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巴塞尔协议在次贷危机中风险管理的漏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新巴塞尔协议在次贷危机中风险管理的漏洞
作者:王一淼
来源:《商情》2016年第02期
【摘要】本文在分析巴塞尔协议及其现有估值模型(VAR)局限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的VAR模型的局限,并针对巴塞尔协议的相关修正现状,给出了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本文认为,次贷危机暴露出计量模型的不完善不准确,尤其是VAR的不足,应该提起业界的警惕,寻求更加科学合理的风险度量模型。

【关键词】VAR 次贷危机新巴塞尔协议
新巴塞尔协议是在1997 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所揭示的银行业潜在风险后形成的,力图更为全面地反映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高速发展和信用中介服务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情况下所面临的各种风险。

然而,2007 年爆发的全球性次贷危机使得银行的经营管理以及监管再一次受到了考验,同时也暴露出新巴塞尔协议中所存在的不足。

一、巴塞尔协议未能有效预防高杠杆运作
(一)对投行、对冲基金监管缺失
按照新巴塞尔协议的相关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 8%,即最高可产生12.5倍的杠杆,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高杠杆所可能产生的风险。

然而,随着各类金融衍生品的创造,旧的准备金要求等体制难以达到确保流动性和控制杠杆率的目的,在实际操作中,投资银行利用融资工具在发行证券化产品时只需要不到1%的资本充足率。

究其原因是因为监管界过度主张自由市场论,担心监管过严会伤害市场,妨碍经济规律的自由运行,正是在此理念的主导下,长期放松了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

(二)对表外业务的监管不足
随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规模的逐步扩大,银行的实际资本充足率潜在地降低,承受风险的能力也随之减弱,从而积聚了很高的风险。

虽然表外业务的潜在风险显而易见,但其性质本身决定了监管银行真实的风险与资本充足率具有巨大的难度,例如,由于SIV 不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中,出资成立SIV的金融机构常会借此隐瞒风险。

此外,由于表外业务更多会是在场外交易,从而很大程度绕过了监管。

鉴于再证券化产品或者与资产支持债券挂钩的担保债务债券是这次金融市场动荡的始作俑者,巴塞尔委员应进一步完善风险资本标准,为此类表外金融产品确立更为严格且具体可操作化的资本标准。

二、巴塞尔协议现有估值模型(VAR)的局限
目前,世界上已有超过1000家的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采用VaR风险管理模型作为风险管理的手段。

VaR风险管理方法主要是测度市场风险,将影响市场风险的因素量化,这是优点,同时也是缺点。

实际中存在某些因素不容易量化,或者不存在可以使因素量化的市场比较,量化不准确将导致风险测度结果不准确,从而影响决策的正确性。

(一)VAR对市场风险中的“系统性风险”的忽视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缘起于格林斯潘时代的低利率时代导致的流动性过剩,从2004年—2006年,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联邦基金利率从1%飙升到5.25%。

上升的融资成本直接带来了流动性从过剩到逐步枯竭的转变。

这些货币和利率方面的政策剧烈变动严重影响市场的系统风险的稳定性,同时影响金融工具未来的预期收益。

(二)VAR对其他利益攸关方的忽视
这次金融危机缘起次级贷款者,但是却祸及大量商业银行、贷款公司、投资银行、对冲基金、保险公司等等,这种连锁反应说明了个体不仅要关注自身的风险管理,也要关注横向与竖向关联的风险管理。

例如,投资银行在制造各种债券时,就要考虑相应的贷款质量,贷款机构的风险管理及风险承受能力,以及相关的市场变化情况。

这种相互关联的风险相关性也必然是VaR风险测度中的影响因子,忽略了这种相关性,必然导致风险管理决策偏差甚至错误。

(三)VAR对“流动性风险”测度的无力
除了主营业务不同,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最大区别在于融资方式。

商业银行85%融资来源于企业和个人的储蓄,投资银行的融资则完全来源于资本市场。

理想状况下,资产负债表中资产与负债不但应在到期时间上、信用质量上,而且应该在流动性上达到匹配。

但投行50%都是靠短期回购融资,而资产大部分是长期资产。

资产与负债的有效差距扩大,流动性不匹配造成由流动性危机转向偿付性危机,直至破产倒闭。

三、巴塞尔协议的相关修正建议
2008年以来巴塞尔协会就陆续出台了多部征求意见稿以分析和应对此次的次贷危机。

如,加强第一支柱(最低资本要求)下某些证券化的处理方法。

修改后的框架对资产支持型证券中的债务抵押证券赋予了更高的风险权重.对使用内部模型进行交易账户资本计量的银行,今后必须受到市场风险资本计量的规范,使用 99%/10天VaR的置信区间(在此之前商业银行所普遍适用的是 99%/1天VaR模型)以及考虑压力测试后的在险价值。

再如,巴塞尔委员会在2008年7月发布的《对巴塞尔协议市场风险框架的修改建议》中指出,市场利率和价格,例如利率、汇率、股价和商品价格的变动都会对银行的交易头寸的价值产生较大的影响。

因此,在考虑交易类资产的违约风险新增资本的同时,银行还应该捕捉更广泛的市场风险,以更加谨慎的态度完善内部的VaR模型。

尽管巴塞尔委员会已采用多种措施以完善现有的计量模型,但就目前最新出台的各项指南而言,其更多的仍停留在初步的框架阶段,有待进一步的充实与完善。

本文认为,此次危机暴露出计量模型的不完善不准确,尤其是VAR的不足,应该提起业界的警惕,寻求更加科学合理的风险度量模型。

参考文献:
[1]董昊.美国次贷危机引致新巴塞尔协议风险管理的改进需求[J]. 大众商务,2009.
[2]张赟,胡海鸥.次贷危机对新巴塞尔协议提出的挑战与启示[J]. 上海金融,2009.
[3]陈颖.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国际监管路径初探—兼论《新巴塞尔协议》防范系统性风险的漏洞与弥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4]李裕丰,罗丹程,王赫.基于VaR方法的金融风险度量模型及其应用[J].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5]庄光明,彭作祥,王庆平.VAR模型计算方法及应用[J]. 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6]顾弦,钟伟.次贷危机背景下新巴塞尔协议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南方金融,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