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三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说课题目
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试讲题目如下:高中语文题目再别康桥(高一册,第2课)我与地坛(高一册,第7课)我若为王(高二册,第6课)过秦论(高二册,第17课)荷花淀(高二册,第3课)声声慢(李清照)(高三册,第8课)游褒禅山记(高三册,第18课)陈奂生上城(高四册,第3课)人是什么(高五册,第2课)将进酒(高五册,第15课)数学试讲题目:1. 函数y=Asin(ωx+y)的图象(第一册·下)2.反函数(第一册·上)3.等比数列前n项和(第一册·上)4.平移(第一册·下)5.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第二册·上)6.曲线与方程(第二册·上)7.球的体积(第二册·下)8.两个向量的数量积(第二册·下)9.距离(第二册·下)10.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第二册·下)注:所用教材为人教版现行高中数学教科书。
英语试讲题目:1. SEFC Book1A Unit4 Reading “The Rescue” P24 2.SEFC Book1A Unit12 Speaking P79 3.SEFC Book1B Unit20 Grammar P54 4.SEFC Book1B Unit16 Integrating skill“Animal Experiments” P27 5.SEFC Book2A Unit4 Reading: “English Poetry” P27 6.SEFC Book2B Unit20 Grammar P78所用教材为人教版历史试讲题目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全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 第一章第六节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2. 第五章第三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3. 第二章第二节洋务运动4. 第五章第一节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5. 第一章第二节“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6. 第五章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7 第二章第四节启蒙运动8. 第三章第五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9. 第二章第三节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10.第四章第一节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政治试讲题目1.高一(上册)第一课“商品与商品经济”小结串讲2.高一(下册)第七课第二节“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3.高一(下册)第八课第一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4.高二(上册)第三课第一节“矛盾就是对立统一”5.高二(下册)第五课第三节“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6.高二(下册)第六课第一节“价值观的导向作用”7.高三(全一册)第二课第二节“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8.高三(全一册)第四课第一节“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9.高三(全一册)第四课第二节“我国的宗教政策”10.高三(全一册)第五课第三节“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注:所用教材为人教版现行高中政治教材地理试讲题目1.1.6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人教版高中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6课} 2.2.2 大气的热力状况{人教版高中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 3.2.5 常见的天气系统{人教版高中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 4.3.5 陆地水和水循环{人教版高中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 5.3.8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人教版高中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8课} 6.4.5 气象灾害{人教版高中必修上册第四单元第5课} 7.5.3 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一){人教版高中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第3课} 8.6.2 城市的区位因素(一){人教版高中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第2课} 9.7.2 交通运输中的线{人教版高中必修下册第七单元第2课} 10.8.1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人教版高中必修下册第八单元1课}物理试讲题目1.摩擦力2.简谐运动的图象3.机械能守恒定律4.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5.圆周运动实例分析6.电势差电势7.电压表和电流表伏安法测电阻8.气体的压强、体积、温度间的关系9.电阻的测量10.光的干涉注:所用教材为人教社现行高中物理教科书。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庆历新政的失败-大象版选修1教案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庆历新政的失败背景
北宋中期的政治上,出现了腐败、专权等问题,社会大幅度动荡,庆历新政的失败,更导致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危机。
社会危机的表现
在这个时期,社会上出现了诸多危机,其中的主要表现包括以下几点:
赋税重负
赋税重负,沉重负担,这是当时社会上广泛存在的问题。
官僚阶层对百姓进行了疯狂剥削,赋税的负担是一直加重的,这造成了社会上广泛的不满和不安。
农民大量逃亡
由于赋税的重负,越来越多的农民逃亡,由此形成的“流民”问题,引起了北宋中期社会上的广泛关注。
盗贼四起
赋税重负和“流民”问题的加剧,使得贫困人口的生存状况非常困难。
而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就是“盗贼”问题。
庆历新政的失败
在社会上出现这类危机的时期,主管政治的王安石便推行了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的失败,也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国历史的这次危机。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政策过于激进
庆历新政的推行,所采取的措施有些过于激进,这导致了一些关键的政策无法实行。
例如,单纯地让“天下工商运举”并不可取,这也是庆历新政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
官员腐败
从庆历新政的推行,我们可以看到政府中官员的腐败问题尤为突出。
政策的推行本应是政府改革的底层基础,但由于官员的腐败,庆历新政在推行的这一方面,最终没有实现预期效果。
结语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在国内史上是绝不可避免的,这也是重要的历史因素之一。
通过对此期间政治、经济、社会状况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客观的看待这个时期的社会危机和庆历新政的失败,希望类似的悲剧在我们的历史中永远不会再次发生。
高三历史五代十国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知识精讲 人教版
高三历史五代十国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知识精讲人教版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五章第一节五代十国第二节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第三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二. 重点、难点:1. 重点: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王安石变法。
2. 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和影响、对王安石变法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第五章第一节五代十国本节属于非考试内容,由学生阅读了解大致内容即可。
(一)五代十国的更迭1. 五代十国的概念。
时间(907~960)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是在黄河流域相继建立的(除南唐定都洛阳外,其余都定都开封);十国:是先后并存的,除北汉地处山西以外,其余均在南方。
前蜀和后蜀、吴和南唐是前后相继的。
2. 五代十国时期的统治特点:明确五代十国政治的主要特点是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发展。
结合教材中的小字,教师对上述问题进行简要概括:五代十国时期,我国北方政权更迭频繁,混战不已,统治黑暗,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南方虽然也是小国林立,但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二)南方经济的发展1.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第一,南方战祸较少,相对稳定。
无论是唐朝的安史之乱,或者是五代的军阀混战,主要战场都在北方,南方战事的次数和规模,远不及北方,也未受到契丹统治者的侵扰,受破坏较小。
和平安定的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第二,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不仅传播了北方的生产技术和经验,更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第三,许多割据政权的统治者,为了保存和增强实力,采取了一些推进经济发展的措施。
2. 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和成就。
农业方面,一是南方各国都重视兴修水利,吴越在南方各国中更居首位。
水利灌溉是发展农业的必备条件,从水利灌溉的发达即可看出南方经济的发展。
二是桑柘、茶树等经济作物的普遍种植。
茶、桑等经济作物的生产,不仅表明农业的发展,而且也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手工业方面,南方的丝织、制茶、造纸、印刷等行业都有了新的发展。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与庆历新政》课件
北宋《流民图》
北宋王小波、李顺起义
探究思考 (1)以上材料反映了北宋中期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 (2)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土地兼并严重,激化阶级矛盾。
(2)政府纵容土地兼并的政策。
[教材百家] 北宋增设了大量官僚机构,用以分化各级官员的权力,使 他们互相牵制。但是矫枉过正,官员数量的大大增加,既 影响办事效率,又造成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的现象,形成 “冗官”的弊端。(岳麓版) 北宋吸取中唐以后武将拥兵、藩镇割据的教训,大力削弱 武将的兵权,领兵作战的将领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力,带来 的后果是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导致宋军在与辽、 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岳麓版)
答案
(1)①“澶渊之盟”。②北宋承诺每年送给辽国大量
银两和布帛,换取辽宋之间的和平。
(2)反映出长期积贫积弱局面使北宋统治者胆小如鼠,以致 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却签订了屈辱的和约。
[重点精讲] 北宋建国后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利与弊。 (1)利:①使中唐以来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维护国 家的统一。 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持社会稳定。 ③ 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2)弊:①机构重叠,官员数量庞杂,财政开支巨大; ② 调兵权与统兵权相互牵制,使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 力下降;③地方上财政困难,地方工作难以开展。
究点一 知识主线
冗官、冗兵、冗费与尖锐的社会矛盾
[主题 1] 冗兵 情境材料 北宋政府为了防止“内患”,奉行养兵政策。宋 太祖认为:“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方凶年饥荒,有叛 民而无叛兵者。”每逢荒年,政府就派人到灾区招募饥民当 兵,灾荒不断,募兵不已。北宋初年,军队仅有近 20 万人, 到宋仁宗时,军队总数达 140 万人之多。 探究思考 (1) 从材料可以看出北宋实行养兵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什 么?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所采取的措施产生的影响。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三则材料反映什么问 “三冗”所造成的财政危机 题?带来什么危害?
宋神宗即赵顼 (xū),1067— 1பைடு நூலகம்85年在位, 1069年,他任 用王安石进行 变法,企图改 变宋朝“积贫 积弱”的局面。
王安石是北 宋杰出的政 治家、文学 家,唐宋八 大家之一。 宋神宗时, 王安石被任 命为参知政 事,推行新 法。
2、(皇祐七年)枢密院奏:开宝之籍总三十七 万八千,而禁军马步十九万三千;至道之籍总六 十六万六千,而禁军马步三十五万八千;天禧之 籍总九十一万二千,而禁军马步四十三万二千; 庆历之籍总一百二十五万九千,而禁军马步八十 二万六千。视前所募兵寖多,自是稍加裁制,以 为定额。
3、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今边患作 矣,将谨防于外,修实于内,为持久之计, 而不爱用吾财,则患日增而力日不足,岂 善为计议者哉!今关内诸城,诚能因民固 守以省戌,教义勇习战以省兵,则每岁费 不啻二百余万,不逾数年,粟实财丰而不 可胜用矣。不如是,恐财匮力殚,虏乘吾 敝,将无从而制也。
王安石颁布的新法
均输法 农田水 青苗法 利法
募役法
方田均 市易法 将兵法 保甲法 税法
保马法
军器监
南京半山园王安石故居
王安石“熙宁新法”失败后, 退居于此,封荆国公,世称荆
司马光:《资治通鉴》主编。政治上 比较保守,他废除了王安石新法。
范仲淹(989-
1052),北宋著名 的政治家、文学家。 宋仁宗庆历三年 (1043)官至参知 政事(副宰相)。 同年八月,他与韩 琦等人提出了10项 政治改革方案,宋 仁宗让他主持新政。
宋仁宗
13岁即帝 位。亲政 后任用范 仲淹、韩 琦等名臣 进行革新。
武学是宋代的军事学校。北宋神宗时,健全了武学 制度,每年招收武生,教习兵法,演练武艺,3年后 考试,按等第授官。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1.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北宋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加速了土地集中的过程,②现了“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尖锐对立。
2.农民的反抗斗争:宋仁宗时,农民不断起来反抗,遍及中原边地。
3.冗官、冗兵、冗费:①北宋统治者用“分化事权”的办法,防止文官武将专权,结果形成冗官局面。
②统治者用募兵、养兵的办法,缓和农民的反抗,造成兵员剧增,形成冗兵局面。
③伴随冗官、冗兵,再加上每年要给辽、西夏大量银绢。
④宋仁宗时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4.辽、西夏的威胁二、庆历新政:①、目的:摆脱危机,巩固统治。
②、新政开始:1043年,宋仁宗,范仲淹;中心—整顿吏治。
③、新政内容:严格官吏升迁考核;限制官僚子弟亲友恩荫做官;加强各级官员保举、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
④、结果:新政触犯了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
范仲淹等改革派相继被排挤出朝廷,改革措施也被废止。
三、王安石变法: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1、主要内容理财措施——①、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以后偿还,加收20%的利息。
这样既能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②、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
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③、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④、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
这就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⑤、市易法:政府设立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这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
国家收人也有增加。
军事措施——①、保甲法。
政府把农村住户组织起来,十家编为一保。
保丁在农闲时练兵,平时种田、维持社会秩序,战时编入军队作战。
这既可以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又可以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同时减少了军费开支。
高三历史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高三历史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第一篇:高三历史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第三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教案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表现;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王安石变法在理财、军事、教育三方面的措施;王安石变法的成效、失败原因和历史地位。
二、能力培养目标1.讲述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时,通过教师的引导,由学生阅读课文,概括、归纳出社会危机的表现,并从中得出改革的原因。
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知识和分析复杂历史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性质和根本目的,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王安石变法历史地位的讲述,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是北宋政治的一个显著特点。
社会危机本质上反映了封建统治危机,引发了政治改革。
2.庆历新政是在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背景下,对封建统治政策所做的一次局部调整,由于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而失败,但为王安石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
3.北宋中期的两次改革,是地主阶级进行的改革运动,是对封建统治政策所做的内部调整,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
由于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而失败,体现了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4.北宋中期的政治改革,特别是王安石变法,能够针对北宋统治的积弊进行大胆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具有历史进步意义,这种坚持改革的精神值得肯定。
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教学要点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1.土地兼并现象严重2.冗官、冗兵、冗费3.农民的反抗斗争4.辽、西夏的威胁二、庆历新政三、王安石变法1.主要内容(1)理财措施(2)军事措施(3)教育措施2.变法成效3.失败原因4.历史地位教学要求和建议一、本节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王安石变法。
1、北宋初期、中期、后期各面临的社会问题及解决过程
考点五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唐朝灵活处理同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方式和民族关系取得重大发展的原因方式:(1) 战争;唐初与东突厥开战,大败东突厥,俘其首领,维护北部边境安定。
(2) 机构:唐初,唐太宗在东突厥旧地建都督府.任命突厥贵族为都督来管理;唐太宗和武则天时期在西突厥分别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这是唐朝在西域设置的最高统治机构:8世纪前期唐建黑水都督府。
(3)册封:唐玄宗先后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粟末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等。
(4)和亲: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
(5)会盟: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
盟约里说:“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史称“长庆会盟”。
例1、(2004 ·北京文综) “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初为唐时吐蕃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营建,清代重修。
“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
对上文蕴含信息归纳完整的是①藏族在唐时称吐蕃②唐蕃和亲③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④藏族文化在祖国和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A、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②③ D、③④[解析]该用主要考查对唐朝民族关系有关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以及对材料进行整理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可以得出“藏族文化在祖国和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结论;“初为唐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营建”可以得出“藏族在唐时称吐蕃”和“唐蕃和亲”结论;“清代重修”可以得出“佛教文化的历史继承”的结论。
考点六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唐朝对外关系发展的特点和原因、影响唐朝和新罗、日本、印度、中亚、西亚各国如波斯、大食等发生过友好往来关系。
(1) 唐朝对外交往发达的原因;①唐朝政权的强大、稳定、统一的政治环境。
②唐朝经济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
③唐朝的对外政策比较开放.④唐朝比较发达的交通线(海、陆).(2)特点:①唐广泛对外开放,与各国进行交流。
②兼收并蓄,广泛吸纳外国的先进新鲜事物。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PPT课件
材料三 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 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赵 翼《廿二史剳记》
材料四 真宗时,内外兵九十一万二千,宗室、吏员受禄者九千 七百八十五。宝元 ( 宋仁宗年号 ) 以后,募兵益广,宗宣蓄衍,吏 员多增。至是,兵一百二十四万九千,宗室、吏员受禄者一万五 千四百四十三,禄禀奉赐从而赠广。——《宋史·食货志》
触犯了大地主、官僚的利益
变法的成果: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市易法
政府收入大量增加
保甲法 将兵法
改革科举制度
整顿太学
兴修了许多水利工 程,开垦了不少荒 地 一定程度上扭转了 积贫积弱的局面
(4)影响: 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在一定程 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5)失败原因: 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剥削制度, 反而从根本上保护和认可了地主占有的土地,无法缓和 当时主要的社会矛盾; 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 在新法推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借谷物给农民, 收获以后偿还,加收 20%的利息。既能使农 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 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减 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也增 加了政府的收入。 政府鼓励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促进了农业生 产的发展。
募役法
理财 措施
农田水利法
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 方田均税法 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增加 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市易法
政府设立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 缺时再卖出。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 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国家收入也有增加。
北宋中期社会变革
方田均税法
市易法 军事 保甲法 将兵法 教育 改革科举 整顿太学
核实土地按多少好坏平均赋税
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市卖出 民户编保平时种田农闲练兵战 时作战 固定禁军辖区和训练将官 废明经设明法科进士专考经义 与时务 重编教科书成绩优秀者可直接 受官
增加收入
稳定物价增加收入 加强控制增强军力减少军 费开支 加强军队战斗力,充实边 防 培养实用人才 学校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 才的地方
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表现(改革的背景)
官俸开支浩大 分化事权,机构重叠 养兵政策 军费急剧增加 1,财政危机: 苟且图安,议和 向辽 西夏送岁币 土地兼并 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2,政治危机: 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土地兼并) 宋与辽西夏战事不断,边疆告急(过分集中军 3,边疆民族矛盾: 权,削弱军队战斗力;守内虚外)
二、庆历新政
时间:1043年 人物:宋仁宗任范仲淹为参知政事改革 概况 特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 ,节约国家开支,实行厚农桑减徭 役的政策,发展生产,达到稳定封建统治目的
结果:触犯了保守派官僚集Βιβλιοθήκη 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 对而失败
三、王安石变法1069年
背景: 三大危机
庆历新政失败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高三历史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例题解析 旧人教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例题解析【经典题】例1(1998上海卷考题)南宋朱熹认为,王安石“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
一位史学家评论论道:“朱熹的看法有一定依据。
但是,如此曲解变法之目的和否定其作用,那就有失公允了。
”你是否同意?请简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本题是“小切口、深分析”式的材料型问答题,考查了考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评价、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解题时要以王安石变法结果中的有关事实来肯定朱熹观点中的合理成分,这也是在论证史学家认为的“有一定依据”的依据。
在论证朱熹观点的缺点时,要能从变法的目的和积极作用来分析,这也是在论证了史学家认为的“有失公允”的地方。
论证此题时要注意论从史出、有理有据、逻辑严密。
【答案】王安石变法确实存在用人不当操之过急而造成一些弊端问题。
但是王安石变法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培养和选拔人才。
朱熹把群奸肆虐、流毒四海归结于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显然有失公允。
变法的作用总的来说是积极的,它使政府的财政情况大为改革,积贫的危机有所缓和。
例2.(2000年春季高考卷考题)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是①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②元昊在兴庆称帝③澶渊之盟④王安石变法A.②③④①B.③①④②c.①②③④D.①③②④【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再现重要历史事实的能力。
该题是排序选择题,只要知道四件事情的时间,经过比较便可得出正确答案。
解答此题时,可用排除法。
【答案】D例3.(2001年全国卷考题)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A.汉武帝改革B.北魏孝文帝改革c.唐代杨炎“两税法”改革D.宋代王安石变法【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理解历史事实和阅读理解历史史料的能力。
四个选项中,只有王安石变法限制或触犯了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并且遭到他们的反对,导致变法的失败。
全部高中历史目录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中国古代史》目录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第一节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第二节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第三节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第四节夏、商、西周的代化第五节春秋战国的纷争和民族融合第六节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代化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第一节秦朝的统治★第二节两汉的统治第三节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第四节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第五节两汉时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第六节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第七节秦汉时期的代化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代化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第一节短暂的隋朝第二节唐朝的开国和盛世★第三节唐朝后期的政局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第五节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的繁荣第六节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第七节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第八节隋唐时期的代化繁荣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第一节五代十国第二节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第三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第四节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第五节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第六节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第七节辽、宋、夏、金、元经济的发展与对外经济交流第八节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代化第六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鸦片战争以前)第一节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第二节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第三节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第四节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第五节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第六节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第七节明清时期的代化[活动课•辩论会]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局限目录时的记忆术技法要点一、让记忆内容形象化的精力占训练记忆术全部时间的90%以上。
高三历史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教案 旧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掌握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表现。
2.掌握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
3.掌握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成效、失败原因和历史地位。
德育目的1.指导学生学习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这是北宋政治的一个显著特点。
使学生认识社会危机本质上反映了封建统治危机,从而引发了政治改革。
2.分析庆历新政的背景、性质、失败原因和作用,使学生认识是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导致了这次改革,它是对封建统治政策所做的一次局部调整,由于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而失败,但为王安石的全面改革奠定了根底。
3.分析、比较北宋中期的两次改革,使学生认识两次改革都是地主阶级进展的改革运动,是对封建统治政策所做的内部调整,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
由于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而失败,表达了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4.分析北宋中期的改革,特别是王安石变法,可以针对北宋统治的利弊进展大胆改革,并获得一定成效,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具有历史进步意义,使学生认识这种坚持改革的精神值得肯定。
王安石是我国古代出色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才能目的1.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概括、归纳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的表现,找出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和分析历史问题的才能。
2.引导学生分析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的性质和根本目的,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才能。
3.通过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才能。
4.指导学生分析、评价王安石变法,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才能。
●教学重点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2.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成效、失败原因和历史地位。
●教学难点1.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
2.对王安石变法历史地位的全面认识。
●教具准备1.投影仪。
2.自制投影图片: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简表。
●教学方法1.图表法、比照法:可制作一些图表,列出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内容、性质、根本目的、失败原因、影响作用等,便于学生比较。
优品课件之第五章第三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第五章第三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基础知识]危机表现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措施、成效、失败原因和历史地位[基本理论]1北宋中期的危机和改革,是这一朝代的一个显著特点,从本质反映了封建统治的危机。
2.庆历新政是一种对封建统治政策的局部调整,因触犯保守集团的利益而失败,但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3.北宋中期的改革,是地主阶级政治改革运动,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典型反映了改革运动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4.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进步,改革者的勇气值得肯定和学习。
[能力培养]1.让学生自己归纳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表现,培养学生根据历史现象进行概括和归纳的能力。
2.分析两次的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比较两次变法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
4.评价王安石变法,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立场和方法全面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能力。
[重点难点]北宋中期的危机表现与原因分析,评价王安石及其变法。
[教具教法]资料,表格,讲述,讨论,比较。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自评价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导入。
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1.土地兼并严重。
统治者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使“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这一现象加重了社会矛盾和冲突,使社会出现严重不稳定。
2.“三冗二积”:冗官、冗兵、冗费一一积贫、积弱。
这一点请同学具体描述。
只是要补充一条:由于与辽、西夏的战争失利,政府要送给它们银、绢。
3.农民反抗。
宋仁宗时便已经出现,并波及统治中心中原地区。
4.辽与西夏的威胁。
二、庆历新政时间:1043年。
人物:宋仁宗。
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副相),江苏吴县人,1015年进士,历任地方官,八九年中曾三次被贬。
核心:整顿吏治。
措施:A、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B、限制官僚子弟及亲友通过恩荫做官。
(解释“恩荫”:官僚子弟不必通过科举即可为官,“任子”:官僚在重大节日时可“荫”子孙为官)C加强各级长官的保举和选派;D裁并州县,减轻徭役;E、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第三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目标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原因和表现;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王安石变法在理财、军事、教育三方面的措施;王安石变法的成效、失败原因和历史地位。
二、思想教育目标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是北宋政治的一个显著特点。
社会危机本质上反映了封建统治危机,引发了政治改革。
2.庆历新政是在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背景下,对封建统治政策所做的一次局部调整,由于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而失败,但为王安石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
3.北宋中期的两次改革,是地主阶级进行的改革运动,是对封建统治政策所做的内部调整,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
由于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而失败,体现了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4.北宋中期的政治改革,特别是王安石变法,能够针对北宋统治的积弊进行大胆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具有历史进步意义,他那种“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改革精神值得肯定。
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三、能力培养目标1.讲述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时,通过教师的引导,由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概括、归纳出社会危机的由来和表现,并从中得出改革的原因。
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知识和分析复杂历史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性质和根本目的,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王安石变法历史地位的讲述,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
难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由来及其解决途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侧重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从网上搜集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资料。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复习提问: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影响?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中唐、五代以来藩镇跋扈的局面,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是,这些措施虽然解决了中央与地方藩镇的矛盾,却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到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为了摆脱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统治集团发起了两次大规模的改革运动。
【讲授新课】(课件显示或板书本节课题,以下统称“板书”)第三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板书)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围绕“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由来、表现及其解决途径和结果”这一中心问题认真阅读教材。
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板书)教材这一子目的内容比较清晰简明,学生容易掌握,关键是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从北宋初年统治者的立国政策分析北宋中期这些社会危机产生的原因,使学生能够将前后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1.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板书)同学们都知道,在汉唐时期,土地兼并的现象往往是在王朝的中后期比较严重,而北宋不一样,一开始土地兼并的现象就十分严重,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指出:北宋统治者实行“田制不立”(指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建立不起来)、“不抑兼并”(指在承认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土地兼并不加干预)的土地政策,纵容地主阶级兼并农民的土地。
因而北宋前期土地兼并的现象就十分严重,到了北宋中期,更达到了“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严重地步。
2.农民的反抗斗争(板书)以往的农民起义主要发生在王朝的后期,如秦、两汉和唐朝,而北宋则在一开始,阶级对立就十分突出,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由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指出:汉唐是在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之后建立起来的王朝,统治者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着手调整统治政策,使当时的阶级矛盾有所缓和。
而北宋是在兵变的基础上建立的,统治者为吸取五代频繁军事政变的教训,只注意调整和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而作为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小农经济没有得到较大的恢复和发展,再加上土地兼并的发展,阶级矛盾在北宋初年就十分尖锐,农民和士兵的起义,不但“一年多如一年,一火(伙)强如一火”,而且从以前北宋政府统治力量较薄弱的边远地区发展到统治较强大的腹心地区,严重威胁着北宋的封建统治。
3.“三冗”(冗官、冗兵、冗费)弊政(板书)教师先让学生分别分析冗官、冗兵、冗费的原因和后果,再补充说明。
冗官的原因:一方面统治者用“分化事权”的办法,防止文武官员专权,结果导致官僚机构日益膨胀,另一方面科举制的改革,导致官吏人数激增。
同时,大官僚的子孙、亲属、门客还可以以“恩荫”受官。
冗兵的原因:主要在于募兵、养兵制的弊端。
宋初大量编练禁军,后来为缓和阶级矛盾,采取“养兵”政策,政府在发生饥荒的地方“募兵”,这些措施导致北宋兵员剧增,到宋仁宗时,军队人数已达120多万。
同时,由于兵员素质低下,操练不勤,战斗力削弱,形成“积弱”局面。
冗费的原因:冗官、冗兵必然导致官俸、军费开支增大,再加上每年送给辽、西夏大量银绢,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形成“积贫”的局面。
4.辽、西夏的威胁(板书)北宋实行“守内虚外”的军事政策,在辽夏贵族集团的掠夺和讹诈面前显得卑躬屈膝,软弱无力,始终受到辽和西夏的威胁和进攻,面临严重的边患危机。
分析完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由来及表现后,教师归纳指出: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内外交困,错综复杂。
面对这种岌岌可危的局面,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无不焦虑和愤慨。
他们为挽救危局而纷纷呼吁革除弊政,振兴朝政,以从根本上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并先后开展了以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为代表的改革运动。
二、庆历新政(板书)首先教师用课件显示范仲淹图像和生平简介,然后简要讲述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和结果。
最后强调指出:庆历新政力图用政治改革扭转朝廷积贫积弱的状况,以整顿吏治为改革的中心,这势必触犯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和阻挠,改革不到一年就失败了。
尽管新政很快地失败了,但我们不必以成败论英雄。
范仲淹敢于改革封建官僚政治体制的气概,敢于限制官僚贵族特权的精神,永远值得赞扬。
庆历新政失败了,北宋社会的种种顽疾,不仅没有被治愈,反而越来越重。
士大夫们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们继续奋进,提出了改革时弊的各种理论、设想和方案。
到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三、王安石变法(板书)1.主要内容(板书)首先用课件显示王安石的图像和生平简介,然后按照课件图表,由学生一起填充“内容”部分,“作用”部分应由学生根据内容理解分析。
措施内容作用理财措施:青苗法。
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借谷物给农民,收获以后偿还,加收 20%的利息。
既能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募役法。
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
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农田水利法。
政府鼓励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方田均税法。
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
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市易法。
政府设立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
国家收入也有增加。
军事措施:保甲法。
政府把农村住户组织起来,十家编为一保。
保丁在农闲时练兵,平时种田,维持社会秩序,战时编入军队作战。
既可以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又可以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同时减少了军费开支。
将兵法。
把禁军固定在一定辖区,由固定的将官加以训练。
加强了军队训练,充实了边防力量。
教育措施:改革科举制度。
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
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有利于培养大量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
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
考试成绩优秀者,可直接授官,以资鼓励。
使学校变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
最后,要求学生分析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内容上的主要不同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指出:庆历新政为解决内忧外患,不得不把改革的重点放在政治方面;王安石变法为解决财政困难,不得不把改革的重点放在经济方面。
2.变法成效(板书)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变法的具体措施分析,并通过具体史实说明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3.失败原因(板书)关于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很复杂的问题,教师只要依据教材讲述的内容分析即可。
①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改革充满了阻力;②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③变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势。
在讲述这些原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中总结一些认识,如:任何改革由于总要触犯一部分集团的利益,所以改革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特别是在封建时代要限制或削弱官僚贵族的利益,其难度之大,简直难于上青天;依靠皇帝或少数几个人进行改革,保险系数小得可怜等等。
4.历史地位(板书)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地位,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以下评述供参考:(1)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2)应肯定变法的进步意义:①变法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②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他那种“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改革精神,值得肯定。
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课堂小结】首先,教师用课件显示本节的知识要点(即板书设计部分),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最后教师总结指出:本节课我们从北宋初年的立国政策分析了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产生的原因和表现,针对严重的社会危机,先是庆历新政企图用政治改革扭转积贫积弱的现状,后是王安石用经济改革来刷新政治,但由于北宋中期的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且积重难返,两次改革终归失败。
此后,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日益加重,最终被金所灭。
板书设计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1.土地兼并现象严重2.农民的反抗斗争3.冗官、冗兵、冗费4.辽、西夏的威胁二、庆历新政三、王安石变法1.主要内容(1)理财措施(2)军事措施(3)教育措施2 变法成效3.失败原因4.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