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六至十章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名著导读《论语》知识要点及练习、答案

名著导读《论语》知识要点及练习、答案

名著导读《论语》知识要点及练习、答案名著导读《论语》知识点及练题《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由XXX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XXX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XXX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XXX,名丘,字XXX,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被后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六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礼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子罕》)翻译:我小时候生活艰难,所以会干一些粗活。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翻译: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研究,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3、“XXX,臣臣,父父,子子。

”(《颜渊》)翻译: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

4、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翻译: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得仁心就很少了。

5、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雍与》)翻译:伶俐的人快乐喜爱水,有仁心的人快乐喜爱山;伶俐的人好动,有仁心的人喜静;伶俐的人快乐,有仁心的人长命。

6、XXX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翻译:XXX问XXX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XXX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7、XXX问政。

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颜渊》)翻译:子XXX如何治理政事。

XXX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

七年语文《论语》十二章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七年语文《论语》十二章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第10课《论语》十二章第一部分:课内阅读(一)阅读下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人不知而不愠()(2)不逾矩()(3)人不堪其忧()(4)不舍昼夜()2.按要求用原文句子填空。

(1)孔子在《论语》中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对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孔子在《论语》中亦有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阐述对别人的优缺点如何正确对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文中有很多词句已成为成语,请你写出其中的两个。

5.选文中的这几章,有的谈学习方法和态度,有的谈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

请任选一章,谈谈对你的启示。

(二)阅读下的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第六至十章复习

论语第六至十章复习


【注释】 后凋:最后凋谢。

【译文】 孔子说:“天冷时,才知道松柏最后凋
谢。”
• 【原文】 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不会迷惑,仁爱的人
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害怕。”
【原文】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 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译文】 孔子说:“共同学习,不一定能共同进步;
• 【注释】 葸(喜):胆怯。绞:说话尖刻。笃 (赌):忠实。偷:淡薄。
• 【译文】 孔子说:“恭敬而无礼则徒劳, 谨慎而无礼则胆怯,勇猛而无礼则闯祸,直率 而无礼则尖刻。如果领导能真心爱护亲属,则 百姓就会崇尚仁爱;如果领导能真心爱护故旧, 则百姓就不会冷漠无情。”
• 【原文】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 则勿惮改。”
每餐必有姜,但不多吃。
有人负责。”
• 【原文】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 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较。昔 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 【译文】 曾子说:“自己才华横溢却 向俗人请教,自己知识渊博却向文盲请教; 有知识谦虚为没知识,有才能谦虚为没才 能,从不计较别人的无理冒犯。从前我的 一个朋友就是这样做的。”
13
• 【注释】 泰伯:周文王的哥哥。 • 【译文】 孔子说:“泰伯的品德高尚极了!
三次让出王位,百姓无法用语言来称赞他。”

• 【原文】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 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 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 【注释】 葸(喜):胆怯。绞:说话尖刻。笃 (赌):忠实。偷:淡薄。
• 【原文】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论语》阅读附答案(集合6篇)

《论语》阅读附答案(集合6篇)

《论语》阅读附答案(集合6篇)《论语》阅读附答案(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愠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 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而不思则罔罔 ____________________。

(4)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凋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翻译句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将文中划横线的部分填写完整。

(写在原文上)【小题4】选文中的有些词句现在已成为成语保留了下来,请写出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答案【小题1】(1)生气、发怒。

(2)真诚、诚实。

(3)迷惑。

(4)凋谢【小题2】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做别人的老师了。

【小题3】人不知而不愠其不善者而改之【小题4】温故知新见贤思齐【小题5】略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1)“愠”,动词,生气、发怒。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39)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一(含答案)  (39)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论语》十二章复习试题一(含答案)一、选择题的一项是()1.下列文言句子断句正确..A.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B.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C.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D.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首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看见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没有才能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讲的是见到“贤”与“不贤”的两种做法,从两种方法中间断句,选C。

【点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

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2.根据课内文言积累,完成小题。

浩浩同学采用“整理归纳法”复习文言知识。

下表中归纳有错误一项是A.A B.B C.C D.D【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 通假字:①不:尊君在不,不通否;②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③有: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正确;B. 古今异义:①儿女: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女,子侄辈;②饭:饭疏食,饮水,饭,吃饭;③可以:可以为师矣,可以,可以凭借;正确;C. 敬辞:①尊君:尊君在不,尊君,您的父亲,敬辞;②家君: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我的父亲,谦辞;③子:子曰/曾子曰,子,加在姓氏或数词后面作为对人的尊称,故C错误;D. 词类活用;①水:饭疏食,饮水,饭,名词活用为动词,吃,②乐: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意动用法,以…为乐,③传:传不习乎,传,动词活用为名词,传授的知识;正确;故选C。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四书”之一。

B.《朝花夕拾》创作于1926年,是鲁迅所写的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

C.《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

《论语》十章原文翻译

《论语》十章原文翻译

《论语》十章原文翻译导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译文: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

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论语》十章原文翻译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论语》十章原文翻译原文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

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和《卫灵公》。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5.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hǎn)》)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

《论语》导读(同济版)

《论语》导读(同济版)
”的内容?( )
答案:礼#乐#御
问题:“告朔之礼”中“朔”是指每月的第十五天。( )
答案:错误
问题:“饩羊”是指祭祀中杀而未烹的羊。( )
答案:正确
第13章
问题:对“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中的“里”,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
答案:正确
第23章
问题: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下列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
答案:家中最小的孩子
问题:“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中“先生”的含义是( )。
答案:长辈
问题:“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中“曾”的含义是( )。
答案:岂,难道
问题: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对这句话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答案:“所以”指的是做事的动机#“所由”指的是做事的途径#“所安”指的是所处境界#“哉”是指语气助词
答案:简约,引申为贫困的状态
问题:小人经常做价值判断,很少做事实判断。( )
答案:错误
问题:真理未必掌握在大多数人手里,民主未必等同于真理。( )
答案:正确
第14章
问题:“苟志於仁矣,无恶也”中“苟”的含义是( )。
答案:诚恳
问题:“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中“终食”的含义是( )。
答案:情思#思想#心智#情智
问题:“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中的“德”主要是指在上位者要有德。( )
答案:正确
问题:在孔子时代,《诗》就被称为《诗经》。( )
答案:错误
问题:中华民族一直都有“诗教”的传统。( )
答案:正确

《论语》导读(复旦版)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论语》导读(复旦版)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论语》导读(复旦版)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章节答案2024年1.下列哪一选项能够体现孔子的政治思想?()答案:不能将把自己的个人利益凌驾于全体人类的利益之上。

2.孔子认为,为了达到杀一儆百的效果,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人。

()答案:错3.孔子主张以礼治国,反对使用刑狱治国。

()答案:错4.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此之谓也。

”这一文本出自哪一部文献?()答案:《大戴礼记》5.礼与法的根本区别在于()。

答案: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

6.孔子并不反对刑罚。

老百姓犯了法,就该杀。

()答案:错7.子曰:“君子惠而不费。

”这里的“惠”是什么意思?答案:恩惠8.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

物质文明发展起来了,必然会带动精神文明的发展。

()答案:错9.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

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贪财),虽赏之,不窃。

”这段问答反映的是孔子的什么政治思想?()答案:上行下效10.下列哪一选项中“偃”的意思与“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中的“偃”相同?()答案:东面偃旌11.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三者中,“足兵”最重要。

()答案:错12.下列哪些选项属于德治的内容?()答案:仁义;忠信13.就为政者来说,什么最重要的()答案:取得人民的信任14.孔子对老百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即使在温饱未能解决的情况下,也不能作奸犯科。

()答案:错15.下列不属于孔子的政治思想的是()。

答案:严刑峻法16.“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里的“时”怎么理解?()答案:按照季节,不影响农时17.内圣与外王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内圣是为了实现外王。

()答案:错18.“无为而治”的意思是?()答案:统治者的作为应合乎时宜19.不同时代的人性善恶差别很大。

()答案:错20.“汤武兴,则民好善”。

这里的“武”指的是()。

答案:周武王21.贾谊曾经比较过周朝与秦朝。

周能有八百年的天下,而秦世而亡。

《论语》十则(最新6篇)

《论语》十则(最新6篇)

《论语》十则(最新6篇)论语十则篇一。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四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词句的意思,能把《论语》二则改成两段白话文。

4、正确默写课文。

5、对中国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产生兴趣,由此产生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词句的意思。

能把《论语》二则改成两段白话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3、逐步理解两则论语的意思。

4、渗透学习要温故而知新,善于思考的行为品质。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导入: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论语一则,谁能给大家背背?(复习导入。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根据对他言行的记载而编写的。

那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论语》中的有关知识,看看这两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二、新授:1、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指名读,检查读音。

如:为矣罔殆3、小组互相读,提出不懂得问题。

4、根据学生提出的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注释和自己的理解,小组交流这两则论语的意思。

5、学习汇报。

(指导学生理解第一则论语的意思:温习已经学到的知识,就能得到新的体会、新的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当老师了。

)6、谁想试着说一说。

7、小组间互相说一说。

8、那这则论语中的一个生字我们能想办法把它记住吗?(指导学生随文识字。

)9、小组自学第二则论语。

10、汇报。

教师指导学生把语言组织完整、准确。

11、着重理解“罔”和“殆”的意思,同时记住这两个字。

(教师相机板书,指导书写。

)12谁愿意再试着说一说这则论语的意思。

13、和你的小组同学再说一说。

三、指导背诵。

1、自愿背。

2、齐背。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板书:27、《论语》二则温故知新为师学不思罔思不学殆反思:学生理解论语二则的含义之后,觉得自己应该如此好学,背诵较快。

《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含答案孔子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记录和整理的言行录,包含了他的许多思想和对人性、道德以及社会治理的见解。

本文将对《论语》中的十二章进行理解性默写,并提供答案供读者参考。

第一章:学而篇君子不器。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智者乐人。

孔子认为所谓君子应当有德行而不仅仅是有才干和技艺。

他讲述了仁者、智者和仁智者各自的乐趣所在。

第二章:为政篇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孔子强调,只有居于高位的人才能决策,下级只需遵循执行。

他还提到了政治家的胸怀和为人民着想的责任。

第三章:八佾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在这一章中谈论了他对于自己所行的舞礼“八佾”的兴趣和自豪感,同时也提到了相互理解与交流的重要性。

第四章:里仁篇有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孔子在这一章中强调言行一致的重要性。

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仅仅要言之有物,还要做到言行一致。

第五章:公冶长篇公冶长期跛,子贡曰:“师待之,而行违。

”公冶长行动不便,但依然受到孔子的尊敬。

孔子认为不应该因为一个人的外貌或行动不便而轻视他。

第六章:雍也篇雍也之言曰:“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孔子强调一个良好的治理应当以公正为根本,而不应偏袒任何一方。

第七章:述而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竭泽而渔,唯君子是庐。

”孔子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君子应该把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光大。

第八章:泰伯篇文武之政,未如审乎?孔子对早期尧舜时代的治理方式提出了质疑,他认为政治和军事方面的作为还需要更加审慎。

第九章:子罕篇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孔子讨论了关于获取利益与遵循个人信念和道德的冲突,强调了仁和善良的重要性。

第十章:尧曰篇尧曰:“咨尔舜,言勉而行。

”孔子引用了尧和舜的典故,强调了领导者的言行一致性以及领导者应当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论语第十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第十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第十章原文及翻译《论语》第十章,又被称为《学而篇》,是儒家哲学典籍《论语》中的一章,出自孔子之口。

在第十章中,孔子以“学而”为开篇,对他的学生进行社会的说教,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他对“学”的理解。

第十章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第十章翻译:孔子说:“学习,定期练习,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招待远方朋友的话,不也是令人高兴的吗?受到不尊重而不伤心,不也是君子的表现吗?”《论语》第十章的文字虽简,但其精神深深影响着后世。

其中孔子以“学而”为开篇,提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引领了后人汲取新知识的方式。

在第十章中,孔子以事例为媒介,说明了勤学苦练的重要性,提倡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勉励后人不断探索求知的动力,并且主张不断地求新、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完善自我。

古代文化乃至整个儒家学术界,都以孔子“论语》中的“学而篇”为最基本的根源,所有“学”有关的宗旨,都以“学而篇”为中心,而学习的核心是孔子认为习知“不亦乐乎”,这里对“学”更加重视了“乐”,而不仅仅是为了得到知识,而是力求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享受与欢乐。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第十章的话语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给了学习者指引,让我们把学习当做一种快乐,享受知识的历程,而不是为了得到一个成就,它把学习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督促着我们不断自强,在学习中求新、求精,而且让我们在学习中让求知的过程也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

总之,“学而篇”的话语包含了孔子的智慧,他把学习摆在一个全新的高度,倡导了“学以致用、进而成仁、知其所以而行之者”的学习理念,以“学而”为宗旨,以求知的动力推动着整个文化发展,并令社会变得更加繁荣昌盛。

第十章的话语虽简单,但其中深刻的哲学思想,以及把学习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却影响着历代人们的思想,影响着世界文明的发展。

孔子与《论语》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曲阜师范大学

孔子与《论语》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曲阜师范大学

孔子与《论语》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曲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绪论单元测试1.《论语》是由孔子及其弟子所著述的阐述修己安人之道的儒家经典。

()答案:错2.《论语》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因为()。

答案:孔子的教诲在今天依然有着强烈的现代意义;;《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典籍,极具文化价值;;读《论语》是修己安人的重要途径;第一章测试1.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人类思维范式的四大奠立者是:()答案:孔子、佛陀、耶和华、苏格拉底2.《论语》与()()()合称四书答案:《大学》、《孟子》、《中庸》3.东汉赵岐赞《论语》为:();唐代薛放赞《论语》曰:();明代杨宗吾认为《论语》:()近代梁启超先生指出《论语》:()答案: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也、六经之菁华、六经譬则山海,《论语》其泛海之航,上山之阶乎、两千年国人思想的总源泉4.孔子与《论语》对中华文化精神的塑造,大体可以概括为()()()()答案:“以人为本”“崇伦尚德”“经世致用”“守中贵和”5.“以人为本”是孔子儒学的基本主张,这种主张在政治上就是“仁政”“民本”思想。

()答案:对6.《礼记·礼运》中引用孔子的话中出现“十义”的说法:“父慈、子孝、兄善、弟弟(悌)、夫义、妇贤、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

”()答案:错7.“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表达了孔子致力于“出仕”以安天下的经世致用之情怀。

()答案:错8.中庸被孔子称为“至德”。

孔子之所以如此重视“中庸”,就在于“中庸之道”蕴含着人类的伟大智慧,是一种极其理性、辩证的思维方式。

()答案:对9.“五伦”即《中庸》引孔子的话说:“()也,()也,()也,()也,()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答案: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10.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曰:“敢问死。

”子曰:()答案:“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11.南怀瑾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释道,佛教就像(),道家则像(),而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是中国人生存的主要依赖。

论语1至6章原文

论语1至6章原文

论语1至6章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能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

《论语》六至十章阅读训练

《论语》六至十章阅读训练

高一语文《论语》练习雍也篇第六一、阅读《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4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

子曰:“与之釜。

”请益。

曰:“与之庾。

”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1)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西赤出使到齐国去,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给点小米。

B.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吧。

”结果冉求却给了子华的母亲八十斛。

C.孔子说:“子华到齐国去,乘的是肥壮的牛马拉的车,穿的是轻暖的皮袍。

我听说过:君子救济急切需要帮助的穷人,而不应该救济那些富人。

”D.儒家一贯主张以“宽恕”之心待人。

孔子提倡周济贫穷的人而非富人。

(2)结合以上选段,你认为选段与下面的文段所体现的孔子思想有什么相通之处。

~6•5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

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二、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6•8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认为自己这三个学生各有所长,都已经具备了担任重要职务的能力。

B.孔子虽然肯定三个学生都已经具备了担任重要职务的能力,但不大赞成他们从政。

C.孔子所培养的人才,要能够辅佐君主或大臣从事政治活动。

\D.孔子能够“知人”,并且积极举荐贤才,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

(2)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说下面选段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8•12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泰伯》)三、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樊迟问知①,子曰:“务②民之义③,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雍也》)【注释】①知(zhì):同“智”。

②务:从事,致力于。

③义: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论语十二章》专项阅读及答案

《论语十二章》专项阅读及答案

时间: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论语十二章》之南宫帮珍创作一、文学知识填空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不惑()不逾矩()()不思则罔()不学则殆()一箪食()曲肱而枕()()()好之者()笃志( )三、解释加点词语1.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自远方来(从)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信乎(真诚,诚实)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惑(迷惑,疑惑)逾矩(越过,超出)(规矩,规范)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15.人不堪其忧(忍受)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快乐喜爱)乐知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19.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21.于我如浮云(对于)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24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舍昼夜(舍弃)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28.匹夫不成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笃志(忠实,坚守)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四、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他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高中语文 完全《论语》十则简析 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 完全《论语》十则简析 新人教版

《论[lún]语》[1]十则子[2]曰:“学而时习[3]之,不亦说[yuè][4]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5]而[6]不愠[yùn][7],不亦君子[8]乎?”曾子[9]曰:“吾[10]日[11]三省[1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1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14]乎?传[chuán][15]不习乎?”子曰:“温故[16]而知新[17],可[18]以[19]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20],思而[21]不学则殆[22]。

”子曰:“由[23],诲女[24]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25]知[26]也。

”子曰:“见贤思齐[27]焉[28],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9],择其善者[30]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31],任重而道远。

仁以[32]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33],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34]也。

”子贡[35]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36]恕[37]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简析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的这段话,选自《学而》篇。

孔子的这三句话讲了三个意思。

第一句话说,学习(知识技能)之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或复习)它,不是很愉快吗?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子”,古人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先生”,这里指孔子。

“学”指学习知识和技能。

“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这里是“然后”、“之后”的意思。

“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时间”或“及时”。

“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

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是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

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

“不亦说乎?”是个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论语》练习答案雍也篇第六一、(1)D(“宽恕”之心应为“仁爱”之心。

)(2)这两章都是讲救济贫苦。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但他注意把握分寸,做到适度而为;也就是要“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二、(1)B(“不大赞成他们从政”错。

孔子向来主张“学而优则仕”,只要有能力有机会就要积极参与国家管理。

)(2)本章体现了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古时一般学习三年为一个阶段,此后便可做官。

孔子办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

但要注意的是,如果一个人一开始学习就只是一心想当官,而不专注进德修业,会影响今后的为政。

)三、(1) B(孔子否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力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定鬼神的作用。

)(2)不矛盾。

孔子“敬鬼神而远之”,并不过多提及鬼神之事。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是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内心虔诚。

孔子主张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

四、(1)B(“那不是仁人,只能算是圣人!”错,是“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2)孔子认为,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

可见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

同时孔子强调,仁德的人应该凡事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在追求个人成功的同时要帮助别人有所建树。

如此看来,人活在世上不能光想自己好,也要想到让他人好,要尽社会责任。

(3)A(“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有误,孔子认为,即使如尧舜这样的圣王,都不一定能做得到。

)(4)孔盂最高的道是“仁”,而“恕”是通向仁道的最基本的途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以推己之心来对待别人,这种“恕”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5)C(应是孔子提倡“能由自己推及到别人身上”的实行“仁”的方法)(6)前一章谈论的内容是“仁”与“圣”的区别,本章孔子认为难以找到他观念中的“圣人”“善人”,能看到“君子”“有恒者”就心满意足了。

这是孔子晚年在春秋末期社会“礼乐崩坏”的情况下心态悲观的情绪反映。

五、(1)C(“推己之谓恕”,孔子劝子贡从浅近易行的“恕”道做起,推己及人。

)(2)在孔子看来,忠恕之道是行仁的有效途径:要想修养仁德,要竭尽全力地“立己”“达己”,这就是“忠”道;同时,凡事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全力地“立人”“达人”,这就是“恕”道。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是为了立己、达己;“诲人不倦”则是为了立人、达人,可见他对忠恕之道身体力行。

六、(1)D(孔子只是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而不是去改变当时社会的现状,这不符合他的“仁”的处世原则。

)(2)孔子认为应当广泛学习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礼”来约束自己。

说到底,他是要培养懂得“礼”的君子。

【参考译文】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述而第七一、(1) A(孔子认为,只有他和颜渊才能做到。

)(2) 孔子主张的“勇”,要智勇兼备,而且要符合礼,缺少智、悖于礼的“勇”是蛮干、乱干。

【参考译文】孔子对颜渊说:“用就施行,不用就收藏,恐怕只有我和你能这样了!”子路问:“先生如果率领三军作战,谁作你的助手。

”孔子说:“赤手搏虎,徙步过河,死也不后悔,我不会和他共事的。

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格外谨慎小心,善于谋划而后再做决定的人。

”二、(1)C (陈司败的批评不是针对孔子的“表里不一”,他并不知道孔子这样做的真实用心。

陈司败是在批评孔子偏袒鲁昭公,遮掩鲁昭公的违礼行为的做法。

)(2)孔子其实没有过错,因而谈不上“改过”。

从这件事的处理上,可以看出孔子的修养很高:一是敢于承担过错,周礼提倡“为尊者讳”,作为臣子,孔子宁可自己承担过错,而不说鲁君不知礼;二是受委屈时不辩解,孔子受到陈司败的批评指责,仍以宽容的心态来面对;三是巧妙地坚持原则,孔子的话中巧妙委婉地肯定了鲁昭公的违礼行为。

(3)是最后一句。

“孔子说:‘我真是幸运。

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作为臣子,孔子宁可自己承担过错,而不说鲁君不知礼,但他在话中巧妙委婉地肯定了鲁昭公的违礼行为。

〕【参考译文】陈司败问:“鲁昭公知礼吗?”孔子说:“知礼。

”孔子出来以后,(陈司败)向巫马期作了个揖,走近他说:“我听说君子是不偏袒别人的,难道君子也偏袒别人吗?鲁君娶了一个吴国女子,是同姓,却称她为‘吴孟子’。

如果说鲁君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些话)告诉孔子。

孔子说:“我真幸运,如果有了过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如同日蚀月蚀。

过错,人们都看得见;更改,人们都仰望着。

”三、(1)B(“对重金行贿的纨绔子弟,孔子却拒之门外,因为他们心术不正”这一说法没有根据。

第二个选段的意思是,孔子不以礼物的贵贱多寡作为收徒的条件,只要诚心向学,孔子就教他们。

事实上,孔门弟子的成分复杂,他们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

)(2)有教无类,就是施教不论对象。

孔子的教育,不分贫富、贵贱、贤愚,都一视同仁。

例如对出身很不理想的冉雍和互乡童子,只要他们诚心求学上进,孔子就教导他们。

今天,国家加大教育投入,大力提倡公平教育,就是要让所有的青少年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以此提升国民整体素质。

【参考译文】孔子谈论仲弓,说:“耕牛生的一个小牛犊,长着整齐的红毛和周正的硬角,虽然不想用它(作为牺牲祭品),山川之神怎么会舍弃它呢?”孔子说:“(只要)愿意亲自来送十条干肉(作为薄礼)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诲的。

”互乡这个地方的人很难交谈。

(但)互乡的一个儿童却受到孔子的接见,弟子们都疑惑不解。

孔子说:“我是赞许他向前进,而不是赞成他往后退。

(做事)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使自己清洁以求进步,我是赞许他的清洁,而不管他以往的行为。

”四、其实没有矛盾。

孔子强调学生首先要进行思考,再尝试表达,学生有求学之心,他就会对启发诱导、诲人不倦。

只有在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时,他才不再教了。

五、解析:第(1)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分析能力。

将“富贵”比作“浮云”的原因,当然是富贵与浮云具有相似点,根据文本信息,将孔子心目中“富贵”的特点,用自己的话进行转述,即可得出答案。

第(2)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概括与分析,阅读材料中孔子的观点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追求富贵不能不合道义,换言之,即孔子不反对追求富贵,但认为应取之有道。

答案:(1)浮云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之“过眼云烟”;浮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

(3分,任意写出一点,意思符合即可)(2)一致。

孔子认为富贵如果不合道义,那就应当视富贵如浮云,可见,他不反对正当地求利,但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就要以“道”和“义”为重,反对见利忘义。

(3分,分析正确,阐述合理即可,有欠缺酌扣)参考译文:①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②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六、解析:第(1)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孔子的“用”即“达”或“得志”,“舍”即“穷”或“不得志”,由于题干要求用一个连贯的句子来表达,因此只能答“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第(2)题考查概括内容的能力。

“舍之则藏”即“穷则独善其身”,即颜回不当官时如何提高自己的表现,结合文本,其应当包括两方面内容,即道德修养和学识能力。

据此,我们便可筛选出原文有关语句,而后对这些语句进行综合转述即可。

答案:(1)(2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2)(4分)①身处困境而能安贫乐道,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②好学乐学,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参考译文:①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②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不重复犯同样的过错。

不幸短命死了。

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③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④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掉义,得志时不背离道。

穷困时不失掉义,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时不背离道,所以不会使百姓失望。

古代的人,得志时,施给人民恩泽;不得志时,修养品德立身在世。

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七、解析:第(1)题考查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

由第①段找出“好勇”来概括子路是比较容易的,但“无谋”的概括就要懂得根据第④段的意思进行反面推断才能得出。

第(2)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分析,孔子称赞颜回是观点,而得出这一观点的依据显然是颜回的表现,以及孔子的评判标准,根据这一理解,从原文筛选信息,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1)好勇而无谋(有勇无谋)。

(2分)(2)颜回积极入世,有任用就参与治国救民(1分);更可贵的是,不被任用时,颜回能安守贫困,以积极的态度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和道德修养(2分)。

这些都符合儒家“仁”(贤人)的标准,因此孔子称赞他“贤哉”(1分)。

参考译文:①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

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

孔子说:“仲由啊,好勇超过了我,其他没有什么可取的才能。

”②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③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不重复犯同样的过错。

不幸短命死了。

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

”④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⑤子路问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

我要找的,一定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

”八、(1)B(“前者只是物质追求”有误,应是“前者只限于对贫富本身的态度”)(2)孔子以为学习、学问的妙处在于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他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能够循循善诱地加以启发引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