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的五个阶段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1.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的区别: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已经掌握第一语言的基础上学习第二语言,与第一语言习得有所不同。
2.共同的习得条件: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都受到认知、社会、情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输入假设: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输入来构建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
二、第二语言习得过程1.初始期: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习得处于初始阶段,主要表现为对语言规则的不熟悉,需要借助外语教学材料和教师的指导。
2.中期:学习者开始积累语言知识,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但仍然存在语法错误和用词不准确等问题。
3.发展期:学习者的语言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在这个阶段得到显著提高,能够流利地进行口语交流和书面表达。
4.准母语期: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已经达到与母语相近的程度,几乎能够毫无困难地实现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
三、第二语言习得影响因素1.基础能力:个体的智力、工作记忆、认知能力等对第二语言习得有重要影响。
2.学习策略: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和策略也对习得效果产生影响。
3.情感因素:学习者对学习第二语言的情感态度、自信心等情感因素对习得过程产生影响。
4.环境因素:学习者所处的学习环境,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等对第二语言习得有影响。
四、第二语言习得教学策略1.输出与输入平衡:教师应当提供足够的输入,同时鼓励学习者进行口语和书面的输出。
2.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学习者能够在与他人进行互动中提高第二语言的流利度和准确度。
3.语境创设: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各种真实的语言交际情境来提高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习得效果。
4.个性化教学:教师应根据学习者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满足每个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以上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重点知识点。
了解这些知识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的习得情况,并且在实际的第二语言教学中有所借鉴。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整理
一、名词解释1、母语:“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家庭或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幼儿出生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标语:“目标语”,也称“目的语”,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这种语言可能是他的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甚或第四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美国学生无论在美国学习汉语,还是在中国学习汉语,其目的语都是汉语。
如果他们同时在学习法语,那么法语也是他们的目的语。
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母语对其目的语的习得具有重要的影响。
3、第二语言:相对于第一语言而言,指在母语之后再学习另一种语言。
第二语言习得可能发生在自然环境,也可能在正规的课堂环境中。
在课堂环境下学习的第二语言被称为外语。
Ellis (1994)“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因此,“第二语言”自然包含第三、第四或更多的其他语言。
4、对比分析:对比分析是把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从而确定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对比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预测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可能会造成的影响,即第二语言学习者受母语干扰可能会出现的错误,从而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措施。
5、第二语言习得:人们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或者课堂环境中潜意识地或者有意识地获得母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
6、中介语:“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一概念是由语言学家塞林克(L.Selinker)于1969年提出来的。
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7、偏误:偏误是对正确语言的偏离,也就是离开了轨道。
这种错误是系统的,有规律的,它反映说话者的语言能力。
8、偏误分析:系统分析学习者偏误,研究来源,揭示学习者中介语体系。
二语习得理论中文
二语习得理论--中文————————————————————————————————作者:————————————————————————————————日期:ﻩ二语习得定义二语习得理论概述二语习得的关键期二语习得(英语)四个阶段各阶段的教育技巧The definition of 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ﻫOverview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ﻫCritical period of second langu age acquisition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 (English)infour phasesﻫVariousstagesof education skills二语习得理论目录二语习得定义二语习得理论概述二语习得的关键期二语习得(英语)四个阶段各阶段的教育技巧第一阶段:沉默期第二阶段:英语语法干扰期第三阶段:学术英语提高期二语习得定义二语习得理论概述二语习得的关键期二语习得(英语)四个阶段各阶段的教育技巧第一阶段:沉默期第二阶段:英语语法干扰期第三阶段:学术英语提高期•第四阶段:学习曲线上升期展开目录二语习得定义二语习得理论概述二语习得的关键期二语习得(英语)四个阶段各阶段的教育技巧编辑本段二语习得定义1960年代开始,有人研究人们获得语言能力的机制,尤其是获得外语能力的机制,综合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语言教育学、社会学多种学科,慢慢发展出一门新的学科,叫“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编辑本段二语习得理论概述自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人们对二语习得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进行了研究,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也各具特色。
有的研究侧重于描写 ,有的研究偏重于假设,有的研究则采用实验。
20多年来 ,第二语言的多侧面、多方法的研究格局导致了该领域中的理论层出不穷。
目前较为流行的有:(一)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乔姆斯基和其支持者们认为,遗传基因赋予人类普遍的语言专门知识 ,他把这种先天知识称之为“普遍语法”。
第二语言习得的五个阶段
饶跃进 : 近年 来 我 国学 生观 研的力 度 . 深 入 教 学 实 践 当 中 , 握 新 型 学 生 要 掌
观 的实 施 状 况 、 响 因素 和 遇 到 的 困难 , 而 研 究 影 进 如 何克 服这 些 困难 , 成更 加 规 范 的学生 观 。 达
会 出 现 语 法 错 误 , 至 阻碍 交 流 的顺 畅 进 行 。 甚 在 此 阶 段 . 师 可 以让 学 生 参加 短 剧 的 表 演 ; 课 堂 活 动 教 在
单 词 , 能 理 解 但 不 能 自如 使 用 的单 词 , 且 他 们 能 明 白通 过 中运 用 音 乐 、 视 和 广 播 等 辅 助 手 段 , 可 以 观 看 电 影 片 段 , 即 并 电 还
责任 编校 : 祝 子 萍
第二语 言习得 的五个 阶段
汪 珍 珠
( 东师 范 大 学外 语 学 院 , 海 2 0 6 华 上 0 0 2)
关 于 第 二 语 言习 得 的 发 展 过 程 , 比 较 公 认 的一 种 理 论 就 的 前 半 段 。 学 生 完 成 后 半 段 等 等 。 让 是 . 对一 种语 言 的 一 无 所 知 到 像 母 语 一 样 的精 通 程 度 , 往 从 往
参考文献 :
[ ] 齐 宗. 向 审 美 人 格 [ . 汉 : 中师 范 大 学 ,0 2 4何 走 D] 武 华 20.
[ ] 法 ) 尔 ・ 格 朗. 身 教 育 引 论 [ . 南 照 , 树 清 等 5 ( 保 朗 终 M] 周 陈 译 . 京 : 国 翻译 出 版公 司 ,9 5 北 中 18. 『] 6 李政 涛. 表 演 和 观 看 中 生 成 的 生命 — — 表 演视 角 下 的 学 在 生 观 [] 育 科 学 ,0 4 ( ) J. 教 2 0 ,2 .
克拉申 语言习得理论
二语习得理论克拉申理论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又称“监控理论”)。
此理论主要由五大假说组成:习得/学得假说(the Acquisition /Learning Hypothesis),自然顺序假说(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监控假说(the Monitor Hypothesis),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Hypothesis) [1] [2]一、克拉申的语言习得理论(一)习得/学得假说习得/学得假说是克拉申所有假说中最基本的一个,是其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基础。
这一假说认为:发展第二语言能力有两个独立的途径:“习得”是下意识过程,与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在所有的重要方面都是一致的;“学得”则是有意识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可“了解语言”(即获得有关语言的知识)。
“习得”是潜意识(subconscious)过程,是注重意义的自然交际结果,正如儿童母语习得过程。
“学得”(learning),是有意识(conscious)的过程,即通过课堂教师讲授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掌握。
Krashen认为成人学习第二语言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和语言学得(language learning)。
语言是潜意识过程的产物。
这一过程和孩子们学习母语的过程很相似。
它要求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有意义的、自然的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学习者所关注的是交流活动本身,而不是语言形式。
语言习得则是正式教育的产物。
正式教育是一个有意识的过程,其结果是学习者能获得一些有意识的和语言相关的知识。
Krashen指出学得不能转换成习得。
例如,使用母语者尽管不懂语法规则,却可以正确流利地使用该语言,而语言学习者虽然有完备的语法知识,却很难在实际交流中运用自如。
因此,对二语习得来讲,自然的语言环境比有意识的学习更为有效。
二语习得(5-7)
1.“了”的发展过程:习得汉语“了”经历了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未出现含有“了”的话语
(2)“了2”出现
(3)“了1”的出现并与相关结构“是……的”相混
(4)相关语法形式的相互冲突:“了”同“过”,“了1”同“了2”的冲突
2.主题突出的特征:主述题结构是汉语存在句的中介语的一个明显特征,且学生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就习得了汉语中最典型的主述题结构。
3.可能已经具备一些普遍的语言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在所有人类语言中找到,因此,许多语法属性可能是先天存在于人类的大脑中,无需学习。
3、第一语言语素习得研究有哪些成果?第二语言语素习得研究有哪些成果?
第一语言
Brown的纵向研究&Villiers等人的横向研究:
第二语言
Krashen(1982)
9个语素习得顺序:
语法:
V了=V+ed
语用:
韩国人下课的时候说:“老师辛苦了!”
日本人说:“请多多关照!”
6、你觉得产生僵化的原因是什么?
僵化的原因:
a.年龄
b.一语的影响无法消除
c.学习者认为该偏误并不妨碍交际,即使得到过积极反馈。
d.认知上,对目的语的某些方面无法接受
e.依靠“潜在的心理结构”来学习二语
7、请举例说明什么是语用迁移。
第五讲
1、中介语
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并且随着学习的进展逐渐向目的语过渡的动态语言系统。
2、中介语理论的三位先驱
Corder科德
Nemser奈姆瑟
Selinker赛林克(中介语之父)
克拉申关于二语习得的五个假说
批注 [A1]: 这点要重点说,主要就是大人和小孩学习的区 别
多地考虑使用语法监控,不断地纠正自己的语法错误,说起话来就会结结巴巴,妨碍交际的 进行。在书面表达时,情况就会好得多,因为作者有足够的时间推敲字句,斟酌语法。 (3)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 输入假说也是克拉申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他曾用一本专著论述他的这个假说。克 拉申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comprehensive input ),即略高于 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 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这就是他著名的 i + 1 公式。i 代表习得者现有的水平, 1 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根据克拉申的观点,这种 i + 1 的输入并不需要 人们故意地去提供,只要习得者能理解输入,而他又有足够的量时,就自动地提供了这种输 入。 克拉申认为,理想的输入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 可理解性(comprehensible)。 理解输入的语言材料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不可理解的( incomprehensible ) 输入对于习得者而言,只是一种噪音。 2 既有趣又有关(interesting and relevant )。 要使语言输入对语言的习得有利,必须对它的意义进行加工,输入的语言材料越有 趣、越关联,学习者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语言。 3 非语法程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 )。 语言习得关键是足量的可理解的输入。如果目的是“习得”而不是“学得”,按语 法程序安排的教学不仅不必要,而且不可取。 4 要有足够的输入量(sufficient i+1)。 要习得新的语言结构,仅仅靠几道练习题、几篇短文是不够的,它需要连续不断地 有内容有趣味的广泛阅读和大量的会话才能奏效。 (4)情感过滤假说( 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这个假说认为,有大量的可理解输入的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了,第二语 言习得的过程还要受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成语言 “吸收”(intake)。 克拉申认为,影响习得语言的情感因素是:1)动力。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直接 影响学习效果。目的明确则动力大,进步快;反之,则收效甚微。2)性格。自信,性格外 向,乐于置身于不熟悉的学习环境,自我感觉良好的学习者在学习中进步较快;3)情感状 态。主要指焦虑和放松。焦虑感较强者,情感屏障高,获得的输入少;反之,则容易得到更 多的输入。 (5)自然顺序假说( 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该假说认为,人们对语言结构知识的习得是按一个特定的自然顺序进行的。在语言习得 的过程中,一些语法结构会先于其它语法结构被学习者掌握,而且这种先后顺序与学习者的 年龄、母语背景及学习条件等无关。例如,在儿童和成年人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时,掌 握进行时先于掌握过去时,掌握名词复数先于掌握名词所有格。无论有没有课堂教学的指导, 这种顺序都是不变的。 克拉申认为,自然顺序假说并不要求人们按这种顺序来制定教学大纲。实际上,如果我 们的目的是要学生习得某种语言能力的话,就有理由不按任何语法顺序来教学。
二语习得理论
第一阶段:沉默期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的理论,儿童在习得母语时,总是经历一个为期大约一年的“听”的过程(沉默期),然后才开口说出第一个词。
这一规律同样适合于第二语言习得。
第二语沉默期的长短因人而异,有的只要一天,有的则要半年或更久。
Krashen认为“沉默期”是使习得者建立语言能力的一个非常必要的时期。
在沉默期这段时间里,儿童通过“听”来提高语言能力,也就是说,通过接受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来发展语言能力。
第二阶段:英语语法干扰期刚从沉默期走出来的孩子,刚刚学会开始应用第二语言,但是错误非常多,不习惯第二语言的规则。
语法干扰期是掌握语言的必经阶段。
孩子尝试着把语言按照一定规则组织起来,创造出大量的表达方式(其中有很多错误)。
这是儿童掌握语法规则,建立语感的必然方式。
第三阶段:学术英语提高期孩子可以讲英语了,家长就认为完成了英语学习任务,其实这只是证明日常口语学习部分达到了一个水平,但是掌握的不全面。
许多中国孩子进入美国课堂学习时发现课本看不懂,学科词汇听不懂。
原因在于他们并没有掌握学术英语知识。
而这方面知识对于孩子的学科应用水平和日后的工作交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好学术语言可以为孩子搭建另一片广阔天地,可以让中国孩子更深入的理解异国文化,可以训练孩子的多元学科思维,也可以使孩子更快融入国际交流,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小国际人!作为家长要暗示孩子继续探索学习,鼓励他们多了解学科知识,让他们对学术英语感兴趣。
第四阶段:学习曲线上升期达到英语学习一个阶段后孩子的提高水平趋于缓慢,多数家长这时看不到孩子有明显进步就会施加很大压力给他们,担心孩子英语水平下降。
专家提醒家长不要焦虑学习中出现的曲线期,这是每个学习者遵循的自然规律,只要坚持不懈,按照既定的目标发展会突破平缓期,继续提高英文水平。
教育技巧第一阶段:沉默期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研究发现:儿童在习得母语时,要经历为期大约一年的“听”的过程(沉默期),然后才开口说出第一个词。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整理
1.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这种语言可能是他的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甚或第四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比如,美国学生无论在美国学习汉语,还是在中国学习汉语,其目的语都是汉语。
如果他们同时在学习法语,那么法语也是他们的目的语。
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母语对其目的语的习得具有重要的影响。
2.第一语言:是我们从小就学会的语言,简称"一语",也叫"母语"。
第二语言:在掌握第一语言之后,人们还可以继续学习并在不同程度上掌握的语言,简称“二语。
“第一语言”通常是指学习者的母语或本族语而言的。
尽管有些时候,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并不是他的母语或本族语。
“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因此,“第二语言”自然包含第三、第四或更多的其他语言。
3.第二语言习得简称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
SLA这一术语也可以指一门学科,即研究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和规律的学问。
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也可以看做心理学的分支。
交叉学科、边缘学科。
4.外语习得是指人们学习外语的过程。
外语指外国的语言,属于第二语言,但第二语言却不一定都是外语,二者所指范围不同,第二语言与外语是包容关系,第二语言所指的范围比外语要广。
二语习得的环境也同外语习得的环境不同。
5.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二语习得已经发展成为一门诸多学科交叉的,有明确研究对象及一整套独立于普通语言学、一般语言习得理论的完整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的独立学科,并迅速发展成为当代应用语言学的前沿阵地和相关学科。
如外语教学法理论的基础理论研究。
全世界尤其是欧美国家的语言学界、语言教学界等领域普遍认可二语习得研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a.研究对象不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以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为研究对象。
第二语言习得概
一、名词解释1、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里语法,这种语法是一种“隐形的”而不是一种“显性的”语言知识。
2、语言表达指的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3、前系统偏误:学习者还没有意识到目的语的特点的规则时发生的偏误,是凌乱无序的,学习者也不知道为什么选择了这种特定的规则形式。
4、系统偏误:学习者能够发现一些特定的规则,但这些规则往往是错误的,而且也不能纠正错的规则。
5、后系统偏误:学习者了解正确的规则,但在运用时出现了偏误。
6、僵化:是存在于“潜在的心理结构”中的一种机制,表现为某种母语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上停滞不前,无论学习者年龄大小,也无论其是否继续学习。
僵化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所谓的“回退”现象。
7、习得的知识:指学习者运用第二语言进行自然的交际,通过有意义的交际,学习者接触的是“可理解输入”。
8、学习的知识:指学习者把注意力集中在第二语言的形式特征上,通过有意识的学习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规则的知识。
9、沉默期:主要指习得者没有足够能力讲话的那段时间,短至几小时,长达几个月。
在此期间,幼儿通过听对可理解性语言输入进行加工和整理。
经过这段沉默期后,幼儿似乎下意识地习得了输入的语言。
10、社会距离:指学习者与目的文化群体相互接触的程度而言的11、“融入策略”: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面对目的语群体文化时可能采取的态度和做法,包括“同化策略”、“保留策略”、“适应策略”三种。
12、“同化策略”: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面对目的语群体时放弃了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接受了目的语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13、“适应策略”: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一方面保留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也接受了目的语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14、“文化休克”:学习者由于两种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精神紊乱、压抑、恐惧等。
15、“刺激贫乏论”:语言输入是贫乏的,学习者不可能通过外在的语言输入获得完整的语言能力。
年龄与第二语言习得
年龄与第二语言习得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一个人在掌握母语之后,学习一种新的语言的过程。
年龄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影响着一个人学习第二语言的能力。
在过去的研究中,年龄被认为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影响着第二语言习得的成果。
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尽管年龄确实会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一些影响,但并非完全决定性的因素。
本文将探讨之间的关系,并讨论不同年龄段的人在习得第二语言方面的优势和挑战。
首先,幼儿期被认为是最佳的第二语言习得时期。
在幼儿期,大脑处于发育的高峰时期,语言的习得能力较强。
研究表明,幼儿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更具有听觉和发音的优势,他们能够轻松地模仿和掌握新的语音和语调。
此外,幼儿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更加自然,不会受到母语的干扰,更容易形成正确的语言结构和习惯用法。
因此,幼儿在学习第二语言方面往往进展迅速,并且能够获得更地道的语言表达。
然而,成年人也具有他们自己的优势和挑战。
成年人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更有条理和系统,能够更好地利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和学习策略。
他们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可以将新的语言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成年人在语言学习方面更有意识和自我评估的能力,能够更有效地规划和调整学习策略。
然而,成年人的习得过程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比如,成年人可能受到母语的干扰,会在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
此外,成年人在语言习得方面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需要具备更强的毅力和耐心。
除了幼儿期和成年期,青少年也是一个重要的第二语言习得时期。
在青少年期,大脑依然处于发育的阶段,语言习得能力也相对较强。
青少年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认知和分析能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语言规则和结构。
同时,青少年也拥有更强的社交意识和交际能力,能够更好地参与语言互动和实践,提高语言运用的流利度和综合能力。
然而,青少年在习得第二语言方面也面临一些挑战。
他们可能会受到学校课业和社交活动的压力影响,导致学习时间和精力的分散。
第二语言习得的五个阶段
第二语言习得的五个阶段第 5 期饶跃进: 近年来我国学生观研究的述评?43? 反思的力度.要深入教学实践当中,掌握新型学生观的实施状况,影响因素和遇到的困难,进而研究如何克服这些困难,达成更加规范的学生观. 参考文献:[1]张洪彬.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学生观研究[D]. 长春:东jE 师范大学,2002.『2]孙艳.新中国三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育目的及学生观审视[J].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版),2005,(8).[3] 郭元祥.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观的重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3,(3).[4] 何齐宗.走向审美人格[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5] (法)保尔?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 周南照,陈树清等译.北京:中国翻译出版公司,1985.『6]李政涛.在表演和观看中生成的生命——表演视角下的学生观[J].教育科学,2004,(2).[7] 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8]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9] (英)A.J.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21世纪一一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10] 阎亚军,王月芬.新课程改革中的学生观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05,(61.责任编校: 祝子萍第二语言习得的五个阶段汪珍珠(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上海200062)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的发展过程,比较公认的一种理论就是.从对一种语言的一无所知到像母语一样的精通程度,往往要经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沉默/接受或产出前阶段(TheSilent/Keceptive orPreproductionStage)此阶段可以持续1O 小时到6 个月.学生有500个"接受" 单词,即能理解但不能自如使用的单词,并且他们能明白通过解释达到可理解程度的新单词.在这个阶段,学生虽然不能开口说句子.但可以做出一些反应,比如通过用手指某一个具体的物体,图片或者人物:做出比如站立,关门等动作;点头或摇头:甚至能用简单的"是"或"不是"来回答问题. 在此阶段,教师不能强迫学生说话,可以采取一些教学技巧:使用辅助的视像材料,使用手式或身体语言,放慢语速,强调重点单词,并将重点单词写在黑板上,鼓励齐声朗读.TPR 的教学方式非常适合这一阶段的学生.第二阶段,早期产出阶段rrheEarIvProductionStage) 此阶段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再持续6个月的时间.学生有将近1000 个能理解并能使用的单词.学生能说两到三个单词的短语.并能通过回答"是"或"不是","或者"以及"谁/什么/在哪里"等问题来展现对材料的理解程度.在此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猜字谜,进行角色游戏,使用图表等概念性视像材料,鼓励两人或三人同时阅读,提供句子的前半段.让学生完成后半段等等.第三阶段,语言出现阶段(TheSpeechEmergenceStage) 此阶段要再持续一年,学生已经拥有大约3000 的词汇量,可以使用短语和简单的句子,也能说较长的句子,但往往会出现语法错误,甚至阻碍交流的顺畅进行.在此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参加短剧的表演;在课堂活动中运用音乐,电视和广播等辅助手段,还可以观看电影片段, 让学生组成小组将剧本听写下来:鼓励个人阅读,并进行相互之间的理解检查.第四阶段,中等精通阶段(TheIntermediateLanguage ProficiencyStage)此阶段可再持续一年,学生已经有6000的词汇量,开始使用复杂的句子结构来陈述观点,分享不同的想法. 第五阶段,高级精通阶段(TheAdvancedLanguage ProficieneyStage)要达到此阶段得花5到7年的时间.在此阶段,学生已拥有了与专业内容相关的词汇,可以参加与年级相符的课堂活动,当然,有可能偶尔也需要额外的帮助.但总体上来说,学生使用语法与词汇的程度已经和同年龄的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差不多了.在此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一定的主题进行小组讨论,或是让学生对某一社会事件阐明立场.。
二语习得理论--中文
二语习得理论--中文的关系理论二)XXX的监管假说三)XXX的互补假说四)XXX的认知研究理论五)XXX和XXX的交互理论编辑本段二语得的关键期在二语得的研究中,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概念,即“关键期”。
关键期指的是一个人在儿童时期研究第二语言所获得的优势。
研究表明,儿童在6岁之前研究第二语言,其语言能力会远远超过成年人。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成年人就无法学会第二语言,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努力。
编辑本段二语得(英语)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沉默期在这个阶段,研究者能够理解语言,但是不会说出来。
这个阶段通常持续数周到数月不等,具体时间取决于研究者的个体差异。
第二阶段:英语语法干扰期在这个阶段,研究者开始说出一些简单的英语句子。
但是,由于母语语法的干扰,研究者可能会犯一些语法错误。
这个阶段通常持续数月到一年不等。
第三阶段:学术英语提高期在这个阶段,研究者开始掌握更加复杂的语言结构和词汇,能够进行更高级别的交流和学术活动。
这个阶段通常持续数年到数十年不等,具体取决于研究者的研究目标和努力程度。
第四阶段:研究曲线上升期在这个阶段,研究者的语言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能够流利地进行各种交流和学术活动。
这个阶段通常持续数年到数十年不等,具体取决于研究者的研究目标和努力程度。
编辑本段各阶段的教育技巧第一阶段:沉默期教育者需要提供一个舒适的研究环境,鼓励研究者进行听力训练,并使用简单的图片和手势来帮助研究者理解语言。
第二阶段:英语语法干扰期教育者需要帮助研究者纠正语法错误,并提供大量的口语练机会。
同时,教育者也需要鼓励研究者使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
第三阶段:学术英语提高期教育者需要提供更加复杂的语言材料,并鼓励研究者进行阅读和写作练。
同时,教育者也需要帮助研究者掌握学术用语和表达方式。
第四阶段:研究曲线上升期教育者需要提供更高级别的语言材料,并鼓励研究者进行更加复杂的交流和学术活动。
同时,教育者也需要帮助研究者提高听力和口语能力,以便更好地进行交流和学术活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复习资料
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埃利斯(1994)明确地将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的概念区分开来。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外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本国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的目的语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
这种语言学习基本上是在课堂上进行的。
“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简单地说,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这种语法是一种隐性的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包括:1)能指出哪些声音或语素的组合是母语中可能存在的,哪些可能是不存在的。
2)能区别符合语法的句子和不符合语法的句子。
3)能区别出一些结构相同或相似,但实际意义却不同的句子。
4)能辨别出结构不同但意义有联系的句子。
5)能辨别出句子的歧义,即同一结构具有一个以上的释义。
6)能意识到句子之间的释义关系,即结构不同的句子具有相同的语义。
“语言表达”指的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表现。
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理想的母语者根据“递归规则”生成无限递归的句子。
第二节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一、发展阶段(一)20世纪50-60年代:理论初创阶段(二)20世纪70年代:理论大发展阶段1.偏误分析2.中介语理论假设3.习得顺序研究4.监控模式5.文化适应模式(三)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熟阶段1.语言学视角2.社会语言学视角3.认知视角4.社会文化视角二、理论成熟的标志1. 调查研究的领域和涉及的领域扩大2. 由理论假设发展为理论模式3. 研究方法日益科学化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的发展(一)80年代,汉语习得研究起步。
1984鲁键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1985年,第一界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1987年,吕必松“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评价: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缺乏系统研究、分析方法不够严谨、疏于解释和评价。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全书概要 (知识点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全书概要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的一般概念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
也叫“二语习得”。
一、母语与目的语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作“本族语”。
目的语,也叫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二、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在此后习得的语言就是第二语言。
三、习得与学习克拉申(Krashen)认为成人L2学习者有两种独立的语言获得方式,两者在获得方式、心理过程、所获得的知识类型、作用等方面都不同Krashen认为,习得的知识与学得的知识是相互独立的两种知识。
学得的知识无法转换成习得的知识。
即所谓“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
自然习得研究的证据表明,在习得情况下并未发生学习的过程,有时候,学习者可以先学会某个规则,但是并没有习得这个规则。
也就是说学习过程并不一定导致习得过程的发生。
无接口观点的证据:Seliger(1979)的证据:他让在课堂上让学习者描述一些图片,然后分析这些学习者使用冠词a与an的情况;此外,他让这些学习者陈述关于冠词用法的相关规则。
调查分析表明,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表达与其元语言知识不相关。
也就是说,“习得”与“学习”的确是彼此独立的。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外语习得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上学习的。
五、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前者指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后者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语言表达指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语言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则是一个年轻的学科。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考试资料
名词解释:1、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一般情况下,母语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这种语言可以指正在学习的母语或第一语言,也可以指他正在学习的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甚至第四语言。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任何一种其他语言。
5、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儿童大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母语。
6、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8、外语习得:指学习者在本国学习除母语外的目的语。
9、语言能力:指是一种反映交际双发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10、语言表达:指的是交际双发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的语法运用。
11、对比分析: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
兴盛于60年代。
初衷是为了在第二语言教学中预测学习者的难点,预防学习者的语言偏误,提高第二语言教学的效率。
12、母语负迁移:这一假设的实质是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问题,主张对比分析的学者认为。
学习者的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如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外语大都有母语的“口语”。
13、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
14、通过学习获得的“显性知识”不能转化为“隐性知识”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跨学科特点:语言学与心理学有着交叉与重合,构成了心理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密切相关,但是在学科的划分上,它并不属于语言学,同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语言学也密切相关,但他既不属于心理语言学也不属于心理学。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Corder1967年发表的《学习者偏误的意义》明确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对象,标志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Selinker1972发表的《中介语》,系统地阐述了“中介语”理论假设,更加明确的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对象,即“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因此,这两人的文章被称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开山之作”,成为建立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学科的标志。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概论(五语言学习与习得)分析
到了70年代,由于行为主义及结构主义的衰 落、认知科学的兴起以及转换生成语法的出现, 对比分析理论受到质疑。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 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挑战,围绕学生展开教学活动 的呼声越来越高。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偏误 分析理论逐渐兴起,并最终取代了传统的对比分 析理论,成为了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学科。
科德(Corder)将错误分为两类:失误和偏误 失误—— 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没有规律 ,不反映说话 者的语言能力 偏误—— 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 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 水准。 偏误分析——就是集中对学习者所产生的这一类语言错 误(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从而发现第二语言 的习得过程。这种规律性的偏误也是中介语特征的反 映,是偏误分析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相关理论
迁移(transfer):心理学概念,指在学习过
程中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等对学 习新知识、技能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的起积极、 促进的作用,叫“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有的起阻碍的作用,叫“负迁移” (negative transfer),也叫干扰。 干扰分为两类: 阻碍性干扰(preclusive interference) 介入性干扰 (intrusive interference)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相关理论
阻碍性干扰——目的语中需要学习的某一语言项 目是第一语言中所没有的,第一语言中缺少的 东西在学习时就要受到阻碍。(声调 汉字 量 词等)(第一语言中没有,第二语言中有) 介入性干扰——第一语言中的某一语言项目虽然 在目的语中没有,但在学习过程中仍要顽强地 介入。(第一语言中有,第二语言中没有) (复数变化 动词时态 个别语音等)
第二语言的习得
第二语言的习得
最近看到这样几段关于学习第二语言的三个层次,感觉颇有道理:
第一个层次:学习关于语言的知识(learn about the language)。
主要是靠对语法的学习和词
汇积累,通过翻译反复操练语言之间的机械转换,这种貌似严谨的教学法造就了我们最常见的
哑巴英语学习者。
第二个层次:学习如何使用语言(learn to use the language)。
主要通过听说读写各项技能的
分别训练来提高孩子驾驭语言的能力,相比第一个层次的学习,它有了明显的进步,终于可以
让人开口说话了。
但它忽略了一项比听说读写更重要的技能,第五技能—想,思考的能力。
第三个层次:语言习得的最高层次就是通过语言去学习(learn through the language)。
也就
是业界所说的双语浸入式教学法。
要把一整套教学法说清楚需要一个学期,但是用一句话来形
容就是把语言不再当成一个学科去学习,而是作为一种工具去获取信息。
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
就习得了活生生的语言,这样得来的语言极容易理解有耐于保存。
第三个语言学习的层次,是我见到的最好地诠释了语言学习的最高境界,这也让我想起了我们
枫叶小熊的英语浸入式教学方式,浸入式的英文教学可以说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也体现了我
们的教育理念(我们不教英语,我们用英语教学)。
在我个人看来甚至高于该理论,在浸入式
的英文环境下,孩子们半日或全天完全禁入在第二语言的环境中,长此以往,在潜移默化中,
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不受母语思维模式固化的影响,能够不假思索的去使用英语,脱口而出。
这也是我们教育应该追求达到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语言习得的五个阶段
第5期饶跃进:近年来我国学生观研究的述评?43?
反思的力度.要深入教学实践当中,掌握新型学生
观的实施状况,影响因素和遇到的困难,进而研究
如何克服这些困难,达成更加规范的学生观.
参考文献:
[1]张洪彬.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学生观研究[D].长春:东jE
师范大学,2002.
『2]孙艳.新中国三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育目的及学生观
审视[J].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版),2005,(8).
[3]郭元祥.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观的重建[J].天津师范大学学
报(基础教育版),2003,(3).
[4]何齐宗.走向审美人格[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
[5](法)保尔?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周南照,陈树清等
译.北京:中国翻译出版公司,1985.
『6]李政涛.在表演和观看中生成的生命——表演视角下的学
生观[J].教育科学,2004,(2).
[7]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8]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9](英)A.J.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21世纪——汤因比
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1O]阎亚军,王月芬.新课程改革中的学生观反思[J].教育发
展研究,2005,(61.
责任编校:祝子萍
第二语言习得的五个阶段
汪珍珠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上海200062)
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的发展过程,比较公认的一种理论就
是.从对一种语言的一无所知到像母语一样的精通程度,往往要经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沉默/接受或产出前阶段(TheSilent/Keceptive orPreproductionStage)
此阶段可以持续1O小时到6个月.学生有500个"接受"
单词,即能理解但不能自如使用的单词,并且他们能明白通过解释达到可理解程度的新单词.在这个阶段,学生虽然不能开口说句子.但可以做出一些反应,比如通过用手指某一个具体的物体,图片或者人物:做出比如站立,关门等动作;点头或摇头:甚至能用简单的"是"或"不是"来回答问题.
在此阶段,教师不能强迫学生说话,可以采取一些教学技
巧:使用辅助的视像材料,使用手式或身体语言,放慢语速,强调重点单词,并将重点单词写在黑板上,鼓励齐声朗读.TPR 的教学方式非常适合这一阶段的学生.
第二阶段,早期产出阶段rrheEarIvProductionStage)
此阶段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再持续6个月的时间.学生
有将近1000个能理解并能使用的单词.学生能说两到三个单词的短语.并能通过回答"是"或"不是","或者"以及"谁/什
么/在哪里"等问题来展现对材料的理解程度.
在此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猜字谜,进行角色游戏,使用
图表等概念性视像材料,鼓励两人或三人同时阅读,提供句子的前半段.让学生完成后半段等等.
第三阶段,语言出现阶段(TheSpeechEmergenceStage)
此阶段要再持续一年,学生已经拥有大约3000的词汇
量,可以使用短语和简单的句子,也能说较长的句子,但往往会出现语法错误,甚至阻碍交流的顺畅进行.
在此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参加短剧的表演;在课堂活动
中运用音乐,电视和广播等辅助手段,还可以观看电影片段,
让学生组成小组将剧本听写下来:鼓励个人阅读,并进行相互之间的理解检查.
第四阶段,中等精通阶段(TheIntermediateLanguage ProficiencyStage)
此阶段可再持续一年,学生已经有6000的词汇量,开始
使用复杂的句子结构来陈述观点,分享不同的想法.
第五阶段,高级精通阶段(TheAdvancedLanguage ProficieneyStage)
要达到此阶段得花5到7年的时间.在此阶段,学生已拥
有了与专业内容相关的词汇,可以参加与年级相符的课堂活动,当然,有可能偶尔也需要额外的帮助.但总体上来说,学生使用语法与词汇的程度已经和同年龄的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差不多了.在此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一定的主题进行小组讨论,或是让学生对某一社会事件阐明立场.。