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2年的约定——袁崇焕祠守墓人佘幼芝老人的传奇
忠义千古 中国四个守墓超过数百年的神秘家族
二、为大明督师袁崇焕守墓381年的佘氏家族
明将袁崇焕惨烈含冤屈死为世人所痛。可你知道冒着灭绝九族之罪掩埋壮士遗骨的人是谁吗?宋代佘老太君是为国明义尽忠的楷模,可你知道为一个义字守墓17代的另一门佘氏子孙吗?现如今人们不再讲尽忠尽义,甚至也很少听到真正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义举,打爹骂娘的不孝子孙时有报道,为个人利益与得失出卖朋友、出卖友情的不义之徒时有耳闻。难道忠贞、仗义真的就不再有了吗?当《中华儿女》的总编告诉我北京有一户人家17代为袁崇焕守墓的义举后,我被深深地感动了。顶着暮春霏霏细雨迫不及待地找到了她的家。
而白氏家族,则是于1761年专门从科尔沁左翼后旗调来守墓的蒙古贵族,如今已经成为当地最大的姓氏,二千多人的公主陵村,姓白的有六百多人。"咱们虽说是犯了事,被发配来守墓的,但也是主!成吉思汗的后代!"白庆荣坚持。"咱们跟僧格林沁王爷都是一个姓!"
但是,他只会说简单的蒙语,"吃饭""喝水"……;唯一一次骑马,是年轻时在生产队骑的犁地马。差点摔下来。祖先纵马草原的生活痕迹在他身上,已经近乎完全消失。
山下有几亩地,他一个人自耕自种,在外打工的弟弟偶尔回家来帮帮忙。女儿在法库县城上职业高中,丝毫看不出将来有继承这项"家族产业"的可能。村里同族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再也找不到一个能甘心守墓的人了。
"打算能把守墓这件事持续到什么时候?"记者问。
"嗯……等到我看不动的时候再说吧。"想了许久,白庆荣才打破了沉思。"毕竟,传到我这里……已经二百年。十代人的事业,不能这么轻易的断在我手里吧。"
这个家族的衰落,始于第八代,也就是白庆荣的爷爷。其过程很像《活着》中的葛优一家。赌博,吸毒,他只活了四十五岁,就把祖辈一百年传下来的封地一块块分割卖净。至死,他的奶奶还对老伴记恨不已。
袁崇焕
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于广东东莞石碣,祖籍广西梧州(籍贯争议[1])。
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
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
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并声称自己可以五年复辽,赴任后持尚方宝剑将东江毛文龙设计杀害。
袁崇焕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了京都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袁崇焕最终被皇帝朱由检以通敌叛国罪处以凌迟。
袁崇焕作为抗清名将,是一位争议较大的人物,被处死后明朝百姓争相抢食他的肉,而到了清乾隆时期,又受到了乾隆皇帝的赞赏。
对袁崇焕的个人评价也褒贬不一。
中文名袁崇焕别名袁督师国籍中国(明朝)民族汉族出生地广东省东莞县石碣镇水南乡出生日期1584年6月6日(万历十二年)逝世日期1630年9月22日(崇祯三年)职业将领主要成就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代表作品诗词《落第》,《秋闱赏月》,《入狱》,《狱中对月》等号自如目录1人物生平▪崭露头角▪宁远大捷▪宁锦大捷▪重新见用▪杀毛文龙▪己巳之变2轶事典故3历史评价4相关争议5后世纪念▪崇焕故园▪祠墓庙6影视形象1人物生平崭露头角袁崇焕题写“聚奎塔”塔额公元1619年(万历四十七年),袁崇焕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
在任时喜欢与人谈论兵法,遇见退伍的老兵时,袁崇焕与其讨论边塞上的事情,所以对边塞的状况比较了解,自认为有镇守边关的才能。
[2]公元1622年(天启二年),袁崇焕往京城觐见皇上,御史侯恂破格提拔袁崇焕在兵部任职。
不久之后,广宁军被清军击溃,于是朝廷商议,应该派人镇守山海关。
袁崇焕得知后,随即一个人往关外查阅地形。
回朝之后,袁崇焕上言称:“只要能给我足够的兵马钱粮,我一个人就可以镇守山海关。
”朝中大臣也夸赞袁崇焕的才能,于是又破格拔袁崇焕为佥事,督关外军,拨给帑金二十万,并让其招兵买马。
明史·袁崇焕传原文
明史·袁崇焕传原文《袁崇焕传》原文及原文: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
万历四十七年进士。
授邵武知县。
为人慷慨负胆略,好谈兵。
遇老校退卒,辄与论塞上事,晓其厄塞情形,以边才自许。
天启二年正月,御史侯恂请破格用之,遂擢兵部职方主事。
无何,广宁师溃,廷议扼海关,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
部中失袁主事,讶之,家人亦莫知所往。
已,还朝,具言关上形势。
曰: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廷臣益称其才,遂超擢佥事,监关外军,发帑金二十万,俾招募。
寻令赴前屯安置辽人之失业者,崇焕即夜行荆棘虎豹中,以四鼓入城,将士莫不壮其胆。
在晋深倚重之,然崇焕薄在晋无远略,不尽遵其令。
十三山难民十余万,久困不能出。
大学士孙承宗行边,崇焕请:将五千人驻宁远,以壮十三山势,别遣骁将救之。
宁远去山二百里,便则进据锦州,否则退守宁远,奈何委十万人置度外?承宗谋于总督王象乾。
象乾以关上军方丧气,议发插部护关者三千人往。
承宗以为然,告在晋。
在晋竟不能救,众遂没,脱归者仅六千人而已。
及承宗驳重城议,集将吏谋所守。
阎鸣泰主觉华,崇焕主宁远,在晋及张应吾、邢慎言持不可,承宗竟主崇焕议。
已,承宗镇关门,益倚崇焕。
崇焕内拊军民,外饬边备,劳绩大著。
崇焕尝核虚伍,立斩一校。
承宗怒曰:监军可专杀耶?崇焕顿首谢,其果于用法类此。
崇焕初议和,中朝不知。
及奏报,优旨许之,后以为非计,频旨戒谕。
崇焕欲藉是修故疆,持愈力。
而朝鲜及文龙被兵,言官因谓和议所致。
文龙既死,甫逾三月,大清兵数十万分道入龙井关、大安口。
崇焕甫闻变即千里赴救,自谓有功无罪,然都人骤遭兵怨,谤纷起,谓崇焕纵敌拥兵。
朝士因前通和议,诬其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
帝颇闻之,不能无惑。
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
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
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
法司坐崇焕谋叛,三年八月。
遂磔崇焕于市。
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
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
《明史袁崇焕传》: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
焦平远行北京的儿郎——佘家人义守袁崇焕墓的后续故事
我 们的所有 担心 与疑 虑都不 存在 了
。
,
因为焦 平 已
军 的陵 园 里 … …
经走了
”
世 上 许 多事 情往 往 出 人 意 料
。
月
日
,
也 就是
对 于 这 样 的请 求
,
东莞方 面如 何能够拒 绝
他们
。
训
,
佘 家注定不 能 蕃衍外 迁 此后
,
而 要把根 留在这 里
,
”
东 莞 方 面 再次 提 出
、
如果 佘 幼芝 夫妇 不 能
前去
,
可 否 由 他们 的儿 子
,
佘 家的第十八 代后人 焦平
,
继 承祖 先的事 业
去 东莞袁 崇 焕纪 念 馆 工 作
。
他 们会
,
在各方 面作 出 妥善 的安排 佘幼芝 夫妇 没 有想到 的是 焦平竟欣 然 答 应 了 还 是在焦 平 小 时 候
即使同 是佘 家 后人 就 在这时
,
—
毫没 有犹豫
,
甚 至 不 多问一 句
。
焦 立 江 有 些 疑虑
子 是 不 是 有 些 太 轻率 了 担心 也 好
,
事 情 却 出现 了 新 的 变化
疑 虑也 好
,
到了
年春 天
,
事情还
东莞
一 个新 的 开 端
,
袁 崇 焕祖 籍广 东东 莞 石 喝 镇 水 南村 乡 父 老 引为 自 豪 的伟大 人 物 居之后 地 模
,
勇 镇宁 锦摄贼 胆
大破 后金敌 百万
生 前 功名
是这样 定 下 来 了 后 了一 些
。
《 赋诗有感:袁崇焕墓第17代守墓人因病逝世 ,佘家已为英雄守墓390年》
[MISSING IMAGE: , ]一、感人事例:《袁崇焕墓第17代守墓人因病逝世,佘家已为英雄守墓390年》8月12日13时50分,袁崇焕墓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从1630年至2020年,佘氏家族守护袁崇焕墓整整390年。
[MISSING IMAGE: , ](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MISSING IMAGE: , ](袁崇焕墓和祠于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佘幼芝逝世后,袁崇焕故乡东莞市有关单位相继发出唁电,致以沉痛哀悼,并向其亲属致以慰问。
公开资料显示,袁崇焕墓祠,位于北京市崇文区东花市斜街,一个很小的院落里,院落南面的一所小房间就是佘幼芝的办公室。
这里,曾经是佘氏一族世代居住的家园,也是佘家近四百年坚守传承的见证地。
2002年袁崇焕祠墓正式对外开放前,佘幼芝一家曾在此居住63年。
1630年9月22日,一代名将袁崇焕含冤受磔,崇祯皇帝下令将他的头颅悬挂在广渠门外示众。
当晚,其部下一位姓佘的义士却冒死将首级偷出,掩埋在自家后院——地处北京广渠门内的佘家馆街,人称广东义园,从此开始了隐姓埋名的守墓生涯。
清乾隆年间,袁崇焕的冤案得以平反。
经明察暗访发现,这位被后世称为“佘义士”的人,正是佘幼芝的先祖。
佘幼芝的伯父是佘家第16代守墓人,自小,她就跟随在伯父的身边,听袁崇焕的故事。
在伯父和旁人聊天中,了解到一辈辈佘家人口传的家族过往,佘幼芝说,先祖临死前,曾给后人留下三条遗训:自己死后可埋于袁大将军一侧,与大将军永远相伴;袁大将军为国家而无后代,佘家人一定要世代相传为大将军守墓,不准回广东故里;佘家后人永远不许为官但必须读书,读书可知史,可明礼。
自此之后,佘家后人世世代代居住在北京的袁督师祠墓中,一守,就是17代。
[MISSING IMAGE: , ](网友评论语)[MISSING IMAGE: , ][MISSING IMAGE: , ](袁崇焕衣冠冢)中共石碣镇委员会、石碣镇人民政府在唁电中指出,佘幼芝先生一生恪守祖训,接续为袁大将军守墓,宣传袁崇焕忠义报国的事迹,终生守护着“冒死葬忠魂”“守墓四百年”这份伟大的精神财富;她敢于斗争,坚称袁崇焕是东莞石碣人,奔走呼吁廿四载促成了袁崇焕墓祠的保存重修,为袁大将军墓祠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她义薄云天、守信重诺,2004年成为中央电视台举办感动中国人物活动的候选人,其事迹被国家相册选登,其高风亮节和严谨家风被央视《家风》栏目力荐,为全国人民所学习,为我们年轻一辈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终结在第17代
星期三
【冰点】终结在第17代
本记者 董月玲
我见到佘幼芝时,她哭着说:“我千想万想,怎么也没想到,这次修袁祠,会让我搬出去,不让我再回去住,我们佘家372年的守墓史突然中断了……”袁崇焕祠在北京崇文区东花市斜街52号,是个大杂院,住了十几户居民,袁崇焕墓与它一墙之隔。1630年的一天深夜,佘家先祖冒着满门抄斩的危险,将明末抗清将领袁崇焕的首级从法场盗回,藏在自家院内,从此隐姓埋名,日夜守护。佘幼芝是佘家第17代守墓人。一个“美联社”驻京记者采访后感叹道:“我们美国建国才200多年,还没你们家为一个将军守墓时间长。这真是世上少有的奇事。我不明白,是一种什么精神,能让你们守了这么多年的墓?”这的确是一个连中国人也难以回答清楚的问题。在常识上,我们当然会认为先人,特别是著名先人的遗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但是活人呢?特别是守墓这种基本已经湮灭的行为———它凝集的“忠、义、勇”等等被传统社会褒扬的品德,在现代社会里仍然有其价值吗?佘家的这个传统,应该被保留住吗?还能够保留住吗?“帝自25岁征伐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惟宁远一城不下”佘家守护的袁崇焕将军,建功立业于十七世纪初的中国。当时,努尔哈赤率着一支“攻则争胜,战则奋勇,威如雷霆,势如风发”的八旗军,向衰朽的明朝宣了战。他一路袭抚顺、下开原、占铁岭,取沈阳、破辽阳,直逼山海关。山海关一失,清兵即可长驱北京。努尔哈赤亲率13万精兵直扑宁远。宁远,即今天的辽宁兴城,距山海关二百余里,是当时关外的一座孤城,守军只有一万,领兵宁远的就是袁崇焕。袁崇焕,广东东莞人,中过进士,当过知县,“为人慷慨负胆略”,“以边才自许”。1622年,明军广宁大败,13万大军全军覆没,40多座城失守,明朝边关岌岌可危,就在这年袁崇焕挺身而出,投笔从戎,不久带兵驻守宁远。得知强敌逼近,自己又无援军,袁崇焕立刻布置守城
2014河南公务员面试热点:为袁崇焕守墓400年
2014河南公务员面试热点:为袁崇焕守墓400年河南省考面试交流群号:147420460【华图教育 - 河南公务员面试备考热点】2014河南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汇总面试热点汇总2014河南公务员考试报名时间为8月18日至22日,面试时间预计在11月份。
考生们在更好地复习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的同时,对于2014河南公务员面试也应该提前着手进行准备。
河南公务员考试网(/)为你精选河南公务员考试与面试相关的辅导资料供广大考生练习。
这是一座自从1949年之后,北京城里唯一存在的未迁出的古墓。
1630年,抗清将领袁崇焕被磔刑处死后,袁将军的一名佘姓部下当夜冒着满门抄斩的危险将袁将军的头颅取走,葬于自家宅内(现在北京广渠门内东花市斜街52号院),并命佘家子孙世代在此守墓。
守了一辈子墓的佘幼芝已经76岁了,她是第十七代守墓人。
2002年,国家将保护袁墓的责任从佘幼芝手里接过来。
她很期待再次回到袁墓居住,因为她的家族在这里守护袁墓将近400年。
或许,佘幼芝是守护袁崇焕墓的最后一个家族成员。
但佘幼芝老年之时痛失的爱子的骨灰,埋葬在广东袁崇焕故乡的衣冠冢边上。
400年前佘氏祖先对将军不离不弃的承诺,以这种方式成为永恒。
家族的特殊遗产佘幼芝的祖籍是广东顺德,现在的她却一口地道的京腔。
北京城建都的历史有800余年,而佘家在北京守墓的历史就有近400年。
佘家先祖当年立下三条祖训:佘氏子孙一不许南下回乡,二不许做官,三要为袁崇焕守墓。
几百年来,佘家人跨越了五个世纪的守墓史,到佘幼芝已经传至第十七代。
1970年,本应顺理成章成为第十七代守墓人的佘幼芝堂兄不辞而别,才将守墓的担子撂在了年轻的佘幼芝肩上。
佘母本有十个孩子,其中六个是男孩,然而她的九个兄弟姐妹却先后早故,只剩佘幼芝一人。
佘幼芝成为了唯一一个能把佘家事业继承下去的人。
虽然继承守墓是个意外,但佘幼芝对这份职责并不陌生。
她自小就听着佘家的守墓故事长大。
自从乾隆皇帝为袁崇焕平反并为其修墓、建祠后,袁祠一直得到历代志士的敬重。
袁崇焕祠墓
袁崇焕祠墓简介1626 年(天启六年)后金努尔哈赤攻宁远城,袁崇焕坚守孤城宁远,取得宁远大捷,努尔哈赤遭到用兵44 年来最严重的惨败。
1627 年(天启七年),后金皇太极亲率数万军队,进攻宁远、锦州,袁崇焕又击败皇太极,取得宁锦大捷。
终因不附魏忠贤,被其党所劾去职。
熹宗崩,思宗即位,魏忠贤见诛。
朝臣纷请召袁崇焕还朝。
1628 年(崇祯元年)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
1629 年(崇祯二年),袁崇焕击退皇太极的渡河进攻,并向崇祯皇帝上疏说:“臣守宁远,寇被臣创,决不敢侵犯臣界。
只有遵化一路守戍单弱,宜於彼处设一团练总兵”。
但没有得到崇祯皇帝的足够重视。
当年十月,皇太极果然率兵绕境蒙古,由喜峰口攻陷遵化,兵临北京城下,北京戒严。
袁崇焕闻讯率部急行前往北京,在广渠门外大败后金军。
据《明史》袁崇焕传记载,皇太极施用反间计:“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
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
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
” 不过阎崇年等一些学者则倾向于认为明思宗杀袁崇焕是因为朝廷内阉党余孽的诬陷,皇太极的反间计只是袁崇焕落狱之因。
1630 年(崇祯三年),袁崇焕以“通虏谋叛” 、“擅主和议”、“专戮大帅” 、“市米盗资”等十大罪状的罪名“磔” 死。
崇焕伏刑之惨情,令人毛骨悚然,当时北京百姓都相信袁通敌,恨之入骨,“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
顷间肉已沽清。
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
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 (《石匮书》)。
据钱海岳先生的《南明史》记载,南明政府曾给袁崇焕平反,谥袁崇焕“襄愍” 乾隆49年(1772 年),乾隆帝也下诏说:“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 。
崇焕死后,佘氏义仆为其收敛骸骨,葬于北京广渠门内广东义园,并从此世代为袁守墓。
史载“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
参观袁崇焕纪念园心得
参观袁崇焕纪念园心得8月2日早上,在新城社区的组织下,我们一行12名大学生来到石碣镇的袁崇焕纪念园参观,感受袁将军这份爱国之心。
在参观的过程当中,我们了解到袁崇焕纪念园占地11万平方米,斥资1.2亿元。
有崇焕故居、袁督师祠、15米高英雄塑像、湖畔衣冠冢、三界庙等有关袁崇焕的景点,这些景点让我们更加了解袁崇焕所处的时代背景,也让我们了解更多袁崇焕的英雄事迹。
袁崇焕,祖籍xx东莞,明朝著名军事将领,他戎马一生,为守卫明朝东北边疆、抵御党政军进攻,立下了赫赫战功。
不幸遭奸佞陷害,致使崇祯帝中了皇太极的离间计,错杀袁崇焕,造成千古奇冤。
佘家义士冒着满门抄斩的危险,把枉死的袁崇焕将军的首级从高高的旗杆上偷了下来,埋在自己的院子里。
从此辞去官职,日夜守护,一守就是375年。
直到150年后,乾隆皇帝将真相大白于天下,袁崇焕的千古奇冤才得以昭雪。
这令我想起曾经在书上看过的一段话:“一个民族英雄的故事,往往会带出一连串值得人们思索的问题;一个忠诚义士的故事,始终会得到社会的表扬和尊敬;一个昏庸无道的皇帝,终究会得到上天的惩罚,人民的唾弃。
”这段话不就是袁崇焕、佘义士、崇祯皇帝的真实写照吗?但为什么好人终究命短,名将终究被害?当我们面对袁崇焕的雕像,看着他威武的身躯时,想到是崇祯害死一位忠心耿耿为国效力的一代名将!是他听信了两个从清军兵营里逃出来的太监的话,认定袁崇焕是个内奸,一意孤行,把他当场抓了起来。
并处以极刑——凌迟!更为可悲的是:由于京城老百姓都听信了官方的话,都认为袁公是个内奸。
于是,出现了历史上最为悲惨的一面:锋利的尖刀一刀一刀地在活生生的袁崇焕身上剐,直至到鲜血枯竭而死……这真是极刑中的极刑!想到那场景就让人毛孔悚然,我不禁落泪:他那时是如何忍受的呢?也许对他来说,皇帝的轻易听信谗言,百姓的误解更令他心碎,身痛莫大于心死了。
史书记载:“袁崇焕皮肉已尽,而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方止。
” 可见他至死也不曾忘怀自己的民族,然而我们的民族是这样对待自己的英雄的?这是一个怎样的悲剧啊!当袁将军所处的战争年代、民族纷争时代已远去的时候,我们宣传和弘扬袁崇焕什么精神呢?有人说是他的“忠”、“义”精神,但我认为有三点精神值得我们弘扬:首先是舍生忘死的爱国主义精神。
不惜代价忠义守墓——袁崇焕墓第十七代守墓人佘幼芝
不惜代价忠义守墓——袁崇焕墓第十七代守墓人佘幼芝一句诺言到底能守多久?对于一个极为守信的人来说,可能是一辈子。
然而,信守忠义的佘家,为了先祖的一句祖训,十七代人守了整整374个年头……不惜代价忠义守墓--袁崇焕墓第十七代守墓人佘幼芝的故事本报记者汪一新实习生宋庚一北京青年报记者覃艳明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攻下遵化,直逼北京城下。
明大将袁崇焕闻讯率部星夜驰援京师,力解京师之危。
然而狡猾的皇太极施离间计,使袁崇焕戴上‚卖国‛罪名,并被崇祯帝投入狱中,后于西市凌迟极刑。
全城百姓广受蒙蔽,指忠为奸。
袁崇焕的部下,一位姓佘的义士冒死偷出其头颅,掩埋在自家后院--地处北京广渠门内的佘家馆街,人称广东义园。
临终他立下‚不能为官、不能回广东老家、辈辈守墓‛的祖训,其时1630年8月。
自此佘家世代开始为袁崇焕墓守墓,秘不外传。
斗转星移,370多年过去了。
2002年,为修袁墓祠,第十七代守墓人佘幼芝(见上图)一家被迫搬离袁祠。
2005年春,经过不断申请,佘幼芝和她的老伴被批准搬回离开3年的袁崇焕墓祠。
虽然有关部门划给两口子的居住面积只有8平方米,但是佘幼芝却为能重返墓祠为袁将军守墓高兴不已。
近日,本报记者联系到了佘幼芝一家人。
佘幼芝因腿病卧床。
她的丈夫焦立江讲述得更多一些。
佘家守墓,真是用辛酸和泪水写就‚忠义‛故事啊。
遵守祖训演绎忠义这是一位再稀松平常不过的北京老太太,中等身材,衣着朴素,戴着厚厚的黑框眼镜,胸前挂着公交月票牌。
她退休前是一位普通的商店售货员。
2002年5月之前,家住北京崇文区广渠门东花市斜街的袁崇焕祠内的佘幼芝老人,每天早早地就起床,例行打扫祠内器物。
如果没有佘幼芝和她的前辈,今人早就不能在袁将军墓前凭吊英雄了。
佘幼芝的先祖佘义士死后,葬在自己的上级兼老乡袁崇焕的墓旁边。
佘家人冒着满门抄斩的危险,日夜守着光秃秃的袁墓。
清朝道光11年,袁将军同乡、清朝大官员、书法家吴荣光为袁墓立碑题字。
民国初年,康有为召集广东籍官员和商贾在袁墓处修建了袁祠。
优秀高中生作文展示及点评:《时间都去哪了》
优秀高中生作文展示及点评:《时间都去哪了》东城区东花市大街52号,有一座静静的古代建筑,掩映在清明节后刚刚吐出嫩芽的新绿之中。
灰色的墙宛若肃穆不愿开口的老人,矮了身子,在周围早已是高楼居民区的现代环境中,静静地吐纳呼吸。
袁崇焕当年被崇祯下令施以磔刑,支离破碎的身躯染红了明朝史册。
袁崇焕的佘姓部下将袁崇焕的头颅埋在这座袁崇焕祠中,并下令自己的子孙要世代为这名披肝沥胆的英雄守墓。
你若问时间都去哪了,佘家最后一任守墓人佘幼之以75岁的高龄告诉这个世界,时间就在这一代又一代佘姓子孙坚守诺言的传承之中。
战争年代,他们用血肉之躯抵挡时间的流逝;和平年代,他们用赤诚之心守护英雄长眠。
四百个春夏秋冬,漫长如同古今,但是因为有了这份坚守与传承,便显得沉重而丰厚,把时间充实得满满的,再难容下其他东西。
佘幼之如今已有75岁,作为第18代守墓人,她最担心的是这传承要断了——她的独生儿子在40岁为守墓事业奔走时,出了车祸,佘幼之将儿子的骨灰埋在广州袁崇焕的衣冠冢旁,如今也过去了10余年。
你若问时间都去哪了,佘幼之儿子的亡灵会告诉这个世界,时间在母亲失去独子的痛苦中,在自己作为魂灵也要继续守墓的坚守中。
就这样,时光悄悄地流逝,却又响彻古今。
如今,面对时光流逝,生命的空耗,我们或是慨叹白驹过隙,稍纵即逝;或是慨叹度日如年,漫长修远。
但在这里,四百年的时光如一条长河,满载着坚定顽强的信念,滔滔不绝,长流不断!世世代代佘姓子孙,用精神的顽强,抵挡着时光的消逝。
如今,当我们在为生命的空疏而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时候,是不是除了感叹时间流逝的力量,还要想想那种抵抗时间流逝的精神力量?匆匆而过时,请悄悄停下脚步,看看周围有没有踽踽独行的“守墓人”。
向他们流逝的时间,鞠个躬。
这篇作文,题目大家都熟悉。
现代社会,时间紧,节奏快,因此人人都在发问:“时间都去哪里了?”其实,这是现代人对生命主体丧失的无奈,是对把握不住时光的慨叹。
然而本文作者却在这样的无奈与慨叹中,通过佘姓子孙四百年如一日坚守承诺,为民族英雄袁崇焕守墓的故事,看到了对这一发问的另一种回答:用精神的力量抵御时间的消逝,充实自己的生命——对大家熟知的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这便是本文的独到之处。
十七代人守望的意义
十七代人守望的意义.txt老公如果你只能在活一天,我愿用我的生命来延续你的生命,你要快乐的生活在提出分手的时候请不要说还爱我。
十七代人守望的意义十七代人守望的意义许石林全人类还有没有第二个同样的事例,像佘家那样,一个家族十七代人诚挚地为一代忠直之士袁崇焕将军守墓三百七十二年?恐怕没有。
最好没有。
十七代人,经历了朝代更替的风云变换,社会变迁的动荡不安,他们恪守祖训,忠诚地守护着一个在他们心目中值得守护的人。
这个人忠诚地为他的国家浴血奋战,没有死在敌人的刀下,却被自己誓死保卫的皇帝和人民一刀一刀地割尽全身的肉,并一片一片地、狂欢似的吃下去,被践踏得凌乱不堪的骸骨上面沾满了人们鄙夷的唾沫……那一刻,一定有人在这场荒诞的狂欢闹剧中,看透了数千年历史,也顿悟了人生的真义。
比如那个从广东老家到京城,随袁崇焕打仗保家卫国的佘姓男子,冒死收拾了袁崇焕的遗骨,悄悄埋葬在自己的家中,并日夜守护,从此十七代人,三百七十二年没有片刻分离。
是啊:全人类还有没有第二个同样的事例?佘姓男子知道不知道,这是上天可怜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派遣他在此守护那个原本就微弱的精神火苗,让“忠义”二字在这微弱的火苗里,照亮这个民族前进的道路。
他们用自己世世代代温暖热诚的血肉之躯,去温暖那个被自己愚昧残忍的同胞们伤害得坚冰般寒冷的万古寂灭的心。
三百七十二年来,佘家子孙恪守祖训:“不做官、不回南方老家,辈辈守墓。
”守墓是中国久违的文化,先人为淳化风气,主张慎终追远,这中间蕴含着对生命的尊重、对活着的慎重。
守墓,其实对逝去的人已经没有意义,更多地是对活着的人的启迪,即“守”的目的在于“望”,祈望后来人,把你们的人生道路走得更好一点。
佘家人想用自己世世代代的生命,为中华传统文化做一个注释。
这个注释的意义远远高于做官发财享受威荣。
佘家的先人早就感悟到,只有这种近乎固执清冷的选择,才能使这个事业不走样地传承下去。
有人称颂他们守墓的义举,有人则讽刺他们是疯子,错把土堆当金山,并称其为“看坟人”。
佘幼芝:300年守墓家族的最后守墓人
2014年清明时节,不少人来到北京东花市斜街的袁崇焕祠,祭奠这位明末护国英雄。
其中几位解放军老将领,得知袁大将军墓第17代守墓人,75岁的佘幼芝也在现场,就径直来到她面前,深鞠一躬说:“近400年了吧,您和您的家族不光是在为先烈守墓,也守住了民族气节之魂啊!”早在一个月前,东莞市长袁宝成利用全国“两会”闭幕后的休息时间,也专程来见了佘幼芝。
在北京的东莞籍乡亲,会在每年清明,组织在京高校的东莞籍大学生一起到袁墓拜谒,并看望佘幼芝。
我家住在坟墓旁1939年,佘幼芝出生在北京一个叫佘家馆的地方,祖上留下不少田产,但自从懂事起,佘幼芝就被一个问题困扰着:佘家并不缺更换新宅院的钱,却世世代代住在一个内设袁将军祠堂、坟冢、家庙的大型陵园中,从不肯搬离半步,这是为何?她不喜欢自家的宅院,因为四周青松林立,白晚啼鸦,一片静穆肃然。
满怀好奇的佘幼芝,曾三番五次向长辈打探:“我们为什么要住在坟墓边上啊?不能换个好宅子吗?”但大人们只是告诉她,佘家人要为长辈守墓,不能搬离此地。
敬仰袁将军的人很多,佘家虽深居墓园,却并不冷清。
每年到袁墓凭吊访古的人群来往不绝,就连梅兰芳、马连良等京剧名角,以及李济深、傅作义等政界人物都是佘幼芝父亲的好朋友,来访时还经常给她带糕点。
年龄渐大后,她终于获悉了墓主人袁崇焕的故事,以及自己家族的秘密。
袁崇焕是东莞人,明天启八年(1626年),他以3万军队打败后金13万大军,取得“宁远大捷”,努尔哈赤本人亦为大炮重创身亡。
从38岁到43岁,他连升六级,由正七品知县一路升到正二品“蓟辽督师”,成为明末政坛上迅速崛起的一颗明星。
为了除掉袁崇焕,皇太极设下“反间计”,袁被崇祯皇帝凌迟处死。
行刑当日,误信袁崇焕“通敌卖国”的百姓们,竟“分食”其肉,这一年,袁将军46岁。
袁崇焕帐下一名佘姓谋士跟随其多年,在袁督师含冤而死的当晚,这名广东顺德藉义士含悲衔愤,冒着灭门之祸偷偷取回悬于旗杆上的袁氏人头,埋在自家后院内。
义薄云天——佘家为明将袁崇焕守墓372年
义薄云天——佘家为明将袁崇焕守墓372年
张大奎
【期刊名称】《世纪行》
【年(卷),期】2002(000)009
【摘要】这是一个令人潸然泪下的忠烈故事:1630年,抗清大将军袁崇焕在北京明朝被崇祯帝冤杀,贴身保镖佘义士冒死偷葬袁帅首级,并立世训:代代为将军守墓。
300多年过去了,佘家第17代传人佘幼芝老人仍守着袁将军的墓。
一位美国记者采访守墓人后说,我们美国立国才200多年,而你们佘家却为一个人守了近400年的墓,可敬可赞!有人问究竟为了什么?佘幼芝说,不为别的,就为"忠义"两字!近日,笔者特意赶赴北京,几经周折,见到了佘幼芝老人,首次独家全方位采访了这位女守墓人,走进了一个惨烈而感人的真实故事。
【总页数】3页(P14-16)
【作者】张大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8.9
【相关文献】
1.李济深和蔡延锴等关于保护袁崇焕墓致彭真的亲笔信 [J],
2.明末英雄袁崇焕的墓、祠、庙 [J], 贺海
3.佘幼芝:300年守墓家族的最后守墓人 [J], 王新同;
4.17代人为袁崇焕守墓370年 [J], 李姝;
5.蒙冤而死的明将袁崇焕 [J], 王湘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7代人为袁崇焕守墓370年
17代人为袁崇焕守墓370年李姝【摘要】佘幼芝有十几个本子,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只是草稿本。
这些本子从1978年开始记到了2002年,有的墨迹化开了,有的页脚起卷了,但大多数保存完整,每个本子封面都写着一行字:“为袁墓奔走记事本。
”这个袁墓,指的是明末名将袁崇焕的墓。
去了哪些地方,见了哪些人,这些本子事无巨细。
走过蛮荒年代的主人最初的想法是,万一碰上运动,需要交代,这些本子就是最好的证据,“不过现在不用担心这些了”。
【期刊名称】《人生与伴侣》【年(卷),期】2015(000)012【总页数】1页(P10-10)【关键词】袁崇焕;记事本;明末【作者】李姝【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825.2佘幼芝有十几个本子,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只是草稿本。
这些本子从1978年开始记到了2002年,有的墨迹化开了,有的页脚起卷了,但大多数保存完整,每个本子封面都写着一行字:“为袁墓奔走记事本。
”这个袁墓,指的是明末名将袁崇焕的墓。
去了哪些地方,见了哪些人,这些本子事无巨细。
走过蛮荒年代的主人最初的想法是,万一碰上运动,需要交代,这些本子就是最好的证据,“不过现在不用担心这些了”。
这个76岁的老人,是佘家的第十七代传人,而到了她这一代,佘家已经为袁崇焕守墓370多年。
袁崇焕祠在北京的花市斜街52号。
后院是两个圆圆的墓冢,大的是袁崇焕之墓,上书“有明袁大将军墓”,旁边的小墓则是佘幼芝的先祖之墓。
几年前,佘幼芝就已腿脚不便,行动非常迟缓,从家中到袁祠坐公交车再转车要近一个小时,但她每周都会来。
如今,她的腿病恶化了,出门必须坐轮椅。
她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来到袁墓,扫地浇水了。
比起先辈们,佘幼芝这一代经历的变动太多。
袁墓本是堂哥守。
孰料遇上“文革”,袁墓被人挖地三尺,墓碑也被推倒了,后来还迁入19户人家,佘幼芝和母亲被挤到佘家过去的羊圈。
1970年,当佘幼芝从医院生产完回来,发现堂哥一家已经搬走。
佘幼芝找堂哥3年未果,做了一个决定:自己守。
康有为题袁崇焕祠
康有为题袁崇焕祠
进了北京龙潭湖公园北门,往西走十几步,便是明末民族英雄袁崇焕的祠堂,祠址很高,门首刻康有为所写袁督师庙横额,两侧有他撰写的一副对联:
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
闻鼙鼓思东辽将帅,一夫当关,隐居敌国,何处更得先生
袁崇焕(公元1584~1630年),字元素,广东东莞县人。
他在明末督师蓟辽,在抵御清军入犯时,曾经立过大功,人们都称他为袁督师。
崇祯二年,清军打到北京,他督师入援,列阵于广渠门外,
以相差13倍的兵力,背城血战,清军因无法对付,便设下反间计,故意泄漏给明廷,说袁督师私通清军。
多疑的崇祯帝信以为真。
这样,忠心为国的英雄终于在崇祯三年的八月十六日,被杀于北京。
袁督师的祠堂和墓,与西子湖畔的岳飞庙和岳飞墓南北辉映,同样是我们民族正气的象征。
智慧人生之袁崇焕之庙
袁崇焕之庙
我无意中得知,风景秀丽的北京龙潭湖公园里,有明代英雄袁
崇焕的庙。
袁崇焕是广东省东莞人,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兵部主事。
当时,努尔哈赤率领的满洲八旗越过辽河
紧逼山海关。
袁崇焕担任山海关外宁远城的守备任务。
袁崇焕拒絕
了努尔哈赤的劝降,加强了宁远城的防备,将从南方运来的西洋“红
衣大炮”排列在城头上,准备向满洲八旗发起攻击。
努尔哈赤站在八旗军的最前列向前冲锋,苦战中,努尔哈赤本
人因受到炮击负伤致死,明军取得了重大胜利。
打败努尔哈赤30万
大军后,袁崇焕晋升为巡抚。
但是却遭到了掌握明朝大权的宦官魏
忠贤的嫉妒而被免职。
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即位后,袁崇焕又复
职被任命为兵部尚书。
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避开山海关,越过长城,攻陷了遵化、
通州,直逼北京,两军在左安门外相持。
袁崇焕身先士卒,靠着“红
衣大炮”的威力,又打败了皇太极。
皇太极的旧仇未报又吃败仗,于
是他考虑用军事以外的办法消灭袁崇焕,就是说,他想利用崇祯皇
帝疑心极重的性格弱点。
努尔哈赤去世之际,袁崇焕曾派使者吊唁。
于是,他以此事为证散步谣言,说袁崇焕私通皇太极。
平时就疑虑重重的崇祯帝将袁崇焕招来,在北京西四甘石桥将
其处死。
袁崇焕的尸体弃置刑场,部下佘义士将其遗体运至广渠门
附近建墓,并终身守墓。
1952年迁移龙潭湖畔,祠的后面现在仍留
有墓碑,令人感慨万千。
宋忠臣袁公祠堂碑铭
宋忠臣袁公祠堂碑铭
宋忠臣袁公祠堂碑铭,是南宋时期的一篇铭文,作者谢翱,内容大致叙述了袁崇焕的生平及宁锦之战的经过,并表达了对袁崇焕的敬仰与赞美。
这篇铭文由谢翱请人刻在袁崇焕的衣冠冢上,后来在满清统治时期被毁。
以下为部分节选:
公讳崇焕,字元素,东莞人。
举万历丙午乡试,再考授知邵武。
徙知袁州,母忧去官。
起知清丰,不调。
升佥事监军山海,遂筑城守卫。
或言敌且至,城必不能守。
公曰:“信如彼言,兵且溃,吾不有死法乎!”已而,敌至城下,飞矢雨集。
公与二将并驰骑督战。
城上炮石俱发,所当无不摧陨,杀伤相当。
大帅乘间执二将去,城无主,亦不守。
城外民居数千家,亦焚荡尽。
公短衣蔽体,匍匐归,诣阕请死。
天子特原之,进秩仍监军。
关上器械火药皆缺,公命水卒泅塞四门以避。
久不闻于上,公自出筹饷于诸大姓及四门者百人,给券遣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72年的约定——袁崇焕祠守墓人佘幼芝老人的传奇‚您和您的祖先守墓的时间有372年,比美国的历史还要长,这真是一个奇迹!‛一位美联社记者在见到佘幼芝老人的时候这样感叹。
北京,从元代建都至今,八百载有余。
佘家十七代人在北京广渠门袁崇焕将军的墓边一守就是372年,佘幼芝和她的祖先们见证了京都一半的历史,也守护了这个民族内心深处的忠义与气节。
然而,就在2002年,当袁崇焕祠修缮一新重新开放的时候,这一三百余春秋的义举却被迫中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佘老的黯然神伤,不仅是袁祠旁的人去屋空,更是老北京又一份神采的灰飞烟灭……‚为什么我们的祖先是石头?‛从佘幼芝老人记事起,她就生活在北京广渠门东花市斜街52号的袁崇焕祠内。
这是一个老派的家庭,家教森严,家中的女性不能随意见客。
那时佘幼芝还是一个孩子,当她的伯父在客厅和好友交谈的时候,她便躲在里间隔着墙壁偷偷地听大人们讲好玩的事。
好几次,她听到伯父对客人们讲,佘家的祖先是一个‚磨石‛.小小年纪的她心生疑窦:自己明明是人啊,为什么祖先却是一块‚磨刀的石头‛呢?她想来想去,也不明白。
妨于家教的森严,也不敢去问大人们。
终于有一天,她憋不住了,悄悄地问母亲:‚妈妈,我们的祖先是块石头吗?‛妈妈十分不解,问她为什么会觉得祖先是石头呢?她说:‚伯父总对别人讲,我们的祖先是‘磨石',那不就是’磨刀的石头‘吗?‛妈妈‚噗嗤‛一下笑了:‚傻孩子,那是’谋士‘.‛边说着,边把‚谋士‛两字个写给佘幼芝看。
这下,她终于明白了。
佘家这位做谋士的祖先,便是如今熟悉袁崇焕将军故事的人口中的‚佘义士‛.而爱好历史的佘幼芝也在勤奋的自学中了解了自己家这一光荣而艰难的使命。
1630年,明崇祯三年,中秋节后的一天,明末着名抗金将领袁崇焕被诬勾结后金反叛国家,而被执行‚凌迟‛.行刑的那天,不明就里的百姓们将袁将军当成叛国的恶人,或辱骂、或击打,甚至还用剪刀戳、用牙齿咬他的身体。
很多人花钱向刽子手购买从袁将军身上割下的肉和内脏,一边吞食,一边痛骂。
史料这样记载着:‚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
‛行刑完毕时,袁将军只剩下一副血淋淋的骨架和一颗头颅。
刽子手将头颅高高地悬挂在木杆之上,准备传视九边。
那天晚上,袁将军的一名佘姓部下不甘忠心义胆的英雄就此冤沉大海,冒着生命危险将头颅窃走。
人们世代流传的故事中说,农历八月十六本该月明星繁,但偏偏那日夜空阴霾,伸手不见五指。
佘义士成功地将袁将军的头颅取回了家中。
为了纪念这位曾经为国家出生入死、忠心耿耿的将军,也为了将来有朝一日这莫大的冤屈得以洗雪,更是为了让后人能够铭记这赤胆精义的民族忠魂,佘义士在北京广渠门自家的后院里埋葬了袁崇焕将军。
他辞去官职,放弃大好的前途,开始为袁将军守墓。
当时,这样的举动若被朝廷发现,就会有满门抄斩的危险,因此佘谋士只好隐姓埋名,以至于现在对于这位好汉的名字,无从查找,人们每每提起他,只称呼其为佘义士。
佘义士是广东顺德人士,与袁崇焕同乡。
据传,佘家家财殷实,在北京广渠门一带有众多田产。
在老北京的地图上,可以找到一个叫‚佘家湾‛的地方,指的就是这里。
事后,为了掩人耳目,佘家便把部分田地辟为‚广东义园‛,专为在京的广东人士提供一方故去以后的安息之地。
佘义士临终时,终于将埋藏在心底几十年的秘密告诉了家人。
同时,他给后人留下了三条祖训:一、佘家人必须世世代代为袁崇焕将军守墓,永不得南下回乡;二、佘家人世代不许为官;三、佘家子孙必须要读书,以知廉耻,明事理,记忠孝。
就这样,佘义士走了,但他的后代子孙们在袁将军的墓边平静而神秘地生活了一百五十五年。
直到乾隆年间,皇帝因敬重袁崇焕的忠义而为其平反,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将军头颅的下落。
于是,在此修墓、建祠、公开祭祀。
如今东花市街袁祠内的墓碑便是当年道光年间的广东籍进士吴荣光题写的。
1917年,康有为与张伯祯等广东同人又在北京龙潭湖建了袁督师庙,如今,我们在庙门上看到的门联便是康有为亲自撰写:‚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列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闻鼙鼓思东辽将帅,一夫当关,稳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沉冤终见天日,佘家人的义举也一直在继续。
十七代人,一直到佘幼芝老人2002年被迫搬出袁祠,整整三百七十二载。
‚守墓就我一个人干吧!‛守墓实行的嫡长子继承制,佘幼芝也不是佘家这一代的唯一传人,她还有一个堂兄。
但守墓的重任为何就落在了一位女子肩上?一切,都源于37年前她堂兄的不辞而别。
佘幼芝一家和其伯父家一起居住在袁祠内,佘母本来先后有过十个孩子,其中六个是男孩,然而佘老的九个兄弟姐妹不幸一一早故,只独留下佘幼芝一人。
母亲过世后,她和丈夫焦立江,以及伯母、堂哥一起居住。
说也奇怪,佘家是个大家族,经过300多年的开枝散叶,本应子孙满堂,人口殷实,然而佘家却代代单传,而且未有一个男丁活过七十岁。
1970年一个普通的下午,在仪器商店上班的佘幼芝下班回到家中,忽然觉得当日的家十分没有人气。
她每天这时都会去伯母的屋里说一声‚大妈,我回来了。
‛这一天,任凭她怎么叫,伯母也没有回答。
她想:‚也许大妈出去买菜了,或者到邻居家串门了吧。
‛当年她伯母的房间,就是今天袁祠内的售票处。
她走到伯母的房前,发现门虚掩着,就推门而入。
然而,眼前的一切让她惊讶了:房间里什么都没有。
‚空空如也啊。
‛几十年后,佘老这样回忆,‚我现在都能想起来那时候的心情。
‛她突然说不下去了,把头转向一边,闭着眼睛深吸了一口气,抿上了嘴。
她的堂哥和伯母就这样一声不吭地走了。
面对着空空的房间,佘幼芝悲从中来,她突然意识到自己身边已经没有了娘家的亲人。
是啊,连街坊邻居搬家,也都会打个招呼,知会一声,何况是一家的兄妹,如何能说走就走,不辞而别啊。
‚堂兄走了,谁来守墓呢?‛刚从悲伤中缓过神来的佘幼芝马上想到了这个严重的问题。
于是,她向周围的邻居们打听堂兄的下落,希望从他们那里知道哪怕一点点的消息。
终于,她得知她的堂兄可能搬到了北京南苑红房子一带居住。
为了能找到自己的亲人,更为了能让家族的守墓事业继续下去,她和她的丈夫,以及当时已经出生的儿子焦平,一起办了公交通用月票。
每到休息日,一家三口便在清晨坐上公交车,去往南苑红房子地区,在那里居民区街道上来回地走。
她想,如果堂兄一家真的居住在这里,他们就会出来买菜,就会出去走亲访友,那么在街道上来回的走,或许就能碰上,那不就找到亲人了吗?就这样,在红房子一带的街上,他们一家三口一走就是三年整,结果一无所获。
佘幼芝的心凉了,希望破灭了。
她明白,堂兄是找不回来了,那守墓怎么办?‚我虽然是女人,但男人能做的事情我就也一定能做,何况我现在是唯一能把佘家的事业继承下去的人了。
‛祖训不能违背,袁将军的墓不能无人去守,这种忠义精神更不能任其埋没。
于是,佘幼芝做出了一个决定:由自己来继续家族的守墓行动。
‚你要是想搬,那咱们就离婚吧。
‛一位孱弱的女子,心中却有不屈的意念,为了守墓,她风风雨雨32年。
早在1966年文革开始不久,就有一伙红卫兵冲进袁祠,推倒了袁崇焕和佘义士的墓碑。
当时坊间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袁崇焕死后,因为其头颅神秘失踪,就做了一个黄金头放在坟墓里埋葬。
所以当时的造反派们还掘开袁将军的坟墓,发现什么财宝都没有后,就将一切都夷为平地。
可叹旧时英雄,竟尸骨不安,遭此劫难。
后来,祠堂改成了民居,19家住户先后搬进园子,昔日的袁公祠变成了杂院。
不久,北京五十九中学在附近建立,学校的操场与袁祠仅一墙之隔。
而佘幼芝一家也从原来的房子中搬出,居住在西边一间阴暗潮湿、不到十平米的小屋内--这里原本是她家的羊圈。
‚那房子很潮湿,我们家床底下常常长出蘑菇。
‛佘女士的丈夫焦立江这样和我们描述当年的居住环境。
她的丈夫退休前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为了他们的孩子能得到更好的生活环境、接受更好的教育,焦立江不止一次想过要搬家。
他在各处物色房子,也常常带着妻子去看房。
佘幼芝每次都顺从地跟随丈夫去看房,但最终总会找出新房这样那样的毛病来拒绝搬家。
焦立江说:‚我后来才算明白,她总给我找麻烦,其实就是不想搬。
‛佘女士觉得,祖训中说后代不能离开墓地,必须要坚持守墓,如果自己因为生活条件这点‚小‛问题而搬离这里,便是不遵祖训,更对不起冤死的袁大将军。
一面是丈夫的要求,一面是300多年的祖业,佘幼芝决然地选择了后者。
她对丈夫说:‚你要是想搬,那咱们就离婚吧。
‛于是,分家单写出来了:房子你一间我一间,被子你几条我几条。
‚那时候我们连家里几双筷子怎么分都写上去了。
‛佘老说着说着嘴角一咧,笑了。
最后他们说到了孩子。
佘幼芝问自己年幼的儿子愿意跟爸爸还是愿意跟妈妈,儿子哭了,他说:‚我不想没有爸爸,也不想没有妈妈。
‛其实,夫妻俩又何尝想结束这难得的姻缘呢。
就这样,婚没有离成,全家在羊圈里又住了下去。
80年代是佘幼芝老人最艰难的时期,一方面因为袁祠的修缮,另一方面也因为她家人的不理解。
佘老告诉我们,那时候没法跟丈夫沟通,就只能对着自己的日记倾诉。
她还能记得当时在日记里写过这样一首诗:十年浩劫掘忠魂,盼党重建墓中人,元素舍死保北京,英雄事迹传美名,独守陵园思哀情,代代相传元素情,苦守陵园三百载,谁知我氏心中情。
后来,常常有人到袁祠去拜访佘幼芝,听她讲述袁将军的故事,和佘家守墓的传奇。
她的丈夫总在一边默默听着,焦立江还常常看到70多岁的老人给自己的妻子虔诚地鞠躬。
他开始慢慢明白妻子的所为。
那时,一墙之隔的中学操场上,学生们经常会把铅球不小心投入墓地,砸坏墓碑和树木。
佘幼芝就跑去和校长说,然而校方置之不理。
于是,她就一个人跑到学校,和学生们宣传袁将军的故事,做学生们的工作。
学生们一届又一届地毕业了,越来越多的孩子们知道了袁崇焕,知道了佘家的传奇,于是,佘家又开始接待各处来祭拜袁将军的学生。
对于那些孩子们,佘幼芝总是会热情地挽留他们在家中吃午饭,家里条件不好,就请学生们吃面。
他们家的碗很少,学生又很多,于是,学生们分批吃饭,先吃完的学生们自觉地洗了碗,再让后面的同学吃。
佘幼芝老人说起这些的时候,跟老伴俩人互相看着,笑出了声。
别看佘幼芝老人对自己恶劣的居住环境毫无怨言,但她心里却心心念念地想着的却是被破坏了的袁将军墓的保护与恢复。
她跑了崇文区文物局、区政协、市文物局、市政协、全国政协、民革中央、中宣部、统战部、文化部等等所有她觉得能和袁祠恢复沾上点边的单位。
那时还没有复印机,所有的材料都是手写的。
每天吃完饭,他和丈夫就在桌子边上,她负责写,她丈夫负责抄。
一年又一年,从这十平米的小房子走出的她跑遍了北京上上下下跟文物保护有关系的部门,跑遍了通过各种关系认识的能为袁祠保护说上一句话的人。
她跑出了白发,跑出了满额皱纹,跑出了‚佘疯子‛的称号……她什么都没为自己挣下,却终于争取到了袁祠的修建。
1985年,袁崇焕祠墓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北京市有关部门对袁崇焕祠墓进行了修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