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叙事与“复调”主题
重复叙事的作用
重复叙事的作用
引言
重复叙事是一种文学技巧,通过在作品中不断重复某一情节或主题来增强叙事效果。它可以使读者对特定信息产生更深的印象,强化情感体验,以及传达作者的意图。本文将探讨重复叙事的作用及其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重复叙事的增强记忆效果
1.重复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记忆与理解重要信息和情节。通过在叙事中多次提
及关键事物,读者的注意力被吸引,记忆更加深刻。
2.重复叙事可以加强情感体验。通过反复叙述某一情节或人物形象,读者的情
感会随之加强,更易产生共情和共鸣。
重复叙事的情感共鸣
1.通过重复叙事,读者可以更好地感受到情感的变化和发展。情节的反复展现
可以让读者体验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起伏。
2.重复可以加深读者对某一情感的认同和理解,引发情感共鸣。多次提及相似
的情感或境遇会使读者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中所传达的情
感。
重复叙事的主题强化
1.通过反复叙述相同或近似的情节,重复叙事可以加强作品的主题,使其更加
明确和突出。主题的重复涉及了不同情节和人物,使得主题更加全面和深刻。
2.通过反复展现相同的主题,重复叙事可以传递作者的意图和观点。主题的重
复可以被视为作者对某一观点或思想的强调,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重复叙事的平衡与变化
1.重复叙事需要在平衡和变化之间取得最佳平衡。重复过多可能导致读者产生
审美疲劳,不再产生共鸣,而过少又无法达到强化主题和情感的效果。
2.通过改变重复叙事的方式和角度,可以避免单调和枯燥。作者可以通过改变
叙述角度、时间顺序或叙事方式等,使读者产生新鲜的感受和思考。
3.避免重复叙事过于明显和显而易见,以保持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重复应
莫言长篇小说《蛙》的复调叙事
莫言长篇小说《蛙》的复调叙事
朱彦芳
莫言是熟知巴赫金的复调理论的,他在创作中屡屡将这种理论渗透进自己的作品中,比如他的《酒国》《檀香刑》等小说。2012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蛙》这部小说符合复调小说的本质要求。在《蛙》中,混合的文体、人物的独立意识、以及主题的并置,令读者领略到了斑斓的叙事风貌和错落的意识风景。
一、文体的复调:
合乎逻辑的“跨文体”叙事
《蛙》全书由书信、小说、话剧这三种文体有规律地混搭组成。
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五封书信是全书的主体框架。在书信中,蝌蚪向杉谷义人讲述姑姑的故事,而姑姑的故事以资料的方式,也即“小说体”的方式附在书信后面。同时在书信中,早已铺垫好了蝌蚪会写一部话剧,而且用迟迟不能下笔作为理由,让这幕话剧出现在全书的最后一部分。一切都显得合情合理,虽稍有刻意交代的痕迹,但仍很圆融。因此,这部小说是以“跨文体“的方式结构全篇,却并非拼凑之作,各个文本内部具有逻辑和情节上的勾连和互文。这里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叙述匠心。
在书信中,我对杉谷义人说道:我已经不好意思说是信了。因为从体量上来说,讲述姑姑的小说已经膨大到了超出信的容量了。书信中所写的内容,是全书所有情节与故事的总的铺垫。在信中,“我”告诉杉谷义人,退休后将要和太太一起回乡居住,为后面的话剧剧本提供了素材的来源及情节的合理性。同时,作者还借叙述人之口阐发了他的写作观念。“那里,也许离文学最近。”这里的“那里”指的是故乡。故乡,是莫言文学创作的原点。故乡赋予了他源源不断的鲜活素材,和贴近大地、贴近人本身的生命观点。信中提到的回乡动因,是因为异乡人身份而被首都北京的泼妇辱骂,真实地揭示了现实中依旧存在的地域偏见和歧视。
小说《灿烂千阳》中的复调书写
小说《灿烂千阳》中的复调书写
《灿烂千阳》是一部由麦家创作的小说,讲述了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及之后几十年的社
会变迁和个人命运变迁。小说以丰富的叙述手法和多维度的人物刻画,展现了改革开放以
来中国社会的多重面貌和复杂性,其中涉及大量的复调书写,使得作品更加丰富深刻、富
有内涵。
复调书写是指在文学作品中同时呈现多个层面或多个角度的叙述方式。在《灿烂千阳》中,麦家通过丰富的叙事技巧,巧妙地展现了小说中复杂的社会变迁和个人命运,使得作
品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更成为了一个丰富的社会画卷。
从社会层面上看,《灿烂千阳》中的复调书写体现在对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及之后的社
会变迁的多重描述。小说通过多个人物的视角和生活经历,展现了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处
境和命运。作品塑造了传统农村和现代都市两种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
呈现出了多种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交织着各种冲突和矛盾,展现了一个
真实而多元的社会图景。作品中并没有对社会变迁进行简单的评判,而是以平实的笔触,
呈现出了社会变迁带来的不同影响和意义,从而展现出了作者对复杂社会现实的多元理
解。
从个人命运的角度来看,《灿烂千阳》也展现了复调书写的特色。小说中的众多人物
形象,不仅在经历了各种风雨洗礼之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还在矛盾与冲突的磨砺中
产生了丰富的内心变化。作品通过多角度的叙述,展现了人物在社会变迁中的矛盾和困惑,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而复杂,有时伟大而崇高,有时卑
微而渺小,这种丰富的人物塑造和细腻的心理描写,使得作品充满了生活的奥秘和魅力。
复调小说名词解释
复调小说名词解释
复调小说是指由多个不同的叙述者或观点交替讲述故事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描写和交替呈现来自不同时间、空间和视角的声音,展现出不同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以探索多元的现实和人性。下面是对复调小说相关概念的解释。
1. 叙述者:复调小说主要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者来讲述故事。不同的叙述者具有不同的角度、信仰、价值观和语言风格,通过他们各自的叙诉,读者可以获取到不同的信息和观点。
2. 观点:不同叙述者的观点体现了他们对于事件、人物和现象的个人理解和认识。复调小说的特点之一就是交替呈现不同的观点,有时候会有不同观点的冲突和对抗,通过这种对话和辩证的方式,读者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3. 时间:复调小说经常涉及到多个不同时间段的故事,通过交替叙述在时间上穿越和转换。这使得读者可以在同一作品中感受到多重时间线的存在和相互关系。这种时间上的变化不仅仅增添了故事的紧凑度和节奏感,同时也增加了故事的复杂性和难度。
4. 空间:复调小说往往会涉及到多个不同的地点和环境。不同叙述者所处的空间不同,他们的行动和感受也会因此而有所区别。虽然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差异可能会导致故事的混乱,但这种不同空间的交织和交错也使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到故事的背景和人物。
5. 声音:复调小说中的不同叙述者和观点可以被称为“声音”,因为它们代表了不同的话语和表达方式。这些声音可以是社会群体的声音,也可以是个人的声音。这些声音的交互、碰撞和共存构成了复调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也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中的主题和意义。
复调小说艺术的名词解释
复调小说艺术的名词解释
复调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已经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它既保留了小说的传统特点,又突破了传统小说结构的限制,呈现出多重叙事线索和复杂的人物关系,给予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和阅读愉悦感。
复调小说是一种多线索叙事的文学形式,其中的“复调”一词源自音乐术语,意
味着多个独立的声部同时进行。在复调小说中,不仅仅有一个主线故事,还有许多平行的次要线索,每个线索都有自己独立的主题和人物。这种多线索的结构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同时也增加了阅读的挑战性和趣味性。
复调小说的艺术特点之一是多角度的叙事。传统的小说多以第三人称的视角进
行叙述,将故事透过一个叙述者的眼睛展现给读者。而复调小说通过多个人物的视角和声音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不同的人物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观点和感受。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故事,这为文学作品增添了更多的层次和广度。
此外,复调小说还注重塑造复杂的人物形象。传统小说中,主要人物往往是非
常鲜明和明确的,而在复调小说中,人物形象更加细致入微,情感丰富多样。每个人物的思想、动机和行为都被深入描绘,使得他们更加具有内在的复杂性和立体感。复调小说通过对人物的深入刻画,呈现了更加真实和丰富的人性。
复调小说还善于运用符号和隐喻的手法。符号是一种象征或象征性意义的事物,隐喻则是通过比喻或暗示的方式来表达深层含义。复调小说通过对符号和隐喻的运用,使得故事更加富有想象力和意义。同时,这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和解读的可能性。
值得一提的是,复调小说并不仅仅是个人的创作,而是一种集体性的艺术表达。复调小说常常与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相结合,通过对社会现象与人物命运的交织,展现了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它不仅关注个人的命运,也关注社会的变迁和人类命运的共同性。
《邻居罗西基》的时空叙事与复调主题
( 建师 范大 学 外 国语 学院 , 州 30 0 ) 福 福 5 0 7
摘 要 : 邻居 罗西基》 , 在《 里 凯瑟扯断 了时间链 条, 并通过摆 布主人公 的空间位移 , 体现 了作者 的二元 对立与 融合的哲 学考
虑。小说主题是复调的 , 它不仅反映 了土地之 于移 民的重要 意义, 而且是 对幸福 生活参数 的多重设定 。由于小说 内部便 有已
作者简介 : 曹浏(9 3一) 男, 17 , 四川南充人 , 究生 , 究方 向为比较 文学与世界文 学。 研 研
给作者贴上标签是文学批评惯用 的方法 , 特恩的作 品总是 斯
让读者在品味小 说 的同时体 验 了甘 苦人 口的奇妙经 历。另一方
流露着伤感 , 伍尔夫 的长裙 缀着意 识流的破 碎布片 , 默生看 待 爱
世读者加诸言简意 赅的称谓 或类别 的确方便 了读者 的记 忆与 阅
读。然而 , 标签一旦贴 上 , 者 的身 份甚 至是写作 特征便 被 固定 作 下来了。作者仿佛在文学版块的某一 固定 的经 纬度坐定 , 如此一
故事毕竟是时问流动中的生 活” F s r17 : 9 , ( ot , 4 1 ) 叙述上的错列 e 9 与颠倒并不妨 碍读 者根 据小 说 中的信 息重新 煅炼 出时 问的锁链
20 0 9年 1 O月
湖北第二师范学 院学报
设计中的双重叙事及其类型特征刍议
内容摘要:设计叙事主要有静态叙事、动态叙事以及静态和动态结合叙事三大门类,每个门类下又可区分为不同的叙事类别。静态叙事是指没有情节发展变化的设计叙事,所“叙”内容往往表现为一种“事理”“理念”。动态叙事是指具有情节发展变化的设计叙事,所“叙”的往往表现为一种“事件”“故事”。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设计中的叙事也会发生变化,出现新的叙事类型,叙事的效能也大大提高。
关 键 词:静态叙事 动态叙事 设计学 设计评论 叙事类型
设计中的双重叙事及其类型特征刍议
杨祥民
设计叙事可视之为叙述性设计,也就是作为一种设计思维模式或设计价值取向,强调设计作品应该满足“设计的某些表达功能”,这就要求设计师在作品中传达富有寓意的“含义”,以此来增加其附属价值。台湾学者杨裕富认为:“……早期美学的发展是文(学)艺(术)合论,更是因为设计除了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外还有表达功能,而人在接触设计作品时也不只是心存使用,心存审美,更心存辨认与解读。或是说在透过心存辨认与解读后,才可能更丰富了使用与审美”。[1]由于这与强调“形式追随功能”的现代派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因此设计叙事常被视作后现代设计词汇。后现代设计中强调“形式追随情感”,认为“Less is Bore ”,强调在设计中
[1] 杨裕富:《设计的文化基础——设计、符号、沟通》,
亚太图书出版社,1998年,105页。
加入更多的“话语权”。我们在人类设计的各个领域,都能看到设计叙事的存在,如建筑景观设计、舞台展示设计,以及平面设计、服装设计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双重视角,复调情韵——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1《社戏》叙事视角的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双重视角,复调情韵——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社戏》叙事视角的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双重视角,复调情韵——《社戏》叙事视角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初中教材中鲁迅作品,《朝花夕拾》《社戏》《故乡》《孔乙己》都采用了不同程度“儿童+成人"双重视角的叙述技巧。在中外文学批评研究领域,“叙述视角”“儿童视角"“双重视角”等课题研究已经非常深入。统编教材七上名著导读、八下《社戏》教参均提出了“理解儿童叙述视角"的要求。但学生具体如何“理解”?理解到何程度?而且成人作家笔下的“儿童视角"绝非纯粹的“儿童”,那么“儿童视角"如何巧妙融入“成人思考”?我遍查资料,成果寥寥,还有待于我们教学实践的展开。故此本设计拟作“理解赏析《社戏》双重叙事视角"的尝试。
学情预估
学生已有七上阶段《朝花夕拾》的阅读经验,对作者借回忆来排遣现实的不如意有所感受,对双重叙述视角交织的写作特点也有一定了解。对于双重视角如何表现主题、如何产生更佳的阅读体验和表达效果,如何构成,如何操作还没有深入思考。
教学目标
1.通过示例展示、概念解释,感知了解“叙述视角”。
2.通过文句寻读与品析,体会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交织的叙述妙用。
3.通过名作样本例析,领会“儿童视角"叙述的情理本质。
教学重难点
1.《社戏》中双重叙述视角交织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2.双重叙述视角的效果分析。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感受“双重视角”
呈现一组文句——
1. 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
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双重视野构成的复调文本
双重视野构成的复调文本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因中国大陆门户开放,一大批青年走出国门,到海外求学或打工。这股移民运动催生出了一批“新移民作家”,“新移民文学”这个概念由此而生。
新移民作家往往具有双重文化身份,力求以平等对话而非一味仰慕的姿态面对西方异质文化。新移民作家群以女作家为主力军,而严歌苓是其中的佼佼者。
对母国文化的回忆和反思、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和质疑、对性别问题的关注,这三种不同的思想意识在严歌苓的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而它们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从而形成了几组对话结构,使得小说具有了复调特征。本文以严歌苓的小说文本为研究对象,以巴赫金的复调—对话理论为理论支撑,从身份、身体、性别三个角度考察了严歌苓小说中的三组对话结构,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是梳理美国华裔文学史并指出了严歌苓在其中的位置,同时交代了论文的理论背景;第一章从“文化身份”的概念出发,主要探讨母体文化与异质文化的对话,论述严歌苓小说所反映的东西方文化间的冲突与融合;第二章从“身体”的概念出发,分别从食欲、情欲、道德的角度来探讨严歌苓小说中人性立场与政治立场的对话,指出严歌苓对完整人性的肯定态度;第三章从严歌苓的“雌性”概念出发,主要探讨女性(自然)与男性(文化)的对话,通过分析其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和男性形象,揭示她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和东方主义思想倾向;最后结语部分总结严歌苓小说的复调特点,并指出对话意识对小说创作的重要意义。
双重叙事聚焦下的多层次、多维度审美表达——《额尔古纳河右岸》叙事修辞研究之二
双重叙事聚焦下的多层次、多维度审美表达——《额尔古纳河右岸》叙事修辞研究之二
作者:杨芳
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3期
摘要:零聚焦和内聚焦的双重呈现为《额尔古纳河右岸》文本重要的叙事修辞特征。本文
从文本叙述的真实可信、情绪化组织及经验、叙述自我的双重呈现三维度分析其审美表达效果。
关键词:《额尔古纳河右岸》审美表达双重呈现
零聚焦和内聚焦在即时叙述和往时叙述中的双重呈现是《额尔古纳河右岸》文本独特的聚
焦模式,而《额尔古纳河右岸》双重叙事聚焦于文学审美表达之意义,亦是值得投以关注的维度。
一、叙述的深度:真实可信的叙述
《额尔古纳河右岸》叙事聚焦的优越性首先体现于叙事聚焦的意识呈现者身份对叙述者与
作者之间既定疏离关系的弥合。叙事聚焦的意识呈现者完成了对叙述者与作者身份之间疏离关
系的弥合,从而达到叙述的深度,实现对文本真实可信的叙述。
早在进行文本写作之前,敖鲁古雅的鄂温克人下山定居之事及友人的鼓励已让迟子建有了
以此为中心进行写作的初步想法,而如何进行文本叙述却是需要考量的。作者迟子建虽在幼年
经历中便与鄂伦春人有着近距离的接触,其一系列文学作品中对这个民族细致生动的描写也展
现了作者对于这一题材的熟悉;但迟子建终究是汉人,若以汉人姿态去构筑、叙写鄂温克民族
志无疑会令读者深感诧异并进而怀疑文本的真实性———这是作家的汉族身份与鄂温克民族之
间不可避免的既有隔阂,且这种隔阂与生俱来、无可改变、无可避免。出于此,鄂温克民族志
书写对于作家的叙述本身是充满挑战性的。故而,选择一位年迈的鄂温克族老妇人作为零聚焦
小说《灿烂千阳》中的复调书写9篇
小说《灿烂千阳》中的复调书写9篇
第1篇示例:
《灿烂千阳》是一部以印度为背景,描述了一段跨越阶级和宗教的爱情故事。在小说中,作者通过细腻的书写和复调手法,展现了主人
公们之间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
复调书写是一种文学手法,指的是在文学作品中同时描写多个情节、人物或主题,通过不同线索交织在一起,呈现出多重复杂的层次。在《灿烂千阳》中,复调书写被巧妙运用,使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多元。
在小说中主人公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阿米尔卡汗和拉赫尔是
两个来自不同阶级和宗教的人,他们之间的爱情遭遇了重重困难和阻碍。作者通过交替叙述两人的内心感受和思绪,展现了他们之间的矛
盾和挣扎。还穿插了他们与其他人物的关系,如阿米尔卡汗与他的朋
友哈桑之间的友情,以及拉赫尔与她的丈夫波拉之间的婚姻问题。这
些关系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错综复杂的画面。
小说中还通过复调手法展现了不同的文化冲突和社会议题。阿米
尔卡汗所处的贵族家庭和拉赫尔所受的印度教传统,成为了两人之间
的障碍。作者还通过描写印度社会的不同阶层和不同信仰之间的矛盾,呈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这些复杂的文化冲突和社会议题,给整个故
事增添了更多的厚重感。
小说中的复调书写还体现在作者对人物内心变化的描写上。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阿米尔卡汗和拉赫尔的内心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他们的选择和行为逐渐展现出自我成长和觉醒的过程。通过对这些内心变化的描写,读者更能深入了解主人公们的心理历程,以及故事的发展脉络。
小说《灿烂千阳》中的复调书写给整个故事增添了更多的层次和深度。通过交织不同的情节、人物和主题,作者展现了主人公们之间的复杂感情纠葛,以及文化冲突和社会议题所涉及的复杂性。这种复调书写不仅使读者更能深入理解故事背后的含义,也让整个作品更加丰富和生动。
曹文轩小说的双重叙事声音
复调小说 中不存在一个至高无上 的统一 意识 , 小说
第2 9卷 第 l 2期
Vo 1 . 2 9
成都 师范学院学报
J OUR NAL OF C HEN GDU NORMAL UNI V ER S I TY
2 0 1 3年 1 2月
De c . 2 0 1 3
曹 文轩 小 说 的双 重 叙 事声 音
张 伯 瑾
( 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 , 安徽 芜 湖 2 4 1 0 0 0 )
事被 陈述 的 同时起 到 解 释 和评 论 的作 用 , 需 要 读 者 对文本 具 有深切 的情 感体 验才可 以掌 握 。 作 为文 本叙 事 的主体 , 叙 事 者 可 以采 用公 开 或 者 隐蔽 的方式表 示 自己的存 在 , 但 他 不 可 能完 全 沉
的叙述者、 旁观者 , 更是故事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 , 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 同 声音 组成 真正 的复 调—— 这确 实是 陀思妥 耶夫斯 基 长篇小说 的基本特点。 ” - 6 小说 中的“ 复调” 主要指 的是在一部小说中几类声音、 几种思想同存 , 彼此照 应, 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曹文轩小说中双重叙事声音的复调特征主要体 现在 两点 :
什么是复调式叙述
什么是复调式叙述
复调式叙述是指在同一叙事中并行着两个甚至更多的声音的叙述方式,借用音乐术语称之为“复调式叙述”。
(1)复调式叙述的提出“复调式叙述”来自俄罗斯评论家巴赫金在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时提出的一个概念——“复调小说”。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思维类型——复调型的艺术思维”,作家在小说中提供了多种声音,多种音调,使得小说具备了一种新的品格。在《罪与罚》里,几乎所有的重要人物都有自己的声音,拉斯柯尼科夫的“哲学”,索尼娅的“东正*教观念”,预审员波尔菲里的“生活求实和法律的观念”,卢仁的极端个人主义和同样极端的“边沁主义”以及地主斯维德里加依洛夫的无*耻哲学,等等。好像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事件中,但互相之间并不融合。每一个人物都成了直抒己见的主体,作品人物的意识成了一种可以称之为“他人意识”的东西。
(2)复调式叙述的特点和影响复调式叙事方式是相对于独白式的叙事方式来说的,独白式的叙事方式是指作品中的人物的情感、态度、观点都是来自于叙事人的一厢情愿,根本上是同一个叙事者的同一种声音;复调式叙述方式在于叙事者的声音与作品主人公的声音之间存在矛盾,主人公似乎叛离叙事者的理性意图,脱离其控制,并与叙事者对话。
在此,作者把自己内心的矛盾,困惑通过叙事者与主人公的对立的声音表现了出来。复调式叙述的出现,不仅是叙事艺术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作为叙事语境的社会文化、社会心理出现危机的一个征兆。
复调式叙述
二)复调式叙事结构
“复调”来自音乐术语,指的是两个或
多个单独的声部旋律同时展开。虽然整个乐章结合严密,却仍保留各声部的独立性。米兰·昆德拉(M.Kundera)认为:“伟大的复调音乐家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声部的平等,没有任何一个声部可以占主导地位,没有任何一个声部可以只起简单的陪衬作用。复调叙事结构中,电影的各条线索,缺一不可,相互阐明,相互解释,审视的是同一个主题,同一种探询。”
[2]
巴赫金(1895~1975)最早借用术语
“复调”一词来形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
多人物中心、多角度的、非全知全能式的叙事特征。复调式叙事区别于传统叙事方式的关键之处是作者并不能知道所有的事情,而是通过人物之间相互的观察逐步接近真相。在电影方面,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的《罗生门》(1950),就是典型的多声部复调叙事:武士究竟是怎么死的?是他杀?还是自杀?案件当事人强盗、樵夫、和尚、武士妻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凶杀案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观众始终不能知道真相。他们的视角和剧中人物是平行的,因为导演没有采取全知全能的俯瞰视角,而是通过人物本身各自的叙述来逐步逼近真相,这样的叙事效果是在几个平行推进的叙述中出现差异的地方构造了一个多面棱镜,一层层一面面地折射出人性的弱点,而人性的虚妄、欺骗、私欲也正是影片所要拷问和探询的价值所在。
《孔雀》就是在这样独立平行而又相互
交错的三段故事中展开的,姐姐的故事中有哥哥、弟弟;哥哥的故事中有姐姐、弟弟;弟弟的故事中也有姐姐、哥哥。他们在各自的故事里自我展现,然后又在别人的故事里被展现,就如编剧李樯所说:“我觉得人与人生都具有强烈的…观赏性‟……人与人之
高考语文备考专题指导:重复叙述的作用分析
节奏、张力、深度
——重复叙述的作用分析
“叙述”是近年来高考的热门考点之一。2021年新高考Ⅰ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8题:“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该题考查的就是叙述技巧中的重复叙述。
叙述是叙事性文本必不可少的一种表达方式,它包含了叙述角度、叙述人称、叙述腔调、速度控制、叙述顺序、叙述技巧等知识点。其中,叙述技巧包括重复叙述、多重叙述、层层铺叙、渲染、用对话的方式展开小说、叙述过程中多用对比手法等。本文拟对其中的“重复叙述”进行简单梳理。
一、厘清基本概念
先厘清两个看似相同实则不同的概念——多重叙述和重复叙述。
多重叙述又叫复调叙述,是一种在同一叙事中并行着两个甚至更多声音的叙述方式。换句话说,故事可能通过多人之口来讲述,叙述视角是多元的。这种复合型多元视角使得视角呈平行或交错状态,打破了单一视角叙述、单线条历时性叙述以及传统的全能叙述模式,各个视角的叙述相互补充,使事件更加完整、立体,比如马尔克斯的《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是马尔克斯继《百年孤独》后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小说之一。它有两个叙述层次:一是“我”回乡调查寻访圣地亚哥·纳萨尔被杀一事,二是小镇人对凶杀案的回忆和看法。小说采用复调叙述的方式,让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或同一时间内发生的事件进行多次讲述。因为立场、身份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的说法虽然相互补充印证,但也不免彼此矛盾。如此,小镇的社会环境氛围、人们的集体无意识(主要表现为集体冷漠和失语)等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展现。
各个视角的叙述还会相互颠覆,比如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该小说以在公堂上审讯犯人和证人为背景展开,相关的七个人对同一“事件”的讲述却大相径庭,矛盾百出。在叙事的迷雾中,唯一能确定的是武士死了,其妻真砂被强盗多襄丸凌辱,而案子的关键问题——武士是怎么死的却被悬置。
阿乙八部:文学叙事的双重回归
从一个文学颤音跨越到另外一个文学颤音,阿乙的小说始终缠绕在疼痛、焦虑和暴力渴望中。弥足珍贵的是,阿乙每一部小说都在探索一种新的叙述形式结构。在肉身的折磨甚至是生命的恐惧状态中,阿乙写出了带有复调意味的长篇小说《早上九点叫醒我》。这部小说除了延续羞辱感、宿命观和诗意暴力三大隐蔽的叙事策略外,实现了阿乙小说叙事的双重回归,即外部叙述结构在经历曲折历程后开始回归,内部叙事方式向传统叙事回归,刻画性格鲜明的人物,通过事件雕刻人性阴暗的镜像,而不是浓厚的混沌叙事方式。我在阿乙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创伤叙事里,读出了令人惊悸的人性幽暗。阿乙在文学圣殿里谨慎地呼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和回声,这是一种文学态度,同时启示着他未来的文学成就。
一、启部:一部隐秘的神话
《早上九点叫醒我》故事的空间定格在联合国亚洲中国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县范镇九源乡下源村艾湾,时间定格在二〇一二年七月初八到七月十一这四天里。当地黑恶势力头目宏阳初八办四十四岁生日寿宴,在凌晨因醉酒过度而身亡;当日,家族兄弟就安排土葬;第二天,坟墓被挖开。小说非常细腻地展现了乡村已经消失的土葬风俗以及哭丧文化。作为从乡村走出来的人,我读后感觉阿乙叙述的葬礼太传神了,比真实更真实,通过对葬礼的描述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性阴暗的镜像。尤其是小说不动声色地触及了中国最基层的乡村政治生态。乡村政权与黑恶势力纠缠在一起,在宏阳死亡后又自然散开的图景,令人怵目惊心。阿乙的文学神话更为成熟,也更为隐秘了。
二、新部:启动复调意味的按钮
阿乙的小说带有个性鲜明的语言特征和结构形式,他的很多作品都在探索小说叙事的形式。20世纪以来,西方小说的叙事技巧基本达到了巅峰,很多作家都在突破既有的叙事形式,比如库切和略萨。阿乙也一直没有放弃对小说结构形式的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重叙事与“复调”主题
双重叙事与“复调”主题
作为一种叙事艺术,小说文本实际上是故事叙述者的一一
种话语形式。叙述者的不同,叙述视角的差异,直接影响着小说的表达效果。叙事者的确定表明故事由“谁来说”,形式结构的安排表明“怎么说”,结构的功能意义赋予它“说什么”。小说形式上的这些特点启发我们在对文本进行阐释的时候,应该更多地从故事层面跳出来,进入文本的内部结构,考察作者在叙述故事时的全部意图。
《祝福》写于1924年新文化运动的低潮时期,小说包含了这一
时期鲁迅对现实人生以及知识分子使命与特质的复杂感受和深刻思考。但文本意蕴的复杂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被简单化了,教学中,对这部小说的主题基本采用“四权说”和“三教说”两种观点。而进入文本的内部结构,我们则会发现新的答案。
、故事由谁来说
从《祝福》中“我”对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陈规旧俗、世态人情的厌弃,到“我”与故乡在精神层面、价值观念上的冲撞可以看出:“我”是一个逃离故乡、“走异路”的漂泊在外的现代知识者。那么,作者为什么选择“我”来叙述祥林嫂的悲剧而不是鲁镇的任何一个人呢?作为20世纪初有着现
代精神的知识分子的“我”与悲剧人物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内在的精神关系呢?“我”到底是一个纯粹的“叙述者”还是小说中的另一个主要角色(人物),或者说是兼而有之呢?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势必要将小说叙述者的人称问题和叙述时序问题联系起来考虑。
二、故事怎么说
1.是一个故事,还是两个故事?
纵观小说全文,在长达万余字的篇幅中,祥林嫂的故事占了三分之二,而“我”的叙述竟然占了三分之一。如果小说文本的用意仅仅在于再现祥林嫂的人生悲剧的话,叙述者“我”的篇幅实在太过冗长了。那么,作者在祥林嫂的故事之外的“我”的叙述里还想表达什么呢?
“时间是小说艺术的主角”,这是因为故事总是在一个时间流程中才得以实现。在小说中,“叙述时间(文本时间)的
顺序永远不可能与被叙述时间(故事时间)的顺序完全平行,其中必然存在’前’与’后’的倒置。这种互相倒置的现象可以归之于我们所提到的两种时间性质的不同:话语时间是线性的,而故事时间则是多维的”(谭君强《叙事理论与审美文化》)。《祝福》的时间跨度大约是三天,小说开头描写了旧历年底江南农村祭送灶神的风俗,“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下午在河边遇见了祥林嫂;第三天傍晚听到了祥林嫂死去的噩耗。晚饭后,在雪夜的静寂中,
“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直到五更将近的时候,被四叔家祝福的爆竹声惊醒。第四天的行程没有写,但从反复提到的“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这句话中可以预测出“我”以后的行踪。由此看来,小说的文本时间是按照顺叙的方式展开的,主要是叙述“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小说的故事时间则围绕祥林嫂一生的遭遇来展开,但作者对故事进行了时间切割,对时间维度上的前后顺序和间隔距离作了艺术调整。先写祥林嫂去世的结果,然后倒叙祥林嫂的经历,中间通过卫老婆子之口插叙了祥林嫂在贺家奥的一段经历。因此,文本
的整体结构是顺叙,对主人公祥林嫂的生平叙述才表现为倒
叙、插叙等多维形式。从叙述文本的深层结构分析,作为一个五四落潮时期失意彷徨的现代知识分子,“我”并非只是一个单纯的叙述者。“我”的回乡历程尽管很短,但感受十分复杂,其中祥林嫂的故事对“我”的触动最大。这样,综合祥林嫂的悲剧与“我”的复杂感受,并将其与作者一系列回乡小说如《故乡》《在酒楼上》《孤独者》等联系起来思考时,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祝福》分别写了“我”
和祥林嫂的两个不同而又紧密相连的故事一一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与“我”的心路历程。从结构上来看,祥林嫂的故事是“嵌”在“我”的心理感受的叙事层次中的,而“我”的心路历程则伴随着祥林嫂的人生悲剧展开、绵延、深化,“我”
的故事在意蕴深度上超过了祥林嫂的故事。
2.叙事视角的确定。
小说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述者“内聚焦”视角。作为故事见证人的叙述者,首先出现在文本开头。“我”与祥林嫂的同乡关系,及五年前见过的印象,都有助于加强故事的可信程度。接着,在展开对祥林嫂一生的追叙部分里,第一人称叙述者,那
个读者熟悉的“我”突然隐身不见了,代之以第三人称叙述者。“他”以超然于故事之外的“说故事人”的身份出现,客观冷静而井然有序地向我们陈述了祥林嫂二到鲁镇以及沦为乞丐的可悲经历。最后回到第一人称“我”的叙事视角,在“祝福”的氛围中结束了故事。
这样的叙事策略不仅张扬了第一人称内视角与第三人称外视角的叙述长处,而且克服了二者的叙述之短。第三人称外视角的叙述弥补了第一人称内视角所带来的时空方面的限制及因为主观情绪太强而带来的对读者思考的干扰。而第一人称内视角叙述则又弥补了第三人称外视角叙述所带来的读者对故事的客观可信度的怀疑。
三、故事说什么
1.祥林嫂所代表的国人的生存现状。
小说主体部分,也即祥林嫂的悲剧故事采用了第三人称外视角的叙述方式。叙述者把读者带到事件发生的现场,冷静而从容地向
我们讲述了祥林嫂新寡之后的灾难性遭遇,由此让我们看到国人困窘的生存现状:一方面是人间惨剧的主角,
另一方面是怀着灰暗变态心理的观赏者;一方面是脆弱的生命不堪承受无法预测的厄运和灾难,向着世人吁求起码的关切与同情,另一方面是世态炎凉与人情淡漠;一方面是生命个体的苦苦挣扎,另一方面是传统文化铸成的命运的“两难性”悖论。在祥林嫂的生存遭遇中,在以鲁镇为隐喻的20 世纪初的中国现实中,我们最真切地感受到了国民的愚昧、虚伪、冷漠及人生的残缺、病态与绝望。作者在《祝福》中表现出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意识和他内心深处难以释然的困厄,也表现出了他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2.“我”的生存困境。
“我”受欧风美雨所带来的现代文明的影响,从封建宗法制的农村出走,去寻找别样的新的生活。然而,都市并非“我” 真正的理想所在,封建文化、殖民地文化和充满矛盾的现代文明互相缠绕困惑着“我”,“寻根”成为“我”的不可摆脱的情结。但是当“我”回到故乡时,故乡已全然没有了往日梦境中的鲜美活泼。故乡的破败凋敝,故乡风俗的封建迷信,故乡人精神的麻木愚昧,故乡世情的冷淡浅薄,都使“我” 与他们格格不入,而他们也把“我”当成了一个“新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