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的文学
第八章 30年代的文学思潮和文艺运动
第一节 “革命文学”的倡导和“左联”
“革命文学”又称“左翼文学”,无产阶级文学。在早期,经常被叫做“普罗文学”。 “革命文学”的倡导经过了一个由低潮到高潮的发展过程。 早在20年代“文学革命”时期,早期共产党人邓中夏、恽代英、瞿秋白、肖楚女等, 就通过《新青年》、《中国青年》等刊物,开始宣传“革命文学”的主张。如邓中 夏在《贡献于新诗人之前》中强调,新文学应该“警醒人们使他们有革命的自觉, 和鼓吹人们使他们有革命的勇气。”恽代英在《文学与革命》中要求: “我们的文 学家,同时是一个革命家”。教导作家:“倘若你希望做一个革命文学家,你第一 件事是要投身于革命事业,培养你的革命的感情。”“要先有革命的感情,才会有 革命文学”。 除此之外,沈雁冰(茅盾)、蒋光慈(赤)、郭沫若、鲁迅等文学前辈也从不同的 角度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沈雁冰在《论无产阶级艺术》一文中强调:“无 产阶级艺术绝非仅仅描写无产阶级生活就算了事,应以无产阶级精神为中心而创造 一种适应于世界的艺术。”蒋光慈在《无产阶级革命与文化》中提出:“因为社会 中有阶级的差别,文化也随之含有阶级性。”郭沫若在《革命与文学》一文中号召 文艺青年“到兵间去,民间去,工厂间去,革命的漩涡中去”,指出当时时代所要 求的文学,“是替被压迫阶级说话的文学”,“是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 写实主义的文学”,“是站在第四阶级说话的文艺。”鲁迅的观点主要体现在1927 年4月8日在黄埔军官学校的讲演中,题目是《革命时代的文学》。
二、出现这种文学特征的原因 1、社会现实原因
尽管“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右翼集团取得了胜利,夺取了在全国政治、经 济、军事等方面的绝对控制权,但是在思想、文化和文艺领域,却始终未能形成具有 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领导力量。而共产党虽然力量薄弱,却因为有着为了全人类的宏伟 理想, 吸引和团结了一大批具有绝对影响力的作家。这样,就使得国共双方在政治、 经济、军事、文化、思想、文艺等方面,表现出了巨大的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最 终又使得它们谁也统治不了谁,在思想、文化、文艺领域,产生了一块表达较为自由 的天地。在这块天地里,一方面,左翼革命文学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迅速发展了起来, 另一方面,与左翼文学相对立的由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创造的个人民主主义文学也一并 活跃起来,从而形成了30年代无产阶级左翼文学和自由主义个人民主主义文学并存共 荣的局面。
30年代小说流派概述
张天翼《大林和小林》
艾芜《丰饶的原野》
鲁迅《狂人日记》
3
社会剖析小说
以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理论为指导,继承并发展了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再创作方法上建立起了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
茅盾《子夜》、《春蚕》、《林家铺子》
吴组缃《西柳集》、《饭余集》、《箓竹山房》沙汀《兽道》、《在祠堂里》、《代理县长》
沈从文《边城》
废名《桥》
萧乾《篱下》、《雨夕》、《梦之谷》
芦焚《谷》
6
东北作家群
怀着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对日本侵略者的巨大仇恨创作小说,以粗犷的风格把这片黑土地上的生生死死和不屈灵魂移到了纸上,开了现代抗日文学的先河,具有浓郁的爱国主义情绪和鲜明的东北地方色彩。
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马伯乐》
萧军《八月的乡村》
序号
流派
特点
代表作家作品
1
普罗小说
他们高举“普罗列塔利亚文学”的旗帜,标明革命立场,描写现实革命斗争题材,着力表现无产阶级与其他劳苦大众生活地痛苦不幸和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并将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真实的历史人物摄入了创作视野。
华汉《暗夜》
洪灵菲《大海》
黛平万《陆阿六》
蒋光慈《咆哮了的土地》
2
左联青年作家群
叶紫《丰收》
4
新感觉派
在西方现代主义和都市商业文化影响下,更多地关注着人的感官、直觉、潜意识、性等非理性的方面。
施蛰存《鸠摩罗什》、《将军底头》
刘呐鸥《都市Leabharlann 景线》戴望舒《债》、《卖艺童子》、《母爱》
5
京派
坚守五四人文精神,认同人与自我的价值、个性主义等理念,所持的乃是五四时期的自然人性观、人道主义与启蒙精神。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1)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30年代文学(革命文学)一一、、3300年年代代文文学学思思潮潮((人人文文主主义义文文学学思思潮潮和和左左翼翼革革命命文文学学思思潮潮))1.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1)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代表了新月派的现代雅士文学思想。
他受美国白璧德主义的影响,提出以“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人性为核心的理性评价的文学标准,籍古典主义的“节制”概念为其雅士美学追求。
他在艺术上批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在思想上否定个性主义,几乎是整体地否定了五四新文学运动。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包括:一、人性论。
(他强调把人性作为文学的唯一标准。
梁实秋认为,人性是超阶级的,他的人性概念本质上是一个伦理概念。
他所谓的人性是二元的,一是以想象情感为代表的;一是以理性为代表的。
他主张文艺上的“合于理性的束缚”。
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以理制欲的人性论。
)二、天才论,声称“文学不是大多数人的”。
(2) 朱光潜30年代的著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1932)《文艺心理学》(1936)《变态心理学》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
他提倡“自由生发,自由讨论”,奉行严谨而超脱的风格,强调文学表现人生和怡情悦性的功能,维护文学的独立自足性。
2. 左翼革命文学思潮(1)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普罗文学”)兴起。
(2)左联:1930年3月2日,鲁迅、冯雪峰、柔石等人在上海霞飞路出席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大会,会上通过了蒋光慈、冯乃超等制定的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1930年11月被吸入国际革命作家联盟,1936年初经共产国际指示解散。
(3)左联进行的文学活动:一、 创办刊物二、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三、 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四、 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五、 文学思想集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六、 培植了大量的文艺青年3. 30年代重大文学论争(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
三十年代的文学综述
三、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 四、左翼陈营内部的“两个口号”之
争 1、“左联”的缺点与错误 2、“两个口号”论争的背景。
“国防文学” “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30年代文学的基本面貌与特点
(一)三十年代的文学发展,受 到社会现实的制约和影响。
1、30年代,中国社会的殖民地化迅速加 剧
【思考题】
1、概述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倡导的主 要内容及其缺失。
2、概述“左联”成立时期的主要文 学活动及与各方力量的论争情况。
3、解释:左联、民族主义文学
第二章 30年代文学(1928-1937)
第一节 概述
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
1、背景 国内外无产阶级运动的兴起 2、原因 形式 影响 队伍 思潮
二、“左联”的成立及其成 就
(一)左联的成立
全称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是中国共产党 领导下的革命作家的统一组织。
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鲁迅、冯雪峰与 太阳社、创造社部分成员共40余人出席大会。
2、从对人的价值、尊严和人生意义的思 考,转向了对社会性质、出路、发展趋 向的探求
(二)30年代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
1、左翼文学运动造就了左翼作家创作 的丰硕收获。
2、形成了文学见解和和创作倾向各异 的作家群体。
(三)30年代的中国文学,与20年代 的文学相比,表现出显著的不同:
1、创作思想 2、题材内容 3、形式体制 4、创作方法
(二)左联的成就
1、在艰苦的环境中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 围剿
2、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3、积极开展了文艺大众化的讨论 4、自觉加强同世界文学尤其是世界无产
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5、创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30年代文学
(三)采用多种手段来写人: 其一,心理描写:这是茅盾常用的艺术手法, 也是我国现代小说受到西方文学影响的重要表征。 例如,第一章基本上就是写老通宝坐在塘路上的 内心活动,时而对他进行心理剖析,既交待了老 通宝的败家史和今不如昔的生活境况,同时又表 现出他勤劳善良、经验丰收的性格特征。第二章 写四大娘“窝种”时那种又惊又喜的心情,比喻 也十分形象生动;第四章写老通宝与阿四侍候 “宝宝”上山时那种焦急而又充满希望的矛盾心 情,都相当逼真而又能展示人物性格。
二、简析《边城》 (一)题解:本文写于1934年4月,原载于1934 年《国闻周报》第11期,1934年9月由上海生活书 店出版单行本,后经过多次修改。这篇小说一发表即引起 人们的广泛注意,后来一直被理论界看作是作者的代表作, 也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个风格独特的优秀中篇。 “边城”,实指湘西边境的小山城――茶峒,这是真实 的地名,但在小说中已被作者艺术化。峒,本是苗、侗、 壮、土家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泛称。茶峒与作者的家乡 镇筸一样,都是苗族、土家族、汉族杂居的山城,如今属 于湘西土家族自治州。在这里,“边城”显然另有寓意: 中国现代社会现代文化的边远之城,世外之城。作品中所 提到的地名几乎都是真实的,如辰州、沅陵、桃源、酉水、 沅水、白河等。据考证,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即是 取材于这一带。
虎妞:在小说中兼有双重身份:车厂主刘四的女 儿,人力车夫祥子的妻子。但主导方面看,她是 个丑陋泼辣的女车主,而且精于算计,刘四办的 人和车厂主要就是靠她维持下来的。她也是旧社 会旧家庭的受害者,但更多地是她害人。她爱祥 子,同时又奴役祥子。
虎妞不仅继承了剥削者的许多恶习,还继承了他 父亲的许多流氓气。她善于骂人,还善于骗人, 利用人。祥子就是被她诱骗上勾的。她给小福子 帮忙生意,并不是出于同情心,而是想利用小福 子趁机捞好处,还要小福子感她恩。 作者对虎妞的批判较尖刻,给她副“老而丑”的 外貌,更把丑恶的内心世界暴露无遗。她被父亲 赶走,最后因为好吃懒做和迷信夺去了生命,也 有可同情的地方,但更多是的可恶。
30年代小说流派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普罗小说:1928-1930年革命文学初期,是普罗文学阶段,创造社、太阳社作家是普罗文学的主要作者。
普罗文学反映了北伐大革命时期和革命失败后的某些社会现实,描写了工农的生活和斗争,表现了一些小资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低潮时期白色恐怖下的心态。
作品很多,具有很强的革命气息,一时风靡文坛,产生很大社会影响。
但是普罗文学存在严重缺陷,最主要的错误倾向是“革命的浪漫蒂克”,把残酷的现实斗争理想化,浪漫蒂克化,同时,革命文学初期的图解左倾盲动的政策等偏向未得到清算,因此成功的作品不多。
代表作有蒋光慈《短裤党》《菊芬》等。
2.左联青年作家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学组织,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会议选举鲁迅、沈端先、冯乃超、钱杏邨、郑伯奇、洪灵菲七人为常务委员。
创办《前哨》、《世界文化》、《文学导报》、《北斗》、《文学月报》等刊物。
‚左联‛的成立,对于团结进步作家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和推进革命文学运动,培养革命青年作家队伍,繁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36年在共产国际的干预下宣布自动解散。
3.社会剖析派:21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小说流派之一,代表作家有矛盾、吴组湘、沙汀等。
他们创作出了一批对社会人生加以冷峻剖析的作品。
在意识形态话语的笼罩中,他们对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及“异域情调”的风景画、风俗画的多种艺术方法的描写,既是对早期“乡土写实派”的历史回应,又开创了新的乡土小说范式,为20世纪40年代乃至新中国建立后的乡土小说创作提供了有益的资源和发展路径的启示。
4.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
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当时正逢‘京派’和‘海派’对 垒。京派大半是文艺界旧知识分子,
沈从文(19021988)
(1)命名: 沈从文:《文学者的态度》,《大公报·文艺副刊》,1933 年10月18日 徐懋庸:《“商业竞卖”与“名士才情”》
1928年3月,胡适、徐志摩、梁实秋等创办《新月》月刊, 声称维护“独立”“健康”的原则与“尊严的原则”;《文 学》、《文学月刊》、《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 《现代》等。
新月社创办的《新月》月刊,创造社和太阳社创办的《文化批判》月刊和《太阳》月刊。
1.左翼革命文学思潮发生的背景 其组织化的文学活动推动文坛格局变化,影响深 远。 特定历史原因:部分早期共产党人从政治革命走 向文学;27年后社会政治斗争形势使建设无产阶 级文学成为需要;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红色 30年代)的影响,西方辛克莱、德莱塞等影响。 激进的青年作家相对集中在上海,提供革命文学 队伍的组织保证。
海派中有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等。他 们具体文学主张不同,在强调文艺 的独立品格,文艺和政治保持距离 等方面立场一致,观念相同。
除丰子恺、梁实秋、朱光潜、 宗白华、李健吾、梁宗岱等人在阐 述与论争中明确上面的观念以外, 更多地是通过创作实践表现出“人” 的观念来。
1.京派 “在解放前十几年中,我和从文过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
(1)代表新月派的现代雅士文学理想。以白璧德新 人文主义思想来反思与评价中国新文学,提出“健 康的常态的普遍的”人性为核心的理性评价的文学 标准,藉古典主义的“节制”概念为其雅士美学追 求。 (2)依据古典主义传统来否定当时文学对人类普 遍人性与文学理性的忽略。 (3)在艺术上批判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在思想上否定个性主义,几乎是整体地否定 新文学运动。
30年代文学资料
在诗艺探寻上却颇有成就。 戴望舒《乐园鸟》、《寻梦者》,卞之琳的《白螺壳》、 《入梦》,何其芳《失眠夜》等。
现代派诗歌的古典意蕴
1.意绪:人生之慨与沧桑之感 2.意象:凝聚情感 轻灵幽怨 3.意境:情景交融 朦胧虚幻 4.意蕴:以悲为主
曹禺话剧作为 现代话剧成熟的表现
《雷雨》
充分个性化且内心丰富、性格复杂的戏剧人物最
成功地把中国戏剧的 情节剧转向了以表现人物为主的性格戏剧的轨道。
清晰、严谨而又错综巧妙的戏剧结构 简洁传神且个性化、动作化、诗化的戏剧语言 富有超越性的深邃丰富的思想内涵
超越了狭隘的社会功利性
曹禺戏剧的诗意:以诗写剧
30年代文学概说
一、文学思潮与运动:无产阶级文学与民主 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各自发展、演变。 二、文学创作整体趋势:从抒情走向叙事 三、主要文学流派:左翼、京派和现代主义
《子夜》的艺术特色
塑造人物的典型化和类型化手法 细致的心理描写 精炼的个性化语言 宏大严谨的结构 强烈的理性色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戴一生有四本诗集: 《我底记忆》( 1929 ) 《望舒草》(1933) 《望舒诗稿》(1937) 《 灾 难 的 岁 月 》 (1948) 一生共存诗90余首。 另有《戴望舒诗选》 (1957)。
《边城》:温柔淡远的田园牧歌
文体“魔术师”。擅长承续弘扬中国古代抒 情艺术传统,用故事抒情作诗,成为现代抒 情小说 (诗化小说、散文化小说、意境小说) 的代表作家。
30年代文学 优质课件
第三节 “左联”与革命文学思潮
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与论争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内阶级力量重新聚
合:上海。由日本回国的少壮派为主要力量 的创造社和为共产党人组成的太阳社开始了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冯乃超、李初犁、 成仿吾等,蒋光慈、钱杏邨等。
阵地:1928年1月创办的《文化批判》和 《创造月刊》,《太阳月刊》等
书局出版社如:开明书店、文化生活出版社、生活书店等
第二节 人文主义思潮
作家:老舍、巴金、曹禺、沈从文、林语堂、 周作人、戴望舒、卞之琳等
理论家:梁实秋、朱光潜、沈从文、丰子恺、 宗白华等
1、后期“新月派”的文学人性论
“新月派”(新月社与现代评论派)以胡适、徐 志摩、梁实秋为代表,新月书店、《新月月刊》、 《诗刊》等。
左联的活动:
(1)成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加 强译介工作,推动其传播。
(2)加强世界文学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 学的联系。输入苏联等国作品
第二编 30年代文学
第七章 30年代文学思潮概述
一、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二、左翼革命文学思潮 三、三十年代文学思潮论争
第一节 文艺运动基本线索
三条线索在交织、互竞与冲突中发展,形成 了典型的文化与政治不平衡的时代风貌。
1、民族主义文艺运动,潘公展、王平陵、黄震遐 等发动,呼应国民党正如建立党制文化与党制文 学的努力。出版有《前锋周报》、《前锋月刊》 等。
1930年3月2日、上海。鲁迅作为旗帜,发表讲话。 党团/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支部。——政治性(组 织)强化。 刊物《萌芽》《拓荒者》《前哨》(后更名为 《文学导报》)、《北斗》、《十字街头》、 《文学月报》、《太白》、《光明》等 战斗:“左联”五烈士(1931年2月7日,五位 “左联”作家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李伟 森被国民党秘密杀害) 理论:(苏联的影响,不断的斗争与变化)“唯 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 ——批评“革命的浪漫谛 克”倾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典型”理论。
30年代文学
第二节30年代文学(1928-1937)第一节概述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首先由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发起。
1928年,创造社除老成员郭沫若、成仿吾等人外,又新增加了刚从日本回来的冯乃超、李初梨、彭康、朱镜我等文学青年,继续出版《创造月刊》,又新创刊《文化批判》。
1928年1月,郭沫若在《创造月刊》上宣称“个人主义的文艺老早过去了”,“代替他们而起的”将是“无产阶级文艺”。
此后,在《文化批判》、《流沙》和太阳社的《太阳月刊》等刊物上发表许多提倡无产阶级文学的文章。
这些倡导初步论述了革命文学的根本性质、任务,接触到作家世界观的转变问题。
2.关于“文艺自由”的争论这场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和左翼作家之间。
1931年底,自称“自由人”的胡秋原连续发表文章,谈“文学与艺术,至死也是自由的,民主的”,在左翼文学与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之间左右拉弓。
争论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苏汶等反对政治“干涉”文学,强调文学真实性的独立地位。
左翼的反批判对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有所阐发,却又片面地趋向另一极端。
党内的理论家歌特(张闻天)撰文,维护文学真实性标准的独立价值,对真实性与党性、政治倾向性作了较为辩证的分析。
第二节茅盾1932年到1937年间,是茅盾创作的鼎盛时期。
1933年,茅盾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子夜》,作品一深入的社会思考和成熟的艺术技巧而轰动当时,奠定了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该时期他还创作发表了著名的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和中篇小说《林家铺子》等,出版了《春蚕》,《泡沫》,《烟云集》三个短篇小说集合《印象’感想‘回忆》,《速写与随笔》等散文集。
1940年前后,茅盾创作了长篇小说《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等作品。
第三节巴金巴金最早的创作始于发表在1922年7月至11月《文学月刊》和1923年10月《妇女杂志》上的一些新诗和散文。
《灭亡》的出世标志着作家文学生涯的正式开始。
30年代文学
“左翼革命文学”和“人文主义文学”并存
1928-1937 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的第二个十年,又统称为30年代文 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开端的中国 新文学,到1928年发生了重要的转 折,其转折点是1928年新文学队伍 发生新的组合以及随之开始的关于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和论争。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和兴起的背景与原因
巴金的妻子——萧珊
知性、优雅的 萧珊女士 《怀念萧珊》 感人至深
《怀念萧珊》(节选)
最近我经常去火葬场,参加老朋 友们的骨灰安放仪式。在大厅里, 我想起许多事情。同样地奏着哀 乐,我的思想却从挤满了人的大 厅转到只有二、三十人的中厅里 去了,我们正在用哭声向萧珊的 遗体告别。我记起了《家》里面 觉新说过的一句话:“好像珏死
2.反映抗战时期的现实生活 主要的代表作品有《第四病室》、 《寒夜》 《寒夜》是巴金后期的作品, 1947 年出版,也是他在写作上成熟的表 现。 《寒夜》被称之为“平民的史诗”
巴金艺术风格的变化
1.由“热”到“冷”。《家》的青 春热情,《寒夜》的客观、冷静、 写实。 2.作品的题材和主题也发生了变化。 3.刻画的重点也由外部事件转向了 内心世界的描写。
了,也是一个不祥的鬼。”四十七 年前我写这句话的时候,怎么想得 到我是在写自己 ! 我没有流眼泪,可 是我觉得有无数锋利的指甲在搔我 的心。我站在死者遗体旁边,望着 那张惨白色的脸、那两片咽下了千 言万语的嘴唇,我咬紧牙齿,在心
里唤着死者的名字。我想,我比 她大十三岁,为什么不让我先死 ? 我想,这是多么不公平 ! 她究竟 犯了什么罪?她也给关进“牛 棚”,挂上“牛鬼”的小牌子, 还扫过马路。究竟为什么 ? 理由 很简单,她是我的妻子。
30、40年代文学思潮[整理版]
30年代的文学思潮和文艺运动一、30年代文学特征——尽管由“文学革命”转向“革命文学”,但仍获得繁荣:中国文学发展到20年代后期,已基本上完成了现代化转型。
文学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1928年,以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发生“突变”,率先举起“革命文学”的旗帜为标志,以“文学革命”为主旨的第一个十年结束了。
从此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以“革命文学”为标志的第二个十年。
也即文学史上的30年代的文学。
30年代是中国的社会政治形势发生急剧变化的一个年代,其风云动荡的激烈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前一个十年。
从1927年中国大革命失败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中国从此进入了一个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突出恶化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尽管社会动荡不安,战争持续不断,文学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无论哪种形式的文学创作,都涌现了一批代表性作家和作品,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
如在小说方面,出现了矛盾、老舍、巴金、沈从文、丁玲、李劫人等长篇小说大家,萧红、萧军、端木蕻良、张天翼、柔石、叶紫、沙汀、艾芜等文学新人;在诗歌方面,出现了戴望舒、卞之琳等现代派诗人,艾青也崭露头角;在戏剧方面,出现了将话剧民族化、本土化的戏剧大师曹禺;在散文方面,出现了林语堂与他的幽默闲适小品,何其芳、李广田等新秀;在流派社团方面,出现了“京派小说”、“海派小说” 、“新感觉派小说” 、“左翼小说”以及“现代派诗歌” 、“中国诗歌会”等。
总之,中国现代文学在斗争与论争中,一步步走向了它的成熟期和丰收期,获得了巨大的繁荣。
如果我们将第一个十年和第二个十年的文学作一下比较的话,可以说,第一个十年的文学是思想启蒙的文学,个性解放的文学,人的文学;第二个十年的文学是现实斗争的文学,反压迫反剥削的文学,民族解放的文学,阶级的文学。
第一个十年的文学主题集中而单纯,第二个十年则呈现出了显著的多元化现象,既有革命的左翼文学,又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个人民主主义文学。
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二、创造社、太阳社与茅盾的论争。
主要来自于对茅盾《蚀》三部曲的评价。
四、左联(P150-151)
左联 :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0年3月2日 在上海成立了。出席会议的有鲁迅、冯雪峰、沈端 先、冯乃超、柔石、李初梨、蒋光慈等四十余人。 会上通过的理论纲领宣告:“我们的文艺是反封建 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了社会地位 的’小资产阶级的”,并且要“援助而且从事无产 阶级艺术的产生”。会议选举沈端先、冯乃超、钱 杏邨、鲁迅、田汉、郑伯奇、洪灵菲等七人为常务 委员。鲁迅在会上做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的重要讲话。“左联”成立标志着共产党在组织上 自觉领导文艺的开始。
七、左翼文艺和自由主义文艺的冲突
自由主义文艺观点:自由主义作家在理论上 的代表人物是梁实秋(新月派)、朱光潜、 沈从文(京派)等。在他们的理论中反对 “为艺术而艺术”,提出人性核心的道德评 价的文学标准。
左翼作家和新月派的论争(P156)
最突出的反映在鲁迅和梁实秋的论争上。 梁实秋:认为文学应该表现共通的“人性”, 反对文学的阶级论。提倡“天才论”,“一 切文明,都是极少数天才的创造。” 鲁迅:既反对梁的观点,同时也批评了“左翼” 用阶级性代替、抹杀文学个性及其特性的做 法。
第八章 30年代的文学思潮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运动
一、30年代文学的显著特征(P147)
1、文学主潮政治化,“五四”所开启的相对自 由的氛围消失了。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 论的传播与初步的运用,并决定了以后二三 十年间文坛的面貌。 3、左翼文学、自由主义作家文学及其它倾向的 文学共同丰富着30年代的文学创作。
五、“左联”成立后所做的主要工作(P151-153)
中国现代文学 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左翼文艺和自由主义文艺的冲突
自由主义文艺观点 自由主义作家在理论上的代表人物是梁实秋(新月派)、朱光 潜、沈从文(京派)等。在他们的理论中反对“为艺术而艺 术”, 提出人性核心的道德评价的文学标准。 一、左翼作家和新月派的论争 最突出的反映在鲁迅和梁实的 论争上。鲁迅与梁实秋的分歧是一种思想的分歧,因而是一种 深刻的分歧。鲁迅对梁实秋的批评中,最著名的是杂文《“丧 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二、左翼文学与论语派“性灵文学”的论争 三、左翼文坛与“京派”作家的论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1、三十年代文学创作潮流主要表现为三大派别:左翼、京派、 海派。 左翼文学从阶级论出发,把自己定位于产业工人和大众的代言人, 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展开批判,要求文学充当夺取政权的政治 斗争的工具。 京派是以北京等北方城市为中心的一批学者型的文人,多是北大、 清华、燕大、南开等几所知名大学的著名学者、教授,追求学 术的自由与独立,既反对文学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 化追求。 海派是与京派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是指活跃在上海的作家, 以都市生活为描写对象,既写出他们在都市生活中的享受,也写 出了他们在都市生活中所独有的都市“文明病”。
三十年代文艺两大阵营的形成
1、革命文学阵营 从1928年起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兴起。 其标志是:1928年1月全部由共产党员作家组成的太阳社创办了《 太阳》月刊,蒋光慈、钱杏邨主持;刚从日本回国的创造社新成 员李初梨、冯乃超、彭康主持的《文化批判》创刊;创造社的 《创造月刊》第一卷8号“突变”为宣传革命文学。 2、自由主义文学阵营 1928年3月,倾向于自由主义的作家胡适、 徐志摩、梁实秋等创办《新月》月刊,声称维护“独立”“健康” 的 原则与“尊严的原则”。以此为中心,自由主义文学阵营也形成。
30年代小说
30年代小说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小说走向现代化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时期,不少优秀的小说家涌现出来,他们以独特的视角描绘着那个时代的人们和社会风貌。
这些小说作品,既反映了30年代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迁,也展现了作者们对生活、爱情、理想等主题的思考和表达。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介绍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
一、现实主义风格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要特点,突出表现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
作家们通过小说作品对社会问题进行批判和揭示,如巴金的《家》、郁达夫的《沉沦》等作品,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二、爱情题材在30年代的小说中,爱情题材成为一大热门。
小说家们通过对爱情的艰难追求和坎坷经历的描写,展现了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人性的脆弱。
例如张恨水的《新生》、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作品,表现了在动荡年代里,爱情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
三、个人命运30年代的小说作品多以个人命运为切入点,通过对主人公的成长、挣扎和选择,揭示了那个时代人们在复杂社会环境下的生存状态。
朱自清的《春》、沈从文的《边城》等作品,描绘了个人在社会变迁中的坚守和奋斗,引起读者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四、文学风格30年代小说在文学风格上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
有的作家继承了传统文学的精髓,如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有的作家大胆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个性风格,如萧红的《生死场》、冰心的《雪山飞狐》等。
这些不同风格的小说作品,为当时文坛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五、人文关怀30年代的小说多以人文关怀为主题,强调对人性的探讨和关注。
作家们通过对人性的揭示和探讨,使读者对人类情感、尊严和尊重产生共鸣。
老舍的《骆驼祥子》、郭沫若的《太阳神》等作品,通过对主人公生活和奋斗的描写,表现出对普通人的崇敬与敬意。
综上所述,20世纪30年代的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丰富的内涵,展现了当时文学界的繁荣和活力。
30年代的文学
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即从1928年到1937年抗战前的这一阶段,亦称30年代文学。
这一时期:1、文学思潮的空前政治化。
文学思潮延续了五四时期的“人的文学”的精神观念并且在理论资源方面多有开掘,左翼文学运动的兴起形成了以阶级为标志的、具有斗争精神与激情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观念。
2、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文坛上起决定性的作用。
从1928年开始,无产阶级革命潮流强力地介入文学,令新文学的队伍发生了新的分化组合。
3、左翼文学与自由主义及其他多种倾向的文学彼此对立竞争,又共同丰富这一时期的创作。
在30年代的文学观念与话语中,主要存在着三种“人”的观念与话语的对话、冲突、交流与交融。
一种是五四民主科学背景上的人文主义观念与话语还在承续与发展;一种是左翼革命文学的“阶级的人”的观念与话语,第三类就是近现代通俗文学的“人”的观念:世俗化中的充分人性化、传统世俗社会的大众伦理道德与大众人性观。
30年代的中国文学,因社会的大变动而产生了诸多文艺思潮并存、纷争的现象,使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向。
反映在文学与审美的层次上,形成了不同文学派别之间的对峙与互渗,并由此创造出极度繁荣的文学景观,使中国新文学出现了自“五四”以来的第二个文学高峰。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是中国今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新文学发展的进程。
30年代后期上海的特殊环境吸引了许多从武装斗争中撤下来的革命文学青年,他们结成统一战线,与国民党进行文化斗争。
左翼文学正是这一斗争的产物。
除此之外,这一时期民主主义作家的创作也收获很大,涌现了如老舍、巴金、曹禺、沈从文、梁实秋、施蛰存、戴望舒、穆时英等著名作家。
在通俗文学方面,张恨水、还珠楼主等人的创作引人注目。
民主主义文学:继承和发扬五四新文学平民主义与人道主义传统,批判社会黑暗,展示现实人生。
代表作家:巴金、老舍、曹禺等。
自由主义文学:继承五四新文学的个性解放精神和思想自由原则,政治上保持中立,文化上采取温和或保守的色彩,注重独立的艺术审美,以期建立一种民主、自由、文化范型。
20世纪300年代的文学
20世纪300年代的文学
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文学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画面。
这一时期的文学背景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密切相关,随着国共两党的斗争加剧,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民众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使得文学创作呈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
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主要特点如下:
1.现实主义文学的繁荣:在这一时期,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主流,许多作家关注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矛盾,反映民众生活。
如鲁迅的《呐喊》、《彷徨》,作品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对民众疾苦表示同情。
2.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我国作家开始尝试新的创作手法和风格。
郭沫若的《女神》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诗作中融入了现代主义的手法和浪漫主义色彩,展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3.左翼文学运动的兴起: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运动在我国兴起,一批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作家发表作品,倡导文学为民众服务,反映劳动人民的斗争生活。
如茅盾的《子夜》,以纺织厂工人斗争为背景,展现了当时社会矛盾的尖锐。
4.方言文学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方言文学逐渐兴起,老舍的《茶馆》是其中典范。
作品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生动地描绘了市民阶层的生活,展现了社会的风俗民情。
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还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同时,这一
时期的文学创作手法和风格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30年代现代文学两条基本历史线索
30年代现代文学两条基本历史线索
30年代现代文学的两条基本历史线索主要是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影响以及文学思潮的演变。
下面是具体的解释:
1. 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影响:30年代是中国历史上动荡不安的时期,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国共内战、抗日战争等重大事件,国家面临着巨大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挑战。
这些变革推动了文学作品中对社会现实和政治问题的关注,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和政治倾向。
2. 文学思潮的演变:在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从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转变过程。
此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文学思潮,如“鲁迅主义”、“左翼文学”、“现代派”等。
这些思潮在文学创作中提倡自由思想、个性表达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怀,反映了时代的变革和文学创作者的精神追求。
总之,30年代现代文学的两条基本历史线索是政治和社会变革的影响以及文学思潮的演变。
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当时文学作品的特点和风格,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0年代文学发展的特点
30年代文学发展的特点
30年代文学是指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这个时期的文学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1. 左翼革命文学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随着世界范围内阶级斗争的加剧和中国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左翼革命文学开始在中国兴起,成为了文学发展的主流。
同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对于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文学社团和刊物的涌现:30年代是中国文学社团和刊物大量涌现的时期,这些文学社团和刊物在思想、艺术上都有着自己的主张和追求,成为了推动文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3. 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发展:在30年代的文学发展中,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特别是小说和诗歌,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和作家。
4. 文学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在30年代的文学发展中,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不同地区的作家开始表现出自己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这些特色在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5. 文学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民性:在30年代的文学发展中,文学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民性得到了很大的强调。
作家们开始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他们的作品也更加贴近人民的心声。
总的来说,30年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
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即从1928年到1937年抗战前的这一阶段,亦称30年代文学。
这一时期:
1、文学思潮的空前政治化。
文学思潮延续了五四时期的“人的文学”的精神观念并且在理论资源方面多有开掘,左翼文学运动的兴起形成了以阶级为标志的、具有斗争精神与激情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观念。
2、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文坛上起决定性的作用。
从1928年开始,无产阶级革命潮流强力地介入文学,令新文学的队伍发生了新的分化组合。
3、左翼文学与自由主义及其他多种倾向的文学彼此对立竞争,又共同丰富这一时期的创作。
在30年代的文学观念与话语中,主要存在着三种“人”的观念与话语的对话、冲突、交流与交融。
一种是五四民主科学背景上的人文主义观念与话语还在承续与发展;一种是左翼革命文学的“阶级的人”的观念与话语,第三类就是近现代通俗文学的“人”的观念:世俗化中的充分人性化、传统世俗社会的大众伦理道德与大众人性观。
30年代的中国文学,因社会的大变动而产生了诸多文艺思潮并存、纷争的现象,使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向。
反映在文学与审美的层次上,形成了不同文学派别之间的对峙与互渗,并由此创造出极度繁荣的文学景观,使中国新文学出现了自“五四”以来的第二个文学高峰。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是中国今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新文学发展的进程。
30年代后期上海的特殊环境吸引了许多从武装斗争中撤下来的革命文学青年,他们结成统一战线,与国民党进行文化斗争。
左翼文学正是这一斗争的产物。
除此之外,这一时期民主主义作家的创作也收获很大,涌现了如老舍、巴金、曹禺、沈从文、梁实秋、施蛰存、戴望舒、穆时英等著名作家。
在通俗文学方面,张恨水、还珠楼主等人的创作引人注目。
民主主义文学:
继承和发扬五四新文学平民主义与人道主义传统,批判社会黑暗,展示现实人生。
代表作家:巴金、老舍、曹禺等。
自由主义文学:
继承五四新文学的个性解放精神和思想自由原则,政治上保持中立,文化上采取温和或保守的色彩,注重独立的艺术审美,以期建立一种民主、自由、文化范型。
代表作家:周作人、沈从文、林语堂、施蛰存等。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三大主要文学派别是:左翼文学、京派文学、海派文派。
左翼文学:以左联为核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政治色彩的人民大众为其文学描述对象,注重文学的社会政治文化功能。
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左翼文学思潮不但是时代的主导思想,也是世界左翼文学的一部分。
一、主要发起人: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
二、代表作家:茅盾、蒋光慈、柔石、丁玲、鲁迅、周扬、夏衍、殷夫等
三、两个鲜明的特征:人民性和世界性
四、特点:这一时期的中国左翼文学将自己与祖国被压迫人们的命运、与世界被压迫人们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五、主要文学样式:
1、鲁迅的新历史小说
2、茅盾的长篇小说和“三部曲”体式
3、茅盾、吴组缃等的社会剖析小说
4、艾芜、萧红的抒情小说
5、张天翼、沙汀的社会讽刺小说
6、萧军为代表的东北作家群的小说
茅盾与《子夜》: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乌镇人。
茅盾在上个世纪三、四年代主要是一位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在50年代以后,主要是一位文学评论家和领导人。
《子夜》既是左翼文学的代表,也是“社会剖析小说”的代表,还是现代文学史上率先对中国资产阶级和具有现代经济形态的生产方式及社会背景进行大规模描写的作品。
主题思想:
以20世纪3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冲突为主线,充分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展现了金钱的罪恶,描述了动荡时代中国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压迫下的艰难处境和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深刻地揭示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可能走资本主义道路,反而更加殖民化了。
京派文学:20世纪20年代末,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活跃在京津等地作家群所形成的以强调审美、宽容及民族文化精神重建的一个纯文学流派。
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而得名。
其命名不仅带有时间和地域性,还有政治倾向性。
一、代表作家:巴金、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林徽音、芦焚、肖乾等。
称之为"京派",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
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
二、主要刊物:《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
三、基本特征: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
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
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四、京派的构成:
一是文学研究会和语丝社成员;
二是新月派和现代评论派作家;
三是北京高知和高校师生,如朱光潜、李健吾、林徽因、冯至、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萧乾等。
五、特点:
1、多写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
不满文学的政治功利性、党派性和商品性,多从文化角度观照普通人生。
强调与都市文明相对立的理想化宗法制农耕文明生活,发掘人情、人性的美好。
多带怀旧色调和平民性。
2、人性道德的探索。
通过发掘普通人的善良、美好,探讨“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建”。
即通过写人性美来批判丑,从中表现其文化的意蕴。
3、节制从容和谐的古典式审美趋向。
沉淀生活,节制感情,除尽火气,以诚实、宽厚的心态来创作。
和谐、圆融、静美的境地。
4、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
发展了抒情体小说。
有形式感,讲求“文章之美”,作品比较有可读性。
思想上,京派文学批判地继承“五四”文学传统。
艺术上,进行了多方面的积极探索。
1、继承了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主张。
2、具有平民化。
3、注重表现纯朴原始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4、结构的散文化。
5、简约、古朴、明净、活泼的语言。
海派的概念是与京派对立的,最初这两个名词是沈从文在上世纪30年代挑起的一场文学争论中提出的,上世纪30年代写实小说和抒情小说流派基本上分别被京派和海派所分割。
海派文学:20世纪中国社会城市化进程中兴起的市民通俗文学,因上海表现最为典型,故称为海派文学。
广义上的海派指所有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包括左翼文学、新感觉派文学、鸳鸯蝴蝶派;狭义的话,就只指鸳鸯蝴蝶派。
代表作家:张资平、叶灵风、施蛰存、张爱玲、苏青等
他们站在现代文明和都市商业文化的角度审视上海,表现丰富复杂的都市生活,注重文学的通俗性、娱乐性,注重艺术的自觉性和社会批判性。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
海派的构成:
一是由五四文学分离出来走向都市大众读者的张资平、曾可今、曾虚白、章克标、叶灵风、林微因等初期海派;
二是三十年代在上海都市读者群中风靡一时的新感觉派小说家穆时英、刘呐鸥、施蛰存、黑婴、杜衡、徐霞村、禾金等谓之第二代海派;
三是四十年代后涌现的后期海派作家张爱玲、苏青、徐訏、予且、无名氏等人。
特点:
一、世俗化、商品化倾向。
二、性爱小说成为初期海派作者的主要创作倾向。
三、注重小说形式的创新。
新感觉派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自觉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前半期。
强调直觉和作者对都市生活的主观感受,运用精神分析等现代主义艺术手法表现现代社会复杂多变、矛盾困惑的生活,是新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小说流派。
代表作家有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等
鸳鸯蝴蝶派:又称礼拜六派,民国旧派。
这是一个以言情、黑幕、武侠和侦探为主题的小说创作流派。
大约产生于20世纪初年,是清代黑幕小说的末流。
该派认为文艺的目的是饭后工余的消闲和消遣,注重文学作品的趣味性和娱乐性。
创作形式多采用白话章回体。
代表人物有周瘦鹃、包天笑、张恨水等。
该派曾编辑过《小说月报》、《礼拜六》、《申报》副刊《自由谈》、《小说画报》、《紫罗兰》、《红》、《珊瑚》等刊物。
积极性:
1、该派创作量大,涉及面广,反映了社会的普遍现象,具有客观的认识意义。
2、五四时期,该派便运用“通妥白话”写旧小说,具有进步意义。
3、该派有文才的人,如周瘦鹃等进行了大量外国文学的译介工作,为人们所称道。
4、后期鸳鸯蝴蝶派发生分化,包天笑、周瘦鹃等加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张恨水写了《八十一梦》、《五子登科》等反映抗战的进步作品。
局限性:
(一)该派与清末堕落的“黑幕小说”一脉相承,其文学具有一定的封建因素。
(二)该派本着“娱乐”、“游戏”的目的进行创作,把文学作品当作商品出卖,取消了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
(三)大量言情、黑幕、武侠小说的创作,把人们引向堕落,贻害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