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差数列的概念教案(wfl)

合集下载

等差数列的概念教案

等差数列的概念教案

等差数列的概念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
2、了解公差的概念,会求一个给定等差数列的首项与公差;
3、理解等差中项的概念,会利用等差中项解决相应的简单的等差数列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情景问题的分析理解和归纳概括,了解等差数列的简单产生过程;
2、通过解决基本等差数列问题的过程,加深对等差数列概念、公差、等差中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等差数列概念的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探索能力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追求新知的创新意识;
2、通过解决等差数列概念的基本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理解等差中项的概念;
2、了解公差的概念,根据给定的等差数列求公差。

【教学难点】探索等差数列定义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自主探究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用具】黑板电子白板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设想】本课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的概念,在讲概念时,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出等差数列的特点,从而引出等差数列的定义,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定义来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

整个过程以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教师适时点拨为主,真正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准备】1、教师认真备课、制作课件、布置预习内容;
2、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内容,标出关键词以及不理解的地方,完成预习内容,做好上课准备。

【教学过程】。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等差数列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等差数列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掌握并会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猜想归纳、应用公式的能力;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渗透函数、方程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的精神;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1)理解等差数列“等差”的特点及通项公式的含义。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回忆上一节课学习数列的定义,请举出一个具体的例子。

表示数列有哪几种方法——列举法、通项公式、递推公式。

我们这节课接着学习一类特殊的数列——等差数列。

2.由生活中具体的数列实例引入(1).国际奥运会早期,撑杆跳高的记录近似的由下表给出:你能看出这4次撑杆条跳世界记录组成的数列,它的各项之间有什么关系吗?(2)某剧场前10排的座位数分别是:48、46、44、42、40、38、36、34、32、30引导学生观察:数列①、②有何规律?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数字相邻两个数字的差总是一个常数,数列①先左到右相差0.2,数列②从左到右相差-2。

二.新课探究,推导公式1.等差数列的概念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

强调以下几点:① “从第二项起”满足条件;②公差d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③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必须是同一个常数(强调“同一个常数” );所以上面的2、3都是等差数列,他们的公差分别为0.20,-2。

等差数列的概念教案

等差数列的概念教案

等差数列的概念教案
等差数列是指一个数列中,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相等的数列。

这个相等的差值被称为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等差数列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表示,a_n = a_1 + (n-1)d,其中a_n表示数列的第n项,a_1表示数列的首项,n表示项数,d表示公差。

在教学等差数列的概念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基本概念,首先介绍等差数列的定义,引入公差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等差数列的特点,即相邻两项的差是一个固定的值。

2. 等差数列的表示,引导学生了解等差数列的一般表示形式,即a_n = a_1 + (n-1)d,强调首项、公差和项数之间的关系。

3. 等差数列的性质,介绍等差数列的性质,包括任意项与首项的关系、相邻两项的关系,以及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等内容。

4. 等差数列的应用,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等差数列在数学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比如等差数列在数学模型、金融等领域的
应用。

5. 解题方法,介绍解等差数列相关问题的常用方法,包括求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以及根据题目特点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等。

教学等差数列的概念时,可以通过举例、图表和实际问题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和性质,培养他们的数学建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发现等差数列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实际运用能力。

高三数学必修五教案《等差数列》优秀4篇

高三数学必修五教案《等差数列》优秀4篇

等差数列是常见数列的一种,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你对等差数列了解多少呢?这次白话文为您整理了高三数学必修五教案《等差数列》优秀4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数学等差数列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2、体会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3、会简单运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体会倒序相加求和的思想方法;2、通过公式的'运用体会方程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具体模型,将教材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并通过对等差数列求和历史的了解,渗透数学史和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会倒序相加的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解决策略】本课在设计上采用了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策略。

利用数形结合、类比归纳的思想,层层深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整理出推导公式的思路,同时,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师生互动、讲练结合,从而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软件,电脑【教学过程】一、明确数列前n项和的定义,确定本节课中心任务: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那么什么叫数列的前n项和呢,对于数列{an}:a1,a2,a3,…,an,…我们称a1+a2+a3+…+an为数列{an}的前n项和,用sn表示,记sn=a1+a2+a3+…+an,如S1 =a1, S7 =a1+a2+a3+……+a7,下面我们来共同探究如何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二、问题牵引,探究发现问题1:(播放媒体资料情景引入)印度泰姬陵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传说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有100层(见图),奢靡之程度,可见一斑。

你知道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圆宝石吗?即: S100=1+2+3+······+100=?著名数学家高斯小时候就会算,闻名于世;那么小高斯是如何快速地得出答案的呢?请同学们思考高斯方法的特点,适合类型和方法本质。

等差数列的教案

等差数列的教案

等差数列的教案教案标题:等差数列的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和性质。

2. 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

3. 能够运用等差数列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白板、黑板笔、教材、教具、电脑和投影仪等。

2. 学生准备:教材、作业本、笔和计算器等。

教学步骤:引入(约5分钟):1. 利用引人入胜的事例或问题,激发学生对等差数列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等差数列的定义,并通过简单的数字序列示例向学生介绍等差数列的特点。

探究(约15分钟):1. 让学生合作解决一系列等差数列问题,引导他们发现数列中的规律。

2. 向学生提问,帮助他们从已知数列中寻找通项公式的套路。

讲解与示范(约20分钟):1. 解释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和意义。

2. 通过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这些公式。

3. 解释如何利用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与巩固(约15分钟):1. 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让他们独立或合作解答。

2. 布置一道综合题,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及时检查学生答题情况,并给予指导和批评。

拓展(约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等差数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鼓励学生做更多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提供一些挑战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求知欲。

总结(约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2. 强调等差数列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3. 激励学生保持学习动力,并鼓励他们在课后进一步探索等差数列的其他应用。

课堂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数列游戏,加深对等差数列的理解。

2. 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设计并演示一些实际应用等差数列的场景。

教学评估:1. 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题、作业以及参与度等进行综合评估。

2. 对于出现理解困难的学生,教师可给予额外辅导和指导。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和性质,掌握其相关公式,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等差数列教案(多篇)

等差数列教案(多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其特点;(2)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和公式;(3)能够运用等差数列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差数列的性质;(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其特点;(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和公式。

2. 教学难点:(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2)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等差数列的定义;(2)引导学生思考等差数列的特点。

2. 知识讲解:(1)讲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2)讲解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3. 例题解析:(1)分析等差数列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2)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4. 课堂练习:(1)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2)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四、课后作业1. 巩固等差数列的概念和性质;2. 练习运用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收获:(1)学生掌握了等差数列的概念和性质;(2)学生能够运用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反思教学过程:(1)是否充分讲解等差数列的性质和公式;(2)是否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3)是否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3. 改进措施:(1)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加强讲解和练习;(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氛围;(3)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节奏。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1)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其特点;(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和公式;(3)运用等差数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评价方式:(1)课堂问答;(2)练习题;(3)课后作业;(4)小组讨论。

七、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1)展示等差数列的定义、性质;(2)呈现通项公式、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3)提供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

等差数列的概念教学设计与反思(共5则)

等差数列的概念教学设计与反思(共5则)

等差数列的概念教学设计与反思(共5则)第一篇:等差数列的概念教学设计与反思等差数列的概念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会应用通项公式解决简单的计算;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分析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会用公式解决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探索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方法】尝试探究【教学过程】一、尝试预习,以旧引新出示题目:观察下列数列,按规律填空1)1,3,(),7,9,…… 2)2,5,8,(),14,…… 3)-2,3,8,(),18,…… 4)12,8,4,(),-4,……师:这些数列共同的特点是什么?生:后一项减前一项的差相等。

师:我们给这样的数列取个名字吧?生:等差数列。

师:很好,这节课我们就研究等差数列。

板书课题:等差数列二、师生互动,讲授新课1.尝试举例,强化概念师:等差数列强调每相邻的两项,后一项减前一项的差相等,作为差的这个数对每个差式都是公共的,我们可以叫它什么?生:公差。

师:很好,前面四个数列的公差分别是多少?生:2,3,5,-4。

师:你能举出等差数列的例子吗?(学生举出3至5个例子,并说出它们的公差)师:你在举例子时,最先确定哪些量,然后给出整个数列?生:首项和公差。

2.尝试推导,应用概念师:如果给出等差数列的首项是a1,公差是d,你能写出它的第2项、第3项、第4项、第5项……吗?生:a2=a1+d a3=a2+d=(a1+d)+d=a1+2da4=a3+d=(a1+2d)+d=a1+3d a5=a4+d=(a1+3d)+d=a1+4d ……师:按照这个规律,你能得出第n项吗?生:an=a1+(n-1)d 师:非常好,这就是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板书通项公式:an=a1+(n-1)d 师:要确定通项公式,必须知道哪些量?生:首项a1和公差d。

师:好,请同学们分组写出前面四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等差数列的概念教案

等差数列的概念教案

等差数列的概念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和性质;2.学会计算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3.能够应用等差数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一、引入(10分钟)1.引出等差数列的概念:教师出示一个数字序列:1,3,5,7,9,询问学生是否有发现,让学生讨论并总结规律。

2.介绍等差数列的定义:教师解释等差数列的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中任意两个相邻的项之差始终保持不变,那么这个数列就是等差数列。

二、定义与性质(20分钟)1.形式化的定义:教师整理上述讨论结果,给出等差数列的形式化定义,即对于数列{a1, a2, a3,..., an},如果有公差d,那么对于任意的n≥2, ai+1 - ai = d。

2.等差数列的特点:-公差d的大小决定了数列每一项之间的差距;-第一项a1的大小、公差d的正负以及项数n的大小决定了整个数列的排列。

三、计算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30分钟)1.推导递推公式:教师给出等差数列的第一项a1和公差d,让学生推导出递推公式。

-a2=a1+d-a3=a1+2d-...- an = a1 + (n-1)d2.总结通项公式:教师引导学生从递推公式中总结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 = a1 + (n-1)d。

3.练习计算:学生通过练习计算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巩固学习成果。

四、应用示例(30分钟)1.求等差数列的和:教师给出一个等差数列,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通项公式求出数列的和,并进行讲解。

2.实际问题的应用:-示例1:小明从1月1日起,每天存入100元,到12月31日共存了多少钱?-示例2:在一座大楼的楼梯间,第一步有10级台阶,之后每一步比前一步多2级,小明从第二步开始每一步以这个规律上楼,到第10步停下,请计算小明一共走了多少级台阶。

学生通过这些实际问题,巩固应用等差数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练习与总结(10分钟)1.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等差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等差数列的概念教案(wfl)

等差数列的概念教案(wfl)

5.2.1 等差数列的概念
【教学目标】
1. 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掌握等差中项的概念
2. 逐步灵活应用等差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解决问题
3.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教学重点】
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等差中项
【教学难点】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实情景,尽可能地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实践性.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在探索过程中研究和领悟得出的结论,从而达到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发展智能的目的.
【教学过程】。

等差数列的概念教案

等差数列的概念教案

等差数列的概念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其性质;(2)能够识别和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3)学会用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计算等差数列的项和前n项和。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等差数列的规律;(2)利用归纳法证明等差数列的性质;(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其性质;(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

2. 教学难点:(1)等差数列性质的证明;(2)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复习数列的相关概念,如数列、项、相邻项之差等;(2)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存在一种数列,使得它的相邻项之差始终相等?2. 新课讲解:(1)介绍等差数列的定义;(2)通过实例展示等差数列的性质;(3)引导学生发现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4)讲解等差数列性质的证明方法。

3. 课堂练习:(1)判断一些给定的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2)利用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计算等差数列的项和前n项和。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和性质。

五、课后作业:1. 复习等差数列的定义和性质;2. 练习判断一些给定的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3. 利用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计算等差数列的项和前n项和;4. 探索等差数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交流的表现,评价学生对等差数列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练习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练习作业,检查学生对等差数列性质的判断、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的运用能力。

3. 课后反馈评价: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意见,了解学生在学习等差数列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等差数列教案(多篇)

等差数列教案(多篇)

一、等差数列的定义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数列的概念,进而引出等差数列的定义。

2. 讲解:等差数列是一种特殊的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都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

3. 举例:给出几个等差数列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它们的公差。

4. 练习:让学生练习判断一些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并找出它们的首项和公差。

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等差数列的任意一项。

2. 讲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_n = a_1 + (n-1)d$,其中$a_1$ 是首项,$d$ 是公差,$n$ 是项数。

3. 推导:引导学生利用等差数列的定义和通项公式,推导出前$n$ 项和的公式。

4. 练习:让学生运用通项公式计算等差数列的任意一项,以及求前$n$ 项和。

三、等差数列的性质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等差数列有哪些性质。

2. 讲解:等差数列的性质有:①首项和末项的平均值等于中项;②相邻两项的差等于公差;③前$n$ 项和的公式为$S_n = \frac{n(a_1 + a_n)}{2}$。

3. 举例:给出一些等差数列,让学生观察并运用性质进行判断。

4. 练习:让学生运用等差数列的性质解决问题,如求等差数列的中项、判断两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等。

四、等差数列的应用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等差数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讲解:等差数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举例:①计算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②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③解决与等差数列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工资增长、人口增长等。

3. 举例: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等差数列的知识进行解决。

4. 练习:让学生运用等差数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工资总额、预测人口增长等。

五、等差数列的综合练习1. 给出一些关于等差数列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讲解和解答疑惑。

3.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性质和应用。

等差数列的概念(第一课时)(教案)高二数学(人教A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等差数列的概念(第一课时)(教案)高二数学(人教A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等差数列的概念第一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等差数列的概念2.课时学习目标(1)能说出等差数列、等差中项的概念,能用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2)会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解决简单问题;3.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等差数列的定义,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难点∶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4.教学过程设计环节一情景引入观察下列现实生活中的数列,回答后面的问题。

1、我国有用12生肖纪年的习惯,例如,2017年是鸡年,从2017年开始,鸡年的年份为2017,2029,2041,2053,2065,2077,…;①2、我国确定鞋号的脚长值以毫米为单位来表示,常用确定鞋号脚长值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可排列为275,270,265,260,255,250,…;②3、2020年1月中,每个星期日的日期为5,12,19,26.③问题1:观察数列①②③你能发现他们的规律吗?答:对于数列2017,2029,2041,2053,2065,2077,…;①我们发现:2029=2017+12,2041=2029+12,2053=2041+12,… 换一种写法就是:2029-2017=12,2041-2029=12,2053-2041=12,… 如果用{}n a 表示数列①,则有:,1212=-a a ,1223=-a a ,1234=-a a …对于数列①,有这样的规律: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12。

同样数列②满足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5。

数列③满足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7。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例子,让学生研究三个数列的共性,从而得到等差数列的定义。

环节二 学习新知:问题2:什么是等差数列,你能给出等差数列的定义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字母d 表示。

高中数学等差数列教案3篇

高中数学等差数列教案3篇

高中数学等差数列教案3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等差数列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

等差数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会应用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2)账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过程:(3)会应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解决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定义的理解和通项公式的推导、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的能力,体验从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提高熟悉猜想和归纳的能力,渗透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和探索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用于发现的求知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①等差数列的概念;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学难点】①理解等差数列“等差”的特点及通项公式的含义;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学情分析】我所教学的学生是我校高一(7)班的学生(平行班学生),经过一年的高中数学学习,大部分学生知识经验已较为丰富,他们的智力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弱,学习数学的兴趣还不是很浓,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从具体的生活实例出发,注重引导、启发、研究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设计思路】1.教法①启发引导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②分组讨论法:有利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③讲练结合法:可以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2.学法引导学生首先从三个现实问题(数数问题、水库水位问题、储蓄问题)概括出数组特点并抽象出等差数列的概念;接着就等差数列概念的特点,推导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对各种能力的同学引导认识多元的推导思维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从0开始,将5的倍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得到的数列是什么?2.水库管理人员为了保证优质鱼类有良好的生活环境,用定期放水清库的办法清理水库中的杂鱼.如果一个水库的水位为18m,自然放水每天水位降低2.5m,最低降至5m.那么从开始放水算起,到可以进行清理工作的那天,水库每天的水位(单位:m)组成一个什么数列?3.我国现行储蓄制度规定银行支付存款利息的方式为单利,即不把利息加入本息计算下一期的利息.按照单利计算本利和的公式是:本利和=本金(1+利率存期).按活期存入10 000元钱,年利率是0.72%,那么按照单利,5年内各年末的本利和(单位:元)组成一个什么数列?教师:以上三个问题中的数蕴涵着三列数.学生:1:0,5,10,15,20,25,….2:18,15.5,13,10.5,8,5.5.3:10072,10144,10216,10288,10360.(设置意图:从实例引入,实质是给出了等差数列的现实背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等差数列是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数学模型.通过分析,由特殊到一般,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知识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二:观察归纳,形成定义①0,5,10,15,20,25,….②18,15.5,13,10.5,8,5.5.③10072,10144,10216,10288,10360.思考1上述数列有什么共同特点?思考2根据上数列的共同特点,你能给出等差数列的一般定义吗?思考3你能将上述的文字语言转换成数学符号语言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三列数具有的共同特征,然后让学生抓住数列的特征,归纳得出等差数列概念.学生:分组讨论,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前数和后数的差符合一定规律;这些数都是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只要合理教师就要给予肯定.教师引导归纳出:等差数列的定义;另外,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学符号角度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设计意图:通过对一定数量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提炼出感性材料的本质属性;使学生体会到等差数列的规律和共同特点;一开始抓住:“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为同一常数”,落实对等差数列概念的准确表达.)三:举一反三,巩固定义1.判定下列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若是,指出公差d.(1)1,1,1,1,1;(2)1,0,1,0,1;(3)2,1,0,-1,-2;(4)4,7,10,13,16.教师出示题目,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订正并强调求公差应注意的问题.注意:公差d是每一项(第2项起)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防止把被减数与减数弄颠倒,而且公差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为0 .(设计意图:强化学生对等差数列“等差”特征的理解和应用).2思考4:设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3n+1,该数列是等差数列吗?为什么?(设计意图:强化等差数列的证明定义法)四:利用定义,导出通项1.已知等差数列:8,5,2,…,求第200项?2.已知一个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a1,公差是d,如何求出它的任意项an呢?教师出示问题,放手让学生探究,然后选择列式具有代表性的上去板演或投影展示.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评价、引导,总结推导方法,体会归纳思想以及累加求通项的方法;让学生初步尝试处理数列问题的常用方法.(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归纳、猜想,培养学生合理的推理能力.学生在分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可能会找到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教师要逐一点评,并及时肯定、赞扬学生善于动脑、勇于创新的品质,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鼓励学生自主解答,培养学生运算能力)五:应用通项,解决问题1判断100是不是等差数列2,9,16,…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2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5=10,a12=31,求a1,d和an.3求等差数列3,7,11,…的第4项和第10项教师:给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操练,教师巡视学生答题情况.学生:教师叫学生代表总结此类题型的解题思路,教师补充: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和公差就可以求出其通项公式(设计意图:主要是熟悉公式,使学生从中体会公式与方程之间的联系.初步认识“基本量法”求解等差数列问题.)六:反馈练习:教材13页练习1七:归纳总结:1.一个定义: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定义表达式2.一个公式: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3.二个应用:定义和通项公式的应用教师:让学生思考整理,找几个代表发言,最后教师给出补充(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去联想本节课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在新的高度上去重新认识和掌握基本概念,并灵活运用基本概念.)【设计反思】本设计从生活中的数列模型导入,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数列的兴趣.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观察,归纳出等差数列定义,然后由定义导出通项公式,强化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教学采用启发方法,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探讨解决问题为途径,以相互补充展开教学,总结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差数列教案二教学准备教学目标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等差中项与等比中项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基本问题.教学重难点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等差中项与等比中项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基本问题.教学过程等比数列性质请同学们类比得出.【方法规律】1、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联系着五个基本量,“知三求二”是一类最基本的运算题.方程观点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2、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常用的方法使用定义.特别地,在判断三个实数a,b,c成等差(比)数列时,常用(注:若为等比数列,则a,b,c 均不为0)3、在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小)值时,常用函数的思想和方法加以解决.等差数列教案三【示范举例】例1:(1)设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30,前2n项和为100,则前3n项和为.(2)一个等比数列的前三项之和为26,前六项之和为728,则a1=,q=.例2:四数中前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后三个数成等差数列,首末两项之和为21,中间两项之和为18,求此四个数.例3:项数为奇数的等差数列,奇数项之和为44,偶数项之和为33,求该数列的中间项.【篇二】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等差数列定义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能力目标掌握等差数列定义等差数列通项公式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归纳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的理解与掌握等差数列通项公式推导及应用教学难点等差数列“等差”的理解、把握和应用教学过程由_《红高粱》主题曲“酒神曲”引入等差数列定义问题:多媒体演示,观察----发现?一、等差数列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等差数列的概念教案1

等差数列的概念教案1

等差数列的概念教案(1)等差数列的概念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2、了解公差的概念,会求一个给定等差数列的首项与公差;3、理解等差中项的概念,会利用等差中项解决相应的简单的等差数列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情景问题的分析理解和归纳概括,了解等差数列的简单产生过程;2、通过解决基本等差数列问题的过程,加深对等差数列概念、公差、等差中项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等差数列概念的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探索能力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追求新知的创新意识;2、通过解决等差数列概念的基本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理解等差中项的概念;2、了解公差的概念,根据给定的等差数列求公差。

【教学难点】探索等差数列定义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自主探究法、讲练结合法【教学用具】黑板电子白板【教学课型】新授课【教学设想】本课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的概念,在讲概念时,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出等差数列的特点,从而引出等差数列的定义,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定义来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

整个过程以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教师适时点拨为主,真正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准备】1、教师认真备课、制作课件、布置预习内容;2、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内容,标出关键词以及不理解的地方,完成预习内容,做好上课准备。

【教学过程】4/ 1等差数列的概念教案(1)设计学生教师教学学习内容意图活动环节活动了解阅读书本P7-9内容,在等差数列定义中的关抽查自主课前预习键词下面用彩笔画线预习反馈完成效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下面的特殊数列。

活动一50开始,每隔情境1:我们经常这样数数,从独立引导通过,…。

, , 数一次,可以得到数列:0,5, 体思考学生具, 创设年,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的奥运会:分析问题2000情境2,情境上,女子举重被正式列为比赛项目。

等差数列教案(5篇)

等差数列教案(5篇)

等差数列教案(5篇)第一篇:等差数列教案等差数列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并能运用通项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1)了解公差的概念,明确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的限定条件,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了解等差中项的概念;(2)正确认识使用等差数列的各种表示法,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项数、指定的项;(3)能通过通项公式与图像认识等差数列的性质,能用图像与通项公式的关系解决某些问题.2.通过等差数列的图像的应用,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通过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运用,渗透方程思想.3.通过等差数列概念的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资料的能力,积极思维,追求新知的创新意识;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使学生明确等差数列与一般数列的内在联系,从而渗透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关于等差数列的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2)重点、难点分析①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的定义和对通项公式的认识与应用,等差数列是特殊的数列,定义恰恰是其特殊性、也是本质属性的准确反映和高度概括,准确把握定义是正确认识等差数列,解决相关问题的前提条件.通项公式是项与项数的函数关系,是研究一个数列的重要工具,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结构与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密切相关,通过函数图象研究数列性质成为可能.②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所以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另外,出现在一个等式中,运用方程的思想,已知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量.由于一个公式中字母较多,学生应用时会有一定的困难,通项公式的灵活运用是教学的有一难点.(3)教法建议①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一节为等差数列的定义与表示法,一节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应用.②等差数列定义的引出可先给出几组等差数列,让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共同规律,再由学生尝试说出等差数列的定义,对程度差的学生可以提示定义的结构:“……的数列叫做等差数列”,由学生把限定条件一一列举出来,为等比数列的定义作准备.如果学生给出的定义不准确,可让学生研究讨论,用符合学生的定义但不是等差数列的数列作为反例,再由学生修改其定义,逐步完善定义.③等差数列的定义归纳出来后,由学生举一些等差数列的例子,以此让学生思考确定一个等差数列的条件.④由学生根据一般数列的表示法尝试表示等差数列,前提条件是已知数列的首项与公差.明确指出其图像是一条直线上的一些点,根据图像观察项随项数的变化规律;再看通项公式,项其图像的形状相对应.可看作项数的一次型()函数,这与⑤有穷等差数列的末项与通项是有区别的,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数列第项与项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有穷等差数列的项数未必是,即其末项未必是该数列的第项,在教学中一定要强调这一点.⑥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公式推导离不开等差数列的性质,所以在本节课应补充一些重要的性质;另外可让学生研究等差数列的子数列,有规律的子数列会引起学生的兴趣.⑦等差数列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数列的数学模型,如教材中的例题、习题等,还可让学生去搜集,然后彼此交流,提出相关问题,自己尝试解决,为学生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创设相互研讨的课堂环境.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教学设计示例教学目标1.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使学生加深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认识,能参与编拟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2.利用通项公式求等差数列的项、项数、公差、首项,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思想;3.通过参与编题解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通项公式的认识;教学难点是对公式的灵活运用.教学用具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教学方法研探式.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差数列的概念、表示法,请同学们回忆等差数列的定义,其表示法都有哪些?等差数列的概念是从相邻两项的关系加以定义的,这个关系用递推公式来表示比较简单,但我们要围绕通项公式作进一步的理解与应用.二.主体设计通项公式反映了项与项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当等差数列的首项与公差确定后,数列的每一项便确定了,可以求指定的项(即已知求,求).找学生试举一例如:“已知等差数列中,首项,公差.”这是通项公式的简单应用,由学生解答后,要求每个学生出一些运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题目,包括正用、反用与变用,简单、复杂,定量、定性的均可,教师巡视将好题搜集起来,分类投影在屏幕上.1.方程思想的运用(1)已知等差数列的第______项.中,首项,公差,则-397是该数列(2)已知等差数列中,首项,则公差(3)已知等差数列中,公差,则首项这一类问题先由学生解决,之后教师点评,四个量,在一个等式中,运用方程的思想方法,已知其中三个量的值,可以求得第四个量.2.基本量方法的使用(1)已知等差数列中,求的值.(2)已知等差数列中,求.若学生的题目只有这两种类型,教师可以小结(最好请出题者、解题者概括):因为已知条件可以化为关于的,由和和的二元方程组,所以这些等差数列是确定写出通项公式,便可归结为前一类问题.解决这类问题只需把两个和的二元方程组,以求得和,和称作基条件(等式)化为关于本量.教师提出新的问题,已知等差数列的一个条件(等式),能否确定一个等差数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启发,由这一个条件可得到关于这是一个和和的二元方程,的制约关系,从这个关系可以得到什么结论?举例说明(例题可由学生或教师给出,视具体情况而定).如:已知等差数列中,…由条件可得即,可知,这是比较显然的,与之相关的还能有什么结论?若学生答不出可提示,一定得某一项的值么?能否与两项有关?多项有关?由学生发现规律,完善问题(3)已知等差数列中,求;;;;….类似的还有(4)已知等差数列中,求的值.以上属于对数列的项进行定量的研究,有无定性的判断?引出 3.研究等差数列的单调性,考察随项数的变化规律.着重考虑的符号,由学生叙的情况.此时是的一次函数,其单调性取决于述结果.这个结果与考察相邻两项的差所得结果是一致的.4.研究项的符号这是为研究等差数列前项和的最值所做的准备工作.可配备的题目如(1)已知数列始小于0?的通项公式为,问数列从第几项开(2)等差数列三.小结从第________项起以后每项均为负数.1.用方程思想认识等差数列通项公式;2.用函数思想解决等差数列问题.第二篇:等差数列教案(精选)等差数列教案一、教材分析从教材的编写顺序上来看,等差数列是必修五第二章的第二节的内容,一方面它是数列中最基础的一种类型、与前面学习的函数等知识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它又为进一步学习等比数列及数列的极限等内容作准备.就知识的应用价值上来看,它是从大量数学问题和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模型,对其在性质的探究与推导需要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猜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数学能力的良好载体.依据课标“等差数列”这部分内容授课时间3课时,本节课为第2课时,重在研究等差数列的性质及简单应用,教学中注重性质的形成、推导过程并让学生进一步熟悉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等差数列的概念电子教案

等差数列的概念电子教案
《等差数列的概念》
教学案
单位:安丘市职业中专
《等差数列的概念》教学案
课题
等差数列的概念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
2、探索并掌握等差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通项公式,并能熟练应用于解答具体问题。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对等差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的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三、等差数列的应用
例1求等差数列8,5,2,…,的通项公式与第20项。
解:因为
所以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
,即
所以
例2等差数列-5,-9,-13,…的第几项是–401?
解:因为
所以
解得:
即这个数列的第100项是-401.
练一练
1.求等差数列3,7,11,…的第4,7,10项;
2.等差数列2,9,16,…的第几项是100?
学生自己解方程得出结果。
学生做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学生一起回顾所学内容,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
作业布置
学生思考回答:
你能预测出下一次的大致时间吗?
学生填空后回答:
它们共同的规律是什么?由此得出等差数列的概念。
点击大屏幕,展示概念,教师点拨讲解,强调3个关键点。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讲解。并由此得出本节课所学第二个问题。
教师展示大屏幕,总结问题,讲解知识点。并给学生时间理解记忆公式。
展示大屏幕,教师点拨,学生回答,师生共同完成。
二.通项公式
教学内容
双边活动
复习回顾导入新课:1.数列的概念
2.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概念
讲授新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2.1 等差数列的概念
【教学目标】
1. 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掌握等差中项的概念
2. 逐步灵活应用等差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解决问题
3.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教学重点】
等差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等差中项
【教学难点】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实情景,尽可能地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实践性.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在探索过程中研究和领悟得出的结论,从而达到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发展智能的目的.
【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