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钢琴奏鸣曲作品之 D大调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各首详解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各首详解(二)
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 -2
这部《d小调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2分三个乐章。总的速度布局是快板、慢板、小快板。三个章都按奏鸣曲式原则写成。我们看到,这首作品与以前的“悲怆”型作品有些不同的气质。仿佛更多积极的思索,“自我争辩”,有时象内心独白一样。而最后的结论,虽不很情愿,但却是倾向于和解。是不是这一点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有关联?这一时期,正是贝多芬耳病加重,个人生活中又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甚至写下了遗言,曾想到死去的时刻,人生、艺术、理想、现实,肯定都是他思索得很多、很深的题目。从这儿看,他的《暴风雨》,与其说联系着莎士比亚,不如说根本上还是联系着他自己。
第一乐章,快板转广板,d小调,4/4拍,前面有引奏,这里有徐缓、庄重、带着召唤性的音调与焦急、不安、好象急忙诉说一样的音调对比,戏剧性的气氛随之而生。这段音乐经过模进、过渡,直接进入第一主题,快板。低音威严,与其相应答的是高音,哀伤,柔弱,中间的三连音提供了不平静的背景。这些音调,在引奏中都有暗示。戏剧性的气氛愈演愈浓,引出第二主题,音调焦灼急切。在上面这些主题音调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的展开后,进入再现开始的部分。这时,在再现的引奏里的庄重音调与焦急音调之间,插入一句单音线条的宣叙调,这是非常富于创造性的,取得了异常魅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在经过激烈的戏剧性经历后,突然静下场来,一切其他布景、人物都消失了,仿佛整个宇宙只剩下一颗吟唱的心,而这歌声又是多么悲哀、孤独!第一乐章的结尾,是在d小三和弦的延长中逐渐消失的。音的延伸、减弱,趋向平静,小三和弦的沉闷,觉得“事情还没完”。
贝多芬第钢琴奏鸣曲作品之d大调
第7奏鸣曲(作品10之3,D大调)
第一乐章
呈示部(1—124)。主要主题是不对称的乐段+外部扩展(4+6+6小节,1—16)。其终止是:半终止(?),完全终止,完全终止。注:(一)前乐句的终止可以商榷,因为隐匿着的和弦恰好也可以是五音位置的主三第弦(本书作者感到是主三和弦),若这样看,这个乐句就是不完满的完全终止。(二)前乐句是齐奏,后乐句配了和声。(三)前后乐句的演奏方法不同(顿音、连音)。(四)前持乐句的音区也不同,(五)通过后乐句的变奏重复进行外部扩展(11—16),而扩展的目的是为了加固调性。(六)重复后乐句时变奏的方法是:1.交换声部(重复时旋律提高一个八度,属持续音在低音区)。2.宗教色彩的四分音符和弦进行在重复时被分解六度的八分音符进行的所代替。3.变化力度,弱奏由强奏呼应。第一个连接段落(17—22)用主动机开始,停在平行小调(b小调)的半结算止(22)。第一副主题从b小高开始(23—30)。其曲式是乐段。终止(从b 小调看)是:半终止,属小调(升f小调)的完全终止。由于上面的(第一个)副主题的调性安排是不规则的,所以需要有一个第二副主题,把不规则的调性改正过来。第二副主题则要求有自己的第二个连接段落。这个连接段落从第一副主题末尾的调性(升f小调)转到了第二个副主题的调性:A大(31—53)。第二个连接段落提前结束了(用完满的完全终止)第二副主题的调性(53)。第二副主题(54—65)的曲式为没有全部重复的乐句,先用完全终止结束(60),随后改为小调,并提高一个八度,但不是全部重复,而是突然停在导音上(升g,第65小节)。下面是第一个
贝多芬生平
生平作品
交响曲C大调第一号交响曲D大调第二号交响曲降E大调第三号交响曲(英雄)降B大调第四号交响曲C小调第五号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六号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七号交响曲F 大调第八号交响曲战争交响曲(威灵顿的胜利)D小调第九号交响曲(合唱)
管弦乐G小调小提琴浪漫曲F大调小提琴浪漫曲
弦乐四重奏降E调第十二号A小调第十五号降B调(大赋格曲)降B调第十三号升C小调第十四号F大调第十六号伟大追逸曲
宗教音乐D大调(庄严弥撒曲)
钢琴作品给爱丽丝
歌剧费德里奥
合唱曲合唱幻想曲
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F大调(春)C小调奏鸣曲G大调(克罗采)
协奏曲C大调第一号钢琴协奏曲降B大调第二号钢琴协奏曲C小调第三号钢琴协奏曲C大调六重协奏曲G大调第四号钢琴协奏曲D大调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降E大调第五号钢琴协奏曲(皇帝)
序曲雷奥诺拉序曲柯里奥兰序曲艾格蒙序曲雅典废墟序曲史蒂芬生序曲命名日庆典序曲
奏鸣曲变奏曲C小调钢琴奏鸣曲(悲怆)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月光)D大调钢琴奏鸣曲(田园)降E大调英雄变奏曲D小调钢琴奏鸣曲C大调钢琴奏鸣曲(华德斯坦)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告别)E小调钢琴奏鸣曲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汉马克拉维亚)狄亚贝里变奏曲
《月光》
创作于1801年。尽管在过去一首音乐因为有了俗称而变成非常通俗化的例子不少,但从来没有像这首奏鸣曲这样,因“月光”这一俗称而变成名满天下的名曲。“月光”这一名称,据说是缘于诗人雷尔斯塔布(1799-1860)评论说:第一乐章使人想起“犹如在瑞士卢塞恩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轻舟一样”。由雷尔斯塔布的出生年推测,“月光”的俗称成为一般化,是在出版后经过相当时日以后的事情。不过,这首乐曲似乎一开始就有了相当的名气,使贝多芬反而有一点感到心烦,究其原因,不能否认的,不但是因为这首乐曲含有容易招来文学面上的遐想要素非常强烈,因而成为蜚声鹊起的原因,而且除了“月光”以外,也另有各种独创的解释和牵强附会的传说。其实这首奏鸣曲贝多芬自身的命名是与作品27之1同样是“幻想曲风的奏鸣曲”。在第一乐章,一样是全部为舍弃奏鸣曲形式的幻想性的,即兴性的柔和抒情曲,到第二乐章即转换气氛,然后到达于属于这一奏鸣曲重心的第三乐章。第三乐章是热情的奔流,不但其奔流的激烈是在这一时期的所有奏鸣曲中极为罕见,而且是结构非常卓越的奏鸣曲形式。如果将此第一乐章的瞑想性,第三乐章的激情性与当时的贝多芬的恋爱事件、耳疾,以及一八O二年的海里根城遗书等一连串的悲剧看来,是有不可分的关联,似乎也说得通,然而遗憾的是并没有具体的资料能证实这些关联。演奏时间:大约十五分钟。
贝多芬的主要音乐作品
贝多芬的主要音乐作品 交响曲: 第一交响曲 Op.21 1794--1796 C大调 第二交响曲 Op.36 1801-1802.10 D大调 第三交响曲“英雄”OP.55 1803-1804 降E大调 第四交响曲 Op.60 1806.10 降B大调 第五交响曲“命运”Op.67 1804-1808 C小调 第六交响曲“田园”Op.68 1807---1808 F大调 第七交响曲 Op.92 1811-1812.6 A大调 第八交响曲 Op.93 1811-1812.10 F大调 第九交响曲“合唱”Op.125 1824.2 D小调 第十交响曲 (遗稿) 战争交响曲 Wellingtons Sieg Op.91 1813 D大调 协奏曲: 第一钢琴协奏曲 Pinao Concertos No.1 Op.15 1796 C大调 第二钢琴协奏曲 Pinao Concertos No.2 Op.19 1794-1795 降B大调 第三钢琴协奏曲 Pinao Concertos No.3 Op.37 1800 C小调 第四钢琴协奏曲 Pinao Concertos No.4 Op.58 1805-1806 G大调 第五钢琴协奏曲 Pinao Concertos No.5 Op.73 降E大调 第六钢琴协奏曲 Pinao Concertos in D Op.61 1807 钢琴协奏曲 Pinao Concertos in E flat WoO.4 1784 钢琴与乐队的降B大调回旋曲 Rondo for Pinao and Orchestra in B flat WoO.6 1795 合唱幻想曲 Fantasie fur Klavier,Chor Und Orchester Op.80 1808 C小调 协奏曲 为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三重奏 Triple Concerto for vilin Cello and Piano Op.56 1803-1804 C大调 小提琴协奏曲 Violin Concerto Op.61 1806 D大调 浪漫曲两首 2 Romances Op.40 & Op.50 1802-1803 G大调和F大调 序曲: 莱奥诺拉 Leonore Overtures No.1-1805 No.2-1805 No.3-1806 No.4-1814 艾格蒙特 Egmond 1809 科里奥兰 Coriolanus Overture Op.93 1807 C大调 斯蒂芬国王 King Stephen Op.112 1811 向大厦献礼 The Consecration of the house Op.124 1822 C大调 骑士芭蕾音乐 Musik Zu einem Ritterballett WoO.1 1790-1791 命名日庆典序曲 Ouverture “Namensfeier” Op.115 1814 C大调 雅典的废墟 The ruins of Athens Op.113 室内乐: 第一号弦乐4重奏 Steing quartet No.1 Op.18.1 1799.6 F大调 第二号弦乐4重奏 Steing quartet No.2 Op.18.2 G大调 第三号弦乐4重奏 Steing quartet No.3 Op.18.3 D大调 第四号弦乐4重奏 Steing quartet No.4 Op.18.4 1795 C小调 第五号弦乐4重奏 Steing quartet No.5 Op.18.5 A大调 第六号弦乐4重奏 Steing quartet No.6 Op.18.6 降B大调 第七号弦乐4重奏 Steing quartet No.7 Op.59.1 1806 F大调 第八号弦乐4重奏 Steing quartet No.8 Op.59.2 1806 E小调 第九号弦乐4重奏 Steing quartet No.9 Op.59.3 1806 C大调 第十号弦乐4重奏 Steing quartet No.10 Op.74 1809 降E大调 第十一号弦乐4重奏 Steing quartet No.11 Op.95 1810 F小调 第十二号弦乐4重奏 Steing quartet No.12 Op.127 1823 降E大调 第十三号
贝多芬D大调的技巧分析与品鉴
贝多芬D大调的技巧分析与品鉴
作者:徐静秋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10期
摘要:贝多芬是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无比深远的影响,因此“乐圣”等称呼出现在人们对他的评价中,人们对他的事迹和经历更是耳熟能详。从十一岁的早年就开始了他的演艺生涯,几十年的有限时间里更是创作了众多影响无限的音乐作品,他的作品多种多样,其中包含多首D大调的音乐作品,本文就贝多芬D大调的音乐作品进行技巧分析和品鉴。
关键词:贝多芬;D大调;技巧分析;品鉴
中图分类号:H059;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0-0054-01
贝多芬演艺生涯众多的作品在世界音乐史的地位举足轻重,而其音乐作品的技巧也是音乐爱好者乐于研究的方面。其中D大调的音乐作品就有多部,包:括D大调第二交响曲、D大调宗教音乐(庄严弥撒曲)、D大调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以及D大调钢琴协奏曲(田园)等作品,本文就D大调钢琴协奏曲(田园)这部作品来进行分析和品鉴,以此了解贝多芬D大调作品的魅力。
一、贝多芬D大调钢琴协奏曲(田园)的曲式技巧与品鉴
(一)第一乐章的曲式技巧与品鉴
贝多芬D大调钢琴协奏曲(田园)的第一乐章主要展现了快板D大调3/4奏鸣曲式,它在贝多芬奏鸣曲中是并不常见的方式体现,这部作品的对于节奏的脉动性具有很强的要求,贝多芬在众多的作品中,除了这部田园,没有第二部是以不断重复主音D的四分音符下进行的,这也赋予了这部作品特殊的意义,运用节奏的旋律性很好的塑造了音乐曲目所需要的音乐形象,体现了贝多芬音乐乐曲创作中的高超技巧。
贝多芬《d大调奏鸣曲op.10 no.3》作品解析
贝多芬《d大调奏鸣曲op.10 no.3》作品解析
贝多芬的《d大调奏鸣曲op.10 no.3》是他的第一部三首奏鸣曲的第三首,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这首作品由三个乐章组成,分别为:第一乐章:Allegro con brio(活泼的快板);第二乐章:Adagio cantabile(柔板);第三乐章:Rondo(回旋曲)。
第一乐章以一个活泼的快板开始,以一个简单的主题开始,然后慢慢发展,最后以一个激烈的结尾结束。这个乐章的特点是节奏的变化,以及节奏的变化带来的强烈的情感表达。
总的来说,《d大调奏鸣曲op.10 no.3》是一首充满活力、情感丰富的作品,它的特点是节奏的变化,以及节奏的变化带来的强烈的情感表达。
钢琴技巧与音乐作品的内涵——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D大调Op.10.No.3.之第一乐章
Techniques about Playing Piano and Connotation of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first movement, Op
Beethoven's Piano sonata in D Music
Compositions 10, NO. 3 of
作者: 罗琳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武汉430079
出版物刊名: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10-111页
主题词: 贝多芬;钢琴奏呜曲;技巧;演奏方法
摘要:贝多芬第7钢琴D大调奏呜曲深刻地体现了贝多芬内在的精神活动。贯穿在第一乐章
中的不仅有轻快潇洒的情感,而且有一股强有力的动力。在弹奏贝多芬钢琴奏呜曲D大调Op.10.No.3.之第一乐章时,要注意使用相应的技巧,充分表达其作品的内涵。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90分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90分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90分析
提纲
序言
贝多芬简介
选题目的
音乐分析
第一乐章的分析奏鸣曲式
结构分析画出结构图
材料分析列出主题附上谱例然后说明特点并总结主题之间的联系
第二乐章的分析回旋奏鸣曲式
结构分析画出结构图
材料分析列出主题附上谱例说明其特点总结主题之间的联系
总结
在贝多芬创作的中后期说明他对奏鸣曲式的发展
一序言
德国作曲家贝多芬1770-1827他在西方音乐史的画卷中独领风骚由海顿莫扎特创立并发展起来的维也纳古典音乐形式与风格在贝多芬受理被极大地扩充和发展它将18世纪与19世纪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连接起来将一个时代的理想融汇于自己的音乐艺术之中贝多芬的名字与崇高的信念顽强不屈的意志充满震撼力的音乐为表达情感而不拘规范的气魄永远同在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贯穿他一生他的三十二套钢其奏鸣曲中有六套为两个乐章的组合其中第二乐章采用回旋奏鸣曲式的仅此一首在这首奏鸣曲的第二乐
章中贝多芬追求一种恬淡超脱幽深宁静的意境主部和副部都是抒情柔和歌唱性
的主题两主题的对不倒很微弱的程度甚至连他们的节奏和织体也有很多相同之
处
二音乐作品分析
1作品90第一乐章的分析奏鸣曲式
A材料分析
一呈示部1-81
1主部1-24主题是由各八小节的综合乐段组成第一部分是乐段其终止式是G
大调的完全终止b小调的完全终止
谱例一
主题第一部分
主题第二部分第二部分是乐句停在b小调的半终止上
主题第三部分第三部分是乐段其终止是e小调的阻碍终止完全终止
e小调 t6 sⅱDD D7 tsⅵ t6 sⅱ DD D7 t
2连接部25-54采用新材料先在主调停留几小节而后转到C大调最后将a小
贝多芬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赏析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赏析》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这部作品是贝多芬专为当时维也纳剧院的第一小提琴手克莱门特创作。并由克莱门特于1806年12月23日在维也纳首演。本曲作于1806年,是贝多芬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作品,自古以来被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这首乐曲旋律柔美、格调高雅、规模宏大,颇具王者风范。然而,本曲在被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前,也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考验。本曲初演以后,几乎没有人再对它回顾,本曲的华彩乐段,并不像钢琴协奏曲那样由贝多芬亲自谱写,而是
留给各式各样的演奏者谱曲,其中较常采用的有约阿西姆、奥尔和克莱斯勒等的手笔。当年
贝多芬作曲时,正值他与他的学生,匈牙利的伯爵小姐勃伦斯威克产生了深深的爱情,并在
她家的庄园度过了快乐的夏天。他一生中这"最明朗的日子的香味"便渗透在贝多芬这部唯一
的小提琴协奏曲中。
这首协奏曲,特别是它的第一和第二乐章,具有田园诗般的性质,它描绘了贝多芬对大
自然的热爱,和大自然所具有的振奋人类情操的能力。为了这个目的,贝多芬使用了几乎是
音阶这样的原材料:正是由于小提琴家对这些乐句所具有的纯朴美的热爱,也就是通过均匀
的水平的运弓动作和富于表情的左手的手指动作,演奏出连贯的旋律,并赋予他们以巨大的
神秘性和人类的热情。
论《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音乐风格与演奏技巧
论《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音乐风格与演奏
技巧
一、贝多芬简介及其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贝多芬一生中创作了许多音乐作品。
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可大概分为四个时期:早期作品(op.22之前的11首)、成熟时期作品(12首~18首)、鼎盛时期作品(21首~27首)、晚期作品(最后5首)。
貝多芬钢琴奏鸣曲有着很大音乐价值,这些价值体现在提高了钢琴音乐的表现力,可见这部巨作在钢琴音乐发展中的重要性,也成了人类重要的精神文化瑰宝。
二、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音乐分析
奏鸣曲是古典时期非常流行的一种器乐曲演奏的形式,一般一首完整的奏鸣曲由3个或4个乐章构成,每个乐章中都有着调性或者材料上的联系。因为奏鸣曲在结构上比较庞大,所以其演奏价值与研究价值都比较高。
1.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音乐内涵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音乐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体现在社会、自然、宗教。首先贝多芬的社会性和英雄性在c小调第五钢琴奏鸣曲中有充分体现,c小调是贝多芬重要的英雄调性色彩,在很多以c小调写作的奏鸣曲都具有英雄性和革命性。其次第二个发方面是对于田园性和自然性的向往,这第三钢琴奏鸣曲中就有和好的展现,C大调是贝多芬阳光的调性色彩,在C大调的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
2.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创作背景
贝多芬第三钢琴奏鸣曲是作品2的最后一首,我们在作品2的前两首奏鸣曲中仍可以找到海顿和莫扎特的音乐传统,可是在这第三奏鸣曲中我们却能看到一个独立的贝多芬。
这首奏鸣曲共有四个乐章:1有活力的快板2柔板3快板的诙谐曲4很快的
贝多芬的《D大调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的《D大调钢琴奏鸣曲》
华敏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年(卷),期】1995(000)001
【摘要】伟大的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一生共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这些作品在世界音乐文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200多年来,这些钢琴奏鸣曲作品似永不凋谢的鲜花,以它那芬芳的气息,绚丽的色彩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他的第15首《D大调钢琴奏鸣曲》(op28)就是其中的一首。第十五(D大调、)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1802年首出次版。贝多芬称这首奏鸣曲为“大奏鸣曲”。以后,在卡姆汉堡的克拉兹版上得到了《田园奏鸣曲》的称号。作品直接反映了贝多芬对大自然的感受。第一乐章,快板、D大调。贝多芬在这一章运用了在他奏鸣曲中唯一使用的起奏手法——在第一主题尚未进行以前,在第一小节中就用低音部重复主音上开始了四分音符的脉动,这种脉动贯穿在整个乐章中,使得音乐巧妙地将灵活性与宏伟性融合在一起。
【总页数】2页(P19-20)
【作者】华敏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57
【相关文献】
1.古典钢琴奏鸣曲的比较研究——以海顿D大调奏鸣曲和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为例 [J], 谭琼
2.莫扎特A大调奏鸣曲和贝多芬C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对比浅析 [J], 杨晨
3.贝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的创作\r——以《降A大调钢琴奏鸣曲》Op.26为例[J], 凤菲菲
4.论贝多芬第21首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创作风格——以《C大调钢琴奏鸣曲"黎明"》(op.53)为例 [J], 孙菁
5.莫扎特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特征比较——以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333和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 Nr.1为例 [J], 刘欣雨
钢琴八级曲目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
钢琴八级曲目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是一首著名的音乐作品,它在音
乐界具有重要的地位。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首曲子进行分析:
一、谱曲背景
1. 作曲家介绍
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是由著名的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创作。贝多芬是18世纪著名的德国音乐家,其作品被广泛认为是古典音乐的杰作,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2. 曲目背景
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作品中的一部分,整个作品共有四个乐章,分别为前奏曲、复变奏曲、第一乐章和第二乐章。这首曲子具有很高的音乐价值和艺术价值,被许多钢琴家誉为经典之作。
二、曲目分析
1. 音乐特点
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音乐特点主要体现在其复杂的和弦结构、丰富的旋律变化以及富有表现力的节奏变化。这首曲子充满了浓厚的
个性魅力和音乐魅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 曲风风格
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风风格属于浪漫主义音乐,其旋律优美动人,节奏变化多端,给人以强烈的音乐冲击力。
3. 难度分析
这首曲子的演奏难度较大,需要钢琴演奏者具备较高的技巧和丰富的音乐表现力才能够演绎出其完美的艺术效果。
三、艺术价值
1. 影响力
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被广泛认为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最为优秀的作品之一,其在音乐界影响深远,被誉为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2. 艺术价值
这首曲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深厚的内涵、丰富的表现力以及复杂的音乐结构使得它成为了钢琴演奏界的经典之作,受到了广大音
乐爱好者的喜爱和推崇。
四、演奏技巧
1. 音响效果
在演奏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时,演奏者应当注重音响效果的烘托,使其具有浓厚的艺术感染力和音乐感染力。
新版钢琴考级十级d大调奏鸣曲
新版钢琴考级十级d大调奏鸣曲
摘要:
一、新版钢琴考级概述
1.新版钢琴考级简介
2.十级考级的重要性
二、D 大调奏鸣曲背景及特点
1.作曲家简介
2.D 大调奏鸣曲的创作背景
3.作品特点与难点
三、新版钢琴考级十级D 大调奏鸣曲的演奏技巧
1.指法与键盘控制
2.音色与动态变化
3.节奏与速度掌控
4.情感表达与艺术处理
四、练习与提高
1.针对性的练习方法
2.长期积累与持续练习
3.考试前的准备与心态调整
正文:
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我国钢琴考级制度不断完善。新版钢琴考级对曲目、技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十级考级是钢琴演奏水平的最高级
别,对于考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针对新版钢琴考级十级中的一首曲目——D 大调奏鸣曲进行解析,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演奏这首作品。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新版钢琴考级。新版钢琴考级是在旧版考级的基础上,根据新时代音乐教育需求进行调整的。新版本更加注重音乐素养的培养,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较高的演奏水平。十级考级是新版钢琴考级的最高级别,对于考生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D 大调奏鸣曲的背景及特点。D 大调奏鸣曲是作曲家贝多芬的作品,创作于1801 年。这首作品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较高的技巧要求,是钢琴考级中的经典曲目。作品中的音色变化、动态对比、节奏掌控等方面都是考生需要关注的难点。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演奏D 大调奏鸣曲呢?首先,考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如正确的指法、键盘控制等。其次,要注重音色与动态变化,使作品更具表现力。此外,考生还需掌握节奏与速度的掌控,以保证作品的完整性。最后,情感表达与艺术处理也是非常重要的,要让作品具有生命力。
贝多芬第十首奏鸣曲
贝多芬第十首奏鸣曲
贝多芬的《G大调第十钢琴奏鸣曲》可能起草于1795年,和《 E 大调第九钢琴奏鸣曲》姊妹篇,是献给约瑟菲娜·冯·布劳恩男爵夫人两首作品的第二首,属于贝多芬的早期作品。该作品虽然技巧简练,但却蕴含了贝多芬独特的个性和魅力,是贝多芬个性形成重要阶段的精准阐释,是一首“情韵兼具、优雅可亲”的奏鸣曲。
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这是技巧较为浅易的作品之一,但它却是贝多芬个性形成的重要阶段的注释,具备了贝多芬音乐的所有特色与魅力,是一首优雅可亲的奏鸣曲,尤其第一乐章最为出色。
贝多芬倾向于音乐形象的现实主义和标题性,这促使他更坚定地创造和锤炼鲜明的、相互矛盾的形象对比,以形成他前辈所未有的真挚和形象化的音调。在这首奏鸣曲中的确存在着人的各种个性的对比,表达了内心互相抵抗的因素,显现了贝多芬努力在探求奏呜曲整体的简练和富有表情的紧凑。
因为这首奏鸣曲的曲渊非常优雅而可爱,在贝多芬抒情诗意的奏鸣曲风格形成巾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所以多半被选为初学者学习的乐曲,并得到了音乐家们的好感。整首乐曲充满了许多丰富的表现方法,音乐上也充分显示出进行发展的有机性,产生了巨大的生命力,表达了明朗快乐世界里的意念。
辛德勒曾说过:“在Op.14的二首奏鸣曲里面有两种意见之争,也有男女的对话,尤其是第二首,这种对话显示得更为明显,两个声
部的对应比OP.14 No.1 更为清楚。”“这是表现了丈夫和妻子或相恋人的会话。” “在两个极为明显对立的声部上,很明确的把对话双方都表现出来了。”
贝多芬对这首奏鸣曲的动机与旋律的安排是采取了对话似的形式,创造性地发展了海顿的对话特点,首次在音乐中表达两种互相对立因素的争吵言论,富有逻辑思维的想象。这个轻松、愉悦而可爱的小曲直率流露出的是纤细、柔和的感觉,具有女性般的优美性格,它以诚挚的抒情、青春的感情征服和吸引人。的确,贝多芬的动机和旋律总是具有强烈的倾诉特质,使这首奏鸣曲在所有前几首奏鸣曲中风格是最钢琴化的。
贝多芬第7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3,D大调)讲课稿
第7奏鸣曲(作品10之3,D大调)
第一乐章
呈示部(1—124)。主要主题是不对称的乐段+外部扩展(4+6+6小节,1—16)。其终止是:半终止(?),完全终止,完全终止。注:(一)前乐句的终止可以商榷,因为隐匿着的和弦恰好也可以是五音位置的主三第弦(本书作者感到是主三和弦),若这样看,这个乐句就是不完满的完全终止。(二)前乐句是齐奏,后乐句配了和声。(三)前后乐句的演奏方法不同(顿音、连音)。(四)前持乐句的音区也不同,(五)通过后乐句的变奏重复进行外部扩展(11—16),而扩展的目的是为了加固调性。(六)重复后乐句时变奏的方法是:1.交换声部(重复时旋律提高一个八度,属持续音在低音区)。2.宗教色彩的四分音符和弦进行在重复时被分解六度的八分音符进行的所代替。3.变化力度,弱奏由强奏呼应。第一个连接段落(17—22)用主动机开始,停在平行小调(b小调)的半结算止(22)。第一副主题从b小高开始(23—30)。其曲式是乐段。终止(从b小调看)是:半终止,属小调(升f小调)的完全终止。由于上面的(第一个)副主题的调性安排是不规则的,所以需要有一个第二副主题,把不规则的调性改正过来。第二副主题则要求有自己的第二个连接段落。这个连接段落从第一副主题末尾的调性(升f小调)转到了第二个副主题的调性:A大(31—53)。第二个连接段落提前结束了(用完满的完全终止)第二副主题的调性(53)。第二副主题(54—65)的曲式为没有全部重复的乐句,先用完全终止结束(60),随后改为小调,并提高一个八度,但不是全部重复,而是突然停在导音上(升g,第65小节)。下面是第一个(称为“离调的”)结束主题。其主题性格的材料是非曲直主要主题的第一个动机。其曲式为不对称的乐段,4+23(!)小节(67—93)。离调所接触的调性是:D大调、C大调、d小调、降B 大调。孤B大调(作为A大调的那波里调)是桥梁,离调通过它又回到出发的调,即A大调。随后是第二个(加固的)结束主题(94—105),它是在主持续音上重复两次(共出现三次)的乐句。重复时变化了音区和力度。接着是第三个结束主题(106—113),是个重复的小乐段,它又加固了第二副主题的调性(A大调)。重复时降低一个八度,并将乐段开始的e音改为升e。该乐段的终止是:不完满的完全终止(107或111),完满的完全终止(109或113)。值得注意的晨这个小乐段中,贝多芬把结构安排得那样精致:二小节齐奏的前乐句(在章奏隐匿着的和弦是:I6——IV——V2——I6)由四个声部的后乐句来呼应。最后,是第四个结束主题(114—119),它是用主动机构成的有持续音的重复终止,其中D和T功能每小节变换一次。重复记号之前的五小节(120—124)或引向呈示部的重复,或引向展开部的开始。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乐曲分析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乐曲分析
作者:孙静
来源:《音乐时空》2015年第18期
摘要:贝多芬众多音乐作品中仅有《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在1806年完成,这时正是贝多芬创作的高峰期,在这之前还创作了两部小提琴浪漫曲和九部小提琴奏鸣曲,在小提琴创作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和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相比,他写的小提琴独奏部分从表情的丰富性和技巧等方面都有了比较大的发展。本文与18世纪的文化、历史等因素相结合,对《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在演奏及音乐表现等方面对其展开分析,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乐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贝多芬一生中众多经典作品之一,同时它对于贝多芬来说也是他唯一一首小提琴协奏曲,可以说这部作品世界上所有小提琴曲中作为优秀的一首,同时也是意义最为深远的一首,被后世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下面就让我们对《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一、关于贝多芬的创作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同时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连接了古典和浪漫两个流派,其作品中展示了宏伟音乐以及活动音乐逻辑感,受到当时社会环境、个人能力的影响,贝多芬在古典音乐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种情况下古典音乐发生了重大转变,因此这一时期成为浪漫乐派的源头。从贝多芬从小的经历来看,每个阶段都和音乐相关,他从4岁开始学琴,7岁开始登台演出,后来拜师风琴师尼福,在11岁发表了属于自己的第一首作品,13岁加入宫廷乐队,在其中担任古钢琴师和风琴师。1787年到维也纳学习作曲,贝多芬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起来,将自己的艺术和一个时代的理想融合在一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奏鸣曲(作品10之3,D大调)
第一乐章
呈示部(1—124)。主要主题是不对称的乐段+外部扩展(4+6+6小节,1—16)。其终止是:半终止(?),完全终止,完全终止。注:(一)前乐句的终止可以商榷,因为隐匿着的和弦恰好也可以是五音位置的主三第弦(本书作者感到是主三和弦),若这样看,这个乐句就是不完满的完全终止。(二)前乐句是齐奏,后乐句配了和声。(三)前后乐句的演奏方法不同(顿音、连音)。(四)前持乐句的音区也不同,(五)通过后乐句的变奏重复进行外部扩展(11—16),而扩展的目的是为了加固调性。(六)重复后乐句时变奏的方法是:1.交换声部(重复时旋律提高一个八度,属持续音在低音区)。2.宗教色彩的四分音符和弦进行在重复时被分解六度的八分音符进行的所代替。3.变化力度,弱奏由强奏呼应。第一个连接段落(17—22)用主动机开始,停在平行小调(b小调)的半结算止(22)。第一副主题从b 小高开始(23—30)。其曲式是乐段。终止(从b小调看)是:半终止,属小调(升f小调)的完全终止。由于上面的(第一个)副主题的调性安排是不规则的,所以需要有一个第二副主题,把不规则的调性改正过来。第二副主题则要求有自己的第二个连接段落。这个连接段落从第一副主题末尾的调性(升f小调)转到了第二个副主题的调性:A大(31—53)。第二个连接段落提前结束了(用完满的完全终止)第二副主题的调性(53)。第二副主题(54—65)的曲式为没有全部重复的乐句,先用完全终止结束(60),随后改为小调,并提高一个八度,但不是全部重复,而是突然停在导音上(升g,第65小节)。下面是第一个(称为“离调的”)结束主题。其主题性格的材料是非曲直主要主题的第一个动机。其曲式为不对称的乐段,4+23(!)小节(67—93)。离调所接触的调性是:D大调、C大调、d小调、降B大调。孤B 大调(作为A大调的那波里调)是桥梁,离调通过它又回到出发的调,即A大调。随后是第二个(加固的)结束主题(94—105),它是在主持续音上重复两次(共出现三次)的乐句。重复时变化了音区和力度。接着是第三个结束主题(106—113),是个重复的小乐段,它又加固了第二副主题的调性(A大调)。重复时降低一个八度,并将乐段开始的e音改为升e。该乐段的终止是:不完满的完全终止(107或111),完满的完全终止(109或113)。值得注意的晨这个小乐段中,贝多芬把结构安排得那样精致:二小节齐奏的前乐句(在章奏隐匿着的和弦是:I6——IV——V2——I6)由四个声部的后乐句来呼应。最后,是第四个结束主题(114—119),它是用主动机构成的有持续音的重复终止,其中D和T功能每小节变换一次。重复记号之前的五小节(120—124)或引向呈示部的重复,或引向展开部的开始。
展开部(125—183)。主要用主要主题开始的动机发展。在第167小节到达主调的属和弦,并将这个和弦延伸了十七小节,以达到更有期待感的目的。
再现部(184—294)。准确地再现开始的乐段(184—193)。下面的几个小节(从第194小节开始)象是后乐句的重复。但不是全部重复,很快就转到了e小调,并以此作为第一副主题的调性。e小调的半终止延伸了四小节(201—204)。我们要把第一副主题为什么在这里(在再现部)恰巧出现在e小调的原因弄得更清楚些。在呈示部,第一副主题的A大调,被从b小调开始的调性所代替,因此第一副主题的调性比正常的高了大二度。现在的问题是,哪一个调与主调(D大调)的关系象b小调与A大调的关系一样?回答是:e小调!由于第一副主题在这里从e小调开始,所以呈示部中所有第一副主题以后的材料,都可以经过准确的移调(准确地保持转调的关系)无变化地用到再现部中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再现部中,副主题从e小调开始是贝多芬有意安排的。从第一副主题开始(205)所有呈示部中的材料(第四个结束主题除外)均规则地再现。从第294小节极其自然地开始了一个小的连接段落(294—297),它在渐强中用转调进行连续不断地模进,最后进入从下属(G大调)开始的尾声。
尾声(298—344)。用再现部中未出现过的第四个结束主题开始。作为补充在G大调停留了一段,之后经过g小调和降E大调,都只用主动机发展,并用同音异名(降E大调的V7=D大调的增56,降a=升g)转回主调(D大调),在第327小节用完全终止结束。从这里开始,在音型化的主持续音上方重复终止(I
——V7等,327—333)加固主调性(D大调)。结束的十二小节(333—344)是只有唯一的一个主和弦的段落,它用经过音和辅助音作装饰,并从弱至很强。
第二乐章
呈示部(1—29)。主要主题是不对称的乐段:5+4小节(1—9)。其终止是:下属调的完全终止,主调的完全终止。乐句开始是对比的:I级三和弦由VII34和弦呼应。连接段落是从三小节新材料的加
固调性部分发展出来的,用属小调(a小调)平行调(C大调)的完全终止结束(10—17)。实际上连接段落没有为副主题作准备,因为副主题的调性不是C大调。副主题在a小调,从跳入调性的增56和弦。其曲式为变奏的重复乐句:4+5小调(18—26)。重复时的变奏是:乐句的前两小节,旋律在低音区,其上方是对旋律,之后通过转调模进乐句增长了一小节。叠入开始的结束主题(26—29)是个乐句,它加固了a小调的调性。没有连接段落,在F大调的“幻想曲”也以跳出的调性开始。
“幻想曲”(30—43)。开始是歌唱性的五小节乐句,用F大调的完全终止结束(30—34)。随后,转调的前乐句无变化(44—48),后乐句从那波里六和弦开始,增长为八小节,转到了降B大调(主调的VI级调),并在该调用完全终止结束(49—56)。上面提到的降B大调的终止具有通常向S方向离调的意义(不同的是它出现在主题的内部)。降B大和弦增加了一个升g音,这就构成了增56和弦,从而使再现的副主题能够立即从主调开始(57—65)。呈示部中的结束主题没有再现(!)。尾声。叠入开始,它用主要主题开始的动机发展而成。
尾声(65—87)
第三乐章
主歌功颂德谣曲式(1—54)。分三部分,并有重复。第一部分是重复乐段(1—16)。其终止是:半终止,完全终止。前后乐句开始是对比的:主三和弦→,II级调的主三和弦→。中间部分是模仿结构的新材料(17—24)。第三部分(25—54)再现扩展了的“a”(25—43),并用一个十二小节主题性格的加固部分作补充(43—54)。再现的“a”的后乐句(33—43),通过插入转调的模进由八小节增长为十一小节。紧接后面的主题性格的加固部分,和声结构是重复终止。重复“ba”+加固部分复合体。没有连接段落,立即开始三声中部。
三声中部(55—86)。速度和节拍不变,调性变为G大调(主调的下属调)。其曲式为没有全部重复的乐句(我们已经看到,不是歌谣曲式)。乐句先用属调的完全终止结束(69)。结束的D大和弦通过增加一个C音变成G大调的V7和弦(70)。乐句重复时(71—86),停在重属和弦上(a、升c、e、g)开放着(83—86)。这个开放的结束代替了转回主调的连接段落(三声部调性的重属和弦=主调的属和弦)。
主歌谣曲式的再现(1—54)。
没有尾声。
第四乐章
主要主题(1—9)。乐段。其终止是:属调的完全终止,主调的完全终止。
第一插部(9—24)。近似副主题。其各部分是:(一)先是叠入开始的新材料的加固调性部分,随后转到属调,即A大调(9—16)。(二)副主题式的乐句出现在属调(17—24),以后又转回主调,并停在主调的V56和弦上开放着。这个乐句不能看作是副主题,因为不再现。但另一方面,它之所以近
似副主题,是因为在属调,并由该调的“近似连接段落”为其作了准备。没有“近似的结束主题”也没有再现的连接段落,因为“近似的副主题”已经用主调的V56和弦为主要主题的第一次再现作了准备。
主要主题的第一次再现,或者说是第二次出现(25—33)。主要主题在这里几乎无变化,只是用阻碍终止的降B大和弦(d小调的VI级三和弦)代替了结束的D大和弦。这个二小节的降B大和弦(33—34)用主动机作倒影密接的模仿先现了第二个插部开始的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