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的中医护理常规

合集下载

肺炎哮喘中医护理常规

肺炎哮喘中医护理常规

肺炎哮喘中医护理常规

因外邪犯肺,痰阻气道,使肺气郁闭所致。以小儿发热、咳嗽、气急、鼻煽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肺。小儿肺炎、咳嗽、支气管炎、哮喘可参照本病护理。

1、一般护理

①按中医儿科护理常规进行。

②发热,咳喘期,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喘憋明显者,取半卧位,③经常给予翻身,变化体位。

④保持呼吸道通畅,痰多时,轻拍背部,促使痰液排出。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纪录

①观察体温,呼吸,咳嗽,痰喘,腹部胀气,神色,汗出,二便和重症患儿的生命体征。

②出现面色灰暗,烦躁不安,肢冷汗出,呼吸急促,脉细微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③出现体温骤降或超高热,心率超过140次每分或间歇脉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3、给药护理

中药宜温服或頻服,药后可给予热粥,热汤以助药性,微汗而出。

4、饮食护理

①饮食宜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忌食荤腥,油腻,辛辣之品。发热患儿可适度多饮水。

②阴虚肺热者,可给予牛奶,鸡蛋,瘦肉,鱼类及蔬菜。

③脾虚大便洗溏时,可用山药,红枣等温补食物。

④肺虚不足者,可食梨汁,橘子汁以助养肺生津止渴。

5、情志护理

稳定患儿情绪,避免烦躁,积极配合治疗。

6、临证施护

①风热犯肺证患儿的穿衣盖被不宜过暖。

②痰多壅肺证患儿出现气喘较重时,宜静卧,及时吸氧。

③痰多黏稠,不易咳出时,遵医嘱给予中药雾化吸入,稀释痰液。

④出现呼吸困难,面色紫绀时,及时吸氧。

7、健康教育

①冬春季节少带儿童去公共场所,预防呼吸道疾病。

②指导患儿在进行户外活动时所需注意的事项。

③讲解出院带药的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④指导患儿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不偏食,保持大便通畅。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发作期(病期诊断中属急性发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

1.风哮:时发时止,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反复发作,止时又如常人,发病前多有鼻痒、咽痒、喷嚏、咳嗽等症。舌淡苔白。

2.寒哮: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痰多、色白多泡沫,易咯,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恶寒,天冷或受寒易发。肢冷,面色青晦。舌苔白滑。

3.热哮:喉中痰鸣如吼,咯痰黄稠,胸闷,气喘息粗,甚则鼻翼煽动,烦躁不安,发热口渴,或咳吐脓血腥臭痰,胸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

4.虚哮: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至持续喘哮,咳痰无力。舌质淡或偏红,或紫暗。

(二)缓解期(病期诊断中属缓解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

1.肺脾气虚证:气短声低,喉中时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色白,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

2.肺肾两虚证:气短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咳痰质黏起沫,脑转耳鸣,腰膝酸软,心慌,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喘息哮鸣

1.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发作持续时间,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师。

2.取适宜体位,可高枕卧位、半卧位或端坐位。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平喘、肺、肾上腺、交感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府、云门、孔最、膻中等穴。

5.遵医嘱拔火罐,取肺俞、膏肓、定喘等穴。

6.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肺俞、天突、天枢、定喘等穴,三伏贴效果尤甚。

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哮喘(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肺病科优势病种诊疗规范

哮喘(支气管哮喘)

【诊断】

一、疾病诊断

(一)中医诊断

1.多与先天禀赋有关,家族中可有哮病史。常由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诱发。

2.呈反复发作性

3.发作常多突然,可见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喉中有明显哮鸣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甚至面色苍白,唇甲青紫,约数分钟、数小时后缓解。

4.平时可一如常人,或稍感疲劳、纳差。但病程日久,反复发作,导致正气亏虚,可常有轻度哮鸣,甚至在大发作时持续难平,出现喘脱。

(二)西医诊断

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肺功能试验阳性:①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②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

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 ml;③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

符合1~4条或4、5条者,可以诊断为哮喘。

二、证候诊断

发作期:

1.寒哮:呼吸急促,喉中有哮鸣声,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咳吐不爽。面色晦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作,畏寒怕冷。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2.热哮: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咯痰不利,色黄或白,质粘稠。面色红赤,口渴喜饮,口苦,不恶寒。舌苔黄腻,质红,脉弦滑或滑数。缓解期:

喘病中医护理方案

喘病中医护理方案

喘病中医护理方案

喘病是指患者反复发作性咳嗽、胸闷气急、呼吸困难等症状,多见于过敏性哮喘、支气管哮喘等疾病。中医认为,喘病的发生和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因此中医护理方案主要包括调理肺脏、调理脾胃、调理肾脏以及调理心理等方面。下面是一份中医喘病护理方案:

一、调理肺脏

1.空气清洁:保持室内空气清洁,避免吸入过多的灰尘、烟雾等刺激物质。

2.喝温开水或淡盐水:多喝温开水或淡盐水,有助于保持肺部湿润,促进痰液排出。

3.喝梨汁:梨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作用,经常喝梨汁可以缓解喘病症状。

4.调节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绿叶蔬菜、豆类食品等。

二、调理脾胃

1.调整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疲劳,减少身体虚弱引起的喘病发作。

2.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过冷、过热、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保持饮食规律,避免过饥过饱。

3.忌烟酒:禁止吸烟、饮酒,这些会进一步加重喘病症状。

4.中药调理:可选用健脾益肺的中药,如党参、白术、黄芪等,具体

用药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三、调理肾脏

1.避免寒冷刺激: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寒冷刺激对肾脏的伤害。

2.锻炼身体: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提高肾脏功能。

3.避免过度劳累:避免长时间熬夜、剧烈运动等过度劳累,以免造成

肾脏功能紊乱。

四、调理心理

1.放松心情:避免过度紧张、焦虑,通过放松的方式调节心理状态,

减少喘病的发作。

2.参加社交活动:积极参与社交活动,扩大交际圈,可以转移注意力,缓解心理压力。

3.学习放松技巧:学习一些放松的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有助于

喘病中医护理方案

喘病中医护理方案

喘病中医护理方案

篇一:喘病西医护理常规

喘病中医护理常规喘病是一种发作性痰鸣气喘肺系疾病。发作时

喉间哮鸣有声,呼吸急促,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喘息不得平卧

居多证,严重者可由喘致脱出现喘脱之危重证候。

证型及临床表现

1.外寒内饮证:受凉后出现头痛、身痛,发热畏寒,咳嗽,气急,喉中痰声漉漉,痰色白清稀,胸闷气憋。舌质淡,苔薄白,脉滑或弦紧。

2.风热犯肺证:发热,恶风或恶热,头痛、肢体酸痛,咳嗽咽痛,气急,痰黄质稠。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脉浮数。

3.痰浊雍肺证:咳嗽喘息,咯唾痰涎,量多色灰白,心胸憋闷,

气短,不得平卧,脘痞纳少。苔白腻,脉弦滑。

4.肺气郁闭证:常因情志刺激而恶性,发时立马呼吸短促,息粗

气憋,胸闷,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甚,或无痰声。平素多忧思抑郁,失眠、心悸。苔薄,脉弦。

病情观察要点

1. 密切观察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咳痰的颜色、性状、量及气味,有无喘促、

发绀等伴随症状

2.

3.

4. 密切观察患者喘息气短的程度、持续时间及有无短期内突然加

重的反应时间征象,评价缺氧的程度痰呈黄绿色脓性痰,或大咯血时,

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年老久病,痰不易咯出,出现体温骤降、

汗出、尿少、头昏、心悸、嗜睡、四肢不温等脱证

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临证护理:

咳嗽咳痰

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温度保持在18~22℃,湿度控制在50%~60%。大大减少环境的不良刺激,避免寒冷或干燥空气、烟尘、花粉及刺激性气体等。

2.促使患者保持舒适体位,咳嗽胸闷者取半卧位或半坐卧位,持

续性咳嗽时,可频饮温开水,以减轻塞雷县的刺激。

哮喘的中医护理常规

哮喘的中医护理常规

哮喘的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使气滞痰阻,气道挛急、狭窄所致。以发作性喉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肺、脾、肾。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 护理评估

1、既往史、家族病史、发病的诱因及是否接触过敏原。

2、哮喘发作的症状及伴随症状。

3、生活自理能力。

4、心理社会状况。

5、辨证:寒哮证、热哮证、虚哮证(发作期),肺气

虚证、脾气虚证、肾气虚证(缓解期)。

二. 护理要点

1. 一般护理

(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哮喘发作时卧床休息,取半卧位或端坐位,立即给予氧气吸入。

(3)哮喘缓解后可适当下床活动。

2.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哮喘发作的时间、特点、咯痰难易、痰色、痰量、神志、面色、汗出、体温、舌脉及哮喘发作与季节、气候、饮食和精神等因素的关系,以及伴随症状。

(2)突然出现呼吸急促,张口抬肩,胸部满闷,不能平卧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哮喘持续发作、汗出肢冷、面青唇紫、烦躁不安、神昏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夜间喘甚、咯稀泡沫痰、心悸尿少、浮肿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5)服用含麻黄的汤药后,心率明显增快、血压升高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6)患者主诉鼻、咽、眼部发痒、咳嗽、流鼻涕等,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7)出现痰热闭阻、喘息不止、咯痰不利、神志恍惚、烦躁不安、嗜睡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 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寒哮宜热服。

(2)哮喘发作有规律者,可在发作前1~2小时服药以缓解症状,服药后观察其效果和反应。

喘病中医护理方案

喘病中医护理方案

喘病中医护理方案

引言

喘病,即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它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喘息以及胸闷等症状。中医认为喘病属于气机不畅,肺脏功能失调的病症。因此,中医在治疗喘病方面具有一定的独特优势。本文将介绍喘病的中医护理方案,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理论

中医认为,喘病是由于肺气虚弱、肺气紧缩所引起的。肺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主管呼吸功能,肺气充盈与否直接影响着呼吸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中医护理方案主要通过调整肺气,强化肺脏功能,从而缓解喘病的症状。

饮食调理

1.忌食生冷食物。冷食会导致寒气侵袭肺脏,进而影响肺气的正常运行,所以患者应尽量避免食用寒凉的食物,如冰激凌、冰镇饮料等。

2.避免辛辣食物。辛辣食物容易引发体内的炎症反应,加重喘病症状。建议患者少食辣椒、花椒等辛辣食物。

3.多食水果和蔬菜。水果和蔬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等营养成分,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改善肺功能。建议患者摄入多样的水果和蔬菜,如苹果、橙子、胡萝卜、菠菜等。

草药疗法

中草药在喘病的治疗中有一定的疗效。以下是几种常用的中草药:

1.麻黄:有温肺散寒、宣肺气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寒性哮喘。可以作为单独的草药剂量使用,也可以与其他草药配伍使用。

2.桔梗:有清肺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痰湿阻肺的哮喘。一般可以制成煎剂或加入草药汤剂中使用。

3.杏仁:有润肺止咳、宣肺气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热性哮喘。可以煮水饮用或与其他草药一同煎煮。

患者应在中医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中草药,因为中草药的剂量和配伍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针灸疗法

中医护理:哮喘的辨证施护

中医护理:哮喘的辨证施护

①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避免烟尘异味刺激,避免接触诱发哮喘的刺激物,如尘螨、花粉及某些致敏食物。

②室内禁止吸烟,患者必须戒烟。

③哮喘发作时宜取半坐位,或端坐位。

④可予喷吸止喘气雾剂以临时平喘。

⑤实证者宜针刺大椎、肺俞、膻中、曲池、天突、丰隆等穴位;虚证可灸气海、关元、神阙、三阴交、肾俞等穴。

⑥未经医生许可,不能随便使用镇咳、镇静剂。

(2)寒证哮喘:

①一般护理内容。

②病室宜向阳,宜加衣被注意保暖,避免感受风寒之邪。

③中药汤剂宜热服。

④饮食宜温热,忌生冷、油腻。

⑤咳嗽痰多时,参照“咳嗽”有关护理内容。

(3)热证哮喘:

①一般护理内容。

②病室宜凉爽,衣被不宜过厚。

③伴发热症状者,定时测体温,每日2~4次。观察服药后病情变化,以及体温。

④中药宜温服。

⑤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原则。痰粘稠难出,口干者,应鼓励其多饮水及食用新鲜水果,如雪梨、鸭梨等。

⑥痰多粘稠难咯者,可给予川贝粉1.5g开水冲服,或蛇胆川贝液1支口服,或蛇胆陈皮末1支,或服用鲜竹沥水20ml.以化痰易咯出。

⑦加强口腔护理,协助患者餐后漱口。

(4)正虚哮喘:

①一般护理内容。

②本证属正气虚衰,易发生变证,必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发现患者呼吸气促,张口抬肩、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肢冷,脉浮大无根或结代者,多为心肾阳衰的喘脱重证,立即报告医生,并做好抢救准备,详细记录病情。

③呼吸困难、或唇甲青紫者,给予低流量间歇吸氧。

④咯痰无力者,应协助体位引流,翻身拍背排痰。或予以吸痰。

⑤加强生活起居护理,预防并发症。如预防褥疮、口腔炎症,防止外邪侵袭,避风寒等。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范本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范本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前言

哮病支气管哮喘(Asthm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疾病,

主要特征是反复发作的气道狭窄和阻塞,导致呼吸急促、喘息、胸闷等症状。传统西医治疗哮喘主要是使用内吸或外用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和抗组胺剂等多种药物,但是治疗效

果不稳定,容易产生依赖性和副作用,并且长期使用会对身体产生损害。中医则是采用中药、针灸、艾灸等治疗方法,以调整人体气血、平衡阴阳为主要手段。本文将对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病因病理

哮喘的病因病理主要包括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外因主要

是环境因素,如潮湿、寒冷、灰尘、毛发等刺激,呼吸道病毒感染、紧张等均可引起哮喘发作。内因主要是人体气血失调,阴阳失衡所导致的。气虚痰湿、热毒互结、肺肾不交等病理机制是导致哮喘发作的主要原因。

中医护理方案

1.体质辨识

针对哮喘患者不同的体质特点,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根据中医理论,哮喘可分为气虚型、痰湿型、肺热型、肺肾不交型等不同类型。气虚型哮喘以治疗气虚、补益肺气为主;痰湿型哮喘以化痰、排痰为主;肺热型哮喘以清热解毒为主;肺肾不交型哮喘以滋补肾水为主。

2.中药调理

中药调理是治疗哮喘的主要手段之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中药进行调理。常用的中药有麻杏石甘汤、平

喘散等。其中,麻杏石甘汤可以用于治疗神经性哮喘、情绪焦虑引起的哮喘等;平喘散则用于调节气管、支气管畅通,缓解哮喘发作。

3.艾灸

艾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哮喘的方式之一。它是一种通过燃烧艾草对患者体表进行刺激的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经络、调和气血,来起到缓解哮喘、增强免疫的作用。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关元等。

哮病

哮病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发作期(病期诊断中属急性发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

1.风哮:时发时止,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反复发作,止时又如常人,发病前多有鼻痒、咽痒、喷嚏、咳嗽等症。舌淡苔白。

2.寒哮: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痰多、色白多泡沫,易咯,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恶寒,天冷或受寒易发。肢冷,面色青晦。舌苔白滑。

3.热哮:喉中痰鸣如吼,咯痰黄稠,胸闷,气喘息粗,甚则鼻翼煽动,烦躁不安,发热口渴,或咳吐脓血腥臭痰,胸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

4.虚哮: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至持续喘哮,咳痰无力。舌质淡或偏红,或紫暗。

(二)缓解期(病期诊断中属缓解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

1.肺脾气虚证:气短声低,喉中时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色白,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

2.肺肾两虚证:气短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咳痰质黏起沫,脑转耳鸣,腰膝酸软,心慌,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喘息哮鸣

1.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发作持续时间,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师。

2.取适宜体位,可高枕卧位、半卧位或端坐位。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平喘、肺、肾上腺、交感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府、云门、孔最、膻中等穴。

5.遵医嘱拔火罐,取肺俞、膏肓、定喘等穴。

6.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肺俞、天突、天枢、定喘等穴,三伏贴效果尤甚。

中医护理方案哮喘

中医护理方案哮喘

中医护理方案哮喘

哮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冷哮证: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憋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二)热哮证: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呛咳阵作,咳痰色黄或白,黏浊稠厚,排吐不利,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甚至有好发于夏季者。舌苔黄腻,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数或弦滑。

(三)寒包热哮证:喉中哮鸣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咳痰不爽,痰黏色黄,或黄白相兼,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

欲饮,大便偏干。舌苔白腻罩黄,舌边尖红,脉弦紧。

(四)风痰哮证: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或鸣声如吹哨笛,喘急胸满,但坐不得卧,咳痰黏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痰液,无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黯,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胸部憋塞,随之迅即发作。舌苔厚浊,脉滑实。

二、常见症状/ 证候施护

一)痰鸣气喘

1.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避免灰尘、刺激性

气味。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遵医嘱给予吸氧,一般给予持续鼻导管吸氧,可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吸氧的方式和浓度,若有二氧化碳潴留,予低流量、低浓度持续给氧,1~2L/

分钟。

3.根据喘息气短的程度及伴随症状,取适宜体位,如高枕卧位、半卧

位或端坐位,必要时安置床上桌,以利患者休息;鼓励患者缓慢深呼吸,以减缓呼吸困难。

4.密切观察患者喘息气短的程度、持续时间及有无短期内突然加重的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发作期(病期诊断中属急性发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

1.风哮:时发时止,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反复发作,止时又如常人,发病前多有鼻痒、咽痒、喷嚏、咳嗽等症。舌淡苔白。

2.寒哮: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痰多、色白多泡沫,易咯,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恶寒,天冷或受寒易发。肢冷,面色青晦。舌苔白滑。

3.热哮:喉中痰鸣如吼,咯痰黄稠,胸闷,气喘息粗,甚则鼻翼煽动,烦躁不安,发热口渴,或咳吐脓血腥臭痰,胸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

4.虚哮: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至持续喘哮,咳痰无力。舌质淡或偏红,或紫暗。

(二)缓解期(病期诊断中属缓解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

1.肺脾气虚证:气短声低,喉中时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色白,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

2.肺肾两虚证:气短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咳痰质黏起沫,脑转耳鸣,腰膝酸软,心慌,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喘息哮鸣

1.观察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发作持续时间,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师。

2.取适宜体位,可高枕卧位、半卧位或端坐位。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平喘、肺、肾上腺、交感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府、云门、孔最、膻中等穴。

5.遵医嘱拔火罐,取肺俞、膏肓、定喘等穴。

6.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肺俞、天突、天枢、定喘等穴,三伏贴效果尤甚。

哮病中医护理方案

哮病中医护理方案

5. 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1. 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2. 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3. 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护理效果


天 天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天 天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天 天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补虚汤药宜温服。服用含麻黄的中药时,注意观察患 者汗出及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2)其他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
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4.用药注意事项。 (1)使用吸入剂的注意事项
A、吸入药物时取坐位,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吸入装置,保证嘴包住吸 入制剂的吸嘴。B、指导患者正确的呼吸方法,用力呼气后再用口 尽力吸入,确保药物充分发挥药效。C、使用含激素类药物后应及 时漱口,避免激素残留在口腔引起真菌感染。D、在医生指导下坚 持使用吸入药物,不得擅自停药。
5. 中药泡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6. 中药离子导入□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7. 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1. 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2. 拔火罐 □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中医科疾病护理常规

中医科疾病护理常规

中医科疾病护理常规

中医科疾病护理常规

一般护理常规

一、病室环境

1. 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 根据病种、病情、性别、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二、入院介绍

1. 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 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 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三、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 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并记录。

2. 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三天。

3. 体温在37.5°C-38°C之间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三次,连续三天。

4. 体温大于38.5°C以上者每日四次,体温正常后连续三天。

5. 体温39°C以上者,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执行。

6. 体温正常3日后,常规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2次或遵医嘱执行。

7. 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常规每4小时测量一次,其中体温至少每日测量4次或遵医嘱执行。

四、每日记录大便次数一次。

五、每周测量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六、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七、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八、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 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

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 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九、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十、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一、药物治疗

1.清热化痰方:包括麻黄薏苡甘草汤、麻杏石甘汤等,主要作用是清

热解毒,化痰止咳。这些方剂中的麻黄、桔梗、石膏等药物能够祛除体内

的热邪,薏苡仁、甘草等药物则具有化痰的作用。

2.补肺定喘方:包括参苓白术散和五苓散等,主要作用是补益肺气,

平喘止咳。这些方剂中的党参、白术、茯苓等药物能够补充肺气,乌梅、

桔梗等药物则具有止咳的作用。

3.苦寒活血方:包括三七、桃仁、地龙等,主要作用是活血化瘀,消

散肺络。这些药物具有疏通经络的作用,能够改善痰湿阻塞气道的情况,

缓解哮喘症状。

二、中医调理

1.调理脾胃:中医认为,脾胃虚弱是引起哮病支气管哮喘的重要原因

之一、因此,调理脾胃是改善体质,预防哮病支气管哮喘发作的关键。建

议调理脾胃的方法包括合理饮食,尽量避免过食辛辣、油腻,重视膳食营

养的均衡,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2.调节情绪:情绪波动是哮病支气管哮喘发作的重要诱因之一、因此,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过激对疾病的控制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心

理疏导、休闲放松、运动健身等方法来缓解精神压力和情绪紧张。

3.锻炼呼吸肌肉:哮病支气管哮喘患者因为气道痉挛和痰液堵塞,导

致肺活量减少。适量的呼吸锻炼可以增强呼吸肌肉的力量,改善肺功能。

可以选择适宜的体育锻炼项目,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量运动。

4.调节环境:哮病支气管哮喘患者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差,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而诱发发作。因此,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潮湿、封闭的环境,远离花粉、尘螨等过敏源,对改善病情有一定的帮助。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常规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常规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常规

哮病,是以发作性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的反复发作性肺系疾病,是临床常见难治病之一,

一、护理评估

(1)了解患者既往有无特异性病史、家族性病史。

(2)了解患者发病的诱因及是否接触过敏原。

(3)观察患者咳嗽的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规律以及痰液的量、颜色、性状。

(4)评估患者呼吸困难的程度、呼吸型态,是否有哮鸣音。

(5)中医临床辨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6)中医证型:

①发作期(病期诊断中属急性发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

3.风哮o

证候:时发时止,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反复发作,止时又如常人,发病前多有鼻痒、咽痒、打喷嚏、咳嗽等Q舌淡苔白,脉浮紧Q

b.寒哮。

证候: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憨气逆,痰多且色白、多泡沫,易咳,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恶寒,天冷或受寒易发。肢冷,面色青晦。

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Ο

c.热哮。

证候:喉中痰鸣如吼,痰液黄稠,胸闷,气喘息粗,甚则鼻翼扇动,烦躁不安,发热口渴,或咳吐脓血腥臭痰,胸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d.虚哮。

证候: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至持续喘哮,咳痰无力。舌质淡或偏红,或紫暗,脉沉细或细数。

②缓解期(病期诊断中属缓解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

a,肺脾气虚证。

证候:气短声低,喉中时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色白,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乏力,食少便澹。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b.肺肾两虚证。

证候:气短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痰液质黏起沫,脑转耳鸣,腰膝酸软,心慌,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额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脉沉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哮喘的中医护理常规

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痰鸣气喘肺系疾病。发作时哮鸣有声,呼吸急促,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证。多由先天禀赋不足,宿痰内伏于肺,因饮食、情志、劳倦再感六淫之邪而发哮喘。病位在肺、脾、肾。临床分为发作期(冷哮、热哮、虚哮),缓解期(肺气虚、脾气虚、肾气虚)。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评估:

1)既往史、家族病史、发病的诱因及是否接触过敏原。

2)咳嗽、咳痰的性质、量、颜色是否有异常。

3)呼吸困难的程度、呼吸形态、是否有哮鸣音。

4)有无意识的改变。

5) 心理状况。

6)辩证:

1.冷哮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

2.热哮喉中哮鸣如吼,气粗息涌。

3.虚吼反复发作,咳痰无力,气声低微。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脾胃肺病科一般护理常规。

2.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防止灰尘、药物、花草等刺激。禁烟。寒哮、虚哮病室宜向阳温暖,胸背部保暖;热哮室温宜偏凉。

3.哮喘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取半卧位或端坐位,立即给予吸氧,缓解后可适当下床活动。

三、给药护理:

1.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寒哮宜热服。

2.哮喘发作有规律者,可在发作前1~2小时服药以缓解症状,服药后观察其效果和反应。

3.对喘证患者慎用镇静剂。

四、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密切观察哮喘发作时间、特点、咯痰难易、痰色、量、神志、面色、汗出、体温、舌象、脉象及哮喘发作与季节、气候、饮食和精神等因素的关系,以及伴随症状并做好记录。

如有下列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医护协作处理:

1)突然呼吸急促,张口抬肩,胸部满闷,不能平卧。

2)哮喘持续发作,见汗出、肢冷、面青、唇紫、烦躁不安、神昏、脉大无根。

3)夜间喘甚、咯稀泡沫痰、心悸尿少、浮肿,脉微数。

4)服用含麻黄的汤药后,心率明显加快、血压升高。

5)有哮喘发作先兆者,主诉鼻、咽、眼部发痒、咳嗽、流鼻涕等。6)痰热闭阻,心窍蒙闭之兆,痰阻气道,喘息不止、咯痰不利、精神恍惚、发燥不安、瞌睡等。

五、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富营养,不宜过饱、过甜、过咸,忌生冷、辛辣、鱼腥发物、烟酒等食物、烟酒等食物。寒喘可加用葱白、生姜等调味;热哮可食丝瓜、冬瓜、黄瓜等;喘憋多汗者,多饮水。注意保持大便通畅。忌食海鲜发物。

六、临证(症)施护:

1.痰气交阻,哮喘发作时遵医嘱针刺。

2.痰热阻肺,痰色黄粘稠,给予雾化吸入,翻身拍背。

3.哮喘伴有表证发热,遵医嘱给予对症治疗或针刺合谷曲池等穴。

4.缓解期可耳穴埋籽,或遵医嘱针刺足三里等穴。

七、情志护理

1.解除患者思想顾虑,消除紧张心理。

2.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建立对医护人员的信任,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3.教会患者自控方法,保持良好心态,安心养病。

八、健康指导:

1.起居有常,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防寒保暖。

2.居室内切勿放置花草,禁止养宠物及铺设地毯等。

3.戒烟酒,忌食海鲜发物等宜引发过敏的食物。

4.保持良好的情绪,防止七情内伤,诱发哮喘发作。

5.坚持锻炼如散步、打太极、呼吸操等,以增强体质,劳逸结合。

6.积极寻找过敏原,预防哮喘复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