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1.2应用举例第1课时距离问题课件新人教A版必修5

合集下载

2017_2018学年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1_2应用举例一学案新人教B版必修5

2017_2018学年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1_2应用举例一学案新人教B版必修5
解 如图在△ACD中,∠CAD=180°-(120°+30°)=30°,∴AC=CD=Fra bibliotek00 (米).
在△BCD中,∠CBD=180°-(45°+75°)
=60°,
由正弦定理得BC=
=200sin 75°(米).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
AB2=(100 )2+(200sin 75°)2-2×100 ×200sin 75°cos 75°
因此河对岸A、B两点间距离为 km.
规律方式 测量两个不可抵达的点之间的距离,一样是把求距离问题转化为应用余弦定理求三角形的边长问题,然后把求未知的另外边长问题转化为只有一点不能抵达的两点距离测量问题,运用正弦定明白得决.
跟踪演练3 要测量河对岸两地A、B之间的距离,在岸边选取相距100 米的C、D两点,并测得∠ACB=75°,∠BCD=45°,∠ADC=30°,∠ADB=45°(A、B、C、D在同一平面内),求A、B两地的距离.
=1002×(3+4× -2× ×sin 150°)
=1002×5
∴AB=100 (米).
答 河对岸A、B两点间的距离为100 米.
1.如图,在河岸AC上测量河的宽度BC,测量以下四组数据,较适宜的是 ( )
A.a,c,αB.b,c,αC.c,a,βD.b,α,γ
答案 D
解析 由α、γ可求出β,由α、β、b,可利用正弦定理求出BC.应选D.
解 在△BCD中,∠BCD=α,∠BDC=β,
∴∠CBD=180°-(α+β),
∴ = ,即 = .
∴BC= ·s.
在△ABC中,由于∠ABC=90°,∴ =tanθ,
∴AB=BC·tanθ= ·s.
要点三 测量两个不能抵达点之间的距离问题

高中数学新人教B版必修5课件:第一章解三角形1.2应用举例

高中数学新人教B版必修5课件:第一章解三角形1.2应用举例
∠ACB=75°,∠BCD=45°,∠ADC=30°,∠ADB=45°(A,B,C,D在同一平
面内),求两目标A,B之间的距离.
分析:要求出A,B之间的距离,可在△ABC(或△ADB)中去找关系,
但不管在哪个三角形中,AC,BC这些量都是未知的,需要在三角形中
找出合适的关系式,求出它们的值,然后解斜三角形即可.
Z 知识梳理 Z 重难聚焦
目标导航
题型一
题型二
题型三
题型四
HISHISHULI
HONGNANJUJIAO

,
,

∴a=CD=BC-BD=tan ∠ − tan ∠ .
目标导航

Z 知识梳理 Z 重难聚焦
HISHISHULI
D典例透析 S随堂演练
HONGNANJUJIAO
IANLITOUXI
UITANGLIANXI

∴a=CD=BC-BD=tan ∠ − tan ∠ .
∵AC=BC,
∴∠A=∠ABC=
180°-80°
2
=50°.
∴∠ABG=180°-∠CBH-∠CBA=180°-120°-50°=10°.故选B.
答案:B
Z 知识梳理 Z 重难聚焦
目标导航
HISHISHULI
HONGNANJUJIAO
2.三角形中的有关公式和结论
(1)直角三角形中各元素间的关系.
在△ABC中,若∠C=90°,AB=c,AC=b,BC=a,则有:
HISHISHULI
D典例透析 S随堂演练
HONGNANJUJIAO
IANLITOUXI
UITANGLIANXI
(2)斜三角形中各元素间的关系.
在△ABC中,若∠A,∠B,∠C为其内角,a,b,c分别表示∠A, ∠B,

高中数学必修五 目录

高中数学必修五 目录

第一章解三角形
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1.1.1 正弦定理
1课时
1.1.2 余弦定理
第1课时
1.2 应用举例
第1课时高度、距离
第2课时角度及其他问题
第3课时正余弦定理在几何中的应用章末检测卷第二章数列
2.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1课时
2.2 等差数列
第1课时等差数列的概念
第2课时等差数列的性质
2.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第1课时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第2课时等差数列习题课
2.4 等比数列
第1课时等比数列的概念
第2课时等比数列的性质
2.5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第1课时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第2课时等差、等比数列综合应用
第3课时数列求和
章末检测卷
第三章不等式
3.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1课时
3.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第1课时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第2课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应用
3.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3.3.1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
1课时
3.3.2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第1课时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第2课时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的应用3.4基本不等式第1课时基本不等式
第2课时基本不等式的应用
章末检测卷。

新课标2017春高中数学第1章解三角形1.2应用举例第1课时距离问题课件新人教B版必修5

新课标2017春高中数学第1章解三角形1.2应用举例第1课时距离问题课件新人教B版必修5
2 2 2
∴AB= 5+2 3≈2.91.
4.在相距2 km的A、B两点处测量目标点C,若∠CAB=75° ,∠CBA=60° ,
6 则A、C两点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 km. 导学号 27542100
[解析] 如图所示,由题意知∠C=45° , AC AB 2 3 由正弦定理,得 = ,∴AC= · = 6. sin60° sin45° 2 2 2
新课标导学
数 学
必修5 ·人教B版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2 应用举例
第1课时 距离问题
1
课前自主学习
2
3
课堂典例讲练
课 时 作 业
课前自主学习
碧波万顷的大海上,“蓝天号”渔轮在A处进行海上作业,“白云号”货轮
在“蓝天号”正南方向距“蓝天号” 20n mile 的 B 处.现在“白云号”以 10n mile/h的速度向正北方向行驶,而“蓝天号”同时以8n mile/h的速度由A处向南 偏西 60°方向行驶,经过多少小时后,“蓝天号”和“白云号”两船相距最 近?本节将用正、余弦定理解决此类问题.
[解析] 在△ABD中,设BD=x, 则BA2=BD2+AD2-2BD· ADcos∠BDA, 即142=x2+102-20x cos60° . 整理,得x2-10x-96=0. 解得x1=16,x2=-6(舍去). BC BD 在△BCD中,由正弦定理,得 = , sin∠CDB sin∠BCD 16 所以BC= · sin30° =8 2≈11 (km). sin135°
1.测量从一个可到达的点到一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问题 正弦定理 可 这实际上是已知三角形两个角和一条边解三角形的问题,用__________ 解决问题.
2.测量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问题 余弦定理 求三角形 首先把求不可到达的两点A、B之间的距离转化为应用__________ 的边长问题,然后把未知的BC和AC的问题转化为测量可到达的一点与不可到达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一章 解三角形 1.2 应用举例》_2

人教B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一章 解三角形 1.2 应用举例》_2

第1课时解三角形应用举例—距离问题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B版数学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中1.2的应用举例中测量距离(高度)问题。

主要介绍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在实际测量(距离、高度)中的应用。

因为在本节课前,同学们已经学习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公式及基本应用。

本节课的设计,意在复习前面所学两个定理的同时,加深对其的了解,以便能达到在实际问题中熟练应用的效果。

对加深学生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意识做贡献。

二、学情分析距离测量问题是基本的测量问题,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应用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和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进行距离测量。

这里涉及的测量问题则是不可到达的测量问题,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问题的差异,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某些问题中只要求得到能够实施的测量方法。

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解题经验,所以本节课只要带领学生勤思考多练习,学生理解起来困难不大。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距离、高度)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应用举例的学习,经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学会用正、余弦定理灵活解题,从而获得解三角形应用问题的一般思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数学学习兴趣,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测量问题的实际情景,从而找到测量和计算的方法。

难点:测量方法的寻找与计算。

五、教学手段计算机,PPT,黑板板书。

六、教学过程(设计)情景展示,引入问题情景一:比萨斜塔(展示图片)师:比萨斜塔是意大利的著名建筑,它每年都会按照一定度数倾斜,但斜而不倒,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不能直接测量这个塔的高度,该怎么知道它的高度呢?情景二:河流、梵净山(展示图片)师:如果我们不能直接测量,该怎么得出河流的宽度和梵净山的高度呢?引入课题:我们今天就是来思考怎么通过计算,得到无法测量的距离(高度)问题。

知识扩展:简单介绍测量工具(展示图片)1 经纬仪:测量度数2卷尺:测量距离长.[分析]由余弦定理得cos∠=100+36-1962×10×6=-∴∠ADC=120°,∠在△ABD中,由正弦定理得sin∠ADB、如图,要测底部不能到达的烟囱的高AB,从[分析]如图,因为B A AA AB 11+=,又[分析] 分别在△BCD 出BD 和AD ,然后在△ADBBCD中用余弦定理求得BC.如下图,为了测量河宽,在岸的一边选定两点ACAB=45°,∠CBA=75°,________米.[分析]在△ABC中,∵∠CAB=45°,∠ABC=75°,ACB=60°,由正弦定理可得AC=AB·sin∠ABCsin∠ACB=120×sin75°sin60°=20(32+,设C到AB的距离为CD,则CD=AC·sin∠CAB=2+6)sin45°=20(3+3),∴河的宽度为20(3+3)米.五个量中,a,两个小岛相距10 n mile,从岛望C岛和A岛成岛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n=45°,由正弦定理.如图,为了测量某障碍物两侧A、B间的距离,给定下列四组数据,测量时应当用数据( )[解析] 要测γ.2.某观察站C和500米,测得灯塔在观察站C正西方向,A.500米 BC.700米 D[解析]如图,由题意知,∠3002+5002+2×300七、板书设计八、教学反思1.本教案为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是对解三角形的较高的应用,难度相应的也有提高;例题选择典型,涵盖了解三角形的常考题型,突出了重点方法,并且通过同类型的练习进行巩固;课后通过基本题、模拟题和高考题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进行考查,使本节内容充分落实.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这些应用问题进行探索,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大胆提出新问题.2.对于学生不知道如何处理的应用问题,教师通过转化,使学生能够理解,需要在练习中加强.。

高中数学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2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距离问题教学设计 高二数学教案

高中数学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2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距离问题教学设计 高二数学教案

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举例—距离问题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测量距离的实际问题,了解常用的测量相关术语过程与方法:首先通过巧妙的设疑,顺利地引导新课,为以后的几节课做良好铺垫。

其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探索猜想——总结规律——反馈训练”的教学过程,根据大纲要求以及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铺开例题,设计变式,帮助学生掌握解法,能够类比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数学符号表达题意和应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逐个解决三角形,得到实际问题的解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建立数学模型,画出示意图三、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1、[复习旧知]复习提问什么是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以及它们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三角形?2、[设置情境]请学生回答完后再提问:前面引言第一章“解三角形”中,我们遇到这么一个问题,“遥不可及的月亮离我们地球究竟有多远呢?”在古代,天文学家没有先进的仪器就已经估算出了两者的距离,是什么神奇的方法探索到这个奥秘的呢?我们知道,对于未知的距离、高度等,存在着许多可供选择的测量方案,比如可以应用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方法,或借助解直角三角形等等不同的方法,但由于在实际测量问题的真实背景下,某些方法会不能实施。

如因为没有足够的空间,不能用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来测量,所以,有些方法会有局限性。

于是上面介绍的问题是用以前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在科学实践中的重要应用,首先研究如何测量距离。

二、讲授新课(1)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的过程一般要充分认真理解题意,正确做出图形,把实际问题里的条件和所求转换成三角形中的已知和未知的边、角,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求解[例题讲解](2)例1、如图,设A 、B 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者在A 的同侧,在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 ,测出AC 的距离是55m ,∠BAC=︒51,∠ACB=︒75。

2018版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1.2应用举例一学案新人教B版

2018版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1.2应用举例一学案新人教B版

1.2 应用举例(一)学习目标 1.会用正弦、余弦定理解决生产实践中有关不可到达点距离的测量问题.2.培养提出问题、正确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点一常用角思考试画出“北偏东60°”和“南偏西45°”的示意图.梳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会遇到一些有关角的术语,请查阅资料后填空:(1)方向角指北或指南方向线与目标方向所成的小于________度的角.(2)仰角与俯角与目标视线在同一铅垂平面内的水平视线和目标视线的夹角,目标视线在水平线________时叫仰角,目标视线在水平线________时叫俯角.(如下图所示)(3)张角由C点看AB的张角指的是角________.知识点二测量方案思考1 如图是北京故宫的角楼,设线段AB表示角楼的高度,在宫墙外护城河畔的马路边,选位置C,设CC′为测量仪器的高,过点C′的水平面与AB相交于点B′,由测点C′对角楼进行测量,你认为通过测量的数据能求出角楼的高度吗?思考2 如图,如果移动测量仪CC′到DD′(测量仪高度不变),想想看,我们能测得哪些数据,使问题得以解决?梳理测量某个量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在实际背景下,有些方法可能没法实施,比如直接测量某楼高.这个时候就需要设计方案绕开障碍间接地达到目的.设计测量方案的基本任务是把目标量转化为可测量的量,并尽可能提高精确度.一般来说,基线越长,精确度越高.类型一测量两个不能到达点之间的距离问题例1 如图,为测量河对岸A、B两点的距离,在河的这边测出CD的长为32km,∠ADB=∠CDB=30°,∠ACD=60°,∠ACB=45°,求A、B两点间的距离.反思与感悟测量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一般是把求距离问题转化为应用余弦定理求三角形的边长问题,然后把求未知的另外边长问题转化为只有一点不能到达的两点距离测量问题,运用正弦定理解决.跟踪训练1 要测量河对岸两地A、B之间的距离,在岸边选取相距1003米的C、D两点,并测得∠ACB=75°,∠BCD=45°,∠ADC=30°,∠ADB=45°(A、B、C、D在同一平面内),求A、B两地的距离.类型二求高度命题角度1 测量仰角(俯角)求高度例2 如图所示,D,C,B在地平面同一直线上,DC=10 m,从D,C两地测得A点的仰角分别为30°和45°,则A点离地面的高AB等于( )A.10 m B.5 3 mC.5(3-1) m D.5(3+1) m反思与感悟利用正弦、余弦定理来解决实际问题时,要从所给的实际背景中,进行加工、提炼,抓住本质,抽象出数学模型,使之转化为解三角形问题.跟踪训练2 江岸边有一炮台C高30 m,江中有两条船B,A,船与炮台底部D在同一直线上,由炮台顶部测得俯角分别为45°和30°,则两条船相距________ m.命题角度2 测量方位角求高度例3 如图,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正西行驶,到A处时测得公路北侧一山顶D在西偏北30°的方向上,行驶600 m后到达B处,测得此山顶在西偏北75°的方向上,仰角为30°,则此山的高度CD=________m.反思与感悟此类问题特点:底部不可到达,且涉及与地面垂直的平面,观测者两次观测点所在直线不经过“目标物”,解决办法是把目标高度转化为地平面内某量,从而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内解三角形问题.跟踪训练3如图,为测得河对岸塔AB的高,先在河岸上选一点C,使C在塔底B的正东方向上,测得点A的仰角为60°,再由点C沿北偏东15°方向走10 m到位置D,测得∠BDC=45°,则塔AB 的高是( )A.10 m B.10 2 mC.10 3 m D.10 6 m1.如图,在河岸AC上测量河的宽度BC,测量下列四组数据,较适宜的是 ( )A.a,c,α B.b,c,α C.c,a,β D.b,α,γ2.如图,某人向正东方向走了x千米,然后向右转120°,再朝新方向走了3千米,结果他离出发点恰好13千米,那么x的值是________.3.甲、乙两楼相距20 m,从乙楼底望甲楼顶的仰角为60°,从甲楼顶望乙楼顶的俯角为30°,则甲、乙两楼的高分别是________m,________m.4.如图所示,设A、B两点在河的两岸,一测量者在A的同侧,在A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测出AC的距离为50 m,∠ACB=45°,∠CAB=105°,则A、B两点的距离为________m.1.运用正弦定理就能测量“一个可到达点与一个不可到达点间的距离”,而测量“两个不可到达点间的距离”要综合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测量“一个可到达点与一个不可到达点间的距离”是测量“两个不可到达点间的距离”的基础,这两类测量距离的题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2.正弦、余弦定理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的一般步骤:(1)分析: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画出示意图;(2)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量与求解量尽量集中在有关的三角形中,建立一个解斜三角形的数学模型;(3)求解: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有序地解出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4)检验: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答案精析问题导学 知识点一 思考梳理 (1)90 (2)上方 下方 (3)ACB 知识点二思考1 可测得点A 的仰角α的大小.在△AB ′C ′中,三条边的长度都无法测出,因而AB ′无法求得.思考2 如图所示,在点B ′,C ′,D ′构成的三角形中,可以测得∠β和∠γ的大小,又可测得C ′D ′的长,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正弦定理求出边B ′C ′的长,从而在Rt△AB ′C ′中,求出AB ′的长.使问题得到解决. 题型探究 类型一例1 解 在△BCD 中,∠CBD =180°-30°-105°=45°, 由正弦定理得BC sin 30°=CDsin 45°,则BC =CD sin 30°sin 45°=64(km). 在△ACD 中,∠CAD =180°-60°-60°=60°, ∴△ACD 为正三角形, ∴AC =CD =32(km). 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AB 2=AC 2+BC 2-2AC ·BC cos 45°=34+616-2×32×64×22=38,∴AB =64(km). ∴河对岸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64km. 跟踪训练1 解 如图在△ACD 中,∠CAD =180°-(120°+30°)=30°,∴AC =CD =1003(米).在△BCD 中,∠CBD =180°-(45°+75°)=60°, 由正弦定理得BC =1003sin 75°sin 60°=200sin 75°(米). 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AB 2=(1003)2+(200sin 75°)2-2×1003×200sin 75°cos 75°=1002×(3+4×1-cos 150°2-2×3×sin 150°)=1002×5, ∴AB =1005(米).所以河对岸A 、B 两点间的距离为1005米. 类型二 命题角度1例2 D [方法一 设AB =x m , 则BC =x m. ∴BD =(10+x )m.∴tan∠ADB =AB DB =x 10+x =33.解得x =5(3+1)m. 所以A 点离地面的高AB 等于 5(3+1)m.方法二 ∵∠ACB =45°, ∴∠ACD =135°,∴∠CAD =180°-135°-30°=15°. 由正弦定理,得AC=CDsin ∠CAD·sin ∠ADC=10sin 15°·sin 30°=206-2∴AB=AC sin 45°=5(3+1)m.]跟踪训练2 30命题角度2例3 100 6解析依题意,∠CAB=30°,AB=600 m,∠CBA=180°-75°=105°,∠CBD=30°,∴∠ACB=180°-30°-105°=45°.由正弦定理,得BC=ABsin∠ACB·sin∠CAB=600sin 45°×sin 30°=3002,∴CD=BC tan∠CBD=3002×tan 30°=1006(m).跟踪训练3 D当堂训练1.D 2.4 3.20 3 4033 4.50 2。

(新人教A版)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1.2应用举例第1课时距离问题练习必修5

(新人教A版)高中数学第一章解三角形1.2应用举例第1课时距离问题练习必修5

A 级 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已知A 、B 两地的距离为10 km ,B 、C 两地的距离为20 km ,现测得∠ABC =120°,则A 、C 两地的距离为( D )A .10 kmB . 3 kmC .10 5 kmD .107 km[解析] 在△ABC 中,AB =10,BC =20,∠ABC =120°,则由余弦定理,得 AC 2=AB 2+BC 2-2AB ·BC cos ∠ABC =100+400-2×10×20cos120° =100+400-2×10×20×(-12)=700,∴AC =107,即A 、C 两地的距离为107 km .2.如图,在河岸AC 测量河的宽度BC ,测量下列四组数据,较适宜的是( D )A .γ,c ,αB .b ,c ,αC .c ,α,βD .b ,α,γ[解析] 本题中a 、c 、β这三个量不易直接测量,故选D .3.一船向正北航行,看见正西方向有相距10 n mlie 的两个灯塔恰好与它在一条直线上,继续航行半小时后,看见一灯塔在船的南偏西60°方向上,另一灯塔在船的南偏西75°方向上,则这艘船的速度是每小时( C )A .5 n mlieB .5 3 n mlieC .10 n mlieD .10 3 n mlie[解析] 如图,依题意有∠BAC =60°,∠BAD =75°,∴∠CAD =∠CDA =15°,从而CD =CA =10, 在Rt △ABC 中,求得AB =5, ∴这艘船的速度是50.5=10(n mlie/h).4.某观察站C 与两灯塔A 、B 的距离分别为300 m 和500 m ,测得灯塔A 在观察站C 北偏东30°,灯塔B 在观察站C 正西方向,则两灯塔A 、B 间的距离为( C )A .500 mB .600 mC .700 mD .800 m[解析] 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如图.在△ABC 中,BC =500,AC =300,∠ACB =120°, 由余弦定理得,AB 2=AC 2+BC 2-2AC ·BC cos120° =3002+5002-2×300×500×(-12)=490 000,∴AB =700(m).5.要直接测量河岸之间的距离(河的两岸可视为平行),由于受地理条件和测量工具的限制,可采用如下办法:如图所示,在河的一岸边选取A 、B 两点,观察对岸的点C ,测得∠CAB =45°,∠CBA =75°,且AB =120 m 由此可得河宽为(精确到1m)( C )A .170 mB .98 mC .95 mD .86 m[解析] 在△ABC 中,AB =120,∠CAB =45°,∠CBA =75°,则∠ACB =60°,由正弦定理,得BC =120sin45°sin60°=406.设△ABC 中,AB 边上的高为h ,则h 即为河宽, ∴h =BC ·sin ∠CBA =406×sin75°≈95(m).6.甲船在湖中B 岛的正南A 处,AB =3 km ,甲船以8 km/h 的速度向正北方向航行,同时乙船从B 岛出发,以12 km/h 的速度向北偏东60°方向驶去,则行驶15 min 时,两船的距离是( B )A .7 kmB .13 kmC .19 kmD .10-3 3 km[解析] 由题意知AM =8×1560=2,BN =12×1560=3,MB =AB -AM =3-2=1,所以由余弦定理,得MN 2=MB 2+BN 2-2MB ·BN cos120°=1+9-2×1×3×(-12)=13,所以MN =13 km .二、填空题7.在相距2km 的A ,B 两点处测量目标点C ,若∠CAB =75°,∠CBA =60°,则A ,C 两点之间的距离是__6__km .[解析] 如图所示,由题意易知C =45°,由正弦定理得AC sin60°=2sin45°,从而AC =222·32=6(km).8.一只蜘蛛沿东北方向爬行x cm 捕捉到一只小虫,然后向右转105°,爬行10 cm 捕捉到另一只小虫,这时它向右转135°爬行回它的出发点,则x =__1063__cm .[解析] 如图,由题意知,∠BAC =75°,∠ACB =45°.∠B =60°, 由正弦定理,得x sin ∠ACB =10sin B ,∴x =10sin ∠ACB sin B =10×sin45°sin60°=1063.三、解答题9.如图,我炮兵阵地位于地面A 处,两观察所分别位于地面点C 和D 处,已知CD =6 000 m .∠ACD =45°,∠ADC =75°,目标出现于地面B 处时测得∠BCD =30°,∠BDC =15°.求炮兵阵地到目标的距离.(结果保留根号)[解析] 在△ACD 中,∠CAD =60°, AD =CD ·sin45°sin60°=63CD .在△BCD 中,∠CBD =135°,BD =CD ·sin30°sin135°=22CD ,∠ADB =90°.在Rt △ABD 中,AB =AD 2+BD 2=426CD =1 00042(m).10.一艘船以32.2 n mile/h 的速度向正北航行.在A 处看灯塔S 在船的北偏东20°的方向,30 min 后航行到B 处,在B 处看灯塔在船的北偏东65°的方向,已知距离此灯塔6.5 n mile 以外的海区为航行安全区域,这艘船可以继续沿正北方向航行吗?[解析] 在△ASB 中,∠SBA =115°,∠S =45°.由正弦定理,得SB =AB sin20°sin45°=16.1sin20°sin45°≈7.787(n mile).设点S 到直线AB 的距离为h ,则h =SB sin65°≈7.06(n mile).∵h >6.5 n mile ,∴此船可以继续沿正北方向航行.B 级 素养提升一、选择题1.已知船A 在灯塔C 北偏东85°且到C 的距离为2 km ,船B 在灯塔C 西偏北25°且到C 的距离为 3 km ,则A 、B 两船的距离为( D )A .2 3 kmB .3 2 kmC .15 kmD .13 km[解析] 如图可知∠ACB =85°+(90°-25°)=150°,AC =2,BC =3,∴AB 2=AC 2+BC 2-2AC ·BC ·cos150°=13, ∴AB =13.2.一船自西向东匀速航行,上午10时到达一座灯塔P 的南偏西75°距塔68 n mile 的M 处,下午2时到达这座灯塔的东南方向的N 处,则这只船的航行速度为( A )A .1762 n mile/hB .34 6 n mile/hC .1722n mile/hD .34 2 n mile/h[解析] 如图所示,在△PMN 中,PM sin45°=MNsin120°,∴MN =68×3222=346,∴v =MN 4=1762(n mile/h).3.如图,货轮在海上以40 km/h 的速度沿着方位角(从指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为140°的方向航行.为了确定船的位置,船在B 点观测灯塔A 的方位角为110°,航行12 h 到达C 点,观测灯塔A 的方位角是65°,则货轮到达C 点时,与灯塔A 的距离是( B )A .10 kmB .10 2 kmC .15 kmD .15 2 km[解析] 在△ABC 中,BC =40×12=20( km),∠ABC =140°-110°=30°,∠ACB =(180°-140°)+65°=105°,则A =180°-(30°+105°)=45°. 由正弦定理,得AC =BC ·sin ∠ABC sin A =20·sin30°sin45°=102( km).二、填空题4.海上一观测站测得方位角240°的方向上有一艘停止航行待修的商船,在商船的正东方有一艘海盗船正向它靠近,速度为每小时90 n mile.此时海盗船距观测站107 n mile ,20 min 后测得海盗船距观测站20 n mlie ,再过__403__min ,海盗船到达商船.[解析] 如下图,设开始时观测站、商船、海盗船分别位于A 、B 、C 处,20 min 后,海盗船到达D 处,在△ADC 中,AC =107,AD =20,CD =30,由余弦定理,得cos ∠ADC =AD 2+CD 2-AC 22AD ·CD =400+900-7002×20×30=12.∴∠ADC =60°,在△ABD 中,由已知得∠ABD =30°, ∠BAD =60°-30°=30°, ∴BD =AD =20,2090×60=403(min).5.如图,一艘船上午8∶00在A 处测得灯塔S 在它的北偏东30°处,之后它继续沿正北方向匀速航行,上午8∶30到达B 处,此时又测得灯塔S 在它的北偏东75°处,且与它相距4 2 n mile ,则此船的航行速度是__16__n mile/h .[解析] 在△ABS 中,∠A =30°,∠ABS =105°, ∴∠ASB =45°,∵BS =42,BS sin A =ABsin ∠ASB ,∴AB =BS ·sin ∠ASBsin A =42×2212=8,∵上午8∶00在A 地,8∶30在B 地, ∴航行0.5小时的路程为8 n mile , ∴此船的航速为16 n mile/h . 三、解答题6.如图,为了解某海域海底构造,在海平面内一条直线上的A 、B 、C 三点进行测量,已知AB =50 m ,BC =120 m ,于A 处测得水深AD =80 m ,于B 处测得水深BE =200 m ,于C 处测得水深CF =110 m ,求∠DEF 的余弦值.[解析] 由题意可得DE 2=502+1202=1302, DF 2=1702+302=29 800, EF 2=1202+902=1502, 由余弦定理,得cos ∠DEF =1665.C 级 能力拔高1.为了测量两山顶M 、N 间的距离,飞机沿水平方向在A 、B 两点进行测量,A 、B 、M 、N 在同一个铅垂平面内(如图).能够测量的数据有俯角和A 、B 间的距离.请设计一个方案,包括:①指出需要测量的数据(用字母表示,并在图中标出);②用文字和公式写出计算M 、N 间的距离的步骤.[解析] 方案一:①需要测量的数据有:点A 到点M 、N 的俯角α1、β1;点B 到点M 、N 的俯角α2、β2;A 、B 间的距离d (如图).②第一步:计算AM ,由正弦定理,得AM =d sin α2sin α1+α2;第二步:计算AN ,由正弦定理,得AN =d sin β2sin β2-β1;第三步:计算MN ,由余弦定理,得 MN =AM 2+AN 2-2AM ·AN cos α1-β1.方案二:①需要测量的数据有:点A 到点M 、N 的俯角α1、β1;点B 到点M 、N 的俯角α2、β2;A 、B 间的距离d (如图).②第一步:计算BM ,由正弦定理,得BM =d sin α1sin α1+α2;第二步:计算BN ,由正弦定理,得BN =d sin β1sin β2-β1;第三步:计算MN ,由余弦定理,得 MN =BM 2+BN 2+2BM ·BN cos β2+α2.2.已知海岛B 在海岛A 的北偏东45°方向上,A 、B 相距10 n mile ,小船甲从海岛B 以2 n mile/h的速度沿直线向海岛A 移动,同时小船乙从海岛A 出发沿北偏西15°方向也以2 n mile/h 的速度移动.(1)经过1 h 后,甲、乙两小船相距多少海里?(2)在航行过程中,小船甲是否可能处于小船乙的正东方向?若可能,请求出所需时间,若不可能,请说明理由.[解析] 经过1 h 后,甲船到达M 点,乙船到达N 点, AM =10-2=8,AN =2,∠MAN =60°,所以MN 2=AM 2+AN 2-2AM ·AN cos60°=64+4-2×8×2×12=52.所以MN =213.所以经过1 h 后,甲、乙两小船相距213海里.(2)设经过t (0<t <5)h 小船甲处于小船乙的正东方向,则甲船与A 距离为AE =(10-2t )n mile ,乙船与A 距离为AF =2t n mile ,∠EAF =60°,∠EF A =75°,则由正弦定理,得AF sin45°=AE sin75°,即2tsin45°=10-2t sin75°,则t =10sin45°2sin75°+2sin45°=103+3=53-33<5.答:经过53-33小时小船甲处于小船乙的正东方向.。

新课标2017春高中数学第1章解三角形1.2应用举例第1课时距离问题课件

新课标2017春高中数学第1章解三角形1.2应用举例第1课时距离问题课件

〔跟踪练习 1〕 导学号 54742105 如图,为了测量障碍物两侧 A,B 之间的距离,给定下列四组数据,测量时应 该用的数据为( C ) A.α,a,b Ca,b,γ B.α,β,a D.α,β,b
[解析] 由余弦定理得,|AB|= a2+b2-2abcosC.故选 C.
命题方向2 ⇨正、余弦定理在航海距离测量中的应用
简图
计算方法 测得 BC=a,B,C,则 A=π-(B+ C),由正弦定理得 AB,AC 测得 CD=a,∠BDC,∠ACD,∠ BCD,∠ADC.在△ACD 中用正弦定 理求 AC,在△BCD 中用正弦定理求 BC,在△ABC 中用余弦定理求 AB
点 C,D 与点 A,B 均可视不可达,求 AB
1.(2016· 湖北武汉第一中学期中)如图,设 A,B 两点在河的两岸,一测量者 在点 A 所在的同侧河岸边选定一点 C,测出 AC 的距离为 100m,∠ACB=45° ,∠ CAB=105° ,则 A,B 两点的距离为 导学号 54742100 ( B ) A.100 3m C.50 2m B.100 2m D.25 2m
38n mile 的大小,于是我们只要先求出 AC 或 AB 的大小,再计算出 A 到 BC 的距
离,将它与38n mile比较大小即可.
[解析] 在△ABC 中,BC=30,B=30° ,∠ACB=135° ,∴∠BAC=15° , BC AC 30 AC 由正弦定理,得 = 即: = , sinA sinB sin15° sin30° ∴AC=60cos15° =60cos(45° -30° ) =60(cos45° cos30° +sin45° sin30° )=15( 6+ 2) ∴A 到 BC 的距离为 d=ACsin45° =15( 3+1), ≈40.98n mile>38n mile,所以继续向南航行,没有触礁危险.

【精编】高中数学 第1章 解三角形 1.2 应用举例 第1课时 距离问题同步课件 新人教B版必修5-精心整理

【精编】高中数学 第1章 解三角形 1.2 应用举例 第1课时 距离问题同步课件 新人教B版必修5-精心整理
由已知,CD=25 2 n mile,∠DCM=45°,DM=vt n mile, 2vt=50+50-x=100-x,∴vt=(50-2x) n mile. 由余弦定理,得 DM2=CD2+CM2-2CD·CM·cos∠DCM, ∴(vt)2=(25 2)2+x2-2×25 2×x×cos45°, 即34x2=1250,∴3x2=4×1250,
[解析] (1)依题意,PA-PB=1.5×8=12(km),PC-PB= 1.5×20=30(km).
∴PB=(x-12)km,PC=(18+x)km. 在△PAB 中,AB=20 km, cos∠PAB=PA2+2PAAB·A2-B PB2=x2+2022-x·20x-122=3x+5x32. 同理,cos∠PAC=723-x x. 由于 cos∠PAB=cos∠PAC, 即3x+5x32=723-x x,解得 x=1372(km).
∴x=503 6 n mile.
4.在相距2 km的A、B两点处测量目标点C,若∠CAB= 75°,∠CBA=60°,则A、C两点之间的距离为______ km.
[答案] 6
[解析] 如图所示,由题意知∠C=45°, 由正弦定理,得siAn6C0°=sinA4B5°,∴AC= 22·23= 6. 2
[分析] 船继续向南航行,有无触礁的危险,取决于A到直 线BC的距离与38 n mile的大小,于是我们只要先求出AC或AB 的大小,再计算出A到BC的距离,将它与38 n mile比较大小即 可.
[解析] 在△ABC 中,BC=30,B=30°, ∠ACB=135°,∴∠BAC=15°, 由正弦定理,得sBinCA=sAinCB即:sin3105°=siAn3C0°, ∴AC=60cos15°=60cos(45°-30°) =60(cos45°cos30°+sin45°sin30°)=15( 6+ 2), ∴A 到 BC 的距离为 d=ACsin45°=15( 3+1) ≈40.98 n mile>38 n mile,所以继续向南航行,没有触礁危 险.

(新课标)高中数学 第1章 解三角形 1.2 应用举例 第1课时 距离问题课时作业 新人教B版必修5

(新课标)高中数学 第1章 解三角形 1.2 应用举例 第1课时 距离问题课时作业 新人教B版必修5

问题课时作业新人教B版必修5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新课标)2017春高中数学第1章解三角形1.2 应用举例第1课时距离问题课时作业新人教B版必修5)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新课标)2017春高中数学第1章解三角形1.2 应用举例第1课时距离问题课时作业新人教B版必修5的全部内容。

时作业新人教B版必修5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海上有A、B两个小岛相距10 n mile,从A岛望C岛和B岛成60°的视角,从B岛望C岛和A岛成75°的视角,则B、C间的距离是错误!( D )A.10 3 n mile B.10错误! n mileC.5 2 n mile D.5错误! n mile[解析]如图,由正弦定理,得错误!=错误!,∴BC=5错误!.2.某人向正东方向走x km后,他向右转150°,然后朝新方向走3 km,结果他离出发点恰好错误! km,那么x的值为错误!( C )A.错误!B.2错误!C.2错误!或错误!D.3[解析]由题意画出三角形如图.则∠ABC=30°,由余弦定理,得cos30°=错误!,∴x=2错误!或错误!.3.两座灯塔A和B与海洋观察站C的距离都等于a km,灯塔A在观察站C的北偏东20°,灯塔B在观察站C的南偏东40°,则灯塔A与灯塔B的距离为导学号 27542111( B ) A.a km B.错误!a kmC.错误!a km D.2a km[解析]∠ACB=120°,AC=BC=a,由余弦定理可得AB=错误!a(km).4.有一长为10 m的斜坡,它的倾斜角是75°,在不改变坡高和坡顶的前提下,通过加长坡面的方法将它的倾斜角改为30°,则坡底要延伸导学号 27542112( C ) A.5 m B.10 mC.10错误! m D.10错误! m[解析]如图,在△ABC中,由正弦定理,得错误!=错误!,∴x=10 2 m.5.江岸边有一炮台高30 m,江中有两条船,由炮台顶部测得俯角分别为45°和30°,而且两条船与炮台底部连线成30°角,则两条船相距错误!( D )A.10 3 m B.100错误! mC.20错误! m D.30 m[解析]设炮台顶部为A,两条船分别为B、C,炮台底部为D,可知∠BAD=45°,∠CAD =60°,∠BDC=30°,AD=3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1 课前 自主梳理
02 课堂 合作探究
03 课后 巩固提升
课时作业
[自主梳理]
测量中的有关概念、名词、术语 名词、术语 意义 在同一铅垂平面内的目标视线与 仰角与俯角 图示
水平线 所成的角.其中目标视线 ________
在水平线 上方 的角叫作仰角,目标 视线在水平线 下方 的角叫作俯角.
名词、 术语 坡角 坡比
则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
AB2=AC2+BC2-2AC· BC· cos∠BCA
6+ 22 6+ 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3) + - 2 3× cos 75° =5. 2 2
解析:AC2=AB2+BC2-2AB· BCcos 120° =700, ∴AC=10 7 km.
答案:D
2.假设甲、乙、丙三镇两两之间的距离皆为 20 km,两条笔直的公 路交于丁镇,其中一条通过甲、乙两镇,另一条通过丙镇,现在一比 例精确的地图上量得两公路的夹角为 45° ,则丙、丁两镇之间的距离 为________km.( A.10 6 C.10 ) B.10 3 D.10( 3+ 2)
解析:设 BD=x m,则 142=102+x2-2×10×xcos 60° , ∴x2-10x-96=0, ∴(x-16)(x+6)=0, ∴x=16 或 x=-6(舍),即 BD=16 m.
答案:16
探究二 [典例 2]
测量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问题
某基地进行实兵对抗演习,红方为了准确分
在△ADB 中,由余弦定理得 AB2=AD2+BD2-2AD· BDcos∠ADB 3+ 3 3 3 3 2 3 2 3+ 3 2 = a+ a -2· 4 a·2 a·2 =8a , 4 4 ∴AB= 6 a km. 4 6 a km. 4
故蓝方这两支精锐部队间的距离为
测量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问题, 一般是把求距离问题转化为 求三角形的边长问题, 然后把未知的另外边长转化为只有一点不能到 达的两点距离测量问题.测量长度、距离是解三角形应用题的一种基 本题型,在解这类问题时,首先要分析题意,确定已知与所求,然后 画好示意图,通过解三角形确定实际问题的解.
解析:如图,甲、乙、丙三镇所在位置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边长是 20,过丙作甲、乙所在直线的垂线,则垂线长为 10 3 .由两条直线 的夹角为 45° ,得丙、丁之间的距离为 10 3× 2=10 6(km).
答案:A
3. 一艘船以 4 km/h 的速度沿着与水流方向成 120° 的方向航行, 已知 河水流速为 2 km/h,则经过 3 h,该船实际航程为( A.2 15 km C. 84 km B.6 km D.8 km )
如图,隔河看两目标 A,B,但不能到达,在岸 边选取相距 3 km 的 C, D 两点, 并测得∠ACB =75° ,∠ BCD= 45° ,∠ ADC= 30° ,∠ADB= 45° (A,B,C,D 在同一平面内),求两目标 A,B 之间的距离.
解析:在△ACD 中,∠ADC=30° ,∠ACD=120° , ∴∠CAD=30° . ∴AC=CD= 3 km. 在△BDC 中,∠CBD=180° -(45° +30° +45° )=60° . 在△BCD 中,由正弦定理,得 BC= 3sin 75° 6+ 2 = . sin 60° 2
1.2
应用举例
距离问题
第 1 课时








1.理解测量中的有关名词、 术语的确切含义. 重点: 掌握建立数学 2.能够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等知识解 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问题. 模型的基本思想. 难点: 把已知条件转
3.探索利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化到同一个三角形 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中计算求值.
解析:v 实= 22+42-2×4×2×cos 60° =2 3(km/h).所以实际航程 为 2 3× 3=6(km).
答案:B
探究一 [典例 1]
测量一个不可到达点的距离
如图所示,设 A(可到达)、B(不可到达)是地面上
两点,要测量 A、B 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者在 A 点的附 近选定一点 C,测出 AC 的距离为 a m,∠A=α,∠C=β. 求 A、B 两点间的距离.
意义 坡面与 水平面的夹角 坡面的竖直高度与 水平宽度 的比 是指从 正北 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 向线所成的水平角
图示
方位角
方向角
从指定方向到目标方向线所成的小 于 90° 的水平角
[双基自测] 1.已知 A,B 两地相距 10 km,B,C 两地相距 20 km,且∠ABC= 120° ,则 A,C 两地相距( A.10 km C.10 5 km ) B.10 3 km D.10 7 km
AB AC [解析] 在△ABC 中,由正弦定理,得 = , sin C sin B ACsin C asin β ∴AB= = . sin B sin180° -α-β
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把实际问题里的条件和所求转换成三角形中的已 知和未知的边、角,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求解.
地上画了一个角,∠BDA=60° ,某人从角的顶点 D 出发,沿角的一边 DA 行走 10 m 后,拐弯往另一方 向行走 14 m 正好到达∠BDA 的另一边 BD 上的一 点,我们将该点记为点 B,则点 B 与 D 之间的距离 为________ m.
3 析战场形势, 从相距 a km 的军事基地 C 和 D 处测得 2 蓝方两支精锐部队分别在 A 处和 B 处, 且∠ADB=30° , ∠BDC=30° , ∠DCA=60° ,∠ACB=45° ,如图所示,求蓝方这两支精锐部队间的 距离.
[解析] 由题知∠ADC=∠ADB+∠BDC=60° . ∵∠ACD=60° ,∴∠DAC=60° ,∴AD=CD= 在△BCD 中,∠DBC=180° -30° -105° =45° , BD CD 由正弦定理 = , sin∠BCD sin∠DBC 6+ 2 sin∠BCD 3+ 3 4 3 得 BD=CD· = a· = a(km). 4 sin∠DBC 2 2 2 3 a km.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