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记忆顺口溜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要实词(150个)和重要虚词(7个)汇总
初中文言文150个重要实词(一次多义)汇总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点汇总
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
(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
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
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例如:
《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
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背虚词归纳总结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背虚词归纳总结
一、之
1、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
(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③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②久之。③怅恨久之。
2、作代词用。(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②亲戚畔之。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如:①马之千里者。②居庙堂之高则
忧其民。
二、乎
(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
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如:
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
(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
类似于“于”的用法。
如:
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
三、者
1、结构助词
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
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
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要实词(150个)和重要虚词(7个)汇总
初中文言文150个重要实词(一次多义)汇总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解析中考文言文考点解析
考点一:解释文言实词
例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即更刮目相待( 重新 )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同“举”,推举 )
(3)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4)先帝不以臣卑鄙(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5)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名词
名师提醒
解释文言实词、虚词的方法
(1)平时注意积累并掌握常用常考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2)平时学习时,要熟记课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学习常用虚词时,要分清各虚词的用法:①起指代作用的,如
“之”“其”“何”。②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为”“于”。③起连接作用的,如“及”“则”“而”。④起语气助词作用的,如
“也”“乎”“哉”“焉”。
(3)结合词语所在句子的句意推断词语的意思。比如文言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做题时应重点考虑它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进行认真地比较。
作动词,以为美)
考点二解释文言虚词
例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 乃石性坚重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B.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虽不能察,必以情
C.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D.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天子且至
名师提醒
翻译文言语句的方法
(1)落实关键词的解释。如上题中“染”是“沾染”的意思。
(2)补出原句省略的成分,调整语序,使翻译后的句子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3)忠于原文,做到不误译、不漏译、不增译,无语病,通达顺畅,富有表现力。
新课标中考语文文言文重要实词(150个)和重要虚词(7个)汇总
初中文言文150个重要实词(一词多义)汇总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 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201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狼三则
2016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狼三则
其一
原文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xū,忽然)一狼来,瞰(看,窥视)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狼)少却(退);及走,(狼)又从之。屠无计,默念狼所欲肉者,不如姑悬诸树而蚤(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即径归。昧爽(拂晓,黎明)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因有所顾虑而徘徊)近视,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革(皮)价昂,直(价值)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遭遇祸患)之,亦可笑矣。
译文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屠夫卖肉回来,天色已经晚了。在他回家的路上,突然出现了一匹狼。狼不断的窥视着屠夫担子中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夫走了好几里路。屠夫感到很害怕,于是就拿着屠刀在狼的面前晃了晃,想要把狼吓跑。狼看见了屠刀,一开始被吓了一下,往后退了几步,但是等到屠夫转过身来继续朝前走的时候,狼又跟了上来。于是屠夫就想,狼想要的
是担子里的肉,不如把肉挂在树上,等明天早上再来取肉。于是屠夫就把肉挂在钩子上,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了看。就这样,狼就停下来不再跟着屠夫了。屠夫就回家了。第二天黎明,屠夫前去取肉,远远的就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就好像一个吊死在树上的人,于是感到非常害怕。焦虑地在四周徘徊着向树靠近,等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只死狼。(屠夫)抬起头来仔细观察发现,狼的嘴里含着肉,挂肉的钩子已经刺穿了狼的上颚,那个形状就好像鱼儿咬住了鱼钩。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一张狼皮价值十几两银子呢。于是屠夫就得到了这张狼皮,发了一笔小财。爬上树去找鱼钩,狼的遭遇也不免太可悲了!
【中考语文】中考文言文断句技巧与口诀汇总
中考文言文断句技巧与口诀汇总
断句技巧
断句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也是考察文言文的传统方式。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断句的基本技巧:
1.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要实词(150个)和重要虚词(7个)汇总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4、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5、
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琐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考点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
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曹刿论战》)
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中考文言文专项复习(二)虚词和文意理解
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
虚 词 判 断
1. 语境推断法。
虚词判断方法
虚词通常都有好几种用法,要判断他的意义和用法,需要结合语 境,也就是上下文的关系,结合文章意思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来 分析揣摩、理解,最后做出判断。
虚 词
虚词判断方法
判
断 2.位置推断法。有些虚词在句中位置不同,其词性、作用也不相同。
感情和语气。
二、数量虽然少,但使用频率高。每篇文言文中都有大量的虚词
存在,并发挥重要的作用。不了解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规律,会直接
影响对文言文词句的理解。
课 标:
2020年济宁市学业水平考试纲要相关要求
链
接 一、(2019·济宁)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中
考
(甲)《马说》,(乙)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选自《古文笔
法百篇)岳麓书社1984年版)
8.下列句子中加点“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人不知而不愠 B.康肃笑而遣之 C.野芳发而幽香 D.乃记之而去
【答案】 A 【解析】 A句子中加点“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都表转折。B表修饰。C表顺 承。D表顺承。
链 接
如“其”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吾视其(代齐师)辙
乱”;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表示某种语气的副词,如“安陵君其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要实词(150个)和重要虚词(7个)汇总
初中文言文150个重要实词(一次多义)汇总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中考语文】9个记忆口诀,文言文虚词轻松搞定!
【中考语文】9个记忆口诀,文言文虚词轻松搞定!“之”字有三用,就是代助动
以
“以”字五用法,因凭来用把
于
“于”字要记牢,在从对比到
而
“而”字作连词,修承并转折
为
“为”字动介助连,做是替给被反诘
乃
“乃”作连词于是就,判断当是语竟然
其
“其”代他(它)它那和己,反问推测或祈使
且
“且”作连词和副词,况且而且和将要
与
“与”介动助连,和给呢吗跟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中考文言虚词复习指导
一、复习“之”
(一)用作代词,有以下两种情况:
1. “之”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 “她”(他们)、“它”(它们)等。如:
①愿陛下亲之信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代 人,他们) ②肉食者谋之(代事,这件事)
③操蛇之神闻之(代事,这件事)
④太医以王命聚之……谨食之(代物,指蛇)。
“之”代人时,多指代第三 人称,但是,有时“之”也作第 一人称,译为“我”、“我们”。 如: 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 致”、“因而”。如: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以”有时相当于连词 “而”。如:
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黔之驴》) 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 山宴游记》)
(三)“以”用作动词,可译为 “认为”。如:
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答案:因此人家大多数愿意把书借给我,我 于是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书籍。(句中第一 个“以”表示原因,译作“因为”,“以是” 译作“因此”;第二个“以” 译作介词 “把”)。
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 然(《核舟记》) ②复前行,欲 穷其林(《桃花源记》) ③专其 利三世也(《捕蛇者说》)
2020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顺口溜
2020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顺口溜
中考语文备考的方法有哪些?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顺口溜”,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2020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顺口溜
一、之记忆顺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c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d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其记忆顺口溜
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顺口溜
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顺口溜
虚词是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必考的一个知识点,小编整理了《20xx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记忆》,供同学们参考。
之记忆顺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c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d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其记忆顺口溜:
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
表示反问译“难道”。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中考文言文虚词记忆顺口溜之
记忆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c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d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其
记忆顺口溜:
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指示代词
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指示代词
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以
记忆顺口溜:
“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
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
1.作为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例:
2.作为连词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表示范围译为“到”
“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
于
记忆顺口溜:
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
1.对,对于。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从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与,跟,同。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6.被例:受制于人
而
记忆顺口溜: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