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比例导学案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含答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含答案)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一、知识梳理【学习目标】1. 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

2. 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相关知识】1、比例的概念: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比和比例的区别: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3、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如:280=520080×5=2×200前面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的。

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成比例。

4、解比例:如果知道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5、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②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

如10厘米: 10米,要把后项的米化成厘米后再算出比例尺。

③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或后项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

比例尺通常写成20:1或1001二、方法归纳1、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

4. 5:2.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4和6:8能不能组成比例。

先假设3:4和6:8可以组成比例。

再算出两个外项的积(两个外项的积:3×8=24)和两个内项的积(两个内项的积:4×6=24)。

因为3×8=4×6.也就是说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所以3:4和6:8可以组成比例,3:4=6:8。

3、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80:2 80 :2=:200 :580:2=40 └-内项-┘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200:5 └------外项-----┘200:5=40 两个外项的积是80×5=40080:2=200:5或280=5200) 两个内项的积是2×200=40080×5=2×200 4、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自主探究(一)探究比例的意义 1.看课本图完成下表。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第三单元整理和复习(导学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第三单元整理和复习(导学案)

整理和复习20=1570(cm3)1570cm3=1.57L>1.5L 答:这壶水够喝。

知识点2:等积变形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材第38页练习七第2题一个圆锥形沙堆,底面积是28.26m2,高是2.5m。

用这堆沙在10m宽的公路上铺2cm厚的路面,能铺多少米?分析:沙堆由圆锥形变为长方体,其体积不变。

求沙能铺的长度,也就是求长方体的长。

可以先求出沙堆的体积,再用它除以长方体的宽和高就得到长方体的长。

答案:28.26×2.5×1/3÷10÷0.02=117.75(m)答:能铺117.75m。

2.(2018·湖北英山县)把一块长12cm,横截半径是3cm的圆柱形钢坯铸成一块底面半径是6cm的圆锥形钢坯。

圆锥形钢坯的高是多少厘米?答案:3.14×32×12=339.12(cm3)339.12×3÷(3.14×62)=9(cm)答:圆锥形钢坯的高是9cm。

知识点3:知识点3:组合图形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材第38页练习七第3题一块蜂窝煤如图所示(图见教材)。

做一块蜂窝煤大约需要用煤多少立方分米?分析:根据题意求用煤多少立方分米就要用大圆柱的体积减去所有小圆柱的体积。

答案:3.14×(12÷2)2×9=1017.36(cm3)3.14×(2÷2)2×9×12=339.12(cm3)1017.36-339.12=678.24(cm3)=0.67824(dm3)3.如图,一个直角梯形绕轴旋转一周后形成的立体图形的体积是多少?答案:3.14×42×5+3.14×42×(8-5)答案:3.14×(6÷2)2×8=226.08(cm 3)=226.08(mL )答:最多能装水226.08mL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练习课(5~7课时)(导学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练习课(5~7课时)(导学案)

练习课(5~7课时)
计算方法。

教材第29页练习五第12题的体积。

(单位:cm)积。

答案:3.14×[(
10
2
)2-(
8
2
)2]
×80=2260.8(cm3)
答:它所用钢材的体积是
2260.8cm3。

答案:3.14×[(
2
2
)2-(
1.6
2
2]
×8=9.0432(dm3)
答:钢管的体积是
9.0432dm3。

布置作业1.完成教材第28页第6题。

2.完成教材第29页第7、11、13题。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课堂小结课堂延伸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谈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哪些需要注意或不太懂的地方。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如何灵活地运用圆柱的体积公式,教学中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并会运用圆柱体积公式解决基础及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教师点评和总结:。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正比例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2页例1,第55页课堂活动第1题及练习十二1,2,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能找到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2.通过探索正比例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3.通过观察、交流、归纳、推断等教学活动,感受数学思维过程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作业本,数学书。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复习引入(1)下面是居委会张阿姨负责的小区水费收缴情况,用这个表中的数能写成多少个有意义的比?哪些比能组成比例?把能组成的比例都写出来。

(2)揭示课题。

教师:在上面的表中,有哪两种量?(水费和用水量、总价和数量)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除了这两种量,我们还要遇到哪些数量呢?教师:这些数量之间藏着不少的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数量间的一些规律和特征。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1.教学例1用课件在刚才准备题的表格中增加几列数据,变成表。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张表,先独立思考后再讨论、交流:从这张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并根据这种规律帮助张阿姨把表格填写完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表格完善,并作必要的板书。

教师:同学们发现表格中的水费随着用水量的增加也在不断增加,像这样水费随着用水量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就说水费和用水量是相互关联的。

板书:相关联教师:你们还发现哪些规律?学生在这里主要体会水费除以用水量得到的每吨水单价始终是不变的,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来,便于其他学生观察:教师:水费除以用水量得到的单价相等也可以说是水费与用水量的比值相等,也就是一个固定的数。

比例的应用—用比列解决行程问题(导学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比例的应用—用比列解决行程问题(导学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4.3比例的应用——用比例解决行程问题教学目标:能够运用比例关系和画示意图的方式解决比例中的行程问题。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比例关系,解决比例中的行程问题。

教学难点:熟练运用比例关系,画示意图。

一、知识回顾1、行程问题有哪些量?这些量之间有哪些数量关系?2、行程问题的量之间成比例关系吗?如果成,关系怎样?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 ;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 ;速度一定,路程克时间成 。

二、知识梳理我们常常会应用比例的工具分析2个物体在某一段相同路线上的运动情况,我们将甲、乙的速度、时间、路程分别用,,v v t t s s 乙乙乙甲甲甲,;;来表示,大体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 当2个物体运行速度在所讨论的路线上保持不变时,经过同一段时间后,他们走过的路程之比就等于他们的速度之比。

s v t s v t =⨯⎧⎨=⨯⎩甲甲甲乙乙乙,这里因为时间相同,即t t t ==乙甲,所以由s s t t v v ==甲乙乙甲乙甲, 得到s s t v v ==甲乙乙甲,s v s v =甲甲乙乙,甲乙在同一段时间t 内的路程之比等于速度比 2. 当2个物体运行速度在所讨论的路线上保持不变时,走过相同的路程时,2个物体所用的时间之比等于他们速度的反比。

s v t s v t =⨯⎧⎨=⨯⎩甲甲甲乙乙乙,这里因为路程相同,即s s s ==乙甲,由s v t s v t =⨯=⨯乙乙乙甲甲甲, 得s v t v t =⨯=⨯乙乙甲甲,v t v t =甲乙乙甲,甲乙在同一段路程s 上的时间之比等于速度比的反比。

三、典例精析例1、一列客车和一列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客车与货车速度比是11:8,甲、乙两地相距380千米。

求相遇时,客车比货车多行了多少千米?变式练习1、小军和小明同时从A 、B 两地相向而行, A 、B 两地相距600米,小军和小明的速度比是3:2,相遇时,小明走了多少米?2、哥哥和弟弟同时从家和学校相向而行,哥哥和弟弟的速度比是5:3,相遇时哥哥比弟弟多走了200米,求家离学校有多少米?3、聪聪和明明的速度比是6:5,聪聪在明明后面20米,他们同时同向出发,聪聪要走多少明?例2、一辆货车从甲城开往乙城,又立即按原路从乙城返回到甲城,一共用了9小时,去时每小时行40千米,返回时每小时行50千米。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1]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1]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一、教学内容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

教学重点:百分数的应用、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扇形统计图、转化的解题策略以及总复习的四个板块的系列内容。

教学难点: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判断、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解题策略的灵活运用。

二、教学目标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1.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3.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5.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8.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材分析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负数和比例两个单元。

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反比例(导学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反比例(导学案)

第3课时反比例汪村中心小学钱少华教学内容教材第47~48页例2。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

——冰心《冰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感知生活中的事例,理解并掌握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的过程,体验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渗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培养探究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难点会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

教法与学法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引入新课。

1.说一说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

2.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投影展示,指名回答)(1)三角形的高一定,面积和底。

(2)总钱数一定,花的钱数和剩余的钱数。

(3)圆的周长和半径。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种常见的数量关系——成反比例的量。

(板书课题:反比例)1.学生回顾成正比例的量的意义。

2.学生完成复习练习。

1.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的人数与站的行数的关系如下表。

每行站的人数与站的行数是否成反比例关系?为什么?答案:成反比例关系。

因为每行站的人数与站的行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每行站的人数随站的行数的变化而变化,且两者对应的数的乘积一定。

2.判断下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1)汽车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2)住房面积一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 (1)课件出示教材第47页例2情境图和统计表。

说一说,从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2)观察表中数据,织学生研讨:①表中有几种量?它们是相关联的量吗?②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杯子的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的③水的高度和杯子的底面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④这个积表示什么?2.明确成反比例的量及反比例关系的意义。

(1)引导学生明确: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杯子的底面积的变1.(1)杯子的底面积是10cm2时,水的高度是30cm;杯子的底面积是15cm2时,水的高度是20cm……(2)①表中有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这两种量。

4.3解比例(导学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4.3解比例(导学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

4.3解比例(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解比例的基本方法,能够灵活运用解比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解比例的基本方法,能够灵活运用解比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运用解比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顾比例的意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导入(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比例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解比例的过程。

(2)引导学生总结解比例的基本方法,归纳解比例的步骤。

(3)教师讲解解比例的注意事项,帮助学生理解解比例的关键点。

3. 案例解析(1)教师呈现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解比例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案例的解析,教师巡回指导。

(3)教师点评学生的解析过程,强调解比例的方法和关键步骤。

4. 实践演练(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解比例的方法。

(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练习题进行讲解,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

(3)学生互相评价,总结解比例的技巧。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解比例的方法和关键步骤。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解比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解比例的方法和关键步骤,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解比例方法的掌握程度,评价教学效果。

七、教学资源教材、教具、课件等教学资源要充分准备,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八、教学进度安排根据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保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和比例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和比例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
解题步骤:
〔1〕认真审题 ,分析数量关系 ,判断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2〕设未知数X ,注明单位名称。
〔3〕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 ,并解答。
〔4〕检验。〔5〕写答句。
4.上面的第〔1〕、〔2〕题还有其他解法式吗?生答师板书。
〔1〕90×20÷15 〔2〕90÷20×15 90× 90÷



全班练习 ,指名个别板演 ,后集体订正。
题〔1〕因为每天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一定〕
所以每天工作量和工作时间成反比例。
解:设实际每天安装X米。
15X=90×20
X=120答:略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整理和复习●第四课时教学设计




题〔2〕因为工作总量÷工作时间=每天工作量〔一定〕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明确比和比例的联系与区别。
2.使学生能正确地、熟练地解比例。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 ,能正确进行判断。
教学
准备
习题卡




一、比、比例的意义
1.什么是比?
2.什么是比例?比例的根本性质是什么?
3.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指名口答 ,出示表格填空。
1.说一说运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
通过回忆与交流 ,学生概括出解决答步骤。如:
〔1〕找出相关联的两种量。
〔2〕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3〕用等量关系表示数量关系。
〔4〕解设 ,并解比例
〔5〕检验。
2.完成课文“整理与复习〞第4题。
三、稳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十第4、5题。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1课比例尺的应用导学案3篇2024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1课比例尺的应用导学案3篇2024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1课比例尺的应用导学案3篇2024〖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1课比例尺的应用导学案第【1】篇〗【教学内容】比例尺(3)(教材第56~58页第3~10题)。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巩固对比例尺的认识。

2.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重点难点】把比例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投影仪。

【复习导入】1.什么是比例尺?比例尺1∶1000表示什么?2.说说实际距离、图上距离和比例尺之间的关系。

【新课讲授】1.教授例3。

(1)教师用投影出示教材55页的例3。

(2)组织学生讨论:画出三家和学校的平面图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使学生明确: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求出长和宽的图上距离。

(3)学生分组求出各图上距离,教师订正。

(4)组织学生画出平面图,并在全班交流。

2.巩固应用:完成教材第55页“做一做”。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同桌间相互检查。

【练习讲授】1.出示习题:小明家要搬新家了,他特别高兴。

可是,他很担心新家离学校太远。

小明的爸爸按比例为他画了一幅图,并且告诉他旧家与学校之间的距离是900m。

小明量得新家到学校的图上距离是7cm,旧家到学校的距离是3cm。

同学们,你们能帮助小明算算新家与学校之间的距离吗?(1)学生根据手中的图纸,分小组研究用什么知识来解答,然后合作计算出结果。

(2)学生汇报所在小组是怎样想的及利用了什么知识。

教师要求学生每说出一步算式要说出理由,并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求。

方法一:运用比例尺。

900m=90000cm3∶90000=1∶300007×30000=210000(cm)=2100(m)方法二:运用倍比关系。

7÷3=900×=2100(m)2.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计算,我们知道了小明的新家距学校比旧家远了不少,但小明还是非常高兴的,因为小明的新家比旧家宽敞。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比例教案1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比例教案1
(2)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3)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4)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检验各自所写的比例。
第2题。
(1)学生独立写比例,看谁写得多。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一共可以写多少个不同的比例。
3.课堂小结。
(1)什么叫做比例?
(2)一个比例式可以改写成几个不同的比例式?
三、巩固练习
小结: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判断两种量是否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方法是什么?
教学后记:
第八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正确说明比例尺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将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
3.理解比例尺的书写特征。
(5)三角形的高一定,面积与底。()
(6)圆的面积与半径。()
第七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能够正确地判断正、反比例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教学重、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课文例题情境图。
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出示表格。
高度/㎝
30
20
15
10
5
底面积/㎝2
10
15
20
30
60
体积/㎝3
请学生认真观察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
问: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不难发现:底面积越大,水的高度越低,底面积越小,水的高度越高,而且高底和底面积的乘积(水的体积)一定。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例的意义5篇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例的意义5篇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例的意义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例的意义精选5篇(一)教学目标:1. 理解比例的意义。

2. 能够解释比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能够根据比例关系进行计算。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知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比例例子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 一本书的宽和高的比例。

- 一辆汽车的轮胎和车身的比例。

- 一次混合果汁的水和果汁的比例。

步骤二:讲解比例的意义1. 比例是指两个或多个具有相同或相似特性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 比例可以用来描述两个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形状关系或者其他特点关系。

3. 比例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购物中的优惠折扣、食谱中的配料比例等。

步骤三:比例的表示方法1. 比例用两个数或两个量之间的冒号“:”表示,例如1:2、2:3。

2. 比例也可以用分数表示,例如1/2、2/3。

步骤四:比例的计算1. 如果已知一个比例中的一项和比例的另一项,可以通过分析得到未知项目的值。

例如,已知比例2:3,其中2的值是4,可以通过分析得到3的值是6。

2. 如果已知一个比例和比例的一个项的值,可以通过计算得到比例的其他项的值。

例如,已知比例2:3,其中一个项的值是4,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另一个项的值是6。

步骤五:练习和巩固通过一些实际问题的练习来巩固比例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并进行课堂讨论和解答。

步骤六:总结和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确保学生对比例的意义和计算有清晰的理解。

解答学生的疑问,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应用和发现比例。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例的意义精选5篇(二)教学目标:1. 理解负数的概念,掌握负数的大小比较方法;2. 能够用不等式比较法进行负数的大小比较;3. 通过练习,提高对负数大小比较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白板;2. 教学素材(包括正负数的数轴、练习题等);3. 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负数的概念(5分钟)1. 要求学生回顾正数的概念,让学生举例说明正数表示什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导学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导学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导学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反函数的学习,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反函数的解决实际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带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反函数的学习过程,并且能够运用反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照顾到全体学生,创造平等的教学氛围和环境。

教学重点理解反函数的概念,体验学习反函数概念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反函数的概念,会运用反函数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活动内容: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复习函数及一元一次函数的相关知识。

问题1:上次课我们学习了函数,那么有谁知道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表达式么?师:同学们能用语言和字母分别表示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生: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kx+b.其中k,b为常数且k≠0,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kx,其中k为不为零的常数.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只有这两种类型的表达式.师:如从A地到B地的路程为1200km,某人开车要从A地到B地,汽车的速度v(km/h)和时间t(h)之间的关系式为vt=1200,如果速度是恒定的,我们关心的是花费的时间,那么时间是如何去求的呢?生:师:那么这里的t和v之间的关系式肯定不是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关系式,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式究竟是什么关系式呢?二、新授活动内容:师:同学们可以根据以下三个具体的问题列出表达式吗?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某次列车的平均速度v(单位:km/h)随此次列车的全程运行时间t 单位:h)的变化而变化;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为1000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y( 单位:m)随宽度x 单位:m)的变化而变化;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平方千米,人均占有的土地面积S(单位:平方千米/人)随全市总人口n 单位:人)的变化而变化。

生: 1) 2) 3)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函数的定义吗?一起回顾下。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解比例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解比例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解比例教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解比例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课本第69页例2、3;练一练;《作业本》第31页。

教学目标:理解解比例的意义,掌握解比例的方法,能正确地解比例。

教学重点:解比例的基本方法与依据。

教学难点:解比例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1、什么叫比例?2、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3、怎样检查两个比是否成比例?二、新授:1、先请学生心里想好一个比例(数目简单些),如2:3=4:6,只告诉其他同学其中的三项,让大家猜一猜还有一个数字是什么?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一个未知项。

3、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4、例2解比例:30∶12=45∶χ解:30χ=12×45…………根据是什么?χ=………不先求积,先约分比较简便。

χ=185、例3解比例=①请学生独立尝试;②注意格式;③反馈练习。

6、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1、解比例:(练一练第1题第一竖行)2、练一练第2题3、补充:χ∶0。

8=3∶1。

2四、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五、《作业本》第31页。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解比例教案【第2篇】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北师大版第四单元第55页——第56页的内容“比的应用”。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对于按比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

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设计理念:《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例5、例6)》导学案

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例5、例6)》导学案

第4单元 比 例第12课时 用比例解决问题(例5、例6)【学习目标】1.能正确判断实际问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能利用正、反比例正确解答实际问题。

2.感受比例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 )(2)书的总页数一定,书的本数和每本页数。

( )(3)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水费和用水的吨数。

( )二、自主探究1.看课本例5完成。

(1)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对应的数据分别是多少?请填写下表(未知的量用“x”表示)。

从上表可以知道( )一定,所以( )和( )成( )比例。

也就是说,两家的( )和( )的( )相等。

(2)用比例解答。

请你根据表中相对应的数据和判断列出比例式,然后解答。

2.学生自学例6。

我的发现:问:(1)题中哪个量是一定的?答:(2)哪两种量是变化的? 答:(3)相关联的两个量成什么比例关系?答: 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课堂达标1. 数学诊所。

(1)比例尺一定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

()(2)圆的周长公式中当C一定时,π与D成反比例。

()(3)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例。

()(4)Y︰8=X(X不是0),Y和X成正比例。

()2. 工程队要修一段长4800米的公路,前4天共修960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共需要多少天?3. 6.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2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致读者】亲爱的朋友:你好!很高兴你能阅读到此文章,希望此能对您有所帮助。

为了给广大读者提供最优质的资料,同时促进你我共同成长,希望你在阅读此文章后,如果觉得好,请您点赞;如果文档有改进之处,请您留言告诉我,我将改进不足之处,对文档进行不断完善。

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你的需要,是我最大的愿望。

谢谢!祝你工作顺利,生活安康!心想事成,步步高升!。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比例的意义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比例的意义教案

边板书。


(3)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三、巩固练习。

1、用手势判断下面卡片上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6:3和12:6 35:7和45:9 20:5和16:8 0.8:0.4和
0.3:0.6
学生判断后,指名说出判断的根据。

2、做P33“做一做”。

让学生看书,不抄题,直接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写在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看看自己做得对不对。

3、给出2、3、
4、6四个数,让学生组成不同的比例(不要求举全)。

4、练习六的第1~2题。

对于能组成比例的四个数,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组成的比例只要能成立就可以。

第4小题,给出的四个数都是分数,在写比例式时,也要让学生写成分数形式。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
长的比 9.6:6.4 9.6:6.4 = 6:4
宽的比6.4:4 6.4:4 = 9.6:6
布置作业:
A类
阳光小区9号楼模型的高度是6分米,与实际高度的比是1∶50,楼房的实际高度是多少米?
(考查知识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力要求: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和比例》教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和比例》教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和比例》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和比例》是学生在掌握了分数、小数、百分数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比和比例的知识。

这部分内容不仅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代数等知识奠定基础,而且也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比的定义、比的应用、比例的定义、比例的应用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分数、小数、百分数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学习比和比例时,还需要进一步理解比的含义、比的应用、比例的含义和比例的应用。

此外,学生还需要掌握比和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比的含义,掌握比的应用;理解比例的含义,掌握比例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比的含义,比的应用,比例的含义,比例的应用。

2.教学难点:比的化简,比例的求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比的含义和比的应用。

2.案例教学法:通过典型例子,讲解比例的含义和比例的应用。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比的化简和比例的求解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教学卡片。

2.学具:练习本、笔、橡皮。

3.教学资源:相关的生活情境图片、例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情境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对比的思考。

例如,展示一幅水果图片,提出问题:“苹果和香蕉的比是多少?”2.呈现(10分钟)讲解比的定义,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第2课时 比例的基本性质-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第2课时 比例的基本性质-导学案

第四单元比例
第2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习目标】
1.理解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尝试用字母表示。

2.学会应用比例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解决简单的问题。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什么叫比?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2.什么叫比例?请你写出一个比例。

二、自主探究
自学课本第41页并完成下面的部分。

(一)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写出下面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想一想: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和什么有关?怎样记住它们?
(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计算上面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

比较一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2.你能用字母表示你的发现吗?试一试。

三、课堂达标
1. 独立练习: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综合:
2. 填空
(1)如果2:3=8:12,那么,()x ()=()x()。

(2)写出比值是4的两个比是()、(),组成比例是()。

(3)如果5a=3b ,那么,a :b=():( );a b =) ()
(。

3.解决问题: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好词好句。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比例》教案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比例一、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正反比例、比例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4、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5、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6、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广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1、重点:比例的意义和正、反比例的意义。

2、难点: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3、关键:理解正、反比例意义,认真分析两个量的变化情况。

四、课时划分: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3课时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3课时3、比例的应用6课时4、整理与复习2课时单元教学反思:第1课时:比例的意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34页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比例的形成过程,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并能正确的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教学重难点】比例的意义,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一、铺垫孕伏1、同学们,今天我们数学课上有很多有趣的问题等你来解决,希望大家努力。

我们首先来解决两个问题。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2、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

12∶16 4.5∶2.710∶6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同学们有什么发现?(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二、探索发现1、教学比例的意义。

(1)实物投影呈现课文情景图。

(不出现国旗长、宽数据)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优质教学设计 比例尺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优质教学设计 比例尺教案

《比例尺》教学模式介绍:核心素养下的培养是需要正确的教学模式作为载体的,对于以往的课堂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转型。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设计是利用设计好的核心问题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激发和推动学生主体活动、能整合教材中内容并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联。

在这个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问题及其解决方式为主线的,整体设计思路是在教师的策划、指导和支持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问题的发现、提出与解决,在探索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新知,构建新知。

老师作为学习共同体的一员,和学生共同为问题的解决,开展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解决问题、培养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教学设计的课程环节:讲什么——为何讲——怎么讲——讲怎样设计思路说明: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了正、反比例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学开始,充分应用多媒体课件,以课本主题图引入新课;教学中,通过实例,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在展示与交流中加深对比例尺的理解,让学生从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思考,体会函数思想。

一、讲什么1.教学内容(1)概念原理: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2)思想方法:观察、比较、判断,归纳;(3)能力素养: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内容解析:本课是《比例》这一单元比例的应用这部分内容的起始课,学生已经学习过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为学习用比例尺的内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为何讲1、教学目标:(1)在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计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2)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3)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目标解析:(1)感受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计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春季学期1密封线第三单元 比例 课题:比例的意义【学习目标】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

难点: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预习导学】(一)轻松热身。

1、说说什么是比。

2、回忆比各部分的名称。

3 : 2 或 32( )( )( ) ( )3、回忆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 )的数,( )除外,比值不变。

4、将比值相等的比用线连起来。

10 :12 2.5 :30 23 : 91 : 12 5 : 6 2 : 275、求比值:0.9:3.6 34 : 15 9 :27(二)自主学习。

1、自学教科书32-33的内容。

求出学校两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

操场上国旗的比值: 2.4:1.6= 教室里国旗的比值: 60:40=根据所求出的比值,可以发现这两个比的比值( )。

所以我们可以将这两个比用“=”连接,写成一个等式,即2.4:1.6=( ):40 或2.41.6 = 60( )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叫做 ( )。

2、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3 :14 和 8:6 16:4和72:18【合作交流】1、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讨论:书上32页四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并写出两组以上的比例。

23、1、2、3、6可组成多少个比例?4、小结: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要看它们的比值是不是()。

若比值相等,则能组成();若比值不相等,则不能组成()。

【当堂检测】1、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6:10和9:15 (2)20:5和1:42、用3、6、2、9四个数组成不同比例。

课题: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习目标】1、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通过自主学习,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难点: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一)轻松热身。

1、说说什么是比例?2、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7∶4和5∶3 80∶2和200∶5(二)自主学习。

1、自学教科书34-35的内容。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

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

例如: 2.4 : 1.6 = 60 :40 (标出内项和外项)2014年春季学期3密封线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 =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有什么关系?2.41.6 = 6040 2.4 × 40 ○ 1.6 × 60 我发现:两个外项的积( )两个内项的积。

(填大于或等于)2、归纳总结: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 )。

【合作交流】1、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用2、4、8和16组成不同的比例。

(有多少写多少)3、小结: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要看两个外项的积是否( )两个内项的积,如果相等,则能组成( );如果不相等,则不能组成( )。

【当堂检测】1、填空。

(1)12:9 比值是( ),13 :14 的比值是( ),把这两个比写成比例为( )(2)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是23 ,则两个外项的积是( )(3)根据1.2×4=0.6×8,可以写成比例 ( )( ) = ( )( )(4)13 a =14b ,则b : a =( ) : ( )2、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0.9:1.2和8:6 (2)15 : 16 和6 : 53、一个比例的各项都是整数,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0.6,且第一项比第二项小10,第四项是第二项的15 ,写出这个比例。

4课题:解比例【学习目标】1、理解解比例的意义.2、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重点、难点】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预习导学】(一)轻松热身。

1、解下列方程.34χ=15×382、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

6∶10和9∶15 5∶1和6∶2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

(二)自主学习。

1、自学第35页例2。

(1)理解题意.根据题意可知“模型的高度:原塔高度=1:10”,已知原塔的高度为320m,如果设模型的高χ米,则可列出比例式为():320 =1:10(2)解比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外项χ与10相乘的积()两内项320与1的积。

(填等或不等)。

(3)列式解答解:设【合作交流】1、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合作交流完成。

2014年春季学期5密封线解比例 1.52.5 = 6x * 2x x+6 = 1183、将4、5、6再配上一个数组成比例,这个数可以是( )或( )。

【当堂检测】1、判断题。

(1)含有未知项的比例也是方程. ( ) (2)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同一个数,比值不变。

( )(3)比例的两个内项的积减去两个外项的积,差是0。

( ) 2、解比例0.8 :x = 23 : 0.25 x 25 = 1.27535 : 712 = 910 : x 6.4x= 2 : 53、根据4 × 15 = 5 × 12 填一填。

(4)( ) = ( )( ) ( 5 )( ) = ( )( )( 15)( ) = ( )( ) (12)( ) = ( )( )成正比例的量【学习目标】1.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

2.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6出另一个量的值,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图像。

3、渗透函数思想,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难点:能在方格纸上画正比例的图像。

【预习导学】(一)轻松热身。

1、根据要求写出下面各数量之间的关系.(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2)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单价?(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4)已知圆周长和直径,怎样求圆周长?小结:我知道像路程和时间、路程和时间、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等,这样两种有关系的量称作()。

(二)自主学习。

1、自学例1。

(1)观察主题图完成表格(2)我发现:502=1004=1506=……=25 ( 比值一定)也就是体积与高度的()一定。

(3)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另一种量也随着(),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成()关系。

正比例关系表示为圆柱体积高度=底面积(一定)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为:( )( )=k ( )(4)想想,生活中还有那些成正比例的量?2014年春季学期7密封线 【合作交流】1、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合作交流完成例2(1)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2)不计算,根据图像判断,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cm,那么水的体积是( ); 225cm3水有( )。

思考: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当堂检测】1、判断(1)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成正比。

( ) (2)圆的面积与半径的平方成正比。

( ) (3)如果3X =8y,那么y与x成正比例。

( ) (4)一个加数不变,和与另一个加数成正比例。

( )2、想一想,填一填,并回答问题。

一种花布的数量和总价如下表: (1)分别写出各组总价和相对应的数量的比,并求出比值。

(2)说出这个比值所表示的意义。

(3)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4)在下图中描出表示数量和对应总价的表格的点,然后把它们连起来,说说图像的特点。

总价/元1 2 3 4 5 6 7 数量/m8(5)利用图像回答,买2.5m花布要多少元?68元能卖多少米花布?成反比例的量【学习目标】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成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2.能找出生活中成反比例的实例。

3、提高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学习方法的迁移能力,渗透函数思想。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难点:找出成反比例的两种量变化规律。

【预习导学】(一)轻松热身。

1、判断下面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

(2)工作时间一定,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

(二)自主学习。

1、自学例3后完成下面的题知识点一:反比例的意义(1)把相同体积的大米倒入底面积不同的圆柱体粮仓中,完成表格。

(2)观察上表,探究大米的高度和底面积的变化规律a、底面积是10平方米,大米的高度是10米;底面积是20平方米,大米的高度是5米;说明大米的高度随着圆柱底面积的变化而(),它们是()的量。

b、从左往右观察表中数据,发现:底面积越大,米的高度越(),2014年春季学期9密封线从右往左观察表中数据,发现:底面积越小,米的高度越( )。

C 、大米的高度x 底面积=米的体积( )(填一定或不一定)(3)、像上面的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 ),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 ),这两种量就叫做( ),它们的关系叫做( )用字母可以表示为( )x( )= k( )。

(4)想想,生活中还有那些成反比例的量? 【合作交流】1、讨论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在速度、路程、时间三种量中,一种量一定,判断另外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当堂检测】 1、判断(1)被除数一定,除数和商成反比例。

( ) (2)王芳做完10道题,做完的和没做完的题成反比例 。

( ) (3)小美从学校走到家,走路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成反比例。

( ) (4)三角形面积一定,底和高成反比例。

( ) 2、填空。

(1)已知a 和b 成正比例。

(2)已知a 和b 成反比例10课题:比例尺【学习目标】1、认识比例尺,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2、会计算比例尺.【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难点:会计算比例尺.【预习导学】(一)轻松热身1、填空.30米=()厘米300厘米=()分米15千米=()厘米5000毫米= ()米1、解比例.5 x =14160x =120(二)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比例尺的意义1、在绘制地图和平面图的时候,都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 )缩小(或扩大),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叫做这幅图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