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的思想艺术《古诗十九首》的情感内涵与艺术特色曹操...
《古诗十九首》简介(2)
《古诗十九首》简介(2)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
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
《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
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
具体而言,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士人的彷徨失意和人生的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基本的情感内容。
清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对此有一段非常准确的评价说:“《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
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犹有不足,况贫贱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以我之怀思,猜彼之见弃,亦其常也。
失终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复不知其乐,咋一别离,则此愁难已。
逐臣弃妻与朋友阔绝,皆同此旨。
故《十九首》虽此二意,而低回反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此诗所以为性情之物。
而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则人人本自有诗也。
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能尽,故特推《十九首》以为至极。
”这段话指出了《古诗十九首》所表达的情感,是人生来共有的体验和感受。
如:表现思念故乡怀念亲人的《涉江采芙蓉》、《去者日以疏》;表现思妇对游子深切思念和真挚爱恋的《凛凛岁云暮》、《客从远方来》和《迢迢牵牛星》;表现游士对生存状态的感受和他们对人生的某些观念:《回车驾言迈》、《明月皎夜光》。
总之,《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是“人同有之情”。
因而,这些诗歌能够永久地感动人,千古常新。
同时,它以艺术的方式,表现士子的社会境遇、精神生活与人格气质,并由此透视出汉末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有相当重要的认识意义。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学者所谓“逐臣弃友、思妇劳人、托境抒情、比物连类、亲疏厚薄、死生新故之感,质言之、寓言之、一唱而三叹之”(王康《古诗十九首绎后序》),良非虚言。
古诗十九首思想内容、艺术成就(与汉乐府异同)
冉冉狐生竹,结有宜。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之九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之六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之七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口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翻。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辄。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是非常突出的,概言之,一是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借景 抒情,如明月皎夜光,诗人有感于深秋季节见物换星移,时序转变而产生朋友相 交不终,世态炎凉的感叹,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增强诗歌抒情性,二是通过生活 细节抒写作者内心活动,以含有叙述成分的情节突出诗中主人公的形象,如迢迢 牵牛星,叙织女的神话故事,表现诗人脉脉不得语的相思之苦,乂如西北有高楼, 以描写女子高楼抚琴,抒发作者知音难遇的感慨,三是比兴手法的大量运用,其 衬映烘托,语短情长,含蓄蕴籍,儿乎涵盖了所有十九篇诗章,典型的如涉江釆 芙蓉,冉冉孤生竹等,四是语言不饰雕琢,浅近自然而乂精练丰富,情味隽永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它下开建安诗歌,乃至唐诗,对我 国诗歌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之十三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潜寐黃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汉无名氏作(其中有八首玉台新咏题为汉枚乘作,后人多 疑其不确)。非一时一人所为,一般认为大都出于东汉末年。南朝梁萧统合为一 组,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内容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 失意,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 切,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
古诗19首的思想
古诗19首的思想《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十九首的主要思想,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古诗十九首的主要思想(一)孤独感伤与纵情享乐中的生命状态东汉中后期由于社会的动乱与黑暗,人们已无力于救世,无力做出反抗,也没有了为道义而临危不惧的献身精神。
长期的动乱和生命的朝不保夕,使他们对生命、对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古诗十九首》更多地表现出对个人孤独漂泊的悲叹和对及时行乐的感伤,是人的觉醒的另外一种表现。
在《古诗十九首》中,现实的成份加浓了,人格追求的成份淡化了,对于道义的追求转为强调现实人生的自我丰满,个人关怀已然前置于社会关怀。
人们通过对生存困顿的认识体悟到了生命的价值,这种对现实的感喟和对人生的态度在中国封建社会显得尤为可贵。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古诗十九首》拉开了一个文学自觉时代的序幕。
游子为了寻求出路,不得不远离乡里,奔走权门。
不断的游荡也会产生诸多的客居感,这就引发了对生命的追问。
时空上,他们是远离家乡的游子;精神上,他们同样无所依附。
《古诗十九首》所渲泻的情绪乃是一种沉重的孤独感,这种在时空中、人世间的孤独感萦绕在每个诗人心间,并显露于每一首作品的字里行间。
古人因对自身前途的迷茫和对社会命运的迷茫而处于一种焦虑状态,他们想借爱情来排解,想借友情、亲情、乡情来排解,用及时行乐来排解,醉生梦死来排解。
在人生无常的悲哀和及时行乐的惆怅背后,渗透着孤独落寞的无限感伤。
亡国之音哀以思,每逢国家丧乱,诗人们生活困顿,感时伤怀。
而汉未文人从自身体会出发,诉说失意群体共同的悲伤、孤独以及对前途的迷茫,更显悲凉而深沉。
《古诗十九首》中倾注了大量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来自于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重新审视,预示着人本价值的复苏。
它的基调低沉,充满了孤独、哀伤以及前途无着的忧虑。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青青陵上柏》)生命的漂泊无依,灵魂的无处安放都在诗中有所体现。
《古诗十九首》赏析
《古诗十九首》赏析当前位置: 习古堂国学网>> 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介绍】《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昭明文选》),是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
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
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
【《古诗十九首》目录】•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出自《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一首。
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
不迫不露、句意平远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
...•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出自《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二首。
这首曾为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所推崇的诗,以一名女子的口吻写出了自己的身世,抒发了思妇在草木茂畅的春景下内心寂寞苦闷的愁思。
...•青青陵上柏《青青陵上柏》出自《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三首。
这首诗与《古诗·驱车上东门》在感慨生命短促这一点上有共同性,但艺术构思和形象蕴含却很不相同。
...•今日良宴会《今日良宴会》写得很别致。
全诗十四句,是主人公一口气说完的,这当然很质直。
所说的内容,不过是在宴会上听曲以及他对曲意的理解,这当然很浅近。
...•西北有高楼《西北有高楼》作者无名氏似是一位彷徨中路的失意人,这失意当然是政治上的,但在比比倾诉之时,却幻化成了“高楼”听曲的凄切一幕。
...•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是抒写妇思游子相思离别之情的作品。
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
但倘若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女子,那就错了。
...•明月皎夜光《明月皎夜光》这首诗从秋夜之景写起,写景抒愤上的妙处,在那感叹、愤激、伤痛和悲哀,始终交织在一片星光、月色、螺蜂、蝉鸣之中。
汉乐府的思想艺术《古诗十九首》的情感内涵与艺术特色曹操...知识讲解
曹植作为建安文学 的集大成者,对于后 世的影响很大。在两 晋南北朝时期,他被 推尊为文章典范的地 位。
钟嵘《诗品》: “陈思之于文章也,譬 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 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 女工之有黼黻”。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叙别
远别
久别
疑虑
宽慰
1、叠辞:行行重行行 2、浓厚的源自情气氛 3、实写与虚写相结合实写:相去日已远, 思君令人老 虚写:胡马依北风, 越鸟巢南枝。
曹操,魏武帝。 沛国谯人。 年二十,举孝廉。 初平元年(190),起兵讨董桌。 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于许昌。 十三年(208),进位丞相。 二十一年(216),封魏王。 二十五年(220),卒。
1. 汉乐府的思想艺术 2. 《古诗十九首》的情感内
涵与艺术特色 3. 曹操的诗歌创作 4. 曹丕的《燕歌行》 5. 曹植的诗歌创作
乐府原指音乐机关。 汉武帝刘彻时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 主要任务:采集民间歌辞予以配乐,以及将 文人歌功颂德之诗制谱,以供统治者祭祀和 朝会宴饮时演奏使用。
后代将乐府所唱的诗歌,直接称作“乐 府”,于是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变为带有音 乐性的诗体名称。
《陌上桑》 《汉乐府·东门行》
《战城南》 《十五从军征》
(1)对忠贞不渝爱情的追求 (2) 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的抗议。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对劳动美的赞誉
(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
(二)影响新的诗歌形式的创造 (三)在艺术手法上,特别是在叙事诗的写作技 巧上,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
浅析《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浅析《古诗⼗九⾸》的艺术特⾊2019-10-09摘要:《古诗⼗九⾸》⽂辞醇厚、意境悲远,堪称“⼀字千⾦”。
本⽂从东汉特殊的时代背景出发,通过对其艺术特⾊的考察,揭⽰出《古诗⼗九⾸》作为诗歌⾃觉时代伐⼭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古诗⼗九⾸;创作背景;艺术特⾊;地位《古诗⼗九⾸》温薰着先民原始⽽朴素的⽓息褰裳涉溱⽽来,“深衷浅貌,短语长情”,[1]以其美丽⽽悲怆的唱咏,或天真直率或含蓄蕴藉地传达着清琼⾃然、托情⾼介的古⼈之思。
它擅长于抒写哀乐,摆脱了神学⽬的论和谶纬宿命论的桎梏,开始转向思考现实⼈⽣,与《诗经》、《楚辞》桴⿎相应,堪称五⾔滥觞,对后世诗歌的发展具有⼗分重要的研究意义[2]。
⼀、《古诗⼗九⾸》的创作背景《古诗⼗九⾸》源起于梁齐之间,那时流传着⼀些汉魏以来的古诗,据钟嵘《诗品》所云“陆机拟⼗四⾸……其外四⼗五⾸”,[3]可知当时⾄少有五⼗九⾸之多[4]。
梁代昭明太⼦萧统(501-531)编《⽂选》,从这些⽆名散佚的“古诗”中,选择了⼗九⾸,作为⼀组诗流传⾄今。
对于这⼗九⾸诗创作的时代问题,学界多有讨论,他们⼀致认为创作时间为东汉末年。
对创作背景进⾏进⼀步的探究,有利于寻根振叶、沿波讨源,更好地理解《古诗⼗九⾸》。
东汉末年政治局势恶化,⽂⼈的观念随之发⽣巨⼤改变。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以来,经学成为汉代意识形态的根本,发展到明帝时代,师道与君道甚⾄有了同等的尊严。
和帝以后,连续⼏个幼主当政,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原先的仕途受到了很⼤的影响,要⼊仕便要依附权贵,使得此前以道为重,注重⽓节、操守的意识受蒙受极⼤的冲击,此外,汉末争激烈的政治⽃还影响到⼠⼈⽣命的存亡。
由于正统价值体系被怀疑乃⾄摒弃,诗⼈们失去了原来的赖以⾃⽴的精神依托,以⾁体凡⾝真实地感受着⼈⽣的⼀切,在与严酷社会现实的激烈碰撞中迸发出对⽣命变易、时序流逝的感伤,对灾难不幸的忧虑,对世风浇薄的愤怒。
作为东汉末年成熟的作品,《古诗⼗九⾸》在⼈⽣、艺术观念上开创了⼀个新的时代[5],这与动荡的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汉乐府1
内容剖析
病妇嘱咐遗言托孤 男主人公彷徨无计 朴 素 而 忠 实 的 写 照
无
艺术特色
※ 真实具体的描写
※ 语语含情
作品赏析
十 五 从 军 征
十 五 从 军 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所编的《文选》 《古诗十九首》之名,最早见于萧统 所编的《文选》. 古诗十九首》之名, 古诗是流传在汉末魏初无作者且无诗题的诗歌总称. 古诗是流传在汉末魏初无作者且无诗题的诗歌总称. 一般认为,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 一般认为,《古诗十九首》的作者,是东汉末年中下 层文人,所写无非是游子思妇之辞, 游子思妇之辞 层文人,所写无非是游子思妇之辞,间或也反映某些社会 现实. 现实.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人五言抒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人五言抒 情诗的成熟 的成熟. 情诗的成熟.
※ 《江南》 赏析(三种说法)
"劳动愉悦说" (朱东润本) "爱情隐喻说" --"鱼戏莲"图
① "鱼"为情爱的隐语,以鱼的多子象征 配偶的繁殖功能,可见古人对生殖的崇拜. "民歌中,隐语的例子很多,以鱼代替 配偶或情侣的隐语,不过是其中之一".(闻 一多《说鱼》) "鱼喻男,莲喻女,说鱼与莲戏,实等 于说男与女戏."(同上)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之异同
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之异同(一)内容上,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有共同的一面,即都反映征夫(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都表现追求人生享乐、及时行乐的生活观;但汉乐府民歌多反映社会面貌,《古诗十九首》多关注人生,题材范围宽窄不同。
艺术上,汉乐府民歌与《古诗十九首》的表现方法、诗体、风格、语言等各具特色。
从内容上看,(作者的层次有别)汉乐府民歌出于社会下层群众之口,题材范围很广泛。
它“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班固《汉书·艺文志》),表达了人民自己的心声,道出了人民自己的爱和憎,广泛地反映了两汉人民的痛苦生活,像镜子一样照出了两汉的政治面貌和社会面貌。
《古诗十九首》大约产生在东汉末年桓灵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矛盾极为尖锐,下层人民深受水深火热的痛苦。
在统治阶级内部,政治腐败黑暗,外戚宦官和地方豪强垄断政治,彼此又争斗不息。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下层知识分子既无社会地位,又无政治前途,他们往往落魄江湖,背井离乡,辛苦辗转,走投无路,失意彷徨。
《古诗十九首》就是这个危机四伏的时代生活的病态反映,它的题材范围比起汉乐府民歌来,就狭窄得多了。
“它所反映的是处于动乱时代失意之士的羁旅愁怀而已”,“在《十九首》里,表现这种羁旅愁怀的不是游子便是思妇之词,综括起来,有这两种不同题材的分别,但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面。
”[1](P18)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也说:“《十九首》中所流露出的游子思妇的感伤,正是东汉末年封建统治阶级走向没落时期的反映。
”[2](P214)当然这都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文学研究界比较流行的观点。
倪其心指出:“《十九首》的思想特点是封建下层文士从自身地位、利益、处境、遭遇出发充满感伤哀怨,抒写惆怅不满,迸发气愤不平。
为了改善提高地位和待遇,他们不得不放弃家庭生活,奔走仕途,追求功名,谋取富贵,因而造成这一阶层游子思妇的普遍离愁别绪的丛生。
”[3](P264)叶嘉莹认为:“《古诗十九首》之所以能引起千百年读者的共鸣,就在于它所写的三类感情:离别、失意、忧虑人生无常,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
《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特色
《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特色李方树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10级指导教师:严正道摘要:《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
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
本文将围绕《古诗十九首》在抒情艺术上是如何通过自然朴素而情感饱满的诗歌语言、现实与人生相结合的抒情手法和塑造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抒情形象来表情、达意着手,体味《古诗十九首》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抒情艺术特色;语言艺术;抒情手法;抒情形象《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
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
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
为了将这些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而玩转动人,诗人在抒情艺术上给我们展现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一、自然朴素而情感饱满的诗歌语言具有“五言之冠冕”和“一字千金”美誉的《古诗十九首》绝非浪得虚名。
但是这种美誉并不是说《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处处炼字斟酌,辞藻华丽,妙不可及,相反《古诗十九首》的语言给我们带来的而是一种“真”。
《古诗十九首》的语言的“真”首先表现为自然,它有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那种自然朴素的基本民歌精神。
但是“诗是语言的艺术,是最精粹的语言”,自然朴素的语言往往不具高度的概括性,当然也不容易做到精粹,更不容易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那种情感上的饱满。
但是集民歌和文人语言两种血统的《古诗十九首》的语言既做到了自然、淳朴而精粹,又做到了情感饱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抒情性。
为何《古诗十九首》“随语成韵,随韵成趣”、“质而不鄙,浅而能深”(胡应麟《诗薮》)④,是因为《古诗十九首》的作者虽是文人,但是他们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民间底层,饱经人间沧桑,具有深厚的生活底蕴,熟识人民的生活和语言,自然而然受到民间文化的熏陶,对民间文学自然也情有独钟,逐渐形成一种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66页。
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
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的艺术一、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二、汉代文人诗的代表作《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三、《古诗十九首》选析一、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1、汉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把现实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像《诗经》民歌一样,汉乐府民歌也忠实地记录了汉代社会的现实。
可以说,《诗经》民歌中反映到的,乐府民歌都有所表现,而《诗经》中没有或较少接触的主题,汉乐府却又有了新的开拓。
例如,对于剥削阶级家庭内部生活的揭露。
《相逢行》、《鸡鸣》、《长安有狭斜行》等揭露了他们奢侈荒淫的生活;《孤儿行》、《淮南王歌》揭露了统治阶级家庭里的兄弟骨肉相残,这都是在《诗经》民歌中少见的主题。
就是相同主题的作品,汉乐府民歌在思想深度上也有新的开掘,弃妇诗在《诗经》民歌中往往就事论事,谴责的常只是男子的无情和变化,很少接触剥削阶级的伦理道德等社会原因。
汉乐府的民歌中的弃妇诗就不仅把矛头指向男子本身的薄情和见异思迁,而更把矛头指向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伦理和封建纲常的社会因素,因而加强了作品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
像《孔雀东南飞》就批判了封建的家长制和门第观念,体现了更强烈的现实精神。
汉乐府民歌的一些题目和题材被后世文人反复摹拟过,建安时代直到六朝,出现了大量的拟乐府,唐代大诗人李白几乎写尽了乐府古题,杜甫推陈出新,即事名篇,写出了《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等诗篇,白居易等人发起“新乐府”运动,写作大量揭露社会、反映现实的作品,其精神虽上绍《风》、《雅》,但更近承汉乐府。
这就使现实主义成为一个绵绵不绝的传统。
2、汉乐府的第二个成就是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中叙事诗的成熟。
我国的叙事诗萌芽于《诗经》,但其成熟是汉乐府民歌的叙事诗,《诗经》中称得上叙事诗的是《大雅》中的《大明》、《緜》、《皇矣》、《生民》、《公刘》等被称为周族史诗的作品。
其中虽有不少生动的描写,但总的来说还缺少完整的情节和细致的叙述。
简论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简论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简论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五言诗起源于民间,这是一个基本看法。
汉代以前民间已经有古代的“风谣”出现,比如春秋末期的“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秦始皇时的“长城谣”: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
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
西汉时民间歌谣已经开始大量流行五言诗,如西汉长安的“城中谣”,见于《后汉书·马援传》之后所附: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这些歌谣被采入乐府后,便成为乐府民歌中的五言诗,西汉乐府中的“饶歌十八曲”中已经有五言体,东汉乐府诗中的五言体已经占了主要地位。
在乐府民歌的影响下,文人也开始学习写作五言诗,东汉初年班固的《咏史》便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东汉文人五言诗中。
有署名的作品不多,大量是无名氏的作品。
东汉无名氏的五言诗又被称作“古诗”,古诗本是魏晋南北朝对古代诗歌的通称,后来专指东汉无名氏的文人五言诗。
钟嵘的《诗品》提到的古诗有五十九首,今存三十首左右。
尽管很多东汉五言诗都消亡了,但东汉文人五言诗的精华部分都保留下来了,这就是古诗十九首。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写作年代,历来曾有过很多推测,或称是枚乘所作(见于《文心雕龙·明诗》),或称是曹植、王粲所作(见于《诗品》),均不可靠。
近代研究者多以为,这些诗是东汉桓、灵时代的中下层知识分子的作品,并非一人之辞、亦非一时之作。
这个看法,无论从五言诗的发展历史,还是诗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思想内容来看,都是可信的。
具体说,从五言诗的发展历史来看,东汉班固的《咏史》是最早的作品,其表现手法还不成熟。
而古诗十九首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人五言诗,所以不可能出现在西汉初年。
从诗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思想内容来看,十九首所描写的洛阳还非常繁华,这说明应该是在董卓焚烧洛阳之前,因此也不可能晚到曹植所处的建安时期。
一、思想内容东汉末年,游宦之风甚盛,许多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为了追逐功名,便不惜到处奔走,因而形成了“游宦”之风。
《古诗十九首》抒情艺术探析
《古诗十九首》抒情艺术探析一、本文概述《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这些诗歌以其深邃的情感、精炼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历来备受文人墨客的推崇和赞誉。
作为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它汇集了众多无名氏的诗歌创作,这些诗歌大多抒发了离愁别绪和人生感慨,反映了当时文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本文旨在深入探析《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通过对这些诗歌的细致解读和比较分析,揭示其抒情手法的独特之处和艺术成就。
本文将简要概述《古诗十九首》的基本情况和背景,介绍其历史地位和影响。
本文将重点分析这些诗歌的抒情手法,包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多种方式,探讨它们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和效果。
本文将总结《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特点,评价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欣赏这些诗歌的视角。
二、《古诗十九首》抒情艺术的主题特点《古诗十九首》以其独特的抒情艺术,展现了深沉而细腻的主题特点。
这些诗歌大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涵盖了离愁别绪、人生感慨、时光荏苒等多个层面,展现了作者们对生活的独到洞察和深刻感悟。
一方面,这些诗歌中充满了浓郁的离愁别绪。
在《行行重行行》中,“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描绘了离别的痛苦和无奈,展现了作者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
这种离愁不仅仅是对个体的情感抒发,更是对人生无常和命运多舛的深刻反思。
另一方面,这些诗歌也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时光荏苒的惋惜。
在《青青陵上柏》中,“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短暂和生命无常的感慨。
这种感慨不仅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哀叹,更是对整个人生境遇的深刻洞察。
《古诗十九首》还通过细腻的抒情手法,展现了作者们对爱情、友情等人际关系的思考。
在《迢迢牵牛星》中,“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通过对牛郎织女传说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向往和追求不仅仅是对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对人性中美好一面的赞美和颂扬。
《古诗十九首》的文学价值与艺术特点
《古诗十九首》的文学价值与艺术特点1. 引言1.1 概述古诗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中,《古诗十九首》作为唐代文人之一王之涣的代表作品,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思想内涵而闻名于世。
本文旨在探讨《古诗十九首》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与艺术特点,以揭示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探讨其在当代文化传承中所扮演的角色。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古诗十九首的历史背景、古诗十九首的文学价值、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和结论五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对文章进行了总体的介绍,明确了研究目标和框架,为后续内容提供了铺垫。
1.3 目的通过对《古诗十九首》进行深入研究,本文旨在全面解析这些杰出作品所具备的内涵和形式特点,并通过分析它们在历史背景下所扮演的角色,展示其珍贵的文学价值。
同时,我们也将探讨这些古诗的艺术特点,如字句运用和修辞手法之美、格律和韵律的巧妙运用以及意象表达和形象描写之功力,以揭示其中所蕴含的独特魅力。
总之,《古诗十九首》作为唐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深刻的历史背景、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卓越的艺术成就。
通过本文对其文学价值与艺术特点的深入剖析,我们将进一步认识到它们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并理解其在当代文化传承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2. 古诗十九首的历史背景:2.1 唐代文学的繁荣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极为重要而繁荣的时期。
自开创了贞观之治以来,唐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达到了巅峰状态。
唐代出现了很多杰出的文人墨客,他们以骚体诗为主要表达方式,成就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
其中,古诗十九首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成就。
2.2 诗歌在唐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在唐代社会中,诗歌被广泛流传和推崇。
宫廷、贵族、士人都以写作和欣赏诗歌为一种重要的雅趣和交际方式。
同时,许多优秀的文人墨客也被任命为官职,并通过写作和担任官职两个途径相互促进发展。
毋庸置疑,这种高度重视和推崇使得当时的唐代享有伟大盛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灿烂的时代之一。
浅谈《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魅力
浅谈《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魅力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魅力是不可磨灭的。
它融合了古典、现代、中国及外国流派,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卓越的艺术审美品质。
首先,《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美学,不仅有着浓郁的诗歌气息,而且还用活力和丰富的形式来表达它的艺术特质,例如押韵押韵、节奏节奏、和文字表述等等,把一种艺术美学深深地扎根与古巷深处,精准地感受“水滴石穿”的美好。
第二,《古诗十九首》的文化也是根深蒂固的,它反映了一个时代文化的复杂性,描述了当时生活的现实,如果从古代文化角度来看,古诗是一个充满信息的艺术载体,传达出社会底层人们的苦难,但也表达着对爱情和生活的热情期待。
从技法角度看,古诗的艺术性及魅力表现无疑有助于深思与体悟。
最后,《古诗十九首》充满了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古董的品牌仍在演进,古诗的语言也从抑扬顿挫中充满了更多的情感及精神象征,此外,它在诗歌写作时采取了叙事风格,让人们对古诗更加熟悉,更加了解它们背后所传达的真实内涵,更能体会它的情感与意境。
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精粹,《古诗十九首》也是一部活的古典诗歌,中外的文化融合就是它的魅力所在,越古而珍贵;它弥漫着独特的艺术气息,其艺术魅力之所以能够长久流传,不仅仅因为它有着丰富的内涵,更是由于它隐藏着真诚与深情,可以深深打动读者的心灵。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征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征古诗十九首是一部由骆宾王所编纂的关于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文学文献。
它收集了唐代以前的诗歌作品189首,涵盖了诗歌的多个流派和题材,其中融合了大量的艺术特征。
首先,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征之一是言简意赅。
这部作品所选的诗歌篇幅较短,但却能传达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诗人通过简练的文字表达出深厚的思想和感受,正如《登幽州台歌》中的“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一句,以极简的表述传达出对美好的追求。
其次,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征之二是意境深远。
这些诗歌在表达情感的同时,往往带有一种超脱尘俗的氛围。
例如,《登幽州台歌》中用“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栖。
”描述幽州的景色,将意象拓展到自然界的辽阔中, 以此表达了诗人对美好自然的追求。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征之三是情感真挚。
这部作品中的诗歌多以真情实感为核心,直抒胸臆,坦率而真挚。
诗人常常通过自身的体验和感受来表达对生活、自然、爱情等的思考和感悟,例如,《登幽州台歌》中诗人对幽州的思念之情真挚而深沉。
同时,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征之四是意象丰富。
诗歌中常常运用生动的意象来描绘景物和表达感受,这不仅使作品更具艺术感,还能够唤起读者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
例如,《秋风词》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以颜色、物件和动作等形象描绘了夜晚的美好,给人以清新、愉悦的感觉。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征之五是音韵美。
诗歌作为一种音乐形式的表达方式,在古代被视为音乐与文学的结合体,所以古人非常注重音韵的美感。
古诗十九首中的许多诗歌有着婉转动听的节奏和韵律,例如《关山月》中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以及《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这些句子都体现了音韵的美感。
综上所述,古诗十九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内涵丰富的主题而闻名。
这部作品汇聚了古代诗歌的精华,展现了言简意赅、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和音韵美等艺术特征,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鉴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珍贵遗产,也是人类文化的瑰宝。
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
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内容摘要]:《古诗十九首》东汉末年无名文人所作的五言抒情诗,他们大多抒写游子、思妇的主题,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深受当时文人的喜爱。
它的艺术特色显著的表现在四个方面:情景交融、借事寄情的技巧;意蕴深长的比兴手法;深衷浅貌的语言;生动传神的叠字艺术。
它们融合成一种直抒感兴、曲尽衷情而委婉动人的独特风格,被后世文人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抒情比兴语言叠字汉代文坛,名气最大的是辞赋,成就最高的是散文,相对冷落的是诗坛。
但是,在中国诗歌史上,汉代诗歌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
尤其是素有“风余诗母”[1]之称的《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萧统编的《文选》。
产生于东汉末年社会震荡、政治混乱之际,主要反映下层知识分子漂泊蹉跎、游宦无门的境遇和生活感受,并抒发了他们离别相思的感伤、人生苦短的惆怅、知音难觅的悲哀和对世态炎凉的愤恨等世俗情怀,富于鲜明的时代特色。
《十九首》非一人一时之作,其作者大抵是地主阶级中下层的失意之士。
它形式短小,皆为咏叹人生的抒情之作,自问世以来,便一直受到后世文人的推崇和称赞。
诗论家们往往将《古诗十九首》和《诗经》、《楚辞》相提并论,王世懋《艺圃撷余》称它为“五言诗经”,钟嵘的《诗品》说:“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2]刘勰称它为“五言之冠冕也”[3]。
《古诗十九首》之所以能得到如此之高的评价,不仅是因为“感时伤世、相思离别”的思想内容与主题情感,还在于它那温婉含蓄、平易淡远的独特艺术风格。
下面,就《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长于抒情,感时伤怀,意切情真1.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汉乐府民歌》与《古诗十九首》之比较
《汉乐府民歌》与《古诗十九首》之比较
《汉乐府民歌》与《古诗十九首》之比较
1、内容
都反映征夫(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表现追求享受与及时为乐的生活观;
除以上共同内容外,《汉乐府民歌》中还有抨击社会不公,诉说人民苦难,表达其反抗情绪以及歌颂爱情、抗议礼教束缚之作品;而《古诗十九首》则有大量反映中下层知识分子伤时失意,叹息人生短促,知音难遇,要求建功立业的作品。
2、形式
(1)语言:口语的直白与文人诗语的精炼
《汉乐府民歌》语言质朴直白,清新自然,表现力强,富有生活气息。
《古诗十九首》语言浅近自然,却又极精炼准确。
谢榛《四溟诗话》:“平平道出,且无用功字面,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
(2)技法:叙事与抒情
《汉乐府民歌》最显著之特征即是其叙事性。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叙事诗进入渐趋成熟的阶段。
《古诗十九首》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抒发了深挚的感情,并且增加了对人生短促的生命意识的悲叹。
(3)诗体:多样化与单一化
汉乐府民歌形式多变,自由灵活,具有一种飞动之势和流动之美。
《古诗十九首》全是五言,这是文人们受乐府诗的影响并向乐府诗学习的结果。
他们在民歌五言体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使得这种诗体既有民歌的活泼与清新自然,又有文人诗的工致与精美,从而树立起五言诗的新典范。
(4)风格:明朗与含蓄
乐府诗大多采用第一人称,直抒胸臆,饱含着自己的血泪或洋溢着自己的欢乐,感情基调是明朗的。
《古诗十九首》却情思深沉,抒写蕴藉委婉。
浅析《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
浅析《古诗》的抒情艺术浅析《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古诗十九首》是由汉代无名文人创作的五言抒情短诗,最早著录于萧统的《文选》。
《古诗十九首》自出现以来,就受到了极高的评价,被誉为“五言之冠冕”。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古诗十九首》和《诗经》往往相提并论,它之所以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主要是因为它在艺术上所取得的高度成就。
马茂元先生指出:“《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总结了汉代乐府的光辉成就,替建安文学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它正是由两汉发展到魏晋,南北朝诗歌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古诗十九首》是以抒情见长的,它发展了汉乐府抒情性的一面,使五言诗发展成为成熟的抒情诗。
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早期抒情诗的典范,呈现出了和前代抒情诗截然不同的风貌。
《古诗十九首》所抒之情是自我之情,关注的是一己之情。
在真正意义上表现了人的本身,人的生存状态,人的各种正常的感情。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大多数是中下层文人,他们常年漂泊在外,为的是能步入仕途,建立功业。
东汉承袭了西汉的察举制度,有地方察举贤良方正,孝廉,茂才,明经等,然后待诏而行。
所以东都洛阳就成了许多文人士子的游学,读书之地,谋求功名利禄的场所。
但是追求功名富贵的人一天天的增多,而官僚机构的容纳毕竟是有限的,这就形成了得机幸进者少,失意向隅者多的现象。
而且东汉末年是政治上最混乱,最黑暗的时期。
卖官鬻爵、贿赂公行,政治上的腐化和堕落已达到顶点。
在这种情况下,中下层文人失去了正常仕进的机会,倍感前途的渺茫和无望。
这样的遭遇,使得他们彷徨苦闷,难以抑制心中的悲哀,发而为诗。
就充满了“怨”的色彩。
但是这种“怨”是哀而怨,不同于《诗经》中的“怨刺”,《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着眼的是自身,他们无意于反映深广的社会现实,他们要抒发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慨,所忧所怨都与自身的遭遇有关。
令他们感伤的是功业难成“无为守贫贱,轗轲常苦辛》(《今日良宴会》);朋友的遗弃“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明月皎夜光》);知音难觅“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西北有高楼》);相思成疾“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行行重行行》);人生苦短“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驱车上东门》)。
古诗十九首艺术特色
古诗十九首艺术特色一、长于抒情,感时伤怀,意切情真1.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古诗十九首》的主要艺术特色是长于抒情,具有惊心动魄的真情美。
其抒情方法往往是用事物来烘托,融情入景,寓景于情,二者密切结合,达到天衣无缝、融合的境界。
如《迢迢牵牛星》(之十),通篇写长空寂寥、河汉皎洁的秋夜景色,牵牛、织女二星一水相隔不能相聚。
而情在其中,表现了男女离別相思之苦。
又如《青青河畔草》(之二)用河边青草和园中绿柳构成的融融春色,寄托了“荡子妇”对久行不归的丈夫的思念和烦闷。
又如《驱车上东门》(之十三)用洛阳北邙山墓地的凄凉景色,烘托出一种悲涼死寂的气氛,从而更适宜于表现诗人失望于现实的颓废感情。
这些都是把人物置于特定的环境气氛之中,用特定的景色以烘托人物的情感。
感情是抽象的,要刻画离愁、别恨、哀伤、怨思等等,是不容易的,堆砌一连串的形容词也不会引起读者共鸣,《古诗十九首》却把抽象的感情用具体的事物表达出来。
如“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涉江采芙蓉”)“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衣裳!”(“明月何皎皎”)从身体的消瘦(“衣带日已缓”)、容颜的衰老(“岁月忽已晚”)和实际的行动(“采芙蓉”、“引领”、“徒倚”、“垂泪”、“出户”、“入房”、“泪沾衣”)来显示久别愁思的痛苦。
又如:“回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回车驾言迈”)由看见的景物烘托出内心的悲伤。
2.借事寄情,委婉真切《古诗十九首》还善于通过某种生活情节抒写作者的内心活动,通过叙事渗透抒情,使诗中主人公的形象更鲜明突出。
《古诗十九首》注重借鉴《离骚》的抒情性,同时“‘古诗’将叙事与抒情合二为一,词意婉转,诗思纤密,明显呈现出一种低回要眇的美学风貌。
”[4]古诗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那种单纯而优美的抒情性格。
如《西北有高楼》写士子失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乐府”即是汉代的乐府诗。 根据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 的分类,汉乐府大抵保存于郊庙歌辞、 鼓吹曲辞、相和歌辞之中。 汉乐府民歌是汉乐府的精华。
汉乐府继承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 义传统,其优秀作品真实、广泛、深刻地反 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叙事性是其基本艺术特色。
汉乐府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的四 言格式,采用杂言和五言,长短随意,整 散不拘,是一种具有口语化特色的新体诗。 特别是其中的五言诗,为汉代民间首创, 后来经过文人加工,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 形式。
一、题材:思妇诗 二、层次:
(一)前三句:通过景物描写,创造一种浓重的 感伤气氛。
(二)接着三句:引入思君——思念游子的内容。 (三)“贱妾”以下五句:正面写思妇因思念之情而
百无聊赖。
三、艺术特色: (一)中国古代七言诗成熟的标志。 (二)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三)句句压韵,一韵到底。 (四)“一气卷舒”,文气一贯到底。
(二)影响新的诗歌形式的创造 (三)在艺术手法上,特别是在叙事诗的写作技 巧上,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尽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1、浑厚质朴,不加雕琢。 2、慷慨悲凉,富于同情心。
“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 鸣。”
《蒿里行》共分四段,有启、 有承、有转、有合。段与段之 间,环环紧扣,层层剥笋,相 辅相承。既表现了诗人气势沉 雄的超凡文采,也反映了诗人 博大胸襟,俯瞰一切,对腐朽 势力敢斗敢争、决不妥协的英 雄气概。
曹丕,魏文帝。 沛国谯人。 八岁,能属文,知骑射。 建安十五年(210), 为五官中郎将, 副丞相。 建安二十二年(217), 立魏太子。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叙别
远别
久别
疑虑
宽慰
1、叠辞:行行重行行 2、浓厚的抒情气氛 3、实写与虚写相结合
实写:相去日已远, 思君令人老 虚写:胡马依北风, 越鸟巢南枝。
曹操,魏武帝。 沛国谯人。 年二十,举孝廉。 初平元年(190),起兵讨董桌。 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于许昌。 十三年(208),进位丞相。 二十一年(216),封魏王。 二十五年(220),卒。
古诗是流传再汉末魏初无作者切无诗题 的诗歌总称。
一般认为,《古诗十九首》的作者,是 东汉末年中下曾文人,所写无非是游子思妇 之辞,间或也反映某些社会现实。
《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 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成熟。
结体散文, 直而不野, 婉转附物, 怊怅切情。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征夫思妇
1、叙述思妇昨夜梦见征夫 的情景 2、写梦后收到征夫的书信
1、语言朴实,雅俗共赏 2、情节曲折,婉转流畅
全诗写的都是思妇的种 种意想。诗情千回百转,似 断似续,分节和用韵也无拘 无束,随着思绪的变化自由 发展。不用典故,不假雕琢, 语言清新活泼。
《古诗十九首》之名,最早见于南朝梁 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
在秋风萧瑟中天气转凉, 草木阵阵摇落白露为霜, 燕儿归去大雁向南飞翔。 远游人怎不叫人思断肠, 是否你也一样想念故乡, 为何迟迟不归滞留他方?
我形只影单一人守空房, 忧从中来不能把你遗忘, 不知不觉总是泪下沾裳。 取琴弹起凄惋的清商曲, 不能长歌也可低吟短唱。
皎洁的月光照着我的床, 正是银河转向长夜未央。 天上牛郎织女遥遥相望, 你们有何罪隔开着河梁?
曹植作为建安文学 的集大成者,对于后 世的影响很大。在两 晋南北朝时期,他被 推尊为文章典范的地 位。
钟嵘《诗品》: “陈思之于文章也,譬 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 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 女工之有黼黻”。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1、名词解释 ① 汉乐府 ②《古诗十九首》 ③ 建安文学 ④ “三曹”
2、《饮马长城窟行》首二句“青青 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用的是古 代诗歌比较常见的“比兴”手法, 请分析这两句诗在整首诗中所起的 作用。
3、《行行重行行》一诗,写的都 是极普通的事,如游子远出,思 妇消瘦,希望游子努力加餐,但 却很感人。分析这首诗之所以感 人的原因。
其诗:反映汉末动乱,慷慨悲凉。 散文:多切政事,清峻通脱。
关东有义士,
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
①பைடு நூலகம்
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
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
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 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 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一)“ 汉末实录 ” (二)“古直悲凉”
曹植(192-232), 字子建。
曹丕同母弟,曾封陈王, 死棱谥思, 故世称“陈思王”。
少聪敏,有才华, 很受曹操宠爱,一度想 立为太子。曹丕即位后, 对他甚是猜忌,多方迫 害,不得参预政事。最 后郁郁而死。年仅四十 一岁。
他是建安时期成 就最高的文学家,诗 风华美,骨气奇高。 散文和辞赋亦清丽流 畅。今有《曹子建集》 传世。
1. 汉乐府的思想艺术 2. 《古诗十九首》的情感内
涵与艺术特色 3. 曹操的诗歌创作 4. 曹丕的《燕歌行》 5. 曹植的诗歌创作
乐府原指音乐机关。 汉武帝刘彻时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 主要任务:采集民间歌辞予以配乐,以及将 文人歌功颂德之诗制谱,以供统治者祭祀和 朝会宴饮时演奏使用。
后代将乐府所唱的诗歌,直接称作“乐 府”,于是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变为带有音 乐性的诗体名称。
《陌上桑》 《汉乐府·东门行》
《战城南》 《十五从军征》
(1)对忠贞不渝爱情的追求 (2) 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的抗议。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对劳动美的赞誉
(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
4、人们说曹操的诗是反映汉末社 会动乱的“诗史”,诗风“古直 悲凉”。试举《蒿里行》一诗加 以说明。
5、试分析《燕歌行》一诗女主人 公思念游子的细腻的心理。
6、曹植的《送应氏》(步登北邙 阪)一诗是怎样描写洛阳残破的? 这样描写与送应氏兄弟有什么关 系?
感谢下 载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一步步登上北邙山山坡, 远远望见洛阳四周群山。 洛阳城显得多么的寂寞, 昔日的宫室全都被烧焚。 随处可见的是残垣断壁, 荆棘高高仿佛上与天齐。
再也寻不见旧时的老人, 看到的尽是些小伙少年。 踏足地面觅不出条路径, 荒芜了的土地谁来耕田! 游子已经多年没有归来, 再也认不得交错的陌阡。
对于世乱时艰,对于人民的苦难, 对于人生的漂泊无常,莫不表示深切的 关注,发出深沉的慨叹,一种勃郁之气, 悲凉之感流注全篇。
(一)个人情感与特定历史事件相结合。 (二)写景富有层次感。以洛阳为中心 由近及远地展开的,做到层次分明而又 虚实相生。
(三)描写上能准确地把握对象的特点。 如写洛阳的残破,只拈出垣墙、荆棘这 些富有特征性的事物,稍加点染便景象 毕现。
建安二十五年(220),继 魏王。 同年十月,登基为帝,建立 魏朝。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多思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⑤ 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⑥ 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⑦
原野是何等的萧条, 千里地见不到人烟。 想起平日一道生活的人, 伤心哽咽竟无片语只言。
送别诗 代游子抒发怀乡别土之情
(一)前十句:“望”,写洛阳 的残破,也写出百姓的灾难。 (二)后六句:设想应氏还归汝 南途中的荒凉。
诗中描绘了大浩劫后洛阳和广大中原 地区残破萧条的景象,反映了民生凋弊, 满目凄凉的社会现实,为那个时代留下了 一幅具体生动的历史画卷。面对灾难深重 的现实,诗人不作冷眼旁观,而是充满着 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