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导练结合之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Word版含答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0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
专题0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主干梳理】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君权和相权1.调整原因(1)防范宰相擅权。
(2)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
(3)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2.调整措施(1)西汉: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打击相权。
组成“中朝”参与决策,削减“外朝”势力。
(2)唐代①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唐初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②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的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有所分散。
(3)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分散宰相权力。
3.结果:君权逐步加强,相权被分散和削弱。
二、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1、汉初——王国问题⑴根源: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汉景帝时期出现“七国之乱”;⑵解决:景帝平定叛乱,武帝实行推恩令,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2、隋唐——藩镇问题根源:唐中后期在地方增设许多节度使,后发展为藩镇割据局面。
3、宋朝——解决藩镇问题⑴分割地方军权:第一,兵权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三衙掌握统兵权,枢密院掌握调兵权,实行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第二,扩充中央禁军,守内虚外;第三,派文臣做地方长官;⑵分割地方行政权:设通判对各州郡地方行政长官实行监察;⑶分割地方财政权:派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
⑷结果: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分裂局面,中央集权得以强化;但造成了“三冗”问题和积贫积弱局面。
4、趋势:地方权力日益集中到中央,中央形成对地方的绝对控制。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演变2.(1)积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贪污腐败。
(2)局限:专制制度决定了监察制度效能有限。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1.世官制: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继承。
2.察举制(1)实施:汉武帝曾下诏策试贤良;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官。
(2)评价:从考选方式和程序上,都体现出封闭性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考点一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知 识 点 梳 理:
一、中央集权与中枢权力 体系的演变 二、选官制度
三、监察谏议制度
知识点梳理:
一、中央集权与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1)、中央集权的演变 西汉 唐 宋 元 (2)、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1.秦朝: 2.汉朝: 3.隋唐:
① 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对分散, 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保护。 ② 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 2.特点: 维护其阶级利益。 ①以皇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 ③ 战国法家思想的影响。 ②宗法关系渗透到政治制度的建设。 ③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始终,人治高于法治。
④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逐渐强化。 ⑤制度的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⑥政治与伦理相结合,儒家思想是其理论基础。
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 担政务,逐渐演变为正式的辅政机构。 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 或仆从中另选出一些人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方, 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 循环…… 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 更加强。 因此在封建社会里,皇帝治国变成了治官,治官变成了集权,而 集权则又导致了冗官冗吏,腐败丛生,国亦难治。这种不断的转移与 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动的基本规律。
四次循环都使中枢机构原有权力下分散,皇权加强。
问题:指出秦朝以后中枢机构的四次大规模“循环”, 结果是否如其所言?
第一次:汉武帝时设立“中朝”决策机构,限制“三公”权力。 第二次:宋代以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 的行政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第三次:明朝废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事,内阁制形成。 第四次:清朝雍正帝增设军机处。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章节测试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人教版)(含答案)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选择题1.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中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A.郡国并行制度 B.中外朝制度C.刺史制度D.郡县制度解析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斑马式”的含义,斑马身上的条纹是并行的,这符合西汉初期郡国并行的分布状态。
答案 A2.“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选自《旧唐书》)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唐朝安史之乱后,地方势力增强,节度使权力不断膨胀,职位往往遵循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他们在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其实质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故选B。
答案 B3.一位士人经历了一场巨变,指出这是因为当时国家集权太甚,“万里之远,皆朝廷所制”,地方无力,导致“外寇凭陵时而莫御,仇耻最甚时而莫报”的结果。
这位士人可能经历下列哪个事件()A.秦末农民战争B.唐中期安史之乱C.靖康之变D.八国联军侵华答案 C4.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
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答案 C5.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卷91)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行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
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
依据材料分析,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A.采用了传统的地方分权制度B.尽量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C.依据山川走势划分行省辖区D.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解析元朝的行省制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划界,使地方割据缺乏好的地理条件,以此来达到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一单元 第2课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2.君主专制的演进 时期 西汉 魏晋 南北 朝 隋唐 概况
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重要身边做侍从、秘书 等工作的人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中书省 、门下省体制 形成尚书省、_________
(3)选择:对于清代军机处设立的目的,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4)思考:(2012·课标全国,29,改编)明清时期,君主专制
达到顶峰的标志是什么? 答案:清朝设立军机处。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可归纳为“一废、二设、走极端”
宰相制度和内阁的区别
宰相 权力来源 宰相制度赋予 总领行政,参与决 策,有属官 要经皇帝及大臣商 议 制约皇权 内阁首辅 皇帝个人信任
2.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①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 ②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 (1)背景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决定。 _________________ ③康熙帝时,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 ①时间: ______ 雍正 帝时。 ②原因:办理西北军务。 (2)建立 ③职权: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 传达诏令。
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三省长官都是宰 相,相权一分为三 中书门下 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增设_________ 参知政事 、 设_________ 宋代 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元代 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时期 汉朝 概况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选用官吏采取_____________ 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 炀帝时,政府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Βιβλιοθήκη 魏晋南北朝隋朝 唐宋元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习题:1-2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含答案 精品
1.2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唐代招生限文武官员五品以上子孙,宋代招生可招庶民的俊异者。
这一变化有助于( )A.皇权向社会基层扩展B.强化基层百姓的德行修养C.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D.增强中央政府的向心力2.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
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
”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 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C.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D.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3.汉唐宰相大多出自世家大族,朝堂之上可以坐着与皇帝议论国家大事,谓之“坐而论道”。
宋朝时,大臣多出自科举,已无“坐而论道”的资格,在皇帝面前必须直立奏对。
这表明( )A.贵族执政退出历史舞台B.官僚政治体制基本确立C.君主专制统治登峰造极4.西汉初,列侯封地称国,大者数万户、小者五百户。
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
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
这反映了( ) A.汉初与周分封制一脉相承B.封国制利于强化中央集权C.西汉的监察制度日益强化D.郡国并行且以郡县制为主5.据《晋书》记载:楚与同郡王济友善,济为本州大中正,访问铨邑人品状……乃状楚曰:“天才英博,亮拔不群。
”材料反映出当时( )A.品行端正又有真才实学的人容易出任高官B.监察官员有一定的独立性C.选拔人才时注重对人物的品评D.注重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6.唐代门下省对中书省草拟的文书,具有审查权,如果认为文书中的建议、方案和处理方式不妥,就可以封驳奏还,将文书退回中书省重新拟定。
这反映出( ) A.门下省掌握着中央监察权B.唐朝政府重视提高决策水平C.门下省和中书省相互对立D.唐朝中央实行分权制衡原则7.《新唐书·百官志》载:“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真题体验(含解析)
【2015年春走向高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真题体验新人教版必修1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强化;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君权神授”。
君主专制源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当时的中国并不存在宗教权威,故A 项错误;统治者举行祭天大典,其目的是在于神化皇权,巩固统治,从材料中“‘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的信息可知,统治者借助了人伦秩序来巩固其统治,故B项正确;祖先崇拜在秦汉以前就已出现,故C项错误;题干主旨在于通过祭天活动来巩固政治统治,而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强化,故D项错误。
2.(2014·海南历史·3)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
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女性地位低下B.婚姻讲究门第C.择婿方式独特D.大臣拉帮结派[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晋门阀制度)以及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太尉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家‘遍观子弟’……以图被选”说明当时婚姻的选择是以门第为标准,故B项正确;A项材料中没有显示;C项错在独特;D项没有反映“大臣拉帮结派”的信息。
3.(2014·北京文综·14)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
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A.文官任知州B.设三司使C.设枢密院D.施行将兵法[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宋朝的中央集权措施以及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2015高考历史一轮: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人教版)
改革时政的意见。经历了激烈的内阁斗争后,最终与高拱并为
宰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神宗万历初年,居正与宦
官冯保合谋逐高拱,代为首辅。当时神宗年幼,张居正得到当
时摄政的神宗生母李太后的完全信任,一切军政大事均由他主
持裁决,前后当国十年,实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措施,收 到一定成效。 研读:材料中明确地指出了张居正之所以能够裁决一切军
步的观念,尽管那时在西方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但依然不符
合中国人的思想。明朝时中国人中止引人注目的海外远征的决 定,就充分表明了中国人与欧洲人对世界的态度的根本差别。 ——[美]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研读:斯塔夫理阿诺斯明确指出了明清时期东西方世界的
不同,中国在沿着过去的社会模式稳定的持续,而西方却已经
(1)汉朝:汉武帝重用侍从、秘书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
相权。 (2)隋唐:在魏晋出现的三省体制的基础上形成并完善成 三省六部制 。 ______________
中书门下 为最高行政机构; (3)宋代:加强君主专制,设____________
参知政事 增 设 ____________ , 枢 密 使 和 三 司 使 分 割宰相的行政权 、 军权 和财权。 ________ 中书省 替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4)元朝:设__________ 【图说历史】北宋中央机构设置示意图
5.(2012 年江苏单科)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
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
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
说法正确的是( )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轮复习)
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行政权上的分权 封建君主专制的体现
防止个人专制独裁 司法、行政、立法分权 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的体现
例1. “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这种演变说明了( ) A. 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地方建制逐渐完善 B. 中国古代一直在着力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 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 D. 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地方制度的演变。分封制不是封建社会的制度,故A项 错误;B项地方制度解决的是地方与中央的矛盾;C项不是瓦解,而是完善;答 案: D 例2(2009· 扬州模拟)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突出反映在( ) ①中央决策的民主化②任人唯贤的原则得以贯彻③三省六部既有分工又相互制 约,提高了行政效率④使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三省六部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组成部分, 其本质是专制制度,所以①②错误。答案:D
考点2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课程标准
考点要求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 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 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 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自主学习
泛读课文识记以下知识点: 1. 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和影响 2.内阁出现的经过及地位 3. 清朝君主专制加强的背景和措施;军机处设置的影响
自主学习
泛读课文识记以下知识点: 1. 从汉至元中央集权发展的表现及作用 2.从汉至元君主专制演进的表现 3. 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科举制的作用
2015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 1.2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人教版
——钱穆《国史新论》
【解读】作者认为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奠定了中国传统政 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原因在于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 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为历朝沿用。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 权,保证了皇权独尊,此后历朝基本都沿袭这种制度。
【观点2】虽然中国的科举制度在1905年被废除了,这种
传统却以另一种方式被传承下来。如今各个国家普遍设立考试 制度,这是从以前的中国科举制度转变而来的。尽管其内容改 变了,但它的技术、方法和规制都被延续了下来。从这个方面 看,我不赞同科举制度是落后的这种观点,我认为它是进步的, 只是到了清朝末年,大家都把它与清政府联系在一起,因为清 政府是腐败的,所以与之有关的东西都要废除。现在我们可以
第 2 讲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 的加强
考纲 考情
Hale Waihona Puke 三年6考 (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郡国并行制 郡县、封国 并存,导致出现王国问题。 1.汉初:___________ 推恩令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武帝:颁布“_______ 二、三省六部制
1.内容:推行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尚书省分别负责
上闭关锁国隔断了中外联系和交流,逐渐拉大与西方差距。
【典题例证】(2013·山东文综·T12)
右图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
拟者应是( A.中书省 C.军机处 ) B.内阁 D.礼部
【解析】选C。从图片中的‚上谕‛‚钦此‛等词语来看,属 于皇帝诏书的语气,由此可以判断是军机处跪受笔录,向下传 达政令。因为在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之后,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
【探究】概括材料反映的现象。分析统治者推行科举制的目的。 提示:(1)现象:因为科举是士人做官的主要途径,所以时人 对此乐此不疲。(2)目的就是要借此吸纳更多的人才,以维护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考纲] 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课标] 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中央集权的发展(1)西汉: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郡县、封国并存;汉武帝颁布“__________”,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了__________,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行政上,由中央派________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________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________进行管理。
关键点拨中国古代加强专制集权的最主要措施是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最终集权于中央或者皇帝,但是“分化事权”也造成了官僚队伍的异常庞大,从而使财政负担过重,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2.君主专制的演进(1)西汉: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
(2)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3)隋唐:隋朝时门下、中书、________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实行____________制。
(4)宋:设立____________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__________,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设__________替代前代的三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关键点拨中国古代加强专制集权的最主要措施是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最终集权于中央或者皇帝,但是“分化事权”也造成了官僚队伍的异常庞大,从而使财政负担过重,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高考历史一轮考点复习 第一单元 考点2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含解析)
考点2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考点题号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2、3、4、5、6、7、8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9、10、11、12综合13、14一、选择题1.(2012汕头二模)经过不断探索,古代中国的国家管理策略逐渐成熟。
下列不能体现这一趋势的是( )A.焚书坑儒——独尊儒术B.三公九卿——三省六部C.郡县制——郡国并行制D.察举制——科举制解析:C 国家管理策略的成熟也就是国家管理策略的进步,C项由郡县制到郡国并行制是汉初治国最大的败笔,并非策略的成熟。
2.王元规是太原人,父亲过世后,母亲带他回娘家。
当地一位富豪,欲将女儿嫁给他。
母亲考虑自己的贫困处境,有意结此亲事,当时才十二岁的王元规却哭着说:“古人讲究门当户对,我们不能因为暂时住在这里,就不顾身份。
”母亲觉得有道理,就婉拒了这门亲事。
这则故事反映出什么样的社会观念( )A.这应是发生在西汉初年,反映当时的门第观念B.当时的世家子弟年纪虽幼,却可自己决定婚事C.地方富豪有意与高门子弟联姻,提高社会地位D.当时女性地位高涨,子女的婚姻全由母亲决定解析:C 材料反映了等级森严的门第观念,门第制度形成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因此,A项错误;中国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都很低,B、D两项显然错误,因此,只有C项正确。
3.下图是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局部),这一朝代应该是 ( )A.秦朝B.西汉C.唐朝D.宋朝解析:D 宋代为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帝权力,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设三司使、枢密院分割宰相的财权和兵权,另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由此判断应该是宋朝。
秦朝实行的是三公九卿制,西汉是内外朝制,唐朝是三省六部制。
4.近代有人指出:“枪杆子出政权”,古代也有人说:“天子者,兵强马壮者居之。
”中国历史上,这种情况有时会成为政权交替的常态。
这一常态可能是( )A.汉代颁布“推恩令”的结果B.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C.明代废除丞相的原因D.清代设置军机处的依据解析:B 由题干可知,这一常态应该是政权更迭频繁、且以军事力量优势为后盾的时代,这是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的特点,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背景。
2015高考历史(北师大版通用)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课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皇权和中央
(4) 思考: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选官标准和方式有何变
化?
答案: 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 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归纳为“一、二、三”
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 两条主线: 中央: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地 方: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三个创新: 三省六部制 ( 中央行政制度 ) 、行省制 ( 地方行
宣政院 管辖。其余地区设 __________ 行中书省 直辖,西藏地区由 ________
进行管理,下设路、府、县。
3.中国特色的官吏选拔制度——科举制
世官制 ①中国古代实行_______。 门第高下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_________ (1)形成 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 隋炀帝 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开始形成。 ③_________
(2) 判断: (2010· 山东文综, 10 ,改编 ) 宋朝形成了 “ 中书主
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实际上 反映出宰相职权范围扩大的现状。 (3)选择:下列制度中最能体现“皇权下的民主”的是 A.秦朝三公九卿制 C.唐朝三省六部制 B.西汉中朝制度 D.清朝军机处 (× ) (C )
②职能:成为辅佐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 a.明朝的内阁始终是一个皇帝的 内侍机构 顾问班子派生的_____________ 。 ③影响 b.加强了君主专制, 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
2.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1)目的:便于对西北前线事务的处理。 (2)职责:设立之初专门处理有关前线的奏报和诏令。不 军机大臣 必须秉承 久,扩大到处理全国的其他事务。___________ 皇帝意旨行事。
尚书省 ,负责处理具体的行政事 ②六部职责:六部隶属_______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目录 CONTENTS
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 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 再读教材 考点整合 2 主题探究 多维讲练 3 题点冲关 提能演练 4 课时训练 规范提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再读教材 考点整合
考点一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代 (1)背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 推恩令 ”。 (3)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主题探究 多维讲练
二、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 (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 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 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主题探究 多维讲练
主题探究 多维讲练 四、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 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 (2)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 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 (3)以强化君权为核心,程度空前。主要体现在废除丞相、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 狱的严酷等方面。 (4)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 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再读教材 考点整合
学以致用 1.《朱子语类》记载:“本朝(宋)……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 了,州郡遂日久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宋代为何“收 权”?如何认识朱熹“州郡遂日久困弱”的论断?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5高考历史一轮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附解析
2015高考历史一轮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附解析)课时·考点梯度练基础训练——练熟主干知识1.“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
”材料中的“中间路线”是指 ( ) A.郡国并行制度 B.郡县制C.分封制 D.察举制度答案 A解析考查西汉地方行政体制。
西汉统治者吸取秦暴政而亡的经验教训,认为秦之所以很快消亡,就是因为没有分封宗亲,拱卫王室,故实行郡县制的同时,也进行分封,即郡国并行制度。
2.有人认为,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
所谓“科学”,实质上是指 ( ) 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答案 A解析处理矛盾比较科学的结果是“双赢”,即矛盾双方都能取得一定的好处。
三省六部制不但分散相权加强了皇权,而且由于宰相众多也提高了宰相之间的竞争性。
故选A。
3.《元史·百官志》:“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
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
”据材料可知,元行省 ( ) A.最初是中央派出机构B.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C.削弱了中央集权D.辖区广阔且权力较大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行省制度。
从材料信息“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可知,最初,行省为中央派出“任军民之事”的机构,故选A。
B、C两项与史实不符;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
4.“建设服务型政府”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成为当前我国科学推进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口号。
纵观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迁,下列不属于其变迁规律的是( )A.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因B.沿袭为主、变革为辅是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线C.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组织,具有相对稳定性D.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不断增强,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历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变迁规律。
(智慧测评)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考点2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
中国古代皇权的发展趋势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实行察举制 _______,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 (1)实行九品中正制 ____________,选用官吏重门第不重才能。 (2)后期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这一制度已无法继续下去。 3.隋朝及以后 (1)科举制度形成、发展 ①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 科举制 形成。 ②隋炀帝始设进士科,_________ ③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从汉到元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
(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_________。 (2)汉武帝时:让身边侍从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 尚书省 、中书省及门下省三省体制。 2.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________ 3.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1)内容 ①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______ 决策 、审议和执行。 ②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 监督 ,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①三省相互牵制和_______ ②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历朝基本沿袭。
内阁 ”,后来大学士有了票拟权。 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出现“_____
②地位: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 内侍机构 帝提供顾问的____________ 。
2.清朝
议政王大臣会议 (1)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 受到很大限制。
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
3.元朝:行省制度。
(1)内容 中央 ①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________ 直接管辖。 行省 拥有经济、军事 ②地方设行中书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_______ 大权。 (2)作用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③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 _____的开端。
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单元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技能提升 新
【走向高考·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人教版):第1单元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技能提升新人教版必修1程度型选择题1.程度型选择题的特点:程度型选择题也叫最佳选择题,其结构是几个备选项与题干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内在联系,其备选项的内容一般不是完全错误的,而是含有合理的因素,解题时要区分“程度”之间的差异。
程度型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的准确理解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题干中明确提出了程度型的要求,如包含有“最”“根本”“全面”“决定性”“直接”等词语;二是题干与备选项之间有内在联系,一般是论点和论据的关系,也有说明与被说明、解释与被解释的关系。
2.解题方法:该类型试题选项之间的迷惑性比较大,难度也比较大,该类题型主要考查考生的归纳、分析、比较、概括、辨析能力,符合当今高考“以能力立意”的命题发展趋势。
做该类题型时,选项之间进行的比较不是判断选项是否正确,而是判断关系主次、程度深浅、影响大小等,尤其要注意选项之间的细微差别,以便排除其他干扰的选项,找出问题涵盖最全面和解释最深刻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一般来说,要注意以下三点:①程度型选择题对课本基础知识要求很高,必须准确、全面、牢固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只有依托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结合题意进行分析比较,运用灵活的解题方法,迅速答题。
②解答此类试题一定要紧扣题目设问的指向,也就是要抓住题干中那些特定词句,如“主要在于”“主要因为”“最根本”“最能说明”等。
只有深入思考,才能揭示出本质问题,找出问题涵盖最全面和解释最深刻的选项。
③解答此类题型要掌握好选择最佳选项的方法。
由于程度型选择题的结构特点是几个备选项与题干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内在联系,要按题目的要求对几个备选项进行分析比较,比较时要鉴别谁主谁次、谁轻谁重、谁大谁小,只有区分好它们之间的程度关系,才能排除干扰项,得出正确答案。
《晋书》记载西晋文学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为时豪所抑”,升官无望,感叹生不逢时。
高考历史总复习 大考点二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选择题1.(2015·天津文综·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朝议制度【解析】由材料内容“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可知军国大事最终是由皇帝裁决的,而不是由朝臣决定,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故B项错误;群臣的议政并不能起到限制皇权的作用,故C项错误;通过材料可知,群臣议政起到了集思广益的作用,使皇帝在作出最终决策时能够更加科学,故D项正确。
【答案】D2.(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地方吏治【解析】从材料可知汉宣帝强调的是天子与称职郡守能维护天下稳定,后被历代帝王重申,可知古代重视地方官吏的管理,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故B项错误;“良二千石(郡太守)”意思是称职的郡守,后来帝王采用的是维护官吏清廉的观念,而不是采用汉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故C项错误;D项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3.(2015·安徽文综·13)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
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
”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官权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察举制的弊端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察举制【解析】“河南尹田歆”“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说明地方是有选官权的,故A 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在选拔官员时主要由中正官按照家庭出身、才能、品德等综合品评,这与材料中的“孝廉”不符,故B项错误;“推举孝廉”反映了西汉开始的察举制,但是“贵戚……相命”又反映了权贵开始干涉控制察举制,客观上反映了察举制的弊端,故C项正确;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故D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考点巩固提升限时训练·提升能力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2013成都一模)汉武帝时《出界律》规定: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动,绝对不能私出国(诸侯国)界。
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 A.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思想控制C.防止诸侯割据D.加强中央集权解析:D 材料中汉武帝的措施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A、B两项明显不正确,C项是加强中央集权的一个手段,根本目的是D项。
2.(2013株洲一模)某朝廷讨论调兵平叛时,一位官员说:“这些地方军队平时自行抽税养兵,当命令其出兵时,却又向朝廷要粮要饷,讨伐时还常借故迟缓不前,甚至和叛贼勾结。
所以动员这些军队必须审慎,否则只是多耗钱财而少功效。
”该官员最可能是( )A.汉代周亚夫B.唐朝李德裕C.宋朝王安石D.清朝曾国藩解析:B 唐朝中期,地方设置的藩镇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2013潍坊一模)“唐太宗在未登极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
”这反映出唐代( )A.宰相有职无权B.皇权至高无上C.三省六部制不成熟D.尚书省地位下降解析:B 材料信息体现了对皇权的“避讳”,说明皇权至高无上,B项正确。
A、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4.(2013日照模拟)“太宗命曹彬取幽州,而宰相李昉等不知。
其伐辽,一日内六召枢密院计议而中书不预闻。
”(钱穆《国史大纲》)这说明当时( )A.军事行动保密性强B.政府执政效率较高C.吏治混乱职责不明D.相权受到较大削弱解析:D 材料表明当时掌握军事权力的是枢密院,“宰相李昉等不知”“中书不预闻”说明丞相被剥夺了军事权,相权受到较大的削弱。
5.(2013贵阳二模)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
导致其“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 )A.事权的分割B.科举制的完善C.理学的兴起D.租佃制的发展解析:A 联系教材知识,可知宋太祖为加强专制,进一步分割相权,设枢密院掌军权,参知政事即副宰相,掌部分行政权。
设三司来专门管理财政。
在地方也同样分权,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这样,形成宋朝的“冗官”格局,严重影响了行政效率。
故A项正确。
6.(2013蚌埠模拟)隋唐时官方对曹操的评价以肯定为主,认为他是大英雄;到了北宋则完全相反,从官方到民间对他的评价都以否定为主。
形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促进思想解放B.宋代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C.理学发展为官方统治哲学的结果D.宋代市民文学发展的结果解析:B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造成地方割据。
北宋时期中央集权加强,因此,曹操的行为遭到否定,B项正确;理学在南宋以后成为官方统治哲学,C项错误;A、D两项与材料无关。
7.(2013深圳检测)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学家萧功秦指出:“中国传统社会……在平民与精英之间以及在社会精英的三大主要阶层(地主、士绅和官僚)之间,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与对流。
就传统官僚专制社会所具有的社会流动程度而言,中国可以说是人类前资本主义社会中最具阶层开放性结构的社会。
”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与对流”的主要因素是( )A.卖官鬻爵B.土地自由买卖C.科举取士D.农民起义改朝换代解析:C 科举考试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进一步成熟。
8.(2013梅州二模)赵翼《廿二史札记》写道:“汉初诸臣,惟张良出身最贵,韩相之子也。
”“萧何沛主吏掾,曹参狱掾”属于小吏一类,“其余陈平、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夏侯婴等皆白徒。
樊哙则屠狗者……”“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
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这种状况说明了( )A.西汉政权代表下层民众B.市民阶层掌握了国家政权C.贵族制度的进一步解体D.农民阶级反抗地主的压迫解析:C 材料反映了西汉重臣大部分出自社会下层,贵族垄断政治权力的局面进一步解体,C项正确。
家庭出身不能决定阶级属性,题干中人物已经成为地主阶级的代表,A、B、D三项错误。
9.(2013乌鲁木齐检测)明代为皇帝掌管“诏狱”(由皇帝亲自断案的重大刑狱)的锦衣卫,设在洪武门的内右侧,而国家正式司法机构三法司设在较远的皇城西北。
这实质上表明( )A.司法审判权力的提升B.中央集权的加强C.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D.行政效率的提高解析:C 锦衣卫直接受皇帝控制,“就近设置”便于皇帝传召和控制,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三法司是国家正式的司法机构,“就远设置”说明皇帝重视不够。
10.下列各图中能反映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有(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④D.②③解析:B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出现在战国时期,商代还没有形成,②错误。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建造秦始皇兵马俑工程的制度保障,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强化的产物,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了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观点,故B项正确。
11.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
”这表明嘉庆帝认识到( )A.必须责罚军机大臣B.军机处有利于皇帝高度集权C.军机处应予以撤销D.军机处可能给皇权造成危害解析:D 材料中嘉庆皇帝认为军机大臣只能“承旨书谕”,他所针对的是军机大臣权力太重,当时,是对和珅专权的不满。
1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
”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解析:D 钱穆主张政府和王室应该分离,政府的代表是丞相,王室的代表是皇帝,两者相互牵制。
明清时期,丞相被废除,与钱穆的观点相悖。
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
……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
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选举二》材料三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
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
”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
……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请回答:(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重要选官制度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说明两者的关系。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重要选官制度。
第(1)问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荐举孝廉”“九品官人之法”“优试策”等归纳概括。
第(2)问“不同”注意限制信息——“考试所起的作用”,据材料内容作答。
“关系”可以从继承与发展的角度组织答案。
第(3)问“社会原因”可以从社会基础和政治需要两个角度分析作答,“特点”据材料总结即可。
答案:(1)演变:由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2)察举制:考试并不决定取舍,而只决定高下。
科举制: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
科举制由察举制发展而来。
(3)社会原因: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打破门阀世族在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特点: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
14.阅读下表内容,回答问题:《封建王朝兴亡表》(部分)有人据上表内容得出的历史结论是王朝更替是简单的重复,而有人则认为是螺旋式上升。
评论关于王朝更替的某一种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是典型的观点评论题,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观点,然后运用材料中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证,同意任何一种观点都可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观点与史实的不统一。
答案一:认为王朝更替只是简单的重复,下面就以唐宋更替为例加以说明:政治上,都延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思想上,仍然是传统的儒学、佛教、道教思想流行。
答案二:认为王朝更替是螺旋式上升,下面就以唐宋更替为例加以说明:政治上,宋代成功地解决了藩镇割据的问题,从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大的分裂割据时期;经济上,商品经济得以较快发展,如城市中打破了市坊界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的出现等;思想上,儒学、佛教、道教三家融合形成了新儒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