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针灸学重点

合集下载

实验针灸学-针灸效应及机理

实验针灸学-针灸效应及机理

2、针灸对免疫细胞的调节

2.6针灸对抗原提呈细胞(APC)的调节 针灸--→调节巨噬细胞的数量和功能--→抗 原提呈细胞
2.7针灸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
针灸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1针灸对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调节 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吞噬细胞的数量及功能; 2) 促进机体内细胞因子的合成分泌及生物 活性; 3) 提高血清补体含量及效价; 4) 提高NK细胞数量,特别是能提高NK细 胞的活性。

(二)针灸对肾上腺功能的作用机制 1、针灸对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机制 针灸→穴下传入神经→丘脑下部→ACTH→ 肾上腺皮质功能 针刺对正常机体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具有 良性调整作用,但多表现为兴奋促进作用 2、针灸对肾上髓皮质功能的作用机制 针灸→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五、下丘脑-垂体系统 (一)针灸对下丘脑-垂体系统功能的调节 作用 针灸可调节下丘脑-垂体系统分泌的各种激 素,如: 针刺可使产后缺乳妇女血液中垂体前叶分 泌的泌乳素含量升高

1.2影响针灸对肺容量与肺通气量调节的因 素 穴位作用的特异性 针灸手法 刺激强度
针灸对肺通气的调节

2、针灸对呼吸气道阻力的调节 2.1针灸可使哮喘患者呼吸道的阻力下降,其效应 在治疗10分钟后即可出现,并可持续数小时。 2.2影响针灸效应的因素 病程及病情: 病程短、病情轻疗效好 病程长、病情重疗效差 施术时间长短:取穴相同,疗效40、60分钟>20分 钟

实验针灸学1

实验针灸学1

实验针灸学1

实验针灸学(*为老师给的重点)

绪论

实验针灸学:

1、*含义: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基础理论、针灸作用原理、针

灸作用规律,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

的产物。

2、*主要任务:促进针灸学的发展、培育现代化的针灸人才

3、*基本研究方法:实验的方法

(观察和实验都是为了获得认识客观事物现象和过程的事实材料,两者

相互依存,观察是实验的前提,实验是观察的发展)

实验者可以根据课题要求,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有目的地模拟或干预研究对象,对影响实验过程的各种因素加以控制,以便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获得客观定量的数据资料,揭示现象间的规律性联系。

4、传统针灸学与实验针灸学的关系

传统针灸学主要是解决针灸“如何”治病的问题;实验针灸学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揭示传统针灸学理论的科学内涵,揭示针灸作用的原理和规律也就是主要解决针灸“为何”能治病、能治什么病的问题。

5、发展阶段

1)萌芽阶段:新中国成立前的近半个世纪2)准备阶段: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末3)奠基阶段:1959~1965年4)逐渐形成阶段:1979年

5)形成和发展阶段:1980年至今

6.研究内容以针灸基本理论、针灸作用原理和针灸作用规律为主。

第一章、实验针灸学研究的程序、方法和技术

*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

选题、文献检索、建立假说、科研设计和实施、撰写科研论文

一、选题

1、*选题原则(填空)

1)科学性:选题的理论基础、要符合客观规律、符合逻辑性

2)创新性3)实用性4)可行性

2、*选题种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

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

★【名解】

1、实验针灸学:实验针灸学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根本理论、针灸作用原理、针灸作用规律,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产生的新兴穿插学科,是针灸学科的重要组成局部。实验针灸学的根本研究方法是实验。)

2、经脉现象:亦称经络现象,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经络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包括循经感传,循经皮肤病,循经神经血管反响、循经感觉障碍等现象。

3、循经感传:系指用针刺,艾灸、低频脉冲电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胀,麻等“得气〞感,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场,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能通过大脑感知的现象。分显性与隐性感传。

4、乏感传期:是指假设针刺时间过长,尽管刺激未停顿,感传也会向针刺穴回流,最终消失的现象。

5、循经皮肤病:是指沿经脉循行路线出现的呈带状的皮肤病损,因为是看得见或摸得着的循经现象,也有人称为可见的经脉现象。

6、循经感觉障碍:是指沿着经脉循行路线自发出现的疼痛、异常感觉或其他感觉障碍的现象,是病理状态下的经络现象之一。

7、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每种感受器通常只对一种特定的能量变化最敏感,即一种感受器对于某一种形式的刺激具有很低的阈值。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8、感受器的适应:当某个恒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仍在继续作用,但感受器对刺激的敏感性会逐渐降低,发放冲动的频率逐渐减弱,感觉也随之减弱,这种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9、感觉阈〔强度阈值〕:作用于穴位的适宜刺激必须到达一定的刺激强度和一定的持续时间,才能引起穴位感受器的兴奋,产生相应感觉。通常将引起某种感觉所需的最小强度称为感受阈或强度阈值。〔引起感受器兴奋所需的最短时间,称为时间阈值。〕

实验针灸学课件

实验针灸学课件

(四)循经感传障碍
▪ 3.机理分析:内脏疾患、体表的损伤性病 灶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疾患是引起循经性感 觉障碍的主要原因。这一过程可能是一种 以大脑皮层功能失调为基础的病理性反射。
(五)经络的生物物理学研究
▪ 应用生物物理学方法在经脉循行线上检测,发现 经络具有与周围非经线处不同的生物物理学特性:
▪ 1.循经低电阻特性: ▪ (1).表现特征: ▪ ①皮肤低阻点的分布基本是循经的,但排列并不
▪ 科学实验是指自然科学实验,即根据一定目的,运用相 应的仪器、设备等物质手段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模拟 自然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2、实验针灸学的教学任务
▪ 针灸学的发展离不开实验,我们只有用科 学实验手段去研究针灸调节人体生命的相 关规律,去探索它们的相互关系,并揭示 其本质才能懂得针灸是什么和为什么也才 能更加明白中医针灸的今天与今后究竟应 该做什么和怎么做,也才能使针灸获得科 学实验的推动力,促进学术不断进步,实 现针灸医学现代化。
2、实验针灸学的教学任务
▪ 中医理论体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 具有明显的生物-心理-环境医学模式与 西医的生物医学模式有明显差异,后者着 重用实验分析方法从器官、组织、细胞乃 至分子水平说明人体的结构、功能以及疾 病的发生、发展、诊断和防治。
▪ 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环境医学模 式转变
2、实验针灸学的教学任务

实验针灸学实验指导

实验针灸学实验指导

实验针灸学实验指导第一章实验针灸学实验基础知识

第一节动物实验基本操作技术

一、常用实验动物的特征与用途

二、常用实验动物的抓取与固定

三、实验动物的给药途径和方法

四、实验动物的麻醉

五、实验动物的血液抗凝

六、实验动物的常用取血法

七、实验动物的常用处死方法

八、哺乳类动物常用手术操作技术

第二节实验动物的常用生理参数

一、实验动物临床正常生理指标值

二、实验动物白细胞正常指标值

三、实验动物血清生化指标值

四、实验动物蛋白正常指标值

五、实验动物生殖生理指标值

六、实验动物饲料量、饮水量、产热量

七、实验动物排便排尿量

八、实验动物脏器重量值

九、实验动物肠道长度值

十、常用实验动物麻醉剂量和给药途径

十一、实验动物与人用药量的换算方法

十二、不同种类动物间用药剂量换算时的常用数据

第三节常用实验动物针灸穴位

一、家兔的常用针灸穴位

二、猫的常用针灸穴位

三、大鼠的常用针灸穴位

第二章实验针灸学实验

第一节文献检索及科研设计

实验一文献检索实习

实验二自行实验设计(一)

……

第三章PBL实验教学指导

实验针灸学基本研究方法

实验针灸学基本研究方法

实验针灸学基本研究方法

近年来,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

接受。为了更好地推广和应用针灸疗法,实验针灸学的研究成为不可

或缺的一环。实验针灸学研究方法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对于揭示针灸疗

效的机制和提高临床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实验

针灸学研究方法。

一、动物实验模型

动物实验模型在实验针灸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使用不

同动物模型,可以观察和探索针灸对不同疾病的治疗效果。例如,炎

症模型可以用来研究针灸对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疼痛模型可以用来

评估针灸对疼痛的缓解效果。此外,动物实验还可以通过记录生理指

标的变化来分析针灸的调节效应,如观察心率、血压、电活动等指标

的变化。

二、临床观察研究

临床观察研究是通过观察临床病例的效果来评估针灸疗效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主要通过搜集大量的病例资料,统计和分析其疗效,从

而得出结论。临床观察研究可以采用单盲或双盲的方法,以减少人为

因素的干扰,提高研究的可信度。

三、随机对照试验

随机对照试验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实验针灸学研究方法。它在

实验组和对照组中随机分组,并对两组进行针灸治疗或其他干预措施。

通过对比两组的疗效,可以评估针灸的治疗效果。随机对照试验需要

有一定的样本量,并且要合理选择对照组,以得出可靠的结论。

四、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是一种可以测量人脑活动的非侵入性技术。在实验针灸学研究中,fMRI可以用于观察针灸对脑功能的影响。

通过对被试者在接受针灸刺激前后的脑活动进行比较,可以了解针灸

对大脑的影响和调节机制。

实验针灸学重点总结.doc

实验针灸学重点总结.doc

1、实验针灸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一个新的分支;也是研究针灸神经生物学机制的重要基础。

2、得气:是指针刺穴位后产生的经气感应。

3、循经感传现象:是指以针刺、低频脉冲电等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麻、重、胀等特殊感觉,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着经脉循行路线传导。

4、经穴-脏腑相关:反映了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的一种双向关系,即脏腑生理或病理改变可通过多种形式反映到体表的相应穴位上;刺激体表穴位又可对相应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5、牵涉痛:是指当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变时,患者除感觉患病器官的局部不适或疼痛外,尚可在远离该器官的体表某部皮肤或深部组织发生痛觉过敏。

海氏带:当一些内脏器官患病时,往往在相关部位的皮肤出现痛觉过敏,这种痛觉过敏的皮肤部位即称为海氏带或痛觉过敏带。

6、穴位功能特异性:是指穴位与非穴位、不同穴位之间在主治和功能作用上所存在的差异。

7、针灸作用的时间效应:对穴位进行针灸刺激时,针灸效应的发生、发展呈现一个渐进的时间过程,分为潜伏期、上升期、高峰期和下降期。

时效曲线:用直角坐标图表示针效与时间的关系。

8、针麻诱导期:在实施针麻手术之前,对选定的穴位预先进行一段时间针刺刺激,至镇痛效果达到可以手术这段时间。(一般在25~40min左右)

9、针刺耐受:是指由于长时间针刺或反复多次针刺后,针刺镇痛效应降低的一种现象。

10、针刺后效应:停止针刺后继续存在的针刺效应

实验针灸学实验

实验针灸学实验

实验针灸学实验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使学生通过模拟针灸技术操作,深入学习并了解针灸学的基本知识

和技能,掌握针灸操作的基本技巧以及注意事项。

实验原理

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特殊治疗方法,通过在人体特定的部位刺激穴位来

进行治疗。针灸治疗属于刺激性治疗,通过刺激人体的神经系统来调节身体的机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实验器材

•针灸针

•消毒棉球

•酒精

•手套

•手动针管

实验步骤

1.准备工作进行实验前必须先进行身体消毒和准备工作。操作前需要

彻底清洗双手,并戴上手套,使用消毒棉球和酒精消毒操作区域以及工具。

2.选择穴位结合扎针的目的,按照需要选择相应的穴位。

3.敲打穴位用手指敲打将要扎的穴位,刺激穴位周围的肌肉,增强穴

位的敏感性。

4.扎针拿起针灸针,插入穴位,一次扎针不宜过深。

5.微调针位针入皮下后,进行微调,调整针的角度和深度,并通过针

灸手法发挥针的作用。

6.观察反应扎针后要耐心地等待一段时间,观察针灸的效果并根据需

要进行调整,直到取出针。

实验注意事项

1.消毒和清洁操作区域以及工具

2.针灸手法须专业、细致和当心

3.扎针速度不宜过快,避免伤及深层组织或组织结构

4.操作时要注意病人的体位,避免遗漏或重复扎针

实验

本次实验是在模拟实验的情况下进行的,但实验中需要注意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也是真实情况下的基本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因此,在进行以针灸为主的治疗时,一定要确保操作的专业性和质量,切不可因操作不当而带来不良后果。

针灸学实验报告范文

针灸学实验报告范文

针灸学实验报告范文

针灸学实验报告范文

《针灸学》实验课

讲稿

马长德

xx-9-5

目录

一、《针灸学》实验课目的与要求二、实验室规则

三、实验室所需设备及仪器

四、实验一点穴(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五、实验二点穴(手少阴心经、--足太阳膀胱经)六、实验三点穴(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

七、实验四点穴(足厥阴肝经、任脉、督脉、经外奇穴等)八、实验五毫针刺法操作

九、实验六、其他针法练习1(灸法、穴位注射、头针等针法练习)

十、实验七、其他针法练习2(拔罐、三棱针、皮肤针、电针、耳针等针法练习)十一、实验八、病案分析十二、实验九、病案分析

一、《针灸学》实训课的目的及要求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其主要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灸法与针灸治疗。针灸学的课堂讲授,上篇经络腧穴理论部分尽管有大量的解剖图表,腧穴定位图及实物模型等, 阐述经络的循行和腧穴的位置,但掌握准确腧穴的定位,还必须通过实验室点穴的方法来解决。毫针、艾灸、罐法等刺灸法更是须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本实验课目的,让学生通过实验室的实践,掌握好腧穴的体表定位和刺灸操作基本技能,从而为今后临床实际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要求: 1、实验前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了解每次实验内容、目的要求、步骤及方法。

2、结合实验内容,复习讲义的有关理论和教师讲授的有关内容,作好理论准备。

3、实验先由教师示范,并讲解要点难点,请同学仔细观察。

4、同学按步骤认真地在另一同学身体上点出腧穴,并请教师检查和完成实验报告。

5、实验后检查、好实验用具和仪器,并将教师发给的仪器设备完好无缺的交还给老师清点后,其他可以离开实验室。

实验针灸学实验报告(共3)(一)2024

实验针灸学实验报告(共3)(一)2024

实验针灸学实验报告(共3)(一)引言概述:

本文是对实验针灸学实验进行的实验报告,通过对实验针灸学的实验研究,可以更加深入了解针灸疗法的原理和应用。通过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的介绍与分析,揭示了针灸疗法的作用机制及其在疾病治疗和健康保健方面的应用前景。

正文:

一、实验设计

1.确定实验目的和研究问题

2.选择实验对象和分组

3.确定实验方法和实施步骤

4.制定实验数据收集和处理方案

5.确定实验参数和指标的评价标准

二、实验方法

1.准备实验用具和设备

2.实验准备工作

3.实验过程描述

4.实验操作和步骤详解

5.实验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评价

三、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1.实验数据的采集和记录

2.实验结果的统计和分析

3.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验证

4.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的对比和讨论

5.对实验结果的不确定性及其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

四、实验结论

1.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

2.实验结论的确认和合理性评价

3.对实验结果的意义和实际应用的讨论

4.实验结果的局限性和改进方法

5.实验结论的推广和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五、实验总结

1.对整个实验过程的评价和总结

2.实验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的总结

3.实验所取得的成果和收获的总结

4.实验过程中的不足和改进方向的总结

5.对实验针灸学实验的意义和价值的总结和展望

实验针灸学实验报告(共3)(一)的实验内容及结果分析对针灸疗法的原理和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通过对实验设计、实验方法、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实验结论及实验总结的详细叙述,可以更好地理解针灸疗法的作用机制,并为其在疾病治疗和健康保健方面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该实验报告对今后进一步针灸学实验研究和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天津中医药大学《实验针灸学》重点整理

天津中医药大学《实验针灸学》重点整理

实验针灸学

名词解释

实验针灸学: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与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基本理论、针灸作用原理、针灸作用规律,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结合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为针灸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脉(络)现象:是指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经脉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包括循经感传、循经皮肤病、循经神经血管反应、循经感觉障碍等现象。

循经感传:是指用针刺、艾灸、低频脉冲电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胀麻等“得气”感,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基本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路线传导,并能通过大脑感知的现象。

循经皮肤病/可见(显见)的经脉现象:是指沿经脉循行路线出现的呈带状的皮肤病损,是看得见或摸得着的循经现象。

循经感觉障碍/循经性感觉病:是指沿着经脉循行路线自发出现的疼痛、异常感觉或其他感觉障碍,是病理状态下出现的经络现象。

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是与脏腑经络之气相通并随之活动及变化的感受点、反应点、传导点,是针灸的刺激点及针灸治疗的基础。

穴位病理反应:脏腑器官疾病通过经络的作用,在体表相应穴位出现各种异常变化的现象。

感受器的适应:当恒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仍在继续作用,但感受器对比刺激的敏感性会逐渐降低,发放冲动的频率逐渐减弱,感觉也随之减弱的现象。

知热感度变化:脏腑病变时相应经脉的井穴或原穴对热的敏感度发生变化的现象。

牵涉痛:当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一定区域产生感觉过敏或痛觉的现象。

经穴-脏腑相关:反映了体表的经脉穴位与五脏六腑之间的双向性联系,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脏腑生理或病理改变可通过多种形式在体表相应经脉穴位上出现反应,表现出特定的症状和体征,二是刺激体表的经脉穴位又可对相应的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复习资料

绪论

1.实验针灸学的定义: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

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

一个新的分支。

2.实验针灸学的研究内容:

●针灸对机体的作用:

“三个方面”:针灸的镇痛作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作用,对失调的脏腑器

官功能的调整作用。

“三个特点”:整体性,双向性和良性调节。

“三大影响因素”:机体功能状态,刺激质量,穴位组选

●针灸效应的机制

●针灸的应用技术

●实践及技能训练

第一章针灸作用的基础研究

第一节穴位的功能与结构

1.穴位功能的双重含义:感受刺激和反应病症

2.穴位感受刺激的三个特点:

●穴位可以感受多种形式的刺激

●穴位对不同形式的刺激有不同的适应症

【(电针最易,毫针不易)(皮肤触觉属于快适应感受器,肌梭和关节囊属于慢适应感受器)】

●穴位对不同形式的刺激感觉阈不同

【电针<手针<艾灸】

3.反应病症:指脏腑病变时,常在体表某些穴位出现病理反应,可表现为穴位的感觉异常,组织形态改

变,生物物理特性改变等形式。

4.穴位病理反应的形式:

●感觉异常:

疼痛---皮肤自觉痛,穴位压痛,痛觉过敏

知热感度变化---井穴或原穴,

赤羽氏指数<1.5,快,实证;赤羽氏指数>1.5,慢,虚证。

实证-对热的敏感性↑,知热感度变化数值偏低;

虚证-对热的敏感性↓,知热感度变化数值偏高。

●组织形态改变:主要表现在穴位局部皮肤色泽和形态的改变

●生物物理特性改变:

电学特性改变:穴位与非穴位相比,穴位皮肤具有低电阻,高电位的电学特性。

实验针灸学自主实验设计

实验针灸学自主实验设计

自主实验设计:实验针灸学中的自主实验设计是指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和问题,自己设计并开展针对针灸学的实验。下面是一个关于针灸学的自主实验设计示例:

实验题目:针刺对疼痛缓解的作用:不同穴位的比较研究

实验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穴位的针刺对疼痛缓解的效果,探讨针灸治疗中穴位选择的重要性。

实验步骤:

1. 实验对象选择:招募一定数量的自愿参与者,确保他们没有明显的健康问题和禁忌症,并告知实验过程以及可能的风险和不适感。

2. 穴位选择:选择三个常用的针灸穴位,如“合谷”、“曲池”和“足三里”。这些穴位分别位于手腕、手臂和小腿上,具有不同的功能特点。

3. 随机分组:将参与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分别接受

相应穴位的针刺处理。同时,设置一个对照组,不进行针刺处理。

4. 实验操作:针刺过程由经验丰富的针灸师进行,保证操作标准化。对于每个穴位,针刺深度、刺激力度和留针时间相同。

5. 疼痛评估:在进行针刺前、针刺后立即以及一定时间后(如10分钟、30分钟、60分钟)进行疼痛评估。可以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或其他合适的疼痛评估工具。

6. 数据分析:统计各组参与者在不同时间点的疼痛评分,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7. 结果解释: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不同穴位针刺对疼痛缓解的效果,探讨针灸穴位选择的优劣。

改进方案:

1. 增加样本量:增加参与者数量,以提高结果的可靠性和统计学意义。

2. 增加对照组:设置一个安慰剂对照组,如假针刺或经络刺激仪器模拟针刺,以进一步验证针刺的特异性效应。

3. 考虑其他变量:除了疼痛评估,还可以收集其他相关指标,如心率、血压等,以更全面地评估针刺的生理效应。

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

绪论

【名解】实验针灸学: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作用基础、针灸作用规律、针灸效应及机理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是针灸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章只考案例

【案例】找出所给实验设计的主要错误之处:有无随机分组,有无对照。如果是你会怎么设计。

第二章重点主要考简答题

【选择】穴位的结构:皮肤、皮下组织、神经、血管、淋巴、筋膜、肌肉、肌腱

【简答】穴位的病理反应:

1.感觉异常(痛觉过敏(即穴位疼痛或出现压痛));

2.组织形态改变(色泽(瘀点、白斑);形态(可见:凹陷、隆起、丘疹、脱屑。可触:皮下硬结、条索状反应物));

3.生物物理化学特性改变(电学(井、原、耳穴的导电量增高、降低、左右失衡);光学(背腧穴发光分布不对称);经皮CO2释放量(左右失衡较大))

【填空】穴位的功能:感受刺激、反映病证。

【名解】经穴-脏腑相关:刺激体表一定的经穴,可对相应的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调节作用。【简答】同经异治与异经同治:

在躯干部,腧穴功能主治的神经节段特性表现为“分段”性特点,即同一条经脉的腧穴,由于所处神经节段的不同,可有不同的主治,表现为“同经异治”;虽属不同经脉,但其腧穴如在同一神经节段上,则其主治病症大体相同,表现为“异经同治”。

【判断、选择】单肌节与多肌节:只有少数肌肉是由单肌节组成的,e.g.头后小直肌、头斜肌、颏舌肌、甲状软骨肌均来自C1肌节,由C1节段来的神经纤维所支配。大多数肌肉是由多肌节合并而成的,当单独一条神经根损伤时,对多肌节合成的肌肉常不引起运动障碍,只显示功能减退。

《实验针灸学》实验报告大纲

《实验针灸学》实验报告大纲

《实验针灸学》实验报告大纲

《实验针灸学》实验大纲

适用专业(针灸推拿学)

前言

为了配合《实验针灸学》教学的需要,培养学生应用现代科技和实验方法研究经络和针灸作用原理,掌握实验针灸学(包括人体及动物急慢性实验)的一般原则和方法,理解科研实验设计的过程,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发现新的问题,启发创新科研思路,根据《实验针灸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及学院对针灸专业学生的要求,结合我教研室的具体情况,制定本大纲。本大纲中的实验分三个层次,实验一~实验二及实验九为验证性实验,实验三~实验八及实验十为综合性实验,十一和十二为设计性实验。《实验针灸学》课程总时数72学时,实验总时数为42学时,占本门课程总时数的58.3%。

实验一两侧同名经井穴电阻对称性的观测

[实验目的] 掌握腧穴电阻探测技术,理解健康人两侧同名经井穴电阻具有对称性而患者存在电阻失衡的现象,了解腧穴诊断技术

[实验器材] 内启电子针灸仪一台、绷带、白棉线、培养皿、水彩笔、棉签、吸水纸生理盐水、75% 乙醇。

[实验内容] 测定机体上下肢十二对同名经井穴穴阻值比。

[实验类型] 验证性实验

[实验时数] 4学时

[分组要求] 每组10~12人

[作业] 书写实验报告

实验二循经感传的观测

[实验目的] 掌握循经感传的观测方法,理解循经感传在人群中存在的普遍性,了解循经感传的基本特征。

[实验器材] 多用电子穴位测定治疗仪一台、棉签、毫针2.5寸、1.5寸每人一支、绷带、吸水纸、75% 酒精、生理盐水。

[实验内容] 1 显性循经感传的观测。

2 感传基本特征的观测。

实验针灸学绪论

实验针灸学绪论
➢二、实验针灸学的基本内容
(一)理论部分教学的基本内容
➢1.实验针灸学基本研究方法:实验针 灸学研究思路、科学研究设计方法(包 括选题、文献检索、假说建立、立题、 设计等);实验针灸学的研究方法包括 文献研究、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等。实 验针灸学常用的研究技术包括解剖组织 形态学、组织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 物理学、免疫学、细胞和分子生物学、 影象医学等学科技术和方法的应用等。
➢科学总是随着研究方法的更新而前进,这也是 针灸学术发展的基本趋势。20世纪出现了许多 新的方法,如控制论方法、信息论方法、系统 论方法、决策论方法、循证医学方法等,促进 了实验针灸学等,促进了实验针灸学方法论研 究的快速发展。
➢ 临床已证明中医针灸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 具有独特的思维方法和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对 立统一、动态平衡、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经 络与腧穴、脏腑相关的特点与规律等内容更为 精辟。但由于历史的原因,针灸学术研究进展
实验针灸学的方法和技术。
➢思考题: ➢1实验针灸学的定义和任务是什么?
➢2.实验针灸学与传统针灸学的关系如 何?实验针灸学的学术地位如何?
➢3.怎样才能学习好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的教学及考核、考试方法:
➢理论讲授、实验课、讨论课及自行设 计小实验; ➢实验报告及实验操作:20%; ➢讨论课:10% ➢自行设计小实验:10% ➢期末考试:6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实验针灸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一个新的分支;也是研究针灸神经生物学机制的重要基础。

2、针灸的三个作用:针刺镇痛作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作用,对失调的脏腑器官功能的调整作用

3、学位功能的双重含义:感受刺激,反映病症

4、得气:指针刺穴位后产生的经气感应,包括针感和手下感。针感指受针者针下的酸、麻、重、胀等感觉。手下感指施针者手下沉紧的感觉。

5、得气的机制:针刺穴位引起穴区感受装置兴奋后神经冲动传入中枢,最后在大脑皮层形成针感。中枢整合后的信息传出后又作用于效应器形成手下感。

6、手下感的产生机制:针刺信息由外周传入神经通路进入中枢,经中枢整合后,一方面形成针感,另一方面通过脊髓r-传出系统随躯体神经到达相应支配区穴位下的肌梭,引起梭内肌收缩和肌电发放,以及局部肌纤维收缩,后者经针柄传于施针者手下形成沉紧的手下感。

7、循经感传现象:指以针刺、低频脉冲电等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麻重胀等特殊感觉,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着经脉循行的路线传导的现象。

8、循经感传现象的基本特征:循经扩布、趋向病所、宽度和深度不均、感觉性质多样、慢速传导、双向循行和回流现象、可以阻滞、影响脏腑功能活动

9、经穴脏腑相关:或称体表-内脏相关,反映了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的一种双向联系,即脏腑生理或病理改变,可通过多种形式反映到体表相应穴位上;刺激体表穴位又可对相应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10、牵涉痛:当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变,患者除感觉患病器官的局部不适或疼痛外,尚可在远离该器官的体表某部皮肤或深部组织发生疼痛感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11、海氏带:痛觉过敏的皮肤部位。

12、穴位功能特异性:穴位与非穴位、穴位与穴位之间在功能上所存在的差异。

13、针灸作用的五个影响因素:穴位特异性,得气状况,针法灸法的刺激参数,个体差异,时间因素

14、艾灸的刺激参数:1)温度幅值:2)温度升降速度:3)温度作用面积:4)壮数:5)每壮的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

15、电针的刺激参数:波形,波宽,脉冲幅度,脉冲的重复频率

16、时间效应:对穴位进行针灸刺激时,针灸效应的发生发展呈现一个渐进的时间过程,分为潜伏期、上升期、高峰期和下降期,称为针灸作用的时间效应。

17、时间效应曲线:用直角坐标图表示针效与时间的关系叫时间效应曲线。

18、针麻诱导期:在实施针麻手术之前,对选定的穴位预先进行一段时间针刺刺激,至镇痛效果达到可以手术这段时间

19、针刺耐受:针刺镇痛耐受是指由于长时间针刺或反复多次针刺后,针刺镇痛效应降低的一种现象,或简称针刺耐受

20、针刺后效应:停止针灸后继续存在的针灸效应

21、生物节律:生物体内的各种生命活动按一定的周期和顺序重复发生的变化。超日节律,近似昼夜节律,亚日节律(分为:7d节律,月节律,年节律)

22、疼痛: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它包含痛感觉和痛反应两个成分。痛感觉是指人对疼痛的感觉。痛反应是指伤害性刺激所产生的一系列躯体反应和内脏反应。

23、痛域:痛阈(痛反应阈):从刺激开始到引起疼痛感觉或运动反应的最小刺激量;

24、耐痛域:能耐受疼痛的最大刺激量。

25、七种体外致痛物质:K+、H+、组织胺、Ach、SP(P物质)、5-HT、缓激肽

26、针刺麻醉:指用针刺止痛的方法来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生理功能紊乱,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施行手术的一种麻醉方法。

27、针麻三关:镇痛不全,不能完全抑制内脏反应,肌肉松弛不够

28、针麻作用:辅助镇痛,镇静,抗肌肉牵拉反应,抗创伤性休克,抗手术感染,保护重要脏器,促进创伤修复。

30、吞噬能力:100个白细胞中吞噬细菌的白细胞所占的比例。

31、吞噬指数:100个白细胞中,能够吞噬细菌的白细胞所吞噬细菌的平均个数。

32、针灸的抗炎作用:

针灸对炎症的渗出、变质、增生三大基本病理变化有一定调整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⑴针灸对渗出的影响:炎症渗出是局部血管通透性升高和白细胞主动游出所致。炎症过程中白细胞游出构成炎症反应的主要防御环节,是炎症反应最重要的特征。针灸可抑制炎症过程中血管通透性的增高,减少炎症渗出物;减轻炎症灶白细胞浸润;改善炎症局部微循环和淋巴循环,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减轻炎性水肿。

⑵针灸对变质的影响:致炎因子的直接损伤作用、炎症过程中发生的血液循环障碍和炎症反应产物的共同作用,造成局部组织的变质。针灸可控制和缩小炎症灶坏死面积,延缓和防止坏死的发生,从而减轻炎症的变质性病变。

⑶针灸对增生的影响:增生反应使损伤组织得以修复。针灸可促进细胞的修复再生和瘢痕化进程,促进肉芽组织形成的同时抑制其过度增生。

33、针刺退热的作用途径:

1.降低致热物质含量

⑴降低发热介质cAMP、PGE含量:

⑵降低生长抑素(SS)的含量:

2.提高有降温效应的物质含量

⑴提高精氨酸加压素(AVP)的含量:

⑵提高亮氨酸脑啡肽、神经降压素(NT)的含量:

3.对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整作用

电针能使正常家兔和致热原作用下的家兔POAH热敏神经元放电明显增加,冷敏神经元放电明显减少。电针通过促进热敏神经元活动、抑制冷敏神经元活动,使机体产热减少、散热增加,进而体温趋向降低。

4.对自主神经活动的调整作用

针刺能抑制交感神经的活动,降低机体代谢率,使皮肤血流量增加,导致体温降低。34、针灸治疗脑血管病的作用机制:

改善脑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改善脑电活动;抑制免疫炎性反应,促进内皮细胞的修复;保护受损神经元,降低自由基水平,拮抗兴奋性氨基酸神经毒作用,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抑制钙超载。

35、针灸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

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脏泵血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及微循环状态;调节心电活动,改善心电图指标;对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对血管调节物质的影响。

36、医学研究的分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发展

37、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整体性,良性、双向性,功能性、早期性

38、医学研究的基本程序:提出问题,确立选题,建立假说;查阅文献资料,撰写文献综述;科研设计;观察实验与验证;整理资料,实验结果的分析;撰写论文和发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