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实验

合集下载

病原生物学实验报告

病原生物学实验报告

病原生物学实验报告

病原生物学实验报告

引言:

病原生物学是研究病原微生物及其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以及宿主免疫反应等方

面的知识。本实验旨在探究一种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并通过实验结

果分析其致病机制。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病原微生物菌株、培养基、实验动物等。

2. 实验方法:将病原微生物菌株接种于含有适宜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中,培养一

定时间使其增殖。然后,将培养好的病原微生物注射到实验动物体内,观察其

致病效果。

实验结果与分析:

通过实验观察,我们发现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机制有着密切关联。

以下是实验结果的详细描述与分析:

1. 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特性:

我们在实验中发现,病原微生物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能够迅速增殖。其生长速

度与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浓度、温度以及pH值等因素密切相关。此外,我们

还观察到病原微生物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有所差异,这可能与培养基中

的成分有关。

2.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

通过将病原微生物注射到实验动物体内,我们观察到不同病原微生物对宿主的

致病效果各异。一些病原微生物能够迅速侵入宿主细胞并繁殖,导致宿主组织受损;而另一些病原微生物则通过释放毒素或激活宿主免疫系统来引发疾病。这些致病机制的差异可能与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蛋白质组以及宿主免疫系统的反应性有关。

3. 宿主的免疫反应:

实验中,我们还观察到实验动物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反应。一些实验动物能够通过激活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等方式来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从而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然而,有些病原微生物能够通过改变宿主免疫系统的功能来逃避免疫反应,导致感染持续存在。

医学微生物实验实验四病原性球菌

医学微生物实验实验四病原性球菌

形态观察
观察菌落的形态特征,如颜色、 形状和质地。
病原性球菌的特征和疾病
球菌种类 金黄色葡萄球菌 肺炎球菌 链球菌
特征 黄色菌落,产生金黄色素 多形态,革兰阴性 成链状排列
相关疾病 皮肤感染、食物中毒等 肺炎、脑膜炎等 咽炎、扁桃体炎等
病原性球菌的实验判断
1 甘露醇耐性试验
用甘露醇培养基判断金黄色葡萄球菌。
3 柯氏试验
通过培养基的反应性来鉴别链球菌。
2 大肠杆菌鉴别试验
利用培养基鉴别肺炎球菌。
病原性球菌的检测方法
1
涂片法
将样品涂在玻璃片上,使用显微镜观察病原性球菌的形态特征。
2
H2 S产生试验
Baidu Nhomakorabea
利用培养基观察球菌对H2S的产生情况。
3
SIM管法
通过尿素和铁盐培养基观察球菌的反应。
病原性球菌实验结果分析
维持实验环境的清洁和稳定,避免外部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相关研究和应用前景
研究方向
• 球菌的耐药性研究 • 球菌的毒力机制研究
应用前景
• 新型抗菌药物的开发 • 快速检测方法的改进
实验的意义和价值
促进健康
通过研究病原性球菌,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应对 与之相关的疾病,促进人们的健康。
拓展科学知识
通过实验,可以进一步了解微生物领域的知识, 为科学研究的发展做出贡献。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实验指导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实验指导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指导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指导

一、引言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中重要的研究方向,它们关注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以及机体的免疫反应。通过实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生长特性、致病机制,以及机体的免疫应答过程。本实验指导将介绍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和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二、实验原理

1. 病原生物学实验原理

病原生物学实验主要通过分离、培养和鉴定病原微生物,以及研究其生长特性、毒力因子和抗药性等方面的特征。常用的实验方法包括细菌分离培养、菌落计数、菌液浓度测定、生长曲线分析等。此外,还可以通过PCR技术、DNA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病原微生物的鉴定和分析。

2. 免疫学实验原理

免疫学实验主要研究机体的免疫系统以及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应答。常用的实验方法包括免疫细胞分离培养、细胞因子测定、抗体检测、细胞毒性测定等。此外,还可以利用流式细胞术、ELISA、免疫组化等技术进行免疫细胞的鉴定和免疫反应的分析。

三、实验步骤

1. 病原生物学实验步骤

(1)细菌分离培养:从临床样本或环境中采集细菌样品,进行分离纯化并进行培养。

(2)菌落计数:将培养液均匀涂布在琼脂平板上,经过一定时间后,用计数器进行菌落计数。

(3)菌液浓度测定: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菌液的吸光度,根据标准曲线计算菌液中的菌落数量。

(4)生长曲线分析:将菌液接种到含有适宜培养基的培养皿中,定期取样测定菌液浓度,绘制生长曲线。

2. 免疫学实验步骤

(1)免疫细胞分离培养:从外周血或组织中分离免疫细胞,进行细胞培养。

病原生物学实习三

病原生物学实习三

示教
葡萄球菌(3种):菌落1-2 mm、圆形、隆起、表 面光滑湿润、有光泽、边缘整齐。长时间培养产生 脂溶性色素。 绿脓杆菌 链球菌(3种):在血平板上形成灰白色、表面光 滑、边缘整齐、0.5-0.75mm细小菌落 。周围有溶 血环。
LOGO
原理:培养基中含有少量葡萄糖和较多乳糖, 原理:培养基中含有少量葡萄糖和较多乳糖,细菌分解糖 类产酸可使培养基局部指示剂改变颜色。 类产酸可使培养基局部指示剂改变颜色。当只分解葡萄糖 的细菌在斜面上生长时,产生的酸少,在有氧情况下, 的细菌在斜面上生长时,产生的酸少,在有氧情况下,酸 被氧化,生成CO2、H2O,失去局部改变酸碱度的作用, 被氧化,生成 、 ,失去局部改变酸碱度的作用, 所以斜面不变色。但当细菌分解乳糖时,产生的酸多, 所以斜面不变色。但当细菌分解乳糖时,产生的酸多,故 培养基斜面部分变色。 培养基斜面部分变色。 细菌在高层中生长时,因处于无氧状态,产生的酸部分解, 细菌在高层中生长时,因处于无氧状态,产生的酸部分解, 故使高层部分培养基指示剂变色。 故使高层部分培养基指示剂变色。 肠炎杆菌可利用蛋白胨、脲胨中含硫氨基酸,产生H2S, 肠炎杆菌可利用蛋白胨、脲胨中含硫氨基酸,产生 , 可与FeSO4反应,生成黑色 反应, 可与 反应 生成黑色FeS.
水洗 水洗 水洗
染色: ※染色: 初染
1min
煤染
1min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

概述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学科,

对于人类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具有重要作用。病原生物学研究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和传播途径等,而免疫学研究机体的免疫系统以及如何识别和应对病原微生物的感染。通过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防治方法。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

病原生物学实验

细菌培养

细菌培养是病原生物学实验中的基础实验,主要用于研究

细菌的生长特性、代谢途径以及致病机制等。常见的细菌培养基包括肉汤培养基、琼脂培养基等。实验中,可以通过无菌技术将细菌接种到培养基中,然后进行培养和观察,以研究细菌的生长情况。

细菌荧光染色是病原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

给细菌染色,可以观察到其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和形态特征。常见的细菌荧光染色方法有荧光原位杂交和荧光染料染色等。通过细菌荧光染色,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细菌的结构和功能。

细菌致病性实验

细菌致病性实验是病原生物学研究中的关键实验之一,通

过研究细菌的毒力因子和致病机制,可以揭示病原菌引起疾病的机理。常见的细菌致病性实验包括动物感染模型实验和细胞培养实验等。通过这些实验,可以进一步了解细菌的致病机制,并为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免疫学实验

免疫细胞培养

免疫细胞培养是免疫学实验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培养

免疫细胞,可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功能。常见的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等。在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

添加不同的激素和生长因子,来模拟机体内免疫细胞的生长环境,从而研究其功能和代谢途径等。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是一个专门从事病原微生物研究和诊

断的实验室。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中,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对各种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来提高对这些病原菌的了解,从而更好地预防和治疗与这些病原微生物相关的疾病。

一般来说,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可以按照病原菌的种类和

研究方向进行分类。按照病原菌的种类,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可以分为细菌学实验室、病毒学实验室、真菌学实验室和寄生虫学实验室等;按照研究方向,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可以分为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感染性疾病研究实验室、公共卫生微生物学实验室等。

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中,研究人员可以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鉴定、药敏试验和流行病学调查等。通过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研究人员可以确定病原菌的种类、毒力和抗药性等重要信息,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药敏试验则可以确定病原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为开展抗生素治疗提供指导。流行病学调查则可以确定疾病的传播途径和病原菌的来源,为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不仅可以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还

可以广泛用于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对病原微生物的研究来探索其致病机制、抗药机制和免疫机制等。同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也是微生物学教学和实践的重要场所,可以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微生物学知识。

由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涉及到一系列高风险操作,所以在进行实验前需要进行严格的安全评估和实验室规程制定。病原微生物实验室通常会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确保实验的安全和有效性。同时,实验人员也需要接受相关的培训和考核,保证他们具备足够的实验技能和安全意识。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程设计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程设计

实验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病原核酸检测: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 检测病原生物的核酸,如PCR、基因 测序等。
实验三
组织病理学诊断:通过观察组织切片, 了解疾病病理变化,如炎症、肿瘤等。
05 实验课程总结与展望
实验课程总结
实验内容丰富多样
本实验课程涵盖了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的多个重要领域,包括抗原抗体反应、免疫 细胞功能检测、病原微生物分离培养等,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相关知识点。
实验操作技能训练
通过实验课程,学生能够掌握一系列实验操作技能,如无菌操作、显微镜使用、细胞培 养等,为后续的科研和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实验结果分析能力培养
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分析 能力。
实验课程改进建议
增加综合性实验项目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建议增加一些涉及多个知 识点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如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与耐药 性检测等。
THANKS
学生需积极参与实验讨论, 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02 医学免疫学实验
抗原抗体反应实验
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实验,学生可以了解抗原抗体反应 的原理、类型和特点,掌握抗原抗体反应的检测方法 和技术,如沉淀反应、凝集反应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等。
免疫细胞分离与培养实验
学生通过免疫细胞分离与培养实验, 可以学习如何从外周血或组织中分 离不同类型的免疫细胞,掌握细胞 培养的基本技术和方法,了解免疫 细胞的生长特性和功能。

史俊岩《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病原生物学实习八

史俊岩《病原生物学实验课》病原生物学实习八

实验试剂
抗生素
用于抑制或杀死细菌的生长,常用的有青霉素、 链霉素等。
抗体
用于检测和识别抗原,如免疫荧光抗体、酶联免 疫吸附试验(ELISA)抗体等。

用于催化生物化学反应,如蛋白酶、核酸酶等。
缓冲液
用于维持溶液的酸碱平衡,常用的有磷酸盐缓冲 液、硼酸盐缓冲液等。
03
实验步骤与操作
实验步骤
实验准备 确保实验室环境清洁、安全,准备好所需的实验器材和试剂。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实验准确性 确保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以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客观、严谨的态度,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实验记录规范 实验记录要真实、完整、准确,以便于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
实验数据要及时整理、分析,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
04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参考文献
[请在此处插入参考文 献2]
[请在此处插入参考文 献3]
[请在此处插入参考文献 4]
[请在此处插入参考文 献1]
致谢
感谢指导老师史俊岩的悉心指导和耐心解答,让 我在实习过程中受益匪浅。
感谢学校提供的实验设备和场地,为我们的实验 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感谢实验室的同学们在实习过程中的帮助和支持 ,让我能够顺利完成实验任务。
实验步骤
实验操作

病原生物学实验图片+1+

病原生物学实验图片+1+

脱蛋白膜卵、含幼虫卵
脱蛋白 膜卵 多细 胞卵 含幼 虫卵
毛首鞭形线虫
前细后粗,外形 似马鞭 雄虫:尾端 向腹面呈环 状卷曲 有交合 刺一根 雌虫:尾端 钝圆
虫卵
成虫
腰鼓状 黄褐色 卵壳较厚 虫卵两端各具一透明的盖 塞内含一卵细胞
钩虫
虫卵
成虫
十二指肠钩虫呈“C”形 美洲钩虫呈“∫”形
椭圆形 卵壳很薄 无色透明 卵内细胞多为4~8个 卵壳与细胞间有明显的空 隙
细胞质呈环 状,约等于 红细胞直径 的1/3,核1 个,位于虫 体一侧。 核1个,空 泡明显, 疟色素棕 黄色,细 小杆状, 分散在胞 内
核分裂开始, 疟色素集中
环纤细,约 为红细胞直 径1/5;可 含2个以上 原虫,飞鸟 状 一般不 出现在 外周血 中
环状 体
大滋 养体
未成 熟裂 殖体
人 体 疟 原 虫 红 内 期 各 期 形 态 鉴 别
Shell: 厚
Content: 幼虫.
医学原虫
溶组织内阿米巴 巴
滋 养 体
结肠内阿米
包 囊
溶组织内阿米巴、结肠内阿米巴
阿米巴运动
蓝氏贾第鞭毛虫
滋养 体
包囊
阴道毛滴虫
蓝氏贾第鞭毛虫
刚地弓形虫
弓形虫滋养体
弓形虫假包囊
弓形虫包囊
弓形虫卵囊
肺孢子虫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实验指导(含实验报告)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实验指导(含实验报告)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实验指导(含实

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基础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病原体研究的结果进行记录和总结,以及对传染病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的重要文档。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背景、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实验结果、讨论和总结等内容。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操作安全,遵守医学实验室安全规定,并严格按照实验方案操作。在此基础上,可以运用各种分析仪器和技术,如荧光显微镜、免疫组化、超微结构技术等,更加深入地分析病原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物特征,从而更好地了解传染病的机理和免疫机制。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基础实验是传染病研究的基础,它们提供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分析,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传染病的发生机制,为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实验报告的撰写是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报告中可以清楚地总结实验的目的、方法、结果、讨论和总结等内容,从而更好地帮助我们了解传染病的发生机理,为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和指导。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

引言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是生物医学领域中重要的研究方向。研究人员通过实验来深入了解病原生物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免疫系统如何抵御病原生物的侵袭。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并探讨其在科学研究和医学应用中的重要性。

免疫实验

免疫细胞培养实验

免疫细胞培养实验是研究免疫细胞如何应对病原生物侵袭的重要手段。在实验中,科研人员可以通过分离和培养免疫细胞,观察它们对病原生物的反应。例如,可以将免疫细胞暴露在病原微生物的培养上,然后通过免疫组化染色等方法观察免疫细胞是否吞噬了病原生物。

免疫学杂交实验

免疫学杂交实验是研究免疫系统中基因表达的重要工具。通过将标记有荧光染料的探针与目标基因进行杂交,可以观察到基因的表达情况。这一实验可以帮助科研人员了解免疫系统中哪些基因参与了免疫应答,并且在不同条件下的表达水平如何变化。

免疫荧光染色实验

免疫荧光染色实验是一种常用的技术,用于检测免疫系统中特定蛋白质或抗原的存在和分布。在这个实验中,科研人员使用特定的抗体标记荧光染料,与待测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通过观察染色结果,可以确定目标物质的位置和含量,从而推断其在免疫应答中的功能和参与机制。

病原生物实验

病原微生物培养实验

病原微生物培养实验是研究病原生物学的关键实验。通过将病原微生物接种在适当的培养基上,科研人员可以获得大量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纯培养物。这些培养物可以用于研究微生物的生长特性、适应能力以及对宿主的侵袭机制等。

动物感染实验

动物感染实验是评估病原生物致病能力和疫苗效果的重要手段。科研人员通常在实验动物体内注射病原微生物,并观察动物的症状、病程以及免疫反应等。通过动物感染实验,研究人员可以了解不同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和宿主免疫系统的应答以及疫苗的保护效果等重要信息。

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实验报告

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实验报告

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实验报告

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实验报告

引言:

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非常重要的领域,研究人类和动植物的免疫系统以及病原微生物对宿主的侵袭和致病机制。本次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和观察,深入了解免疫学和病原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

实验一:细胞免疫学实验

细胞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中各种细胞的类型、功能和相互作用的学科。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免疫细胞的表型和功能。

实验步骤:

1. 采集小鼠外周血,离心分离出单个核细胞。

2. 使用荧光标记的抗体,对细胞进行染色。

3. 使用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的分析和检测。

实验结果:

通过流式细胞仪的分析,我们成功地鉴定了不同类型的免疫细胞,如T细胞、B 细胞和巨噬细胞,并且进一步分析了它们的功能和表型特征。这对于深入了解机体的免疫系统以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二: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和鉴定

病原微生物是引起各种传染病的致病因子,研究其培养和鉴定技术对于预防和治疗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培养和鉴定细菌,了解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致病机制。

实验步骤:

1. 采集疑似感染的样本,如血液、尿液或分泌物。

2. 进行细菌的培养,包括选择适当的培养基和条件。

3. 使用不同的鉴定方法,如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细菌进行鉴定。

实验结果:

通过对细菌的培养和鉴定,我们成功地确定了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致病特征。这对于临床医学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疫苗和抗生素的研发提供了基础数据。

实验三:免疫反应的检测和分析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三 细菌的人工培养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三 细菌的人工培养


菌种 金葡菌、大肠杆菌各一支 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各一支
组 与

1块普通平板/人
料 分
培养基
1支斜面培养基/人
7种生化反应管/人

1支半固体培养基/人
糖 发

(培养基含葡萄糖、

乳糖、麦芽糖、甘 露醇或蔗糖等一种
大肠埃希菌:分解乳糖产酸产气

糖类,并加酸碱指 示剂,如溴甲酚紫)
致病性肠道细菌:大多数不分解乳糖
(三)实验操作内容
1. 糖发酵试验
(2)方法
大肠埃希菌、沙门氏菌

接种针穿刺接种


5种糖生化反应管
试 验
37℃培养18~24h
观察结果
(三)实验操作内容
靛 基 质 ( 吲 哚 ) 试 验
阳性 (+)
阴性 (-)
(三)实验操作内容
3. 硫化氢试验
(1)原理

含硫氨基酸

+铁离子
化 氢
或+铅离子

培养基中加入含

硫氨基酸、铅离
子、铁离子
(三)实验操作内容 3. 硫化氢试验 (2)结果判断
硫 化 氢 试 验
+
分组
两人一组
操作内容
细菌的人工培养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验指南(本)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验指南(本)

E. 表面--光滑/粗糙
观察对象:每组上次实验所做的空气中细菌的培养
斜面———— 菌苔(细菌在培养基表面成片生长)
2、
半固体培养基
试管:小号试管。培养基浓度介于固体与液体培养基之间。
接种工具:接种针
菌名
生长现象
结果
葡萄球菌
沿穿刺线生长

大肠杆菌 沿穿刺线呈扩散生长 +
3、
液体培养基
阴性对照管:澄清、透明、浅黄色液体。
检查标签——在自己名字相应位置的培养基上轻轻按一个指印— —4 位同学完成后送入培养箱倒置。
5 / 12
支绛编写
实验指南 2014
9、细菌在咽部的分布。 每组出一位自愿者——检查标签——到教师处领取 1 支无菌棉
签,伸入自己口咽部轻擦一下,然后涂布在血平板上——送入培养箱 倒置。 10、次日中午每组同学自行到实验室取出自己的实验成品,拍照留存 结果,并用尺量出抑菌圈的大小,以 mm 为单位记录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除按照要求回答问题外,必须附上自己操作的紫外线实验或 药敏实验的结果照片 1 张,以电子文本编辑好,打印后上交纸制文本。 可能的问题: 1、 为什么河水样本和土壤样本要做同样操作的 2 块? 答:因为实际检查样本细菌总数和细菌菌群数的时候,除要随机抽取 样本外,还要保证样本的数量符合统计学要求,这个实验中每小组只 做 2 块,全班共 16 块,可模拟测得样本平均值来进行比较。 2、 为什么所有的实验结果都必须倒置放入培养箱内? 答:主要因为培养基由水溶性琼脂配制而成,如正放,在设定的 37 ゜ C 的温度中,培养基中的水会有少量的蒸发,遇玻盖会冷凝成水珠, 有可能掉落影响实验结果的观察或测定。 实验报告范本如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混浊:大多数细菌 沉淀:多见于链状排列的细菌。 菌膜:专性需氧菌(如结核分枝杆菌、枯草杆
菌) 。
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菌膜 对照
菌沉淀
均匀浑浊
3.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有鞭毛细菌:
在培养基中沿穿刺线并向外扩散生长,穿刺 线边缘模糊。
无鞭毛细菌:
只沿穿刺线生长,穿刺线边缘清晰。
划线为连续划线,不能间断.应占满平皿.划 线不能交叉重复.
每次划完后应灭菌.
连续划线法
2.斜面接种法:
用于菌种移种,以进一步鉴定 和保存菌种。
3.半固体穿刺接种法:保存菌种或观察细菌的动力和生 化反应。 4.液体接种法:用于肉汤、蛋白胨水、糖发酵管等液体 培养基
的接种。
将上述已接种细菌的培养基置37℃恒温 培养箱中孵育18~24h,观察细菌的生长 现象。
操作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 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病原生物学实验室规则
学生进病原生物学实验室必须穿好工作服,离室需脱下反折, 要经常清洗消毒。
进实验室时随带书包、衣物等与实验无关物品一律存放指定 的储物柜内。
严禁在实验室进食、饮水和喧哗打闹。 手拿培养物后或出实验室前要洗手,必要时用消毒液泡手;
等电点学说
G+菌等电点(pI2~3) G-菌等电点(pI4~5)
在相同pH条件下G+菌所带负电荷比G-菌多,所以 与带正电荷的结晶紫染料结合较牢固,不易脱色。
化学学说
G+菌菌体内含有大量核糖核酸镁盐,可与碘、结晶 紫等染料牢固结合,使已着色的细菌不易 被乙醇脱色
G-菌 菌体内含核糖核酸镁盐很少,故易被脱色
接种方法
1.平板划线接种法:
目的:使混合的细菌呈单个分 散生长,形成单个菌落,以便 获得纯菌。
方法:
分区划线法:适用于含菌量 较多的标本。
连续划线法:适用于含菌量 较少的标本。
分区划线
划线时接种环与平皿约成30-40度角,轻轻 接触,以腕力在琼脂表面轻快滑动,不能划 破琼脂.
第一次划线应占平皿面积的1/10,以后每次 划线约占面积的1/4—1/5.
液洗涤中和;若强碱则先用大量清水冲洗,再用2%硼酸洗涤中和 (若伤处为眼部加用橄榄油或者液体石蜡1~2滴滴眼)。
4 菌液入口:立即吐入消毒容器内,1:1000高锰酸钾或3%双氧 水漱口,根据菌种服用抗菌药物。
5 菌液污染台面:2%~3%来苏尔或0.1%新洁尔灭覆盖30分钟后抹 去,皮肤手指沾染活菌应用上述液体浸泡3分后肥皂和清水洗净。
步分为革兰染色阳性菌和革兰染色阴性菌,在临床上具 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的:
1、掌握细菌涂片的制备及革兰染色的方法 2、熟悉革兰染色的原理和临床意义
原理:
1、通透性学说 2、等电点学说 3、化学学说
通透性学说
G+菌细胞壁结构致密,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脂质 含量少,乙醇不易脱除染料。
G-菌细胞壁结构疏松,肽聚糖层薄且交联度低,含大 量脂质,乙醇易脱除染料。
(二)细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现象
1.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菌落
定义:指单个细菌在平板培养基上生长繁殖, 形成单一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菌落特征:大小、形状、边缘、颜色、表面、 透明度、湿润度、黏度、溶血性。
菌苔:指多个菌落融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菌堆积物。
菌落
菌苔
菌落与菌苔
2.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Please attention!
1.您进入实验室时,请穿着白大衣以保护自身安全! 2.本实验课需要显微镜,请您携带学生证去四楼显微镜
室领取! 3.请您不要随意触碰实验用品,以免发生意外!
实验一 (5学时)
张文钰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
sqjcbwm@126.com
一、实验室生物安全
熟悉 (1)微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意义 (2)实验室规则
器材和试剂:
1、菌种
金黄色色葡萄球菌 大肠杆菌
2、试剂 革兰染色液
初染液
结晶紫
媒染液
卢戈氏碘液
脱色液
95%乙醇
复染液
稀释石碳酸复红
3、其它
接种源自文库 载玻片 染色盘 洗液瓶
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现 象
无动力 现象
有动力 现象
三、细菌的形态学检查
形态学检查分类
一、不染色标本检查(活体) 悬滴法 压滴法
二、染色标本检查 单染法:简单染色,一种染料 (美兰染色) 复染法:复杂染色,两种以上染料(革兰染
色、抗酸染色)
革兰染色(Gram stain)
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 革兰染色是最常用的一种染色方法,可以将细菌初
2004年4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研人员,采用 未经论证的非典病毒灭活方法,在不符合防护要求的 普通实验室内操作非典感染材料,造成北京、安徽发 生非典疫情。
2010年12月,东北农业大学28名师生在“羊活体解剖 学实验课”中感染布鲁氏菌病。2011年6月,东北农 业大学免去该校动物医学院院长和党支书职务。感染 病菌的学生称,羊没有被检疫,被染病的羊那天被几 个班级的学生重复使用。
6 火警:勿慌,立即关闭电闸和煤气闸。若酒精乙醇乙醚等有机溶 剂起火切不可用水扑救,可用沙土等物扑灭。
二、无菌操作技术
实验目的
1 掌握常用的细菌接种方法 2 熟悉细菌生长现象的观察方法
(一)细菌的分离培养和接种技术
接种工具
接种针和接种环 L型玻璃棒
接种环境
接种罩、超净工作台或无菌室内进行。
避免有菌材料溅出;破损器材及时处理并报告。 实验过程中避免一切不良的个人习惯;操作中产生的废料要
扔在指定容器内;实验完毕清理台面,值日生严格认真打扫 卫生,关闭水电,门窗,洗手后离开实验室。
实验室意外紧急处理办法
1 皮肤破损:去除异物,生理盐水或蒸馏水洗净后2%碘酊或2% 红汞涂抹。
2 烧伤:局部涂凡士林,2%鞣酸或2%苦味酸。 3 化学药品腐蚀伤:若强酸则先用大量清水冲洗,再用碳酸氢钠溶
感染的主要原因是: 防护意识不强; 操作失误,防护条件不足。
P4实验室
P3实验室
P2实验室
P1实验室
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 疾病的微生物,尚无有效预防或治疗 方法
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 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 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 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 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