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备课资料
《缅怀杂交水稻之父》班会课件
课件
2023-11-07
CATALOGUE 目录
•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
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
•
缅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班会活动——缅怀杂交水稻之父•总结与思考
01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1930年出生于北京,成长于江西、
湖南两省
1964年开始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直至2001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
2019年获得“共和国勋章”荣誉
袁隆平的科研团队还不断培育出新型杂交水稻品种,如“超级稻”、“海水稻”等,以适应不同地区和气候条件在国际上,袁隆平及其团队也积极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做出了卓越贡
献1973年首次育成“第二次绿色
革命”籼型杂交水稻,为中国
和世界的粮食产量作出了重大
贡献
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贡献
通过杂交水稻技术,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和抗性,缓解了我国粮食供应紧张的问题
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我国农村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带动了相关产业的
发展
袁隆平及其团队所倡导的“发展杂交水稻,
造福世界人民”的理念,为解决全球粮食问
题提供了重要思路和方案袁隆平的科研精神和创新精神,激励了一代
又一代科研工作者和农民群众,为我国的农
业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02
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
杂交水稻的起源
粮食产量与人口压力
随着中国人口的不断增长,粮食供应压力日益增大,科学家们开始致力于培育产量更高的农作物。
袁隆平的贡献
袁隆平作为杂交水稻的先驱者,为解决中国粮食问题做出了卓越贡献。
20世纪60年代
中国科学家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教学设计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世界级农业科学家。
他培育的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确保了我国以仅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
他选择了农校
1930年9月1日,一个风和日丽的初秋,在北平协和医院的产房里,一个新的生命呱呱坠地了。为了纪念次子降生于北平,袁兴烈先生按照袁氏家族“隆”字的排辈,为其取名隆平。
袁隆平的父亲袁兴烈毕业于东南大学中文系,是一位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袁隆平的母亲华静是一位扬州姑娘,自幼在英国教会学校读书,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
袁隆平少年时代兴趣广泛,喜欢音乐,爱好体育,尤其酷爱游泳。1949年夏天,袁隆平高中学业期满,当父亲问他将来的志向时,他回答得很干脆:“我惟一的选择就是成为一个农业科学家。”于是,他决定到重庆相辉学院去学农,开明的父亲同意了儿子的选择。
毕业后,袁隆平提着简单的行李,奔向了安江农校。袁隆平是那里惟一来自大城市的教师。早在重庆读书期间,袁隆平便接触到了当时欧美著名的遗传学家孟德尔和摩尔根创立的染色体、基因遗传学说,知道它对良种繁殖发挥了重大作用。
坐落在湘西深山地带的安江农校,渐渐地将袁隆平熏陶出了一种庄稼味。他赤脚在稻田里插秧、薅草,以自己的肢体与土地交流,用自己的肢体揣度水田的深浅和红土壤的松粘。袁隆平逐渐认识到,在这个地球上,玉米种植面积数第一,水稻种植面积数第二。可以这样说,在日常生活中,人和水稻是须臾不可分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稻米养育了人类。就是从这一年的春天开始,袁隆平选择了水稻纯系选育和人工杂交试验的科研课题,试验场地就设在学校分给他的半亩自留地上。
五年级《杂交水稻之父》语文教案
五年级《杂交水稻之父》语文教案
一、教材内容分析
《杂交水稻之父》是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课文主要讲述了中国农学家袁隆平先生通过长期的研究和努力,成功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个高产杂交水稻品种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杂交水稻的培育历程;
–掌握杂交水稻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熟悉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写作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尊重科学家的努力和创造。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掌握关键词汇和句型;
–分析文中杂交水稻的培育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杂交水稻的培育原理;
–运用逻辑推理分析问题。
四、教学方法和学时安排
•教学方法:
–讲授与互动相结合的方法;
–合作学习与个别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学时安排: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预习课文;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内容,分析杂交水稻的培育过程;
–第三课时:学习重点词汇和句型,讨论课文中的问题;
–第四课时:小组合作讨论,总结课文内容;
–第五课时:进行综合评价,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预习课文
1.导入:
–通过引入植物培育的例子,引起学生对杂交水稻的兴趣。
2.预习课文:
–发放《杂交水稻之父》阅读材料;
–学生自主阅读,标记不懂的词语、句子。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内容,分析杂交水稻的培育过程
1.导入:
–师生互动,回顾上节课预习内容。
2.学习课文内容:
–教师带领学生读课文,理清文中人物、事件和事理关系。
选修1第7课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
【课题】第七课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授课时间】 2012年12月31日第18周第一课时星期一
(检查学习词语)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习袁隆平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执着敬业、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2.在课文学习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和汉语交际能力。阅读分析人物性格和品质。学会用多种写作方法,组织材料,为主题服务。
3.加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思考学习方法,积累学习经验。
4.通过学习课文,掌握常用句型和一些修辞手法。
5..通过课文学习,掌握常用句型。
知识目标:通过预习、检查、指导,使学生熟练掌握本课的29个词语,特别是重点词语。
能力目标:要求学生达到会读、完全理解、会使用的程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预习、检查、讲解词语,使学生积极向上。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重点掌握“杂交、坎坷、突破口、攻克、改良”等常用词语,要求会读、理解词义并会使用。
教学难点:本课重点词语的理解并运用。
【教学方法】检查法、朗读法、提问法、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课前准备】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收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学生:查词典,扫除字词障碍,并将词义抄写在词语解释本上。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本文介绍了我国著名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的先进事迹,讲述了袁隆平不畏艰辛,努力攻克科学难关,勇攀科学高峰的感人过程。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将明白一个道理:任何一项科学实验成功的背后都浸透着研究者汗水,要想获得成功就需要不断努力。
二、问题研究
1.课文的主线索: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立志攻克世界难题——历尽艰辛破难关——杂交水稻功在千秋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了解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经过,学习他敢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准备:
了解袁隆平的事迹。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板书16杂交水稻之父
质疑“杂交水稻之父”指谁?为什么称他“杂交说稻之父”?
读课文第一小节回答第一个问题。
交流自己了解的'袁隆平。
二、自学课文。
1、读通课文,标好小节,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交流。(1)读书,纠音。(2)质疑解疑。
3、默读,文章主要写上什么?
三、学习重点段。
1、袁隆平为什么决心攻克“人工杂交水稻”这一世界难题?
读课文二、三自然段。首先明确袁隆平是为了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其次明确这是一个世界难题,国内外从无人试验过,而且外国专家武断地肯定“此路不通”。但袁隆平坚信有天然杂交水稻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水稻。再次袁隆平作出这个决定要有极大的勇气,要有创新精神,更要付出艰辛和心血。
2、袁隆平为了研究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和努力?
读三、四、五、六自然段,找出有关的语句,并通过想象去体验和感悟。
学生边说边指导朗读。
3、袁隆平的研究作出了怎样的巨大贡献?
读七、八小节,对文中的几个数字算算账,具体感受一下这是怎样的巨大的贡献。
4、指导朗读。
四、总结。
1、为什么称袁隆平为“杂交水稻之父”?
2、为什么本文以“杂交水稻之父”为题?
4、袁隆平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2
教学目的
1、了解袁隆平为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和奉献的精神,感受他的可亲可敬。
小学生廉洁文化教育教案---第10课 杂交水稻之父
第四章大爱无疆甘于奉献
教学课题
10.杂交水稻之父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的
1.能自己读懂课文,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理解课文中某些词语的意思。
3.能从课文中感受到袁隆平搞科学研究的奉献精神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袁隆平的研究作出的巨大贡献。
教学难点:能从袁隆平的具体事迹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简介袁隆平)
袁隆平,男,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1980-1981年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任国际首席顾问。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71年至今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二、进行新课
1.初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袁隆平爷爷的生平事迹。
2.小组讨论:袁隆平爷爷是个怎样的人?
3.讨论回答:
a、袁隆平为什么决心攻克“人工杂交水稻”这一世界难题?
b、袁隆平为了研究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和努力?
c、袁隆平的研究作出了怎样的巨大贡献?
4.回答问题(学生举手回答,教师引导集体评价)。
5.给课文分段,并写段意。
三、总结
通过近今天的学习,你有何收获?(学生举手分享,教师引导评价并进行甘于奉献德的思想教育)
四、作业
说说身边一位甘于奉献的人。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
【 - 小学作文】
【篇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教学执行时间:2005年10月18日
一、课程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2帮助学生熟悉略读的方法。
3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策略:点拨法、问答法
三、重点难点:1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熟悉并掌握略读的方法。
2难点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和追求真理的科学观,用科学的态度亲近自然、理解社会。
教学活动
一、导入课文
1.师:我国有句古话,叫作“民以食为天”,离开了粮食,也就没有了我们这个活生生的世界,那么,为我们解决吃饭问题的人,得到大家的尊敬与关注,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袁隆平就是这样一位伟大
的科学家,为了杂交水稻的增产增收,他耗费了大半生心血,从他的身上,我们能真正理解一个大写的“人”字的含义。
2.介绍袁隆平的生平及成就。
二、阅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
1.让学生阅读课文,划分段落并归纳段意。
2.师:人物通讯是用来报道特定人物的一种新闻体裁。本文就是一文章用事实说话,报道了袁隆平
在杂交水稻方面对中国和世界的卓越贡献,赞颂了他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矢志不移的科学精神。
三、略读训练
1.给学生讲授略读技巧(见参考资料)。
2.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里集中注意力默读完课文。要求:
整体把握阅读材料,捕捉关键信息;
找出文中的典型事例;
理解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的作用;
理解课文所着力表现的袁隆平的科学
精神和卓越贡献。
板书设计
1 分析结构,把握大意
第一部分(1—3自然段),袁隆平简介。
第二部分(从"50年代末”到“袁隆平为此深深思索和不安了”),写激发袁隆平科学研究的一件事。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PPT课件
籼:早熟而无黏性的稻子。强优势杂交水稻:我国科技工作者袁隆平、李必湖、张先程等人培育而成。以其根系发达,分蘖性强,茎秆粗壮,穗大粒多,米质优良,适应性强,抗逆性强的优点,经过几年的试种和推广,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杂交水稻是我国农业方面的一项重大发明,它突破了“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杂交没有优势”的观点,找到了新的杂交方法,为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开辟了新的途径,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中国杂交水稻之花在世界各地结出丰硕之果,产量最高的比当地品种增产百分之五十,一般增产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 这一段数字说明,非常确凿真实地写出了杂交水稻给人类带来的福音,说明了杂交水稻的优越性,从而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贡献。
四、练习:1.找出文中的数字说明,试以一处为例说明它的好处。
3.读下文,并结合本文,说说袁隆平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
1.农民向福财买稻种。——心系农民 为民分忧 2.试验秧苗惨遭破坏——不屈不挠 献身科技 3.不慕名利
面对千亿身价,袁隆平一笑置之。他说:“人的身上,最值钱的东西,是脑袋里的知识。我这么个糟老头子,才一米六高,六十公 斤重,连骨头卖了都值不了几个钱。我一个月工资1600多元,外加院士补助、其他津贴、顾问讲学费、稿费,掐指一算,也有几千元,够 花了。”
2.学了这篇文章后,请你根据自己的积累,说出袁隆平在国内和国际上获得的奖项。
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的荣誉:
历史课袁隆平教案
历史课袁隆平教案
教案标题: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教学目标:
1. 了解袁隆平先生的生平和贡献;
2. 理解杂交水稻对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
3. 学习杂交水稻的原理和培育方法;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1. 了解袁隆平先生的贡献和杂交水稻的意义;
2. 掌握杂交水稻的原理和培育方法。
教学难点:
1. 理解杂交水稻的原理;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设备;
2. 杂交水稻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呈现一张袁隆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袁隆平是谁吗?他有什么贡献?
二、呈现(15分钟)
1. 通过多媒体展示袁隆平的生平和贡献,包括他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和培育成果。
2. 讲解杂交水稻对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
三、探究(20分钟)
1. 分组讨论:请学生就杂交水稻的原理和培育方法展开小组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解答他们在讨论中遇到的问题。
四、拓展(10分钟)
1. 邀请学生分享其他科学家的重要贡献,以扩大他们的科学知识和学术视野。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科学知识和创新思维解决现实问题?
五、总结(5分钟)
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2. 引导学生思考:袁隆平的贡献对我们有何启示?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袁隆平和杂交水稻的作文,表达他们对袁隆平及其贡献的看法。
2. 鼓励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或项目,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延伸:
1. 邀请农业专家或相关科研人员到班级进行讲座,深入了解杂交水稻的最新研究成果。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1
【教材分析】:
课文以“访谈录”的形式介绍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作者主要从袁隆平决定研究杂交水稻的原因,研究过程的艰辛以及他乐观开朗的个性和不断创新的精神这几个方面进行采访的。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本课时,可以读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在读中品,读中悟。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自己正确读写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搜集和运用有关资料。
3.感受袁隆平的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访谈录”的体裁,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搜集和运用资料补充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搜集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20世纪初期,我国人民还过着饥肠辘辘的贫困生活。到了20世纪60年代,我国出现了一个著名的农业科学家,他解决了人民的饥饿问
题,为了感谢他为人类做出重大的成就,中国还以他的名字发射了一颗卫星,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袁隆平)。对了,他就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悟
1.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认生字,纠正读音
域(yù) 峻(jùn) 僻(pì) 挫(cuò)
穗(suì) 杆(gǎn) 摄(shè)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严峻:严厉,严肃。
童心不泯:泯,消灭,丧失。本课形容袁隆平平时乐观开朗的个性。
老骥伏枥:骥,良马,千里马;枥,马槽,养马的地方。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教案教学设计的教材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该教材主要以袁隆平科技园为背景,介绍了袁隆平先生的成长经历、科研成果以及杂交水稻的意义和优势。本教材适用于初中生素质教育课的教学。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袁隆平先生的成长历程和科研成果,掌握
杂交水稻的概念、意义和优势。
2.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初中生应当培养科学探究
的思想和习惯,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事物间的关系,提高运用科学方法处理问题的能力。
3. 价值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袁隆平的传统美德,引导学生
树立追求卓越、勤奋好学的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个人修养和爱国意识。
三、教学过程
1. 预热环节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介绍袁隆平先生的科研成果,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
2. 导入环节
请学生查找有关杂交水稻的文献资料,并结合袁隆平的科研成果,让学生自主了解杂交水稻是什么,为什么需要杂交水稻。
3. 操作实验环节
请学生进行“杂交水稻生长时间的观察实验”,即:将不同的水稻品种杂交种在同一个盆中,在相同的环境下观察生长情况,比较不同水稻品种的生长时间,让学生发现杂交水稻在生长时间上的显著优势。
4. 知识讲解环节
通过多媒体的形式,讲解杂交水稻的概念、意义和优势,介绍袁隆平先生的成长历程和科研成果,让学生对杂交水稻和袁隆平有更深刻的认识。
5. 分组探究环节
【教学设计】《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语文版)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本课为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教材安排为精读课,第二单元的第三课。整个第二单元,包含了四篇“新闻”,细分之下,依次是:消息、特定、电视解说词、人物通讯。单元整体的设想是让学生了解“新闻”这一体裁,对“新闻”感兴趣,能在生活中关注“新闻”,在“新闻”中学习语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3、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细节描写展示人物的性格、精神品质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根据文本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2、学会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本文,学习袁隆平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执着敬业、矢志不移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内容,概括主要内容。
2、理解典型事例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3、理解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的作用。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和追求真理的科学观,用科学的态度亲近自然、理解社会。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我国有句古话,叫作“民以食为天”,离开了粮食,也就没有了我们这个活生生的世界,那么,为我们解决吃饭问题的人,得到大家的尊敬与关注,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袁隆平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为了杂交水稻的增产增收,他耗费了大半生心血,从他的身上,我们能真正理解一个大写的“人”字的含义。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走进袁隆平的世界,领略他的风采吧。
二、文体简介
本文是一则人物通讯,人物通讯是用来报道特定人物的一种新闻体裁。
它的特点是:真实性、典型性、新闻性、生动性、评论性。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中学语文教学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了解袁隆平的生平和他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的主要成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观看视频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教育学生学习袁隆平无私奉献、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 袁隆平的生平和主要成就。
2.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的创新精神和坚持不懈的科研态度。
2. 如何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四、教学方法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使用案例教学法,通过讲解袁隆平的研究过程,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3. 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相关视频和图片,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直观感受。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袁隆平的图片和播放一段关于杂交水稻种植的视频,引
发学生对袁隆平和杂交水稻的兴趣。
2. 介绍袁隆平:讲解袁隆平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他的家庭、教育经历和科研道路。
3. 讲解杂交水稻:介绍杂交水稻的原理、优点以及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
4. 学习袁隆平的科研精神:通过分析袁隆平在研究过程中的创新点和坚持不懈的态度,引导学生学习他的科研精神。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袁隆平的贡献和科研精神。
6.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思考如何将袁隆平的科研精神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导学案设计(语文版八年
级上册)
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审核人: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班别:小组: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重点)
2、.理解典型事例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理解运用数据的作用;(难点)
3、了解袁隆平的科学精神和卓越贡献。
新课导入:我国有句古话,叫作“民以食为天”,离开了粮食,也就没有了我们这个活生生的世界,那么,为我们解决吃饭问题的人,得到大家的尊敬与关注,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袁隆平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为了杂交水稻的增产增收,他耗费了大半生心血,从他的身上,我们能真正理解一个大写的“人”字的含义。
【知识链接】
(一)人物简介:
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水稻研究。袁隆平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方面。
(二)文体知识:通讯是一种经常被使用的新闻文体,但比消息长,内容更为丰富。可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人物和事件。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和风貌通讯。
所谓“人物通讯”,是用来报道特定人物的一种新闻体裁,它以写人为主,专门介绍人物的典型事迹、成长过程和精神面貌,可以写人物的一生,也可以写人物生活中的片段,可以写一个人,也可以在统一的主题下写一组人。
【自主学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字词正音。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教案目标:
1.了解杂交水稻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了解袁隆平先生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和贡献。
3.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和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
1.杂交水稻的介绍和基本原理。
2.袁隆平先生的生平和研究成果。
3.学生小组讨论袁隆平先生的贡献。
4.学生设计杂交水稻实验,并进行实践。
教学步骤:
一、导入(10分钟)
1.向学生简单介绍杂交水稻的概念和意义。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杂交水稻的产量高于传统水稻?
二、学习杂交水稻的基本原理(20分钟)
1.分组向学生讲解杂交水稻的基本原理。
2.引导学生思考:杂交水稻与传统水稻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三、介绍袁隆平先生的生平和研究成果(30分钟)
1.向学生介绍袁隆平先生的生平和研究背景。
2.以PPT形式展示袁隆平先生的杂交水稻研究成果及其影响。
3.学生自主阅读袁隆平先生相关的论文或文章。
四、小组讨论袁隆平先生的贡献(20分钟)
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总结袁隆平先生对杂交水稻的贡献和影响。
2.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并分享讨论结果。
五、学生设计杂交水稻实验(30分钟)
1.引导学生根据杂交水稻的原理和袁隆平的研究成果,设计一个简单的杂交水稻实验。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3.学生讨论并总结实验结果,与全班分享。
六、课堂总结与反思(10分钟)
1.学生回答几个问题:为什么杂交水稻的产量高于传统水稻?袁隆平先生对杂交水稻研究有何贡献?
2.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并对学生进行激励和鼓励。
教学评估:
1.学生小组讨论和汇报,评估学生对袁隆平先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
第一章:引言
1.1 教学目标
1. 了解袁隆平先生的生平背景及其对杂交水稻研究的贡献。
2. 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1.2 教学重点
1. 介绍袁隆平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对杂交水稻研究的贡献。
2. 强调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3 教学难点
1. 理解袁隆平先生在杂交水稻研究中的创新思维和科学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科学研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4 教学准备
1. 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准备教材或相关阅读材料。
1.5 教学过程
1. 引入话题:介绍袁隆平先生的生平背景,引发学生对杂交水稻研究的兴趣。
2. 展示图片或视频:展示袁隆平先生的照片或相关研究场景,让学生对袁隆平先生有更直观的了解。
3. 阅读教材或相关材料:让学生阅读教材或相关材料,了解袁隆平先生在杂交水稻研究中的贡献。
4. 讲解与讨论:讲解袁隆平先生在杂交水稻研究中的创新思维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5. 思考与反思:让学生思考科学研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第二章:袁隆平先生的生平事迹
2.1 教学目标
1. 了解袁隆平先生的生平背景和发展历程。
2. 培养学生对科学家事迹的兴趣和尊重。
2.2 教学重点
1. 介绍袁隆平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发展历程。
2. 强调科学家对社会的贡献和培养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之情。
2.3 教学难点
1. 理解袁隆平先生在科学研究中的坚持和努力。
2. 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家事迹对自身的启示。
2.4 教学准备
1. 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基础知识精讲】
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籼型(xiān)笼罩(zhào)雄蕊(ruǐ)繁殖(fánzhí)
大相径庭(jìng)矢志不移(shǐ)坛坛钵钵(bō)搅拌(jiǎo)劫后余生(jié)秧苗(yāng)
兵不解甲(jiě)
二、掌握下面的多音多义字
三、辨析下面的形似字
四、词语积累
籼型水稻:一种水稻的品种。
灵光:指神异的光辉。
收效甚微:收到的效果非常微小。
父本:参与杂交的亲本之一。
大相径庭:比喻彼此相差太远。径,门外的小路。庭,堂外的院地。
披挂上阵:指亲自参加具体的试验工作。
矢志不移:立下志愿绝不改变。矢,发誓。
劫后余生:遇上灾难而侥幸活命。劫,灾难。
兵不解甲:指没有半点儿休息直接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骄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
自豪:引以为豪的人或事。
经久不息:(声音)经过很长时间不停止。
?五、写作背景
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在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水稻杂交的研究。1980年~1981年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担任首席顾问,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世界着名的水稻杂交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2000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一方面,我们看到了国家以及国际组织给了袁隆平崇高的荣誉,另一方面,我们更应看到,袁隆平作为一名农业科学家,在进行农业科学试验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艰辛。几十年如一日,执着地进行科学实践活动。这期间有来自于同行的怀疑,有来自于实验失败的苦痛,更有来自于社会的打击,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更是受到史无前例的重创。但是,袁隆平仍然矢志不移地进行他的科学实验,表现出一位科学家超人的素质和崇尚科学的品质。本则新闻正是集中表现了袁隆平的这种精神和品质。
六、文章主旨
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用事实说话,报道了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对中国和世界农业的卓越贡献。通过生动的细节,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位纯朴、实干、敬业、执着的老科学家的形象。赞颂了袁隆平严谨认真、坚定执着的科学态度和矢志不移、兢兢业业的科学精神。
?七、结构分析
文章大体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11段),介绍袁隆平的简单材料,以及他产生研究杂交水稻的想法。
面对纯朴农民向福财的苦难经历,面对这个纯朴农民普通而又真诚的期盼,袁隆平心情格外沉重。因为他的工作就是教授农作物栽培学和遗传育种学,但是他却只能看着农民兄弟,为了换稻种要“饿着肚子爬高高的八面山”,而且,“一个来回就是四十公里”,正是这些所闻、所感,坚定了他以后几十年坚持不懈搞科研,终于研究出杂交水稻新品种的思想感情基础,开启了下文。
第二部分(第12~16段),简单介绍杂交水稻研究的一些内容以及袁隆平长期以来矢志不移地进行科学实验的情况;开始写他初期是如何开始工作的,以及研究工作遇到的困难。
通过思考他提出了一个世界性的大课题——杂交水稻的研究。在这部分中,作者运用了相当数量的专业术语,如对于“三系”的论述,目的就是为了突出强调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是多么的难以开展,同时更是突出了袁隆平进行科学实验的矢志不移与坚定信念。“三系”理论的提出遭到众多的反对与质疑,同时“文化大革命”的来临也使袁隆平的试验近于夭折。但是袁隆平依然执着,近于疯狂地进行着科学实验。这部分的文章中,通过一些细节的描述,生动地体现了袁隆平的执着与坚定。如“落下伤心的泪”、“像慈母似的守护”、“狂奔乱跑”、“跳了下去”等等,均突出了袁隆平对科学的坚贞,对事业的崇尚。
第三部分(第17~40段),在党的关怀下,袁隆平的试验取得巨大成功并赢得国内、外的广泛认可,因而获得几项科学大奖。这部分开头就说明了在党的关怀和全国的大力协助下,袁隆平的试验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他“兵不解甲”立刻投入到新的攻关之中。另外这部分课文中还列举了大量的数字,说明袁隆平的实验给国家的农业带来的巨大成果,与普通水稻相比,每亩“增产八十四公斤”。
同时列举了袁隆平实验取得巨大成功后,国家及国际社会对他的极高的评价,以及给予他个人的各种奖励和荣誉。这是袁隆平努力实践的必然结果,也是国家的荣誉。
?八、重点语句分析
1.他披挂上阵,尚未站稳脚跟,冷言冷语便扑面而来。但袁隆平既不争,也不辩,仍然矢志不移地搞他的科学实验。
提示:在任何科学实验刚刚开始的阶段,都会有许许多多的阻碍,袁隆平也不例外。这句话运用生动的语言,形象地表现了袁隆平面对众多的怀疑与不解,没有犹豫,而是坚定不移地搞科学实验,赞颂了他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矢志不移的科学精神。
2.袁隆平讲演结束以后,幻灯映出“杂交水稻之父”的字幕和他的头像,全场为之欢呼,掌声经久不息。
提示:袁隆平的成功是他多年来奋斗努力的结果,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的钻研,使他终于走在了国际科研的最前列。他的成就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这是他多年努力的最好的汇报,他用实际行动赢得大家对他的尊敬。“杂交水稻之父”是对袁隆平最好的评价,是他事业成功的真实写照。
3.十三年来,杂交水稻累计种植面积十二点五六亿亩,增产粮食约一千亿公斤,增收近三百亿元,根据农业部统计,全国水稻平均亩产三百五十七公斤,而杂交水稻是四百四十一公斤,每亩增产八十四公斤。
提示:文章列出详细的各组数字,表现了袁隆平通过艰辛的研究和不断努力,终于试验成功了。他用他的行动和勇气震撼了国际科学界,同时也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具体的数字说明了袁隆平以
及他的实验的价值。再次用事实证明,只有他才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相匹配。
九、写作特色
1.运用典型事例来写人。
这篇人物通讯选取了一系列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如写袁隆平在看到向福财饿着肚子来回爬过四十公里山换回稻种后,心情很沉重,从而开始思考“怎样才能使人们不挨饿”的问题,表现出一个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随后,他提出了当时世界上无人解决的大课题——杂交水稻。经过严谨的思索,又提出了与当时学术界流行的观点大相径庭的设想——通过“三系”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他不畏冷言,披挂上阵,毫不动摇,显示了严谨的态度、创造的才能和执着的精神。尤其是写他在文化大革命这特定环境中的一段极不寻常的遭遇,更充分展示了他不畏任何艰难困苦,矢志不移地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当奋斗九年,解决了古今中外都未能解决的重大课题后,他“又带领人马投入再越优势关和攻克制种关的战斗”。作者精心选择的这些典型事例,鲜明地展现了袁隆平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息的奋斗精神。
2.生动的细节描写。
于细微处见精神。精彩的细节往往能加强通讯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具有动人的魅力。
文中写文化大革命中袁隆平将劫后余生的四钵秧苗发展到四分
秧田时,他“像慈母似的守护在秧田边”;而当这四分秧田又被扫荡一空,他在一口深井里发现了仅有的“几棵秧苗”时,他竟奋不顾身“把衣服一脱,‘扑通’一声跳了下去”。这些细节描写,把一个遭受苦难而又执着追求理想、充满献身精神的科学家形象活脱脱地勾勒出来,令人久久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