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文言现象归纳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师说》教案(优秀5篇)

《师说》教案(优秀5篇)

《师说》教案(优秀5篇)

《师说》教案篇一

一、教学目标

(一)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本文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

(三)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五)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二、重点、难点分析

(一)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二)有关疑难词句的解释。

(三)“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

(四)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五)为什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六)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

(七)怎样认识本文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明确教学目的(参考教学目标)。

(二)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

(三)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师说》文言现象

《师说》文言现象

师说文言现象

一.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作“从师”讲: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居庙堂之高

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辍耕之垄上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测度: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强调: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实在)

《师说》知识点归纳(学生、教师)

《师说》知识点归纳(学生、教师)

精品好资料——————学习推荐

《师说》知识点归纳(完整全新——学生版)

班级姓名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义: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4.小学而大遗.

5.士大夫之族.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7.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8.作《师说》以贻.之

三、解释下列句中画线词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今义: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今义: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今义:

4.吾从而师之。古义:今义:

5.今之众人。古义:今义:

6.小学而大遗。古义:今义:

7.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今义:

四、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1)吾师.道也

(2)吾从而师.之

(3)而耻.学于师

(4)孔子师.郯子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6)小.学而大.遗

(7)吾未见其明.也

(8)惑.而不从师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五、解释一词多义(实词):

1.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吾从而师之。④吾师道也。

⑤齐师伐我。

2.传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惑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惑而不从师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4.行

①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②余嘉其能行古道。

③必能使行阵和睦④则知明而行无过也

⑤行弗乱其所为

5.复

①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④山重水复疑无路

高中语文‖文言文《师说》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师说》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师说》知识点归纳

《师说》是明代文学家袁了凡所著的文言文。这篇文章围绕师生关系展开,表达了对

教育和师道的思考和感悟。下面是对《师说》的知识点的归纳:

1. 文章结构:《师说》由序、上、中、下、后序共五部分组成。序部是文章的开篇,

主要阐述文章写作的动机和目的;上、中、下部则分别展开对师生关系的不同层面的

描述和思考;后序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和触动。

2. 内容概述:文章以师生关系为线索,围绕指导、界定、引导、陶冶、启发、激发等

关键词展开,分别探讨了师生相互启示、相互感化、相互影响的重要性和意义。文章

通过师道和教育的层面,展现了教育者在塑造学生人格和引导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3. 语言特点:《师说》以文言文的方式表达,语言较为正式、庄重、凝练。句式多为

对偶句、排比句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语言优美。

4. 师道意义:《师说》强调了师道的重要性,提出了教育者应该具备的品质,如质朴、宽宏、奉公、忍让等。同时还强调了教育者应该给予学生的正面引导和人格修养的培养。

5. 学生态度:文章中也涉及到学生的态度问题,明确指出学生应该虚心向老师请教,

积极学习与尊重老师的经验和指导。

6. 教育观念:文章中明确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德行和人格,让学生明辨是非、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7. 反对刻板印象:文章中反对了刻板印象的观念,强调教育者应该面对不同学生个体,制定不同的引导方式和方法。

8. 修身养性:文章中倡导了教育者要先修身养性,要求教育者自己具备崇高的品质和道德操守,才能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以上仅为《师说》的部分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师说》教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师说》教案

课题:师说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年月日星期第节

教学时数:第学月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有“破”有“立”的写法,体会“说”这种体裁笔锋犀利的特点

2、梳理文言现象,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着重探讨课文的层次架构,进而理解作者的“师道观”。

3、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思想意义,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梳理文言现象,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着重探讨课文的层次架构,进而理解作者的“师道观”

教学方法:讲解法、练习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班班通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课前读】朗读《师说》及文后注释。

【明确要求】

梳理文言现象,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着重探讨课文的层次架构,进而理解作者的“师道观”

【自主学习】

知识积累

1、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2、古文运动

3、写作背景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监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考语文《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一、知识点梳理

1、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 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 说明寄寓的道理。《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 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 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师说》、《黄生借书说》就属这一文体。

2、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汉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3、课文解读

《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本文利用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富有特色。而且涉及很多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例如“师”、“学者”、“惑”等,我们应该掌握这些

师说文言知识归纳教学提纲

师说文言知识归纳教学提纲

《师说》词句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

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

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聘。郯子之陡,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词句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

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文言知识点归纳

《师说》文言知识点归纳

《师说》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

2、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

3、圣人之所以为圣㈡……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4、小学而大遗:(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

6、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今)不需要。

三、一词多义

(1)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2、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学习)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6、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

(2)传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4、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

(3)其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

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岂,难道)

6、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4)于

1、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在)

师说文言考点汇总 知识点归纳总结

师说文言考点汇总 知识点归纳总结

师说文言考点汇总知识点归纳总结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公元801—公元802年),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

师说文言考点汇总知识点归纳总结

1师说文言考点

一、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讲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表否定

二、一词多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或者是乐师)

③吾师道也:(名词做动词,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

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⑥则耻师:(动词拜师)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老师)(者也判断句)

①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

②郯子之徒:(代词,这)

③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因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

⑤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标志)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指前面的“六艺经传”,译为它们。这是宾语前置句式)

⑦士大夫之族:(这些人)

⑧古之圣人:(的)

⑨师道之不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⑩吾从而师之:(代词,他)

⑪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道理)

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翻译为“这些”)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词,那(些))

《师说》文言知识点归纳

《师说》文言知识点归纳

《师说》文言知识点归纳

及时巩固复习是非常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环节,语文文言文的知识点记忆尤其如此。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师说》文言知识点归纳的相关资料,供您阅读。

《师说》文言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

2、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今)没有。

4、小学而大遗:(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6、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

7、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8、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今)不需要。

三、一词多义

(1)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2、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6、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

(2)传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4、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

5、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

(完整版)《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

(完整版)《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

《师说》文言知识整理

一. 通假字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2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ǒu)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5)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6)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7)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三、一词多义

1 师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③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④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

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③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3.道

①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③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①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③ 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5. 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一、段落结构梳理

第一段:(作用:全文总纲)

总论点: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第二段:(作用:第一个分论点,正反对比论证中心。)

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论据:1.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2.士大夫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则耻师焉。

3.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

第三段:(作用:第二个分论点从正面论证中心)

论点:圣人无常师。

论据:孔子从师的行为;孔子从师的言论。

第四段:(作用:总结全文)

写作缘由:不拘于时,能行古道。

二、写作特点

1、论点鲜明,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说理透辟。

2、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使说理更加有力。

3、行文中大量使用对偶与排比句式,增加文章气势。

4、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讲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表否定

《劝学》《师说》文言知识归纳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劝学》《师说》文言知识归纳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名词作动词,学习
(12)吾从而师之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劝学》《师说》文言知识归纳 二、词类活用
(13)而耻学于师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14)孔子师郯子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1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名词作动词,低于
(16)小学而大遗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劝学》《师说》文言知识归纳 二、词类活用
《劝学》《师说》文言知识归纳 五、一词多义
晋人有美玉,邻人觊觎,屡盗而不得,为绝邻人之念,
断绝 晋人遂率妻子至桃源绝境,途遇江河,假舟楫而绝,后至无
与世隔绝
横渡
人处,而闻妙声,目力所绝,亦无所见,其子仰望,见一大
尽 鹏,绝云气,图南飞。妻子皆以为妙,遂居于此。
超过
《劝学》《师说》文言知识归纳 五、一词多义
(2)輮以为轮
古义:把它做成。 今义:认为。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劝学》《师说》文言知识归纳 三、古今异义
(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古义:特指长江、黄河。 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5)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鸟兽的)爪子和牙齿。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6)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古义:地下的泉水。 今义:借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____________________”的错误态度。

人教必修三《师说》文言文知识归纳、文章赏析

人教必修三《师说》文言文知识归纳、文章赏析

人教必修三《师说》文言文知识归纳、文章赏析

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u)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5)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6)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7)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三、一词多义

1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3.道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5.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6.而

《师说》文言文师说知识点归纳

《师说》文言文师说知识点归纳

《师说》文言文师说知识点归纳师说知识点归纳

《师说》是中国古代文言文经典之一,是汉代司马迁所著的一篇散文。本文主要以叙述、议论和自述的形式,探讨了治学、教育和为人

处世的重要问题。以下是对《师说》中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的归纳:第一,师道尊严。《师说》中强调了对师长的尊重和崇敬。文章中

提到:“师教者严。”这是指学生应该对待老师的教导要恭敬严肃,不

可轻视和怠慢。同时,《师说》也提到了师长应具备的责任和义务,

即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德行。

第二,尊重知识。《师说》中明确指出:“夫积日月而欲有所长,

责必以勤加焉。”强调了学习知识需要付出勤奋努力的态度。文章中还

提到了“庸师”与“德师”的区别,强调了学生应该追求真正有学问的老师,避免对学习有害的“庸师”。

第三,勤奋笃学。《师说》中强调了学生应该勤奋读书、努力学习

的重要性。文章中提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一句表达了

读书勤奋、不断学习的理念。同时,《师说》也提到了学习应该有目

标和方法,需要有系统的学习计划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第四,人生态度。《师说》通过对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描写,表达了

对于人生和为人处世的思考。文章中提到了“听其言而观其行”、“贼盗

亡而无咎焉,可与共也”等观点,强调了诚实、正直和宽容的重要性。

同时,《师说》中还提到了“盗图书者才也”、“有过不改是君子”等观点,说明了一个人的品行和性格对于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师说》是一篇关于教育、学习和为人处世的经典文章。通过阅读和理解《师说》,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师道尊严、尊重知识、勤奋笃学以及正确的人生态度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希望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最新)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最新)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最新)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最新)

《师说》,是有关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1通假字

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讲授

⒉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

⒊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通"逗”,阅读中的断句

2古今异义

⒈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用来……的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⒊吾(从而)师之

古:跟随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⒋(无)贵无贱

古:不论;不分

今:没有

⒌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古:风气

今:道理

⒍(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

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

7.圣人无(常)师

古:永久的;固定的

今:平常的

⒏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⒐年十七,好(古文)

古:秦汉的散文

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⒑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大多数人

⒒(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了

今:初级正规教育学校。

3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

2.名词作动词

①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3.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② 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文言现象归

《师说》文言现象归纳:

一、古今异义:

1、学者——求学的人。古之学者必有师。

2、所以——用来……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的原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3、众人——一般人。今之众人

4、不必——不一定。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二、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1)师:以……为师,吾从而师.之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2、耻:以……为耻,而耻.学于师。

则耻.师焉

不耻.相师

(1)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圣人,愚人: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2)名词活用动词:

下: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3)形容词活用动词:

明:明白道理:吾未见其明.也

三、通假字:

1、受:同“授”,传授,讲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不:同“否”:或不.焉

四、一词多义:

1、之:

(1)指示代词:这:郯子之徒

(2)人称代词,它:人非生而知之.者,

(3)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结构助词,的:古之.学者必有师

(5)宾语前置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师:

(1)老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2)以……为师:吾从而师.之

(3)学:吾师.道也

3、惑:

(1)疑难问题: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有了疑难问题:惑.而不从师。

(3)糊涂:惑.矣

4、其:

(1)指示代词,那些:其.为惑也

(2)人称代词,他: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人称代词,自己的:爱其.子

(4)语气副词,大概:其.皆出于此乎?

(5)语气副词,表感叹:其可怪也欤!

5、道:

(1)儒家的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传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6、于:

(1)在: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对于:于.其身也

(3)比:师不必贤于.弟子,

(4)被:不拘于时,

(5)向:学于余。

7、焉:

(1)代词,之:从师而问焉

(2)语气词,无义:则耻师焉

8、也:

(1)表判断语气: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2)句中表停顿: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介词结构后置: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而耻学于师。

其皆出于此乎?

师不必贤于弟子

3、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被动句:

不拘于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