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的审美意义
悲剧的名词解释 美学
悲剧的名词解释美学悲剧,作为一种文学题材和艺术形式,源自古希腊。
虽然最初只是指古代希腊剧院上演的戏剧作品,但如今悲剧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并在文学、戏剧、电影等多个艺术领域中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悲剧的名词解释,以及悲剧对美学的影响。
悲剧这一词汇最早的含义是指特定类型的戏剧作品,其中展现的是主人公因自身悲惨命运和道德困境而导致的不幸结局。
悲剧的情节常常围绕着主人公的错误决策、悖论选择或者遭遇到的命运不公进行展开。
从这一角度而言,悲剧被视为一种可以触动人心的艺术形式,它通过让观众领略英雄般人物的悲剧命运,引发了深度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观念的变化,悲剧逐渐扩展了其意义,成为一种更为广泛的文化现象。
现代的悲剧不仅仅局限于舞台上的表演,而是通过以小说、诗歌、电影等多种形式表达出来。
悲剧的主题在当代艺术作品中得以追溯,我们可以在很多文学作品、电影或音乐中找到悲剧的影子。
除了艺术形式上的变化,悲剧在美学领域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美学研究艺术和审美体验的原理和规律。
悲剧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对于美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悲剧通过其所独有的对人性、伦理和道德的探索,提供了一种审美体验。
观众或读者在欣赏悲剧时,往往能够从文本和情节中领会到作者对于人类生活的思考和反思。
悲剧中所展现的人物的矛盾性格和复杂心理使得观众能够在深入思考的过程中产生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其次,悲剧通过人物命运的不幸和悲痛,引发观众情感上的共鸣。
观众能够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主人公所面临的悲剧困境,并且在其中找到一丝共鸣。
这种情感上的共鸣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人们对于人类困境和人性的思考,从而对美的价值有所启发。
同时,悲剧也扮演了在审美教育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角色。
通过对悲剧的研究和欣赏,人们可以获得对于人类命运和道德选择的全面认识。
这种认识不仅仅局限于个体,还可以向社会和文化层面拓展。
因此,悲剧被看作是一种教育和启迪的力量,对于美学的推进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悲剧性的美学分析
悲剧性的美学分析作者:林征来源:《群文天地》2010年第02期悲剧有广泛的内涵,广义上的悲剧是指生活中的一切不幸和悲惨的遭遇。
狭义上的悲剧是指美学的一种表现手法。
狭义上的悲剧和广义上的悲剧相比更加概括和精炼。
因此美学上的悲剧更能激起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反思,从而引导人们追求美的真谛。
一、关于悲剧的美学分类关于悲剧的含义亚里士多德得出了一个经典的论述。
悲剧是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模仿,这也就涵盖了悲剧的两个特性即模仿性和完整性。
因为悲剧实际上就是一种行为,他通过肢体的和思想的行为来展现艺术化的现实生活。
因此悲剧也更能反映现实,也更能得到人们的认可。
从而有更强烈的的感染力。
其次就是悲剧有其完整性。
这就与引言中提及的美学中的悲剧比现实概括和精炼相一致了。
杯酒美学的一个重要的行就是它的概括性和完整性。
假如一个悲剧不具有完整的情节那么他也就失去了美学的价值。
亚里士多德说过:“情节即动作是悲剧的基础和灵魂。
”关于悲剧的组成亚里士多德把它分成了三个层次:第一是情节,第二是性格,第三是思想。
关于性格,亚里士多德认为他是仅次于情节的重要因素。
他提出了一处好的悲剧在注意安排好的情节的同时,也更应该注意性格的描绘。
性格往往是悲剧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性格的加入也使得悲剧中的人物与现实生活跟接近并且将现实生活演绎得更完美。
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从而达到美学意义上的价值。
例如《哈默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生性犹豫使他错过了报仇的最佳时机,因此整个剧情开始向悲剧的方向发展。
并变得无法扭转。
思想被亚里士多德认为是三大要素中的最后一个。
在他看来:思想是指证明论点或者谈及真理的话;思想包括一切,需通过语言而产生效力,包括证明和反驳的提出,怜悯、恐惧、愤懑等情感的激发。
思想的表达与叙述使得悲剧中的这里更加丰富。
在悲剧的创作中思想是表达作者感情的。
通过它我们会更加理解悲剧要表达的意图。
在西方的悲剧发展史中,古希腊尤其是亚里士多德以后,人们关于悲剧美学更加关注。
论莎士比亚悲剧的现代审美意义
之音 , 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 ; 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 表达 , 而不是
采 用叙 述 法 , 引起 怜 悯 与 恐惧 来 使 这 种 情感 得 到 净 化 。 ” 借 黑格 尔 把 辨 证 的矛 盾 冲 突 学 说 引 进悲 剧 理 论 , m 悲 剧 的 本 质 使 提
剧 在 审 美 中 ,虽 然 展 示 了 人 生 存
们指 称一个人 为神经症患 者应用
的一 个 标 准 是 ,这 个 人 的 生 活 方
式 是 否 与 我 们 时 代 普 遍 认 可 的 行 为 模 式 合 拍 。 “ 同 一 文化 环境 中 与 的大多 数人 行 为模式 的 偏差 , 是 判 断 神 经 症 人格 的重 要 标 准 。 ” 更
在 实 践 存 在 论 美 学 看 来 , 存 在 于世 界 , 人 面对 自然 、 会 , 对 无 社 面
止境 的未知世界 , 冲突 、 对立 在所难免 。 因此 , 基于人的有 限性的“ 命运
观” 自然 就 产 生 了, 把 与 自 己对 立 、 突 的不 可 知 因 素 , 部 归 于 命 人 冲 全
运, 而对命运抗争 的失败 , 也就形 成了悲剧 的体验 。这种悲剧体验 , 凝
聚为 审 美 认 识 , 升 为审 美 经 验 , 终 形 成 审 美 形 态 。所 以 , 剧 产 生 上 最 悲 于社 会 的矛 盾 和 冲 突 , 突双 方 分 别 代 表 着 人 生 牛存 实 践 的对 立 的两 冲
一
种 审 美形 态 的最 根本 的原 因。没 有 抗 争就 没 有 悲 剧 , 冲突 、 争 和 毁 抗 古 希 腊 学 者 亚 里 士 多 德 对 古 希 腊 的 悲 剧 艺 术 实 践 进 行 了 全 面 总
悲剧的价值和意义
悲剧的价值和意义悲剧,这一概念存在于世界文学史上已有数千年。
它在欧洲文学发展长河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甚至,对整个世界文学的发展也功勋显赫。
悲剧作品存在于世界各国,它的价值远远高于喜剧,高于文学作品本身所渗透出来的气息。
从悲剧的崇高品格、悲剧的现代意义、悲剧与喜剧关系三个方面对悲剧的审美价值做简要的分析与论述。
关键词:悲剧喜剧审美价值叔本华把意志看作是悲剧的本体,叔本华从意志本体导出了悲剧因果论,悲剧关注的是人生的痛苦,艺术拯救了现代审美本体观,这些使叔本华的悲剧有了现代意味。
悲剧精神有如悲剧的灵魂,悲剧的本质特征就是对主体悲剧精神的张扬,而悲剧精神的精髓是美学悲剧性。
悲剧体现了实践主体在必然性的苦难与毁灭面前所具有的独立意志与人格,表现出自我决定、自我塑造、自我承担的悲剧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悲剧精神就是公民精神,一个缺乏悲剧精神的社会是不能建立起真正公民社会的;崇高是悲剧精神的主要体现,是悲剧美学的核心范畴。
因此,悲剧促使人意识觉醒和人格解放,同时,呼唤社会文明与进步,要求司法公正与民主政治的建立。
故此,悲剧无论对于个体还是社会、对于现实还是未来都具有无法替代的价值与意义。
鲁迅在《再论雷锋塔的倒掉》中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模仿。
”法国美学家狄德罗、俄罗斯文学家别林斯基和德国剧评家莱辛都把骇人听闻的事件、不幸和苦难归入到悲剧的范畴。
这些对悲剧的定义各有千秋,都有其合理性。
不管悲剧的定义是怎样,它之所以在文学史上具有如此高的评价,关键在于它具有的独特审美价值。
下面就初步对悲剧的审美价值作三方面的分析:一、悲剧的崇高品格在人类生命的审美活动里,可以找到一个精神的载体,那就是“悲剧”,是悲剧中所体现出来的“崇高”。
而“人格”的崇高,则是这一极致“美”的内化表现形式。
民国时期的作家张爱玲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是中性化人物作为悲剧的主人公,这就是因为张爱玲对传统价值观的消解与颠覆。
中国古典爱情悲剧的美学意蕴
中国古典爱情悲剧的美学意蕴中国古典爱情悲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反映了人类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以及爱情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从中国古典爱情悲剧的审美情感、美学意蕴和现代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深入理解这一文学题材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中国古典爱情悲剧通常以抒情为主导,表达了主人公对于爱情的复杂情感。
这些情感类型包括爱慕、思念、忠贞、怨恨、痛苦等,它们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不同的作品里。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表现出了真挚、深沉的情感,也充满了悲剧的色彩。
《西厢记》中的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则表达了有情人难成眷属的痛苦和遗憾。
这些情感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有的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来展现,有的则通过生动的情节和细节来表现。
这些情感既有温柔、细腻的一面,也有激情、执着的一面,充分展示了人类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这些情感也具有一定的审美特征,如真诚、美好、感人心魄等,使读者在感受故事的同时,也能够领略到人性的美好和生命的力量。
中国古典爱情悲剧具有深刻的美学意蕴,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对生命、人性和命运的探索和思考。
这些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如《红楼梦》、《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经典之作。
在文学方面,这些作品展现了爱情的美丽和悲伤,表现了人类对爱情的复杂情感和追求。
同时,它们也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不合理现象,如封建礼教、门第观念等,为后人提供了对过去的反思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在哲学方面,这些作品所表现的的爱情悲剧中蕴含着对生命、人性和命运的探索。
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在极尽荣华富贵中却深感人生的虚无和幻灭,体现出作者对人生无常和世事难料的感慨。
而《西厢记》中的张生和崔莺莺,在面临爱情与道德的抉择时,勇敢地选择了爱情,体现了作者对爱情的重视和对命运的无奈。
这些作品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艺术的享受,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人生、道德、命运的深入思考。
移情与心理距离:《德伯家的苔丝》的悲剧审美解读
移情与心理距离:《德伯家的苔丝》的悲剧审美解读前言《德伯家的苔丝》是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在西方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小说以苔丝作为主人公,讲述了一个贫穷乡村女孩在遭受天灾人祸和社会压力的同时,与两个男人之间的纠缠与命运的较量,最终以悲剧的结局结束。
本文将从移情与心理距离的角度入手,来审美解读这部名著。
移情的概念移情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基本概念之一,指个体将情感投射或转向另一个对象的现象。
在小说中,苔丝最初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做工匠的安吉尔身上,但最终她向后者表达了自己的爱情。
心理距离的作用在小说中,苔丝在与安吉尔和德伯两个男人的交往中,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真正的归宿。
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心理距离过大,她和这两个男人之间的情感无法得到有效的沟通和表达。
这种心理距离在小说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在情节的推进过程中提供了悬念和戏剧性,同时也使得小说的主题更加深刻和引人思考。
悲剧的审美意义小说以悲剧的结局结束,苔丝的生命最终无法获得圆满的发展。
尽管这对于读者来说是悲痛的体验,但从审美的角度来讲,这种悲剧结局有着自己的优点。
首先,悲剧可以深化人们对于人性的理解和对于世界的认识,在灰暗的生活中寻求更深层次的智慧和真理。
其次,悲剧可以引起读者的共情和反思,从而产生更广泛的社会效应。
最后,悲剧也可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态度,传达出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意义。
《德伯家的苔丝》的审美特点《德伯家的苔丝》作为一部经典悲剧小说,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特点。
这些特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情节的紧凑和严谨度小说中的情节编排经过精心的设计,不仅流畅连贯,而且恰到好处。
同时,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控和刻画也非常精准,让读者对于人物的性格和行为有着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人物形象的丰富和鲜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特点。
苔丝是一个坚韧和热爱生活的女孩,安吉尔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和追求自由的年轻人,德伯则是一个执着于自己爱情的农民。
如何理解美学中的悲剧或悲剧性
如何理解美学中的悲剧或悲剧性?悲剧则是通过美好事物的毁灭去揭露丑恶。
这是我们对悲剧最直接的一个了解。
但悲剧在美学中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本质?悲剧是美学基本范畴之一,是与喜剧美相对的特殊表现形态。
它是指现实生活或艺术反映中那些作为实践主体的肯定性社会力量,在具有必然性的社会矛盾冲突中,遭到不应有、但又不可避免的苦难或毁灭,从而引发悲痛、同情和奋发感受的一种审美形态及其特性。
悲剧从两个方面揭示矛盾冲突:一方面正面的事物在毁灭中显示其价值,在暂时失败中预示着未来的胜利;另一方面反面事物在其暂时胜利中暴露了它的虚弱和必然灭亡。
如果说真正的喜剧接近悲剧,那么真正的悲剧则同时预言着旧事物最后喜剧的到来。
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美。
悲剧是崇高特征,是通过社会上新旧力量的矛盾冲突,显示力量与旧势力的抗争。
他经常表现为在一定的时期内,还具有强大的实际力量的旧势力对新生力量暂时的压倒,表现为带有一定历史发展必然性的失败和挫折,表现为正义的毁灭,英雄的牺牲,严重的灾难、困苦……等等,在严重的实践斗争中显示出先进人物的巨大精神力量和伟大人格。
悲剧中所体现的崇高,经常以其庄严的内容和粗犷的形式震撼人心,引起人们的崇敬和自豪。
它是对社会力量的实践斗争的积极肯定。
它与悲观、悲惨、消沉等完全是不同的。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悲剧理论中提出:第一,“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
第二,悲剧有特定的对象,特定的人物。
他说:“悲剧是对于比一般人好得人的模仿”,“喜剧总是模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悲剧总是模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
第三,悲剧所引起的对人的恐惧与怜悯之情,在积极方面能起“陶冶”作用。
他说:“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采用叙述法,借以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
在道德上震撼人心的同时给人以审美享受,提高人的思想境界。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奠定了悲剧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以后,在悲剧理论方面最值得注意的是黑格尔。
悲剧的审美意义
悲剧的审美意义悲剧,作为戏剧主要体裁之一,主要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矛盾所造成极其悲惨的结局,构成戏剧主要内容的作品。
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代表着一些人的愿望及理想,而这种愿望却具有着极其困难的实现方式。
悲剧往往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悲剧是西方发展得最早也是发展最为完善的艺术类别之一,因此西方美学史上关于悲剧的理论也发展得比较早和比较完善,我们现在所发展和研究的美学上的悲剧都是在西方悲剧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
一、悲剧的起源悲剧作为传统美学范畴,在西方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它渊源于古希腊酒神颂和山羊之歌。
尼采写过一本《悲剧的诞生》,这是他的第一步著作,被学者们看作他的哲学的诞生地。
尼采提出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这两个概念来说明悲剧的本质。
尼采认为,悲剧是日神和酒神的结合,但本质上是酒神精神,“酒神因素比之于日神因素,显示为永恒的本原的艺术力量,归根到底,是它呼唤整个现象世界进入人生。
”对于同一个概念,亚里斯多德是这样认为的: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它有特定的对象,特定的人物。
作用是引起的恐惧与怜悯之情,使人的感情得到“陶冶”,具有“净化”灵魂作用。
但是,自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之中对悲剧作了经典性规定以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悲剧理论就逗留在亚里士多德的定义之内,也就是在一种“神力”的命运观点之内逗留、徘徊,直到西方美学史上出现了悲剧的“冲突论”才改变了这种悲剧命运观的传统。
那么,是谁最早提出了“冲突论”?在中西方美学研究界比较普遍的观点就是,西方美学史上悲剧“冲突论”的最早提出者就是黑格尔。
而黑格尔则认为: 悲剧不是个人的偶然的原因造成的,悲剧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实体性伦理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所代表的伦理力量都是合理的,但同时都有道德上的片面性。
每一方又都坚持自己的片面性而损害对方的合理性。
浅析《人生》的悲剧性及其审美意义
浅析《人生》的悲剧性及其审美意义浅析《人生》的悲剧性及其审美意义华师文学院俞明海摘要:路遥的小说里,在强烈的时代气息和历史变革的激流中,在那些背负着沉重的生活并创造新生活的普通人身上蕴含着沉郁的悲剧色调。
小说《人生》以高加林以弱小个体与无法抗拒的“命运”抗争而失败的人生为构架,交织着高加林与巧珍的爱情悲剧,充溢着一种对于变革现实的热烈的期待和深情呼唤,启示我们在变革社会时候要关注人的发展,“要在文明与愚昧的冲突中正视民族文化心理的衍变”。
关键词:路遥《人生》悲剧性审美意义路遥,原名王卫国,1970年开始使用笔名路遥。
他是当代文坛一位重量级的作家,虽然英年早逝,但是他用自己的生命,铸就了振奋人心的作品。
路遥的作品,充满人生的苦痛与磨难,但是又充溢着昂扬奋发的抗争精神。
这二者的结合使路遥的小说具有了悲剧意蕴。
“路遥的小说里,在强烈的时代气息和历史变革的激流中,在那些背负着沉重的生活并创造新生活的普通人身上蕴含着沉郁的悲剧色调。
”1路遥代表作《人生》,笼罩着浓重的悲剧色调。
而读者置身于这样一种氛围,不但经受了灵魂的洗礼,进而走向审美反思的高度,再次咀嚼人生和生命。
悲剧是美学审美范畴之一。
所谓悲剧性,就是社会冲突及其结局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指在特定社会环境和条件下,相对弱小的美善事物、力量在和强大丑恶势力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中遭到摧残或死亡。
《人生》发表于1982年,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构成了它的时空背景。
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的悲剧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
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
路遥的《人生》,并不像西方悲剧理论所强调的那样,写崇高和伟大的磨难、毁灭,而是侧重展示普通人的悲剧,致力于描绘现实生活中普通人与命运抗战的悲剧性,“在那些背负着沉重的生活并创造新生活的普通人身上蕴含着沉郁的悲剧色调”。
《人生》中的命运,不同于《俄狄浦斯王》中的带未知宿命色彩的“命运”,而是一种个体无法抗拒的现实决定的人生方向。
论莎士比亚悲剧的现代审美意义
论莎士比亚悲剧的现代审美意义内容摘要:悲剧作为一种审美形态的最根本原因:它不仅表现了冲突与毁灭存在之境,而且表现抗争、拼搏。
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
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内涵的三个核心因素。
悲剧的本质是通过语言的表达、动作的模仿,使怜悯与恐惧这种情感得到净化,即不是肤浅的悲悯和痛苦,而是对整个人类命运的思考和超越。
莎士比亚通过他的悲剧作品来表达他对生命的深思。
审美体验离不开情感与想象。
没有想象,莎士比亚就写不出那脍炙人口的著名独白。
在悲剧欣赏过程中,我们不仅沉浸在主人公的悲情中,表达对悲剧人物的崇敬、惋惜和同情,而且从中受到鼓舞,增强斗志。
莎士比亚悲剧主人公的神经症心理表现了基于人的主体性与以利益为核心的社会理性冲突上的审美现代化本质,即两种现代性相互冲突的危机所造成的人的主体心理结构和功能的病态和畸变。
关键词:莎士比亚悲剧本质悲剧欣赏审美形态悲剧作为审美形态在人类古代社会就已经存在,悲剧的出现是以作为戏剧的悲剧形式的兴盛为基础的。
古代希腊社会就产生了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三大著名悲剧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几乎都渗透着“命运”观念的主题,因此古希腊的悲剧也称之为命运悲剧,也正是命运主题为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确立了基本的内涵。
在实践存在论美学看来,人存在于世界,面对自然、社会,面对无止境的未知世界,冲突、对立在所难免。
因此,基于人的有限性的“命运观”自然就产生了,人把与自己对立、冲突的不可知因素,全部归于命运,而对命运抗争的失败,也就形成了悲剧的体验。
这种悲剧体验,凝聚为审美认识,上升为审美经验,最终形成审美形态。
所以,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人生生存实践的对立的两级。
但是,在这种命运冲突中,在这种存在的抗争中,人自认为正义或真善美的一方,总是不可避免的走向失败、死亡、毁灭的结局。
这里,人的“有限性”就构成了悲剧的全部意识。
然而,悲剧的意义在于它不仅表现出了冲突与毁灭的存在之境,而且表现抗争、拼搏,这是悲剧成为一种审美形态的最根本的原因。
悲剧的美学意义
悲剧的美学意义悲剧是一种在文学、戏剧和艺术中常见的艺术形式,其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
悲剧作品不仅引人深思,还使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心灵。
通过对悲剧的分析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人性、生命和世界,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美学价值。
1. 悲剧的内涵悲剧作品通常以主人公的失败、苦难或死亡作为故事结局,揭示出人生的脆弱与苦难。
这种悲剧性的结局常常深深触动人们的情感,引发共鸣,并引发观众对生命、命运和价值观念的思考。
在悲剧中,人物的命运常常受到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干扰和挑战,他们在争扎中挣扎、迷茫、痛苦,最终通常以悲剧性的结局收场。
这种对矛盾、挣扎、失败和死亡的描写,旨在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纷扰和不幸,引发人们对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2. 悲剧的审美意义悲剧代表着一种高尚的审美情感和文化境界。
在观赏悲剧作品时,人们常常深陷于对人物遭遇的悲惨命运的共情之中,从而深刻体会到人生的无常和坚韧。
这种审美体验超越了日常生活的琐碎和表面,引领人们进入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悲剧性的结局不仅触动了人们的内心深处,还让人们对生命和命运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悲剧中的悲伤、痛苦和抗争,通常能够触发人们内心最深处的共鸣,唤起对美、真、善的向往和追求。
3. 悲剧的美学表现悲剧作品通常以高雅的语言、精妙的情节和深刻的内涵展现出对人性、道德和生命命运的探索。
在悲剧的创作和表现中,艺术家们通常通过复杂的人物形象、荡气回肠的情节和意义深远的背景描写,展现出悲剧的伟大魅力。
悲剧性的结局往往能够更好地展现出人类的悲悯和勇气,启示人们对于世界和生命的理解和对人性的崇高追求。
悲剧中的“悲”与“剧”完美结合,展示出人类文化和情感的最高境界,具有深远的美学意义和审美价值。
悲剧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戏剧艺术形式,通过对生命的苦难与悲剧性结局的揭示,引发人们对生命、命运和美的思考,体现出了独特的美学意义。
悲剧作品中所展现的人类情感和道德注解,使得悲剧成为文学和艺术中的永恒主题,激励着人们不断探索和思考人生的真谛和价值。
悲剧性的美学分析
悲剧性的美学分析一、悲剧的概述悲剧属于美学范畴,它与一般的文学理论、写作理论、艺术理论所描述的悲剧的含义是不同的,不能把它当做一种文学体裁或喜剧类型来看。
“它和壮美、优美一样,是美存在的一种具体形态,是美学的一个专门范畴,而不是指一种文艺体裁或喜剧类型而言的。
”①一般我们认为的悲剧只是一种广义上的悲剧,含义很广泛,只要是日常生活中能让人痛苦,或让人内心感到痛苦的人或事,不论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也不管是什么形态的人或事,都可以称之为广义上的悲剧。
而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并不局限于此,它包括现实生活中和艺术领域里的一切悲剧现象,并且它不是指生活中一般的悲痛、悲惨、不幸、死亡、悲观等词的同义语。
比如人的生老病死、自然灾害等不具有悲剧性的冲突,没有现实的意义,都不是美学悲剧的范畴。
别林斯基说:“偶然的事件,例如一个人出其不意的死亡,或者其他没预料到的与作品主要思想没有直接关系的情况,都不能在悲剧中占有地位。
”②“美学范畴的悲剧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给人一种强烈的道德震撼,振奋人们的精神,鼓舞人们前进,而不是悲观失望。
”③换句话说,真正美学意义上的悲剧是具有社会意义的悲剧现象、事件和人物,他的本质的是崇高的,它能给人以哀伤和悲痛,但又使人们化悲伤为力量,振奋精神,激起斗志,净化思想,给人以审美的悲壮感。
为了区别于广义上的悲剧与美学范畴的悲剧,有的著作称后者为悲剧美。
二、悲剧的美学特征从某种意义来说,悲剧是美和丑,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矛盾冲突,并且以丑压倒美,以非正义战胜正义而产生的。
所以鲁迅先生在谈到悲剧艺术时,深刻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④正是如此,美和正义所代表的是悲剧人物所拥有的美好的理想、崇高的品行,或是一种社会公德、社会需求,而这些美和正义一旦遭到丑和非正义的攻击以至于毁灭,自然会引起人们的悲痛、愤怒、同情,使人们产生精神上的动力,与非正义的邪恶势力斗争,这就是悲剧所带来的美学效应。
悲剧美学
悲剧美学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王国维也言:”美学的特征是壮美与崇高,它的审美价值是教化与解脱”。
悲剧的本质也如其所说,任何悲剧冲突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现实的社会矛盾的反映,冲突的双方可能代表着新与旧两种阶级力量,也可能代表着善与恶两种伦理力量,当然也可以代表着美与丑两种性格和精神力量。
总之,是肯定性的或具有某种合理性的力量与否定性的或已经丧失合理性力量的之间的一种必然性的冲突,而冲突的结果,则是肯定性的、合理性的力量的毁灭。
这种毁灭是必然的、不可抗拒的。
但从这种毁灭中,我们所看到的却是肯定性力量的合理和必胜的趋势。
因此悲剧的结局虽然是悲,却让人在悲痛之余产生一种崇高感。
由此激发起人们追求真理的力量,起到鼓舞和教育人们继续前进,为美好生活而斗争的积极作用。
古希腊悲剧巨匠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俄狄浦斯王》可以视作人类文艺史上悲剧美学的诞生标志,《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中最知名的,也可以视作命运悲剧的代表作,《俄》一方面描述了俄狄浦斯王勇于对抗杀父娶母的残酷诅咒,却最终倒在命运之神的无情诅咒下的痛苦,无奈,一方面又歌颂了人性中不畏艰难险阻的可贵品质,以及无怨无悔甘于接受命运安排的勇气与从容,这是人类史上悲剧美学的开端。
接着,马克思也以他的风格向我们诠释着他的悲剧理论,以《奥赛罗》为例,说明在现实历史或艺术中的悲剧冲突的分析。
不能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不能离开社会阶级斗争的客观形势。
这种分析的一个最重要任务,就是揭示悲剧的客观必然性及其社会阶级根源。
《奥赛罗》悲剧的原因:这出戏深刻揭露了现实的矛盾和丑恶,着力表现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体现了人文主义对封建势力斗争的胜利,表达了人文主义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深切同情。
剧中伊阿古则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极端典型。
他贪婪、狠毒,有着无止境的野心。
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不择手段。
同时他又善于伪装,惯于欺骗,是一个把一切为了自己的利益当作生活信条和道德准则的野心家。
悲剧的美学意义
悲剧的美学意义1. 美学意义上的悲剧性悲剧理论⾸先是作为⼀种艺术理论⽽存在的。
在⽂学艺术作品中,悲剧是通过两种社会势⼒、两种对⽴的意志、理想和实践准则之间的冲突来表现出来的。
我们从悲剧⽂学史中可以看到,悲剧主⾓虽在⽃争中遭受到失败或牺牲,却并不使⼈悲观失望,反⽽能够⿎舞⼈们继续⽃争。
因此,“悲剧精神的实质是悲壮不是悲惨,是悲愤不是悲凉,是雄伟⽽不是哀愁,是⿎舞⽃志⽽不是意⽓消沉。
悲剧的美,属于崇⾼和阳刚;正因为这样,悲剧才是战⽃的艺术。
”这就是美学意义上的悲剧。
悲剧的客观基础是⼈的苦难和死亡,所以,它在⽇常⽣活中可以被当作苦难的同义词。
然⽽,不是任何苦难都可以被称作引起悲痛感受的悲剧。
对于这⼀点,亚⾥⼠多德认为,坏⼈罪有应得的死亡多半会引起满意感,⽽好⼈意外的、并⽆⾼尚意义的死亡会令⼈感到恐惧。
2. 什么是美学意义上的悲剧悲剧理论⾸先是作为⼀种艺术理论⽽存在的.在⽂学艺术作百品中,悲剧是通过两种社会势⼒、两种对⽴的意志、理想和实践准则之间的冲突来表现出来的.我们从悲剧⽂学史中可以看到,悲剧主⾓虽在⽃争中遭受到失败或牺牲,却并不使⼈悲观失望,反⽽能够⿎舞⼈们继续⽃争.因此,“悲剧精神的实质是悲壮不是悲惨,是悲愤不是悲凉,是雄伟⽽度不是哀愁,是⿎舞⽃志⽽不是意⽓消沉.悲剧的美,属于崇⾼和阳刚;正因为这样,悲剧才是战⽃的艺术.”这就是美学意义上的悲剧.悲剧的客观基础是⼈的问苦难和死亡,所以,它在⽇常⽣活中可以被当作苦难的同义词.然⽽,不是任何苦难都可以被称作引起悲痛感受的悲剧.对于这⼀点,亚⾥⼠多德认为,坏⼈罪有应得的死亡多半答会引起满意感,⽽好⼈意外的、并⽆⾼尚意义的死亡会令⼈感到恐惧。
3. 美学论述题:举例论述悲剧的审美意义论繁漪形象的悲剧审美意义摘要:《雷⾬》是中国现代戏剧中杰出的⼀部悲剧。
它作为曹禺的处⼥作,⼀出现就“当年海上惊雷⾬”反响空前。
⽽《雷⾬》问世以来,繁漪这⼀⼈物形象⼀直是评论者所关注的焦点。
浅析西方悲剧的美学特征悲剧的基本美学特征
浅析西方悲剧的美学特征悲剧的基本美学特征浅析西方悲剧的美学特征——以《俄狄浦斯王》为例【摘要】悲剧艺术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早在古希腊时代,悲剧创作就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奠定了悲剧理论基础的乃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他在诗学中对古希腊的悲剧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对于悲剧的情节、人物以及悲剧艺术的审美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探讨。
如三大悲剧家之一的索福克勒斯创作的《俄狄浦斯王》就被亚里士多德誉为“最完美的范本”“完美悲剧的典范”。
【关键词】悲剧过失说俄狄浦斯王【正文】一、悲剧的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或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又译净化)。
”这是亚里士多德给悲剧下定义,除此之外,他对于悲剧理论的另外一个重要的贡献在于他对悲剧艺术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的深刻分析。
他认为“悲剧艺术的目的在于使引起怜悯恐惧之情来使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和陶冶。
”二、悲剧的审美特征与过失说而更详尽的悲剧理论或是说达到悲剧目的的理论是他的过失说:悲剧人物必须善良,不善良的女人们不能引起观众的怜悯恐惧之情,而悲剧冲突的本质是好人犯错。
悲剧主人公遭受的痛苦并不是由于他的罪恶,而是由于他的某种过失或弱点因此他的遭遇就会引起我们的同情或怜悯;而他又不是好到极点,而是和我们类似的,因此才会使我们担心自己由于同样的错误或弱点而受到惩罚,由此就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和不安。
总结来说,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人物性格应该有以下四点:一是性格必须上来,二是性格要合适,三是要与一般人相似,四是性格要保持前后的一致性。
而要造成可引起观众怜悯或恐惧之情的犯错除了他性格本身以外,最为重要的便是他的行动。
在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中行动犯错又主要分为:无知的行动错误,如《俄狄浦斯王》;无节制的行动错误,如《美狄亚》;以及判断错误,如《安提戈涅》。
伤感悲凉的美学意义
伤感悲凉的美学意义一、引言伤感悲凉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情感,在文学、艺术和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存在。
它揭示了人性中的柔弱、无奈和悲哀,也表达了人类对于生命、爱情、友情等珍贵事物的深深眷恋。
本文将围绕伤感悲凉的美学意义展开讨论,阐述其重要性,并试图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二、伤感悲凉的美学意义1.揭示人性之美伤感悲凉的情感表达,往往能深入揭示人性的美。
在面对生命的脆弱、爱情的痛苦、友情的离别等场景时,人们往往能感受到人性的善良、真挚和无私。
这种美,既包含了人性的柔弱,也包含了人性的坚韧。
2.唤起共鸣与同情伤感悲凉的情感表达,往往能唤起读者的共鸣与同情。
通过作品中的角色和情节,读者能够体验到人性的脆弱和无奈,从而更加珍视生命、爱情和友情等珍贵的事物。
同时,这种共鸣和同情也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关爱。
3.提升审美体验伤感悲凉的美学意义还在于提升审美体验。
在欣赏伤感悲凉的文学作品时,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细腻描绘。
这种审美体验不仅丰富了读者的精神世界,也提升了读者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三、伤感悲凉的文化和社会背景1.文化背景伤感悲凉的情感表达在许多文化中都有深厚的根基。
例如,在古代中国的诗词中,伤感悲凉的情感表达就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抒发内心情感,表达了对生命、爱情和友情的深深眷恋和无奈。
同时,在西方文学中,悲剧作品也常常以伤感悲凉为主题,通过描绘人物的命运和挣扎,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命的脆弱性。
2.社会背景伤感悲凉的情感表达也与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在某些社会环境中,人们可能面临更多的困境和挑战,如战争、自然灾害、疾病等。
这些困境和挑战可能导致人们产生伤感悲凉的情感,从而更加珍视生命和幸福。
同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人们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在这种背景下,伤感悲凉的美学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帮助人们释放压力、寻求内心的平静和安慰。
四、结论综上所述,伤感悲凉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情感,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
悲剧的审美意义
悲剧的审美意义(总6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悲剧的审美意义悲剧,作为戏剧主要体裁之一,主要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矛盾所造成极其悲惨的结局,构成戏剧主要内容的作品。
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代表着一些人的愿望及理想,而这种愿望却具有着极其困难的实现方式。
悲剧往往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悲剧是西方发展得最早也是发展最为完善的艺术类别之一,因此西方美学史上关于悲剧的理论也发展得比较早和比较完善,我们现在所发展和研究的美学上的悲剧都是在西方悲剧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
一、悲剧的起源悲剧作为传统美学范畴,在西方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它渊源于古希腊酒神颂和山羊之歌。
尼采写过一本《悲剧的诞生》,这是他的第一步著作,被学者们看作他的哲学的诞生地。
尼采提出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这两个概念来说明悲剧的本质。
尼采认为,悲剧是日神和酒神的结合,但本质上是酒神精神,“酒神因素比之于日神因素,显示为永恒的本原的艺术力量,归根到底,是它呼唤整个现象世界进入人生。
”对于同一个概念,亚里斯多德是这样认为的: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它有特定的对象,特定的人物。
作用是引起的恐惧与怜悯之情,使人的感情得到“陶冶”,具有“净化”灵魂作用。
但是,自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之中对悲剧作了经典性规定以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悲剧理论就逗留在亚里士多德的定义之内,也就是在一种“神力”的命运观点之内逗留、徘徊,直到西方美学史上出现了悲剧的“冲突论”才改变了这种悲剧命运观的传统。
那么,是谁最早提出了“冲突论”在中西方美学研究界比较普遍的观点就是,西方美学史上悲剧“冲突论”的最早提出者就是黑格尔。
而黑格尔则认为: 悲剧不是个人的偶然的原因造成的,悲剧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实体性伦理力量的冲突。
《雷雨》的悲剧性人物研究所带来的美学意义
一、悲剧形成原因从表面上看,周家的主人是周朴园。
此人狡诈阴险,狠毒至极,为了凸显自己的地位,竟强迫妻子吃药。
也可以说,他是一切悲剧的源头。
青年时期的周朴园,喜欢上了女佣鲁侍萍,却因为那时家庭秩序严酷,周朴元没有勇气带她离开,导致两人的爱情无疾而终。
紧接着,鲁侍萍被赶出周家。
崩溃之余,鲁侍萍立下誓言,决意不再见周家人。
由此可见,周朴园的人生也充满了悲剧。
在男权社会中,像周繁漪这样的女人数不胜数。
由于社会地位较低,女性遭到抛弃之后,只能沦为弃妇。
不过,周繁漪怀有强烈的爱憎。
她发觉周朴园不怀好意,便开始着手反抗,最终促成了悲剧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周繁漪拥有一颗炙热的心。
她接受新式教育,思维转变极快,彻底摒弃了“三从四德”,开始寻求属于自己的爱情。
简单来说,外部环境的变化,给予了周繁漪反抗的勇气。
不过,她的性格具有一定缺陷,致使自身成为一个受害者,并引发了毁灭别人的后果。
(二)命运之“家”驱使悲剧形成曹禺的戏剧创作受到童年家庭的影响。
曹禺诞生三天后,母亲因病逝世。
因此,年幼的曹禺只能跟在继母身旁。
他听奶妈说过,现在的母亲并非生母。
对幼儿来说,这样的事实很难令人接受。
曹禺指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生母离世有关”[1]。
在现实生活中,母爱是正常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曹禺的童年与其他幼儿存在显著差异。
庆幸的是,父亲与继母待他很好。
不过,曹禺并没有产生任何归属感。
在他的印象里,父亲是个喜怒无常的人。
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气氛变得颇为怪异。
与此同时,曹禺也对这样的环境产生了厌恶和反感。
所以从本质上讲,《雷雨》是一部家庭悲剧。
在剧中,时代主题、角色欲望、人性特点以及家庭伦理是作者的主要创作内容。
在创作过程中,曹禺赋予了“家”更深层次的内涵。
不仅如此,曹禺还以“家”为基础,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纷呈的情节。
剧中的“家”,仿佛变成了一张巨网,控制着周家和鲁家所有人的命运。
它虽然是由生活在其中的人构成的,但一旦构成,就成为执导生活在其中的人命运的强盛外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悲剧的审美意义
悲剧,作为戏剧主要体裁之一,主要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矛盾所造成极其悲惨的结局,构成戏剧主要内容的作品。
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代表着一些人的愿望及理想,而这种愿望却具有着极其困难的实现方式。
悲剧往往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悲剧是西方发展得最早也是发展最为完善的艺术类别之一,因此西方美学史上关于悲剧的理论也发展得比较早和比较完善,我们现在所发展和研究的美学上的悲剧都是在西方悲剧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
一、悲剧的起源
悲剧作为传统美学范畴,在西方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它渊源于古希腊酒神颂和山羊之歌。
尼采写过一本《悲剧的诞生》,这是他的第一步著作,被学者们看作他的哲学的诞生地。
尼采提出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这两个概念来说明悲剧的本质。
尼采认为,悲剧是日神和酒神的结合,但本质上是酒神精神,“酒神因素比之于日神因素,显示为永恒的本原的艺术力量,归根到底,是它呼唤整个现象世界进入人生。
”
对于同一个概念,亚里斯多德是这样认为的: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它有特定的
对象,特定的人物。
作用是引起的恐惧与怜悯之情,使人的感情得到“陶冶”,具有“净化”灵魂作用。
但是,自从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之中对悲剧作了经典性规定以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悲剧理论就逗留在亚里士多德的定义之内,也就是在一种“神力”的命运观点之内逗留、徘徊,直到西方美学史上出现了悲剧的“冲突论”才改变了这种悲剧命运观的传统。
那么,是谁最早提出了“冲突论”?在中西方美学研究界比较普遍的观点就是,西方美学史上悲剧“冲突论”的最早提出者就是黑格尔。
而黑格尔则认为: 悲剧不是个人的偶然的原因造成的,悲剧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实体性伦理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所代表的伦理力量都是合理的,但同时都有道德上的片面性。
每一方又都坚持自己的片面性而损害对方的合理性。
这样两种善的斗争就必然引起悲剧的冲突。
悲剧它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和一种戏剧形式最早起源与古希腊。
一直以来,古希腊在丰富多彩的古希腊神话与传说里都具有着悲剧性的英雄形象,如为人类盗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为民造福的大力士赫拉克勒斯,杀死斯芬克斯为民解难的俄底浦斯等等,他们都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为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所吞没;或虽然在与自然的抗争中取得胜利,却命运多舛,最终遭受强大的自然的残害而死亡。
这些故事虽然反映的是古希腊人与自然的抗争、博斗和相互的矛盾冲突,但这些神话
人物的悲剧结局使得希腊神话和传说呈现出一种特别的悲剧美,而这种悲剧被认作是古希腊所特有的产物,同时也是必然的产物。
“他们一方面渴求人的自由和神的正义,另一方面又看见人的苦难,命运的盲目,神的专横和残忍,于是感到困惑不解。
既有一套不太明确的理论,又有深刻的怀疑态度,既对超自然怀有迷信的畏惧,又对人的价值有坚强的意识,既有一点诡辩学者的天性,又有诗人的气质—这种种矛盾构成希腊悲剧的本质。
”朱光潜也曾经说过“希腊悲剧是一种特殊文化背景和特殊民族性格的产品,它不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而是那个民族的必然产物。
”
二、悲剧的性质
从亚里士多德对于悲剧所做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悲剧作为一种审美形态的性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1、悲剧人物的主体性质即悲剧是人的行为造成的,同时也展示着一种命运的不可抗拒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主角并不是坏人,他之所以陷入厄运,并不是他做了坏事,而是犯了过失,他的行为产生了他自己意想不到的结果。
例如亚里士多德所引用的《俄狄浦斯王》这一悲剧故事。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的精典悲剧之一,它取材于古老传说俄狄浦斯杀父娶母。
在这出悲剧中俄狄浦斯不断的与他的生命诅咒抗争,但最终逃不脱神旨走向毁灭的命运。
向我们昭示了命运的不可抗拒性。
人作为一个生命的个体来到世上,他注定要完成一个命运的轮回。
在这个轮回中出生与死亡便成为两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出生意味着生命的诞生,而死亡则意味着生命的结束,任何人都无法逃避这两个部分。
从人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生命就逐渐一步步向死亡逼近,而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努力的抗拒死亡的逼近,但却无法摆脱。
可以说人的生命就是一个不断抗拒死亡的过程,虽然这种命运往往是不可抗拒的。
《俄狄浦斯王》体现的是一种命运的不可抗拒性,这种不可抗拒正如人类对死亡的不可拒。
俄狄浦斯和他的父亲为了逃脱命运的安排而做出一系列选择,正是这一系列的选择使得他们掉进了命运的“陷阱”,他们因为自己的过失而遭到灭顶之灾。
2、悲剧引起人的“怜悯”和“恐惧”的情绪而使得这些情绪得到“净化”及至完成“升华”。
我们从亚里士多德对于悲剧的解释中可以看到,为了引起观众的“怜悯”和“恐惧”,亚里士多德特别提出,悲剧的情节应该是“亲属间的仇杀”。
如果是仇敌杀害仇敌,这个行动和企图,都不能引起我们的怜悯之情,只是被杀害的痛苦有些使人难受罢了;如果双方是非亲属,非仇敌的人,也不行;只有当亲属之间发生苦难事件时才行,例如弟兄对弟兄、儿子对父亲、母亲对儿子或儿子对母亲实行杀害或企图杀害,或作这类的事——这些事件才是诗人们所追求的。
悲剧一般都取材于历史上的仇杀故事。
就像《俄狄浦斯王》中的俄狄浦斯杀父娶母,任何人观看到这样的情节,都会惊心动魄,不仅引起“怜悯”,而且一定会“恐惧”。
三、悲剧感与崇高感
我们从亚里士多德对于悲剧的定义中可以看出“恐惧”与“怜悯”是悲剧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悲剧所产生的美感,那就是悲剧美。
对悲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这个问题亚里士多德做过了细致的研究。
他指出,悲剧通过消极而导向积极,它唤起悲悯与畏惧之情并使这种情感得以净化。
悲剧通过善恶、新旧、美丑的剧烈冲突和斗争,表现人类历史实践的崇高和恐惧,在悲剧感之中还蕴含着一种对善的惊赞和对恶的义愤,因此,悲剧性给人以强烈的道德震撼。
通过悲悯、畏惧达到惊赞和义愤,产生悲剧美。
“悲剧美”,就是悲剧给人一种特殊的审美情感,使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也就是悲剧的崇高感。
人们在欣赏悲剧时伤心流泪,是因为在悲剧中,美受到摧残,更显示其光辉品质。
悲剧会使人悲痛,但革命的悲剧是人从悲苦中产生一中力量,使人们从先进人物的苦难和毁灭中认识到真理,鼓舞人们战斗,使我们受到深刻的教育。
从而激发人们从事伟大实践斗争的决心和信念,使人获得崇高体验,心灵的得到净化和陶冶。
亚里士多德所的理论告诉我们,悲剧的美感主要包含着
三种因素,一是怜悯,二是恐惧,三是振奋。
也就是说悲剧的崇高的力量体现在从悲、恐惧和怜悯振奋升华到“永恒的正义”。
悲剧之所以给人意崇高的美感,是因为在悲剧的冲突中有正义的一派和邪恶的一派,两派之间的剧烈冲突总有伤亡,有时甚至是两败俱伤,矛盾冲突才得以解决,如《哈姆雷特》。
不管矛盾冲突中体现出哪一种情况,作为悲剧本身的旨意,永恒的正义总是得到宣扬,这样一来,悲剧的结局虽然是毁灭、不幸和灾难,但闪现的却是完美理想的光辉,这就使观者从情感上得到极大的愉快、振奋和升华。
总之,悲剧始终渗透着深刻的命运感,然而从不畏缩和颓废;它赞扬艰苦的努力和英勇的反抗。
它恰恰在描绘人的渺小无力的同时,表现人的伟大和崇高。
悲剧毫无疑问带有悲观和忧郁的色彩,然而它又以深刻的真理、壮丽的诗情和英雄的格调使我们深受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