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RECIST 1。1
疗效评判标准recist1·1
疗效评判标准recist1·1
RECIST 1.1是癌症治疗效果评价的标准,它基于RECIST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于2009年在欧洲癌症杂志上发表。
在RECIST 1.1中,对于肿瘤负荷的改变评价是关键特征之一,包括病变最小大小的确定、对随访病变数目的建议(最多10个;每个器官最大5个)、一维而不是二维的使用以及肿瘤负荷的总体评价。
这些标准后来被学术团体、协作组和制药工业广泛采用。
总体疗效评价标准如下:
CR(完全缓解):肿瘤完全消失,并且该状态至少持续4周(对于先前存在肿瘤的情况)。
PR(部分缓解):肿瘤缩小超过50%,并且该状态至少持续4周(对于先前存在肿瘤的情况)。
SD(稳定疾病):肿瘤大小没有变化,或者缩小但未达到PR的标准,或者增大但未达到PD的标准。
PD(疾病进展):肿瘤增大超过25%,或者出现新的肿瘤病灶。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非随机试验中,需要确认PR和CR以确保所评估的肿瘤缓解不是测量误差导致的。
在随机试验(2期或3期)或以SD或PD为主要终点的研究中,不需要确认CR或PR,因为这对解
释试验结果没有价值。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可以查阅关于RECIST 1.1的文献资料获取更多信息。
解读RECIST1。1解析
不可测量或非目标病 灶的明确恶化; 新损害的检测。
RECIST 1.1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 vision 1.1
RECIST指南:实体瘤测量和成人、小儿癌症的临床试验中肿瘤大小 变化客观评估的规定的标准做法。
SD
与靶病灶直径和最小值相比,既达不到缓减标 准、也达不到恶化标准者。
与靶病灶直径和最小值相比,所有靶病灶直径
PD 的总和至少增加20%;直径总和增加的绝对值 还必须大于5mm;出现新的病灶
2.RECIST 1.1的详细介绍
2.4 靶病灶的评价及注意事项
淋巴结:
化疗后中心液化坏死灶的测量?
1.判断CR时,每个结节短轴均<10mm。
适用于:各类实体瘤中所有以客观反应为主要的研究终点的试验, 以及承担疾病稳定评估、肿瘤进展或进展时间分析的试验。
由于恶性脑肿瘤及淋巴瘤反应评估的国际准则已单独出版 ,这一指南不用于恶性脑肿瘤及淋巴瘤的研究。
2.RECIST 1.1的详细介绍
2.1 肿瘤病灶/淋巴结分类
可测量病灶
不可测量病灶 病变可测量性的
肿瘤性质
3.当CT层厚>5mm ,可测量病灶最 小应是层厚的两 倍
➢临床检查病灶
➢胸部X片
➢CT,MRI ➢细胞学、组织学
治疗前评估与治疗开始的间隔越短越好,最多不能超过4周
2.RECIST 1.1的详细介绍
2.2 测量方法规范
超声检查:1.不适用于评估病灶大小,不应用于测量方法。
2.超声发现的新病灶,建议用CT或MRI验证。 3.如顾虑CT的射线照射,可用MRI代替来检测待检病灶
RECIST1.1-冯奉仪解读(汇编)
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更新--解读RECIST1.1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冯奉仪2000年公布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0版,作为一种抗癌新药Ⅱ、Ⅲ期临床试验的疗效评价方法,至今已被广泛应用。
近年来由于肿瘤治疗方法和药物不断改进,尤其是大量的非细胞毒性分子靶向药物进入临床试验,对该标准的质疑开始出现。
例如,评价肿瘤负荷是否一定需要10个靶病灶?对不以客观缓解率为主要研究终点的临床试验,是否需要确认疗效?以生存为终点的临床试验患者是否一定要有可测量的靶病灶?非细胞毒性靶向治疗药物临床试验如何运用RECIST?如何应用FDG-PET和MRI等新的影像学技术?如何评估淋巴结?为此,RECIST需要更新。
2009年,RECIST修订版首次公布。
与RECIST1.0版一样,RECIST修订版也运用基于肿瘤负荷的解剖成像技术进行疗效评估,故被称作1.1版,而不是2.0版。
RECIST 1.1版具有循证性,以文献为基础,采用了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EORTC)实体瘤临床试验数据库中6500例患者、18000多处靶病灶的检验数据,主要针对靶病灶的数目、疗效确认的必要性及淋巴结的测量等方面作了更新。
解读:可测量靶病灶数目在RECIST1.1版中,用于判断疗效的可测量靶病灶数目从最多10个、每个器官5个改为最多5个、每个器官2个。
该标准规定,可测量的靶病灶包括:在5 mm薄层CT上长径≥10 mm、淋巴结短径≥15 mm;在对比度良好的胸部X线平片上长径≥20 mm;体表病变,如弯脚测径器可测量的皮肤结节等,若≥10 mm也可作为可测量病变,应通过有标尺的彩色照片明确标示其大小,若成像技术能评估应首选成像技术评估。
不可测量的非靶病灶是指确实不可测量的病灶,如软脑脊髓膜病变、腹水、胸膜心包膜渗出液、炎性乳腺癌、皮肤或肺的癌性淋巴管炎、成像技术不能重现的腹部肿块或包块等。
该标准还新增了短径≥10 mm、<15 mm的淋巴结为有病理意义的淋巴结。
Recist标准1.1
实体肿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1 版1肿瘤在基线水平的可测量性1.1 定义在基线水平上,肿瘤病灶/淋巴结将按以下定义分为可测量和不可测量两种:1.1.1 可测量病灶肿瘤病灶:至少有一条可以精确测量的径线(记录为最大径),其最小长度如下: CT扫描10 mm(CT扫描层厚不大于5mm)临床常规检查仪器10 mm (肿瘤病灶不能用测径仪器准确测量的应记录为不可测量)胸部X-射线20 mm恶性淋巴结:病理学增大且可测量,单个淋巴结CT扫描短径须≥15 mm(CT扫描层厚推荐不超过5 mm)。
基线和随访中,仅测量和随访短径。
1.1.2 不可测量病灶所有其他病灶,包括小病灶(最长径<10 mm或者病理淋巴结短径≥10 mm至<15 mm)和无法测量的病灶。
无法测量的病灶包括:脑膜疾病、腹水、胸膜或者心包积液、炎性乳腺癌、皮肤/肺的癌性淋巴管炎、影像学不能确诊和随诊的腹部包块,以及囊性病变。
1.1.3 关于病灶测量的特殊考虑骨病灶、囊性病灶和先前接受过局部治疗的病灶需要特别注明:骨病灶:骨扫描,PET扫描或者平片不适合于测量骨病灶,但是可用于确认骨病灶的存在或者消失;溶骨性病灶或者混合性溶骨/成骨病灶有确定的软组织成分,且软组织成分符合上述可测量性定义时,如果这些病灶可用断层影像技术如CT或者MRI 进行评价,那么这些病灶可以作为可测量病灶;成骨病灶属不可测量病灶。
囊性病灶:符合放射影像学单纯囊肿定义标准的病灶,不应因其为定义上的单纯性囊肿,而认为是恶性病灶,既不属于可测量病灶,也不属于不可测量病灶;若为囊性转移病灶,且符合上述可测量性定义的,可以作为是可测量病灶。
但如果在同一病人中存在非囊性病灶,应优先选择非囊性病灶作为靶病灶。
局部治疗过的病灶:位于曾放疗过或经其他局部区域性治疗的部位的病灶,一般作为不可测量病灶,除非该病灶出现明确进展。
研究方案应详细描述这些病灶属于可测量病灶的条件。
1.2 测量方法说明1.2.1 病灶测量临床评价时,所有肿瘤测量都要以公制米制记录。
解读RECIST 1。1
例题:假如肝细胞癌患者,选择肝脏2处病灶定为 靶病灶,在化疗过程中使用介入手术使较大病灶控 制,甚至缩小,但在化疗后的评价中显示,未行介 入治疗的病灶长大超过自体大小的20%,但另一病 灶由于介入手术而缩小,那么两个病灶的总体直径 和增长未超过20%,但患者可能仍需要更换化疗方 案,此时应评价为PD还是SD。
2.2 测量方法规范
超声检查:1.不适用于评估病灶大小,不应用于测量方法。
2.超声发现的新病灶,建议用CT或MRI验证。 3.如顾虑CT的射线照射,可用MRI代替来检测待检病灶
内镜、腹腔镜:不建议用这些技术评估实体瘤。可用于证实完全
的病理学缓解或确定完全缓解或手术切除后的再发。
肿瘤标志:1.肿瘤标记物不能单独用于评估实体瘤疗效。
不可测量病灶 病变可测量性的 特例
• 脑膜疾病、胸/腹/心包积液、炎症乳腺疾病、淋巴管参 与的皮肤或肺病变、腹部器官巨大症等 • 骨病变
• 囊性病变(如何测量?)
•已经受到局部治疗的病变
2.RECIST 1.1的详细介绍
2.2 测量方法规范
1.>=10mm的表 浅病灶,建议使 用彩色照片记 录,附比例尺; 1.优先选用CT扫 描 2.肺实质中边界 清楚的病灶也 可使用胸片检 测 1.区分PR和CR 2.证实渗出液的 肿瘤性质
1.最有效和重复性 最好 2.建议层厚<5mm
2.当既可临床检 查也可影像学 检查时,应行 影像学检查
3.当CT层厚>5mm ,可测量病灶最 小应是层厚的两 倍
临床检查病灶
胸部X片
CT,MRI
细胞学、组织学
治疗前评估与治疗开始的间隔越短越好,最多不能超过4周
2.RECIST 1.1的详细介绍
resist1.1评估标准
RECIST 1.1是临床研究中衡量实体肿瘤对治疗反应的标准方法,用于确定实体肿瘤接受治疗后的疗效,包括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和疾病进展(PD)。
具体的评估标准如下:
1.必须将随访扫描中目标病灶(SLD)的最长直径总和与治疗期间的基线、治疗
期间最小SLD进行比较,称为“最低点”。
2.在满足增加20%的基础上,SLD绝对增加值应≥5mm才称为疾病进展。
3.对于不适合精确测量但可以跟踪的非靶病灶,例如腹水或胸腔积液等,也需
进行评估。
因此,RECIST 1.1评估标准是一个全面、客观、量化的肿瘤疗效评价标准,有助于医生准确评估肿瘤病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并监测治疗效果。
实体肿瘤疗效评估标准-RECIST1.1-简介
非靶病灶
CR 非CR/非PD
不能评估 非进展或者不能完全评估 非进展或者不能完全评估
非进展 任何情况
PD 任何情况
新病灶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有或无 有或无 有
总评效
CR PR PR PR SD NE PD PD PD
2023年11月25日星期六
22
总评效(访视点)-无可测量病灶
综合非靶病灶、及新病灶的情况进行评定
➢ 评估频率:
根据方案规定的频次进行,一般情况下,治疗期间,6~ 8周(2个 用药周期)进行一次,治疗结束/随访期每3~4月进行一次
➢ 评估内容:
✓ 评估、测量基线期确定的靶病灶 ✓ 评估所有非靶病灶(骨扫描可在CR或怀疑骨进展时进行) ✓ 明确是否出现新病灶
➢ 比较对象:
✓ 每次评价PD应与整个治疗过程中的最小病灶对比,增大达到 标准时即为PD;
最大直径。但如果结合得密不可分,最长径应取融合病灶整体的最长径 ➢ 测量病灶最长径,无论是否发生空洞、坏死
2023年11月25日星期六
16
疗效评估- 靶病灶
靶病灶评估标准:
疗效
定义
完全缓解(CR) 部分缓解(PR) 疾病进展(PD) 疾病稳定(SD)
所有靶病灶消失,全部病理淋巴结(包括靶和非靶)短 直径必须减少至<10 mm 靶病灶总径与基线相比缩小≥30% 以靶病灶直径之和的最小值为参照(可能是基线也 可能是疗中),直径之和增加≥20%;除此之外,必 须满足直径和的绝对值增加至少5 mm 介于PR及PD之间
per organ
5
Measurement
Uni-Dimensional
PD
20 % increase in SLD from Nadir
实体肿瘤疗效评估标准 RECIST1.1 简介
17
疗效评估- 非靶病灶
非靶病灶评估——定性评估 疗效
定义
完全缓解(CR)
所有非靶病灶消失,且肿瘤标记物恢复至正常水 平。所有淋巴结无病理性意义(短径<10 mm)
非完全缓解/非疾病进展 存在一个或多个非靶病灶和/或持续存在肿瘤标 (Non-CR、Non-PD) 记物水平超出正常水平
疾病进展(PD)
RECIST 1.1 简介
2019-06-13
内容介绍
RECIST 1.1 简介 主要定义 疗效判定标准 解释
2
一、RECIST 1.1 简介
3
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的发展史
RECIST: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urs
历程、由来: 体积—1960’s 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 临床试验标准 面积(二维测量法)—1979 WHO 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 直径(一维测量法)—1999 James提出 2000年 RECIST 1.0 (EORTC、美国NCI、加拿大NCI修订补充
注意: 必须是明确的新发病灶,而非由于评估方法变更等人为因素或非肿瘤因
素产生的 如不能明确,继续治疗至下次疗效评估,如后续评估中明确为新病灶,
PD时间以首次发现时间为准 基线未进行影像学检查(如颅脑),随访中发现有病灶,定义为新病灶 超声发现的新病灶须经CT确认
20
病灶评估- 新病灶
2019年测量病灶以外的肿瘤病灶:
肿 瘤 病 灶:长径<10 mm (CT/MRI) 肿大淋巴结:短径<15 mm (CT/MRI) 腹水、胸膜或心包积液、炎性乳腺癌、皮肤/肺的癌性淋
巴管炎、脑脊膜病灶、影像学不能测量的但查体发现的腹 部包块
Recist标准1.1
实体肿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1 版1肿瘤在基线水平的可测量性1.1 定义在基线水平上,肿瘤病灶/淋巴结将按以下定义分为可测量和不可测量两种:1.1。
1 可测量病灶肿瘤病灶:至少有一条可以精确测量的径线(记录为最大径),其最小长度如下: CT扫描10 mm(CT扫描层厚不大于5mm) 临床常规检查仪器10 mm(肿瘤病灶不能用测径仪器准确测量的应记录为不可测量)胸部X-射线20 mm 恶性淋巴结:病理学增大且可测量,单个淋巴结CT扫描短径须≥15 mm(CT扫描层厚推荐不超过5 mm).基线和随访中,仅测量和随访短径。
1.1.2 不可测量病灶所有其他病灶,包括小病灶(最长径<10 mm或者病理淋巴结短径≥10 mm至<15 mm)和无法测量的病灶。
无法测量的病灶包括:脑膜疾病、腹水、胸膜或者心包积液、炎性乳腺癌、皮肤/肺的癌性淋巴管炎、影像学不能确诊和随诊的腹部包块,以及囊性病变.1.1.3 关于病灶测量的特殊考虑骨病灶、囊性病灶和先前接受过局部治疗的病灶需要特别注明:骨病灶:骨扫描,PET扫描或者平片不适合于测量骨病灶,但是可用于确认骨病灶的存在或者消失;溶骨性病灶或者混合性溶骨/成骨病灶有确定的软组织成分,且软组织成分符合上述可测量性定义时,如果这些病灶可用断层影像技术如CT或者MRI进行评价,那么这些病灶可以作为可测量病灶; 成骨病灶属不可测量病灶。
囊性病灶: 符合放射影像学单纯囊肿定义标准的病灶,不应因其为定义上的单纯性囊肿,而认为是恶性病灶,既不属于可测量病灶,也不属于不可测量病灶;若为囊性转移病灶,且符合上述可测量性定义的,可以作为是可测量病灶。
但如果在同一病人中存在非囊性病灶,应优先选择非囊性病灶作为靶病灶.局部治疗过的病灶:位于曾放疗过或经其他局部区域性治疗的部位的病灶,一般作为不可测量病灶,除非该病灶出现明确进展.研究方案应详细描述这些病灶属于可测量病灶的条件。
1.2 测量方法说明1.2。
胃肠道间质瘤recist1.1标准
胃肠道间质瘤recist1.1标准
RECIST 1.1(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 1.1)是一种常用的肿瘤疗效评估标准,用于评估固体肿瘤的治疗效果。
然而,RECIST 1.1 并没有针对特定的肿瘤类型或具体疾病提供单独的标准。
针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评估,RECIST 1.1 标准也适用。
它主要根据测量病变大小的变化,包括靶病灶的长径、短径和肿瘤标准化病灶体积变化。
RECIST 1.1 定义了不同反应(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进展)和评估时间点(治疗开始后4周、8周等)的标准。
请注意,对于具体的肿瘤评估和疗效判定,应该由医生或肿瘤专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相关研究结果进行判断和解读。
如果您或者您所关心的人有GIST相关的问题,建议咨询专业的医生以获取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RECIST-1.1-中文版
实体肿瘤的疗效评价标准1.1 版(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 RECIST Version 1.1)1肿瘤在基线水平的可测量性1.1 定义在基线水平上,肿瘤病灶/淋巴结将按以下定义分为可测量和不可测量两种:1.1.1 可测量病灶肿瘤病灶:至少有一条可以精确测量的径线(记录为最大径),其最小长度如下:●CT扫描10 mm(CT扫描层厚不大于5mm)●临床常规检查仪器10 mm(肿瘤病灶不能用测径仪器准确测量的应记录为不可测量)●胸部X-射线20 mm●恶性淋巴结:病理学增大且可测量,单个淋巴结CT扫描短径须≥15 mm(CT扫描层厚推荐不超过5 mm)。
基线和随访中,仅测量和随访短径。
1.1.2 不可测量病灶所有其他病灶,包括小病灶(最长径<10 mm或者病理淋巴结短径≥10 mm至<15 mm)和无法测量的病灶。
无法测量的病灶包括:脑膜疾病、腹水、胸膜或者心包积液、炎性乳腺癌、皮肤/肺的癌性淋巴管炎、影像学不能确诊和随诊的腹部包块,以及囊性病变。
1.1.3 关于病灶测量的特殊考虑骨病灶、囊性病灶和先前接受过局部治疗的病灶需要特别注明:骨病灶:●骨扫描,PET扫描或者平片不适合于测量骨病灶,但是可用于确认骨病灶的存在或者消失;●溶骨性病灶或者混合性溶骨/成骨病灶有确定的软组织成分,且软组织成分符合上述可测量性定义时,如果这些病灶可用断层影像技术如CT或者MRI进行评价,那么这些病灶可以作为可测量病灶;●成骨病灶属不可测量病灶。
囊性病灶:●符合放射影像学单纯囊肿定义标准的病灶,不应因其为定义上的单纯性囊肿,而认为是恶性病灶,既不属于可测量病灶,也不属于不可测量病灶;●若为囊性转移病灶,且符合上述可测量性定义的,可以作为是可测量病灶。
但如果在同一病人中存在非囊性病灶,应优先选择非囊性病灶作为靶病灶。
局部治疗过的病灶:●位于曾放疗过或经其他局部区域性治疗的部位的病灶,一般作为不可测量病灶,除非该病灶出现明确进展。
实体肿瘤疗效评估标准 RECIST1.1 简介
疗效评估(举例)
分离
如果靶病灶分离, 测量分离后每一个病灶的最长直径。疗效评价 时,分离后每一个病灶最长直径之和,与分离前靶病灶直径比较。
融合
如果靶病灶融合在一起, 计算融合后病灶的最长直径。疗效评价时, 用这个融合后最长直径,与融合前靶病灶直径的总和比较。
19
病灶评估- 新病灶
在随访中检测到,而在基线检查中未发现的病灶将视为新的病灶, 提示疾病进展
CR
PD
SD,如果满足方案规定最小随访间隔(如8周). 否则 PD
CR
NE
SD,如果满足方案规定最小随访间隔(如8周). 否则 NE
PR
CR
PR
PR
PR
PR
PR
SD
SD
PR
PD
SD,如果满足方案规定最小随访间隔(如8周). 否则 PD
PR
NE
SD,如果满足方案规定最小随访间隔(如8周). 否则 NE
➢ 评估频率:
根据方案规定的频次进行,一般情况下,治疗期间,6~ 8周(2个 用药周期)进行一次,治疗结束/随访期每3~4月进行一次
➢ 评估内容:
✓ 评估、测量基线期确定的靶病灶 ✓ 评估所有非靶病灶(骨扫描可在CR或怀疑骨进展时进行) ✓ 明确是否出现新病灶
➢ 比较对象:
✓ 每次评价PD应与整个治疗过程中的最小病灶对比,增大达到 标准时即为PD;
非靶病灶
新病灶
总评效
CR
无
CR
非CR或者非PD
无
非CR或非PD
不能完全评估
无
不能评估
明确PD
有或无
PD
任何情况
有
PD
2020年7月7日星期二
(完整版)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1版中文
(完整版)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1版中文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1版)1 背景1.1 RECIST标准的历史评价肿瘤负荷的改变是癌症治疗的临床评价的一个重要特征。
肿瘤缩小(客观反应)和疾病进展的时间都是癌症临床试验中的重要端点。
为了筛查新的抗肿瘤药物,肿瘤缩小作为II期试验端点被多年研究的证据所支持。
这些研究提示对于多种实体肿瘤来说,促使部分病人肿瘤缩小的药物以后都有可能(尽管不完美)被证实可提高病人的总体生存期或在随机Ⅲ期试验中有进入事件评价的其他机会。
目前在Ⅱ期筛查试验中评价治疗效果的指标中,客观反应比任何其他生物标记更可靠。
而且,在Ⅱ和Ⅲ期药物试验中,进展期疾病中的临床试验正越来越利用疾病进展的时间(无进展生存)作为得出有治疗效果结论的端点,而这些也是建立在肿瘤大小的基础上。
然而这些肿瘤端点、客观反应和疾病进展时间,只有建立在以肿瘤负荷解剖学基础上的广泛接受和容易使用的标准准则上才有价值。
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首次出版了肿瘤反应标准,主要用于肿瘤反应是主要终点的试验中。
WHO标准通过测量病变二维大小并进行合计介绍了肿瘤负荷总体评价的概念,通过评价治疗期间基线的改变而判断治疗的反应。
然而,在该标准出版后的十几年中,使用该标准的协作组和制药公司通常对其进行修改以适应新的技术或在原始文献中提出了不清楚的地方,这就导致了试验结果解释的混乱。
事实上,各种反应标准的应用导致同一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大相径庭。
对这些问题的反应是国际工作组于19世纪中期形成,并对反应标准进行了标准化和简化。
新的标准,也称为RECIST(实体肿瘤的反应评价标准)于2000年出版。
最初的TECIST关键特征包括病变最小大小的确定、对随访病变数目的建议(最多10个;每个器官最大5个)、一维而不是二维的使用、肿瘤负荷的总体评价。
这些标准后来被学术团体、协作组和制药工业广泛采用,而该标准的最初端点就是客观反应或疾病进展。
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1版中文
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1版)1 背景1.1 RECIST标准的历史评价肿瘤负荷的改变是癌症治疗的临床评价的一个重要特征。
肿瘤缩小(客观反应)和疾病进展的时间都是癌症临床试验中的重要端点。
为了筛查新的抗肿瘤药物,肿瘤缩小作为II期试验端点被多年研究的证据所支持。
这些研究提示对于多种实体肿瘤来说,促使部分病人肿瘤缩小的药物以后都有可能(尽管不完美)被证实可提高病人的总体生存期或在随机Ⅲ期试验中有进入事件评价的其他机会。
目前在Ⅱ期筛查试验中评价治疗效果的指标中,客观反应比任何其他生物标记更可靠。
而且,在Ⅱ和Ⅲ期药物试验中,进展期疾病中的临床试验正越来越利用疾病进展的时间(无进展生存)作为得出有治疗效果结论的端点,而这些也是建立在肿瘤大小的基础上。
然而这些肿瘤端点、客观反应和疾病进展时间,只有建立在以肿瘤负荷解剖学基础上的广泛接受和容易使用的标准准则上才有价值。
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首次出版了肿瘤反应标准,主要用于肿瘤反应是主要终点的试验中。
WHO标准通过测量病变二维大小并进行合计介绍了肿瘤负荷总体评价的概念,通过评价治疗期间基线的改变而判断治疗的反应。
然而,在该标准出版后的十几年中,使用该标准的协作组和制药公司通常对其进行修改以适应新的技术或在原始文献中提出了不清楚的地方,这就导致了试验结果解释的混乱。
事实上,各种反应标准的应用导致同一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大相径庭。
对这些问题的反应是国际工作组于19世纪中期形成,并对反应标准进行了标准化和简化。
新的标准,也称为RECIST(实体肿瘤的反应评价标准)于2000年出版。
最初的TECIST关键特征包括病变最小大小的确定、对随访病变数目的建议(最多10个;每个器官最大5个)、一维而不是二维的使用、肿瘤负荷的总体评价。
这些标准后来被学术团体、协作组和制药工业广泛采用,而该标准的最初端点就是客观反应或疾病进展。
另外,当局接受RECIST作为这些评价的合适的标准。
recist1.1标准
recist1.1标准
Recist 1.1是一种用于肿瘤评估的衡量医学放射学活动性的国际标准,由癌症反应评估协调委员会(RECIST)开发,作为根据CT,MRI,PET等影像学手段作出肿瘤活动性判断的参照标准。
Recist 1.1标准的出发点是结合以往不同的定义,在“可量化的肿瘤活动性”上明确定义,提出“肿瘤直径增长或减少量幅度超过20%即为有病变活动性”的判断标准,进而结合累计变化和累计稳定的理念,明确定义病变活动性的评价。
Recist 1.1标准主要包括远及性肿瘤细胞肿瘤标志物(unidimentional lesions)和多维型肿瘤标志物(multi-dimensional lesions)。
远及性肿瘤标志物包括肿瘤直径大小,体积大小和体积比。
为了准确评价直径大小,recist标准就直径尺度提出了准确测量方式,要求采用完整的厚度截面测量肿瘤直径,计算肿瘤表面到肿瘤边缘的最大长度。
从多州型肿瘤标志物的评价来看,Recist1.1标准要求采用完整的打印体积(Vol.),要求采用不多于3个轴的真实体积(VPC)等方法,只截取活跃的肿瘤部位计算体积。
总的来说,Recist 1.1标准在便捷快速的评估患者不同阶段,特别是治疗前后患者肿瘤活动性时,给出了一个明确可行的肿瘤衡量标准,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及准确性,有助于癌症治疗过程的更好控制和评估,对提高治瘤效率有重要价值。
RECIST 1.1 中文版
实体肿瘤的疗效评价尺度1.1 版(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 RECISTVersion 1.1)1肿瘤在基线程度的可测量性1.1 界说在基线程度上,肿瘤病灶/淋凑趣将按以下界说分为可测量和不成测量两种:1.1.1 可测量病灶肿瘤病灶:至少有一条可以精确测量的径线(记载为最大径),其最小长度如下:●CT扫描 10mm(CT扫描层厚不大于5mm)●临床通例检讨仪器 10mm(肿瘤病灶不克不及用测径仪器精确测量的应记载为不成测量)●胸部X-射线 20mm●恶性淋凑趣:病理学增大且可测量,单个淋凑趣CT扫描短径须≥15mm(CT扫描层厚推举不超出5mm).基线和随访中,仅测量和随访短径.1.1.2 不成测量病灶所有其他病灶,包含小病灶(最长径<10mm或者病理淋凑趣短径≥10mm至<15mm)和无法测量的病灶.无法测量的病灶包含:脑膜疾病.腹水.肋膜或者心包积液.炎性乳腺癌.皮肤/肺的癌性淋巴管炎.影像学不克不及确诊和随诊的腹部包块,以及囊性病变.1.1.3 关于病灶测量的特别斟酌骨病灶.囊性病灶和先前接收过局部治疗的病灶须要特别注明:骨病灶:●骨扫描,PET扫描或者平片不合适于测量骨病灶,但是可用于确认骨病灶的消失或者消掉;●溶骨性病灶或者混杂性溶骨/成骨病灶有肯定的软组织成分,且软组织成分相符上述可测量性界说时,假如这些病灶可用断层影像技巧如CT或者MRI进行评价,那么这些病灶可以作为可测量病灶;●成骨病灶属不成测量病灶.囊性病灶:●相符放射影像学单纯囊肿界说尺度的病灶,不该因其为界说上的单纯性囊肿,而以为是恶性病灶,既不属于可测量病灶,也不属于不成测量病灶;●若为囊性转移病灶,且相符上述可测量性界说的,可以作为是可测量病灶.但假如在统一病人中消失非囊性病灶,应优先选择非囊性病灶作为靶病灶.局部治疗过的病灶:●位于曾放疗过或经其他局部区域性治疗的部位的病灶,一般作为不成测量病灶,除非该病灶消失明白进展.研讨筹划应具体描写这些病灶属于可测量病灶的前提.1.2 测量办法解释1.2.1 病灶测量临床评价时,所有肿瘤测量都要以公制米制记载.所有关于肿瘤病灶大小的基线评建都应尽量在接近治疗开端前完成,且必须在治疗开端前的28天内(4周)完成.1.2.2 评价办法对病灶基线评估和后续测量应采取同样的技巧和办法.除了不克不及用影像学检讨,而仅能用临床检讨来评价的病灶之外,所有病灶必须运用影像学检讨进行评价.临床病灶:临床病灶只有位于浅表且测量时直径≥10mm时才干以为是可测量病灶(如皮肤结节等).对于有皮肤病灶的患者,建议用含有标尺测量病灶大小的黑色照片作为存档.当病灶同时运用影像学和临床检讨评价时,因为影像学更客不雅且研讨停滞时可反复核阅,应尽可能选用影像学评价.胸部X片:当肿瘤进展作为重要研讨终点时,应优先运用胸部CT,因为CT比X线更迟钝,尤其对于新发病灶.胸部X片检测仅当被测量病灶鸿沟清楚且肺部通气优越时实用.CT.MRI:CT是今朝用于疗效评价最好的可用可反复的办法.本指点原则对可测量性的界说树立在CT扫描层厚≤5mm的基本上.假如CT层厚大于5mm,可测量病灶最小应为层厚的2倍.MRI在部分情况下也可接收(如全身扫描).超声:超声不该作为一种测量办法用于测量病灶大小.超声检讨因其操纵依附性,在测量停滞后不具备可反复性,不克不及包管不合测量间技巧和测量的统一性.假如在实验时代运用超声发明新病灶,应运用CT或者MRI进行确认.假如斟酌到CT的放射线吐露,可以运用MRI代替.内窥镜,腹腔镜检讨:不建议运用这些技巧用于肿瘤客不雅评价,但这种办法在取得的活检标本时可以用于确认CR,也可在研讨终点为CR后复发或手术切除的实验中,用于确认复发.肿瘤标记物:肿瘤标记物不克不及单独用来评价肿瘤客不雅缓解.但假如标记物程度在基线时超出正常值上限,用于评价完整缓解时必须回到正常程度.因为肿瘤标记物因病而异,在将测量尺度写入筹划中时需斟酌到这个身分.有关CA-125缓解(复发性卵巢癌)及PSA(复发性前列腺癌)缓解的特定尺度已经揭橥.且国际妇科癌症组织已制订了CA-125进展尺度,即将被参加到卵巢癌一线治疗筹划的肿瘤客不雅评价尺度中.细胞学/组织学技巧:在筹划划定的特定情况下,这些技巧可用于判定PR和CR(如生殖细胞肿瘤的病灶中常消失残留的良性肿瘤组织).当渗出可能是某种疗法潜在的副反响(如运用紫杉烷化合物或血管生成克制剂的治疗),且可测量肿瘤相符缓解或疾病稳固尺度时,在治疗进程中肿瘤相干的渗出消失或加重,可通细致胞学技巧来确诊,以区分缓解(或疾病稳固)和疾病进展.2 肿瘤缓解评估2.1 全体肿瘤和可测量病灶的评估为评价客不雅缓解或将来可能的进展,有须要对所有肿瘤病灶肿瘤的总负荷进行基线评估,为后面的测量成果作参照.在以客不雅缓解作为重要治疗终点的临床筹划中,只有在基线时具有可测量病灶的患者才干入选.可测量病灶界说为消失至少一处可测量的病灶.而对于那些以疾病进展(疾病进展时光或固定日期进展程度)为重要治疗终点的实验,筹划入选尺度中必须明白是仅限于有可测量病灶的患者,照样没有可测量病灶也可以入选.2.2 靶病灶和非靶病灶的基线记载基线评估时有超出一个以上可测量病灶时,应记载并测量所有病灶,总数不超出5个(每个器官不超出2个),作为靶病灶代表所有累及器官(也就是说只有一个或两个累计器官的患者最多选择两个或四个靶病灶作为基线测量病灶).靶病灶必须基于尺寸进行选择(最长直径),能代表所有累及器官,且测量必须具有优越的反复性.有时刻当最大的病灶不克不及反复测量时可从新选择一个可反复测量的最大病灶.淋凑趣因其为正常组织且即使没有肿瘤转移仍可为影像觉察而须要特别存眷.界说为可测量结节甚至是靶病灶的病理性淋凑趣必须相符以下尺度:CT测量短直径≥15mm.基线只须要检测短直径.放射学家平日借助结节的短直径来断定该结节是否已有肿瘤转移.结节尺寸一般用影像检测的两维数据来暗示(CT用轴平面,MRI则从轴面.矢状面或冠状面中选择一个平面).取最小值即为短直径.例如,一个20mm× 30mm的腹部结节短直径为20mm,可视为恶性的.可测量的结节.在这个例子中,20mm等于结节的测量值.直径≥10mm 但<15 mm的结节不该该视为靶病灶.而<10 mm的结节则不属于病理结节领域,不必予以记载和进一步不雅察.所有靶病灶的直径经由盘算所求之和(包含非结节病灶的最长直径和结节病灶的短直径)将作为基线直径总和上报.如含有淋凑趣直径,如上面提到的,只将短直径盘算在内.基线直径总和将作为疾病基线程度的参考数值.其余所有的病灶包含病理淋凑趣可视为非靶病灶,无需进行测量,但应在基线评估时进行记载.如记载为“消失”,“缺掉”或少少数情况下“明白进展”.普遍消失的靶病灶可与靶器官记载在一路(如大量扩增骨盆淋凑趣或大范围肝转移).2.3 缓解尺度2.3.1 靶病灶评估完整缓解(CR):所有靶病灶消掉,全体病理淋凑趣(包含靶结节和非靶结节)短直径必须削减至<10mm.部分缓解(PR):靶病灶直径之和比基线程度削减至少30%.疾病进展(PD):以全部实验研讨进程中所有测量的靶病灶直径之和的最小值为参照,直径和相对增长至少20%(假如基线测量值最小就以基线值为参照);除此之外,必须知足直径和的绝对值增长至少5mm(消失一个或多个新病灶也视为疾病进展).疾病稳固(SD):靶病灶减小的程度没达到PR,增长的程度也没达到PD程度,介于两者之间,研讨时可以直径之和的最小值作为参考.2.3.2 靶病灶评估的留意事项淋凑趣:即使判定为靶病灶的淋凑趣减小至10mm以内,每次测量时仍需记载与基线对应的现实短直径的值(与基线测量时的剖解平面一致).这意味着假如淋凑趣属于靶病灶,即使达到完整缓解的尺度,也不克不及说病灶已全体消掉,因为正常淋凑趣的短直径就界说为<10mm.在CRF表或其他的记载方法中需在特定地位专门记载靶淋巴节病灶:对于CR,所有淋巴节短直径必须<10mm;对于PR.SD和PD,靶淋巴节短直径现实测量值将被包含在靶病灶直径的和之中.小到无法测量的靶病灶:临床研讨中,基线记载过的所有病灶(结节或非结节)在后面的评估中都应再次记载现实测量值,即使病灶平常小(如2mm).但有时刻可能太小导致CT扫描出的图像十分隐约,放射科大夫也很难界说出确切的数值,就可能陈述为“太小而测量不到”.消失这种情况时,在CRF表上记载上一个数值是十分重要的.假如放射科大夫以为病灶可能消掉了,那也应当记载为0mm.假如病灶确切消失但比较隐约,无法给出精确的测量值时,可默以为5mm.(注:淋凑趣消失这种情况的可能性不大,因其正常情况下一般都具有可测量的尺寸,或者像在腹膜后腔中一样经常为脂肪组织所包绕;但是假如也消失这种无法给出测量值的情况,也默以为5mm).5mm的默认值源于CT扫描的切割厚度(这个值不因CT不合的切割厚度值而转变).因为统一测量值反复消失的几率不大,供给这个默认值将下降错误评估的风险.但须要重申的是,假如放射大夫能给出病灶大小的确切数值,即使病灶直径小于5mm,也必须记载现实值.分别或联合的病灶:当非结节性病灶决裂成碎片状时,将各分别部分的最长径加起来盘算病灶的直径之和.同样,对于联合型病灶,经由过程各联合部分间的平面可将其区离开来,然后盘算各自的最大直径.但假如联合得密不成分,最长径应取融会病灶整体的最长径.2.3.3 非靶病灶的评估这部分对非靶病灶肿瘤的缓解尺度进行了界说.固然一些非靶病灶现实可测量,但无需测量,只需在筹划划定的时光点进行定性评估即可.完整缓解(CR):所有非靶病灶消掉,且肿瘤标识表记标帜物恢复至正常程度.所有淋凑趣为非病理尺寸(短径<10mm).非完整缓解/非疾病进展:消失一个或多个非靶病灶和/或中断消失肿瘤标识表记标帜物程度超出正常程度.疾病进展:已消失的非靶病灶消失明白进展.注:消失一个或多个新病灶也被视为疾病进展.2.3.4 关于的非靶病灶进展评估的特别留意事项关于非靶病灶进展的界说填补解释如下:当患者消失可测量非靶病灶时,即使靶病灶评估为稳固或部分缓解,要在非靶病灶的基本上作出明白进展的界说,必须知足非靶病灶整体的恶化程度已达到必须终止治疗的程度.而一个或多个非靶病灶尺寸的一般性增大往往缺乏以达到进展尺度,是以,在靶病灶为稳固或部分缓解时,仅依附非靶病灶的转变就能界说整体肿瘤进展的情况几乎是十分稀疏的.当患者的非靶病灶均不成测量时:在一些Ⅲ期实验中,当入选尺度中没有划定必须消失可测量病灶时,就会消失这种情况.整体评估照样参照上文尺度,但因为这种情况下没有病灶的可测量数据.非靶病灶的恶化不轻易评估(根据界说:必须所有非靶病灶都确切无法测量),是以当非靶病灶转变导致整体疾病负荷增长的程度相当于靶病灶消失疾病进展时,根据非靶病灶作出明白进展的界说,须要树立一种有用的检测办法来进行评估.如描写为肿瘤负荷增长相当于体积额外增长73%(相当于可测量病灶直径增长20%).又比方腹膜渗出从“微量”到“大量”;淋巴管病变从“局部”到“普遍播散”;或在筹划中描写为“足够至转变治疗办法”.例子包含肋膜渗出液从痕量到大量,淋巴受累从原发部位向远处集中,或者在筹划中可能被描写为“有须要进行治疗方面的转变”.假如发明有明白的进展,该患者应当在谁人时点总体上视为疾病进展.最好具有客不雅尺度可实用于不成测量的病灶的评估,留意,增长的尺度必须是靠得住的.2.3.5 新病灶新的恶性病灶的消失预示着疾病的进展;是以针对新病变的一些评价是平常重要的.今朝没有针对影像学检测病灶的具体尺度,然而一种新的病灶的发明应当是明白的.比方说,进展不克不及归因于影像学技巧的不合,成像形态的转变,或者肿瘤以外的其它病变(如:一些所谓新的骨病灶仅仅是原病灶的治愈,或原病灶的复发).当病人的基线病灶消失部分或完整反响时,这一点平常重要的,例如:一例肝脏病灶的坏逝世可能在CT陈述上定为新的囊性病变,而其实不是.在随访中已检测到的而在基线检讨中未发明的病灶将视为新的病灶,并提醒疾病进展.例如一个在基线检讨中发明有内脏病灶的患者,当他做CT或MRI的头颅检讨时发明有转移灶,该患者的颅内转移病灶将被视为疾病进展的根据,即使他在基线检讨时并未做头颅检讨.假如一个新的病灶是不明白的,比方因其形态小所致,则须要进一步的治疗和随访评价以确认其是否是一个新的病灶.假如反复的检讨证实其是一个新的病灶,那么疾病进展的时光应从其最初的发明的时光算起.病灶进行FDG-PET评估一般须要额外的检测进行填补确认,FDG-PET检讨和填补CT检讨成果相联合评价进展情况是合理的(尤其是新的可疑疾病).新的病灶可经由过程FDG-PET检讨予明白的,根据以下程序履行:基线FDG-PET检讨成果是阴性的,接下来随访的FDG-PET检讨是阳性的,标明疾病的进展.没有进行基线的FDG-PET检讨,后续的FDG-PET检讨成果是阳性的:假如随访的FDG-PET阳性检讨成果发明的新的病变灶与经CT 检讨成果相符,证实是疾病进展.假如随访的FDG-PET的阳性检讨成果发明的新的病变灶未能得到CT检讨成果的确认,需再行CT检讨予以确认(假如得到确认,疾病进展时光从前期FDG-PET检讨发明平常算起).假如随访的FDG-PET的阳性检讨成果与经CT检讨已消失的病灶相符,而该病灶在影像学检测上无进展,则疾病无进展.2.4 最佳整体疗效评价最佳整体疗效评价是从实验开端至实验停滞的最佳疗效记载,同时要把任何须要前提斟酌在内以便确认.有时疗效反响出如今治疗停滞后,是以筹划应当明白治疗停滞后的疗效评价是否斟酌在最佳整体疗效评价之内.筹划必须明白任何进展前新的治疗若何影响最佳疗效反响.患者的最佳疗效反响重要依附目的病灶和非目的病灶的成果以及新病灶的表示情况.此外,还依附于实验性质.筹划请求及成果权衡尺度.具体来说,在非随机实验中,疗效反响情况是重要目的,PR或CR的疗效确认是必须的,以确认哪个是最佳整体疗效反响.2.4.1 时光点反响假设在每个筹划的具体时光点上都邑有疗效反响产生.表1将供给一个基线程度上疾病可测量的患者人群其在每个时光点上的总体疗效反响的总结.假如患者无可测量病灶(无目的病灶),评估可拜见表2.2.4.2 评估缺掉和不成评价解释假如在某个特准时光点上无法进行病灶成像或测量,则该患者在该时光点上无法评价.假如在一个评价中只能对部分病灶进行评价,平日这种情况视为在谁人时光点无法评价,除非有证据证实缺掉的病灶不会影响指准时光点的疗效反响评价.这种情况很可能产生在疾病进展的情况.例如:一个患者在基线程度有3个总和为50mm的病灶,但是随后只有2个病灶可评价,总和为80mm,该患者将被评价为疾病进展,不管缺掉的病灶影响有多大.2.4.3 最佳总缓解:全体时光点一旦患者的所有材料都具备,其最佳总缓解可以肯定.当研讨不须要对完整或部分疗效反响进行确认时最佳总缓解的评估:实验中最佳疗效反响是所有时光点上的最佳反响(例如:一个患者在第一周期疗效评价为SD,第二周期评价为PR,最后一周期评价为PD,但其最佳总缓解评价为PR.当最佳总缓解评价为SD时,其必须知足筹划所划定的从基线程度算起的最短时光.假如没有达到最短时光的尺度,即使最佳总缓解评价为SD也是不承认的,该患者的最佳总缓解将视随后的评价而定.例如:一个患者第一周期评价为SD,第二周期为PD,但其未达到SD的最短时光请求,其最佳总缓解评价为PD.同样的患者在第一周期评价为SD后掉访将被视为不成评价.当研讨须要对完整或部分疗效反响进行确认时最佳总缓解的评估:只有当每一个受试者相符实验划定的部分或者完整缓解尺度并且在筹划中特别说起的在随后的时光点(一般是周围后)再次做疗效确认后才干传播鼓吹是完整或者部分缓解.在这种情况下,最佳总缓解见表3的解释.2.4.4 疗效评估的特别提醒当结节性病灶被包含在总的靶病灶评估中,同时该结节大小缩小到“正常”大小时(<10mm),它们依旧会有一个病灶大小扫描陈述.为了防止过高评估基于结节大小增长所反应的情况,即等于结节正常,测量成果也将被记载.正如前面已经说起的,这就意味着疗效为完整缓解的受试者,CRF表上也不会记载为0.若实验进程中须要进行疗效确认,反复的“不成测量”时光点将使最佳疗效评估变得庞杂.实验的剖析筹划必须解释,在肯定疗效时,这些缺掉的数据/评估可以被解释清楚.比方,在大部分实验中,可以将某受试者PR-NE-PR的反响作为得到了疗效确认.当受试者消失健康情况整体恶化请求停滞给药治疗,但是没有客不雅证据证实时,应当被报导为症状性进展.即便在治疗终止后也应当尽量去评估客不雅进展的情况.症状性恶化不是客不雅反响的评估描写:它是停滞治疗的原因.那样的受试者的客不雅反响情况将经由过程表1到3所示的目的和非目的病灶情况进行评估.界说为早期进展,早期逝世亡和不成评估的情况是研讨特例,且应当在每个筹划中进行明白的描写(取决于治疗间期和治疗周期).在一些情况下,从正常组织平分辩局部病灶比较艰苦.当完整缓解的的评估基于如许的界说时,我们推举在进行局部病灶完整缓解的疗效评估进步行活检.当一些受试者局部病灶影像学检测成果平常被以为是代表了病灶纤维化或者疤痕形成时,FDG-PET被当作与活检类似的评估尺度,用来对完整缓解进行疗效确认.在此种情况下,应当在筹划中对FDG-PET的运用进行前瞻性描写,同时以针对此情况专科医学文献的陈述作为支撑.但是必须意识到的是因为FDG-PET和活检本身的限制性(包含二者的分辩率和迟钝性高下),将会导致完整缓解评估时的假阳性成果.表1时光点反响:有靶病灶的受试者(包含或者不包含非靶病灶)目的病灶非目的病灶新病灶总缓解CR CR 非CRCR 非CR/非PD 非PRCR 不克不及评估非PRPR 非进展或者不克不及完整评估非PRSD 非进展或者不克不及完整评估非SD不克不及完整评估非进展非NEPD 任何情况是或否PD任何情况PD 是或否PD任何情况任何情况是PDCR=完整缓解PR=部分缓解SD=疾病稳固PD=疾病进展NE=不克不及评估表2 时光点反响-仅有非目的病灶的受试者非目的病灶新病灶总缓解CR 非CR非CR或者非PD 非非CR或非PD不克不及完整评估非不克不及评估不克不及明白的PD 是或否PD任何情况是PD注解:对于非目的病灶,“非CR/非PD”是指优于SD的疗效.因为SD越来越多作为评价疗效的终点指标,因而制订非CR/非PD的疗效,以针对未划定无病灶可测量的情况.对于不明白的进展发明(如平常小的不肯定的新病灶;原有病灶的囊性变或坏逝世病变)治疗可以中断到下一次评估.假如鄙人一次评估中,证实了疾病进展,进展日期应当是先前消失疑似进展的日期.表3 CR和PR疗效须要确认的最佳总缓解第一个时光点总缓解随后时光点总缓解最佳总缓解CR CR CRCR PR SD,PD或PR aCR SD 假如SD中断足够时光则为SD,不然应为PDCR PD 假如SD中断足够时光则为SD,不然应为PDCR NE 假如SD中断足够时光则为SD,不然应为NEPR CR PRPR PR PRPR SD SDPR PD 假如SD中断足够时光则为SD,不然应为PDPR NE 假如SD中断足够时光则为SD,不然应为NENE NE NE注解:CR等于完整缓解,PR是部分缓解,SD是疾病稳固,PD是疾病进展,NE即不成评价.上标“a”:假如在第一个时光点CR真正消失,在随后的时光点消失的任何疾病,那么即便相对于基线该受试者疗效达到PR尺度,其疗效评价在之后的时光点仍然为PD(因为在CR之后疾病将再次消失).最佳缓解取决于是否在最短的治疗距离内消失SD.然而有时第一次评价为CR,但随后的时光点扫描提醒小病灶似乎依旧消失,因而现实上受试者疗效在第一个时光点应当是PR而不是CR.在这种情况下,初次CR断定应当被修正为PR,同时最好的反响是PR.2.5. 肿瘤从新评价的频率治疗时代肿瘤从新评价的频率决议于治疗筹划,并应与治疗的类型和日程安插相符.但是在治疗的受益后果不清楚的Ⅱ期实验中,每6~8周(时光设计在一个周期的停滞点)进行随访是合理的,在特别筹划或情况下可调剂时光距离长度.筹划应当具体指明哪些组织部位须要进行基线程度的评估(平日是那些最可能与所研讨肿瘤类型的转移病变亲密相干的组织部位)和评价反复的频率.正常情况下,靶病灶和非靶病灶在每次评估时都应进行评价,在一些可选择的情况下,某些非目的病灶评价频率可以小一些,例如,目的疾病的疗效评价确以为CR或疑惑有骨性病变进展时才需反复骨扫描.治疗停滞后,从新评价肿瘤取决于是否把缓解率或者是到消失某一事宜(进展/逝世亡)的时光作为临床实验终点.如为消失某一事宜时光(如:TTP/DFS1/PFS)则须要进行筹划中划定的通例反复评价.特别是在随机比较实验中,预定的评价应当列在时光表内(如:治疗中的6~8周,或治疗后的3~4个月),不该受到其他身分的影响,如治疗延迟.给药距离和任何其他在疾病评价时光选择上可能导致治疗臂不平衡的事宜等.2.6. 疗效评估/缓解期的确认2.6.1. 确认对于以疗效为重要研讨终点的非随机临床研讨,必须对PR和CR的疗效进行确认,以包管疗效不是评价掉误的成果.这也许可在有汗青数据的情况下,对成果进行合理的解释,但这些实验的汗青数据中的疗效也应进行过确认.但在所有其他情况下,如随机实验1 Disease free survival 无疾病生计期。
RECIST-1.1-中文版
RECIST 1.1 中文版RECIST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 是一种肿瘤治疗效果评估标准,它可以对固体肿瘤患者的治疗反应做出客观的评估。
该标准最初是由美国癌症研究所 (NCI) 开发的,目前已被普遍使用。
RECIST 1.1 简介RECIST 1.1 是 RECIST 标准的更新版,于2009年推出。
该标准充分考虑了近年来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加强了对于肿瘤局部反应的评估,同时也对患者通过应答来进行治疗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序列影像对于 CT、MRI 或者 X 光等序列成像技术,RECIST 1.1 标准通过测量肿瘤的最大径来对局部病灶变化进行评估。
最大径的测量方式应该在两个垂直的界面上进行。
呼吸移动影像对于呼吸移动影像,量化应该采用 t盒。
通过测量肿瘤在两个不同的呼吸状态中的最大径,然后对两个最大径的平均值来评估肿瘤的大小变化。
评估标准RECIST 1.1 标准包含了以下五种治疗结果:1.完全反应(complete response,CR):所有的病灶都消失了至少 4周。
2.部分反应(partial response,PR):最大径缩小了至少 30%,并且没有新病灶出现至少 4 周。
3.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最大径缩小小于 30% 或者增大小于 20%。
4.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最大径增大了至少 20%,或者有新病灶增加。
5.无法评估(not evaluable,NE):因为技术限制或者患者无法完成需要的检查,无法做出评估结果。
评估时机RECIST 1.1 标准对于治疗效果的评估时机也进行了规范。
通常情况下,第一次评估应该在至少 4 周的治疗之后进行,然后每8周进行一次评估。
在特殊情况下,如有明显的进展表现,应尽早做出评估。
如何使用 RECIST 1.1 中文版RECIST 1.1 中文版已经通过国内的权威机构认证,并被列入了国内的肿瘤诊疗指导建议中。
recist1.1标准 bor 及sas 编程 -回复
recist1.1标准bor 及sas 编程-回复什么是RECIST 1.1标准?RECIST(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标准是一种用于评估实体肿瘤治疗效果的国际通用标准。
经过多次修订,当前使用的版本是RECIST 1.1标准。
该标准主要基于影像学方法,通过测量肿瘤大小的变化来评估治疗的效果,进而判断肿瘤是否对治疗产生了反应。
它广泛应用于临床试验和临床实践中,为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了一种可靠的评估肿瘤治疗效果的工具。
为什么需要RECIST 1.1标准?在临床试验和研究中,评估肿瘤治疗效果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帮助医生和研究人员了解治疗的效果,指导下一步的治疗决策。
而RECIST 1.1标准的出现正是为了解决以往使用的RECIST 1.0标准存在的一些问题。
RECIST 1.0标准主要依靠测量肿瘤最大直径来评估治疗效果,但很多研究发现,肿瘤直径并不完全能够准确反映治疗的效果,因为肿瘤的形状、密度、内部结构等也会随治疗而发生变化。
因此,RECIST 1.1标准引入了更多的测量指标和规范,提高了对治疗效果的评估准确性和可靠性。
RECIST 1.1标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RECIST 1.1标准主要包括两个部分:测量肿瘤大小的方法和对治疗效果的评估标准。
首先是测量肿瘤大小的方法,根据标准的要求,需要使用影像学方法,比如CT(计算机断层扫描)、MRI(磁共振成像)等来测量肿瘤的直径。
在测量时,需要根据肿瘤的最长直径和最短直径进行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范来记录和报告测量结果。
对于治疗效果的评估标准,RECIST 1.1标准定义了多种不同的反应类型,包括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和疾病进展(PD)。
根据肿瘤的大小变化,结合其他临床信息,可以对肿瘤的治疗效果进行准确评估。
SAS编程在RECIST 1.1标准中的应用是什么?SAS(Statistical Analysis System)是一种功能强大的统计分析软件,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和临床试验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志物正常
3.关于CA-125变化(复发性卵巢癌)和PSA变化(复发 性前列腺癌)的特别标准已经出版。
2.RECIST 1.1的详细介绍
2.3 疗效评估标准
1.总数不超过5个;每 2.最长直径;代表所有 个器官不超过2个[1] 累及器官;具有良好的 测量重复性
靶病灶和非靶病灶 的基线记录
3.淋巴结短径 ≥15 mm 4.余病灶可视为非 靶病灶,无需测量,但 应记录
•已经受到局部治疗的病变
2.RECIST 1.1的详细介绍
2.2 测量方法规范
1.>=10mm的表 浅病灶,建议使 用彩色照片记 录,附比例尺; 1.优先选用CT扫 描 2.肺实质中边界 清楚的病灶也 可使用胸片检 测 1.区分PR和CR 2.证实渗出液的 肿瘤性质
1.最有效和重复性 最好 2.建议层厚<5mm
分离或结合的病灶: 1.非结节性病灶“碎裂”时,所有碎片的最长径之和; 2.病灶融合时,通过各结合部分间的平面将其区分开后各自的最大 直径之和; 3.病灶间结合紧密,取融合病灶整体的最长径。
(其中某些是靶病灶,某些融合进来的是非靶病灶怎么办?)
2.RECIST 1.1的详细介绍
2.5 非靶病灶的评价及进展评估注意事项
出现的新病灶是否需要满足可测量标准?
2.RECIST 1.1的详细介绍
2.7 评估缺失和不可评价说明
1、如果在某个特定时间点上无法进行病灶成像或测量,则 该患者在该时间点上无法评价; 2、如只能对部分病灶进行评价,视为在此时间点无法评价, 除非有证据证实缺失的病灶不会影响指定时间点的疗效反应 评价。
化疗后中心液化坏死灶的测量?
淋巴结:
1.判断CR时,每个结节短轴均<10mm。 2.判断PR,SD和PD时,结节的实际短轴值将包括在靶病灶直径的总和中。
小到无法测量的靶病灶:
1.基线记录过的所有病灶都必须在随后的评估中记录它们的实际测量值; 2.如病灶确实存在但比较模糊,无法给出精确的测量值时,可默认为5 mm。
1981
•双径测量=最大直径x最大垂直横径
2000
2009
•单径测量:最大直径
008 1.肿瘤最长径与肿瘤细胞数量变化的关系较双径乘积更为密切[2];双径乘积有可 能过高评定PD(双径乘积增加25%,相当于体积增加43%);
2.RECIST与WHO标准在评估实体瘤的治疗反应上相当,但RECIST标准更简便 , 重复性更好,能广泛应用于临床[3]; 3.一维测量与体积测量结果存在正相关性[4],缺乏足够的标准或证据放弃对肿瘤 负荷的一维解剖学评估; [2]Keith James,et al.JNCI,1999.91(6):523-28.
什么情况下会出现某些病灶不可评价? 无法评价怎么办?
2.RECIST 1.1的详细介绍
2.8 疗效评估的特别提示
1、当结节性病灶被包括在靶病灶中,该结节缩小到“正常”大小时 (<10 mm),仍记录测量结果; 2、由于健康情况恶化而停止治疗,但是没有客观证据时,应报道为症状 性进展。即便在治疗终止后也应该尽量去评估客观进展的情况; 3、当从正常组织中辨别局部病灶困难时,推荐在进行局部病灶完全缓解 的疗效评估前进行活检。FDG-PET被当作与活检相似的评估标准。
1.1
评估病灶数; 病理性淋巴结; 病情恶化的分类; 不可测量或非目标病 灶的明确恶化; 新损害的检测。
RECIST 1.1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 vision 1.1
RECIST指南:实体瘤测量和成人、小儿癌症的临床试验中肿瘤大小
基线直径总和=非结节病灶的最长直径+结节病灶的短直径
[1]Bogaerts J,EJC.2009, 45(2):248260
治疗前
治疗后
2.DETAILS OF 1.1 RECIST 1.1 2.RECIST 的详细介绍
2.4 靶病灶的评价及注意事项
CR 所有靶病灶消失,任何病理性淋巴结(无论 是否为靶病灶)的短轴值必须<10 mm
2.RECIST 1.1的详细介绍
2.6 新病灶
定义:在随访中已检测到的而在基线检查中未发现的
病灶将视为新的病灶,即使基线未作相关检查。
随访评价以确认某个病灶是否是新病灶时,如果重复 的检查证实其是一个新的病灶,那么疾病进展的时间 应从其最初的发现的时间算起
FDG-PET评估一般需要额外的检测进行补充确认
未提及淋巴结
疗效确认:CR/PR每4周确认疗效 病灶恶化:靶病灶直径和增加20%
5.增加了关于不可测量病灶
及非靶病灶“明确恶化”的指南
6.介绍新病灶的检测
3.RECIST 1.1 与 1.0的主要差别
4.未来的研究
4.1 测量方法的选择:从一维的解剖学评估改为三维的解剖学评估?
WHO RECIST 1.0 RECIST 1.1
PR
与基线相比,所有靶病灶直径的总和至少减 小30%
SD
与靶病灶直径和最小值相比,既达不到缓减标 准、也达不到恶化标准者。 与靶病灶直径和最小值相比,所有靶病灶直径 的总和至少增加20%;直径总和增加的绝对值 还必须大于5mm;出现新的病灶
PD
2.RECIST 1.1的详细介绍
2.4 靶病灶的评价及注意事项
[3]Park JO,et al.JCO.2003 Oct;33(10):533-7. [4]YANG XU,et al.ZHONG GUO YI XUE YING XIANG XUE ZA ZHI.2012;20(5):355-358.
4.未来的研究
4.2 用PET和MRI作出功能评估?
ASCO 2011报道:
时间开始),SD的评价以试验中最小的总和作为参考。
总缓解期:从测量首次符合CR/PR时间到首次真实记录疾病复发或进
展的时间。
[1]Bogaerts J,EJC.2009, 45(2):248-260
2.RECIST 1.1的详细介绍
最佳总缓解:试验中所有时间点上的最佳疗效反应。 最佳疗效为PR/CR时需进行疗效确认:当满足在随后的时间点(一
2.当既可临床检 查也可影像学 检查时,应行 影像学检查
3.当CT层厚>5mm ,可测量病灶最 小应是层厚的两 倍
临床检查病灶
胸部X片
CT,MRI
细胞学、组织学
治疗前评估与治疗开始的间隔越短越好,最多不能超过4周
2.RECIST 1.1的详细介绍
2.2 测量方法规范
超声检查:1.不适用于评估病灶大小,不应用于测量方法。
解读RECIST 1.1
内容简介
RECIST标准的背景 RECIST 1.1的详细介绍
1
2
3 RECIST 1.1 与 1.0 的主要差别 4
未来的研究
1.RECIST标准的背景
临床试验的需要 临床实践的需要 学术交流
1981 WHO
2000 RECIST 1.0
2009 RECIST 1.1
3
CR
所有非靶病灶消失且肿瘤标记物的水平正常; 所有淋巴结短轴值小于10mm。
Non-CR/ Non-PD
有一个或多个非靶病灶持续存在, 和/或 持续异常的肿瘤标志物水平。
PD
存在非靶病灶的明确恶化, 或出现一个或多个新病灶
2.RECIST 1.1的详细介绍
2.5 非靶病灶的评价及进展评估注意事项
2.超声发现的新病灶,建议用CT或MRI验证。 3.如顾虑CT的射线照射,可用MRI代替来检测待检病灶
内镜、腹腔镜:不建议用这些技术评估实体瘤。可用于证实完全
的病理学缓解或确定完全缓解或手术切除后的再发。
肿瘤标志:1.肿瘤标记物不能单独用于评估实体瘤疗效。
2.治疗前肿瘤标志物有升高者,评价疗效为CR需肿瘤
2.RECIST 1.1的详细介绍
疗效评估/缓解期的确认[1]
1.以疗效为主要研究终点的非随机临床研究,必须对PR和 CR的疗效进行确认,以保证疗效不是评价失误的结果. 2.如随机试验(Ⅱ或Ⅲ期)或者以SD或者PD为主要研究终 点的研究中,不再需要疗效确认. 稳定期:从治疗开始到疾病进展的时间(在随机化试验中,从随机分组的
2.RECIST 1.1的详细介绍
有靶病灶患者(包括或不 包括非靶病灶)的总体评价
2.RECIST 1.1的详细介绍
仅有非靶病灶患者的总体评价
对于不明确的进展,治疗可以持续到下一次评估。如果在下一次评 估中,证实了疾病进展,进展日期应该是先前出现疑似进展的日期。
2.RECIST 1.1的详细介绍
1.使用FDG-PET成像作为 病情恶化判断的辅助手段 ,可用于新病灶的发现。
2.mRCC患者在接受一个周 期化疗后,采用FDGPET/CT测出的代谢反应可 以识 别出将从 治疗中 获益 的患者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4.分子影像技术具有在药物 早期治疗阶段就可以辅助 制定临床治疗方案的重要 潜力
般4周后)PR/CR的标准要求时,可认为PR/CR。
3.RECIST 1.1 与 1.0的主要差别
RECIST 1.0
所需病灶数:最多10个,5个/器官
RECIST 1.1
1.最多5个,2个/器官 2.淋巴结:短径>15mm, 正常<10mm 3.疗效确认 4.病灶恶化:靶病灶直径 和增加20%且绝对值增加 5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