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的文学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及三十年代小说
6、沈从文:湘西世界与都市世界 《边城》、《长河》、《月下小景》、 《神巫之爱》、《八骏图》等 7、阳翰笙:“地泉三部曲”(《深入》、 《转换》、《复兴》。 8、张天翼:《速写三篇》(《华威先 生》、《谭九先生的工作》、《新 生》。
三、30年代小说赏析
丁 玲
一、生平简介 生于1904年。原名蒋冰之, 又名冰之,湖南临澧人。1927 年开始发表小说,1930年参加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参 加中国共产党。全国解放后, 曾任《文艺报》主编等职。 1986年3月病逝于北京。
二、创作道路 1、早期小说。在创作上,承继了“五 四”受郁达夫影响的浪漫抒情小说传 统,表述了现代女性在30年代社会的 人生感受。她是最早明确强烈的女性 意识写作的女作家。其作品是:处女 作《梦珂》(1927);成名作《莎菲 女士的日记》(1928)等
2、左联成立后,参加左联,创作风格 转变,由个性主义主题转变为集体主 义的革命主题。其作品《韦护》、 《1930年春上海》 (之一,之二)、 《水》、《母亲》等。
三、文学论争(153页)
(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的批判。 (2)“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 (3)“文艺自由”的论争。左翼作家与胡秋原 (“自由人”)、苏汶(“第三种人”)的论争。 (4)大众语文论争(文艺大众化的论争) 主要是掀起反对文言、保卫白话的运动,展 开大众语的讨论。 (5)左翼作家对林语堂、周作人“性灵文学”的批 评。 (6)左翼作家对朱光潜、沈从文的争论。(京派文 学家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 永久的文学价值)
中国现代文学史30年代
•一、概述
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30年代文学
•30年代文艺的基本特征:
•(1)五四时期相对思想自由氛围消失,文学主潮政治化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3)左翼文学之外,自由主义及其他多种倾向文学共同发展
•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国民党的党制文化和党制文学
•占主流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及其文学
•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运动及其文学
•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
•
•(一)倡导
•主要团体:创造社(后期),太阳社。1926年郭沫若《革命与文学》一文可视作革命文学运动的宣言。
•人物:郭沫若、成仿吾、李初梨、彭康、冯乃超、朱镜我等。
•文章:郭沫若《英雄树》《桌子的跳舞》,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蒋光慈《关于革命文学》
•刊物:《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等。
•革命文学观点受当时苏联和日本等国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中”左”倾机械论
•“无产阶级文化派”
•文学组织”拉普”
•(一)、革命文学内部
•革命文学派与鲁迅、茅盾等人的论争。
•革命文学派:冯乃超《艺术与社会生活》,全面否定五四文学,就“中国浑沌的艺术界的现象作了全面的批判”。称叶绍钧“最典型的厌世家”,郁达夫
“悲哀者”。
•《文化批判》4月号出版了“批判鲁迅”的专辑,批判茅盾专辑。
•鲁迅反击《醉眼中的朦胧》《革命时代的文学》,茅盾《从牯岭到东京》“一切文艺固是宣传,一切宣传并不是文艺。”
•机械论-简介
•
•拉普-拉普
•
RAPP
(三)主张
•1、文学是有阶级性的,要提倡无产阶级文学。
第16章30年代的散文ppt课件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 鲁迅杂文的风格也随着时代和社会以及 他的年龄的增长不断地发生变化 。前期 风格热烈,后期风格变得深沉冷峻 。
▪ 运用贴切而形象的比喻来阐明深刻的道 理,是鲁迅杂文的显著特点之一。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水星派”作家
▪ 是一支既没有共同的创作纲领,也没有同仁文学 组织的创作队伍。如何其芳、李广田、丽尼、陆 蠡等,他们以创作较富艺术性的抒情散文和叙事 散文见长且形成比较一致的创作特色的。
▪ 孤寂苦闷的散文家以含蓄委婉、极富美感的文字勾勒出自己内心的感 受和情绪,整篇文章犹如一幅充溢着想象空间的印象派作品。丰富的 想象力、形象的描绘,朦胧而黯淡的色调,《独语》堪称是一篇现代 派美文佳作。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 40年代视野更加开阔,题材多样,时或采用更见锋芒的杂文笔 法。抒发爱国情感(《一个画家》);揭露阶级压迫,控诉黑 暗社会制度(《没有名字的人们》、《圈外》、《没有太阳的 早晨》);颂扬工人的创造力量(《建筑》)。艺术上长于刻 画人物,富于想象,风格浑厚朴实。
三十年代的文学综述
三、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 四、左翼陈营内部的“两个口号”之
争 1、“左联”的缺点与错误 2、“两个口号”论争的背景。
“国防文学” “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30年代文学的基本面貌与特点
(一)三十年代的文学发展,受 到社会现实的制约和影响。
1、30年代,中国社会的殖民地化迅速加 剧
2、从对人的价值、尊严和人生意义的思 考,转向了对社会性质、出路、发展趋 向的探求
(二)30年代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
1、左翼文学运动造就了左翼作家创作 的丰硕收获。
2、形成了文学见解和和创作倾向各异 的作家群体。
(三)30年代的中国文学,与20年代 的文学相比,表现出显著的不同:
1、创作思想 2、题材内容 3、形式体制 4、创作方法
文艺思想理论上,照搬外国文学运动和理论,教条主 义倾向;
文学创作上,在某些作家中存在着轻视艺术规律,公 式化、概念化的倾向。
文艺思想论争
一、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
1.文艺的社会作用 2.文艺和宣传的关系 3.作家世界观改造的问题
二、关于“人性论”的论 争
梁实秋(1903—1987) 《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 鲁迅 《文学和出汗》、《文
(二)左联的成就
1、在艰苦的环境中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 围剿
2、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3、积极开展了文艺大众化的讨论 4、自觉加强同世界文学尤其是世界无产
中国现代文学史--30年代文学思潮
三大派别的文学成就
1、创作题材空前的开拓和表现角度的新开掘。各派作 家均取得优秀成绩。 2、中、长篇小说和多幕剧成为收获最丰的体裁,取得 令人瞩目的成绩。在艺术表现上注重典型环境与典 型性格的塑造。心理刻画得到特别的注重和发展。 3、作家个人的风格和艺术世界基本形成。30年代的一 些作品都是耳熟能详的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丰收 期。
2013-8-8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三十年代文学发展总体特征
1、文学思想空前政治化。这一时期“五四”开启的有相对思想 自 由的氛围消失了。文学主潮随着整个社会的变 革而变得空前的政治化。 2、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文坛上起决定性作用。 这是随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初步运 用而形成的。 3、左翼文学与自由主义及其他多种倾向的文 学彼此对立竞争,又共同丰富着这一时期的 创作。
2013-8-8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九章
三十年代小说
一、概况:三十年代的中国现代小说繁盛一时。除了茅盾、老舍、巴金、沈从 文等大家之外,还有许多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小说家,他们共同丰富着三十 年代的小说界。这一时期的小说被“左翼文学”、“京派文学”和“海派文学” 所分 割。 二、类型 1、左翼小说:主要是一批“左翼小说新人”创作的,分成三个流派式群体: “革 命文学”派、“讽刺暴露文学”派、“东北作家群”。 2、京派小说: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国新文学中心南移到上海后,继续活动于 北平、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北方作家群)所创作的小说。他们 的小说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多写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 。有从容节制的 古典式审美趋向。有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 3、海派小说:是指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出现在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的 小说流派。注重表现现代都市社会中人们的紊乱、变态的心理状态,描写人性 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具有意识流特征。
7三十年代文学思潮及三十年代小说(一)
5、茅盾:处女作《蚀》三部曲(《幻灭》、 《动摇》、《追求》);《子夜》是文学 革命后第一部表现社会的长篇小说。“是 现代长篇小说最早的成熟标志”。
6、沈从文:湘西世界与都市世界
《边城》、《长河》、《月下小景》、 《神巫之爱》、《八骏图》等
7、阳翰笙:“地泉三部曲”(《深入》、 《转换》、《复兴》。
8、张天翼:《速写三篇》(《华威先 生》、《谭九先生的工作》、《新 生》。
三、30年代小说赏析
丁 玲
来自百度文库
一、生平简介
生于1904年。原名蒋冰之, 又名冰之,湖南临澧人。1927 年开始发表小说,1930年参加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参 加中国共产党。全国解放后, 曾任《文艺报》主编等职。 1986年3月病逝于北京。
3、延安时期创作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其作品是:《夜》(被称为“沉思之 作”的现实主义作品)、《我在霞村 的时候》、《在医院中》等
4、1946—1948年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其 作品是: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 上》
三、创作特色
强烈的叛逆意识。在小说中,叙 述话语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内容是 心灵世界的流动,目标往往指向社会 批判。文笔动情,文风犀利,锋芒毕 露,具有很强的情感浓度和思想力度。 表现出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
二、创作道路
1、早期小说。在创作上,承继了“五 四”受郁达夫影响的浪漫抒情小说传 统,表述了现代女性在30年代社会的 人生感受。她是最早明确强烈的女性 意识写作的女作家。其作品是:处女 作《梦珂》(1927);成名作《莎菲 女士的日记》(1928)等
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本阶段文学的整体特征:
中国现代文学全面走向成熟,从整体走向世界的十年。
文学主流的政治化;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建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地位的确立;文学的多元化并存。
总体而论是:30年代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及其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文学时代。
20年代主要是新旧文学对文学读者和市场的争夺,文言与白话的矛盾和对立;30年代文学的阶级性与人性,乡村与都市成为主要的矛盾以及论争的焦点。
一、本阶段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一)国民党推行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力图建立“三民主义文艺”
为维持思想政治的统治,国民党企图建立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1929年,国民党在全国宣传会议上提出了“三民主义文艺”的口号,(鼓吹“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文艺要统一于国民党的“中心意识”,即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封建观念,鼓吹文艺专制,参与人潘公展、朱应鹏、范争波、傅彦长等)创办刊物,笼络文化人,公开宣称要打到“革命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要铲除“多型的文艺意识”,以民族主义作为文学的中心意识,提出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企图形成文化上的统治地位。
(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及其领导下的无产阶级文艺运动
早在20年代文学革命时期,早期共产党人邓中夏、恽代英、肖楚女等就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1925年郭沫若和后期创造社再次倡导革命文学。1927年底到1928年底文艺界对“革命文学”进行了论争,传播介绍马克思文艺理论,又一次提出了建立“革命文学”的口号,明确提出了创造无产阶级文学的历史任务。要求创造“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写实主义的文学”,号召到“革命的漩涡中去”,?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郭沫若《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钱杏邨《死去 了的阿Q时代》等。成仿吾说“不许站在中间”。
鲁迅写《“醉眼”中的“朦胧”》、《文学的阶级 性》等予以反驳。 论争在左联成立前结束。
叶灵凤画作。右为左联新地月刊封面,中为冯雪峰译书封面,左为漫画《鲁迅先生》。作者还在画 旁加了一段文字:“阴阳脸的老人,挂着他以往的战绩,躲在酒缸的后面,挥着他‘艺术的武器’, 在抵御着纷然而来的外侮”。画中反复出现的锐角三角形与椭圆形之间造成的对比,显然属于未来 主义的构图原则。创造社要打倒老作家,建立新的普罗文学,首先以鲁迅为目标。此画的用意很明 显。
3.成绩与不足 1936年初,共产国际领导指示左联解散。 (1)提倡与实践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对现代文学影 响深远。 (2)政治上搞了不少左的政治活动;组织上把作家团 体当成政党组织;文艺理论上照搬苏联文学运动和理 论,存在明显的教条主义倾向;创作上,某些作家存 在着轻视艺术规律、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 总体上说,文学运动方面的影响远大于创作实践.
30年代文学思潮
(1927-1937)
30年代文学的总体特征:
1、文学思潮的空前政治化 2、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文坛 上起决定性的作用 3、左翼文学与人文主义及其 他多种倾向的文学彼此对立 竞争,又共同丰富了这一时 期的创作。
第六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
2,1925年五卅运动后,产生了一批反帝题材的作品,如蒋 光慈的诗《新梦》、《哀中国》和小说《鸭绿江上》、《少 年飘泊者》。 3,沈雁冰、郭沫若、成仿吾、应修人、潘漠华等作家纷纷投 入革命斗争。
《哀中国》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兴起的原因
Biblioteka Baidu
早期共产党人对革命文学的倡导,有的共产党人从 政治革命直接走向了文学运动。 社会的急剧变革也使革命的小资产阶级作家“首先 卷进了革命的怒潮”,成了无产阶级文化的代表。 大革命失败后,无产阶级单独领导中国革命的现实 政治斗争,有建设无产阶级文学以形成文艺界的领 导的需要。 来自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诸如前苏联 文学、日本左翼革命文学、西方的辛克莱、巴比塞、 德莱塞等的作品。
.
论争的结束: 鲁迅与创造社、太阳社作家的论争,引
起了共产党的重视,认为创造社、太阳 社作家攻击鲁迅是不对的,要他们停止 围攻鲁迅。冯乃超曾说,“为什么停止 围攻鲁迅?好像听潘汉年讲,李立三 (当时中央宣传部长)转达过党的意见, 不同意攻击鲁迅”。于是,这场争论得 于1929年上半年基本结束。
.
胡秋原
.
这年一月起,瞿秋白、冯雪峰等在《文艺新闻》 上发表《“自由人”的文化运动》、《“阿狗文艺” 论者的丑脸谱》等文。指出他们企图以“自由的知 识阶级”的名义,同无产阶级争夺文化的领导权; 文艺自由论的实质,是反对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 务。 7月,自称“第三种人”的苏汶(杜衡)在《现 代》杂志上发表《关于〈文新〉与胡秋原的文艺论 辩》一文,支持胡秋原的观点,对左翼文学进行了 嘲讽和攻击。他竟说“变卦就是辩证法”,马克思 主义者“只看目前的需要”,“不会再要真理,再 要文艺了”,“终于,文学不再是文学了,变为连 环图画类;而作者也不再是作者了,变为煽动家之 类”。
30年代文学思潮
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第二个十年(1928-1937)是中国现代文学全面走向成熟的十年。政治上,国共分离,十年内战。文学本身发展:如果说20年代主要是新旧文学对文学读者和市场的争夺,文言与白话的矛盾和对立;那么,30年代文学的阶级性与人性,乡村与都市成为主要的矛盾以及论争的焦点。
一、30年代文学思潮基本线索
为什么是1928为分界线?
1928年1月,全由中共党员组成的太阳社创办《太阳》月刊,(太阳社1927年秋成立于上海。发起人为蒋光慈、钱杏邨等;主要成员大都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从实际斗争中转移到上海从事文化活动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们有相似的斗争经历和共同的思想基础,在文学主张与创作上,也有某些共同的倾向:积极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反映工农大众的生活与斗争。在反对国民党政府的文化“围剿”,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以《太阳月刊》(1928年1月创刊,同年7月停刊,共出版7期)影响最大);
刚从日本回国的创造社新成员李初梨、冯乃超等主持的《文化批判》创刊,同月出版创造社另一刊物《创造月刊》第1卷第8号——共同在上海倡导“革命文学”。郭沫若在此期《创造月刊》上发表《英雄树》:“个人主义的文艺老早过去了”,“代替他们而起的”必定是——“无产阶级文艺”。(革命文学思潮)1928年3月,倾向自由主义的作家胡适、徐志摩、梁实秋等为核心的《新月》月刊创刊——维护“独立”、“健康的原则”与“尊严的原则”。——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两大文艺思潮之间存在对立之处,且引发了相应的争论。文学队伍开始重新组合,标志着第二个十年的开始。
30、40年代文学思潮[整理版]
30年代的文学思潮和文艺运动
一、30年代文学特征——尽管由“文学革命”转向“革命文学”,但仍获得繁荣:中国文学发展到20年代后期,已基本上完成了现代化转型。文学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机遇。1928年,以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发生“突变”,率先举起“革命文学”的旗帜为标志,以“文学革命”为主旨的第一个十年结束了。从此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以“革命文学”为标志的第二个十年。也即文学史上的30年代的文学。30年代是中国的社会政治形势发生急剧变化的一个年代,其风云动荡的激烈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前一个十年。从1927年中国大革命失败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国从此进入了一个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突出恶化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尽管社会动荡不安,战争持续不断,文学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哪种形式的文学创作,都涌现了一批代表性作家和作品,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如在小说方面,出现了矛盾、老舍、巴金、沈从文、丁玲、李劫人等长篇小说大家,萧红、萧军、端木蕻良、张天翼、柔石、叶紫、沙汀、艾芜等文学新人;在诗歌方面,出现了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艾青也崭露头角;在戏剧方面,出现了将话剧民族化、本土化的戏剧大师曹禺;在散文方面,出现了林语堂与他的幽默闲适小品,何其芳、李广田等新秀;在流派社团方面,出现了“京派小说”、“海派小说” 、“新感觉派小说” 、“左翼小说”以及“现代派诗歌” 、“中国诗歌会”等。总之,中国现代文学在斗争与论争中,一步步走向了它的成熟期和丰收期,获得了巨大的繁荣。如果我们将第一个十年和第二个十年的文学作一下比较的话,可以说,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是思想启蒙的文学,个性解放的文学,人的文学;第二个十年的文学是现实斗争的文学,反压迫反剥削的文学,民族解放的文学,阶级的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文学主题集中而单纯,第二个十年则呈现出了显著的多元化现象,既有革命的左翼文学,又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个人民主主义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30年代文学思潮
二、“左联”成立后所做的主要工作
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传播与运用,成立马克思主义文 艺理论研究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 冯雪峰、鲁迅、瞿秋白都翻译马列文艺理论著作。 自觉地加强与世界文学特别是与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联系。左联 以极大的努力输入了苏联及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 积极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左联成立了一个“文艺大众化研究 会”,明确规定“文学的大众化”是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 一重大的问题”。 提倡推行能体现革命的“新现实主义”。看重客观的真实性,强 调具有无产阶级前卫的目光,站在客观的具体的美学上,表现革命 的理想主义。
2013-8-8 中国现代文学史
二、左翼文学与论语派“性灵文学”的论争
1932年,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1934年9月主持出版小品 文半月刊《人间世》,次年9月又创办《宇宙风》,依托三个刊物 形成了一个标榜“性灵文学”的文学流派。鲁迅等左翼作家指责 他 们在“风沙扑面,虎狼成群的时候”,“靠着低诉或微吟,将粗 犷的 人心,磨得渐渐的平滑”,是麻痹民族灵魂的“麻醉性的作品” 鲁迅在1933年10月1日曾发表《小品文的危机》一文,批评小品 文是“小摆设”,而提倡写作具有战斗性的小品文。
二左翼文学与论语派性灵文学的论争三左翼文坛与京派作家的论辩2012104中国现代文学史二左翼文学与论语派性灵文学的论争1932年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1934年9月主持出版小品文半月刊人间世次年9月又创办宇宙风依托三个刊物形成了一个标榜性灵文学的文学流派
30年代文学创作的特点
30年代文学创作的特点
30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文学创作面临巨大考验的时期。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民族危机、社会矛盾和政治斗争频繁出现。在这种背景下,文学创作必须承担起批判社会问题、宣传人民利益和建设新中国的责任。30年代文学的特点包括独立性的探索、社会现实的关注、审美观念的多元化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
首先,30年代文学创作具有独立性的探索特点。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文学创作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和约束,但一些作家并不甘于成为政治工具。他们以独立自主的创作态度,探索自己的艺术追求,表达个人的内心世界。例如,巴金的《家》、郭沫若的《沂蒙山》等作品中,表现出作家对于人性、家庭、民族命运的探索,独立思考的精神使得他们的作品与众不同。
其次,30年代文学注重关注社会现实。面对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情况,作家们以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直面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例如,郭沫若的《青春之歌》、董桥的《旅程》等作品中,他们通过描写农村的贫困、城市的阶级矛盾等社会现象,发出对社会不公平的呼声,呼吁人们关注弱势群体的命运。
第三,30年代文学的审美观念多元化。在这个时期,作家们积极接触和借鉴西方现代文学的成果,同时也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他们不仅对于传统文化进行了追溯与反思,也积极与西方文学进行对话
和交流。例如,胡风的《堂吉诃德》、冰心的《女人三十》等作品中,体现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于不同文学传统的借鉴,使得30年代文学
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
最后,30年代文学反映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在现代性与传统性
30年代小说
30年代小说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小
说走向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期,不少优秀的小说家涌现出来,他们以独特的视角描绘着那个时代的人们和社会风貌。这些小说作品,既反映了30年代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迁,也展现了作者们对生活、爱情、理想等主题的思考和表达。以下将从几个方面介绍20世纪30年
代的小说。
一、现实主义风格
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要特点,突出表现了社
会现实和人民生活。作家们通过小说作品对社会问题进行批判和揭示,如巴金的《家》、郁达夫的《沉沦》等作品,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
黑暗面,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二、爱情题材
在30年代的小说中,爱情题材成为一大热门。小说家们通过对爱
情的艰难追求和坎坷经历的描写,展现了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人性的脆弱。例如张恨水的《新生》、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作品,
表现了在动荡年代里,爱情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
三、个人命运
30年代的小说作品多以个人命运为切入点,通过对主人公的成长、
挣扎和选择,揭示了那个时代人们在复杂社会环境下的生存状态。朱
自清的《春》、沈从文的《边城》等作品,描绘了个人在社会变迁中的坚守和奋斗,引起读者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四、文学风格
30年代小说在文学风格上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有的作家继承了传统文学的精髓,如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有的作家大胆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个性风格,如萧红的《生死场》、冰心的《雪山飞狐》等。这些不同风格的小说作品,为当时文坛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五、人文关怀
30年代小说的名词解释
30年代小说的名词解释
演变自19世纪末的现实主义小说流派,30年代的小说在当时文学界引起了极
大的关注和讨论。30年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带来了经济的
崩溃和社会的动荡,人们对于忧愁、困苦、失落和绝望的体验成为了小说题材的主要侧重点。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解释30年代小说的相关名词。
一、离散感
离散感是30年代小说的一个主要特征,它指的是作者将主要情节和人物“离散”分散安排在小说的不同章节或片段之中,不按照传统线性叙事的方式展开。这种叙事方式让读者感到时间和空间的错乱,增加了小说的复杂性和深度。离散感的应用使得小说更能够真实地反映当时社会的分裂和分离感,以及人们在动荡时代中的迷茫和困惑。
二、流散性
流散性是30年代小说中另一个与离散感相关的概念,它强调了人物在经济危
机和社会动荡中的流浪和流散状态。小说中的人物通常是社会底层的无产者、失业者、乞丐或者是被经济危机摧毁的中产阶级。这些人物面临着贫困、失业和流离失所的困境,他们经历了社会的边缘化和流散,成为了当时社会现实的缩影。流散性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地体验到那个时代的绝望和困境。
三、社会批判
在30年代小说中,社会批判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作家们通过小说来揭示当时
社会存在的问题和不公平现象,以及强调贫困、失业和社会不稳定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作品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揭示了追求利益和金钱导致的道德堕落和人性的扭曲。社会批判的小说传达了作家对当时社会状态的担忧和愤怒,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
四、心理描写
30年代小说中,心理描写被广泛应用,它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经济危机带来的困境和失落使得人们陷入了心理的压抑和痛苦之中,而心理描写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面临的挣扎和痛苦。通过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作家们使得读者在情感上与人物产生共鸣,体验到了那个时代的焦虑和不安。
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特点及基本线索
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特点及基本线索
1、特征:
(1)“五四”所开启的有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了,文学主潮随着整个社会的变革而变得空前的政治化;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初步的运用,并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此后二三十年间文坛的面貌;
(3)左翼文学兴发的同时,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及其他多种倾向文学彼此颉颃互竞,共同丰富着30年代的文学创作。
2、基本线索:
在30年代决定着文学的基本面貌的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及其文学和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运动及其文学。前者一般又称为左翼文学运动。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没有“左联”那样共同的严密组织,未形成统一的文学运动,也没有像前一时期一样,组成众多的文学社团。他们往往由于文学见解比较一致而出版刊物,编辑丛书,由此集合一批文学追求一致的作家,共同开展活动。
无产阶级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各自发展、演变,构成了30年代现代文学两条基本历史线索,他们之间文艺思想上的斗争、文学创作上的互相竞争,共同活跃着
30年代的文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即从1928年到1937年抗战前的这一阶段,亦称30年代文学。这一时期:
1、文学思潮的空前政治化。文学思潮延续了五四时期的“人的文学”的精神观念并且在理论资源方面多有开掘,左翼文学运动的兴起形成了以阶级为标志的、具有斗争精神与激情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观念。
2、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文坛上起决定性的作用。从1928年开始,无产阶级革命潮流强力地介入文学,令新文学的队伍发生了新的分化组合。
3、左翼文学与自由主义及其他多种倾向的文学彼此对立竞争,又共同丰富这一时期的创作。在30年代的文学观念与话语中,主要存在着三种“人”的观念与话语的对话、冲突、交流与交融。一种是五四民主科学背景上的人文主义观念与话语还在承续与发展;一种是左翼革命文学的“阶级的人”的观念与话语,第三类就是近现代通俗文学的“人”的观念:世俗化中的充分人性化、传统世俗社会的大众伦理道德与大众人性观。
30年代的中国文学,因社会的大变动而产生了诸多文艺思潮并存、纷争的现象,使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向。反映在文学与审美的层次上,形成了不同文学派别之间的对峙与互渗,并由此创造出极度繁荣的文学景观,使中国新文学出现了自“五四”以来的第二个文学高峰。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是中国今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新文学发展的进程。30年代后期上海的特殊环境吸引了许多从武装斗争中撤下来的革命文学青年,他们结成统一战线,与国民党进行文化斗争。左翼文学正是这一斗争的产物。除此之外,这一时期民主主义作家的创作也收获很大,涌现了如老舍、巴金、曹禺、沈从文、梁实秋、施蛰存、戴望舒、穆时英等著名作家。
在通俗文学方面,张恨水、还珠楼主等人的创作引人注目。
民主主义文学:
继承和发扬五四新文学平民主义与人道主义传统,批判社会黑暗,展示现实人生。
代表作家:巴金、老舍、曹禺等。
自由主义文学:
继承五四新文学的个性解放精神和思想自由原则,政治上保持中立,文化上采取温和或保守的色彩,注重独立的艺术审美,以期建立一种民主、自由、文化范型。
代表作家:周作人、沈从文、林语堂、施蛰存等。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三大主要文学派别是:左翼文学、京派文学、海派文派。
左翼文学:以左联为核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政治色彩的人民大众为其文学描述对象,注重文学的社会政治文化功能。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左翼文学思潮不但是时代的主导思想,也是世界左翼文学的一部分。
一、主要发起人: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
二、代表作家:茅盾、蒋光慈、柔石、丁玲、鲁迅、周扬、夏衍、殷夫等
三、两个鲜明的特征:人民性和世界性
四、特点:这一时期的中国左翼文学将自己与祖国被压迫人们的命运、与世界被压迫人们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五、主要文学样式:
1、鲁迅的新历史小说
2、茅盾的长篇小说和“三部曲”体式
3、茅盾、吴组缃等的社会剖析小说
4、艾芜、萧红的抒情小说
5、张天翼、沙汀的社会讽刺小说
6、萧军为代表的东北作家群的小说
茅盾与《子夜》: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乌镇人。茅盾在上个世纪三、四年代主要是一位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在50年代以后,主要是一位文学评论家和领导人。《子夜》既是左翼文学的代表,也是“社会剖析小说”的代表,还是现代文学史上率先对中国资产阶级和具有现代经济形态的生产方式及社会背景进行大规模描写的作品。
主题思想:
以20世纪3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冲突为主线,充分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展现了金钱的罪恶,描述了动荡时代中国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压迫下的艰难处境和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深刻地揭示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可能走资本主义道路,反而更加殖民化了。
京派文学:20世纪20年代末,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活跃在京津等地作家群所形成的以强调审美、宽容及民族文化精神重建的一个纯文学流派。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而得名。其命名不仅带有时间和地域性,还有政治倾向性。
一、代表作家:巴金、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林徽音、芦焚、肖乾等。称之为"京派",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
二、主要刊物:《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
三、基本特征: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四、京派的构成:
一是文学研究会和语丝社成员;
二是新月派和现代评论派作家;
三是北京高知和高校师生,如朱光潜、李健吾、林徽因、冯至、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萧乾等。
五、特点:
1、多写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
不满文学的政治功利性、党派性和商品性,多从文化角度观照普通人生。
强调与都市文明相对立的理想化宗法制农耕文明生活,发掘人情、人性的美好。多带怀旧色调和平民性。
2、人性道德的探索。
通过发掘普通人的善良、美好,探讨“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建”。即通过写人性美来批判丑,从中表现其文化的意蕴。
3、节制从容和谐的古典式审美趋向。
沉淀生活,节制感情,除尽火气,以诚实、宽厚的心态来创作。
和谐、圆融、静美的境地。
4、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
发展了抒情体小说。
有形式感,讲求“文章之美”,作品比较有可读性。
思想上,京派文学批判地继承“五四”文学传统。艺术上,进行了多方面的积极探索。
1、继承了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主张。
2、具有平民化。
3、注重表现纯朴原始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4、结构的散文化。
5、简约、古朴、明净、活泼的语言。
海派的概念是与京派对立的,最初这两个名词是沈从文在上世纪30年代挑起的一场文学争论中提出的,上世纪30年代写实小说和抒情小说流派基本上分别被京派和海派所分割。
海派文学:20世纪中国社会城市化进程中兴起的市民通俗文学,因上海表现最为典型,故称为海派文学。广义上的海派指所有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包括左翼文学、新感觉派文学、鸳鸯蝴蝶派;狭义的话,就只指鸳鸯蝴蝶派。
代表作家:张资平、叶灵风、施蛰存、张爱玲、苏青等
他们站在现代文明和都市商业文化的角度审视上海,表现丰富复杂的都市生活,注重文学的通俗性、娱乐性,注重艺术的自觉性和社会批判性。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
海派的构成:
一是由五四文学分离出来走向都市大众读者的张资平、曾可今、曾虚白、章克标、叶灵风、林微因等初期海派;
二是三十年代在上海都市读者群中风靡一时的新感觉派小说家穆时英、刘呐鸥、施蛰存、黑婴、杜衡、徐霞村、禾金等谓之第二代海派;
三是四十年代后涌现的后期海派作家张爱玲、苏青、徐訏、予且、无名氏等人。
特点:
一、世俗化、商品化倾向。
二、性爱小说成为初期海派作者的主要创作倾向。
三、注重小说形式的创新。
新感觉派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自觉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前半期。强调直觉和作者对都市生活的主观感受,运用精神分析等现代主义艺术手法表现现代社会复杂多变、矛盾困惑的生活,是新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小说流派。
代表作家有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等
鸳鸯蝴蝶派:又称礼拜六派,民国旧派。这是一个以言情、黑幕、武侠和侦探为主题的小说创作流派。大约产生于20世纪初年,是清代黑幕小说的末流。该派认为文艺的目的是饭后工余的消闲和消遣,注重文学作品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创作形式多采用白话章回体。
代表人物有周瘦鹃、包天笑、张恨水等。
该派曾编辑过《小说月报》、《礼拜六》、《申报》副刊《自由谈》、《小说画报》、《紫罗兰》、《红》、《珊瑚》等刊物。
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