ; 对比 由于历 史 、地理 、文化交流等各方 面原 因 ,汉语 对 日语 相互 产生过深远 的影 响 ,这种影 响首先表现在词 汇方 面— — 日语 中大量使用汉字及汉语词 。 比如中 日同形词 ,就 是两 千 多年来 中 日文 化交 流的产物 ,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 等 ,但都是热水 。 【 祭】 《 说文 》: 【 卷一 】 【 示部 】 祭 祭祀也 。从示 ,以手 持肉。子例切 清代段玉裁注 :祭祀也 。统言则祭祀不别也 。从示 。手 持 肉。此合 三字 意也 。子例切 。 日语中的意思 :祭祀神或祖先之灵 。祭祀仪式 。 【 祝】 《 说文 》: 【 卷一 】 【 示部 】 祝 祭主赞词者 。从示从 人 口。一 日从兑省 。 《 易 》日 : “ 兑焉 口禺巫 。”之六切 清代段 玉裁 注 :祭主赞 者 。从 示 。从儿 口。此 以三字 意 。谓 以人 口交神也 。一 日从兑省 。易 日。兑焉 口,焉巫。 日语 中的意思 :祝词 ( 9 ,n o n i t o),祭神之时 , 在神前宣读 的向神祈祷赞送 的文章 。 总的来说 ,由于 日语 汉字 受中国的影响很大 ,并 且最初 是通过汉文典籍 学习到的汉字 ,因此 , 日语 的汉 字大都保 留 了其本来 的意思 。不 过随着时代的变化 , 日 本人对汉 文化 和 汉字 的理解更加 的透彻 ,从而 ,从他们 的学 习和生 活中 ,一 部分汉字 的意义开始发生 了变化 ,或者意义完全不 同原先 , 或者意义更加广泛 。由此 ,便 产生 了中 日同形类义语 和同形 异义语。 同形类义语 【 好】 《 说文 》 : 【 卷十二 】 【 女部 】 美也 。从女子 。呼 皓 切《 注l 徐锴 日: “ 子者 ,男子之美傅 。会意 。 清代段玉裁注 :姨也 。各本作美也 。今正 。与上文娱焉 转注也 。好本谓女子 。引伸焉 凡美 之偶 。凡物之好恶 ,引伸 焉人 情之好恶 。本无二音 。而俗强别其 音。从女子 。会意 。 呼皓切。古音在三部。 日语中的意思 :美丽的 ,漂亮的。引 申为品质优 良,能 力优 秀 ,关 系亲密 ,希 望 ,愿望 等。 【 侍】 《 说文 》: 【 卷八 】 【 人部 】 侍 承也 。从人寺声 。时 吏切 清代段玉裁 注 :承也 。承者 ,奉也 。受也 。凡 言侍者 皆 敬恭承奉之义 。从人 。寺声 。 日语 中的意思 :侍奉君主 的拥有武艺 的人 ,后来统称为
中国数字成语与日语四字熟语的对比研究

中国数字成语与日语四字熟语的对比研究中国数字成语与日语四字熟语是中日两国语言文化中非常有特色的部分,它们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和丰富内涵都是中国和日本文化的精髓所在。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数字成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文化底蕴,常常被用来表达人生哲理、道德规范和社会教化。
而在日本文化中,四字熟语也是一种极富有意义的短语,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
本文将对中国数字成语与日语四字熟语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它们在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上的异同之处。
一、数字成语与四字熟语的共同点中国数字成语与日语四字熟语在表达方式上有着共同之处。
它们都是由固定个数的字组成,表达一定的含义或者哲理。
在表达方式上,都有一定的简练性和概括性,能够通过简短的语句传达深刻的意义。
“一心一意”和“一期一会”都是以数字“一”为开头的成语和四字熟语,它们都表达了专注、坚定的精神内涵。
数字成语和四字熟语都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数字成语源远流长,涵盖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哲学和道德观念。
它们大多来源于古代典籍、诗词歌赋、历史故事,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而日语四字熟语也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
“七転び八起き”(七次倒下,八次站起)、“一期一会”(一生只有一次的相逢)等四字熟语,都表达了日本人的坚韧不拔、礼仪美德和处世哲学等传统文化观念。
虽然中国数字成语与日语四字熟语有着共同之处,但它们在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上也存在一定的不同之处。
在语言表达上,中国数字成语以汉语为载体,日语四字熟语则以日语为载体。
汉语和日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因此数字成语和四字熟语在语言表达上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在文化内涵上,中国数字成语更加注重历史、典故和哲理的传承,凝聚了古代文人的智慧和人生感悟。
而日语四字熟语则更加突出礼仪美德、处世哲学和日本人的精神追求。
这些不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日两国不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心态。
在思维方式上,中国数字成语与日语四字熟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日词汇对比(课堂PPT)

中国公布的简化字与日本的新字体有不少是完全 相同的,如:
旧 号 礼 台 回 状 乱 体 担 宝 点 胆独麦
中国公布的简化字与日本的新字体有一部分是非 常接近的,如:
厅(庁) 应(応) 稳(穏) 盐(塩) (写)
处(処) 压(圧) 团(団) 艺(芸) 将(将) 带(帯) 隐(隠) 两(両) 图(図) 边(辺)寿(寿) 与(与) 写
9
例1 “我家闺女还没找 到人家,你能不能给说 个媒?”
例2 “你总拿这些话来 气我,只顾自己痛快, 一点儿也不问人家心里 是什么滋味儿。”
译文:「うちの娘はま だ、嫁入り先が決まっ ていないから、仲人を つとめてくれない?」
仲人(なこうど)
译文:「きみはいつも その話で私を怒らせて 自分だけ痛快がってい るが(喜んでいやがる が)、こっちの気持ち がどんなものか全然か まってくれないんだ な。」
日语中的汉字词并非都是源于中国的,其中一部分是日本 人创造的汉语词汇,这类词叫“和制日语”。“和制日语” 主要出现在近代,特别是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全盘西 化,推崇“和魂洋才”。随着西方文明的流入,日本人利 用汉语的造字规律创造了大量的汉语词来表达西方的人文 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事物和概念。如:
哲学 弁証法 現象 心理 抽象 伝統 現実 主観 客観 元素 有機物 重心 硫酸 特務 情報 癌
麿、辻(つじ)榊(かさき)、働、込、笹、丼、鰯(いわ し)等等。
鉴于以上诸原因,汉语词汇和日语的“汉字词”之间存在种种 的差异,这些差异可以归纳成以下几类进行比较。
2
一 汉日语同形词
日语汉字词大多是以汉语的词汇为母体的。语言是文化的 载体,这些词汇反映了当时中国先进的文化制度、生产方 式、哲学思想等等。汉语词汇的引进,填补了日语词汇体 系上的空白领域,丰富了日语的表现手法,其中的绝大部 分在现代日语中还在沿用,这就是汉日语中存在着大量同 形同义词的原因所在。
关于中日礼貌语言的对比研究

中日礼貌语言对国际关系 的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礼貌语言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素养和价值观
中日礼貌语言的差异可能会导致误解和冲突,影响国际关系的发展
通过学习和理解中日礼貌语言的差异,可以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
中日礼貌语言的差异也可以为语言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中日礼貌语言对个人修养 的影响
中日礼貌语言的使 用,有助于增进两 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和理解。
中日礼貌语言的差异
语言表达方式:中文更注重委婉,日语更直接 敬语使用:中文敬语较少,日语敬语丰富 礼貌程度:日语更注重礼貌,中文相对较为随意 文化背景:中日文化差异影响礼貌语言的使用
达语中
第 三
方言日 章
式的礼
表貌
中日礼貌语言的共同点
道歉:中日两国在工作场合的道歉方式也有所不同,如日本常见的“すみません”,中国常见 的“对不起”。
中日礼貌语言在商务场合 的应用
问候:中日两国在商务场合中,都 会使用礼貌语言进行问候,如“早 上好”、“您好”等。
感谢:在商务场合中,中日两国都 会使用礼貌语言表示感谢,如“非 常感谢”、“给您添麻烦了”等。
中
尽单 量击 言此 简处
日
意输 赅入
礼 的 你
阐的
比 述 正
观文
貌 点 , 文 研 字 语 是 您 究 思 想 言 的
提 炼 ,
的
汇 报 人 :
请
对
壹 目 录 标 题
肆 用场景语言的应中日礼貌
贰 语中 言日 概礼 述貌
伍 展趋势语言的发中日礼貌
叁 达方式语言的表中日礼貌
陆 响语中 与言日 启的礼 示影貌
日本:在公共场合,日 本人也会使用礼貌用语, 如“すみません”(对 不起)、“ありがとう” (谢谢)等。
中日量词比较3

2.汉日语言中对应的集体量词
类型 汉语常用 日语常用 汉语例句 日语译文 量词 量词
足 一双布鞋 一足の布 靴
成双成套 双 的物品 套 副
そろぃ、 一套机器 一組の機 組 械 对、組 五副扑克 五組のト 牌 ランプ
3.汉日语言中对应的容器量词
类型 汉语常用 日语常用 汉语例句 量词 量词 日语译 文
2.量词字形相同,但日语量词 与名词搭配的范围比汉语大
• 例如“枚”、“本”(见图表)
枚
• • • • •
日本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出现这样的错误: 这枚照片是我去昆明照的。(张) 你看看我新买的这枚画。(张) 中国又成功发射了一台火箭。(枚) 这次比赛,他获得了两個奖章。(枚)
日语的量 词
相配的名词
容器
碗
桶
杯
樽
一碗饭
一桶酒
一杯の 飯
一樽形相同,但汉语量词与名 词搭配的范围比日语大
例如,“把”、“条”(见图表)
“把”
日语量词 把 本 相配的名词 菠菜、挂面 尺、刀、筷子、 勺子、扇子、香 蕉 铲子、钥匙 汉语的量词 把
個
台
条 脚
胡琴、小提琴
鼻涕 椅子
• 由于汉日量词的差异,日本学生受母语负 迁移的影响较大,容易出现以下的错误: • 星期天朋友来我家吃饭,今天我去超市买 了一本筷子和一本勺子。(把) • 小田喜欢音乐,他的宿舍有一台小提琴。 (把) • 我同屋丢了一个钥匙。(把) • 我买两本扇子送给朋友。(把)
• • • • • • • • • •
3、汉语量词的认知功能(修辞功能) a.量词的形象性 试比较:一轮明月、一弯新月、一钩残月 但是日语中却没有这么丰富的量词表达。 b.量词的语义褒贬性 试比较: 一座大佛——一尊大佛 一位学者——一位流氓、一位小偷 一帮土匪、一伙强盗 日语量词没有那么丰富的内涵
中日词汇对比

仲人(なこうど)
译文:「きみはいつも その話で私を怒らせて 自分だけ痛快がってい るが(喜んでいやがる が)、こっちの気持ち がどんなものか全然か まってくれないんだ な。」
例3 “你磨蹭什么,快把
东西给人家送过去。”
汉语中“东西”一词的 某些词义也是日语同形 词「東西」所没有的。
异,中国在解放后实施了一系列的文字改革
方案,其主要内容是汉字的精简和印刷用新 字体的制定,从1956年起,先后公布了四批 简化字,包括偏旁简化在内,对2238个汉字 进行了简化。日本在1948年公布了《当用汉 字表》,又于1949年公布了《当用汉字字体 表》,1981年公布了《常用汉字表》,对一 批汉字的形体加以简化或采取同音字代替, 将“旧字体”改为“新字体”
日语中的汉字词并非都是源于中国的,其中一部分是日本 人创造的汉语词汇,这类词叫“和制日语”。“和制日语” 主要出现在近代,特别是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全盘西 化,推崇“和魂洋才”。随着西方文明的流入,日本人利 用汉语的造字规律创造了大量的汉语词来表达西方的人文 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事物和概念。如:
中日两国谚语对比及其文化差异分析

孟令尧 陆舒沁 陆莹莹 马艳红
摘 要: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了一个民族的 文 化 内 涵. 而 谚 语 作 为 流 传 于 民 间 的 一 种 言 简 意 赅 的 语 言 形 式,被 认为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因此,通过对中日两国谚语的对 比 研 究,可 以 剖 析 中 日 两 国 在 文 化 和 价 值 观 上 的 异 同 之 处,从 而 更 好地进行两国间交流.
18
“長 い も の に は 卷 か れ ろ ”/“人 在 屋 檐 下 ,不 得 不 低 头 ” 这条谚语反映了日本人普遍遵循的 一 条 行 为 准 则,也 是 日 本 人 “和 为 贵 ”思 想 的 精 神 源 泉 . 日本官方在1937年出版的宣传教 育 读 本 国 体 的 本 义 中 “和”的解释:我国之和,并非从理性出 发,彼 此 独 立 平 等 的 个 人机械性的协调,而 是 以 和 求 存 于 全 体 之 中,通 过 与 此 相 应 的行 动,妥 善 地 保 持 一 体 之 大 和 ������������ 高 贵 者、下 贱 人、富 翁、 穷人、朝野、公私以及其他农工商等,彼 此 之 间 都 不 应 该 各 持 己 见 ,产 生 对 立 ,而 应 以 和 为 本 . 日本由于其作为岛国的封闭性以及 固 有 的 农 耕 文 化,其 成员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和谐”作为 一 种 处 世 的 理 念 深 深 植根于日本人的生活中.但是,这种“和 谐”是 建 立 在 泯 灭 个 性、对集体服从的基 础 上 的,强 调 的 是 个 性 对 集 体 无 条 件 性 的服从. 而 中 国 的 一 句 古 话 中 说 道 :“君 子 和 而 不 同 .” 即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 融 洽 的 关 系,但 他 对 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 思 考,从 来 不 愿 人 云 亦云,盲目 附 和. 可 见 中 国 包 容 在 和 谐 中 存 在 着 的 不 同 的 声音. (二 )主 张 自 我 与 顺 从 权 者 “亭主の好きな赤 烏 帽 子 ”(红 色 的 黑 漆 帽 很 异 类,但 如 果一家之主喜欢的话,家人们也只能 顺 从. 比 喻 无 法 反 抗 权 利 大 的 人 .) 据日本学者研究,日本人有顺从权威 和 循 规 蹈 矩 的 习 惯 和特点.在日本等 级 制 度 非 常 分 明,无 论 在 政 府 机 关,还 是 企业、学校,上层领导的权威会受到敬 畏,命 令 会 得 以 无 条 件 地贯彻执行. “安 能 摧 眉 折 腰 事 权 贵 ,使 我 不 得 开 心 颜 .” “贫 贱 不 能 移 ,威 武 不 能 屈 .” 中国在封建时期也存在森严的等级 制 度,但 随 着 国 力 强 盛,文明也日渐开化.因此,在一味主 张 顺 从 的 教 育 下,出 现 了不同的声音:鼓励 不 畏 强 权、坚 持 自 我 主 张 的 文 化 出 现 并 广 泛 流 传 ,激 励 着 一 代 代 文 臣 志 士 . (三 )竞 争 意 识 与 中 流 思 想 出 る 杭 は 打 た れ る/“枪 打 出 头 鸟 ” キ ジ も 鳴 か ず ば 撃 ち た れ ま い/“不 叫 的 鸟 不 会 被 击 中 ” 这句话也是日本人信奉的处世哲学,是 日 本 人 集 体 意 识 的思想基础.有研究表明,日本人集 体 意 识 强 烈. 日 本 人 在 语言表达和行为方 式 等 诸 多 方 面,表 现 出 力 求 与 对 方、周 围 保持一致,不愿使自我较为突出.这也 体 现 了 日 本 人 的 中 流 意识,即没有争取最好、优于他人的野 心,而 甘 居 中 流 甚 至 平 庸 ,「负 け ず 嫌 い 」这 个 词 可 以 很 好 地 体 现 这 一 点 . “人 争 气 ,火 争 焰 ,佛 争 一 炷 香 .” “山 高 流 水 长 ,志 大 精 神 旺 .” “人 往 高 处 走 ,水 往 低 处 流 .” 而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很多励志性谚 语,鼓 励 人 们 拥 有 远
通过中日汉字法律词汇对比研究探析两国法律词汇的渊源及教学启示

,
,
,
,
,
间 的 交流 日 益紧 密
。
外 语 作 为 不 同 国 家 间交 流 的 工 具
。
,
其重 要 性 日 开展 中
日
法 律 词 汇 对 比 研究
日
。
益 得 到 了 人们 的 认可
经济 最发 达 的 国 家
,
日
本 与我 国 地 理 位 置 较 近
日
,
加 之 是 我 国 周 边通 过 中
。
法律汉字词汇之间 的对 比 可 以发现
,
,
中
日
两 国汉字
。
使 得 国 内 很多 人对学 习
,
语抱 有极 大 的 兴趣
日
法 律词 汇 有 很 多 相 似 之处
,
有 些词 汇 不 仅 同 形
,
甚至 同 义
,
从比 较
:
据 日 本 国 际 交流 基金 会 调 査
日
目
前中国 国内 的
。
语 学 习 者 近 百万 的 结果 来看
中
日法
部分 意 义 不 同 的 法 律词 汇
。
”
“
即中
“
日
法律 词 汇 都 有 对事
。
、
中 日 法 律词汇之对 比 研 究之 间 存在 交 集 却不 重 叠 的 词 汇
根 据 陶 芸博 士 在
《
律 词 汇 对 比 研 究 》 中 的研 究 成 果
汉 字 法 律词 汇 占 据 了 极 大部 分
,
, ,
”
。
,
。
我们 可 以发 现
中
中日敬语对比

中日敬语对比近年来,中日两国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内容更加深入。
交谈中,中日两国之间的礼貌用语也受到了很多关注。
无论中国或日本,都把敬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作为国家文化的一部分,它们都反映着当地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文化。
因此,对比中日敬语,有助于深入了解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之处。
首先,我们来看中国的敬语。
中国的敬语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有令语,也有大礼,并且有很多不同表达方式。
令语是指在按照一定语法规则表达出来的礼貌用语,它可以彰显出谁对谁的尊重,避免了双方之间的隔阂。
大礼则指传统的内容,它用于表达自己的敬意或感谢,表达的是对方的尊重和赞扬。
在中国的敬语中,最重要的是展现出尊重的态度,以表示尊重对方。
相比之下,日本的敬语有着更加繁复的内容。
日本把敬语分为三个主要类型,尊敬语、尊重语和礼貌语。
尊敬语一般用于尊敬老人或者长辈,以表达礼貌、敬意和礼品。
尊重语用于礼貌地表达对普通人的敬意。
而礼貌语可以用来表达对别人的尊重。
在日本,敬语不仅仅是一个表达敬意的方式,更是形成了一种文化礼仪,突显出日本人坚定的道德义务。
最后,两国的敬语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对比中日敬语,可以发现它们都强调个人在交往中的礼貌用语,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而且,两国的敬语也有一定的类似之处,比如使用“您”、“你”等称呼以及“请”等语言。
另外,当一个人被称为“您”或者“准”时,它也表达出尊重。
综上所述,中日两国的敬语都是反映其文化价值观念以及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比中日敬语,不仅可以了解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还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
因此,我们可以从敬语中学习到如何礼貌地处理中日两国之间的交往。
中日同形词对比及其教授法研究

近似同形词: 中日两国语言 中意义相近或
相似的词汇
同形异义词: 中日两国语言 中意义完全不
同的词汇
同形近义词: 中日两国语言 中意义既有相 同又有不同的
词汇
来源于中国的汉字
在中日两国语言中具有相同或相似 的意义
添加标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添加标题
传入日本后成为日语词汇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在使用中可能存在一些差异和变化
相同点:中日同形词在语义上 有相似之处,可以借助已知的 汉语词汇来理解日语词汇。
中日同形词的 语义对比
中日同形词的 用法差异
中日同形词的 词性对比
中日同形词在 不同语境中的
使用
相同点:中日同形词在文化内涵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反映了中日文化交流 的渊源。
不同点:由于中日文化、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同形词在具体含义和使用 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研究意义:通过对比研究中日同形词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深入了解中日文化 的异同,促进跨文化交流。
教授方法:针对中日同形词的文化内涵对比,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比较研究 等方法进行教授。
中日同形词的定 义和分类
中日同形词的教 学现状和问题
中日同形词的教 学方法和策略
中日同形词的教 学效果和评价
对比教学法:对比中日同形词的语义、用法和搭配,加深理解 语境教学法:通过创设语境,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掌握同形词的用法 归纳演绎法:先归纳中日同形词的共性,再演绎其个性,形成系统化教学 文化导入法:结合中日文化背景,解释同形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强跨文化意识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
中日同形词是指中 日语言中意义相同 或相近的词语
中日语言中语言符号“打”的比较研究

古代汉语中,“打”主要表示“击打”、“攻击”等意思
现代汉语中,“打”的用法更加丰富,如“打电话”、“打游戏”等
网络语言中,“打”的用法更加多样化,如“打call”、“打酱油”等
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打”的用法可能会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日语中“打”的发展趋势
不同点:“打”在中国文化中更注重“力量”和“技巧”,而在日本文化中更注重“规则”和“礼仪”,体现了中日文化的差异性。
中国文化:“打”在汉语中具有多种含义,如“打架”、“打猎”、“打球”等,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日本文化:“打”在日语中也有多重含义,如“打棒球”、“打高尔夫”等,体现了日本文化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中日语言中语言符号“打”的比较研究
汇报人:
目录
01
中日语言中“打”的基本含义
02
中日语言中“打”的用法比较
03
中日语言中“打”的演变过程
04
中日语言中“打”的文化内涵
05
中日语言中“打”的发展趋势
中日语言中“打”的基本含义
中文中“打”的含义
动作:用手或工具击打、敲打、拍打等
声音:发出声音,如“打雷”、“打鼓”
打ち止める(打ち止める):意为“停止”,表示停止某种行为或活动。
中日语言中“打”用法的异同点
中文:“打”字在汉语中常用于表示动作,如“打羽毛球”、“打乒乓球”等。
日语:“打”字在日语中常用于表示声音,如“打雷”、“打鼓”等。
中文:“打”字在汉语中常用于表示时间,如“打钟”、“打更”等。
日语:“打”字在日语中常用于表示数量,如“打酱油”、“打饭”等。
中文:“打”字在汉语中常用于表示状态,如“打瞌睡”、“打哈欠”等。
中日易混淆词对比以及对日留学生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教育EDUCATION1 中日易混淆词对比1.1 同形不同义词日语当中有许多词语和汉语的写法大致一样或者完全相同但是意义上却差别较大。
这里主要以汉语词为主。
例如:日语当中的“颜色”一词表示的“人的脸色”的意思。
而汉语中颜色一词,笔者查找现代汉语语料库发现汉语中“颜色”一词的含义集中于色彩这个义项上。
例如:语料库给出的例句:“有一方‘骤雨砚’,是利用石面上碧绿与苍黑两种颜色,构成了晴空中乌云骤起之态。
”该句中“颜色”一词很明显就是色彩的意思。
而关于人的脸色姿色的含义基本都不被使用的。
除此之外,具有代表性的日语词语当中的“走る”一词,根据众多版本的日语词典使用的元词语的解释,为動“速くくという意味”翻译为汉语就是快速移动也就是“跑”的意思。
而现代汉语中的“走”,笔者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后做出了如下归纳:(1)行:~路。
~步。
(2)往来:~亲戚。
(3)移动:~向(延伸的方向)。
~笔(很快地写)。
钟表不~了。
(4)往来运送:~信。
~私。
(5)离去:~开。
刚~。
出~。
(6)经过:~账。
~内线。
~后门。
(7)透漏出去,超越范围:~气(漏气)。
(8)失去原样:~形。
~样。
纵观以上义项,现代汉语的使用意思中并没有“跑”的意思。
再者看看日语中“去る”一词,根据《广辞苑》的解释,为:ある所、地位、況離状かられ,他へ行く、移る。
总结为汉语就是“离开”的意思。
而现代汉语中“去”的常用义项为:(1)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与“来”相对:~处。
~路。
~国。
(2)距离,差别:相~不远。
(3)已过的,特指刚过去的一年:~年。
~冬今春。
(4)除掉,减掉:~掉。
~皮。
~势(a.阉割;b.动作或事情终了时的气势)。
尽管第一条义项和日语有相同之处,但是用法相差甚远。
笔者认为第一条注释为“前往”更加合理。
以上列举的这类词语应该是最容易混淆的一种,中日易混淆词对比以及对日留学生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徐宁景(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048)摘要:汉语和日语中有许多词语都是汉字的书写格式,意义上也有着一定的关联,然而仔细推敲日语和汉语在词汇上有许多容易混淆的地方,本文旨在通过从“同形不同义词”、“同义不同形词”、“对应关系不一的词语”等方面进行对比来揭示学习者容易混淆的地方,并以此阐述在对日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中日法令用语比较研究

中日法令用语比较研究笔者来中国留学之前,由于工作关系,曾从事过与中日海事法令相关的翻译。
在翻译过程中,常遇到一些翻译难题。
依据笔者的工作实践,将本文的研究方向选定为:日本法令用语中的指示代词和连词的中文翻译研究。
法律条文一般都具有一个特征,就是经常使用模糊性词汇(或被称为“模糊词语”)。
即通过刻意使用这类词汇以应对各种案件,这可以说是立法上的一种技巧。
日本法令条文中经常使用的“その他の”就是一个典型词例。
“その他の”等作为日语的法令用语,有着不同于其作为日常词语的特殊用法和规定。
日本的法令正是严格按照这些规定编写的。
中国的法律条文中,与“その他の”相对应的词语是否也具有同样的特殊用法和规定呢?以解决此问题为目标,笔者开始了此项研究。
在研究方法方面,为增强文本的可比性和提高比较的可操作性,笔者选取了两国基于同一国际条约~1而制定的两个法令~2作为文本。
以日本法令用语中的“その他の”为切入点,在分析法律的形成背景和累积判例的基础之上,对两者的相应条款进行比较分析。
通过对12个例文的定量分析,笔者发现:与日本条文中出现的“その他の”这一词汇相对应的中国条文中的表达方式有“或”、“或其他”、“和其他”、“特别是”等4种类型,以及第五种特殊类型。
经过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性如下:1.在日本条文中使用法令用语“その他の”的部分,在中国条文中,如下图所示,有4种规律性的表达方式。
2.中国条文表述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修改意见。
【例文1】中国条文中的“从事疏浚、测量或水下作业的船舶”的“水下作业”不能看作是“模糊词语(模糊表述)”,它作为一个具体作业名称可能会引起误解。
笔者建议修改为:从事疏浚、测量或其它水下作业的船舶(双重下划线部分是笔者建议修改的部分)。
【例文10】中国条文中的“某种异常情况”的表达方式,因为在条文中没有出现具体的示例而直接使用“模糊表述”来表达所有的异常情况,会给读者造成突兀的感觉,让人很难想象什么是“异常情况”。
通过中日汉字法律词汇对比研究探析两国法律词汇的渊源及教学启示

通过中日汉字法律词汇对比研究探析两国法律词汇的
渊源及教学启示
中日汉字法律词汇对比研究是探讨中日汉字法律词汇渊源及教学启
示的有效法。
中日汉字法律词汇有共同以及不同之处。
1、从渊源上看,共同的渊源一般来自共同的历史文化,也就是中华文化的内涵,比如
国家、法律、权利等包括中日汉字法律词汇都有统一的词语概念,但
中日汉字的音节、读法不同,其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
2、从教学启示
上看,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汉字贴近中国文化,体会不同文化间的联系,形成中国文化的知识框架和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感。
最后,我们还要注意,不同语言不能凭借单举列汉字替换而得出一模
一样的意义,比如日语的“憲法”和汉语的“宪法”,具体表述意义还是有差别的。
因此,学习中日汉字法律词汇的时候,要注意多了解不同文
化背景下法律词汇的具体各有特点,加深理解,更好地引导学生面对
国际社会,解决国内外法律问题。
中日同字词比较研究

中日同字词比较研究一、概述中日同字词比较研究是一个涵盖了语言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课题。
这些同字词,即在中日两种语言中共同存在、意义相近或相同的词汇,是两国文化交流与语言接触的历史见证,也是中日语言文化独特性的体现。
同字词的存在并非偶然,而是由于中日两国在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
从古代的汉字传入日本开始,中日语言就开始了密切的接触与交流。
汉字作为中日两国共同的文字基础,为同字词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同时,随着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两国语言中的同字词也不断增加,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中日同字词比较研究的意义在于揭示两国语言文化的共性与差异,推动中日语言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
通过对同字词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日两国语言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以及相互影响。
同时,这种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日两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为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在研究方法上,中日同字词比较研究需要综合运用文献考证、语言比较、文化解读等多种方法。
通过对中日两国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追溯同字词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通过对中日两国语言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揭示同字词在语义、用法等方面的共性与差异通过对同字词的文化解读,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中日同字词比较研究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通过对同字词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日两国语言文化的共性与差异,推动中日语言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为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1. 介绍中日同字词的概念和背景中日同字词,指的是在汉语和日语中存在相同书写形式或相同读音的词汇。
这些词汇的存在,源于中日两国深厚的文化交流和历史渊源。
自古以来,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丝绸之路等贸易路线的拓展,逐渐传播至朝鲜半岛、日本等地,并对当地的语言文字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日同字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汉字在传入日本后,其意义和用法在两国语言中保持一致,如“山”、“水”、“人”等基础词汇另一类则是在长期的语言演变过程中,虽然书写形式相同,但意义和用法在两国语言中发生了变化,如“便当”在汉语中指的是方便、适宜,而在日语中则指的是盒饭。
中日敬语对比

中日敬语对比
中日两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史,随着敬语对比的发展,中日敬语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今天,我们来就中日敬语的对比,加以比较。
在中国,敬语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古至今,敬语的用法是不断发展的。
根据古籍《语言五经》中的记载,可以分为古代和现代两大类:古代敬语包括称呼词、景物称呼词和叙述词,而现代敬语主要有中国汉语中的尊重称谓,尊称代词,尊称谓词等。
古代敬语特别重视“以礼相待”,敬语主要用以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具有仪式化的特点,如果用非敬语,将被认为是“不敬”的。
而在日本,敬语传统也十分悠久。
根据日语学者的记载,从古至今,日本的敬语语法也不断发展,有合成助词、接近语、社会敬语和形式助词等几种形式,但与中国大不相同,日本敬语只在社会关系颇为密切或年长者有较强约束力,其他场合通常不采用敬语,通常人们之间交流习惯用普通话,也不会使用敬语。
总结而言,中日敬语在用法上大相径庭,中国以尊重表达对方的态度,日本则是用作社会化的手段。
中国的敬语既可以表示尊重,又能给对话赋予仪式化的美感,而日本的敬语则更多的是用来表示社会地位的不同。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古代律令语言中的词汇比较江西农业大学肖遥(江西南昌330045)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一苇可航”,两国有文字记录的文化交流,也至少有两千多年历史。
最初主要是中国移民迁居日本,以后有了中日两国之间的使节往来,奈良,平安时代的遣隋史,遣唐使,以及中国的聘日使。
此外还有各种留学人员,如入唐的留学生,学问僧。
到了近代,两国间的交流途径就更加的多样化。
中日之间法律的相互学习和吸收,古代日本通过学习中国的法律制度,加快了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向封建法制社会的过渡。
近代中国通过向日本和西方先进思想的学习,促使了民族的觉醒,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清王朝统治,使得民主自由的思想深入人心。
随着现代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日本法治社会的日益成熟,对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确实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法治是保障社会和谐的制度手段和关键因素,本文将以法律词汇为切入点,比较古代中日法律语言的异同。
公元646年(日本大化2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改革,史称大化革新。
大化革新的主要内容就是仿效中国唐朝的各项制度,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同时也引进了中国法律语言的运用。
中国古代的律令语言都是文言的,以书面文语词汇为主。
日本的古代律令主要是从中国引进,为了凸显律令的庄重性和严肃性,律令文本都通过汉字来表述,而极少使用假名符号。
因此,大部分都与母体相类似,但由于日本又有着自己特定的社会现实和国情特点,文本具体的地方略微有所修改,本文会截取这些不同点,进行比较,通过对比较的分析作出适当的阐释。
案例一中国律令:在官司,谓近關州縣,即准状尚书省,仍蹏送至京。
若勘无徒以上罪而妄诉者。
诉徒流,还得徒流。
妄诉死罪,还得死罪。
妄诉除免,皆准比徒之法。
日本律令:在官司,谓近關國郡,即准状太政官,仍蹏送至京。
若勘无徒以上罪而妄诉者。
妄徒流,还得徒流。
妄诉死罪,还得死罪。
妄诉除免,皆准比徒之法。
在这段材料中,中文的州县在日语中变成了国郡。
唐朝,依山川形势划全国为10道,道下辖府,州(府州同级),府和州再分别下领各县。
后因增设节度使,成为后期的道——节度使——府(州)——县制,安史之乱以后道已成为虚设,唐末实际还是三级制。
日本的行政区划为三级,国郡县。
国相当于中国的郡,郡相当于中国的县,日本没有县这个行政单位,郡往下就是村子。
随意在这段材料中,中国用的是州县,日本用的是国郡。
这是由于两国的行政区划不同所造成的。
在官吏制度上,唐朝時皇帝权利最高。
皇帝下设三个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
省下面是六个部,吏部,礼部,刑部,工部,兵部,户部。
日本则是天皇为最高权力者,下设神祇官和太政官,在下設中務,式部,治部,民部,兵部,刑部,大蔵,宮内八省。
因此在中国律令中准状尚书省,在日本律令中,就修改成为准状太政官。
这是由于两国的官吏制度不同所造成的。
案例二中国律令:諸不應度關而給過所者,取而度者亦同,若冒名取度所而過者,各徒一年。
日本律令:凡不應度關而給過所者,取而度者亦同,若冒名取度所而過者,各徒一年。
中国律令:諸私度,有他罪重者。
主司知情,以重者論,不知情者,依常律。
日本律令:凡私度者,有他罪重,主司知情,以重者論,不知情者,依常律。
中国律令:諸領人兵度關,而别人妄隨度者。
將領主司,以官司論。
日本律令:凡領人兵度關,而别人妄隨度者。
將領主司,以官司論。
观察这三段律令文本,中国律令和日本律令所对应的意思基本是一样的。
只是中国律令多以“诸”字开头,而在日本律令中则多用“凡”字,总起下文。
新华字典中,“诸”字解释如下:众,许多:诸位、诸君、诸侯。
“凡”字解释为平常普通,也有纲要,概括之意。
在中文语境里面看不出来区别。
日本国语字典中“凡”字作副词解释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大概,表范围和约数;第二种是从全局或者整体把握,一般而言怎样,用来一起下文。
“诸”字在日语中主要是和另外一个字合在一起构成词语使用,很少单独使用或引起句子。
看到这儿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律令常用“字”引起,而日本律令多用“凡”字来引起了。
这是由两国中汉字在不跨文化背景中的不同意义和使用特点所决定的。
案例三中国律令:若家人相冒,杖八十,主司及官司知情,各與同罪。
日本律令:若家內人相冒,杖八十,主司及官司知情,各與同罪。
观查这段律令文本材料,我们发现在中国律令中使用的是“家人”一词,而到了日本律令中,就变换成为了“家内人”一词,难道日本社会分为家内人和家外人两种不同群体吗?我们知道,在日本社会中,人们根据亲疏远近,将自己的家庭,公司,社会分成了内和外两个不同的社会。
虽然只是字面上面小小的差别,在实际生活中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然而在这段文本材料中,是这种意思吗?查阅了和那段律令同时代的《养老令●户令》中间有一段规定:“凡家人所生子孫,相承為家人,皆任本主驅使,唯不得尽頭驅使,及買賣”。
可以发现在这段材料中,有涉及到“家人”这个词汇。
那么在日语中“家人”和“家内人”是不是一个概念,日语中的“家人”和汉语中的“家人”,是否是一样的意思呢?查阅了相关的日本文献,在日语中,家人从事的是奴役性的劳动,其劳动成果被国家和拥有他们的主人所占有。
但是他们的人身不能买卖,也不能受到严酷的驱使。
可见家人的地位近似于奴隶,又不是完全意义上奴隶,可以称为“准奴隶”。
而在汉语中,“家人”即为自己共同生活的眷属和与自己有着直系血缘关系或者婚姻关系的亲人。
两个是不一样的概念,汉语的“家人”,相当日语中的“家内人”。
因此在中国律令中的“家人”,到了日本律令中即转换为“家内人”。
案例四中国律令:諸緣邊城戊,有外奸內入,謂非眾成師旅者。
日本律令:凡緣邊之城戊,有外奸內入,謂眾不滿百人者。
在这段律令文本中,中国律令中使用的是“师旅者”一词,在日本对应的律令文本重则修改为“百人者”。
这段中文律令文本下面,并没有相关文字对“师旅”作出具体的法律解释,多少人的规模才为师旅。
当然,就这一段材料,我们无法得出古代法律解释学并不十分完善的结论。
后查阅相关的文献,有一段记录“依周礼,五百人为旅,两千五百人为师”。
然而这并不能解决我们的疑惑,五百人为旅,两千五百人为师。
师和旅完全是不同的概念,而且相差很大,那么在这段律令具体实际应用的时候究竟是达到旅就应该报告,还是得等到师级才报告呢?明显这儿具有很大模糊性,汉语的模糊性在这里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日本律令材料中,就巧妙地回避了这个问题,直接给出了确数“百人”。
我们也并不能断定日本律令就较母体中国律令要好。
日本是一个海岛小国,面积狭窄,人口稀少,便于治理。
中国幅员辽阔,面积巨大,在很多具体事情上无法给出准确的限定,这时候就得使用模糊性语言来表述,才比较具有现实可行性。
中国律令:連接寇賊,被遣斥候,不覺賊來,徒三年。
日本律令:連接寇賊,被遣斥候,不覺賊來,徒二年。
中国律令:及應舉烽燧而不舉,應放多烽而放少烽者,各徒三年。
日本律令:及應舉烽燧而不舉,應放多烽而放少烽者,各徒二年。
在這段律令文本材料中,中国和日本一模一样的罪行,最终的结果却不一致,中国律令刑罚较重,而相比较中国而言,日本处罚较轻。
这可能是由两国的具体国情不同所导致的。
中国古代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骚扰,从秦朝就开始修建长城抵御外敌侵略。
长城是国家防御的一道很重要的防线,对于国家的防卫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交通不便,信息传递只能依靠骑马步行传递时候,烽火传递无疑是很重要的一种信息传递方式,及时的烽火信息,能够有效的帮助国家组织兵力提前准备,应对即将到来的侵略。
因此燃放烽火的任务的重要性在战时可见一斑,因此,对燃放烽火玩忽职守的行为,惩罚力度很重,这也是能够理解的。
日本是一个岛国,四周环海,古代没有远洋军舰的时候,日本的国防就有了一道天然的屏障,在明治维新前,除了蒙古几次失败的侵略外,少有他国入侵。
相比较外部侵略而言,国家更加担心的是自己来自内部的叛乱和自然灾害。
因此对于相同的烽火传递的失职,处罚较轻。
案例五中:诸律令該載不尽事理,若斷罪而無正條者,引律比附,應加應減,定擬罪名,轉達刑部,議定奏文。
日:凡律令該載不尽事理,若斷罪而無正條者,援引比附他律,可加可減,定擬罪名,申該上司,議定奏文。
在这段律令文本材料中,日本仿照中国文本,有几处修改的地方。
在这里我们只关注“应加应减”和“可加可见”。
中国文本中使用的“应”,日本文本中使用的“可”。
查阅汉语词典,“可”字解释为允许,能够,值得。
“应”字解释为应该,应当,所有,全部之意。
从言语分析来看,“可”表示为能力上的,条件上的,而“应”字在可以的基础上,还有一种义务上的色彩,应当,应该干什么。
在中文语境中的同大于异。
查阅了日本国语字典。
“可”字解释为:可能,可惜之意。
而“应”字只能做动词使用,表示应答,回应。
所以中国律令文本中的“应”字,在对照的日文律令中,使用了词义最相近的“可”字。
日本在古代引进中国的汉字以后,并不是单纯的拿来主义,简单的使用,而是在历史的变迁中,对汉字也进行了改造,使得其更加符合日本的实际。
在仿效中国的律令语言时,尤其可以看到这种现象。
案例六中:不即往告等。
以故陷敗户口。
或是軍人及城戊者,各得絞罪。
日:不即往告等。
以故陷敗户口。
或是軍人及城戊者,各得絞罪之。
在本段律令文本中,日本律令在仿效中国的律令时在“各得绞罪”的后面,加上了文言词“之”,在古汉语中,作助词时,表示领有,连属关系,和表修饰关系。
作代词时,代替人或物,这,那。
也可用作虚词,无所指。
在这里,应该是第三种意思,文言虚词,没有实意,放在句子后面,起到增强语气的作用。
与日语中的体言「もの、こと」相类似。
在中国律令中,为了文书的简洁,没使用“之”。
在对应的日本律令中,则加上“之”,是更符合日语的表达习惯。
案例七中:而候望者不覺,徒一年半,主司,徒一年。
日:而候望者不覺,徒一年半,司主,徒一年。
在本段律令文本中中国律令文本中使用的是“主司”一词,再对照的日本律令文本中,即修改为“司主”。
查阅汉语词典,“主司”解释为主管,主管某项工作的馆员或者部门,也可指古代科举考试的主试官。
“司主”这个词在汉语中不存在。
从词语结构来看,“主司”是由两个动词联合构成的述补结构。
“司主”则是名词在前,动词在后的主谓结构,把官司主持。
这样比较符合日语的行文习惯。
比如中文的“我吃饭”这样的主谓宾结构,在翻译为日语时,得把宾语提前。
忽略时态问题,对照的日译文为「私はご飯を食べる」,从汉语思维模式看,即为我把饭吃了。
类似这样的还有如下的律令文本。
中:國境緣邊。
皆有城戊,式遏寇盜,預備不虞。
日:國境緣邊。
皆有城戊,式遏寇盜,備預不虞。
中国律令文本中的“预备”一词,再对照的日文律令文本中修改为“备预”。
我们来看看二者的区别。
从词义的角度看,二者在古语中并没有打的区别,从词语结构来看,“预备”即预先准备,是副词修饰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