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化学必修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必修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必修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

表》教学设计

在化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元素的性质和实验现象,引出问题:为什么不同元素的性质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规律吗?

2.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思考,尝试回答

上述问题,并在黑板上记录学生的答案。

3.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教师可以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告诉学生本节课将会研究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二)环节二

1.讲解原子结构。教师可以通过PPT等工具,讲解原子

结构的基本概念、电子排布规律等内容,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2.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可以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思

考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并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3.讲解元素周期表。教师可以通过PPT等工具,讲解元

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元素分类等内容,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三)环节三

1.实验探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

探究同一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并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2.讨论总结。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实验结果,

总结同一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并让学生在黑板上呈现自己的结论。

3.展示汇报。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班级内展示自己的实验

结果和结论,并进行汇报和讨论。

四)环节四

1.巩固知识。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小测验、练题等形式,

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理解。

2.拓展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知识,了解更多元

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和它们的性质,以及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3.课堂总结。教师可以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在家中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教案

1.1物质分类 ................................................................................................................... - 1 -

1.2物质的转化 ............................................................................................................... - 7 -

2离子反应 .................................................................................................................... - 13 -

3.1氧化还原反应 ......................................................................................................... - 17 -

3.2氧化剂、还原剂...................................................................................................... - 21 -

1.1物质分类

【教学目标】

1.从基本的物质分类出发,认识分类对化学研究的重要性,形成学习化学的分类观。

新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教案)

新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教案)

新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物质的分

类及转化》教学设计(教案)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

第1课时

【课标要求】

对于本节,新课标的要求是“能根据物质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感悟到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用分类法进行分类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科学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验进行分类的目的及意义。

2.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3.掌握“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这两种常用的,具体的分类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化学问题,学会评价和反思,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善于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将生产、生活实践与所学的化学知识相联系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认识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分类法的意义及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验探究、总结。

【教学用品】多媒体设备,大小不同、颜色不一的玻璃小球若干等

【教学过程】

课堂备用练习:

练习1:请按教材图示,画出Fe、Cu、S、H2、HCl、NaOH、H2So4、Ba(OH)2、NaHCO3、K2O、CuO、NaCl 的树状分类图。

练习2:人们把球分成篮球、排球、羽毛球等属于( )。

A.树状分类法

B.环状分类法

C. 球状分类法

D.交叉分类法

练习3.给物质分类的好处在于 ( )。

A.有利于认识事物

B.有利于弥补事物的先天不足

C.有利于人们开拓视野

D.有利于发现事物的特性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

(新教材人教版第一册)化学第一章 第2节 离子反应 教学设计

(新教材人教版第一册)化学第一章 第2节 离子反应 教学设计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第2.2节离子反应

《离子反应》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能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学好这一节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前面已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它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内容。

【核心素养】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稀硫酸与Ba(OH)2溶液反应实质的探究,使学生学会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研究方法

4、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能以“联想·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以“迁移·应用”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感、能通过“交流·研讨”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借助“知识点击”让学习有余力的同学感受化学学习的无穷魅力。

【重难点】

重点:离子反应、常见酸、碱、盐的简单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选择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自主预习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首先让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电离知识进行回忆,并完成习题中关于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分类,由此开始引导学生建立电解质在溶液中电离为离子的概念。然后进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初中化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初中化学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掌握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能够正确使用化学实验仪器和化学实验操作手册;

4. 发展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内容:

1. 化学的基本概念;

2. 物质的性质;

3. 化学实验操作。

教学步骤:

第一课:化学的基本概念

1. 导入:通过提问学生对化学的认知,引导他们思考日常生活中与化

学相关的事物。

2. 讲解:简要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物质的定义、元素、化合物等。

3. 讨论:与学生一起讨论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列举一些常见

的化学现象和实例。

第二课:物质的性质

1. 导入:通过观察和实验,引导学生发现物质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2. 实验:设计几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物质的物理性质,

如颜色、形状、固态、液态、气态等。

3. 分析:与学生一起讨论这些物质性质的原因,并总结归纳出物质性

质与其组成、结构有关。

第三课:化学实验操作

1. 导入:简要介绍常见的化学实验仪器和化学实验操作手册。

2. 演示:演示如何正确使用化学实验仪器,并强调安全操作的重要性。

3. 实践:让学生自行操作几个简单的化学实验,提醒他们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和准确记录实验结果。

4. 分享:学生分享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展示实验操作的重要性和化学实验的乐趣。

课堂延伸活动:

1. 学生小组合作,设计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展示给全班同学。

2. 邀请有关专家或科学家到班级进行化学实验演示和讲解。

3. 布置小组项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化学现象进行研究和报告。

新教材人教版化学第一章 第2节 离子反应 课程教学设计

新教材人教版化学第一章 第2节 离子反应 课程教学设计

(新教材人教版)化学第一章第2节离子反应课程教学设计

化学必修1 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三节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课标分析

【内容要求】

认识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教学提示】

学习活动建议:实验及探究活动:电解质的电离;探究溶液中离子反应的实质及发生条件(测定电流或溶液电导率的变化);

情境素材建议:电离理论建立的化学史料。

【学业要求】

能利用电离、离子反应等概念对常见的反应进行分类和分析说明。能用电离方程式表示某些酸、碱、盐的电离。

(二)、教材分析

《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酸碱盐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高中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知识体系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标准的另一种形式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原理基础,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从事化学专业必备的重点知识和能力。掌握好这一内容,既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选修四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进而使学习者揭示和理解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

1 / 10

(新教材人教版)化学第一章第2节离子反应课程教学设计

此节内容分两部分,第一是介绍电解质的电离,第二是离子反应。

(三)、学生分析

初中化学已经了解了氯化钠溶液可以导电,蔗糖溶液不导电,但是对于溶液导电的本质以及还有哪些物质能导电并不是很清楚,本课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实验和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人教新目标九年级化学Unit1全单元教案

人教新目标九年级化学Unit1全单元教案

人教新目标九年级化学Unit1全单元教案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化学基本概念

1. 介绍化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讲解化学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3. 理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

4. 探讨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第二课时:化学实验

1. 研究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巧。

2. 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如溶解实验、燃烧实验等。

3. 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反应产物的性质和变化。

第三课时:化学探索

1. 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小实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2. 探索化学反应的条件和速率。

3.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规律。

教学方法

1. 演讲讲解:通过清晰简明的语言和图示,向学生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操作: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索精神。

3. 讨论分析:与学生共同分析实验结果,促进他们的思维发散和合作交流。

教学评估

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分析能力和科学思维。

3. 小测验:测试学生对化学概念和基本操作技巧的掌握情况。

参考资料

1.《人教新目标九年级化学教材》

2. 化学实验教材和指导书

3. 相关化学学术文献和网站资源

注意事项

1. 教师应提前准备好实验所需材料和设备。

2. 实施实验时,要注意安全操作规范,确保学生的安全。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单元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单元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人教版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

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必修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内容,是完成初高中课程内容衔接的重要载体,其将初中所学的单一、孤立的物质及反应梳理扩展为高中阶段多样、系统的物质反应体系,渗透分类观、物质转化观等化学学科学习的基本思想方法,旨在用其发现物质及变化的规律,并预测物质的性质及可能发生的变化。本部分内容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属于主题2: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及其应用这一部分,内容要求“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同类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一定条件下各类物质可以相互转化;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具体先介绍了物质分类的方法,并从多种分类的角度来认识物质世界;根据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来分引入了胶体这一基本概念,补充了初中对混合物体系的认识,进而精选代表物质,探寻了从“单质-碱性氧化物-碱-盐”以及“单质-酸性氧化物-酸-盐”分别代表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并用其指导生产生活实际。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需要将初中所学的知识由点构成线合理关联起来,更需要在掌握的事实性知识的基础上开始建构并逐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学科观念,指导高中阶段后续内容的学习,从而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

二、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一些典型物质的基本性质,涉及单质、氧化物(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类别。但学生的知识是单一的,分散的没有进行系统地整合,也就不能更清晰地认识其中所蕴含的规律。而高中阶段,学生将面临的不再是单一的物质,而往往是复杂的'实际的甚至是陌生的物质体系,更迫切地需要学科思想方法的指导,由此可分析学生的发展点如下: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 物质的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二课时 物质的性质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物质的性质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题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的第一个课题,也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三节正式的化学课。本课时结合上节课学习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关知识,透过化学变化过程的揭示,初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以及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为今后学习某一物质的性质以及从分子、原子层面认识物质性质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上节课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学习,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相关知识以及基本了解,能基本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但对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不了解,也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区分。对实验过程的相关步骤也了解不深。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判断哪些是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学难点:判断哪些是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总结归纳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展示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PPT展示:水、铁块、铝、氧气的照片。

提问:观察下列物质,你能说出它们哪些性质?

学生:回答

(二)、新课讲授

环节一: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提问:物质本身有许多固有的属性,哪些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哪些是不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本身就固有的性质呢?

学生:思考。

PPT展示:蜡烛燃烧、灭火、切菜,登山等图片。

人教版化学必修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必修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必修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教学目标:

1.掌握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等。

2.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分组特征。

3.能够应用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教学内容:

1.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等。

2.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分类规则。

3.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分组特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张原子示意图,询问学生对原子的了解,引发学生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

通过板书或PPT展示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包括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的名称、符号和相对质量、电荷等。并解释原子的电中性。

3.讲解(15分钟)

详细解释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的概念和性质,并通过例题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

4.拓展(15分钟)

通过实验演示等形式,展示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特性,加深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理解。

5.小结(5分钟)

对本节课内容做一个小结,强调和重点总结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第二课时: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分类规则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的图片,询问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了解,引发学生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

通过板书或PPT展示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分类规则,包括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等。并解释元素周期表的分组、周期和周期律概念。

3.讲解(15分钟)

详细解释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分类规则,并通过例题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

4.拓展(15分钟)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化学实验安全》教学设计(含解析)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化学实验安全》教学设计(含解析)

(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教学设计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一课时:化学实验安全)

〖过渡〗通过前面的复习我们知道,要确保实验的安全我们必须熟知物质的性质。像我们前面讨论的氢气和浓硫酸就属于危险品,在运输和出售时都有醒目的标志。

【板书】活动二、认识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思考】油罐车是运输各种油类的重要交通工具,而油类是易燃液体,是常见的危险化学品,所以在油罐车上一定要贴相应的安全标志,那么你知道该贴什么标志吗?

【交流】贴“易燃液体”标志。

【投影】观察课本P4图1-1一些常用危险化学品的标志图片,你知道什么意义吗?

【小结】

【典例1】实验室中对危险化学药品要分类并在包装标签上印有警示标志。下列化学药品的分类与警示标志对应正确的是()

【答案】 B

【解析】酒精、汽油属于易燃液体,高锰酸钾属于强氧化剂,浓H2SO4属于腐蚀品,故B正确。

【交流4】归零放盒:称量完毕,应把游码移回零处,砝码放回砝码盒

【思考】如何处理实验污染物和废弃物?

【交流】

【典例1】下列实验事故的处理方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

①少量浓硫酸沾到皮肤上,立即用氢氧化钠溶液擦洗

②浓碱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后,涂上适量稀的硼酸溶液

③浓酸洒到桌子上,用碳酸氢钠溶液中和后,再用水冲洗

④浓碱洒到桌子上,用稀醋酸中和后,再用水冲洗

⑤酸或碱溅到眼中,应立即用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

⑥实验时酒精灯不慎被打翻引起酒精燃烧,应用水灭火

【答案】②③④⑤

【解析】浓硫酸沾到皮肤上,不能用对皮肤有腐蚀性的氢氧化钠溶液擦洗;少量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较多的浓硫酸沾到皮肤上,先用布拭去,再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适量3%~5%的碳酸氢钠溶液。酒精灯打翻引起的酒精燃烧,不能用水灭火,而应该立刻用湿抹布或沙子盖灭。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1 物质的变化的性质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1  物质的变化的性质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物质的变化

一、教学地位和作用

物质的变化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第一课题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内容,是九年级学生的第二节化学课,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化学理论性知识。作为启蒙阶段的学习,它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学习认知结构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学生对化学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简单的抽象概括能力,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了独立思考与人沟通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初二的物理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物质三态变化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本节课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2)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3)能判断日常生活中一些物质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能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分析,体会化学就在你我身边。

(2)通过观察和实验,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化学的兴趣。

(3)体会、观察和思考是学习化学的基本素养之一。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化学变化的方法,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提取和加工。

四、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提问法、讲授法、实验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实验:取两张同样大小的白纸,在白纸1上用无色的酚酞试液写上两个大字“化学”,晾干;用喷壶向白纸2上喷氢氧化钠溶液,无变化,接着再向白纸1上喷氢氧化钠溶液。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绪言及第一单元复习

(一)重点、难点突破

1.化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化学科学是极富魅力的科学,它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在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中担负着重要的任务。随着各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化学必将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2.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例如:将纸撕碎。

(2)化学变化

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例如:纸张的燃烧。

两种变化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

3.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例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

(2)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例如:可燃性、热稳定性等。

两种性质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需要在化学变化中体现出来。

4.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通过对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掌握化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学会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并规范、准确的描述实验现象。

5.吸入与呼出气体的成分探究

(1)怎样检验二氧化碳

(2)怎样证明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低

(3)怎样检验氧气

(4)怎样证明吸入的空气中氧气含量比呼出的气体高

(5)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

6.基本实验技能

(1)常用化学仪器的分类

初中化学仪器中常用仪器虽然有20多种,但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应该重点掌握的有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烧杯、量筒、漏斗、铁架台、药匙、胶头滴管、集气瓶、水槽、蒸发皿。对以上仪器主要掌握它们的用途、用法和使用的注意事项。

(2)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① 药品的取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3.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课题分析

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是一门起始学科,而本课题又是化学的第一课题,能否上好这一节课,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了许多富有想象力的问题,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同时也感受到许多美好的愿望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而是要靠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劳动逐步实现的。由此产生了希望了解化学的强烈愿望。教材抓住这种情感,导出了“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并以丰富多彩的图画和语言,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充分展示了化学的魁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设计思路

教师引导学生做趣味性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看书上的彩图,感知到化学真奇妙→学生看录像带,初步感知化学的重要性→带着问题,学生看书,知道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的关系→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一些与化学有关的例子。初步感知“观察”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性→假设“没有化学”,让学生预测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进一步感知化学的重要性→指导化学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教学设计

课题1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第二课时物质变化与性质练习课

内容:见<绩优学案>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解决这些问题。

2.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3.培养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评价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主要以学生的探究实验为主,因此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比较合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生求实的探索精神。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难点:1. 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2.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作为参照物来研究蜡烛的密度)

[(1)蜡烛是石蜡和棉线做的灯芯组成的;一般蜡烛为圆柱形、乳白色、固体;特殊的蜡烛,如生日蜡烛,有多种颜色和形状,但那是添加染料后形成的;蜡烛一般都具有轻微的气味。

(2)如果用小刀切下一块蜡烛放入水中,会发现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谋比水小。]

3.对学生的回答表示充分的肯定,让学生结合蜡烛的这些性质,点燃蜡烛,观察燃烧着的蜡烛有哪些特点。

(1)燃烧着的蜡烛有没有声音?形状有没有什么改变?[蜡烛点燃后,可以持续安静地燃烧,不会发出响声音,且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缓慢地变短。]

(2)蜡烛的火焰有什么特点?[蜡烛的火焰在轻微地闪烁,在火焰的上方有黑烟生成。如果没有风,火焰可以一直保持轻微的闪动。蜡烛的火焰可以分成三层:

最里面一层火焰较为暗淡,底部呈淡蓝色,为焰心;第二层火焰较明亮且呈圆

锥形,为内焰;围绕在最外面的第三层火焰呈黄色,明亮而不耀眼,为外焰。

(3)蜡烛靠近火焰的地方在形状、温度、质地上有什么变化?[在靠近火焰的地方,蜡烛是湿热的,而且很软,可以用手任意捏塑,而距离火焰较远部分蜡烛仍是

冰冷的,硬的。燃烧着的蜡烛顶部受热溶化形成一个凹槽,溶液化后的液态石

蜡储存于凹槽中,浸没着灯芯。]

(4)把一根火柴梗平在蜡烛的火焰中约一秒钟表,取出火柴梗,火柴梗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可以看到处于火焰最外层的先变焦,第二层变化次之,

最里层变化最小;这说明火焰的温度是从里向外依次升高的,即外焰的温度是

最高的,焰芯的温度是最低的。

4.充分肯定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表现,继续引导:现在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蜡烛燃烧后生成了哪些物质。首先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又有什么现象发生?推测蜡烛

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1)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后,过一会儿,烧杯壁有水雾生成。(2)向烧杯中倒入澄清

的石灰水,振荡后,石灰水变浑浊。(3)说明了蜡烛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5.指导学生:现在请大家熄灭蜡烛,会发现有一缕白烟从灯芯飘出,立即用点燃

的火柴去点白烟,看看有什么现象会发生。[火焰会顺着白烟重新将蜡烛点燃]

6. 白烟是什么物质?

三、小结与回顾

提问:通过探究这个小实验,大家得到了什么启示?有什么感受?[第9页]

总结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四、练习:

1.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人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

水。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右

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处最先碳化。

结论:蜡烛火焰的层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取

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人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结论:石蜡中一定含、元素。

板书设计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