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教学实录
《怀念母亲》课堂教学实录
《怀念母亲》课堂教学实录【小编寄语】《怀念母亲》课堂教学实录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为大家收集到优质教学案例。
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课堂教学实录情景再现,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一起来看看吧!《怀念母亲》课堂教学实录一、揭题导入,奠定基情老师也向你们介绍一位被评为感动中国的人。
他今年98岁高龄了,(出示白岩松在颁奖典礼上的介绍词)知道是谁吗?看了这段录像知道他为什么被评为感动中国的人了吗?生1:他是季羡林。
生2:因为他身在德国,心却还想念着祖国,把心留在东方。
师:因为他身在德国,心却还想念着祖国,把心留在东方,你知道为什么吗?生3: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在德国留学师: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季羡林在80岁高龄时写的纪念母亲的文章——《怀念母亲》。
师:齐读课题。
生:怀念母亲师:恭恭敬敬地再读一遍。
生:怀念母亲(此时,学生已不再是像第一遍那样简单的读课题了,而是多了一份尊敬的语气。
)二、初读课文,把握主线师:课前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四个词你会读了吗?(出示课件)你来生:真挚,朦胧,风骚,弃养(读得字正腔圆)师:有哪个词你不理解?生:“弃养”是什么意思?师:有谁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吗?生:指人去世了。
师:它不是指所有人去世都叫弃养,一般的人去世能叫弃养吗?知道谁去世了叫弃养吗?生:指名人去世了。
师:一般指父母去世了,子女再也不能在奉养他了。
一齐读读这些生字词语。
(在这样一问一答的过程之中,我想学生一定非常清楚地记住了这个词语。
而我的课堂也应该多一些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趣中学。
)生:齐读生字词语。
三、品读思母之痛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为什么怀念生身母亲?(学生边读老师边巡视学生读的情况)2、交流汇报生:因为作者在6岁时就离开了生母,只回了两次家。
师:回家少到什么程度?生:6-20岁只回了两次,只呆了几天生:因为母亲早逝师:读了这段话,你还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季羡林为什么回家这么少?生: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就是灵魂不全了? 生:报终天之恨,恨的是什么?生:没有实现的愿望是什么?生:“我”为什么失去母亲,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师:我们还是听听季羡林是怎么说的吧!默读课文:作者怀念的母亲和我们平常的母亲有什么不一样吗?师:找到了答案举手示意我生: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暗我的祖国母亲。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通用10篇)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通用10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通用10篇)《怀念母亲》这篇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季羡林先生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怀念母亲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怀念母亲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怀念母亲》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季羡林先生所写。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深深的眷恋。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作者表达的深厚的感情缺乏体验,在感受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1、准确读写课文8个生字和“寝不安席、频来入梦、凄凉、朦胧、可见一斑、真挚”等六个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
3、品味揣摩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旅居海外时对祖国异常强烈的思念之情,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4、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5、学习体会关键词句,结合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的敬意与真挚爱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播放图片师:刚才看这个短片,除了个别同学在交头接耳,议论。
其他同学都很专注。
我从你们的坐姿和眼神中能看出来,你们或许有些感动,有些温暖,甚至觉得甜蜜。
那么此刻,带着这些感受再次轻轻的呼喊这个名字-----母亲。
轻轻的呼喊……我们每个孩子对自己的母亲都有着深厚的,不一样的感情。
同样,有位国学大师他对母亲也有着特殊的感情。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国学大师,走近她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
板书课题----怀念母亲(齐读课题)介绍作者二、检测预习课前大家对课文做了充分的预习,现在老师要检查检查。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组:6怀念母亲》优课教案_0
《怀念母亲》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怀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准备搜集季羡林生平简介及其相关作品《赋得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曲。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师:谁知道一般“国宝”是指什么?(大熊猫)但是在北京大学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呢?(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介绍。
师: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
(板书《怀念母亲》)读出“怀念”的情感。
生:齐读课题。
师: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师:(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三、抓住重点语句,品读(一)品读怀念“生身母亲”师:老师想请一个同学,读一下课文第二自然段。
其他同学认真思考,第一,这段当中有哪些词语你不懂,第二,在这段文字当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终天之恨”谁能联系课文,帮助这个同学弄懂这个词语的意思?师:我们再次用心来读这段文字,看你能不能捕捉到季羡林内心的感受。
用心来读每一个文字。
生朗读。
师:的确,这是一个很值得认真品味的句子,请大家认真读读这句话,看你还能读懂什么?师:季老先生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呀!正像古人所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同学们交流的太好了。
你们的发言让老师感动,我们把这种感动变成我们的朗读,我们来读一读这段文字,来体会此时的季羡林的心好吗?(生带着体会和理解,动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二)研读思念“祖国母亲”师: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
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怀念母亲课堂实录
怀念母亲课堂实录
今天上午,我们班级进行了一次特别的课堂,题目是《怀念母亲》。
首先,班主任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母亲节的由来和意义,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母亲的伟大和无私。
接着,班级里的几位同学分别分享了自己与母亲的感人故事,有的同学讲述了母亲为他们默默付出的点滴,有的同学则表达了对于母亲的感激之情,这些故事让我们更加感动和感悟。
最后,我们一起唱起了《妈妈我爱你》这首歌曲,全班同学齐声合唱,场面十分温馨和感人。
通过这次课堂,我们更加明白了母亲的重要性和爱的力量,同时也对于班级之间的团结和凝聚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 1 -。
《怀念母亲》教案(精选10篇)
•••••••••••••••••《怀念母亲》教案《怀念母亲》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怀念母亲》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怀念母亲》教案篇1教学要求: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课生字、词语。
2、学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与欧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4、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过程与方法1、通过拼读、练习、组词等掌握本课生字、新词2、通过多读、有感情的朗读,达到熟读课文的目的。
3、通过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课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4、通过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祖国的思念之情。
进而激发学生关心亲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与关键:1、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能抓住关键词、句、段与日记,体会作者思念祖国的感情,感悟爱国情。
课时划分: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理解“真挚、凄凉、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4、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联系旧知,谈话导入。
1、回忆学过的与季羡林老先生有关的文章。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2、认识季老。
3、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加以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文中的生字、新词,认读、识记。
3、教师重点强调文中的部分字词。
4、畅谈自己初读课文后的理解和体会。
5、练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明确: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6、动笔为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怀念母亲》课堂实录
展示内容
学生展示的内容包括对课文的理解、 个人感悟以及从课文中获取展示进行了评价,肯定 学生的表现和进步,同时提出了建设 性的意见和建议。
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展示,如朗诵 、演讲、PPT演示等。
课程总结
04
重点回顾
重点词汇
学生需要掌握本节课出现的重点词汇,如“怀念 ”、“思念”、“记忆”等。
语言表达
01
语言特点
02
本文语言质朴,情感真挚,表 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
无尽思念。
03
修辞手法
04
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 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情感更加真挚。
课堂互动
03
提问环节
提问设计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有启 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回答
学生积极参与提问环节,回答问 题时思路清晰,表达准确。
教师点评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及时点 评,肯定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小组讨论
分组情况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 4-6人,确保每组都有不同层次的
学生。
讨论主题
小组讨论的主题围绕课文内容展开 ,涉及作者的情感、文章的主旨等 方面。
讨论过程
学生在小组内积极发言,分享自己 的看法和感受,互相倾听和交流。
学生展示
教学方法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 解、讨论、互动等,以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 能力。
课文解析
02
文章结构
文章分段解析
01
第二段:详细描述了母亲的生活经历,以 及她对作者的影响。
03
02
第一段:描述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以 及母亲在作者生命中的重要地位。
04
《怀念母亲》教学实录
2013年10月10日星期四第三节:10:05-10:50六(1)班王怡文老师6怀念母亲【课堂实录】一、导入环节,回顾课文T:大家知道今天几号吗?S:10月10号。
T:在102年之前的今天,武昌起义开始了。
而在同一年,季羡林先生出生了。
T: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季老的两位母亲是?S: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
T:季老对这两位母亲怎样?S:对两位母亲怀着同样的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T:这节课我们要走进3-14自然段。
1935年的8月31日,季羡林离开北京,经过一个多月的奔波,10月来到了哥廷根。
(哥廷根图片)哥廷根面积118平方公里,人口13万,对比上城区18平方公里,人口35万。
所以季老说那是一座?S:“孤寂”的城市。
二、关注“引用”,学写批注T:走进第4到第12自然段,和一般的文章有什么不一样?S:我发现了文章中有很多引用。
S:有写亲生母亲的,有写祖国母亲的。
S:我发现里面主要是写祖国母亲的。
T:为什么呢?S:里面除了第3自然段之外,其他都在想自己的祖国。
T:作者主要采用引用的手法,表达了对祖国母亲的思念之情。
(读四则日记)S:“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
”老师的批注示范:“织”字:妙!妙在可以看出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慢慢看不清楚了;可以看出季老在窗前……学写批注(本堂课的重点)T:再去读一读这四则日记,选择一处写一写你的感受、感触。
可以是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矛盾的地方,写出你的感触。
(用时3分钟)(四人小组交流)(个人发言)T:可以借鉴学习,好的同样批注在自己书上.T:找到了“凄凉”和“甜蜜”的对比。
S:感觉凄凉是觉得自己在异乡非常的孤单,感到朋友是无处不在的,所以还有一丝甜蜜。
S:我找出了“糊”字。
三、体验情感,抒情表达T:季老在哥廷根留学确实是幸福的,一对一授课,甚至三对一授课,十年都同住在一位女房东家里。
试着读出这种感觉。
S:“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怀念母亲人教新课标
《怀念母亲》教学实录(第一课时)课前谈话:师:我们聊聊一位已经98岁高龄的老人,板书名字,请生读。
他学贯中西,潜心研究东方文化,写作一生,共写了1200万字的学术专著和文学散文。
在2006年曾被评为十大感动中国人为之一。
你知道他是谁吗?生:季羡林师(板书:季羡林):季羡林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你还知道有关他的哪些信息?(6岁离开父母到济南的叔叔家,34年作为北京大学交换生离开祖国到德国的哥廷根留学,却因战乱被阻留在异国他乡11年。
46年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系主任、副校长。
一生起起伏伏。
学过有关他的《小苗和大树》,他写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一、直接导入师:今天,让我们就一起走进季羡林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怀念母亲》,请生一起读题。
生:怀念母亲师:一种深深地思念之情,再读题。
生:怀念母亲师:母亲,季羡林说:“我的一生有两个母亲。
”通过预习你知道这里的母亲指的是谁?生:一个是生我的母亲,还有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师板书:生身母亲祖国母亲)师(出示第一段):一起读二、初读感知师:自由读课文,读准音,读通文。
想想:主要写了什么?师:这些词语你会读吗?(出示词语:朦胧、薄暗、引用、思潮起伏、可见一斑、频来入梦)师:谁来读第一行,对“bó ”薄暗,是昏暗的意思,常用在书面语。
“频”是什么意思?屡次,连续几次。
连续点头叫作?生:频频点头师:那“频来入梦”就是?生:经常在梦中出现。
生:常常到梦中来。
师:我们理解了“频”字,就懂得了“频来入梦”,有些词语我们抓住重点字,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整个词的意思。
师:谁来读第二行?师:“可见一斑” 能用“斑”组词吗?生:斑点生:花斑生:斑纹师:(出示斑:花纹或斑点。
)这就是“斑”的意思。
“可见一斑”来自典故。
我们常说:窥一斑而知全豹,看见豹子身上的一个花纹就能推测出整个豹子的样子,比喻见到事物的一少部分也能推知事物的整体。
也称“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既是近义词,也常连用。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怀念母亲课堂实录
一、课前谈话师:我叫曹晨曦,知道:“晨曦”什么意思吗?请大家互相介绍一下我们的同学,如唱歌唱得最好的……生介绍师:我也向大家介绍一个人,这是个老人,2008年被评为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写给他的颁奖词是这样的,录音响起。
知道是谁吗?为什么被评为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呢?生:……师:德国留学回来后,季羡林在北大创建了东方语言文学系,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所以被评为……其实,季羡林被评为……不仅因为学识,还因为他高尚的品格。
一、揭题导入,奠定基情1、师:今天我们学习季羡林80多岁写的文章《怀念母亲》师板书课题后,生齐读。
师:让我们恭恭敬敬地再读一遍。
[思想开了小差,因为想起张祖庆老师写的《语文教学岂能一张脸》,呵呵]二、初读课文,把握主线1、师:课前我们预习过,这4个词你会读吗?幻灯出示:真挚朦胧奔丧弃养指名读师: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吗?生没有提出。
师:“弃养”是什么意思?生:“弃养”就是“去世”师:不是所有的人去世都叫弃养,弃养是指养育我们的父母亲去世。
生再读词语。
[对重点词语的教学,我觉得有点形式化,读一读四个词语,理解一下“奔丧”,感觉帮助学生读懂课文这一环节还做得不够。
当然,可能是城里的学生基础比我们乡下的要好,或者这是优质课评比,为了能出彩些,课堂中不能呈现亮点的环节尽量简单些。
]2、师:这篇课文说的怀念母亲和我们说的有什么不一样?不急,让我们好好读读课文,把相关的段落划出来交流。
生: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师板书:生身母亲祖国母亲师:作者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幻灯出示第一段,生齐读。
师:是啊,同学们,在20多岁的时候他的生身父亲就离开了他。
现在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如此怀念自己的生身母亲。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这样的整体感知会不会显得仓促了些?能否再理一理作者的文路,让学生在整体上有个比较完整的感知后再导入第二段教学?]三、品读思母之痛1、自由读,思考:作者为什么怀念生身母亲?生:因为6岁就离开了母亲,回来也就两次……师:季羡林在家的时间少,少到什么程度?生:……2、师:同学们再读第二自然段,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生1:为什么说少了母亲的孩子灵魂不全?生2:抱憾终天之恨的恨,恨什么?生3:为什么数十年如一日呢?师:我们还是听听季羡林是怎么说的?(录音响起,文字材料补充《赋得永久的悔》)字幕徐徐上升,老师很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认真听。
《怀念母亲》教学实录
《怀念母亲》教学实录一、情境导入师:上课之前,我们先听一首歌——《母亲》(播放)刚才感人肺腑的歌词,动人的画面,勾起了我们队母亲的无限思念,此时你脑海中浮现出了母亲怎样的形象?用一两个词来形容你心目中的母亲。
(_______的母亲)过渡:母亲,人世间最深情的呼唤,人心里最温馨的字眼。
北大教授季羡林也是一个深爱母亲之人,写下了一系列讴歌母亲的文章,可在他《怀念母亲》一文中,却写到他有两个母亲,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板书:怀念母亲) 生齐读课题,再读一遍,读出怀念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作者说“我一生有两个母亲”是哪两个母亲?文中哪句话概括了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情感?(生积极在文中找,生说师板书)2、师: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呢?请同学们四人为一小组,合作交流,画出相关语句。
过渡:现在我们先来感悟爱母之情。
三、合作研读,感悟理解(一)抱终天之恨,悟爱母之情1、请默读第2自然段,想想从哪些语句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请画出来读一读,也可以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1)生:“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这个句子让我感受到母亲的去世,让作者感到无比的伤心,一连痛哭还几天。
(出示)师:你知道食不下烟、寝不安席是什么意思吗?生:就是睡不着觉,在床上翻来覆去。
①师:最亲最爱的母亲的离去,让作者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痛苦不堪?生1:因为“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仍然回到城里。
”因为作者六岁就离开了母亲,而且平时也很少回家,没很好地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所以感到很内疚。
生2:我觉得还有一点,母亲临终之前都没能看到自己日夜想念的儿子一眼,心里一定也很痛苦。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怀念母亲 课堂实录
《怀念母亲》课堂实录《怀念母亲》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第六课。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怀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准备搜集季羡林生平简介及其相关作品《赋得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曲。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师:谁知道一般“国宝”是指什么?(大熊猫)但是在北京大学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呢?生:季羡林先生。
师:(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介绍。
师:(课件出示: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请同学们默读《赋得永久的悔》。
生:默读,交流感受。
师: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
(板书《怀念母亲》)读出“怀念”的情感。
生:齐读课题。
师: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师:(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生:课文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有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三、抓住重点语句,品读(一)品读怀念“生身母亲”师:老师想请一个同学,读一下课文第二自然段。
其他同学认真思考,第一,这段当中有哪些词语你不懂,第二,在这段文字当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评价朗读)书读得很熟练。
有你不理解的词语吗?生:“终天之恨”师:谁能联系课文,帮助这个同学弄懂这个词语的意思?生:终天之恨:终身的遗恨。
文中指作者因为失去了母亲,而感到终身遗恨。
师:我们再次用心来读这段文字,看你能不能捕捉到季羡林内心的感受。
用心来读每一个文字。
生:朗读。
生:“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这个句子让我感受到母亲的去世,让作者感到无比的伤心,一连痛哭了好几天,而且吃不下饭,可见作者对母亲有多么爱。
小学语文公开课《怀念母亲-》 教学实录
小学语文公开课《怀念母亲>》教学实录教研资料教学实录执教:张龙实录整理:王珊课前交流:师:老师来考考谁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刚才主持人和我讲了什么?生:支持人介绍张老师写“人生就像一幅山水画、、、、、”师:你记得这句已经不错了。
你觉得呢最席上什么样的老师给你上课?生:和蔼的老师。
生:平易近人的老师。
生:幽默的老师。
师:我是这样的人吗?生:是。
师:那么,你们知道什么样的学生师老师最欣赏?生:上课不讲话的学生。
生:上课不做小动作的学生。
生:能和老师互动的学生。
师:谁知道互动可以换个什么词?生:交流。
师:今天老师希望你们就带着这样的表现进入课堂。
上课!导入新课:师:出示课题,请齐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那让我们边读边思边问,并在旁边批注,好,开始。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携手走进课堂。
出示词语:终天之恨频来入梦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怅望归天思潮起伏师:请自己试试读这些词。
生练读。
师:谁读好了?一学生举手。
请你来,这位同学特别懂得交流。
好几个同学举手。
生读很好。
师:口齿伶俐。
那么,同学们,请你这些词语都带着什么呢?生:带着悲伤的情感。
师:你觉得哪个词带有这种悲伤的情感?生:怅望归天师:请你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
生读词语(感情不够到位)师:这些词语当中仅仅是悲伤吗?再自己练读。
生练读。
生:还有一种思念的感情。
生:带着一种悔恨的感情。
师:短短的2分钟就能把词语背后的情感读出来。
师配乐范读。
师:您听出了什么?生:声音的感情较强烈。
生:声音中带者悲伤。
师:能不能像我一样读出不同的情感?生齐读词语(声情并茂)师:学语文就是这样,走进文字,走进文字的情感。
请大家自由读课文。
生读课文。
师:课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生:思念母亲。
生:思念生母和祖国母亲。
师:带着像读词语的感情读这一段。
出示段落。
生读。
师:这篇文章跟我们在写作文表达上有什么不一样?生:有日记在里面。
师:真会发现。
这时一篇散文,散文师要书法情感的。
那么这篇文章中哪些段落是抒发情感的?生:第二段师:仅仅第二段吗?生:第二、三、五、七段师:对了,我们看问题要全面一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教学实录一、揭题导入,奠定基情老师也向你们介绍一位被评为感动中国的人。
他今年98 岁高龄了,(出示白岩松在颁奖典礼上的介绍词)知道是谁吗? 看了这段录像知道他为什么被评为感动中国的人了吗?生1 :他是季羡林。
生2 :因为他身在德国,心却还想念着祖国,把心留在东方。
师:因为他身在德国,心却还想念着祖国,把心留在东方,你知道为什么吗?生3 :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在德国留学师: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季羡林在80 岁高龄时写的纪念母亲的文章——《怀念母亲》。
师:齐读课题。
生:怀念母亲师:恭恭敬敬地再读一遍。
生:怀念母亲(此时,学生已不再是像第一遍那样简单的读课题了,而是多了一份尊敬的语气。
)二、初读课文,把握主线师:课前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 这四个词你会读了吗?(出示课件)你来生:真挚,朦胧,风骚,弃养(读得字正腔圆)师:有哪个词你不理解? 生:“弃养”是什么意思? 师:有谁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吗? 生:指人去世了。
师:它不是指所有人去世都叫弃养,一般的人去世能叫弃养吗?知道谁去世了叫弃养吗?生:指名人去世了。
师:一般指父母去世了,子女再也不能在奉养他了。
一齐读读这些生字词语。
(在这样一问一答的过程之中,我想学生一定非常清楚地记住了这个词语。
而我的课堂也应该多一些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趣中学。
)生:齐读生字词语。
三、品读思母之痛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为什么怀念生身母亲?(学生边读老师边巡视学生读的情况)2、交流汇报生:因为作者在6 岁时就离开了生母,只回了两次家师:回家少到什么程度?生:6-20 岁只回了两次,只呆了几天生:因为母亲早逝师:读了这段话,你还有什么想问的吗?生; 季羡林为什么回家这么少? 生: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就是灵魂不全了? 生:报终天之恨,恨的是什么? 生:没有实现的愿望是什么?生:“我”为什么失去母亲,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师:我们还是听听季羡林是怎么说的吧!默读课文:作者怀念的母亲和我们平常的母亲有什么不一样吗?师:找到了答案举手示意我生: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暗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师:是啊,20 岁的季羡林对母亲有着深深的思念。
(对这么多的问题,我想就在这段话中,是无法完全解决的,也是学无法完全理解的。
于是曹老师就用录音呈现了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文章《赋得永久的悔》)师:我们来听听季羡林自己是怎么说的吧。
(播放录音)“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
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
我在母亲身边只呆到六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
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
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
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么也不会放他走的! '” 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 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呵! 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来,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
到上了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
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
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
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
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
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热泪盈眶。
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
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 师:听了这段内心独白你又明白了什么呢? 生:季羡林是爱母亲的生:很后悔离开了母亲(师:这就是报终天之恨)生:他很爱母亲,无论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不能代替。
师: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生:读(有点走进去了)师:我也来读一读可以吗?(老师范读)(我觉得曹老师的范读不是很到位)还有谁愿意读一读。
指名读生:读(她在用心的读这段文字)师:全班来读一读这段。
(读出了季羡林的悔恨)(通过这段录音补白,我已经对文本有了更深的理解,对季羡林的那种刻骨铭心的思母之痛也有了更深的体会。
那我想学生对作者的“思母之痛”也一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第2 段话朗读时的情感也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哀痛,也为下面体悟“念国之切”做足了感情铺垫)。
四、品读念国之切1、默读季羡林的四则日记,你从哪里感受到了季羡林魂牵梦萦的思念?把自己的感受写一写,划一划。
2、交流汇报生:从11 月18 日的日记,看到房东太太的神情,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的母亲。
生:从11 月16 日的日记师: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这是为什么?生:季羡林的老乡都不在身边师:这凄凉是甜蜜的,浓浓的,这又是为什么? 生:不是思念而是盼望师:这样矛盾的心情是在什么情境中产生的呢? 生:暗夜即将来临,触发了季羡林怀念母亲的深情师:这就是触景生情。
为什么在暗夜来临时? 生:这时心比较沉静。
(在曹老师一步步无痕的引导下,使学生明白了什么是触景生情。
我的课堂就缺少像这样无痕的引导。
很多东西如果太直白了,往往引不起别人的注意,这样似是无意的点拨到很可能引起别人的思索。
课堂教学处处显智慧)师:谁来读出这种感情?指名读生:读(你读的真好!)师:再读一遍。
学生再读。
(说不出的味道给这位同学读出来,读的不错。
)生:读(读的深入而富有激情)师生合作读:老师读环境,学生读我的心情。
师:文中还有没有触景生情的描写。
(不仅教会学生这是什么写法,还让学生学会运用,举一反三)指名说。
生:11 月28 日,我仰躺在沙发上, 听风路过窗外。
风里夹着雨。
——触景生情师:也许是他看见天空中南飞的大雁,也许他瞧见路旁相识的大树,也许,还有很多也许,请你把最能勾起季羡林回忆的场景写一写,练习写好举手示意一下。
(播放音乐)生:动手写(教师巡视学生写的情况)(写话时加音乐,如果学生平时也是这样训练的,那么没什么反作用,可如果只是这一堂课来用,我觉得还不如不要,学生写作时,我觉得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
)师:读一读自己写的生:也许——也许——也许——也许——师:请大家再看看11 月28 日的日记,你看出了什么? 生:思念长眠地下的母亲师:回过头来再读第二自然段,看看哪些句子就是不能忍耐的怀念?生: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生: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师:齐读季羡林的这段话。
学生齐读。
曹老师在执教此节课时,课前与学生互相介绍,又让学生介绍自己或自己的朋友、同学,不仅拉近了师生距离,同时也很自然地导出文本的主人公——季羡林先生。
在初读课文这一环节,我觉得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曹老师做的还是比较到位的。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生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曹老师在第一课时里,请学生阅读季老的相关作品,了解写作背景课前安排学生搜集季羡林的一些资料,为学习课文打基础教学中适当补充、拓展了相关资料。
这一系列的准备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季羡林的思母之切,同时也为体会季老的对祖国母亲怀着与生母同样的感情做足了感情铺垫。
要想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扎实准确地解读文本,教师课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执教者本人只有真正走入了文本,才能对文本做出正确的解读。
曹老师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
2、品味揣摩重点词句,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念国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3、在感悟情感的过程中,初步领会文章“触景生情” 的写作手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从曹老师所定的教学目标来年,是符合年段目标和单元目标的。
而且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会了语文的工具性,但我觉得过于偏重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而对祖国母亲怀着与生身母亲同样的敬意和爱慕,体会的就淡了,通过学生的回答也可以感受到,老师的引导更多地放在了体会思念母亲。
曹老师通过教学季羡林的日记,使学生初步领会文章“触景生情”的写作方法后,又举一反三,让学生再在文中找一找用此写法的句子。
在教学文本的过程中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并学会运用,这应是我们作为教师努力去做的方向。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技巧,引领学生理解文本,体会作者情感,最后达到独立欣赏文本的能力是我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