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纯粹理性批判6篇

纯粹理性批判6篇

纯粹理性批判6篇

【篇一: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他的哲学是“现代哲学的源泉”,同时也是“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历史上的转折点”,也就是说,从康德开始,人们对理性进行批判所遵循的“不是知识依照对象,而是对象依照知识”这个“哥白尼式变革”。从这一点来看,康德可以说是现代哲学的鼻祖。我们肯定知道康德的三大批判,而且这三大批判都是非常难以理解的,但是只要一步一步地去看去理解,一定会有所收获的。就我本人来说,看了《纯粹理性批判》以后就其思路作以下说明,这样会更有利于去理解这本书,这里当然有一部分还是其前言部分的文字。

这本书有个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这一点非常重要,注意这一点也就把这本书的脉络给把握住了。

当然,这本书的思路非常清晰。它分成两大部分即“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先验要素论”也就是人类认识能力中的先天要素,“先验方法论”也就是在这些先天要素基础上建立形而上学体系的形式条件。这里应该分别加以说明:首先,因为人类的认识要经过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应该有从感性到理性的条件与形式。因此,在“先验要素论”里面要分别论述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先验感性论”和“先验逻辑”。在“先验感性论”中,康德认为人们要认识事物必须要通过先天直观形式,也就是空间与时间,这种先天直观形式可以去整理由物自体刺激感官而引起的感觉材料,这样才能获得感性的知识,其实康德就是认为人类的认识就是建立在感官经验的基础之上的。而“先验逻辑”则包括了两个方面即“先验分

纯粹理性批判哲学作品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哲学作品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哲学作品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一部具有严密逻辑和深度

思考的哲学巨著。阅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首先,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人类认识的能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指出,人

类的认识是由先天的概念和经验的材料相结合而成的。他提出了“范畴论”,将认识

分为形式和内容,强调了先验概念对认识的作用。这让我深刻意识到认识的复杂性和

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性。

其次,康德在书中对哲学上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对时间和空间的本

质进行了剖析,指出它们是人类思维的先验形式。他还对因果性和自由意志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合理的自由意志的可能性。这让我对人类存在的意义和自由的本质有了更

深入的思考。

最重要的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先验知识”的概念,这对我来说是

一种启示。他认为,先验知识是人类认知的基础,是人类能够进行有效思考和理解的

前提。这让我认识到,只有通过不断积累知识和思考,才能达到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总的来说,阅读《纯粹理性批判》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和启示。康德的深入分析和严

密推理让我对人类认知和存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本书对于哲学爱好者来说是一本

必读之作,但也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和思考。

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读书笔记

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读书笔记

那就是为实践形而上学的建设扫清障碍。这里凸现了康德关注的另一个问题:自由的问题。 注释:康德将知识限定在经验领域,可是并不是说对于物自身我们就毫无作为。我们不能认 知物自身,却可以思维物自身。这里有一个注释来解释这里的认知与思维。认知要证明可能 性,思维只要不矛盾有可能性就可以了。这里有两种可能性,逻辑的可能性和实在的可能性。 这无疑表达了康德对于认为如果是逻辑上矛盾的那么连思维都不可能,但只要逻辑上可能即 便没有实在的可能也可思维,有意义。这种理性的主观的(ideal)立场表露无疑。 说明为什么不能否认自由,科学的因果性对道德的最大威胁是自由成为不可能了。我怎么都 觉得康德无非是说我们要有道德所以不能否认自由,可是为什么一定要有道德呢?抱定了为 信仰论证的目的其论证还可能是不偏颇的吗?莱布尼兹就致力于维护信仰,康德也是。不过 康德是道德先于宗教的,并且不会想莱布尼兹那样在论证中搬出上帝帮忙。
《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读书笔记 第一版序讲哲学的危机,第二版序一上来就讲哥白尼革命。由结果判断学问是否走上康 庄大道的容易我一点都看不出来,这个结果有两个可能一自身无矛盾二实际应用。康德显然 指的是前一个,这实际上是普遍同意作为标准。可是这个标准无效。比如中世纪一个修士会 说耶稣基督的话自从说出后没有人不同意,从没有更易过,所以基督的话就走上了科学的康 庄大道。这显然是荒谬的。可是我们的确发现科学和哲学是不一样,区别在哪里呢?这里康 德再次说传统形而上学应当废弃。 首先是逻辑,我们的介绍中都漏了逻辑。逻辑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就成为科学了。即使今 天我们有了数理逻辑仍然要承认康德是对的。可是逻辑本身不是哲学,探讨逻辑的基础才是 哲学。可是逻辑的基础的确不明。形式逻辑的所谓正确是一种基础不牢的正确。所以后人其 实是限制形式逻辑的使用范围而不能彻底否定它, 比如黑格尔辩证逻辑。 这和哲学的确不同, 但它的情形比康德所说的要复杂的多。康德说的太简单化了。康德说逻辑不能前进的确是错 了,数理逻辑把传统逻辑的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这里看下去传统逻辑实在太稚嫩了。 康德罗列了心理学、形而上学和人类学来与逻辑学区分。这里给出了逻辑学的对象是一切思 维之方式(形式?)的规律。思维形式就是概念、判断、推理之类。这个理解是落后的,现 代逻辑从句子出发,直接关注推理问题,真的问题,似乎更能体现逻辑的实质。 逻辑的成功在于它限制了自己,这话说的极好。反过来说,哲学的失败在于它不限制自 己,它总是想解决它不可能解决的问题。逻辑的地位——各种学问的门径。 知识的一部分是先天的知识,先天知识根据与对象发生关系的方式分为规定对象(或概 念)和使对象成为现实。前者是理论的,后者是实践的。这里的规定象是说一种静观,现实 则寓有行动。 先天知识根据是否完全不是来自经验分为纯粹的和不纯粹的。这个划分似乎是说混杂的知识 (不纯粹的知识)中有先天的部分,这个先天的部分也叫纯粹先天知识。这里一个问题是纯 粹不纯粹的划分是否只针对理论知识,实践是否纯粹的问题《实践理性批判》谈过,可惜当 时没看懂,现在也不记的。 其次是数学和物理学。数学是完全纯粹的理论知识,物理学是混杂的(不纯粹的)理论 知识。所以我们说纯粹数学是多此一举,说纯粹物理学则不是指所有物理学,而是纯粹的部 分。 数学在古希腊成为科学,逻辑是一出现就成为科学的,数学不是。这涉及科学史的问题 了。依据自己的概念加在图形上数学就走上科学道路了。这个说法在数学上究竟有多少正确 性呢?康德所举的例子是指什么?不管怎么样,康德是为了引出哥白尼革命。 物理学所谓一个半世纪推算一下应该是说十七世纪开始。培根的天才的建议指什么,大 概是说重视经验归纳吧。康德强调物理学的成就在于经验知识上。这个精神和康德哥白尼革 命的思想有对立的成分,也有符合的成分。对立的正如赵敦化老师说的哥白尼的哥白尼革命 是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康德的却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原话不是这样) 。符合的是仔细体味古

《纯粹理性批判》读书有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书有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书有感

第一点,我们经验到的世界并不是世界本身。我们所获得的只是这个世界的表象,而不是世界的本质。就像两部摄影机,一部是 1080P 的,另一部是 2K 的,2K 的拍摄的影像更加清晰。同样,大象可以感知到次声波,蝙蝠可以感知到超声波,我们人所获得的只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但是,世界上的万物表象总是固定的,这是人获得统一性的来源。人可以经由知性来获得概念,由此康德假定存在一个本源的世界,但人的经验能力不能触及。这一点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只是冰山一角,还有更多的未知等待我们去探索。

第二点,对知识命题判断形式的分析。经验判断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分析判断,另一种是综合判断。我们获得范畴,对事物划分类型,将经验统一成体系。但在这里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综合判断,能够将两个毫不相干的范畴建立起连接。康德解释这是因为人具备想象力能够构想这种关联。但在想象力的背后是否更深层的模式呢?那就是图式,而图式具备什么样的要素呢?康德在这个思路上打开了先验的直观视域。这让我认识到,我们的知识不仅仅是对事物的简单描述,更是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建构。我们的想象力和图式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点,对先验的视域进行分析,划定范畴对于我们能够理清知识的来源,认识到理性自身的局限性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康德把这个领域划分为先验感性范畴和先验逻辑范畴。基于这些范畴的细致描述,我们理清了一个人的先天的认识能力。这一点让我认识到,我们的理性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我们所获得的知识也是有局限性的。我们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认识能力进行反思和批判,以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

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1781年5月,沉寂了十年的康德发表的《纯粹理性批判》,探究了认识的发生方式。综观康德的探究,在先验的规则下:

第一,心灵首先通过先验感性的空间-时间方式,使人的感官接受到的来自对象的刺激,转变为直观表象,如广延、形状、变化、先后、连续等各种直观的表象,由此获得可以和知性衔接的自发概念。康德把认识的先天方式,开启于感性的空间-时间方式,在于,他认为唯有在感性的空间-时间方式中,感官接受的对象刺激,才能转变可以和知性衔接的直观表象,并生成自发的概念,这是空间-时间何以为认识之首先先天原则的缘由。

第二,心灵进一步通过把庞杂内容的直观表象,分析综合于判断范畴的先验逻辑,从而进入知性的概念判断思维。关于先验判断范畴,康德列出了一个范畴表。

判断范畴表:

量的范畴单一性,多数性,全体性。

质的范畴实在性,否定性,限制性。

关系的范畴依存性与自存性,原因性与从属性,协同性。

模态的范畴可能性-不可能性,存有-非有,必然性-偶然性。

先验判断范畴的意义在于,它使在先验感性的空间-时间中呈现的庞杂内容的直观表象,在范畴的分析综合中走向概念判断思维,即由直观表象转向量的、质的、关系的、模态的概念判断思维。在判断范畴,认识从感性的直观进入了知性的思维,并迈向理性的衔接。

第三,心灵再进一步是先验的纯粹理性,即由“我思”的统觉判断,以三段论的推论方式,展开纯粹理性推论的必然判断。

在康德看来,无论先验感性的空间-时间的直观表象,先验知性的判断范畴的分析综合,先验理性的统觉推论,都是先验的心灵方式,唯有这样的先验心灵方式,才以一种必然的和严格的普遍性,引导我们从感性进入知性进而进入理性,走向了认识发生的各个环节。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试图解决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和界限问题。他认为,理性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但这种能力也存在着局限性。如果理性不加以限制,就会陷入矛盾和谬误。因此,康德提出了“纯粹理性批判”的任务,即对理性的能力和界限进行分析和批判,以确定理性在认识中的正确运用。

在导言中,康德明确表示,《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具有普遍必然有效性的著作,它不属于个人,而属于全人类。他认为,哲学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其中存在着许多纷争和矛盾。他希望通过这部著作,结束这些纷争,找到哲学的根本问题,并为人类的理性认识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

在第一部分“先验感性论”中,康德探讨了感性认识的条件和形式。他认为,感性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它提供了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直观经验。但感性认识是有限的,它只能提供关于事物的表象,而不能提供关于事物本质的认识。因此,我们需要知性来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和整理,从而形成概念和判断。

在第二部分“先验分析论”中,康德探讨了知性认识的结构和原理。他认为,知性是人类认识的另一种能力,它能够对感性认识进行综合和整理,从而形成概念和判断。知性的基本概念包括量、质、关系和模态等,它们构成了人类认识的基本框架。知性

的原理包括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等,它们保证了人类认识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在第三部分“先验辩证论”中,康德探讨了理性认识的结构和原理。他认为,理性是人类认识的最高能力,它能够对知性认识进行综合和整理,从而形成关于世界的整体认识。理性的基本概念包括灵魂、世界和上帝等,它们构成了人类认识的最高范畴。理性的原理包括因果律、必然律和可能性律等,它们保证了人类认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纯粹理性批判》读书有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书有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书有感

时空并非唯一的存在。

尽管康德持有某些二元论观点,但在他看来,时空仍然是绝对的。对于我而言,时空是我的认识形式,因此对我来说是独一无二的。基于这一观点,“世界是有限还是无限”这一问题在康德看来必然陷入“二律背反”。当我们看到一个杯子时,会认为它占据了一定的空间,或者说其现象在我们的意识中占据了一个空间,而这个空间是相对固定的。但同时,我们也会意识到杯子的显现需要周围环境的衬托,因此在外部可能存在更多的空间。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不断向外探寻。然而,由于我们无法亲自进入杯子内部去体验,因此不能简单地断言其中不存在不同于三维性的空间。从这个角度来看,身体的空间也是人身躯三维性的体现。但这只是他人从外部视觉所看到的空间,而身体的空间会随着身体的实践活动而展开或收缩。

同样,对于一块很小的芯片来说,其储存的信息展开后所占据的空间可能远远超过芯片本身的体积。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时空也并非先验的范畴,无论是意识的还是物质的。正如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指出的:“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也是人的发展的空间。”如果我们仍然将“过去”理解为按固定顺序排列的必然事实,那么就会陷入历史“决定论”,并且无法回答“意识如何产生”以及“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等问题。因为既然过去已经确定,就像手中的念珠一样,我们顺着捻下去总能找到想要的那一颗。然而,这种方法对于意识来说并不适用,因为这意味着在意识

之前存在着某种东西作为见证者,观测着这一切。但这样的见证者是无法被意识所理解的,就如同我们无法体验自己的诞生和死亡一样。“诞生”是意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其认识的界限,正如佛学中的“性空”概念所表达的那样。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篇一: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对于康德来说,要想回答我们能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就要首先看看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古典哲学中的真理被看成是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相应,康德问道:这种一致如何才成为可能?事物是具体的和物化的,而语言是抽象的,这两种东西怎么会一致?实际上人的感知提供的只是物体的某些特性,如质量、体积、形状、数量、重量、运动速度等,没有这些特性,我们就无法对物体展开想象。这是物体的主要特性。物体还有其它从属特性,如颜色、声音、味道和温度感觉等,这些从属特性虽然是物体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例如我们可以把一辆蓝色的桌子想象成绿色的桌子。这种主要特性和从属特性的区别让人进一步问:外部世界真实状况究竟是什么?因为如果我对物体的某些特性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也就是说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样才能肯定世界只不过是存在于我的头脑当中?因此,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只有在人的头脑中才成为可能。

这当然是令人绝望的极端怀疑主义。如果人们不甘于接受这一观点该怎么办?也许一种我们无法认知的外部世界确实存在,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康德以前,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把这一问题推给上帝:我们的思想与外部世界一致,因为这是上帝愿意这样安排的。但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上帝让我们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纯粹理性批判》阅读感想

《纯粹理性批判》阅读感想

《纯粹理性批判》阅读感想

《纯粹理性批判》作为康德的“第一批判”,主要研究认识论。它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这一总问题,并将其分成四个问题、四个层次进行探讨。

第一个问题是“纯粹数学如何可能”。数学是关于形式上的计算和演算,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康德认为,纯粹数学的可能性在于我们的感性具有先天的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空间和时间是一切直观对象的条件,也是数学对象之所以可能的先天条件。没有空间和时间,我们就无法感知和理解数学对象。

第二个问题是“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自然科学是关于物质世界的知识,它以数学为基础,通过知性范畴对感性材料进行综合,形成关于物质世界的规律性认识。康德认为,纯粹自然科学的可能性在于我们的知性具有先天的知性范畴,如因果性、实体性、必然性等。这些范畴是我们认识自然现象的必要条件,没有它们,我们就无法理解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第三个问题是“形而上学作为自然倾向如何可能”。形而上学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和根源的学问,它试图超越自然科学的范围,探讨那些超出我们感性经验的对象,如上帝、灵魂、自由等。康德认为,形而上学作为自然倾向是可能的,因为我们的理性有一种追求超越和统一的倾向。然而,形而上学作为科学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知性范畴和感性经验无法完全把握那些超出我们经验范围的对象。

第四个问题是“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如何可能”。形而上学作为科学是我们的理性追求的目标,它试图建立一门关于世界的本质和根源的科学。康德认为,形而上学作为科学是可能的,但需要我们以批判的态度和方法来进行研究。我们需要对我们的知性范畴和感性经验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批判,以确定它们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只有通过这样的批判,我们才能建立起一门真正科学的形而上学。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篇1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熟悉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关心我们澄清使学问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途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对于康德来说,要想回答我们能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就要首先看看熟悉者和被熟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古典哲学中的真理被看成是语言与事物的全都相应,康德问道:这种全都如何才成为可能?事物是详细的和物化的,而语言是抽象的,这两种东西怎么会全都?事实上人的感知供应的只是物体的某些特性,如质量、体积、样子、数量、重量、运动速度等,没有这些特性,我们就无法对物体绽开想象。这是物体的主要特性。物体还有其它附属特性,如颜色、声音、味道和温度感觉等,这些附属特性虽然是物体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例如我们可以把一辆蓝色的桌子想象成绿色的桌子。这种主要特性和附属特性的区分让人进一步问:外部世界真实状况到底是什么?由于假如我对物体的某些特性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也就是说这些特性好像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样才能确定世界只不过是存在于我的头脑当中?因此,语言与事物的全都〔真理〕好像只有在人的头脑中才成为可能。

这当然是令人无望的极端怀疑主义。假如人们不甘于接受这一观点该怎么办?或许一种我们无法认知的外部世界的确存在,那我们

又该怎么办?康德以前,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就是把这一问题推给上帝:我们的思想与外部世界全都,由于这是上帝情愿这样支配的。但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上帝让我们看到的事物就是事物的原来面目?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要理清康德先验哲学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因果律的思路,我们需要首先明确因果律的作用对象。在一般概念中,因果律作用于所有客体之上,人们认识客体时会分析其来龙去脉。但我们能认识到的只是客体的经验,而无法认识作为自在之物的客体本身。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假设有一种色盲基因存在于 X 染色体上,它会遗传给男性后代并导致色盲。那么,我们凭什么认定是大部分人缺少这种基因,而色盲患者才是正常的呢?我们又根据什么确定树叶的颜色是绿色,而不是其他颜色呢?这是因为我们处于多数群体,而色盲患者是少数。但如果我们的基因发生改变,树叶会不会变成蓝色呢?那么树叶本身又是什么颜色呢?显然,树叶本身的颜色是在我们感官之外的自在之物,而树叶的绿色是我们认识的经验之物。由于自在之物是主体之外的存在,它进入主体时必须经过感官的加工,因此我们永远无法直接认识自在之物本身。所以,我们认识的客体是经验的客体,而不是自在之物,这是客体的两重性。

同样,因果律也作用于经验之上,而不能直接作用于纯粹的物自体本身。

明确了上述问题后,我们的工作才完成了一部分。接下来,我们需要探讨是什么使得知识成为可能。外界的感官所接收到的只是杂乱无章的材料,康德将其称为“杂多”。那么,是什么在处理这些杂多,使其有可能成为知识呢?康德认为,是我们先验的思维形式。先验的思维形式与外来的经验相结合,“制造”出了知识和关于经验的因果律。这就是康德所

说的“对象符合知识”,而不是“知识符合对象”。我们认识的对象是根据我们先验的思维结构在头脑中构建出来的,是纯粹理性迫使自然界吐露的。

关于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三篇】

关于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三篇】

关于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三篇】纯粹理性批判篇1

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的一生主要写作了三部批判哲学著作,而《纯粹理性批判》则是奠基之作。《纯粹理性批判》不仅奠定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基调,而且奠定了康德的不可替代的哲学地位,令康德成为名副其实的古典哲学开创人。

康德写作《纯粹理性批判》的背景是作为哲学主体地位的形而上学名存实亡,近代唯理论与经验论者各执一端,难以为普遍必然性的知识提供坚实的基础,理性主义衰落,危机四伏,自由在中世纪的宗教禁锢下逐步失落,仍未完全释放。因而,在此背景之下,摆在康德面前的任务就可想而知了,他不但要为知识的普遍性必然性提供一个认识论的基础,还要为以自由为前提的道德伦理开辟一片天地。所以《纯粹理性批判》应运而生。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首先独辟蹊径地进行了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翻转了认识对象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在过去的哲学中,一直以来,认为知识必须符合对象,而康德则认为并非知识符合对象,而是对象必须符合认识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康德认同经验论的基本原则,认为一切知识

来源于感觉经验,但同时也认为人的心灵有一套自己的认识形式和结构,因为单纯的感觉经验不能解决知识的普遍性必然性,普遍必然性只能来源于先天的认识形式,而不可能是后天的感觉经验。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把人的理性认识能力区分为三个环节:感性,知性,理性。因而《纯粹理性批判》也就分为三个部分,先验感性论,先验分析论,先验辩证论。在先验感性论中,康德提出空间和时间不是物自体的存在方式,而是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为了证明空间与时间是感性的先天认识形式,康德进行了形而上学的阐明和先验的阐明,最终得到了空间和时间是我们感知事物的先决条件,而不是感知的结果,空间与时间不是物自体的存在方式,而是感性的先天直观形式,人类理性只有一种直观形式,物自体不可知。在先验分析论中,康德提出了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是范畴,对于知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范文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范文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范文

《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的重要著作之一,它不仅揭示了人类理性的局限性,也探索了知识的范围和限制。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康德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受益匪浅。

首先,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明确指出了人类理性的局限性。他认为人类理性只能处理经验的事物,而对于超越经验的事物,如上帝、灵魂等问题,理性是无法回答的。这种限制使我们意识到,理性虽然强大,但也有其边界,不能无限扩展。

其次,康德提出了“自我订立限制”的观念。他认为人们不能仅仅依靠理性来认识世界,还需要借助于经验。理性和经验两者结合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这一观点深深地触动了我,告诉我要保持理性思考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经验的重要性。

此外,康德还就知识的范围和限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他提出了“现象”和“本体”之间的区分,并强调我们只能认识到现象层面,而无法触及本体层面。这种观点使我明白了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是有限的,我们只能通过感知来获得表象,而不能接触到事物的本质。

最后,康德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他认为道德不只是一个个体的行为准则,而是一种普遍的原则。通过遵循道德准则,我们可以超越自身的私利,并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这种道德观点让我深思,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责任去追求道德的高尚,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总而言之,通过阅读《纯粹理性批判》,我对康德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人类理性和知识的范围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我也被康德所强调的道德观点所深深触动。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是一次思想的洗礼和启迪,让我对人类和世界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在阅读《纯粹理性批判》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康德哲学的博大精深和深刻内涵。其中,“纯粹知性概念的先验演绎”这一部分内容尤其令我着迷。它探讨了范畴如何先天运用于感性直观之上,以及先验想象力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

在第一版序言中,康德指出先验演绎包含双重目的。其一在于追问范畴运用的合法性,其二是探讨纯粹知性本身以及它的可能性和立足于其上的认识能力。虽然第二版演绎删去了主观演绎,对知性立足其上的认识能力的讨论篇幅也有所缩减,但这一部分内容依然存在,因为对范畴客观有效性的证明不能缺少其可能性环节。

康德将先验统觉的综合统一视为范畴能够先天运用的根源。一切表象都是一个统一的先验自我——纯粹统觉——的表象,因此,直观与统觉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的关系。主体需要运用自发性功能去沟通感性与知性的界限,而纯粹知性概念作为一切思维对象的先天条件而运用于感性表象之上的合法性也就得到了演绎。由此,康德说明了范畴的客观有效性。

然而,范畴被康德规定为“一般而言的对象的概念”,这一规定包含了两重含义。一方面,知性范畴可以被视为思维对象的概念,因为感性不能思维;另一方面,知性范畴也可以被视为形成对象的概念。同时,康德似乎将“范畴是对象的先天条件”与“范畴是经验的先天条件”视为一回事。经验唯有在范畴的运用下才是可能的,而存在被表象为“一个”的对象则是其不可或缺的前提。然而,直观只能获得感性杂多,其

中并不包含一个对象的概念。因此,需要一种中介性的能力来沟通感性与知性,这就是先验想象力。尽管两版演绎对先验想象力的功能和地位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它的中介性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优秀7篇)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优秀7篇)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优秀7篇)

这天看到的是关于时间的那一节,康德用了超多的篇幅证明时间是主体的主观形式,是内感官的直观形式,如果一切变化全部消失,时间还将存在;时间有它固有的实在性,是一种经验实在性,如果主体没有这种直观形式,一切变化的表象,时间的表象将不可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7篇《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如果能帮助到您,将不胜荣幸。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篇一初中水平读《纯粹理性批判》,难啊。读的这么费劲当然要拿出来臭显摆一下。

读的是邓晓芒版的。

主要是康德自己造的概念太多,不过没边沁得多。难不成先被概念?以下说的不对的请大家随意虐。

“先验”理解了就好。先验我自己的理解就是不停的先于经验的动悟或者至少是同时,不知道动悟这个词用的对不对?看到老有人说“先验”,其实是比较唯心的。尤其是时间和空间的先验还有因果论。先验是哪来的?先天的,差不多就是天生的意思。就是说每个人先天就有的。还是有点玄玄的,怪不得有人把哲学叫玄学。

它的认识论麻烦。就是“统觉”——人的杂多意识的统一的认识论。

说的从“经验”开始,我老觉得翻译的不应该是“经验”。不停说超出经验就无真理,可是它的目的就是超出经验,就是最后的本体论——自由客体。

最让我觉得好的就是时间空间的先验,这爱因斯坦的狭义论的时间空间统一的意思差不多。先验加经验就是康德认定的所谓真理。超出经验就会造成二律背反,比如论宇宙的限度,既可以推出它是有限的又可以推出它是无限的。如果人类还没去过月球或看过月球的话,我就可以推出月球有人居住又可以推出月球没人居住,二者谁都无法辫倒谁。

《纯粹理性批判》阅读感想

《纯粹理性批判》阅读感想

《纯粹理性批判》阅读感想

在阅读《纯粹理性批判》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康德哲学的博大精深和严谨性。这本书对人类的理性认识能力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观点和问题,让我对自己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反思。

一、书籍背景

在康德之前,形而上学中的唯理论者和经验论者围绕“认识论”展开了漫长的斗争。唯理论者认为获得知识的来源在于依靠理性,经验论者则认为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当这两派发展到极致后,便形成了以“莱布尼茨-沃尔夫体系”为唯理论代表的独断论和经验主义者休谟的怀疑论。经验的地位在近代非常高,科学占统治地位后对形而上学是“厌倦和彻底的冷淡态度”,形而上学则“孤苦伶仃被流放他乡”。这样的情境激发了康德对认识论的思考,他认为普遍必然的知识必然存在,于是开拓出先验哲学的认识论道路。

二、因果性和对“物”的区分

康德将“物”分为“物自体”和“现象”,认为因果性只能运用于现象,而不是事物本身。如果我们不做出物的区别,因果性则适用于整个的“物”。休谟正是因为事物本身有无因果性我们不能证明,而得出因果性是人的习惯而不是客观规律。对于我们的认知能力来说,我们可以认识到事物呈现出来的现象,而之所以有现象,是因为物自体的存在。

休谟认为因果性的形成是我们在时间上常常看到A出现后,B出现,久而久之得出从A推到B。康德认为休谟得出的推论完全是我们想象出来的,这个因果性是从我们的经验中抽出来的,所以只有“或然性”。对于物的区分康德还用灵魂进行了证明:灵魂的一大特征是自由,但是如果我们不区分物,因果性便也适用于灵魂,而因果论规定有因必有果,这是必然性,必然性和自由是相反的概念,自由不承认必然性,便会陷入矛盾。另外,在康德认为“道德必然预设自由”也就是说明,道德来自自由,只看必然性是没有道德的。这样一来,纯粹知性的对象便是现象,而不是物自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技术哲学读书报告——《纯粹理性批判》(康德)

数理学院2011级专业:课程与教学论姓名:孙虎学号:112200674

通篇读完康德的这篇《纯粹理性批判》以后,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在书中描述的关于逻辑、知识等方面的观点。受到自身知识的限制,我无法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只能收肠刮肚的用自己的浅薄学识来认识这部著作。

在古希腊哲学中,理性主要被理解为人类的一种本质力量与创造模式,它涵摄认识领域与实践领域。柏拉图认为,理性的人处在世界与理念二极之间的张力关系中,既有属神的超验理念本质,又必然地生活于大地之上。希腊精神经启蒙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康德。在康德那里,人的理性特质更加突显,而且那种张力色彩依然是思想的必要前提。不过,康德的伟大在于其综合精神。我们不好使用“折中”、“调和”等词汇来纠缠康德,而应积极地体会他那深邃的创造思想。在康德那里,质料与理念、现象与本质空前地统一,存在因而获得完整的根据,这根据显然不在传统意义上的超验理念中,不在彼岸——那人迹难至的永恒的空虚与黑暗中,而在我们的思想概念、在我们的理性理念中,在理性本身。而且,人只能生活于自己的理性中,而不能生活于生命之外的超验理性之中。在倡导主体性哲学的康德那里,理性只是人的理性,理性不仅是人类的能力和工具,更是人的本质、源泉、依据和目的。人类因理性而为的,不是去探求身外的别的什么东西和奥秘,而是对自己理性本身的自觉,自觉其作为人以及人的整个世界之源泉、之模式、之理想的身份及尊严、这种自觉即自由,乃是人类的起点与终点。

关于逻辑的完整的叙述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的。即使今天我们有了数理逻辑我们仍然要承认康德是对的。可是逻辑本身不是哲学,探讨逻辑的基础才是哲学。可是逻辑的基础的确不明。形式逻辑的所谓正确是一种基础不牢的正确。所以后人其实是限制形式逻辑的使用范围而不能彻底否定它,比如黑格尔辩证逻辑。这和哲学的确不同,但它的情形比康德所说的要复杂的多。康德说的太简单化了。康德说逻辑不能前进的确是错了,数理逻辑把传统逻辑的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这里看下去传统逻辑实在太稚嫩了。

在这本书中,康德将心理学、形而上学和、类学与逻辑学作了区分。这本书里给出的逻辑学的对象是一切思维之方式的规律。思维形式就是概念、判断、推理之类。这个理解是落后的,现代逻辑从句子出发,直接关注推理问题、真的问题,似乎更能体现逻辑的实质。逻辑的成功在于它限制了自己,这话说的极好。反过来说,哲学的失败在于它不限制自己,它总是想解决它不可能解决的问题。逻辑的地位——各种学问的门径。知识的一部分是先天的知识,先天知识根据与对象发生关系的方式分为规定对象(或概念)和使对象成为现实。先天知识根据是否完全不是来自经验分为纯粹的和不纯粹的。这个划分似乎是说混杂的知识(不纯粹的知识)中有先天的部分,这个先天的部分也叫纯粹先天知识。这里一个问题是纯粹不纯粹的划分是否只针对理论知识,实践是否纯粹的问题《实践理性批判》谈过,可惜我一直没能看懂。

康德在这本书中强调物理学的成就在于经验知识上。这个精神和哥白尼革命的思想有对立的成分,也有符合的成分。对立的方面是指哥白尼革命是反对人类

中心主义的,康德的却是人类中心主义的。符合的是仔细体味古代的人类中心主义,恰恰是限制人的力量的,因为这一切是神的安排,这种人类中心主义是稳定的,不求变化的。近代科学则是一种工具理性,是要追求控制的,是不稳定的。康德哲学也有这种味道。可是康德也有限制人的思想。可见问题异常复杂。绝不能简单化。另外,康德也许不知道数学的逻辑的方法在近代科学发展中至关重要,中国人也重视经验可就是缺少数学的抽象。这里康德的思想很深刻,很能与证伪主义合拍。假设先行,而不是观察先行。可是康德的并没有把这个过程讲清楚,按照他的体系,他恐怕没有体会到证伪主义的思想。这是康德论及经验科学的地方,也就是康德的科学哲学。可以引发思考的地方很多。可惜康德没有详细展开,因为康德关心的主要是形而上学。也许康德是明智的,因为科学不需要这么多哲学说明自己已经可以很好的发展了。科学哲学很象个累赘。也是因为康德时代纯哲学还没彻底衰落,我们的时代应用哲学大行其道了。

康德是个符合论者,只是传统的符合论十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知识与对象相符合,康德把他转过来。康德的论证却很成问题,他说如果不这样就不能说明先天知识是怎么可能的,这是把先天知识的存在作为预设了。康德反复说经验知识用经验可以检验,超验的哲学不能用经验检验。显然他认为经验可以证明知识是普遍必然的,只是不能说明这种普遍必然的原因。但是我们现在知道经验不能证明全称命题是必然的,康德这里说了现象界与物自体的二元划分。感观和悟性所经验的对象是现象,理性的对象思维对象是物自体。

另外,虽然理性之外,康德存而不论,但康德还是对“物本身”、对“上帝”等概念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思辨理论领域,人由于自身的局限,关于物自体,除了意识到它是经验世界的绝对的基础和界限外,别无可言。这既表明人类认识的漫长与艰巨,又表现出康德朴实的思想风格,他不愿意离开人的经验去奢求无法对象、虚幻飘渺的东西。再者,把物自身如此“悬置”起来,正表明康德对它的重视。康德将尝试以其他的方式对待它。关于上帝,康德在本书多次论及,他严格地固守着理性,让上帝只通过理性,即实践理性呈现出来,呈现为理性的内在要求和必然前提,成为人的自由本性所必须的设定。纯粹理性批判说做的实际上是纯粹思辨理性批判,目的是形而上学革命,也就是哥白尼革命。这段说明他预示着一个形而上学体系。但没有说只有实践的是可能的。这里再次强调了批判的体系性和由此对未来形而上学的好处。这里明确说理论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但着重说的确是在何种意义上批判有积极的意义,那就是为实践形而上学的建设扫清障碍。这里凸现了康德关注的另一个问题:自由的问题。

康德将知识限定在经验领域,可是并不是说对于物自身我们就毫无作为。我们不能认知物自身,却可以思维物自身。这里有一个注释来解释这里的认知与思维。认知要证明可能性,思维只要不矛盾有可能性就可以了。这里有两种可能性,逻辑的可能性和实在的可能性。这无疑表达了康德对于认为如果是逻辑上矛盾的那么连思维都不可能,但只要逻辑上可能即便没有实在的可能也可思维,有意义。这种理性的主观的立场表露无疑。

康德说我们要有道德所以不能否认自由,可是为什么一定要有道德呢?抱定了为信仰论证的目的其论证还可能是不偏颇的吗?莱布尼兹就致力于维护信仰,康德也是。不过康德是道德先于宗教的,并且不会想莱布尼兹那样在论证中搬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