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主体与客体
管理学复习总结
一、什么是管理学掌握四个基本
管理学----管理学关于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科学,是管理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学科;
管理学体系非常庞大,不仅有专业管理学科,还有边缘学科,如管理数学、管理经济学、管理心理学等;
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是管理、科学和技术;科技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管理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
二、管理学研究的范畴----管理活动、管理者
掌握管理者的共性:
1、从组织地位上看,管理者都是管理的主体或领导;
2、从组织责任上看,管理者都是负责推动其他人取得工作成效以实现组织目标的;
3、从工作的重点上看,管理工作比其他工作更重要,管理人的工作比其他工作更重要;
判断题:管理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自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管理活动;
三、管理的概念
管理----管理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采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对有关的人、事、物、时间、信念、资金等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掌握管理三要素和管理五职能,管理目标,管理方法、手段,管理对象;
四、对管理活动的进一步认识
掌握社会性管理活动的特征:人际性、目的性、过程性、优化性、创造性;
掌握管理的主体和客体
管理的主体——管理者
管理的客体——以人为中心的投入产出系统
掌握:
管理的龙头——计划
管理的核心——组织
管理的重点——决策
管理的目的——实现组织目标
掌握管理的两重性:自然属性科学性、社会属性阶级性
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知识是实践经验的总结,理论科学是组织起来的知识;实践具有借鉴作用,理论却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要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从中总结成知识,提升成理论科学;
公共关系主体与客体
公共关系主体与客体
公共关系,是指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建立和维护良好关系的活动和过程。主体和客体分别指的是公共关系活动的发起方和接收方。
在公共关系中,主体是指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组织、企业或机构。主体的目标是通过公共关系活动,获得建立良好形象、维护信誉、提高知名度、促进发展等效果。主体需要负责制定公共关系战略和策略,并组织实施相关的沟通和互动活动。
主体应该主动与不同的客体进行沟通和互动。客体是指公共关系活动的接收方,包括各种不同的公众群体,如员工、客户、投资者、政府、媒体、社会组织等。不同的客体有着不同的需求和利益,主体需要根据客体的特点和关切来制定相应的公共关系战略和策略。
公共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是公共关系活动的核心内容。主体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与客体进行有效的沟通,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运用、组织内部的沟通和外部的互动等。主体需要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回应客体的关切和问题,并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通过与客体的互动,主体可以了解客体的需求和期望,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增强彼此的互动和合作。
公共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范。首先,主体需要保持透明和真实。在公共关系活动中,主体需要提供准确、完整和及时的信息,避免虚假和误导。其次,主体需要尊重客体的权益和利益,听取客体的意见和建议。公共
关系活动应该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而不是单方面的宣传和推销。此外,主体还需要及时回应客体的关切和问题,解决各种可能出现的危机和风险。
公共关系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不仅可以增进双方的互信和理解,还可以带来一系列的积极效果。首先,通过公共关系活动,主体可以提高自己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声誉,增加公众的好感和信任。其次,主体可以通过与客体的互动,了解客体的需求和期望,从而更好地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和目标。此外,公共关系活动还可以为主体带来各种资源,如人才、资金、市场机会等。最重要的是,公共关系活动还能够为主体提供一种稳定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影响管理行为的四个因素
影响管理行为的四个因素
要对管理行为进行分析,首先要考虑影响管理行为的因素。我们把影响管理行为的因素称为管理要素。那么有哪些管理要素呢?
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实现既定目标,对所属的组织、人员的活动施加影响的过程。形成一种管理活动,除了管理行为本身之外,首先要有管理主体,即说明由谁来进行管理的问题;其次要有管理客体,即说明管理的对象或管理什么的问题;再次要有管理目的,即说明为何而进行管理的问题。有了以上三个要素,就具备了形成管理活动的基本条件。同时,我们还应想到,任何管理活动都不是孤立的活动,它必须要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不考虑管理的环境和条件,也难以解决“如何进行管理”的问题。因此,管理作为动态过程,它包括组织环境、组织目的、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四个要素,离开任何一个要素,管理行为便无法产生。这四个要素决定管理行为的发生,它们就是管理要素。
从组织的观点来分析管理要素,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我们知道管理是一种行为,管理的行为主体是组织,而组织与管理相互依存、无法分离,管理离不开组织,组织也离不开管理,组织决定管理。因此,组织是影响管理的因素,构成组织的要素也就是管理要素。组织由组织环境、组织目的、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这四个要素所构成,这四个要素也就是管理因素,也就是说,组织要素和管理要素是相同的。
一、管理主体
管理要素对管理行为的影响,管理主体是起主导作用的。管理主体的作用表现为对管理客体的领导、组织、控制和协调,使管理客体能够按照管理主体的要求和目标进行工作,管理客体工作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主体的领导水平及素质。管理主体的另一个作用,表现为对组织环境的掌握和适应,使环境有利于管理工作的进行。虽然,组织环境是客观形成的,不因管理主体主观愿望而改变。
公司治理的主体与客体
公司治理的主体与客体
公司治理主体
在探讨公司治理主体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回答一个问题,即公司是谁的?从传统公司法律的角度来说,股东是理所当然的所有者,股东的所有者的地位受到各国的法律保护。从这个意义说,公司存在的目的就是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然而传统的公司法是建立在以下假定基础之上:市场没有缺陷、具有完全竞争性,可以充分的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这样,公司在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过程中,就会实现整个社会的帕累托最优。然而在现实中市场机制并不是万能的,股东的利害作为一种个体利害在很多场合和社会公众的整体利害是不相容的。另外,支撑现代公司资产概念的不再是唯一的货币资本,人力资本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而且它同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在公司的运行中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公司就是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缔结而成的和约。再者,公司是社会的公司,社会中公司广泛的利害相关者对公司的生存与发展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利害相关者的利益与公司息息相关,公司必须体现他们的利益。当前很多公司把本应内化的成本予以外化,转嫁给社会,并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污染环境、滥用经济优势垄断价格、排挤中小竞争者、欺诈消费者、寻租、法人犯罪等。从整个世界的发展趋势来看,公司的经济力量越来越强,社会财富越来越向公司集中。据一份报告显示,1996年在世界最大的经济一百强中,51个是公司,国家只占49个;全球公司二百强的销售总额高于182个国家的全部国民生产总值。公司的经济力量对经济、政治、环境、科教、文艺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强化公司的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从这个角度来说,公司不仅要追求股东的利害,而且要维护利害相关者的利益。同时,公司既是商事主体也是利益的聚焦点除了股东利害之外,公司的设立与运营还汇编制成一张非股东的利害关系网,这些股东之外的社会主体对于公司的存在具有利害关系。为确保公司的繁荣与发展,股东及其代理人必须与职工、债权人、消费者、客户、社区密切合作。成功的公司既需要对外增强对用户和消费者的凝聚力,也需要对内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
《管理关系》
1.定义:管理关系是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在 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关系,它表征了以一定 组织为纽带、以协调活动为中心的各种参 与管理活动的社会要素相互作用的规范形 式和有序结构。
2.核心:通过一定的组织,管理主体对管理 客体进行协调活动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
精选课件
1.2.1 管理关系的构成
精选课件
应该依据一个什么样的原则来分配老板 与职业经理的权力,才能使双方风雨同舟 和衷共济?实际上应当依靠双方内心都认 同的理念来分工。只有在共同的理念引导 下的分工协作,双方才会互相尊重,才能 彼此自我约束,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相得益 彰的效果。具体来说,有如下理念可资借 鉴:
精选课件
一、老板侧重于外部资源的获取,职业
精选课件
二、老板侧重于对外关系的协调,职业经
理致力于内部人情的调整。
在中国,企业的许多行为都要经过政府的审批 检查,而这些审批与检查偏左偏右都对企业有致 命影响。手握重权的官员,一般Baidu Nhomakorabea欢老板本人对 他表示十二分尊敬,职业经理的接待往往让这些 官员感到很没面子,同时也认为自己的“施舍” 没有被他所认可的人得到。在与这些官员打交道 的时候,还少不了要请客送礼,耗费资源,如果 都由职业经理人代劳,不仅给企业带来了泄密风 险,而且这些社会关系往往就成了职业经理人与 老板抗衡或者另谋高就的资本。
三内部控制主体和客体
(3)实物控制。实物控制也称为资产和记录接近控制。 包 括实物安全控制、对计算机以及数据资料的接触予以授权、 定期盘点以及将控制数据予以对比。
实物控制中防止资产被窃的程序与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有关, 例如,在编制财务报告时,管理层仅仅依赖于永续存货记 录,则存货的接近控制就是为了预防资产的丢失和浪费, 以保证单位资产的完整性。
捕捉、交流外部和内部信息。 ➢ 外部信息包括市场份额、法规要求和客户投诉等信息。 ➢ 内部信息包括会计制度、内控制度、管理当局建立的记录
和报告经济业务和事项、维护资产、负债和业主权益的方 法和记录等。有效的规章和制度是单位各项工作井而有序 的保证。 ➢ 沟通包括使员工了解其职责,保持对财务活动和管理活动 的控制,它包括使员工了解在各种制度中他们的工作如何 与他人相联系,如何对上级报告例外情况。 ➢ 沟通的方式有政策手册、财务报告手册、备查薄,以及口 头交流等。
➢ 就内部控制评价客体来说,主要是影响内部控制 状况的因素,主要是关心的是内部控制的设计和 运行,评价包括内部控制系统和人,它们决定控 制风险的高低
➢ 根据COSO的观点,在交易循环中所涉及到的内部 控制要素包括: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 监控。
18
1.风险评估
➢ 风险评估是指管理层识别并采取相应行动,管理对 经营、财务报告、符合性目标有影响的内部或外部 风险,包括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
管理的主体
第3章管理的主体
4.1 管理者角色
4.1.1 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
(1)定义
管理主体:指管理活动的出发者、执行者——管理者;
管理客体:指管理活动所作用的对象——被管理者;
(2)管理主体的范畴
既然管理主体是指管理活动的出发者、执行者,那么组织中的管理主体就由两个部分构成:
根据组织既定目标将目标任务分解为各类管理活动、工作任务和
负有最终督促完成既定目标的人,这类人通常是组织的核心人物,
或者说是组织的高级领导人员;
各方面具体执行诸如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经营等管理活动
的人,这类人通常是组织中的骨干人物,没有他们,组织既定的
目标难以实现;
尽管上述两类人都是管理主体中的一部分,但实际上两者仍有区别,这是因为后一类人在成为管理活动的出发者和执行者的同时,又是前一类人的管理活动的作用对象,即前一类人指挥、协调、控制、监督这些人来执行分解的组织目标与任务。所以,
后一类管理主体实际上同时又是管理客体,即管理的收受者。
(3)管理客体的范畴
管理客体是管理活动的作用对象,或者说是管理的收受者。从这个定义来看,组织内的管理客体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范围。包括:
组织中的一般成员均是管理的客体,他们执行组织分配给予的工
作任务,遵照一定的工作运行规则进行工作,以求获得良好的工
作成绩;
组织中的其他资源,如物质资源、金融资源、信息资源、关系资
源等均是管理的客体,都是管理的收受者,它们在管理的作用下
经过特定的技术转换过程就成为良好的产出物;
组织向外扩张和发展时作用于相关的人、财、物、信息和其他组
织时,这些也就成了本组织管理的客体,只是这类管理客体不一
2管理主体
管理者的层次分类与管理职能
29
不同管理职能的时间分布
计划 15% 控制 10%
组织 24%
计划 18% 控制 13%
组织 33%
领导 36%
计划 28% 控制 14% 领导 22%
组织 36%
领导 51%
基层管理者
中层管理者
高层管理者
管理者角色的变动 由于组织中的管理者可能分别处于不同的管理层 次,从事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管理工作,故他们 在组织的运行中始终角色上扮演的频率和程度均 是不同的。
一、管理者的角色 1、(谁是管理者)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 管理主体是指管理活动的出发者、执行者,而管 理客体是指管理活动作用的对象。 管理主体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根据既定目标将 目标任务分解为各类管理活动、工作任务和负有 最终督促完成既定目标的人;二是具体执行计划、 组织、协调、控制、经营等管理活动的人。后一 类管理主体实际上同时又是管理客体,即管理的 接受者。
管理与领导的区别与联系:
管理的功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让别人去做事;
领导的功能:激励、指导、沟通、解决——激励别人去做事。
管理者与领导者:
管理者:喜欢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回避单独行动 ,按角色与 他人联系; 领导者:关心的是观点,通过开发发展远景确定方向、传达发 展远景、激励他人克服障碍实现发展远景,以一种更为知觉和移 情的方式与他人互动。
管理咨询主体与客体的基本关系
1)服务者和接受服务者的关系。
2)变革的外因(咨询组织)和内因(客户)的关系。
3)主客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
自行附加:管理咨询过种中各阶段的主客体关系(了解)。
接洽咨询阶段:1)树立咨询形象;2)判断客户诚意;3)衡量受理条件。
预备咨询阶段:1)作好事前准备;2)打开调查局面;3)明确问题实质;4)确定咨询课题(咨询课题,正式咨询工作中咨询主体的介入方式和阶段和咨询费用)。
正式咨询阶段:1)深入调查研究;2)拟定可行方案;3)方案的确定(高层领导)。
方案实施阶段:1)引导变愿望;2)排除实施障碍;3)培训客户人员。
管理沟通的客体、主体分析(ppt94张)
管理沟通
第三章沟通的客体、主体分析
为什么学习沟通的主客体分析?
沟通是必要的,但是盲目的沟通往往是无效 的,我们期望的是信息和感情传递后对实现某 种目的的促进作用,但更为关注的是设计一种 有效传递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关键在于对沟通 客体、主体的分析。 沟通的主体——沟通者(信息的发出者) 沟通的客体——受众(听众或读者)
二、客体沟通的形式
一旦确定了沟通目标,就需要选择合适的 形式达到那一目标。以下模型显示了在不同时 刻每个人在实际工作中都会用到的各种沟通形 式,不要指望能找到一个“正确’’的形式, 相反,你应在适当的场合使用适当的形式,同 时不要一直使用同 一形式。
二、客体沟通的形式
有四种沟通形式:叙述、说服、征询、参与
书面沟通中换位思考的技巧
今天下午我们会把你们 9 月 21 日的订货装船发运。
你们订购的两集装箱服装将于今天下午装船, 预计在 9月30日抵达贵处。
技巧一: 不要强调你为读者做了什么,而要 强调读者能获得什么或能做什么。
你的订单…… 。
你定购的真丝服装…… 你的第9835号发票……
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的关系
❖5.2.3 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的冲突 ❖ (1)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相互冲突的表现 ❖ (2)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相互冲突的价值 ❖5.3 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的矛盾统一体——管
Leabharlann Baidu理组织
❖ 5.3.1
❖ (1)管理组织的概念 ❖ (2)管理组织的价值 ❖ 第一,管理组织是管理主客体之间相互联系的形
式,并为双方之间的联系提供背景支持。
❖ 第四,管理主客体的相互转化发生在同一个人身 上还表现为组织中的自我管理。
❖ (2)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内在属性上的相互转化 ❖ 第一,管理能力上的相互渗透。 ❖ 第二,管理主客体知识上的相互授受。 ❖ 第三,管理主客体之间心理上逐步相容与接近。 ❖5.2 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的相互对立 ❖5.2.1 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的区别
❖ (4)道德关系
❖5.1.3 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之间相互转化
❖ (1)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形式上的相互转化
❖ 首先,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的直接置换。
❖ 其次,管理主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还会表现在同 一个人身上。
❖ 第三,即便在特定的组织中,管理活动的层次性 也赋予了他们相互转化的性质,即组织中特定的 人或群体既具有管理主体的特性,同时也具有管 理客体的特性。
理论。 ❖ 4)当代的组织设计方式:多种方式的综合。
❖5.3.3 未来管理组织中的管理主客体关系 ❖ (1)立体网络状管理组织的建立 ❖ (2)立体网络状结构管理组织下管理主客体关系
从公共关系主体与客体分析看公共关系的重要作用
从公共关系主体与客体分析看公共关系的重要作用
公共关系是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社会管理方式,其主要功能是通过互相交流和沟通,建立和维护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良好关系,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和公众的利益。从公共关系主体和客体的角度来看,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公共关系的重要作用。
一、公共关系主体
公共关系的主体通常包括组织和公众两方面。组织是指企业、政府、非营利组织等机构,而公众则包括受众、客户、媒体、政府机构以及利益相关者等人群。在公共关系中,组织通常是主导者,而公众则是被管理者。公共关系的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决定了公共关系的质量和有效性。
1.组织
组织是公共关系的主导者和推动者。组织通过公共关系来推广自己的形象、品牌、产品或服务,吸引更多的客户和利益相关者,实现自身的利益和目标。公共关系也帮助组织与公众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和了解,从而改善品牌形象,并增加品牌的忠实度。此外,公共关系也为组织提供了反馈机制,帮助组织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公众需求和意见,以便更好地为公众服务,提高公众满意度。
2.公众
公共关系的客体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各种事物或行为。公共关系的客体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形象和声誉
组织的形象和声誉是公共关系的核心客体。组织通过公共关系来营造良好的形象和声誉,提高公众对组织的认知和信任度。组织可以通过公共关系来宣传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企业形象等,从而与公众建立互信关系。
2.产品和服务
组织的产品和服务是公共关系的另一个客体。组织通过公共关系来宣传、推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以吸引更多的潜在客户。公共关系可以传递组织产品和服务的独特卖点和优势,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产品和服务,并增加购买的欲望。
公司治理的主体与客体
公司治理的主体与客体
公司治理主体
在探讨公司治理主体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回答一个问题,即公司是谁的?从传统公司法律的角度来说,股东是理所当然的所有者,股东的所有者的地位受到各国的法律保护。从这个意义说,公司存在的目的就是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然而传统的公司法是建立在以下假定基础之上:市场没有缺陷、具有完全竞争性,可以充分的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这样,公司在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过程中,就会实现整个社会的帕累托最优。然而在现实中市场机制并不是万能的,股东的利害作为一种个体利害在很多场合和社会公众的整体利害是不相容的。另外,支撑现代公司资产概念的不再是唯一的货币资本,人力资本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而且它同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在公司的运行中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公司就是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缔结而成的和约。再者,公司是社会的公司,社会中公司广泛的利害相关者对公司的生存与发展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利害相关者的利益与公司息息相关,公司必须体现他们的利益。当前很多公司把本应内化的成本予以外化,转嫁给社会,并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污染环境、滥用经济优势垄断价格、排挤中小竞争者、欺诈消费者、寻租、法人犯罪等。从整个世界的发展趋势来看,公司的经济力量越来越强,社会财富越来越向公司集中。据一份报告显示,1996年在世界最大的经济一百强中,51个是公司,国家只占49个;全球公司二百强的销售总额高于182个国家的全部国民生产总值。公司的经济力量对经济、政治、环境、科教、文艺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强化公司的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从这个角度来说,公司不仅要追求股东的利害,而且要维护利害相关者的利益。同时,公司既是商事主体也是利益的聚焦点除了股东利害之外,公司的设立与运营还汇编制成一张非股东的利害关系网,这些股东之外的社会主体对于公司的存在具有利害关系。为确保公司的繁荣与发展,股东及其代理人必须与职工、债权人、消费者、客户、社区密切合作。成功的公司既需要对外增强对用户和消费者的凝聚力,也需要对内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管理客体离不开管理主体而存在
离开了管理主体,管理客体即失去了自身的存在。 管理客体离不开管理主体的领导。 管理主体决定着管理客体存在的性质。 管理主体的素质特点决定着管理客体的工作效率。
2.相互转化 作为人的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不是绝对的划分,在一定条件会 发生角色与职责的相互转化。
区分管理者的一个显著特征: 是否有自己的下属, 是借助他们完成工作还是需要自己亲自去操作。
管理者应具备以下特点:
1.管理者是受组织委托,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实施管理行为。 (正式组织职位) 2.管理者一般由拥有相应的权力和责任并具有一定管理能力从 事现实管理活动的人或人群组成。(权责统一) 3.管理者自身能够从事并胜任组织的管理活动,才能称之为管 理者。(具有管理能力)
(二)管理客体的构成
管理客体是管理活动的作用对象。管理客体主要包括: 1.组织中的一般成员,即管理任务的执行者与操作者。他们执 行组织分配给予的工作任务,遵照一定的工作运行规则进行工 作,以求获得良好的工作成绩。人是管理客体的中心。
2.组织中的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等。它们在管理 的作用下经过特定的管理手段转换成为既定的产出物。 3.组织运转和发展时作用于组织外的相关人、财、物、信息 和其他组织,这些也是组织管理客体,这类管理客体具有不 确定性。
1) 技术技能——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 知识。(内行领导) 2)人际技能——指与处理人际关系有关的技能
ຫໍສະໝຸດ Baidu
3) 概念技能——能够洞察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复杂性, 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判断、抽象、概括,并迅速作出 决断的能力。
(一) 技术技能 技术技能指从事自己的具体工作所需要的技能、方法,即对 某一特殊活动(特别是包含方法、过程、程序或技术的技能) 的理解和熟练,包括在工作中运用具体的知识、工具或技巧 的能力,如财务管理中的会计核算的技能。
(二)人际技能 又称人际关系技能或人事技能,是指一个人能够以群体成 员的身份有效地工作的行政能力,是管理者应当掌握的最重 要的技能之一。管理活动最根本是对人的管理,而对人的管 理的每一项活动都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言之,人际 技能即理解、激励和与他人融洽相处的能力。
2.教练式的管理风格。 在具有指令式特征的同时,管理者与下属之间采取双向或多 向的沟通、倾听、鼓励、辅导、澄清和激励等称为高支持行 为。其管理行为模式是支持式,其使用的管理工具是推销、 解释、澄清和说服。
3.团队式的管理风格。 管理者给下属以大致说明,并与下属一同展开工作,注意倾 听下属的意见与感受,激励下属积极地参与。其管理行为模 式是参与式,其使用的管理工具是参与、鼓励、合作和承诺。
3. 决策制定角色:所有的管理者都会在其工作岗位上参与组 织决策的工作,参与决策让工作小组按照既定的路线行事, 并分配资源以保证计划的实施。 (1)企业家角色。对作为监督者发现的机会进行投资,以利 用这种机会。 ( 2 )干扰对付者角色。处理组织运行过程中遇到的冲突或 问题。 ( 3 )资源分配者。决定组织资源如财力、设备、时间、信 息等用于哪些项目。 (4)谈判者角色。花费了大量时间,对象包括员工、供应商、 客户和其它工作小组,进行必要的谈判,以确保小组朝着组 织目标迈进。
(二)明茨伯格的管理者角色理论
20世纪60年代末期,加拿大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提出经理 角色理论,在其《管理工作的本质》中指出管理者扮演着 10 种不同却是高度相关的角色。
1)人际角色(源于管理者的正式权力:代表人、领导者、联 络者) 2)信息角色(监督、沟通或传播、发言人) 3)决策角色(企业家、冲突管理者、资源分配者)
(二)纵向分类 管理者从纵向分类,即按管理者在组织中所处的位置和层 次通常可以区分为三类 高层管理者 中层管理者
基层管理者
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高层管理者
中层管理者
基层管理者 操作者
1. 高层管理人员 , 他们处于组织的最高层 , 主要负责 组织的战略规划,重大方针的决定。
2.中层管理人员是直接负责或者协助管理基层管理 人员及其工作的人,通常享有部门或办事处主任、科 室主管、项目经理、地区经理、产品事业部经理或 分公司经理等头衔,主要负责日常管理工作或某一 部门的工作,在组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1.领导者,即根据组织既定目标将目标任务分解为各类管 理活动、工作任务和负有最终督促完成既定目标的人,这 类人通常是组织的核心人物,或者说是组织的高级领导人 员;
2. 执行者,即各方面具体执行诸如计划、组织、 协调、控制、经营等管理活动的人,这类人通常 是组织中的骨干人物,没有他们,组织的既定目 标就难以实现。
组织是管理活动的载体,是有一个拥有共同愿景、沟通机 制的若干成员组成的群体,如何实现组织目标需要一定的 管理活动的主导者对组织拥有的资源进行管理运作,这就 涉及到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问题。 管理主体和管理的客体只有相互作用和影响,才会形成一 个完整的管理过程。
一、管理主体、客体的含义
1.管理主体即管理者,是指拥有管理权力、承担管理责任、 决定管理方向、推进管理进程的有关组织和人员。 管理主体一般由拥有相应的权力和责任,具有一定管理能 力并从事现实管理活动的人或人群组成的,其对管理活动 的顺利进行、组织目标的实现起着直接的决定性作用。
(二)二者的联系:相互依存、 相互转化 1.相互依存 (1)管理主体离不开管理客体而存在 二者互为存在条件:管理主体的权威需要管理客体的维持,管 理客体是管理主体所制定的策略、计划的最终执行者。 管理主体的绩效通过管理客体的行为而实现 管理客体是管理主体行为的监督者、评价者和调节者。
二、管理者的分类
(一)横向分类
横向分类是指按照管理者负责领域的性质来划分的,可以 分为三类: 职能型管理者 综合型管理者
项目型管理者
平行关系。 具体情况履行管理的各项职能, 根据各自的情况而有所不同。
1.职能型管理者是按特定的、专业化领域划分,主要指管理 该专业领域经过训练而有专长的人员的人(财务、市场、人 事部门)。 2.综合型管理者负责单位的所有活动(生产、市场营销、财 务部门人员)。 3.项目型管理者一般在高科技企业中较常见。这类企业往往 为特定产品的开发和生产设置项目组,集中有关职能领域的 人员协作攻关。项目组的领导人员就称为项目管理者。
4.授权式的管理风格。 管理者在充分相信下属的前提下,给予下属以充分的授权, 在管理过程中更多地使用高支持(关系)行为。其管理行为 模式是放权式。
五、管理者的技能 管理者需要特定的技能来完成他们的职责和活动。
根据罗伯特·卡茨(美国)的研究,管理者不管其所处的管理地 位怎样,必须不同程度地具有三种技能或素质,即技术技能、 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1)角色的相互转化
(2)职责的相互转化
这种转化表现为:管理能力上的相互渗透;管理职能上的互动 与补位;知识与信息上的交流与共享;管理主客体之间心理上 逐步相容与接近等。
第二节 管理者
一、管理者的含义
管理者是管理的主体,在组织中他们告诉其他人该做什么以 及怎样做,他们通过协调其他人的活动,与别人一起实现组 织目标,对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组织目标的实现起着直接 的决定性作用。
3.基层管理人员是最底层的管理人员,亦称第一线管 理者 , 他们处于作业人员之上的组织层次中 , 负责管 理作业人员及其工作。
三、管理者的角色(理论观点)
(一)德鲁克的管理者角色理论 1955年,美国著名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率先提出“管理 者角色”(the role of the manager)的概念。
四、管理风格 管理风格指管理者受其组织文化及管理哲学影响所表现出来 的作风、格调、行为模式等。在日常的管理中,通常存在四 种管理风格: 1.指令式的管理风格 2.教练式的管理风格 3.团队式的管理风格 4.授权式的管理风格
1.指令式的管理风格。 由管理者来指定下属或团队的具体工作,指定下属做什么事, 如何做,何时做,在何处做,做到什么程度,事无巨细,无 微不至等高职责行为。其管理行为模式是指定式,其使用的 管理工具是告知、指示、指导和建立。
管理者是管理行为的主体,实施管理行为的人。
并非所有在组织中工作的人都是管理者。组织成员可以分成两 种类型:操作者和管理者。 1.操作者直接从事某项工作或任务,不具有监督其他人的工作 职责。 2.管理者是指挥别人活动的人,他们也可以担任某些作业职责, 但一定要有下级,其主要职责是指挥他人完成工作,管理者在 组织中所处的层次高于操作者。
第四章
管理主体与客体
1.管理主体与客体概述 2.管理者 3.管理客体
给 大 家 推 荐 一 个 网 站 : 豫 企 五 百 会 http://www.yuqi500.com/,有许多河南本土企业的经 管、企管案例,专题知识也比较丰富,有时间查看,有助 于我们的专业课学习。
第一节 管理主体与客体概述
第五项修炼的倡导者彼得.圣吉,市场营销之父菲利浦.科 特勒,领导力大师约翰.科特,英特尔公司总裁安迪.格鲁 夫,微软董事长比尔 . 盖茨,通用电气公司 CEO杰克. 韦尔 奇……
以上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在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方 面都受到了彼得.德鲁克的启发和影响。
德鲁克先生被称为大师中的大师,不仅因为他是现代管理学 的奠基人,目标管理的创建者,他在市场、创新、变革、战 略、知识管理、21世纪管理者的挑战等方面的真知灼见,也 让诸多管理大师和成功企业家从中受益。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任务、责任、实践》
2.管理客体即管理对象,是管理活动的作用对象。 在一个组织中,管理对象主要是指纳入管理过程的人力、 物力、财力、信息等一切资源,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
二、管理主体、客体的构成
(一)管理主体的构成 管理主体是管理活动的出发者、控制者,管理主体由两个部分 构成:
1.领导者
2.执行者
三、管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一)二者的区别 1.本质不同。在同一管理行为中,管理主体是管理行为的发 动中和施加者,管理客体是管理行为加诸的对象。 2.地位不同。在同一管理行为中,管理主体处于主动地位, 管理客体处于被动地位。 3.作用不同。管理主体对管理效能和效果有着直接的决定作 用,管理客体则具有相对的辅助性作用。
他认为,管理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是通过各级管理 者体现出来的,所以一个管理者扮演者三种角色:管理一个 组织,管理管理者,管理工人和工作。
现代管理学大师中的大师——德鲁克 (1909-2005)
1954年,德鲁克首次 提出“管理学”概念 被西方学界尊为“大 师中的大师”!
永远的管理大师——德鲁克
2.信息传递角色:所有管理者在某些程度上从外部组织或机 构中接收和收集信息,负责确保和其一起工作的人具有足够 的信息,从而能够顺利完成工作的人。 ( 1 )监督者角色。持续关注内外环境的变化以获取对组织 有用的信息,接触下属或从个人关系网获取信息,依据信息 识别工作小组和组织潜在的机会和威胁。 ( 2 )传播者的角色。分配作为监督者获取的信息,保证员 工具有必要的信息,以便切实有效完成工作。 ( 3 )发言人的角色。把角色传递给单位或组织以外的个人, 让相关者股东、消费者、政府等了解感到满意。
1.人际关系角色:作为正式工作负责或管辖一个具体的组织 单位并具有特别的职务地位的人,所有管理者都要履行的礼 仪性和象征性的义务。这类角色直接产生自管理者的正式权 力。 (1)代表人角色:礼仪性质的角色。 ( 2 )领导者角色:营造组织氛围,处理好与下属的关系, 激励和动员下属,管理者和员工一起工作并通过员工的努力 来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 ( 3 )联络者角色:发展横向和外部的联系,组织个人、小 组一起工作、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所扮演的角 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