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科学技术观的人本意蕴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以人为本" 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强调了人的价值和人的发展应该是科技进步的最终目标。
这种思想的核心观点是,科学技术是为人类服务的,而不是人类为科学技术服务。
也就是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不能忽略人的需求和增进人们的福祉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目标。
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科学技术发展必须遵循人的需求,积极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
而不是单纯地追求经济、政治或技术上的进步,而忽略了人的需求和人类的长远利益。
因此,以人为本的精神推动了科技进步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强调的不仅是以人为本的科技,还包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个思想要求在科技发展的同时,全面推进人的发展,关注人民的教育、文化、健康和精神等各个方面。
此外,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是为人类服务,如果没有人的需求,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毫无意义。
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科学技术必须积极地解决人类所肆虐的问题和难题。
因此,科技进步的实际目的是为了人类幸福、健康、富裕和和睦。
而要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就需要从科技研发、实践、政策体系等方面倡导和引导。
例如,加强社会公共服务,推进全民健康、全民教育、全民文化发展等,让人民真正成为科技发展成果的受益者。
二、创新机制,为人民创造利益人民是科技的主要受益者和服务对象,科技发展需要设立创新的机制,来切实促进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加快应用领域创新,不断推出有益于人民的发展成果。
例如,加大社会公共投资,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和培养等等,这样才能够逐步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科技创新和应用体系。
通过这些举措,可以更好地促进中国科技的实际应用和扎实推进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
三、推动科技进步和制度改革的协同发展科技进展需要着重改革机制,推动科技的应用与创新机制的完善。
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中的哲学意蕴
( 哈尔滨师范大学 政法学 院, 哈尔滨 102 ) 505
摘
要: 面向新世 纪 , 六届 三 中全会通过的《 十 中共 中央关 于完善 社会 主义 市场 经济体制 若干 问题 的决定》 提
出了要 “ 坚持 以人 为本 , 树立全 面、 协调 、 可持续的发展 观 , 促进 经济社会 与人 的全 面发展 ” 。其核 心就是 以人 为本 。 科 学发展观 中以人为本的哲 学思想为新时期 坚持科 学发展观 , 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 的 实践指 明了方向 , 揭示 了人的全 面发展 、 学发展观 的本质及 其价值 。 科 关键 词: 以人为本 ; 学发展观 ; 面发展 科 全
社会群体意义上 的人 , 即作 为群体 的集体 和人 民。人 是一切社会关 系 的总和 , 的 自然属性依 附于人 的社 人 会活动。“ 一个人 的发展 取决 于和他直 接或 间接进行 交往的其他一 切人 的发展。 …作为社会的人 只有在共 ”
面发展 , 作为经济 和社会 发展 的 出发点 与归 宿 。科 学
整体 的人 的全 面 自由发展 就失去了个体的人的全面 自 由发展 的条件 。社会 的人 的发展是 通过强化全体 民众
的能力和技能 而扩 大人们 的选择 过程 , 它强调发 展 的
要, 才有生产 , 人是发展 的动力 和历史 的原 点 。人作 为 研究社会历史 的 出发 点 , 是西 方人 本主 义者所说 的 不 脱离历史进程 的抽象 的人 , 而是 历史 的现 实的具 体 的 人 。把现实的人作 为历史 研究 的 出发点 , 就是 把人 也 的物质实践活 动 , 把实 践作 为人 的存 在方 式 。人作 为 实践主体 , 在社会 中具 有最 高 的地位 , 会 的存 在、 社 过 程是为 了满足人 自身的需要 , 提高人 的生存质 量 , 维护
马克思科技观的人本意蕴及现实价值
20 0 8年 第 7 期 ( 总第 16期) 5
世 纪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No 7, 0 8 . 20
Si i i h J Qa o
( e ea N .5 ) G nr o16 l
马 克 思 科 技 观 的 人 本 意 蕴 及 现 实 价 值
科学体 系的一部分—— 马克思科 技观 , 亦体 现 出马克思对科 技发展所 寄寓 的深刻人本情怀 。 马克思科技观的人本意蕴 以人 为本是马克思 主义 的核 心价值观 , 马克 思和恩格斯 在创立唯物史观 的过程 中, 一开始就 提 出要 在唯物 主义 的 从 基础上重新认识人 的本质 , 对以人为 本思想有 着深刻地 阐 并 述 。他们 指出, 不是某 个超 人 主宰 的附庸 或工 具 , 人 而是人
王 慧
( 东 师 范大 学 社会 科 学部 , 海 华 上 20 4 ) 02 1
摘要 : 马克 思科技观作 为马克 思科 学体 系的重要 组成部 分 , 内容 上体现 着 马克 思对科 技发 展 所寄 寓的人本情 怀。马克思批判 了科技 异化与 以人 为本 的悖 离, 这给 予我们深刻 的启迪 , "代 中国的发展 中, 免科技 异化带 来 在- 3 避
一
、
阶级 只有掌握 了先 进 的理论 和先 进 的科技 , 才能战胜 资产 阶 级, 才能实现社 会形态 的变革 , 能实 现共产 主义。到 了共 才 产主义社 会也就真正 实现 了人 的全 面而 自由发展 和人类解 放 。最后 , 科学技术 的发展 既提高 了人 的主体 能力和 主体地 位, 提高 了人掌握科 学技 术 的能力 , 为人 的全面 发展提供 也 了保证 。不仅 如此 , 马克 思科 技观还从人 的个体 纬度去探析 科学技术 发展 和科 学研 究 如何满 足个 体基 本的 生存 需要 和 满 足个体 的认 知交往 、 审美 、 自我价值 实现等 的发展需求 , 实 现人 的价值 , 最终实现人 的全面而 自由的发展 。 从某 种程度 上可 以说 , 个人 类生 活史 , 整 就是人类 的各 种需要不 断产生 及 不断得 到满 足 的历史 。恩格斯在 谈到 马 克思 发现 了人类历 史的发展规律 时指 出:人们 首先必须吃 、 “ 喝、 、 ,然 后 才 能 从 事 政 治 、 学 、 术 、 教 等 住 穿 科 艺 宗 等 。 “ ’ ” 科学技术 极 大 地满 足 了人 的基本 需要 , 而人类 的需要和愿 望则 不 断地 为 科 学探 索 和技 术 发展提 供动 力。 例如 , 学技术 的发展 使得 衣 、 、 、 以及家庭 生活等领 科 食 住 行 域都有 了很大 的进步 。科 学技术 的发 展促使 新型原 料 的发 明与发现 , 印染技术 、 白技术得到相 应发展 , 漂 服装 的样式也 越来越个性化 。传 统农 业 的技术改造 , 利用 生物技术对农作 物产 品进行改 良得 到广泛应用 。工业 革命后 , 水泥和钢铁 的 应用开拓 了新 的前 景 , 志 着建 筑 发展 史 上 的一 个崭 新 阶 标 段 。早期 的马车 已经远 不能满足人们 对交通工具 的需 求 , 使 得火车这种新 的交通 工具 便应 运 而生 。这些 都验证 了马克 思所说 的“ 当马车和大车在交通工 具方 面己经不 能满足 日益 发展 的要求 , 当大工业所造 成的生产集 中( 其他情况除外 ) 要 求新 的交通工具来迅速 而大量地运输 它 的全部 产品的时候 , 人们就发展 了火车 头 , 从而 才能利用铁路来进行远程运输 。 ”
科技的人本意蕴—马克思人与科技关系思想研究
科技的人本意蕴—马克思人与科技关系思想研究一、本文概述《科技的人本意蕴—马克思人与科技关系思想研究》一文,旨在深入探讨马克思关于人与科技关系的思想,揭示科技发展的人本意蕴。
马克思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其理论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人与科技关系的思考。
本文将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出发,结合现代科技发展的实际,对马克思关于人与科技关系的思想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我们理解科技的本质、价值和发展方向提供新的视角。
本文将首先回顾马克思关于人与科技关系的基本观点,指出科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是人类本质力量的体现。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马克思关于科技异化、科技革命以及科技与社会发展等问题的论述,揭示马克思对于科技发展的深刻洞见。
接着,本文将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实际出发,分析科技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如何影响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科技伦理、科技安全、科技与社会公平等问题,以期为我们理解科技发展的现实困境提供新的思考。
本文将结合马克思的思想,对科技发展的未来趋势进行展望,探讨如何在科技发展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科技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进步。
本文旨在通过对马克思人与科技关系思想的研究,为我们理解科技的本质、价值和发展方向提供新的启示,为推动科技与人的和谐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马克思关于人与科技关系的基本思想马克思对于人与科技关系的理解,根植于其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深刻洞察和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分析。
他认为,科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
马克思强调,科技是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他指出,人类通过劳动,不仅改变了自然环境,也改变了自身。
科技的发展,使得人类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和改造自然,满足了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
因此,科技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是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产物。
然而,马克思也指出了科技发展的矛盾性。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本意蕴论略
精神 文 明 的前 进步 伐 落后 于物 质文 明 突飞猛 进 的
的终极 关怀
马克思 主义 信仰 , 迄今 为止 人 类 信 仰史 上 是 最 伟大 的信 仰 , 表 了人类信 仰 发展 的方 向 , 代 是过 去 我们取 得 革命 胜 利 的精 神 支 柱 , 是 今 天 我们 也
[ 摘
要] 在信仰危机 的现 实困境 下 , 深刻认识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本意蕴 , 领会 其在 真理追求、 价值 实现 、 个人发展
方 面 的 丰 富 内涵 意 义 重 大 。马 克 思 主 义 以促 进 人 的 自由全 面发 展 为 最 高命 题 , 示 了其 以人 为 本 的 终 极 关 怀 ; 克 思 主 揭 马 义 信 仰 危 机 下人 的 物 化 倾 向及 社 会 伦 理 乱 象 , 映射 出人 的精 神 需 求 的 实 际 勃发 及 信 仰 的 自觉 。 根 植 于 人 本 前 提 培 育 马
科学 理论 探索 和 革命 斗 争 实 践 的 目的 , 为 了实 是
现无 产 阶级 和全人类 的解 放 。而无 产 阶级 和全人
[ 收稿 日期] O 2 4 l 2 1 一O 一 1 [ 基金项 目] 本文 系国家社科基金 项 目“ 当代青年 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研 究” 的阶段性成 果( 1 KS 6 ) 1B o 6 。 [ 作者简介] . 1 熊英 (9 8 )女 , 16 一 , 湖北武汉人 , 武汉工业 学院青年信仰 与道德教 育研 究所所 长, 副教授 、 士研 究生 硕 导师;. 2 余湛 宁(9 8 ) 男 , 1 5一 , 广东湛江人 , 湖北省科技信 息研 究院《 科技信 息快报 》 社副社长 。
科技与人性的博弈——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人文情怀解读
做Z赞 ,得到模型(4)的预测方程
Z赞 =B赞 0
+B赞 1
X1
+B赞 2
X2
+B赞 3
X3
+B赞 4
2
X2
+B赞 5
2
X3
+B赞 6
3
X2
+ε
(6)
根据温 总 理 的 政 府 报 告 与 和 讯 发 布 2012 年 宏 观 经 济 预 测 报 告 ,
2012 年, 我国将呈现经济增速和物价涨幅 “双降” 态势。 2012 年的
二是,利益与环境的两难抉择。 “我们时代严重的全球性问题— —— 从核武器的威胁和有毒化学物质到饥饿、贫穷和环境恶化, 到对地球 赖以生存的体系的破坏 — ——凡此种种都是几个世纪以前才开始统治 世界的西方工业思想体系所产生的直接后果。 ”[4]现代社会伴随代表人 类自身力量的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自然界的某些最基本的法则 已经受到了严峻挑战,人类正面临着工业污染、生态失衡、稀有物种灭 绝、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生存困境。 在近一百年里,正是由于人们狭隘的 功利主义驱使,为谋求眼前利益不恰当地使用科技, 而严重地忽视了 科技对人类自身长远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导致科技 的异化。 这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 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5]
自然辩证法—浅谈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浅谈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通过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有了一定认识,并且意识到:以“科学技术动力观”为构架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确立起来的社会发展观;它全面、深刻地把握了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与多重职能,树立起“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的大科学观;是唯物史观的现代拓深形式。
“科学技术动力观”与科学发展观的辩证统一,开创了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有效契合的新境界。
一、首先,先谈谈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
(1)的科学技术思想。
的科学技术思想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中国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条件下,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观点,形成了的科学技术思想。
1)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2)努力接近与赶上世界科学发展的先进水平3)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指出“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伟大的运动,急需总结经验,加强领导,及时解决运动中的问题,使运动引导到正确的、科学的、全民的轨道上去”。
4)自力更生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5)建立宏大的工人阶级科学技术队伍——一再强调要造成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科技队伍。
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工人阶级不能没有自己的技术干部的队伍。
他指出:“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庞大的技术队伍和理论队伍,社会主义是不能建成的”。
(2)的科学技术思想的科学技术思想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改革开放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态势,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观点,形成了的科学技术思想。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根据世界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概括了人类实践所提供的新经验和新成果,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一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论命题,成为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核心。
2)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服务。
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4)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5)进行科技体制改革。
6)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成果——指出:“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
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摘要: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则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本文从多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观的理解,并进一步论述了中国共产党是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丰富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并将其应用于实践生活中的。
关键字: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引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应该是排除形而上学因素,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科学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是“人类理论进步”。
马克思主义不仅仅只是涉及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也始终把科学技术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在马克思的《数学手稿》一书中,他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分析了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各种概念、方法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对微分过程的辩证性质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马克思根据微分过程的辩证性质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19世纪自然科学取得了一系列的新成果,这些新成果新突破动摇了当时的自然科学家头脑中占有统治地位的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
面对自己脑中的旧观念与自然科学的新成果之间的矛盾,自然科学家们感到困惑和茫然。
恩格斯认真的分析来了多位科学家的最新成果后,指出,这些自然科学家的新成果,是打破形而上学自然观统治地位的突破口。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自然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从他诞生之日起就从来没有与科学技术相分离,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与他们始终站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是分不开的。
科学技术不仅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前进而且也不断提高人们改变生活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基本原则、立场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指导了我们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认识和实践。
它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为我们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对社会主义建设、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领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原则1. 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突出表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强调技术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面。
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科学技术创新不仅是实现经济增长和国家繁荣的关键,而且也是推动社会进步、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基础。
2. 科学技术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推动力量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社会制度演进的重要推动力量。
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传统经济形态的冲击和变革有着深远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变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推动了社会制度的不断革新。
3. 科学技术是劳动者解放和人类自由发展的重要基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解放劳动者的生产力,提高劳动者的创造能力和生产效率,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摆脱了重复劳动和繁重体力劳动的束缚,为人类创新和创造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4. 科学技术发展要坚持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的原则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强调,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的原则。
科学技术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考虑到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实践意义1. 指导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科学技术的运用可以加强社会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自然辩证法论文---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S1******* 李星光[摘要]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则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本文首先阐述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涵,从科学技术发展史看来,它既是第一生产力,一种社会价值和精神文明取向,又是一种多种职能的产物。
当代社会在科学技术的推进下具有正确的研究领域与发展前景。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必须加强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读。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精神实质科学内涵社会价值将近八周的学习已经结束,通过学习我明白了很多也学到到了很多。
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王老师的讲课让我知道了马克思从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视角出发,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和社会进步作用,也对科学技术与人类解放的关系及其异化效应进行了深刻的论述。
但其后的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者尤其是第二国际的一些理论家仅注重对科学技术生产力功能的阐发,忽视了马克思科学技术观的人本视域,在一定程度上将其阐释成/科学技术决定论,对马克思科学技术观的人本维度形成了遮蔽。
事实上,深受西方人本思潮影响的马克思所阐述的科学技术观具有深厚的人本意蕴,其理论出发点与旨归均是从人出发认识科学技术,着眼于科学技术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关系,体现了对人的深刻关怀。
返本归真,揭示马克思透视科学技术的人本维度,对于全面正确理解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要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全面、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本质是更好地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前提。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从人们现实的实践活动出发,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石建立的理论体系,这一本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决不象一切旧哲学那样,主要是对前人及同时代的优秀理论进行抽象的、纯学术的改造,而是以人类具体的、历史的实践为基础重新审视全部可资借鉴的理论,按照实践的逻辑,根据辩证法、认识论与逻辑学三者一致的原则彻底改造即有的理论体系,从而使自身真正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浅谈哲学角度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
浅谈哲学角度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浅谈哲学角度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浅谈哲学角度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2019-09-04哲学理论论文浅谈哲学角度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摘要: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关键词:以人为本哲学一、对“以人为本”中“人”的解读在哲学的领域中,对人的理解不同。
从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到费希特的“自我是主体”,到黑格尔的人是“自我意识等同”,再到费尔巴哈的“主体在人”,关于人是什么和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贯穿了人类哲学历史。
但是旧唯物主义对人的理解只是用属性代替人的本性,因而没有从根本上理解“人”。
马克思通过对前人有关思想的理论创造后对人和人的本质问题做出了科学回答。
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存在物,以实践活动为其存在的根本方式,实践活动生成了人的各种社会关系。
这些社会关系规定着不同时代以及不同阶层、阶级和社会集团的人,从而使人具有了现实性、时代性和历史性,形成了人的社会本质。
所以,马克思主义新哲学认为,人不仅仅是现实的人,而且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作为实践活动主体的人,是历史活动主体的人。
在社会主义现实条件下,“以人为本”中的人应该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劳动人民在内的中国最广大的劳动劳动。
二、对“以人为本”中“本”的解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中的“本”是把“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强调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物质实践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把现实的、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人的实践活动作为出发点。
马克思认为,作为主体的、现实的人,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把人作为目的,把人类的解放作为归宿,不断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学生:曹家胜长春理工大学光电工程学院2015级,学号S1*******摘要: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则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为了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本人从马克思科学技术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特征、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当代价值,这几方面入手,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进行了学了和阐述。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对于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生态文明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内涵特征当代价值一、马克思科学技术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它是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般生产力,在本质上具有客观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通用性和共享性。
技术则是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
它包括技术活动和技术成果,在本质上具有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主观性和客观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特征回顾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整个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找到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具有的共同特征,那就是时代性、实践性、创新性、科学性。
(一)时代性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在不同发展阶段,其理论的侧重点各不相同,这是由于不同阶段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反映了不同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也反映了不同时代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发展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
马克思、恩格斯结合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总结了19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对生产力推动作用日益增强的特点,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的论断,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
[马克思,意蕴,思想]浅谈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本真意蕴之诊解
浅谈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本真意蕴之诊解一、批判意蕴17世纪维柯,19世纪圣西门、傅立叶等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及黑格尔立足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对世界历史做了开拓性研究,但囿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最终没能脱离唯心主义的立场,没能摆脱各自的民族观念的束缚。
马克思在批判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从现实的、物质生产的前提出发,指出生产力和人们之间普遍交往的发展促使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并揭示了世界历史的共产主义发展方向,创立了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
首先,马克思批判了前人世界历史观的唯心主义前提,指出物质生产活动是世界历史形成的前提和基础。
维柯、圣西门、黑格尔等人虽然认识到历史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但他们把历史发展建立在永恒理性基础上,同时将理性看作是先验的和永恒不变的东西,是支配世界的绝对力量。
如黑格尔认为因为世界历史是精神在各种最高形态里的、神圣的、绝对的过程的表现精神经过了这种发展的行程,才取得它的真理和自觉。
黑格尔以精神为基础来论证世界历史如何在精神中从空间发展到时间,从根本上脱离了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
马克思克服了前人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从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出发,通过对劳动、交往关系、市民社会、国家及世界市场等之间相互关系的潜心探究,确立了物质生产活动在从民族向世界历史转变进程中的基础地位,将唯物主义与世界历史观统一起来。
马克思指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并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活动。
因此,世界历史是在物质生产基础上各民族相互交往形成的统一整体。
马克思将世界历史置于现实的人及其客观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从而使世界历史理论有了正确的逻辑前提和理论基础。
其次,马克思批判了世界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论,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和交往的不断扩大是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动力。
论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历史生成及其意蕴
( 汉大 学 , 北 武 汉 4 07 ) 武 湖 30 2
摘要: 马克 思人 本 思想 的生成 经历 了一个扬 弃 与发展 的历 史过 程 。这 一过 程折 射 出他在 不 同时期 对人本
之人与人本之本、 对存在论意义上之人本与价值论意义上之人本在认识和侧重上的异同。他从主张意识的人 和人 的精神 自由转向关注受世俗社会束缚的人和人的解放。此后 , 他从异化之 维确立 了人的理想化本质, 最 后 又转 向 实践 之 维并确 立 了人 的社 会 本质 。 以人 的社 会 本质 为 中心 , 并基 于唯 物 史观 , 克 思形 成 了独 到 的 马
解放 和人 的 自由全 面发 展 。马克 思 人 本思 想 的这 一 发 展脉络 , 成 马克 思 人 本 思 想 生 成 的 自然 历 史 过 构 程, 体现 了 阶段 性 与 连 续 性 的统 一 , 弃 与 发展 的 扬
统一 。
一
Hale Waihona Puke 值 旨归 。从 形 成历 史 看 , 克 思 人 本 思 想 的 生 成 历 马 经 了一个 渐行 渐 丰 富 、 行 渐 深 刻 的历 史 过 程 。这 渐
一
、
过 程呈 现 出一定 的 阶 段 性 特 征 , 射 出马 克 思 在 折
意识 的 人与精 神 自由
不 同时期对 人 本 之 人 与 人 本 之本 在 认 识 上 的差 异 ,
马克思 的人 本 思 想 萌 生 较 早 。 中学 时期 , 于 由
理 对存在论意义上之人本与价值论意义上之人本在倾 受 当时进 步 的 启 蒙 思 想 、 性 主 义 和 人 道 主 义 的影 他 以立 志 为人 类 向和侧重 方 面 的异 同。大 学 期 间 , 克 思 主张 意 识 响 , 开始 萌生 一些 人 本 意识 的胚 芽 , 马 青年在选择职业 时 的人 , 倡导通过哲学的世界化来实现人 的精神 自由。 谋幸福 。如他在 中学毕业作文 《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研究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研究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研究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一部分,它对科技发展的原理、意义和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我们全面把握科技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研究在当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强调科技是生产力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人类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科技的进步不仅可以提高生产力水平,也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强调要发挥科技对社会经济的积极作用,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科技,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其次,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强调科技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技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的。
科技的发展不仅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还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影响。
科技的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需要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符合社会的需要和利益。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强调科技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强调要从社会实际和历史条件出发,构建科技发展的目标和路径。
第三,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强调科技的民主性和人本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技的发展应当服务人民的利益,促进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
科技的发展应当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尊重人的自由、平等和尊严。
科技的发展应当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需求和利益,通过广泛的民主参与和决策,确保科技的发展和利用符合人民的意愿和利益。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强调科技的民主性和人本性,强调要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推动科技的进步和利用。
最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强调科技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技的发展不能仅仅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应该注重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科技的发展应该遵循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保护和人类的健康发展原则,坚持科技进步与环境保护、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强调科技的可持续发展,强调要在科技发展中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科技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论马克思主义的技术本质观]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
[论马克思主义的技术本质观]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关键词]技术;本质;立场:转化一、马克思主义的技术本质观(一)技术的本质即人的本质在马克思看来,现实的人是实践中的人,人的历史是生产实践的历史。
“人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
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
那么物质生产的完成,人类满足其基本生活需要的实践活动的实现,就必须依赖自身以外的一定的物质实体。
技术实践就是这样一种活动,它作为人们扩大与延伸身体器官机能。
代替器官活动的所不可或缺的东西,“它首先存在于人的劳动中,进而被涵括在人的所有现实活动中,技术作为实践的本性就十分明确地显示出来,他成了认识、理解、反思和批判的工具与手段”。
马克思认为。
人的存在是劳动的和实践的存在,人的本质也是劳动的对象化的过程。
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打开了的书,是感性的人的心理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如果把技术视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也就可以理解了”。
(二)技术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人的本质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和市民社会生活中形成。
也必然随着生产方式和市民社会的改变而改变。
人的本质既包括自然属性,又包括社会属性,是两者的复合统一。
从根本上说,人的本质根源于社会属性层面,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马克思看来,技术的本质是人的本质或人的本质的表现。
技术在本质上也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同一。
技术的自然属性体现为技术是人类遵从与利用自然规律,对自然界的物质、能量与信息进行转换所形成的实体。
马克思视其为“人类自然肢体的延长”,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
技术的社会属性则表现为作为实现人的目标和需要的手段,它承载了技术创造者和使用者的社会、政治、经济、伦理和文化价值甚至统治阶级的特殊利益。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
2、国外学者对科学本质特征的研究 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科学技术成为意识 形态,成为统治社会的决定力量。西方科学哲 学对“科学是什么”的思考经过了从实证主义 到逻辑实证主义再到证伪主义、精致证伪主义、 历史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演变历程,牛顿、爱 因斯坦等科学家也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 对科学的理解。对上述这些研究,应该基于马 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进行分析评价。
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
3、技术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 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 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 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 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 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 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 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 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
第二、感性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科学只有从 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这两种形式的感性出发, 因而,科学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 学”。 第三、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 革命的力量。” 科学是属于精神生产领域的活 动,是一般生产力。 第四、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科学 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它和资本结合起来, 就成为资本家统治的工具而“迫使反叛的工人 就范”。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马克思提出了科 学是生产力的思想。“资本是以生产力 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 —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马克 思认为,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 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 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是他在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形成的,他对科学技术的态度也对社会主义事业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但他也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能仅仅追求技术进步而忽视人的自由和幸福。
马克思强调科学技术的作用是为了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提高生产力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可以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提高生活质量。
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以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为目标,而不是单纯追求技术进步本身。
马克思强调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他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为人类的自由和幸福服务,而不是成为剥削和压迫的工具。
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的滥用,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使得科学技术成为少数人剥削多数人的工具,使人们失去对自己劳动的控制权。
他主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科学技术的公有化,使科学技术为全体人民所共享,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马克思还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与社会制度相适应。
他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基础,不能脱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的不合理性,指出资本主义制度限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他认为,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强调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为人类的自由和幸福服务,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为目标。
他主张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不能忽视人的自由和幸福。
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与社会制度相适应,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我们应该借鉴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努力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的自由和幸福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的辩证结构中探究人的解放的实践性道路。通 过实践, 实际的打破和摆脱自然关系、 社会关系以及 文化观念对人的束缚, 是马克思解放理论一以贯之 的内在逻辑。其中 ,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其所关注的 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一生有许多关于科学 技术的论述, 但与其他哲学家不同的是 , 这些论述的 指向不是科学技术本身, 而更多关注的是科学技术 与人的解放的关系。马克思就是从 现实的人 的全 面发展这个根本宗旨出发 , 在科学技术与人的解放、 自由的关系中理解科学技术, 认识科学技术功能的。 在马克思看来 ,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科学 技术本身的问题 , 也不仅仅是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 问题 , 而是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 是对人的解放的有 力促进。马克思认为: 对于现实的人来说 , 没有蒸 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 没有改 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 他批判了仅仅从科 学技术的有用性出发把科学看成是工具的认识 , 从 历史的角度、 更深层次上强调了科学技术对人的解 放功能。 自然科学展开了大规模的活动并且占有 了不断增多的材料。但是哲学对自然科学始终是疏 远的 , 正像自然科 学对哲学也始终 是疏远的一样。 过去把它们暂时结合起来 , 不过是离奇的幻想。存 在着结合的意志, 但缺少结合的能力。甚至历史学 也只是顺便地考虑到自然科学 , 仅仅把它看作是启 蒙、 有用性和某些伟大发现的因素。然而, 自然科学 却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 改造人的 生活 , 并为人的解放做准备, 尽管它不得不直接地完 成非人化。 马克思从 现实的人 的解放出发 , 将 科学技术与 现实的人 的历史生存、 现实解放和全 面发展历史地关联了起来 , 提出人的解放是 一种历 史过程 , 即是 由历史的关系 , 是由工业状况、 商业 状况、 农业状况、 交往状况促成的 历史过程。他特 别重视科学技术在人的解放中的历史作用, 对此, 恩 格斯曾经有过一段精炼的描述 : 在马克思看来 , 科 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 革命的力量。任 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 它的实际 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 都使马克思感到由衷 喜悦 , 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 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 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 , 他的喜悦就非同寻 常了。 马克思在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描述中, 社会形 态的历史嬗变与人的解放具有内在的历史一致性 , 坚持生产力发展与人的自由解放的统一, 深刻体现 了作为生产力核心内容的科学技术与人的解放的统
) , 男, 河北涞源人,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后 , 主要从事科技哲学研究 。 马克思从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视角 出发 , 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和社会进 步作用, 也对科学技术与人类解放的关系及其异化 效应进行了深刻的论述。但其后的一些马克思主义 学者尤其是第二国际的一些理论家仅注重对科学技 术生产力功能的阐发, 忽视了马克思科学技术观的 人本视域 , 在一定程度上将其阐释成 科学技术决定 论 , 对马克思科学技术观的人本维度形成了遮蔽。 事实上, 深受西方人本思潮影响的马克思所阐述的 科学技术观具有深厚的人本意蕴 , 其理论出发点与 旨归均是从人出发认识科学技术 , 着眼于科学技术 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关系 , 体现了对人的深刻关怀。 返本归真 , 揭示马克思透视科学技术的人本维度, 对 于全面正确理解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具有重要的理 论意义。 一、 现实的人 : 马克思科学技术观的理论原点 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是其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 部分, 其理论是立足于其哲学基础之上的。与黑格 尔哲学围绕 绝对精神 展开和费尔巴哈哲学立足于 抽象的人 不同 , 马克思哲学的出发点是具体的 现 实的人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自己的哲学不是从观 念出发, 也不是从逻辑的抽象的人出发 , 而是从从事 现实活动的人出发的 : 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 所 设想的、 所想象的东西出发, 也不是从口头说的、 思 考出来的、 设想出来的、 想象出来的人出发 , 去理解 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 出发点是从事 实际活动的 人 , 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 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 这就破除了以黑格尔脱离实际生活关系的 抽象的 精神的人 、 费尔巴哈脱离社会历史的 抽象的自然 的人 而展开的理论局限, 将关注的焦点从彼岸世界 转向现实生活世界的矛盾关系之中。与其整个哲学 思想的出发点相一致 , 马克思对科学技术的认识也 是从 现实的人 的出发 , 从人的生存、 生产和生活中 透视科学技术的内涵与本质的。 在马克思看来 , 现实的人 是感性的、 自然的存 在物, 感性是连接自然与人的直接的现实基础, 建立 在感性基础上的自然科学其实就是人的科学。 人 的第一个对象 人 就是自然界、 感性; 而那些 特殊的、 人的、 感性的本质力量, 正如它们只有在自 然对象中才能得到客观的实现一样, 只有在关于自 然本质的科学中才能获得它们的自我认识。思维本 身的要素, 思想的生命表现的要素 , 即语言 , 是感性 的自然界。自然界的社会的现实的和人的自然科学 1
一性。马克思指出 : 人的依赖关系 ( 起初完全是自 然发生的) , 是最初的社会形态, 在这种形态下, 人的 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 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 是第二大 形态, 在这种形态下 , 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 全面的关系 , 多方面的需 求以及全面的能 力体系。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 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 是第三 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他 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三阶段理论绝不仅仅是历史事 实的预期与描述, 而是蕴涵着内在的价值规定, 是以 个人的自由与解 放状态为标尺 来审视、 来 划分的。 划分三个阶段的标志是人的自由和解放的程度, 而 决定这种自由和解放程度的正是人的生产能力, 而 科学技术则是人的生产能力的核心内容, 这一点 , 随 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将越来越突出。可见 , 马克思的 社会发展三阶段理论呈现了人的解放的历史展开, 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的解放之间的内在一致性。 从马克思生活的时代一直到现在的社会形态来 看 , 正处于他所描述的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过渡 期 , 马克思特别强调了在这个过渡期发展生产力的 重要性与必然性。 像野蛮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 为了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 必须与自然进行斗 争一样 , 文明人也必须这样做; 而且在一切社会形态 中 , 在一切可能的生产方式中, 他都必须这样做。这 个自然必然性的王国会随着人的发展而扩大 , 因为 需要会扩大 ; 但是 , 满足这种需要的生产力同时也会 扩大。这个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 : 社会化的人, 联合 起来的生产者, 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 质变换 , 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 而不让它作 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 靠消耗最小的力量, 在最 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 这种物质变换。 在马克思的这段论 述中, 虽然没 有直接提到科学技术 , 但是通过对马克思思想的整 体理解 , 我们不难领会到他对科学技术的重视与期 许 , 因为 合理调节物质变化 与 摆脱盲目力量 都 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马克思的这种论述对于 当代的社会发展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然而不幸 的是, 一些理论家仅注意了其中马克思对于生产力 发展的重视 , 却忽视了其中蕴含的人的自由全面发 展的价值目标, 进而导致了单向的、 机械的、 僵化的 科学技术决定论 和 生产力决定论 。 马克思还具体论述了科学技术在人的解放过程 中发挥作用的方式。随着大工业的发展 , 现实财富 3
界。 因而, 科学的对 象就应该是人化的自然 : 先 于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 , 不是费尔巴哈生活其 中的自然界 ; 这是除去在澳洲新出现的一些珊瑚岛 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再存在的、 因而对于费尔 巴哈来说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 被看作客观自在 的与人无关的那部分自然界 , 对于人来讲虽然具有 先在性 , 但也只有在人的生存实践活动中才能获得 和实现其现实意义。作为自然科学对象的自然界, 是人的生存实践活动的产物 , 它并不是只是在科学 认识关系中与作为科学主体的人面对面 , 而是一直 就在人的生存实践活动中和人共存。马克思说 : 非 对象性的存在物, 是一种非现实的、 非感性的、 只是 思想上的即 只是 虚构出 来的 存在物 , 是 抽象 的东 西。 从马克思的论述中可以看出, 在可能性上 , 科 学以整个宇宙为对象, 但在现实性上 , 科学的对象是 人化了的自然界, 是作为工业的产物、 社会的产物而 存在的客观存在。 二、 人的解放与全面自由发展: 马克思主义科学 技术观的理论旨趣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问题在 于改变世界。 人的解放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 系的旨归和根本价值指向 , 也是其科学技术观的旨 趣所在。马克思的解放理论从根本上颠覆了以抽象 的人性原则为支点的各种乌托邦式解放学说 , 突破 了单纯从思想、 观念等精神维度考察人的解放的狭 隘视界 , 开启了一条立足现实生活 , 从自然、 社会和
史 , 如政治、 艺术和文学等等 , 理解为人的本质力量 的现实性和人的类活动。 如果科学从人的活动 的如此广泛的丰富性中只知道那种可以用 需要 、 一般需要 的话来表达的东西, 那么人们对于这种 高傲地撇开人的劳动的这一巨大部分而不感觉自身 不足的科学究竟应该 怎样想呢? 在马克思看来, 科学技术并不仅仅表现为有用的对象性 , 由于它也 是一本打开了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 它以实践的 方式走进人的生活, 并以它多方面的功能与人一起 生成和发展。 科学技术是关于人的科学技术 , 是人的本质力 量的体现, 因而, 现实的人的活动也决定了科学的内 容和范围。马克思认为 , 作为客体的自然是人的现 实的、 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 而不 是与人分离的孤立的自然。马克思说 : 在人类历史 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 现实的自然界; 因此, 通过工业 式 尽管以异化的形 形成的 自 然 界, 是 真 正 的、 人类 学 的 自 然
或关于人的自然科学, 是同一个 说法。 科 学技术 是连接人与自然的桥梁, 人通过科学技术同自然发 生关系, 科学技术源自于人的生存实践 , 科学技术是 人的力量作用于自然的表现。同时 , 人是自然界的 一部分, 只有在认识自然本质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达 成对人的认识, 在适应自然的基础上的人类才能生 存, 因而, 科学技术也是人的必然的生存方式。而在 传统的理论研究中 , 有关人的生活实践的内容被归 入哲学, 而有关人的工业活动的内容则被归入自然 科学。马克思明确反对把科学技术与人的生活世界 相分离加以认识的做法。哲学抽去了人的现实的工 业活动的内容, 仅将人禁锢于抽象的理论活动或认 识活动中 ; 自然科学由于缺乏人的生活实践的基础 , 而仅将科学技术作为有用的对象看待。在这样的认 识中 , 不但人的真正的本质受到遮蔽, 而且科学技术 的本质也不能得到很好的说明。事实上, 关于自然 的科学和关于人的科学, 由于同是研究自然向人生 成的历史与现实 , 因而是一门科学。 历史本身是自 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 程的一个现实 的部 分。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 正象关于 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 这将是一门科学。 现实的人 是自然存在物 , 也是社会存在物; 人 是受动者, 又是实践着的创造着的存在者。人的生 存实践是人的世界的生成机制 , 现实地表现为工业 的产生和展开。马克思指出: 工业是自然界同人之 间, 因而也是 自然科 学同 人之 间的现 实的 历史 关 系。 只有建立在手工业和工业的工具系 统的改 变之上的生产的进步, 才 是历史时间性的根本。 马克思从工业社会人的实践中看到了科学技术的创 造本质, 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自然界的能动改造作 用。在此基础上 , 马克思指出科学技术的本质是人 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 如果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 力量的公开的展示 , 那么 , 自然界的人的本质, 或者 人的自然的本质, 也就可以理解 了。 马克 思从生 存论的高度把科学技术理解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 展示 , 他的这种理解明显高于把科学技术仅仅理解 为满足人类需要的工具的流俗认识。马克思对这种 流俗的认识进行了批判: 我们看到 , 工业的历史和 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 , 是一本打开了的 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 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 人的心理学; 对这种心理学人们至今还没有从它同 人的本质的联系上 , 而总是仅仅从有用性这种外在 关系来理解, 因为在异化范围内活动的人们仅仅把 人的普遍存在、 宗教、 或者具有 抽象普遍性质 的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