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前体药物的类型有哪些
新型抗肿瘤药物分类
新型抗肿瘤药物分类
抗肿瘤药物目前主要有化疗药物、靶向药物、免疫治疗药物等。
1.化疗药物:
化疗药物也就是细胞毒性药物,如阿霉素分散片、复方环磷酰胺片、注射用奥沙利铂、紫杉醇注射液等。
2.靶向药物:
靶向药物主要针对各种靶向基因突变进行治疗的药物,即以肿瘤细胞的标志性分子为靶点,干预细胞发生癌变的环节的药物,如治疗肝癌的甲磺酸仑伐替尼胶,治疗肺癌的吉非替尼片等。
3.免疫治疗药物:
激素类用药如治疗乳腺癌的来曲唑片、枸橼酸他莫昔芬片,治疗前列腺癌的氟他胺片等。
目前应用较广的免疫抑制剂帕姆单抗、纳武单抗等。
此外还有一些中成药,如康力欣胶囊、复方斑蝥胶囊等。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与分类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与分类抗肿瘤药物是指用于治疗肿瘤的药物。
它们通过干扰癌细胞的分裂、生长和转移,从而抑制肿瘤的发展。
抗肿瘤药物根据它们的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可分为多种类型。
接下来将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的抗肿瘤药物及其作用机制和分类。
1.细胞毒性药物:细胞毒性药物是抗肿瘤药物中最常用的类型。
它们通过直接杀死肿瘤细胞或阻止肿瘤细胞的增殖来发挥作用。
常见的细胞毒性药物有:- 维生素类似物:如甲氨蝶呤(Methotrexate),它能干扰细胞的DNA和RNA合成。
- 抗代谢类药物:如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它能抑制细胞内的新陈代谢过程。
- DNA损伤类药物:如顺铂(Cisplatin),它能与DNA结合从而阻碍DNA的复制和转录。
- 微管抑制剂:如紫杉醇(Paclitaxel),它能干扰细胞纺锤体的形成,从而阻碍细胞的分裂。
2.靶向治疗药物:靶向治疗药物是通过特异性干扰癌细胞的增殖信号通路,从而选择性地杀死肿瘤细胞。
它们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和较少的副作用。
常见的靶向治疗药物有:-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伊马替尼(Imatinib),它能抑制干细胞白血病的癌基因BCR-ABL激酶活性。
- 血管生成抑制剂:如贝伐单抗(Bevacizumab),它能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从而阻止肿瘤继续生长和扩散。
- 激素类药物:如雌激素受体拮抗剂阿替姆(Tamoxifen),它能抑制乳腺癌细胞的雌激素依赖性生长。
3.免疫治疗药物:免疫治疗药物是通过调节人体免疫系统来攻击和消灭癌细胞。
常见的免疫治疗药物有:-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2(IL-2),它能促进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活化和增殖。
- 检查点抑制剂:如抗PD-1抗体(Pembrolizumab),它可以解除T 细胞受体和癌细胞上的PD-1信号通路的阻断,从而增强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攻击能力。
4.基因治疗药物:基因治疗药物是通过引入特定的基因到人体内部,来修复、替代或增强人体自身抵抗癌症的能力。
抗肿瘤药物(全面、规律)
抗肿瘤药物(全面、规律)1、烷化剂机制:DNA交联剂-烷化剂a.细胞周期非特异性细胞毒药物b.所含烷化基团能取代DNA或蛋白质分子中氨基、巯基、羟基、羧基等氢原子,从而破坏DNA结构和功能c.缺乏组织细胞选择性,尤其易引起骨髓抑制(1)氮芥类:氮芥、美法仑(马法兰 - 治疗MM首选药)环磷酰胺(CTX)、异环磷酰胺(IFO)苯丁酸氮芥(CLB/瘤可宁 - 治疗CLL首选药物)(2)亚硝脲类:卡莫司汀、司莫司汀、洛莫司汀、尼莫司汀、福莫司汀(3)乙烯亚胺类:塞替哌(4)甲烷磺酸类:白消安(BU/马利兰 - 主要用于CML治疗)(5)环氧化物类:二溴甘露醇(主要用于CML治疗)(6)其他:丙卡巴肼(PCB)、硝卡芥、氮甲、替莫唑胺、达卡巴嗪2、抗代谢药机制:能与体内代谢物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影响或拮抗代谢功能的药物,通常其结构与体内核酸或蛋白质代谢物相似,或竞争同一酶系影响酶与底物间的正常反应,或以伪身份参与生化反应而生成无活性产物。
(1)胸苷酸合成酶抑制药,在细胞内转化为5-氟脱氧尿苷酸,抑制脱氧胸苷酸合成酶,使脱氧尿苷酸不能转变为脱氧胸苷酸,为不典型的细胞周期特异性药,主要作用于S期。
氟尿嘧啶(5-FU)去氧氟尿苷、替加氟、卡莫氟、替吉奥卡培他滨(希罗达)雷替曲塞(2)嘌呤核苷酸互变抑制药,其化学结构与次黄嘌呤相似,在体内转变为6-巯基嘌呤核糖核苷酸,抑制次黄嘌呤核苷酸转为腺嘌呤核苷酸、鸟嘌呤核苷酸,干扰嘌呤代谢,阻碍DNA合成,为细胞周期特异性药,主要作用于S期。
巯嘌呤(6-MP)硫鸟嘌呤(3)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药,其化学结构与叶酸相似,可阻断二氢叶酸还原成四氢叶酸,造成甲酰四氢叶酸供应不足,导致胸腺嘧啶和嘌呤合成过程中一碳单位转移障碍,影响脱氧胸苷酸合成而阻断DNA和RNA合成,为细胞周期特异性药,主要作用于S期。
甲氨蝶呤六甲蜜胺培美曲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带着上路(4)DNA聚合酶抑制药,为胞苷和脱氧胞苷类似物,进入人体后转为胞苷三磷酸或胞苷二磷酸,能强有力地抑制DNA聚合酶的合成,影响DNA合成,为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对S 期增殖期细胞作用最敏感。
抗肿瘤药物的分类及用药注意事项
抗肿瘤药分类代表药物副作用直接影响DNA结构和功能一、烷化剂(4)1.氮芥——最早。
淋巴瘤/慢淋/小肺。
2.环磷酰胺——淋巴瘤(出血性膀胱炎-美司钠)。
3.塞替派——癌性体腔积液注射、膀胱癌灌注。
4.卡莫司汀——脑瘤、脑膜白血病。
(呕吐致畸伤骨髓,口腔溃疡头发没。
膀胱出血尿酸高,肝脏中毒害心肺。
TANG)二、铂类(3)顺铂(肾耳毒)、卡铂(骨髓)、奥沙利铂(神经毒)(铂类呕吐和低镁,三种中毒伤骨髓TANG)三、抗生素(2)丝裂霉素、博来霉素(间质性肺炎)四、拓扑异构酶抑制剂(2)I(喜树碱/羟喜树碱、XX替康——延迟性腹泻)II(首选:依托泊苷——小肺;替尼泊苷——脑瘤)干扰核酸合成氟尿嘧啶、阿糖胞苷、巯嘌呤、甲氨蝶呤干扰RNA转录柔红霉素、X柔比星(心脏毒性)多么温柔啊,令人放心。
影响蛋白质合成(1)长春XX(神经毒性)(2)紫杉醇、多西他赛调节体内激素平衡的药物他莫昔芬、来曲唑、甲羟孕酮靶向抗肿瘤药吉非替尼、厄洛替尼、曲妥珠单抗(赫赛汀)、利妥昔单抗、西妥昔单抗止吐药甲氧氯普胺昂丹司琼、格雷司琼、托烷司琼第一节直接影响DNA结构和功能的抗肿瘤药第一亚类破坏DNA的烷化剂一、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烷化剂——最早问世的细胞毒类药——广谱抗癌。
(一)作用特点1.氮芥——最早应用。
2.环磷酰胺——恶性淋巴瘤——疗效显著;【适应证】恶性淋巴瘤、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乳腺癌、睾丸肿瘤、卵巢癌、肺癌、头颈部鳞癌、鼻咽癌、神经母细胞瘤、横纹肌肉瘤及骨肉瘤。
3.塞替派——癌,灌注。
4.卡莫司汀——脑瘤。
(二)典型不良反应1.最常见——骨髓抑制: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下降(例外:长春新碱和博来霉素)。
2.恶心呕吐。
3.脱发。
4.口腔黏膜反应——咽炎、口腔溃疡、口腔黏膜炎(口腔上皮是人体新陈代谢和生长最快的细胞)。
5.出血性膀胱炎——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
6.塞替派、白消安——高尿酸血症(预防:别嘌醇)。
抗肿瘤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
抗肿瘤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近50年的抗肿瘤药物研究开发工作使肿瘤化疗取得相当的进步,那么抗肿瘤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你了解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抗肿瘤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抗肿瘤药物分类一、抑制核酸(DNA和RNA)生物合成的药物:如氟尿嘧啶、阿糖胞苷、羟基脲、甲氨蝶呤、6-巯嘌呤等。
二、直接破坏DNA结构与功能的药物:如烷化剂、铂类制剂和抗肿瘤抗生素等;三、干扰转录过程阻止RNA合成的药物:如放线菌素D、柔红霉素、阿霉素等;四、影响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药物:如长春碱类、紫杉醇;五、影响激素平衡的药物:如雌激素、雄激素、抗雌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六、抗肿瘤辅助治疗药物:如昂丹司琼、亚叶酸钙等。
抗肿瘤药物作用机制恶性肿瘤发生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核酸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在合成的过程中,从其前体形成核苷酸,此后按一定顺序聚合成核酸。
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认为DNA是模板,以DNA为模板形成信使RNA(mRNA) 及各种转运RNA(tRNA) 共同在核蛋白体上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
同时生成的某些酶又负责合成DNA和核苷酸,这一较为复杂的过程就是抗肿瘤药物作用的靶点。
临床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1.直接破坏DNA并阻止其复制的药物如烷化剂、部分抗生素、铂类等。
此类药物的作用位点是DNA,主要影响DNA的解旋和复制,同时可使DNA单链或双链断裂,使其细胞分裂无法进行,以控制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2.影响核酸(DNA、RNA) 生物合成的药物如抗代谢类药物:甲氨喋呤、氟脲嘧啶、阿糖胞苷等。
主要影响肿瘤细胞的酶系,使DNA或RNA的前体物合成受阻,最后达到DNA或RNA形成障碍,影响核酸生物合成,致肿瘤细胞生长繁殖受到抑制,促使细胞凋亡。
3.作用于核酸转录的药物如抗生素类药物:放线菌素-D、阿克拉霉素等。
选择性作用于DNA模板,抑制DNA依赖性RNA多聚酶,影响RNA合成。
4.影响微管蛋白合成的药物如植物类药:紫杉类、长春碱类、鬼臼碱类。
常见前体药物-前药盘点
常见前体药物-前药盘点前体药物前体药是一类很有趣的药物,它本身不能治疗疾病,而是在体内经过代谢酶等生物酶的作用下转化为新的成份发挥治疗作用。
由于毒副作用小、靶向性强等特点,前体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广泛,但负责前体药转换的酶具有较大的的个体差异性,对于体内缺乏对应生物酶患者,就不适合采用前体药来进行治疗。
生物酶的生成主要是由遗传基因决定,如想了解自己是否适合服用前体药,最好的方法就是进行基因检测)前药,也称前体药物、药物前体、前驱药物等,是指药物经过化学结构修饰后得到的在体外无活性或活性较小、在体内经酶或非酶的转化释放出活性药物而发挥药效的化合物。
前药能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加强靶向性,降低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
1958年,Albert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了前体药物的概念。
目前在神经系统药物,抗肿瘤系统药物和抗病毒药物有着很广泛的作用。
一、前体药物的分类前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载体前体药物,简称载体前药;另一类是生物前体药物。
1、载体前体药物是指具有活性的化合物与其运输作用的载体通过共价键结合,在体内通过简单的水解作用卸掉载体,由活性化合物发挥药理作用。
载体前体药物与母体化合物相比往往活性微弱或无活性。
对于载体的结构,多是亲脂性,要求对生物体无害,且能及时释放活性化合物。
市场上口服青霉素类药物往往采用载体前药的方式来提高生物利用度。
2、生物前体药物不同于载体前体药物,活性物质不用与载体暂时性结合,而是通过自身分子结构的改变来发挥作用。
生物前体药物本身没有活性,有活性的是其在生物体内的代谢物,这样避免了代谢反应使化合物失活,反而利用生物体内的代谢生成活性化合物。
二、生物前体药物的种类1、神经系统药物左旋多巴为多巴胺的前体药物,本身无药理活性,但其能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经多巴脱羧酶作用转化成多巴胺而发挥药理作用。
改善肌强直和运动迟缓效果明显,持续用药对震颤、流涎、姿势不稳及吞咽困难亦有效。
前药策略在抗肿瘤药物中的研究
前药策略在抗肿瘤药物中的研究周晨希生物制药1301U201310004前体药物,也称前药,药物前体,前驱药物等,是指经过生物体内转化后才具有药理作用的化合物。
前体药物本身没有活性或活性很低,在体内经酶或化学作用释放有活性的原药。
前药策略一般用于延长药物作用时间、靶向给药,或通过改善药物的脂溶性或水溶性提高药物的吸收度。
多数抗肿瘤药物存在选择性差的缺点,用药时造成正常组织细胞的损伤。
为防止对正常组织的毒性,所用剂量也受到限制。
若将一个无活性的前药靶向定位到肿瘤组织后再释放原药发挥作用,可减少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毒性并提高其对肿瘤组织的药物活性。
一、抗肿瘤前药的设计方法恶性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有有许多不同之处主要区别为:肿瘤细胞对生长因子的需要量降低,某些肿瘤细胞能释放血管生成因子,促进血管向肿瘤生长;代谢旺盛,肿瘤组织的DNA和RNA聚合酶活性均高于正常组织,核酸分解过程明显降低,DNA和RNA含量明显升高;蛋白质的合成及分解代谢都增强,但合成代谢超过分解代谢,甚至可以夺取正常组织的蛋白质分解产物;线粒体功能障碍,即使在氧供应充足的情况下也主要以糖酵解形式获取能量,细胞内环境呈酸性。
设计药物正是利用恶性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的不同之处区分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实现药物的靶向性。
在前药设计中,母药分子与载体基团之间化学键的性质是前药设计需考虑的基本问题。
经典的有对含羧基、羟基、氨基药物进行结构修饰制成酯、羧酸酯、氨基酸酯、酰胺、磷酸酯等类型前药。
也有偶氮型前药、曼尼希碱型前药。
一氧化氮型前药及开环、闭环等新型结构前药。
二、抗肿瘤前药的研究进展1.脂质体前药脂质体是有磷脂双层构成的具有水相内核的脂质微囊。
将脂质吸附在水溶液载体制成脂质体,遇水时脂质溶胀,载体溶解形成多层脂质体,更适合包封脂溶性药物。
脂质体前药系统具有可在血液中保留更长时间、降低药物的毒性、增加药物在靶点的聚集并提高药物的疗效的优点。
脂质体的包封率一般与药物脂溶性成正比,因此脂质前药在脂质体中的包封率较高。
抗肿瘤药的作用机制和分类
抗肿瘤药的作用机制和分类抗肿瘤药是一类用于治疗恶性肿瘤的药物,其作用机制和分类是非常复杂的。
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目标,抗肿瘤药可以分为多个类别,包括细胞毒性药物、激素类药物、靶向治疗药物和免疫治疗药物等。
1.细胞毒性药物:细胞毒性药物是最常用的抗肿瘤药物之一,其作用机理是杀死癌细胞或阻止其增殖。
细胞毒性药物分为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和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两大类。
-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这类药物可以在细胞的任何生长期发挥作用,例如DNA交联剂如环磷酰胺和顺铂等。
-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这类药物只在细胞特定的生长期才发挥作用。
例如,紫杉醇可以干扰分裂中的微管组装。
2.激素类药物:激素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激素依赖性肿瘤,例如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等。
这些药物通过阻断或抑制激素对肿瘤生长的刺激作用来起作用。
典型的激素类药物包括抗雌激素药物如他莫昔芬和抗雄激素药物如阿那曲唑等。
3.靶向治疗药物:靶向治疗药物是一种相对新颖的抗肿瘤治疗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特异性靶向肿瘤细胞的一些分子靶点来起作用。
靶向治疗药物不同于传统的化疗药物,其更加选择性地杀死癌细胞而对正常细胞影响较小。
目前已经开发了多种靶向治疗药物,包括激酶抑制剂、抗血管生成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
举例来说,伊马替尼是一种慢性髓系白血病和普通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靶向治疗药物,它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酪氨酸激酶活性来抑制癌细胞的增殖。
4.免疫治疗药物:免疫治疗药物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类新型抗肿瘤药物,其目的是通过激活或增强机体免疫系统来抗击恶性肿瘤细胞。
免疫治疗药物主要包括免疫调节剂、单克隆抗体和癌症疫苗等。
例如,白介素-2和亚硝酸盐是一种免疫调节药物,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反应,从而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总之,抗肿瘤药的作用机制和分类多种多样,每种药物都有其特定的作用机理和治疗效果。
随着对肿瘤生物学的研究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将不断涌现,为肿瘤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抗肿瘤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48310
这类药物一般为周期特异性药物 叶酸、嘧啶和嘌呤类似物主要作用于细胞周期中的S期 有些只在S期有作用,如阿糖胞苷 另一些则作用于S期和S期前期如:甲氨蝶呤、巯嘌呤为非
周期特异性。
表柔比星(表阿霉素)
本品为阿霉素的同分异构体,作用机制与阿霉素相似,效力与阿霉 素相等或略强,毒副作用较阿霉素为轻。有吸湿性,红色或橙红色 疏松块状物或粉末。不可与肝素合用,如与其他抗肿瘤药物合用, 用量需减少。临床应用与阿霉素相同。严密监测心功,疗程前后进 行心电图。
14
三、嵌入DNA干扰核酸合成的药物
多柔比星——阿霉素(羟基红比霉素、亚德里亚霉素ADM)
强烈细胞毒性作用。 作用特点:本品的作用与柔红霉素相同,抗瘤作用比柔红霉素强,抗瘤谱 较广,毒性较底,化疗指数较高.为周期非特异性药,对S期及M期作用 最强,对G1及G2也有作用。 临床应用:为临床最常用的抗肿瘤药之一,主要用于急、慢性白血病、恶 性淋巴瘤,霍齐金病、神经母细胞瘤、横纹肌肉瘤、软组织肉瘤、肾母细 胞瘤、乳腺癌、肺癌、胰癌、膀胱癌、前列腺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 宫颈癌、睾丸癌、乳腺癌、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和心脏毒性。常与其他抗肿 瘤药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 不良反应:骨髓抑制和心脏毒性是本品的两个主要不良反应,心脏毒性与 总积累剂量密切相关,因此应限制总剂量不得超过550mg/m2 。
肿瘤细胞的抗药性机制
分级原则:根据抗肿瘤药物特点,药品价格等因素, 将抗肿瘤药物分为特殊管理药物(特殊使用药物)、 一般管理药物(一般使用药物)和临床试验药物(特 殊使用药物)三级进行管理。
总体原则:坚持合理用药,分级使用,严禁滥用。
4
【不良反应】
1.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丙种 球蛋白减少、多部位出血、败血症,这些副作用与剂 量和使用时间有关。 2.皮肤系统:红斑、瘙痒、荨麻 疹、光敏感、脱色、瘀斑、毛细血管扩张、痤疮和疖 痈,同时采用紫外线照射后银屑病的皮损可能会加重, 还可发生脱发,但通常可再生。 3.消化系统:牙龈炎、 咽炎、胃炎、恶心、厌食、呕吐、腹泻、呕血、黑便、 消化道溃疡和出血、肠炎,肝脏毒性可表现为急性肝 萎缩和坏死、脂肪变性、门静脉纤维化或肝硬化。 4. 泌尿系统:肾衰、氮质血症、膀胱炎、血尿、卵子或 精子减少,短期精液减少5.内分泌系统:个体差异, 月经不调等。6.神经系统:以末梢神经炎为特征的周 围性感觉神经病变。有时可伴有口腔周围、上呼吸道 和上消化道的痉挛及感觉障碍。
最新医保目录中抗肿瘤药物及适应症总结2024
最新医保目录中抗肿瘤药物及适应症总结20242023年12月13日,2023版国家医保目录调整结果公布,新增126种药品!新版医保目录将于2024年1月1日正式实施。
在谈判/竞价环节,143个目录外药品参加,其中121个谈判/竞价成功,成功率为84.6%,平均降价61.7%,成功率和价格降幅均与2023年基本相当。
其中,新增抗肿瘤药物21种,涉及多个癌种。
以下是2023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提到的抗肿瘤药物,已按不同癌症类型分类整理,可按需查询。
非小细胞肺癌1甲磺酸奥希替尼片限:1IB-HIA期存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外显子19缺失或外显子21(1858R)置换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e1C)患者的治疗,患者须既往接受过手术切除治疗,并由医生决定接受或不接受辅助化疗;2.具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外显子19缺失或外显子21(1858R)置换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1e)成人患者的一线治疗;3.既往经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时或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并且经检测确认存在EGFRT790M突变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1C成人患者的治疗。
有效期:2024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2甲磺酸阿美替尼片限: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外显子19缺失或外显子21(1858R)置换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1C)成人患者的一线治疗;2.既往经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1)治疗时或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并且经检测确认存在EGFRT790M突变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成人患者的治疗。
有效期:2023年3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3克理替尼胶囊限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1K)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或ROS1阳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有效期:2023年3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4塞瑞替尼胶囊限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1K)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1C)患者的治疗。
常用抗肿瘤药物
1、用药期间定期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
2、餐后服用可以减轻胃肠道反应。
3、有肝肾功能障碍的病人使用时应慎重,酌 情减量。
停用替吉奥后至少间隔 7天以上,再给予其他 氟尿嘧啶类抗肿瘤药或 抗真菌药-氟胞嘧啶。
5、
阿糖胞苷(Ara-C)
吉西他滨(GEM)
相同点
均为胞嘧啶核苷衍生物;由脱氧胞嘧啶激酶活化,主要代谢物在
50-901^^2,每三周1次
3、氟尿嘧啶、替加氟、卡培他滨的异同
氟尿嘧啶(5-FU)
替加氟(FT-207)
卡培他滨
相同点
均为氟尿嚅啶类药物,属于抗代谢类抗肿瘤药物,主要作用于S期。
在体内转化为氟尿嚅啶发挥作用,其抗瘤谱相似。
作用
机制
经酶转化为5-氟脱 氧尿嘧啶核甘酸, 抑制胸腺嘧啶核苷 酸合成酶而抑制DNA的合成。
手足综合征
骨髓抑制为剂量限制性毒性,中性
粒细胞、血小板减少常见
用法
用量
850-1000mg/m2, bid,服用
14日停7日为一周期
1000mg/m2,静脉滴注30-60min,每
周1次,连用2周停1周为一周期
7、顺钳、卡伯、奥沙利箱的异同
顺铂(DDP)
卡铂(CBP)
奥沙利伯(L-OHP)
相同点
均为铂类抗肿瘤药物;作用机制相似;避光应用
不 同 点
药 理 作 用
在体内转变为氟尿 嘧啶而其作用。毒性 为氟尿嘧啶的1/4〜 1/7,化疗指数为其2 倍。
尿嘧啶可阻断替加氟的 降解,特异性地提高肿 瘤组织中氟尿嘧啶及其 活性代谢物的浓度。
由替加氟、吉美嘧啶、 奥替拉西钾按1:0.4 :1组成的复方制剂。
药综备考药物化学知识点 抗肿瘤药
第一节概述1、肿瘤分类良性肿瘤:瘤→包在荚膜内,增殖慢,不转移恶性肿瘤:不包在荚膜内,增殖迅速,能转移癌,上皮组织引起的恶性肿瘤,如皮肤、神经组织、消化道组织;肉瘤,中胚层组织;母细胞瘤,胚胎细胞、神经细胞、未成熟组织2、抗肿瘤药分类直接作用于DNA,破坏其结构和功能的药物盐酸氮芥、环磷酰胺、塞替派、丝裂霉素C、白消安、卡莫司汀、达卡巴嗪、丙卡巴肼、顺铂、喜树碱、多柔比星、博来霉素、放线菌素D、高三尖衫酯碱干扰DNA和核酸合成的药物氟尿嘧啶、阿糖胞苷、疏嘌呤、甲氨蝶呤抗有丝分裂,影响蛋白质合成的药物秋水仙碱、长春碱、紫杉醇干扰肿瘤信号传导的药物蛋白激酶抑制剂、蛋白酶体抑制剂其他抗肿瘤药物端粒和端粒酶抑制剂、激活天然的抑癌基因P53、诱导分化剂、抗肿瘤疫苗第二节直接作用于DNA的药物1、作用于DNA药物的分类烷化剂氮芥类:盐酸氮芥、环磷酰胺;乙撑亚胺类:亚胺醌、丝裂霉素C;甲磺酸酯:白消安;亚硝基尿类:卡莫司汀;三氮烯咪唑类:达卡巴嗪;肼类:丙卡巴肼金属铂配合物顺铂、卡铂作用于DNA拓扑异构酶药物TopoⅠ:喜树碱;TopoⅡ:多柔比星、柔红霉素博来霉素、放线菌素D、高三尖衫酯碱2、烷化剂该类药物在体内形成缺电子活泼中间体或其他具有活泼的亲电性基团的化合物,进而与生物大分子(DNA、RNA、酶)中富含电子的基团(-NH2、-OH、疏基、-COOH、磷酸基等)发生共价结合,使DNA分子丧失活性或发生断裂3、烷化剂的各类(一)氮芥类(1)作用机理通过和DNA上鸟嘌呤(G)和胞嘧啶(T)碱基发生烷基化,产生DNA链内、链间交联或DNA蛋白质交联而抑制DNA的合成,阻止细胞分裂(2)脂肪族类与芳香族类作用的区别★脂肪族类其N上电子云密度较大,碱性较强,在游离状态或生理状态下易与β位的Cl作用生成高度活泼的氯丙啶鎓,为亲电性的强烷化剂,极易与细胞成分的亲核中心起烷化反应。
其烷化历程为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2),反应速度取决于烷化剂和亲核中心的浓度。
抗肿瘤前体药物的类型有哪些
抗肿瘤前体药物的类型有哪些一类在体外活性较小或者无活性,在体内经酶或非酶作用,释放出活性物质而发挥药理作用的化合物为前药。
在大多数情况下,前药是简单的化学衍生物,经一步或两部化学或酶催化可以转变为有活性的母体药物。
将前药修饰用于先导化合物优化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减小毒副作用和促进药物长效化等。
在肿瘤治疗研究上,有研究者设计合成了一些抗肿瘤前药,可以大大改善目前临床使用的绝大多数化疗药物毒性大、无选择性和物理性质不好的缺点。
目前研发的抗肿瘤前体药物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脂质体前体药物前药在药物设计中是一种常用手段,包括载体前体药物和经体内酶催化代谢而产生活性物质的生物前体药物。
通过前药设计进行先导化合物优化需要具备3个条件,首先是要根据具有生物活性的药物分子性质,按治疗需要进行化学改造,其次是进入机体后,不论是否需要酶的作用,都要保证恢复原来的药物分子,还有就是前药本身不显示生物活性。
心邀生物可以为客户提供涵盖各种靶标和疾病领域的药物研发服务,包括从活性化合物发现、靶标验证、先导化合物优化到临床前候选药物的选择。
前体脂质体有为重建脂质体,在固体制剂研发中,可以将构成脂质体的膜材、药材及固相载体用适当的方法制成颗粒状、粉末状等干燥形式。
它们通常都具有良好的流动性能,用前加水即可分散或溶解成脂质体溶液。
在肿瘤药物研发上,脂质体前药系统具有可在血液中保留更长时间、降低药物的毒性、增加药物在靶点的聚集并提高药物的疗效的优点。
将前体药物与脂质体结合不仅有利于提高脂质体的包封率和药脂比,还可以避免前体药物在体内的不稳定性,较容易实现前体药物的靶向给药。
这种将药物分子与形成脂质体分子合二为一的新型载药方法,为难包封于脂质体的药物如亲水性药物实现高包封率提供了新途径。
2、卡培他滨抗肿瘤前药卡培他滨(CAP)属胸苷酸合酶(thymidylate synthase,TS)抑制药,是用化学方法将氟尿嘧啶(FU)作化学结构改造而成前体药物,它因含有氨甲酸酯结构能以完整的分子形式被肠黏膜迅速吸收。
抗肿瘤药物的分类和临床应用
抗肿瘤药物的分类和临床应用抗肿瘤药物是指能够杀死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药物。
在现代医学中,抗肿瘤药物已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主要分类有化疗药物、生物治疗药物和靶向治疗药物。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些药物的分类和临床应用。
一、化疗药物化疗药物也被称为细胞毒性药物,主要通过干扰恶性肿瘤细胞的DNA 、RNA 和蛋白质代谢来抑制其生长和繁殖。
化疗药物的广泛使用始于1940 年代。
迄今为止已有几百种化疗药物被研制出来,可以分为六大类:癌细胞新生物化疗药物、抗肿瘤植物药、抗代谢药、抗激素药、抗生素和碱剂。
1. 癌细胞新生物化疗药物:癌细胞新生物化疗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癌细胞分裂和增生来阻止癌症的发展和扩散。
常见的癌细胞新生物化疗药物有环磷酰胺、多柔比星和卡铂等。
这些药物广泛用于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
2. 抗肿瘤植物药:抗肿瘤植物药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
常见的抗肿瘤植物药物有紫杉醇、多柘植物生物碱和侧柏叶等。
这些药物被广泛用于乳腺癌、肺癌和肝癌等多种癌症的治疗。
3. 抗代谢药:抗代谢药主要是通过抑制癌细胞的代谢来达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目的。
常见的抗代谢药物有二氢叶酸、6-MP 和5-FU 等。
这些药物广泛用于胃肠道、肝、直肠和乳腺等多种癌症的治疗。
4. 抗激素药:抗激素药主要是通过抵制激素对癌细胞的影响,从而达到预防癌症发展的目的。
常见的抗激素药物包括雌激素拮抗剂、雄激素拮抗剂和酮体拮抗剂等。
这些药物广泛用于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的治疗。
5. 抗生素:抗生素是从细菌中提取的一类化合物,广泛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部分抗生素具有抗肿瘤作用。
比较常用的抗生素抗肿瘤药物有紫杉醇、多柘植物生物碱、波立夫霉素等,这些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癌症的不同亚型,如前列腺癌和肺癌等。
6. 碱剂:碱剂是一类阻断癌细胞的DNA转录和复制过程的药物。
常用的碱剂有环磷酰胺、苯甲酸氮芥和顺铂等。
常用抗肿瘤药物
3、氟尿嘧啶、替加氟、卡培他滨的异同
氟尿嘧啶(5-FU)
替加氟(FT-207)
卡培他滨
相同点
均为氟尿嘧啶类药物,属于抗代谢类抗肿瘤药物,主要作用于S 期。在体内转化为氟尿嘧啶发挥作用,其抗瘤谱相似。
不
同
点
作用
机制
经酶转化为5-氟脱氧尿嘧啶核苷酸,抑制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而抑制DNA的合成。
在体内转变为氟尿嘧啶而起作用。毒性为氟尿嘧啶的1/4~1/7,化疗指数为其2倍。
在肝脏被羧基酯酶转化为5’-DFCR,再经肝脏和肿瘤组织的胞苷脱氨酶转化为5’-DFUR,再在肿瘤组织内经胸苷磷酸化酶催化为5-FU起作用。药Fra bibliotek学特点
口服吸收不完全。t1/210~20min,主要在肝脏代谢,最后分解为α-氟-β-丙氨酸、氨、尿素、CO2,大部由呼吸道排出。
口服吸收良好。t1/25h。给药24h内由尿中以原形排出23%,由呼吸道以CO2形式排出55%。具有较高的脂溶性,可通过血脑屏障。
口服后经肠粘膜迅速吸收。t1/20.5~1.0h。代谢物大部分由尿中排出。口服后肿瘤组织内的5-FU浓度高于血液100倍以上。
不良反应
静脉炎发生率高;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
1.异环磷酰胺对膀胱的毒性较强,若不用尿路保护剂,18%~40%患者可出现血尿。需在应用IFO的0、4、8h静脉给予IFO 20%剂量的美司钠并适当水化。
2.神经毒性,特别对应用剂量过大、肾功能不全或既往用过顺铂者。
相互
作用
大剂量巴比妥类、皮质激素类药物可影响环磷酰胺代谢,同时应用可增加环磷酰胺的急性毒性。
不
同
点
作用
机制
抗肿瘤药的作用机制和分类
抗肿瘤药的作用机制和分类抗肿瘤药(Antitumor Drugs)是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对抗和治疗恶性肿瘤的药物。
过去的药理学曾把抗肿瘤药依据其性质和来源分为6类:即烷化剂、抗代谢药物、抗生素、植物药、激素和杂类。
但以上分类不能代表药物的作用机制,来源相同的药物可能作用机制完全不同。
所以,目前多根据其作用机制分为以下几类:细胞毒类药1.作用于DNA化学结构的药物:(1)烷化剂:能与细胞中的亲核集团发生烷化反应。
DNA中鸟嘌呤NT易被烷化,使DNA复制中发生核碱基错误配对。
受烷化的鸟嘌呤可以从DNA链上脱失,引起密码解释错乱。
双功能基的烷化剂常与DNA双链上各一鸟嘌呤结合形成交叉联结妨碍DNA复制,也可使染色体断裂。
DNA结构功能的破坏可导致细胞分裂,增裂停止或死亡。
少数受损细胞的DNA可修复而存活下来,引起抗药。
(2)铂类化合物:铂类金属化合物如顺铂(DDP)可与DNA结合,破坏其结构与功能。
(3)蒽环类:可嵌入DNA核碱对之间,干扰转录过程,阻止mRNA的形成。
(4)破坏DNA的抗生素可使DNA单链断裂而抑制肿瘤的增殖。
2. 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属于细胞周期特异性抗肿瘤药,分别在不同环节阻止DNA的合成,抑制细胞分裂增殖,属于抗代谢药。
根据药物主要干扰的生化步骤或所抑制的靶酶的不同,可进一步分为:① 二氢叶酸还原酶抑制剂(抗叶酸剂),;②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影响尿嘧啶核苷的甲基化(抗嘧啶剂);③ 嘌呤核苷酸互变抑制剂(抗嘌呤剂);④核苷酸还原酶抑制剂,羟基脲(HU);⑤ DNA 多聚酶抑制剂。
3.作用于核酸转录药物:作用于核酸转录药物均是由微生物所产生的抗肿瘤药,为细胞非特异周期药,对处于各周期时相的肿瘤细胞均有杀灭作用。
4.拓扑异构酶抑制药:直接抑制拓扑异构酶,阻止DNA复制及抑制RNA合成。
5.干扰有丝分裂的药物:(1)影响微管蛋白装配的药物,干扰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停止于分裂中期。
前体药物举例
前体药物举例【篇一:前体药物举例】1.将氨苄西林与舒巴坦以1:1 的比例通过亚甲基相连形成双酯结构的前体药物,称为舒它西林。
2.吡嗪酰胺特点:可能为药物的活性形式或为部分前体药物作用机制:水解生成吡嗪羧酸,降低环境 ph 值,结核杆菌不能生长3.盐酸伐昔洛韦(新)是阿昔洛韦与缬氨酸形成的酯类前体药物,口服后在体内转化为阿昔洛韦,抗病毒作用、机制和过程与阿昔洛韦一样。
在体内的抗病毒活性优于阿昔洛韦,毒性很低。
4.泛昔洛韦(新)是喷昔洛韦6-脱氧衍生物的二乙酸酯,是喷昔洛韦的前体药物,口服后在肠壁吸收后迅速去乙酰化和氧化为有活性的喷昔洛韦,故替代喷昔洛韦。
5.阿德福韦酯(新)是阿德福韦的前体,阿德福韦是5′-单磷酸脱氧阿糖腺苷的无环类似物,阿德福韦酯是阿德福韦的双新特戊酰氧基甲醇酯。
阿德福韦酯在体内水解为阿德福韦后发挥抗病毒作用。
6.奥司他韦结构特点:乙酯型前药机制: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对禽流感有效,治疗流感最有效7.环磷酰胺 cyclophosphamide理化性质:本品含有一个结晶水时为固体,失去结晶水后即液化;水溶液不稳定,遇热更易分解,应在溶解后短期内使用。
特点:①是前体药物,磷酰基强吸电子,烷基化能力降低,因而毒性降低②体外无效,活化部位在肝脏③在正常组织酶促氧化成无毒羧酸物④在肿瘤细胞缺乏酶,代谢生成丙烯醛、磷酰氮芥是强烷化剂故选择性强毒性小抗瘤谱广,毒性小,膀胱毒性源于丙烯醛8.去氧氟尿苷(氟铁龙)结构:是氟尿嘧啶衍生物(苷)作用特点:在肿瘤组织中被转化成5-fu,发挥选择性抗肿瘤作用,是前药;治疗指数高。
9.卡莫氟结构:是氟尿嘧啶衍生物(酰胺)。
水解释放出氟尿嘧啶,是氟尿嘧啶的前药。
胞嘧啶类抗代谢物10.卡培他滨(新)从结构上看是胞嘧啶核苷的衍生物,但实际上是氟尿嘧啶的前体药物。
体内三步代谢生成5-fu。
比5-fu 的疗效与毒性比高。
结构特点:以嘌呤为母体,在6 位连有巯基,将黄嘌呤6-位的羟基以巯基取代得巯嘌呤。
前体药物举例
前体药物举例【篇一:前体药物举例】1.将氨苄西林与舒巴坦以1:1 的比例通过亚甲基相连形成双酯结构的前体药物,称为舒它西林。
2.吡嗪酰胺特点:可能为药物的活性形式或为部分前体药物作用机制:水解生成吡嗪羧酸,降低环境 ph 值,结核杆菌不能生长3.盐酸伐昔洛韦(新)是阿昔洛韦与缬氨酸形成的酯类前体药物,口服后在体内转化为阿昔洛韦,抗病毒作用、机制和过程与阿昔洛韦一样。
在体内的抗病毒活性优于阿昔洛韦,毒性很低。
4.泛昔洛韦(新)是喷昔洛韦6-脱氧衍生物的二乙酸酯,是喷昔洛韦的前体药物,口服后在肠壁吸收后迅速去乙酰化和氧化为有活性的喷昔洛韦,故替代喷昔洛韦。
5.阿德福韦酯(新)是阿德福韦的前体,阿德福韦是5′-单磷酸脱氧阿糖腺苷的无环类似物,阿德福韦酯是阿德福韦的双新特戊酰氧基甲醇酯。
阿德福韦酯在体内水解为阿德福韦后发挥抗病毒作用。
6.奥司他韦结构特点:乙酯型前药机制: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对禽流感有效,治疗流感最有效7.环磷酰胺 cyclophosphamide理化性质:本品含有一个结晶水时为固体,失去结晶水后即液化;水溶液不稳定,遇热更易分解,应在溶解后短期内使用。
特点:①是前体药物,磷酰基强吸电子,烷基化能力降低,因而毒性降低②体外无效,活化部位在肝脏③在正常组织酶促氧化成无毒羧酸物④在肿瘤细胞缺乏酶,代谢生成丙烯醛、磷酰氮芥是强烷化剂故选择性强毒性小抗瘤谱广,毒性小,膀胱毒性源于丙烯醛8.去氧氟尿苷(氟铁龙)结构:是氟尿嘧啶衍生物(苷)作用特点:在肿瘤组织中被转化成5-fu,发挥选择性抗肿瘤作用,是前药;治疗指数高。
9.卡莫氟结构:是氟尿嘧啶衍生物(酰胺)。
水解释放出氟尿嘧啶,是氟尿嘧啶的前药。
胞嘧啶类抗代谢物10.卡培他滨(新)从结构上看是胞嘧啶核苷的衍生物,但实际上是氟尿嘧啶的前体药物。
体内三步代谢生成5-fu。
比5-fu 的疗效与毒性比高。
结构特点:以嘌呤为母体,在6 位连有巯基,将黄嘌呤6-位的羟基以巯基取代得巯嘌呤。
常用抗肿瘤药物
常用抗肿瘤药物环磷酰胺和异环磷酰胺是两种同分异构体,都属于烷化剂类抗肿瘤药物。
它们都是前体药物,经过肾脏排泄,药理作用也基本相同。
它们都会导致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肝肾毒性和脱发等不良反应。
然而,异环磷酰胺在肝脏水解过程中比环磷酰胺慢,部分异环磷酰胺在活化前经过脱氯乙基作用形成氯乙醛、去氯乙基异环磷酰胺。
异环磷酰胺不能形成去甲氮芥。
两种药物的等效剂量为1.0g/m2.它们对恶性淋巴瘤、白血病、骨及软组织肉瘤、多发性骨髓瘤、腺癌、肿瘤和卵巢癌等都有效。
多柔比星和表柔比星也是两种同分异构体,都属于抗生素类抗肿瘤药物。
它们的作用机制和抗瘤谱相似,疗效相当。
它们不能透过血脑屏障,主要在肝脏代谢。
肝功能减退者应调整剂量;肾功能正常与否对药代动力学影响不大。
它们都会导致骨髓抑制、脱发、消化道反应和心脏毒性,与累积剂量相关。
然而,它们的半衰期和血浆清除率不同。
多柔比星的t1/2α为8-25min,t1/2β为1.5-10h,清除t1/2γ为24-48h,血浆清除率为880ml/min;表柔比星的t1/2α为3.1min,t1/2β为1.3-2.6h,清除t1/2γ为24-48h。
两种药物的剂量也不同,多柔比星的剂量为40-50mg/m2,每三周1次,剂量累计不超过450mg/m2;表柔比星的剂量为50-90mg/m2,每三周1次,剂量累计不超过900mg/m2.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注意它们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
氟尿嘧啶、替加氟和卡培他滨是抗代谢类抗肿瘤药物,主要作用于S期。
它们在体内转化为氟尿嘧啶,具有相似的抗瘤谱。
在肝脏被羧基酯酶转化为5’-DFCR,再经肝脏和肿瘤组织内胞苷脱氨酶转化为氟尿嘧啶而起作用。
这些药物抑制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而抑制DNA的合成。
替加氟的毒性为氟尿嘧啶的1/4~1/7,化疗指数为其2倍。
它们的口服吸收情况不同,且不良反应也不同。
替加氟和氟尿嘧啶的作用机制相同,都是通过抑制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来抑制DNA的合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肿瘤前体药物的类型有哪些
一类在体外活性较小或者无活性,在体内经酶或非酶作用,释放出活性物质而发挥药理作用的化合物为前药。
在大多数情况下,前药是简单的化学衍生物,经一步或两部化学或酶催化可以转变为有活性的母体药物。
将前药修饰用于先导化合物优化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减小毒副作用和促进药物长效化等。
在肿瘤治疗研究上,有研究者设计合成了一些抗肿瘤前药,可以大大改善目前临床使用的绝大多数化疗药物毒性大、无选择性和物理性质不好的缺点。
目前研发的抗肿瘤前体药物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脂质体前体药物
前药在药物设计中是一种常用手段,包括载体前体药物和经体内酶催化代谢而产生活性物质的生物前体药物。
通过前药设计进行先导化合物优化需要具备3个条件,首先是要根据具有生物活性的药物分子性质,按治疗需要进行化学改造,其次是进入机体后,不论是否需要酶的作用,都要保证恢复原来的药物分子,还有就是前药本身不显示生物活性。
心邀生物可以为客户提供涵盖各种靶标和疾病领域的药物研发服务,包括从活性化合物发现、靶标验证、先导化合物优化到临床前候选药物的选择。
前体脂质体有为重建脂质体,在固体制剂研发中,可以将构成脂质体的膜材、药材及固相载体用适当的方法制成颗粒状、粉末状等干燥形式。
它们通常都具有良好的流动性能,用前加水即可分散或溶解成脂质体溶液。
在肿瘤药物研发上,脂质体前药系统具有可在血液中保留更长时间、降低药物的毒性、增加药物在靶点的聚集并提高药物的疗效的优点。
将前体药物与脂质体结合不仅有利于提高脂质体的包封率和药脂比,还可以避免前体药物在体内的不稳定性,较容易实现前体药物的靶向给药。
这种将
药物分子与形成脂质体分子合二为一的新型载药方法,为难包封于脂质体的药物如亲水性药物实现高包封率提供了新途径。
2、xx他滨抗肿瘤前药
卡培他滨(CAP)属胸苷酸合酶(thymidylate synthase,TS)抑制药,是用化学方法将氟尿嘧啶(FU)作化学结构改造而成前体药物,它因含有氨甲酸酯结构能以完整的分子形式被肠黏膜迅速吸收。
CAP是一种具有靶向效应的口服氟嘧啶核苷类似物,可在肿瘤组织内选择性被激活而产生高浓度的活性细胞毒物质,从而改善肿瘤患者的耐受力,并使抗癌活性最大化.又因本身不显示生物活性,避免了口服FU引起的诸多不良反应.
3、水溶性xx素前体药物
合成聚乙二醇负载的、生物可降解的姜黄素(Cur)前药,以解决Cur水溶性等问题,并增强疗效,为开发新型Cur制剂奠定基础。
方法以单甲氧基聚乙二醇为载体,氨基酸为连接臂,合成Cur前药;通过紫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对合成产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直接观察法对其水中溶解性进行测定;最后通过MTT法对其体外抗肿瘤活性及特点进行分析。
结果该实验成功合成了Cur前药,方法简单、合成率高、产物水溶性好,并且能够缓慢释放起到抗肿瘤效果,表现出较好的应用开发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
4、xx类前体药物
目前在紫杉醇类前体药物的开发主要在于改善其水溶性,克服紫杉醇水中溶解度低的问题,同时降低药物毒性和提高抗肿瘤活性。
研究发现紫杉醇前体药物具有无需抗过敏预处理、静脉滴注时间短、MTD 较高、疗效好和毒性较低等特点,较好地解决了紫杉醇水溶性差和聚氧乙烯蓖麻油(CremophorEL)的毒性问题,其在药代、药效及毒副反应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临床应用前景良好。
5、酶激活式抗肿瘤前体药物
根据激活前体药物的工具,前药可以分为靶向酶前药和靶向生物膜载体前药2类。
靶向酶前药和相应的靶向酶组成酶激活式前药系统,在抗肿瘤方面疗效显著。
无毒性的药物,可以通过与导入肿瘤部位的外源性酶(ADEPT)或肿瘤细胞内表达的酶(GDEPT)相互作用,从而转化为细胞毒药物,这两种策略所用的药物前体为抗代谢物和烷化剂。
目前利用肿瘤组织自身合成的酶来激活前药,与采用人工引入酶激活前药抗体导向的靶酶前药疗法和基因导向的靶酶前药疗法相比,免去了许多人工加入的步骤,使该疗法显示出了极大的优势。
酶激活式抗肿瘤前药系统可提高抗肿瘤药物的靶向性,而利用肿瘤组织自身表达酶所激活的前药又克服了许多人工引入外源酶的缺点,是一类极具发展前景的药物。
6、过氧化氢介导的抗肿瘤靶向前药
癌细胞在需氧代谢过程中过度生产了一系列活性氧簇(ROS),其中包括过氧化氢。
ROS在癌细胞的转移,凋亡,增值和血管生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癌细胞转移相关生长因子的减少,其细胞内过氧化氢水平增高。
而研究表明芳基或苯基的硼酸及硼酸酯键可以容易的被过氧化氢断开。
荧光部分用于监测药物在细胞中的位置尤其是溶酶体中,用以反应药物在细胞中的运输情况。
过氧化氢介导的抗肿瘤靶向性前药是新型治疗诊断学前药7号
(prodrug7)。
Prodrug7是一种治疗转移瘤的药物,包含一个硼酸酯键触发部分,荧光部分(香豆素)和化学药物治疗组分7-乙基-10羟基喜树碱(SN-38)。
研究发现药物进入体内后,到达过氧化氢含量高处即癌细胞中,过氧化氢切断硼酸酯键释放7-乙基-10-羟基喜树碱及荧光部分,发挥作用。
7、叶酸受体介导的抗肿瘤靶向前药
叶酸受体(FR)在大部分人体肿瘤细胞表面过度表达,而在正常细胞表面则很少表达,甚至不表达。
这就使得利用FR介导的抗肿瘤药物靶向作用于FR呈阳性的肿瘤细胞成为可能,从而减少传统抗癌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
另外,前药在克服药物用药障碍、增强化学及代谢稳定性、增加口服或者局部给药的吸收度、增强血脑屏障渗透性、延长作用时间、提高生物利用度,以及减轻不良反应等应用中,已成为一种有效策略而被广为接受。
心邀生物对抗肿瘤药物可以进行先导化合物设计等临床前研究,还可以定制供应抗肿瘤药物全套杂质对照品或是医药中间体,减少药物研发周期和成本,保障药物研发的进度。
我们心邀生物专注医药研发新动态,给研发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参考。
还是集杂质对照品、化合物合成、化合物活性筛选、结构生物学、药效学评价、药代动力学评价、毒理学评价、制剂研究和新药注册为一体的符合标准的综合技术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