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检验
临床血液学检验
当RDW轻度增高时, 血细胞分析仪RBC直方图3显示出 红细胞主群左移, 主要分布在50~100fL, 峰顶约在65fL 处, RDW轻度增高为16.8%。含义汇报提醒为“小细胞低 色素和不均一性”镜检血片时RBC体积显著减小, 大小差
异不显著。
临床血液学检验
第11页
临床血液学检验
临床血液学检验
第1页
血液学检验发展
• 1、50年代以前,主要使用显微镜计数方法进行红、白细胞计数 及分类计数。因使用手工,费时费劲,且检验结果准确性、准确 性受到影响。
• 2、50年代早期,美国库尔特先生研制出血细胞分析仪,伴随科 学技术发展及应用,血细胞分析仪测量水平不停提升,测量参数 不停增加,同时还提供细胞分布直方图,对一些疾病诊疗与治疗 含有主要临床价值。
临床血液学检验
第26页
在血细胞分析仪上血小板直方图(图2-55)显 示出血小板分布于21~5fL范围, 主要集中于 2~10fL, MPV仅为6.4fL。含义汇报提醒为 “小血小板”。镜检是可见许多小血小板。
17%, 嗜酸性细胞1%、中性粒细胞46%。
临床血液学检验
第23页
血小板参数和直方图临床应用
• 1、PLT和MPV正常 • 2、PLT降低,MPV随之增高,如血小板破坏增多 • 3、PLT增高,MPV正常,如反应性血小板增多 • 4、MPV异常增高,如地中海贫血、慢性髓性白血病 • 5.MPV异常减低,如血小板增生不良
• 3.细胞体积直方图:共有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三个体积分布 直方图;直方图X轴为细胞体积大小,Y轴表示细胞相对数量
临床血液学检验
第2页
血液学标本采集及注意事项
• 1、标本采集应尽可能在受检者平静、平稳状态下,采集 部位应无损伤、无输液等情况
血液常规检查
【血沉增快的临床意义】
常用但缺乏特异性 生理性:女性,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老年人, 高原居民 病理性 各种炎症:急性细菌性感染 风湿性疾病、结核病病变活动与否观察 组织损伤及坏死 恶性肿瘤 高球蛋白血症 贫血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
1
2
是指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白细胞计数(WBC)
成人:4~l0 ×109/L 新生儿:15~20×109/L 6月~2岁:11~12×109/L
骨 髓
外 周 血
造血干细胞 红系祖细胞
EPO
红细胞
白细胞
monocyte neutrophil eosinophil lymphocyte basophil
血细胞分析仪
血液分析仪优势 检测项目多 速度快 精度高 易操作
血液分析仪,临床血液一般检查最常用仪器。50年代,由库尔特()发明电子血细胞计数仪
03
初 生 儿 (6.0~7.0)×1012/L 170~200g/L
04
RBC、HGB的参考范围
1996年北京市血细胞分析仪协作组调查2013例 北京市健康成人静脉血分析结果
分析参数 男性 女性 RBC(×1012/L) 4.30~5.90 3.90~5.20 HGB(g/L) 137 ~179 116 ~155 HCT(L/L) 0.40 ~0.52 0.37 ~0.47 MCV(fl) 80 ~98 MCH(pg) 27.2 ~34.3 MCHC(g/L) 329 ~360 RDW(%) <14.9 WBC(×109/L) 3.48 ~9.5 PLT(×109/L) 98.7 ~302.9 MPV(fl) 7.7 ~13.1 PDW(%) <17.2 PCT(%) 0.18 ~0.20
血液学检验(专科)
42
中性中幼粒(肾型)
43
中性晚幼粒
直径10-16μm,胞核占细胞的1/2以下,胞核 肾型,有凹陷,凹陷度小于假设圆形核的1/2。
44
45
中性杆状核
直径10-13μm,胞核如杆状、带状,胞核之凹 陷度大于假设圆核的1/2,染色质凝固块状。
46
47
中性分叶核
直径10-13μm,核呈分叶状,叶与叶之间有一 丝相连或完全断开, 中性粒细胞的核分为2-5叶
34
中性颗粒 中幼粒 晚幼粒 杆状核 分叶核
原始粒细胞
原粒I型:
1.细胞核圆居中或稍偏 2.染色质细致 3.核仁明显
淡紫红色细颗粒网状,均匀 平坦,无浓聚。 淡兰色小核仁3-5个,外 凸
4.胞浆中无颗粒
5.胞体圆形或椭圆行
淡蓝色,量少 。
直径12—20μm
35
36
原粒II型: 在I型基础上 胞浆有少数 细小颗粒 (无具体标准) 但无Golgi区
57
58
早幼红细胞
圆形,直径15---18μm 核圆形,略偏位,染色质开始凝聚,核仁消失或 不明显。 胞浆量增多,蓝色,核周明亮淡染区,无颗粒。 0.92-0.41%
59
60
中幼红细胞
胞体圆形,直径8—18μm 核圆形,居中,或偏位,染色质凝聚小块直至碎 墨块状,核周边出现透亮的缝隙。 核、浆各占半,浆灰兰色,淡兰色,嗜多色性 (碱性核糖体与橙红色血红蛋白混合所致)。 7.41-1.91%
37
早幼粒
1.核有偏位, 2.Golgi区发育 (核附近有 淡染区), 3.染色质聚集, 颗粒增多 4.胞体较原始细胞大
胞浆稍多 5.核仁1-4个或消失 占1.57±0.6
临床检验小常识:抽血时的常见误区
临床检验小常识:抽血时的常见误区抽血,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在接受体验、献血时都需要进行抽血,抽血的目的即是对血液进行检验,以分析当下受检者的健康状况。
而血液检验的结果的准确性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抽血就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接下来,笔者向大家介绍一下抽血时的几个常见误区。
误区一:抽血会导致人出现贫血血液检验,是判断受检者健康状态的重要环节。
抽血这一环节引发的众多误会中,最为常见的一个就是抽血会导致人出现贫血。
很多人都认为抽血会造成机体内的血液大量流失,这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尤其是义务献血会抽出大量的血液,这更会对健康造成影响。
但是事实是,不论是正常的进行血液检验,还是义务献血,抽出的血液量都不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影响,也不会导致人出现贫血。
人体内的血液总量大约在5升到6升左右,而一次血液检验抽取的血液量仅为几毫升或十几毫升,即便是义务献血者,每次最多的献血量是400毫升,这个量还不到人体血液总量的1/5。
因此,只要不是在短时间内反复的献血,正常的抽血行为是不会造成人出现贫血的状况的。
误区二:抽血完毕之后需要先将穿刺位置按住再拔针很多人都认为,在抽血完毕以后需要自己将穿刺孔位置按住,然后再由护理人员将穿刺针拔出来,如果不按住就拔针的话肯定会造成血流不止,给自己的身体造成损害的。
但事实是,此种拔针的方式是不正确的。
如果先将穿刺部位按住,再将穿刺针拔出来,虽然能够确保在第一时间内将穿刺针孔用棉签或是敷料盖住,但是在按迫这一行为发生的同时,血管也会被压扁,这就增加了血管壁与穿刺针之间的摩擦力加大,甚至导致拔针过程中受检者有疼痛感。
而先拔针再进行压迫止血的方式能够让穿刺针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快速抽出,这样受检者的疼痛程度方能降至最低,而且拔针后穿刺部位瘀血的情况也会显著下降。
误区三:抽血前大面积消毒没必要在抽血前,护理人员必须对穿刺部位皮肤进行消毒,但是这个过程却会引起很多人的质疑:“明明穿刺的地方那么小,只是一个针头的面积,有必要对那么大块儿皮肤进行消毒吗?这不是浪费吗?”还有人认为:“我天天洗澡,很干净的,不用这么大面积的消毒。
献血者血液检验标准
献血者血液检验标准献血是一种无偿的公益行为,通过献血可以帮助许多需要输血的患者。
然而,在进行献血之前,需要对献血者的血液进行一系列的检验,以确保献血的安全性和合规性。
本文将介绍献血者血液检验的标准内容和流程。
1. 检验项目献血者血液检验项目通常包括以下内容:1.1 血型鉴定血型鉴定是确定献血者血型类型的检验项目。
常见的血型有A型、B型、O型和AB型。
血液匹配时需要考虑献血者和受血者血型的匹配性,以避免产生输血不良反应。
1.2 传染性疾病筛查传染性疾病筛查是检测献血者血液中是否存在某些传染性疾病的检验项目,以确保献血的安全性。
常见的传染性疾病筛查项目包括:•乙型肝炎病毒(HBV)检测:乙型肝炎是一种通过血液传播的传染病,检测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抗-HBc(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来确定献血者是否携带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HCV)检测:丙型肝炎也是一种通过血液传播的传染病,检测抗-HCV抗体来确定献血者是否携带丙型肝炎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导致艾滋病的病原体,检测抗-HIV抗体来确定献血者是否感染HIV。
•梅毒检测:梅毒是一种性传播疾病,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来确定献血者是否患有梅毒。
•疟原虫检测: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引起的传染病,检测献血者血液中是否存在疟原虫进行疟原虫感染筛查。
1.3 其他血液指标检验除了上述检验项目外,献血者的血液还可能进行其他指标的检验,如血红蛋白量、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献血者的血液状态和健康状况,对献血的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估。
2. 检验标准献血者血液检验的标准根据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可能有所不同,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检验标准作为参考:•血型鉴定标准:确定献血者的ABO血型和Rh血型,确保血液的安全性。
献血者应具备正常血型或者与受血者血型匹配的血型。
•传染性疾病筛查标准:确保献血者的血液不携带传染性疾病,以保证输血的安全性。
什么是血液检验
什么是血液检验从基本的概念学理内涵角度展开阐释分析,所谓临床血液学检验(clinical hematologic laboratory test)就是选择运用种类多样的实验室检查技术手段,分析并且揭示血液检验样本发生的病理变化,继而揭示人体血液系统内部的疾病发生机制,协助临床医生完成针对各类疾病患者的诊断工作、治疗观察工作,并且判断患者的预后结果。
血液检验是临床常用检验技术类型,也是临床医生在针对各类疾病患者展开诊断确诊过程中需要运用的辅助性手段。
明确认识血液检验的意义,并且在血液检验开始前做好各类细节控制工作,能支持血液检验活动开展过程中顺利获取到优质且准确的结果。
血液是经由多种成分共同组成的红色浓稠状液体,主要包含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以及血浆等组成部分。
对于健康状态良好的成年人个体而言,血液通常占据其体重的7.00%-9.00%,也就是60.00-80.00ml/kg体重,健康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约为5.00L,其中血浆成分占血液的55.00%,血细胞成分占血液的45.00%。
血液在不添加抗凝剂条件下而自行分离出来的黄色透明液体组成部分为血清(不含纤维蛋白原物质),在添加抗凝剂后分离获取的黄色透明液体组成部分为血浆(含纤维蛋白原物质)。
在血浆中,水分物质成分通常占总数的91.00%-92.00%,固体物质成分通常占总数的8.00%-9.00%,具体包含蛋白质物质,如白蛋白物质、纤维蛋白原物质、球蛋白物质、凝血酶原物质等,约占总数的7.00%:无机盐类物质:涉及含钠元素无机盐物质、含钾元素无机盐物质、含氯元素无机盐物质、含钙元素无机盐物质、含镁元素无机盐物质,以及含磷元素无机盐物质等,约占总数的0.90%;其他物质,如非蛋白氮物质(尿素物质、肌酸物质、尿酸物质、肌酐物质等)、脂肪物质、磷酸类物质、胆固醇物质、葡萄糖物质、激素物质、维生素物质、抗体物质、酶物质等,约占总数的0.80%。
血液的pH介于7.35-7.45之间,比重介于1.050-1.060之间,相对黏度介于4.00-5.00,血浆渗透压介于290.00-310.00mOsm/(kg·HO)之间,血液在离开人体之后,通常会在数分2钟时间之内发生凝固。
检验科血液室检验项目
检验科血液室检验项目
血液室是临床检验科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负责进行各种血液
检验项目,以帮助医生诊断疾病、监测治疗进展和评估患者的健康
状况。
血液检验项目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血液成分、血
液细胞、凝血功能、血液生化指标等。
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介绍一
些常见的血液检验项目。
1. 血液成分检验项目,这些项目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
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
这些检验可以帮助医生
了解患者的贫血程度、白细胞数量以及血小板数量,从而评估患者
的贫血、感染和出血风险。
2. 血液细胞形态学检验项目,这些项目主要包括骨髓涂片检查、外周血涂片检查等,通过观察血液细胞的形态和数量来评估患者的
造血功能和疾病状态,如贫血、白血病等。
3. 凝血功能检验项目,这些项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
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用于评
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对于患者的出血和凝血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4. 血液生化指标检验项目,这些项目包括血红蛋白A1c、血清铁蛋白、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等,用于评估患者的血红蛋白代谢、铁代谢和贫血类型。
总的来说,血液室的检验项目涵盖了血液的各个方面,通过这些检验项目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血液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血液室在医疗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它为医生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室数据,有助于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2、血液一般检验
第二节 白细胞检查
白 细 胞 分 类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sg)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st) 嗜酸性粒细胞(E) 嗜碱性粒细胞(B)
N
粒细胞(GRAN) 白 细 胞
(LEU)
淋巴细胞(L)
单核细胞(M)
粒细胞增殖动力学各阶段
分裂池
1
成熟池、 2 贮存池
1/20
组织 5 固有池
3
4
循环池
(50%)
网织红细胞检测的目的: ①鉴别贫血的类型(增生性、非增生性、 增生增高性)。
②检查骨髓的功能。
③检测贫血的治疗效果。
④评估骨髓移植后、再生障碍性贫血细胞 毒药物诱导治疗后或EPO治疗后的红细胞 造血情况。
【检测原理】 1、普通显微镜法: 活体染料(新亚甲蓝或煌焦油蓝)的 碱性着色基团(+)可与Ret中RNA的磷 酸基(-)结合,形成蓝色的点状、线 状或网状结构。 2、仪器法: 流式细胞仪、Ret计数仪、血液分析仪等
还原血红蛋白(Fe2+)--99% 高铁血红蛋白(Hi)--1% 氧合血红蛋白(HbO2) 碳氧血红蛋白(HbCO,COHb) 硫化血红蛋白(SHb)
【检测原理】
HiCN法: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 在溶血标本中,Hb中的Fe2+被高铁氰化钾氧 化为Fe3+,Hb转化为Hi。Hi与KCN中的氰离 子反应生成HiCN,在540nm处的吸光度与溶 液中的浓度呈正比,根据测得吸光度可求 得Hb的浓度。 WHO和ICSH推荐的参考方法。
注意:
正常RBC可自然退化变性,即使
高质量的正常人血涂片,也可见
到变形或破碎的红细胞,但数量 很少,分布局限。
2、异常红细胞形态 在排除人为因素后,若血涂片中出 现异常形态红细胞且数量较多,往 往提示病理性改变。 常见的异常形态可分为红细胞大小、 形态、血红蛋白含量、结构和排列 异常。
血液检验ppt课件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
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是评估感染、炎症等的重要指标。正常值范围为 4.0-10.0x10^9/L。
白细胞分类
通过显微镜检查白细胞形态,将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淋 巴细胞、单核细胞等,有助于鉴别感染类型和疾病进程。
血小板计数
•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评估出血风险和凝血功能的重要指 标。正常值范围为100-300x10^9/L。
血液检验ppt课 件
目录
• 血液检验概述 • 血液检验的指标 • 血液检验的临床应用 • 血液检验的注意事项
01
CATALOGUE
血液检验概述
血液检验的定义和目的
定义
血液检验是通过采集人体血液样本, 利用实验室技术和设备进行检测和分 析,以评估人体健康状况和诊断疾病 的过程。
目的
血液检验主要用于诊断、监测和治疗 各种疾病,如贫血、感染、糖尿病、 肝病、肾病等,同时也可以评估人体 的营养状况和生理功能。
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02
CATALOGUE
血液检验的指标
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红细胞计数
红细胞计数是评估贫血、红细胞 增多症等血液系统疾病的重要指 标。正常值范围为男性4.05.5x10^12/L,女性3.54.5x10^12/L。
血红蛋白测定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 ,负责运输氧气。正常值范围为 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
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评估肝脏功能;检测尿素氮、肌酐等指标,评估肾脏功能。 异常结果提示肝、肾疾病可能。
肝、肾疾病的监测
定期检测相关指标,观察病情变化,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血液检验及血常规检验的意义
血液检验及血常规检验的意义血液,作为人体内最重要的液体之一,承载着丰富的信息和健康状况的线索。
血液检验,尤其是血常规检验,是一项常用且非常有价值的医学检查手段,能够为医生提供关于患者健康的重要参考。
通过分析血液中的各种成分及其数量,我们能够深入了解身体的内部情况,从而发现疾病的迹象、评估器官功能,并监测治疗效果。
血常规检验涵盖了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多项指标。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水平反映了氧气在体内的运输情况,白细胞数量则提示免疫系统的活跃程度,而血小板数量则与凝血功能紧密相关。
这些指标的异常变化可能暗示着贫血、感染、炎症、出血等问题,帮助医生进行早期诊断和干预。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血液检验及血常规检验的意义,以及它们在医学诊断和健康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早期疾病诊断早期疾病诊断是医学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而血液检验作为一项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在此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通过对血液中各项成分及其数量的详尽分析,医生可以及早捕捉异常情况,为患者提供更早的治疗机会,从而大大提高治疗成功率和生存率。
在这一过程中,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水平成为关键的标志。
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核心成分,它们在体内主要负责抵御外来病原体和感染,因此白细胞计数的异常变化可能暗示着潜在的免疫系统问题。
通过血液检验,医生可以观察白细胞数量是否异常增多,从而判断是否存在免疫失调、感染等状况。
另一方面,C-反应蛋白是一种与炎症紧密相关的蛋白质,它在炎症过程中会迅速增加。
通过检测C-反应蛋白的水平,医生可以迅速了解患者体内是否存在炎症反应,而炎症往往是许多疾病的早期症状之一,包括但不限于感染、风湿性疾病和炎症性肠病等。
血液检验的优势在于其非侵入性和高效性。
通过一次血液检验,医生可以获得大量关于患者体内状况的信息,为早期疾病诊断提供坚实的依据。
此外,早期诊断通常意味着疾病尚未进展到不可逆的阶段,治疗的成功率较高。
因此,通过观察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水平,不仅可以帮助医生及早发现疾病,还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避免了疾病的严重后果。
血液一般检验
1.手工法 必须用同一抗凝血标本,且所测定数据必 须准确,不然误差很大。
2.血液分析仪法 必须注意红细胞3个平均指数之间 及与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测定3个检测 指标之间相互关联性。
3.采取XB分析法或浮动均值法,常应用于血液分析 仪质量控制。MCHC是最为稳定指标;任何一个参数 如有3次>3%,或连续五次有2%~3%变异,即表明仪 器失控。(天天最少有60份标本医院。)
魏氏法:为传统方法,为国内规范方法 .
EDTA或枸橼酸钠抗凝血液标本充分混合后,吸 人魏氏血沉管200mm刻度处,将血沉管垂直室温放 置最少60min,应防止振动、风吹、阳光直射,然后 读取柱中红细胞沉淀上透明血浆层约lmm处结果。
ICSH方法: 参考方法, 用于验证其它方法可靠性。 P39
血液一般检验
属于还未完全成熟红细胞(当嗜碱性物质消耗殆尽后 才被视为成熟红细胞),普通为8~9.5μm。
血液一般检验
20/84
血液一般检验
21/84
血液一般检验
22/84
[检测原理]
1.普通光学显微镜法 活体染色(新亚甲蓝或煌焦油蓝)碱性着色基团 网织红细胞RNA磷酸基(带负电荷) RNA胶体间负电荷降低而发生凝缩, 蓝色点状、线状或网状结构 , 显微镜下计数1000个红细胞中所占网织红细胞数,以
血液一般检验
17/84
血液一般检验
18/84
临床意义
贫血分类 正细胞贫血
贫血红细胞形学分类
MCV MCH MCHC 正常 正常 正常
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急性失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
大细胞性贫血 增高 增高 正常 单纯小细胞性
各种造血物质缺乏 或利用不良贫血
献血者血液检验标准
献血者血液检验标准一、总则1.为确保医疗用血的质量,保证献血者的身体健康和检验,献血者每次献血前须进行体格检查和血液检验,献出的血液必须按规定项目检验。
2.献血者献血前的体格检查及血液检验以血站结果为准,有效期为两周。
3.献血者在献血前要填写"献血登记表"、"健康情况征询表"(见附表)。
4.非固定点献血者只进行体格检查和填写"健康情况征询表"(见附表)。
5.献血者血液化验初复检不得用同一试剂厂生产的试剂,同一标本的初复检化验不得由同一人进行。
二、献血者体格检查标准1.年龄:18-55周岁。
2.体重:男≥50千克,女≥45千克。
3.血压:12-20/8-12Kpa,脉压差:≥4Kpa(千帕)。
或:90-140/60-90mmHg,脉压差:≥30mmHg。
4.脉搏:60-100次/分,高度耐力的运动员≥50次/分。
5.体温正常。
6.皮肤无黄染,无创面感染,无大面积皮肤病,浅表淋巴结无明显肿大。
7.五官无严重疾病,巩膜无黄染,甲状腺不肿大。
8.四肢无严重残疾,无严重功能性障碍及关节无红肿。
9.胸部:心肺正常(心脏生理性杂音可视为正常)。
10.腹部:腹平软、无肿块、无压痛、肝脾不肿大。
三、献血者血液检验标准1.血型:ABO血型(正反定型法)。
Rho(D)血型,在有条件的地区以及Rh 阴性率高的地区作测定。
2.血比重筛选:硫酸酮法男≥1.052 女≥1.050,或者比色法。
3.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酮体粉法:阴性,或者赖式法:小于等于25。
4.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酶标法:阴性(快速诊断法仅限于非固定采血点的初检使用)。
5.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抗体)酶标法:阴性。
6.艾滋病病毒抗体(HIV抗体)酶标法:阴性。
7.梅毒试验RPR法或TRUST法:阴性。
8.复检上述1、3、4、5、6、7项。
9.甲型肝炎临床治愈一年后连续三次每间隔一个月化验正常可参加献血(以临床报告为准)。
检验科中抽血的注意事项,你了解吗
检验科中抽血的注意事项,你了解吗抽血化验指的是从患者的外周血中提取样本,通过检测血液样本中的各种成分、生化指标以及血清学指标判断身体是否正常。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实验室中的各种检测项目也越来越多,其准确的检测结果可以为临床诊治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确保检验结果准确、有效、及时,是检验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那么,到医院做相关检查时,有哪些注意事项,应做什么准备工作呢?下面,我们就来简单介绍一下检验科抽血检验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抽血有哪些注意事项?是否需要做血液检查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选择的,通过血液检查结果可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疾病,在检查过程中需要注意饮食、空腹、服药、穿衣、按压止血等方面的准备工作。
根据抽血时间对注意事项进行分析,主要内容如下:1、抽血前注意事项(1)在进行血液检查之前,要避免喝酒,因为喝酒会对肝功能的检测产生影响。
另外,在检测前还需要忌食高嘌呤的食物,如海鲜和烧烤等,以免影响血糖和血脂的检测。
检查前摄入过多油腻食物、高蛋白食物或者饮酒,均会影响检验结果,需引起注意。
(2)在做生化检查的前一天晚上,为了避免影响到第二天的空腹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的检测,8点之后就要不再饮食。
因为很多检验都需要在空腹时进行血液检验,比如肝功能、肾功能等。
所以在进行血液检验前,必须要禁食8小时,最好保持禁食在12-14个小时内。
第二天空腹时,最多可以喝150毫升的清水,不要喝太多。
(3)检测血液中的锂离子含量,应该在给药后12小时内完成。
在这段时间内,样本中可以很好地反应血液中的锂含量。
(4)在血液采集之前的24小时之内,不能进行激烈的活动。
如果有紧张的情绪,最好休息5分钟之后再开始进行血液采集。
(5)为了避免采血时发生出血或血肿现象,尽量不要穿着袖口太紧的衣服。
在进行血液检测的时候,尽量穿宽松的衣服方便进行样本采集。
(6)有晕针、晕血性病史的病人,需事先说明。
2、抽血后(1)采集血样后,应及时按压针孔止血,为有效止血需要按压3-5分钟。
【血液学检验】知识点整理(第二部分)
【血液学检验】知识点整理(第二部分)第一章绪论1、血液学(Haematology)是医学科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血液和造血组织.包括血液和造血组织的生理、病理基础和临床各个方面.2、临床血液学(Clinical hematology)是以疾病为研究对象;研究疾病的基础理论与临床结合的综合临床学科。
主要涉及源于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及继发于其他组织器官原发病的继发性血液病。
3、临床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Clinical hematology and hematologyexaminations)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液病为研究对象而创建的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且在临床实验中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的新兴学科。
第二章造血基础理论1.造血(hematopoiesis):是造血器官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过程。
造血主要涉及造血器官、造血细胞、造血微环境、造血调节、和血细胞发育、成熟、释放等。
人体造血器官主要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肝脾.2。
造血器官:能够生成并支持造血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组织器官称为~。
3。
淋巴组织或淋巴器官:系指机体内以淋巴细胞(包括浆细胞)为主要细胞成份的组织结果而言。
4.血岛:人胚第二周末时,卵黄囊壁上的胚外中胚层细胞是一些未分化的、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这些细胞聚集成团,成为血岛。
5.妊娠月数造血部位图(记住)出生前血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卵子受精后逐渐分为内、中、外三个胚层,造血细胞均发生于中胚层;根据胚胎发育过程中造血中心的转移可将出生前造血分为三个阶段。
①卵黄囊造血期最早,人胚第2周末;主要生成RBC(第3周开始),肯定不生成Lc,粒c 不确定。
第一代幼稚RBC,第二代幼稚RBC。
②肝造血期肝脏造血9—24周,肝造血的干细胞是由卵黄囊迁移来的;以RBC为主,肯定不生成Lc,有粒c,巨核c。
脾脏造血始于第3个月;早期以RBC和粒c为主,第5个月有Lc生成,出生后成为终生制造Lc的场所。
常用实验室检查血液
2020/11/4
5
2)病理性减少:可由造血原料不足、造 血功能障碍或红细胞丢失、破坏过多等原 因引起。见于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 血、溶血性贫血和失血性贫血等。
3 ~ 8 0.12 ~ 0.8
2020/11/4
12
3. 临床意义
白细胞数高于10×10*9/L(10 000/mm3) 称白细胞增多,低于4×10*9/L(4 000/mm3)称白细胞减少。白细胞是人体防 御系统的重要组分。
由于外周血中白细胞的组成以中性粒细胞为 主,故白细胞的增多或减少通常与中性粒细胞 的增多或减少有着密切的关系和相同意义。
2020/11/4
20
(5)单核细胞( monocyte, M ):单核细 胞增多见于
疟疾、黑热病、结核病、感染性心内膜炎 等感染性疾病;
单核细胞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淋巴 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血液病;急性 传染病或急性感染的恢复期。
11
表2 白细胞分类计数
名称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 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百分数(%)
绝对值 (×109/L)
1 ~ 5 .04 ~ 0.5
50 ~ 70 2 ~ 7
0.5 ~ 5 0.02 ~ 0.5
0 ~ 1 0 ~ 0.1
20 ~ 40 0.8 ~ 4
2020/11/4
10
(二)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 1. 标本采集法 皮肤采血或静脉采血。 2. 参考值 1) 白细胞计数 成人(4 ~ 10) ×10*9/L;
血液学检验血常规
异常形态红细胞
嗜多色性红细胞:为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由于胞质中残存核糖体和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故染色后红细胞全部或其一部分呈灰蓝色.
正常人血片中不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时常易见到,尤其是溶血性贫血时最多见
镰状红细胞:
镰形红细胞:
主要见于镰状细胞性贫血(HbS病)。由于红细胞内存在着异常血红蛋白S(HbS),在缺氧情况下,HbS分子易于聚合成长形或尖形的螺旋状结晶体,使细胞膜发生变形,红细胞变成镰形。这种变化是可逆的,当HbS与氧结合时,镰变的红细胞又恢复正常形状。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与ESR
急性炎症、组织破坏、经期、妊娠、急性风湿热、肺结核 血浆纤维蛋白原 ESR
魏氏法(Westergren)法: male:0 ~ 15 mm/h female:0 ~ 20 mm/h
概念: 红细胞在一小时内下沉的距离 影响因素: 白蛋白 ESR 球蛋白、纤维蛋白ESR
红细胞计数的原理
用等渗稀释液将全血稀释至一定倍数,充入血细胞计数池,在光学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红细胞数,经换算求出每升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
血红蛋白测定原理
血红蛋白被高铁氰化钾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后者与氰结合形成稳定的棕色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HiCN在规定的波长和液层厚度的条件下具有一定的消光系数,据此可求出血红蛋白浓度。
正常形态红细胞
正常红细胞为双凹圆盘形,大小一较致,直径6-9um,染色后四周着色深,中央呈着色浅的苍白区。
异常形态红细胞
椭圆形红细胞: 红细胞长径增大、横径缩小呈椭圆形或长柱形,横经/长经<0.78, 正常人血片中可见少数(约1%).椭圆形红细胞增多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严重贫血时可达15%以上,一般高于25%-50%才有诊断价值。巨幼细胞性贫血及恶性贫血时也可见到。
血液学检验常考知识点
血液学检验常考知识点一、造血检验1、血液学主要研究血液和造血组织,包括细胞形态学、细胞生物学;血液流变学、细胞和体液免疫、血液遗传学、血液生化学。
2、临床血液学检验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检验学实验方法为手段,分析研究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病理变化,阐述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机制,协助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监测的一门学科。
(一)造血器官与造血微环境1、胚胎期造血分为中胚层造血、肝脏造血和骨髓造血。
①中胚叶造血期:在人胚发育第2周末开始,到人胚第9周时止。
卵黄囊是最早的造血器官,卵黄囊壁上的血岛是人类最早的造血中心。
②肝脏造血期:始于胚胎第6周,3~6个月的胎肝是体内主要的造血场所。
③骨髓造血期:第14周时开始造血,胚胎第5个月时骨髓成为造血中心。
2、人出生后骨髓是在正常情况下是唯一能产生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的场所,也产生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3、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成人的红骨髓和黄骨髓各约占50%。
脂肪化的骨髓称为黄骨髓,主要由脂肪细胞组成,黄骨髓仍然保持有造血的潜能。
正常情况下,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较强。
成年后,红骨髓仅存在于扁骨、短骨及长管状骨的近心端。
红骨髓有丰富的血管系统,血窦是最突出的结构。
4、各类血细胞产生的顺序依次是:红细胞、粒细胞、巨核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5、生理情况下,出生2个月后,婴儿的肝、脾、淋巴结等已不再制造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
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这些组织又可重新恢复其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
6、造血细胞赖以生长发育的内环境称为造血微环境,包括微血管系统、末梢神经、基质、基质细胞及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等。
骨髓基质细胞包括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脂肪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二)造血干细胞及分化调控▲20世纪60年代初,Till和McCulloch用小鼠脾集落生成实验及体外培养方法证实了造血干细胞的存在。
证实了每一个脾集落是由一个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
1、造血干细胞是一类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并有多向分化能力的最早的造血细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降低:①病毒感染:重症肝炎、流行性感冒、 麻疹等;②某些传染病:如伤寒、副伤寒、疟疾等; ③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性白 血病、粒细胞缺乏症;④化学药品及放射损害如x线 照射、镭照射、晚期砷中毒等;⑤自身免疫性疾病 及脾功能亢进等。 白细胞在2. 0X 10 9/L以下,是传染病、中毒和骨髓 再生障碍的重要危险值。
血液的作用是什么?
血液的功能: 运输; 调节人体温度; 调节人体渗透压; 维持酸碱平衡; 参与免疫; 凝血和抗凝血功能等。
10-14
11-16
10-12
7
1-4
12-20 12-15 6-9
红细胞有什么功能? 主要功能有两个,一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二是维持血液的pH。 红细胞的功能主要是由血红蛋白来完成的。血红蛋白是一种结合 蛋白,由珠蛋白和亚铁血红素组成,其中珠蛋白占96%,而亚 铁血红素只占4%。血红蛋白只有在红细胞内才能发挥作用。如 果红细胞破裂,就会丧失其作用。此外,血红蛋白易与一氧化 碳结合,其亲和力比跟氧的亲和力要大200多倍。且一经结合就 不易分离而CO引起中毒。贫血患者血液运输氧的能力降低,从 而影响各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就常表现为精神不振,容易疲 劳、头痛、面色苍白等现象。 人造血液、人造血红蛋白。
影响因素
6、病理因素影响致白细胞计数假性增高 : 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淋巴系统增殖性疾 病、转移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等患者血中含 有冷球蛋白,骨髓瘤、癌症、白血病、妊娠、血栓 疾病、糖尿病患者血中含有冷纤维蛋白,使血液中 非晶体物质聚集而导致白细胞计数假性增高。将稀 释标本放在37℃水浴,10min后立即计数即可。 血液中有核红细胞过多;低色素贫血或红细胞内含 有大量HbS或HbCO,某些新生儿或某些肝病患者 红细胞膜异常具有抵抗溶血剂作用,导致红细胞溶 血不完全等均可使白细胞计数假性增高。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中性粒细胞(NEUT ) 百分率:0. 46一0. 70(40%70%)。 1. 药物影响 (1)升高:激素类,如皮质激素、肾上腺素、可的松 和氢化可的松;周围血管扩张药,如烟酸可使中性粒 细胞增加。 (2)降低:抗心律失常药如苯妥英钠、普鲁卡因酰胺; 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利尿药; 抗生素类,如氨苄西林、青霉素、头孢菌素、氯霉素; 抗结核药异烟肼;抗甲状腺药卡巴马挫及乙醇等可使 中性粒细胞减少;多种抗肿瘤药物;常见引起中性粒 细胞一过性减少的药物有普鲁卡因酰胺、甲碘丁脲、 羟苄西林、四环素等。
(2)减少:①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 副伤寒;②某些病毒感染,如流感;③ 慢性理化损伤、机体长期接触铅、汞、 苯等;某些药物如氯霉素、合霉素;长 期接受放射线及放化疗患者;④系统性 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⑤再生障 碍性贫血(再障)等血液病;⑥脾功能亢进、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⑦某些寄生虫病 如疟疾、黑热病。
第1章 血液学检查
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两大部分组成:其中血细胞 占45%,血浆占55%。 1、血细胞也叫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 血小板三种成分; 2、血浆是血液的液体部分, 90%水、蛋白质、 酶、激素、无机盐、代谢产物。 理化特性:pH值(7.3~7.4),渗透压相当于0.9% NaCl溶液。其中血浆中有一种蛋白质叫纤维蛋白 原,当血液凝固时,转变为纤维蛋白,析出血清。
2.病理变化 (1)升高:①各种球菌引起的急性感染及化脓性 炎症:中耳炎、扁桃体炎、阑尾炎、脓肿等;②全 身感染:肺炎、败血症、猩红热等;③中毒:尿毒 症、糖尿病酸中毒、汞中毒、铅中毒;④急性出血、 急性溶血、手术后;⑤恶性肿瘤、粒细胞血液病等; ⑥类白血病反应。 白细胞在20 x 109/L以上,说明存在严重感染。
检测原理: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 1、手工计数 2、血细胞分析仪:半自动、全自动 (1)电阻抗法:血细胞是一种不良导体,将血标本稀释、 溶血后制成白细胞悬液后,在负压的作用下,悬液流 经一个带有微孔的恒压电路时,每个细胞会产生一个 电阻脉冲信号,这些信号经过微机的放大、甄别、整 形等处理,最后根据这些信号计算出单位体积内的白 细胞数。 (2)光学法:血标本在稀释液和溶血剂的作用下制成一 定浓度的白细胞悬液,根据流体力学的鞘流技术原理, 使得白细胞一一流经仪器检测器,每个细胞在通过检 测器时都会受到一束固定波长的激光照射,微机根据 光的折射、反射、前向角等信号来识别和计数细胞。
影响因素
7.药物影响 升高: 抗生素:苯妥英钠、甲基多巴、新生霉素、万古霉素、 卡那霉素、异烟肼;氨苄西林、头孢噻吩等它们能致 嗜酸性白细胞增加导致白细胞总数升高; 麻醉剂:乙醚和氯仿等; 激素类药物丙咪嗪、泼尼松龙等; 金属中毒:汞化合物、铜、磷中毒时; 其他:口服避孕药、促皮质素等。 降低:磺胺制剂、解热镇痛剂、抗甲状腺剂、抗肿瘤 药物。
血常规主要检测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包 括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白 细胞(WBC)、血小板(PLT)四大类,共有 20项指标。
血液常规检测的方法有哪些? 三分类和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三分类是将白细胞分 成大细胞(粒细胞)、小细胞(淋巴细胞)和中间细胞(单 核细胞)三类,三分群血液细胞分析仪能提供15~18 个参数及3 个直方图。五分类是把粒细胞分为中性粒 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五分类血液细 胞分析仪能提供23 ~38个参数、3 个直方图。 人工进行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分类 在必要时还可以申请,尤其是白血病化疗后白细胞和 血小板极其低下时,仪器计数超出低限而准确性差, 需应当注意些什么? 首先是在抽血或采指血前30分钟要避免比较强的运动; 冬季检测时要注意保暖,手指如果太凉,会使皮下 毛细血管收缩,血液循环较差,血液流出不畅。 抽静脉血和采指头血做血液常规检测有什么区别? 末梢血:指头或耳垂取血进行血液常规化验。缺点, 一是人工采血量不易保证;二是易出现微小的凝血 使血小板等减少明显;三是可以传染疾病。 静脉血:住院病人用抽静脉血化验。
白细胞有什么功能? 白细胞分为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三大类,其中 粒细胞又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 细胞。白细胞的功能主要是免疫功能,凡是有微生物 感染,白细胞就会对外来的物质进行攻击,将其杀死、 吞噬、分解,最后清除体外。因此,发热、肿瘤、细 菌感染等疾病或症状都可引起白细胞升高。 血小板有什么功能? 血小板主要有凝血和止血功能。损伤的部位有血管破 裂,血小板就可以粘附在破口处挡住血液,并在其他 凝血物质的支援下共同形成血液凝块堵住伤口彻底止 血。因此,血小板如果减少就会发生出血,血小板增 多容易发生血栓。
血常规20多项中,主要看哪几项? 红细胞(red blood ce11,RBC)计数; 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WBC)计数; 血小板(platelets,PLT)计数; 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含量。
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 成人(4. 0~10.0 ) x 109/L 儿童(5. 0~12. 0) x 109/L 新生儿(15. 0~20. 0) x 109/L
淋巴细胞(LYMPH,L) 百分率: 20~40%。 1.生理变化整个婴儿期淋巴细胞均较高,可达70%, 2- 3岁后,淋 巴细胞逐渐下降。 2.病理变化 (1)增多:①某些病毒或杆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如风疹、流行性 腮腺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百日 咳、结核病等;②某些血液病,如淋巴细胞白血病、白血病淋巴肉 瘤、肥大细胞增多症等。③组织器官移植术后排斥反应期;④多数 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2)减少:①接触放射线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 素等;②传染病急性期;③粒细胞明显增加时,淋巴细胞相对减少; ④长期化疗及免疫缺陷病等。
1.生理变化 (1)升高:新生儿外周血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第6-9天逐渐下降至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 体力劳动、妇女妊娠、吸烟、晚上较白 天约升高14% 。 ( 2)降低:4一14岁儿童、女性月经期及绝 经期。
2.病理变化 (1)增多:①急性感染和化脓性炎症,尤其是各 种球菌感染最明显,如丹毒、败血症、猩红热、 白喉、中耳炎、疖痈、扁桃体炎、阑尾炎等; ②急性中毒,如代谢紊乱所致的代谢性中毒, 糖尿病酸中毒、痛风危象、慢性肾炎尿毒症和 妊娠中毒等;③急性大出血(特别是内出血时) 和急性溶血后;④较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的 血细胞破坏:较大手术后12- 36h,急性心肌梗 死1-2d内白细胞明显增高,可持续1周,借此 可与心绞痛区别;⑤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期白 细胞增高;⑥粒细胞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临床解读
1.生理变化 (1)年龄:新生儿计数较高,可达(15一30) x 109 /L。 (2)日间变化:一般安静松弛时白细胞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 高;早晨较低,下午较高,一日之内可相差1倍。 (3)运动、疼痛和情绪影响:剧烈运动、剧痛、极度恐惧等均 可使白细胞短时升高。 (4)妊娠与分娩:妊娠期特别是最后1个月白细胞升高,分娩时 可达34 x 109/L,产后2 -5d恢复正常;女性绝经期、月经期 则可降低。 (5)饮酒、大量吸烟、冷浴亦可升高。 由于生理因素,同一检测对象白细胞计数甚至可波动50% 。
单核细胞(mono, M) 百分率: 3~8% 。 1.生理变化 (1)升高:女性月经周期卵泡期偏高。 (2)降低:①妊娠;②高海拔居民·
2.病理变化 (1)增多:①某些感染,如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急 性感染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等;②某些血液病,如单 核细胞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例等;③ 某些疾病恢复期,如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等;④某些寄 生虫病如疟疾、黑热病等;⑤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 结节性关节炎等疾病。⑥病毒、立克次体感染,如麻 疹、水痘、风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 炎等。 (2)减少: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全髓功能不全。 (3)药物影响:氨苄西林及氯丙嗪可引起单核细胞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