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六至十章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论语》十二章答案(精选五篇)

《论语》十二章答案(精选五篇)

《论语》十二章答案(精选五篇)

第一篇:《论语》十二章答案

《论语》十二章答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每空0.5分,每题1分,共计2分)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或至圣先师”,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每空0.5分,共计5分)

论语(lún)不亦说乎(yuâ)..不愠(yùn)三省吾身(xǐng)..传不习乎(chuán)不惑(huò)..不逾矩(yú)(jǔ)不思则罔(wǎng)...不学则殆(dài)一箪食(dān)..曲肱而枕(gōng)好之者(hào)..笃志(dǔ).

三、解释加点词语(每空0.5分,共计10分)1.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2.有朋自远方来(从).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15.人不堪其忧(忍受).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

论语第六至十章复习

论语第六至十章复习
• 【译文】 孔子说:“不到苦思冥想时,不 去提醒;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引导。不 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 再教他了。”
11
【原文】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 【注释】 反:反复。和(贺):跟唱。 • 【译文】 孔子和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别人
唱得好,就必定要他再唱,然后自己跟着唱。
9
• 【原文】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 斯道也?”
• 【译文】 孔子说:“谁能出门不经过房门, 为什么没人走我这条路(儒道)呢?”
• 【原文】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 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注释】 彬彬(宾):搭配恰当。史:言词华丽。
•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他的品质 胜过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品质就会浮华。只 有文采和品质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民心,尊重宗教却远离宗教,就算明智了。”又 问仁,答:“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就算仁了。”

• 【原文】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 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
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
仁慈的人长寿。”

• 【原文】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 道。”

【译文】 孔子说:“齐国的制度经过改革,就能
达到鲁国的水平;鲁国的制度经过改革,就能走上正

11《〈论语〉十二章》阅读练习(含答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1《〈论语〉十二章》阅读练习(含答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人教版语文七上《〈论语〉十二章》阅读练习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

(一)阅读《〈论语〉十二章》,完成1-4题。(13分)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1)人不知而不愠.()(2)吾日三省.吾身()

(3)思而不学则殆.()(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十则测试题(含答案)

《论语》十则测试题(含答案)

《论语》十则测试题(含答案)

第一篇:《论语》十则测试题(含答案)

《论语》十则测试题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座号 ___________成绩

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论语()吾日三省吾身()诲女知之乎!()...诲女知之乎!()不亦说乎()殆()..人不知而不yun()

2、在括号中解释加点字,在横线上解释整个词语。

(1)温故知新()_____________ __(2)见贤思齐()______________ _(3)任重道远()____________ ___(4)三人行,必有我师()____________ ___(5)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 _(6)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__ _(7)已所不欲,勿施于人()______ _________(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_______ ________

二、选择题。

3、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比较下列各句“而”的不同用法,按A、(顺接)B、(转接)分别归类,将字母填入括号内。

A、学而时习之()

B、人不知而不愠()

C、思而不学则殆()

D、择其善者而从之()

5、下列对《〈论语〉十则》中句子(谈学习方法与谈学习态度)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

2.(教参问题探究)《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典籍,今天学习它,有怎样的意义? 【答案】首先,《论语》中包含着许多超越特定时代的内容,有的谈学习态度和 学习方法,有的提出个人修养的要求,都值得我们借鉴,对我们的学习、成长有 重要的意义。其次,《论语》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阅读《论语》,有助 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的文化传统。
耳顺:__能__听__得__进__不__同__的__意__见______________ 从心所欲:__顺__从__意__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逾矩:__越__过__法__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__学__过__的__知__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罔:__迷__惑__,__意__思__是__感__到__迷__茫__而__无__所__适__从__ 殆:__疑__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箪:__古__代__盛__饭__用__的__圆__形__竹__器____________ 堪:__能__忍__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思考探究
统编教材、教参设问
1.(教材思考探究)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有哪些观点? 【答案】学习态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注:此句也可说是学习方 法)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二章》习题(部编版带答案)

论语十二章》习题(部编版带答案)

论语十二章》习题(部编版带答案) 班级:姓名: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子】:指___,也是对尊敬者的称呼。

2、【时】【时】:经常、不断。

3、【不亦说乎】【不亦……乎】:表示强调或反问的语气。

说】:高兴、满意。

4、【愠】:生气、愤怒。

5、【君子】:指有德行的人。

6、【吾】:我。

7、【日】:每天。

8、【三省】【三】:反复检查、反省。

省】:检查、反省。

9、【为人谋】:为他人着想、替他人打算。

10、【忠】:忠诚、诚实。

11、【信】:信任、相信。

12、【传】:传承、研究。

13、【十有五】【有】:表示年龄。

14、【立】:确立、成家立业。

15、【惑】:困惑、迷茫。

16、【天命】【命】:上天的安排。

17、【耳顺】:听从、顺从。

18、【从心所欲】:随心所欲。

19、【逾矩】【逾】:超过、越过。

矩】:规矩、标准。

20、【温故而知新】:通过温故知新,研究新知识。

21、【罔】:没有、没有什么。

22、【殆】:危险、几乎。

23、【堪】:能够、足以。

24、【之】:的、之。

25、【者】:指代前面的人或事物。

26、【好】:喜欢。

27、【乐】:快乐、愉悦。

34、【逝者___,不舍昼夜】【逝,往】、

斯】,【夫】:时间如流水般逝去,不分昼夜。28、【饭疏食,饮水】:简单的饮食生活。

饭】,【疏食】,【水】:饭菜简单、不过量,只喝水。

35、【三军】:指军队。

36、【夺】:抢夺、夺取。

29、【于】:在、于。

30、【如浮云】:像___一样。

31、【焉】:什么、哪里。

32、【善者】:善良的人、有才德的人。

33、【川上】【川】:河流、江河。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练习及参考答案.doc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练习及参考答案.doc

《论语十二章》复习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

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孟子》、《大学》、《中庸》并称“四书”。共二十篇。(“五经”指的是:《诗经》、《书》、《礼》、《易》、《春秋》)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孔子与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并称“孔孟”。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论.语(lún)

2、不亦说.乎(yuè)

3、不愠.(yùn )

4、三省.吾身(xǐng )

5、传.不习乎(chuán )

6、不惑.(huò)

7、不逾矩

..(yú)(jǔ)8、不思则罔.(wǎng)

9、不学则殆.(dài )10、一箪.食(dān)11、曲肱

..而枕.(qū)(gōng)(zhěn)

12、好.之者(hào)13、笃.志(dǔ)

三、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

..之(按时)(温习,复习)2.有朋自

..远方来(志同道合的人)(从)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4.不亦君子

..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日三省

...吾身(每天)(泛指多次)(自我检查、反省)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8.三十而立.(独立做事情)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10.不逾矩

..(越过,超过)(规矩,规范)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与体会)12.学而.不思则罔.(却)(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疑惑)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论语》十二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下列句子都是关于修身的,参考课文注释,理解其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参考答案:1.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愤怒,不是君子吗? 2.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学问是否复习过了呢? 3.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种困苦,颜回却不转变他自有的欢乐。 4.用不正值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5.一国军队,可以转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转变的。

二、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有哪些观点?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参考答案:

体会:[示例]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明了学思结合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一味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被书本主导,失去主见,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一味空想而不去学习和实践,就会怀疑。

三、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参考答案:1.“君子”,与“小人”相对,有二义:一指身份,即出身贵族的人;二指修养,即有德行学问的人。这里用第二义。 2.“忠”,指尽心尽意,是与他人相处的道理,不仅指臣对君,也包括其他人。信”,指诚信。

论语六至十章阅读训练

论语六至十章阅读训练

《论语》六至十章阅读训练(总

16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高一语文《论语》练习

雍也篇第六

一、阅读《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4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1)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西赤出使到齐国去,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给点小米。

B.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吧。”结果冉求却给了子华的母亲八十斛。

C.孔子说:“子华到齐国去,乘的是肥壮的牛马拉的车,穿的是轻暖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救济急切需要帮助的穷人,而不应该救济那些富人。”

D.儒家一贯主张以“宽恕”之心待人。孔子提倡周济贫穷的人而非富人。

(2)结合以上选段,你认为选段与下面的文段所体现的孔子思想有什么相通之处。

6•5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二、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6•8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认为自己这三个学生各有所长,都已经具备了担任重要职务的能力。

B.孔子虽然肯定三个学生都已经具备了担任重要职务的能力,但不大赞成他们从政。

C.孔子所培养的人才,要能够辅佐君主或大臣从事政治活动。

《论语十二章》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语十二章》阅读练习及答案

《十二章》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语》十二章,是指《人教版》(新版)初中一年级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论语》十二章的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对你的阅读能力的有所帮助。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十二章》阅读练习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

(3)吾日三省吾身(4)不逾矩

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7.“吾日三省吾身”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的修养。(4分)

8.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2分)

《<论语>十二章》阅读练习答案:

5.(1)通“悦”愉快(2)生气,发怒;(3)自我检查,反省(4)越过,超过

6.(1)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2)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7.忠信习品德

8.略

《<论语>十二章》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论语》十二章 精选题含答案

《论语》十二章 精选题含答案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____一__个__军__队__的__主__帅__可__能__改__变__,__但__一__个__普__通__人_ 的__志__向__不__可__改__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明 得失。”由此你联想到选文中孔子的哪句 话?(3分) __择__其__善__者__而__从_之__,__其__不__善__者__而__改__之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请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5 分)
(1)思而不学则殆
殆:疑__惑__________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之:代__词__,___它__,__这_ 里指 学问和事业
(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诲女知之乎 (5)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乐:以__…__…__为__快__乐__ 女:同__“__汝__”__,__你__ 覆:倾__覆__,__颠__覆____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 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 者而改之。”《述而》

《论语十二章》阅读训练六篇(含答案)

《论语十二章》阅读训练六篇(含答案)

《论语十二章》阅读训练六篇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16分)

【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1.用“∕”标划出下面句中的语音停顿(每小句只标一处)。(2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博学而笃.志笃:___________

(2)年与时驰.驰:___________

(3)不逾矩.矩:___________

(4)静以.修身以: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一文中,作者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也归结为一个“”字,对比鲜明。(2分)

《论语十二章》专项阅读及答案

《论语十二章》专项阅读及答案

《论语十二章》一、文学常识填空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着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

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

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论.语()不亦说.乎()不愠.()

三省.吾身()传.不习乎()不惑()

()()不逾矩

..

不思则罔.()不学则殆.()一箪.食()曲肱

而枕.()

..

()()好.之者()笃.志()

三、解释加点词语

之(按时复1. 学而时习

..

习)

2.有朋自.远方来(从)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乎(指道德上4.不亦君子

..

有修养的人)

5.吾日三省

吾身(每天)...

(多次反省)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

诚,诚实)

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10.不逾矩

(越过,超过)..

(规矩,规范)

(学过的11.温故.而知新

..

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

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疑惑)

师矣(可以)(\ 14.可以为

...

凭借)(做,当作)

15.人不堪.其忧(忍受)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

(喜欢,爱好)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

11《论语》十二章 练习(含答案)

11《论语》十二章 练习(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论语》十二章习题练习(附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加横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思而不学则殆(殆:危险)

B.逝者如斯夫(逝:流逝)

C.博学而笃志(笃:忠实,坚守)

D.吾日三省吾身(三:泛指多次)

2.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人不知而不愠

B.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C.学而时习之

D.曲肱而枕之

二、语言表达

3.翻译下列句子。

(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以下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论语(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②,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③,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论语》导读第1至第15章练习及答案

《论语》导读第1至第15章练习及答案

《论语》

第01—05篇练习

(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八佾第三里仁第四公冶长第五)

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对物质生活不能太讲究,有饭吃、有地方住就行了;而在精神上要不断地追求道德完善。

B、在为人处事方面,孔子认为做人要脚踏实地,做事要勤快机敏,说话要谨慎,莫轻率,要经过思考。

C、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方面,要接近仁道,不断地匡正自己,使自己成为正人君子,获得生活的满足和精神快乐。

D、孔子说的这段话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却概括了对君子各方面的要求,这些都学到就能达到儒家精神所要求的境界了。

(2)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饭疏食饮水,曲肱(弯着胳膊)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这句话所表现的孔于思想的理解。

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篇第四》)

孔子在这则材料中谈到与的关系,是为了阐述什么观点

3、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孟子曰:“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①,必请所与②;问有余,必曰

‘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

《论语十二章》专题练习题及答案

《论语十二章》专题练习题及答案

2 1 、孔子“仁”的儒家思想表现在 :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七年级《论语十二章》练习(二)
1 、 民问俗语 “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你 能联想到《论语 十则 》中的哪一句话 ?
2 、 《〈论语〉 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 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句子

只巳 :
用来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的语句是 :
3 、 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 , 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 , 我们常引用《论语》中 的话 : 4 、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
)( )
1 2. 学而不思则 罔 (
)
13. 恩而不学则殆(
)
1 4. 可以为师矣( ) ( ) ( ) 15. 人不堪其忧( )
1 6. 知 之者不如好之者( ) ( ) 1 7 . 好知者不如 乐知者( )
18 . 饭疏食饮水 ( ) ( ) ( ) 1 9 . 曲胧而枕之( ) (
20 . 不义而富且贵(
1 5. 新学期又开始了 , 我校要迎来一批新同学 , 请你从本文中为学校选择一句话制 成欢 迎横幅 16. 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 17. 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 , 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 18. 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 时, 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 19. 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 20 、孔子 “ 仁 ”的儒家思想表现在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论语》练习答案

雍也篇第六

一、(1)D(“宽恕”之心应为“仁爱”之心。)

(2)这两章都是讲救济贫苦。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但他注意把握分寸,做到适度而为;也就是要“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二、(1)B(“不大赞成他们从政”错。孔子向来主张“学而优则仕”,只要有能力有机会就要积极参与国家管理。)

(2)本章体现了孔子“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古时一般学习三年为一个阶段,此后便可做官。孔子办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但要注意的是,如果一个人一开始学习就只是一心想当官,而不专注进德修业,会影响今后的为政。)

三、(1) B(孔子否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力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定鬼神的作用。)

(2)不矛盾。孔子“敬鬼神而远之”,并不过多提及鬼神之事。“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是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内心虔诚。孔子主张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

四、(1)B(“那不是仁人,只能算是圣人!”错,是“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

(2)孔子认为,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可见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同时孔子强调,仁德的人应该凡事能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在追求个人成功的同时要帮助别人有所建树。如此看来,人活在世上不能光想自己好,也要想到让他人好,要尽社会责任。

(3)A(“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有误,孔子认为,即使如尧舜这样的圣王,都不一定能做得到。)

(4)孔盂最高的道是“仁”,而“恕”是通向仁道的最基本的途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以推己之心来对待别人,这种“恕”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5)C(应是孔子提倡“能由自己推及到别人身上”的实行“仁”的方法)

(6)前一章谈论的内容是“仁”与“圣”的区别,本章孔子认为难以找到他观念中的“圣人”“善人”,能看到“君子”“有恒者”就心满意足了。这是孔子晚年在春秋末期社会“礼乐崩坏”的情况下心态悲观的情绪反映。

五、(1)C(“推己之谓恕”,孔子劝子贡从浅近易行的“恕”道做起,推己及人。)

(2)在孔子看来,忠恕之道是行仁的有效途径:要想修养仁德,要竭尽全力地“立己”“达己”,这就是“忠”道;同时,凡事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全力地“立人”“达人”,这就是“恕”道。孔子一生“学而不厌”,是为了立己、达己;“诲人不倦”则是为了立人、达人,可见他对忠恕之道身体力行。

六、(1)D(孔子只是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而不是去改变当时社会的现状,这不符合他的“仁”的处世原则。)(2)孔子认为应当广泛学习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礼”来约束自己。说到底,他是要培养懂得“礼”的君子。

【参考译文】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

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述而第七

一、(1) A(孔子认为,只有他和颜渊才能做到。)

(2) 孔子主张的“勇”,要智勇兼备,而且要符合礼,缺少智、悖于礼的“勇”是蛮干、乱干。

【参考译文】孔子对颜渊说:“用就施行,不用就收藏,恐怕只有我和你能这样了!”子路问:“先生如果率领三军作战,谁作你的助手。”孔子说:“赤手搏虎,徙步过河,死也不后悔,我不会和他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格外谨慎小心,善于谋划而后再做决定的人。”

二、(1)C (陈司败的批评不是针对孔子的“表里不一”,他并不知道孔子这样做的真实用心。陈司败是在批评孔子偏袒鲁昭公,遮掩鲁昭公的违礼行为的做法。)(2)孔子其实没有过错,因而谈不上“改过”。从这件事的处理上,可以看出孔子的修养很高:一是敢于承担过错,周礼提倡“为尊者讳”,作为臣子,孔子宁可自己承担过错,而不说鲁君不知礼;二是受委屈时不辩解,孔子受到陈司败的批评指责,仍以宽容的心态来面对;三是巧妙地坚持原则,孔子的话中巧妙委婉地肯定了鲁昭公的违礼行为。

(3)是最后一句。“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作为臣子,孔子宁可自己承担过错,而不说鲁君不知礼,但他在话中巧妙委婉地肯定了鲁昭公的违礼行为。〕

【参考译文】陈司败问:“鲁昭公知礼吗?”孔子说:“知礼。”孔子出来以后,(陈司败)向巫马期作了个揖,走近他说:“我听说君子是不偏袒别人的,难道君子也偏袒别人吗?鲁君娶了一个吴国女子,是同姓,却称她为‘吴孟子’。如果说鲁君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些话)告诉孔子。孔子说:“我真幸运,如果有了过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如同日蚀月蚀。过错,人们都看得见;更改,人们都仰望着。”

三、(1)B(“对重金行贿的纨绔子弟,孔子却拒之门外,因为他们心术不正”这一说法没有根据。第二个选段的意思是,孔子不以礼物的贵贱多寡作为收徒的条件,只要诚心向

学,孔子就教他们。事实上,孔门弟子的成分复杂,他们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2)有教无类,就是施教不论对象。孔子的教育,不分贫富、贵贱、贤愚,都一视同仁。例如对出身很不理想的冉雍和互乡童子,只要他们诚心求学上进,孔子就教导他们。今天,国家加大教育投入,大力提倡公平教育,就是要让所有的青少年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以此提升国民整体素质。

【参考译文】孔子谈论仲弓,说:“耕牛生的一个小牛犊,长着整齐的红毛和周正的硬角,虽然不想用它(作为牺牲祭品),山川之神怎么会舍弃它呢?”

孔子说:“(只要)愿意亲自来送十条干肉(作为薄礼)的人,我从来没有不教诲的。”

互乡这个地方的人很难交谈。(但)互乡的一个儿童却受到孔子的接见,弟子们都疑惑不解。孔子说:“我是赞许他向前进,而不是赞成他往后退。(做事)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使自己清洁以求进步,我是赞许他的清洁,而不管他以往的行为。”

四、其实没有矛盾。孔子强调学生首先要进行思考,再尝试表达,学生有求学之心,他就会对启发诱导、诲人不倦。只有在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时,他才不再教了。

五、解析:第(1)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分析能力。将“富贵”比作“浮云”的原因,当然是富贵与浮云具有相似点,根据文本信息,将孔子心目中“富贵”的特点,用自己的话进行转述,即可得出答案。

第(2)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概括与分析,阅读材料中孔子的观点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追求富贵不能不合道义,换言之,即孔子不反对追求富贵,但认为应取之有道。

答案:(1)浮云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犹今之“过眼云烟”;浮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富贵与己无关;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3分,任意写出一点,意思符合即可)

(2)一致。孔子认为富贵如果不合道义,那就应当视富贵如浮云,可见,他不反对正当地求利,但当义与利发生冲突时,就要以“道”和“义”为重,反对见利忘义。(3分,分析正确,阐述合理即可,有欠缺酌扣)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②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六、解析:第(1)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孔子的“用”即“达”或“得志”,“舍”即“穷”或“不得志”,由于题干要求用一个连贯的句子来表达,因此只能答“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