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实验

合集下载

病源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病源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病源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探究病原微生物的来源和传播途径,了解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实验原理:许多疾病的发生与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和传播有直接关系。

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性传播等途径进入人体,引发感染和疾病。

因此,研究病原微生物的来源和传播途径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材料和仪器:1. 夏满培养基2. 石蜡切片3. 显微镜4. 消毒酒精5. 双盘培养皿6. 细菌培养基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工作:a. 将培养皿加入夏满培养基,进行灭菌处理,确保无细菌污染。

b. 准备好石蜡切片,用于后续显微镜观察。

c. 对相关仪器和实验环境进行消毒处理,保证实验的无菌状态。

2. 采集样本:a. 从医院采集病人体内分泌物或分泌物样本,如血液、尿液、痰液等。

b. 从环境中采集可能受到污染的样本,如空气中的微粒、土壤、水源等。

3. 样本处理:a. 将采集到的样本分别接种到夏满培养基和细菌培养基上。

b. 置于适宜温度和湿度下,培养一定时间(一般24-48小时)。

4. 观察实验结果:a. 检查夏满培养基上是否有可见的细菌或真菌生长。

b. 通过显微镜观察石蜡切片中是否存在微生物结构,如细菌菌落、孢子等。

5. 结果分析:a. 对培养基中出现的微生物进行鉴定和分类,并记录其性状和特征。

b. 对石蜡切片中观察到的微生物进行形态和结构分析,确认是否为病原微生物。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室操作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细菌的交叉污染。

2. 实验结束后及时进行消毒处理,防止可能存在的致病菌传播。

3. 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个人防护,佩戴实验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具。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操作和观察结果,我们可以得到采集样本中的微生物的信息和形态特征,从而分析病原微生物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这些结果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结论:病原微生物来源广泛,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引发感染和疾病。

通过研究病原微生物的来源和传播途径,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

病原生物学实验报告

病原生物学实验报告

病原生物学实验报告病原生物学实验报告引言:病原生物学是研究病原微生物及其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以及宿主免疫反应等方面的知识。

本实验旨在探究一种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并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其致病机制。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病原微生物菌株、培养基、实验动物等。

2. 实验方法:将病原微生物菌株接种于含有适宜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中,培养一定时间使其增殖。

然后,将培养好的病原微生物注射到实验动物体内,观察其致病效果。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发现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机制有着密切关联。

以下是实验结果的详细描述与分析:1. 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特性:我们在实验中发现,病原微生物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能够迅速增殖。

其生长速度与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浓度、温度以及pH值等因素密切相关。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病原微生物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有所差异,这可能与培养基中的成分有关。

2.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通过将病原微生物注射到实验动物体内,我们观察到不同病原微生物对宿主的致病效果各异。

一些病原微生物能够迅速侵入宿主细胞并繁殖,导致宿主组织受损;而另一些病原微生物则通过释放毒素或激活宿主免疫系统来引发疾病。

这些致病机制的差异可能与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蛋白质组以及宿主免疫系统的反应性有关。

3. 宿主的免疫反应:实验中,我们还观察到实验动物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反应。

一些实验动物能够通过激活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等方式来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从而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

然而,有些病原微生物能够通过改变宿主免疫系统的功能来逃避免疫反应,导致感染持续存在。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其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

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特性、致病机制以及宿主免疫反应等方面的研究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病原微生物的遗传变异、耐药性以及宿主适应性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疾病的防治提供更加有效的策略。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实验指导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实验指导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指导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指导一、引言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中重要的研究方向,它们关注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以及机体的免疫反应。

通过实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生长特性、致病机制,以及机体的免疫应答过程。

本实验指导将介绍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和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二、实验原理1. 病原生物学实验原理病原生物学实验主要通过分离、培养和鉴定病原微生物,以及研究其生长特性、毒力因子和抗药性等方面的特征。

常用的实验方法包括细菌分离培养、菌落计数、菌液浓度测定、生长曲线分析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PCR技术、DNA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病原微生物的鉴定和分析。

2. 免疫学实验原理免疫学实验主要研究机体的免疫系统以及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应答。

常用的实验方法包括免疫细胞分离培养、细胞因子测定、抗体检测、细胞毒性测定等。

此外,还可以利用流式细胞术、ELISA、免疫组化等技术进行免疫细胞的鉴定和免疫反应的分析。

三、实验步骤1. 病原生物学实验步骤(1)细菌分离培养:从临床样本或环境中采集细菌样品,进行分离纯化并进行培养。

(2)菌落计数:将培养液均匀涂布在琼脂平板上,经过一定时间后,用计数器进行菌落计数。

(3)菌液浓度测定: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菌液的吸光度,根据标准曲线计算菌液中的菌落数量。

(4)生长曲线分析:将菌液接种到含有适宜培养基的培养皿中,定期取样测定菌液浓度,绘制生长曲线。

2. 免疫学实验步骤(1)免疫细胞分离培养:从外周血或组织中分离免疫细胞,进行细胞培养。

(2)细胞因子测定:通过ELISA等方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的含量。

(3)抗体检测:利用ELISA或免疫印迹等技术检测血清中抗体的水平。

(4)细胞毒性测定:通过流式细胞术等技术测定细胞对靶细胞的毒杀能力。

四、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1. 病原生物学实验结果分析(1)菌落计数结果反映了样品中细菌的数量,可以用于判断感染程度。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案(实验)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案(实验)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案(实验)第一章:免疫学简介一、实验目的1. 理解免疫学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免疫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二、实验原理1. 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对抗原物质免疫反应的科学。

2. 实验通过观察和分析免疫反应的结果,了解免疫学的基本原理。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小鼠血清、抗原物质、酶标板等。

2. 仪器:酶标仪、显微镜、离心机等。

四、实验步骤1. 制备小鼠血清。

2. 制备酶标板,分别加入小鼠血清和抗原物质。

3. 观察和记录免疫反应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酶标板上的免疫反应结果,分析免疫反应的特点。

2. 结合实验原理,解释免疫反应的发生机制。

第二章:细胞免疫实验一、实验目的1. 理解细胞免疫的基本概念。

2. 掌握细胞免疫实验的基本技能。

二、实验原理1. 细胞免疫是机体通过T细胞对抗原物质的免疫反应。

2. 实验通过观察和分析细胞免疫反应的结果,了解细胞免疫的基本原理。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小鼠脾细胞、抗原物质、细胞培养基等。

2. 仪器:细胞培养箱、流式细胞仪等。

四、实验步骤1. 制备小鼠脾细胞。

2. 将小鼠脾细胞与抗原物质共同培养。

3. 观察和记录细胞免疫反应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细胞培养后的细胞形态和功能变化,分析细胞免疫反应的特点。

2. 结合实验原理,解释细胞免疫反应的发生机制。

第三章:体液免疫实验一、实验目的1. 理解体液免疫的基本概念。

2. 掌握体液免疫实验的基本技能。

二、实验原理1. 体液免疫是机体通过B细胞产生抗体对抗原物质的免疫反应。

2. 实验通过观察和分析体液免疫反应的结果,了解体液免疫的基本原理。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小鼠血清、抗原物质、酶标板等。

2. 仪器:酶标仪、显微镜、离心机等。

四、实验步骤1. 制备小鼠血清。

2. 制备酶标板,分别加入小鼠血清和抗原物质。

3. 观察和记录体液免疫反应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酶标板上的免疫反应结果,分析体液免疫反应的特点。

病原生物学实验技巧研究总结

病原生物学实验技巧研究总结

病原生物学实验技巧研究总结病原生物学是研究病原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与机体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学科。

病原生物学实验作为这门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深入理解病原生物的特性、诊断疾病以及研发防治策略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长期的病原生物学实验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实验技巧,本文将对这些技巧进行总结和梳理。

一、实验前的准备(一)实验材料的选择与处理在进行病原生物学实验前,首先要确保实验材料的质量和可靠性。

例如,在培养细菌时,要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并对培养基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以防止杂菌污染。

对于实验动物,要选择健康、无特定病原体的个体,并在实验前进行适当的饲养和适应环境的处理。

(二)实验仪器的校准与调试病原生物学实验中常用到各种仪器,如显微镜、移液器、离心机等。

在实验前,必须对这些仪器进行校准和调试,确保其准确性和稳定性。

比如,显微镜的镜头需要清洁和校准,移液器的刻度要准确无误,离心机的转速和离心时间要根据实验要求进行设置。

(三)实验环境的控制实验环境的条件对实验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要保持实验室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处理。

控制实验室内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情况,为实验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

二、实验操作技巧(一)无菌操作技术无菌操作是病原生物学实验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操作技巧之一。

在进行微生物培养、接种、取样等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微生物的污染。

例如,在打开培养皿或接种环时,要用火焰对其进行灭菌;操作过程中要避免手或其他物品接触到无菌区域。

(二)涂片与染色技术涂片和染色是观察病原生物形态结构的常用方法。

涂片时要均匀地将样本涂抹在载玻片上,避免出现太厚或太薄的区域。

染色时要选择合适的染色剂,并严格控制染色时间和温度,以获得清晰、准确的染色结果。

(三)微生物培养技术微生物培养是病原生物学实验中的关键环节。

要根据不同微生物的生长特性,选择合适的培养条件,如培养基的种类、温度、氧气需求等。

在培养过程中,要定期观察微生物的生长情况,及时记录并分析。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概述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学科,对于人类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病原生物学研究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和传播途径等,而免疫学研究机体的免疫系统以及如何识别和应对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通过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防治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

病原生物学实验细菌培养细菌培养是病原生物学实验中的基础实验,主要用于研究细菌的生长特性、代谢途径以及致病机制等。

常见的细菌培养基包括肉汤培养基、琼脂培养基等。

实验中,可以通过无菌技术将细菌接种到培养基中,然后进行培养和观察,以研究细菌的生长情况。

细菌荧光染色是病原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给细菌染色,可以观察到其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和形态特征。

常见的细菌荧光染色方法有荧光原位杂交和荧光染料染色等。

通过细菌荧光染色,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细菌的结构和功能。

细菌致病性实验细菌致病性实验是病原生物学研究中的关键实验之一,通过研究细菌的毒力因子和致病机制,可以揭示病原菌引起疾病的机理。

常见的细菌致病性实验包括动物感染模型实验和细胞培养实验等。

通过这些实验,可以进一步了解细菌的致病机制,并为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免疫学实验免疫细胞培养免疫细胞培养是免疫学实验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培养免疫细胞,可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功能。

常见的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等。

在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添加不同的激素和生长因子,来模拟机体内免疫细胞的生长环境,从而研究其功能和代谢途径等。

免疫荧光染色是免疫学实验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给免疫细胞或组织染色,可以观察到其特定蛋白的表达情况和分布情况。

常见的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流式细胞术等。

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可以研究免疫细胞的分化和活化过程,从而了解免疫应答的机制。

免疫学检测免疫学检测是免疫学实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常用于检测机体内抗体和细胞因子的水平以及免疫细胞的功能等。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程设计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程设计

实验二
疫苗接种与免疫反应:将疫苗接种到实验动物体 内,观察免疫反应,评估疫苗的有效性。
ABCD
实验一
疫苗制备:根据病原生物的特性,制备相应的疫 苗。
实验三
疫苗保护效果评估:通过感染实验,观察接种疫 苗的动物对病原生物的抵抗力。
疾病诊断方法实验
总结词
通过实验掌握常见疾病的诊断方法和 技术。
实验一
抗原抗体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反应, 检测血清中的病原抗体,如ELISA、 免疫荧光等技术。
免疫细胞功能检测实验
通过免疫细胞功能检测实验,学生可以了解 免疫细胞的活化和信号转导机制,掌握免疫 细胞功能的检测方法和技术,如细胞因子检
测、细胞毒性和细胞增殖实验等。
03 病原生物学实验
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实验
总结词
掌握细菌分离培养的基本技术,了解 常见细菌的形态、染色特性及培养特 性。
详细描述
THANKS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 物学实验课程设计
目录
CONTENTS
• 实验课程概述 • 医学免疫学实验 • 病原生物学实验 • 综合实验设计 • 实验课程总结与展望
01 实验课程概述
实验课程目标
01 掌握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的基本实验 技能。
02 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03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寄生虫检测实验
总结词
掌握寄生虫检测的基本技术,了解常见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及致病特点。
详细描述
通过实验操作,学习寄生虫检测的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掌握寄生虫检测的 基本技术,了解常见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及致病特点,为后续的病原生物学 实验提供技术支持。
04 综合实验设计

临床医学专业病原生物学实验

临床医学专业病原生物学实验

5.溶液灭菌时,瓶塞切勿用木塞或橡皮塞,因其内外压 力不一,可发生爆炸或液体溢出现象。 6.效能测定:为了确保灭菌效果,应定期检查灭菌效能。 常用的方法是用硫磺粉末(熔点为115℃)或安息香酸 (熔点为120 ℃)将其臵于试管内,如上述物质熔化, 即说明高压蒸汽内温度已达到要求,灭菌效果是可靠 的。

油镜观察:
待玻片干燥后,在涂菌处滴一滴石蜡油,然后放到显微镜上 应用油镜观察。

结果:
染成紫色的是革兰阳性菌(葡萄球菌) 染成红色的是革兰阴性菌(大肠杆菌)

革兰染色的意义:
1.将细菌分成两大类。 2.分析细菌的致病性。 3.临床药物的选择。

注意事项:
细菌涂片、干燥、固定 初染: 结晶紫 水洗 媒染: 甩干 1分钟 1分钟
4.油镜观察完毕后取下标本片,按老师指 定位臵放好.并下降载物台约10mm,把物 镜转到一边,立即用擦镜纸拭去镜头上 的石蜡油.
二、革兰氏染色

革兰染色的原理:
1.细胞壁结构学说: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结构致密,肽聚糖层厚,脂质含量 少,乙醇不易渗入;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疏松,肽 聚糖层薄,含大量脂质,乙醇容易渗入。 2.等电点学说: 革兰阳性菌等电点(pH2~3)比革兰阴性菌等电点 (pH4~5)低,在相同的pH条件下,革兰阳性菌所带的 负电荷比革兰阴性菌多,故与带正电荷的结晶紫结合牢 固,不易被95%乙醇脱色。

注意事项: 1.外胆的水不宜过多,否则水沸腾时溢入内胆使物品浸 湿;但水也不可过少否则蒸气压力不够。 2.在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时,应在加热后先将容器内冷空 气排尽,如果没有,则压力虽升高,但温度并没真正 升高,这样灭菌就不可靠。 3.被灭菌的物品不要放臵过多,塞得过紧,以免蒸汽不 能流畅,使水蒸气不能充分与物品接触,影响灭菌效 果。 4.灭菌后要慢慢放气减压,以免容器中的液体及棉塞因 突然迅速减压冲出。若为纱布、衣服等应待放气完毕 隔半小时后取出,这样利用器内余热,使之烘干。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实验指导(含实验报告)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实验指导(含实验报告)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实验指导(含实
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基础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病原体研究的结果进行记录和总结,以及对传染病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的重要文档。

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背景、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实验结果、讨论和总结等内容。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操作安全,遵守医学实验室安全规定,并严格按照实验方案操作。

在此基础上,可以运用各种分析仪器和技术,如荧光显微镜、免疫组化、超微结构技术等,更加深入地分析病原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物特征,从而更好地了解传染病的机理和免疫机制。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基础实验是传染病研究的基础,它们提供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分析,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传染病的发生机制,为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实验报告的撰写是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报告中可以清楚地总结实验的目的、方法、结果、讨论和总结等内容,从而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传染病的发生机理,为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和指导。

病原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病原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病原微生物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 熟悉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特性。

2. 掌握病原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和鉴定方法。

3. 了解病原微生物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1. 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特性:病原微生物是一类能引起人类和动物传染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它们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特性,通过观察这些特征可以初步判断微生物的种类。

2. 病原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和鉴定:分离是将病原微生物从混合物中单独提取出来;纯化是通过一系列无菌操作将分离出的微生物纯化;鉴定是通过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微生物的种类。

3. 病原微生物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病原微生物侵入宿主后,可引起宿主免疫反应,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了解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病原微生物培养基、实验用菌株、实验动物、试剂盒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生物安全柜、离心机、PCR 仪、培养箱等。

四、实验步骤1. 病原微生物的分离:(1)取适量实验材料(如样本、病变组织等)加入无菌生理盐水,研磨均匀。

(2)将研磨液分别接种到不同培养基上,37℃培养24-48小时。

(3)观察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挑选可疑菌落进行纯化。

2. 病原微生物的纯化:(1)将分离出的可疑菌落分别接种到新的培养基上,37℃培养24-48小时。

(2)重复上述步骤,直至获得纯化的菌株。

3. 病原微生物的鉴定:(1)观察菌株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特性,记录观察结果。

(2)进行生理生化实验,如发酵试验、气体产生试验等,记录实验结果。

(3)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序列分析等,确定微生物的种类。

4. 病原微生物致病机制的研究:(1)观察菌株对实验动物的感染能力,观察感染后的病理变化。

(2)检测感染动物的免疫反应,如血清抗体水平等。

(3)分析病原微生物的毒力因子,如毒素、侵袭性酶等。

病原生物学实验图片+1+

病原生物学实验图片+1+

斯氏狸殖吸虫
子宫分叶多
毛蚴
日本血吸虫
胞蚴
日本血吸虫
尾蚴
华支睾吸虫
卫氏并殖吸虫
日本血吸虫
日本血吸虫:
钉螺
日本血吸虫卵
小棘,无卵盖,外 有组织残留物
毛蚴
宽椭圆形
日本血吸虫:病理
日本血吸虫:病人照片
布氏姜片 吸虫卵
卫氏并殖 吸虫卵
日本 血吸 虫虫 卵
华支 睾吸 虫卵
丝状菌落
小分生孢子
芽生孢子 大分生孢子
芽生孢子
大分生孢子(含菌丝)
放线菌硫磺样颗粒
放线菌
放线菌菌落
白色念珠菌
新生隐球菌
寄生虫
华支睾吸虫:成虫
成虫状似葵花子
囊蚴
华支睾吸虫
雷蚴
华支睾吸虫
华支睾吸虫卵(最小)
卵盖 肩峰
毛蚴
状似芝麻,灯泡状
疣状突起
华支睾吸虫:中间宿主
长角涵螺(3圈),赤豆螺(4圈)
伤寒杆菌鞭毛染色(示鞭毛)
致病性肠道杆菌 在SS培养基上形 成相对较小,半 透明,无色或淡 黄色的菌落。
靛基质试验(吲哚试验)
玫瑰吲哚
甲基红(MP)试验
VP试验
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弧菌
霍乱弧菌(革兰染色)
厌氧性细菌
破伤风梭菌(示芽胞)
革兰染色和芽胞染色
破伤风梭菌芽胞染色(示芽胞)
破伤风梭菌革兰染色(示芽胞)
3个品字 形唇瓣
成虫(雌雄异体,雄虫较雌虫为小)
雄虫:尾端有一对 象牙交合刺
受精卵
未受精卵
长椭圆形 卵壳及蛋白质膜均较受精 卵 无蛔甙层 卵内充满大小不等的折光 颗粒
宽椭圆形 受精膜、壳质层、蛔甙层 卵壳外有一层虫体子宫分泌 物形成的蛋白质膜,表面凹 凸不平 卵壳内有一个大而圆的卵细 胞, 卵壳间可见新月形间隙。

病原生物学实验3显微镜的使用、标本的制备与染色观察

病原生物学实验3显微镜的使用、标本的制备与染色观察

1、简单染色法
原理: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一种 方法。
用途:适用于菌体一般形态和细菌排列的观 察。
染料:多采用美蓝、结晶紫或者碱性复红等 碱性染料。
菌种: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斜面18-24h培养 物。
实验步骤:
①涂片: ②干燥: 涂片制备 ③固定: ④染色:滴加染液于涂片上(染液刚好覆盖涂片薄 膜为宜),保留染液1-2min。 ⑤水洗:倒去染液,用自来水小水流冲洗,至涂片 上流水的水无色为止。 ⑥干燥:自然干燥或吸水纸吸干。
3. 油镜的使用原理:
使用油镜要加香柏油
原因:因为油镜的透镜很小,从载玻片透过的 光线通过空气,因玻片和空气介质密度不同, 发生折射现象,使射入镜筒的光线很少,物像 不清。若在油镜与载玻片中间加入和玻片折射 率(n=1.52)相近的香柏油(n=1.515),则 使通过的光线不致产生折射而损失,进入油镜 的光线增多,视野光亮度增强,因此能清楚的 看到物像。
菌种:伤寒杆菌8-12 h肉汤培养物 实验方法: 取凹玻片一张,用火柴杆在凹窝四周涂凡士林
少许; 取盖玻片一张,用无菌接种环取1-2滴菌液滴
加在盖玻片中央(勿使菌液流开);
将凹玻片扣在盖玻片上,使液滴正好对 准凹玻片的窝心,然后再轻轻按下,使 盖玻片与凡士林紧密固定,迅速翻转凹 玻片;
三、实验结果及讨论
要求画图记录实验结果 列表简述三种细菌的染色结果(说明各菌的形
状、颜色和革兰氏染色反应)。 对实验进行讨论
四、思考题
1、涂片制备时固定的目的是什么? 2、G+菌与G-菌细胞壁的区别? 3、哪些环节会影响革兰染色结果的正确
性?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1.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引言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是生物医学领域中重要的研究方向。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来深入了解病原生物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免疫系统如何抵御病原生物的侵袭。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并探讨其在科学研究和医学应用中的重要性。

免疫实验免疫细胞培养实验免疫细胞培养实验是研究免疫细胞如何应对病原生物侵袭的重要手段。

在实验中,科研人员可以通过分离和培养免疫细胞,观察它们对病原生物的反应。

例如,可以将免疫细胞暴露在病原微生物的培养上,然后通过免疫组化染色等方法观察免疫细胞是否吞噬了病原生物。

免疫学杂交实验免疫学杂交实验是研究免疫系统中基因表达的重要工具。

通过将标记有荧光染料的探针与目标基因进行杂交,可以观察到基因的表达情况。

这一实验可以帮助科研人员了解免疫系统中哪些基因参与了免疫应答,并且在不同条件下的表达水平如何变化。

免疫荧光染色实验免疫荧光染色实验是一种常用的技术,用于检测免疫系统中特定蛋白质或抗原的存在和分布。

在这个实验中,科研人员使用特定的抗体标记荧光染料,与待测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

通过观察染色结果,可以确定目标物质的位置和含量,从而推断其在免疫应答中的功能和参与机制。

病原生物实验病原微生物培养实验病原微生物培养实验是研究病原生物学的关键实验。

通过将病原微生物接种在适当的培养基上,科研人员可以获得大量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纯培养物。

这些培养物可以用于研究微生物的生长特性、适应能力以及对宿主的侵袭机制等。

动物感染实验动物感染实验是评估病原生物致病能力和疫苗效果的重要手段。

科研人员通常在实验动物体内注射病原微生物,并观察动物的症状、病程以及免疫反应等。

通过动物感染实验,研究人员可以了解不同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和宿主免疫系统的应答以及疫苗的保护效果等重要信息。

分子诊断技术在病原生物学中的应用分子诊断技术在病原生物学研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这些技术包括PCR、DNA 测序、Real-time PCR等。

病原生物学实验1培养基的配制、器皿包扎、消毒灭菌

病原生物学实验1培养基的配制、器皿包扎、消毒灭菌

本次试验内容
1、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2、配制固体、半固体、液体培养基 3、消毒灭菌 4、平皿、移液管、锥形瓶等的包扎
三、实验器材
量筒、小试管、中试管、试管帽、移液管、 500mL锥形瓶、玻璃棒、试管架、电炉、搪 瓷杯、滴管、NaOH溶液、HCl溶液、琼脂、 电子称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制备
❖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是一种应用最广泛和最普 通的细菌基础培养基;
溶化
称好后,加蒸馏水稍微加热,使其溶化。 在分装半固体及斜面时,琼脂溶化过程中,应控
制火力,以免培养基因沸腾而溢出容器。同时, 需不断搅拌,以防琼脂糊底烧焦,配制培养基时, 不可用铜或铁锅加热溶化,以免离子进入培养基 中,影响细菌生长。 若定量时需补水
调pH、过滤、定容
先pH试纸测试一下培养液的原始酸碱度 根据情况用稀酸或者稀碱调节至所需的pH值 不要调过头,以免回调而影响培养基内各离子的
(3)紫外线穿透力不大,所以,只适用于无菌室、 接种箱、手术室内的空气及物体表面的灭菌。
化学药品灭菌:
(1)是应用能抑制或杀死微生物的化学制剂进行消 毒灭菌的方法。作用效果与化学药品浓度的高低、 处理微生物的时间长短,微生物的种类以及微生 物所处的环境等有关。
(2)杀菌剂:能破坏细菌代谢机能并有致死作用的 化学药剂,如重金属离子等;
分装
A组: 配半固体培养基:取20mL稀释后培养液加0.5%琼
脂,加热溶解,分装至小试管中,每支4mL。补水 配液体培养基:取36mL稀释后培养液分装9支小试
管,每支4mL。(不加琼脂)
B组: 配斜面培养基:取30mL稀释后培养液加1.8%琼脂,
加热溶解,分装中试管中,每支6mL。补水 配液体培养基:取36mL稀释后培养液分装小试管9

病原微生物学实验设计

病原微生物学实验设计
感谢观看
案例二:某病毒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实验目的
建立某病毒感染的动物模型,研 究病毒感染过程、病理变化及抗
病毒药物的效果。
实验步骤
选择合适的动物、病毒感染、观察 病理变化、抗病毒药物筛选。
实验结果
成功建立病毒感染动物模型,观察 到典型的病理变化,筛选出有效的 抗病毒药物。
案例三
实验目的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基因功能,寻找新的抗菌 药物靶点。
02
鉴定病原微生物的种类 、毒力、耐药性等生物 学特性。
03
评价药物、疫苗、诊断 试剂等医疗产品的有效 性及安全性。
04
为预防、诊断和治疗感 染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
实验设计原则与步骤
科学性原则
实验设计应遵循科学原理,确保实验结果 的客观性和可重复性。
实验设计步骤
明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对象、确定实验 方法、制定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收集和 分析数据、撰写实验报告。
05
病原微生物学实验案例解 析
案例一:某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实验目的
从临床样本中分离并鉴定 病原菌,同时进行药物敏 感性试验,为临床诊断和 治疗提供依据。
实验步骤
采集样本、病原菌分离培 养、病原菌鉴定、药敏试 验。
实验结果
获得病原菌的纯培养物, 确定病原菌种类,了解其 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
实验步骤
选择基因编辑工具、设计基因编辑方案、实施基因编辑、观察病 原微生物的变化。
实验结果
成功对病原微生物进行基因编辑,发现新的抗菌药物靶点,为抗 病原微生物药物的研发提供新思路。
06
实验注意事项与未来展望
实验操作规范与安全防护
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 规定,穿戴好实验服 、手套、口罩等防护 用品。

高中生物教学备课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实验

高中生物教学备课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实验

高中生物教学备课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实验一.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帮助高中生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特性以及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二. 实验材料1. 需要准备的材料:- 培养皿- 石蜡刀- 玻璃刀片- 比色皿- 显微镜- 盖玻片- 无菌棉签- 碘酒- 高温灭菌器- 洗手液2. 需要准备的试剂:- 盐酸- 0.9% 氯化钠溶液- 甲醇- 紫质染色液- 碘液- 甲醛- 清洗剂三. 实验步骤1. 高温灭菌培养皿:a. 将培养皿放入高温灭菌器中,调控温度至121摄氏度,时间设定为15分钟,以保证实验的无菌操作环境。

2. 病原微生物标本的制备:a. 选取已知的病原微生物标本,用无菌棉签轻轻刮取病原微生物,并均匀涂抹在无菌培养皿上。

b. 将培养皿上的病原微生物标本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在适当的温度下培养。

3. 制备病原微生物的切片样本:a. 用石蜡刀将培养皿中的病原微生物刮下,涂抹在玻璃刀片上。

b. 将刮下的病原微生物切片放入比色皿中。

c. 使用盐酸进行去水化处理,保持在适当的温度下,通常是60摄氏度,持续15分钟。

4. 显微镜观察:a. 将样本放置在显微镜物镜下,通过调节目镜和物镜,获得清晰的显微图像。

b. 根据手册上提供的病原微生物形态特征和参考图谱,查找和识别样本中的病原微生物。

5. 免疫实验:(可根据具体实验设计进行调整)a. 准备工作:将所需的实验器具和试剂准备齐全,先进行质量控制。

b. 进行实验:按照实验步骤逐步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

c. 结论: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免疫反应机制的讨论和结论。

四.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安全教育,注意个人卫生,避免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2.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务必遵循无菌操作规范,以避免实验结果被外界微生物污染。

3. 实验结束后,要对实验器具进行彻底的消毒和清洗,以确保再次使用时的无菌环境。

五. 实验结果与讨论本实验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病原微生物切片样本,识别并了解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结构。

病原生物学实验技术总结

病原生物学实验技术总结

病原生物学实验技术总结11 合同主体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1 合同标的本合同旨在对病原生物学实验技术进行全面总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111 实验所涉及的病原微生物种类、特性及来源。

1112 实验所运用的技术方法、流程及操作要点。

1113 实验过程中的样本采集、处理与保存方式。

1114 实验数据的记录、分析与解读方法。

112 权利义务甲方的权利和义务:1121 有权要求乙方按照合同约定的内容和时间提交病原生物学实验技术总结报告。

1122 有义务为乙方提供必要的实验资料和信息,以协助乙方完成总结工作。

1123 按照合同约定向乙方支付相应的报酬。

乙方的权利和义务:1124 有权要求甲方按时提供所需的资料和信息。

1125 有义务按照科学、准确、完整的原则,对病原生物学实验技术进行总结。

1126 保证总结报告的内容真实、可靠,且不存在抄袭、伪造等行为。

113 违约责任若甲方违反本合同约定,如未按时提供必要的资料和信息,导致乙方无法按时完成总结报告,甲方应承担以下责任:1131 向乙方支付额外的补偿费用,具体金额由双方协商确定。

1132 延长乙方的交付时间,以弥补因甲方原因造成的延误。

若乙方违反本合同约定,如提交的总结报告存在质量问题或未按时交付,乙方应承担以下责任:1133 按照合同约定重新进行总结或修改完善,直至达到甲方要求。

1134 如因乙方原因导致甲方遭受损失,乙方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114 争议解决方式本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如发生争议,双方应首先友好协商解决。

若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均可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应严格遵守本合同的各项约定,共同推动病原生物学实验技术总结工作的顺利完成。

病原生物学实验

病原生物学实验

病原生物学实验
Pathogenic biological experiment
(护理学)
一、课程性质和目标
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程主要针对医学病原微生物所研究内容涉及相关实验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通过对这门课程学习,使学生更好的运用医学微生物学,并通过实验课程掌握这些病原体的实验室诊断原则及相应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

更有利于学生对本学科基本理论的掌握,为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相关课程,特别是传染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打下坚实基础。

本课程是在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技术手段,通过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掌握病原体的实验室诊断原则,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使理论与实践结合,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全面发展的新型医学人才打下基础。

课时安排:总学时为8学时
二、基本技能及要求
本课程要求同学掌握以下基本技术和技能:
1.掌握无菌操作及微生物培养技术
通过消毒灭菌和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细菌、病毒),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并建立生物安全观念。

2.掌握病原体的形态学检查法。

(1)掌握油浸镜的使用方法。

(2)掌握革兰染色法及其应用。

(3)掌握形态学有鉴别意义的病原体及其结构。

1、《病原生物学实验》.谷鸿喜等.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医学微生物学》.谷鸿喜等.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编写人员(签字):张凤民、钟照华、凌红、李迪、张维哲、刘爱芹、张晓丽、贾丽娜、林乐勋、赵月辉
日期:2011年10月10 日
审定人员(签字):
日期:2011年10月15日。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总结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总结

免疫部分1、沉淀反应的定义:是指可溶性抗原(多糖、蛋白质、类脂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在适量电解质存在的情况下,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2、凝集反应的定义:是指颗粒性抗原(细菌、红细胞、立克次体、螺旋体、致敏微球等)在体外一定条件下(有电解质存在,PH、温度恰当)与相应抗体相遇,两者发生特异性反应,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物3、直接凝集反应的定义:是指颗粒性抗原(细菌、螺旋体和红细胞等)在适当电解质参与下可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的凝集现象。

凝集反应中的抗原称为凝集原,抗体称为凝集素4、间接凝集反应的定义(原理):当抗原是可溶性小分子时,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往往不出现肉眼可见反应。

如果将可溶性抗原吸附到一类与免疫特异性无关的载体微球(如经处理的细菌、红细胞、胶乳颗粒等),形成人工免疫微球(或致敏微球),此时与相应抗体结合,则可出现免疫微球的凝集现象,称为间接凝集反应5、效价的概念:以出现“++”反应凝集的血清的最终稀释倍数称为血清的效价6、效价的意义:血清的效价代表着血液中抗体的含量,其效价越高,说明其所含抗体越多7、对流免疫的电场力和电渗力的关系在PH为8.6的琼脂凝胶中,抗体带有微弱的负电荷,受电渗力作用的影响较大;抗原带有较强的负电荷,受电场力作用的影响较大抗原置于阴极,抗体置于阳极,二者由于受到电场力和电渗力不同程度的影响,会相对泳动电渗力方向:由阳极指向阴极;电场力方向:由阴极指向阳极抗体:电渗力>电场力,向阴极泳动抗原:电场力>电渗力,向阳极泳动一段时间后抗原抗体相遇,8、抗原抗体结合特点、影响因素(1)结合特点1)特异性:抗原决定基与抗体的抗原结合部位之间的结构互补2)可逆性: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后,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解离为游离的抗原与抗体3)可见性:抗原、抗体的数量比例恰当时,反应体系中无游离的抗原或抗体,在适宜的盐浓度下,有明显的肉眼可见的反应物4)阶段性:抗原抗体反应可分为两个阶段。

病原微生物实验重点

病原微生物实验重点

病原微生物实验重点高压蒸汽灭菌(最常用,最有效的一种湿热灭菌法)的原理和作用:原理:如果蒸汽被限制在一个密闭的容器(高压蒸汽灭菌器)中,随着压力的升高,蒸汽的温度也相应升高。

在103.4KPa蒸汽压下,温度达到121.3℃,维持20-30min可杀灭包括细菌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但不能杀灭活朊粒)作用:适用于包括液体在内的各种耐热,耐潮湿物品的灭菌血清肉汤培养基的用途:用于培养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营养要求较高的细菌血琼脂培养基的用途:主要用于分离培养营养要求较高的细菌和观察某些细菌的溶血现象双糖铁培养基的原理及用途:双糖培养基乳糖:葡萄糖=10:1,若细菌能分解两种糖,因产酸量多,整个培养基将由红变黄;若只能利用葡萄糖,因产酸量少,斜面表面积大,有机酸易挥发氧化,结果培养基底部变成黄色,斜面仍保持红色。

该培养基还含有亚铁离子,可与硫化氢生成黑色沉淀,所以利用此培养基还能观察到某些细菌分级含硫氨基酸产生硫化氢的情况。

由于该培养基是半固体培养基,还可用于有无鞭毛(痢疾杆菌无鞭毛)的鉴定。

本培养基主要用于肠道致病菌的鉴定。

S-S琼脂培养基的原理及作用:①主要用于分离肠道致病性沙门菌属和志贺菌属的细菌②培养基的选择成分主要体现在煌绿对球菌生长有抑制作用,有助于肠道致病菌的生长;胆盐,枸橼酸钠,硫代硫酸钠可抑制革兰阳性细菌和大多数的大肠埃希菌属细菌的生成,枸橼酸铁能中和中性红的毒性作用,并能与硫代硫酸钠作为还原剂,避免某些细菌产生的硫化氢被氧化③培养基的鉴别作用体现在不发酵乳糖的沙门菌属和志贺菌属细菌,在平板上形成的菌落不着色,呈半透明。

大肠埃希菌能发酵乳糖,产生的酸使胆盐沉淀,胆盐与中性红结合,使菌落呈红色,在平板上可见培养基中红色成片的乳浊状沉淀。

某些变形杆菌和沙门菌还能分解含硫氨基酸产生硫化氢,使菌落中心成黑色。

此外,细菌在该平板上生长后,分解蛋白质产生氨基酸等碱性代谢物,使平板PH值升高,培养基由红变黄罗氏培养基的用途:主要用于结核分枝杆菌的培养(结核杆菌在该培养基上生长缓慢,呈菜花样)油镜的放大倍数:90或100(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为0.25μm)观察细菌鞭毛所用方法:压滴法,悬滴法,半固体鞭毛穿刺法细菌的革兰染色法:①原理:革兰阳性细菌的细胞壁结够比较致密,肽聚糖含量高且交联度大,脂质含量少,乙醇脱色过程中,虽然能溶解细胞壁的脂质而在壁上形成小孔,但脱水作用使细胞壁收缩构成屏障,通透性降低,阻止细胞内的结晶紫-碘复合物的溢出,细胞仍保持结晶紫初染的紫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火警:勿慌,立即关闭电闸和煤气闸。若酒精乙醇乙醚等有机溶 剂起火切不可用水扑救,可用沙土等物扑灭。
二、无菌操作技术
实验目的
1 掌握常用的细菌接种方法 2 熟悉细菌生长现象的观察方法
(一)细菌的分离培养和接种技术
接种工具
接种针和接种环 L型玻璃棒
接种环境
接种罩、超净工作台或无菌室内进行。
划线为连续划线,不能间断.应占满平皿.划 线不能交叉重复.
每次划完后应灭菌.
连续划线法
2.斜面接种法:
用于菌种移种,以进一步鉴定 和保存菌种。
3.半固体穿刺接种法:保存菌种或观察细菌的动力和生 化反应。 4.液体接种法:用于肉汤、蛋白胨水、糖发酵管等液体 培养基
的接种。
将上述已接种细菌的培养基置37℃恒温 培养箱中孵育18~24h,观察细菌的生长 现象。
(二)细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
1.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菌落
定义:指单个细菌在平板培养基上生长繁殖, 形成单一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菌落特征:大小、形状、边缘、颜色、表面、 透明度、湿润度、黏度、溶血性。
菌苔:指多个菌落融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菌堆积物。
菌落
菌苔
菌落与菌苔
2.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步分为革兰染色阳性菌和革兰染色阴性菌,在临床上具 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的:
1、掌握细菌涂片的制备及革兰染色的方法 2、熟悉革兰染色的原理和临床意义
原理:
1、通透性学说 2、等电点学说 3、化学学说
通透性学说
G+菌细胞壁结构致密,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脂质 含量少,乙醇不易脱除染料。
G-菌细胞壁结构疏松,肽聚糖层薄且交联度低,含大 量脂质,乙醇易脱除染料。
避免有菌材料溅出;破损器材及时处理并报告。 实验过程中避免一切不良的个人习惯;操作中产生的废料要
扔在指定容器内;实验完毕清理台面,值日生严格认真打扫 卫生,关闭水电,门窗,洗手后离开实验室。
实验室意外紧急处理办法
1 皮肤破损:去除异物,生理盐水或蒸馏水洗净后2%碘酊或2% 红汞涂抹。
2 烧伤:局部涂凡士林,2%鞣酸或2%苦味酸。 3 化学药品腐蚀伤:若强酸则先用大量清水冲洗,再用碳酸氢钠溶
接种方法
1.平板划线接种法:
目的:使混合的细菌呈单个分 散生长,形成单个菌落,以便 获得纯菌。
方法:
分区划线法:适用于含菌量 较多的标本。
连续划线法:适用于含菌量 较少的标本。
Hale Waihona Puke 分区划线划线时接种环与平皿约成30-40度角,轻轻 接触,以腕力在琼脂表面轻快滑动,不能划 破琼脂.
第一次划线应占平皿面积的1/10,以后每次 划线约占面积的1/4—1/5.
操作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 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病原生物学实验室规则
学生进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必须穿好工作服,离室需脱下反折, 要经常清洗消毒。
进实验室时随带书包、衣物等与实验无关物品一律存放指定 的储物柜内。
严禁在实验室进食、饮水和喧哗打闹。 手拿培养物后或出实验室前要洗手,必要时用消毒液泡手;
Please attention!
1.您进入实验室时,请穿着白大衣以保护自身安全! 2.本实验课需要显微镜,请您携带学生证去四楼显微镜
室领取! 3.请您不要随意触碰实验用品,以免发生意外!
实验一 (5学时)
张文钰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
sqjcbwm@
一、实验室生物安全
熟悉 (1)微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意义 (2)实验室规则
等电点学说
G+菌等电点(pI2~3) G-菌等电点(pI4~5)
在相同pH条件下G+菌所带负电荷比G-菌多,所以 与带正电荷的结晶紫染料结合较牢固,不易脱色。
化学学说
G+菌菌体内含有大量核糖核酸镁盐,可与碘、结晶 紫等染料牢固结合,使已着色的细菌不易 被乙醇脱色
G-菌 菌体内含核糖核酸镁盐很少,故易被脱色
器材和试剂:
1、菌种
金黄色色葡萄球菌 大肠杆菌
2、试剂 革兰染色液
初染液
结晶紫
媒染液
卢戈氏碘液
脱色液
95%乙醇
复染液
稀释石碳酸复红
3、其它
接种环 载玻片 染色盘 洗液瓶
混浊:大多数细菌 沉淀:多见于链状排列的细菌。 菌膜:专性需氧菌(如结核分枝杆菌、枯草杆
菌) 。
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菌膜 对照
菌沉淀
均匀浑浊
3.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有鞭毛细菌:
在培养基中沿穿刺线并向外扩散生长,穿刺 线边缘模糊。
无鞭毛细菌:
只沿穿刺线生长,穿刺线边缘清晰。
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 象
无动力 现象
有动力 现象
三、细菌的形态学检查
形态学检查分类
一、不染色标本检查(活体) 悬滴法 压滴法
二、染色标本检查 单染法:简单染色,一种染料 (美兰染色) 复染法:复杂染色,两种以上染料(革兰染
色、抗酸染色)
革兰染色(Gram stain)
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 革兰染色是最常用的一种染色方法,可以将细菌初
2004年4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研人员,采用 未经论证的非典病毒灭活方法,在不符合防护要求的 普通实验室内操作非典感染材料,造成北京、安徽发 生非典疫情。
2010年12月,东北农业大学28名师生在“羊活体解剖 学实验课”中感染布鲁氏菌病。2011年6月,东北农 业大学免去该校动物医学院院长和党支书职务。感染 病菌的学生称,羊没有被检疫,被染病的羊那天被几 个班级的学生重复使用。
液洗涤中和;若强碱则先用大量清水冲洗,再用2%硼酸洗涤中和 (若伤处为眼部加用橄榄油或者液体石蜡1~2滴滴眼)。
4 菌液入口:立即吐入消毒容器内,1:1000高锰酸钾或3%双氧 水漱口,根据菌种服用抗菌药物。
5 菌液污染台面:2%~3%来苏尔或0.1%新洁尔灭覆盖30分钟后抹 去,皮肤手指沾染活菌应用上述液体浸泡3分后肥皂和清水洗净。
感染的主要原因是: 防护意识不强; 操作失误,防护条件不足。
P4实验室
P3实验室
P2实验室
P1实验室
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 疾病的微生物,尚无有效预防或治疗 方法
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 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 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 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 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