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教师共25页文档
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教育学的概述教育学教育学,即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只有那些有价值的,能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才能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通过对教育学的学习可以使我们了解教育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方法。
那种认为不学教育学也能教书和做好教育工作的想法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不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学萌芽阶段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学尚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这一时期,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散于他们的哲学著作中。
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可以说他们只是教育学的萌芽和雏形。
国内: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韩愈的《师说》《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
西方:柏拉图《理想国》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
教育学独立形态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进步,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为了阐明他们的教育主张,在总结人类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写出了一系列的教育著作,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①英国——培根——《论科学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②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标志着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③德国——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被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④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这是现代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著作,他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⑤法国——卢梭出版《爱弥儿》开拓了研究个体生长与教育关系为主题的研究领域。
至此教育问题有了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有了专门的教育学概念,有了教育学专门的研究方法,专门的教育学著作,专门的教育学研究机构。
教育学原理《教师》
报告人: 小组成员:
框架
一、职业价值 二、专业发展 三、师生关系
职业价值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的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
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
概念 专业素养 发展取向 发展模式 发展理论 发展途径
师生关系
概念、内容 学生的本质特点 二者关系及体现 关系类型及比较 良好关系的意义 建立、保持良好关系的途径
规范--再教育取向
权利--强制取向
伊润特观点
问题解决 (现实问题、 促进专业)
补短取向 (知识过时、 继续学习) 改变取向 (适应社会、 发展教育)
发展动因
成长取向 (复杂环境、 发展自身)
发展目标
哈格芮乌斯、富兰的观点
取向 内容 发展策略
知识和技能的取得
相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是教学中不可 缺少的知识基础
确定的
(学习内容)
专业素养的具体内容
专业观念: 学生观、教师观、课程观、活动观、质量观、评价观 专业知识: 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文化知识 专业技能: 教学设计技能、教学实施能力、处理突发问题的能 力、教育研究能力 专业精神: 专业道德、专业认同、专业奉献、专业责任、 专业追求、专业创新、专业合作
从业资格不易获得
服务社会
从业资格容易获得
谋生手段
教师的专业发展取向
瑞查森、普莱瑟观点
取向 特征
实证--理性取向
教师专业发展受到行政力量的影响,认为是按照理性原则思考与行 动 发展靠教师自己的力量,给予教师自主权。通过对教师信念与实践 进行反思学习,对话是核心要素,注重批判性作用。
试图通过行政力量加以影响,并允许教师一定的自由。
教育学原理(精华版)
(4)制度教育学
代表人物:乌里、A·瓦斯凯等。
基本观点:第一,教育学研究应该首先研究研究教育制度,阐明制度对于教育情境中的个体行为的影响;第二,教育中的官僚主义、师生与行政人员间的隔离主要是由教育制度造成的;第三,教育的目的是要实现社会变迁,为实现这个目的,学校教育要帮助教育者与学习者把学校中“给定的”(即从外面强加的制度)看成是“建立中的制度”(即根据个人间的自由交往而导致的自我管理的制度);第四,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要分析那些显在的制度,如教育组织的制度、学生生活制度等,而且还要分析那些隐性的制度,如学校的建筑、技术手段的运用等。
我国的教育学在二十世纪的发展主要是教材的翻译和撰写。二十世纪初主要是学习日本,20年代开始学习美国,50年代后转向学习苏联,而改革开放的80年代后则是面向全球学习借鉴各国先进的教育理论。当然,另一方面,国人学者也在努力建构自己的教育学。
(二)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1.教育学的萌芽: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学尚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这一时期,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都散见于他们的哲学著作、政治著作和语言记录中,如孔子的教育思想蕴涵在《论语》一书中,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散记在他的哲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所有的教育方面的著作,也多属论文的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而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因而,只可以说它们是教育学的萌芽或雏形。
其中主要的代表作有英国学者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在此文中,“教育学”首次被作为独立的科学提出来;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所写的《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英国哲学家洛克的《教育漫话》,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里程碑式的教育学著作,它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024年度教育学原理完整版
将传统课堂中的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过程颠倒,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视
频等学习资源完成知识学习,而在课堂中则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的互动交
流来完成知识的内化。
02
慕课教学模式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的兴起,使得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通
过互联网学习优质课程资源,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教学模式的创新
。
03
混合式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特点
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倡导 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与传统教育技术区别
传统教育技术主要关注教学媒体的应用,而现代教育技术 则更加注重教学设计与学习资源的开发,以及学习者学习 能力的培养。
28
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模式创新
2024/2/3
01
翻转课堂模式
教育学原理完整版
2024/2/3
1
目录
2024/2/3
• 教育学概述 • 教育功能与目标 • 课程与教学论基础 • 德育原理及其实施途径 • 师生关系与班级管理 • 评价改革与质量保障体系 •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 • 终身学习与未来发展方向
2
01 教育学概述
2024/2/3
3
教育学定义与研究对象
教育学定义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以教育事实为基础,以教 育价值观为引导,探索教育工作的内在规律和教育行为的有效性。
研究对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以及它们与社会、政治 、经济、文化等的关系。同时,教育学也关注个体在教育过程中的发展变化以 及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20
班级组织结构优化策略
1 2
班级规模与编班
《教育学原理》教师和学生
教师的职业形象 1、 教师的道德形象——最基本形象 乐于奉献、坚持公正是时代对教师的基本的伦理道德要求。 2、 教师的文化形象——核心 教师要不断学习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 教师应成为多元文化交融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教师应成为新文化的创造者。 3、 教师的人格形象 概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特征的整体体现,
具体发展途径
师范教育; 新教师的入职培训; 在职培训; 同伴互助;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自我教育
现代教师的专业素质(掌握)
专业素质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具备的多方面的 专业要求,是顺利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也是教师 胜任工作的基本条件。具有多样性、时代性和结构 性特征,包括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 业道德、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
(三)能力为重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突出 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 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 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四)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 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 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 习的典范。
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业教育内容和措施,教师 教育专业化;
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 形成社会公认的教师专业团体
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理解) (一) 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内涵
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 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2024年)《教育学原理》全套课件完整版x
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加强与国际教育组织和机构的 合作交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32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2024/3/26
33
教育信息化趋势
包括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在线教育与远程教育发展、人 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等方面的趋势,这些趋势为教育信息化 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教育创新趋势
包括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技术创新等方面 的趋势,这些趋势为教育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2024/3/26
政策调整方向
包括加强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 发展等方面的方向,这些方向反映了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 任务和目标。
中级阶段
积累了一定教学经验,开始关注学生需求,追求 教学效果。
高级阶段
成为学科带头人或专家型教师,关注教育改革, 追求教育创新。
2024/3/26
24
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内外因素剖析
内部因素
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职业认同、教 育信念等。
外部因素
学校文化、领导风格、同事关系、学 生需求、教育改革等。
2024/3/26
25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有效途径探讨
持续学习
参加专业培训、研讨会 、学术交流等,更新教
育观念和教学方法。
2024/3/26
实践经验
通过教学实践、教育研 究、参与教育改革等方
式积累经验。
合作交流
反思总结
与同事、学生、家长等 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共同提升教育水平。
26
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 反思和总结,不断改进
17
PART 04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还处于经验阶段,还未形成一套概念体系,还未上升到理论阶段。
3)有关教育论述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述之中
例如,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和《法律篇》当中论述他的教育思想,亚里斯多德的思想体现在他的《政治学》和《伦理学》当中。
4)没有专门的教育学语言
1)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2)教育学萌芽时期的特征
1)以习俗的认识为主
教育习俗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造、传承和享用的各种教育方式、手段、制度、谚语、诗歌、故事、仪式等,是鲜活的教育文化遗留物。
近代以来,教育习俗与教育理论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是伴随着科学化,教育学理论远离了教育习俗;另一方面是对一些落后的教育习俗的批判。
(2)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3)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基本评价:
(1)奠定了科学方法论基础;
(2)容易被简单化、机械化和过度政治化。
5、批判教育学
代表人物:鲍尔斯、阿普尔、布迪尔等等。
代表观点:资本主义学校的不平等性;学校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对应关系;教育“复制”了人的社会、经济地位。
(2)夸美纽斯的贡献
他是文艺复兴以来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不朽功绩就在于创立了完整的教育学体系,完成了哥白尼式的革命。第一,他提出了让一切儿童都接受教育的普及教育的思想。第二,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第三,对教学方法的改进。第四,确立了学校教育制度,论述了班级授课制。第五,探索教育中的规律,将教育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研究。
教育学原理——教师
三、教师的素养
高尚的师德 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全面的教育教学能力 良好的心理素质
8
高尚的师德
1.对事业无私奉献; 2.对学生真诚热爱; 3.对同事团结协作; 4.对自师的任务和劳动特点 三、教师的素养 四、师生关系
1
一、教师的作用与地位
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在社会发展中
起桥梁和纽带作用;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培育新一
代的思想品德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3.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校的
教育作用是通过教师来实现的。
2
教师的地位逐步提高:
①1985年,规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②《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 “努力使教师成为最受人尊重的职业。”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 “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 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 步提高”。
二、教师的任务和劳动特点
教师的任务: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具体
两位不同的张老师
某中学一位学生表现一贯不佳,但后来由于受 到某种积极因素的影响,产生了要求进步的心 愿。一天,该生对班主任张老师说:“老师, 我想入团……”对这位学生开始产生的上进心, 班主任不仅不加以保护和鼓励,反而冷嘲热讽, 说:“你还想入团?去入流氓集团吧!”这一 句话就把学生推到了对立面,刚产生的一点积 极因素被老师的一瓢冷水浇跑了。
9
热爱教育事业二三例
江爱斌:36岁,文成县双溪乡中心学 校副校长。缺了右手的独臂老师,他 是这么说的:“命运夺走了我的右手, 但无法夺走我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 爱。”因他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和 无私奉献,曾多次被评为市先进工作 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2001 年获省“春蚕奖”。
教育学原理(完整版)
(二)家庭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内容
(2)做一个有文化基础有思想道德素质的人
(3)做一个在某一领域有成就的人
2 家庭教育的义务和内容
习惯 (3)家庭品格教育的任务和内容 (4)家庭情感教育的任务与内容 构建自信的情感情绪背景、激励自强的向上动机
(1)家庭健康教育的任务和内容
(1) 生物起源说 (2) 心理起源说
(3)劳动起源说
(4)交往起源说
2、教育的发展(1)以生产关系的发展为主要依据
(2)以生产力的发展为主要依据 1)原始教育
2)古代教育
3)现代教育
(三) 教育的发展趋势
1、教育的全民化与 民主化 2、教育的信息化与 全球化 3、教育的市场化与 民营化 4、教育的终身化与 终身学习
(2)当代学生的特点
平等意识增强,富有宽容精神
关心国家大事,具有较强的社会参与意识 喜欢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学习方式 自我意识增强,价值观念多元化 学业竞争加剧,心理问题增多
大众传媒对学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三) 师生关系(P123)
1 师生关系的概念
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 成的相互关系
二、教育概说
(一)对教育的认识
(P15) (P21)
(二)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三)教育的发展趋势
(P27)
1、教育的概念
(1) 教育的词源 最早出现在《孟子· 尽心上》
(2)教育的定义
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知识和技 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 育。 狭义:主指学校教育,指教育 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 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 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育成一定社会 (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学原理word版.doc
绪论:走向专业化的教师职业教师的职业特点一、教师乃是专业人员广义教师:对教育机构中所有工作人员的总称(口头称老师、先生)狭义教师:专指教育机构尤指学校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基本特点有三:1、主要的从业组织为学校2、从业的主要内容为教学3、从业性质是以教育为职业一、教师乃是专业人员文中标题用的是“教师乃是专业人员”耐人寻味1、对专业人员的理解2、对乃是的理解一、教师乃是专业人员职业与专业的关系1、职业指人们从事的行业2、专业是指人们受过哪方面的专门训练3、职业与专业密切相关一、教师乃是专业人员社会学者常把职业分为专门职业与普通职业,他们致力于专门职业的研究,并建立了专业社会学这一分支学科。
在专业社会学中,对于专门职业这一概念有两种不同的界定:一种是把专业界定为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服务理想的职业群体;一、教师乃是专业人员一种是把专业界定为对自身职业具有控制权的职业群体。
人们往往根据这两种界定来判断某一职业是否是专业。
不管从哪一定义出发,教师职业都是一种专业职业。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作专门职业,认为它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
一、教师乃是专业人员教师是专业人员。
1958年,国际劳工组织制订的,1966年获日内瓦国际劳工统计专家会议通过的《国际职业分类标准》中,共列出8大类、83小类、283细类的1881中职业,其中各级各类教师被列入“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这一大类。
1986年6月21日,我国统计局和国家标准局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表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将全国职业划分为8大类,63中类,303小类,其中各级各类教师被列入了“专业、技术人员”这一大类。
一、教师乃是专业人员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承担着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延续人类社会的发展的重要职责。
(完整word版)《教育学原理》课程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标准《教育学原理》课程标准一、标准说明本课程标准是根据教育部新的课程开设要求并结合本院小学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可供小学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使用.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一)课程性质教育学原理是研究探索教育现象与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理论学科。
是我国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小学教育专业最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
在小学教育专业乃至整个教育科学领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二)教学目的1.通过教学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教育学原理》这门课程的性质、任务、研究范围、发展轨迹、研究方法及发展趋向;提高学生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养成学生热爱教师职业的思想感情;懂得合格教师应具备基本素养。
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从而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学生观.2.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模式,使学生初步形成运用教育基本理论独立地分析教育问题与解决教育问题的基本技能,并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加以运用,增强学生参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激发学生研究教育的兴趣,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绪论(8课时)要求与说明本章主要帮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萌芽、创立和发展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思想以及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当代教育学的特征;学习教育研究主要的方法及其运用。
重点掌握教育原理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当代教育学的特征.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三节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参考书目1.柳海民主编.现代教育原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王前新著。
教育原理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3.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
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章认识教育(8课时)要求与说明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的形态,教育的起源,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教育的属性,教育的特点。
《教育学原理》全套完整教学课件
教育评价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在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 究方法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教育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对 教育活动的效果进行判断,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目 的是探索和发现教育活动的内在规律。此外,教育评价主 要关注教育活动的结果,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则更加关注 教育活动的过程和内在机制。
THANKS
目的等问题。同时,教育学也为哲学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考方式。
02 03
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心理学为教育学提供心理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的理论基础,帮助教育学 更好地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同时,教育学也为心理学提供 应用和实践的平台。
教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社会学为教育学提供社会结构、文化、人口等社会因素对教育影响的分 析框架,帮助教育学更好地理解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同时,教育学也为 社会学提供教育领域的研究案例和数据支持。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分类
按研究目的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按研究方法分(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按研究范式分(实证主义 研究、解释主义研究、批判主义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继承性、创新性、系统性、控制性。
教育评价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关系
要点一
联系
要点二
区别
教育评价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都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组 成部分,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教育评价可以为教育 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反馈信息,帮助研究者了解教育活动 的实际效果,从而改进和完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同时,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也可以为教育评价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方 法支持,提高教育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德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其对美的追 求和向往;美育则可以通过艺术实践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和道德品质,促进德育的深入开展。
教育原理 第六章 教师
<<教师法>>(1993年10月)第二章也规定了我国教师享有的 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 2.从事教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 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及寒暑 假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 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参与 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劳动过程的复杂性
二、创造性
主要是由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情境等的复 杂性所决定。 1.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变化、发展中的、各具特 点的人 2.教师劳动的内容和手段是不断变化的 3.教有法但无定法
三、示范性
1.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 2.教师劳动手段具有示范性特征
指教师的学识、思想、情感、性格、意志、言行等,都对 学生产生影响并受到学生严格监督的特性。 第斯多惠讲:“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 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 乌申斯基讲:“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是以教育者的人格 为依据的,任何章程、任何纲领和任何管理机构,无论他 们设想的多么精巧,都不能替代人格在教育中的作用。”
不能无故限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独立活动; 不能无故否定学生的独到见解; 不能故意压制和歪曲体现学生进步的相关事实; 尽力保护学生在学习、健康和安全方面免受伤害; 不能故意使学生处于尴尬境地和受到蔑视; 不能基于种族、肤色、信条、性别、国籍、婚姻地位、政 治或宗教信仰、家庭、社会或文化背景或性别倾向的不平 等:不能将任何学生排除在任何活动之外;不能否定任何 学生的补助金;不能准许任何学生有任何特权; 不能利用与学生的职业关系谋求个人利益; 不能透露在职业过程中获得的学生的个人信息,除非是基 于必需的职业意图或法律需要。
(教师考编)教育学原理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1、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3、教育活动基本要素的相互关系(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4、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5、教育起源于劳动(1)首先,人类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2)其次,教育也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教育的起源一方面与其他社会现象有共同之处,即随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出于人类谋求社会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其自身的独有特质,即教育也起源于个体发展的需要,是人的社会需要和人和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我们要注意(1)经济上,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奴隶制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2)政治上,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3)文化上,到了奴隶制社会,人类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且其中不少已经在漫长的岁月中系统化、抽象化,形成了分门类的知识和学问,如天文、地理、水文、医学、数学、建筑等。
8、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 1)教育的非独立性(2)教育的原始性(3)教育的平等性、普及性9、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古代教育)的特点:(1)教育已经从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但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学校轻视体力劳动,鄙视体力劳动者,轻视生产知识的传授(2)学校教育为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等级性,学校成了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3)基本的教育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教育过程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10、现代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的现代社会教育11、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 1)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2)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 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20 世纪中叶以来,教育又不断出现新的特征:教育逐渐走向民主化,教育的服务性、可选择性、公平性和公正性成为学校改革的基本价值诉求12、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从大量的教育现象和问题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从而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