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关系的性质(现在)
代数知识点归纳总结
代数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基本概念1.1 数与运算数是代数的基础,代数运算是数的运算的扩展和推广。
代数运算有四则运算和乘方、开方运算等。
1.2 代数式与方程代数式是由数、字母和运算符号组成的数学表达式,方程是代数式中包含等号的代数式。
方程的根是使方程成立的数值。
1.3 不等式不等式是数和字母之间的一种关系,在代数中有重要应用。
二、代数方程2.1 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是代数中最基本的方程形式,它可以表示成ax+b=0的形式,其中a和b为已知数,x为未知数。
2.2 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是形如ax^2+bx+c=0的方程,其中a、b和c为已知数,x为未知数。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有因式分解法、配方法、公式法等。
2.3 基本不等式基本不等式是一种基本的不等式形式,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更加复杂的不等式问题。
三、多项式3.1 多项式的概念与运算多项式是由若干项次幂之和组成的代数式,它可以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多项式的基本运算规律包括分配律、结合律和交换律等。
3.2 多项式的因式分解与综合除法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是将一个多项式表示成几个因式的成绩的形式。
综合除法是一种快速求解多项式除法的方法。
3.3 多项式的根与系数关系多项式的根与系数之间有重要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多项式的性质。
四、函数4.1 函数基本概念函数是一种特殊的量和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它可以表示成f(x)的形式,其中x为自变量,f(x)为因变量。
4.2 函数的基本性质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图象等是函数的重要性质,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函数。
4.3 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函数的图像可以帮助我们直观地理解函数,函数的性质包括单调性、奇偶性等。
五、线性代数5.1 行列式行列式是矩阵的特殊形式,它具有重要的几何和代数意义。
5.2 矩阵矩阵是用矩形数组表示的数学对象,它在代数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5.3 矩阵的运算矩阵相加、相减、相乘等是矩阵的基本运算。
5.4 向量向量是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它在线性代数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2021秋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课件:4.3 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共27张PPT)
变式 2 若正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点(-1,2),则这
个图象必经过点( A )
A.(1,-2)
B.(-1,-2)
C.(2,-1)
D.(1,2)
知识点 3 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 例 3 (教材 P85 习题 4.3 第 3 题)下列正比例函数中, y 的值随着 x 值的增大而减小的有__(2_)(_4)____. (1)y=8x;(2)y=-0.6x;(3)y= 5x;(4)y=( 2- 3)x.
9.正比例函数 y=4x,y=-7x,y=-3x 的共同特 征是( D )
A.图象位于同样的象限 B.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 C.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 D.图象都过原点
10.若 P1(x1,y1),P2(x2,y2)是正比例函数 y=-x 图象上的两点,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C )
A.y1>y2 B.y1<y2 C.当 x1<x2 时,y1>y2 D.当 x1<x2 时,y1<y2
解析:因为 y=mxm2-8 是正比例函数,所以 m2-8= 1,解得 m=±3.因为其图象在第二、四象限,所以 m< 0.所以 m=-3.
8.已知关于 x 的正比例函数 y=(k-1)xk2-3,当 k 为何值时,y 的值随 x 值的增大而减小?
解:因为函数 y=(k-1)xk2-3 是正比例函数, 所以 k2-3=1,k-1≠0,解得 k=2 或 k=-2. 因为 y 的值随 x 值的增大而减小, 所以 k-1<0,解得 k<1.所以 k=-2. 故当 k 为-2 时,y 的值随 x 值的增大而减小.
变式 3 若函数 y=(a-1)中的 y 值随着 x 值的增大
而增大,则 a 的取值范围是( A )
A.a>1
B.a<1
4.3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
4.3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 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一、教学内容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含在教材的第四章第三节,具体内容包括比例的定义、比例的性质以及比例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比例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并能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比例的性质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实际问题的例子,以及一些练习题供学生们练习。
五、教学过程我会通过引入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们感受到比例的存在。
例如,我可以展示一张图片,图片中有两辆汽车,一辆长4米,另一辆长6米,然后问学生们,如果知道其中一辆汽车的速度,能否计算出另一辆汽车的速度。
然后,我会让学生们进行一些随堂练习,以巩固他们对比例性质的理解。
我会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我会通过一些实际问题的例子,让学生们运用比例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我可以给出一个问题,让学生们计算出两辆汽车的速度,已知它们之间的距离和时间。
六、板书设计七、作业设计为了帮助学生们巩固比例的基本性质,我会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
例如,我可以让学生们计算一些比例问题,或者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学生们是否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并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们理解和运用比例。
我还可以向学生们推荐一些拓展延伸的材料,例如一些关于比例的数学问题集或者相关的数学故事,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学设计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认为需要特别关注的。
一、比例的定义和基本性质比例的定义和基本性质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学生们需要理解比例的概念,并掌握比例的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通过具体的例题和实际问题来解释比例的性质,并让学生们跟随我一起练习。
第4章 二元关系_性质
15
传递性
定义 设R为A上的关系, 若 xyz(x,y,z∈A∧<x,y>∈R∧<y,z>∈R→<x,z>∈R), 则称R是A上的传递关系.
实例: A上的全域关系EA,恒等关系IA和空关系 小于等于关系, 小于关系,整除关系,包含关系, 真包含关系
幂集上的真包含关系
2
实例
例1 A={1,2,3}, R1, R2, R3是A上的关系, 其中 R1={<1,1>,<2,2>} R2={<1,1>,<2,2>,<3,3>,<1,2>} R3={<1,3>}
R2自反, R3反自反, R1既不是自反也不是反自反的
3
(1)R在A上是自反的
(x)(x∈A→<x,x>∈R)=1,
12
1
31
31
2
42
42
(a)
(b)
31
3
42
4
(c)
(d)
13
(1)存在既不是对称也不是反对称的关系, 也存在既是对称也是反对称的关系;
(2)关系R是对称的关系图中任何一对结 点之间,要么有方向相反的两条边,要么无 任何边;
关系R是反对称的关系图中任何一对结点之 间,至多有一条边;
(3)关系R是对称的R的关系矩阵为对称 矩阵,关系R是反对称的R的关系系矩阵为 反对称矩阵。
36
实例
例1 设A={a,b,c,d}, R={<a,b>,<b,a>,<b,c>,<c,d>, <d,b>}, R和 r(R), s(R), t(R)的关系图如下图所示.
关系的性质
对称性证明
证明R在 上对称 证明模式 证明 在A上对称 任取<x, y> 任取 <x,y>∈R ⇒……………..….……. ⇒ <y,x>∈R ∈ ∈ 结论 前提 推理过程 上对称. 例5 证明若 R=R−1 , 则R在A上对称 在 上对称 任取<x,y> 证 任取 <x,y>∈R ⇒ <y,x>∈R −1 ⇒ <y,x>∈R ∈ ∈ ∈ 上是对称的. 因此 R 在 A 上是对称的
4.3 关系的性质
自反性 反自反性 对称性 反对称性 传递性
1
自反性与反自反性
上的关系, 定义 设R为A上的关系 为 上的关系 (1) 若∀x(x∈A→<x,x>∈R), 则称 在A上是自反的. 则称R在 上是自反的 上是自反 ∈ ∈ (2) 若∀x(x∈A→<x,x>∉R), 则称 在A上是反自反的. 则称R在 上是反自反的 上是反自反 ∈ ∉ 实例: 实例: 反关系: 上的全域关系 上的全域关系E 恒等关系I 反关系:A上的全域关系 A, 恒等关系 A 小于等于关系L 整除关系D 小于等于关系 A, 整除关系 A 反自反关系: 反自反关系:实数集上的小于关系 系 矩阵 自反 IA ⊆ R 主对 角线 元素 全是1 全是 关系图 每个 顶点 都有 环 反自反 R∩IA=∅ 主对角 线元素 全是0 全是 每个顶 点都没 有环 对称 R=R−1 矩阵是对称 矩阵 反对称 R∩R−1⊆ IA 若rij=1, 且 i≠j, 则rji= 0 如果两点 之间有边, 之间有边 是一条有 向边(无双 向边 无双 向边) 向边 传递 R°R⊆R ° ⊆ 对 M2 中 1 所在位置, 所在位置 M中相应 中相应 位置都是1 位置都是 如果顶点 xi 连通到 xk , 则从 xi 到 xk 有边
4.3 一次函数的图象(第1课时)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课件(31张PPT)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y = -3x
y
4
3
2
1
-5 -4 -3 -2 -1 O
-1
-2
-3
-4
y = 2x
这两个函数图
象有什么共同
特征?
1 2 3 4 5 x
归纳总结
y = kx (k 是常数,k≠0)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
y = kx (k≠0)
经过的象限
k>0
第一、三象限
k<0
两点
作图法
第二、四象限
15 x
,即
解:
(1) y 5
100
(2)列表 x
0
y
0
描点
连线
(3)当 x = 220 时,
.
4
3
y/元
6
5
4
3
2
1
(元). O
1 2 34 56 7
答:该汽车行驶 220 km 所需油费是 165 元.
x/km
画正比例函数图象的一般
步骤:列表、描点、连线
正比例函
数的图象
和性质
图象:经过原点的直线.
(x2,y2),若 x1<x2 ,则 y1 > y2.
2. 正比例函数 y = k1x 和 y = k2x 的图象如图,则 k1 和 k2
y y = k1x
的大小关系是( A )
y = k2x
A. k1>k2
B. k1 = k2
o
x
C. k1<k2
D. 不能确定
例3 已知正比例函数 y = mx 的图象经过点 (m,4),且
y 的值随着 x 值的增大而减小,求 m 的值.
解:∵正比例函数 y = mx 的图象经过点(m,4),
离散数学 第四章 关系
若ai Rbj 若ai Rbj
矩阵MR 称为R的关系矩阵。
17
第四章 关系
4.1 二元关系
例:设A={1,2,3,4},A上的关系R={<x,y>|y是x 的整数倍},故R={<1,1>,<1,2>,<1,3>,<1,4>,<2,2>,<2, 4>,<3,3>,<4,4>}.
1 2 3 4
1 1 2 0 MR 3 0 4 0
2
第四章 关系
4.1 二元关系
4.1.1 基本概念
4.1.2 关系的表示
3
第四章 关系
4.1 二元关系
4.1.1 基本概念 1)定义: A×B的子集叫做A到B上的一个二元关系。 A1×A2×A3的子集叫做A1×A2×A3上的一个三元 关系。 A1×A2×…xAn的子集叫做A1×A2×… × An上的 一个n元关系。 A×A×A ×… × A的子集叫做A上的n元关系。
1 1 0 0
1 0 1 0
1 1 0 1
18
第四章 关系
4.1 二元关系
3.关系图表示法
关系图由结点和边组成
若A= {x1, x2, …, xm},R是A上的关系,R的关系图是 GR=<A, R>,其中A为结点集,R为边集。如果<xi,xj> R,在图中就有一条从 xi 到 xj 的有向边;如果<xi,xi> R,在图中就有一条从 xi 到 xi 的有向边。
12
第四章 关系
4.1 二元关系 4)关系的个数: 2,A×A的子集有 2 n 个。 假设|A|=n,|A×A|=n 2n 所以 A上有 个不同的二元关系。
离散数学-关系-4.1-2
E=ranR∪domS={1, 2, 3, 4}
① 把R看作A到E的关系,即相当于关系矩阵上在多出来 的列上加 0
② 把S 看作E到 D的关系,即相当于关系矩阵上加几行 0
③ 矩阵相乘
21
4.2.1 关系的基本运算
求关系的合成(续)
R: A→E, S: E→D A={1, 2}; E={1, 2, 3, 4}; D=ranS={1, 2, 3}; ������ ������ ������ ������ MR = ������ ������ ������ ������ ������ MS= ������ ������ ������ ������ ������ ������ ������ ������ ������ ������ ������ ������ ������ ������ ������
5
4.1.1 有序对与笛卡尔集
笛卡儿积的性质
(1) 若A= 或 B=,则 AB=. 即 A=B= (2) 若|A|=m, |B|=n, 则 |AB|=mn (3) 不适合交换律 AB BA (AB, A, B) (4) 不适合结合律 (AB)C A(BC) (A, B, C) (5) 对于并或交运算满足分配律 A(BC)=(AB)(AC) (BC)A=(BA)(CA) A(BC)=(AB)(AC) (BC)A=(BA)(CA)
������ ������ ������ ������ ������ ������ ������ ������ ������ ������ ������ M R MS = = ������ ������ ������ ������ ������ ������ ������ ������ ������ ������ ������ 故:R∘S ={<1,3>, <2,2>, <2,3>} 求: S∘R?
离散数学-04-关系的性质
4.3.1 关系性质的定义和判别
对称性与反对称性(续)
例2 设A={a,b,c}, R1, R2, R3和R4都是A上的关系, 其中 R1={<a,a>,<b,b>}, R2={<a,a>,<a,b>,<b,a>} R3={<a,b>,<a,c>}, R4={<a,b>,<b,a>,<a,c>} R1 对称 R2 对称 R3 对称 ? ? ? 反对称 反对称 反对称 ? ? ?
12
4.3.1 关系性质的定义和判别
传递性(续)
例3 设A={a, b, c}, R1, R2, R3是A上的关系, 其中 R1={<a,a>,<b,b>} R2={<a,b>,<b,c>} R3={<a,c>}
R1 和 R3 是A上的传递关系, R2 不是A上的传递关系.
13
4.3.1 关系性质的定义和判别
R∘RR 对MR2中1所在 位置, MR中相 位置都是1
如果顶点xi到 xj有边, xj到xk 有边,则从xi到 xk也有边
20
主对角 主对角 线元素 线元素 全是1 全是0
每个顶 点都有 环
每个顶 点都没 有环
注意:IA是对称关系也是反对称关系
4.3.1 关系性质的定义和判别
实例
例8 判断下图中关系的性质, 并说明理由
18
4.3.1 关系性质的定义和判别
传递性证明
证明模式 证明 R 在 A上传递 任取<x, y>,<y, z> <x, y>R<y, z>R …..………. <x, z>R 前提 推理过程 结论
第4章-4.3.3-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湘教版
子题 (2024·江苏省镇江市期初)设,, ,则( )
A
A. B. C. D.
两头凑思维模型
求什么想什么
要比较,,的大小,而,,且为,因此比较与,与 的大小即可.
【学会了吗丨变式题】
4.(2024·北京171中学调研)若函数在 上是增函数,则实数 的取值范围是( )
B
A. B. C. D.
【解析】令,其图象的对称轴为直线,要使在 上是增函数,则应满足解得 .故选B.
例15 (2024·广东省江门市期末)已知,, ,则( )
B
A. B. C. D.
6.已知函数在间上总有,求实数 的取值范围.
【解析】, .当时,,即 . 对任意的, 恒成立,解得 .当时,,即 . 对任意的, 恒成立,解得 .综上可得,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
题型4 对数型复合函数的奇偶性
例17 已知函数 .
(1)若为奇函数,求 的值;
(2)在(1)的条件下,若在上的值域为,求, 的值.
高考帮丨核心素养聚焦
考向1 对数函数单调性的应用
例18(1) (2022·天津)已知,, ,则( )
C
A. B. C. D.
【解析】,,因为 在上为增函数,所以,故 .(【关键点】对于大小判断问题,很多时候会借助中间值0和1)
知识点2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比较
例2-2 已知函数,则 的定义域为________;值域为___.
【解析】由,且得 .又在上为增函数,(【破题点】增函数增函数 增函数)真数能取遍所有大于0的数,故值域为 .
例2-3 已知,且,则函数与 的图象可能是( )
六年级数学下册4.3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苏教版
4。
3 比例的基本性质1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內项”和“外项";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2。
使学生经历比例基本性质的探索与发现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体验数形结合和归纳推理,进一步培养比较、抽象和概括,以及判断、推理等能力。
3.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感受探索顺序规律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2学情分析本课内容是在学习了“分数”、“除法”、“比”和“比例的意义”以后教学的,利用学生对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已有认识,再引导学生认识比和比例的不同,并逐步抽象出比例基本性质的概念,自我完善认知结构。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复习导入一、复习导入1.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例,谁能说说什么是比例?2.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为什么?6:15 和 8:20 6:9和9:123。
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除了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以外,还有没有更简洁的方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活动2【讲授】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1。
教学例4请看屏幕,把左边的三角形按1:2的比例缩小后得到右边的三角形,你能说说左边三角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吗?右边的呢?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学生独立完成。
2.认识比例的项(1)每个比例中都有4个数,你想知道它们各自的名称吗?请同学们自学教材38页中的内容。
(2)学生自学后介绍各部分名称。
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作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作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作比例的內项。
(3)结合6:3=4:2具体说一说在比例6:3=4:2中,组成比例的四个数“6、3、4、2”叫作这个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6和2”叫作比例的外项。
中间的两项“3和4”叫作比例的內项。
(4)追问:你知道这些比例的內项和外项各是多少吗?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离散数学课件第4章.ppt
Solution:
因为l(a)=l(b),从而只要a是一个串,就有aRa,故aR是自反的 其次,假设aRb,即l(a)=l(b)。那么有bRa,因为l(a)=l(b),因 此R是对称的。 最后假设aRb和bRc,那么有l(a)=l(b)和l(b)=l(c)。因此 l(a)=l(c),即aRc,从而R使传递的。 由于R是自反的、对称的和传递的,R是等价关系。
系的所有元素的集合叫做a的等价类。 A的关于R的等价类记作[a]R 当只有一个关系被考虑时,我们将省去下标R并把这个等价类
写作[a]. 换句话说,如果R是集合A上的等价关系,元素a的等价类是
[a]R={s|(a,s)∈ R} 如果b∈ [a]R,b叫做这个等价类的代表元。
一个等价类的任何元素都可以作为这个类的代表元。也就是 说,对作为这个类的代表元所选择的特定元素没有特殊要求。
【example】对于模4同余关系,0和1的等价类是什么?
Solution: 0的等价类包含使得a ≡ 0( mod 4)的所有整数a。这个类中的
整数是被4整除的那些整数。因此,对于这个关系0的等价类是 [0]={…, -8, -4, 0, 4, 8,…}
-上述关系R图就是由三个独立的完全图构成的。
下面给出八个关系如图所示,根据等价关系有向图的特点, 判断哪些是等价关系。
下面是A ={1,2,3}中关系:
1。
1。
1。
1。
2。 。3
R1
1。
2。 。3
R2
1。
2。 。3 2。 。3
R3
1。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3比的性质|西师大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3 比的性质|西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的重要性,下面是我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详细规划: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西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47页至第49页,主要讲解比的性质。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化简以及比的比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比的化简和比的比较。
2. 重点: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比的性质。
2. 讲解比的意义:通过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比的概念和意义。
3. 讲解比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发现比的基本性质,并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4. 比的化简:通过练习题,让学生掌握比的化简方法。
5. 比的比较:通过练习题,让学生掌握比的比较方法。
6.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比的性质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1. 比的性质2. 比的意义3. 比的基本性质4. 比的化简5. 比的比较七、作业设计:(1) 小明有3个苹果,小华有5个苹果,请问小明和小华的苹果数量比是多少?(2) 一桶水有4升,另一桶水有6升,请问两桶水的比例是多少?2. 答案:(1) 小明和小华的苹果数量比是3:5。
(2) 两桶水的比例是2:3。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认识到比的性质对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比的性质。
同时,我也注意到了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了针对性的辅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实数集上的≤关系具有传递性
因若x≤y,y≤z必有x≤z。
其它如全域关系EA,空关系,恒关系A均具有传递性。
传递关系的关系图的特点
如R是传递关系,如果边e1(<x,y>)和e2 (<y,z>)是首尾相连,则必须有有向弧从e1 的起始点到e2的终点(<x,z>),否则R就不是 传递的。
R={<a,b>,<b,c>,<c,d>,<a,c>}
反对称举例2:整除
R是N上的整除关系,即 R={<x,y>|x,y∈N,y/x∈N}, 显然,如果x能整除y,且x≠y, 则y不能整除x。所以R是反对称的。
注意:存在两数a、b∈N, a不能整除b,b也不能整
除a, 即<a,b>R,<b,a>R。
反对称举例3:包含
A是某集合,R是P(A)上的包含关系。 因u、v∈P(A),如u≠v,且uv,则必有v u, 所以,包含关系R是反对称关系。
<y,x>∈R
R1={<1,1>,<2,3>,<3,2>},R1是对称的, R2={<1,1>,<3,3>},R2是对称的, R3={<2,2>,<2,3>,<3,2>,<3,1>}, R3不是对称的,因<3,1>∈R,而<1,3>R。
说明:
<1>由定义得如R是对称关系,则如 <a,b>R, 则必有〈b,a〉R。
R是反对称关系,则其关系矩阵如果在非对 角元上rij=1,则在其对称位置上,rji=0,即rij 和rji(i≠j)这两个数至多一个是1,但允许两个 均为0。
其关系图的特点是:任何两个不同的结点之
间,至多有一条弧,但允许是没有弧。
结论
R是A上反对称关系的充要条件是RR-
1 A。
设R和S是A上的反对称关系, 则R-1,RS,也是A的反对称关系。
全关系EA不是反对称的。
五、传递性
设R是A上的关系, a,b,c∈A,如果<a,b>∈R,<b,c>∈R, 则必有<a,c>∈R,则称R为A上的传递关系, 或称R具有传递性。
传递性举例1
R1={<x,y>,<z,x>,<z,y>}, 是传递关系。 R2={<a,b>,<c,d>} 也是传递关系,它并没有违背定义的要求。 R3={<a,b>,<b,a>},R3不是传递关系, 因<a,b>∈R,<b,a>∈R,但<a,a>,<b,b>
3)、复数C集合上,(a+bi)R(c+di)当且仅当ad=bc。
虚数
1、自反性;
3 2
2、对称性;
3、传递性;任取:
1 2 3
实数
1
-2
-1
-1 -2
(a+bi)R(c+di) ∈R ad=bc
(c+di) R (e+fi) ∈R cf=de 从而,adcf=bcde
A上关系R的性质
R是自反的IA R R是反自反的R∩IA= R是对称的R-1 R R是反对称的R-1 ∩R= R是传递的R2 R
对称关系的关系矩阵和关系图
对称关系的关系矩阵是对称矩阵,即rij=rji, 因rij=1 <ai,aj>∈R < aj,ai >∈Rrij=1
∴一切i,j,rij=rji
对称矩阵的关系图的特点是任何两个不同的结 点之间,或者是一来一回两条弧,或者是没有 弧。是否有自回路,对对称性没有影响。
自反关系的关系图的每个结点均没有自回路。
R是A上的关系,则:
(1)R是自反关系的充要条件是IA R
(2)R是反自反关系的充要条件是R∩IA=Ф。 定理:设R,S是A上的自反关系,则R-1,R∪S, R∩S,也是A上的自反关系。 证明: a∈A,因R,S是自反关系,
∴<a,a>∈R,<a,a>∈S,
均不属于R,所以R不是传递的。
传递性举例2
例:整除关系DN是N上的传递关系
证明: x,y,z∈N,如<x,y>∈DN,<y,z>∈DN,
即x能整除y,且y能整除z,则必有x能整除z,即<x,z>∈DN。所以整 除关系具有传递性。
பைடு நூலகம்
例:P(A)上的包含关系,具有传递性
因若uv,vw,则必有uw。
例如:
设R和S是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S={<a,c>| b∈A(<a,b>
∈R∧<b,c> ∈R)}, 证明:如果R是自反、对称、传递的,那么S也是自反、对称、 传递的。
显然,S=R2。
证明:1)R是自反的, IA R , IA R,∴ IA2 R2,即IA S, S是自反的; 2)R是对称的 R-1 R , R-1 R ,∴ R-2 R2 S-1 S S是 对称的
3)R是传递的R2 R ,R2 R ∴ R4 R2 S2 S S是传递
的
a b c d
结论
R是传递关系的充要条件是Rο RR
设R,S是A上的传递关系,
则R-1, RS也是A上的传递关系
R1是Z上的模5同余关系;R2、R3如下图。
自反性 反自反性 对称性 反对称性 传递性
R1 R2
√ √
√ √
√
R3
IA EA < |(整除)
×
×
√
×
√ √ √
×
√ √
×
√ √ √
R为A上的反对称关系 <x,y>∈R,都有<y,x>R
<x,y>∈R, 如果<y,x> ∈R ,则有
x=y
反对称举例1
设A={a,b,c},A的关系R,S,T为 R={<a,a>,<b,b>}, S={<a,b>,<a,c>}, T={<a,b>,<b,a>,<a,c>} R, S是反对称的。而T不是反对称的, 因<a,b>∈R,且<b,a>∈R。
<2>诸如<a,a>,<b,b>这种有序对是否属于
R,对R的对称性,没有影响。
对称性举例1
R是Z上的模5同余关系,则R是对称关系, 证明:(略) 其余,人与人的同学关系,同姓关系,同 年龄关系也是对称关系。
对称性举例2
1 0 A( R1 ) 0 1 0 0 1 1 0 1 1 0 1 1 0 0 1 0 A( R2 ) 1 1 0 0 1 0 0 1 1 0 1 1 1 0
A上的全域关系EA,空关系,恒等关系A, 均是对称关系。
结论:
R是A上对称关系的充要条件是R-1=R。
四、反对称关系
如果R是A上的关系,
a,b∈R如果<a,b>∈R且<b,a>∈R,
则必有a=b,称R是A上的反对称关系, 该定义的等价说法: a,b∈A,如a≠b,<a,b>∈R, 则必有<b,a>R。即 两个不同点结点间不允许有两条弧。
<y,x>R
反对称矩 阵
<x,z> ∈R
关系 矩阵
对称矩阵
关系
图 充要 条件
结点都有
环
结点都没
有环
边是成对出现
的
<x,y>,<y,z>的
边是单边
首尾相接的,
必有<x,z>
IA R
IA ∩R=
R-1=R
R-1∩R=
R2 R
例题:下列关系有什么性质?
1)、整数集合上,iRj当且仅当|i-j|≤10; 2)、实数集合上,xRy当且仅当x ≤|y| 3)、复数集合上,(a+bi)R(c+di)当且仅当 ad=bc。
1)、整数集合上,iRj当且仅当|i-j|≤10;
1、自反性; 2、对称性;
3、没有传递性;例如:<2,10>∈R,
<10,15>∈R,但是<2,15> R
2)、实数集合上,xRy当且仅当x ≤|y|
1、自反性; 2、没有对称性;例如: 5 ≤|7| ,<5,7> ∈R,但是 <7, 5> R 。 3、没有反对称性;例如: <-5,1> ∈R, <1, - 5> ∈R 。 4、没有传递性 7≤|-8| , -8≤|1| ,但是,7 ≤|1| 不成立。
反对称举例4:≤
R是实数集合上≤的关系 因x,y∈实数集,如x≠y,且x≤y, 则y≤x不成立,则≤关系是反对称关系。 按定义12,如x≤y,且y≤x,则必有x=y, 所以≤是一个反对称关系。 其它例如≥,<,>关系,人与人的父子关系, 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均是反对对称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