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传承之市场化道路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曲传承之市场化道
路探究
昆梦小组
2010年8月26日
目录
目录............................................................................ - 1 - 实践背景.................................................................... - 2 - 实践目的.................................................................... - 3 - 研究方案.................................................................... - 4 - 实践纪实.................................................................... - 4 - 活动后期制作 ............................................................ - 5 - 问卷样本.................................................................... - 6 - 问卷分析.................................................................... - 7 - 问卷小结.................................................................. - 14 - 实践总结.................................................................. - 15 - 后记............................................... 错误!未定义书签。
昆曲之入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于它是我国古典表演艺术的经典。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昆曲的辉煌与落败都与其特性有关。
昆曲的兴盛与当时士大夫的生活情趣、艺术趣味是一脉相承的。
但在今天,昆曲严格的程式化表演、缓慢的板腔体节奏、过于文雅的唱词、陈旧的故事情节,丧失了时尚性和大部分娱乐功能,离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相距甚远,因而难以争得观众,演出越来越少,以至在演出市场上难觅其踪,形成了恶性循环。
全国6个昆曲剧院团创作、演出普遍陷入困境,演员培养及艺术创作均无力投入。
但与此同时,同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另外两种曲艺——京剧以及黄梅戏却由于各种原因,不仅在全国有广泛的知名度,并且在保持其传统魅力的同时充分拓展了市场,使得其作为一种艺术得到了更大的推广,为更广泛的观众所喜爱,在继承与发扬,保留与创新中获得了可贵的平衡。
而这两者成功的市场化令我们不得不反思昆曲现如今所面临的问题。
有关古典艺术、高雅艺术是否应该完全市场化运作的讨论一直在进行,而且莫衷一是,但昆曲需要观众这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昆曲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市场紧密相连,而且直至今日这个市场依然存在也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
自古以来,戏就是演给人看的,没有观众就没有戏剧,这是戏剧的基本原则。
昆曲作为一种戏剧艺术样式,它的存在当然是离不开演出和观众的,观众是戏剧艺术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昆曲当然也不例外。
各国列入此次口头文化遗产的艺术,大都处境艰难,濒临绝灭,这说明全球都面临着如何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
对昆曲而言,要走出困境,绝非一蹴而就,除了靠昆曲自身的艺术力量及昆曲工作者的敬业精神和积极性外,还必须有相应的政策保证和切实可行的得力措施。
为此,文化部今年6月召集了全国昆剧院团长及剧团所在地的领导会议,商讨发展昆曲大计,并正在制定《保护和抢救昆曲十年规划》。
一些专家还呼吁,建立“保护振兴中国昆曲艺术专项资金”,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昆曲因其特性不可能在当今大红大紫,亦无法恢复往日的辉煌,但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作为世界遗产,我们有责任不让她自生自灭!因而,选择昆曲作为研究课题,是再适合不过的选择。
但是,昆曲这个题又太大,太泛。
所以我们以昆曲的市场化发展为切入点。
古典与现代相结合,兴趣与专业相结合。
希望借着我们微薄的力量为昆曲的传承与市场化发展贡献一分力量。
一、昆曲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曲是苏州的代表文化之一。
作为以苏州人居多的实践团队,选择昆曲为研究对象,宣扬了自己地区的代表文化,意义非凡。
二、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因而,研究昆曲就显得十分必要,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切入点,表现了我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关注,以及文化濒临困境的担忧之情。
三、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研究昆曲的市场化发展,即研究了中国古典文学、戏曲、音乐、舞蹈,影响十分深远,宣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又迎合了我们的专业,让我们能够更多地更早地接触专业知识,对我们拓展知识面或是将来职业发展都大有裨益。
五、任何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都不能光靠政府抑或是民间组织和个人的支持,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是文化本身散播起影响力与魅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引起的其喜爱者
的自发性行为。
一旦被被动地保护起来,终究只会尘封,而无法重换光彩。
而文化若想凭借自身继续发展与传承,很现实的会设计资金的问题,要支撑一种文化更广泛地去运作,去推广自身,去重新繁荣的确需要足够的资金,而成功的市场化将在解决切实的资金问题的同时就实现了文化的推广与宣传,并使群众跟主动地参与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来的。
而昆曲身为文化同时更是曲艺类的一种,其存在的价值之一便是观众的欣赏,这一特质恰恰与市场化的诉求是想统一的,并不存在矛盾的。
因此,昆曲的市场化是帮助昆曲拜托现实困境,谋求新的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实现市场化对昆曲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研究方案
此次活动的实践基地落定在苏州市,这样使我们活动在较小的范围中进行,更有利于其开展,而且小组成员中有五个为苏州人,对交通及环境比较熟悉,这更增加了实践的可操作性。
在活动开始前,我们先开了三次会议,第一次确定了实践的主题,然后大家用一天时间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交流相关材料,思考活动方案。
在对实践主题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我们汇总了大家对实践活动的想法,挑选出了一些切实有意义的活动方案。
第三次会议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组和分工。
在对昆曲的市场化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我们去走访了苏州昆曲博物馆,和苏州科技文化中心。
我们用MP3,手机,数码相机等设备进行了音像和影像资料的记录。
我们制作了一份问卷,在各同学所在城市发放问卷的同时,通过电子邮件和一些聊天工具,向全国各地的朋友发放问卷,这不仅扩大了调查范围,使我们统计的数据更为科学合理,而且节约了纸张,更加环保。
我们走进社区,进行调查统计,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以上的活动方式使我们的活动在理性和感性的交融中不仅科学而且人性化。
在后期的资料整理中,我们对所搜集的声音影像资料进行梳理、筛选、剪辑和还原,综合各部分的资料得出结论。
实践纪实
八月三日昆曲博物馆之行
昆曲博物馆坐落在一条僻静的小巷子里——中张家巷。
我们一路找寻,沿途是茂密的大树和声声蝉鸣,静谧而安详。
在草木掩映中,一座暗红色的建筑进入我们的眼帘,门匾上写着五个大字“昆曲博物馆”。
与其说我们走进了一个博物馆,不如说走进了一个私家花园,周围绿树掩映,鸟语蝉鸣。
我们拾级而上,跨过门槛,沿着挂着各种昆曲名伶照片的长廊往里走,进入了一个开敞的院子。
一边是高高的戏台,戏台两边各有一排楼梯通到楼上,我们爬上楼梯,看见一排排的桌椅,椅子上有的雕镂着花儿,或题着字,或印着画儿。
透过座边的窗户望过去,刚好能望见整个戏台。
这里,是供看客看戏听曲的地方。
下了楼梯,沿着长廊往里走,就能看见一个宽敞的大厅,大厅正中央是一个戏台,戏台两边分别陈列着一套套唱昆剧要穿的人物服饰,有《玉
簪记》的,有《牡丹亭》的……不仅让我们浮想昆曲名家穿着色彩华丽的服饰在台上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在靠近门口的地方还陈列着唱昆剧用的各种兵器。
再往里走,是几个展厅,展示着各种关于昆曲的珍贵的文物书籍和几代昆曲名家的成长生活照片,他们从眼神中透出的对昆曲的坚持与热爱令人感动。
其中一个房间陈列着昆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舞美”,看着像一个没有底座的轿子,“轿子”顶上装饰着各色华丽七彩的花灯,周身雕镂者无负荷如意的花样,煞是好看。
其实这就是最古老的昆曲戏台子。
原本昆曲是只给人听,不表演的。
昆曲传到京城后,才开始有了昆剧(表演给人看的)。
哪家要看戏了,曲班子就把这个“舞美”搬到那户人家去,伴奏唱曲的全在“舞美”里表演。
仔细看,会发现这个“舞美”是可拆卸的,便于曲班子搬运。
临走时,我们询问了下门口负责清点每日参观人数的叔叔,他给我们看了下统计人数的本子,发现每日参观人数都在百人上下,周末的时候略多一些。
我们还了解到,来参观的人许多是像我们这样的青年,有时也会有外国友人专程拜访,一探究竟。
和门口的叔叔告别后,我们踏上了归途。
由于科文中心八月份并没有昆曲演出,昆曲博物馆的昆曲演出因为暑期天气炎热而暂停,所以我们未能未能完成计划中的现场感受昆曲魅力以及对昆曲票友的采访。
八月中旬我们小组各成员在自己所在城市开始进行问卷调查。
活动后期制作
随着我们走访行程帷幕的落下,问卷调查工作的结束,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基本结束。
8月20日,我们开始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后期制作。
首先我们进行第一次分工,黄梦婷和周一洋从图书馆和网上搜集的资料做了整理;徐晟和马雨祺对在整个活动
过程中拍摄的照片进行多次筛选,选出其中10张,并且整理实践活动的记录;接着就是我们的第二次分工合作:由王之正、殷欣心、单佳林和林磊统计问卷数据,并对问卷进行分析;马雨祺将所收集来的图像资料整理并作了视频;八位同学每两人负责两个个版块对所有资料进行整理统筹书写实践报告。
问卷样本
1.昆曲的起源地是
A.浙江B.江苏C.山西D.安徽
2.如果昆曲成为日常剧院的节目,您认为一张票价多少可以接受?
A.5-10元B.10-50元C.50-100
3.对于昆曲的印象如何?
A.那是老人才喜欢听的,已经过时了B.昆曲是中国的国粹之一,应该欣赏C.很喜欢D.其他
4.您了解哪些昆曲剧目?
A.《窦娥冤》B.《桃花扇》C.《鸣凤记》D.《牡丹亭》E.《玉簪记》F.《长生殿》G.《游园惊梦》H.《断桥》
5.请问您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到昆曲的?
A.长辈喜欢听B.从电视或报刊上看到有关介绍
C.被列入非物质遗产后的宣传推广D.流行乐中的昆曲元素E.其他
6.您喜欢看昆曲吗?
A,喜欢(答第七题) B.不喜欢(答第八题)
7.您喜欢昆曲中的哪些因素?
A台词韵味、语言魅力B演员服饰 C 布景 D 故事情节E唱腔F其他
8.您不喜欢看昆剧的原因是()
A.听不懂发音B.没兴趣
C.对这方面了解不深D.形式过于老套
9.您觉得昆曲在您的所在地有市场吗()
A.有,而且比较大B.有,但是不大
C.没有D.现在没有,但以后可能有
10.您有没有听过融入昆曲元素的一些流行歌曲,如王力宏的《在梅边》、《花田错》、《盖世英雄》等,你认为这是不是很好的尝试,是否有利于昆曲的推广?
A.听过,觉得很好B.听过,觉得不好
C.没听过,觉得值得尝试D.没听过,觉得不好
11.您欣赏昆曲的途径有?
A 电视
B 网络
C 广播D光盘/录像 E 去剧院现场欣赏
F 其他
12.您认为昆曲要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
A.传统观念束缚,民众应接受更广泛的艺术形式B.昆曲唱调应更符合现代人的试听感受
B.昆曲内容应更现代化,贴近现实D.其他,请补充
13.您认为我们这次实践是否有实际价值?
A.有B.没有
问卷分析
第一题.昆曲的起源地是
A.浙江B.江苏C.山西D.安徽
A B C D
6 132 2 1
此题考察普通民众对昆曲最基本知识的了解,94%的民众都知道昆曲的起源地是昆山一带,体现出人们对它还是有一定了解的。
2.如果昆曲成为日常剧院的节目,您认为一张票价多少可以接受?
A.5-10元B.10-50元C.50-100
A B C
61 85 13
超过一半的受调查者认为昆曲的定价区间是10到50元,还是比较合理的。
就目前的电影票来说,40-60是不错的,但也有问题,定价堪比昆曲,如何吸引观众,或许在让昆曲成为日常剧院的节目的过程中,要先利用低价吸引顾客,推陈出新,再逐渐提价真正市场化。
鉴于目前人们普遍没有看戏曲的习惯,要做到还是很难。
3.对于昆曲的印象如何?
A.那是老人才喜欢听的,已经过时了B.昆曲是中国的国粹之一,应该欣赏
C.很喜欢D.其他
A B C D
23 101 5 13
大部分人都认同昆曲是中国的国粹之一,应该欣赏,为了使昆曲重新流行,不仅仅要喊口号,更有自己国人的努力。
很多国粹都已经国际化了,比如京剧借助奥运会而流传,比如儒学借助孔子学校而发扬光大,那昆曲为啥还只是昆山地区人欣赏的艺术,没有推广到全国更不用说国际上了。
4.您了解哪些昆曲剧目?
A.《窦娥冤》B.《桃花扇》C.《鸣凤记》D.《牡丹亭》E.《玉簪记》F.《长生殿》G.《游园惊梦》H.《断桥》
A B C D E F G H
110 47 3 39 12 38 59 8
此题也为了考察民众对昆曲的了解程度,普遍知道的名曲还是比较多的,但说了解或许也只是知道个名字,听没听过都不一定,更不用说知道内容或者其特点了。
5.请问您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到昆曲的?
A.长辈喜欢听14.86 % B.从电视或报刊上看到有关介绍38。
29% C.被列入非物质遗产后的宣传推广17.71% D.流行乐中的昆曲元素12% E.其他17.14%
我们从大家了解昆曲的途径可以看出,有近40%的人都是通过电视或报刊上看到关于昆曲的有关介绍才了解昆曲的。
由此可以知道,大家平日里都是以看电视为主要的娱乐方式。
而且有12%的人是通过流行乐中的昆曲元素了解昆曲的,看来大家对流行音乐还是相当热爱的,爱屋及乌地也了解了昆曲。
由于长辈或得知昆曲被列入非物质遗产后的宣传推广的关系而了解昆曲的人各占15%左右。
还有17。
14%的人由于高中课文或看过戏剧演出的关系了解昆曲,其中又以高中课文为主,看过昆曲现场演出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看来大家对昆曲的关注度还是不够多。
6.您喜欢看昆曲吗?
A,喜欢(答第六题) 33.55% B.不喜欢(答第七题) 66.45%
我们可以看到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喜欢昆曲,而这些喜欢昆曲的人又以老年人为主,那些喜欢昆曲的年轻人大多也都是因为喜欢流行元素而喜欢昆曲的。
同时,由于昆曲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通过我们在各地的调查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喜欢昆曲的人都是昆曲的发源地的人——苏州人,相反的,几乎所有的其他地方的人都是对昆曲了解不深,对昆曲的喜欢也就无从谈起。
7.您喜欢昆曲中的哪些因素?
A台词韵味、语言魅力41.18% B演员服饰11.76% C 布景5.88% D 故事情节21.57% E唱腔14.71% F其他4.9%
经过我们的调查,那些喜欢昆曲的人有四成以上都是由于昆曲中的台词韵味、语言魅力喜欢昆曲的,就算大家没有看过昆曲表演,但从书本课文、流行乐曲等各种途径都能够了解到昆曲艺术。
说道故事情节,大家大多数都是从高中课文《牡丹亭》了解的。
而对于演员服饰、布景、唱腔等昆曲表演中最为重要的几部分大家对它们却了解甚少。
看来大家都只是对昆曲有些许的了解,但并非喜欢其表演形式,更何况现在又有了流行音乐的竞争,在年轻人中间昆曲更难有“立足之地”。
8.您不喜欢看昆剧的原因是()
A.听不懂发音B.没兴趣
C.对这方面了解不深D.形式过于老套
大部分的人被问及不喜欢昆曲的原因时,选择了缺乏兴趣和对这方面了解不深两个选项。
而这两个中又以了解不深的居多。
由此可以看出,推广昆曲的重点就在于普及二字。
因为,兴趣本来就是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的,对一样事物根本不了解熟悉它,怎么会知道它有没有趣呢。
我想许多人在仔细欣赏昆曲后,是会发现它独特的魅力的。
如果昆曲能走入中小学的课堂、大学的选修、公司的集体娱乐项目,会造成一种群众效应,即会对身边的人都在关注的东西产生一种从众的兴趣,相信这会促进昆曲的发展与普及。
9.您觉得昆曲在您的所在地有市场吗()
A.有,而且比较大B.有,但是不大
C.没有D.现在没有,但以后可能有
大部分的人认为昆曲在自己所在地有市场但是不大,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昆曲有比较大的市场,这可能是由于语言的局限性相关,昆曲是江浙地区的产物,北方人听不懂内容,自然不好推广,但是戏曲又都是息息相关的,听惯了京剧的北方人,应该也愿意偶尔换个口味。
另外,可能与群众普遍认为的,昆曲的受众年龄较大有关,导致了市场不大的预判。
10.您有没有听过融入昆曲元素的一些流行歌曲,如王力宏的《在梅边》、《花田错》、《盖世英雄》等,你认为这是不是很好的尝试,是否有利于昆曲的推广?
A.听过,觉得很好B.听过,觉得不好
C.没听过,觉得值得尝试D.没听过,觉得不好
绝大部分的人认为在流行歌曲中融入昆曲元素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在听过王力宏的几首此类歌曲后,在人们心中留下了对昆曲的美好印象,因此若能在这方面多做尝试,把昆曲元素融入流行乐、电视剧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中,对昆曲的普及将大有帮助。
11.您欣赏昆曲的途径有?
A 电视
B 网络
C 广播D光盘/录像 E 去剧院现场欣赏 F
其他
在被调查的人群中,分别有45%和21%的人选择通过电视和网络欣赏昆曲,选择其他方式的人并不多。
通过电视和网络欣赏昆曲比通过广播欣赏昆曲可视性更强,比通过光盘、录像或者去剧院的方式欣赏昆曲更加方便且成本低。
说明人们侧重于选择现代化方式观赏昆曲。
12.您认为昆曲要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
A.传统观念束缚,民众应接受更广泛的艺术形式B.昆曲唱调应更符合现代人的视听感受
C.昆曲内容应更现代化,贴近现实D.其他,请补充
在被调查的人群中,分别有48%和42%的人选择了“传统观念束缚,民众应接受更广泛的艺术形式”和“昆曲唱调应更符合现代人的试听感受”。
6%的人选择了“昆曲内容应更现代化,贴近现实”。
说明传统观念和昆曲的唱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昆曲的发展。
还有人认为昆曲的宣传力度不够,要走进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加强宣传教育,改变人们崇洋媚外的思想,将昆曲传授和欣赏加入到昆山中小学生的课程中。
13.您认为我们这次实践是否有实际价值?
A.有B.没有
87%的被调查者认为我们的这次实践有价值,表明此次社会实践被大多数人所认同。
问卷小结
通过第一,第四题,我们了解到民众对昆曲有基本的了解,但说了解或许也只是知道个名字,听没听过都不一定,更不用说知道内容或者其特点了。
第六七八三题考察人们对昆曲是否喜欢,总体符合预期,大多都不喜欢。
第二题,第九题考察市场化是否有条件。
大部分的人认为昆曲在自己所在地有市场但是不大,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昆曲有比较大的市场,这可能是由于语言的局限性相关,昆曲是江浙地区的产物,北方人听不懂内容,自然不好推广,但是戏曲又都是息息相关的,听惯了京剧的北方人,应该也愿意偶尔换个口味。
另外,可能与群众普遍认为的,昆曲的受众年龄较大有关,导致了市场不大的预判。
第十题包含传统昆曲与现代音乐形式的结合,是我们认为很好的尝试,对此绝大部分的人认为在流行歌曲中融入昆曲元素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在听过王力宏的几首此类歌曲后,在人们心中留下了对昆曲的美好印象,因此若能在这方面多做尝试,把昆曲元素融入流行乐、电视剧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中,对昆曲的普及将大有帮助。
对于昆曲发展的好的建议,第十二题反说明传统观念和昆曲的唱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昆曲的发展。
还有人认为昆曲的宣传力度不够,要走进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加强宣传教育,改变人们崇洋媚外的思想,将昆曲传授和欣赏加入到昆山中小学生的课程中。
实践总结
经过一个月的实践活动,我们对昆曲市场化发展进行了深入调查和研究,从总体方面我们了解到:昆曲艺术是人类三大古老的戏剧样式之一,是中国戏曲艺术最完美的表现形式。
在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它与其它古老的文化样式一样承受着通俗文化的冲击。
在现代市场 经济的背景下,当一种文化转化为具体的商业价值时,就能够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和活力。
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寻找商机和昆曲文化的契合点,挖掘昆曲艺术潜在的商业价值,保证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影响力。
以下是我们通过实践调查了解总结的昆曲市场化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现现状状
1、昆曲新纪元……“牡丹亭”热:
在国内,苏州昆剧团携手白先勇先生打造了青春版《牡丹亭》。
众所周知,戏曲观众一般都是中老年人,但是青春版《牡丹亭》赢得了高校青年大学生的广泛欢迎与好评。
青春版《牡丹亭》还走入苏大、浙大、北大、北师大、南开、南大、复旦、同济等国内知名学府,引发了昆曲热潮。
苏州昆剧院青春版《牡丹亭》剧组还到美国巡回演出,率先实现了“走出去”。
2、任重道远,市场尚未成型:
纵观当代昆曲的市场形势,为数不少的昆曲人还没有确立市场意识。
有部分人甚至认为,重要的只是他们坚持至今的先人理念与传统,至于它是否顺应市场潮流并不重要。
其实不然。
作为戏剧,要生存必然要有观众,而观众就是市场。
郭溥澜先生在谈到戏剧的商品属性时指出,“戏剧从文学形式转化为演出形式的过程,不管其主观愿望如何,客观上必要伴随着一定的经济目的而进行生产,而生产的全过程,艺术家的审美趣味、艺术
追求、价值取向,乃至艺术形成与艺术规范等,无不在那特定的经济目的的统摄之下。
所生产出来的剧目,也必然要通过经济途径与经济手段,通过艺术消费者的选择与消费过程,获得与其它商品相类似的特殊意义上的商品价值,进而在艺术消费者的身上产生了精神使用价值”。
诚然,昆曲由于本身因素的制约,在市场化进程中很难拓展一条发展之路。
虽然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出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当代昆曲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带头的作用,但是整个昆曲艺术的市场仍未打开。
一部《牡丹亭》取得成功,为我们提供了昆曲发展的新思路,但不能完全复制到其他或者整个昆曲的发展道路中。
大部分昆曲院团还是靠国家政策扶持生存,或靠政府拨款来筹备新剧目,还未能真正适应市场化得发展。
问问题题
1、表演形式缺乏创新,昆曲趋于小众化:
随着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的审美观也已大大改变,传统的剧目表演已经满足不了今日大众的需求。
调查结果证明,传统的剧目没有新颖独特之处,很难能够吸引到新的观众。
而且昆曲的表演形式过于单一,缺乏现代因素,比如它过于严格的程式化的表演、缓慢的板腔体节奏、过于文雅的唱词、沉闷的故事情节等,这一切都与当代的观众需求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面临的压力大,心情极易烦躁,很难能够沉下心来欣赏表演形式过于传统的昆曲,同时由于娱乐方式的多元化特别是流行音乐的冲击,人们已很难接受昆曲的表现形式了。
2、孤芳自赏型高票价使得昆曲远离市场:
现代很多年轻人都不了解甚至不知道昆曲为何物,而且昆曲这样的古典戏曲艺术娱乐性既不够强,对观众欣赏能力和文化层次的要求又比较高。
这使得不少人有意无意地止步于昆曲市场。
在这样严峻的市场形势下,昆曲却仍然坚持高票价,曲高和寡,真正懂得昆曲并愿意为它支付高价欣赏的观众并不多,高票价不再是昆曲丰厚利润的来源,而成为了一道横亘在潜在观众与昆曲艺术之间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