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师生共用教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整式的加减《整式(第3课时)》示范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整式的加减《整式(第3课时)》示范教学设计

2.1整式(第3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多项式、多项式的项及其次数以及整式的概念.2.能确定一个多项式的项和次数,会用多项式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教学重点理解整式及多项式的有关概念,会用多项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准确确定多项式的项及次数.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填空:1.买一个书包需要x元,买一支铅笔需要y元,买一个本子需要z元,买1个书包、2支铅笔、2个本子共需要(x+2y+2z)元.2.若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分别为a,b,c,则三角形的周长是a+b+c .3.如下图,长方形的宽为a,长为b,圆的半径为r,则阴影部分面积是ab-πr² .新知探究一、探究学习【问题】思考:列出的这些式子有什么共同特点?与单项式有什么联系?x+2y+2z,a+b+c,ab-πr².【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分析所写出的三个式子,尽自己努力找到它们的共同特点,师生再共同进行总结.【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多项式和单项式之间的关系.二、新知精讲【新知】多项式的定义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师生活动】学生复述这一定义.【设计意图】通过重复记忆,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多项式的定义的理解.【新知】多项式的相关概念:x2-2x+18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师生活动】结合实例,让学生认识多项式的项和次数.【设计意图】为后面确定多项式的项和次数做好铺垫.【问题】多项式的次数与单项式的次数有什么区别?【师生活动】引导学生结合定义做出回答.【设计意图】通过对问题的解答,使学生理解多项式和单项式的次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思考】展示单项式与多项式的动图,想一想单项式和多项式有什么关系.【思考】多项式是几个单项式的和,那么多项式与单项式有统称吗?【新知】整式的概念单项式与多项式统称整式.【思考】单项式、多项式、整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师生活动】对三者的定义进行区分,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设计意图】巩固并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三、典例精讲【例1】请指出下列式子中的多项式:(1)12xy3-5x+3;(2)222+a b;(3)2+mnm n;(4)-7.【答案】解:根据“多项式是几个单项式的和”进行判断即可.(1)12xy3-5x+3可看成单项式12xy3,-5x,3的和,是多项式;(2)222+a b可看成单项式22a,22b的和,是多项式;(3)2+mnm n的分母中含有字母,显然不符合题意;(4)-7是单项式.所以,(1)(2)是多项式.【师生活动】学生回答,老师点评.【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多项式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例2】指出下列多项式的项与次数:(1)a3-a2b+ab2-b3;(2)3n4-2n2+1.【答案】解:(1)多项式a3-a2b+ab2-b3的项有a3,-a2b,ab2,-b3,次数是3.(2)多项式3n4-2n2+1的项有3n4,-2n2,1,次数是4.【师生活动】学生独立解决,组内探讨答案是否正确.【设计意图】让学生熟练找出多项式的项和次数.【例3】如图,用式子表示圆环的面积.当R=15 cm,r=10 cm时,求圆环的面积(π取3.14).【答案】解:外圆的面积减去内圆的面积就是圆环的面积,所以圆环的面积是πR2-πr2.当R=15 cm,r=10 cm时,圆环的面积(单位:cm2)是πR2-πr2=3.14×152-3.14×102=392.5.这个圆环的面积是392.5 cm2.【师生活动】首先用式子表示出圆环面积,再把数值代入求解.【设计意图】掌握用多项式表示数量关系的方法,并能对多项式进行求值.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一、多项式的定义二、多项式的项和次数三、整式的定义课后任务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1~2题.。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绝对值》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一数学上册《绝对值》教学设计

“绝对值”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绝对值》是七年级数学教材上册1.2.4节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有理数,数轴与相反数等基础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绝对值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有理数的认识,还为以后学习两个负数的比较大小以及有理数的运算作好必要的准备!所以说本讲内容在有理数这一节中,占据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位置。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相反数,对相反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学生对绝对值两种概念,不易理解,容易出错,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绝对值的表示法,会计算有理数的绝对值。

2)能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来理解绝对值的几何定义;理解绝对值非负的意义。

3)能利用分类讨论思想来理解绝对值的代数定义;理解字母a的任意性。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绝对值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绝对值的两种定义。

教学难点:绝对值的代数定义。

五、教学策略: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图形的年龄特点,以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有理数中的正负数,相反数,对正负数,相反数的概念理解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遗忘,也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3.1.2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3.1.2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

3.1.2 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以下统称“教材”)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3.1从算式到方程第2课时,内容包括等式的性质以及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2.内容解析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方程就是求出方程中未知数的值,解方程需要相应的理论基础说明解法的合理性.本章不涉及方程的同解原理,而以等式的性质作为解方程的依据.本节课通过观察、归纳引出等式的两条性质,并利用它们讨论一些比较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为后面几节进一步讨论比较复杂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作准备.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了解等式的两条性质并能运用它们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初步理解其中的化归思想.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目标(1)了解等式的概念和等式的两条性质并能运用这两条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2)经历等式的两条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观察、归纳的能力.(3)在运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中,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2.目标解析(1)使学生知道等式是用等号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理解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乘或除以(除数不为0)同一个数,结果仍相等的性质;能运用等式的两条性质解一些比较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2)使学生经历通过观察、归纳得出等式的两条性质的探究过程,体会等式的两条性质的合理性,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3)使学生在运用等式的两条性质解比较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把一元一次方程转化为x=a的形式的过程中,明确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形式,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对于等式的两条性质,借助天平从直观的角度认识,既给出了文字形式的表达,又用式子形式加以描述,这是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学生能体会到它们的合理性.把等式的性质与解方程结合起来,利用等式的性质研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这是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是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怎样运用等式性质把一元一次方程化成x=a的形式,学生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运用等式性质把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化成x=a的形式.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问题1: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方程?(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2)指出下列式子中,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并说明理由;①3+x=5;②3x+2y=7;③2+3=3+2;④a+b=b+a(a、b已知);⑤5x+7= x–5.(3)上面的式子有哪些共同特点?(都是等式;我们可以用a = b来表示一般的等式.)问题2:用估算的方法可以求出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你能用估算的方法求出下列方程的解吗?(1)3x-5=22;(2)0.28-0.13y=0.27y+1.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1),学生进行估算,寻求正确的答案.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评价激励.对于(2),学生适当思考后,教师引入新课:用估算的方法解比较复杂的方程是困难的.因此,我们还要讨论怎样解方程.本环节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能否估算出第(1)题的解;(2)学生能否意识到估算比较复杂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是比较困难的,体会到进一步学习的必要性.【设计意图】第(1)题是为了复习巩固估算比较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第(2)题是为了让学生意识到估算比较复杂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是比较困难的,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体会到进一步学习的必要性,引出新课.问题3: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那什么叫做等式呢?师生活动:教师出示以下例子:m+n=n+m,x+2x=3x,3×3+1=5×2,3x+1=5y.学生观察以上例子,感知等式.教师指出:像以上这样的式子,都是等式.用等号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通常可以用a=b表示一般的等式,并指出等式的左边和右边.教师请学生自己举出等式的例子,并指出等式的左边和右边.本环节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能否举出等式的实际例子;(2)学生能否理解等式的概念并分清等式的左边和右边.【设计意图】等式的概念虽然比较简单,但它是学习等式性质的基础.等式的性质要在等式的两边同时进行某种相同的运算,因此必须让学生分清等式的左边和右边.(二)实验探究学习新知问题4:探究、归纳等式的性质1(借助图1).图1师生活动:教师演示实验,提出问题:由它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学生叙述发现规律后,教师进一步引导:把一个等式看作一个天平,等号两边的式子看作天平两边的物体,则等式成立可以看作是天平两边保持平衡.追问1:等式具有与上面的事实同样的性质.你能用文字叙述等式的这个性质吗?师生活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说明: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的可以是同一个数,也可以是同一个式子.归纳等式的性质1.追问2:等式一般可以用a=b来表示,等式的性质1怎样用式子的形式来表示呢?师生活动:师生一起归纳:如果a=b,那么a±c=b±c,并请学生用具体的数字等式验证这条性质.问题5:探究、归纳等式的性质2(借助图2).图 2师生活动:教师演示实验,提出问题:由它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师生一起归纳等式的性质2并用式子表示.学生用具体的数字等式验证这条性质.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1)等式两边都要参加运算,并且是进行同一种运算;(2)等式两边加或减,乘或除以的数一定是同一个数或同一个式子;(3)等式两边不能都除以0,即0不能作除数或分母.本环节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能否理解由天平向等式过渡的合理性;(2)学生能否观察、探究、归纳出等式的两条性质;(3)学生能否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来表示等式的两条性质.【设计意图】借助天平演示,探究等式的性质,可以加强对等式性质的直观理解;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两种形式描述等式的两条性质,让学生一方面切实理解等式的性质,另一方面体会如何用数学的符号语言抽象概括地表示它们,用具体的数字等式验证等式的两条性质,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等式性质的合理性.(三)针对训练1. 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怎样从等式 x -5= y -5 得到等式 x = y ?(2)怎样从等式 3+x =1 得到等式 x =-2?(3)怎样从等式 4x =12 得到等式 x =3?(4)怎样从等式100100a b =得到等式a =b ? 参考答案:(1)依据等式的性质1两边同时加5;(2)依据等式的性质1两边同时减3;(3)依据等式的性质2两边同时除以4或同乘14; (4)依据等式的性质2两边同时除以1100或同乘100. 2. 已知x =y ,则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有( C ). ①x -3=y -3; ②3x =3y ; ③-2x =-2y ; ④1y x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3. 已知mx =my ,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 )A. x =yB. a +mx =a +myC. mx -y =my -yD. amx =amy师生活动:教师出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学生展示思路,教师点拨.本环节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是否理解等式的两条性质;(2)学生能否利用等式的两条性质将方程变形;(3)学生是否认真思考、积极交流、勇于展示.【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应用等式的两条性质,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四)典例分析例: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1)x +7=26;(2)-5x =20;(3)1543x --=.解:(1)方程两边同时减去7,x +7-7= 26-7于是x =19.(2)解: 方程两边同时除以-5,-5x ÷(-5)= 20 ÷(-5)化简,得x =-4.(3)解:方程两边同时加上5,得 155453x --+=+ 化简,得193x -= 方程两边同时乘-3,得 x =-27.师生活动:师生共同完成第(1)小题,教师板书过程,后两个小题,学生独立完成,两名学生板演并展示思路,教师讲评.教师指出:解以x 为未知数的方程,就是把方程转化为x =a (常数)的形式,等式的性质是转化的重要依据.本环节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能否利用等式的两条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2)学生能否进一步理解等式的两条性质;(3)学生是否进一步体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就是把方程转化为x =a 的形式.【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够利用等式的两条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使学生理解等式的两条性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就是把方程转化为x =a 的形式,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6:怎样检验方程的解?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指出:一般地,从方程解出未知数的值以后,可以代入原方程检验,看这个值能否使方程的两边相等.学生检验x=-27是不是方程1543x--=的解.本环节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是否掌握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某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方法;(2)学生能否进一步理解方程的解的概念.【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检验一个数值是不是某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具体方法,并进一步理解方程的解的概念.问题7:用等式的性质对这个等式3a+b-2=7a+b-2进行变形,其过程如下:两边加2,得3a+b=7a+b.两边减b,得3a=7a.两边除以a,得3=7.请同学们检查变形过程,找出错误来.师生活动:教师出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四人一组交流,学生展示思路,教师点拨.本环节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能否进一步理解等式的两条性质;(2)学生是否注意到等式性质2中“除数不为0”的条件.【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等式的两条性质,并注意等式性质2中“除数不为0”的条件,培养学生的严谨思维,避免以后发生类似的错误.(五)当堂巩固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 等式都是方程B. 方程都是等式C. 不是方程的就不是等式D. 未知数的值就是方程的解2. 下列各式变形正确的是(A)A. 由3x-1= 2x+1得3x-2x =1+1B. 由5+1= 6得5= 6+1C. 由2(x+1) = 2y+1得x +1= y +1D. 由2a + 3b = c-6 得2a = c-18b3. 下列变形,正确的是(B)A. 若ac = bc,则a = bB. 若a bc c=,则a = bC. 若a2 = b2,则a = bD. 若163x-=,则x =-24. 填空:(1)将等式x-3=5的两边都_____得到x =8 ,这是根据等式的性质_____;(2)将等式112x=-的两边都乘以___或除以___得到x =-2,这是根据等式性质_____;(3)将等式x + y =0的两边都_____得到x = -y,这是根据等式的性质_____;(4)将等式xy =1的两边都______得到1yx=,这是根据等式的性质_____.答案:(1)加3;1;(2)2;12;2;(3)减y;1;(4)除以x;2.5.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1)x+6= 17 ;(2)-3x = 15;(3)2x-1= -3 ;(4)1123x-+=-.解:(1)两边同时减去6,得x=11. (2)两边同时除以-3,得x=-5. (3)两边同时加上1,得2x=-2. 两边同时除以2,得x=-1.(4)两边同时加上-1,得13 3x-=-两边同时乘以-3,得x=9.师生活动:教师出示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同学互查.同时四名学生板演,学生展示思路,教师点拨.本环节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能否进一步理解等式的两条性质;(2)学生能否顺利地运用等式的两条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3)学生是否进一步体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就是把方程转化为x=a的形式.【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够利用等式的两条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等式的两条性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就是把方程转化为x=a的形式,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六)能力提升1. 已知2a-3=2b+1,试用等式的性质判断a和b的大小.答案:a>b2. 已知关于x的方程17642mx+=和方程3x-10 =5的解相同,求m的值.解:方程3x-10 =5的解为x =5,将其代入方程17642mx+=,得到57642m+=,解得m =2.(七)感受中考1.(2022•青海)根据等式的性质,下列各式变形正确的是()A.若a bc c=,则a=b B.若ac=bc,则a=bC.若a2=b2,则a=b D.若163x-=,则x=-2【解答】解:A、若a bc c=,则a=b,故A符合题意;B、若ac=bc(c≠0),则a=b,故B不符合题意;C、若a2=b2,则a=±b,故C不符合题意;D、163x-=,则x=-18,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2.(2022•滨州)在物理学中,导体中的电流I跟导体两端的电压U、导体的电阻R之间有以下关系:UIR=,去分母得IR=U,那么其变形的依据是()A.等式的性质1B.等式的性质2C.分式的基本性质D.不等式的性质2【解答】解:将等式UIR=,去分母得IR=U,实质上是在等式的两边同时乘R,用到的是等式的基本性质2.故选:B.3.(4分)(2021•安徽7/23)设a,b,c为互不相等的实数,且4155b a c=+,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a>b>c B.c>b>a C.a-b=4(b-c) D.a-c=5(a-b)【解答】解:∵4155b ac =+,∴5b=4a+c,在等式的两边同时减去5a,得到5(b-a)=c-a,在等式的两边同时乘-1,则5(a-b)=a-c.故选:D.【设计意图】通过对最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的训练,使学生提前感受到中考考什么,进一步了解考点.(八)课堂小结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章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等式有哪两条性质,你能举例说明吗?(2)如何根据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举出一个例子,并说明每一步变形的依据.【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和方法,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九)布置作业1. P83:习题3.1:第4题.2. P84:习题3.1:第8、9题.。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二次备课教学设计(含答案):1.2有理数(5课时)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二次备课教学设计(含答案):1.2有理数(5课时)

1.2有理数第1课时有理数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的概念,能够把给出的有理数按要求分类,了解0在有理数分类中的作用.2.了解有理数的分类方法,体会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教学重点把所给的有理数进行正确的分类.教学难点各概念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1.回顾:我们在小学里学过哪些数?请举例说明.2.进入七年级,你又认识了哪些新的数呢?现在又将如何对这些数进行分类呢?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自学教材第6页,完成下列问题:1.整数:__正整数__、__负整数__、__零__统称为整数.2.所有正整数组成__正整数__集合,所有__负整数__组成负整数集合.3.分数:__正分数__、__负分数__统称为分数.4.有理数:__整数__和__分数__统称为有理数.5.__正整数__、__负整数__、__零__、__正分数__、__负分数__都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这样的数称为有理数.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探究点一有理数的概念活动一:阅读教材第6页,相互交流思考下面的问题:例1 把下列各数填在表示相应集合的大括号中:+6,-8,25,-0.4,0,-23,9.15,145,7.9,200,0.5,-39,-9%正整数集合{ …};负整数集合{ …}; 整数集合{ …}; 正分数集合{ …}; 负分数集合{ …};分数集合{ …}.【展示点评】正数是相对于负数而言的,而整数是相对于分数而言的;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整数;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和百分数都可化为分数,因此都属于分数.【小组讨论】从例1中你发现:整数包括哪些数?分数包括哪些数?你在我们学过的数(圆周率π除外)中,能找到一个既不是整数又不是分数的数吗?为什么把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反思小结】有理数就是指可以写成两个整数的比的数.例如:分数34是3与4的比,所以34是有理数;整数8可以看作是8与1的比,即:81,所以8是有理数;1.5可以看作是3与2的比,即:32,所以1.5也是有理数.【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 探究点二 有理数的分类活动二:结合例1说一说,有理数按定义可分为: 有理数⎩⎪⎨⎪⎧ ⎩⎪⎨⎪⎧ 零⎩⎪⎨⎪⎧例2 把下列各数填在表示相应集合的大括号中: +3,-2,30,0.4,0,-12,3.4,π,-112,60,0.5正整数集合{ …};正分数集合{ …}; 正有理数集合{ …}; 负整数集合{ …}; 负分数集合{ …}; 负有理数集合{ …};【展示点评】要注意分类标准的选择要使分类对象不重不漏. 【小组讨论】从例2中你发现:正有理数包括哪些数?负有理数包括哪些数?你发现有一个数无家可归吗?它是谁?由此,你发现有理数还有另外一种分类的方法吗?有理数⎩⎪⎨⎪⎧ ⎩⎪⎨⎪⎧ 零⎩⎪⎨⎪⎧【反思小结】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整数和分娄统称为有理数.有理数还可以通过正有理数、负有理数和0来分类.【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 四、总结梳理 内化目标 1.概念: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方法.3.数学思想方法:分类讨论. 五、达标检测 反思目标 1.判断题:①自然数是整数( √ );②有理数包括正有理数和负有理数( × ); ③零是自然数( √ );④正整数包括零和自然数( × ); ⑤正整数是自然数( × ); ⑥任何分数都是有理数( √ ); ⑦没有最大的有理数( √ ); ⑧有最小的有理数( × ).2.在-227,0,0.333,-123四个数中,有理数的个数为( D )A .1B .2C .3D .43.把下面的有理数填入它所属于的集合的圈内:15,-19,-5,215,-138,0.1,0,-5.32,-80,123,2.333,0.2·8·.4.把下列各数分别填在相应集合中:1,-0.20,325,-789,0,-23.13,0.618,-2014. 整数集合:{ 1,325,-789,0,-2014 …}; 分数集合:{ -0.20,-23.13,0.618 …}; 正数集合:{ 1,325,0.618 …};负数集合:{ -0.20,-789,-23.13,-2014 …}. 六、布置作业 巩固目标 课后作业 见“学生用书”.第2课时数轴教学目标1.了解数轴的概念,能准确画出数轴.2.会用数轴上点表示有理数,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表示的有理数,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初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体会数轴的三要素.教学重点体会数轴的三要素,体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的合理性.教学难点数轴的“三要素”与有理数中0,1以及数的符号的对应性.教学设计(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1.观察下面的温度计,读出温度,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20 m和50 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0 m和50 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自学教材第7至9页,完成下列问题:1.规定了__原点__、__正方向__和__单位长度__的直线叫数轴.2.数轴的画法:先画一条__水平直线__,在直线上任取一点作__原点__,用数0表示;一般选取原点向右为__正方向__,并用箭头表示;根据需要,取适当的长度作__单位长度__.3.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__点__表示,正有理数都在原点的__右__边,负有理数都在原点的__左__边.4.在数轴上表示-4的点在原点的__左__侧,与原点的距离是__4__个单位长度.三、合作探究 达成目标 探究点一 数轴的意义和画法活动一:阅读教材第7-8页,相互交流思考下面的问题: 1.什么是数轴?2.画数轴的一般步骤是什么?3.根据教科书中的实例,说一说原点起什么作用?【展示点评】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数轴的画法步骤:(1)首先画一条直线(通常画成水平位置);(2)在一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数都是正数,可偏向左边;(3)确定正方向(一般规定向右为正),画上箭头.(4)最后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原点表示数0,具有“分界”的作用.【小组讨论】数轴的概念中包含哪些内容?关键是什么?【反思小结】数轴的定义有三层含义(1)数轴是一条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2)数轴有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3)原点位置的确定、单位长度大小的确定都是根据实际而定的,一般取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探究点二 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的关系活动二:画出数轴并在数轴上表示下列有理数: 1.5,-2,2,-2.5,92,-23,0.【展示点评】先画出数轴,然后根据单位长度将正数标在原点右侧相应位置,0标在原点处,负数标在原点左侧相应位置.【小组讨论】结合例题说一说怎样在数轴上表示出给定的有理数?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反思小结】一般地,设a 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 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_边,与原点的距离是________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 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_边,与原点的距离是________个单位长度.数轴是数形结合的基础,能把数与直线联系起来,零用原点表示,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反过来,不能说数轴上的点都表示有理数(还可表示无理数).【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 四、总结梳理 内化目标 1.概念:数轴.2.数轴的“三要素”及作用.3.方法:在数轴上表示一个有理数.实际问题―→数轴⎩⎪⎨⎪⎧⎭⎪⎬⎪⎫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点与有理数的对应关系排列规律 五、达标检测 反思目标1.一个点从数轴的原点开始,先向右移动3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5个单位长度,这时它表示的数是( D )A .2B .1C .-1D .-22.在数轴上表示-19的点与表示-10的点之间的距离是( C )A.29 B.-29 C.9 D.-93.在数轴上,0和-1之间表示的点的个数有( D )A.0个 B.1个 C.2个 D.无数个4.如图所示,指出数轴上A,B,C,D,E各点表示什么数.解:-3,-2,0,2,3.5.小明的家门口(记为A),他上学的学校门口(记为B)以及书店门口(记为C)依次坐落在一条东西向的大街上,A位于B西边300 m处,C位于B东边500 m处.小明从学校门口出发,沿这条街向东走400 m,接着又向西走了700 m到达D处,试用数轴表示上述A,B,C,D的位置.解:六、布置作业巩固目标课后作业见“学生用书”.第3课时相反数教学目标1.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的概念,了解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2.能求出一个有理数的相反数.3.会运用有理数相反数的意义简化多重符号.教学重点1.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的意义.2.掌握求一个有理数的相反数的方法.教学难点多重符号的数的化简.教学设计(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 明确目标1.在数轴上分别找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2与-2,5与-5,-2.5与2.52.观察数2与-2,5与-5,-2.5与2.5有何特点?观察每组数所对应的两个点到原点的距离相等吗?思考:(1)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2的点有________个,这些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 (2)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5的点有________个,这些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 二、自主学习 指向目标自学教材第9至10页,完成下列问题:1.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2的点有__2__个,这些点表示的数是__2和-2__,与原点的距离是5的点有__2__个,这些点表示的数是__5和-5__.2.__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__叫做互为相反数. 3.一般地a 与__-a __互为相反数.4.-2.5是__2.5__的相反数,__-12__的相反数是12,m 与-m 互为__相反数__.5.0的相反数是__0__.三、合作探究 达成目标 探究点一 相反数的概念活动一:阅读教科书第9-10页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例1 写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 6,-8,-3.9,-25,100,0.【展示点评】根据数a 的相反数是-a ,直接写出结果. 【小组讨论】1.数a 是一个正数,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等于a 的点有几个?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什么叫做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两个互为相反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因此,这两个点与原点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3.在数轴上有两个点到原点的距离相等,那么这两个点表示的数有什么关系? 4.如果一个数是a ,那么它的相反数如何表示?【反思小结】(1)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分别在原点的________,且到原点的________相等,因此,在数轴上表示两个互为相反数的点关于________对称;(2)一般地,数a 的相反数是________;(3)在一个数的前面添上“-”号,就表示这个数的相反数如:-3是________的相反数,-a 是________的相反数,因此,当a 是负数时,-a 是一个________.-(-3)是________的相反数,所以-(-3)=________.【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 探究点二 有理数符号的化简活动二:阅读教材第10页“思考”及其下面一段话,相互交流思考下面的问题: 例2 ①-(-7)表示什么意思?它的值等于多少? ②-(+7)表示什么意思?它的值等于多少? ③-0表示什么意思?它的值等于多少? ④+(-7)表示什么意思?它的值等于多少?【展示点评】-a 表示a 的相反数,但是-a 不一定是负数.当a 是正数时,如第②小题中的a =+7,-a =-7,即a 是正数,-a 是负数;当a =0时,-a =0,0的相反数是它本身;当a 是负数时,如第①小题中的a =-7时,-a =-(-7)=7,即a 是负数,-a 是正数.【小组讨论】有多重符号的数如何化简?依据是什么?【反思小结】在一个数的前面添上一个“-”号,这个数就成了原数的相反数,-a 不一定是负数,应该分类讨论:当a 为正数时,-a 是负数;当a 为0数时,-a 是0;当a 为负数时,-a 是正数.【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 四、总结梳理 内化目标 1.概念:相反数.2.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 3.有多重符号的数的化简. 五、达标检测 反思目标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A .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是互为相反数B .一个有理数的相反数一定是负有理数C .234与2.75都是-114的相反数D .0没有相反数 2.填空:(1)-1.6是__1.6__的相反数,__-234__的相反数是234.(2)13与__-13__互为相反数.(3)如果a =-a ,则表示a 的点在数轴的__原点__.(什么位置) (4)如果a =-13,那么-a =__13__;(5)如果-a =-5.4,那么a =__5.4__; (6)如果-x =9,那么x =__-9__.3.在数轴上标出2、-4.5、0各数与它们的相反数. 解:4.化简下列各数:(1)-(-68); (2)-(+0.75); (3)-(-35); (4)+(+50).解:(1)68 (2)-0.75 (3)35(4)50 5.已知4-m 与-1互为相反数,求m 的值. 解:m =3.六、布置作业 巩固目标 课后作业 见“学生用书”.第4课时绝对值教学目标1.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2.了解绝对值的性质,会求一个数的绝对值.教学重点会求一个数的绝对值.教学难点理解绝对值的性质.教学设计(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正式足球比赛对所用足球的质量有严格的规定,下面是6个足球的质量检测结果,用正数记超过规定的质量(g),用负数记不足规定的质量(g):-25,+10,-20,+30,+15,-40.请指出哪个足球的质量好一些,你的依据是什么?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自学教材第11页,完成下面问题:1.一般地,__数轴__上表示数a的点与__原点__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__|a|__.2.绝对值的性质(1)当a是正数时,|a|=__a__;(2)当a是负数时,|a|=__-a__;(3)当a是0时,|a|=__0__;若|a|=a,则a__≥__0;若|a|=-a,则a__≤__0.3.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__正数__,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__它的相反数__,0的绝对值是__0__.4.|-5|在数轴上的表示的意义是表示__-5的点到原点的距离__.三、合作探究 达成目标 探究点一 绝对值的概念活动一:阅读教科书第11页的内容,相互交流思考下列问题:1.在数轴上表示10和-10的点到原点的距离相等吗?举例说明一个数的绝对值用符号如何表示?2.利用数轴说明∣-2∣表示的意义.3.一个数的绝对值的大小与它和原点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4.概念中的数a 可以表示什么数?请举例说明.【展示点评】数a 的绝对值记作|a|,|a|表示数轴上数a 处的点到原点的距离,距离原点越远的点表示的数的绝对值越大,反之越小.对于数a ,它可以表示任何数.【小组讨论】一个数的绝对值与它本身有什么关系?请用字母表示出来.【反思小结】从数轴上看,一个数的绝对值表示它与原点之间的距离,离原点的距离越远,绝对值大;离原点的距离越近,绝对值小.由于距离总是正数或0,所以任何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即|a|≥0.当a 是正数(即a>0)时,∣a ∣=________;当a 是负数(即a<0)时,∣a ∣=________;当a =0时,∣a ∣=________.(双重性)【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 探究点二 求一个数的绝对值活动二:例 求-5,0.8,0,-12,7的绝对值.【展示点评】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小组讨论】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的一般方法是什么?【反思小结】 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的方法:先判断这个数是正数、负数还是0,再由绝对值的意义来确定去掉绝对值符号后的结果.任何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必为__________,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是__________,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的数是________.【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 四、总结梳理 内化目标 1.概念:绝对值.2.一个数的绝对值的化简.3.数学思想: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绝对值⎩⎪⎨⎪⎧几何意义代数意义 |a|⎩⎪⎨⎪⎧=a (a>0)=0(a =0)=-a (a<0) 五、达标检测 反思目标1.|-3.7|=__3.7__;|0|=__0__;-|+0.75|=__-0.75__;⎪⎪⎪⎪⎪⎪+13=__13__;-⎪⎪⎪⎪⎪⎪-54=__-54__;+⎪⎪⎪⎪⎪⎪-23=__23__;|-10|+|-5|=__15__;|-6.5|-|-5.5|=__1__. 2.__0__的相反数是它本身,__非负数__的绝对值是它本身,__非正数__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3.一个数的绝对值是正数,这个数一定是( D ) A .正数 B .非负数 C .任何数 D .以上都不是4.给出下列说法:①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绝对值相等;②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只有正数;③不相等的两个数绝对值不相等;④绝对值相等的两数一定相等.其中正确的有( B ) A.0个B.1个C.2个D.3个5.绝对值不大于5.1的整数有( D )A.8个 B.9个 C.10个 D.11个6.|x|=7,则x=__±7__;|-x|=7,则x=__±7__.六、布置作业巩固目标课后作业见“学生用书”.第5课时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教学目标会比较任意两个有理数的大小.教学重点会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教学难点比较两个负分数的大小.教学设计(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1.说一说:某一天5个城市的最低气温从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比较这一天下列两个城市间最低气温的高低(填“高于”或“低于”)广州________上海;北京________上海;北京________哈尔滨;武汉________哈尔滨;武汉________广州.2.画一画:(1)把上述表示5个城市最低气温的数表示在数轴上;(2)观察这5个数在数轴上的位置,从中你发现了什么?(3)温度的高低与相应的数在数轴上的位置有什么关系?二、自主学习 指向目标自学教材第12至13页,完成下列问题:1.数学中规定: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他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__小__到__大__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__右边__的数,由这个规定可知: -6__<__-5;-5__<__-4;-4<__-3;-2__<__-1;-1__<__0,0__<__1.2.(1)正数__>__0,0__>__负数,正数__>负数;(2)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__小__,绝对值小的反而__大__.3.阅读教材第12页图1.2-7未来一周天气预报其中最低气温是__-3__摄氏度,最高气温是__9__摄氏度.三、合作探究 达成目标探究点一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活动一:阅读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相互交流思考下列问题:1.图1.2-7中,最低和最高气温分别是多少?你能将这七天中每天的最低气温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吗?2.把这七天最低气温的数值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它们在数轴上的位置有什么规律?3.正数、负数和0这三类数,它们之间有什么大小关系?两个负数如何比较大小? 例1 比较下列各对数的大小(1)-(-1)和-(+2);(2)-821和-37; (3)-(-0.3)和⎪⎪⎪⎪⎪⎪-13. 【展示点评】异号两数比较大小,看符号(正负);同号两数比较大小,看绝对值;0位于正、负数之间,0小于所有正数,但是大于所有负数.【小组讨论】如何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反思小结】1.利用数轴比较;2.利用有理数大小的比较的法则;3.两个负数比较大小时的一般步骤:①求绝对值;②比较绝对值的大小;③比较负数的大小.比较两数大小时,通常需判断数的符号和求数的绝对值.有时需先化简原数,但最后的结果在书写时一定是原来的两数.【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探究点二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的综合应用活动二:有理数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如图所示,则a ,-a ,-1的大小关系是( )A .-a <a <-1B .-1<-a <aC .a <-1<-aD .a <-a <-1【展示点评】从数轴上可以看出a 在-1的左侧,所以a<-1.【小组讨论】比较用字母表示的数的大小时,可用哪些方法?【反思小结】学习了数轴,我们把数和点对应起来,也就是把“数”和“形”结合起来,二者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把很多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在学习中要注意培养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四、总结梳理 内化目标1.方法:有理数的大小比较.2.数学思想: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数轴规律⎩⎪⎨⎪⎧同号异号 五、达标检测 反思目标1.有没有最大的有理数,有没有最小的有理数,为什么?解:既没有最大的有理数,也没有最小的有理数.2.有没有绝对值最小的有理数?若有,请把它写出来.解:绝对值最小的有理数是0.3.等于-1.5且小于4.2的整数有__6__个,它们分别是__-1,0,1,2,3,4__.4.比较下列每对数的大小,并说明理由:(1)1与-10;(2)-0.001与0;(3)-8与+2;(4)-34与-23;(5)-(+35)与-|-0.8|. 解:(1)1>-10 (2)-0.01<0 (3)-8<+2 (4)-34<-23 (5)-(+35)>-|-0.8|5.若a>0,b<0,a<|b|,你能比较a 、b 、-a 、-b 这四个数的大小吗?解:b<-a<a<-b六、布置作业 巩固目标课后作业 见“学生用书”.。

最新人教版初一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全单元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初一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全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一、背景与意义分析本课安排在第1章“有理数”之后,属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数与代数”领域。

方程有悠久的历史,它随着实践需要而产生,被广泛应用。

从数学科学本身看,方程是代数学的核心内容,正是对于它的研究推动了整个代数学的发展。

从代数中关于方程的分类看,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代数方程,也是所有代数方程的基础。

本课中引出了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等基本概念,并且对“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设未知数,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析问题过程进行了归纳。

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建立方程模型是全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一元一次方程表示其中的相等关系,是始终贯穿于全章主线,而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和解法的讨论,是在建立和运用方程这种数学模型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

列方程中蕴涵的“数学建模思想”是本课始终渗透的主要数学思想。

在小学阶段,已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还学习了最简单的方程。

本小节先通过一个具体行程问题,引导学生尝试如何用算术方法解决它,然后再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列出含有未知数的式子表示有关的量,并进一步依据相等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

这样安排目的在于突出方程的根本特征,引出方程的定义,并使学生认识到方程是最方便、更有力的数学工具,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数学的进步。

算术表示用算术方法进行计算的程序,列算式是依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算术中只能含已知数而不能含未知数。

列方程也是依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特别是相等关系),它打破了列算式时只能用已知数的限制,方程中可以根据需要含有相关的已知数和未知数,未知数进入式子是新的突破。

正因如此,一般地说列方程要比列算式考虑起来更直接、更自然,因而有更多优越性。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到方程的意义,领悟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会进行简单的辨别。

2、技能掌握与指导: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感悟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模型。

数学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 1.2.1 有理数的概念 教案03

数学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 1.2.1 有理数的概念 教案03

第一章有理数1.2.1 有理数的概念备课时间:上课时间:回想一下,目前为止我们学过哪些数?你所知道的数可以分成哪些种类,你是按照什么划分的?学生回答,并相互补充:有小学学过的整数、0、分数,也有负整数、负分数。

这就是全部的分数分类吗?小数呢?事实上,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可以化为分数,因此它们也可以看成分数。

进一步地,我们还发现整数又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教学说明】我们把可以写成分数形式的数称为有理数。

知识点1 有理数的分类根据整数和分数来分类。

【教学说明】可加以引导,有理数可分为整数和分数两大类,那么整数又包含哪些数?分数呢?以上按整数和分数来分,那可不可以按性质(正数、负数)来分呢?我们把所有正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数集合;所有负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负数集合。

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例1 指出下列各数中的正有理数、负有理数,并分别指出其中的正整数、负整数:跟踪训练:所有正有理数组成正有理数集合,所有负有理数组成负有理数集合,把下面的有理数填入它们属于的集合内。

15,-1/9,-5,7,0。

5,-80,12,-4。

2,2。

3。

正有理数集合:{ ⋯}。

负有理数集合:{ ⋯}。

知识点2 小数与有理数的联系按照定义,能够写成分数形式的数是有理数,那不能写成分数的数就不是有理数。

思考“不能写成分数的数”是哪些数呢?如2/3,−1/2,⋯这些分数是可以化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

同样地,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能化为分数,也是有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如π)不能化成分数,因此就不是有理数。

例2 :在-1.2,10%,0,+0.33 ̇,7.01001001…(每两个1之间0的个数逐次增加1)中,有理数共有()A.2个B.3个C.4个D.5个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在数0,2,-3,-1.2 中,属于负整数的是()A.0 B.2 C.-3 D.-1.22.-0.5不属于()A.负数B.分数C.负分数D.整数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0.5不是分数B.0是整数C. −1/5不是整数D.-2既是负数又是整数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负整数和负分数统称为负有理数B.正整数、负整数和0统称为整数C.正有理数和负有理数统称为有理数D.0是整数,但不是分数5.把下列各数分别填入相应的集合里.-2,0,0.314,25% ,11,0.3 ̇,+12/3.整数集合:{⋯}.分数集合:{⋯}.自然数集合:{⋯}.非正数集合:{⋯}.四、课堂小结填数集的两种方法(1)由数到集合:逐一分析每一个数,看这个数属于哪个集合,然后填入它所属的集合内.(2)由集合到数:逐一分析每个集合,然后从给出的数中找出属于这个集合的数填入.注意:同一个数可能分属于不同的集合.1.2.1 有理数1.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2.有理数的分类:(1)按符号分(2)按照整数和分数来分。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计划(精选16篇)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计划(精选16篇)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计划(精选16篇)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计划篇1一、学情分析:本学期我将担任七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

通过上学期的教学,学生的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的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也得到初步提升,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特别是抽象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从上学期的教学中,发现有以下问题:部分学生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学生课外自主拓展知识的能力几乎没有,很少有学生具有课外阅读相关数学书籍的习惯,没有形成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不能自行拓展与加深自己的知识面。

本学期将继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现,以自身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努力实现基础性与现代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操作运算,扩展思路。

二、教材分析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六章,第5章:相交线和平行线;第6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第7章:三角形;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9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整个教材体现了如下特点1.现代性——更新知识载体,渗透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引入信息技术。

2.实践性——联系社会实际,贴近生活实际。

3.探究性——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机会,获取知识技能。

4.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

5.趣味性——文字通俗,形式活泼,图文并茂,趣味直观。

三、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学平行线的有关知识,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画法,学会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及不等式组的解法,能够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

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几何作图能力。

过程方法目标:学会观察和分析几何图形,发现图形的特征和图形之间存在的关联,学会总结规律。

初步建立方程思想,学会使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及数量之间的关系。

态度情感目标:认识生活,感知生活,领悟数学是为生活服务。

人教版七年级上数学《有理数》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数学《有理数》教案

《有理数》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有理数的概念、分类、运算等基础知识。

2.能够正确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

3.初步掌握有理数运算的法则和运算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小组合作探究,掌握有理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3.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2.通过小组合作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通过实例分析和探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有理数的概念、分类、运算等基础知识。

2.有理数运算的法则和运算律。

3.实际应用中有理数的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

(二)教学难点1.有理数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2.有理数运算的法则和运算律的掌握和应用。

3.实际应用中有理数的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授有理数的概念、分类、运算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法:通过实例分析和探究,让学生自主发现和理解有理数的运算方法和运算律。

3.练习法: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归纳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掌握有理数的运算方法和运算律。

5.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成长。

6.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7.问题引导法: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8.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学内容和实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人教版初一上册数学教学计划(8篇)

人教版初一上册数学教学计划(8篇)

人教版初一上册数学教学计划(8篇)初一上册数学教学计划篇1一、指导思想:深化教学改革,以促使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出发点,课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活动为主线,创新为主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体现新课程、新标准、新教法坚持走教研之路,努力探索减负增效的教育教学模式,从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入手,持之以恒地开展教研活动。

充分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学生情况分析七年级学生往往延用小学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这样既没读懂弄透,又使其自学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很好的训练,要重视对学生的读法指导。

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要重视听法的指导。

学习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

七年级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

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

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相关,初一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这就不能适应初一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

三、教材及课标分析第一章有理数1、通过实际例子,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2、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体会从数与形两方面考虑问题的方法、3、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4、理解乘方的意义,会进行乘方的运算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通过实例进一步感受大数,并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第二章整式的加减掌握单项式、多项式及相关概念。

数学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 5.1.1 从算式到方程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01

数学人教版(2024版)七年级初一上册 5.1.1 从算式到方程 教学教案 教学设计01

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5.1.1 从算式到方程【学习目标】1.让学生在掌握算式和简单方程的基础上,过渡到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2.理解方程的意义,会根据实际情境列方程;3.掌握方程的解的概念,会判断方程的解;4.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会判断所给方程是否为一元一次方程.【学习重难点】重点: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等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教学内容】新知探究1:方程的概念甲、乙两支登山队沿同一条路线同时向一山峰进发,甲队从距大本营1km的一号营地出发,每小时行进1.2km;乙队从距大本营3km的二号营地出发,每小时行进0.8km,多长时间后,甲队在途中追上乙队?你会用算术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列算式试试.甲、乙两队相距km,甲、乙两队的速度差是km/h,所以甲队追上乙队需要h.下面,我们引入一种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思考:在这个问题中,已知:甲乙两队的行进速度及甲乙两队到大本营的距离.未知:行进的时间和路程.如果设两队的行进时间为x h,根据“路程=速度×时间”,甲队和乙队行进路程可以分别表示为1.2x km和0.8x km.甲队距大本营的路程:(1.2x+1)km乙队距大本营的路程:(0.8x+3)km想一想,甲队追上乙队时,他们距大本营的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甲队追上乙队时,他们距大本营的路程相等.比较:列算式和列方程用算术方法解题时,列出的算式只含有已知数,对于较复杂的问题,列算式比较困难;而方程是根据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的等式,其中既含有已知数,又含有用字母表示的未知数,解决问题比较方便.问题探究问题1 用买12个大水杯的钱,可以买16个小水杯,大水杯的单价比小水杯的单价多5元,两种水杯的单价各是多少元?思考:本题的等量关系是什么?设大水杯的单价为x元,那么小水杯的单价为(x-5)元.根据“单价×数量=总价”,可以列方程12x = 16(x-5).由这个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可以求出大水杯的单价,进而可以求出小水杯的单价.思考:若将小水杯的单价设为x元?你会列方程吗?设小水杯的单价为x元,那么大水杯的单价为元.根据“单价×数量=总价”,可以列方程12(x+5)=16x.由这个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可以求出小水杯的单价,进而可以求出大水杯的单价.问题2 下图是一枚长方形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币,其面积是4 000mm2,长和宽的比为8:5(即宽是长的58). 这枚纪念币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毫米?如果设这枚纪念币的长为x mm,则纪念币的宽可以表示为58x mm,依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面积可以表示为58x2 mm.已知纪念币面积为4 000mm2,所以58x2 =4 000.由这个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可以求出这枚纪念币的长,进而可以求出纪念币的宽.像这样,先设出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样的等式叫作方程.注意:方程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是等式;(2)化简后含有未知数. 二者缺一不可.考点解析例下列式子中,是方程的有()①8+2=10;② 3x+y=10;③x-1;④1x - 1y=1;⑤x >3;⑥x=1;⑦a2-1=0;⑧b2 ≠-1.A.4个B.5个C.6个D.7个注意: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巩固练习1.下列各式中,是方程的是( )A.4-5=-1B.x+3y-1C.s+2t= -5D.a-6<32.下列各式中,不是方程的是.(填序号)①3x+1=4;②x2+2x+1=0;③ 4-3=1;④ |x|-1=0;⑤3x+1;⑥1a=a+1. ⑦x>0.3. 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方程?是的标记“√”,不是的标记“×”.(1) 5x+3y-6x=37 ( ) (2) 4x-7 ( )(3) 5x ≥ 3 ( ) (4) 1+2=3 ( )(5) 6x2+x-2=0 ( ) (6) -7x- m=11 ( )注意:(1)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字母x表示,也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如y、z等.(2)方程中未知数的个数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如x+y=12等.总结归纳用算术方法解题时,列出的算式表示用算术方法解题的计算过程,其中只含有已知数,不含未知数;而方程是根据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的等式,其中既含有已知数,也含有用字母表示的未知数,这为解决许多问题带来了方便.通过今后的学习,你会逐步认识到: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一大进步.新知探究2:列方程典例解析例1 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1) 某校女生占全体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所学校有多少名学生?思考:本题的等量关系是什么?解:设这所学校的学生数为x,那么女生数为0.52x,男生数为(1-0.52)x,根据“女生比男生多80人”,列得方程0.52x - (1-0.52)x = 80.(2) 如图,一块正方形绿地沿某一方向加宽5m,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500m2,求正方形绿地的边长.解:设正方形绿地的边长为x m,依据扩大后的绿地面积= 500m2女生人数-男生人数=80.列得方程x(x+5)=500→x2+5x=500.巩固练习1.《算法统宗》是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其中记载了一道数学问题,大意如下:用绳子测水井深度,若将绳子折成三等份,则井外余绳4尺;若将绳子折成四等份,则井外余绳1尺.问绳长和井深各多少尺?设井深为x尺,则可列方程为.解析:根据将绳三折测之,绳多四尺,则绳长为:3(x+4);根据绳四折测之,绳多一尺,则绳长为:4(x+1).故3(x+4)=4(x+1).2.甲、乙两人分别从相距30千米的A,B两地骑车相向而行,甲骑车的速度是10千米/时,乙骑车的速度是8千米/时,甲先出发25分钟后,乙骑车出发,问乙出发后多少小时两人相遇?(只列方程)莉莉:设乙出发后x小时两人相遇,列出的方程为25×10+8x+10x=30.请问莉莉列出的方程正确吗?如果不正确,请说明理由并列出正确的方程.解:莉莉列出的方程不正确.理由:列方程时未统一单位.正确方程:设乙出发后x小时两人相遇,等量关系为:甲的路程+乙的路程=30千米依×10+10x+8x=30.题意得2560总结提升归纳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这个过程可以表示如下:列方程的基本思路:(1)理解题意,弄清已知是什么,未知是什么;(2)找出题目中的相等关系;(3)根据相等关系列方程。

七年级-人教版(2024新版)-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3

七年级-人教版(2024新版)-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3

3.2代数式的值(第2课时)教学目标1.会利用代数式的值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讲解例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算能力.2.通过例题使学生明白代数式的取值要有实际意义.3.通过求代数式的值渗透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思想.教学重点1.求代数式的值.2.会利用代数式的值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会利用代数式的值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知识回顾【问题】在小学,我们学习过许多公式,在解决有关问题时,经常用这些公式进行计算.请你用字母表示下列公式.图形面积公式长方形S=ab正方形S=a2三角形S=ah÷2梯形S=(a+b)h÷2圆S=πr2【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补充纠正.并提出问题:你还能想到其它用代数式表示的公式吗?【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用代数式表示公式的情形.新知探究一、探究学习【引例】如图,某学校操场最内侧的跑道由两段直道和两段半圆形的弯道组成,其中直道的长为a,半圆形弯道的直径为b.(1)用代数式表示这条跑道的周长.(2)当a=67.3 m,b=52.6 m时,求这条跑道的周长(π取3.14,结果取整数).【师生活动】教师提示:对于问题(1),让我们求的是跑道的周长,那么跑道的周长都包含哪些部分呢?学生回答:跑道的周长是两段直道和两段弯道的长度和.教师提问:弯道的长度怎么求?学生回答:由圆的周长公式可以求出弯道的长度.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与肯定,并提醒圆的周长公式计算出的是两段弯道的长度,不用再乘2.教师提问:对于问题(2),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学生回答:我是用代入法来求跑道周长的,将a与b的值代入第(1)问里求出的表达式中,计算出结果即可.【答案】(1)两段直道的长为2a;两段弯道组成一个圆,它的直径为b,周长为πb,因此,这条跑道的周长为2a+πb.(2)当a=67.3 m,b=52.6 m时,2a+πb=2×67.3+3.14×52.6≈300(m).因此,这条跑道的周长约为300 m.【思考】代数式2a+πb中,b的取值可以是0吗?【新知】代数式里的字母可取不同的值,但是所取的值不应当使代数式或代数式所表示的数量关系失去实际意义,如此例中b不能为零,在代数式2a+πb中,b代表的是半圆形弯道的直径,故不能为0.【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引例,①让学生掌握根据实际问题列代数式的方法;②让学生通过代数式的值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算能力.③使学生明白,在实际问题中,代数式中字母的取值要具有实际意义.二、典例精讲【例】一个三角尺的形状和尺寸如图所示,用代数式表示这个三角尺的面积S.当a=10 cm,b=17.3 cm,r=2 cm时,求这个三角尺的面积(π取3.14).【师生活动】教师提问:三角尺的面积是指哪一部分?可以怎样求?学生回答:三角尺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圆的面积.可以根据三角形和圆的面积公式求出三角尺的面积.学生作答,教师指导.【答案】解:三角形的面积为12ab,圆的面积为πr2.这个三角尺的面积(单位:cm2)S=12ab-πr2.当a=10 cm,b=17.3 cm,r=2 cm时,S=12×10×17.3-3.14×22=73.94(cm2).因此,这个三角尺的面积是73.94 cm2.【设计意图】让学生巩固用代数式的值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通过求代数式的值渗透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思想.三、课堂练习在某地,人们发现某种蟋蟀叫的次数与温度之间有如下的近似关系:用蟋蟀1分钟叫的次数除以7,然后再加上3,就近似地得到该地当时的温度(℃).(1)用代数式表示该地当时的温度.(2)当蟋蟀1分钟叫的次数分别是80,100和120时,该地当时的温度约是多少?【师生活动】学生独立解答,教师评价纠正.【解析】题目中没有明确给出未知数时,需要先设未知数,再列代数式.【答案】(1)用c表示蟋蟀1分钟叫的次数,则该地当时的温度为:c7+3.(2)把c =80,100和120分别代入7c+3,得807+3=1017≈14,1007+3=1217≈17,1207+3=1417≈20. 因此,当蟋蟀1分钟叫的次数分别是80,100和120时,该地当时的温度大约分别是14℃,17℃,20℃.四、拓展提升密码学是研究编制和破译密码的规律的一门学科,它与数学有密切关系.例如,对于秘闻“L dp d vwxghqw”,如果给一把破译它的“钥匙”x -3,联想英语字母表中字母的顺序: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如果规定a 又接在z 的后面,使26个字母排成圈,并能想到x -3可以代表“把一个字母换成字母表中从它向前移动3位的字母”,按这个规律就有L dp d vwxghqw→I am a student .这样就能把密文“L dp d vwxghqw ”破译成明文“I am a student ”,从而解读出密文的意思了.【问题】请你研究以下问题:(1)将26个英文字母a ,b ,c ,…,z 依次对应自然数1,2,3,…,26.对于密文“26 2 19 7”,给出密文与明文之间的关系如下: 当密文中的数x 为奇数时,明文对应的序号为x +1;当密文中的数x 为偶数时,明文对应的序号为2x. 请将密文破译成用英文字母表示的明文.【师生活动】学生独立解答,教师提问.讲解过程中教师出示数字与英文字母对照表,因为26是偶数,对应的序号为262=13,序号13对应的字母为m ,同理可得2对应的字母为a.19是奇数,对应的序号为19+1=20,序号20对应的字母为t ,同理可得7对应的字母为h.所以密文“26 2 19 7”对应的明文是“math ”.【设计意图】让学生巩固用代数式的值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巩固求代数式的值的方法. 【问题】(2)请你和同学利用数学式子来设计一种明文与密文的关系,并互相合作,通过游戏试一试如何进行保密通信.【提示】如图所示,有一种密码把英文的密文转换为明文的规则是沿中间横线对折对折,该字母则转换为与其所在格重合的那个格中的字母(不分大小写).例如:b→o、x→k.按此规则将密文fghql转换成明文就是study. 答案不唯一.【师生活动】学生独立设计,教师点名展示.【设计意图】通过活动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代数式的值解决问题,培养发散思维.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一、用代数式的值解决实际问题二、代数式的值的取值范围课后任务完成教材P81练习1~3题.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初一上册数学教案优秀8篇

人教版初一上册数学教案优秀8篇

人教版初一上册数学教案优秀8篇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将正方体、长方体、棱锥、棱柱展开成平面图形;并由它们的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2、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3、经历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学重点:通过活动认识归纳出棱柱的特性,并能初步感受到研究空间问题的思维方法教学难点:根据简单的立体图形判别平面图形;反之,根据平面图形判别立体图形。

教学过程:一、导入情境让学生自己出示现实生活中某些商品的包装盒(课前准备工作),制作这些纸盒,我们是先根据它们表面展开后图形的形状剪裁纸张,再折叠围成,从而引入课题——展开与折叠。

二、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图形(棱柱)的感受,体会棱柱的性质做一做活动一:1、如图1所示的平面图形经过折叠能否围成一个棱柱?请同学们以同桌的`形式动手做做看。

2、操作完后,请学生展示他们制作的模型。

3、实践验证图1所示的平面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如图2所示的棱柱。

4、教师介绍棱柱的各部分名称。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平行与垂直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平行线与垂线。

2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比较、概括中,经历探究平行线和垂线特征的过程,建立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中丰富学生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

2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与垂直概念的本质特征。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画图感知1、学生想象在无限大的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师:摸一摸平放在桌面上的白纸,你有什么感觉?(1)学生交流汇报。

(2)像这样很平的面,我们就称它为平面。

(板书:平面)我们可以把白纸的这个面作为平面的一部分,请大家在这个平面上任意画一条直线,说一说,你画的这条直线有什么特点?(3)闭上眼睛想一想:白纸所在的平面慢慢变大,变得无限大,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直线也跟着不断延长。

人教版初一上册数学教案精选【三篇】

人教版初一上册数学教案精选【三篇】

人教版初一上册数学教案精选【三篇】【导语】本文为作者为您整理的人教版初一上册数学教案精选【三篇】,期望对大家有帮助。

课题:1.1正数和负数教学目标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控正数和负数的概念;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3,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教学进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设置情境引入课题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扼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摸索:生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仅供参考.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XX,身高1.73米,体重58.5千克,今年40岁.我们的班级是七(13)班,有6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2个,占全班总人数的37%…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显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学生活动:摸索,交换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请同学们看书(视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摸索讨论,然落后行交换。

(也能够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势高低地势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学生交换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

先回想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中共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创设以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七年级-人教版(2024新版)-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综合与实践

七年级-人教版(2024新版)-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综合与实践

综合与实践——进位制的认识与探究教学目标1.认识进位制.2.理解不同进位制的数之间的转换,以及二进制数的加法运算.教学重点不同进位制的数之间的转换,二进制数的加法运算.教学难点进制数的加法运算及应用.教学过程知识回顾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同号两数相加,和取相同的符号,且和的绝对值等于加数的绝对值的和.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和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且和的绝对值等于加数的绝对值中较大者与较小者的差.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一个数与0 相加,仍得这个数.2.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3.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且积的绝对值等于乘数的绝对值的积.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 .4.乘除混合运算往往先将除法转化为乘法,然后确定积的符号,最后求出结果.5.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6.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混合运算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7.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10n a ⨯的形式,其中110a ≤<,n 是正整数.8.近似数与准确数的接近程度,可以用 精确度 表示. 新知探究一、新知导入【问题】掰手指算数的方式,与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十进制记数法”密切相关,而计算机使用的是“二进制记数法”.两种不同进位制的意义分别是什么?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进位制?不同进位制的数之间能否互相转换?如何转换?二进制数之间能否进行运算?如何运算?是否还有其他进位制?【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进位制的相关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实际例子,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给出常用的两种进位制,为下面的教学做好准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探究学习【活动一】认识进位制,探究不同进位制的数之间的转换进位制是人们为了记数和运算方便而约定的记数系统.约定逢十进一就是十进制,逢二进一就是二进制.也就是说,“逢几进一”就是几进制,几进制的基数就是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是十进制.3 721=3×103+7×102+2×101+1×100.十进制数3 721中的3表示3个千,7表示7个百,2表示2个十,1表示1个一.【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十进制记数法入手,引入新知.【新知】一个数可以表示成各数位上的数字与基数的幂的乘积之和的形式.【任务1】二进制是逢二进一,其各数位上的数字为0或1.请把二进制数1 011表示成各数位上的数字与基数的幂的乘积之和的形式,从而转换成十进制数.说明:为了区分不同的进位制,常在数的右下角标明基数.十进制数一般不标注基数.【答案】11【任务2】把89转换为二进制数和八进制数.【答案】(1 011 001)2 (131)8【任务3】把二进制数111 001转换为八进制数.【答案】(71)8【师生活动】教师给予说明和提示,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教师讲解.【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进位制,知道不同进位制的数之间的转换方法.【活动二】探究进位制的加法运算二进制只用0和1两个数字,这正好与电路的断和通两种状态相对应,因此计算机内部都使用二进制.计算机在进行数(十进制)的运算时,先把接收到的数转换为二进制数进行运算,再把运算结果转换为十进制数,并输出结果.【任务1】查阅资料,分析计算机运算选择二进制的原因,从多个角度分析选择二进制的优越性.【答案】原因:(1)二进制数在物理上最容易实现;(2)二进制数用来表示的二进制数的编码、计数、加减运算规则简单;(3)二进制数的两个符号“1”和“0”正好与逻辑命题的两个值“是”和“否”或称“真”和“假”相对应,为计算机实现逻辑运算和程序中的逻辑判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优越性:(1)易于物理实现;(2)运算简单;(3)机器可靠性高;(4)通用性强.【任务2】小组合作,研究二进制的加法运算法则,并填写如下表的活动记录单.(1)根据上面的加法运算法则,计算(10 010)2+(111)2,并交流一下计算方法.(2)①计算45+23;②把45,23分别转换为二进制数,利用二进制数的加法运算法则计算它们的和,再把和转换为十进制数;③比较①②的计算结果是否相同.【答案】(1)25.(2)①68;②45=25+23+22+20=(101 101)2,23=24+22+21+20=(10 111)2,(101 101)2+(10 111)2=(1 000 100)2=68.③相同.【任务3】计算机的存储容量是指存储器能存放二进制代码的总位数,用于计量存储容量的基本单位是字节.请研究手机、计算机等电子存储设备的容量以及它们存储的一些电子文件的大小,它们通常以什么单位表示?这些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答案】它们通常以KB,MB,GB,TB表示.1KB=1024B1MB=1024KB1GB=1024MB1TB=1024GB【任务4】古人在研究天文、历法时,也曾经采用七进制、十二进制、六十进制记数法.至今,我们仍然使用一星期七天、一年12个月、一小时60分钟的记时方法.结合角度、时间等实际问题,分小组讨论一下六十进制的加法运算法则.【师生活动】学生归纳、交流,教师在适当的时候提供帮助.【设计意图】让学生探究得到进位制的加法运算方法.【活动三】任选下列主题之一进行研究1.国际数学教育大会是全球数学教育界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学术盛会,每四年一届.ICBM-14于2021年在上海举办,大会标识(上图)中蕴含着很多数学文化元素,其中八卦符号(下图)可以用于记数,请探究这个符号所表示的数,互相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提示:八卦中称为阳爻,称为阴爻,每卦均由三个阳爻或阴爻组合而成.把八卦符号看作表示二进制数时,阳爻对应数字1,阴爻对应数字0.大会标识中的记数符号由四个二进制数组成,将它们分别转换为八进制数得到一个四位数;将这个四位数看作一个八进制数,在将这个八进制数转换为十进制数.【答案】这个符号所表示的数是2 021.2.除了十进制、二进制、八进制等记数法,日常生活中还经常使用其他进位制,如十二进位制、六十进位制等.结合上述学习,写一篇与进位制有关的文章,包括进位制的意义及其计算,不同进位制的特点、适用范围及互相转换等.【师生活动】教师给予提示,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探究.【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进位制及其运算法则的理解,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一、认识进位制,探究不同进制数的数之间的转换二、探究进制数的加法运算三、主题研究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人教版(2024新版)-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4

七年级-人教版(2024新版)-数学-上册-【教学设计】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4

4.2整式的加法与减法(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同类项的概念.2.让学生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能正确合并同类项.3.让学生能利用合并同类项化简多项式,并求多项式的值.教学重点能够识别同类项,并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方法.教学难点正确合并同类项,并能进行同类项的化简求值.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港珠澳大桥是集主桥、海底隧道和人工岛于一体的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一辆汽车从香港口岸行驶到东人工岛的平均速度为96km/h,在海底隧道和主桥上行驶的平均速度分别为72 km/h和92 km/h.请根据这些数据回答下面的问题:如果汽车通过海底隧道需要a h,从香港口岸行驶到东人工岛的时间是通过海底隧道时间的1.25倍,你能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香港口岸到西人工岛的全长吗?新知探究一、探究学习【问题】(1)运用运算律计算:72×2+120×2=384 ,72×(-2)+120×(-2)=-384 .(2)根据(1)中的方法完成下面的运算,并说明其中的道理:72a+120a=192a .【师生活动】学生先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第(1)问.【设计意图】对学习过的运算律进行复习回顾,为学习合并同类项做铺垫.【思考】可以使用(1)中的方法完成(2)的运算吗?为什么?【师生活动】学生独立解决问题(2).【设计意图】体现数式通性,类比数的计算来学习式的运算.【问题】仿照式子72a+120a的化简方法,填空:(1)72a-120a=(-48 )a;(2)3m2+2m2=( 5 )m2;(3)3xy2-4xy2=(-)xy2.思考:上述运算中,项数发生了什么变化?【师生活动】师生合作,完成填空.【设计意图】认识到合并同类项的本质是项与项之间的合并.【问题】分别观察这三个多项式中的各项,有什么发现?(1)72a-120a=()a;(2)3m2+2m2=()m2;(3)3xy2-4xy2=()xy2.【师生活动】学生回答.【设计意图】进一步突出同类项的本质.二、新知精讲【新知】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作同类项.【师生活动】指导学生总结出同类项需要满足的两个条件.【设计意图】巩固对同类项的定义的理解,为后面准确进行合并同类项做铺垫.【思考】展示同类项的动图,思考满足什么条件的项是同类项?【问题】判断下列各组中的两项是不是同类项,并说明理由.(1)0.35ab2与-12ab2;(2)2m3n与23nm3;(3)-23与32.【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作答,然后集体订正.【设计意图】巩固对同类项的认识,总结判断同类项的方法.【新知】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作合并同类项.【思考】根据前面的学习过程,思考:合并同类项是怎样进行的?72a+120a=(72+120)a=192a;72a-120a=(72-120)a=-48a;3m2+2m2=(3+2)m2=5 m2;3xy2-4xy2=(3-4)xy2=-xy2.(1)合并前后系数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2)合并同类项后,字母和字母的指数有何变化?【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设计意图】为引出合并同类项法则做铺垫.【新知】合并同类项法则:合并同类项后,所得项的系数是合并前各同类项的系数的和,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问题】应如何化简下面的多项式?4x2+2x+7+3x-8x2-2.【师生活动】学生尝试解题,教师给予纠正指导.【设计意图】归纳化简多项式的一般步骤.三、典例精讲【例1】合并下列各式的同类项:(1)xy2-15xy2;(2)4a2+3b2+2ab-4a2-4b2.【答案】解:(1)原式=115⎛⎫-⎪⎝⎭xy2=45xy2;(2)原式=(4a2-4a2)+(3b2-4b2)+2ab=(4-4)a2+(3-4)b2+2ab=-b2+2ab.【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互相纠错、评价.【设计意图】加深对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法则的理解和运用,提高运算能力.【例2】(1)求多项式2x2-5x+x2+4x-3x2-2的值,其中x=12;(2)求多项式3a+abc-13c2-3a+13c2的值,其中a=16-,b=2,c=-3.【答案】解:(1)原式=(2+1-3)x2+(-5+4)x-2=-x-2.当x=12时,原式=12--2=52-.(2)原式=(3-3)a+abc+1133⎛⎫-+⎪⎝⎭c2=abc.当a=16-,b=2,c=-3时,原式=16⎛⎫- ⎪⎝⎭×2×(-3)=1.【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互相纠错、评价.【设计意图】进一步熟悉合并同类项法则,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将多项式适当化简后可以简化计算.【例3】(1)水库水位第一天连续下降了a h,平均每小时下降2 cm;第二天连续上升了a h,平均每小时上升0.5 cm.这两天水位总的变化情况如何?(2)某商店原有5袋大米,每袋大米为x kg,上午售出3袋,下午又购进同样包装的大米4袋,进货后这个商店有大米多少千克?【答案】解:(1)把下降的水位变化量记为负,上升的水位变化量记为正,则第一天水位的变化量是-2a cm,第二天水位的变化量是0.5a cm.由-2a+0.5a=(-2+0.5)a=-1.5a可知,这两天水位总的变化情况为下降了1.5a cm.(2)把进货的数量记为正,售出的数量记为负,则上午大米质量的变化量是-3x kg,下午大米质量的变化量是4x kg.由5x-3x+4x=(5-3+4)x=6x可知,进货后这个商店有大米6x kg.【师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设计意图】综合性较强,涉及用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也涉及用整式表示数量关系和合并同类项的内容,让学生对学过的内容进行巩固和综合运用.课堂小结板书设计一、同类项二、合并同类项课后任务完成教材第98页练习1~3题.教学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2.3.3近似数 教学设计(表格式)

人教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2.3.3近似数  教学设计(表格式)
应用知识技能一般
2、能准确地说出精确位及按要求进行四舍五入取近似数。
3、理解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听讲状态
积极、热情、主动,学习兴趣浓厚
积极热情但欠主动,学习兴趣较浓
态度不积极,兴趣一般
2、回答问题情况
3、学习目标明确,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1、认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过在实际运算时,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近似值.在这个基础上,本节课学习精确到某位数的问题即精确度.精确度的产生一般是在除法运算时,如果除不尽,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具体要求是保留整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等.
π≈3.141 6(精确到0.000 1,或叫做精确到万分位)
学生活动3
教师引导,让学生充分感受:近似数是一个与准确数接近的数,其接近程度可以用精确度表示.表示一个近似数近似的程度.
利用四舍五入法得到的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
学生活动2
1.意图:通过对近似数的学习,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积极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表达能力强
积极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
能发现问题,但解决问题能力一般
2、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
3、数学表达与交流能力,团结协作的意识




1、初步的抽象能力,能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能用含字母的整式表示积极尝试、体验数学研究的过程
能够深刻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3.2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案)2022秋七年级上册初一数学人教版(安徽)

1.3.2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案)2022秋七年级上册初一数学人教版(安徽)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向东走了几步又向西走了几步的情况?”(如:在操场上做游戏时)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奥秘。
1.3.2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教案)2022秋七年本节教学内容选自2022秋七年级上册初一数学人教版(安徽)1.3.2节,主要内容包括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掌握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规则;
2.能够正确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3.理解加减混合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数轴操作实验,虽然有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但在操作过程中,部分同学对数轴的使用还不够熟练。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堂中,增加数轴操作的练习,让学生有更多机会熟悉数轴,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总结回顾环节,我没有充分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内化。导致部分同学对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表面。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总结回顾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主动梳理知识点,帮助他们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地方值得反思。首先,我发现同学们在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则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尽管我在课堂上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举例,但仍有部分同学在实际运算时出现错误。这说明我在讲解时可能没有完全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尽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实例来说明问题。

勾股定理(含答案) 师生共用优秀教学案

勾股定理(含答案)  师生共用优秀教学案

完成情况勾股定理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组号:_________第二课时1.根据右图自我回顾勾股定理内容,并用数学语言表达。

2.一个门框的尺寸(如右图所示),一块长3米,宽2.2米的薄木板能否从门框内通过?为什么?思考:(1)木板是横着进?竖着进?还是斜着进?(2)斜着进的最大长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如何求出斜着进的最大长度?____________________;(4)AC__________木板的宽度,所以木板__________通过。

(5)整理出解题步骤:在直角△ABC 中,根据勾股定理得到:学前准备 A C B3.请在课本中分析例2的解题思路。

4.如图,学校有一块长方形花铺,有极少数人为了避开拐角走“捷径”,在花铺内走出了一条“路”。

他们仅仅少走了__________米却踩伤了花草。

5.如图,去年的冰雪灾害中,一棵大树在离地面3米处折断,树的顶端落在离树杆底部的距离比折断部分多1米,则这棵树折断之前的高度是多少米?(用方程解)★通过预习你还有什么困惑?一、课堂活动、记录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时,是要把实际问题转化为在什么三角形中解决?二、精练反馈A 组:1.如图,将长为5米的梯子AC 斜靠在墙上,BC 长为3米,求梯子上端A 到墙的底边的垂直距离AB=__________。

2.在Rt △ABC ,∠C=90°,a 、b 为直角边,如果b=8,a :c=3:5,则课堂探究c=__________。

B组:3.已知:如图,在△ABC中,∠C=90°,∠B=30°,AB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D,垂足为E,BD=4cm。

求AC的长。

三、课堂小结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求线段的长度时,通常可以寻找或构造直角三角形,再运用勾股定理解决。

2.你的其他收获。

四、拓展延伸(选做题)1.如图,Rt△ABC中,∠C=90°,CD⊥AB于点D,AB=13,CD=6,则AC+BC=?2.在长方形ABCD中,E是CD上的一点,沿AE对折,是点D对称点F落在BC边上,已知AD=10,AB=8,求CE的长?3.已知:如图,在△ABC 中,AB=AC ,D 在CB 的延长线上。

张亚平七数共用教学案

张亚平七数共用教学案

邓州市课改联谊学校师生共用教学案 年级:七年级 科目:数学 执笔:张亚平 审核:七年级数学备课组 课题:4.6.2 角的比较和运算 课型:新授 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角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度量法与叠合法。

2、会用圆规和直尺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用两角的和或差表示另一个角,能用一副三角板画特殊角。

3、掌握角的度数的运算和角的运算 4、掌握角的平分线及其应用 学习重点:角的度数的运算和角的运算,角的平分线及其应用。

学习难点:角的平分线及其应用。

学法指导:读、议、展、练相结合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知识回顾 (1)把12.35°用度、分秒表示为 (2)线段的长短比较有两种方法: 和 2、角的比较 自学课本154页,然后概括一下角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3、用三角板画特殊角 用一副三角板画出15°、75°的角。

你能说一说什么样的角可以不用量角器量,而直接用三角棋逢对手组合画出? A 4、用“尺规法”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阅读完155页“做一做”后,画一个∠MPN ,使其等于∠AOB 5、角的加减运算 (1)自学课本155页 O B (2)计算:52°45´-32°46´ 90°-45°21´ 34°31´+52°47´ 18.3°+26°34´ A 6、角的平分线及其应用 C (1)自学课本156页 (2)如图,OC 平分∠AOB ,则 = =12 ∠AOB , O B∠AOB =2 =2二、合作交流1、课本156页练习第3题2、已知∠AOB =50°,∠BOC =30°,求∠AOC 的度数三、探究拓展 如图所示,已知∠AOB =90°,∠BOC =30°,OE 平分∠AOB ,OF 平分∠BOC (1)求∠EOF 的度数 (2)使条件中的∠AOB =110°,∠BOC =130°,求∠EOF 的度数 (3)使条件中的∠AOB =a ∠BOC =b,求∠EOF 的度数 (4)从(1)(2)(3)的结论中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A EO B F C四、巩固练习1、在∠AOB的内部任取一点C,作射线OC,那么有()A、∠AOC=∠BOCB、∠AOC>∠BOCC、∠BOC>∠AOBD、∠AOB>∠AOC2、如图,已知∠1∶∠2∶∠3∶∠4=1∶2∶3∶4,则∠2+∠3=,∠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榄一中七年级数学导学稿 主备人: YZM 审核: 使用时间:10月13日
2.1整式——单项式 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2.会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一、课前预习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第56至57页的内容.
二、自主完成:
练习一:
1.像t 100,p 8.0,mn ,b a 26,n -这些都是数与字母的_____的式子叫做单项式.
2.在单项式b a 26中的数字因数6叫做这个单项式的______.
3.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_____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4.单项式23x y -的系数是_______,次数是_______.
【注意:什么叫单项式?什么是单项式的系数?次数?】
练习二:
1.下列式子中是单项式的是( ) A.b a B.y x -2 C.a D.2
y x + 2.单项式n -的系数是______,次数是_______.
3.下列式子的书写符合单项式表示的是( )
A.a 1
B.3⨯a
C.c ab 23-
D.a 4
31 【注意:单项式的表示有什么要求?单独的一个字母和一个数是不是单项式呢?】 练习三:
1.单项式mn 的系数是_______,次数是_______.
2.下列写法都不规范,请你改正:
①1x 应为 _ ,② -1x 应为 __,③ b a ⨯22应为 __ ,④a ÷2应为 __ .
【注意:一个不为0的数的次数是多少?】
练习四:(说明: π是圆周率,它是一个无限循环小数)
下面各题的判断是否正确?把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①27xy -的系数是7; ② 5x 没有系数; ③c a 52-的次数是5; ④ab -的系
数是-1; ⑤h ab 221的次数是3; ⑥243r h π的系数是43
,次数是4 【注意:在求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时应注意什么?】
练习五:
【注意:在求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时应注意什么?】
练习六:
1.下列各式2a ,x+1,-2,4x ,23x y ,12
x -,a. 中,__________________是单项式. 2. 单项式3
72
ab -的系数是________,次数是________. 3.全校学生总数是x ,其中女生人数占总数的48%,则女生人数是______,这个单项式的系数是_____,次数是______.
【注意:什么叫单项式?它的系数和次数分别是什么?】
三.能力提升:
1.如果单项式22712
n
a b -的次数是6,则n 的值是_______. 2.写出一个系数为3-的二次单项式:__________.
3.观察下列单项式:⋅⋅⋅---,6,5,4,3,2,65432a a a a a a
(1)第2016个单项式是________;
(2)第n 个单项式是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